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自由与规则》1100字
自由与规则(经典育儿故事)
周末,我和老公带女儿匆匆外出办事。走之前,她希望拉上她的粉红色小拉杆箱。我对她说:“匆匆可以拉着,但是你得想清楚,如果要拉着箱子去,你就得自己负责,可不能让爸爸妈妈抱着,或者帮你拉箱子。”我的意思很明显,拖着空箱子只会碍事。
但女儿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斩钉截铁地表示:“好,没有问题。” 办事的地点离出租车的停靠点有很长一段步行的路程,2岁的女儿拉着她的空箱子,踩着凋落是我梧桐树叶,嘎吱嘎吱地快乐而行。
办完事,我们又步行找饭店吃饭,小家伙还是自己拉着箱子,呼哧呼哧地跟在我们后面。对小孩而言,这段路程的确太长了,所以,过了一阵子,她大约走累了,就扑到我跟前说:“妈妈,抱——”“抱”字还没有说完,她就自己捂住嘴偷偷笑起来,大约想起了出发前的约定,然后,继续往前走。看见她这样,我很老公都笑起来,我说:“既然承诺要自己拉箱子,那就不能再让妈妈抱了,匆匆真棒,能够遵守诺言了。”
又走了一会儿,看她已经步履缓慢,很想坐下来的样子,我就蹲下来对她说:“匆匆,妈妈手里拿着两个小包,不太方便,能不能让我借用一下你的小箱子,把它们放到小箱子里,作为使用它们的报偿,我会帮你拉箱子,你能帮妈妈一下吗?”女儿一听,立刻痛快地把箱子交给了我,嘿嘿,要是平时,谁要动她的小箱子,那是要费一番力气的。
这时候老公也走过来,对她说:“匆匆今天这么棒,自己拉着箱子
走的,现在小箱子已经被你做好事借给妈妈了,现在,你想不想让爸爸抱抱,今天一上午没有抱了。”女儿赶紧扑到爸爸怀里去,脸蛋兴奋得泛着红晕。我和老公对视一眼,都会意地笑起来。
小时候深受家长管得太多、太严之苦,我很老公形成了大体一致的育儿观: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有机会管理自我。自女儿匆匆出生,我们一直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自由独立意识。自由,意味着有选择性,所以只要和她有关的事,基本都会征求她的意见,让她进行选择,譬如想穿哪件衣服、想到哪里玩。当然,自由还意味着它的对立面——规则。我们的规则就是:你可以有自由,但要承担起相应的限制。譬如去超市买东西,每次可以自由选择一种东西。只要是她选择好的,不管贵重好是便宜,是否适宜小孩子吃,一般都会买下来,然后告诉她,把不适宜她吃的东西送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通过这种方式,她不但学会进行选择,还懂得了适当地送些礼物给亲人。
另外,自由也要付出代价,拉箱子出行事件,就是如此。她可以有拉箱子的自由,但得到这项自由,对箱子就要担负起照看的责任。当然,后来走了那么久的路,已经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即便这样,我们也是有技巧地把她从责任中解脱出来,而不是无原则地打破规则,否则规则就会失去效力。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她已经在学习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与自由意志有关的选择概念,也已渐渐深入她的内在意识之中。
作文二:《自由与规则》800字
规则与自由
七二班 雷怡然
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和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 自由:约束是自由之母。人们之所以会追求某种自由,就是因为人们感觉某种不舒适的约束,但是如果你感觉不到这种约束,那么你也就不会由此而产生渴求自由意识和行为。
那么现在的重点是在规则上建立自由还是在自由上建立规则,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马群。如果在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原上规定马活动的范围,并且一定时间后找回他们,是不是很困难啊。的确,如果在自由上建立规则,将会很难管理,因为马儿活动的地方太大了,你很难跑完全部的路,去一一管理他们。
相反,如果在一块草地上让马活动,是否更容易管理更容易寻找呢?你可以规定一小块地方,你也可以规定一大块地方,这往往因人而异。但是,在规定上建立自由绝对是胜于在自由上建立规则的。
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让马群去活动,得到的必定是一件互利双赢的事情。
接下来,再举两个关于自由的例子。
又一次,我走在大街上,随处都能发现一些黑色的圆圆的黑点。那是人们吐在地上的口香糖。当然同学们都发生过不小心踩在别人吐在地上的口香糖,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情况吧?我们今天被粘住,昨天和明天也有千千万万的人被粘住。口香糖虽然很让人讨厌,但更多时候它比牙膏、牙刷更实用,也倍受人喜爱。但是,当我们吃完口香糖后,一定要用纸包住,扔进垃圾桶;见到地上的口香糖,也要用纸抱住扔进垃圾桶。
大家一定听说过因为一个香烟未燃完就到了草丛里,形成惨祸的故事!我也曾遇到过一个人抽完烟,把手一甩,姿势倒是挺美,烟头未完全熄灭,掉到草丛边,有又是顺风。我很着急,上去踩灭烟头……
所以,当同学们看到你们爸爸抽完烟随手扔烟头时,一定要把烟头捡起来,对你们的爸爸进行一番说教哦?一个疏忽可不是闹着玩的,大火可是无情的呀!
在有些时候,我们拥有自由,不要失去自觉性,那是别人信任你,但是,如果你不守规则,总有一天你的自由也会消失,将没有人信任你!
总而言之,规则与自由式缺一不可的,让我们在规则上建立自由,去构建更加团结优秀的七年级二班加油吧!
作文三:《自由与规则案例》800字
手上的小东西
安亭幼儿园 高雯雯
可心是一个大月龄的女孩,个头大,各方面表现都像是一个大姐大。可是近来手上总喜欢拿着杂七杂八的小东西。比如小朋友小汽车的轮胎、发夹、玩具的零部件、甚至是一根头发!只要你能想象出来的小东西,都会出现在她的手上。
最初,我对她手上拿个弹珠、发夹视而不见,我想这是女孩子心思细腻,而且兴趣过了就不会在意了。可是,后来事情演化的越来越严重,每次收玩具音乐一响,我们准备学本领了,当我在讲话时,就发现可心手上拿着一个小东西。最初,我会说:“请你把东西放回玩具箱。”她怏怏不乐地把东西放回去。后来演化为我一叫“张可心”她就把小东西送回去,放佛在等着我说她。直到有一次午睡的时候,其他孩子都已经入睡了,可心还是没有睡,不知道手上在玩什么,我走进一看,她居然拿着被子上抽下来的线玩得不亦乐乎,这下可把我给气坏了。怎么可以这样,我当即收掉了她的宝贝线头。其实问题早已严重,只是我视而不见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私下和她沟通好,第一次发现在学本领的时候手上拿不该拿的东西,那么我提醒一次,第二次发现就直接批评,当老师小帮手的资格直接取消。孩子是一个接受能力较强的、各项能力比较优秀的孩子,一听我这样和她慢慢说来,倒是非常听话,接下来的日子就连午睡也睡了、手上的发夹一到午睡时间就送到老师办公桌上。日子过得飞快,半个月也过去了,孩子再也没在学本领、睡午觉的时候手上拿着不该拿的东西了。 反思:
1、对于小班的班级常规,一旦提出就应该坚定执行。比如我们说过,收玩具音乐响起,手上就不应该再有玩具。班级里月龄小的幼儿都能做到,但是月龄大的反而没有做到,这是为什么?可能和最初我对要求并没有提得那么坚定,让大年龄的孩子钻了空子,因为大年龄的孩子能力、理解力都稍强,察言观色的能力也较强,让他们发现了老师的软肋,就容易出现不遵守常规的情况。
2、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坦诚地沟通就可以解决问题。教师面对孩子违反常规的现象,应该以接纳、包容的心态积极地引导幼儿认识是非曲直、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适当地给以幼儿信心以及再次犯错的机会,循序渐进,不追求一蹴而就。
作文四:《自由与规则》3600字
既规则又自由的好习惯
一个小案例:
有个三岁的男孩儿是家中的老二,在语言发展上能很清楚地叫出“爸爸妈妈”,用语言表达其他事物还不行,但是他的动作发展与别的孩子差别很大。他总是用玩具砸别人或地面,在幼儿园砸了其他孩子,有的孩子比较老实,也就没有引起事端;有的孩子不愿意,就还手抓了他的脸,留下红印几道。他在班里从来不坐凳子,而是站椅子、坐桌子,给她妈妈反映的时候,妈妈说孩子在家里还爬电视机,所以专门买没有辐射的电视机。老师说幼儿园里的电视机可不是防辐射的,妈妈说没有关系,让孩子自由发展有利于培养他的个性和创造性。父母的观念给孩子的入园适应带来很大障碍,也给教师出了难题。 孩子规则与自由意识的年龄发展特点
从儿童心理发育和自然成长过程来说,孩子天生崇尚“自由”,“规则”是后天的培养教育才建立起来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个性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可以看成是代表个性中原始的、基本的、本能的冲动这一面,人出生时即具有,它的司法系统遵循自由和快乐原则;“自我”代表个性朝向客观的一面,人出生后与环境渐渐接触才产生,它试图把本能的愿望与实际的可能加以结合,其司法系统比较遵循现实;“超我”代表人类道德方
面,这一发展出现于父母、老师或其他成人将社会的规则、价值和标准传递给儿童,它遵循的司法系统是良心。
新来人世的婴儿只有一个强大的“本我”,这个“本我”不知道是非善恶,不能区分现实世界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无法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是绝对的自由意志实践者,具有巨大的心理能量,力求突破一些规则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要使孩子成为被社会和他人所接受的原则,孩子就必须对“本我”有所控制,逐渐建立起“自我”和“超我”,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心理发育健康、与他人相处和谐的人。尤其是孩子三岁上了幼儿园以后,开始过集体生活,就要遵循集体的游戏规则,对“自我”的自由自在有所约束,这样才能与集体共处,孩子的各种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才能建立起来。
孩子上了大班以后,面临着幼小衔接的发展任务,在成人的帮助和教育下,他们的“规则”发育就越来越全面,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至于孩子长大成为公民,就该肩负社会责任、履行国家法律了。
规则与自由的平衡对孩子的发展意义
★“自由过度”导致孩子任性
婴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与外界发生各种关系。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他就学不会与人打交道的礼仪常识和规则,导致为所欲为的倾向。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许多不
良行为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击性强都与父母过度顺应孩子的自由需要有关。曾经见过一位母亲过度尊重孩子的自由,她带着自己两岁的孩子去串门,一到朋友家里,孩子就开始拽她的头发,把她出门前整齐的发型拽得一塌糊涂,但是她依旧不对孩子说“不”。现在孩子已经五岁了,由于缺乏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大人和老师的劝告充耳不闻,在动作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常常会制造出来一些“危险”和“事端”,成了带起来特别费劲的淘气孩子。可见,让孩子自由过度,实际上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使孩子“长”不出个性却“长”出任性。
★“规则过度”导致孩子缺乏个性。
有的父母教育观念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让父母省心,很少惹出麻烦事儿来,养个小孩儿像一个小大人似的规规矩矩,是做父母的颇为得意的一件事。这种观念多表现在控制欲望比较强的父母身上。这类父母口头上也承认应该尊重孩子的愿望,但是这种尊重是因为孩子的愿望正好与他的要求一致,如果孩子的愿望与他的要求不一致,则会强迫孩子服从大人,并且认为这是管教严格、不骄惯孩子的表现。长期生活在这种控制氛围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动辄请求大人的帮助,害怕尝试新事物,遇到挫折常常惶恐不安,而且调整情绪变化的灵活性比较弱,长久下去,孩子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也比较薄弱。
培养孩子既规则又自由的教育策略
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况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让孩子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这样的孩子既有责任心,又有开拓性。
(一)自然后果和人为后果教育法
1.自然后果教育法
孩子经过亲身实践,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并体验适度的不快和痛苦,规则意识才由此建立起来,这叫“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要求父母不能包办代替孩子承担行为责任,把孩子罩在一个绝对安全的保护伞下;也不是说父母就撒手不管,让孩子自作自受。对孩子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先承担行为后果,再说服教育。如果孩子的行为将导致长远后果,近期不容易看出结果,则不宜用“自然后果法”。
2.人为后果教育法
很多情境不能运用自然后果法,例如孩子横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其后果相当危险,这样,使用人为后果法就是大量而经常的了,它与有意惩罚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区别:
★人为后果从错误行为中延伸出来,有意惩罚与错误行为不直接相关。一个小孩子喜欢坐在低矮的露台上边玩边往楼下看,虽然有栏杆,但看着还是很危险。妈妈给他设定了人为后果:要么在地板上玩,要
么下楼到院子里玩,这两个规则要求都与孩子的错误行为直接有关。有意惩罚则是打屁股、罚站等与错误行为没有直接关联的方式,反而让“屁股”和“腿”成了替罪羊,这是从“负面教训”了孩子,孩子从中只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做某件事情,屁股会受罪;为了保护屁股,以后不要做那件事。人为后果则是“正面教育”孩子,孩子懂得两个道理:做某件事情是不符合规则的,应该怎样做才是符合规则的。 ★人为后果关注的是现在,有意惩罚关注的是过去。有一次,妈妈带乐乐到颖颖家里玩,已经很晚了,该睡觉了,乐乐还不愿意走,最后妈妈强行把乐乐抱回家了。第二天,乐乐提出还要到颖颖家里玩,有意惩罚的教育方式就是你昨天表现得不好,今天不带你去了,人为后果的教育方式则是提前预防,约法三章,妈妈说走的时候得走,不能像昨天一样又哭又闹地不走。可见,有意惩罚具有报复性,人为后果则具有建设性。
★人为后果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有意惩罚的态度是厌烦和粗暴。使用人为后果的父母比较冷静和理性,规则底限不动摇,但是对孩子的说话嗓门不大,语速不急;有意惩罚则表现出不耐烦、生气甚至怒气冲天或粗暴无礼,但是效果并不见得好。
(二)设计选择权限的亲子互动法
让孩子既遵守规则又放松自由,父母可以从改变说话方式做起,让孩子学会“做选择题”,训练有素的“超级孩子”也将学会参与设计“选项”,并从中提高自己的自由能力。
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玩电话,但是当大人需要接打电话的时候,孩子的游戏就具有干扰性了。当你正在接听一个电话的时候,孩子一会儿要摁键,一会儿拽你的衣服,一会儿制造出各种噪音,你会怎么办呢?
习惯于批评和惩罚方式的父母要么把孩子训斥一顿,或者“啪”一下打在孩子摁键的小手上,后果将变得更加糟糕,“两败俱伤”——孩子哭了,你生气了,电话也不愿意打了。
尊重孩子自由的妈妈将出这样一道选择题:“妈妈打电话的时候,你可以做两件事,要么安静地呆在这个房间自己玩,要么到另一个房间,要么等妈妈打完电话你再打,你要选择哪个?”如果孩子选择前者,却仍然打扰你打电话,你就请对方暂等一会儿,把孩子抱到另一个房间,他不愿意也不行。这样他就明白,要享受与你呆在一起的自由,就得尊重你打电话的自由。
设计选择权限的亲子互动法有利于兼顾孩子的自由精神和规则意识,因为选项中包含了孩子除了不能做某事以外,可以做的很多事情,暗示了孩子可以享受的自由很多,但是又不侵犯别人的自由。而直接命令孩子做其中一件事是比较武断的,孩子可能恰恰不愿意做那一件
事,他提出要看电视、吃东西、玩某个玩具,从而丰富了选项内容,你给了他自由,自己也能自由打电话了,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父母设计选择的教育方式使自由民主与坚定规则有机结合起来,孩子学会选择则是自由精神和遵守规则的有机结合。长期与孩子这么打交道,孩子的合作性和自主性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你的教育形象也会更加民主和文明。
温馨提示本案例
纵然尊重孩子的自由是培养个性和创造意识的前提,但是这里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而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自由的界限太宽泛了,影响了别人的自由,别人就会反对你的自由,不但让孩子变得不自由,而且还有其他一些不良影响。本例中的孩子把玩具“砸”向同伴,并不是要故意伤害别人,或许是要探索物体的“抛物线”特性,但是却侵犯了别人享受安全和安宁的自由,于是有的孩子就会还手,他就不可能再“自由”下去了,而且还失去同伴的信任和“人缘”。有一个四岁多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没有小朋友跟他玩,老师故意“拉拢”其他小朋友跟他玩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孩子太自由了,太有“创新思维”了,他时而不时就会在同伴身上搞一些“发明”和“创
造”,使别人感到不安全和不舒服。假如自由可以造就出天才,却是如此孤独的天才,那么孩子未来的成功和幸福也是难以保证的。
作文五:《自由与规则议论文 自由与规则》1200字
作者:丛绿
分忧 2011年09期
周末,我和老公带女儿丛丛外出办事。走之前,她希望拉上她的粉红色小拉杆箱。我对她说:“丛丛可以拉着,但是你得想清楚,如果要拉着箱子去,你就得自己负责,可不能让爸爸妈妈抱着,或者帮你拉箱子。”我的意思很明显,拖个空箱子只会碍事。
但女儿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斩钉截铁地表示:“好,没问题。”
办事的地点离出租车的停靠点有很长一段步行的路程,2岁的女儿拉着她的空箱子,踩着凋落的梧桐树叶,嘎吱嘎吱地快乐而行。
办完事,我们又步行找饭店吃饭,小家伙还是自己拉着箱子,呼哧呼哧地跟在我们后面。对小孩子而言,这段路程的确太长了,所以,过了一阵子,她大约走累了,就扑到我跟
1
前说:“妈妈,抱——”
“抱”字还没有说完,她就自己捂住嘴偷偷笑起来,大约想起了出发前的约定,然后,继续往前走。
看见她这样,我和老公都笑起来,我说:“既然承诺要自己拉箱子,那就不能再让妈妈抱了,丛丛真棒,能够遵守诺言了。”
又走了一会儿,看她已经步履缓慢,很想坐下来的样子,我就蹲下来对她说:“丛丛,妈妈手里拿着两个小包,不太方便,能不能让我借用一下你的小箱子,把它们放到小箱子里,作为使用它们的报偿,我会帮你拉箱子,你能帮妈妈一下吗,”
女儿一听,立刻痛快地把箱子交给了我,嘿嘿,要是平常,谁要动她的小箱子,那是要费一番力气的。
这时候老公也走过来,对她说:“丛丛今天这么棒,自己拉着箱子走的,现在小箱子已经被你做好事借给妈妈了,现在,你想不想让爸爸抱抱,今天一上午没有抱你了。”
女儿赶紧扑到她爸爸怀里去,脸蛋兴奋得泛着红晕。
我和老公对视一眼,都会意地笑起来。
小时候深受家长管得太多、太严之苦,我和老公形成了大体一致的育儿观: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有机会管理自我。自女儿丛丛出生,我们一直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自由独立意识。自由,意味着有选择性,所以只要和她有关的事,基本都会
2
征求她的意见,让她进行选择,譬如想穿哪件衣服、想到哪里玩。当然,自由还意味着它的对立面——规则。我们的规则就是:你可以有自由,但要承担起相应的限制。譬如去超市买东西,每次可以自由选择一种东西。只要是她选择好的,不管贵重还是便宜,是否适宜小孩子吃,一般都会买下来,然后告诉她,把不适宜她吃的东西送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通过这种方式,她不但学会进行选择,还懂得了适当地送些礼物给亲人。
另外,自由也要付出代价,拉箱子出行事件,就是如此。她可以有拉箱子的自由,但得到这项自由,对箱子就要担负起照看的责任。当然,后来走了那么久的路,已经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即便这样,我们也是有技巧地把她从责任中解脱出来,而不是无原则地打破规则,否则规则就会失去效力。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她已经在学习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与自由意志有关的选择观念,也已渐渐深自由与规则入她的内在意识之中。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3
作文六:《让规则与自由同行》9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让规则与自由同行
作者:张丽叶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第03期
【摘 要】幼儿园常规教育旨在促使幼儿了解、接受、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所需的各种行为规则,养成相应的习惯。它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应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也提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实施常规教育实践中,应充分尊重幼儿自由独立个性,创造条件让幼儿“内生”出规则,引导他们主动建构规则。
【关键词】常规教育;纪律;幼儿自主性;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指出:“幼儿园教育应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常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幼儿园常规教育旨在促使幼儿了解、接受、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所需的各种行为规则,养成相应的习惯。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
实际上,常规它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仅仅为教师完成自己预设的教育活动提供便利,它不应单纯是为教育活动提供服务,而更是应为幼儿主体服务。我们所提的常规教育,它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应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不能用孩子心灵、想象的自由来换取所谓的整齐划一的常规纪律。
二、幼儿园常规管理教学的误区
由于在教学实践中,过多考虑将常规用于教师管理孩子的方法和手段,在常规实践中,就很容易在常规教学认识和实施上造成如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常规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幼儿常规不好,什么都白搭!”这是一句在教师口中常被提及的话语。言外之意,常规就是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老师们不难发现,当幼儿投入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中的时候,他们发自内心地,体现出了极大的学习自主性。此时,教师强调常规和纪律则成为多余。所以,我认为教育活动开展的真正的前提是幼儿内在自由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不是常规。
作文七:《规则与自由矛盾吗?》1100字
规则与自由矛盾吗? 谷训涛(2003年3月9日)
规则是人制定的,制定了就要遵守。
由于时代、地域、习俗、心理、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规则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规则是可以而且也应该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任何拿以前制定的却不再符合时代潮流及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规则去限制人民自由的做法都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特别是当代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即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已有了整体框架,但仍需不断完善),许多原来的规则已经不能指导当今人们的行动了。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就业岗位、利益分配、组织、市场主体的形成日益多元化,人们的自主、自立意识也随之多元化、分散化,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在某些具体情节上还有不小的思想和利益冲突,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再用以前那种整体划一的模式化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已经不适应当前实际。
规则既可以在民主参与基础上制定,也可由少数专家制定,但规则的基本内容及基本原则必须能被广大社会成员接受、认可,否则那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实践价值。
规则制定了是好事,但实施与否或实施程度如何是另一回事。漫画中两名成年人明知不能过马路还是行之,为什么?我想,有两种因素值得考虑: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自觉性。规则中有对违反规则的人进行惩罚的内容,有人违反了规则就要进行相应的惩罚。这样,想违反规则的人就不得不考虑违反的值不值,这种外在的强制力有其威慑力。但这毕竟不是自觉行为。要想使社会成员普遍遵守规则必须要有内在自觉性的支撑及提高。经过教育、感化,在全社会形成遵守规则光荣,损害规则可耻的氛围,那些原想破坏、违反规则的人在社会强大的舆论及道德压力下自动放弃想法,这样人们遵守规则才能更长久、稳定。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规则是人制定的,我们不要“人制定”的规则,我们要“自由”。有这种想法的人恐怕不少。既然你们不要规则,要“自由”,也就是说你们不要什么“干涉”与“约束”。照这样推理,你们享有“自由”,别人也自然而然地享有与你们一样的“自由”。即使他们破坏了你们的“自由”,你们也不能抗议。当然你们不会坐着不管,而且你们还会以所谓的“自由”的天然合理性去干涉别人的事情,即使事实上干涉了别人的自由,你们让会以“自由”的“合理性“推掉责任。你们这些人不允许别人干涉你们的“自由”,而你们干涉了别人的自由却说那是你们的“自由”:“我们”的“自由”有天然合理性,它是我们的权利。这在
逻辑上行不通,在实践中更是使社会陷入混乱,最终谁的自由都无法保障。
规则与自由不但不矛盾,两者还可以统一起来:规则是自由的保障,自由包含在规则中。这里的自由不是哪一个人、那一部分人的自由,而是一个组织或者社会内部
基本自由。
广大成员的
作文八:《给孩子自由与规则》1300字
给孩子自由和规则
1. 秩序感(从游戏开始,培养孩子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的规则意识)
守规则、秩序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如果孩子经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和和睦睦的人际氛围,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规则的美好心里。给孩子制定规则,就要从守规矩、遵守秩序开始。包括: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要学会等待、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等等。
A. 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适用场景:到吃饭的时候要放下手中的玩具区吃饭,如果有练琴、学画的时间,也要到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
B. 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适用场景:孩子自己喝过水,让孩子自己把水杯放回原处,或者让孩子把看过的书送回原来的位置等,都适用这个规则。
C .要学会等待
适用场景:在游乐场和小朋友玩同一件玩具,或者等着看同一本书,或者一个可容纳有限人数的区域,都需要让孩子学会等待。
D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适用场景:碰到孩子喜欢的东西,但这个东西又不属于自己时,要给孩子建立这样的规则意识。
2. 懂礼貌(给孩子建立尊重别人、不能打扰别人的规则)
礼貌既是品质的特征,也是社交技巧,是拉近自己与他人的一座桥梁。在日常生活中,懂礼貌的孩子更容易让人接受,不打人、咬人,学习克制和谦让;当别人正在休息时,或者工作的时候,不去打扰别人,影响别人,这是孩子应该从小就树立的规则意识。
A .不打人、咬人;
适用场景:孩子发泄自己不满情绪是,有时会有攻击行为,这时要告诉他,可以发泄情绪,但不能伤害别人。
B. 不能打扰别人;
适用场景:比如在公共场所不高声说话,在别人工作、休息的时候,不弄出大声,不打断别人的谈话等。
3. 讲道理
给孩子建立规则,必须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妈妈告诉孩子不能破坏东西,要学会说
“不”、并尊重别人说“不”。当孩子听从道理,明确了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后,就能更好地遵守规则。
A .不能破坏东西
适用场景:当孩子破坏东西时,如打破杯子、弄坏玩具等,都应运用这一规则,让孩子明确地意识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B .学会说“不”,并尊重别人说“不”
适用场景: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别人并不认同时,父母应该运用这一原则,在宝宝头脑中强化一个概念——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我可以坚持自己的“认为”(意志);而别人也是他自己的主人,他也可以坚持他的“认为”(意志)
4. 正确的自我保护
父母和老师保护孩子,应当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世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孩子能够认识到什么对自己是安全的,什么对别人是安全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障他的自由。
A .安全原则
适用场景:当孩子正站在高处或者从高处往下跳时,或者妈妈判断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来讲很危险的时候,妈妈一定要把孩子抱开,并告诉孩子:这样很危险。给孩子建立安全意识,让孩子明白,安全很重要。
当孩子处在危险的地方,可是孩子又在探索不希望被父母打断的时候,妈妈要让孩子意识到安全问题。如果孩子意识到了,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妈妈可以站在孩子旁边暗中保护,随时保证孩子的安全。
B .“不可以伤害别人”
适用场景: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或者玩耍发生矛盾或争执时,妈妈要告诉孩子,一定不要伤害别人,伤害别人并不能解决矛盾
作文九:《规则与自由如何平衡》1900字
管理 MANAGEMENT
规则与自由如何平衡
老师要把握好自由和规则的天平。让孩子在规则中感受到自由,在自由中感受到规则,
让教育规则有度,又能自由呼吸,这是日常教育的理想状态。
文|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六一幼儿园 袁沙
生活中的规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前教育的越来越重视,许多老师更加在意“以幼儿发展为本”,强调要“尊重儿童”“解放儿童”,努力“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孩子的天真活泼、无拘无束的个性特征得到释放。那么作为老师是否就应该漠视或否定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让孩子在没有约束的情境中“自由”活动呢?
对于孩子来说,幼儿园阶段是进入“小社会”的最初阶段,每天生活的幼儿园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老师给予孩子过多的自由,表面上是重视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自由地发展,事实
上,幼儿园的活动没有秩序,孩子的游戏就变得混乱。这时,孩子的内心体验并不一定是愉悦的,对孩子的发展也未必是积极的。因此,幼儿园的规则教育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很重要,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孩子的秩序感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如何处理好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呢?
待;在十字路口时,遇见红灯,你必须等待。在公共的环境中,人们必须遵守公共的规则,而在规则中,人们又都是自由的。
幼儿园老师要懂得,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规则”。“自由”,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规则”,不是硬邦邦的发号命令或恐吓威胁,而是建立在人性和人格自由基础上的规则。“自由”和“规则”可以理解为:为孩子提供自然、安全的外部环境,保护孩子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放松地活动。在活动中,必要的规则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
懂得规则与自由
在生活中会有各种规则,这些规则规范着我们的行为,这些规则维系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乘坐公交车
时,在银行办理业务时,你必须排队等
MANAGEMENT 管理
组图:规则意识的培养,
是孩子在活动中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一个过程。
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老师讲的道理也许孩子一时不能完全领会,但是,老师用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孩子的态度,能影响孩子的判断,顺从老师的要求。例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老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了解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帮助孩子理解
前提和基础,是协调孩子之间协作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也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更大限度的自由。但规则的提出绝不是老师用于制约孩子的,是孩子在活动中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的一个过程。规则一经制订,就应该坚持执行。
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来进行规则教育,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订。比如,玩具摆放这一活动中的规则,老师可以让孩子通过讨论的方式来制订。教育活动中的规则,老师也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游戏规则中,老师可以将规则制订的要求抛向孩子,引导孩子在讨论中协商规则,在游戏中修改规则,在实践中制订规则。孩子参与了规则的制订,规则的要求才能与孩子的天性相符合,才能被孩子所接受。孩子也正是在这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规则环境里,得到快乐和发展。因此,老师需要减少、摒弃“发号命令”的规则,使规则制订着眼于孩子的发展,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规则的意义才能对行为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减少盲目性。
老师一味地灌输、强制制订规则,孩子不仅不能接受,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比如,集体活动要遵守规则,懂得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能打闹或影响别人;区角活动也要遵守规则,爱护教具,学会清洁环境,整理物品;会与同伴交往,知道礼貌待人;学会在上下楼梯时靠右走,不推挤;知道在喝水、盥洗时需要排队等待……
然而,规则的制订不是绝对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可以偶尔“放宽政策”,比如,在活动中,有的孩子坐在地上上课,午睡时间,孩子不想睡午觉,在活动中,突然停下来,来引导孩子观察别的事物等这些“放宽政策”会减轻孩子在活动中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请相信,孩子不会因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坏习惯。我们一定要让规则成为孩子快乐的伙伴,制订规则要民主
规则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是孩子首先面临的一大挑战。但目前很多幼儿园中的规则教育重老师的“权威”而轻孩子的“天性”。规则教育的制订很少考虑孩子的主体性、可接受性等。有的老师将“规则教育”与“严格遵守规矩或纪律”“如何管好孩子”等词汇联系起来,将规则教育制度化;有的老师认为,孩子听从老师的命令便是规则教育;有的老师为了让孩子能 够“听话”,通常采取“高控手段”,不敢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地活动。
老师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实施规则有艺术
老师不能强制孩子遵守规则,应该让孩子认可和理解规则,从而遵守规则。一条规则的制订,不是老师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是老师摆出强权嘴
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老师
作文十:《网络的自由与规则》800字
网络的自由和规则
当今时代,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个现代人如果失去了网络,那么他将失去许多信息,甚至决定他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在这么多的信息充斥下,我们是否应该遵守一些规则,又有哪些规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且这个规则的度又是什么? 首先,网络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安全。只有保障了安全,我们才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计算机高手一时逞性,编出许多“高明”的计算机病毒,不仅对他人贻害无穷,甚至把自己推进了犯罪的深渊。如熊猫烧香等。还有一些人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实施犯罪。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匹狼”。许多人在网络聊天室中引诱青年男女,趁机实施犯罪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高度警惕,需要我们的政府坚决予以打击,更为我们认识网络的自由和规则提供了启迪。 其次,我们在上网时还要保证他人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由于网络信息量大,信息范围广的特点,我们的个人信息很容易被一览无余,个人的尊严也一扫而光。当今“人肉搜索”横行于世,虽然为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但对个人隐私的深重侵犯也令我们不禁反思:“人肉搜索”到底能否存在于世?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要是出于正义的目的,只要不是无聊的恶俗的搜索,只要能保证人们最基本的权利,我们就应该予以肯定。当然除了人肉搜索以外,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偷拍他人录像,发布到网络上,借机提高自己的人气,极度败坏了社会风气。如“艳照门”事件等等,破坏了
他人的隐私权,还给洁净的互联网带来了污染。
最后,还要说到的是使用网络的度的问题。许多青少年非但不正常使用网络,甚至滥用网络,对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侵害。许多高中生在高考完之后,放纵自己,在网吧通宵过夜,最终猝死。还有一些人甚至因此荒废学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网络使用有规则,如何使用也有规则,滥用不会有好下场,善用才能帮助我们成长。 认真,有度地使用网络吧,让他帮助我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