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品读国学经典,涵养幸福人生征文》2200字
品读国学经典,涵养智慧人生
——-葫芦岛市渤海小学 陈亚兰
春末夏初,五月的滨城,天空沉静,草木欣然,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星期天,我难得的自在与闲散,在楼下小区石板铺就的甬路散步,一阵琅琅的诵读声传入耳际:“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循声望去,只见对面“国学经典诵读学堂”几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 ,教室里蒙童的声音依然洪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亲切而又熟悉的诵读声让我精神为之一震,我仿佛看见美丽滨城的这片土地上已经开启一扇智慧的大门。
一 品读国学经典,让我找到了智慧的源泉。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为我们后人积淀了博大精深而又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和智慧,而国学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是以先秦经典以及诸子之学为根本,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一套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 国学涵盖广泛,包罗万象,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知道了中国哲学的源头——易经,感悟老庄的智慧,了解了代表“道”“德”“仁”“义”的四书五经,初识了明心见性,大慈大悲的金刚经,真正感悟到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国学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基,也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学习
国学经典,我感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二 品读国学经典,提高了我自身的素养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文明观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幸走进国学,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国学经典的书海中遨游。我用心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唐诗三百首》,《乐府诗集》??古人的一句诗,一首词,无不折射着古代文人的正直、谦逊、智慧与乐观。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强大的情感力量与神圣的感召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以经典为伴,我行走在读书与教书之间,如沐春风:秦汉的文人风骨,盛唐的明月美酒,宋代的婉约风骨,明清的人世沧桑。古老的文化犹如一杯杯香茗,透过历史的沧桑散发着无尽的幽香;以经典为伴,我仿佛在时光的隧道里自由的穿梭,与古代文人进行着心灵的对话,聆听孔子教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乎?;听孟子教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听韩非子教我“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学习了《弟子规》,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诚实守信, 恭以待人,这些生活中基本的做人道理。老
子用“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阐述做人的道理,老子用水的智慧启示我们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水静柔,处下,不争,善利万物,默默无闻地奉献,不愧是我们立身处世的典范。水用谦逊赢得别人的称颂,同样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奔向广阔的大海,这是水的智慧,何尝不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智慧?一个智慧的教师难道不应该像水一样因势利导,随物赋形,最终培养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吗?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学习国学以来,我不仅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净化了心灵,而且获得了做人的智慧,提高了自身的修养。
三 品读国学经典,涵养幸福人生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人心浮躁,利益至上,浮夸成风,享乐主义占据了很多人的思想,许多人的精神世界极度空虚,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社会不健康元素依然存在,即使是简单的行路也会不断出现“路怒男”等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国学经典引导着我们追求真善美,适应大自然的生活环境,顺乎天时,合乎人情,与时俱进,保持一颗永久年轻快乐的心。一个人要保持高尚的品行就要靠平时多学习,多反思,严格把握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史为鉴,以圣贤为镜,在心中竖起一面正直,向善,向上的旗帜,即使不能兼济天下,也一定要做到独善其身。即使只是一朵花,也要把花的芬芳撒向芸芸众生。国学经典不仅仅应用在个人身上,古人治国平天下的智慧
也皆源于此。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与我们国家今天提出的关注百姓民生是第一要义的观念是一致的,这句话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格独立和平等的尊重。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传诵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观念,小到为人处事,大到齐家治国,都可以从国学中获得智慧和启迪。如今,许多著名的高校兴办起国学院,孔子学院更是遍布全球各地,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如今,国学经典诵读已经成为美丽滨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行文至此,蒙童经典诵读的声音已经不仅仅在耳畔萦绕,我仿佛看到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已经薪火相传。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家乡葫芦岛国学的发展和蓬勃生机,心中除了欣喜,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和传播的责任,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以身示范,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国学思想,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在国学经典智慧之光的引领下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作文二:《品读国学经典——《论语》》900字
有一本书,如林间清风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书,似山涧泉水般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它,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对我们诠释无数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便是国文经典——《论语》。 品读《论语》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里面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论语》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数万字,却出现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这样的人么?他对学生们以身作则,不由半点虚假,游说列国。《论语》中还特别利用季氏之类的小人来衬托出“君子”的高大。于是,“君子”成了《论语》中的主角。到底怎样才算“君子”,这是《论语》中主要探究的问题。古人将“梅、兰、竹、菊”代表君子,这表示“君子”需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视万物的气魄,这也是《论语》中主要推扬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也可以理解为君子。正如上面所说,“君子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坚强刚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只对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还很远,责任还很重。但是将“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会感到无比快乐。“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将仁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一直向前,不论路途多么艰难,丝毫不退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所选择的路不同。“君子”为了道义而奋斗,小人却只贪图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别人;而君子则为天下众生着想,用正义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一些“小人行径”,在“不知不觉”的财富中塞满了自己的腰包,却还说自己“为官清廉”,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后从之。”君子在没有做成事情前,不会夸夸其谈,而在做了之后也不一定会向世人说是自己做的,“君子”不会向大家夸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继续努力,这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吗?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是从光鲜的外表和花言巧语来分辨的,而是应该看他的行动。他认为:“君子应呐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说付诸行动,用行动来证实。语言不重要,毕竟行动才是语言的火花! “君子”是《论语》中的主角,而我们应该立志成为君子,将这个主角在我们生活中延续下去!
作文三:《品读国学经典》1500字
品读国学经典
作者:臧安民 来源:光明日报 录入者:wangke 编辑审核:灯下书影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9日 点击数: 107
遇一好书,与智者神游,乃人生一大幸事。近日读三联书店出版的夏海《品读国学经典》,如饮佳酿、如品佳茗,润泽绵长、回味隽永,一股“悠然神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心绪荡然泛起。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我识作者,知他有清雅的品行、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疏策政论、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笔记志异,广为涉猎、造诣厚重。早年便读过他的《论语与人生》,今日再得《品读国学经典》,焚香净手、潜心研读,欣然忘食间,宛如看到作者捧一卷书、秉一盏灯,人书合一、物我两忘,展动着思想的翅膀、遨游在国学经典的灿烂星空。孔子有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抚卷沉思,于字里行间见人见事见精神,我们从中体味到什么呢?
一种贯通古今、穿透历史的慧眼。何谓国学?国学乃中华特有之学术,是中华文化之魂。何谓经典?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话说,就是“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如果说国学是一顶皇冠,那么经典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史料中探寻经典,需要远见卓识、自出机杼,正是“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品读国学经典》精选文章36篇,从先秦管子《牧民》开篇,间有秦汉的《谏逐客书》、“求贤诏”,唐宋的《滕王阁序》《岳阳楼记》,以清代《曾国藩家书》收笔。纵向跨越2000多年,囊括历史主要朝代;横向涵盖立身、治家、求学、为政、治国各个领域,流淌着尚德、好学、忠孝、仁义、正德等优秀文化因子。阅原文、品释义,深感古风悠悠,更感大义昭昭。清代赵翼曾言:“此诗人慧眼,善于取题处”。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用精深透亮的慧眼,把散落在浩瀚文献中的国学经典,如珍珠般一颗颗撷起,串成一副宝光四射的项链,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种抽丝剥茧、研机析理的匠心。读国学不易,读国学经典更难。这种难,不只缘于思维方式、表述习惯上的古今差异,更因字字珠玑背后有本源、有深意。“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作者凭借扎实的国学功底、深厚的文化修养、深邃的思想思辨、高超的行文技巧,犹如考古学家,用细毛刷轻轻拭去历史尘土;又如工艺大师,雕刻勾勒纹理脉络。比如,在品读王阳明心学力作《尊经阁记》时,作者先交代记文的背景、故事,再从经的本质、经的表现形式、对待六经的错误态度来条分缕析,把蕴含其中的玄奥哲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讲得透彻、明亮。
一种价值重构、精神升腾的睿思。阅读本身,就是思想再挖掘、再阐发、再创造的过程。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作者依据前人又不拘泥前人阐释前人又超越前人,看似“我注六经”,实则更多的是“六经注我”,通篇洋溢着“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风范。对诸葛亮的《出师表》,认为核心是要求官员为国以忠,这既是官员的本分和职责所在,也是官员的基本品格;对李密的《陈情表》,认为最大的社会历史价值在于从人的心灵深处升华了孝的价值、固化了孝的理念,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尽孝、至孝。
一种进德修业、内圣外王的笃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作者运用自身丰富的学识、阅历、经验,以古鉴今、以史资政、以文辅政,让读者看到不只是超凡脱俗、淡然淡定的修为,更看到了世事洞明的练达。比如,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作者认为治国理政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要厚积德义,爱民富民化民,既在物质上帮助民众,也在精神上引导民众。作者持入世之心、务日用之行,探求着从“内圣”到“外王”的通道,启迪着今人更好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作文四:《品读国学经典1》1500字
《品读国学经典》
【基本信息】
书 名:《品读国学经典》
作 者:夏海
书 号:ISBN 978-7-108-05047-2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国学经典灿若群星。《品读国学经典》是夏海所著的一部品读经典、思考人生的学术随笔集。作者以先秦管子《牧民》开篇,到清朝《曾国藩家书》收笔,横跨两千多年历史的长河,对我国古代文史哲中的三十六篇经典名著在介绍作品内容、文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知人论史”、“知人论世”,对经典的历史背景、人生际遇和思想观点进行全方位阐释,鉴古揆今,以史为镜,给人以启示。从文体上看,这些经典绝大多数是散文,其中,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三国和魏晋时期各品读五篇,唐朝品读七篇,宋朝品读六篇,明朝、清朝各品读四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各个领域。
该书风格独特,没有局限于研究鉴赏对象本身,而是进一步挖掘、梳理经典名篇的潜在意蕴和审美情趣,基本是采用 “解构”与“建构”的写作手法,在解析原文、“走近古人”的过程中重构对文本的理解,从思想体悟、艺术感受、审美判断方面对经典进行解读和重新鉴赏,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 对于广大读者而言,该书是一部学习古文经典,汲取人生智慧,提升文化素养的好书。
目 录
1.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读管仲《牧民》有感
2. 广开言路 虚心纳谏——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3. 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有感
4. 学而不已 神明自得——读荀子《劝学》有感
5. 敢于进言 善于进言——读韩非子《说难》有感
6. 真心求人才 大胆用人才——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7. 求贤用贤 共治天下——读刘邦、刘彻“求贤诏”有感
8. 忍辱负重 志在《史记》——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
9. 施仁义 治天下——读贾谊《过秦论》有感
10. 重农贵粟 政之本务——读晁错《论贵粟疏》有感
11. 唯才是举 不拘一格——读曹操“求贤三令”有感
12.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读曹丕《典论·论文》有感
13. 为国以忠 鞠躬尽力——读诸葛亮《出师表》有感
14. 百善孝为先 至孝者至忠——读李密《陈情表》有感
15. 质性自然 乐天知命——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感
16.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感
17. 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读王勃《滕王阁序》有感
18. 苍凉悲歌 守在四夷——读李华《吊古战场文》有感
19. 陋室可铭 德者居之——读刘禹锡《陋室铭》有感
20. 阿房宫赋 执政者鉴——读杜牧《阿房宫赋》有感
21.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读韩愈《进学解》有感
22. 分封郡县 势之必然——读柳宗元《封建论》有感
23. 超越自我 心忧天下——读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感
24. 君子同道 小人同利——读欧阳修《朋党论》有感
25. 欲君必纳 欲臣必谏——读苏洵《谏论》有感
26. 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读苏东坡《赤壁赋》有感
27. 求思之深 往往有得——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感
28. 浩然正气 报国忠心——读文天祥《正气歌》有感
29. 躬行劝学 情真意切——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30. 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读刘基《卖柑者言》有感
31. 经为常道 知行合一——读王阳明《尊经阁记》有感
32. 人格之尊严 官品之清正——读宗臣《报刘一丈书》有感
33.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读钱大昕《弈喻》有感
34. 好问则裕 学而有成——读刘开《问说》有感
35. 剑气箫心 皆忧人才——读龚自珍《病梅馆记》有感
36. 齐家之要 耕读孝友——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作文五:《品读国学经典》1100字
经典原来可以这样读 臧安民 遇一好书,与智者神游,乃人生一大幸事。孔子有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抚卷沉思,于字里行间见人见事见精神,我们从中体味到什么呢? 一种贯通古今、穿透历史的慧眼。《品读国学经典》精选文章36篇,从先秦管子《牧民》开篇,间有秦汉的《谏逐客书》、“求贤诏”,唐宋的《滕王阁序》《岳阳楼记》,以清代《曾国藩家书》收笔。纵向跨越两千多年,囊括历史主要朝代;横向涵盖立身、治家、求学、为政、治国各个领域,流淌着尚德、好学、忠孝、仁义、正德等优秀文化因子。阅原文、品释义,深感古风悠悠,更感大义昭昭。清代赵翼曾言:“此诗人慧眼,善于取题处。”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用精深透亮的慧眼,把散落在浩瀚文献中的国学经典,如珍珠般一颗颗撷起,串成一副宝光四射的项链,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种抽丝剥茧、研机析理的匠心。读国学不易,读国学经典更难。这种难,不只缘于思维方式、表述习惯上的古今差异,更因字字珠玑背后有本源、有深意。“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作者凭借扎实的国学功底、深厚的文化修养、深邃的思辨、高超的行文技巧,犹如考古学家,用细毛刷轻轻拭去历史尘土;又如工艺大师,雕刻勾勒纹理脉络。比如,在品读王阳明心学力作《尊经阁记》时,作者先交代记文的背景、故事,再从经的本质、经的表现形式、对待六经的错误态度来条分缕析,把蕴含其中的玄奥哲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讲得透彻、明亮。 一种价值重构、精神升腾的睿思。阅读本身,就是思想再挖掘、再阐发、再创造的过程。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作者依据前人又不拘泥前人,阐释前人又超越前人,看似“我注六经”,实则更多的是“六经注我”,通篇洋溢着“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风范。对诸葛亮的《出师表》,认为核心是要求官员为国以忠,这既是官员的本分和职责所在,也是官员的基本品格;对李密的《陈情表》,认为最大的社会历史价值在于从人的心灵深处升华了孝的价值、固化了孝的理念,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尽孝、至孝。 一种进德修业、内圣外王的笃行。作者运用自身丰富的学识、阅历、经验,以古鉴今、以史资政、以文辅政,让读者看到不只是超凡脱俗,更看到了世事洞明的练达。比如,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作者认为治国理政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要厚积德义,爱民富民化民,既在物质上帮助民众,也在精神上引导民众。作者持入世之心、务日用之行,探求着从“内圣”到“外王”的通道,启迪着今人更好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作文六:《品读国学经典》1700字
品读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和根基,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密码的载体。当今时代,传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得到重视,国学研究著作也如雨后春笋。在众多出版物中,夏海的《品读国学经典》一书,可谓独辟蹊径、独有风采。 一是在“经典”上着眼,采英撷华。我很赞赏学者高希均的主张,“人生学习的起点,是读一流书,人生历练的过程,是做一流人,人生奉献的高峰,是构建一流社会。”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品
读国学经典》匠心独运,选取三十六篇“中华民族最好、最有
价值”“中国人最诚心、最喜欢阅读”的哲学、历史、文学佳作滹钆。这三十六篇经典,上起先秦管仲、孟子,下迄清中末龚自珍、汤曾国藩,纵横两千多年,囊括为学、为政、为人诸多方面, 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每篇经典短者百余字,长牲也不过千余言,但均字字珠玑、句句光华,具有穿透历史、历久弥新的寺
力量。全书每篇文章既独立成篇,又互相映衬。品读篇篇佳耻
作,如同观赏传统文化大观园中一座座标堵志性的亭台楼阁,不知不觉引领人入国学之殿堂,汲宝典之精华。频
二是在“品鉴”上用心,见微知著。从品读中,可以看出辑作者深厚的国学研究功力和哲学思维素养。作糍家奈保尔说过,“好的或者有价值的写作不只是一种技巧,它有赖于作家咋
身上某种道德完整。”这种道德完整,是缎贯注于字里行间的对
1 / 3
理想的执着,体现着作者深邃的理性ス思考和丰富的人生感悟。这本书联系经典佳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人生际遇,精ǒ
要地指出其结构、旨趣,深挖细析越其核心观点、闪光思想。这些阐述论析,既提炼先贤的思 想精华,又提出对经典新的解释,展示了作者的独到思考钧。比如,在阐释荀子《劝学》时,把人的生命划分为生理形态和道德形态,提出“没有道德狂
的生命是没有质量的生 命”,分析了荀子主张的道德生命的三个境界,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体现的矛盾心理,作了忡
入情入理的分析蠡,认为“乡居的恬淡清新并没有完全抚慰陶渊明心灵的创伤”,阐释李华《吊古战场文》时,提出了自己对丙
战争的哲学思考,发掘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思想价值时,
认为“给人最大的启示是深思”,进而指出,“对于社会来 淀说,深思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个人来说,深思是人生发展完善苍的基础”,从传统哲学思想阐发文天祥《正气歌 》之精华,从而深化和升华了对《正气歌》的认识。
《品读国学经典》思考之深邃独到,得益于作者广阔的
视野。每篇文章,既对原作的思想观点做丝丝入扣的条分缕
析,又旁征博引,把古人的评说、西人的智慧熔铸汇冶在一树Φ起,还紧紧联系现实,特别是联系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领导射艺术涵养,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对经典的解析和重构,“自然融画入了品读者本人的感情偏好和思想观点”。所以,帑读这本书,如同与作者进行关于经典赏读的精彩对话,在随作者走进文镱
2 / 3
本、走近先贤的阅读中,不断激发自己的12屉下一页内省与思考。
三是在“悦读”上下力,情理交纫融。读经典,是一般性地浏览,还是用心用情去品味,大不一样。作者说,自己“夜深鲟
人静,经年累月,口不绝于经典名文,手不停于思绪心得,遑
于是成就了《品读国学经骖典》”。作者倾注其间的情感脉动跃然纸上。在作者笔下霜,品读韩非子《说难》,“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心里会吗有压力,脊背时时感到发凉”,品读《谏逐客书》,“不能不为文章鲜明的观点、恰当的身份、严密的逻辑和优美渡思的文笔所折服”,品读《报任安书》,“不仅为司马迁所受的宫刑坜和屈辱感到痛心,而且为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曳和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意志毅力所震撼,更为司马迁对驴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问和诠释击节赞叹”,品读《岳阳楼记》“最让人琢
震撼的不是优美的文笔和壮阔的景观,而是范仲淹崇高的品,
质和精神”等等。正是有了这样深切瘅的阅读,仿佛“今人似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全书文字方有了情感的张力、生懿
命的灵性,从而充盈了起来 ,生动了起来,鲜活了起来。《品读国学经典》文采斐然,作者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使本可?
能艰涩的阅读变得轻松酣畅,既能作案头常备的资料,又能谠
作枕边时置的佳作,让读者在这一本书中得以感受诸多传统蛱
名篇的神韵。
3 / 3
作文七:《品读国学经典目录》6700字
品读国学经典目录
经典
) 《呻吟语》 李安纲 ://.guoxue./Newbook/book77/renshengzp/syyml003.htm (明
吕坤 原著
李安纲赵晓鹏 述论 《围炉夜话》
【 清 】王永彬 原著 李安纲
马民书 述论
十三经--周易
一、哲学(80种)(查看提要)
1.《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尚书》 58篇(〔阮元校刻本〕
3.《仪礼》 17卷(〔阮元校刻本〕
4.《礼记》 49卷(〔阮元校刻本〕
5.《周礼》 6卷(〔阮元校刻本〕
6.《春秋公羊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7.《春秋穀梁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8.《孝经》 18章(〔阮元校刻本〕
9.《论语》 春秋?孔丘 20篇(〔阮元校刻本〕
10.《孟子》 战国?孟轲 14卷(〔阮元校刻本〕
11.《老子》 春秋?李耳 1卷(〔清毕沅考异本〕
12.《墨子》 战国?墨翟 15卷(〔清孙诒让墨子閒诂本〕
13.《庄子》 战国?庄周 33篇(〔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14.《公孙龙子》 战国 6篇(〔宋刻本〕
15.《韩非子》 战国?韩非 55卷(〔宋乾道刊本〕
16.《列子》 战国 8卷(〔四部丛刊本〕
17.《荀子》 战国?荀况 32卷(〔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本〕
18.《文子》 春秋?辛钘 12卷(〔四库全书本〕
19.《关尹子》 战国?尹喜 2篇(〔湖海丛书本〕
20.《邓析子》 春秋?邓析 2卷(〔四部丛刊本〕
21.《鬼谷子》 春秋?王诩 12篇(〔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22.《鹖冠子》 战国?鹖冠子 3卷(〔学津讨原本〕
23.《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26卷(〔清毕沅校本〕
24.《晏子春秋》 战国?晏婴 8卷(〔孙氏平津馆本〕
25.《管子》 春秋?管仲 76篇(〔浙江书局本〕
26.《商君书》 战国?商鞅 27卷(〔四部丛刊本〕
27.《慎子》 战国?慎到 1卷(〔守山阁丛书本〕
28.《尹文子》 战国?尹文 2卷(〔湖海丛书本〕
29.《淮南子》 汉?刘安 21卷(〔庄逵吉本〕
30.《新书》 汉?贾谊 10卷(〔四部丛刊本〕
31.《盐铁论》 汉?桓宽 10卷(〔清张敦仁考证本〕
32.《风俗通义》 东汉?应劭 10卷(〔龙溪精舍丛书本〕
33.《法言》 汉?扬雄 13篇(〔四部丛刊本〕
34.《太玄经》 汉?扬雄 10卷(〔清嘉庆刻本〕
35.《说苑》 汉?刘向 20卷(〔湖北崇文书局百子全书本〕
36.《新序》 汉?刘向 10卷(〔四部丛刊本〕
37.《新语》 汉?陆贾 12卷(〔汉魏丛书本〕
38.《韩诗外传》 汉?韩婴 10卷(〔四部丛刊影印沈氏野竹斋刻本〕
39.《尚书大传》 旧题汉?伏胜 3卷(〔皇清经解续编本〕
40.《春秋繁露》 汉?董仲舒 17卷(〔乾隆卢文弨校本〕
41.《大戴礼记》 汉?戴德 40卷(〔四部丛刊本〕
42.《白虎通义》 汉?班固 10卷(〔道光陈立白虎通疏证本〕
43.《新论》 汉?桓谭 17卷(〔清严可均辑本〕
44.《潜夫论》 汉?王符 10卷(〔述古堂影宋写本〕
45.《论衡》 汉?王充 85篇(〔四部丛刊本〕
46.《申鉴》 汉?荀悦 5卷(〔明文始堂本〕
47.《忠经》 汉?马融 1卷(〔四部丛刊本〕
48.《人物志》 三国魏?刘邵 12卷(〔隆庆归德府刊本〕
49.《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20卷(〔四部丛刊影明刻本〕
50.《中说》 隋?王通 10卷(〔四部丛刊本〕
51.《朱子语类》 宋?朱熹 140卷(〔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
52.《近思录》 宋?朱熹、吕祖谦 14卷(〔清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
53.《忍经》 元?吴亮 1卷(〔武林往哲遗书本〕
54.《长短经》 唐?赵蕤 10卷(〔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
55.《传习录》 明?王阳明 3卷(〔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本〕
56.《一贯问答》 明?方以智 1卷(〔清抄本〕
57.《明儒学案》 清?黄宗羲 62卷(〔二老阁冯全垓印本〕
58.《日知录》 清?顾炎武 32卷(〔四库全书本〕
59.《心经》 唐?玄奘译 1卷(〔上海佛学书局本〕
60.《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1卷(〔大正藏本〕
61.《无量寿经》 三国魏?康僧铠译 2卷(〔大正藏本〕
62.《肇论》 晋?僧肇 1卷(〔北京佛经流通处刻本〕
63.《弘明集》 南朝梁?僧祐 14卷(〔大正藏本〕
64.《童蒙止观》 隋?智顗 10章(〔大正藏本〕
65.《楞严经》 唐?般剌密帝译 10卷(〔大正藏本〕
66.《法苑珠林》 唐?道世 100卷(〔清道光年间常熟燕园蒋氏刻本〕
67.《六祖坛经》 唐?慧能 1卷(〔金陵刻经处刻曹溪原本〕
68.《五灯会元》 宋?普济 20卷(〔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本〕
69.《周易参同契》 汉?魏伯阳 3卷(〔洪武十三年张本真刻本〕
70.《太平经》 汉?于吉 170卷(〔重刊道藏辑要本〕
71.《老子想尔注》 1卷(〔敦煌抄本〕
72.《抱朴子》 晋?葛洪 21卷(〔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
73.《真诰》 南朝梁?陶弘景 20卷(〔道藏本〕
74.《无能子》 唐?无能子 3卷(〔正统道藏本〕
75.《化书》 五代?谭峭 6卷(〔道藏本〕
76.《云笈七签》 宋?张君房 122卷(〔涵芬楼翻明正统道藏本〕
77.《太上感应篇》 宋?佚名 1卷(〔道藏精华录本〕
78.《焚书》 明?李贽 6卷(〔国粹丛书本〕
79.《大同书》 清?康有为 30卷(〔蓬莱阁丛书本〕
80.《仁学》 清?谭嗣同 2卷(〔清议报本〕
.《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涵芬楼排印本〕
132.《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涵芬楼排印本〕
133.《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东周列国志》 明?冯梦龙著,清?蔡元放改编 108回(〔咸丰刊本〕 .《文心雕龙》 南朝
梁?刘勰 50篇(〔
207.《逸周书》 战国 10卷(〔抱经堂本〕
208.《世本》 汉?宋衷注 1卷(〔茆泮林辑本〕
209.《竹书纪年》 2卷(〔四库全书本〕
210.《春秋左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211.《国语》 战国 20卷(〔黄氏士礼居仿宋刻本〕
212.《战国策》 汉?刘向集录 34卷(〔雅雨堂校本〕
213.《列女传》 汉?刘向 7卷(〔四部丛刊本〕
214.《吴越春秋》 汉?赵晔 10卷(〔清顾有观本〕
215.《越绝书》 汉?袁康 19篇(〔四部丛刊本〕
216.《华阳国志》 晋?常璩 12卷(〔函海本〕
217.《高士传》 晋?皇甫谧 3卷(〔古今逸史本〕
218.《山海经》 战国?佚名 18卷(〔晋郭璞山海经传本〕
219.《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注 40卷(〔王先谦校本〕
220.《晋五胡指掌》 明?张大龄 3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张养正刻本〕 221.《前汉纪》 汉?荀
悦 30卷(〔四库全书本〕
222.《后汉纪》 晋?袁宏 30卷(〔四部丛刊本〕
223.《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衒之 5卷(〔如隐堂本〕
224.《贞观政要》 唐?吴兢 42卷(〔明成化刊本〕
225.《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 12卷(〔高丽新藏本〕
226.《顺宗实录》 唐?韩愈 5卷(〔海山仙馆丛书本〕
227.《五代史补》 宋?陶岳 5卷(〔豫章丛书本〕
228.《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 294卷(〔世界书局缩印本〕
229.《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编著 220卷(〔清冯集椿本〕
230.《通鉴纪事本末》 宋?袁枢 42卷(〔四部丛刊本〕
231.《吴地记》 唐?陆广微 1卷(〔四库全书本〕
232.《蛮书》 唐?樊绰 10卷(〔武英殿聚珍本〕
233.《唐律疏议》 唐?长孙无忌等 30卷(〔四库全书本〕
234.《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 30卷(〔南宋本〕
235.《通典》 唐?杜佑 200卷(〔四库全书本〕
236.《通志略》 宋?郑樵 52卷(〔明汪刻本〕
237.《史通》 唐?刘知几 49篇(〔蜀本〕
238.《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8卷(〔四部备要本〕
239.《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 10卷(〔元刊影印本〕
240.《唐语林》 宋?王谠 8卷(〔守山阁丛书本〕
241.《大唐新语》 唐?刘肃 13卷(〔稗海本〕
242.《隋唐嘉话》 唐?刘餗 3卷(〔顾氏文房小说本〕
243.《北梦琐言》 宋?孙光宪 20卷(〔四库全书本〕
244.《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 10卷(〔四库全书本〕
245.《梦粱录》 宋?吴自牧 20卷(〔学津讨原本〕
246.《铁围山丛谈》 宋?蔡絛 6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247.《容斋随笔》 宋?洪迈 16卷(〔四库全书本〕
248.《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 10卷(〔陆氏家刻本〕
249.《大宋宣和遗事》 宋?佚名 4卷(〔涵芬楼排印本〕
250.《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等 10卷(〔聚珍版丛书本〕
251.《桯史》 宋?岳珂 15卷(〔学津讨原本〕
252.《元朝秘史》 元?佚名 15卷(〔连筠簃丛书本〕
253.《万历野获编》 明?沈德符 30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 254.《陶庵梦忆》 明?张岱 8
卷(〔粤雅堂丛书本〕
255.《广东新语》 清?屈大均 28卷〔清康熙二十九年木天阁原刻本〕. 256.《读通鉴论》 清?王
夫之 30卷(〔船山遗书本〕
257.《廿二史劄记》 清?赵翼 39卷(〔清广雅书局本〕
258.《清代野记》 清?梁溪坐观老人 4卷(〔民国野乘搜辑社本〕 259.《庚子国变记》 清?罗
惇曧 1卷.〔满清野史续编本〕
260.《海国图志》 清?魏源 100卷(〔光绪平庆泾固道署重刊〕
四、军事(20种)(查看提要)
261.《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13篇(〔南宋十一家注孙子本〕 262.《吴子》 战国?吴起 6
篇(〔武经七书本〕
263.《六韬》 旧题周?姜尚 6卷(〔武经七书本〕
264.《司马法》 战国?司马禳苴 5卷(〔武经七书本〕 265.《孙膑兵法》 战国?孙膑 15篇(〔竹
简本〕
266.《尉缭子》 战国?尉缭 24篇(〔武经七书本〕
267.《素书》 汉?张良 1卷(〔二十二子本〕
268.《将苑》 三国蜀?诸葛亮 2卷(〔清张澍辑本〕
269.《风后握奇经》 旧题?风后 1卷(〔津逮秘书本〕
270.《黄石公三略》 旧题汉?黄石公 3卷(〔武经七书本〕 271.《战略》 晋?司马彪 1卷(〔汉学堂丛书本〕
272.《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旧题唐?李靖 3卷(〔武经七书本〕 273.《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唐?李筌 10卷(〔守山阁丛书本〕 274.《武经总要》 宋?曾公亮、丁度等 43卷(〔明唐福春刻本〕 275.《历代兵制》 宋?陈傅良 15卷(〔静观堂刊本〕
276.《守城录》 宋?陈规、汤璹 4卷(〔瓶花书屋丛书本〕 277.《纪效新书》 明?戚继光 18卷(〔四库全书本〕
278.《兵经》 清?揭暄 3卷(〔兵法七种本〕
279.《三十六计》 1卷(〔民国三十年成都瑞琴楼本〕
280.《曾胡治兵语录》 蔡锷 13卷(〔费怒春注释本〕
五、科技(20种)(查看提要)
281.《九章算术》 汉?张苍 10卷(〔四库全书本〕
282.《氾胜之书》 汉?氾胜之 2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83.《养鱼经》 战国?范蠡 1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84.《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 10卷(〔明胡震亨、毛晋刻本〕 285.《洛阳牡丹记》 宋?欧阳修 1卷(〔四部丛刊影元本〕
286.《茶经》 唐?陆羽 1卷(〔格致丛书本〕
287.《北山酒经》 宋?朱肱 3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8.《甘石星经》 战国?甘德、石申 1卷(〔汉魏丛书本〕 289.《竹谱》 南朝宋?戴凯之 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 290.《禽经》 旧题周?师旷 1卷(〔百川学海本〕
291.《陶说》 清?朱琰 1卷(〔乾隆三十九年鲍廷博本〕 292.《花镜》 清?陈淏子辑 6卷(〔康熙善成堂刻本〕
293.《梦溪笔谈》 宋?沈括 26卷(〔清光绪陶氏爱庐刻本〕 294.《营造法式》 宋?李诫 34卷(〔四库全书本〕
295.《刀剑录》 旧题南朝梁?陶弘景 1卷(〔说郛本〕
296.《文房四谱》 宋?苏易简 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 297.《墨史》 元?陆友 1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298.《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 18卷(〔明崇祯十年刊本〕 299.《农政全书》 明?徐光启 60卷(〔康熙贵州粮署刊本〕
300.《饮流斋说瓷》 民国?许之衡 10卷(〔上海朝记书店铅排本〕
六、医学养生(10种)(查看提要)
301.《素问》 旧题黄帝 24卷(〔顾氏翻宋刻本〕
302.《灵枢经》 旧题黄帝 12卷(〔明赵府居敬堂刊本〕
303.《八十一难经》 旧题战国秦越人 1卷(〔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304.《遵生八笺》 明?高濂 20卷(〔清嘉庆十五年弦雪居重订本〕 305.《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52卷(〔味古斋重校刻本〕 306.《神农本草经》 清?孙星衍等辑 3卷(〔问经堂丛书本〕 307.《医学三字经》 清?陈念祖 1卷(〔南雅堂刻本〕
308.《养生随笔》 清?曹庭栋 5卷(〔文瑞楼石印本〕
309.《随园食单》 清?袁枚 14篇(〔随园三十种本〕
310.《食宪鸿秘》 清?朱尊彝 3卷(〔雍正九年希尧序刻本〕
七、艺术(18种)(查看提要)
311.《法书要录》 唐?张彦远 10卷(〔四库全书本〕
312.《书断》 唐?张怀瓘 4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313.《海岳名言》 宋?米芾 1卷(〔四库全书本〕
314.《艺舟双楫》 清?包世臣 7卷(〔翠琅轩馆丛书本〕 315.《广艺舟双楫》 清?康有为 6卷(〔艺术名著丛刊本〕 316.《古画品录》 南朝齐?谢赫 1卷(〔四库全书本〕
317.《历代名画记》 唐?张彦远 10卷(〔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本〕 318.《林泉高致》 宋?郭熙 1卷(〔画论丛刊本〕
319.《宣和画谱》 宋?无名氏 20卷(〔四库全书本〕 320.《画筌》 清?笪重光 1卷(〔昭代丛书本〕
321.《学古编》 元?吾丘衍 1卷(〔四库全书本〕
322.《篆刻十三略》 清?袁三俊 1卷(〔篆学丛书本〕 323.《乐府杂录》 唐?段安节 1卷(〔钱熙祚校订本〕 324.《棋经十三篇》 宋?张拟 1卷(〔忘忧清乐集本〕 325.《梅花喜神谱》 宋?雪岩 2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326.《千秋绝艳像赞》 明?仇英绘图 文征明题诗
327.《陈洪绶花鸟鱼虫册》 明?陈洪绶 1卷(
328.《飞鸿堂印谱》 (第一集) 清?汪启淑 40卷(
九、其他(24种)(查看提要)
357.《书目答问》 清?张之洞 5卷(〔光绪二年初印本〕
35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纪昀等 200卷(〔四库全书本〕 359.《国学概论》 章太炎
360.《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梁启超
361.《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362.《经典常谈》 朱自清
363.《唐诗杂论》 闻一多
364.《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365.《开心学国学——不可不知的1000个国学知识点》 366.唐诗简史
367.唐诗名篇赏析
368.宋词简史
369.宋词名篇赏析
370.元曲简史
371.元曲名篇赏析
372.书法简史
373.绘画简史
374.篆刻简史
375.历代军旅诗365首
376.历代牡丹诗365首
377.历代中秋诗365首
378.历代端午诗365首
379.历代七夕诗365首
380.历代菊花诗365首
作文八:《《品读国学经典》》1100字
来源:共产党员网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举报/纠错 ]
目录
1.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读管仲《牧民》有感
2. 广开言路? 虚心纳谏——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3. 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有感
4. 学而不已? 神明自得——读荀子《劝学》有感
5. 敢于进言? 善于进言——读韩非子《说难》有感
6. 真心求人才? 大胆用人才——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7. 求贤用贤? 共治天下——读刘邦、刘彻“求贤诏”有感
8. 忍辱负重? 志在《史记》——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
9. 施仁义? 治天下——读贾谊《过秦论》有感
10. 重农贵粟? 政之本务——读晁错《论贵粟疏》有感
11. 唯才是举 不拘一格——读曹操“求贤三令”有感
12.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读曹丕《典论·论文》有感
13. 为国以忠? 鞠躬尽力——读诸葛亮《出师表》有感
://.zgdjyj./Default.aspx?tabid=99&ArticleId=5251
14. 百善孝为先? 至孝者至忠——读李密《陈情表》有感
15. 质性自然? 乐天知命——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感
16.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感
://.zgdjyj./Default.aspx?tabid=99&ArticleId=5278
17.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读王勃《滕王阁序》有感
18. 苍凉悲歌? 守在四夷——读李华《吊古战场文》有感
19. 陋室可铭? 德者居之——读刘禹锡《陋室铭》有感
20. 阿房宫赋? 执政者鉴——读杜牧《阿房宫赋》有感
21.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读韩愈《进学解》有感
22. 分封郡县? 势之必然——读柳宗元《封建论》有感
23. 超越自我? 心忧天下——读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感
24.君子同道? 小人同利——读欧阳修《朋党论》有感
25. 欲君必纳? 欲臣必谏——读苏洵《谏论》有感
26. 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读苏东坡《赤壁赋》有感
27. 求思之深? 往往有得——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感
28. 浩然正气? 报国忠心——读文天祥《正气歌》有感
29. 躬行劝学? 情真意切——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30. 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读刘基《卖柑者言》有感
31. 经为常道? 知行合一——读王阳明《尊经阁记》有感
32. 人格之尊严? 官品之清正——读宗臣《报刘一丈书》有感
33.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读钱大昕《弈喻》有感
34. 好问则裕? 学而有成——读刘开《问说》有感
35. 剑气箫心? 皆忧人才——读龚自珍《病梅馆记》有感
36. 齐家之要? 耕读孝友——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作文九:《品读国学经典1》1900字
品读《国学经典》
-感悟人生境界
悠悠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打开这般卷帙浩繁的文明史书,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从“蕴蓄则韵流言出”的唐诗到“发露则意尽言中”的宋词;从“湘浦鱼沉,衡阳雁断,音书要寄无方便”的农业时代到“足不出户,晓尽天下事”信息时代,无不有华夏民族智慧的足迹和文明烙印。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某些文明被时间慢慢地一点一点蚕食,最后,化为一抔黄土,被遗忘在历史里。文明犹如民族的血液,当血液干涸时,民族就会变成“行尸走肉”的植物人。那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可言的呢?而文明血液中起着运输和转换作用的红细胞让生命得以焕发生机的必是国学经典。
所谓国学经典是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国学经典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够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术运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国学无用之大用,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
经典万千,深深蕴含着无限的哲理,不是寥寥数言所能阐释透彻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的继承少之又少,繁缛的世俗网络文化充斥着这些祖国未来的心灵。“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寥寥数字,直接地告诉我们做人的标准,对父母孝顺,爱护兄妹,做事谨慎,诚信为本,用一颗博爱之心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这些都是中华的民族精神之所在。
大学生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应该作为传统经典文化的承载者。但由于某些社会现象的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抛弃传统经典文化,而陷入世俗的泥潭,忘了历史使命。思索根源,依我个人愚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教育制度的缺陷。我国当代的教育体制,在一定时期,对于人才的培养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推动了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任何制度都是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不可能一层不变。中国的教育制度逐渐走进了“为升学而教,而学”的死胡同,抛弃了传统经典著作和中华文明的精髓。幼年启蒙没有做好,没有把中华经典文化的种子植根于孩子心中,又怎能培养出中华民族合格继承者呢?高校教育如出一辙,对专业知识过重强调,忽略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当代大学生基础知识的严重匮乏,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情况更为严重。有些甚至连自己的祖先都已忘却,背离了中华文明的轨迹。
二.社会风气的影响。现代社会流行的是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抛弃殆尽。“人之初,性本善”已经是过时的人生态度。金钱至上,什么事情都以金钱来衡量,全无真诚与奉献所言。有权有钱者,就是王道。“勿谄富,勿骄贫”是当代大多数人所唾弃的做人准则。可想而知这样的社会风气,又怎样能培养出合格的继承者呢?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父母一直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许多性格都是父母影响下形成的。父母对爷爷奶奶孝顺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的心,长大成人之后极力效仿父母的行为。凡事以孝为先,“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现在许多父母极力给子女灌输金钱本位思想,导致子女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由于他们没有用传统文化启蒙孩子,因此往往会酿成无数悲剧,而使他们追悔不已。父母教育是根本,应该慎重对待。
四.个人的人生态度。“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当代大学生背离了一些基本的做人准则,以利为本,毫不顾忌道德法律约束。有过者甚至步入违法犯罪的境界。对上不孝顺父母,对下不教育子女,既丢失了做儿女的职责,又失去了做父母的责任。对人生轻易放弃,怨天尤人,浪费了青春,辜负了父母的心血,愧对了国家的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是指引成功的灯塔,有了它,即使面对黑暗的挑战,也无所畏惧。
忠孝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期,应该有新的发展。对于继承传统国学经典我们应该秉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心态,透彻的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继承的同时,应该防备不要出现古人左右今人的现象。社会
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国学经典也应该如此,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文化,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深思的东西。“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今天我想说的是“略文化之精髓,在《经典》”。
以孝为先,以信立身,让这个以利为主的物质社会拥有一阵轻风吹过,这阵轻风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孰不知这就是人的本性呢?这大概就是国学经典精髓之所在。
读经典,使人明智; 读经典,使人明孝;
读经典,使人明德; 读经典,使人感悟人生。
姓名:柳建国
年级:10级
专业:历史学
班级:1班
联系电话:15025687302
作文十:《品读国学经典》700字
品读国学经典,启迪智慧之光。国学热起来
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
目前,国学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和学校的认可,那么青少年学习国学有很么好处呢?其实孩子早期教育除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行为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塑造、记忆力和专注力的提高等。大量数据表明,通过国学学习(经典教育)的孩子在这几方面明显优秀于其他孩子,孩子通过经典诵读、熏习德行和礼仪养成,成为身心健康、气质高雅、知书达理、德才兼备的好孩子,将为一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奠定道德根基。道德根基包括两方面,一是孝道,二是尊师,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明白孝敬父母、亲人,尊重师长的道理。
二、增强语言能力。诵读国学,可以让孩子奠定语文基础。同时,孩子也学习了优美经典的文字、文言、文章。孩子既学到了“语”又学到了“文”,两
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孩子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三、开发孩子智力潜能。通过学习经典古籍和诗歌,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智力和记忆力方面的开发。
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益”“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后的语句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五、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当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品读国学经典,涵养幸福人生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