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周敦颐字茂叔》2500字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冤泽物为己任,刑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旧讳而改了名字。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
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后传)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1.分宁:地名
2.主簿:官名
3.委:抛弃
4.当:应当
5.狱:案件
6.决:判决
7.莫:没有
8.辩:争辩
9.得:得以
10.元:本来
11.谮[zèn]口:诬赖的话
12.去:离开
13.悟:明白
14.以:因为
15.治:惩处
16.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7.任:推荐
18法:按法律
19深:严厉的
人物简介
周敦颐,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
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作文二:《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文及翻译及点评》24600字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文及翻译及点
评
下文是关于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文及翻译及点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篇:《周敦颐传》
周敦颐传
目录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无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
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旧讳而改焉。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
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
1.分宁:地名
2.主簿:官名
3.委: 放下 4.手版:即笏板
5.狱:案件
6.得:得以
7.元:本来
8.谮口:诬赖的话
9.去:离开
10.悟:明白 11.以:因为 12.治:惩处
人物简介 周敦颐(Zhōu Dūnyí)
周敦颐,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
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
周敦颐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人物生平
周子年幼丧父,北宋天圣三年(1025),8岁时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明万历中(1587,1598),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周敦颐故里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
第二篇:《周敦颐字茂叔》【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
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冤泽物为己任,刑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旧讳而改了名字。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
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
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后传)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1.分宁:地名
2.主簿:官名
3.委:抛弃
4.当:应当
5.狱:案件
6.决:判决
7.莫:没有
8.辩:争辩
9.得:得以
10.元:本来
11.谮[zèn]口:诬赖的话
12.去:离开
13.悟:明白【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14.以:因为
15.治:惩处
16.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17.任:推荐
18法:按法律
19深:严厉的
人物简介
周敦颐,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
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
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
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第三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阅读附答案》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周敦颐字茂叔道州
营道人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南安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
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
悟,囚得免。注释:?龙图阁:北宋初年开封宫城中所建的一座馆阁。?狱:案件。?转运
使,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
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2分)(1)乃委手版归( )
(2) 逵悟,囚得免(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小题3】从本段文章中,你认为周敦颐是怎样一个人,(2分)答
案【小题1】(2分) (1) 抛弃、扔弃 (2) 明白【小题1】(2分)像这样还可以做官吗,
杀人用来讨好人,我不做(这样的事情)。【小题1】(2分)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才智过人。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
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
重点字词。【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
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仕、媚”等重点词语要
理解精准。【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
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
依据。如:从“一讯立辨”可看出周敦颐“才智过人”。第四篇:《文言练习之周敦颐传》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
[注]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
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宋史?周敦颐传》)
[注]手版:系古时大臣上朝所持的笏版,宽而笔挺,多用象牙或玉石制成。又称笏、手板、玉板或朝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狱久不决决:决定B.乃委手版归委:丢下
C.吾几失君矣几:几次D.未及而卒 卒:士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以洗冤泽物为己任【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B.?以疾求知南康军?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C.?为分宁主簿?请为公言之
D.?郡守李初平贤之?将奏用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周敦颐品德的一项是( )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抃再镇蜀,将奏用之
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敦颐走马上任就显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只审讯一次就将“久不决”之狱辨明,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赏,从此不断得到重用。
B.周敦颐能坚持原则,也敢于反对不按法律而滥施重刑的上级,甚至不惜辞去官职以表清廉,终于使王逵醒悟,
赦免了囚犯的死罪。
C.周敦颐的才干和品德,得到了人们的肯定。知州李初平敬重他的贤德,向他请教读书的方法,就连曾误解他的赵抃最终也成了他的知交。
D.周敦颐政绩显著,得到肯定和器重,他坚持“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能不畏劳苦,深入到艰苦险远的地方,巡视考察民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
也。(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3
分)第五篇:《文言练习之周敦颐传》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
[注]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宋史?周敦颐传》)
[注]手版:系古时大臣上朝所持的笏版,宽而笔挺,多用象牙或玉石制成。又称笏、手板、玉板或朝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狱久不决决:决定B.乃委手版归委:丢下
C.吾几失君矣几:几次D.未及而卒 卒:士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B.?以疾求知南康军?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C.?为分宁主簿?请为公言之
D.?郡守李初平贤之?将奏用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周敦颐品德的一项是( )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众莫
敢争,敦颐独与之辨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抃再镇蜀,将奏用之
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敦颐走马上任就显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只审讯一次就将“久不决”之狱辨明,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赏,从此不断得到重用。
B.周敦颐能坚持原则,也敢于反对不按法律而滥施重刑的上级,甚至不惜辞去官职以表清廉,终于使王逵醒悟,赦免了囚犯的死罪。
C.周敦颐的才干和品德,得到了人们的肯定。知州李初平敬重他的贤德,向他请教读书的方法,就连曾误解他的赵抃最终也成了他的知交。
D.周敦颐政绩显著,得到肯定和器重,他坚持“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能不畏劳苦,深入到艰苦险远的地方,巡视考察民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3
分)
作文三:《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阅读附答案》300字
阅读文言,回答问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薄。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郭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之。”逵悟,囚得免。
1.解释加粗的字。
①有狱久不决( ) ②有囚法不当死 ( )
2.翻译“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句子。
3.上文叙述了周 敦颐哪两件事?
4.请你说说周敦颐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案件;按照法律。
2.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3.一讯立断久不能决的案件。不惜得罪上司,勇救按法不当死的囚犯。
4.才智过人,善于断案;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坚持原则,秉公判案。
作文四:《“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阅读答案》500字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小题1:.用/线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1分)
如 此 尚 可 仕 乎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⑴ 有狱久不决 ( ) (2)囚得免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小题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分)
小题5:.联系全文,说一说王逵悟一句中王逵最终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如 此/ 尚 可 仕 乎
小题1:(1)案件 (2)得到、获得、得以
小题1: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
小题1: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
小题1: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略
作文五:《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阅读答案》700字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①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③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龙图阁:北宋初年开封宫城中所建的一座馆阁。②狱:案件。③转运使,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④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2分)
(1)乃委手版归( ) (2) 逵悟,囚得免(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小题3】从本段文章中,你认为周敦颐是怎样一个人?(2分)
答案
【小题1】(2分) (1) 抛弃、扔弃 (2) 明白
【小题1】(2分)像这样还可以做官吗?杀人用来讨好人,我不做(这样的事情)。
【小题1】(2分)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才智过人。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仕、媚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如:从一讯立辨可看出周敦颐才智过人。
作文六:《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阅读附答案》700字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①学士郑向任,为
分宁主簿。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
南安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③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
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
悟,囚得免。注释:①龙图阁:北宋初年开封宫城中所建的一座馆阁。②狱:案件。③转运
使,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④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
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2分)(1)乃委手版归( )
(2) 逵悟,囚得免(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小题3】从本段文章中,你认为周敦颐是怎样一个人?(2分)答
案【小题1】(2分) (1) 抛弃、扔弃 (2) 明白【小题1】(2分)像这样还可以做官吗?
杀人用来讨好人,我不做(这样的事情)。【小题1】(2分)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才智过人。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
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
重点字词。【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
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仕、媚”等重点词语要
理解精准。【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
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
依据。如:从“一讯立辨”可看出周敦颐“才智过人”。
作文七:《周敦颐》2000字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文翁,是庐江舒地人。少年时好学,通晓《春秋》,担任郡县小官吏时被考察提拔。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仁爱并喜欢教导感化。看见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文翁就打算诱导教化,加以改进。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减少郡守府中开支,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
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把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经常选出一些学宫中的青少年在自己身边做事。每次到各县巡查时,更是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在官府中出出入入。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文翁在蜀地逝世,(蜀地的)官民为他建盖祠堂,每年祭祀不断。现在巴蜀地区爱好文雅(风气),是文翁进行教化(的功劳啊)。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去上去赶集,她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它给吃掉了。
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
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
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间的山川、云物(注:浮云静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注:嗅觉芳香、味觉五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干什么呢?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作文八:《周敦颐》800字
如《爱莲说》抒意,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进。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 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爱莲说》据传系他一次游览于都罗汉岩之后所作。
从《爱莲说》一文来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以莲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立了专祠,并在祠后建“濂溪书院”,书院内还凿有“爱莲池”。由于几经兵燹,原来书院、祠和池均已无存。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曾在庐山的濂溪书院中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颐的图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时,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于是就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传千古。 周敦颐,原名敦实,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
濂溪清赏 。周敦颐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
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
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北宋天禧
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
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
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
试而直取进士。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
父病逝。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
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
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作文九:《周敦颐》6200字
周敦颐
1.人物简介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周子爱莲
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 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2理学派:公认开山鼻祖 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31年),颐8岁(虚岁九岁)[1],其父病逝三年后,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
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 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3名篇赏析
原文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今已加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3课,上海教育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专题荷。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元公”《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中咏菊,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千古名句。
(4)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有“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的千古名句。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欢莲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予:我 淤泥:池塘或河沟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名词活用作动词(词类活用),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8)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芳香。益,十分。
(9)亭亭:挺立的样子。亭亭净植,洁净的挺立在水上。
(10)植:古义:竖立;今义:种下。
(11)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可以远远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呢。亵,亲近而不庄重。焉:感叹词,这里相当于“呢”。
(12)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注: 翻译为:牡丹,是花中富贵的。
(1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15)噫(yī):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16)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7)陶后鲜(xiǎn)有闻:自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鲜:少。
(18)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宜,当然,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1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人们普遍喜爱牡丹。我只喜欢莲花的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通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呢。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自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数众多啊!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结合议论和记叙,而偏重议论一些的文体。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托物言志:
就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赏析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其人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洒落胸怀所透射出的精神折光。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香远益清”写出了莲美名远扬;然后“亭亭净植”写出了它正直,行为方正;最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的自尊自爱令人尊敬,也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篇短文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亭亭玉立的画面展现于眼前,让人心领神会,体现出莲花的独特风采。
[解读]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风格极为简洁,语言凝练自然,比喻贴切,寓意深刻。特别要提出的是,作为理学鼻祖周敦颐的作品,这篇作品没有理学的陈腐气,而保留了理学家长于说理议论的优点。
文章先写了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的情况,作为一正一反的衬托,然后才从容不迫地说出自己喜爱莲花的原因,“出淤泥而不染”这一段是脍炙人口的片断,句句说的都是莲花,而同时句句又都是在说君子的道德品行。接下来作者分别把菊、牡丹和莲花称为花中的“隐逸者”、“富贵者”和“君子”,以比喻的方式,巧妙地把借花喻人的用意点了出来,赞颂了像莲花那样的君子的高尚志节,而对追求富贵的世俗思想加以讽刺。
4创始理论内容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作者:周敦颐(宋)
本体论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1、太极生成万物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公明第二十一 )
2、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太极图说)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顺化第十一)
重要著作:《通书》、《太极图说》
5诗作
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
琳宫金刹接林峦,一径潜通竹树寒。是处尘埃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 春晚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馀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6.周敦颐传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比英宗旧违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
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是不做的。”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注释
(1)任:推荐 (2)分宁:地名 (3)主簿司理参军:官名 (4)狱:案件 (5) 吏:官吏 (6)转运使:官名。(7)委:抛弃,扔弃。(8)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扳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作文十:《周敦颐》2500字
周敦颐(1017— 1073)
周敦颐
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 名敦实。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北宋理学的创始 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 郑向 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 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 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 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 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 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 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 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 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 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 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 易传 》和部分道家以 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 “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 秀而最灵 (《 太极图说 》 )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 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 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 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 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 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 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 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 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 . 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木加武字) 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
濂溪祠 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 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 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 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 爱谈名理, 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 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 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 侧挖池种莲,名为 爱莲池 ,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 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 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 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 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 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 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编辑本段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 (公元 1071年) , 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 荷花 。周敦 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 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 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 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 元 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 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 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 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 抒怀 。同样,“出 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 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
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 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 妖”, 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常在河边走, 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 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 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 爱者甚蕃”。
周敦颐 (1017~1073) 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 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 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 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 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 1072年, 周敦颐来到江西, 创办了濂溪书院, 从此开始设堂讲学, 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 他一生酷爱莲花, 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 堂前凿一池, 名“莲池”, 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 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 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