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植物的文化内涵》6100字
作文资料摘抄之植物的文化内涵
概述,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耐寒的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与松柏精神近似的有水中荷花。宋代周敦颐《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周敦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的写照。是人们品格磨练的好榜样。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在“以德化民”的文化氛围中,文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素养、水平、对植物作不同的欣赏。你可以从中欣赏他们的刚直美、高洁美,也可以领略它们的雅趣美、潇洒美。但总的都是在寻找植物的某些内在特性,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赏景、赏花与文化相关联的特有传统和审美方式。
兰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兰花是一种珍贵、神奇的草本植物。它生长在深山野林。“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品德高洁,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她是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根植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化。其品格风范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理想人格的象征。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路,才能洗净那绚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不香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心中理想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化,则不免为尘垢沾污。因为兰只适宜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宋人郑思肖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的根茎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被异族践踏,表示自己不愿意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
竹
,、竹在清风中发出簌簌的声音,在月夜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凄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数植有竹子。王子猷: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经深入士人骨髓。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清脆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那境界空虚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竹就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重要朋友。如果说北方人发明了“钻木取火”的话,那么大江之南的人们是“结竹成屋”。竹,随遇而生,虚心直节,干云而上,四季常青,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竹作为文人画的主题,无处不体现书画家的感情色彩和精神境界。能表现出竹子的风、晴、雨、露、春、夏、秋、冬,只是画家的技巧所在,一种无花无果有无多大变化的草木,千余年来久画不衰。因此,竹子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成为了高风亮节,虚心向上的象征。历代画竹的高手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们以诗言志,直抒胸臆。强调“骨法用笔”,以写代画,竹竿用篆文,竹节用邈隶,竹枝用草书,竹叶用楷锐。正如板桥题《兰竹册页》中所说:“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书然。”这也是文人写意画的显著特点。
3、竹枝干挺拔、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备受我国人民喜爱。“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而在日本,竹子则是真实与奉献的标志。整个东方各个地区都将竹子作为书写工具。对于佛教和道教艺术家来说,竹子笔直的线条和中空的结构本身就有极其深刻的象征意义。有些高大的竹子极受人崇拜,被奉
为生命之树。在中国,竹子是冬季的三大吉祥植物之一,对于学者人文意义重大。
菊
,、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更是情有独钟。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通过这两句诗,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中,表达了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营造了一个精神解脱的境界。诗人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俗流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致后人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隐逸之操的象征。**的《采桑子?重阳》中有“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节最典型的特征是菊花盛开。**把“分外香”放在一个战争环境,凸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赋得残菊》中写“香浓,晚笑,风劲浅残香,西叶凋轻翠,园花飞碎黄。”赞美了菊花风姿不残,馀香犹在的顽强生命力。
,、关于菊花的诗歌,最早的大概要数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了。这位自称“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千古第一诗人在被放逐的途中,为表达自己高贵的爱国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品质,餐秋菊之落英,吟出了不朽的杰作《离骚》。在这里,菊花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质。
菊花,在千古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笔下往往成了寄托情思的对象。有思念远方丈夫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哀叹个人命运,抒写国破家亡的深悲剧痛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欣赏菊的独立不群的个性,便有“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细开宜进世,独立每含情”之句。唐末农民起义英雄黄巢则对菊的乐观与顽强精神情有独钟。于是菊在他眼中显得那样潇洒豪迈。“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秋风中数株晚菊,顶风傲霜,挺立东篱,散发着余香。这花中志士,和所有在逆境中奋起的英雄多么相像。
4、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已有三千年的栽培历史。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末清初开始。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赏菊盛会。古代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含义。中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甚多。
八叶菊被日本皇室定位国花,另外,意大利的国花是雏菊,德国和马耳他的国花都是矢车菊。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菊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它的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隽高雅的香气。菊花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梅
,、梅花原产地广泛,在西藏,西南以及长江中下游直至台湾均有,因此便有了民族融合的象征。在辛亥革命的时期,梅花的五福也象征了汉、满、蒙、回、藏的大团结。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恢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他花卉的。她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柳宗元在《龙场路》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上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喻美人,因为她有清冷淡雅的美。明代李渔曾论赏梅:“风送香来,后来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可见梅的坚韧、高洁。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梅花最令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她不屑于于凡俗的桃李在春天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放繁花满树,冷冷幽香,随风袭人。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 。所以诗人常用清逸形容美化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最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
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但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加倍珍爱。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的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一起身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蕴含着人格和道德精神的价值,因而为诗人所珍视。
莲
,、莲花成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据说佛祖西大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
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佛祖塑像便已经常常是在莲花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为莲花坐或为吉祥坐,成为佛教僧人打坐时的典范坐法。
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人们的敬爱。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盛产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荷花自喻。
2、莲与文化关系最深的是在中国。在中国,莲花被崇为君子。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文人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群芳谱》中说:“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华,出于淤泥而不染,花中君子也。”影响深远。
3、人类自古以来,就十分珍视莲花,并演绎出丰富、圣洁的内涵。莲花早晨开放,夜晚闭合的性质如同太阳,所以莲花在埃及被视为太阳的象征。而在古代印度,莲花象征女性的生殖能力,代表多产、力量以及生命的创造,同时也是丰熟、神圣、不死的象征。所以在印度,莲花被视为神的象征,是印度的国花。同时,莲花也是佛国净土庄严的象征。由于莲花的生长特性,所以经常被用来隐喻为清净、尊贵等具有正面光明的象征。如在《长阿含经》中,就将水面上纯洁的莲比喻为超脱污染的世间的圣者;或将莲花上水珠滴落的情形比作忧愁的消失。由于莲花的丰富内涵,所以经典中以莲花作为供养菩萨的妙好花朵。莲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被象征为君子。周敦颐的《爱莲说》足以说明文人偏爱莲花的原因。其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更被传为名句。
牡丹
牡丹是我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来距今,,,,年历史。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牡丹文化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哲理。
柳
古人折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妨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一种事物的文化指向是该事物的主要寓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意向。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是以柳比喻女子容颜娇美的绝句。而宋代词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则把视线由眉毛转移到了曼妙的身材上。
梨花
梨花靓艳寒香,洁白如雪,唯其过洁,也最容易受污。元好问有《梨花》一诗,最形象地描绘出梨花的品格。“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春色惜天真,玉颊洗风露。素月淡相映,肃然见风度。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妒。”
梨花开在唐诗里,可以不择地点,不分时节。因人而异,因境而别。无论是深宫庭院,还是塞外沙海;无论是暮春时节,还是胡天八月;也无论是迟暮美人,还是漂泊游子:梨花都是随时随地地为人盛开,有花团锦簇、洁白如雪的壮观,又随风飘零,满目破碎的凄凉。也有沐浴朗月,临溪绽放的高洁??凡此种种,千姿百态,意趣万千,构成了一个充满奇情异趣的世界。
梧桐
梧桐树因其具有招引凤凰的美好传说故事,被中国历代人视为吉祥之物。东汉郑玄笺《诗经》之“卷阿”篇日:”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说:“诗本意是高岗朝阳,梧桐生其上,而凤凰栖于梧桐之上鸣矣;今凤凰言高岗,梧桐言朝阳,互见也。—可知梧桐树具有招引凤凰的神异功能。战国时庄周《庄子?外篇?秋水》中有“夫鸩雏(凤凰类)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之载,体现了鸩雏不与凡乌共栖的高洁之志。前秦时苻坚在长安阿旁城植数十万株桐竹以招引凤凰。因此俗语有“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称。清苏州私园“残粒园”以植梧而名,园名就取自杜甫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之意。
迷迭香
1、它的英文名字是由两个拉丁文字转化而来,意指“海之朝露”。据传说,迷迭香本是白色,在圣母玛丽亚带着圣婴耶稣逃往埃及的时候,圣母将其罩袍挂在迷迭香树上,从此迷迭香就成为蓝色。耶稣在逃离迦南前往埃及的途中,将洗好的衣服晒在迷迭香上,迷迭香因此被赋予许多宗教传说。在欧洲,迷迭香被植于教堂周围,教堂将其视为神圣的供品,迷迭香有被称为“圣母玛丽亚的玫瑰”。
莎士比亚在其剧中写着“迷迭香是为了帮助回忆,亲爱的,请您牢记。”
2、西洋民间流传着无数迷迭香的浪漫传说。迷迭香的香味浓郁,据说古代匈牙利女王喜欢用迷迭香泡澡。而古人相信它可以加强记忆力,所以它也有海上灯塔之称。当外出的船迷失方向时,迷航的水手可以凭借这浓浓的香气来寻找陆地的位置。
迷迭香被定义为爱情、忠贞和友谊的象征。意大利的女生会拿开着花的迷迭香轻轻敲扣着自己心上人的手指,并期待着给予正面的回应;或者在婚礼中被编织成头冠戴在新人头上,代表忠贞。除此之外意大利人也在丧礼仪式上将小枝的迷迭香抛进死者的墓穴,代表对死者的敬仰怀念。而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意念各国,迷迭香就是纪念的意思。
矢车菊
象征着幸福的小花朵是德国的国花。在欧洲的乡间小路上,玉米田里,都可以看见矢车菊湛蓝娇小的可爱身影,散发出淡淡清香。矢车菊是庞大的菊科家族中的一员,欧洲是矢车菊的故乡。地处中欧的德国,在山坡、田野、房前屋后、路边和水田都有矢车菊的踪迹。每年的夏季都是矢车菊开的季节,不大不小的头状花序生长在纤细茎秆的顶端,宛若一个个娟秀的少女,面向着“生命之光”——太阳,起到幸福、欢乐。淡紫色、淡红色以及白色的素雅花朵散发出阵阵清幽的香气,表现出少女般的贤淑品质,博得了德国人民的赞美,被誉为德国的国花。诗人用美妙的语言歌颂它,画家用艳丽的笔墨描绘它;说它的花能启示人们小心谨慎,虚心学习。这正是德国人民处事虚心、谨慎、谦和之风的写照。
百合
百合花素有“云裳仙子”之称。由于其外表高雅纯洁,天主教以百合花为玛利亚的象征。而梵蒂冈、法国以百合花为国画。百合的种头由鳞片抱合而成,取“百年好合”、“百事如意”之意。在中国自古视为婚礼必不可少的吉祥花卉。百合花的花名是为了纪念圣母玛利亚,自古以来圣母就被基督教视为纯洁的象征,因此它的花语就是春节。
作文二:《传统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2600字
传统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
一、比德传统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善) 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的外在形态、生态上的科学生理性质、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也就是说有与人好的本质、本质力量相似的形态、性质、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 比德,亦即从山水花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
因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士大夫们,在经营园林植物及其景观中,便总是以具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例如,在园林植物中,广泛被园林采用者首推松柏。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知后凋”《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与松、柏精神近似的有水中荷花。宋代周敦颐《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的写照,是人们品格磨练的极好榜样。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在“以儒化民”的文化氛围中,文人们会根据各自的素养、水平,对植物做不同的欣赏,你可以欣赏它们的刚直美、高洁美,也可以领略它们的雅逸美、潇洒美,但总的都是在寻找植物的某些内在特性,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赏景、赏花与文化相关联的特有传统的审美方式。
二、具有“雅、静、清、逸、飘”等闲情美
对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单一性地看作“比德”型景观,显然是过于单调,缺乏情趣。所以,园主常根据自身之爱好,特别是那些官场失意,隐影于朝外的士大夫,总是选取适合于观赏、吟诵的植物,配置在园林中适当的位置,依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可以四时八节的邀约知心好友,欣赏吟咏。例如,在中国文人的眼中,梅花也是一种具有“标格清逸”精神属性美的花木。宋代范成大说它:“梅以韵胜,以格高”(《梅谱前序》;徐致中赞美它:“要知此花清绝处,端知醉面读《离骚》”;陈与义赞美道:“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殊”;洪璐赞美它:“性姿素朴,仪容古雅”。正由于梅花具有雅逸美的精神属性,因此最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林逋的七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可谓“梅以韵胜”的千古名句。最为突出的是宋代张磁,他提了六条荣宠之道:“为烟尘不染;为铃索护持;为除地径净落瓣不溜;为王公旦夕留盼;为诗人阁笔评量;为妙妓淡妆雅歌。”按此标准,赏梅就格外超尘了。
荷花,“可以嗅清香而折酲,可以玩芳华而自逸”,是颇具雅逸精神美的花木。宋代于石《西湖荷花》一诗中,收月夜赏荷的意境美,写得如画如歌:“夜深人静月明中,方识荷花有真趣;水天倒浸碧琉璃,净质芳姿澹相顾;亭亭翠盖拥群仙,轻风微颤凌波步;酒晕潮红浅渥唇,肤如凝脂腰束素;一捻香骨薄裁冰,半破芳心娇泣露;湖光花气满衣襟,月落波寒浸香雾;恍然人在蕊珠宫,便欲移家临水住!”
竹子,又是一种具有雅逸精神美的植物,素为中国古代文人看重。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对
竹子的雅逸美说到了极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将有竹与无竹提高到雅与俗之分,可以说是苏轼对竹子雅逸精神的最大挖掘,并为以后所有文人所公认。
三、 崇尚自然,追求天趣
古代无论儒、道、佛三家都讲“天人合一”,认为人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特别是道家极力推崇天地自然之美,提倡“人法地,地法天,人以天地为法。”“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庄子》) 。这种思想反映在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不仅植物材料来源自然,而且不加修剪来展示植物色、香、姿等自然面貌的。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和“吾家满山种秋色,黄金为地香为国”(杨万里) 表现的是荷花和菊花的色彩美;“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这是梅花的俯态美;“半粒能含万斛香,一枝解夺千姝丽”(杨基) 这是展示桂花的香味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必欣然为乐”,南朝齐梁陶弘景特爱听松,这是松的音响美;“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是植物的光影美。古代人赏花追求自然天趣,更推崇物我两忘的赏花境界,如“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陆游《梅花》)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 。
四、具比兴内涵
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德”说侧重于通过花木形象寄托,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棠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这是中国传统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五、田园美
“寓善于美”的传统古典审美观,使得一些鲜果时蔬也成了古典园林中的一道美景,同时,采收时用以招待亲友或家人尝新,亲手劳作,共享时鲜,也不失一种田园情趣,其乐也融融。《上林赋》中就提到了39种植物,诸如卢桔、黄甘、橙、枇杷、留落(石榴) 、离支(荔枝) 、蒲桃(葡萄) 、隐夫(山樱桃) 、杆(银杏) 、胥邪(椰子) 、燃(酸枣) 、亭奈(棠梨) 、枣、杨梅、樱桃等果树,这说明在上林苑中果树也是装点园景和采食鲜果的兼用造园材料。拙政园中的嘉实亭是取梅实为主景的;而枇杷园更是选择具田园野趣的枇杷并筑富田园风光的梯田状树坛来表达田园生活的;秫香楼原本属王心一的归田园居,这是一处极富田园风光的景点,里面选择的植物以稻谷为主景,再配以其它观赏植物营造乡村生活的。有一些果树不仅形实兼丽,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林》中说:“梅李至东而花,春得而食;”《世说新语》记述魏武带兵,兵渴,望梅生津止渴的故事,都给梅李等增添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在有限的空间里,仅仅配置上这些颇具文化内涵的植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古代士大夫们常常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以创造出无限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
作文三:《管窥中国植物传说的社会内涵》3700字
[摘要]植物传说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独具风姿的奇葩,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各类植物的审美体验活动的精神产品,有着无以伦比的美学价值。通过几则植物传说在表现社会生活手段和内容方面的分析,探讨植物传说与农业生产、抗争灾害、阶级斗争等的关系,发现其中的社会内涵。 [关键词]植物传说 精神产品 社会内涵 在人类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间传说作为各族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艺术之舟,承载着众多令人神往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等一系列宝贵财富,其中的植物传说则以其独特的风姿成为不可多得的奇葩。 中国植物传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各类植物的审美体验活动的精神产品。在反映现实方面与其它审美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表现手段不同。植物传说一般是从植物的独特性质出发,找到植物与人类社会的契合点(或实用的,或精神的),并产生联想,从而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 从对植物传说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在表现手段上有两种倾向:一是,植物是人经过艰苦奋斗的劳动产品,此类可从《种子的起源》、《谷种》、《映山红》中加以探讨。以《种子的起源》为例,在开天辟地之初,地上没有种子,一个少年经历了九个太阳灼烧地球的天灾之后,来到了天地尽头天泉,娶一个聪明的天女为妻,随之上天,在面见天神的过程中,少年经历了云层的痛压、月亮的冷袭、太阳的炙烤等痛苦折磨之后,天神又给少年制造了众多难题,少年在姑娘的帮助下一一克服。由于违反天神的旨意,姑娘受惩罚赤身随少年回到人间,同时也给人间带来了种子。这里塑造了非凡的英雄人物,他们勇敢、聪明,具有不懈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后来人们赖以生存的植物。从他们经历的艰险磨难中可见这些植物的来之不易。另一类,是“物体转变”形式的植物传说,即某植物为某人或某物所变成,它的建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与植物的习性、特点完全和谐一致,融为一体,植物被人格化。这类传说数量最多。如《七叶一枝花》中村庄的老夫妇的七个生龙活虎的儿子和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勇敢地与给村庄带来无穷灾难的大蟒蛇搏斗,他们不畏艰险,先后在斗争中牺牲,最终女儿被吞入蟒蛇腹中而将蟒蛇杀死,使人民又过上了太平生活,这七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最后变成了七片叶子托着一朵花的奇妙植物,能治愈毒蛇咬过的伤口。这个传说中,植物奇妙的特性通过人的同样的活动进行类比而加以解释,从而使植物人格化,达到由植物反映丰富生活的目的。 以上是中国植物传说在表现社会生活手段上的独特之处,而在反映内容上,它仍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它给我们呈现了各民族的社会关系、道德观念和渴望征服自然、战胜压迫、改善艰苦劳动条件、不折不挠地追求理想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愿望。细加分析,中国植物传说在反映社会内容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植物传说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关 农作物是植物传说的对象之一,如种子、大豆、米、稻谷等等,这一前提决定了植物传说与农业天然的联系。藏族的《种子的起源》、布依族的《谷种》、马尔康藏族的《青稞种子的来历》、水族的《谷子的传说》、四川的《珍珠米》、瑶族的《稻谷的由来》等一系列以农作物为对象的植物传说,都是人类在农业劳动之余对自身赖以存在的农作物来源的一种审美的假想。 除了农作物传说之外,还有一些虽然并不是以介绍农业活动为主,但也基本是围绕农业展开情节安排的。如:羌族的《白杨树》叙述的是土官要把种庄稼的平坝夺去栽花椒树,穷苦百姓只好到高山上去开火地,但高山上缺水,土官又不让人去背水,由此展开的百姓与土官斗争的故事。在这个传说中,农业环境是阶级矛盾冲突、斗争的焦点。而《水仙花的传说》中金盏和百叶,为了给村人寻找水源以供田地灌溉使用,先后砍山而死。这则传说中人们奋斗的目标也是农业劳动。 这样共同的创作倾向是与这些传说产生的时代状况紧密相联的。丹纳曾经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格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植物传说究竟产生于什么社会,我们可以从格罗塞的《艺术起源》中找到一些解释:“狩猎部落由自然界得来的画题,几乎绝对限于人物和动物的图形。他们只挑选那些对他们有极大实际利益的题材。原始狩猎者对植物食粮多视为下等产业,自己无暇照管,或者交给妇女办理,所以对植物就很少注意。”只有进入了农业社会,人们才对周围的植物产生了兴趣,才有机会围绕农业展开一系列丰富多彩、变幻多姿的审美活动,从而农业也就成为了他们生活和审美的中心话题。 植物传说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 从《龙眼和桂元》、《水仙花的传说》、《斑竹》、《七叶一枝花》、《百日红》(朝鲜族)等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是以人类与自然灾害进行无畏抗争为主题的。以《龙眼和桂圆》为例,古时候,莆田县兴化湾因一条孽龙而经常发洪水、下暴雨,淹死了上万无辜的老百姓,淹没了千百亩农田,桂圆为报乡亲和父母之仇,奔向海中与孽龙搏斗,最后杀死了孽龙,取得龙眼。这个传说显然记述的是古代人民运用智慧和力量亲自制服洪水,保卫家园的业绩。 这些传说,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远古人类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战胜天灾,从艰难的自然环境中获得解放,走向成熟的经历。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在他们内部阶级斗争还不太尖锐化的时候,社会的主要矛盾即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尤其是他们地处高山峻岭,生产力比较低下,自然界的灾害往往给他们造成恐惧和不安,于是他们便通过幻想来加以表现、阐释,把自己渴望摆脱、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而且结局往往都是人类战胜了自然灾害,获得了胜利。这其中孕育着古代劳动人民迫切要求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与愿望。尤其是那些伟大的英雄人物的塑造,更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抛弃“神造万物”、“上帝创造一切”的唯心主义观念,勇敢地挑战自然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后人而言仍有着可贵的现实意义。 植物传说是阶级压迫、斗争的深刻反映 反映阶级冲突、压迫的植物传说,在整个植物传说中数目极多。最具代表性的应数《白杨树》(羌族)、《龙眼和桂元》、《山丹丹花》、《金银花》、《仙人掌》、《蔷薇花》、《雁来红》、《白蘑菇》(朝鲜族)等等。这些传说故事普遍涉及上层人物对贫民百姓的压榨。以《金银花》、《仙人掌》为例,《金银花》中,村里有名的金银花姑娘心灵手巧,眉清目秀,不仅一手好针线,还学会了诊病配药,但遭县官儿子的戏弄,被逼致死,最后变成药材金银花,仍旧诊治乡民。而《仙人掌》中勇敢的青年为乡民除害而去杀老虎,得一仙翁相救,意外获得治愈百病的仙草。青年毫不吝惜地把仙草叶送给村里有病的人,自己从不享用,此事被暴虐皇帝所知,逼迫青年送草如宫,青年勇敢地将贪婪残暴的皇
帝毒死而被关押。这两则传说都直接写到上层统治阶级与下层劳动人民的正面冲突,尤其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上层统治阶级的残暴、贪婪、无耻,为了个人利益而肆意践踏劳动人民,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他们的深切痛恨和唾骂。 总观这类传说,故事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勇敢无畏的劳动人民最终成为阶级冲突的牺牲品,如金银花姑娘被逼死,勇敢的青年也被监禁。他们自身的美好品质在恶势力面前被摧残。这类植物传说所体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劳动人民那种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在他们肉体毁灭的同时,精神却得到了赞美和提升,成为社会中积极肯定的最有价值的力量,这就是这类传说的深层魅力。 植物传说涉及到人民的爱情婚姻生活 这类传说尽管不一定以爱情为主题,却贯穿于故事的始末,如《水仙花的传说》金盏和百叶两人真心相爱,同甘共苦,为村民的生计寻找湖水,在金盏牺牲后,百叶勇敢地继承了他的事业,最终砍山而死,找到了湖水,变成了水仙花。与这类赞美坚贞爱情相反,以《白蘑菇》为例,小伙子的媳妇聪明、美丽,显赫的金丞相对她起了坏心,千方百计想得到小伙子的妻子,最后将小伙子毒死。为了救活丈夫,妻子女扮男装到龙宫取得不死药将丈夫救活,结果丈夫背信弃义在龙宫与龙女结为夫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把妻子忘得一干二净。这则传说通过妻子为救丈夫而四处奔波,始终坚贞守节的行为与丈夫忘恩负义、贪图享乐,背弃妻子的举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批判了背弃爱情的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警戒世人不要做喜新厌旧之辈,要忠于爱情。 以上这两类传说都涉及到爱情婚姻生活,前者把爱情融于事业的奋斗之中,后者则批判了不道德的违背爱情的行为。尽管两者都非正面叙述,但我们都能从中明显感受到,古代人民积极正确的爱情观和道德观:对忠贞爱情的肯定和赞美。 以上初步探讨了植物传说在反映生活时的几个特点,其实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同一个植物传说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几方面的内容。中国植物传说这种多内容的交织,给我们展现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综合的生动图景,其间蕴含着古代人民鲜明的情感倾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对邪恶力量及不道德行为的批判与否定。(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文四:《传统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1600字
友报/2006年/7月/21日/第006版
家园
传统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
王莉芳
比德传统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善) 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亦即从山水花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因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士大夫们,在经营园林植物及其景观中,便总是以具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例如,在园林植物中,广泛被园林采用者首推松柏。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具有“雅、静、清、逸、飘”等闲情美
把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单一性地看作“比德”型景观,显然过于单调,缺乏情趣。所以,园主常根据自身之爱好,特别是那些官场失意,隐影于朝外的士大夫,总是选取适合于观赏、吟诵的植物配置在园林中适当的位置,依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可以四时八节的邀约知心好友欣赏吟咏。例如,在中国文人的眼中,梅花也是一种具有“标格清逸”精神属性美的花木。宋代范成大说它:“梅以韵胜,以格高。”正由于梅花具有雅逸美的精神属性,因此最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最为突出的是宋代张磁,他提了六条荣宠之道:“为烟尘不染,为铃索护持,为除地径净落瓣不溜,为王公旦夕留盼,为诗人阁笔评量,为妙妓淡妆雅歌。”按此标准,赏梅就格外超尘了。
荷花,“可以嗅清香而折酲,可以玩芳华而自逸”,是颇具雅逸精神美的花木。宋代于石《西湖荷花》一诗中,收月夜赏荷的意境美,写得如画如歌:“夜深入静月明中,方识荷花有真趣;水天倒浸碧琉璃,净质芳姿澹相顾;亭亭翠盖拥群仙,轻风微颤凌波步;酒晕潮红浅渥唇,肤如凝脂腰束素;一捻香骨薄裁冰,半破芳心娇泣露;湖光花气满衣襟,月落波寒浸香雾;恍然人在蕊珠宫,便欲移家临水住! ”
竹子,又是一种具有雅逸精神美的植物,素为中国古代文人看重。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对竹子的雅逸美说到了极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将有竹与无竹提高到雅与俗之分,可以说是苏轼对竹子雅逸精神的最大挖掘,并为以后所有文人所公认。
崇尚自然,追求天趣
古代无论儒、道、佛三家都讲“天人合一”,认为人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这种思想反映在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不仅植物材料来源自然,而且不加修剪来展示植物色、香、姿等自然面貌。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和“吾家满山种秋色,黄金为地香为国”,表现的是荷花和菊花的色彩美;“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这是梅花的俯态美;“半粒能含万斛香,一枝解夺千姝丽”,这是展示桂花的香味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必欣然为乐”,这是松的音响美;“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是植物的光影美。古代人赏花追求自然天趣,更推崇物我两忘的赏花境界,如“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阳宫到浣花溪”等等。 具比兴内涵
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德”说侧重于通过花木形象寄托,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棠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这是中国传统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
“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田园美
“寓善于美”的传统古典审美观,使得一些鲜果时蔬也成了古典园林中的一道美景,同时,采收时用以招待亲友或家人尝新,亲手劳作,共享时鲜,也不失一种田园情趣,其乐也融融。秫香楼原本属王心一的归田园居,这是一处极富田园风光的景点,里面选择的植物以稻谷为主景,再配以其他观赏植物营造乡村生活的。有一些果树不仅形实兼丽,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林》中说:“梅李至冬而花,春得而食;”《世说新语》记述魏武带兵,兵渴,望梅生津止渴的故事,都给梅李等增添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作文五:《植物修复的技术内涵及展望》12000字
第1卷第3期
2001年6月
文章编号:100926094(2001)0320048206安全与环境学报JournalofSafetyandEnvironment.1,No.3VolJun,2001
植物修复的技术内涵及展望
周启星 宋玉芳Ξ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开放研究实验室,沈阳110016)
摘 要:植物修复是一类治理土壤污染且对环境相对安全可靠的方法,用。基于特异植物根及特异根圈效应、效性的影响因素及环境安全性能的保证、重点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探讨,,使它
关键词: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中图分类号:X53 :1,它不仅直接导致粮食的减产,而且通过生长于土地上的植物及其产品影响人体健康和安全,还通过对地下水的污染以及污染的转移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多个层面上的不良胁迫[1,2]。然而,在过去的40多年中,全世界至少有数十亿吨有害物质被释放到陆地生态系统中,从而导致大面积的环境污染[3]。据我国国家环保总局1995年的估计表明,我国农田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已有1亿多亩,由此而引起的粮食减产每年在100亿kg以上[4]。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污染的面积仍在逐年上升[5,6]。尤其是,由于高产的农业土地往往分布在工业集中及交通发达的区域,因而也易受污染。显然,对污染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已成为全球范围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4,6~8]。
为了控制、治理污染的土壤,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以及这些方法相结合的联合修复等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9]。尤其是植物修复技术,由于它具有投资少、不破坏场地结构、不引起地下水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上已显示出其明显的有效性,是可靠的、环境相对安全的技术;作为创造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植物修复尚有广阔的发掘空间,通过精心制作“绿色过滤膜”,可以达到安全、有效地保护环境,清除污染[10]。当然,从总体上看,用于植物修复技术的植物,并不是普通的一般性植物,而应该是一类具有一定特异功能的植物,包括重金属超累积植物与某些藻类及突变株或品系、对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特异降解功能的植物,特别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所获得的“基因构造植物”,在选用这些植物时可以根据环境治理的目标而有所不同或侧重。
2 特异植物根及特异根圈效应
研究表明[11],植物修复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特异”植物根能释放出多种有利于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或对有毒金属起固定作用的有机化学物质,其中包括低分子化合物单糖、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酮酸以及高分子化合物多糖、聚乳酸和粘液等,它们与植物通过分泌和死亡细胞的脱落而向土壤释放的光合产物构成一个特异系统,即特异根圈,由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改变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特性,从而促进它们与腐植酸的共聚作用。孙铁珩等[12]在研究植物法修复多环芳烃(PAHs)和矿物油污染土壤时,发现苜蓿草就具有这种特异根圈效应。还有研究表明[13],由于这类特异根圈的作用,一方面可促进有毒金属等污染物由根向茎叶部的输送,增加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另一方面,可将土壤根圈内的有毒金属等污染物转变为无毒或毒性较低的形态,减少污染物向地下水的迁移和淋溶性。
据报道[14],较高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