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京杭大运河》1400字
京杭大运河
清河开明中学初一 张鼎轩 指导老师:黄莉
公元前五世纪末,你的父亲在扬州开凿了初生的你,贯通了长江和淮河,他叫夫差;公元七世纪,又有一个人注意到了你,他做了他一生中唯一值得人们赞扬的事——完成了你贯穿南北的美梦,你肯定非常高兴吧,因为你再一次被人们记起,那个人是隋炀帝;又过了六百年,那是你最辉煌的时刻,那时是元朝盛世;可是,自从清末开始,你就被人们遗忘了,你变成了一条无人知晓的水渠,每天静静地看着日出日落,连哭泣都没有人陪伴??
我是个喜欢做梦的孩子,有一样风景在我的梦境里反复出现,她就是大运河——那条与万里长城一样有名的京杭大运河!我就是在大运河边长大的!
记得每年最向往的一件事就是盼望夏天早早地到来,夏天一到,我就可以去大运河乘凉了!天底下没有比这更加舒服的事情了。火辣辣的太阳刚刚下山,我就催着爸爸赶紧吃晚饭。碗筷一放,我便拽着爸爸的衣角急急地向大运河奔去,身后留下奶奶一串“小心点”的叮咛声??
一座水泥拱桥就架在大运河上,高高的,高得只能拾级而上。拱桥上,就是我乘凉享福的地方了。气喘吁吁地爬上桥顶,已经有好多人捷足先登了,(如果去晚一些,常常找不到位置呢!)他们有的坐在小板凳上,聊着家常,抽着香烟,有的三三两两伏在桥的铁栏杆上,也不说话,看着大运河的波浪在水里悠闲地踱步,任水风吹拂着自己的脸,也有的干脆铺着席子躺在地上,看看满天的星斗,听听大运河里哗哗的水声,不一会儿竟然打起鼾来——你说,这人是不是有点儿像大运河的一个孩子,玩累了,就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
在我的眼里,大运河就是一个天然的空调器。站在大运河的拱桥上,凉风习习,竟然没有一个蚊子!凉席铺在水泥桥面上,
太阳的余热从席底传到身上,麻酥酥的,那种感觉特别的爽!当然,还有更爽的呢,那就是看过往的船舶,听爸爸讲有关大运河的故事。那时候,爸爸老是神秘地告诉我,在大运河的船上有我的姐姐呢。我还真的相信了,于是,每次去大运河乘凉,我都会天真地盯上每一条过往的船只,无论是只有一只桨的小船,还是拖着长长尾巴开着“隆隆”马达的大船,我都不会放过。你也猜到了,我总是找不着,有时找着急了,就会对着来往的船只放开嗓子一遍又一遍地喊:“姐姐,姐姐,我是张鼎轩,你的弟弟!”有一次,我还真的看见了一个梳着麻花辫的姐姐就站在船头,就不顾一切地喊起来,很显然,姐姐没有听到,眼看着船要穿过桥洞了,急得我又是大叫又是跺脚,一不小心,一只刚刚换上的新鞋掉下了河,掉船上了。这下我可傻了眼。正当我等着挨批评的时候,爸爸却笑着对我说,别担心,到时候船上的姐姐会替你找回来的。看着爸爸一脸的笑容,我相信地点了点头。那一晚,我是爸爸背回家的。
也就是那时候,从爸爸的嘴里我知道了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工程之一,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我还知道了隋炀帝为了去扬州看琼花而修筑大运河的传说??当我来到实验小学,三年级时读到《长城和运河》这一课时,我就觉得特别的亲切,“像稠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读着读着,我就会傻呼呼地想,那时候,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在大运河边做些什么呢?
我相信在今天高科技时代的引领下,京杭大运河会变得更加婀娜多姿,并承载更多的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是我们中国无比的大运河,你在我心中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是屹立在东方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作文二:《京杭大运河》200字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
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
开凿到现在已有785年的历史。
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我虽然是山东人,但是从来没机会见着文明古今,为我国的南北航运做过巨大贡献的京杭大运河
很幸运呀,在江苏无锡让我见到了
各式各样的船只,在运河里来来往往,好一派繁荣的景象
作文三:《京杭大运河》900字
美丽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举世闻名的人工河,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途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约1794公里,恰好通过我的家乡河北省故城县,它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丽迷人。
春天,天气变暖,运河里的冰融化了,在阳光的照射下,河水银光闪闪。河岸两边的柳树钻出了碧绿的嫩芽,小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着,小草好奇地探出头来看着外面的世界,小野花开出了艳丽的花朵,一派迷人的
景象,引得小朋友在河边开心地玩耍。
夏天,河水泛着金光,小鱼在清澈的河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还有一些小朋友在大人的陪同下,穿着泳衣快活地在水里嬉戏。岸边的柳树梳着长长的辫子,风一吹随风舞动,小鸟在欢快地歌唱,茂盛的野草间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把运河装扮得多姿多彩。
秋天,运河更美了。虽然树叶开始枯黄飘落,但河岸两边的庄稼成熟了,果园里的果子散发着浓浓的香气,给运河增添了成
熟美。
冬天,运河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雪花在空中飞舞,两岸的树木披上了洁白的银装,此时的运河是那么的纯洁安静!
京杭大运河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我爱京杭大运河,我爱我的家乡!
从家出发,骑电动车大约十分钟就到了京杭大运河的堤坝下,我和爸爸爬上陡坡,正对陡坡的就是大桥,登上大桥,扶着绿色的栏杆,放眼望去,所有的景色都净收眼底,大运河从脚下延伸向远方,就像一条宽宽的银线。那河水清澈中带有一丝绿意,绿的像碧玉、像翡翠。
运河的两边有许多的水草在风中摇曳着,水草里面藏着许多的水鸟,它们在这里栖息、筑巢,不时有几只水鸟飞出来掠过水面在河面上荡起阵阵波纹,在河对岸的沙滩上还有成群的水鸟悠闲的照镜子,啄羽毛。河边两岸的树就像精城的护卫一样时刻保护着京杭大运河的安宁。闲暇时,它们也照起美丽的身姿来,将身子倒影在水中。那日影也不甘落后赶过来凑热闹,为京杭大运河增添色彩。水鸟,两岸的树,大桥它们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走下桥,来到草地上,那里的草那么青、那么绿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走到岸边几个老人在岸边垂钓,转过身再回头看那座桥,在夕阳的映照下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横跨在运河两岸,昭示这我县经济的繁荣昌盛。
风中摇曳的水草,清澈碧绿的河水可爱的小鸟活剥的小样巍峨的大桥。京杭大运河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作文四:《京杭大运河》1700字
大运河——故城人民的母亲河!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工程之一。
大运河是中国2000多年历史的见证,是保存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最丰富的文化长廊、博物馆和百科全书。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人民以其勤劳、智慧和坚强的毅力,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地开凿整修,持续了1000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 大运河流经衡水境内,主要是与山东省接壤的故城县和景县。在故城境内绵延75公里,可谓是大运河在县级境内纵贯较长的一段。
历史上,大运河是衡水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南接临清,东下德州,北下景县,背负丰饶的华北平原,自然形成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帆樯如林,往来如梭。在故城县的郑家口,每天装卸四十吨位的船只五十余艘,大批饼酱、卫粪、煤碳和日用工业品从水路集运至此,再从陆路运往冀(县)、衡(水)、枣(强)、南(宫)、高(唐)、恩(县)、夏(津)、武(城)等地。而这一带的小麦、小米、杂豆、西瓜等农副产品则顺流直下天津。当时除码头外,还有一个较大的卸货场地。傍晚时分,大批
船只渐渐停泊靠岸,长堤上下,摊贩叫卖声,船工号子声不绝于耳;入夜,堤河上下,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一番水上闹市的景象。
故城县境内有一段河道,乃当年隋炀帝征辽返回京都,由此弃驾登舟,好事者将这段河道冠以“回銮河”名称。隋以后,历代皇亲国戚,显宦大僚,常乘船路经故城。特别是清代的康熙、乾隆,据说八次乘船南巡。康熙还在故城运河段内选中巨人大汉李贞,充当随身侍卫。 不息的运河湍流,形成独特的“运河经济形态”,加速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季节性的篙工、纤夫、搬运工散布于沿河各个村庄。
今天的故城县城所在地——郑家口,相传有一郑氏在此运河上设摆渡口,因此而得名,简称为郑口。因这里地处水陆要冲,商贾云集,到清朝中后期已发展成为规模可观的较大集镇。据《故城县志》记载:“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这里已是全县唯一繁华的市镇。解放前郑家口并不是县城所在地,只是过往商船落脚的码头。它位于冀、鲁两省交界线上,大运河左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商埠。过去,它以水运码头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城镇,三街五镇,店铺栉比,客货川流,自古以来素有“小天津卫”之称。
纵观故城县的形成和兴旺发达历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运河是产生和哺育故城县的摇篮,而商品流通则为这
里的蒸蒸日上、经济繁荣,不断增强着造血功能。故城地域虽小,然而,今天的县城驻地郑家口,历史上确是南北水陆交通要冲,“前抱武城,后临广川,东交齐鲁,西接保真。燕齐交壤,旁临御河,数十万之岁运,及冠盖之舳胪,上下旁午,直抵天津”(《故城县志》)。京杭大运河绕城而过,舳舻衔尾,市井繁华,商贾云集,清代乡贤时廷珍有诗赞曰: “两岸多停沽客舟,
帆樯影里酒家楼。
橹声摇曳喧前渡,
灯火高低照乱流。
乐府谁翻商妇怨,踏歌争唱大堤头。六如老去繁华歇,莫向清溪记旧游。”
大运河蕴育了衡水的故城县、景县独特的民俗民风,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积淀。
而如今大运河面目全非,运河污染现象严重。所以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如果再不加强
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2014年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在此,我们也通过我们今天的行动呼吁:
━━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重要地位和多重价值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总结和宣传各地在保护与发掘运河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经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作文五:《京杭大运河》1500字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始凿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开凿了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从此以后,勤劳的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不断地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开凿整修,使运河由近到远、由短到长,而对大运河成型贡献最大的时期是隋、元两朝。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成千上万的劳工历时六年,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连接而成大运河。后在元代(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又经过大规模扩建,最终形成今天的规模。
这条古老的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巩固国家统一、多民族的融合和团结、促进南北方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供献。
十九世纪后,因南北海运兴起,津浦铁路通车,京杭大运河的作用逐渐缩小。黄河迁徙后山东段水源不足,河道淤塞,南北断航。解放后对部分河段进行了拓宽加深,裁弯取直,增建船闸,已可通航。并建有江都、淮安等水利枢纽工程,使大运河成为“南水北调”的主要通道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1987年12月在第1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连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它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景观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气势磅礴,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登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推荐理由:长城和运河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遗迹也是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我们需要更准确的史料给学生,让学生对祖国巨大的财富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作文六:《京杭大运河》11100字
资料整理者:05港航一班 涂家荣、喻臣莉
参考网址 ://.jhdyh.net
地理位置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
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
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
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
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
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10倍多,巴拿马运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长的
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
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
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
世界。
运河区位于沧州市区西半
部,京杭大运河(亦称南运河)两岸。地处冀中平原东部,系黑龙港河流域,即北纬38?13′00″至38?24′51″,东经116?47′至116?57′14″。东以南北大街为界,与新华区近邻,南、西、北三面皆与沧县接壤,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13公里。市区约17.5平方公里,余为农村,呈“U”型围绕城区。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运河区系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为海拔10.9米,最低海拔6.0米,平均坡度1/5000。
地势构造属华北陆台部分,基部构造处于沧县隆起与黄骅拗陷交界处的古生代地层,上多覆盖巨厚新生代沉积物——第四系。该区浅层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纪晚期全新统地层中。土壤分布复杂,大部分为潮土,有粘土和沙土。属温带半温润大陆性气候,春旱、夏涝、秋爽、冬干已成规律,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3.4度,无霜期平均198天。全年日照时数为2840小时,日照率为66%。平均降水量为612.3毫米,其中60%以上集中在七八两个月。年蒸发量为1853.4毫米,地表水贫乏。地下水平均值1638万立方米,属缺水区。水质以运河为界,运西大部分为淡水,运东多为咸水。南湖为淡水养殖渔场,储量曾达12万立方米,另有一温泉,水温51度,出水量每小时90立方米。植被以人工栽种的杨、柳、榆、槐、桐、椿、梨、桃、杏、葡萄、枸杞、紫穗槐等乔灌木为主,地表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豆子和各类蔬菜,自然杂草有十余种,城区绿化和花卉养殖逐年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辖区总面积20.6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05万亩。至2002年底粮食作物占地57810亩,蔬菜占地10695亩。农业人口6.2万人,人均耕地1.46亩。非农业人口19.92万。全区人口总计26.12万人, 全区人口中以汉族居多,另有回、满、蒙古等17个少数民族。
古代
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
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
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我国的封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几项重要工程:
一是开凿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朝开始修建的一条重要的运河是从长安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初以长安为都。从长安东到黄河,西汉时有两条水道,一条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条是汉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渭水流浅沙深,河道弯曲,不便航行。由于东汉迁都洛阳,漕渠失修,早已湮废。隋朝只有从头开凿新渠。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负责改善长安、黄河间的水运。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难满足东粮西运的需要,三年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动工改建。这次改建,要求将渠道凿得又深又宽,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在水工们的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当年竣工。新渠仍以渭水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至潼关长达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新渠的运输量大大超过旧渠,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隋炀帝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洛阳,很需要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此外,还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山阳渎。工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通济渠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以黄河水为水源,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 yī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 2000里。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
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两渠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并且两旁种植柳树,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40多座。由于龙舟船体庞大,御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就无法通航。通济渠与山阳渎的修建与整治是齐头并进的,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它们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隋炀帝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zhú lú竹炉〕,南巡江都。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迹。当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隋炀帝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深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大体上说,与通济渠相当,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
四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湖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这条河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隋炀帝时又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好大喜功,大概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
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
一是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市)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它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到达通州。
二是开凿坝河和通惠河。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负责水利的工程技术专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并引水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从积水潭向东开凿通航河段,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这条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
元朝政府陆续修凿完成的京杭大运河全长3000余里,北起大都,南达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元代大运河除对当时的统治集团提供便利外,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为明清运河的畅通以至现代大运河的水运条件奠定了基础,并且为北京大都城地位的逐步确立增加了一个重要前提 。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目前国外著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前苏联土库曼运河等。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
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通济渠是
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
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
杨州)附近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
长1000公里。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大运河全长2000
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
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现代
早期
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京杭大运河沿线是我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生产也很发达。在兖州、济宁、枣庄、滕县、丰县、沛县、徐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并连接上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工业城市。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纷纷下大力气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有济宁、徐州、邳县、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等。济宁段(山东济宁??江苏徐州蔺家坝),全长约130多千米,其整治扩建工程,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内河工程,计划在2000年底全面竣工。本次工程总投资14.96亿元。工程完工后,济宁段主航道将由现在的六级航道标准提高到三级标准,底宽由目前的16米拓宽到50米,水深达到3米。届时,千吨级船
舶可由长江直达济宁,年通过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抵得上新建一条“京沪铁路”。据推测,到2000年,济宁原煤产量将达到5500万吨,每年外销2500万吨,都将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华东、华南,运往全国各地。江苏境内的京杭大运河,全长628千米。交通部和江苏省政府投入巨资,对苏北、苏南运河进行了整治扩建。投资10亿元,扩建了京杭运河上的谏壁、解台两座二线船闸和淮阴、淮安、宿迁三座三线船闸,消除了京杭运河江苏段的“瓶颈”制约,实现了京杭运河苏南、苏北全线畅通,为江苏及华东地区提供了一条南北水上快速交通大动脉。苏北运河(徐州蔺家坝??淮阴??扬州六圩口),全长404千米,纵跨徐州、宿迁、淮阴、扬州等11个县市,沟通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水系,是京杭运河上运输最繁忙的河段。本次整治,共耗资6亿元,基本建成二级航道,成为京杭运河上等级最高的航道,常年可行驶2000吨级的船舶。目前有苏、鲁、沪、浙、湘、豫等十多个省市的船舶航行其中,年货运量可达3亿多吨。徐州段最大通过量已达5500万吨船舶吨位,其中货物通过量达3500万吨。苏南运河(镇江谏壁??常州??南浔),全长224千米,贯穿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常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县市,沟通了长江、太湖水系,与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的省际河流相连。
目前有苏、鲁、皖、沪、湘、鄂、川等13个省市的船舶在该段运河上航行。本次苏南运河的整治工程,是国家在“八五”期间安排的一项交通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江苏省的六大交通重点工程之一。本次整治工程,总投资27亿多元,航道全部达到四级标准,可通航500吨级船队,是我国目前内河航道建设的样板,成为我国目前内河建设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效益最好的水上主通道。目前,年货运量已超过1亿吨,超过江苏境内长江航道的运量,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3倍。航行船舶的密度超过了德国的莱茵河,是京杭运河上运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刚建成的谏壁船闸日均船舶通过量已达10万吨以上。浙江段(南浔??杭州),全长120多千米,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一般以东线代表运河的位置,河道狭窄、弯曲,
终年可通机动船舶。近几年来,经过交通部门的整治,改善了航运条件,目前可通行300吨级的船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部和浙江省正计划将京杭大运河拓伸至浙江省东部的宁波港,此举将为我国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乃至内河航运的繁荣带来契机。规划中的杭甬运河长240余千米。位于杭州湾南岸,纵贯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水系,全线按四至五级航道标准设计,年通过能力将达4000万吨。本次对京杭运河的全面整治,将大大提高航运能力,使其成为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南水北调的大动脉,还极大改善和推动了沿河的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确保农业的稳产高产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综合利用效益明显。
近期
加速京杭运河"升级扩容" 高标准整治航道
记者日前随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在京杭运河江苏段考察时获悉,为更好地保护京杭大运河,江苏省将对运河沿线地区实施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同时坚定不移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运河航道进行高标准整治,计划投入巨资,力争“十一五”末使苏北运河全线达到二级航道标准,苏南运河全线达到三级航道标准。
京杭大运河是江苏省重要的黄金水道,贯穿江苏南北,发挥着城镇供水、农业、灌溉、防洪、排涝、调水和航运等多种功能,是沿岸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源泉。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将京杭大运河水质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作为重点流域治理的重点。“十五”以来,江苏省加快运河沿线造纸、化工、印染等一些重污染企业的结构调整步伐,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沿线有近百家企业和生产线被关闭。目前,江苏正在研制更高的化工、化肥、酒精酿造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力争通过提高标准,再关闭和淘汰一批生产水平低、污染负荷重的企业,不断优化京杭运河沿线的产业结构。同时,我省还在大运河沿线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在全线推行污染许可证制度,并切实加强后续管理,对重点污染源加大监控力度,要求京杭大运河沿线地区的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检测仪,并与环保部门实现联网。目前,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和苏南段水质量都呈好转趋势。
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为充分发挥大运河黄金水道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江苏将重点突出京杭运河的建设,着力加快苏北运河“三级航道改二级航道”、苏南运河“四级航道改三级航道”及船闸扩容的步伐。其中苏北运河续建二期工程,按二级航道标准整治航道里程117公里,两淮段今年完工,大王庙到窑湾、窑湾至皂河船闸、高邮至邵伯船闸和槐泗河口至施桥船闸四段航道计划今年开工建设,2008年全部建成。船闸扩容工程续建皂河、泗阳、刘老涧三线船闸,开工建设邵伯、施桥三线船闸,实现苏北运河最繁忙区间上的船闸全部三线同时运行。苏南运河进行常州市区改线段工程,计划按三级航道标准新增航道里程26.1公里,新建、改建桥梁11座,该工程已于2004年开工建设,2008年完成。苏南运河“四改三”工程的丹阳陵口段、苏州沧浪新城段和无锡洛社段拟作为先导工程于今年开工建设,其它航段2007年开工,力争“十一五”末全部建成三级航道。
巨资整建京杭运河 千年黄金水道将成水上高速
京杭大运河如今仍是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然而近年来,京杭运河平均每年发生,小时以上堵航事件达,,次。未来几年,国家和沿线各省将投巨资建设运河航道——千年“黄金水道” 将成“水上高速”
交通部——
航道建设将使通航能力提高,,,
京杭运河现在是我国北煤南运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水上运输大通道,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华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自,,,,年以来,京杭运河堵航现象一度非常严重,平均每年发生,小时以上堵航事件达,,次,受堵船舶逾,,万艘次。随着交通部门近两年加大疏堵力度,目前堵航现象已有所好转。但货运量的急剧增加使得通航能力还是不能满足实际运输需求,今天,记者获悉,交通部为此刚刚发布了《京杭运河排堵保畅应急预案》和《京杭运河通航管理办法(试行)》。
据介绍,目前京杭运河通航河段为山东济宁至杭州三堡船闸,,,公里,全线共有,,个梯级,,,座船闸,江北段可通航,,,,吨级船舶,江南段可通航,,,吨级船舶。,,,,年,京杭运河苏北段、苏南段货运量分别达,(,,亿吨、,(,,亿吨,货运周转量分别达,,,亿吨公里、,,,亿吨公里,其中苏南段运量相当于,条沪宁铁路的货运量。目前运河沿线已形成徐州、无锡、苏州、杭州等,个年吞吐量达,,,,万吨以上的内河大港。据预测,,,,,年京杭运河货运量将达到,(,亿吨。
据交通部水运司航道处有关负责人介绍,造成京杭运河堵航的主要原因是运量的快速增长与航道通过能力的严重不足,水文、气象和船型等因素使堵航现象进一步加剧。《京杭运河通航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京杭运河内船舶的航行、停泊和作业行为,力图减少违章航行、乱停乱靠的现象,提高航道通过能力。
航道整治建设是提高京杭运河通航能力的关键。交通部计划于,,,,年前,加快严重堵航航段、通航能力不足的航段、长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分流航道的建设,缓解堵航状况。运河沿线各省份也重视运河航道建设。预计到,,,,年,京杭运河的通过能力将提高,,,,堵航压力将明显缓解。
提高航行于京杭运河船舶的技术装备水平,也是提高运河通过能力的有效措施。交通部自,,,,年,月,日起实施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工作,计划到,,,,年,基本实现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使船舶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状况得到根本好转,航道和船闸通过能力提高,,,。目前,全面禁止水泥质船进入京杭运河航道的目标已经按期实现。运河上航行的船舶平均吨位由原来的,,,吨增加到,,,吨左右。船舶通行速度得到加快,船闸效率显著提高。
山东段——
通航河道将向北延伸
记者从山东省交通厅港航局获悉,“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将投资,,(,亿元续建京杭大运河济宁至东平段。这段运河是国家规划的“一纵三横”内河航运通道中“一纵”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利用南水北调河道进行航道建设。
拟建的济宁至东平段运河全长,,公里,重点建设梁山、东平等港口,个。通航规划近期以,,,,吨级的船队为主,远期以,,,,吨级船队为主。据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将为大运河水系提供充足水源,为京杭大运河
全线疏浚通航提供便利
条件。大运河济宁至东
平湖段工程的航道路
线,大体与南水北调东
线工程线路一致,可利
用调水河道,达到复航
的标准要求。
据专家介绍,由
于三级航道要满足,,
,,吨级船舶的通航需
要,所以在航道尺寸及
配套设施上有一定的硬性要求,如航道底宽不得少于,,米等。而原来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设计没有考虑通航功能,因此在河道的宽度、深度以及水闸等方面都要有所改变。专家补充说,就土方工程来说,将河道加宽加深,成本提高不了太多;而如果目前不考虑航运需求,等调水后再用挖泥船施工,投资翻十番都不止。
对此,国家发改委和山东省政府明确指示调水要兼顾通航。最近,国家发改委已委托有关部门进行论证。
南水北调文保报告通过审查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受关注
人民网北京12月14日讯 记者赵永平报道:水利部组织编制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专题报告日前通过了专家组审查,为全面制订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规划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山东、江苏7个省市,穿越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区域,如何保护好沿线文物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对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报告》,专家组建议,对于渠线地下文物中被列为D级的古遗址、古墓葬,应做好登记建档工作;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一部分,遇真宫的保护问题比较特殊,建议湖北省文物局会同长江委尽快将其保护方案报国家文物局审定。专家组特别指出,大运河作为一项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文物保护工作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建议工程在做好运河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应关注运河文物遗存的利用;在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出积极的贡献。 南水北调文保报告通过审查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受关注
运河上的风景
作文七:《京杭大运河》1000字
京杭大运河
在我们赞颂我国古代宏伟壮观的水利工程的时候,不该忘记那静静流淌的京杭大运河。它虽然不如万里长城那样显赫,但它却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大动脉,它拖着时代的沉重脚步一直朝前走着??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中间由南到北,流经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和天津市,全长2794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条最长的河流。有意思的是,人们常说“水有源,树有根”“百川东到海”,而京杭大运河却跟公路、铁路一样,不存在源头,是两端互为首尾,并且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条南北走向的长河。
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虽然都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民族的丰碑,人类历史上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的两项最大的建筑工程,但筑长城和挖运河的用意却完全不是一回事。筑长城是为了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挖运河则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沟通。
京杭大运河横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使这五大水系联成了一个水道网。在铁路、公路没有出现之前,这一水道网,不仅担负着运送兵员粮草的职责,还承载着运送往来客商、柴米油盐的重任。如今从北京到杭州,不但有铁路、公路,而且还有航空线路,然而“不废江河万古流”,京杭大运河依然是那样的忙碌。
说起挖运河,人们自然会想起隋炀帝。其实,古运河的历史,远比隋炀帝修的运河要早得多。
开挖运河,并不是用人工去挖一条全新的大河,而是将天然的河道湖泊连通,或取直,或加宽,或挖深。这工程说起来轻巧,但实际干起来,却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在中国运河史上,第一个组织这项工程的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王夫差。他下令开凿的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则是中国最早挖掘的一条大型运河。
邗沟南起扬州,北至淮安的末口,是夫差为攻打齐国而开的一条水路。这条水路为京杭大运河奠定了基础,也为吴国的灭亡凿了一条“墓道”。
一千多年后的公元605年,隋炀帝在修建东都洛阳的同时,又在邗沟和隋文帝开凿的广通渠的基础上,发起了挖掘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工程,为他乘龙舟去江南巡游享乐开辟道路。
挖运河取尽了民脂民膏,也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运河开通后没几年,隋炀帝便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化为了灰烬,与夫差走上了同一条道路。
然而,人类的文明史,总是蕴藏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开挖运河,劳动者流血流汗,灾难无穷;运河挖掘通,后世的经济文化因此而走向繁荣。
如果隋炀帝开挖运河不是为了泛舟享乐,不是为了一己之贪欲,那就可以和治水的大禹论功了。尽管如此,我们创然要说,开凿运河是害在一时,而利在后代,利在民族。
作文八:《京杭大运河》500字
简介: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
其部分河段依旧具有通航功能。
作用: 纵贯南北,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北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对比:
外在:
结构——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途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四个节点、两种流向:节点1 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节点1与节点2 东平湖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节点2与节点3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节点3与节点4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
内在: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地位身份的象征。
1.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3.文化交融,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
4.方便南粮北运
作文九:《京杭大运河》300字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作文十:《京杭大运河》1700字
京杭运河;穿越黄河
京杭运河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南北贯通的大河。它克服了地势的悬差,成功地穿越五大江河,并通航上千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运河是如何穿越黄河等五大江河、又是如何克服水位悬差给行船带来的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妨作一简单的探讨。
一、京杭运河的地形特征及各段水流流向
京杭运河地处我国黄、淮、海冲积平原东部边缘地带及长江三角洲的里下河地区、太湖流域两大碟形洼地之内。沿运地势具有三起三伏的特点,起伏之差一般在20~40m之间。
北京至天津段,距离虽短,却高差悬殊,本段系京杭运河的第一降落段。通惠河河底平均高度约30m,(该高度指高出废黄零点高度),通县河底高约20m,天津市海河河底高度则为-3m,北京至天津段河床高差可达33余米。
天津往南地面逐渐隆起,到黄河现道止,为第一隆起段。临清河底高25m,从天津到临清,河床高度相差28m。大运河穿过黄河现道之处,是京杭运河最高地点,可视为京杭运河在黄淮之间的分水岭,穿黄处河底高38m。从天津市至穿黄处,京杭运河河床高度相差41m。运河过黄河到南旺以南,地面高度又逐渐降落,直到长江为止,为京杭运河第二降落段。 济宁河底高31m,淮阴河底高4m,在穿过长江处,河底高度为-15m。长江以南,运河河床又逐渐隆起,到丹阳北部为最高点,这是第二隆起段,是江南运河的分水岭。丹北分水岭海拔高程30~40m,相对高程仅20m左右,河底高程约8m左右,至无锡崇德河底高程下降为-7m,这是第三降落段。
从崇德到杭州,河床又略见隆起,但河底高程均在-1~-5m之间,这是第三隆起段。
由于京杭运河各段地面高度不同,因此各段航道水流的方向也不相同。综上所述,可概括为: 当大运河全线通航时,从北京到通洲、临清到淮阴、镇江到常州三段,利用河闸通航,维持比较困难,其余各段则属普通河流性质。因为和大运河有关的若干天然河道,部分洪水有时需要经过大运河宣泄,故运河常有溃决的危险。其中北京到天津(受白河和潮河影响)、天津到临清(受卫河影响)、淮阴到瓜州(受淮河影响)三段,过去堤防溃决的频率常较他段为高。
二、京杭运河与黄、淮诸河的关系
1、运河与江、淮、海、卫等河流的关系
京杭运河由于地理情况复杂多变,因而其与诸大河流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多样。从以上运河各段水流流向及地势高度可以看出,京杭运河与钱塘江、长江、海河等河流水位趋于平坦,水流较为绵缓,水量丰沛,其交汇相对自然,彼此穿越相对较为容易。淮河、卫河与运河关系较前者而言,因地理原因,水位具有一定差距,加上主汛期与枯水期变化明显,水位差变化较大,运河与其交汇之处,须设置必要的设施,诸如偃坝、闸涵等,方可行舟。然而,由于黄河水量少,含沙量高,对运河水量补给困难,且地势高度居五河之首,因而对运河危害最大。所以解决好黄运关系是历代政府与治水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2、运河与黄河的关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等多种因素作用之下,决口、改道频繁。据历史文献记载,在1946年以前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 根据黄河改道流经影响范围,可将黄河变迁改道划分为四个时期、三个流区。北流期:先秦至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下游主流主要流经河北省偏西、偏北地区,在天津附近流入渤海;东流期:自东汉永平十三年至北宋庆历八年,下游干流主要偏东,从今山东省北部入海;南流期:自南宋建炎二年至清咸丰五年,下游干流主要偏南,从今江苏北部夺淮水故道入黄海;回东期:自咸丰五年到现在,下游干流偏东,从山东大清河故道入海,即黄河现道。
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视京杭运河为其维系政权稳定的经济动脉。为了克服黄河河道变迁和冲决泛滥对运河的影响,封建王朝先后采取了引黄济运、遏黄保运、避黄保运等措施协调黄运关系的发展,其中避黄保运的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如果说,引黄济运、遏黄保运是以借黄行运为其指导思想的单一的治黄保运措施。前者反映的是黄运不分的依赖关系,后者则是治运治黄独立关系。从黄河特征及黄运关系治理效果上看,前者是被动的治标措施,后者则是主动的治本特色。总结、分析历史上黄运关系发展过程及治理措施是否得当,对指导我们今天治黄、治运无疑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