作文一:《《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300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许是一份幸运,结识了写作者宋建芳老师,并受邀加入了她及高老师组建的“一心读书沙龙”,在温暖的生活中多了份灵动的色彩,因为那里是可以放“心”、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共同成长的地方~
沙龙的第一个读书活动推荐的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本能疗愈创伤、温暖生命、让爱自然流露的书。每周一次的群内交流,不仅仅是叙述书里让自己最有感触的话,更是针对目前自己遇到的事情或设置有情节的场景进行内化的练习,可谓是酣畅淋漓、收获颇丰呵~
受时间局限,不能每次都参加,把遗憾化成财富吧,就在这里做个小结,也是一份前行的动力~[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正如《译序》中阮胤华老师所说,刚看到这本书时只是定义为“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可开始读后,却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每个人都会从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也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力量,因为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倾听内心不同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这促进了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而且书里的很多章节可以独立成篇,比如,如果你或身边的人遇到相关、相似的境遇,就可以从独立的章节中找到缓解的力量,使内心恢复宁静,因为“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这样,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将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写景散文
在《前言》中,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阿伦。甘地用简练的语言了揭示了非暴力沟通出现的缘由及核心理念。
阿伦是不幸的:年仅十岁却因肤色而相继受到白人、黑人的打骂以致于心生仇恨~
阿伦也是幸运的:能有一位智慧、慈善的祖父可以让他“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可以让他在每日所绘的“成长树”中明了“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各自的不同及带来的伤害。说说心情
非暴力不是今天用了、明天就可以抛弃的权宜之计。非暴力也不是让你变得温顺或听话。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而非消极无为。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总之,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让梦想中的世界通过我们的转变得以实现”~
如果说《译序》《前言》勾起了你的阅读欲望,那么第一章的内容——让爱融入生活,就是毫不啰嗦的拉你进入了一个你陌生却又熟悉的生活场景。
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因为时间短暂和有很多“不得不”要做的事情,让自己的心情也在不时的转换中,当然也影响着自己与人交往、
交流的方式,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安全的盛放情绪的空间,这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所以《引言》中的第一句话:“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让我小小的讪笑了。但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又让我陷入了思考:
1。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相互伤害,
2。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是的,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有的人好像天生乐观,多大的事情发生都能保持一份幽默,多么难的境况都少不了爽朗的笑声;有的人即便是拥有很多让人羡慕的幸福,也整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有的人不管是出于怎样的一份心,哪怕是好意,但一句话也能泼灭在场所有人的热情甚至是燃起怒火~
这就是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当我们听到批评时,会条件反射般的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而且非暴力沟通的使用,不需要沟通的对象熟悉非暴力沟通或对我们心存善意。只要我们遵循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乐于互动并表明那是唯一的动机,那么他人也会加入我们,最终形成良好的互动。是
不是很有趣呢,
那么,非暴力沟通有哪些要素呢,
1。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楚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2。感受——表达感受如喜悦、开心、受伤、气愤等;
3。需要——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4。请求——具体的请求,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需要注意的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只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即诚实地表达自己,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借助它们关切地聆听,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到他们。
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在各个层面的交流: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组织机构、心理疗法及精神辅导、外交和商业谈判、任何性质的争论和冲突。。。。。。
建议有缘看到的人先用于和身边的人的互动关系中,尤其是自己的家人,毕竟如果我们最亲近的人都无法感受到我们带来的快乐和轻松的话,做一个“月光族”、博得一些虚名有什么意思呢,~
中间有很多理念和我正在学习的NLP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把注意力由“外放”改为“内观”,让自己真正成为情绪的主人,使自己更轻松、圆润、自如的活在精神与现实的世界里~
只是看书,无非就是机械的记录而已;与人探讨,已是第二层的学习;运用于生活并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吧~
以上既有第一章节的内容,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感想,算是“一
心读书沙龙”的“作业”吧,也愿和有缘人一起共修~
作文二:《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400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人民小学 施红秋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
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当我读到本书的相关章节时,不由自主地想起2008年10月,一名女教师在家访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惨痛事件。在对学生丁某逃课去网吧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后,这位敬业负责、新学期刚调来的优秀班主任还努力争取家庭的配合。因电话联系家长未果,她便骑自行车载着丁某一同家访。途中,17岁的丁某谎称父母不在家、只有爷爷在果园干活将毫无防备的老师骗至山上??(详见新华网浙江频道10月28日《丽水缙云县一名中学班主任家访竟被学生杀害》等报道)用“隐蔽的暴力”分析不难看出,被充当“向导”的丁某对班主任会怎样向家人“告状”、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家法”有着难以预料的恐惧。同行中,源自身边这名女教师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在发酵、不断折磨着丁某的神经。终于,在即将到家、让自己颜面扫地的一幕出现之前,心理崩溃的丁某转而对“恐惧源”实施了暴力反抗。假如这位女教师懂得“隐蔽的暴力”的危害,惨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所谓大道至简。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模式并不复杂深奥,关键在于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依次运用好以下四个步骤:
观察——明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方在干什么并客观加以陈述(比如,本周三次数学作业你两次没交也没有说明理由);
感受——表达“难过”“开心”“气愤”“害怕”等基于观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满意);
需要——告知那样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 比如,因为我需要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请求——明确告知希望对方怎么做(比如,请补交前两次的作业以后要按时完成)。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运用时则可以根据需要作出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借助这“四要素”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这一沟通模式学会倾听,用心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但不幸的是我们平常在沟通中往往将观察和评价(包括批评、归类、比较等)混为一谈。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
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主观评价、甚至武断地给对方贴“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
比如:学生做错了2道题目。有的老师会说“这种题目还做错,真笨”。这样的表述并非是在指出学生的错误(观察),实际表达的是老师主观的感受(连不该错的都做错了,我很不满意)和评价(你是个笨家伙)。对观察结果的正确陈述是“这次布置的N道题,你做对了N-2道,做错了2道”。非暴力沟通模式并非要求我们不作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即使要评价也要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环境而不要绝对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层面上去。如果不能将评价从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中剥离出来、哪怕评价中包含着我们的需要和请求,那么对方将倾向于关注批评等评价性信息而可能对我们的需要和请求弃之不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摩提说得好:“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数人在不顺心时习惯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听到批评时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抗;在沟通中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非暴力沟通则非常强调通过观察和倾听体会双方的感受和需要。当别人批评、指责自己时,不是条件反射式地反驳对方,而是通过倾听,帮助对方从杂乱无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能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样,双方的真诚和爱就会自然流露,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和暴力。
《非暴力沟通》还涉及到如何避免过分自责、合理地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自己遭受伤害、解决内心冲突以及正确表达感激等内容,视野广阔、论述独到。在作者看来,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法,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让爱融入生活”,让每个人实现既丰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赏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这也是本书的宗旨所在。(说明:文中有关师生沟通的举例为本人设计而非来自书本)
作文三:《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400字
精品文档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六(5)侯添诚妈妈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也称作“爱的语言”(NVC)。“学会一百个道理不如学会一个方法”,“非暴力沟通”即是一种沟通方法,它旨在帮助人们建立一定品质的联系。
很有幸,我的朋友郭丹梅女士作为非暴力沟通方法在国内的率先学习者之一,接受了我的邀请,利用两个周日的时间,为我和另外十几位家长以读书会的形式讲授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受益匪浅~
“非暴力沟通”突破了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
生活中,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等等常常带给我们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但是那并不是我们的本意,甚至我们内心明明是爱着对方,语言暴力却使我们变得冷漠、隔阂、敌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告诉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关注自己和他人当下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借助这四个要素表达自己,而不是批评、指责或要求他人。
参与读书会的家长们一开始很不习惯使用这四个要素表达,感觉这样说话令自己都很诧异,更担心对方无法理解。
1 / 6
精品文档
在做练习时,吕妈妈运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向吕爸爸表达了希望他能分担做早饭的工作,吕爸爸当场承诺至少一周做两次早饭~并且坦言以往并没有关注妈妈需要分担这份工作的需求,而且以往妈妈用暴力的方式要求自己多数情况也是不会配合的。郭老师提示大家,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往攻防式的对话,现在开始用察觉接纳式的方式沟通,也许不能运用自如,但是有意识地选择语言,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即可。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全身心倾听
遭遇他人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地沟通。
会上,我和安妈妈分别扮演妈妈和女儿开始对话,当我们再次转换角色对话时,安妈妈突然一句:“我明白了~我明白我女儿和我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我该怎么做了~”安妈妈情绪有些起伏,但还是很欣慰自己读懂了女儿。我们这些家长面临的是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旧有的习惯性的倾听和谈话方式可能阻挡和孩子的联结,我们需要能够化解冲突、促进合作的沟通模式。”非暴力沟通”提倡通过倾听孩子们的感受、需要和愿望来理解他们,家长用这样的方式传
2 / 6
精品文档
递给孩子们的主要信息是:我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找到一个每个人都能接受的策略和方案。倾听并不意味着同意或者不同意,倾听通常只是对话的开始,如果家长能够倾听,将有机会分享孩子们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以及需要。
读书会的最后时间,郭老师引导大家表达感激。生活在商品社会中,我们也许不太习惯单纯地付出与接受。然而,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注意倾听别人所表达的感激:我们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他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以及这激发了他们怎样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质。当家长们表达感激的时刻,读书会弥漫着浓浓的爱意,真诚的语言,动情的拥抱,感动的泪水,,,??
当晚,我在微信群里表达了如下文字:
下午课程结束,我走出房间,落日余晖下,满院子的笑脸和幸福~真的,那个情景很美好,那个时刻我的心里被照亮,我会铭记那一刻我的所见所感。我今天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和大家共同学习非暴力沟通,并且深深地被我们分享的爱所感动~谢谢大家~
以书为缘,因缘际会。最后,分享几位参加读书会的妈妈在运用非暴力沟通的体会:
天一妈妈:
我今天反省自己以前对孩子的做法,我很想知道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样子,饭后我很平和的问孩子能否谈一谈,
3 / 6
精品文档
并声明我不会带任何情绪评论她说的话。
我:宝贝我们能谈谈吗,用nvc方式。
孩子:可以啊,你想谈什么,
我:我很想知道妈妈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你感觉是什么样就如实说,妈妈保证不会生气。
孩子:妈妈在我心中是最好的妈妈,爱我关心我照顾我。
我:全是优点,妈妈应该也有缺点吧。
孩子:缺点就是大嗓门对我说话,妈妈你应该向天天妈妈学习那么温柔说话。
我:妈妈会改变,有时你让妈妈拥抱你,妈妈拒绝你,你是不是很伤心,
孩子:还行吧,有时不拥抱也没关系了。妈妈我很喜欢你这样对我说话。妈妈这就是你今天课上学习的吗,nvc是什么,
我:是一种沟通方式,就是通过倾听用心感受,让大家心意相通。妈妈以后会尽量改变,但无法立马都改正。
孩子:当然无法一下都改过来,你可以慢慢改,我可以提醒你。
我:好的。我会努力。
我一直认为孩子还小很幼稚,她不明白我对她的要求,今天我觉的现在孩子可以理解我的一些做法,以前只是我被
4 / 6
精品文档
情绪所左右然后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沟通无法进行以吵架告终。
我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体会到平和的心态以及它对我的重要性,以前我一牵扯孩子的事情就很焦虑,这种情绪又传导给孩子,我只要求孩子不要焦虑却没认识到自身问题。真诚的感谢NVC让我从迷惘中看到希望。
赵妈妈:
周日我去参加NVC读书会的活动,快结束时,老公发来的信息:
老公:你们几点回来呀,(语气不耐烦)
我:还没结束。
老公:快5点了,晚上吃什么呀,(依然很不耐烦)
我:需要我们打包还是回家煮面,
老公:你们几点回来呀,(语气重点在几点上)
我:快结束了。
老公:我看看冰箱里有什么菜吧(平和了) 。
我和女儿到家后,直接享用到老公做的晚饭,而且气氛很好,和女儿一起称赞他菜做的好吃。如果放在以前,在老公的一再催促中,我会没好气的回他:催什么呀,还没完事呢,爱吃什么吃什么~也许结果并不变,但是我俩肯定会带着互相指责的情绪,不会有今天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我认为我的关注点在老公的需求上,所以尽管他的语
5 / 6
精品文档
气很不好,很不耐烦,我也一点都没有生气,很顺畅的完成了关于晚饭的沟通。
邓妈妈:
刚才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在后排座上睡了一觉,中途还帮我接了几个家人的电话。
到家后我发现她对家人说话的语气有
些不敬,我就问她:“好端端的笑脸怎么变成哭脸了,是生气了吗,发生了什么事,”她沉默了片刻,回答我:“本来想睡一觉的,结果被电话吵得,根本没睡着。
我肚子里有好多炸弹”,我问:“我能帮你做什么吗,帮你把气撒掉。要不然你大吼一声,(现学现用哈)”,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问我:妈妈,你今天怎么对我
这么好呢,我觉得好恐怖啊[偷笑]。
我问她我以前是怎么对她的,她说:“你会怒气冲冲地问我,你要我做什么才能解决你的问题~”
后来孩子主动笑着跟我说:“妈妈,我感觉好多了,不生气了。”
6 / 6
作文四:《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00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此书我大约用了2天的时间通读浏览完,后又对其中感兴趣的内容再次进行了阅读。本书的核心思想主要是: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首先,该书把我们的沟通障碍,爱发脾气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说的比较透彻。它值得每个想认识自己、深入了解自己的人,反复阅读、学习。希望由此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出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沟通,也更能倾听、理解别人。
其次,书中作者处理事情的方式非常完美,非常有技巧。作者的非暴力沟通都是以问句开展的,如“你是说、你想要、对吗? 是这样吗?” 等等。这些问句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与我们中国人日常的交流方式有差异,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还是很难达到书中的完美。但至少我们可以学习在责备别人之前能够先冷静冷静,尽量不要发脾气,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我们的物业实际工作中需要面对各类员工、业主、客户,当对方有可能是一个情绪化的、“难相处的”,甚至是愤怒的对象,或者是因为误解和似乎难以化解的冷漠对象之时,更需要我们更好的表达自我和理解他人,以期达到深层的,发自内心的沟通。化解可能表面化及潜在的冲突。在我看来,沟通是爱与关怀的艺术,而不是在争辩是非中“赢得”胜利或是在与他人交往时取得利益。 《非暴力沟通》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并能与人心平气和地实现沟通目的,发现一些自己以前没注意到的“暴力沟通”,看书自勉。
作文五:《《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600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提要:《非暴力沟通》还涉及到如何避免过分自责、合理地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自己遭受伤害、解决内心冲突以及正确表达感激等内容~视野广阔、论述独到
更多内容源自通告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
1 / 6
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
2 / 6
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当我读到本书的相关章节时~不由自主地想起2017年10月~一名女教师在家访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惨痛事件。在对学生丁某逃课去网吧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后~这位敬业负责、新学期刚调来的优秀班主任还努力争取家庭的配合。因电话联系家长未果~她便骑自行车载着丁某一同家访。途中~17岁的丁某谎称父母不在家、只有爷爷在果园干活将毫无防备的老师骗至山上……,详见新华网浙江频道10月28日《丽水缙云县一名中学班主任家访竟被学生杀害》等报道,用“隐蔽的暴力”分析不难看出~被充当“向导”的丁某对班主任会怎样向家人“告状”、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家法”有着难以预料的恐惧。同行中~源自身边这名女教师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在发酵、不断折磨着丁某的神经。终于~在即将到家、让自己颜面扫地的一幕出现之前~心理崩溃的丁某转而对“恐惧源”实施了暴力反抗。假如这位女教师懂得“隐蔽的暴力”的危害~惨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所谓大道至简。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模式并不复杂深奥~关键在于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依次运用好以下四个步骤:
观察——明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方在干什么并客观加以陈述,比如~本周三次数学作业你两次没交也没有说明理由,,
3 / 6
感受——表达“难过”“开心”“气愤”“害怕”等基于观察的感受,比如~我不满意,,
需要——告知那样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比如~因为我需要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请求——明确告知希望对方怎么做,比如~请补交前两次的作业以后要按时完成,。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运用时则可以根据需要作出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借助这“四要素”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这一沟通模式学会倾听~用心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但不幸的是我们平常在沟通中往往将观察和评价,包括批评、归类、比较等,混为一谈。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主观评价、甚至武断地给对方贴“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
比如:学生做错了2道题目。有的老师会说“这种题目还做错~真笨”。这样的表述并非是在指出学生的错误,观察,~实际表达的是老师主观的感受,连不该错的都做错了~我很不满意,和评价,你是个笨家伙,。对观察结果的正确陈述是“这次布置的N道题~你做对了N-2道~做错了2道”。非暴力沟通模式并非要求我们不作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
4 / 6
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即使要评价也要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环境而不要绝对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层面上去。如果不能将评价从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中剥离出来、哪怕评价中包含着我们的需要和请求~那么对方将倾向于关注批评等评价性信息而可能对我们的需要和请求弃之不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摩提说得好:“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数人在不顺心时习惯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听到批评时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抗,在沟通中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非暴力沟通则非常强调通过观察和倾听体会双方的感受和需要。当别人批评、指责自己时~不是条件反射式地反驳对方~而是通过倾听~帮助对方从杂乱无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能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样~双方的真诚和爱就会自然流露~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和暴力。
《非暴力沟通》还涉及到如何避免过分自责、合理地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自己遭受伤害、解决内心冲突以及正确表达感激等内容~视野广阔、论述独到。在作者看来~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法~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让爱融入生活”~让每个人实现既丰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赏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这也是本书的宗旨所在。,说明:文中有关师生沟通的举例为本人设计而非来自书
5 / 6
本,
6 / 6
作文六:《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00字
感恩生命、热爱生活
爱与感恩是非暴力沟通的灵魂。因为有爱,因为懂得感恩,所以去做。
关爱人性
非暴力沟通可以引领我们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沟通时,我们所给他人的观点或反馈不应该再是间的条件反射,而应该是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之上。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沟通时,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特有的沟通情景,并留意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观察到的结果。不论我们是否喜欢,只需说出观察的客观结果。
在观察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因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更多的听到批评,令他人反感,排斥沟通。需要强调的是,非暴力沟通并非要求我们做到绝对的客观,不能用任何的评论,只是说将观察和评论进行区分是重要的。
尊重人性,倾听心灵的声音。
感受是天然的情感体会,想法则是带有人文色彩的认受主体特有的人文背景影响。 处于尊重他人以及尊重自己的需要我们应该学会努力体会别人的感受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人的行为也许会刺激我们,但是我们感受的根源在于自己。是我们的需要和对他人的看法导致了感受。
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准确的表达并理解需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沟通的质量和生活的档次。明确了观察的结果,了解了感受,那么就要去揣摩他人的需要,并明确自己的需要。
自身的需要产生请求。
提出请求时,别人所听到的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表达的,为了避免误会和麻烦,提出的请求应该是清晰的、具体的,并且请对方反馈信息以确定对方是否准确的理解了我们。避免请求成为命令。
放下自己的想法与判断,倾听他人内心的声音,体会感受,发现需要,准确的理解并引导,实现与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沟通。让爱的语言带来爱的力量,摧毁暴力的沟通,弥补语言这一人类特有却先天不足的工具,关爱人性。
感恩生命
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爱与感恩主导着非暴力生活,这样的生活中充满了尊重、理解、欣赏、慈悲等等,将贪婪、憎恨、敌意彻底赶出去。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不得不”的事情,更多的时候“不得不”只是一个看似很完美实则很拙劣的借口。
“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自己的重要体现”。带着感恩的心态去生活,生活就应该由快乐来支撑,而非被贪欲所奴役。试想,如若马航MH370航班上的154同胞们此刻能够安全的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当他们踏上祖国故土的时候还会为事业的坎坷,感情的跌宕而寝食难安吗?或许不会了。人的悲哀就在于——只有到失去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如此之多,却不曾珍惜。在攀登顶峰的路上却没来得及欣赏沿途的风景,忘记了我们登山的初衷!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爱和感恩是非暴力沟通的灵魂,贯穿始终,是其源泉亦是其终结,是其动机亦是其目的。“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因为动机错了,目的也不对。
《非暴力沟通》与其说是一部讲述沟通技巧的专业书籍,我更愿意相信她是一部教授积极生活的哲学书籍。因为沟通的技巧无非是服务于社交和事业,而社交和事业也不过是从属于生命理想的具体目标。生命理想!是什么???幸福、快乐仅此而已。狭隘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有大同社会,今有共产主义,其追求不就是一人之乐,人人之乐,天下之乐吗?那么大同社会、共产主义的基础是什么?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吗?也许更重要的是一颗满是爱与感恩的心!如果只有贪欲,那么有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要如何能做的极大地丰富呢?
作文七:《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100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 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 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 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 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 甚至比肉体 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 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 式, 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 能使人们情意相通, 和谐相处, 这就是 “非 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 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 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 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 NVC。他指出, “NVC 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 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 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 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 ——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
” 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 都有悠久的历史。
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 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 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 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 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 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 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 比的平静和顺从。
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 比如心理咨询师, 谈判专家, 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 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 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 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 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 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 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 纳,互助和友爱。
当初把《非暴力沟通》列在自己的阅读书单里的时候,是希望它能帮助自己更理性、更平静地和孩子沟通,熊孩子总会有让我们
抓狂的时候,你懂的,。而在阅读品味的过程中,在和大家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或者说收获最大的部分,却是——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去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更深地和自己的内在联结。感谢远在深圳的旭欣,非暴力沟通分享者与实践者,CNVC认证培训师候选人,参与我们的线上读书会,带领我们对非暴力沟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感谢非暴力沟通,让我可以更好地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粗略翻看这本书的人,可能会觉得按照这四要素讲话,有点儿咬文嚼字的机械味儿。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提醒大家“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这四个要素中,我觉得发现自己感受背后的需要是最难的。我们之所以会有某种情绪感受,那是因为我们的某种需要没能得到满足,例如害怕是因为我们需要安全感,孤独是需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愤怒是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去觉察自己情绪感受背后的需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些需要代表了我们心灵深处的价值观。而正是这些价值观,界定了你的人格,了解自己的需要,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也能透过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看到冰山一角之下隐藏得更深的我,这样我们就能够更诚实地表达自己,于是我们的需要才更有可能被满足。
一边阅读,我也一边通过实践去体会。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我会试着去倾听自己身体的感受,然后试着去探寻这种感受背后的需要是什么。有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不过旭欣的引导,让我
很受启发,“想想如果事情按照你希望的发展,会是怎样”,“奢侈一点儿,最美好的情况会是怎样”,“那样你会是怎样的感受”,“那样的感受是因为自己什么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那样做,那是在满足自己怎样的需要”……顺着这些问题,我一步一步走近自己的内在,和自己的感受、需要建立起联结,这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认识,让我更加接纳自己的情绪,更加地平静和从容。
不要奢望运用非暴力沟通去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结”。书里的这句话,时刻提醒着自己,去倾听让人抓狂的孩子对爱的渴求,去倾听指责的爱人对理解的需要,去倾听唠叨的父母心中的关切,同时也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去觉察自己内心的需求,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带评论、指责、强迫、威胁,看见真实的对方,也看见真实的自己,然后让彼此联结,让爱流动,这是唯一的目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
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作文八:《《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00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感触确实挺大的、虽然生活中充满了语言暴力、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监督自己、避免、减少、让我们重新从学说话!!!
书中核心主要围绕着4个要素展开。用了多个例子介绍,分析,解说。读完后受益非常多,不管生活或工作中,非暴力沟通都能够清晰,高效的推动事情的发展。从而顺利达到目的。使事情变得更简单。
总结了如何避免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倾听,思考,表达,反馈。
1.倾听,对象有领导,下属,家人,朋友,客户,用户。任何不同的角色。先学会倾听对方的诉求,抱怨。通过倾听不同的声音,才会有更好的判断,才会了解到对方真正需要什么。
2.思考,俗话说讲话要经过大脑。我们先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分析他为什么这么说,换位思考,站对方角度。如果是我,我会不会有同样的诉求?我应该如何解决?
3.表达,表达有书面表达,文字表达。目的是让对方清晰的明白你的想法。尽量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或文字来表达。同时要让不是专业的人明白专业的事。
4.反馈,观察表达后对方情绪。分析反馈的内容。
作文九:《《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00字
感受需要、聆听心声!
如果有人说对你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真让我失望!”、“别碰我!”你会怎么办?
我会伤心,会气愤。也会还击。
当我伤心时,我会看不起自己,开始自责。当我生气时,我会把火压下来,不去面对,一次又一次,火山终于还是暴发了。
现在,我开始接触《非暴力沟通》,了解了面对指责的话,我们如何加以面对。
当我碰到门边,碰疼了自己,妈妈对我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我对她说,“妈妈我知道你关心我”,她有些意外地看着我。没有说下去了。
当爸爸对妈妈说,“女儿怎么总是不争气,不够优秀时”,我体会到爸爸是爱我的,他是希望我过得更好。
当儿子说“别碰我!”,我体会他的需要和感受,发现我之前刚刚说不爱他了。他伤心了。我抱着他,对他说“妈妈错了,妈妈只是生气,你没有好好吃饭,而在吃饼干,对不起”。他哭了。紧紧抱着我,他并不是不想我碰他,他只是伤心了。他是爱我的,也希望妈妈永远爱他。
当一个人发泄他的不满时,总是有些需要没有满足。如果一个人说你太冷淡了,他的需要可能只是很想亲近你。如果我们在听到控诉时,不妨改变原有模式,选择《非暴力沟通》方式,先深呼吸,让自己冷静,再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的需要是什么?如果他的需要是爱,如果你爱他,就说“我爱你”足够了。 我们的需要怎么表达呢?通过控诉的方式吗?对方能听得下去吗?如果你说“你总是不关心我,天天很晚才回来!”,他听到的是在指责,他并不会想你心里的真实想法。如果你说“明天有空吗?一起吃饭吧!”他估计会把你的请求考虑到日程中去。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爱和关心。也并不想指责他人。请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吧,也看清楚别人真正的需要。
聆听心声!
这是我从《非暴力沟通》中学到的。希望与你分享!
作文十:《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700字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发现一本好书,非常棒,是美国的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看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比方说,每次你看到孩子满地乱丢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务,就会叨念他们,结果他们不但不改,屡屡让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气,他们烦,你也烦。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
第一句: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比方说,乱丢,就是一个批判,不是事实,人家觉得玩具本来就该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觉得很不舒服(陈述自己的感受,诚实、中肯)
第三句: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不喜欢凌乱,我才不喜欢你把玩具丢地上,否则我一点也不在乎的,不是吗?)
第四句: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这种沟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纠纷,尤其是对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别管用。
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等——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雨晴
其实最早选择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简单—为了完成一篇关于人际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网的时候,可爱的小何(值得说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师院培训认识的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荐了这样一本书,她只是说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对自己很有帮助的书。
于是我就很认真的买了这本书,也很认真地给自己制定了读书的计划。到今天为止,这本书也渐进尾声,于是又给自己一个目标---写个读后感吧。
“非暴力沟通”---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的时候,估计都会给人一种很震惊的感觉,暴力?往往给人打架,造成身体伤害的一个攻击性强的名词,而这样的一个名词与“沟通”相联系,往往让人好奇而又觉得有些牵强。
书中介绍了与人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然而看了书的大概,对“需要”和“感受”这两个词最为深刻。
感受—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别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多久以来我们都没有问问自己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晚上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盏台灯,一杯水,一只笔,和这本《非暴力沟通》。忽然间很有感触,忽然间想到了今日上班时候和那“美好时光”冲影店老板的沟通。因为价格的问题,在电话中我明显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我想指责他的不是。其实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已经彻底地将不满和愤怒表现出来了,只是因为残留的一点礼貌而没有挂掉电话。我当时其实该冷静的,不是吗?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指责他的不是,虽然他比我客气地很多。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沟通?我很认真地分析着这整个事件的过程和当时的情况。
在生气的四种选择中: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而我选择了第二种反应—指责那个老板,我认为他是错的,这个就是我生气的原因。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用心体会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我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在与人辩解中要处于胜利的地位。
体会老板的感受和需要---许是注意力转移的原因,我就不会专注于指责了,愤怒也将不再存在了。
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样的关注感受和需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外加上我所认为的每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造成的外归因。读这本书的时候,小何也曾经告诉我说,很多时候需要多加练习,让这样的思维注入你的潜意识,那么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在问题面前,你很容易关注关于你的,关于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就是一种进步。
好了,读罢书的感受也就这些些,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经在迈步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