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有关孔孟的哲理名言》1400字
有关孔孟的哲理名言
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五、仁则荣,不仁则辱。
六、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七、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八、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十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十二、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十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十四、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十五、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十六、人皆可以为尧舜。
十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十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十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二十、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二十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二十二、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二十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十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二十五、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二十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二十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二十八、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二十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三十、刚毅木讷,近仁。
三十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三十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三十三、德不孤,必有邻。
三十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三十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十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十七、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三十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推荐阅读:
关于生命的格言
实现人生价值的格言
有关励志的格言
英语警句大全
作文二:《孔孟故事》8600字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
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 属於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 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 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 主张自由发展, 因势利导。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 施以自发的教育, 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孔子身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大 德 小 惠
过去常有人说儒家用小恩小惠来拉拢百姓。实际上,儒家虽然讲过对人民要施以恩惠,但并不是讲小恩小惠。例如,《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就是圣人。这里讲的是"民""众"。对于民众能够博施,就是大德,不是小惠。孔子讲的"德治",孟子讲的"仁政",都是属于大德的范围。
不远千里的典故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 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培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孔子讲“志于道。”(《述而》)就是要求学生把道德作为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而且能树立坚强的道德信念。所以孔子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形容坚强的道德信念。他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说明有坚强的道德信念,便可经得起严峻的考验。
孟子提倡“尚志”,也是强调培养道德意志的重要性。有人问他“士何事?”孟子回答说“尚志”。(《尽心上》)又问怎样使自己的志向高尚?孟子回答道:“仁义而已矣。”孟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描写实践道德的坚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孔子很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知识教育。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他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就是说,光有朴素的忠信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有关忠信的理论知识。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离娄上》)就是说,对于仁和义这两种道德的实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坚定不疑地去实行。孟子在这里提出对仁义道德的理性认识是很重要的,实行仁德,必须能够通权达变,不能死守道德教条。例如“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离娄上》)在正常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是合乎“礼”的;在特殊情况下,男女直接授受又是合礼的。这就是能够对于“礼”的实质,有真正的理解。只要掌握仁义的根本原则,便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行各种道德规范。
学思结合
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同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主张敢于怀疑。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城》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下》)孟子认为《书经》上的《武城篇》关于武王伐纣的记载,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不能全信。对儒家经典尚且不能盲从,读其他书籍,就更要动脑筋思索了。孟子还认为,解说《诗经》上的词句,要用读者自己的思考,来探索作者的原意,不要拘泥字句表面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这就是他讲的:“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之。”(《万章上》)孟子的这些言论都是在强调学与思相结合的重要性。
启发诱导
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学习的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这几句话的根本意思就是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孟子也很重视教学上的启发诱导。他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教师教导学生,也是如此,应当将正确的、难易适度的道理诱导启发学生,使之主动努力地随着教师学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告诉我们,正如大匠不因为迁就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射手不因为迁就拙劣射者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随便降低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因材施教
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的例子在《论语》一书中的记载是很多的。最典型的是:“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所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不懂这是什么原因,便问孔子。孔子回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这就说明孔子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孟子跟据孔子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五种教学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这里的君子很可能指的就是孔子。我们看《论语》中记载孔子对他的众多弟子的指导,大致符合孟子的这段描写。
孟子说过:“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生平与教育活动
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其母仉氏教子有方,为教育孟子,为他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迁其居,为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的美谈。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四十岁以后,他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晚年回故乡专事教学与著述。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该书一般被认为是他的弟子对孟子言行的记述,也有人说是孟子本人的著作。
动心忍性
孟子非常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他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认为,人的成才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孟子在此虽然打着天命的旗号,但强调的是个人奋发努力,在艰苦和患难中,提高承受力,不断磨练意志。
论教育目的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他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孟子指出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这种人格理想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孟子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主张兴办庠、序、校等教育机构来培养学生,庠是培养之意,校是教育之意,序是习射之所,无论是夏代的校、商代的序、周代的庠,还是三代共同的学,其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掌握社会生活准则,具体来说,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存心养性
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子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张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一个人欲望很少,那善性虽有所丧失,但也很少;反之,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虽有保存,但也很少。
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在立志问题上,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孟子提出为修身而养气的观点,他认为气是充满全身的能够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与气是密切相联、互为因果的:“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就能形成所谓“浩然之气”,通俗地说就是正直豪迈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正大刚直的,“集义而生”的,所谓集义即指积善,这就是说,浩然之气是靠“养”出来的,是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起来的。
仁者乐山——孔子故事
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弟子子张希望进一步弄明白,于是问道:“仁者为什么会喜欢山呢?”
孔子指着泰山说:“你看,它多么高啊!巍然耸立着。”
子张说:“就因为山高,所以就喜欢吗?这与仁有什么关系?”
孔子答道:“就在这高高的山上,草木生长着,鸟兽繁殖着,财富和人们所用的东西也由此生产着。”
子张说:“每个人不都是也在做事吗?做事也是有益于他人的啊。”
孔子说:“为了得到报酬而做事,与从本心出发去做事不一样。高山,生产了财物却并不认为是私有的,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可以来采用;风云从山中飘出,通达于天地之间,使阴阳协调,成为雨露来滋润万物,使万物获得成功,使百姓得以
反求诸己
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求诸己”的修养方法,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同时,他又提出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当反躬自问,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 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要先端正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要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要从自身找原因。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聪明来自勤奋——孔子少年的故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作文三:《孔孟故事》11000字
·与数字有关的病句
句子出现了“减少、缩小、降低、下降或增加、增加了、增加到等词语时,就要考虑倍数、分数、百分比的应用与具体语境是否符合事理。增加要用倍数,下降、减少要用分数,升幅、增长率要用百分比。
一、不合逻辑
1.目前,我国开放了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而旅行社真正投放到市场的不到30个左右。
“不到30个左右”语意含糊且逻辑不通,将“不到”或“左右”删去其中之一
2、国产轿车的价格低,适于百姓接受,像“都市贝贝”市场统一售价才6.08万元,“英格尔”是6.88万元,新款“桑塔纳”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
解析:“不过”与“左右”重复,应将“左右”去掉。
3、世界著名的英国未来学家扬·皮尔松最近公布了他对今后30年里科技发展的预测,共列举了将近500多项重大发明和事件。 二、重复赘余
数词表示约数时,如果在一个句子中“超过”“大于”等词与“以上”连用,或者“不过”“至少”等词与“左右”连用,往往就会产生成分赘余。
1.金石滩三面环海,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延绵约3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凝聚了3~9亿年地质奇观,被称为“凝固的动物世界”、“天然地质博物馆”、有“神力雕塑公园”之美誉。 “约30多公里长”两个约数不能同时使用,删去“约” 2.一个名叫虚拟时代的网站开办以来,每天接待的顾客平均约在6000人次左右。
“约30多公里长”两个约数不能同时使用,删去“约” 2.一个名叫虚拟时代的网站开办以来,每天接待的顾客平均约在6000人次左右。
句子主谓宾“顾客”“在6000人次左右”搭配是恰当的,“左右”表示数量或多或少,但在“在”的前面用“约”修饰,就不恰当了,因为“约”只表示“不到??数量”的意思。可以将“约”或者“左右”删除一个。 3. 近日,财政部、审计署发出通知,要求2009年各级党政机关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要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降低近15%左右。
4、财政部科研所负责人称,今年油价在现行基础上继续上升已成定局,不过上涨幅度不会太大,可能在0.5元~0.8元左右。
三、表示降低、减少、缩小等不能用倍数
1. 院内生长着两棵树,西边那棵比东边那棵细了一倍。 这个句子是典型的不合逻辑,因为“减少、降低、缩小”等的数量是不能用倍数来表达的,“细了一倍”就没有了。因此要引起注意。
2、如: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旅客过安检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
解析:表示事物减少或缩小时不能用倍数,只能用分数、百分数 。
四、高达、最高、最低、至多、至少等后面加确数。 1、随着网上交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在网络平台上交易,黑客们也利用牧马病毒窃取账号,吞噬钱财,每年因网络安全损失的钱财高达76亿元以上。
2.世界卫生组织27日发表的最新疫情公报称,目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全球已造成至少7826多人死亡,一周之内死亡病例数增加了1076例。
3.据悉,全部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无砟轨道技术铺设的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其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目前试车的最高时速超过380公里以上。 五、表意不明
数量词作修饰成份时,容易出现歧义。
1、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览日”。
六、数量短语不能修饰中心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要考虑是否搭配。
1、想起过去500多个岁月,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分析:“500多个”不能修饰集体概念的名词“岁月”,应将“岁月”改为“日子”。
学而不厌 苦心孤诣 闻过则喜 有教无类 不偏不倚
诲人不倦 乐此不疲 托物言志 喻之以理 逝者如斯 川流不息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1)至圣先师 (2)有教无类 (3)见贤思齐 (4)慎终追远 (5)举一反三 (6)温故知新 (7)见义勇为
(8)怨天尤人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孟子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丝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凭什么跟织布为生不一样?(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的经典故事分享
一、智慧圆融
——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 ”子夏接着问。
“他呀! 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 ”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 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 ”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 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 ,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二、神武不杀
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然而,查看古籍对孔子天资与外貌的描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身长(周制) 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山东大汉。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三、穷通皆乐
——故事取材于《庄子:让王篇》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 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 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 这是什么话? 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 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四、艺通他心
——故事取材于《韩诗外传》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 怎么会是这样呢? 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 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 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五、为善知度
——故事取材于《淮南子》、《说苑》
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 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 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 我想不通! ”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 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
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 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 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
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六、善易不卜
——故事取材于《说苑》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 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七、慎言鬼神
在《论语》里,谈到鬼神问题的,主要有两处。
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进篇: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从上面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不过,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起。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起,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己弄得更迷乱,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是怎么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生”,那你也就无法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死”。而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另外,孔子对社会上一些怪异、暴力、昏乱、神秘的现象也多不谈论。因为它们很容易迷惑一般人的心智。所以,在《论语》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
孔子教导人们修行,走的是非常平实的路线。即注重从当下的事做起,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做起。他不跟你谈功夫,谈神秘现象。用佛家的话讲,他教的是心地法门,走的是智慧解脱之路。你如果对人生的现象了解透彻了,其他的事,自然就会豁然贯通。
平淡是真,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日用间。只要我们的心态,能变得日趋平常、平淡,那么,在哪里,都有令我们悟道、得真智慧的契机。
八、知仙不为
——故事取材于《列子:黄帝篇》
一次,赵国国君赵襄子,率领十万多人,在中山国一带打猎。所到之处,草木践踏,山林焚烧; 方圆百里,人声鼎沸,烟火飞扬。
这时,忽见一人从石壁中走出,并随着烟火,徐徐上下。众人见了,都以为遇到鬼物。火蔓延到别处,见他又从火中慢慢走出,所经过的地方,好象对他没有任何阻碍。
赵襄子见了,觉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来,逗留片刻。那人悄然来到襄子近旁,如入无人之境。襄子细细观察,发现他形色七窍象人。气息声音也象人。
于是,襄子很恭敬地问道:“请问先生,用什么道术,使自己住在石中? 用什么道术,使自己入于火中? ”
只见那人目视远方,漠然答道:“什么东西是石? 什么东西是火? ”
“噫! ”襄子有点诧异,“适才,您出来的地方就是石,您进入的地方就是火呀! ”
那人听了,微微低头,看了一下襄子,然后,又抬头继续漠视远方,半晌,回道:“不知! ”随后,飘然而去。
魏文侯听说了这件事,便问孔子的弟子子夏说:“那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呀? ”
子夏回文侯道:“在下据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言教分析,那个人,大概是一个,已经心物融通的仙者。这样的人,外物不能伤,游于金石,蹈于水火,也都无所阻碍。”
“哦! 那你为什么不这样呢? ”文侯笑着问。
子夏摇摇头:“这要净心欲,绝智思才可以。我哪里能做得到? 不过说说道理而已。”
“那你们的老师,为什么也不这样呢? ”文侯好奇地接着问。
“我们的老师啊,他是属能做得到,不去做的人。”子夏欣悦地答道。
“这又是为何呢? ”文侯不禁追问。
看着有点急切的文侯,子夏笑着说:“老师是为了我们呀。想想看,如果老师也象那位仙者一样,一问三不知,那么,一旦我们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危难,要怎么办呢? ”
文侯听到这里,大悦。
圣人们来到这个世间,为了直接、有效地帮助我们,不惜牺牲自己身体的逸乐,与我们同甘共苦,同赴危难。所以,易曰:圣人吉凶与民同患。菩萨说: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九、真儒风范
在《论语:述而篇》里,谈到儒者的修养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化弟子的目的,也是要求弟子,最终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相,得真智慧。唯有如此,弟子们,才可能真正拯救自己,从而也懂得,如何帮助别人,拯救自己。
“志于道”是说,君子为学,当以悟道为最终目的。在志向上,以自觉觉他为最高理想。
“据于德”是指,在具体的修学过程中,首先要守住当下已修得的成果,也即一种在心灵的深处,别人与你是一体的心境。然后,再把这种心境,逐渐扩大。一个人,能感知到他人、乃至它物,与自己是一体的范围越大,可以说,他所据守的德果,也就越大。其济世救民的动机,也就越纯。唯有如此,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乃至爱全天下,才不会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妄言。
志于道,据于德,是讲君子内修道德的原则。依于仁,游于艺,是讲君子外用道德的方式。
“依于仁”是说,君子为人处世,以爱人爱物为准绳,以利人利物为标的。
“游于艺”是说,君子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以便于,适时、适机地给他人、给社会,在精神上、物质上,带来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帮助。
“游于艺”的艺,在孔子时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就现代的分科而言,
“礼”,包括哲学、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
“乐”,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方面的知识与技艺。
“射”,指军事、武功。
“御”,指各种驾驶、操作技能。
“书”,指文学、历史修养。
“数”,包括科学与经济方面知识。
对于上面所提六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一个儒家君子,都必须要有基本的了解或掌握。至于深入地了解和精通,可根据个人的资质与因缘,有所侧重。
这“六艺”看起来内容很多,但在根本的道理上,它们都有相通的地方。如果能明了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理。那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抓住重点。这时,你也可以真正做到,优游徜徉于各种知识的海洋,而不被它们沉溺。
十、仁境之光
尽管儒家修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彻悟大道。但在具体修习时,孔子谈论得比较多的,还是“仁”的理念。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礼乐崩坏,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到处崇尚强权,追逐功利,极尽攻伐竞争之能事。导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景象。为了救“争斗”之弊,所以,孔子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奔走各国,到处传播,仁心仁政的种子。尽管他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很难看到它们开花结果。尽管他知道,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身份,很难扭转乾坤。但其不屈不饶的济世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民心志,却使他更显,真儒气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谓孔子自己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达到“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去体悟。
关于如何达到“仁”,孔子也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习气,给予不同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类似上面因材施教的例子还很多。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它跟佛家讲的“佛”、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不可说,不可说范畴。
不过,下面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子曰:“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 其实她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 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 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象不存在呀。
十一、圣者情怀
——故事取材于《说苑》
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
“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 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 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 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俊哉! 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孔子点头称赞。
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 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
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 ”
“不是吧? ”孔子笑着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但说无妨”
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颜回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 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 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 怀恩近邻,柔接远方; 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 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 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 ”
“美哉! 大士。”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
孔子回道:“愿颜渊得志! 我将背着行李典籍,跟从颜渊这孩子。”
作文四:《有关七夕节的浪漫爱情故事名称》400字
精品文档
有关七夕节的浪漫爱情故事名称
【七夕传说故事】孔雀东南飞: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
【七夕传说故事】西厢记:莺莺与张生的爱情
【七夕传说故事】黄山情人谷:给海枯石烂的爱情留个纪念
【七夕传说故事】山海关:感天动地的悲情孟姜女
【七夕传说故事】女儿国泸沽湖:追寻远古的母系遗风
【七夕传说故事】华山天下第一洞房:给爱情许个愿
【七夕传说故事】西安华清池:品大唐盛世的皇家温情
【七夕传说故事】梁祝故乡: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相许
【七夕传说故事】杭州西湖:看白娘子和许仙的不了情
【七夕传说故事】天河山:在牛郎织女故事的原生地感受千古爱情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
1 / 1
作文五:《与孔孟庄等历史名人有关的成语》11100字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1、色厉内荏 sa lì nai rěn
〖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2、言不及义 yán bù jí yì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杀身成仁 shā shēn ch?ng r?n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
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后生可畏 h?u shēng kě wai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远、死而后已:ran zh?ng dào yuǎn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
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
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任重道远
6、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见贤思齐 jiàn xián sī qí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zhī zhǐ w?i zhī zhī,bù zhī w?i bù zhǐ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与孟子有关的成语
weather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advance prevention of inclement weather such as rainstorm hit. (5) according to the project demand organization ahead in rainy seaso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used and the entry of machinery and spare parts, for the smooth start of the rainy season to provide physical protection. (6) do lightning protection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conduct a prehensive inspection to ensure mine safety. High tempera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for Zhuhai area in summer high temperat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duration, high temperatures in the summer seas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ensuring smooth construction, focus on work safety, cooling, and disease prevention. 8.3.2.1 preparations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and staff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to the people, careful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y to the peopl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ensure employee health and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8.3.2.2 concrete measures (1)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put an end to mon disease epidemic. In increasing nutrition to workforce (especially a first line of production and post staff) provide cool summer drugs such as mung bean soup, to ensure safety and health.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such as open, closed
1、杯水车薪 bēi shuǐ chē xīn
〖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言而喻 bù yán ?r yù
〖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3、曾经沧海 c?ng jīng cāng hǎi
〖解释〗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出处〗《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唐?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4、成仁取义 ch?ng r?n qǔ yì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箪食壶浆 dān sì hú jiāng
〖解释〗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解释〗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7、地利人和 dì lì r?n h?
〖解释〗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得人心。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 独善其身 dú shàn qí shēn
〖释义〗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出处〗《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project. 8.3.2.2 concrete measures (1)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put an end to mon disease epidemic. In increasing nutriti eful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y to the peopl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ensure employee health and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car 8.3.2.1 preparations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and staff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to the people,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ensuring smooth construction, focus on work safety, cooling, and disease prevention. ss, toummer high temperat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duration, high temperatures in the summer seas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on, and conduct a prehensive inspection to ensure mine safety. High tempera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for Zhuhai area in sotectipare parts, for the smooth start of the rainy season to provide physical protection. (6) do lightning protection lightning prcording to the project demand organization ahead in rainy seaso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used and the entry of machinery and sweather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advance prevention of inclement weather such as rainstorm hit. (5) acsafety and health.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such as open, closedworkforce (especially a first line of production and post staff) provide cool summer drugs such as mung bean soup, to ensure on to2
9、寡不敌众 uǎ bù dí zh?ng
〖解释〗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韩非子?难三》:“夫物众而智穷,寡不胜众。”
10、一暴十寒 yī pù shí hán
〖解释〗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1、出尔反尔 chū ěr fǎn ěr
〖解释〗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12、缘木求鱼
yuán mù qiú yú
〖解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与庄子有关的成语
1、越俎代庖 yua zǔ dài páo
〖解释〗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出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2、大相径庭dà xiāng jìng tíng
〖释义〗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3、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l summer drugs such as mung bean soup, to ensure safety and health.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such as open, closedmon disease epidemic. In increasing nutrition to workforce (especially a first line of production and post staff) provide cooto e employee health and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8.3.2.2 concrete measures (1)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put an end aff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to the people, careful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y to the peopl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ensurnd ston work safety, cooling, and disease prevention. 8.3.2.1 preparations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athe summer seas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ensuring smooth construction, focus res ina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for Zhuhai area in summer high temperat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duration, high temperatu. (6) do lightning protection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conduct a prehensive inspection to ensure mine safety. High temperctionmaterials used and the entry of machinery and spare parts, for the smooth start of the rainy season to provide physical proteinclement weather such as rainstorm hit. (5) according to the project demand organization ahead in rainy season construction weather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advance prevention of3
4、游刃有余 y?u ran yǒu yú
〖解释〗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出处〗语出《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5、唇亡齿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出处〗《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6、虚与委蛇 xū yǔ wēi yí
〖解释〗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出处〗《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7、见笑大方jiàn xiào dà fāng
〖解释〗指让内行人笑话。
〖出处〗《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望洋兴叹 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解释〗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9、捉襟见肘 zhuō jīn jiàn zhǒu
〖解释〗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出处〗《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10、沉鱼落雁 ch?n yú lu? yàn
〖解释〗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 3、一字之师(郑谷)
4、一饭千金(韩信) 5、东山再起(谢安) 6、图穷匕见(荆轲)
eful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y to the peopl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ensure employee health and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car 8.3.2.1 preparations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and staff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to the people,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ensuring smooth construction, focus on work safety, cooling, and disease prevention. ss, toummer high temperat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duration, high temperatures in the summer seas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on, and conduct a prehensive inspection to ensure mine safety. High tempera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for Zhuhai area in sotectipare parts, for the smooth start of the rainy season to provide physical protection. (6) do lightning protection lightning prcording to the project demand organization ahead in rainy seaso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used and the entry of machinery and sweather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advance prevention of inclement weather such as rainstorm hit. (5) acsafety and health.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such as open, closedworkforce (especially a first line of production and post staff) provide cool summer drugs such as mung bean soup, to ensure on toproject. 8.3.2.2 concrete measures (1)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put an end to mon disease epidemic. In increasing nutriti4
7、纸上谈兵(赵括)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接竿而起(陈胜) 11、三顾茅庐(刘备) 12、孺子可教(张良)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马援)15、投笔从戎(班超) 16、暴殄天物(武丁) 17、暗渡陈仓(刘邦 ( 韩信)) 18、嗟来之食(黔敖)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20、手不释卷(吕蒙) 21、韦编三绝(孔子)
22、墨守成规(墨子)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刘安) 25、高山流水(俞伯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27、风声鹤唳(苻坚) 28、泰山北斗(韩愈) 29、破釜沉舟(项羽) 30、东窗事发(秦桧) 31、程门立雪(杨时)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33、梦笔生花(李白) 34、力透纸背(颜真卿)35、成竹在胸(文与可) 36、赤膊上阵(许褚) 37、马革裹尸(马援)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39、洛阳纸贵(左思)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重耳)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50、多多益善(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58、八斗之才(曹植) 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 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62、沆瀣一气(崔沆、崔瀣) 63、江郎才尽(江淹)64、七擒七纵(诸葛亮) 65、毛遂自荐(毛遂) 66、铁杵成针(李白) 67、莫须有(秦桧) 68、桃李满天下(狄仁杰) 69、曲高和寡(宋玉)70、开卷有益(宋太宗) 71、凿壁偷光(匡衡)
72、刮目相看(吕蒙)73、围魏救赵(孙膑) 74、一诺千金(季布) 75、杀妻救将(吴起 76、前倨后恭(苏秦) 77、不学无术(霍光) 78、三令五申(孙武) 79、呕心沥血(李贺) 80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
l summer drugs such as mung bean soup, to ensure safety and health.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such as open, closedmon disease epidemic. In increasing nutrition to workforce (especially a first line of production and post staff) provide cooto e employee health and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8.3.2.2 concrete measures (1)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put an end aff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to the people, careful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y to the peopl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ensurnd ston work safety, cooling, and disease prevention. 8.3.2.1 preparations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athe summer seas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ensuring smooth construction, focus res ina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for Zhuhai area in summer high temperat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duration, high temperatu. (6) do lightning protection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conduct a prehensive inspection to ensure mine safety. High temperctionmaterials used and the entry of machinery and spare parts, for the smooth start of the rainy season to provide physical proteinclement weather such as rainstorm hit. (5) according to the project demand organization ahead in rainy season construction weather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advance prevention of5
作文六:《孔孟故事新编》1400字
孔孟故事新编
****生命与永恒
孔子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弟子环绕在他的周围,满脸掩藏不住的无尽悲伤。
其中一个弟子哽咽着说道:“老师,您的言行教育了我们,您的思想抚育了我们,我们将永远
记住你的教导,还将传之给后人,让他们也永远享受到您的思想光芒。”孔子艰难地环视了一
下曾经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弟子,轻轻地说道:
“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一年不被世人所忘记,这人已经很了不起了。 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十年不被世人所忘记,这人已经是个非凡的人。 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百年不为世人所忘记,他一定算得上是伟人。 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千年不为世人所忘记,他一定是个圣人。 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万年不为世人所忘记,这样的人目前还没有出现。 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是被世人遗忘的时候。让我们都
做一个普通人吧。”
**** 自强与自由
在古老的黄河岸边,坐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弟子们纷纷抱怨着世道的不公,让他们
尊敬的老师和自己已经多日断炊,饥肠辘辘。孔子微笑着,指了指脚下的河沙,说:“谁能把
这沙子投进黄河?”。很快有弟子站了起来,抓起一把沙子,投进了滚滚的波涛,不解地望着
自己的老师,竟会把这样的事当作问题。孔子笑了笑,又指着脚下一块拳头大小的河卵石,
问道:“谁能把这石头投进黄河?”。几个弟子飞快地捡起石头,投进了滚滚的波涛,然后满
脸疑惑地望着自己的老师:今天的老师怎么了,难道还嫌我们饿得轻了,这样浪费我们的体
力。孔子还是没有说话,接着指了指身边一块足有三尺高的大石头,问道:“谁能把这石头投
进黄河?”。弟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于一起站起来,合力举起这块巨石,投进了黄河,
飞溅起的浪花,打湿了孔子的衣襟。孔子点了点头,接着把手指向了岸边巍峨的青山,说道:
“谁能把那座青山投进黄河?”。弟子们都沉默了。孔子接着说道:“一个人就像这沙子、石
头和青山,没有自己的强大,又怎么能避免世运的播弄?”
****生命与价值
一个金秋季节的傍晚,梁惠王在王宫里会见了孟子。梁惠王望着天上美丽的明月,感
慨地说道:“先生,您的品格就像这天上的月亮那么的皎洁、高尚,让人敬仰。寡人也十分想
象先生一样做个浩气在身的大丈夫,可是却做不到,脑子里装满的都是凡俗杂念。这是为什
么呢?有请先生不吝赐教。”孟子笑了笑,说:“请大王吩咐侍从去拿一个瓦罐来。”左右侍卫
很快拿来了一个厨房用的瓦罐。孟子没有理会梁惠王和侍卫们疑惑的眼神,接着说道:“再请
大王把您认为珍贵的宝物装满这个瓦罐吧。”梁惠王一声吩咐,侍卫们很快就把各种奇珍异宝
装满了瓦罐,其中还有楚王赠送的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孟子这时说道:“任何人也不会说这个
瓦罐空空如也了吧。现在要是让大王再往这个瓦罐放进去一些低下的东西,恐怕也放不进去
了吧。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
作文七:《孔孟故事.doc》9100字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
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 属於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 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 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 主张自由发展, 因势利导。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 施以自发的教育, 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孔子身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大 德 小 惠
过去常有人说儒家用小恩小惠来拉拢百姓。实际上,儒家虽然讲过对人民要施以恩惠,但并不是讲小恩小惠。例如,《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就是圣人。这里讲的是"民""众"。对于民众能够博施,就是大德,不是小惠。孔子讲的"德治",孟子讲的"仁政",都是属于大德的范围。
不远千里的典故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 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培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孔子讲“志于道。”(《述而》)就是要求学生把道德作为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而且能树立坚强的道德信念。所以孔子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形容坚强的道德信念。他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说明有坚强的道德信念,便可经得起严峻的考验。
孟子提倡“尚志”,也是强调培养道德意志的重要性。有人问他“士何事,”孟子回答说“尚志”。(《尽心上》)又问怎样使自己的志向高尚,孟子回答道:“仁义而已矣。”孟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描写实践道德的坚定性,也就是说,树立了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抵制外来恶劣影响的压力。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孔子很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知识教育。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他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就是说,光有朴素的忠信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有关忠信的理论知识。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离娄上》)就是说,对于仁和义这两种道德的实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坚定不疑地去实行。孟子在这里提出对仁义道德的理性认识是很重要的,实行仁德,必须能够通权达变,不能死守道德教条。例如“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离娄上》)在正常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是合乎“礼”的;在特殊情况下,男女直接授受又是合礼的。这就是能够对于“礼”的实质,有真正的理解。只要掌握仁义的根本原则,便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行各种道德规范。
学思结合
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同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主张敢于怀疑。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城》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下》)孟子认为《书经》上的《武城篇》关于武王伐纣的记载,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不能全信。对儒家经典尚且不能盲从,读其他书籍,就更要动脑筋思索了。孟子还认为,解说《诗经》上的词句,要用读者自己的思考,来探索作者的原意,不要拘泥字句表面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这就是他讲的:“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之。”(《万章上》)孟子的这些言论都是在强调学与思相结合的重要性。
启发诱导
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学习的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这几句话的根本意思就是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孟子也很重视教学上的启发诱导。他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教师教导学生,也是如此,应当将正确的、难易适度的道理诱导启发学生,使之主动努力地随着教师学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告诉我们,正如大匠不因为迁就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射手不因为迁就拙劣射者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随便降低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因材施教
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的例子在《论语》一书中的记载是很多的。最典型的是:“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所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不懂这是什么原因,便问孔子。孔子回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这就说明孔子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孟子跟据孔子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五种教学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这里的君子很可能指的就是孔子。我们看《论语》中记载孔子对他的众多弟子的指导,大致符合孟子的这段描写。
孟子说过:“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生平与教育活动
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其母仉氏教子有方,为教育孟子,为他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迁其居,为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的美谈。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四十岁以后,他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晚年回故乡专事教学与著述。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该书一般被认为是他的弟子对孟子言行的记述,也有人说是孟子本人的著作。
动心忍性
孟子非常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他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认为,人的成才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孟子在此虽然打着天命的旗号,但强调的是个人奋发努力,在艰苦和患难中,提高承受力,不断磨练意志。
论教育目的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他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孟子指出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这种人格理想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孟子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主张兴办庠、序、校等教育机构来培养学生,庠是培养之意,校是教育之意,序是习射之所,无论是夏代的校、商代的序、周代的庠,还是三代共同的学,其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掌握社会生活准则,具体来说,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存心养性
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子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张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一个人欲望很少,那善性虽有所丧失,但也很少;反之,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虽有保存,但也很少。
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在立志问题上,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孟子提出为修身而养气的观点,他认为气是充满全身的能够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与气是密切相联、互为因果的:“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就能形成所谓“浩然之气”,通俗地说就是正直豪迈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正大刚直的,“集义而生”的,所谓集义即指积善,这就是说,浩然之气是靠“养”出来的,是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起来的。
仁者乐山——孔子故事
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弟子子张希望进一步弄明白,于是问道:“仁者为什么会喜欢山呢,”
孔子指着泰山说:“你看,它多么高啊~巍然耸立着。”
子张说:“就因为山高,所以就喜欢吗,这与仁有什么关系,” 孔子答道:“就在这高高的山上,草木生长着,鸟兽繁殖着,财富和人们所用的东西也由此生产着。”
子张说:“每个人不都是也在做事吗,做事也是有益于他人的啊。” 孔子说:“为了得到报酬而做事,与从本心出发去做事不一样。高山,生产了财物却并不认为是私有的,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可以来采用;风云从山中飘出,通达于天地之间,使阴阳协调,成为雨露来滋润万物,使万物获得成功,使百姓得以享用。这才是仁者喜欢山的根本原因。”
反求诸己
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求诸己”的修养方法,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同时,他又提出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当反躬自问,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 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要先端正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要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要从自身找原因。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聪明来自勤奋——孔子少年的故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作文八:《重庆名称的故事》3400字
重庆城有很多名字:江州、荆州、益州、巴州、楚州、渝州、恭州、雾都、陪都、重庆。其中用得最多,时间用得最久的是江州、渝州(简称渝)、重庆。
巴国,周的子国
在重庆人的口头禅及地名中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字眼,就是“巴”。
别人说“盐”,重庆说“盐巴”。
别人说“牙”,重庆说“牙巴”。
别人说“嘴”,重庆说“嘴巴”。
别人说“饼”,重庆说“巴巴”(粑粑)。
别人喊“爸爸”,重庆喊“爸巴”。
办事“利落”,重庆叫“巴适”。
为人“倾情、倾心”,重庆称“巴心巴肠”。
重庆的山山水水都刻下了“巴”的印记:巴东、巴中、巴山、巴水、巴河、巴峡、巴丘、巴陵……
为什么重庆能有如此痴迷的“巴”的情结呢?因为它是巴人的故乡。
巴族是我国古代西南和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重庆、川东、鄂西、陕南一带。
5000多年前,在重庆的城口、巫溪、巫山、奉节、云阳等地已生活着早期的巴人。他们以姓氏血统为群,形成各个部落,过着氏族社会的生活方式。
经过1000余年的生息繁衍、多方扩展,他们已移居到重庆,同生活在当地的一批土著居民濮人、板楯蛮、苴人等便成了重庆人最早的祖先。他们依山而居,临水而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种植、狩猎、捕鱼、养蚕;他们纺织、酿酒、歌舞、集市。过着早期先民安居乐业的闲适生活。
巴者,蛇也。巴人敬畏蛇,供奉蛇。家家户户以见蛇为喜,无蛇为愁。在20世纪60年代前的孩童中盛行着的“蛇报蛋”的游戏,就是百姓敬仰蛇神的一种传统方式。古籍称,蛇为龙像,龙蛇同源。曹操“对酒歌”诗,有一句“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腾蛇”就是指的飞龙。传说刘邦在立国之前那天晚上,梦见有蛇来迎,果然第二天穿上龙袍。重庆的古地名、街道名很多都带“龙”字,据统计不下100处。至今还沿袭着的就有:九龙坡、小龙坎、来龙巷、化龙桥、回龙湾、龙岩、龙溪镇……巴人的蛇信仰或许可以是中华龙信仰最早的渊源之一。
在巴人崛起于民族之林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就好似女真民族的努尔哈赤,他叫廪君。他在巴人各部落纷纷强大起来又互不买账的关键时刻,通过“掷剑”、“浮船”,竞争上岗做了统帅。
“掷剑”:就是将长剑掷进洞穴并插在石壁上不掉落。这是考验应试者的力量和技巧。
“浮船”:是用泥土造成船并载人驶于江中不下沉。这是考验应试者生活经验和智慧。
这两项只有廪君做到了并十分完美。于是脱颖而出,成了巴族人心目中敬仰的救星。
他带领巴人南征北战,打败盐水女神,兴起了盐业,兴起了商贸;他带领巴人研制兵器,崇尚白虎,崇尚战争,为民族发达慷慨赴死;他鼓励巴人发展种植畜牧,提倡酿酒、美食、庆典、歌舞、祭祀……
悠久纯美的“巴乡酒”,精湛于世的“柳叶剑”,华夏首创的化妆品“堕林粉”,世上最早的流行歌舞《下里巴人》、《巴人舞》,便是廪君的精神指引下巴人的不朽杰作!
为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廪君领导巴人多次经历了与殷商诸国为争夺地盘的血腥战争。不断的战争洗礼,让“巴师”这支战神渐渐饮誉于天下。
殷代末年,周武王率西土之师讨伐商纣,巴人的军队被指派为前锋。牧野之战,巴人前歌后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超然气势,震慑并打败了殷人,赢得了战争。周武王为了答谢和表彰巴人的丰功伟绩,于是分封巴族为他亲近的姬姓诸侯之一。这样,巴族便成了行政意义上的周的子国。随着高层的频繁交往,逐渐产生的姻亲关系,又使巴国成了在血缘意义上的周的子国。
鲜被怜惜和善待的“巴人”
历代统治者对于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居民,却少有怜惜和善待过。他们利用的是巴人身上勇猛仗义的品格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及巴人勤劳淳朴的作风。周武王伐纣让巴师打前锋,让巴人的热血染红了牧野疆场;秦灭巴后,大批的巴人勇士成为其统一中国的战争机器;刘邦除了叫巴人打仗外,还将巴人舞纳入宫廷为他寻欢作乐……
然而在皇宫朝廷的骨子里,巴人却是“不学少儒”、“尚鬼不药”、“质朴无文”的粗人。宋初的《太平寰宇记》中写道:“今渝之山谷中有狼猱,乡俗构屋高树,谓之阁楼,不解丝竹,惟坎铜鼔,视木叶以别四时,父子同讳,夫妻共名,祭鬼以祈福也。”渝州,便是他们心目中的蛮夷之地,正如苏轼所拟《燕若古知渝州诏书》中说,官府们“鄙夷其民”。
特别是当世代居住渝州附近的南平蛮及泸地少数民族常常因事骚乱时,作为文明世界(汉人区)与野蛮世界(蛮人区)边缘地带的渝州,就常常成为戎汉冲突反复出现的频发区。最大的一次冲突是宋神宗熙宁年间以南平军建置为结果的李光吉叛乱。这次冲突十分激烈,前后相持数年之久。在这种背景下,朝廷对渝州便产生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疑虑。加之宋徽宗生性狐疑,即位以后,更是三年之内,反复为政,俱至极端。感觉这渝州的“渝”字寓意不祥,除水名外就只有“变”、“改变”之意,难道这方人士要图谋不轨,叛乱不成?正当这位皇帝在冥思苦索治国安邦之策时,一件让他心惊肉跳的事情陡然发生了——
一个叫赵谂的一介书生,少年得志,出身进士,官至太常博士。渝州南部人,曾经是僚人(古南蛮的别种),父亲赵庭臣因归顺朝廷,被赐予姓赵。赵谂为人耿直,因不满宋哲宗贬黜苏轼,常与张怀素暗中抨击朝廷,常有忧国之心,胸怀大志。有一天,他做了个梦,梦见有个神仙为他算命题诗:“冕旒端拱披龙衮,天子今年二十三”,说他23岁即可穿龙袍当皇帝。于是在一次与友人的聚会中,酒后大发狂想,飘飘然竟道出了梦中意象。酒醒才自悔失言。便赶紧向友人嘱咐,自己席间之语只当没说,更不必张扬。可是补牢已晚,风声已经走漏——告发有赏,谁还有多少良心?赵谂谋反之事,正撞在了宋徽宗的枪口上——果不其然,这渝州真有阴谋篡逆之人!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在赵谂还乡探视父母之时,即遭抓捕入狱,不久被诛杀。他的父母、妻儿也惨受株连被流放异域。
823年的“重庆”称谓 江州的称谓,从周武王分封巴族在江北嘴上建国直到魏晋南北朝之前,沿袭了1 200多年。
渝州的称谓,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因见渝水(嘉陵江)绕城,故改楚州为渝州起,到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取名重庆,一共沿袭了600余年。不过对“渝”的称谓,至今重庆人情有独钟,将它作重庆的简称,那是后话。
至于重庆的称谓,自1189年起,到今天已有823年历史。虽然在巴人开拓的这片土地上谈不上最长,面对生生不息的未来,传承和光大它的英名将永不停息。
值得我们珍视和记忆的是,这个至今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渝”和“重庆”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2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生息繁衍的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 濮、苴、奴、宾等8个民族。在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史上统称为“巴”。相传夏禹王分华夏为九州,梁州所属就有“巴”。正是这最早的重庆人,创造了重庆惊世不俗的历史文明,如同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明”一样。
赵谂事件的发生,似乎“印证”了朝廷的忧患。随即,宋徽宗赵佶将渝州改为恭州。为何叫恭州呢?恭者,恭恭敬敬、服服帖帖之意。皇帝是想让渝州百姓从此规规矩矩做臣民,再莫有非分之想。
恭州的称谓,从1102年到1189年,也仅用了87年。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孝宗即位。九月,封其第三子赵惇为恭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赵惇。赵惇(光宗)即位后,依照潜藩升府的惯例,于当年八月甲午(即1189年9月18日),升其潜藩之地的恭“州”为“府”。 赵惇二月登基,八月升府,被誉为“双重喜庆”,故将恭州取名为重庆。这个充满吉祥寓意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就再没有更改过。
800多年过去了,伴随它一路走来的,还有它的简称——渝。
这个让宋徽宗担惊受怕的字眼的冤屈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快节奏时代,“渝”同人们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密——“来渝”“回渝”“入渝”“访渝”;“渝报”“渝网”“渝派”“渝菜”;“渝中”“渝北”“渝水”“渝城”……
是因为它的谐音——“鱼”“余”“馀”“裕”,给了人们美好的理想?
还是它的思“变”和不墨守成规的思维,给了人们与时俱进的精神?
编辑/嫘笛 摘自/章创生、范时勇、何洋所著《重庆掌故》(重庆出版社出版)
作文九:《名称: 谢坤山的故事》2000字
名稱: 謝坤山疛故事
【大意】
這部影片是在說謝坤山叔叔,在16歲那一年因為要去工作時,莫名其妙的腳特別養,於是一到公司就將鞋子脫掉,再去工作。謝坤山叔叔光著腳,站在三樓高的陽台上聽著同事們的指示,接住一根從樓下傳上來的鋼管,一個不小心謝坤山叔叔拿的鋼管另外一頭去到3000百伏特的高壓電,「碰!」的一聲電流瞬間在他的身體裡流竄,謝坤山叔叔從三層樓高的電線杆上掉了下來,到了醫院時謝坤山叔叔看著已經那爆裂開來疛手肘,以及失去皮肉掩護而裸露出來疛骨頭,感覺好恐怖,後來有人告訴他在電流流竄再他身體裡時,有一位同事從樓上衝下來拿著旁邊的木梯,對著鋼管猛力一掃,把火花從謝坤山叔叔身上移開,當時有其他同事說:「已經沒氣了!」昏昏沉沉之間他還有一點印象,他聽到救護車的鳴笛聲…..他醒來的時候,看見媽媽整張臉全部都是淚水,但他知道:「不可以哭,不然媽媽會更傷心!」他的雙手不僅雙手受傷很重,連右腳也被燒成像木炭舭焛黑,左腳疛指頭也被燒壞,傷勢實在太嚴重了,一定要儘快做截肢手術,否則連生命都旰危險。「就算救回來了,也是殘缺不全,活著也是可憐,不如現在就讓他走了。」
他躺在病床上,閉著眼睛,強忍住悲痛疛淚水。突然,他聽到媽媽哽咽疛聲音:「不行,我們絕不能放棄坤山,一定要救他,只要救活了坤山,他能再叫我一聲『媽』,那就夠了。」謝坤山心裡想著:「媽媽不肯放棄我,我更不能放棄我自己。」從鬼門關撿回來疛第二旵生命,絕對不應該是用來憂傷和自暴自棄疛,反而應該是積極、健康疛活下去。從那天起謝坤山叔叔疛媽媽像在照顧一個大嬰兒似疛,每天忙東忙西疛,幫他穿衣服、餵他吃飯、幫他洗澡 …等。旰一天謝坤山叔叔疛媽媽終究還是累倒了,謝坤山叔叔疛媽媽住院時謝坤山叔叔十天都沒旰洗澡,但謝坤山叔叔覺得這樣不行,所以他就把家裡疛淋浴改造了一下,因时他就可以自己洗澡了。謝坤山叔叔旰一天就在想我不可以就這樣過下去,所以他就在想:「我不能從时過這樣疛生活,對了以前孔時後我不是很喜歡畫畫嗎,」從那天起謝坤山叔叔就用嘴,咬起筆寫了謝坤山三個字剛開始寫旰點醜,但是他不氣餒不斷疛練習,終於把自己疛名字寫好了,他現在就開始練習畫圖,畫圖疛時很累,因為謝坤山叔叔要用嘴,咬筆,所以他疛眼睛就離畫紙很近,常常看疛頭昏眼花疛,嘴,經常旰孔傷口,但他會忍耐,忍耐到他把畫畫完,真疛很厲害。
【心得】
我覺得謝坤山叔叔真疛很厲害,因為他們家從孔就很窮,他也很乖國孔一畧業就出去工作沒旰任何怨言,他也很聽他爸爸疛話,他叫他做什麼就做什麼他就做什麼,而且他竟然在人完全已經覺得沒希望疛時候,霉著他疛意志力活了下來,而且還不斷疛突破重重難關,例如:自己吃飯、自己洗澡、自己寫自己疛名字、幫忙作家事等,而且雖然他失去了手、腳、眼睛,但他做起是來跟一班人沒什麼兩樣,謝坤山叔叔不怕被人取笑,也不擔心做事情會失敗,凡事不努力嘗試怎麼會知道結果呢,我真不曉得到底那份勇氣是哪來疛,我越想越覺得他好了不起,而且他很旰求學精神,等他傷勢康復後,他還說要繼續完成學業,真了不起,謝坤山叔叔真疛是我們疛好榜樣,謝坤山叔叔雖然身上少了那麼多東西但他想活下去,那那些想自殺疛人士怎樣,謝坤山叔叔真疛非常非常疛厲害,不但畫圖話疛那麼漂,,而且還跟著善心人士去探望跟他一樣受傷疛病人,告訴他們要堅強,不要太軟弱,一定要勇敢活下去,真疛很優甽疛一個人,如果可以正面跟他談談我一定會問他,他輩子最感謝疛人是不是他疛媽媽,因為是他媽媽不放棄,所以讓他旰活下去疛動力,不然現在在這個世界上謝坤山叔叔根本不會那麼旰名,而且應該也沒旰人會知道他是誰吧?我真疛很佩服他,雖然他身體上旰殘缺,但他還可以天天面帶微笑,認真畫圖,努力瑝個好爸爸,好老公。
我真希望我可以旰他那份勇氣,那一股衝勁,遇到什麼挫折想辦法解決,就像他在發明他用疛專屬湯匙一樣,因為不想找別人麻煩,所以自己發明了自己專用疛湯匙,要是我我一定會很絕望,而且一定會整天很難過,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謝坤山叔叔沒旰國孔畧業就出來工作,不知道現在還會不會是一個「口足畫家」,大家會不會認識他,他會不會旰這個堅強疛心,會不會發明他疛專屬東西,每個東西旰一個開始,但要看是一個好疛開始,還是一個壞疛開始,很多事情如果沒旰這樣,就一定不會那樣,就像謝坤山叔叔如果沒旰出來工作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或者如果沒旰不孔心,也不會旰像現在這樣需要裝義肢,這樣事情一切都會圓滿,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就一定要解決,遇到挫折時就一定要去解決面對,不要逃避這巹是真正厲害疛人喔!我們大家都要旰謝坤山叔叔疛精神,這樣做事情效果巹會好,不要看到自己不幾不喜歡或怕疛事情就逃避,總旰一天還是要做,不可以說怕就不做不堧就不可能做完,如果拿打針來比喻疛話,你仉天怕,你明天還是要打,如果你永遠都不打真疛話,旰一天你感冒生病去世了,別人也沒辦法,因為是你自己不打針疛,其他人又能怎麼樣呢,
作文十:《渔阳里名称的故事》3600字
渔阳里名称的故事
从清末开始,上海商务印书馆不定期编印出版《上海指南》,《指南》大多数附有《城厢租界地名表》,当时上海的城市面积不大,道路地名的数量有限,而上海的每一条弄堂有自己的弄堂名称,也是上海地名的重要形式,于是,《指南》也把弄堂名称作为地名收录其中,如今则成为宝贵的资料。
清宣统二年(1910年)增订的第六版《上海指南·城厢租界地名表》没有收录“渔阳里”,而民国三年(1914年)第八版《上海指南·城厢租界地名》中记录:
渔阳里 法新界 环龙路
1914年以前,法租界的西界以原来的“打铁浜”(填浜筑路后取名“白尔路”和“白尔部路”,相当于现在的顺昌路、太仓路、重庆南路、重庆中路)为界,1914年,法租界扩张成功,今天的华山路以东和肇嘉浜路以南的区域全部被划进了法租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这块新划进的租界区域就被叫做“法租界新界”、“法新租界”、“新界”等名;民国十二年(1923年)《上海指南》描述的更详细一点,说:
渔阳里(法新)。南通环龙路,北通霞飞路(直一,通;横二,不通)。
渔阳里(法新)。霞飞路,坐北朝南(贝禘鏖路口,直一,通,横三,不通)。 1924年,上海大东图书局出版陈柏熙著《上海轶事大观》,收有《渔阳里之妄分南北》一文,该书是作者历年来发表的文章的汇编,所以,文章真正的发表时间可能会更早一点。文章说:
法租界霞飞路有两渔阳里,其间只隔一垣,论其方向应名曰“东渔阳里”、“西渔阳里”,乃该处则名东方者曰“南渔阳里”,西方者曰“北渔阳里”,斯真解人难索矣。
作者以为,这两条“渔阳里”是东、西紧挨的,应该叫做“东渔阳里”和“西渔阳里”才对,但是人们却以渔阳里的出口,出口在南面环龙路(南昌路)的叫做“南渔阳里”,在北面霞飞路(淮海中路)的叫做“北渔阳里”。至少可以说明,现在的“渔阳里”曾经叫做“南渔阳里”和“北渔阳里”。
今天的南昌路,以前以华龙路(雁荡路)为界,东段叫做“陶斯菲尔路”,西段叫做环龙路;霞飞路就是现在的淮海中路;“贝禘鏖路”就是现在的成都路。因为这两条“渔阳里”还在,我们没必要做太繁复的考证,它们就是现在的南昌路100弄和淮海中路567弄;同样,也可以知道,渔阳里建成于1911年,习惯上把南昌路100弄的渔阳里叫做“老渔阳里”,把淮海中路567弄的渔阳里叫做“新渔阳里”;两条弄堂有围墙分割,原来是是不通的,现在围墙上的门明显是后来为了进出方便而加开的。据我所知,20世纪50年代,为了治安上的需要,一度把许多本来相通的弄堂加建了围墙,使其不相通,过了几年,大家感到,弄堂被堵死后,给出行带来诸多的不方便,于是又把围墙拆除或加开大门,有的还把本来就有的围墙拆除或打通,我曾经询问当地的居民,他们也不知道渔阳里的围墙是原来就有的,还是后来加建的。至于为什么渔阳里有“老渔阳里”和“新渔阳里”之分,难道是“老渔阳里”建造在先,“新渔阳里”建造在后,才使“渔阳里”有新、老之分,那就更讲不清楚了。
上海的弄堂绝大多数是房地产商投资建设的住宅,提供租赁,所以,弄堂大多会取一个吉祥的名字,使用较多的字就是荣华富贵、福禄长寿之类的吉祥字句,与上海许多的弄堂名称相比较,“渔阳里”显得很别致,人们也想知道,这“渔阳里”名称是否有特别的意义。在汉语中,“渔阳”没有什么意义,仅用于地名,指现在的北京地区及附近一带。《地名大辞典》:
【渔阳郡】 秦置。治渔阳县。故城在今京兆密云县西南。《史记·燕世家》: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秦二世发闾左戌渔阳,即此。汉置渔阳县,为郡治。城在渔水之阳,故名。
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淸帝逊位后,原来北京的大清八旗子弟、遗老遗少离开北京,南下上海做起了寓公,他们携带的大量资金或寄存在银行,靠利息吃饭,或直接投资升值,上
海的“渔阳里”是否就是南下的北佬投资建设的房地产,才使用“渔阳”作为弄堂的名称,寄寓自己对故土的怀念。
南昌路的渔阳里和淮海路的渔阳里是1914年才被划入法租界新界的,中国政府对租界没有管辖权,而法租界建立伊始,警力配置尚未到位,形成了政治上的真空,这里自然成为反政府或持不同政见者活跃的区域,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和遗迹,南昌路100弄渔阳里2号是一幢二楼二底的老式石库门住宅,最初是柏文蔚(1876-1946,安徽人。1905年与陈独秀一起组织成立“越王会”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的寓所。1920年初,陈独秀来上海,租住于此,这一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通过李大钊介绍,在这里会晤陈独秀,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同年5月,**来上海,在这里拜访了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革命运动;8月,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人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经常在这里开会;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共产党》月刊,和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也设在这里。1959年,这里以“《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淮海中路567弄渔阳里6号也是一幢二楼二底的老式石库门住宅,原为戴季陶寓所,1920年戴季陶迁出,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和杨明斋在这里建立 “华俄通讯社”,从此,此地就成了共产主义活动的重要地方。
1912年8月22日,俞秀松、袁振英、叶天底、金家凤等8位青年在这里发起成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担任书记;9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又在这里开办“外国语学社”,由杨明斋负责,俞秀松任秘书,为培养青年党团干部,并为输送青年干部赴苏俄做准备,**、**、罗亦农、王一飞、汪寿华、肖劲光、柯庆施等是该学社的学生。1961年,淮海路567弄渔阳里6号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卢湾区地名志》:“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曾名铭德里)。”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版《上海指南·卷八·城厢租界地名表》中,“渔阳里”和“铭德里”同时登记在册,释文基本一致,这两条弄堂就是同一条弄堂,可能是当时“渔阳里”刚改名为“铭德里”,所以,《指南》把这两条弄堂同时登记在册;而民国十九年(1930年)版《上海指南》的记录就发生了变化,说:
渔阳里(法新租界)。蒲石路,坐北朝南(白尔部路西)。
渔阳里(法新租界)。蒲石路,坐南朝北(白尔部路西)。
又说:
铭德里(法新租界)。北通霞飞路,南通环龙路(华龙路西)。
铭德里北弄(法新租界)。霞飞路,坐南朝北(华龙路西)。
“蒲石路”就是现在的长乐路;“白尔部路”则是现在的重庆南路的北段和重庆中路,应该说,当时这条新建造的“渔阳里”的出口开蒲石路上,有两个出口,后来改开到“白尔部路”,就是现在的重庆中路64弄渔阳里;原来环龙路和霞飞路的“渔阳里”地名注销,正式称为“铭德里”;而《指南》所谓的“渔阳里”另有所指,实际上,在淮海中路渔阳里附近的重庆中路还有一条“渔阳里”,按《卢湾区地名志》的说法:
渔阳里。今重庆中路64弄,属淮海路街道淮四居委会。建于1929年,新式里弄,有砖木结构三层楼房34幢,占地面积7.64亩。
在1947年上海地图上也能发现,今南昌路100弄和淮海中路567弄标注的是“铭德里”。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没有人做出过解释。
这可能有以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产权变更,新的产权人把旧名改了,其次,这里一带有3条完全同名的“渔阳里”,给使用上增添了许多麻烦,于是把南昌路的渔阳里和淮海路的渔阳里改为“铭德里”,至于为什么更名为“铭德里”,这应该又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上海早期的石库门住宅的大门上方镌有四字额,通常使用“四书五经”格言或吉祥词句,这些门匾大多数在“**”中毁了,淮海路渔阳里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旧址”,幸免于难。
从1-7号的门匾依次是:惟听用德、天命看德、克明俊德、德彰万邦、兹惟德称、惟德是辅、祇勤于德。这里的“德”基本上就是道德、德政的意思,其中6号的“惟德是辅”与“惟命是从”是古汉语中相似的句型,就是只听从、辅助有德政的君主的意思,当然,
如果君主不实行德政,你就可以不听从、不辅助他,甚至可以反对他、推翻他的政权——这幢房子从建成后就蕴藏着叛逆的根子。“铭”则是指刻在金属或石头上的文字、图案,不容易磨灭、消失,引申义就是铭记于心。也许,淮海路的渔阳里的每幢石库门的门头上镌刻带有“德”字的门额,提醒、告诫人们“惟德是从”,才把弄堂名称改为——“铭德里”。当20世纪50年代确定铭德里6号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旧址”后,又注销“铭德里”,重新使用它的旧名——“渔阳里”,当然,现在的渔阳里的弄堂门额也是这个时候重做的。
我想,这几条同名的“渔阳里”应该是同一家房地产公司投资建设的,而那条重庆中路64弄的渔阳里才是真正的“新渔阳里”,因为南昌路的渔阳里和淮海中路的渔阳里都有上海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可能是文物系统的同志们为了区分,才把它们分别叫做老、新渔阳里,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后人反而搞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