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500字
透过现象看本质
电气工程分院15计算机信息管理 姓名:张丽芳 联系电话:15026197326 一个六面体,摆放在你的眼前,无论你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察它,你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有些事物是具有多面性的,单独一个角度去观察,很难具体了解和明确事实真相,只有多换几个观察角度,才能了解得更加全面。看人,也是如此。
不要盲目的去信奉和崇拜一个人,不管对方是多么地光彩,多么地有名气。面对人和事物,要学会辨析,并用审慎的态度来对待,不可盲目的去追捧。
某些事情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可盲目轻信偶然,要结合实际看穿现象。
某些东西,是不需要加以包装和修饰的。加了包装和修饰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质朴;而在除去包装和修饰之后,原有的面目就已经面目全非了。经历很多事情,总是在事情经过以后,才能有所总结。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深厚而沉重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刻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仔细分辨眼前出现的任何事物。要冷静观察,不要大谈经验主义,不要麻痹大意,更不要对某些事物视而不见。在很多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危机或转机,所以要学会从不同视角来观察事物。面对熟悉或陌生的人、事物,都要理智,不要感情用事。
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学会从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信息渠道来力求全面地了解一个人或事物,而不要被其表面现象迷惑。
看清了,看真了,那么我们的身心都会澄澈起来!
作文二:《透过现象看本质》8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者:冯莉琴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5年第05期
近几年高考遗传题中的不完全显性、某些基因致死、基因互作、多因一效、表型模拟等“例外”现象持续出现,这种考题不仅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对遗传基本规律的掌握,还可以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题对遗传与进化的考查往往以遗传学实验为背景,结合孟德尔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减数分裂、生物变异、生物进化、基因工程、育种等相关知识联系,产生遗传的特殊情形,试题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学生对教材中正常的遗传问题比较熟悉,对数据的运用处理也得心应手.但对于一些特殊的遗传现象题的解决略显不足,常常出现差错,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孟德尔定律的正常分离比得出应具备的条件不理解,对遗传定律的实质不理解.学生如果能够仔细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中正常分离比得出的前提条件,理解遗传定律的实质,便能透过“特殊情形”的假象看清考题中对应的考点,笔者对此作一些归纳,帮助同学们看清试题中隐藏的本质,化难为简.
一、孟德尔定律遗传实验的F2中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什么条件?
1.显性的相对性:等位基因完全显性.
2.所研究的每一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4.所有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5.供试验的群体足够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二、特殊情形归纳
1.显性的相对性:不完全显性或共显性
(2014浙江理综)利用种皮白色水稻甲(核型2n)进行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通过再生植株连续自交,分离得到种皮黑色性状稳定的后代乙(核型2n).甲与乙杂交得到丙,丙全部为种皮浅色(黑色变浅).设种皮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且基因a控制种皮黑色.
请回答:(1)甲的基因型是 .上述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是 .
答案:(1)AA 不完全显性
作文三:《透过现象看本质》4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者:吴丹霞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3期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时评写作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在对立面的比照中遵循发展规律去弊存利或在弊处中寻找属概念独辟蹊径;进而在时评写作中能初步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在对立面的比照中遵循发展规律去弊存利,在弊处中寻找理由、独辟蹊径。
教学难点:在时评写作中能初步运用该方法。
教学节数:1
教学过程:
一、以不同现象的特点:“南人、北人之异”导入
南人说北人太侉不讲卫生还爱吃生葱大蒜;北人说南人太蛮哼哼唧唧尽说鸟语。 南人忧愁时喝酒,高兴时唱歌;北人高兴时喝酒,忧愁时唱歌。
南人北人去动物园看孔雀。北人说:开屏时肯定好看;南人说:脱了毛绝对比鸡不如。 南人遇见南人,问:兄弟哪里发财?北人遇见北人,说:哥们在哪儿混?
小结:写出特点但缺乏鲜明深刻的见解。
二、展示生活话题和相应事件
其一:
1.话题
“谈一谈即时通讯工具如腾讯QQ、微信的利弊”和相应的事件。
2.学生讨论并分“利组”与“弊组”按层进式表达理由
每种特性都有利弊:
作文四:《透过现象看本质》1000字
洁白无染的雪花,融化后可能是一摊脏水;美丽妖娆的玫瑰,背后却是尖利的刺;具有斑斓色彩的野菇,其隐藏的可能是致命毒素;五彩斑斓的蝴蝶,在显微镜下却没有颜色……
一些事物表面光彩照人,然而它们的本质与表面却大相径庭。这些现象无不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现象与本质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因此,在生活中,人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只看表面,而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千世界,千奇百怪。人生旅途,险阻重重。对此,英国的探险家贝尔告诉人们:“当你学会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其本质的时候,任何的困难和挫折,在你面前都不值一提了。”此番话语,让人们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是成功者的一种必备能力。
中国著名的搏击手――武僧一龙在刚开始时是屡战屡败,但他没有只看到失败的现象,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失败的本质――自身抗击打能力弱。于是,他便有针对性地强化了抗击打能力训练。最终,在与德国拳手的比赛中,他可以把身体全部暴露在外面,不加任何防御,让对手连打十一拳,导致对方无名指骨折,最后,后发制人的他仅仅三拳就KO了拳手,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前几年“宅男”“宅女”之类的“宅”字一族词语风靡网络,很多网友对这些网络流行语津津乐道时,却并没有去思考这些词语背后的东西。而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却一眼看破了本质的问题――“懒”则是一切“宅”的原因。继而,马云便开始考虑如何利用现代人的这种惰性,从而,才有了后来的网购传奇。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睿智的商鞅透过当时战争频繁、人心惶惶的现象,看破了变法得以实行的本质条件是――威信。为此,商鞅徙木为信,此举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顺利地在秦国轰轰烈烈推行开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现象与其本质难以完全一致的大千世界,人们万万不可只满足于事物的现象,甚至被事物的现象所蒙蔽。尽管现象与本质之间,有的是浮云或迷雾的遮挡,有的是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我们一定要莫让浮云遮望眼,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善于拨开浮云或迷雾,甚至借助外物,这样方能真正目睹青山之芳容,还蝴蝶一对本真的翅膀!
【评点】
作者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逐渐深入论证自己的观点。文章举例丰富,古今中外,恰当贴切,无论是武僧一龙的事例、马云的事例,还是商鞅的事例,都紧紧扣住文章观点,充分论证了观点。文章的语言自然流畅,表达准确而又不乏文采,令人称道。
作文五:《透过现象看本质》1700字
透过现象看本质
--------《卡尔.马克斯》读后感
所谓真理,就是透过繁华斑驳的大千世界,抓住最简洁直接的本质。
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得票高居榜首者是马克思。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这个评选结果不能不令人深思。
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年,在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在看了《卡尔.马克斯》之后,答案却大致了然了,看似世间万物千变万化,但万变却不离其宗,而卡尔.马克斯所做的就是剥开层层反复缭乱的外壳,找出最简单有力的本质所在,因此它的思想理论往往朴实却切中要害。不过想要拨开层层表象,发掘本质,却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而马克思却能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直至达到目的。
马克思不受前人的影响,取各家之所长,在自己的思想理论中,既有所坚持,也有所改变。一方面,马克思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他是费尔巴哈虔诚的信奉者,但他不盲目顺从,全盘接受,而是从前人所得出的旧唯物主义中发现了不完善的部分,指出“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的唯物主义,他没有考虑到化学和生物学最新的发展;旧唯物主义是非历史的,非辩证的,它没有彻底和全面地贯彻发展的观点;他们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显示抓住了唯物主义的核心,之后再像是拼拼图一样地不断完善发展唯物主义的内涵,从科技的角度,从发展的角度,从人的角度上来理解拼接唯物主义的概念。就如恩格斯所写道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他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一样处在生成和灭亡的变化中。”马克思所探索的真理本质就是在种种表象之中不断筛选,集合所构成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了解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从本质上的错误,却也不全盘否定,也看到了黑格尔所提出的辩证法的科学性,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就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结合了黑格尔与自己的观点,马克思总结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
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的不仅是坚持,还要懂得兼容并蓄,既不盲目顺从,也不盲目抵制,一片一片拾起真理的拼图,看到每件事物的两面性,既有可取之处,也必然有可弃之处,学会筛选整合,便是发现本质的第一步。
除了要懂得筛选整合,更重要的还是马克思坚持从实际出发,这是一个人的世界,因此马克思便站在人的立场上说话。真理或许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但是国家利益权力却不能只在少数人手里。马克思曾引用过这样一段话:“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 ”这便是将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产资料、劳动工具都被揽入了少数资产阶级的口袋之中。因此马克思坚持以无产阶级来对抗资产阶级,摆脱资产阶级对工人阶层的腐蚀。由此提出了《共产党宣言》的一个基本原理:“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也就是说通过现在的无产阶级,可以预示着一个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国家。之所以要发动革命,也是切实站在了人民的立场来分析问题。作为构成这个社会的主体,人便是马克思挖掘事物本质是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繁乱的表象来自于人与人之间,而问题的本质也就藏在了人与人之间。
因此,所谓真理,应当要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思考与大多数人有益的事,本质也就是如此而已。
12师本5班 薛静
101000834
作文六:《透过现象看本质》1500字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参加余党校培训活动,听了张教授的演讲,学到了很多知识,感触很深。
第一课讲的是“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张教授从“哲学视野中的当今时代与当代中国”和“科学发展观与驾驭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这两个方面讲述了观点。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张教授通过美元的走势分析来阐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美元在国际货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升贬影响着全球资源价格升降。1792年美国铸币法案的通过催生了美元的出现,美元的发行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控制的,主管部门是国会,具体发行业务由联邦储备银行负责办理。美元是外汇交换中的基础货币,也是国际支付和外汇交易中的主要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1792年,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上任后,美国货币采用了“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它是根据国家石油资源和黄金资源的多少来决定货币储存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发战争财,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的黄金储备,从而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美元的霸权地位,而1971年以后,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为克服国际金融市场混乱的状况,美金更名为美元,它不再是以黄金储备量来决定货币储存量,而是根据国家的需求量来决定美元的发行量。
全球发展后工业社会阶段,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它实现了“美金-石油美元”的转换。这种转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即“美元-全球资源资产”“美元-非美货币”以及“美元-美国国债”的三个跷跷板结构。美元成为世界利益博弈的核心和按钮。世界处于“美元回流”和“美元升-全球资源资产贬”的格局之中。美元指数的最终走势决定了全球资产的价格,及黄金泡沫和房价泡沫将会彻底破灭。这种格局下的美元指数的最终走势决定了全球资产价格都将下跌,黄金泡沫和房价泡沫将会彻底破灭。
“美元-全球资源资产”是美过在了解了全球资源资产的全局性状态后,从而对美元进行适时定价,以价格来平衡供需。“美元-非美货币”是美元霸权一旦确立后,绝对不容许别的货币与其争霸。倘若有别的货币与其争霸便会遭到强烈打击,例如过去欧元区曾尝试与美元争锋,结果在12年的时间里,引发美元三次攻击欧元,直接将欧元区冲击得一败涂地。“美元-美国国债”:美国的国债大多数也是为国内所持有,但日本和中国等国家也持有一部分国债。美国国债在国际金融上的作用非常大,它与美元起的是一种跷跷板的效应。美联储发放国债时,通常会按一定的比例收回货币。当全球流动性过剩时,美联储会放国债收货币。而一旦全球流动性紧张时,美联储变放货币收国债。所以美元越贬值,就越需要国债,国债需求量的增多使得美元增值。 张教授通过美元升贬的现像揭示了当今世界的变革,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论不仅仅应用于探讨当今世界变革这一主题,而是应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应用于生活,等其他事件。
下面是我对通过现象看本质的个人理解,现象和本质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装换的。对立表现于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是比较深刻的,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而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任何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本质变现象应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研究事物要深入研究的必要性;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研究事物深入研究研究的可能性。
我们对待需要研究的事物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达到对事物深入的认识。在实践中更要注意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
的本质,由现象进入到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事物的规律性的了解。
作文七:《透过现象看本质》10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者:郑珊君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第04期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会忽视对教材的解读,解读视野狭窄,解读方法单一,解读程度肤浅,不能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导致解读教材不到位,出现偏差、误读,使整个教学设计、课堂实践、教学效果几乎等于零,甚至产生负效应。就如同一个人穿衣服、扣扣子,第一个扣子扣歪了,后面的扣子即便是花样百出,整体也是难看、不协调的。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一下解读教材的重要性。
一、解读视野狭窄——方法需要多样化吗?
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因此,仅仅看了表面内容就不假思索、大刀阔斧地变更教材,不是一个智者的教育行为。”他的话反映了不少教师解读教材的现状,发人深省。
【现象一】以三年级下册“连乘解决问题”为例。
原主题图:
变动后主题图:
某教师将原主题图“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改为“每个方阵有5行,每行4人”,并将3个方阵全体呈现。学生在反馈“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时,给出了许多方案:先求1个方阵有多少人;先求3个方阵一大行有几人;先求3个方阵一共有几大行;先求3个方阵一共有几大列;等等。学生想法多种多样,且分不出优劣,教师还以此自诩。试问,教材是这样的意图吗?
分析:原主题图乍看之下,多数教师很容易受以往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追求方法多样化的思想的影响,疑惑教材为什么不直接呈现3个完整的方阵,而且每个方阵的编排人数那么多,这些细节不是都在阻碍学生得出另外两种解法吗?因而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教师为了寻求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如“现象一”所呈现的那样,自作主张地将主题图进行改动,把所谓的“障碍”清除,让学生顺利说出另外的方法。事实上,一旦用这种惯性的思维去解读教材,反倒会陷入自己设定的误区,那么整节课的全局构想就肯定会与教材本意背道而驰了。
作文八:《透过现象看本质》1000字
透过现象看到一个人的种子
有一个人在种银杏树,还一个人在种豆芽,种豆芽的人对种银杏的人说:“种什么银杏树呀!你看,种的都不起作用,我种这个豆芽三天就可以卖了。”但是二三十年后,世界就不同了。银杏树已成为参天大树,结出的银杏果已挂满枝头,而当年的豆芽早就不知所踪。
由此,我们可以悟到,人一定要将眼前的和长远的财富同时把握,无论做什么,都既要种一些眼前的种子,又要种一些长远的种子。无论我们外在会怎么样,但是我们的生命跟外面没关系,就好像我们外在是否大富大贵,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去修自己的内心世界。
曾经有一个农民,他靠种芦苇为生,后来有人跟他说楠木长得很高,经济效益更好,所以农民就要了一些楠木的种子种在土里。一个月后,楠木的种子长出了个小苗,而池塘里的芦苇已经长得很高了;过了三个月,他发现芦苇已经长到一米高,而楠木还是那么矮;半年之后,芦苇已经两米多高了,而楠木才一点点高。
农民就很生气地说:这个骗子,他说楠木是参天大树,这不是骗人吗?明明还是芦苇好,这个楠木根本就不行!
为什么这个农民会这样想?因为他只看到了现象。其实很多时候,不只是这个农民在看现象、把事物看错,我们在生活中都有可能看别人、看自己看走眼,我们看到的都是现象。比如,今天有人地位很高,很有钱,但这只能说他当下有名有利,那能知道明天吗?不能。
所以这个世界上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没有一个定数,看一个人更是要以动态的思维去看。一切都不是永恒的:贫穷能变富有,富有能走向贫穷;低地位能变高地位,高地位能落到低地位;坏人能变好人,好人也可以变坏人,整个世界都在变化,没有一个固定,这也是佛家里的“无常”。
为什么有很多人原来都有一样的名利、地位和财富,但后来很快就拉出差距?因为他们在培养不同的种子。因此,我们看人看事,不要停留在现象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看种子。
那从什么地方去看种子呢?比如我们看外面的树,从哪里可以看到这棵树的种子?我们看苹果树的叶子、树干、果子,由此知道它是苹果树。当我们知道这是苹果树的时候,就知道十年以后它还是苹果树,对不对?
所以看一个人是从行为举止、思维模式上去看。从一件事情,去看到一个人,从一个人看到一颗心,从这颗心的状态就可以看到这粒种子
所具备的能量。佛家里讲“依报随着正报转”。心也是正报,依报就是这个人的命运,正报强大了,依报就自然强大。
当一个人有强大信念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的正报力量很强大;一个很正直、很谦卑、有智慧、有胸怀、有格局、有境界的人,本身就有一粒美好的种子、一颗强大的心、一个强大的正报,他的未来一定前途无量。
作文九:《透过现象看本质》700字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你会吗?
凤鹏 20160114
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能够被我们感官所探究到的表象;本质是事物所具有的根本属性,要求我们能够通过我们的“心”去发现它。所以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内在含义。我们一般人都能够不用费力的去认识这个世界,但是对于本质却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感悟到的。由于我们之前的经历、思维习惯已经造就了你现在的大脑结构,而你的大脑的结构又直接决定着你的思维模式——大脑看问题只是停留在表面还是能够比别人看的更加的通透。如果你对你现在的思维系统、思维习惯不满意,那就需要去“改变你的大脑”。这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是对大脑的再编辑的过程,而这样的再编辑过程必然会让你感觉到不是很适应,但是对于广大要参加申论考试的同学们来说,这个改变是必须的。
申论问题有材料,有题。有的同学总是在感叹为什么自己总是找不到申论材料的主题,而有的同学却可以很快的直击问题,找到申论材料所要反映的问题。这是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就是能够很快找到主旨的这部分同学在平时比较关注一些和申论材料联系紧密的热点,喜欢去阅读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等这些方面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氛围的潜移默化下渐渐形成了看这类问题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人平时爱思考,喜欢用一种学究式的方式去分析问题,所以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在看到陌生的材料时也能够在大脑中去用惯性的思维体系去分析问题。
我们要想在申论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去做,一个是大脑要处在这样的一种知识氛围中,另一个就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百万雄狮过大江时,成功上岸,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自己的价值。
作文十:《透过现象看本质》900字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今天,在聆听黄风林院长的讲座时,如同上了一堂哲学课,给我印象最深地就是黄院长说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不仅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体现在工作环境的方方面面。哲学是对人生进行有系统的反思,而如果我们将其运用到生产系统中同样有新的认识,同样可以让我们开拓思路。平时我们面对装置的各项指标和工艺控制参数时,总是不以为然,理所应当,只知道控制与执行,没有问为什么,例如:温度的高低、压力的大小、流速的快慢,为什么要这样控制,有什么好处,这样控制是否最优化、最节能,我们都无法准确回答,准确判断。总是说:“可能是这样!大概是因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能“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啊!”
年终,我们都在总结自我,体验收获与得失。然而,细心的收获者就不难发现,枝头的果实有大有小,有甜有酸,甚至某些花当初开得好看,却没有按预想那样结下鲜活的果实。如果将上述喻为我对听黄风林院长的感受,可谓恰到好处。黄风林院长始终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无论你做哪样的工作,也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做,都要清楚事情本质与过程,而你做出来的结果怎么样,达不达到所期望的价值,都需要你用合理的方法去控制与掌握。因此,可以这么说,每个人做事的结果只是现象,而结果的背后到底有多少的价值,才是本质。毋庸置疑,这样的说法是一针见血的。目前石油化工企业,都在进行能源优化,节能减排、优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但有结果而没有价值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催化裂化的过程优化,内容包括装置的温度、压力、液位、流量和优化目标值等参数,而如何调整产品转化率测算值和实时观测预估值、原料性质的特征数、目标产率值、转化率优化值及偏差控制,都需要先理解催化裂化基本原理,基本反应,才能形成以转化率为主要调控量的调优控制系统,保证催化裂化装置的轻油收率高、抗干扰能力强,控制性能稳定,质量稳定,而不是以往简单地用再生阀控制反应温度或反应热的方法,否则,一切只能是事倍半功!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石油化工行业的绿色低碳、能源优化、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意义重大,我们必须结合石油化工行业的特点,从本质、方法、算法、系统与实践入手,掌握节能减排的三个引擎——信息化、标准化与新技术进行分析与运用,最终实现中石化绿色低碳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