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小儿垂钓》1400字
20、古诗两首
教材简板: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全能写的。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习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前两句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后两句写路人借问,小童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全诗平易自然,准确生动地刻画出小孩那种天真专注的神态。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古诗。
3、 借助图画,根据诗句联系生活想象出孩钓鱼时专心至志的可爱形象。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 想像诗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文字想像成一幅形象的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确定目标
(1)同学们,你们见过钓鱼吗?怎样钓鱼?(做钓鱼动作)
(2)那么怎样才能让鱼上钩呢?
(3)课文上也有一幅图,你能看出谁在干什么吗?
你还能看出是什么时候的事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说图)
那时候,有位诗人看到了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
(4)板题,读题,释题。
指导释题,简介诗人。
思考:“小儿”指图上的准。“垂钓”指什么。
(5)介绍诗人,唐朝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家境贫寒,做过修理铁木器的工人。但为人聪明,勤奋好学,其诗生活气息浓郁,自然真切。
(6)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在学之前,我们讨论一下,要怎样做才能把这首诗学好呢?
引领,生自由发言。
7、确定目标
板书:熟读
理解
背诵
二、互动学习
(一)熟读古诗
(1)指名读
(2)要注意“稚”和“侧”的“蓬”的读音。
(3)群体读。(点评)
小结,过渡:大家不错,一小会功夫就解决了第一个目标,但还有一点不足,语气里好像缺乏一点什么?
(二)理解古诗
(1)师(讲)引述怎样理解呢?(看图,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看字形图文结合,解释词义,再说句义)
(2)分组互动,合作探究,质疑解难。
师巡回,作个别指导,提醒大家重点解决不明白的地方。
(3)提醒生重点理解以下的词。
蓬头 垂纶 侧坐 应
(4)生:交流、汇报、评价、补充
(5)谁能完整地,结合自己的理解把整首诗用自己的话说一遍呢?(个性发展,交流经验)
(6)品尝体验。
(7)演练
(8)问,理解了诗句,钓鱼小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形象。
诗人写小儿,先写了小儿的什么?再写什么。
生答:师注意板书。
9、这么一个可爱的形象,你能把他放在诗句里背一下吗?
(三)完成背诵目标
1、指名背(1—2)自评,比较(赞赏)
2、齐背。
三、延展学习
1、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师生重温板书。
熟读、理解古诗时,你们用了哪些方法才把古诗学得那么快?(看词解,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看图,看字形??)背诗。
(过渡、肯定)和你们在一起学习真是一种享受。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把小儿写得这么童真、可爱,是因为他心情怎样?对生活 呢?带着作者的心情齐背古诗。
3、学完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能围绕所学内容编1—2道检测题吗?看谁的题最有质量。
5、老师编题。
(1)小儿垂钓》这首诗是 朝诗人 所写的。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儿童 人物形象,抒发了作者 思想感情。
2、诗人用“”说明“路人借问摇招手”的原因。
6、师总结,以前我们学习的诗大部分都是写景色的,但也有写人的,你能回忆一下,它们是哪些这样的诗?读时要把人物的童真童趣读出来。
板书:
样子 姿势
小儿垂钓 天真 专注
神态 动作
课后反思:
作文二:《小儿垂钓》3200字
小儿垂钓
教材简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激趣
1、同学们,钓鱼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课件显示钓鱼图片。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2、钓鱼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技巧之外,还应该保持安静,要专心致志。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看看这位小朋友是怎样钓鱼的?“垂”字的横画比较多,写的时候也有讲究:中间这一横写得稍微长一些,字就站稳了;“钓”字这里面是一个点儿。
4、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课件出示示意图:鱼线、鱼钩从鱼竿上垂到水里,静静地等着鱼儿的上钩。钓鱼可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5、课件出示全诗:(教师配乐范读)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6、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每人读上两遍,在不理解的词儿旁边打上问号。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7、在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咱们一块儿来看看:稚 侧
“稚”是翘舌音,“禾”字旁,“稚子”就是小孩的意思,跟这个字相似的还有:困难的“难”,唯一的“唯”,推动的“推”,一堆土的“堆”字。“侧”字读平舌音。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然后读给同桌听听。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8、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有七个字,我们读的时候一般是在每句的第四个字后面适当停顿: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先听老师读一读,请同学们也来大声地读一读,注意适当的停顿。 (flash :读一读)
9、这首诗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建议大家先自己读读诗,再看看图,然后同座间讨论讨论。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0、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首诗,“垂纶”的“纶”是“”旁,这里是指钓鱼用的丝线,“垂纶”就是“垂钓”的意思。那为什么不说“学垂钓”呢?我们读读就知道了,自己读读看。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11、如果是“学垂钓”,诗歌就变为:蓬头稚子学垂钓,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古诗讲究押韵,说垂钓就别扭、不顺耳了。 12、“莓苔”就是青苔的意思。
第二板块:细读品趣
1、诗读正确了,词语也理解了,那么诗中的趣味有没有发现呢?如果你再去轻轻地读读,一定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画面。把有趣传神的词圈画出来。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轻声读、圈画)
2、大家都圈画了哪些词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与同座交流交流。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同座交流)
3、好!我们一块儿来看看:
①蓬头:是说小孩头发不是梳得整整齐齐的,而是有点蓬松零乱,我们可以想象:这小儿可能早早地起床,没有顾得上梳头就赶到河边,由此看出小孩的迫切心情。“蓬头”中透着野性和本真,真是野趣十足呀!
②侧坐:就是侧身而坐。(教师做动作)不是这样的一本正经地端坐,而是这样,这样随意地坐。好悠闲的姿势!我们想象一下,或许小孩已经长时间地坐在这儿,感觉有点累了,他得换一个感觉舒服的姿势。 ③草映身:(出示图片)河边长着青草,小孩子就坐在草丛中,那绿草映衬着小孩儿的形象,显得格外的自然和谐。或许小孩故意寻找一块长满草的地方,他认为这样不容易让鱼儿发现。
④“学”:不是“玩”,小孩似懂非懂,或许是刚刚学会钓鱼,所以这般的专注认真。
⑤“遥招手”,(教师动作)为什么不是“摆手”呢?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flash :议一议) 如果是“摆手”,等于是告诉对方:你不要吵。或者是:我不知道!当然,也不知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假如是“招手”呢?等于告诉人家:我知是知道,可惜我不能大声说给你,我怕惊扰了即将上钩的鱼;还可能是:你还是过来吧,让我贴着你的耳朵,悄悄地告诉你好了。
⑥“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怕”什么呢?他担心鱼儿不上钩呀!
6、现在请同学们连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先自己试着说说,待会儿全班交流。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7、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这时有人向他问路,他就向问路人招招手,他不敢大声应答,担心鱼儿被吓跑。
8、同学们想象一下,当这位问路人靠近小孩的时候,小孩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说说。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9、现在我们再来读读整首诗,注意读出其中的情趣。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第三板块:表演探趣
1、多么有趣的情景。能把这种情趣表演出来吗?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演一演,然后我们来全班交流。
表演建议:(1)可以两人来表演,一位同学作“稚子”,一位同学当“行人”;(2)可以几个人一起演;(3)可以用原诗做解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解说;(4)可以适当增加人物的问话。
(flash :演一演) 2、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演场景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生趣、情趣。
3、《小儿垂钓》这首诗,短短四行28个字,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浪漫,稚气可爱的小孩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童趣的《小儿垂钓图》。 4、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语速适当慢一些,声音可以低一点。教师配乐范读。
5、请同学们也来试着吟诵这首诗。自己先练练看,待会儿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6、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你熟悉的旋律唱出来?选择你最喜欢的旋律,在小组内试着唱一唱。
(flash :唱一唱)
第四板块:拓展赏趣 1、古诗中描写童趣的诗还真不少,除了我们刚刚学过的白居易的《池上》,老师还给大家推荐了几首,分别是: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高鼎的《村居》:草长鹰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认真地读读,体会体会其中的童趣。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3、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然而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用心记录下童年的每一天??
4、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5、下面就是一位同学根据这首诗写的一篇短文。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天刚刚亮,小牛娃就起床了。他脸都没顾得上洗,头也没有来得及梳,就急急忙忙地拿起头天晚上就准备好的钓鱼工具,向河边飞快地跑去。
牛娃高兴地来到了河边。小河并不宽,河边长着青青的草,有的草儿开了花,可美啦。河水绿绿的,上面零星地点缀着美丽的荷花呢!
小牛娃捡了一块地方,侧着身子,坐在了莓苔上。青草映衬着小牛娃显得格外好看。
小牛娃在鱼钩上装好鱼饵,把鱼钩向河里一甩,只见鱼钩“刷”地一下沉入河中,鱼漂静静地浮在水面上。牛娃目不转睛地盯着鱼漂。可是鱼漂一动不动。小牛娃把鱼钩轻轻地提起来,又放了一些鱼饵,再甩出去。
过了一会儿,鱼漂还是一动不动,于是他又提起鱼竿,在鱼钩上又放了一些鱼饵,再把鱼钩甩出去,静静地等啊等。不一会,只见鱼漂在水面上动了一下,又一下,他屏住呼吸盯着鱼漂,心儿跳到了嗓子眼。正在这时,一位过路人向他喊道:“小朋友,请问去张大人家怎么走啊?”牛娃坐着哪敢多动,只是向问路人轻轻地招了招手,意思是说:哎呀,请你声音小一点,鱼儿快要上钩了!就在这时,鱼漂动得更厉害了,小牛娃把鱼竿猛地向上一挑,嗨!一条大鲫鱼被钓了上来。
他把鱼放到鱼篓里,收拾好鱼具,对那问路人说:“是去张大人家吗?我认识他家,跟我走吧。”
作文三:《小儿垂钓》400字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2-3]
注释 1.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2. 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3. 借问:向人打听。
4.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4]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他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4-5]
作文四:《小儿垂钓》1100字
课题:小儿垂钓
教材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平易自然,表现出了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垂纶、侧坐、莓苔、映、应”的意思。
2、在朗读的基础上,品词析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钓鱼小孩的天真可爱、聪明机灵和认真专心,从而体会诗中的童真、童趣。
3、借助想象,把古诗中的童真和童趣写下来。
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品词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钓鱼小孩的天真可爱、聪明机
灵和认真专心,从而体会诗中的童真、童趣
难点:通过质疑,发挥想象力,把古诗中的童真和童趣写下来。
一、引入古诗
1、同学们,你们读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小猫为什么开始时钓不上鱼来?后来他为什么能够钓上鱼来呢?
过渡: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首和钓鱼有关的古诗?(出示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诗名(板书课题)
2、你从课题哪里看出来这首诗与钓鱼有关?是谁在钓鱼?请同学们再读读课题。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出示诗人名片) 板书:唐代胡令能
二、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古诗,标注拼音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出示难读的字的注音。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过渡: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读古诗,和你的同伴说说,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钓鱼
小孩?并把相关的字词用波浪线勾画下来。把你认为难理解的字词批注上意思。
1、学生再读古诗,和同伴讨论问题。
理解“遥招手”,“应”,“映”,“莓苔”,“侧坐”等字词的意思。
2、通过理解诗意和提问,体会小孩的认真、专心和可爱
(1)小孩为什么不梳头就去钓鱼了?
(2)为什么有人向小孩问路,小孩却不应答,只是远远的招招手?
(3)眼看鱼就要上钩了,就在这关时刻,却有人大声地向小孩问路,此
时此刻,小孩的心里会怎样想呢?
四、 读出古诗的韵味
过渡:真是个天真、可爱、聪明、专心的小孩,诗人胡令能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小孩,因此写下了这首诗。你们喜欢他吗?老师想听你们来朗读古诗,看看你们心中的小孩有多可爱。
1、指名试读
2、全班齐读
五、展开想象,书写诗歌的意境
过渡:学到这儿,老师不禁很疑惑,诗中的小孩最后钓上鱼来了吗?请同学
们想一想,诗人还有什么没有写出来,让你产生了疑问,请提出你的疑问。
1、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学生挑一个自己认为最有趣的镜头写,教师巡视
3、指名上台分享
师做简单评价
六、拓展赏趣。
过渡: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其实古诗中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老师有几首
要推荐给大家。(出示古诗)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
2、 从这几首诗中,你又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童趣故事?
七、利用名言结束课程
八、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 天真可爱
遥招手
认真专心 认真专心
不应人
作文五:《小儿垂钓》900字
小儿垂钓 朝代:唐代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作文六:《小儿垂钓》3300字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古诗两首中《小儿垂钓》一诗意境简约,文律优美。《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古诗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流露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直观、引导、善诱、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气氛。采用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的方法,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尊重、赞赏学生主体的细微亮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
2.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营造意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今天,我们又来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据我观察,每次来多媒体上课,大家都很高兴,是这样吗?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是地处穷乡僻壤的农村小学,全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对学生来说,这里是较之平日里不同的另一种有声有色、趣味盎然的课堂,这里有音乐、
有动画……所以学生很乐于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生:可以看电视、听音乐、听故事……
师:君子有成人之美,今天,我们就先来看上一段动画,好吗?
播放《小儿垂钓》的课件。
【设计意图】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古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学习古诗的距离感尤为重要。以往的古诗教学都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入意境的,本文中我在课始便营造了愉快的教学氛围,给孩子们播放了蕴涵诗意的动画,让学生带着极高的兴致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巧用媒体,明意悟境。
1、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观看,你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引语:如果我让大家把你们刚才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内容用30-40个字完整地表达出来,大家觉得难吗?
生:难。
师:在中国的古代,有许多人,他们都能用短小、简洁、精致而有韵味的几行句子将他们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而且千古流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被我们成为__(诗人)
①知识回顾:知道哪些诗人?听说过诗人胡令能吗?今天老师就把他介绍给大家。
投影出示:
胡令能,莆田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②师解释说明:古人对胡令能的介绍,一方面表现了古代人的迷信思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古人对本诗作者才能的推崇,称其诗为“仙家所赠”。
3、既然诗人可以用诗句表达出他们的所想、所思、所感,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胡令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吧。
①打开课本24页,自己去读一读。
②学生自主汇报读。
③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字或词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纶、侧、应) ④再次读,注意读准同学提醒的字或词。
⑤自己来上一遍。
4、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① 引导学生质疑:还有哪个地方是我不能理解的?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
②师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知道自己哪个地方懂了,哪个地方不懂,也就知道了学习的重点。不懂的地方在学习时要多花一点时间,多动一点脑筋;比较懂的地方可以适当地少花一点时间,但决不可以粗心马虎。中国的古诗最是精妙绝伦,所含内容丰富多彩,我在学这首古诗的时候,不仅读了很多遍,而且查了8次字典,才完全弄懂它的意思。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这首古诗,也许你会发现,诗中包含着许多的精彩之处呢。
① 自主学习,可以自己研究、可以同桌交流、可以小组讨论。
②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预设指导过程:
垂钓:(回忆动画中播放的情景)刚才动画中的小男孩在干什么呢?(钓鱼)对,“垂钓”就是垂竿钓鱼的意思。小朋友们一起读一读诗题——小儿垂钓。
蓬头:(展示图片)“蓬”是蓬松的意思,此处指头发蓬乱。提醒:蓬乱的“蓬”是“草”字头,而非“竹”字头,书写时应当注意。
稚子:同学们刚才有没有查字典啊?字典中“稚”只有一个意思——__(幼小),也就是它在本诗中的意思。所以我们知道了“稚子”就是__(幼小的孩子、小孩子)的意思。
垂纶:“纶”在字典中的解释为钓鱼用的线,垂纶即垂下钓鱼线,也即钓鱼的意思。跟诗题中“__”(垂钓)一词的意思相同。
映: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看看小男孩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样做有什么用意?(乡村小学的孩子们从小就比较亲近大自然,基本上男孩子们都有过捞鱼摸虾的经历,所以这个问题是难不倒他们的。)相机点出此处“映”即是掩映的意思。
侧坐莓苔草映身:文中的小男孩虽说是初学钓鱼,但是钓鱼的水平可不低啊,小朋友们从文中能看得出来吗?(男孩垂钓处僻静优美,不至受到打扰;男孩觅得青草掩映处,以防机灵的鱼儿看到他俏皮的身影……)
借问:回忆我们学过的古诗《清明》,诗中有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可帮助学生理解本诗中的“借问”一词。
遥:同学们能用“遥”字组个词吗?(遥远、遥望、遥看)可以说说这些词的意思吗?在这些词中,“遥”是什么意思啊?(远远地)
应人:同学们看,这个词中的“应”字我们早就认识了吧?那么你们知道它在这里读什么吗?开动你的小脑筋来想一想吧!(此处应当解释为“答应、应答”。)
⑤请学生用小故事的形式说说诗意。
6、指导朗读。
①理解古诗的意思了吧?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古诗,让我听出你的理解。指名读。
②师生评价:从他/她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③古人读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摇头晃脑呢?
④你来学一学古人,不仅要学好他们的样子,更重要的是用心体会体会他们读诗时的感受。指名读。
7、大家读得都很不错,但是有人啊想向我们挑战,怎么样,敢不敢应战啊? ①播放录音。
②指名应战,师生评析。
【设计意图】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诗境,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我在进行分行指导朗读时,借助形象画面和生动的描述性语言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感知诗意,感悟诗情,感受诗境。
三、演一演。
引语:刚才大家用你们的声音证明了你们对古诗的理解,现在你们能不能用你们的行动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理解呢?请看课后练习4。
① 友情提醒:在表演时,同学们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②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
③ 展示表演。
④ 师评价总结: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从大家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 )的童子啊?用你自己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他。
【设计意图】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环节中,我给了学生充足的学习、探究、合作的主体权利,让他们在表演中体会合作的重要,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拥有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五彩纷呈的想象是学习中国古诗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四、指导背诵。
引语:同学们喜欢这个小童子吗?喜欢他的同学请以最快的速度把这首诗背一背吧。
① 自由背诵。
② 展示背诵。
③ 集体背诵。
五、布置作业:知识积累
阅读在线:
胡令能的两首诗
1.王昭君
胡令能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2.喜韩少府见访
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设计意图】
充分地学习了一首诗之后,趁热打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简单地品读几首相类似的诗,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技能,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更深化了本节课的主旨。
文题: 古诗《小儿垂钓》的教学设计? 学科:小学语文 作者姓名:单纪升 年龄:46 职称:小学高级 通信地址:赣榆县厉庄中心小学 邮编:222121 联系电话:0518-86711021
作文七:《小儿垂钓》6900字
小儿垂钓
教学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
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别董大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
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课内交流:
1.你对韩愈了解多少?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诗云:"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朱彝尊《批韩诗》曰:"景绝妙,写得亦绝妙"。
3.读诗题,你从诗题读出了哪些信息?
“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呈”是说作者写的这首诗是送人的,并且说出了呈送的对象: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
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或注释:
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如同酥油一样柔腻光滑,绿茸茸的细草,远看似青,而近看似无。这种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胜过春末满城佛动着的如烟如雾的杨柳。
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四、小组合作研讨问题:
1.本诗中的“润”字用得很好,请加以品析
一个“润”字,写出了蒙蒙的小雨雨丝的轻细和柔和,有滋润的意思,同时和缓而不朦胧,又有无声的隐含意,表现出在草色呈现之前,雨滋润小草而不被众人发现的原因。
总之,一个“润”字,形象生动,余味绵延。
2.韩诗写春草“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一种怎样的视觉体验?人们都说这句诗写得妙,说说它妙在哪里。(问题结论参看“阅读练习”四题第四小题解答,见教师用书。这一个问题或可与白居易的诗句“浅草才能没马蹄”比较,还可探究审美启示。但这对初中生可能有难度。)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
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
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
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
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
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
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
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
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3.会心一悟: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
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
悟它,了解它,把握它。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
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有的事,朦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细部
却又说不清楚了。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见识了。看待社
会形势,何尝不是如此。
五、本课小结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
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
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
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课后练习(或省)。
塞下曲(其三)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简单介绍: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
后令人振奋。
3、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第
三首。
二、教学古诗:
1、朗读古诗:
(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夜书所见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两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
1. 课文插图。
2. 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 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 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 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 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 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 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 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
2. 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 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 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 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 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 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3. 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 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2.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拓展活动
1.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作文八:《小儿垂钓》900字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诗改文】
这是一个云淡风轻的早晨,鸟儿们站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花儿们绽开了他们美丽的笑脸,连小草也像换了一件新衣服一样,更显得生机勃勃。
这时,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一蹦一跳地从远方跑来。他右手提着一根竹竿,左手拎着一个小桶,正准备去小池塘钓鱼呢!他东瞅瞅,西瞧瞧,忽然眼神落在了一片草丛中,他咧嘴一笑,钻进了草丛中去。钻进草丛后,小男孩找了块石头坐下,摆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他先将小桶稳稳地放在身边,把鱼
竿套上鱼饵,接着他把鱼竿往水中一甩,鱼竿垂入了水
中,周围泛起了一圈圈涟漪。只见小男孩双眼紧盯着水
面,双手一动不动地举着鱼竿,眉头微微紧蹙,那高高
的绿草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完全把小男孩的身体遮掩了
起来。
突然,鱼竿微微颤动了一下,小男孩喜上眉梢,
有鱼咬钩了,正准备收杆,就在这时,他的背后传来了
一声吆喝:“小娃娃——梨花村怎么走啊?”原来是有个
过路人在打听路呢!他想:完了,这次我可是进退两难
了,如果我不回答他,那就显得太没礼貌了,如果我应答他,那我好不容易等到的这条鱼就算没了。突然,他心生一计,一边紧握鱼竿,一边伸出另一只手向过路人使劲地招手,示意他靠近点说话。
哪知那过路人一时没明白手势的意思,更加大声地问话了。小孩急得满脸涨的通红,终于,那路人开始向小孩走过来。小男
孩生怕过路人再发出声音,就伸出食指,放到嘴巴上,
做了个“别出声”的动作,这回过路人总算弄明白了,
赶紧闭紧嘴巴,还极有童趣地用手捂住了嘴巴。小男孩
放心了,又指了指自己的嘴,再指指过路人,再指指自
己的耳朵。路人犹豫了片刻,马上露出了笑容,学着小
孩的样子,指了指小孩,指了指自己的耳朵,用眼神询
问:“是吗?”小孩兴奋地连连点头。过路人轻手轻脚
地凑近男孩,男孩一手拢着嘴凑在过路人嘴边,嘀嘀咕
咕耳语了一阵,过路人点着头,站起来,向小男孩竖起了大拇指,男孩羞怯地一笑,又专注地盯上了鱼钩。
路人知道不便打搅,又轻手轻脚地回到了大路,慢慢走远了。
民办童园实验小学 五(1)中队
陆聿吟
作文九:《小儿垂钓》2300字
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侧、稚”,理解“蓬头稚子、侧坐、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在诗境里的意思。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
3.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的童真童趣,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感受童真与童趣,体会作者文秘杂烩网向往孩童般淳朴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题,读题探究
1、这些是历代名家的垂钓图,画中洋溢着悠闲自在,轻松快乐的垂钓情趣。注意图中那些钓鱼的人了吗?他们都是大人,有的甚至是老人了。
2. 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讲的也是垂钓的事,那么是谁垂钓呢?
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儿呢?他垂钓又是怎样的一番情趣呢?
3.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古诗《小儿垂钓》
二、初读古诗,敲响韵律
1. 打开书,先自己读,轻轻地读上两三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 读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听老师读,注意停顿。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 知道怎么读了吗?自己试试,再文秘杂烩网读一次。指名读 。齐读。
三、勾勒形象,体会小儿之小(可爱,天真……)
1.孩子们,这首古诗写的是(指板书)——小儿垂钓。读读古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小儿呢?
预设:
① 蓬头
古时男孩子都是从小就开始留长发的,头发分两边在头顶扎成一个发髻,扎的松松的;而有的孩子呢,年龄小,头发还扎不到,这样的头发都叫——蓬头。 ② 稚子
稚子,就是幼儿,小孩子五六岁的样子,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一年级的小弟弟可以称为稚子。
看来小儿比我们小多了,你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这是一个小孩子?
③ 读读“蓬头稚子”看看图,你有文秘杂烩网什么疑问吗?
怎么图中的小孩头发一点都不乱啊?
这个问题有点难,同学们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叫过你“小毛孩”“黄毛丫头”? 那是不是你的头发很黄呢?
是呀因为你们可爱啊,爸爸妈妈才这样叫的。
所以这里的“蓬头稚子”这样叫,小孩子就显得?显得很可爱!
2.学垂纶
现在来读读诗的第一行,“蓬头稚子学垂纶”——纶,是指什么?(钓鱼用的丝线。)是的,垂纶本来是指钓鱼时垂下来的丝线。
3. 刚才我们读出了小儿很小,很稚气,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他很小呢?说说理由。 ④ 草映身
是呀!因为身子很小,河边的小草都把他遮掩住了。映:在这里是遮,隐藏的意思。小儿好像躲在了草丛里一般,真是个有趣的孩子!
4. 孩子们,再读读一二两行,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天真、可爱(板书)……
能说说他长得什么样吗?脸蛋,眼睛,头发……
一个充满稚气的小男孩,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头发蓬松。
多可爱啊,来,读好这两行,读出你眼中的那个小男孩,指名读。
四、品读画面,体验小儿之趣(认真,专注,有模有样……)
1.指图:你们瞧,就是那个眼睛大大的、脸蛋圆圆的小男孩正在学钓鱼呢。不过呀,他可不是闹着玩的。再读读古诗,你发现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有模有样的、认真、专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哪儿读出来的?
2、“遥招手”
为什么只做动作?因为他不能回答人家,只能做手势。
哦,原来是不应人呀!有人问路都不回答了,学得多认真啊!那我们就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3、“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们是小儿,我是路人。
正坐着?读读诗的一二行。
4、“侧坐”
侧,斜着的意思,侧坐就是斜着(身子)坐着。
“莓苔”
侧坐在什么上?
莓苔就是青苔。也许他正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或者砖块上呢!
准备好了,开始表演了。
5. 表演得很有趣,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小儿“不应人”的认真劲读出来吗?读读诗的后两行。
挺认真的。
钓得很专注呢!
专心致志,有小大人的样子了
全神贯注,完全投入了。
6.小儿,因为专心致志钓鱼而“不应人”的场面多么有意思啊! 你就是那个小儿,拿起笔,写一写当时的情景。注意把刚才你心里的想法和你的表现写出来。老师给你一段开头:
春风拂面,阳光明媚,我随意地坐在小河边长着青苔的小石块上,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
我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河面,这时……
7.指名读写作片段。
8. 多么可爱专注认真的孩子啊!此时诗人胡令能就站在不远处看见了小儿垂钓,他会想些什么?
小男孩真是天真可爱,专心致志啊!
诗人多么喜欢这个小儿!
诗人多么羡慕这样的生活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9. 是呀,正是孩子的天真、活泼、专心致志打动了诗人,所以诗人欣然动笔,写下了这首诗。
10. 让我们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起赞叹小儿自由自在的生活,一起感受他的天真可爱,认真专注。齐背。
五、激发童心,回归生活
1. 儿童可爱天真的样子令人陶醉,其实古往今来写儿童的诗还有很多,从唐朝一路走来到宋朝、清朝,不少诗人不约而同的写下了儿童有趣的形象,让我们走进那些熟悉的诗句,体会体会诗中的童趣吧!自己读。
2. 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些诗句。
因为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勾起了诗人的向往,所以雷震描述: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宋〃雷震
即使在夜晚,孩子们也有无尽的生活乐趣,于是有了叶绍翁笔下斗蛐蛐的孩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季节更替,孩子们永远有属于自己的乐趣,在菜花金黄的春天: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即使上学了,回家后也没有太多的烦恼,可以放放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清〃 高 鼎
3. 写儿童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搜集,查找。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认识了一个充满稚气得小儿,看到他学钓鱼的认真专注,特别喜欢, 拿起笔,试着默一默这首古诗。
让我们再次感受小儿垂钓的情趣,一起读古诗。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作文十:《小儿垂钓》2200字
小儿垂钓
课时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2.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 .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认识一位诗人。他的名字叫“胡令能” 。
简介:
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为一手工匠,即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 。 但是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吟诗。他隐居在家乡莆田,其诗传世仅四首。
2.一位手工匠最后能写出千古流传的诗歌,真了不起呀!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他的名字。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最有名的一首诗《小儿垂钓》 。 (出示:小儿垂钓)
4. 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垂” 字的横画比较多, 中间这一横字得稍微长一点, 字应站稳了。 “钓”字里面有个点。
5. “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那“小儿垂钓”的意思就是小孩子钓鱼。
6.同学们,钓鱼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7.钓鱼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可是另有一番情趣呢!
(出示整首诗内容,师配乐范读诗歌)
二、初读探趣。
1. 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 它呀就写在书上, 翻开书, 自己读读, 看谁能把诗歌读流利?
2.在这首诗歌里藏着这样几个汉字朋友呢 !
(出示生字“稚、侧、纶、莓” 。 ) 谁会读?(个别读、开火车读、领读)
3. “稚”和“侧”这两个字我们不光要会读,还要会写。师范写。
4.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首诗读一遍,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听。个别读。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一行有 7个字,共四句。每行停顿都是 2/2/3。所以我们朗读时 字音要准确,停顿节奏也要准确。
三、细读品趣。
1.诗读正确了,可是,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还需要好好的读一读。请你再 去轻轻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体会体会,把你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画出来。
(1)出示第一、二行。
① 在古诗的第一、二行有个词写出了小孩的外貌,找到了吗?
“蓬头” 头发梳得不是很整齐。 从中你品出了什么? “蓬头” 中品出了淘气, 一个 “蓬 头” ,真是野趣十足呀!
蓬头:形容头发乱。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垂纶:垂。东西的一头向下;纶:丝。 ② “蓬头”写出了小孩的外貌,还有个词形象的写出了小孩钓鱼的姿态呢?
“侧坐”就是侧身而坐。从小孩坐的姿态看得出小孩钓鱼时怎样呀?一个“侧坐” ,把小儿 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悠闲自在!
③ 这里你还圈出了词?“草映身”小孩就坐在草丛中。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使花红 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莓苔:河边的蒿草。映:遮掩、遮蔽。
④“学”不是玩,小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小结:
同学们从一、 二两行诗中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 能把你体会到的“趣” 读出来 吗?教你方法:边读边想形象。 (板书:天真可爱)
(2)出示第三、第四行。
① 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儿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 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 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 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② 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 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③ 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 问话声吓跑鱼, 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 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 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2.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连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现在我们再来读整首诗,注意读出其中的情趣来。
4.读的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演一演诗句的 内容,过会我们来进行个表演赛。 (情境表演)
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演情景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 趣。
四、吟诗诵趣。
1. 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 同学们在吟诗的时候, 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语速稍微慢一点,
声音低一点。 (师范读)
2.请同学们也来试着吟诵这首诗。先自己练练看,过会我们来举行一个吟诗赛。
五、拓展赏趣。
1.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 态, 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 用词准确, 意境美而不俗, 使人读后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2.大家都陶醉在了童趣之中,其实古诗中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老师给大家推荐几首诗。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高鼎 单长鹰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 无处寻
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共同选择一首古诗好好的读读, 体会体会, 你能感受到诗中小朋友快乐的 心情吗? ① 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② 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③ 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他们心里了!
六、总结明趣。
1.出示:冰心奶奶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儿童 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 。
2. 愿我们小朋友永远都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
七、作业。
1.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2.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板书:
小儿垂钓
天真可爱 专注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