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之我见》1700字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素质,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此方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作文教学既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而阅读则是作文的基础,通过阅读可以学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 提高认识生活的水平; 通过阅读可以拓宽视野,增加社会生活经验,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词汇,学习语言,准确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总之, 阅读既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又为作文提供了写作内容及方法。阅读教学应将课内教学阅读和课外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特别是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需要强化,这样做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需要。阅读的自主性就是要体现在只要是自己喜欢读的,学生都可以读。阅读方法上,不限形式,勾勾画画,默默欣赏,忘乎所以的吟诵,各取其便。还可随意在自己本子上摘、记、评、画,进行知识积累。作文写作中也要将课内指导写作与课外学生自由写作相结合。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体裁就写什么体裁,想写多少字就写多少字,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如教学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一课后,要求同学认真观察家乡村落的布局变化,人民生活的变化,收集阅读一些有关方面的篇章,以突出改革开放后的伟大成就为主题,自定题目,自选体裁,写一篇短文。大部分同学写得感情真实,语言流畅,有条理有中心,很是成功。总而言之一句话:读、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作文教学要与教学生怎样做人密切配合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学生作文与如何做人结合起来,既教学生作文,更注重学生做人的素质培养。教作文与教做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学生作文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进行引导.。作文是学生认识生活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批改作文时,不仅要注意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是否完美,还要注意学生从中反映出的认识观点和内心世界,对于学生文中的文明言行,良好的品格,美好的心灵,以及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就要通过批语加以赞扬, 通过讲评加以表彰,使学生的正确人生观, 良好的品德得以评判,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其次, 培养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话的文风.。说真话, 说实话,说自己的话, 不仅是写好作文的需要,也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学生如何做人的品行要求。对此,要结合学生实际,随时地指导,使学生养成言行一致的良好素质。 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勤奋创新的学风.。在作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诚实,勤奋创新的学风,就要创设情景,经常表扬勤观察、 勤动笔、 勤修改的学生,鼓励学生去创新。现在供中学生阅读的书刊很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但也给一些不动脑筋的同学提供了抄袭的方便。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如若发现抄袭现象应及时进行教育,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做诚实的人。 三、 作文教学要与课外活动密切配合 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来自生活实践, 作文的欲望和激情也主要来自于生活, 生活越充实,感受越深刻, 作文的基础也就扎实。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他们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多开展书法组,板报组,广播组,制作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作文的素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动脑、动手的能力。如参加制作组的梁晗同学写得《我的小飞机》一文,获得了学生作文竟赛的一等奖。 四、作文教学与其它各科相互配合 作文教学与其它各科相互配合,可相互促进。如数学课要求学生写数学日记,物理、化学课里的实验记录,操作记录,观察记录等都体现着学生作文的功力,同时它们又促进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要实施好素质.教育,就要既重视作文本身的表情达意的指导,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善于观察,明是非,自主创新,探究人生哲理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宣化县第二中学)
作文二:《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之我见》2700字
CHUANGXI UNT NL AN
作文教学 的素质 教育之我 见
■祁 万 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 的重要组成 部分 , 也是 提高学生综
合素质的一项重要 内容 。在全 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今天 , 培养 还要 注意学生从 中反映出的认识 观点 和内心世 界 , 于学生 对 文 中的文 明言行 , 良好 的品格 , 美好 的心灵 , 以及对生 活的独
学生素质 , 在作 文教学中应 当引起高度重视 。本 文就此方面 的内容谈谈 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
到见解 , 就要 通过批语加 以赞扬 , 通过讲评加 以表彰 , 使学生
的正确人生观 ,良好 的品德得 以评判 ,促进 他们 身心 的健康
发展 。
、
作 文 教 学 要 与 阅 读 教 学 密切 配合
作文教学既是培养学生观察 、思维能力 的重要途径 , 又
其次 , 培养学生说真话 , 说实话 , 自己话的文风. 说 。说真
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的重要途径 。而阅读则是作文 的基础 , 通过阅读可以学到观察事物 、分析事 物的方法 , 提高认识生
活 的水平 ; 通过 阅读可 以拓宽视野 , 增加社会 生活经验 , 增强
话, 说实话 , 自己的话, 说 不仅是写好 作文的需要 , 也是《 中学
生 日常行 为规范》 中对学生如何做人 的品行要求。对此 , 要结
合学 生实 际, 随时地指导 , 使学生养成言行一致 的良好素质 。
再次 , 要注重培养学生诚实 、 勤奋创新 的学风 .在作文教 。
明辨是非 的能力 ; 通过阅读可 以丰 富词 汇 , 习语言 , 学 准确运 用语言表情达意。 总之 , 阅读既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 , 又为
作文提供 了写作内容及方法 。阅读教学应将课 内教学阅读 和
学 中, 培养学生诚实 , 勤奋创新 的学风 , 就要创设 情景 , 经常 表扬勤观察 、 勤动笔、 勤修改 的学生 , 鼓励学生去创新 。现在 供中学生阅读的书刊很多 ,为学生提供 了丰富 的精神食 粮 , 但也给一 些不动脑筋 的同学提供了抄袭 的方便 。教师在批改 作文时 ,如若发现抄袭现象应及时进行教育 , 鼓励学生独立
思考 , 做诚实 的人。
三 、作 文教 学要 与课 外 活 动 密 切 配 合
课外学生 自由阅读相结合。特别是学生课外阅读的 自主性需 要强 化 , 这样做 不仅能扩大学 生 的阅读量 , 更重要 的是培养 了学生一种 良好 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 使学生把读 书作 为
一
种人生需要 。阅读的 自主性就是要体现在只要是 自己喜欢
读 的, 学生都可 以读 。阅读方法上 , 限形式 , 不 勾勾 画画 , 默默
欣赏, 忘乎所 以的吟诵 , 各取
其便 。还可 随意在 自己本子上 摘、 、 、 , 记 评 画 进行知识积累。作文写作 中也要将课 内指导写
学生作文 的内容主要来 自生活实践 , 作文 的欲望 和激情 也主要来 自于生活, 生活越 充实 , 感受 越深刻, 文 的基础也 作 就扎实。因此我们根据学生 的兴趣 、 爱好 , 组织他们多参加各
作 与课外 学生 自由写作相结合 。学生想写什 么就写什么 , 想 怎么写就 怎么写 , 想写什 么体裁就写 什么体裁 , 想写多少 字 就写多少 字 , 什么时候 写就什 么时候写 , 想 这会 大大激发 学 生的写作兴趣 , 提高写作 水平 。如教学完《 昨天 , 这儿 是一座
种课外活动 。如多开展书法组 , 板报组 , 广播组 , 制作组等 丰 富多彩 的活动 。这些活动既丰 富了作文的素材 , 同时也培 养
了学生观察思考 , 动脑 、 动手 的能力 。如参加制作组的梁晗同
村庄》 一课后 , 同学认真观察家 乡村 落的布局变化 , 要求 人民
生活 的变 化 , 收集 阅读一 些有关方 面的篇章 , 以突 出改革 开
学写得《 我的小飞机》 文, 一 获得了学 生作文竞赛 的一等奖 。
四 、 文教 学 与其 它 各 科 相 互 配 合 作
放后 的伟 大成就 为主题 , 自定题 目, 自选 体裁 , 写一篇 短文 。
大部分 同学写得感情真实 , 语言流畅 , 有条理有 中心 , 很是成
作文教学 与其它各科相互 配合 , 相互促进 。如数 学课 可 要 求学 生写 数学 日记 , 物理 、 化学课 里 的实验 记 录 , 操作 记 录 , 察记 录等 都体现着学 生作文 的功力 , 观 同时 它们 又促 进 着学生作文水平 的提高。 综上所述 , 作文教学要实施好 素质. 教育 , 就要既 重视作 文本身 的表情达意 的指 导 ,更要 注重培 养学生 联系 生活实 际, 善于观察 , 明是非 , 自主创新 , 探究人生哲理 的能力 。
( 作者单位 : 河北省宣化县第二 中学)
功 。总而言之一句话 : 、 读 写相互依存 , 相互促进。
二 、 文教 学要与教学生怎样做人密切配合 作
在作文教学 中, 教师应有 意识 地将 学生作文与如何做人 结合起来 , 既教学生作文 , 注重学生做人 的素质培养 。教作 更
文与教做人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首先 , 学生作文 中把握学 生 的思 想脉搏 , 时进行 引 从 及
导 .作文是学生认识生活和语言 、 。 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
在批改 作文 时 , 不仅要 注意学 生的语言 、 字表达是否完美 , 文
的教育是要 回归生活 , 视生活 的价值 。整个课程 的时间坐 重 标 应该是人类社会发
展 的历程 , 课程 的空 间坐标应 该是整个
社 会存 在。 因此 ,本课程的教学空 间就不应该只局 限在课堂上 , 要 从 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 的联 系 ,与社会生活 的联 系。 要 尽可 能地创设 条件 , 让学生 以各种恰 当的方式 , 与社 会生
围, 将他们思维 的领域伸展到人类 活动的所有领域 。为此应
该 积极地 开发和利用本 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 资源 , 以满足学 生各种不 同学习方式 的需 要 ,以期 使学 习更贴 近学生 的生 活。教学中 , 以注重与学校 、 可 少先 队组织 的活动结合 , 与综
合实践活动课 的安排结 合 ,与学 生的家庭 生活 结合起 来进
行。
( 作者单位 : 河北 省栾城 县王代梅 国祥 希望小学 )
活广泛地接触 。社会课必须是 开放 的 , 学上 不能满足于照 教
本宣科 , 帮助学生将他们 的视野投射 到社会生活 的广 阔范 要
17 1
作文三:《素质教育之我见作文 新理念作文之我见》3300字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新理念作文之我见”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的支持!
新理念作文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新理念 作文教学 赏识 兴趣 素材 修改 创造力 摘要:现代传播技术越先进,对写作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级成分,与阅读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主要作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激活素材让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思考生活。
正文: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在现代社会环境里重要信息必须在短时间内形诸笔墨或录入电脑,通过各种渠道尽快传递出去。现代传播技术越先进,对写作的要求
1
也会越来越高。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阅读教学一起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作用。相对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更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单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作文还是缺乏个性,或是脱离实际生活,空洞无物,作文不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载体,这实在是作文教学中的悲哀。学生怕写,老师难教,作文教学长期呈低效果状态。依新课程的理念审视传统的作文教学,其主要问题是教学关键陈旧,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立足于教师的教,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
文教学必须改变学生在写作中所处的被动地位的现状,以学生为本,唤醒学生的主题意识,让学生成为主动者。我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 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是新课程教改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应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善用赏识,将赏识教育贯穿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之中。通过赏识教育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励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以往的教育,多是批评的教育,挑错的教育,老师不是着眼于学生又有了一点进步。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作
2
文教学中,老师总是以批评的眼光,挑错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作文,除少数作文精英常受到老师的赞扬让学生羡慕外,大多数学生感受到的是失败。一次次作文,一次次在老师挑错的眼光下被否定,在写作中感受不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乐趣,久而久之,对写作失去了兴趣,从而产生了厌恶和畏惧写作的心理。作文教学的事实证明,一味的挑毛病,是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而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作文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让学生愿意写。教师不妨改挑错的眼光为欣赏的眼光,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作文,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段文字写的佳妙,或者有一句话写的优美生动,甚至一个词一个字用的准确,恰当,或者这次作文书写工整等等,教师都应给予呵护,赞扬,嘉许,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取得的成绩,让学生在“老师欣赏我” ,“老师期待我”的氛围中获取信心和力量。特别
是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我至今还记得我初中阶段的一位语文老师对我的赞赏,这赞赏有时仅仅是因为“殊不知”欲速则不达等词语或句子的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
3
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运用赏识教育后,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变了,由怕写作变得爱写作文,爱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显露自己的才华。
当然强调赏识教育并不是不给学生作文指出缺点,而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适当地有分寸的指出其问题。同时,要让学生从指出的问题中领悟到教师的爱才之心,惜才之意,盼才早日成长之情。
二 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激活素材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就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怕写作文,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感到无东西可写,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为学生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首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素材积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坚持定期给学生推荐佳作名篇,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素材对学生作文的重要性。
其次,让学生懂得积累素材的途径主要有:一是生活,一是阅读。
一方面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形成阅读的氛围,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帮助学生改变只热衷于武打小说,
4
言情小说的阅读倾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真正发挥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
再次,要调动学生积累素材的积极性。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课堂上作文都是由教师命题的,写什么由老师说了算,很多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积累的素材在老师的制定作文中派不上用场,在自己写作时间中感受不到积累素材的重要性,积累的积极性自然不高。教师不妨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提前公布作文题,尽量让作文与学生一段时间内的素材积累同步,让观察阅读的成果转化为写作的能力,学以致用,学生积累素材的积极性自然会高涨起来,会自觉的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广泛阅读。胸中有墨,泼洒成文就有了基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跃的昼夜不息。” 另外,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如定期举办素材积累评比活动和展览会,既可以在学生中形成竞争,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积累少,固然是学生感到无东西可写的主要原因,积累与写作之间的思维脱节,使平时积累的素材时常处于休眠状态,也是学生感到无东西可写的重要原因。因此老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的同事,还应该帮战学生分析素材,激活已有的素材,这就需要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更何况思考能力是写作的核心能力。写作的全过程,审题,立
5
意,选材,构思,组材,表达,修改都离不开思考,且
每一环节的深入,都是思考的推进。若缺少了思考,写出的文章就会缺少个性,缺少创意。
三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强调学生学习转变的方式,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新课程的这一理念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该加强对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在修改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往往是改出来的,文章很少是一次写成的,因为人的认识不能一次完成,往往需要多次反复,而语言的表达,也不能一下子十分准确,也需要反复推敲。
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可以是自己改,可以是两人互改,还可以是四至六人的一组互相修改。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不能缺少教师的知道。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修改的意义,明确修改的内容和每次修改的侧重点,教给修改的方法。在学生修改的时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若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就会变成自流,没有实际的效果。
引导学生修改作文,让学生成为提笔修改的“先生” ,本身就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天性,可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
6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互相修改,可以取长补短,渐渐悟出文章应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对写作的技法会有更深的体会。并且在文章写成后,学
生会体验到成就感,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与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同时互相修改也会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学生在谈互相修改的体会时,一个学生这样写到:互相修改作文让我们在吸收同学作文优点的同时,还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向他人提意见,如何接受别人的意见,那就是言者要言之有理,听者要心胸宽广。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让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思考生活,真正做到我口言我心,我手写我心。
7
作文四:《素质教育之我见》800字
素质教育收效甚微之我见
素质教育一直在提倡,也一直在完善,一直在进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好的,但为什么素质教育成效甚微呢?
我从学校教育的一些现状想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是管中窥豹,只供参考。
对于百姓想改变生活状况,找到一份稳定且收入较好的工作,读书还是主要途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家长和老师对读书考试的期望值很高。无疑素质教育成了冒风险的事,哪所学校也不敢放开手脚真正的贯彻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像佳木斯中学上晚辅导,才导致女教师被车撞受重伤的吗。成绩上去了,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国是个官本位的社会。从来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高在哪里呢? 高在可以及第入仕,可以封妻荫子,所以就一般情况而言,历代中国官员真正拥有平民心态的不多,或者说不普遍。并且由此影响到民众中形成人分三六九等。工作分高低贵贱,形成高于别人者即会拥有一种优越感,抑或非平民心态。非平民心态是领导干部的修养问题,但进入思维领域往往会演化成一种理念,这种理念会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见面常问,提拔了没有。在中国某发面干的好的人,常被提升去管他们不懂的业务。真是一种怪现象。像体育明星从政等等,靠的是名气和资历,选拔人才机制不完善。高考考察不出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还是以分数论英雄,创新和实践能力训练不够。因为没有小学中学的素质教育何谈创新能力。 三令五申禁止在校教师进行,有偿补课,但总有教师开展游击战,玩捉迷藏的游戏。各种补习班看护班在民间盛行。面对“大势”,家长也很无奈。
独生子女居多,谁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今天,上学读书,学的知识为走人社会奠定基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而我们的初衷和目标就有偏差,都想找好的工作,那不好的工作谁来做,一切行业的好坏以薪水作为标准。现实的问题是老师工资低,也不能只讲奉献,老师生活拮据,怎能安心教学呢?我们的高中生的生存能力不如日本的小学生,青少年体质越来越差,近视率逐年增高,真的成了东亚病夫。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目前的现状令人堪忧。
作文五:《素质教育之我见》3500字
素质教育之我见
皖铜陵县东联乡永丰中心学校 陈心伟
背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堂教学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素质教育呼唤反对搞花架子,反对面面俱到,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本位。
一、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主阵地。因此,老师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向四十分钟要效率,不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要有所重点地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放在训练点上,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扎实课堂教学
简简单单教语文,不是简单了事,而是要注重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和谐统一,让语文课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本位,具有语文味儿,注重语文积淀,课堂教学越发真实、朴实、扎实。学生阅读不外乎三种:一读,读对读通,口到心到;二读,画画比比,初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积累语言(这里的收获可以是自己的启发,可以是好词好句,可以是好词的作用,也可以是读书的方法或体会)。阅读处理要到位,可以指名读、齐读、憾悟读,剧情后再齐读等,不能只注重少数学生的读,而要关注全体学生的读;读书要富有层次,尊重学生的情感、意见。扎实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要始终贯穿“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提出问题。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教师胡冬梅执教《生命桥》(苏教版四年级)一课时,在让学生读“试跳成功!”时,胡老师引导、鼓励学生;简短的句子最能读出感受,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学生有的带着成功的喜悦(生的希望)来读,有的带着对老羚羊死亡的悲伤来读,还有的带着既喜又悲的感受来读。在体会“山涧上划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这是老羚羊以死亡为桥墩的生命桥”
等重点句时,胡老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1、为什么这弧线是生命桥?板画“弧线”“生命桥”(非常形象),指名读,齐读。2、学习第四自然段时,追问:“猛蹬”的结果是什么?理解“刚好”。要想让奇迹变成奇迹,就必须( )?当学生说要一致时,引导学生读第一段,再手势理解读第四自然段,脑海中想象奇迹的画面。3、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体会:当老羚羊叫了一声时,小羚羊应声走了出来,他们会怎么说?(创设说话情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成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还要去做?(在学生深入体悟的基础上,胡老师顺势进行了引读)引读(1):所以“一对对羚羊??顿时??”引读(2):然而,每一只羚羊成功的飞跃,都有一只老羚羊( ),读——引读(3):在面对只有一次生命机会的时候,老羚羊从容赴死,甘作桥墩的生命桥,读——引读(4):面对死亡,羚羊群团结一致,井然有序,快速飞跃,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读——引读(5):所以感动了猎人,齐读最后一节。(引读设计巧妙,阅读富有层次。)4、最后一自然段,猎人会怎么说?出示作者原文让学生体会。5、提供词语尝试写(读完这个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也许想对老羚羊说,也许想对年轻羚羊说,也许更想对猎人或人类说??那就把你最真实的想法或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展示习作,总结全文(与其说这群老羚羊感动了我们,不如说启示了我们,愿尊重生命,永驻心间!)。
三、培养问题意识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非常注重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不折不扣地执行着预设的教案,偶有学生提出问题,但所提问题只能屈属于教师的主观设计,有的被置之不理,甚至遭到冷然相对,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俨然成了教师和几个尖子生的活动,大部分学生成了看客。学生有疑虑、困惑和问题无处提,不愿提,也不敢提。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淡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创新潜力的发掘。
新课程发展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常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而学生会提问题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提的问题受到关注重视,他们才会用积极的心态去探究之、解决之。
(一)平等宽容,敢于提问
有位学生学习委刻苦,可每到上课让她提问题时,问题非常紧张,脸涨得通红,微弱,吞吞吐吐??老师通过了解、分析发现:平时她和妈妈有说有笑,总有说不完的话,不敢提问题主要是心理有顾虑:我提的问题如果是钳制或别人都知道的,他们会讥笑我吗?要是我提的不是重点问题老师会批评我吗???在后来的一次课堂教学中,这位老师鼓励她说:“孩子,别怕!你把老师当妈妈!”望着老师期盼的目光,孩子定了定神,大声地流利地说了起来??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要讲民主、平等,要多宽容、鼓励,要经常性地用语言暗示学生:“大胆地提,就算错了也不要紧。”学生敢于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否有价值,老师都应该肯定学生的勇气,积极给予鼓励:即使是错的,老师也决不批评,应该启发学生换一种思维,树立自信心;对于提出的问题超出所学的范围或教师难以回答的,要向学生说明原因,或者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来解决。这样,学生提问时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二)激思引趣,乐于提问
学贵在疑,疑起于思。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质疑。笔者在《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教学中,从“微笑”(让学生表情演示)、“承受”、“一切”词语的理解导入课题后,引导学生从“承受一切”“微笑着承受一切”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积极发问:(1)谁承受一切?(2)承受了什么?(3)怎么
承受一切的?(4)承受太多的东西是很痛苦的,为什么会微笑着承受呢??
(三)圈点勾画,提出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大多都和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圈点重点词语勾画相关语句,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或画个问号,然后再提出来。学生经过处方学习提出的问题是自己最需要的,它反应了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改变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围绕教师预设的问题转的现象,不仅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交流的意识,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才会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我能行”更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欲望和学习欲望。
笔者在《大作家的小老师》的一课教学中,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如下(1)小老师是谁?长得怎么样?大作家又是谁?(2)大作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认识小老师的?怎么认识的?(3)大作家和小老师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4)大作家那么有名,怎么还有老师呢?(5)小老师教了什么,大作家为什么称他为小老师呢?然后,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书,边读边想,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中,思维得到了有效地锻炼。
(五)牵引阅读,深化问题
语文姓语,要有语文味儿,必须要让学生充分读、体会读,培养学生厚实的语文积淀和厚重的语文底蕴。教者要以学生提的重点问题为牵引,牵动其它问题学习文本,引领学生精读品悟文本,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笔者在解决《大作家的小老师》阅读时,以学生的问题(3)“大作家和小
老师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和(5)“小老师教了什么,大作家为什么称他为小老师呢?”为重点牵动学习文本,体悟角色,指导学分角色朗读对话,学生的问题在悟读中得到了深化。
四、重视导学技巧
每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无不凸现出教者高超的导学艺术,导学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它是老师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摸索形成的,导学要导在关键处,导在连接处,导在疑难处,以导促学,以导促读。导学技巧就是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胡冬梅老师的创设情境、激情导读、穿插品读和反复诵读法运用巧妙,但绝无造作之嫌,有的只是生命的灵动。比如:(1)这是同学们的真实感受,只有细细地品读,都会有更深更浓的感受。出声读,圈出生字,读通句子。把学生听故事后的感受和初读文本巧妙连接在一起。(2)在理解词语“悬崖”时,教者板画“悬崖”,前面是悬崖,后面是猎人,在这进退维谷之地上演了一幕怎样的故事呢?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大意。(3)好书不厌百回读。请大家再读一读,重点的地方拿出笔来,在书上尝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把读和体会读书溶入品读文本的教学过程。(4)引读在前面已经提到,所谓象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尊重学生的情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具有创新力的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文六:《素质教育之我见》2600字
×素质教育之我见近些年来,“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成为理想的教育模式的代名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现代世界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人才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蒂是教育的竞争。“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然而,什么是素质教育?它与其他教育模式有何区别和联系?它是我国最佳的教育模式吗?虽然许多学者进行了有准备的研究,但其中不少问题并非十分清楚,还有必要继续深入、细致探讨。
一、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含义
现代辞书指出,素即构成的基本成分,如元素、因素、要素、素养等。质即事物的根本特点,如性质、本质、资质、品质、质量等。素质,一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二指素养、品质、资质。素养即平时修养而成的人的知识、能力、品德等。品质即人的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资质,一说人的素质,主要指智力;另说人的天资、禀赋。三为心理学所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综上可见,人的素质就是构成人身体和心理的主要因素,基本成份,结构和功能,即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质量。民族素质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口基本质量。人的身体素质主要指人的骨胳、肌肉、神经系统的基本因素,结构和功能。人的心理素质是指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倾向、特征。。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教育经济学”就是研究提高人口质量的理论,他甚至把“人力投资”理论直接等同于“人口质量经济学”。现代教育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一个人无论是否能上大学,只要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尽心竭力地学习、工作,就可以使其能力发展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应有贡献。如果一个民族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何愁国家不能富强。这其中体现了现代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但也应该是我国教育确立的目标。此外,许多教育家认为,“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公民教育应该给学生传授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能有效提高国民质量的基本知识。但何为基本知识?在西方,先后形成主张学习经验知识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主张传授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而不是传授未经历史考验的经验的要素主义教育流派,强调“共同人性”,训练人的“理智”,把“永恒真理”、“永恒科学”作为教育课程核心的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强调品格教育的存在主义教育流派等。在当代,又有强调掌握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结构主义教育流派,强调基本知识教学,促进学生“一般发展”和智力、能力发展的“新教育体系”教育流派,强调掌握具有范例性知识的范例教学流派等。总之,重视提高人口质量、普及公民教育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强调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现代人教育的重要特征。注重基本知识教学,发展学生智力、能力是合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也正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现代社会要求和现代教育发展潮流,吸取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之精华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教育流派。
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但近年来,在我国官方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专家、学者的文章、谈话中,“素质教育”概念的使用频率急剧增加,大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平起平坐之势,甚至直接把素质教育解释为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很不合适。素质教育虽然包括公民的共同素质教育和专业特殊素质教育,但更强调公民共同素质教育。而全面发展教育则既要重视公民素质教育,也要重视专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全面的素质教育,也有强调某些方面忽视某些方面的素质教育。它本身并不含有全面之义。被称为现代世界三大流派的教学理论,重视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和智力、能力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这也是全面发展教育所要求的,但只强调这些基本素质教育,不讲全面发展教育是不科学的,甚至是有害的。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社会实践(教育实践)都已证明,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的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增强是重要的,但“非智力因素”即人格素质的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其重要性绝不亚于智力的作用。因此,中国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西方国家任何流派的素质教育,也不应该是重智商,轻德育,不要体育的素质教育,更不能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手段,它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基础,不能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相提并论,更不能代替和凌驾于全面发展教育之上。素质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中,既要借鉴布鲁纳、赞科夫等的思想精华,也要吸取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人合作教育学理论及其他教育家的人格教育思想优点,更要从实际出发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理论和方法。
四、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我国的素质教育虽然与当代世界一些教育流派主张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提高人的基本质量的总目标有相似之处,但在产生的条件等方面则有明显不同。新中国一贯坚持全面发展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不是十分理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一度被认为是与全面发展教育背道而驰的教育,是一直在努力解决而又没有彻底解决的麻烦问题。中国的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来的,其发展是以反对应试教育,实行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为直接目的和动力的。素质教育的某些研究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含义、意义及方法的区别是: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21世纪的全面的教育,不是以眼前的升学或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不是只注重个别优等生、尖子生的英才教育,也不是平均主义的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既艰苦又愉快的教育,不是压制学生学习兴趣,枯燥、单调及通过大作业量强迫学生学习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欲望的教育,不是墨守陈规的教育。作者认为,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对改变应试教育有积极意义,但对其意义、作用、方法及素质教育本身含义都只能作相对的理解,不能绝对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重大区别,但不是水火不容毫无联系的,这种区别只是思想观念上的区别,是一种思想倾向,在实际中很难找到纯粹的两种教育。如果硬要机械地对号入座、贴标签,只能导致理论和实际的混乱。
作文七:《素质教育之我见》2800字
素质教育之我见
陈顺智
一、 素质教育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素质教育一开始只是人们针对学生负担过重、校内外生活单调乏味、学生智力和体力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被压抑、升学率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等现象而提出的理想教育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用语。现在教育界有两种比较规范的表述方式。一种说法是,素质教育是指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相结合,使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消除了个人的认识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之间的差距,以达到人的完善与发展的教育。另一种说法是,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为的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两种表述都是从词义上把素质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统一起来。从实际探索素质教育的经验来看,已经远远超过了词组含义的理解,构成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思潮。我认为以上两种对素质教育的论述还是不够完善的,素质教育除了发展学生的能力之外,更应该教会学生为社会的奉献精神。
1、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社会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以升学或就业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它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的需要。人们在批评现行教学计划、教材和培养
方式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教育者只是强调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道德规范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人像上一代人那样思考、生活和工作。而素质教育是要改变教育上的“惰性”,它的目标是让下一代人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未来世纪的发展速度将比以往整个世纪的总和还要快,教育给予人的不仅是已有的知识、经验,还有在动态的环境下不致失掉种种发展的机会。现代人应该从知识范围、能力系统、心理状态方面超过前人,成为时代需要的有奉献精神的人,不是只顾个人奋斗自私自利的人。所以,素质教育所确立的教学计划、教材和培训方式都是面向未来社会需要的。这个大方向绝对不能偏,不然,无论培养出多么能干的人,如果他是自私自利的,他不但不能为社会做好事,反而会危害社会。
2、素质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素质教育既承认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同时又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人的基本素质的相同性,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基础。而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素质教育就是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它不是消除差异,而是通过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形成一种自我激励与约束的内在机制。素质教育要
求每个人都要激励自己学习的热情、求知的渴望、社会责任感和发挥自己才能的信心、勇气和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素质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是创新的
以往的教育过于保守,采用的教育方式、方法中多数是适应性的,学生在现行环境下运用以往的知识、技能、经验去解决新问题时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素质教育则是一种创新性教育。它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上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也不要停留在描述、解释那些已不是问题的问题上。它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新事物,形成新概念,掌握新工具去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使他们相信任何一种科学结论都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变化了,结论也会变化。因此,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组织学生的创造行为,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它要求教师创造特殊的环境、用新颖的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都是典型化、抽象化的一种说法。根据实践和教育家的理论总结,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表现为:
(1)素质教育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
谐发展。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为出发点,片面强调考试成绩。
(2)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所谓优等生或后进生没有严格的界限,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一些智慧和才能有待开发。应试教育只照顾少数尖子学生,强调学生之间的差异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如考试成绩)。
(3)素质教育认为学习对学生来说既是艰苦又是愉快的事情,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增强了自治、自立、自信的能力,获得成功者的体验,自觉排除心理挫折的压力,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习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兴趣、才能的发挥,强调严格要求、大作业量,死记硬背,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压抑。
(4)素质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有些是线性的,而大量是非线性的。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改变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入手。应试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是线性的,只要坚持背诵、模仿、改错的做法,靠加班加点和不断地重复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5)素质教育认为学习是学生的自学行为,只要他们通过心理调节与控制,就能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应试教育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通过外部压力与诱因,迫使他们去 学习。
三、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职责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职责有了许多新变化(1)教师要为每
个学生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学生智慧、才能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环境、机会和条件,整天坐在教室里听课、回答问题和做作业是很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各种表现的机会。现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在推行专业教室或称电子教室,这种专业教室不同于传统教室,它为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与物质条件,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想出各种办法,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2)要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鼓吹“自发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捷径。捷径并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消除矛盾,要把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评价、教育诊断等技术运用到学生身上,寻找他们的知识障碍、能力障碍、情感障碍或家庭、社会因素引起的学习障碍。
(3)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同时还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在各种行为习惯中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有效率高的、有效率低的,教师要善于对他们进行引导。(4)要转变教学观念。素质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首要一点就是观念的转变。教师要从片面追求升学率、优秀率、及格率等行为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使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要注意发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能;要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向课堂要效益,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达到增长知识和才干的目的。
2014年9月22日
作文八:《素质教育之我见》2100字
素质教育之我见
在知识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现代社会生存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加快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必将起到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作用。带着梦想和激情,我的大学生活在这里起航。如今,即将面临毕业的我想就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掌握理论知识方面尤为重要。刚进大学时,一切都那么新奇令人兴奋,而当一切平静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活并不总是兴奋与激情,而更多的是平淡的按部就班。从中到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教育更多需要独立自主。它不像高中课业负担繁重,老师盯着你上自习,更多的是你在生活上要独立,学习上要高度自觉。尤其是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要想真正学好专业知识和本领,除了要刻苦努力,还要适应大学的规律,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需要掌握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培养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我们要自觉主动的学习,课前认真预习相关内容,做好充分的的课前准备,带着疑问求知的心情来听老师讲课。在听课中,老师总能以多种趣味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灵活的呈现给我们。此时我们就得对重点和难点做好相应的笔记,跟随老师教学思路积极思考,遇到不明白的及时请教。大学的课堂气氛经常是活跃的,我们一起共同探讨并参与到学习中去。从主动探讨学习方法到从探索中受到感染,从而充分享受获得知识的喜悦。
这与高中那沉闷课堂上与以老师主讲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大家都共同参与到其中,并且我们分成课堂小组在小组中共同讨论。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去共同努力,积极认真地完成。我们的书写能力,动手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方面都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随着社会对专业要求的变化与发展而不断深入,我们的专业知识也不断更新。因此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学好本专业知识。听从老师合理的学业安排,按部就班,共同探讨,趣味学习,寓学于乐,这是我在大学课堂所收获的精神食粮。
当然,在良好宽松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我们不仅仅有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大学课外生活是五彩纷呈的。我们没有局限于课堂的学习,还参加了各种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及自我发展与团队管理。过去的应试教育一直束缚着受教育者,使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被削弱,而智育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到了大学丰富多彩的社团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各方面才能的舞台。加入学生会,各类社团,我发现大学生活是忙碌而又多姿多彩的。在系学生会新闻部工作时,我学到了许多以往不懂的知识技能,如新闻写作及摄影技巧等,这都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大学很锻炼人这一点果真不假,为了工作学习互不耽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系里领导老师还给我们安排一系列的专题讲座,让我们更合理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同时,我觉得加入学生组织与师长同学交流并听取学习意见和经验,帮助了我坚定了正确的人生信念,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觉得平时应该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其他义务劳动,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经常自我反思,严格要求自己。没有人不期望自己有更好的生活品质,没有人不期望自己有更多的朋友,没有人不期望自己得到更多的尊重,没有人不期望有更多成就。想要得到这些就要不断地去奋斗,因为奋斗的青春是最美丽的。在当今时代,学历已不是人才的唯一衡量标准。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果断的
决策,良好的表达,有效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都很关键。因此,我觉得在大学时加入学生会及社团,能更好地锻炼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决策能力。平时多参加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获得各种证书的同时更激励了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更加努力奋斗。要给自己的人生树立目标,锁定生命的坐标,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社会实践是我们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经验体会,拿到社会上进行实践会让我们有更深刻的体会。回想起自己曾参加的植保会和汽车后市场博览会实践,我觉得首先心态很重要。当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认真,做了就一定要做好,切不可马虎。另外对于人际交往关系的处理很重要,我们要学会团队间的合作。在做工作的时候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互助友爱,主动承担事务。从校园走向社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蜕变从而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走出了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课堂,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提前了解社会的实践活动,其实对我们很有帮助的。此外我通过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去到外面打工这样的锻炼都给我了很大的帮助。因此,要想自己以后迅速适应社会,转变好角色,在校期间参加的那些社会实践也就是对我们的强化锻炼。通过实践了解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差距,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迅速适应社会打下好的基础。就如光说不练是不行的,只有积极投身于社会中实践,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弥补改进。
在大学中探寻知识的宝库,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优势及环境,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竞争能力。让自己有坚定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各项素质,使我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一个新的台阶。面对社会需求,我们要好好利用优势,把自己锻炼成各方面素质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放飞希望,实现梦想,我们的大学生活在此腾飞。
作文九:《素质教育之我见》1500字
教育;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不是只注重个别优等生、尖子生 的英才教育,也不是平均主义的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使学生 感到学习既艰苦又愉快的教育,不是压制学生学习兴趣,枯燥、单调及通过大作业量强迫学 生学习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欲望的教育,不是墨守陈规的教育。作者认为, 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对改变应试教育有积极意义,但对其意义、作用、方法及素质教育本身 含义都只能作相对的理解,不能绝对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重大区别,但不是水火不容 毫无联系的,这种区别只是思想观念上的区别,是一种思想倾向,在实际中很难找到纯粹的 两种教育。如果硬要机械地对号入座、贴标签,只能导致理论和实际的混乱。考试在历史上 和现实中都有积极作用,是必要的。人的素质不是靠考试考来的,素质教育不能频繁考试, 但不是取消考试。 考试虽不是衡量素质水平的唯一方法, 但它是一种比较简便、 重要的方法。 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完善、生 产力水平低,不良文化因素影响的原因。要改变应试教育就必须使有关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 改变,如果只改变教育,不改变导致应试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素质教育也会变成应 试教育。五、素质教育今后应着重研究的几个问题实行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确定人、现代人 和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有的素质内容、层次和结构。在这些方面现在我国只有一些笼统的规 定和主张,但如果只是大体上而不能全面、详细知道他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实际上就 是不知道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现代人,社会主义公民 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可喜的是已经有人开始了这项巨大工 程的研究。今后应该继续深入下去,成为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各种教育流派不仅有其产生 和发展的特定条件,也有其特定的概念、长期的教育实验、理论研究及由此总结出的教育教 学原则和方法。如结构主义教育有动机、强化等原则,新教育体系理论研究二十多年,有高 难度、高速度等教学原则。我国的“素质教育”虽然也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条件,但深入 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实验研究并不充分,更没有多少说得清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目前提 出的一些所谓素质教育的原则、方法其实多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已经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方 法。 虽然我们也可以把素质教育理论称之为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精华集大成的教育理论, “集大 成”就是它的特点。但这毕竟不能说是科学的。没有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即使明确了目的, 素质教育也难以有效进行。同全面发展教育一样,目的虽好但很难真正完全实现。所以,今 后的研究应该在形成素质教育的科学原则和方法方面下大功夫。素质教育包括公民素质教育 和专业素质教育。现阶段的普及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在我国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 中教育虽然还没有普及,但也是每个公民应该接受、国家准备普及的教育,因此也应该是公 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平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应掌握必要的一般文化 科学知识和一般的职业技术知识。在这个前提下,有的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多一些,有的 掌握职业技术知识多一些,这是正常的。但它们都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普遍接受的公民教育, 不能把中学职业技术教育看成专业教育。公民文化科学教育和公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虽然 近十几年来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研究,但在实际中这两种教育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特别是落 后地区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差距还很大。在落后地区的农村究竟怎样处理好两种公民教 育的关系,发展公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公民职业技术素质,也要结合实际继续深入研究。
作文十:《素质教育之我见》28300字
素质教育之我见
目前教育领域中广泛运用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由此可见,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其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主导性甚至决定性作用。
所谓素质教育,即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内在身心潜能的开发和外在知识向身心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的教育观。它不是对教育的分类,也不是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不仅强调全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创新任重道远。**同志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对人类历史上若干鼎盛文化的兴衰作过深刻的考察,发现文化发展的过程乃是对环境的挑战作出应答的过程。凡是依赖以往成功的经验,应对新的挑战的文化都一一被淘
汰了,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对新的挑战做出创造性应答的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创新能力正是这种应答挑战的原动力。因此,创新能力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对教育来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而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它只是素质的基础,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能力则是素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外显。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素质高、能力强,能够促进知识的掌握、增殖与迁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的重心的转移,充分体现了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
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使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是要全面更新知识与学习观。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与准确性,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模仿、训练、背诵为主。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知识和科学技术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更新,人们这才认识到,科学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知识观与学习观也跟着发生改变;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即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开始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师生之间越来越平等,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能力、个性特征也就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情感教育。因此,学生一入学就被牢牢地拴在了以升学为目的“应试”战车上。很多学生怕考试,怕家长,怕学校,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一些学生从厌学走上了辍学的道路。可见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内容。下面笔者谈谈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有意识的设计情感教育场景
新课程为我们创建了一个情感教育的良好平台,如何运用这个平台,会不会用这个平台要靠教师自己去创新。教师为教学过程所设计的种种教学手段应是为学生的智能和情感能力的提高共同服务的。
如在《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一课教学中,老师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合理分工:其中有记录员,有实验员,有发言者,有后勤工作者。他们可以交换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工作。然后教师组织他们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需要密切配合,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和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也了解了将来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而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组织者,学生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同乐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轻松、愉快、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在《测量纸张厚度和金属丝直径》教学中,我给出了一些实验用具,说:“同学们,你们仔细考虑一下,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方法,可以用现有工具也可以另选,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的能力。”顿时教室的讨论激烈起来,有人说:“可用刻度尺测出一本书的厚度再除以张数”,有人说:“这样不好,就给你一张纸怎么办,应把它叠起来,再测量”。我没有否定,而是说:“你们的想法都很奇特,可以动手试一试,看哪种方法更好”。学生带着兴奋而激动的心情开始实验。之后相互交流各自的实验成果,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使人们感受到:当学生心理不再紧张,当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时,学生便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乐趣,聪明才智才会得到充分体现。
二、师生评价活动要体现情感教育
在学习行为中当学生的情感引起了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共鸣时,他的情感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学习动机将获得增强。所以,教师应注意自身在课堂的一言一行,注意多用肯定的评价语言和鼓励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教师也应用良好的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关注。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生曾在他的专著回忆起这样的一件事:他在一位学生的作文本中夹了一张的字条,评价其作文很好,可投稿发表。学生为此大受鼓舞。十余年后,张教授收到了这名学生寄来的他自己译著和当年张老师写给他的字条的复印件。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是如此重要,哪怕只是单向的、一张写了只言片语的字条。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多,大多学生习惯于在家庭中以自我中心。在科学课中我们学会了合作和交流,也学会了评价别人。如在《大气压强》一节中,我设计了“饮料进入口中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吗?”的探究实验,先由学生作出猜想和假设,并完成任务单,之后同桌之间交换任务单,每个学生对同桌作出评价,然后由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活动,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会了去赞扬他人,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对大气压强的认识。
三、因势利导,及时把握情感教育的机遇
情感教育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实践。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你可以有意识的去设计,但更多的是随机发现和及时把握,只要它在教师心里,自然就能体会到学生身上。师生间若能形成情感交融状态,则老师传递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和品质。老师欣赏学生,学生则会欣赏他人;老师宽容学生,学生则会接纳他人;老师从不言败,学生则充满自信和勇气。老师丰富的知识,会促使学生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情感品质,将成为学生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
一日踩着铃声走进教室,看着五个空座位,问:“为何?”学生齐答:“埋葬小鸟去了。”没听明白其中缘由,再问:“为何?”学生七嘴八舌:“有一小鸟飞进教室,学生欢呼,惊了小鸟,为逃命,小鸟一头撞在玻璃窗上,学生开这窗,小鸟却又撞在另一扇窗上,几回合,倒地身亡,心痛之,故隆重埋葬。”话毕,五人回。我低头沉思片刻,学生问:“老师,你在想什么?”答:“小鸟很可怜,同学们很可爱。小鸟地生命太脆弱了,它既无法理解同学们开窗的好意,也无法分辨我们设置的温柔而恐怖的陷阱,脆弱的生命无力克服困难,更承受不起打击和灾难。小鸟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但愿同学们能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这是形成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如此,才能使你的生命旅途总能拨开乌云见太阳。”言罢,学生沉思,好像听懂了。五人上课迟到,本课时教学内容无法按计划实施,我没有半点要批评他们的意思,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想,对他们表示理解。同时又与他们商量,如何按期完成本课时学习任务,最后达成协议,由教师指出学习目的和要求,同学们自学,讨论并完成基本练习题,以上交作业本的形式接受老师检查和评价。这一节课,我与学生情感相通,我们都有点心痛,有点沉重,有点醒悟,有点振奋。
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班主任、课任教师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开设正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可以创办学校心理健康导报等等。辽宁的一位教授说:如果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加“催化剂”。“情感教育”就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而教师是添加催化剂的人。添多少,什么时候添,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思考和实践的。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全面发展的殿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你的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激活课堂教学,能使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场,激活兴趣
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室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象,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例如教学《海底世界》,孩子们对海洋知识的探知欲十分浓厚,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利用形、声、色俱备的CAI课件,就能立即抓住孩子的视听,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一个最佳的情绪背景。播放的声音从“海面波涛澎湃”逐渐转入到“再往下500米深”的一片静谧;视频图像从“广阔的海面”再到“闪烁的?小星星?(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的深海”,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学生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这样,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再现课文情景的氛围。使文字、声音、动画等声情并茂的信息代替课本插图、投影图片等静止画面,使每个孩子都溶入到了奇异的景色之中,仿佛真的来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就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点化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现代教育特别是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
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运用,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创设出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
如第六册《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老师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老师还用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教学之中。
三、参与自我调控和评价,增强记忆
学习的过程涉及到学习主体的知、情、意、能、行等方面因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战,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可占80%左右,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并通过其信息的动态演示,刺激多种感官,引导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最易接受的有效途径。
苏教版第二册《雨点》课文内容理解后,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好、背好,老师把课文中的四幅画面连成一个整体动画场景,配上音高、节奏不同的音乐,并在每幅画面上方出示相应的课文句子,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在音乐伴奏下各自试读课文,并思考: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篇课文读好?由于动画、音乐的衬托,学生都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感情,并能说出“这样读”的理由。在此基础上,老师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我调控与评价,然后把动画上方的课文内容去掉,让学生看着画面试背课文。由于动画的启示,学生个个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这样,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学习中发展,有利于记忆的发展。
四、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采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由于课件设计形象可感,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另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参与,使得问题的设计和思维的启发呈多样化、综合化,更易于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形成网络,使抽象思维的逻辑性和形象思维的形象性有机结合。这样就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教学《石榴》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石榴成熟裂开嘴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进行说话训练,“如果你就是那成熟的石榴娃娃,你会向人们报告什么喜讯呢?”看着一个个惹人喜爱的石榴,学生一个个插上想象的翅膀,兴趣盎然地进入了角色,有的说:“你们看我已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晶莹透亮的籽儿,可好吃呢。不信,你取几粒尝尝,酸溜溜,甜津津,清爽无比,保管你吃了还想吃。”有的说:“我已经熟透了,快点把我摘下来,拉到市场上去吧。”……整个说话训练充满了童真童趣,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想象,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好地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
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因而,利用暑假时间,我参加了继续教育学习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们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把这几个月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几曾一度从上中学到上大学,我们见到的老师都是极有威严的,教师的观点是不容质疑的,这就使得教师真正成为了颇有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然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
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
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
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通过对《当代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当前教育需要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
第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二,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的数学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信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三、通过对《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的学习,让我更加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给我的职业道德方面上了精彩一课,使我再一次重温“高尚师德”的形
象,并以此为自身的追求。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四、通过对《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
指导作用。
五、通过业务学习,使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
虽然教过每个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我们执
教的时要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去
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能充分接收
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同时,通过学习,明确了自我塑造的目标,从而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从尝试性的探讨开始有意识的加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研
究,使自己的教学逐步向科研发展。因为新时代要求我们不仅是教师,更要成为一
名教育家。
总之,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
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养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然而,憧
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
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
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我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逐步完善自己
2
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改实验的课堂
上呈现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生命的活力。通过学习《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平时听的课改观摩研讨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
反思,现与同行们思考。交流学习体会。
反思(一):一定要小组合作才是合作学习吗?
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过程与结果并重,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是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来达到,在思维碰撞,方法
共创氛围里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真正意义。
因此,现在的许多研讨课都采用了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但也看到,由
于过多过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特别是优等生独立思考时间过少,使部分学生思维
产生惰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跨组交流,只
要是有效的都是合作学习,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认为只有小组合作
学习才是合作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这一重要问题。
反思(二):我们该从什么出发去导入新课?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考虑科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
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这就要求科学活动必须
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要从学生出发去导入新课,而不是从教材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总是先复习铺垫到了新知识的“前沿阵地”,然后在新旧题的对
比中很自然,顺理成章地进入新课教学。这种仅从教材知识体系,从教师主观愿望
出发,看似设计严谨的导入,不仅难以马上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而且难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久而久之,极易激发学生自觉
地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反思(三):课堂上盲目表扬好吗?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对科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
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科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表
扬奖励,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于是,课堂上出现“好”声一片,不管
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便盲目地进行表扬奖励。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认为课堂上不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奖励,就是与新的教育
理念相违背。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对学生肯定了,表扬了,奖励了,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其实表扬奖励也应有个“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滥用表
扬奖励,那么表扬奖励就会丧失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会让学生“迷失自我”。
反思(四):“做科学”与“学科学”谁更重要?
你做过的你记住了,你说过的却忘记了。正如美国科学家哈尔莫斯指出的“学习科学
的唯一方法就是做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无论知识或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学科
学”的活动。目前,许多课堂教学学生发言热烈,一节课学生都在抢着说,有的甚至
不翻书本一下,铅笔不动一下,课堂热热闹闹,课后反思却不尽人意。因此,在课
堂上要讲究节奏,该动眼观察时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该动脑思考时就
给足时间安静思考,该动手时就给足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该动笔练习时就要求学
生练习,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有机结合,使课堂思看结合,说写结合,动静搭
配,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期盼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
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
时代背景及主要精神
在举国上下欢庆十七届五闭幕之际,全党已经掀起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的高潮,我就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及内容向大家做一简单的汇报(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一些认识和看法)。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所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也是我党提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最关键的一个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建国6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那么在这样一个时刻,召开这样一个我把它比作“接力棒”意义的全会,目的就是要对我们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一个谋划。因此,怎样去认识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若干新思想,怎样领会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精神,我觉得需要对这个会议提出的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了解背景,了解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背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了解人们通过发展新的述求,新的发展愿望,近而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反映这些要求、这些愿望,近而把我们未来的工作安排好。应该说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人民群众长远发展的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讲,从背景的角度来进一步阐述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精神和主要内容,进而就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二五规划建议里面若干个政策目标的举措选择做个综合汇报。
一、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依据
(一)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国内物质基础
从建国到现在已出台了十一个五年计划,这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很显然,这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是在前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人把这个十二个五年计划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概括成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个30年的一个
开端。从49年到79年这是30年,从建国到改革开放这30年,我们党率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了**,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从78、79年之后,我们以**理论为指导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改革开放,我们不仅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我们在这样的一个体制支撑下,30年来,国民经济取得了更加辉煌、更加伟大的成绩。所以,有人把2011年也就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看成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的转变的第三个30年的开局,预示着我们的一个新的开端,尽管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是个承前启后的五年,但是它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那么讲这个新时代,就构成了我们深刻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很重要的、新的时代背景,一个新的时代起点。
那么这个新的时代的起点是什么呢?十二五规划制定的依据和出发点是什么?我们在制定这样一个五年规划作为未来30年的奠基的五年,我们所思考考虑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思考清了,我们才能对这样一个全会的精神,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些新的思想才能有更好理解。讲到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背景,主要有三个大的背景。
第一个大的背景,作为一个接力赛,这个五年能不能搞好,能不能在五年内完成这五年的目标,我想它主要还是依赖过去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为它奠定的坚实的物质
基础。那么这个基础,也就是所依赖的基础是什么呢?所依赖的基础是个什么状况呢?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我们就能知道十二五规划建议它所依赖的基础、它的起步所立足的物质基础是往日的规划不可同日而语的。首先,十二五是立足30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确立的。过去30年,我们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9.8%,特别是十一五期间,2010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十一五的前4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7%,正是因为有了这30年特别是这4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民财富快速地积累,我们的综合实力快速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根本的改善,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根本提高。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们到2009年,中国经济的总量达到4.98万亿美元,也就是30多万的人民币折合成美元达到4.98万亿美元。什么概念呢?我们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正是因为这两年我们快速的发展,成功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在去年(2010年超过38万亿)的二季度我们的经济总量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国家发展做基础,这就使得我们无论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是在解决国内的很多问题,我们具备了一定的坚实基础。在整个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情况下,我们人均收入水平也在提升,到2009年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3600美金(2010年,4000
美金)。我们的贫困人口已经由于78年2.5亿降到了现在的1500万左右。尽管我们按照国际的贫困超标准,我们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但我们就从我们国内的物价水平,国内的生活水平状况来看,我们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个社会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所以我们十二五能不能跑好,我觉得我们前十一个五年为它奠定了跑好、跑快,跑好跑不好,跑成功的一个坚实物质基础。这样一个物质基础,也就构成了我们思考中国未来发展我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十二五规划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过去十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积累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一个物质高台上出现的。也正是因为我们有了今天这样一个综合实力,人民有了这样一个人均收入水平,我们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事业的发展、改善,就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讲前十一个五年计划,特别是十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它的预定目标,就为十二五规划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过去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我们的环境方面、民生方面、社会方面、军队建设方面,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显著的成效,所以制定十二五规划首先是站在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这也是我们思考十二五应该干什么,应该怎样干必须要考虑的第一个条件。
(二)十二五规划建设提出的国际环境
刚才我们说经过十一个五年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进入
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不是抽象的,它是在一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呈现的。那么这个新的国际是环境是什么呢?跟中国三十年前比,特别是过去五年,特别是从我们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从我们的国际地位变化之后来看,我们面临的这个国际更加复杂了,不同于过去任何时期五年计划制定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挑战。十二五提出的背后的国际环境有哪此特点呢?我想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是我们过去制定规划所忽略的,或者是我们所没有考虑到的。
第一,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在过去五个年头里,我们迅速取代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最近我们又取代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世界由于中国的崛起,特别是由于中国的强大,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扼制,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担心,这成为我们在考虑我们的未来发展所必须要考虑的新的国际环境。也就是说由于中国的崛起使国际关系更加复杂了。为什么复杂了?就是因为我们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肃来对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的领导存有微辞,把我们看成是跟他们不同的意识形态,把我们看成是红魔(中国是疯狂的红色共产主义国家 好面子 华而不实 不顾民生 没有人权 一言堂 党比国大 国要听党的 党纲就是国家基本纲领 人民除了顺从 就是被枪毙!)
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对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存有疑虑。他们在存有疑虑的情况下会怎样对待我们?很重
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把中国的发展妖魔化。首先,他们会从经济上妖魔我们,从政治上妖魔我们,甚至从环境、气候、包括从国际资源价格方面妖魔化中国。大家也注意到,诺贝尔和平奖最近就授给了过去曾经和我们持不同政见,反对我们社会主义,跟我们有不同政见的民运分子——达赖。这种种现象表明,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心里是不舒坦的,更有甚者,象美国,它开始和越南在一起插手我们的南海,跟韩国一起在黄海上进行军事演习,种种现象都表明随着中国的做强,我们的外部环境不是好了,而是越来越严峻了。对此,前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在2003年的博鳌论坛上讲了一个预言,来描述中国的发展环境。2003年,马哈蒂尔把中国叫做温顺的大象,他是在什么背景条件下提出中国是头温顺的大象呢?他是这么讲,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改革开放了,中国走入了国际社会,中国加入了国际社会的竞争,那时候国际社会并不在乎你,为什么?因为那时候你挺多是个小老鼠,他把国际社会比作为一个瓷器店,那时候中国象个小老鼠进了瓷器店,这个瓷器店的老板们并没意识到你会掀起什么大浪,对他的既得利益会造成什么危胁。但是,时隔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马哈蒂尔讲,昔日的老鼠今天成了大象。大象进了瓷器店,不管你怎么样温顺,瓷器店的老板都会在意,都会担心,他说让这些国际社会对你这个大象不担心,不考虑大象对他们的利益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因此,马哈蒂尔在2003年就预测,中国将进入一个摩擦增多的时期,也就是说,这些发达国家,被我们赶超的那些发达国家他心里是嫉妒,心里酸溜溜的,他要诋毁你,甚至要给你设绊子来限制你的发展。所以,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在认识这个国际社会,这个我们在未来的发展环境,我个人认为不是越来越宽松了,而是越来越严峻。这也是我们在思考十二五期间,在思考中国经济该如何发展,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新的国际环境。我们将在一个国际摩擦不断,国际纷争不断,甚至还有可能出现突发事件的环境当中如何能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第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随着这种大国竞争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对国际市场的影响,那么由西方国家多年倡导的自由贸易将受到严重的挑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成为制约中国对外开放、制约中国出口、制约中国发展的新约束,就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泛起。今年,美国在他的国情咨文里面,奥巴马讲说美国要由现在的进口为主的国家将来要转变成出口为主的国家。并且要成为世界出口大国,大到什么程度?大到第二、第三和我都无法相提并论。说到底,他就是把矛头直指中国,因为我们现在是世界贸易大国,他想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压下去。那么怎么才能把中国压下去?很显然,从美国自身来讲,他将限制中国产品对美国的进口。美国这样做,欧盟就会紧跟,其他
的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就会紧跟。那么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泛起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扩大我们的出口,但同时,这就约束我们不得不把眼睛向内,怎么着眼我们内需的不断扩大。我们是个大国,我们不能老是大出大进,我们不能老是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我们还是要向内需扩大,形成内需带动增长的模式。这才是我们的根本出路。为什么?因为国际社会因为中国这种竞争力、因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不可能让你中国的产品出口大行其道。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对中国的产品进行歧视,这将成为以后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奥巴马前(2009年)访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非常重视,给了很好的接待。但是,他在中国访问结束回去,到美国上班的第一天,他所签的第一个法案就是对中国的轮胎实行特保案。这就是说美国人为了美国的利益他不可能让中国的产品在美国大摇大摆地进行销售。这就需要我们在思考我们未来发展的动力的时候,发展模式的时候,要考虑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泛起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将成为一个常态。我们以后要跟贸易保护主义打交道。打交道我们是要用我们的比较优势,要用我们的比较优势取胜,更重要的是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不可能就靠打交道、看别人的脸色发展经济,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把中国的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启动起来,我们的经济才能持续地发展。
第三,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之后,他们普遍地发现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发达国家把他的制造业很多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因此,他国内产业的空心化问题,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很多国家都存在这种问题。尤其是美国,由于过分地强调金融经济,他的实体经济相对于其他经济其竞争力相对弱化。实体经济就是以就业为主,对就业贡献最大的经济。所以,通过这次危机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要想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解决国内发展的社会矛盾,就必须创造国内就业机会。要在国内创造就业机会怎么办?他就提出了再工业化,再平衡的战略思想。美国、欧盟都在搞再工业化,他们再工业化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工业化不仅把过去单纯地强调虚拟经济、金融作用转向强调实体经济、强调制造业这样的一个战略转变,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国内就业、国内社会稳定、国内发展的问题。大家想一想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由于他占有先天的技术优势,很显然,又会在中国的制造业,中国工业发展的层面形成对中国发展的巨大压力。所以,中国就没有选择,我们是继续维持过去那种技术,维持过去那种产业发展,还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术?我们在继续维持我们的劳动密集、劳动力、人工成本低廉的基础上,我们怎样通过自主创新,去寻找新的发展方式。所以,全球的这种战略调整会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影响。我们要积极地去应对,通过国内的经济调整、技术进步
去应对西方国家通过再工业化、再平衡给我们带来的新的竞争压力和挑战。
第四,是过去制定五年计划所没有的,气候、环境问题的国际化。气候、环境问题的国际化,也为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紧迫性。我们的传统发展方式是靠高投入、高消耗甚至是有相当的污染获得的。那么这样的传统增长方式现在越来越遇到更多的问题,过去把污染物(二氧化碳)排到天上,排到大气里面没人管,现在不行了,由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可能会使大气污染,会使大气环境变暖,由于气候问题的国际化,很显然这种国际化的气候规则的调整,新的气候,含碳的规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的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环境压力。在2009年(前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们很被动,为什么?就是因为在会上很多国家把气候变暖的罪则强加给中国。当然,这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是个大趋势,就是说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已经不是我们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的问题。因为气候问题恰恰是对我们这种过去高排放、高污染提出更加严格的约束。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就怂恿了一些岛屿国家出来和中国做对,前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前,马尔代夫的几十个人穿着潜水衣到水下去办公。实际上就是在向我们示威,如果你不加快
减排,如果你不减少你对大气的污染,那么若干年后,我们的国家就不存在了,为了我的国家利益我要反对排放。尽管这是个别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如果我们再不收敛,如果我们再不把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集约型、可持续的这样一种发展方式,我们的发展前途将是很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的国际环境、新的大国竞争,发达国家采取的许多工业新战略,这是中国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必须所要考虑的国际环境。这种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构成了我们选择中国未来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的新约束。
(三)国内形势
国内形势什么样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经过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经济总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的经济结构矛盾,很多历史性的经济结构矛盾并没有能通过发展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个矛盾没有很好的解决的基础上,由于我们为了扩大内需,由于我们为了防范金融危机,由于我们为了保八,我们投了四万多亿,因此就出现了很多新矛盾。这些结构性的的矛盾不解决,将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就是说,这些矛盾不解决后患无穷。那么这些历史遗留的矛盾有哪些呢?至少有这样几个矛盾:
旧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矛盾依然很突出。粮食安全、农业稳定、农民增收,我们现在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由于二元矛盾,我们在农村积累的社会矛盾还很突出。因此,怎样使我们的这种二元经济矛盾,二元经济不平衡的这种现状有根本的改变,这是需要我们花精力的。1978年我们城乡居民收入比只有2.6:1,到了1982年的中期由于推进承包制,加快了农村经济大发展,城乡收入比下降到1.86:1,但是,到了新世纪这个差距不断扩大,到了2005年,变成了3.32:1,从2005年到现在始终没有低于3.3,记得2007是3.33:1,2008年是
3.32:1,2009年又变成了3.3:1。这还只是收入的差距,如果把城里人享受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产品,这些相对收益也算进去的话,城乡比已经扩大到5到7倍。显然这种只任城市人收入增长而忽略农村经济增长的状况如果没有根本改变,别忘了,我们的农民才是大多数,如果将来农民对社会不满,对我们的政策不满,对我们的政府不满,那将是颠覆性的、破坏性的。所以,城乡这种二元对立,怎么从体制上去破解,真正在发展方式上找到一个根本手段,这是我们十二五期间需要解决的。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们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长期落后于第一、第二产业。2009年我们的第三产业在整个GDP中的42.6%。为什么这个服务业在中国长期得不到发展?有没有体制原因?有没有政策原因?如果不能把
第三产提高到一定程度,中国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使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要看到我们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上,我们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现在世界上第三产业平均所占的比重,高收入国家,我们叫做OPNA上所讲的OECD国家高达到70%,象美国、欧盟这些国家为75%——80%,就是一般收入国家也达到60%,低收入国家也超过了50%,我们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我们只有40%多一点。而且,这个比重还非常不稳定,很显然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变,中国经济就很难摆脱消耗资源、破坏环境这条老的路径。所以,要加大结构调整。
三是区域结构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东部地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当时,我们**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第一个大局,东部地区率先实现改革开放,西部地区要支持东部地区;同时,小平同志又讲了一个大局,当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后,要反过来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这又是一个大局。经过30年的发展,第一个大局实现得是很好的。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仅东部沿海地区,占国民经济的总量尽管地方不大,已经过了整个国民财富的60——70%,这个贡献是很大的。但是,反过来,由于过去30年生产要素一江春水向东流,人才孔雀东南飞,东西部的发展由于发展条件不同差距拉大了。这种区域发展的差距拉大,尤其中部地区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西部地区又是我们的民族地
区,这种发展就造成了我们农业长期发展滞后。由于发展不平衡使得民族矛盾不断突出,形成了整个社会不平衡、不稳定的一个祸端。很显然这种矛盾不能让它越来越大,越演越烈。怎样在十二五期间,让区域经济有很大的调整,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解决的。这是这些年来我们的老的结构问题。新的结构问题呢?
新问题
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差距扩大。社会分配矛盾突出。社会的包容性开始降低。阶层冲突、阶层利益开始分化,开始强化。这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是我们不能不认真考虑的问题。这是新的结构性矛盾。怎样去破解都是社会主义的公民,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怎么就收入差距那么大呢?由于我们的收入分配不合理,整个劳动所得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不高,劳资对立,劳资矛盾也空前的突出。
二需求结构矛盾巨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劳动所得、居民所得占国民收入所得的比重下降,现在需求结构也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中国经济里面的三驾马车,从过去的发展来看,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需求的拉动力不断地下降,从任何一个大国经济稳定发展的经验来看,消费需求都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条件、一个动力,但是我们的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近年来不断下降,从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在60%左右降到现在的低于50%,有些年景竟然不到40%。考虑到近几年来我们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等等这些矛盾,国内的经济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了。如果这些矛盾不能根本性的的转变,那么转变经济结构就是一句空话,经济就没法推进。
三“中等收入陷井”问题。这也是我们必须认同、研究、承认的一个问题。我们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以后,我们也发现有许多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以后,经济长期呆滞、社会冲突不断,有人就把这种状况叫做中等收入国家陷井,(一百多年前,阿根廷人均GDP就达到了3600百美金,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当时的美国却只有4000美金。经过100年,美国人现在已经人均4万美金了,而阿根廷则社会冲突不断,经济长期呆滞,现在人均也就是6、7000美金,就是他的陷进去拔不出来了)。为什么会陷入陷井?就是因为在人均GDP达到3000到5000美金的阶段里边,经济结构调整迅速,经济升级快速,社会分化快速,既得利益集团和失去利益集团的斗争激烈,一句话社会矛盾空前增加的时期。为什么这个时候矛盾多?冲突多?就是因为这个时期人的要求空前提高了。甚至有人讲,贫穷的社会容易治理些,富裕的社会很难治理,为什么?就是因为富裕社会的人们期待高了,他的需求多样性强了,他的需求要求高了,期待多了,要求高了。中国进入了有可能
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井的这样的一个阶段。阶层冲突、阶层利益开始分化,开始强化。对我们的发展,社会稳定,我们都必须得考虑。我们怎样去应对这个阶段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如果我们再用过去的发展模式、用过去的社会治理模式、过去的领导模式、过去的体制模式,来应付老百姓的新的期待、新的需求,不能通过顺应来调整我们旧的发展方式、旧的治理方式、旧的领导方式的话,我们就可能由于人民群众对我们不拥护而出现新的社会政治矛盾。这是这个阶段我们不能忽略的。所以,**在2010年的亚泰经合组织人力资源部长级会议上致辞讲:怎么样实现包容性增长,社会阶层怎样包容,劳资怎样包容,政府和市场怎么包容,官员和群众怎样包容,如何实现社会包容,社会和谐这已经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现在,我们周边的象泰国等许多国家都遇到了很严重的社会矛盾。所以,我们怎样避免陷入这个陷井,能够在这五年里拔到陷井的边上,我们能够爬过去,这是关系到中国未来能不能长远发展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未来五年我们还要遇到的问题就是资源严重不足。我们的人口还在增长,我们的人口峰值是十六亿,我们在未来五年,每年还要有新增一千多万新登记的人口。因此,我们面临着就业压力,人口压力,特别是人口本身发展不平衡的压力。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人口矛盾越来越不合理,老龄化速度很快,性别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失衡。由于自
身发展所积累的矛盾,老龄化的矛盾,包括独生子女带来的发展矛盾,农民工的二代的问题等等关于人的矛盾,也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必须要考虑的,我们预计到2030年我们的六岁人口将是20——30岁人口2到3倍。我们怎样避免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老龄人口巨多,人口负担巨重,传统的人口优势,人口红利流失,都是要考虑我们未来政策所要研究的。人的事恐怕比什么事都可怕,改革开放前我人口失控、失衡了,我们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80年代致党员干部的公开信,搞计划生育也已经快30年了,这30年又出现了新的人口问题,那么这个人的问题怎么去解决。这是人口问题,人的本身也有很大问题,我们现在寿命长了,身体壮了,个头高了,但是我们只是跟我们的这种物质发展、有形的发展增加了,但是人的道德问题、信仰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缺失的问题,现在也越来越制约着中国的发展。这些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也逼着我们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使我们国内的矛盾,国内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为未来发展创造好的环境,这是一个问题。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国内的资源环境越越来越难以支撑我们粗放的发展方式。因为我们的结构不合理,大量的资源依赖进口。由于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大量能源依赖进口,因为污染,以后我们大量的水源、水的矛盾,以后可能要和国外发生关系、发生摩擦。过分地依赖国际可能会给
中国经济带来的风险我们也要考虑。比如,资源的问题,中国进口什么,什么价格就上涨,我们去年的石油消费全国在4亿吨,其中2亿多吨是国外进口的。进口量接近50%;铁矿石进口量占消费量接近60%。在这种大量依赖进口的形势下,就有三个不确定性,这三个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怎么去规避,就需要研究。第一个不确定性,你这么大的胃口,资源是有限的,你买啥,啥涨价,飞涨的资源、能源价格,你这么一个穷国家能不能承担得起。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假如,你说我有钱,我财政收入都超过4万亿美金了,今年都能达到8万亿,我们能买得起。好了,因为你是社会主义国家要买这些东西,你是国有企业要买这些东西,人家出于意识形态、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出于大国竞争的考虑,不卖给你,这就是第二个风险了。有可能,你有钱买不到啊。有人主张抓粮食,你这么大个中国,吃饭的问题,尽管国际社会有粮食,到时人家不卖给你行不行?很显然卖不卖是人家的主权,第二个风险,有钱你买不到。第一是你买不起的风险你有,第二是你买不到的风险你也有,第三,前两个你都做到了,你这些资源怎么进来呀?现在来说,我们基本上靠海运。我们进口的资源基本上70%多都是靠海运运进来的,而且,主要是走马六峡海峡运过来的。马六峡海峡基本都是美国海军基地,都被美军包围了,周边的那些国家都和我们有点摩摩擦擦的,菲律宾有点摩擦,越南将来也会有点摩擦,总是
有摩擦。换句话说,有一天你都买到了,运到了海上,人家不让你过来,有没有这种可能啊?现在,几个索马里小海盗,我们就不得不派护航边队去护送我们的商船,要是发生局部战争呢?局部国与国之间的磨擦怎么办?我们的南海并不消停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么一个大国经济,单纯要依赖外国资源,不去靠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降低我们对资源消耗的这种过度依赖,那么我们将来的风险有时候是不可控的。这样一种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加到一起,个人把它概括为:说到底,尽管我们30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30年我们的对外联系,我们也交了一些朋友,我们融入了国际社会,我们加入了WTO,我们外交关系是最好的时期。我们真要把这种风险考虑进去,十二五规划确立的这种环境,如果用四个字概括,外患内忧不断,很严重的外忧内患,这是我们思考中国该如何发展,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应该解决什么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的。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第二个问题我们要安排些什么?
二、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精神和主要内容
正是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这样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国内国际新的形势,我们面临着人民群众改善生活,改善民生的这样一种新的期待。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怎样去满足这些需求,为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谋划出好
的思路。这是我们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是我们十二五规划建议主要问题,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精神,即我们面对这些工作怎么办?
(一) 十二五规划建义的主体指导思想
说到底,从指导思想上我们还是要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还是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继续坚持这些科学发展思想,用一个科学的发展理念去指导我们的发展,我们的行动才能更加科学,我们的行动才能更加理性。那么,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指导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觉得中央说得非常清楚,还是要抓好执政兴国这个第一要务。也就是说,十二五规划里面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在抓发展。以它为关键或者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改革开放、以深化改革开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核心。
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在贯彻这个指导思想时候,我们要抓发展,但这个发展怎么实现?我觉得一还是要抓改革开放,一是要抓发展方式转变。在抓改革、抓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我们要有几个抓手。中央讲要以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抓手,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抓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抓手,以节能减排,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抓手,以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开放为新的抓手。换句话说,还是坚持发展这一个要务,还是要强调两个轮子,或两条主线,
一个是改革开放,一个转变经济发方式。实现这个改革开放跟发展方式辩证统一的,我们落实在五个基点上,那就是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改善民生,节能减排、深化改革,这就构成了我们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体思想。怎么深刻领会这个指导思想呢?
第一,从发展本身来讲,过去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我们过去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片面强调GDP,久而久之使我们的结构性矛盾、社会矛盾、许多矛盾都在不断地增长。这些矛盾的增长不仅不利于我们经济社会向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且还会由于这些矛盾的扩张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这种宽松、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所以,我觉得中央才会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换句话说,与过去一以贯之的思想。在过去的这些思想上我们又提出了以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核心、为主线,提出了这样五个抓手,目的是促进我们的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所以对这块,我们头脑必须清楚,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现有的道路、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去怎么体现?就是刚才讲的,突出发展这个要务。说到底,我们还必须要把蛋糕做大,必须得发展。无论是国家实力增强,还是老百姓福利改善,都需要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十二个五年计划还是要突出发展,还是要保持经济有一定的速度。但是这
个发展如何实现?就是要由过去单纯强调数量扩张,到现在强调体制创新,强调发展方式转变,说到底我们还是要通过改革开放继续为我们释放动力。因为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的体制性矛盾还很多,它不仅制约着效率,而且,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改革、继续开放。我们不要因为有金融危机,有外国人给我们制造摩擦我们就不开放了。我们还要继续通过有理有节地斗争,不断地发展和国外的战略合作关系,来给我们的发展创造好的环境。我们也去跟国际寻求我们共同的利益,我们也去寻求新的合作,我们也应该负起我们应该负的责任。这些都是必须的。但同时,我觉得我们必须要把我们的发展方式有个突破性的进展。这就是我们十二五期间的根本任务。所以,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抓住,但是怎么发展?两个轮子,一条主线,两个轮子——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就是又好又快地发展。要想实现这个发展,有五个支撑——结构性的战略性调整,我们经济生活中的这些结构性的矛盾,如果不选用很有效的手段去推进,结构不优化,又好又快就是一句空话,发展方式就不能转变。
第二,自主创新,也就是技术创新。调整结构靠什么?发展方式转变靠什么?关键的是有没有适用的核心技术。
再一个,十二五和以前的那些计划比,有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改善民生,要把民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抓手就是继续抓好节能减排。用中央的话叫做(文件的话)“继续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后一个抓手,突出深化改革。不去突出体制创新,不突出体制改革,我们恐怕没有出路。五个支柱。
立足这样一个新思想,我们才能真正给未来的发展,才能使十二五期间自身的发展,有一个好的思路,一个好的思想。这就是它的主要精神,还是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深化改革、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为抓手,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最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物质基础。整个主调就是这个调子。
(二)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主要内容
十二五规划建设首先还是为未来的发展提出一定的目标。目标如果用定性的分析来看,可以用几个更加来概括:
第一要更加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未来的发展从思想上、道路上、思路上、方式上要更加科学地发展,这是十二五要求的。第二个要追求的就是更加以人为本,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以前的发展更多地强调GDP,强调速度,这叫做以物本。以前是强调以物为本。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强调人活得要有尊严,强调人的社会生活要有保障,人要有体面。要突出人,要更加以人为本。第三个,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换句
话说我们要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要更多地投入,甚至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牺牲一点速度,速度可以慢一点,但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一定要推进。这里全面发展不仅要强调经济发展而且要强调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的发展,过去我们强调经济建设,现在我们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五大建设一起抓,四大文明一起抓,物质、精神、政治、生态文明。要全面发展。讲协调就是城乡发展要尽可能地协调起来,要把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统筹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要协调发展,要在突出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突出区域布局的基础上,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要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区域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发展要协调,要保护环境,要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不能老是陶醉在征服自然的当中,人要对自然有畏惧感,恐惧感,要对环境有敬畏感。同时要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重社会建设,注重社会管理,改善我们的社会治理方式。我们现在搞经济还算有一套,但是我们怎么样去研究这样一个富裕的社会,研究这样一个多样化的社会、多层化的社会,研究这样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社会,我们很多的领导、很多地方没有什么经验。我们没经验怎么办?所以我们就搞运动式,甚至清野式,为了一个活动,要么就不让人上街,要么就不让人到一个城市里来,要么就层层设岗、连防,这种僵硬的管理方式怎样向弹性的
管理方式转变,还都需要研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第四个目标。所以有的学者讲这十二五规划里,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重视国强,十二五期间要重视民富、民生。这个有一定道理,就是说我们十二五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更加强调民富、民生。把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需求的解决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后一个就是更加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实际上讲的是分配,讲的是社会事业的发展,讲的是人的发展。五个更加虽然是个定性分析,但是勾勒出我们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的方式。
坚持科学发展就有个定速度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定什么速度呢?中央讲十二五期间的速度大约和十一五期间差不多,就定在大约有七到八个这样的增长速度,尽管我们的速度潜力很大,有人估计我们在未来的十年甚至二十年中,我们的速度可以不低于百分之八,但是中央为了稳妥起见,为了引导各个地方编制十二五规划,把这个十二五规划发展的基数定得低一点。也就是说你跑的慢一点了,你相对的就能左顾右盼,各方面的平衡关系你可能就把握的好一点了,但是这绝不是停下来了,就跟我们骑自行车,你停下来或速度很慢时,反而平衡不了,因此,在发展当中求改革、求调整,在改革、调整当中求发展,在发展当中去解决一切问题,这仍然是我们确定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这就叫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不是停下来,不是停下来分蛋糕,不是停下来
来讨价还价,来论是非,要在发展当中解决我们在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要保持一定的速度。
第二呢,讲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就是在我们的十二五规划里面,我们关于民生的,比如教育、就业,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有一系列比较具体的规定,那么将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强调我们要在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方面,我们要有一系列新的代价,比如说节能减排,我们已经向世界人民承诺我们到2020年我们的排放要减少40%到50%。十一五期间我们说要降20%。在未来的十年里,降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我们怎么保证到2020年实现我们的目标,就是说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继续要在节能减排、环保投入、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的这种工程方面要做巨大的投入。讲要更加注重民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就业率、把我们的的收入分配、把我们的社会保障、把我们的社会福利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都规定了很具体的内容。总而言之,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就是要以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它的重点是突出的,就是要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自主创新、加快改善民生、加快节能减排、深入改革开放,重点是突出的。
有了这些重点,知道了干什么,就有了怎么干的问题。所以,第三个问题就是贯彻十二五规划建设,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需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或者说落实十二五规划
建设的几项工作。
三、贯彻十二五规划建设重点要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深刻领会十二五规划建设的精神实质
以上讲了十二五规划建设的精神,我觉得重点要理解的还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含义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科学发展观讲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深意到底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还是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观跟**的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不要把科学发展观曲解为要科学就不要发展,还是要发展,但是发展要通过科学的手段、科学的路径。这实际上是给我们基层工作,给我们的各级各层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地讲我们改革开放30年我们积累了很多发展的经验,也积累了很多发展的方法,而且我们发展很快。但是,由于过去我们缺乏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观念、科学的这种理念,使我们在发展当中积累了许多矛盾,换句话说积累、下了很多怨言和怨恨。比如,我们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在城市拆迁当中积累的那些民怨,自焚事件,尽管是个别的,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30年我们发展得很快,但我们的污染很严重、生产事故频发,你就说这生产事故,在开会期间还出生产事故,你说怎么弄,尽管事故是个别的,但是对那些出事故的矿工来讲,对自焚的市民来讲,他的代价是昂贵的。所以,我们必须走出唯GDP而GDP,唯财政
收入而财政收入,唯物质而物质,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的意义由对物质的追求,变成对人的提升,这才是科学发展观。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怎么以人为本呢?全面发展就能作到以人为本,除了重视城市还要重视农村,除了重视经济还要重视社会、重视民生,这就叫以人为本,我们讲协调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我们最大限度地规避发展中的矛盾,城乡矛盾、区域矛盾、劳资矛盾,这就叫以人为本,我们讲可持续是最大的以人为本。要想做到这些要求,从方法论上怎么办?**同志强调的很好,叫统筹兼顾。有人讲你讲统筹兼顾,还怎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并不防碍突出重点。**讲我们要学会弹钢琴,**讲两个大局,我们现在讲统筹兼顾,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它的约束条件,考虑它的多种后果,最后力争实现成本最小,效果最好,这就叫兼顾。所以我觉得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或者说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设的第一条还是要深刻研究科学发展观本质内涵、研究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要突出重点
(二)五项重点工作
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在重点环节上有所突破,重点环节是什么呢?中央说得很清楚,中央讲十二五期间重点抓的第一个就是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
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第一个重点,调结构。
简单地说,十二五期间重点是调结构,在经济增长速度确立之后,是怎么样实现结构的优化,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结构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决定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节约的方式主要包括什么?
第一个还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上下功夫。努力去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这是方向,这是路径,怎样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我想还是要两分法,一分法,还是要深入解决农村问题,解决农民的问题,我们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叫加快新农村建设。五年来,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农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我们解决了房子、道路问题,房子新了,道路硬化了。我觉得那还不够,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部,说到底新农村建设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生产发展等20个字。怎样去深入落实,说到底农村的主要产业农业怎样才能持续发展?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把城乡之间把制约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这种不等价的交换、不等价的体制要彻底地根除。要根除的比如工农产品剪刀差的问题,我们还要下决心解决,前几年我们对农业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剪刀差的问题,投入得越多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这是
我们必须要对我们的政策进行反思的。第二个剪刀差就是城乡之间的资本、资金的剪刀差,农业为什么不发展?农村为什么没有资金支持,农业为什么没有资金追捧?一是农业产业拿不到它应有的平均利润,另外,没有支持农村的金融,没有支持农村的财政,第三个剪刀差,就是人力资源剪刀差,现在农村有多少人才啊,农村受教育的程度有多高啊,现在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在从事农业生产,除了妇女儿童就是老头老太太,农业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啊?怎么让最优秀的劳动力资源回到农村,怎么样让最优秀的科技资源进入到农村?就必须要解决体制机制倒挂的问题,我们能不能让农村的科技人员的工资要比城市里的工资高一些啊?很多的问题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问题。再一个剪刀差,就是大量的农村耕地转化为城市建筑用地,这一大块的土地收益到底留给农民有多少?现在是郊区的农民没问题,但远郊的农民、甚至不是郊区的农民,能不能得到这块土地的收益?这恐怕也需要研究。所以通过深度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生产发展问题之后,解决农民这种国民待遇之后,中国才具有解决农村问题的根基。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还是要抓城镇化,一无反顾地推进城镇化。因为城镇化不仅是破解乡村问题的一个关键,也是我们解决结构问题,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一个关键。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的城镇化,把城镇化作为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城乡统筹、破解二元
经济结构的根本对策。我们的城镇化跟我们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比,我们的城镇化低了十个百分点,跟同等的工业化水平的国家比我们低了二十个百分点,我们跟发达国家差了三四十个百分点。这么大的一块差距,如果不能弥合,不能把更多的农民转到城里来,我们现在还有七八亿农民在啃这块土地,就是往地里种金子你是富裕不了啊。因此减少农民,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通过城镇化提高农民的素质,这仍然是我们破解城乡二元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抓结构问题,城乡结构还是要认真来解决。
第二要抓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民族对立、民族的冲突表现出来我们不得不解决了。但是在解决城乡发展平衡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要从机制上下功夫,我们在解决平衡问题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民族地区的政策如何去平衡,我们不能出现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大闹大援助,小闹小援助,不闹不援助,这种方式必须得改变,一句话,老实人不能吃亏,老实的地区不能吃亏,政策要平衡,要一碗水端平。通过平等化、通过民族平等、人的平等来破解区域差距。所以,我们在公共产品的均等化,在政府的转移支付,在公共产品的供应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消除区域差距。我们甚至还可以实行更加倾斜的政策对落后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而这种政策支持不是简单的对口援助就
够了,要有大的政策。这是区域结构。
第三,需求结构调整,我们就要加快调整投资、出口、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两匹骏马伴着一头瘸驴)。特别要处理好消费与投资的关系,通过初次分配的调整增强老百姓的购买力,通过再分配关系的调整,解决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加强社会保障。通过这种调整,提升两个比重,一个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当中所占的毕生,二个劳动所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使这个比重在国民收入中有根本性的提高。我们基尼系数现在已经扩大到零点四几了,完全把它降到发达国家,比如象日本、韩国,是零点二几,欧洲零点三几,美国才零点四零几,在五年之内完全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很难,但是,绝对要遏制这种基尼系数继续扩大的步伐。使中国的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要有一个利益平衡。否则的话真的有一天老百姓造反,真的有一天工人罢工,和企业主对立起来,那么中国发展的大好环境就彻底流失了。调结构。
第四个结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问题,怎么使我们的服务业,文化产业,相应的这种金融产业更高水平的服务业有一个持久的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第一个重点。
第二个重点,中央提出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支撑。
这个政策很好,要实现十二五期间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实现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科技。科技是实现转换的根本,必须花大精力,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我们必须从机制上把企业变成自主创新的主体,我们必须在体制制度环境上为自主创新创造好的文化社会制度环境。一个民族没有技术创新,没有核心技术做基础,我们的技术不能成为国际领先,你的发展就永远摆脱不了旧的发展方式的制约。这是第二个重点。
第三个重点要突出把保障改善民生做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方式为什么要转变?出发点是让老百姓通过发展得到应有的好处,通过这种包容性的增长让老百姓得到利益,这是出发点。落脚点是,这个民生是不是真的改善了,老百姓是不是真的能享受到了发展成果了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根本目标。
第四个重点把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把节能减排作为着力点。我们现在的经济方式就是对资源使用的过多,对环境破坏得太重。怎么转换?从近期来看,从五年内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这个,把节能减排作为实现十二五目标的重要措施,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应该说过去五年我们通过节能减排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就说如果我们的结构调整有实效、技术升级快,跟我们抓节能减排有关系,
把这个目标卡死了,就象卡GDP一样,象抓安全生产一样抓它,就有成绩。
第五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转变发展方式靠什么?一靠改革,二靠开放,开放是促进我们转变的外在压力,另外,内在动力就靠深化改革。我们讲改革,应该说改革的任务很重,大的方向就是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当中有这么几个重点要突出,一个是必须要深化资源和要素的价格体制改革;就是要用市场、用价格说话,为什么资源浪费得这么严重?因为价格太低,为什么老百姓浪费粮食?因为价格低。不合理,要调整这部分,要真正建立起反应资源稀缺、环境成本的资源价格体系,第二个是要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这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意。现在大家争论国进民退、不平等啊,怎么破解这个问题,就是要坚定地打破国有垄断,我们的石油、铁路、电信,邮政,包括一些公共产品的提供要打破垄断,要允许私人资本进入,要真正使过去我们新老三十六条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得到落实,破除垄断。第三个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我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由于今年的农行上市改完了,但是我们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还很艰巨,路还很长。包括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到底怎样解决,我们怎么样去捍卫我们的国家主权,我们这么些外汇储备怎么使用,怎么样解决改制之后的国有商
业银行风险的控制,怎么样进一步推进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资本的发展,很多工作要做。第四个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这也是我们这次改革的重点。怎样确实让老百姓得实惠,让劳动者得实惠,怎么样真正形成一个提低、限高、扩中的这样一个社会财富分配、社会收入分配体制,需要我们动真格的。第五个是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财税管理体制,九四年分税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改到今天,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不对称的问题很突出,财权上收,事权下放,使得地方的财政风险增大的矛盾很突出。怎么去深化我们的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上,我们需要深化改革。第六,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这也是跟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联系到一起。说到底,我们怎么样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真正建立一个权力有限的的政府,对政府的公权,特别是党领导政府的一些权力,怎么去规范?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权力成为既得利益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需要对权力进行约束,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预算,政府管理的透明性,政府决策的透明性,要加强对干部甚至决策部门的问责制度,切实做到**强调的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第七要加快土地市场和物业税等这种新的税制的市场改革,使土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所以突出重点,五个大的重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