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苏轼文章》500字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酬报太守,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讲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
作者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曾说:“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指的就是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全词感情奔放,气概豪迈。
作文二:《关于苏轼的资料》13900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苏轼
东坡频年谪居,尝作 《洗儿诗》,曰: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子瞻读后感触很深,与子由约定“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时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但这种心愿一直未能实现。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平足之爱,平生一人。”“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在《东坡墓志铭》上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他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苏轼兄弟情深似海,患难与共。他们政见独到,豁达乐观,一生处在新旧党派激烈斗争之际,各种纷争的多事之秋,政局动荡不安。他们既不肯苟同守旧派的守旧,又不赞成改革派的激进,加上更无半点媚骨的秉性,注定了弟兄二人仕途坎坷莫测的峥嵘人生。但亘古不变的是兄弟亲情。苏氏兄弟手足之情堪为千古楷模。苏轼兄弟生活在深厚文学氛围的大家庭中,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孜孜苦读,从小浸沉在文学天地里,志同道合,相互激励,生死与共。《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在他们多难的人生中,每遇政治风波,弟兄俩总是相互关照,甚至不惜自己丢掉高官厚禄,不惜抛弃帝城的舒适生活,远谪边城,以求弟兄相聚团圆。在苏氏兄弟诗词文中,提到渑池的,写兄弟亲情的远不止一首,丙辰(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烩炙人口,成为古今中秋诗词的压卷之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倍受摧残凌辱,“自度会死狱中”,他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中说:“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世未了情”,这是多么真挚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啊!
苏轼危矗一根傲骨,立身朝堂,独立的政见和鲜明的个性,使他同时构罪于针锋相对的新旧两派政治势力。保守派与改革派“逐鹿朝堂”,此起彼伏轮流得势,
对大才子苏轼都是先拉拢后排斥,因此苏轼三仕三已,苏辙也累受牵连,但绝无睚眦。友兄悌弟的贬所往往远隔千里,但苦于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只能“望月怀远”权充“无线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兄弟俩虽然“奈何阻重深”,但灵犀相通,诗文唱和,尤其苏轼在密、徐两地,苏辙在齐州时,《水调歌头·中秋》、《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和子由中秋见月》等诗篇把中秋月色和兄弟情深挥发得淋漓尽致,“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愁肠千转,思通万里,且跨越时空,令千载低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秋》)最为脍炙人口。此词一出,中国人的中秋便再也走不出“明月几时有”的“天问”,走不出东坡缠绵惋恻之思虑、空灵清籍之意境,走不出苏轼的失意,走不出苏轼的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掘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可以说,天才苏轼丰富了中秋月色,中秋月色成就了天才苏轼。中秋月色中有苏轼传之久远历久弥新的眷眷亲情,有苏轼凝视于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有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有苏轼独步古今的旷世之才,更有苏轼“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馨骨与情操。
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是他仕途上不如意的时期,由于当时变法派当政,他的改革意见不被采纳,且感觉朝内政治争斗激烈,受到外放冷遇,于是他在丙辰(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作者在全词一开篇就问“明月几时有?”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问话?在词人心中,月亮是光明、高洁的象征,苏轼通过问月来试问社会上正直的人和事还有多少?“天上宫阙”有隐喻朝廷之意,“高处不胜寒”,暗含朝廷难处之慨,他当时既不能“致君尧舜”,兄弟又不在身边,政治关系和血缘亲情都得不到慰藉,双重的人生失意使他不禁在月下“把酒问青天”。他既向往超凡脱尘,又担心高处孤寒,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他乘醉在天上和人间徘徊,最后还是落实到“人间”、“忠爱”的政治性寄托上来。他为什么会在矛盾中作这样的选择呢?因为他自幼学儒,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是他一生立身处事的根本。儒家的人生态度基本上是就积极用世的,它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苏轼虽然很羡慕陶渊明,有“归隐”的思想,但由于他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很深,终究没有归隐。
中秋明月的美好寓意与坎坷不平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一生充满波折,政治生涯、家庭生活的憾恨悲愁,使他再次问月“何时长向别时圆?”当他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心头掠过一丝忧伤,这些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他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通过月展开对人生命本质的探究。由于诗人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的处事态度,所以在词的收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词人一个良好的祝愿,把平安、幸福、安康献给弟弟苏辙,并以共勉。既然人长团圆月长圆不现实,既然“此事古难全”,就不必徒然忧伤,而应该应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苏轼正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感悟人生的道理,人的悲欢、月的圆缺,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如此,于是以旷然自得、乐以忘忧而收结。
词人很多次在矛盾中煎熬、徘徊,但是最后他又借助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一次次走出矛盾,找回自我。北宋王朝腐败黑暗,
是非颠倒,但是苏轼并没有放弃,向朝廷献计献策,但是当朝的小人当道,苏轼的意见与当时的政界不同,没有得到发挥和重用,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儒、道、佛三种思想的糅合下,苏轼没有迷失方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即使在一次次被贬谪的时候,仍然有心情去欣赏贬所周围的风景。这三种思想在苏轼头脑中的贯穿使得他既遵循传统精神,但又不墨守陈规;既不拘泥于现成的束缚,但又注重个性的自然舒展。正因为苏轼有着包容和吐纳中国传统思想———儒道佛精神的胸襟,才改变了词学的发展方向,变委婉为豪放,或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关于苏轼说不透、说不全,也说不完。纵观历史,可以得知苏轼是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奇才,他具有雄才伟略,有着匡世济时的大志,对国家一片忠诚却不能发挥施展,只能壮志未酬。苏轼的很多优秀词作都是在被贬谪时候创作的,词人有则曲折的经历,无人倾诉,只得把内心的孤寂和苦闷寄托在词上,也正是词中的这些意象让我们能时光倒流感受词人之所感,让我们能较为全面的了解到当时词人的处境和心情。正是因为苏轼当时有着不寻常的经历,才会写出令人赞不绝口的佳作,如果当时北宋王朝能听进忠言重用苏轼这位贤才,那么北宋王朝的历史也许会发生改变,只可惜历史不能重演。可幸的是,在苏轼被贬谪和闲居时,他的文学成就达到了最高度,这是宋代文学之大幸! 秦观有诗说:“人生异趣各有求”,对于苏轼来说,他的异趣不是富贵,不是功名,而是读书和创作,在文学艺术的瀚海中遨游,是苏轼平生之快事,李之仪所说:“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研,是人间之至乐”, 苏轼自己所说的:“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正可作为苏轼审美人生的极好概括。 首先是读书,对此,很多诗话有所记载。可以说,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 有时,在贬谪的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有限,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他曾有著名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 这看似是一种法则式的读书方法,其实,这种法则多半是精神食量短缺特殊情况所逼出来的。苏轼晚年贬谪海外,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恐怕每个字都要反复玩味,如同荒漠中的饥渴者得到有限的一泓清水,是不肯一口吞尽的。在黄州时,生活极端艰苦,苏轼仍然每夜读书,“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音吼)!”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令人失笑,也可知苏轼读书之痴迷。
在《读孟郊诗二首》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时而象是饥饿者的大快朵颐,时而又象是美食家的细细品味:“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越(左加虫),竟日持空螯”,饥渴之态、贪婪之态、寻觅之态,跃然纸上。如果有美感的时候,苏轼会感到极大的愉悦:“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同上)读到佳处、美处,那种审美的愉悦,是无法言传的,这种感觉西方的诗人曾经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把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 苏轼的感受却是美感如佳肴美酿,或是麻姑搔痒:“试倩麻姑痒处搔”。读书之于仕宦,就象是天涯倦客,忽然看到清清的溪水一样,虽然不能从此彻底摆脱仕宦的尘埃,但到底可以使心灵得到得到短暂的休憩:“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
对于多才多艺苏轼的苏轼来说,审美的愉悦,其范畴相当的广泛,书法、绘画、古董、金彝,无不在其彀中。初踏仕途的凤翔时期,他就有《凤翔八观》,其中的《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都是十分著名的。可以说,仕途为苏轼的审美人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苏轼曾论说书法之乐:“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如欲美酒消百忧”,“兴来一挥白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那快意真如庄子笔下的逍遥游呀!所以,苏轼人生的闪耀,便是在那“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 的愉悦,是如同他自己所体会:“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出也”的体验。
(三)、以社会生活与大自然为审美客体
当然,苏轼的审美人生,并不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隔绝,恰恰相反,苏轼非常喜爱访客聊天,在聊天会客中获得乐趣并得到灵感和创造。有资料记载: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谑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后去。或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其家子弟尝为予言之如此也。
苏轼的审美人生,当然也包涵着对于大自然的审美,在仕宦倦游之时,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愉悦,是苏轼最好的休憩,因此,他陶醉于“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 的朝霞夕日,呼吸饮酌着湖光山绿:“呼吸湖光饮山绿”, 他怜爱着一切美好的生命:“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有时,他对于仕宦生涯极端的悲哀:“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 大自然与他的诗文写作,就成为唯一不弃的伴侣:“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天人合一,与自然溶为一体,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传统,不独苏轼而然,但苏轼代表的宋代士大夫之人生,其个体生命之于宇宙自然、社会生活之于自然世界之融合,更达到了新的境界,譬如余极爱东坡词“我欲醉眠芳草”,因此,若见一片青青碧绿,便欲醉卧其间。词作之感人,先在词人之投入,非止形体,乃词人之一片精魂,皆融化在芳草自然之怀抱,那“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的惺惺相惜,那种陶醉美景的珍爱,那种“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的归依,都令我心醉。而词序所记录的此词的创作过程,更是东坡以诗词写作为审美人生的极好例证:“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书此语桥柱上”,将词作发表在大自然,则无异于一种泛神情感,将大自然视为可以阅读,可以欣赏,可以交流情感的读者。余少年时代,在沙漠中见西辽河水,视为天河,徘徊至暮色而归,因将小词以树枝书写在沙滩,故深解东坡之审美情结;又如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自然之景色,乃“一片风景一个心情”,景物更多的是主体之关照,是社会化之自然,“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幻觉之自然,想象之自然,自然之美,全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闲人,只是相对仕宦人生而言,对于审美来说,却并不闲,因为苏轼不但沉浸于美,而且创造了这一千古名篇。故“闲人”两字,为关键词,可以视为苏轼审美人生的别样说法。
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王弗给与苏东坡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 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无数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绝唱”这个词赠与了这首词,然而,时光流转了千年,我们又听到了一生相似的叹息,那叹息给予了我们有一篇值得反复玩味的美文,也让我们更深切地领会了苏子心中的创痛,两个文人千年的唱和,诉说着人世间最值得感念的深情。这就是巴金先生所写的《怀念肖珊》和《再忆肖珊》。不再过多的评说什么,我摘录了其中两个段落,作为本文的结尾,这是《江城子》最深沉的诠释,在这样一个滥情的年代,我们庆幸还有这样的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的祭奠: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晁无咎曾经说苏轼之词“短于情”,由这首《江城子》来
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
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 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 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 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 ”,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 ,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 ”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 ,这时他才四十岁 ,已经“鬓如霜”了 。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 。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 。“小轩窗 ,正梳妆”那小室 ,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 ,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 ,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一袭青衫,几缕美髯,你从西蜀的青山绿水间翩然走来,几份灵动,几份俊逸;笔蕴至情,胸凝浩气,你从宋代的词苑诗林中飘然走来,几份豪放,几份凝重。
掩卷《苏轼传》,我的思绪纷纷,夸越历史的长河,穿过时代的风霜,我把目光向你凝望……
虚岁二十一的你,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嘉佑六年,你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可是不幸来了,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等到
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早已不是你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了。
你虽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可是太富于诗人气质的你,禁不住有感而发,不平则鸣,把你在返京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收入眼底,形之文字,结果你不容于朝廷,明知的你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三年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心系百姓,政绩显赫。
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你,元丰二年,官场和文坛的污水一齐向他泼来,“乌台诗案”使得你九死一生,你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接着便在汝州,常州的古道上徘徊。
元佑元年,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旧党司马光执政,你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就又升翰林学士。本以为命运会峰回路转了,可你再次显示出诗人的一颗纯朴的童心,这样的一颗心注定了你在政治上一辈子也成熟不了。在地方为政的几年,你看到了新法惠民的一面,于是对于旧派人物对新派变法的矫枉过正一味否定的不满,天真的你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从此你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你再次到了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在杭州,你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自从身不由己地被推向政治舞台以后,你的七尺之躯见容不了当权派,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居地从来不满三年。仿佛依稀见你瘦弱的身影携家带眷,风尘仆仆,在南中国的荒野古道上向新的谪居地前行复前行……最后,孤身一人在天涯海角,这个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了却残生。
苏堤犹在,而你却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其实你的灵魂和西湖的青山绿水一道长存。一道苏堤,足以证明你的治国安邦的建树,然而政治的天空太窄了,或许是你太天真单纯了,你怎能以一颗孩子般天真的心来丈量世俗的事务和政治的舞台,所以你不通世故,不合时宜。
时光是刀,世事如剑,在刀光剑影之中你历沧桑,逐逝水,砥砺出灼灼其华。
在诗歌上,你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思辨,“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的明智超脱,“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高洁傲岸,让我读到了一份男子汉的气宇轩昂。
在散文上,你和欧阳修并称“欧苏”,从《进策》《留侯论》中我读到了你羽扇纶巾的豪气,从《喜雨亭记》我读到了你忧乐同民的节操,从《超然台记》《前赤壁赋》中,我读到了你澹然自适的旷达,从《石钟山记》我读到了你对事物求真的执着.
在词苑中,你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豪放词派的先河,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屈子的浩然,陶翁的淡远,太白的豪迈,杜叟的沉郁,纳之笔端,托起了北宋词苑的半壁繁华。
当然你绝不仅仅是这些,你还通音律,知稼穑,精品茗,谙歧黄之术,于天文、河治乃至烹调、酿造无不通晓。于此我读到了你的丰厚。
你还是个至情至义的真名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你赠给王弗的挽歌,多少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面对明月你有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的悲恸。王弗坟前的三万株松苗啊,想必是浸润着你绵绵的思念在成长。
“生则同室,死则同穴。”是你对王闰之柔情绵绵的承诺,你终于于十一年后在苏辙的帮助下和心爱的女人一起演绎了一曲“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天国真情。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是你对红颜朝云无尽的刻骨相思的凭吊,无穷的缱绻悱恻的追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你的灵魂就是那缥缈的孤鸿影。在政治的天空下找不到一根可以栖息的寒枝,我想它一定会在文学的天空下自由自在的飞翔,永久的飞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曾是你对天下离人的美丽祝愿,如今是我对你高洁灵魂的祝愿……
大学时读苏轼,总是很激动。他丰富多彩而又曲折壮阔的人生,他奇崛瑰丽如天风海雨般的
诗句,更多的是无法言说的感动,感动于他的“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得无一个不是好人”的赤子之心。感动于他的杭州修堤、密州谢雨,感动于他与黎家人民的交往,感动于他对亡妻的深情厚意。感动于他的魅力四射,在他周围聚集着那么多当时中国有才能有影响的一代杰出人物,画家文与可、书法家米芾、诗人黄庭坚,改革家王安石,……很多人因他而流芳百世,包括陷害他的那些小人们。每一次读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时,大气,旷达,豪放充满了我的心胸,我受了他深深的感染!忘不了**时张志新临刑场时高诵“云散月明水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给了一代代读书人以力量!中国历代文人中,坎坷如苏轼者少有,尽管坎坷而又能积极入世、超脱达观者更少有。那么多被贬之文士最终客死他乡,而苏轼,履险阻如平地,视功名如浮云,乐天知命,随缘自适,“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儒释道三家在他身上巧妙而又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谈到苏轼的魅力时说:“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在于花朵,是易于感受而难于说明的。”我却有一种渴望,在我的三尺讲台上向学生说明这样一个“世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凤毛麟角式的人物。尽管他们今天并不是很理解,但我不怕,因为我相信苏轼的魅力,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她会让今天的年轻一代爱上她,进而理解她,发扬她!
东坡词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三对人生矛盾:
一、出仕与退隐。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徘徊。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二、理想与现实。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的,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生人到处萍飘泊”;“天涯同是伤沦落”。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词人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
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讦,争斗不休,使苏轼难以大展经纶。二是宋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的苏轼的命运不问可知。
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大致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三、宇宙与人生。这是一个沉重的带有根本性的课题。“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
秋。不知人生苦厌求”。苏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有见于此,他对于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种对于人生短促的慨叹,与其惜花伤春之词同样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忧思。但苏轼并非一味浩叹,他在《赤壁赋》中就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在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就与这种达观的态度相表里。
我以为东坡词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富有积极思想意义的部分。表现为:
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这在前期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即使词人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还有更多的作品写对自然和人生的品味,尤其是像“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潇洒;“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在逆境中仍能品出生活的甘美,不是同样显示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吗?
在顺境中的淡泊。元丰末年至元年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还告诫自己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同前)。元六年三月,将自杭州知州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时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偏要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苏轼这种在顺境中淡泊自守的品格难能可贵。
在逆境中的从容。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一个显例。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实际上,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骄·中秋》,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词人的心灵仿佛是在“万里云无留迹”的“长空”中自由飞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灵魂向着“自由王国”的飞升。所以相对说来,此词更能表现词人精神的自由。毫无疑问,词人在逆境中的这些心态,都是经过自我调节的结果:他已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十分难得的。
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这里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是境遇变化时登楼,苏轼说:“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而建安作家王粲则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淹留!”如果说后者表现的是一种情感,前者则是一种理智;后者是诗人的纯真,前者则是哲人的通达。苏轼谪居黄州时,效法陶渊明,躬耕东坡,似有无限快慰与满足:“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晚年远贬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而笔下春景仍富有生机与活力:“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即此一端,亦可见词人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妻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温柔貌美贤惠知礼,却红颜薄命,于宋英宗治平二年病逝。苏轼伉俪情深心痛
欲绝,十年青衫,任黄叶风雨青楼管弦始终深情不渝,十年后徙知密州为官,一夜忽然梦见爱妻,惊醒后便写下了这首字字血泪声声断肠的《江城子》,投笔诗就天地同悲。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哀莫大于心死者如是。昔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举案齐眉相濡以沫,而今千里孤坟一抔 枯骨,形影相吊人鬼殊途,不必思量又怎能忘记?而那无尽凄凉更与何人说呢?惊醒处只是窗内寒灯窗外冷雨,心头残醉镜中华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可怜斯人未老白头!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痛的感觉可比深秋冰寒似水的西风,是可以穿透人的血肉一直吹到骨髓里,吹进心房的最深处的,霜风过处,秋意如刀万物残凋。当年的苏轼才只有四十岁,却衰老憔悴以至于斯,风透青衫心若死,雨冷归人渺,梦醒后的身躯又怎能闪现半点生机?人来到这世间据说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找到了却又失去情何以堪?那种心痛又岂是骨肉的撕裂所能比拟?人间至悲至惨莫过于此吧。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所以人们不能没有梦,人间本已太多风雨太多痛苦,若没有了梦岂不成了又一个悲惨的地狱?而生又有何乐趣?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苏轼的词总是豪放飞扬的,于淋漓挥洒间拍栏狂歌弹剑长啸,还有一首《江城子》就是那种风格。而我唯独喜欢这首,只因它朴素真挚的深情,凄艳沉痛销魂蚀骨,每临生离死别时,这首词便会不经意的突然充塞于喉间,令人反复咀嚼泪飞如雨,心痛感动千古如一。平生轻狂,最肯忘却古人诗,只这首词一见之下却已深埋心底,而且始终坚信自此一首后《江城子》已成绝响。想起苏轼的痴真我不由自问,当代人真的懂得爱情吗?那可放可收可买可偸的爱是真正的爱情吗?为什么爱情在我们的手中竟会是如此的苍白?你相信这人鬼之恋吗?你相信这种生死不渝吗?设若换成你,你能做到吗?. .....
我喜欢这首词,只因为我相信天长地久。-------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文三:《关于苏轼的书》400字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苏轼词编年校注 中华书局
苏轼诗集 中华书局
东坡志林 中华书局
东坡乐府笺 上海古籍出版社;
苏东坡传 林语堂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苏轼年谱 孔凡礼 中华书局
康震评说苏东坡 康震 中华书局
苏轼评传 王水照/朱刚 南京大学出版社 苏轼诗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道家思想与苏轼美学 杨存昌 济南出版社 苏轼诗词艺术论 陶文鹏 上海古籍出版社 苏轼与朱熹 张毅 天津教育出版社 放逐与回归 洪亮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处死生 郑芳祥 巴蜀书社
苏东坡政治主张探究 赖正和 巴蜀书社 精神家园的诗学探寻 杨松冀 人民出版社 论苏轼的艺术哲学 许外芳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宋史 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 龚鹏程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文四:《关于苏轼的故事》13800字
小编寄语:苏轼是我国著名的词人,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和文章,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关于苏轼的故事,一直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为让大家更多了解苏轼。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苏轼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苏轼的故事
材料的整理 2010年4月20日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古代名人,这份材料是精心整理的,每个故事的小标题都是自己添加的,目的是在保持苏轼一生材料连贯性的基础上又可独立阅读,你自己也可以加上富有创意的小标题。你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积累自己欣赏的,写自己深受触动的,也可以把文化精髓传递给你身边的人,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你的孩子听……
有些地方读不懂很正常,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材料。希望这份材料可以保存到你的书橱,更希望苏轼的人格文采可以根植在你的心灵……
一、眉州少年出才俊
1不慕名利,谦虚做人
兄弟俩为什么叫苏轼和苏辙呢,他们的父亲是这样解释的:苏洵的性格非常豪爽,但他感到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对自己的发展不利,他希望儿子们不要像自己。比如一辆车,他的轮子、车辐、顶棚、车体都很有用处,只有“轼”就是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虽然实用性不强,但少了他车子就不完整了。他给长子取名 “轼”,是希望他收敛锋芒,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普通人,不要追求高官厚禄,天下扬名;而“辙”是指车轮留下的痕迹,车的功劳永远记不到辙的头上,意思也是要儿子不慕名利,谦虚谨慎地做人做事。
2 耐得一份苦 忍住一份甜
苏轼说“三白'乃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耳!”还说他为官后,也爱吃“三白”。苏东坡的家境并不差,可他从小养成俭朴的美德。这对苏轼今后能正确、乐观而勇敢地对待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3专心勤奋
少年苏轼是聪颖的更是勤奋的。他曾言:“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复窥园葵”——为了读书,他几乎断绝了社交活动和一切娱乐活动,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4爱好广泛
苏轼爱大自然,种松树万棵,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种树也有独到的方法,世称“东坡种松法”。书法家,收藏家,无论哪一方面,他只要做,就会成为一面旗帜。兄弟两个很用功但并不死读书。每到春暖花开总要去踏青,了解民风民俗,了解大自然。许多年之后成为兄弟两个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苏轼曾经写到: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和子由踏青》
5 文坛星宿震京师
公元1057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文学的春天。三位文章奇才横空出世,出现在汴京,出现在北宋的文坛上,那就是“三苏”。尤其是苏轼,他思接千古,志向高远。他的光辉灿烂四射,引来万人瞩目。
苏轼的文章思接千古,志向远大。欧阳修不无感慨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意欲大展宏图。
二、初入仕途,天妒奇才。
6手足分离
因为苏洵奉旨在京修订礼书,苏辙奏请留在京城侍奉父亲,东坡则奉命到凤翔赴任,兄弟俩不得不就此分别。 东坡和弟弟苏辙自幼一起长大,感情特别深,这是他们第一次分别,所以特别难舍难分。苏辙一直把兄长送到郑州后,兄弟二人才依依惜别。 告别弟弟后,东坡独自上路,心中不免泛起无限的伤感,仿佛沿路的杨柳也和自己一样,在充满离愁别恨的绪风中,长条摇摇,“心絮”飘飘。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了渑(音免)池(今河南渑池县)的一座古庙。 几年前,东坡和子由赴京赶考时曾路过这座古庙,庙里的老和尚热情地接待过他们,兄弟二人还曾在庙墙上题下两首诗。可是,现在旧地重游,古庙已经颓败不堪,庙中的老僧也已经死了,过去题诗的墙早已坍塌,而故地重游的人,也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了。 世事沧桑是如此的无情,东坡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7母亲去世
经历海选、考试的苏轼,一一都闯关成功的时候,朝廷委以重任之上,正赶上母亲去世,丁忧三年。守孝期满,重返朝堂,途中心情格外清爽,一路玩来,一路诗,发思古之幽情,《昭君村》《隆中》《屈原塔》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8 妻子早逝
到京师后,任命为凤翔判官,为官三载,时年二十六岁。任职凤翔是苏轼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开始,但严酷的现实,也让他产生“从宦无边漫去乡”的感叹。苏轼在凤翔任满回朝。这时,他的家庭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妻子王弗在汴京病逝,年仅二十七岁。东坡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更何况他和妻子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妻子的早逝令他伤心欲绝,一生都无法割断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在十年后,东坡又一次与妻子梦中相会,醒来后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江城子》。(见后面)
三、反对变法,外放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一)杭州
9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苏轼守丧(父亲去世)期满,第三次来到汴京。这一次,等待他的是新、旧两党的政治倾轧。 苏东坡反对新政,新党在朝廷正如日中天,自然容他不得。他罗列罪名,虽然最后查无实据,没有问他的罪,但是东坡已经觉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城”危机感。 东坡深知自身难保,不宜在朝中久留,就上书要求离京外放,去做地方官。朝廷正不知如何处置这个碍手碍脚的大才子,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同意了他的请求。 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十一月,苏东坡离开政治斗争激烈的汴京,到杭州任通判。
杭州是东南繁华之地,而且又远离政治中心,东坡在这里过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生活。
10 心境恬淡出佳作
杭城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钱塘江的怒涛霜雪、云树堤沙,时时激发着他胸中的才情,东坡迎来了新一轮创作高潮,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他描写西湖上突如其来的暴雨:
黑云翻墨半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
描写雨中钱塘江大潮: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暴雨》)
前一首写得生动逼真,余韵清永,后一首则写得雄奇骏发,气势逼人,真不愧是大家手笔。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用西施比喻西湖,这是东坡的创举,后来西湖也因这首诗得名西子湖。
东坡在杭州时,除了这类写景抒情的作品外,还写了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政治讽刺诗和一些自娱的幽默诗。
11深入民间 热爱生活
在杭州的生活,总体来说是非常舒适安逸的,但是东坡并非是一个只图个人享乐的人,他经常深入民间,考察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时还和农民一起参加田间劳动。他还发明了一种叫“秧马”的新式插秧机,并为推广这种农具写过一首著名的《秧马歌》。据说,这个时期,他还发明了“东坡肉”、“西湖鲤鱼”等美味佳肴。
(二)密州(今山东)
12灭蝗救灾 关注民生
熙宁七年(公元一○七四年),苏东坡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第二年春天,密州发生了严重的蝗灾,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受灾百姓纷纷外出逃荒,有些人甚至把婴儿抛弃在道旁。
面对如此惨烈的灾情,苏东坡一面积极组织灭蝗救灾,一面上书朝廷要求免去密州百姓的赋税。发现弃婴现象后,他又千方百计从府库中调拨粮食,救助这些弃婴,总共救活了几千人。在东坡的领导下,密州百姓终于战胜了蝗灾,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13开阔的心胸 美好的祝愿
在密州期间,东坡继续保持着强烈的创作激情。北方的高山大川和粗犷质朴的民风,开阔了他的心胸。在这个时期,东坡的词有了重大发展,初步形成豪放派词风,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这种词风的代表作。东坡也对此颇感得意,他用一种近乎天真的口吻对朋友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怀念十年前去世的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人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谁?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这一年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银光泻地,东坡想起了分别七年,现在近在济南却不能前来团聚的弟弟苏辙,不禁心潮起伏,写了至今仍被人广为传唱的《水调歌头》(略)
(三)徐州
14亲临抗洪一线 百姓跪拜马前
熙宁十年(公元一○七七年),苏东坡出任徐州知州,这次他遇到了做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到任不足三个月,澶州的黄河大堤绝口,滚滚浊浪如山呼海啸般直扑徐州而来,徐州城下水涨了将近三丈,并且迅速渗入城中。 在此危急关头,东坡临危不乱,积极组织军民筑堤抢险,并亲临抗洪第一线,在城上搭起帐篷指挥抗洪,表示誓与徐州城共存亡。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才战胜洪水,保全了全城百姓的生命安全。
此事令徐州百姓对东坡感激不尽,东坡离任的时候,全城百姓蜂拥而出,跪拜在东坡的马前,与东坡洒泪而别,这个场面令东坡终身感动不已。
(四)湖州
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苏东坡徐州任满,转为湖州知州。然而,上任不到三个月,一场噩梦就降临了。
四、乌台诗案,身陷囹圄
15写民生疾苦、揭新法流弊 招致“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刚刚上任不久的苏东坡正在湖州衙门办公,忽然闯进一伙凶神恶煞般的捕快,东坡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按倒在地,五花大绑起来。 原来从六月份以来,权监察御史何正臣等人先后四次上书弹劾苏东坡,说他做地方官期间写的诗文中,有“愚弄朝廷”、“指斥皇帝”的文字,要求严加惩办。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御史台又名乌台)审理此案,于是就发生了上面的一幕。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乌台诗案”纯粹是无中生有的文字狱。但是,东坡的诗文中的确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新法流弊的内容,这就给他的政敌留下了把柄。尽管他并无藐视朝廷之意,却有口难辩。
16 押送之前 幽默打趣
在押送东坡进京之前,官差特许他回家跟家人告别。到家时,全家人正在大哭,生性豁达的东坡为了安慰家人,讲了个幽默故事来调节悲伤的气氛:
他说,宋真宗曾经征召大隐士杨朴出来做官,杨朴被迫到朝中觐见真宗,真宗让杨朴作诗,杨朴根本不想做官,为掩饰才华就说不会作诗,真宗问道:“你离开家时朋友们没赠你几首诗吗?”杨朴回答说:“只有我老婆赠了一首。”真宗就让他念来听听,杨朴念道:
更休落魄贪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这首幽默打趣的诗八成是他临时编的,却令全家人不由破涕为笑。
17一百三十天的审讯后积习难改
东坡被捕的消息在当地引起巨大震动,据当地县志记载,湖州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个个为之伤心落泪。苏东坡这些年做地方官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在民间声誉非常高,湖州百姓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好官,却无端被抓走了,这怎能不令百姓伤心呢?
与家人告别后,苏东坡就在长子苏迈的陪同下,被押送进京了。 关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开始了长达一百三十天的审讯。为了网罗更多的罪名,他们甚至对东坡严刑逼供。好在有个心肠非常好的狱卒对东坡十分恭敬,还每天晚上给他洗热水澡,东坡在狱中才不至于过得特别悲惨。
苏东坡被捕入狱,在当时震惊朝野,天下文人士大夫无不为之扼腕叹息,就连新党领袖章敦也站出来为他说情。弟弟苏辙含泪上书,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爵和俸禄为兄长赎罪。许多元老重臣和皇太后也纷纷向神宗求情,当时,整个社会舆论都站在了苏东坡一边。
苏东坡在监狱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对他被从轻发落起到了决定作用。
当时,儿子苏迈每天到狱中看望东坡,给他送饭。父子俩暗中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倘若听到坏消息就送鱼。有几天,苏迈离开京城到别处借钱,就委托朋友为父亲送饭,但是忘了告诉朋友这个暗号,结果那个朋友给东坡送去了熏鱼。东坡看到鱼后大吃一惊,心想事情已经恶化,大概凶多吉少,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措辞极为悲惨。 他在诗中诉说了狱卒对他的虐待,表达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谈到兄弟手足之情时。 苏辙接到此诗后,感动万分,竟伏案而泣。他多了个心眼,让狱卒把这两首诗带了回去。按照当时的规定,像苏东坡这样的犯人写的任何东西,都必须呈交皇帝过目。宋神宗读到东坡的绝命诗后,也深受感动,不免动了恻隐之心,再加上朝野上下一片为东坡求情之声,就从轻发落,释放了苏东坡。
他真是积习难改,刚出狱就又诗兴大发,当天就写了两首诗。按文字狱“专家”们的审查标准,这两首诗中似乎又有“诽谤朝廷”的内容。 东坡放下笔,无可奈何地摇头笑道:“我真是无可救药!” 出狱后,苏东坡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
五、谪居黄州,东坡寄傲
18 宠辱偕忘 笑对人生
元丰三年(公元一○八○年)二月,苏东坡到达黄州,充任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文。实际上是个挂名的闲职,身份近似于流放。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阕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使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佛老思想成为他在逆境中的主要处事哲学。他把生死、得失、贵贱、毁誉都看作没有区别的东西,以此来逃避现实。但是,东坡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心如死灰的消极避世者,天生乐观的性情,使他在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美好人生的执著与追求。他在那首著名的《定风波》中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夕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实,正是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处世态度,支撑着东坡走完了坎坷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笑对人生,性格鲜活,令人倍感亲切的苏东坡的形象。
19 “东坡” “雪堂”
在这个期间,东坡的经济条件十分拮据。他在给秦少游的信中说,他每月初一取出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块,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用叉子挑下一块作为一天的开销,用剩下的就用一个竹筒存起来,用来招待客人。因此,他不得不另谋生计。
黄州的一个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要了一块荒地,从此,东坡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务农。他过去一直有弃官务农的打算,没想到在形势逼迫下真的做了农夫。
东坡的农场在郡城的东面,他就给这块地取名“东坡”。第二年冬天,他又在农场盖了一座草堂。在一个漫天大雪的日子里,东坡的新舍竣工了,他就给这座新房子取名“雪堂”。 “雪堂”的墙壁是东坡亲自油漆的,上面是他自己画的雪中的树林和独钓的渔翁。后来,他经常在“雪堂”宴请宾客。当时只有二十来岁的大画家米芾,就是在“雪堂”中认识了东坡,并得到了他的赏识。东坡去世七十年后,陆游还曾到这里凭吊,当时“雪堂”的正中还挂着一幅东坡的画像。
现在,无官一身轻,再也不用为公务烦心,苏东坡大量的时间都与家人一起度过,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十分幸福。唯一遗憾的是,几个孩子都没有什么才华,但是想到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孩子智商也都不高,东坡便写了些诗自我调侃一番,也就释然了。
20自我调侃
大约在这时,东坡收朝云为妾。朝云是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润之在杭州时买的侍女。这个女孩子天资极佳,非常崇拜东坡的才华。东坡晚年被流放在外,她始终追随在东坡左右,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东坡的生活。元丰六年(公元一○八三年),朝云生了个儿子,从面相上看似乎也不聪明,东坡写诗自我调侃: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21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黄州结交了许多性情相投的朋友,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陈季常和他那位跋扈霸道的泼妇老婆。陈季常的老婆是个大嗓门的婆娘,对丈夫管得特别严,常和丈夫吵嘴。东坡觉得这对整天吵吵闹闹的小两口特别好玩,就写了首诗跟陈季常开玩笑说: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竹杖落手心茫然。
其实,陈季常的老婆还是个大美人,虽然嗓门大点,脾气坏点,但是对他非常关心,夫妻感情特别好。没想到东坡的一个玩笑,使“河东狮吼”成了泼妇的代名词,陈季常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惧内的“典型”。不过,东坡的玩笑毕竟使他们“名垂青史”了,这似乎也很值得。
22 亲切仁爱
闲暇的生活使本来就很懂得品味人生的苏东坡,变得更会享受生活。这时,他的厨艺大增,发明了一系列有名的菜肴,朋友都非常喜欢到东坡家做客,品尝他做的各种美味佳肴。
东坡最让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肠。当他发现黄州一带有溺婴的野蛮风俗后非常痛心,马上给武昌太守上书要求政府出面杜绝这种现象,并成立了救儿会,救助那些被遗弃的婴儿。
23发幽思,悟哲理
苏东坡在黄州秀美山川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常和朋友一起出游,享受大自然的快乐。东坡四年黄州“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林语堂语)———《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
黄州城西北长江之滨,有一段崖石屹立的赭色石壁,叫做赤壁,苏东坡经常到这里游玩。元丰五年,东坡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过半百。站在陡峭的赤壁之上,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自己的抱负也已经如江水一样付之东流,东坡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后来,苏东坡又多次来到赤壁发怀古之幽思,参悟人生的哲理,写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两篇千古奇文,(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就是出自这两篇文章)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两件无价的瑰宝。
六、离开黄州,浪迹江湖
24谪汝州途中 题西林壁上
命运似乎总是在捉弄人,苏东坡刚刚在黄州安定下来,过起隐居式的快乐生活,就又被迫离开他的安居之地,再度卷进政治的漩涡。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年)四月,东坡被改任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他不得不离开黄州,到汝州赴任。
在赴任途中,东坡路过九江游览庐山,写了那首最著名的描写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25洗清芥蒂 尽弃前嫌
在九江住了几天后,东坡就带着家眷顺江而下到达金陵(今南京)。在金陵,苏东坡去拜见退休隐居于此的王安石,这时,王安石已经是疲惫颓唐的老人。
东坡和安石虽然都出自欧阳修门下,但是过去由于政见不和,两人之间多少有些抵牾。现在,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洗清了彼此心中的芥蒂,剩下的只有相互之间的钦佩与尊重。听说苏东坡到了,病中的王安石骑着驴亲自到江边码头迎接。
故人相见,格外亲切,两人每天在一起讨论诗歌和佛学。据说,有一次东坡和安石按照固定的韵脚和题目比赛作诗,结果东坡赢了,安石很谦虚地拱手认输,盛赞东坡才思敏捷。就这样,两人日日宴饮赏花,流连忘返,友谊取代了旧日的前嫌,安石写诗邀请东坡退休后,来和自己结邻而居,共度晚年,东坡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个邀请。可惜,王安石第二年就去世了,两人没能如愿以偿。
26辗转三州
离开金陵,东坡一路慢慢悠悠,浪迹江湖,直到年底才到达到达泗州(今江苏 ),其实他一点都不想到汝州去,因为在路过江苏时,他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于是,就上书请求朝廷让他到太湖边的常州隐居,之后便在泗州住下来等候朝廷的答复。
在泗州时,发生了一件非常动人的故事。当时东坡住在张方平家,他认出了张方平儿子的妾。这个女子原本是黄州太守的妾,很受宠,太守死后亦即改嫁。东坡见到这个女子,不禁想起了已故的老朋友,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这个女子见东坡如此多愁善感,竟然笑起来,令东坡更加伤感难过。以后他经常用这个例子告诫朋友们不要纳妾。
不久,朝廷的答复到了,同意东坡到常州。元丰八年五月,东坡兴冲冲带着家眷到达常州。本以为这下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了,没想到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为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东坡一家不得不重新开始辗转江湖的生活,经过两、三个月的跋涉,终于在十月十五日到达登州。可是,五天之后,朝廷又召他进京,因为这时朝中政局发生了变化,政治形势似乎对苏东坡越来越有利了。
七、重返朝廷,陷入党争
27风光无限 幽默淋漓
元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年)三月,支持变法的宋神宗去世,十岁的哲宗即位,庇护旧党的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东坡此次重返朝廷,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就连最高统治者都对他表示了极大的尊重。一次,皇太后召他进宫,东坡临告退时,太后送给他一包茶叶,又把一个刻着莲花的金烛台作为礼物送给他。这样的礼遇,在当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这个时候,苏东坡的名气之盛,达到了顶点,他受到了几乎所有人文士大夫的崇敬,甚至连他喜欢戴的一种特别高的帽子,都成了人们模仿的时尚,被叫做“子瞻帽”。
他的幽默天分发挥的淋漓尽致,经常即兴编各种笑话活跃气氛,凡是东坡在的地方总是充满了笑声,于是,社会上也就传出了许多关于东坡的趣闻轶事。
有个故事说,苏东坡经常向钱勰夸口说他喜欢简朴的生活,吃饭时只要有米饭、萝卜和一碗汤就很满足。一天,钱勰给东坡送来请柬,说要请他吃“三白大餐”。东坡很高兴,欣然赴宴。到了一看,“三白大餐”原来就是一碗白米饭,一盘白萝卜,一碗白开水。东坡正要发作,忽然想起自己过去的夸口,才知受了愚弄。
几天后,东坡也送给钱勰一张请柬,邀请他到府上吃“三毛宴”。宾主落座后,东坡指着空桌子大言不惭地说:“咱们这就吃吧。‘三毛宴’就是毛米饭、毛萝卜,毛汤。你千万不要客气啊。”(毛在当时与没读音相同)话音刚落,两人便相视开怀大笑。东坡一挥手,一桌丰盛的美味已经摆在面前。两人觥筹交错,不亦乐乎。
28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还有个故事说,有一天东坡酒足饭饱后,拍着自己的大肚皮问家里的女人,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一个侍女说:“这里面装着一肚子学问。”东坡摇摇头。另一个侍女说,装的是一肚子漂亮诗文。“不对,不对。”东坡仍然摇头。最后,聪明的朝云说:“你的腹中装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东坡会心地看着朝云笑道:“知我者,朝云也!”
29司马光 “司马牛”——据理力争
虽然此次回京,苏东坡获得了极高的名望,生活也特别惬意,但是政治斗争的漩涡又把他卷了进去。司马光重新执政后,出于狭隘的党争之私见,开始全面废除新法,当时号称“元佑更化”。新法虽然有许多弊端,但是也有许多合理的地方。现在,毫无选择地彻底废除新法,显然对老百姓很不利。 虽然过去苏东坡是反对新法的中坚分子,但是,近十多年来,做地方官的经历使他得以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合理的地方。所以,这时苏东坡毅然站出来反对“元佑更化”的倒行逆施。 他多次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全面废除新法。据说有一次他和司马光为废除新法的事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得面红耳赤也没法说服司马光,情急之下,他居然在朝堂之上对着司马光大叫:“司马牛!司马牛!”弄得文武百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苏东坡的态度使旧党人士对他极其不满,视他为异己分子,开始有意排挤他,有人甚至把他比作另一个王安石。在新党当权时,东坡被视为旧党领袖,受尽迫害。现在旧党上台了,他却仍然被视为异己,遭受排挤,这真是造化弄人啊!
30子于是日歌,则不哭——生性放达
这时,他又和著名理学家程颐之间发生了抵牾,并进而演化成了“蜀洛党争”。
其实,东坡和程颐并没什么大过节,两人的矛盾都只是因为一些小事。司马光死后,官员们参加了一次庆典活动后又去吊唁,程颐认为刚参加庆典唱过歌,又去参加悲哀的吊唁活动,与古礼不合,就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地说: “难道你们没念过《论语》吗?《论语》上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怎么可以刚唱完歌就去吊唁司马温公的亡灵?这实在是有违礼法。”
生性放达的苏东坡哪里受得了程老夫子的这付道学气,反唇相讥道: “《论语》上并没有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啊!”
于是,不顾程颐的反对,东坡带着大家到司马光家中去吊唁。吊唁结束后,他还当着众人的面,用嘲弄的口吻说:“诸位是否觉得,程夫子跟汉代那个迂腐鄙陋的俗儒叔孙通有得一比呢?”
大家哄堂大笑,程颐被弄得满脸通红。从此,两人之间就埋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苏东坡是个很淡泊的人,虽然他不经意得罪程颐引起“党争”,但他并不是个喜欢拉帮结派,搞政治倾轧的人,“蜀洛党争”给他的精神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再加上旧党的排挤已经使他心灰意懒,于是就请求出京去地方官,最后终于获准出任杭州知州。
八、四任知州、立业为本
31 名利官场虚飘飘
元佑四年(公元一○八九年)七月,苏东坡到达杭州出任杭州知州,这是他第二次做这个官。
杭州的衙门在城市中心,但是苏东坡却喜欢在较有诗意的地方办公,所以他常常住在离城十五公里的山里处理公务。有时候,他又把办公室搬到西湖的画船上,边饮酒品茗,欣赏西湖美景,边下笔如风,批阅各种公文。每天红日衔山的时候,他悠闲地骑马回家,杭城的老百姓站在道路两旁,欣赏这位大才子的风采。
他有一首民歌体的诗《虚飘飘》可以表达对名利官场的看法:
虚飘飘,画檐蛛结网,银汉鹊成桥。
尘渍雨桐叶,霜风飞柳条。
露凝残点见红日,星曳余光横碧霄。
虚飘飘,比浮名利犹坚牢。
32东坡画扇 心系百姓
东坡在杭州做官期间,做了许多被人们津津乐道有趣的事情。
有一个商人因为欠债被告到东坡这里。东坡问他为何欠债不还,被告说他是开扇子店的,今年天气阴雨连绵,一把扇子都卖不掉,所以根本没钱还债,并非是成心赖帐。东坡听罢此话,停顿了一下,忽然眼睛一亮,计上心来,对那人说:“快回去拿些扇子来,我帮你卖。”
那人回去拿来二十多把扇子,放在东坡的案前,满腹狐疑地看着他,不知他卖的什么关子。东坡摊开纸扇,拿起笔墨,唰唰唰,顷刻之间就在这二十多把扇子上画满了枯松瘦竹等各种小画。东坡先生题了画的扇子,那可是价值连城,那人抱着扇子刚出衙门,就被闻风而来的收藏家们高价抢购一空。其实,像这类事情只是苏东坡在杭州时做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33赈灾减赋 造福一方
在这个时期,他还为杭州做了许多造福百代的大事。
苏东坡刚到杭州,就遇到严重灾情,先是闹水灾,接着又是旱灾,水旱之后又暴发了大规模的瘟疫。东坡一方面请求朝廷赈灾减赋,一方面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拨出专款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座公立医院,在受灾期间就救治了一千多名病人。在苏东坡的积极组织下,灾情得到有效缓解。灾情结束后,东坡又大兴土木,改造市政建设,使杭州焕然一新。
34 “苏堤”伟业 彪炳千秋
苏东坡在杭州办的第二件大事,是疏浚了两条沟通大运河和钱塘江的水道,把内河航运和海运联成一片,使江南水乡的水上交通更加便利。不过,他做的所有的事中,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对西湖的治理。
当时,西湖有一半水域已经被水草淤积堵塞,苏东坡经过认真考察,制定了治理规划:疏浚湖底,用淘出的泥和水草在里湖和外湖之间修一条长堤。长堤的修筑,既便利了交通,保证了西湖水质,又美化了湖光山色。后来,人们为纪念苏东坡,把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直到今天,“苏堤春晓”仍然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35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流离他乡
元佑六年(公元一○九一年)三月,苏东坡离开杭州回汴京。八月,他又离京到颍州做知州。这年冬天,颍州遭受雪灾,许多人饥寒而死,东坡又竭尽全力,投入救灾。第二年春天,他又调拨一万名民工兴修水利工程,造福颍州百姓。可是,工程还没结束,他就被调到扬州做知州,只好把工程交给其他人督办。
东坡在扬州只呆了不到半年,又被召入京,参加郊祀大典,并升官为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但是,朝廷中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使东坡非常不舒服,于是,他又请求外放。这次,他出任的是定州(今河北定县)知州。 这时,可怕的厄运已经开始向他慢慢走来。
九、九死南荒,文星陨落
36逆境中泰然啖荔枝 兰溪前慨然抒壮志
元佑八年(公元一○九三年)九月,皇太后高氏去世,十九岁的哲宗开始亲政。从此,旧党失去了政治后台,新党重新得势。 苏东坡首当其冲,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元年(公元一○九四年)十月,苏东坡到达惠州。这时候,他的长子苏迈也在岭南一带做官,骨肉在异地团聚,使东坡颇感欣慰。
岭南在当时是非常偏远落后的地方,被贬到这里可以说是最残酷的流放。但是,东坡是随遇而安的人,他骨子里的佛老哲学使他在逆境中泰然处之。虽然惠州的生活条件很差,但是亚热带的各种事物都令他感到新奇,东坡每天徜徉于荔枝林中,享受着适意的人生。他写诗说: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
(《食荔枝二首》之一)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37戏谑小诗惹祸端 一叶扁舟漂海南
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使他丝毫没有被放逐的挫折感和失落感,相反,这次流放似乎成了一次惬意的休假生活。一个春日的清晨,东坡悠悠然从一帘清梦中醒来,远处的道院中传来一缕袅袅的钟声,东坡诗兴大发,随手写了一首略带慵懒的小诗: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敲五更钟。
(《纵笔》)
据说这首颇有戏谑意味的小诗传到当时的宰相章敦耳中,使之勃然大怒。在岭南这种不毛之地,你苏东坡还如此狂妄,那就让你到海南岛去舒服舒服。于是,绍圣四年,东坡又被贬到儋(音丹)州(今海南省儋县)。他只好把家属留在惠州,独自与小儿子苏过渡海去了海南。
38乐观豁达 永不消沉
海南岛当时虽然在宋朝的统治之下,但是居民大部分是黎族,属于中国文化藩篱之外的地方,而且还没有开发,是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所有受迫害的旧党人士,苏东坡是唯一被贬到这里来的。然而,海南的艰苦仍然没能使东坡消沉下去,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一首《观棋》诗中,他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悠哉游哉,聊复尔耳。”
苏东坡在海南岛仍然不改其乐的消息,把朝廷里的新党气得没了办法,因为他们实在是找不出比海南岛更糟糕的地方来对付苏东坡了。
39倾其所能 播撒文明
海南的生活虽然艰苦一些,但是当地的官员和老百姓都非常尊重他,而且不断有朋友和崇拜者从大陆渡海到海南来看望他,所以东坡的心境特别好。闲暇之际,他常常走乡串户,热心地向农民推广大陆的先进生产技术,并且为当地老百姓免费治病。在密州时东坡就开始研究医学,现在他的医术已经相当高明了。
在这个时期,东坡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好学的青年。这些后生听说名满天下的苏东坡到海南了,纷纷从海南岛各地赶来向东坡求教。孟子说,得天下英才教育之,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点上,苏东坡和孟老夫子完全相同。他每到一地,都不忘为当地培养人才,奖掖后学,在海南当然也不例外。
苏东坡到海南之前,海南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从来没出过一个进士。自从东坡来了之后,海南一连出了好几个进士,而且都出自东坡门下,可见他对海南文化教育事业贡献之大。
40环境荒僻 自食其力
海南的条件的确太差了点,尽管东坡生性恬淡,对艰苦生活不以为然,却常常为没有好的纸墨感到苦恼。不过,这却激发了他发明创造的灵感。他过得是自食其力的生活,自己种地,自己砍柴。没有墨,就自己做。他还教当地人种地,改进农具,劝人务农。还办学培养人才,在儋州有创办了载酒堂,就是听课聚会的场所。据说,东坡为了试制一种新墨,差点把家里的房子都烧了,从浓烟中死里逃生后,他已经被熏的像一条黑糊糊的墨锭。经过多次实验,他终于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优质的新墨。
后来,杭州的一家文具店,自称出售的是东坡发明的墨。有苏东坡这块大招牌,生意自然很好,这家文具店竟然因此发了财。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苏轼一向谙于茶道,在儋州从从容容地煎茶,喝的是享受人生趣味的极致。
41历经磨难 从容淡定
元符三年(公元一一○○年)正月,宋哲宗去世,徽宗即位,由向太后垂帘听政。宋代的政局有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皇太后都比较喜欢旧党,向太后也不例外,所以她一当政就开始大赦被迫害的旧党人物。
这年五月,苏东坡被赦北归。这时,他已经打算终老海南,现在却又要北归,所以并不觉得特别高兴。北归渡海时东坡写道: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42旷世奇才 陨落途中
多年的冤屈终于昭雪,然而新的漂泊又开始了。在广西海岸登陆后,已经六十五岁高龄的苏东坡携带家眷迤俪北上。 第二年六月,到达常州后东坡病倒了,七月下旬病情极度恶化。二十八日,东坡的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经非常短促。全家人都默默地围在他的病榻旁,他悠悠然吐出最后一口气,于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常州停止呼吸,终年六十六岁。一位旷世奇才,与世长辞。
上面的关于苏轼的故事,为我们全面全面了解苏轼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资料,希望大家好好看,积累这些知识点,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作文五:《关于苏轼的散文》600字
是你么
那是谁?在这个有着惨白的月色的夜晚,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仿佛又看见她凭轩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朝脸上涂着好看的胭脂。而他为她轻轻念出整段的诗篇,给彼此许下一个永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那又是谁?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弛,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冈。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对他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风飘飘,水飏飏,他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文六:《关于苏轼的作文》1700字
关于苏轼的作文
关于苏轼的作文(一)
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最敬佩的人就是你苏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我读到却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你是多情的,要不你就不会“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你是思念你的弟弟的,而你又不能回去看弟弟和父亲。你这就和王维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心里想着父亲和弟弟而又不能看他们,你现在的处境,还能思念着父亲和弟弟。难道,这不能说明你是多情的吗?
苏轼,你是>孤独的,要不你就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是需要有人陪伴的,你被贬官时,身在异乡,在八月十五的时候也要独自一人在自己喝酒,喝得大醉。没有人陪伴你,你只能自己和自己喝酒。
苏轼,你是无奈的,要不你就不会“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你是清白正直的,你不想在这个污浊的人间,而是想到洁白的月亮上去,可是你又怕自己承受不了,月宫上的孤独和寒冷。无可奈何只好在人间。
苏轼,你是开朗的,要不你就不会不应有,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你是开朗的,你知道“此事古难全”,所以,你在异乡思念着父亲和弟弟。自己却开朗的心态来面临着孤独寂寞。最后,你“转朱阁,低崎户”,而自己又“照无眠”在诗的尾端写上了一句能表达你开拓的胸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你的的确确是才华横溢,但是,我读到是不一样的你。苏轼,我读懂了你。
关于苏轼的作文(二)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
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关于苏轼的作文(三)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湿润的天,淅淅沥沥的雨。同行的人,没有雨具,匆匆忙忙地赶路,忙着躲雨。然而,唯有苏轼,迈着沉实平稳的步伐,深邃的双眸凝望着远方,嘴角似起未起的有一抹淡淡的笑意,仿佛这雨不是意外的灾祸,而是生活的点缀;仿佛这雨不是老天对人的戏谑,而是生命的诗意。果然,雨过天晴,山头>温暖的阳光迎向人们,同行的人该是一展愁眉的时候了,而苏轼只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遇雨而不惊,雨晴而不狂喜。面对打击毫不失意,喜怒哀乐融为一体,这生命的从容令我难以忘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朗星疏,疏落的梧桐投下孤单的影。苏轼在院中踱步,仰望苍明的月,月圆之日,该是团圆之时啊!然而,朝廷如“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亮总是“别时圆”。境遇的惨淡,寂寞无依,化为苏轼头上的一根白发,或是脸上的一道沧桑。苏轼与常人一样,有心结。(很好。)
可他参透人生,有结又有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抬眼望一眼明月,苏轼淡淡地笑了,即使纵隔千里,依然可以共婵娟。
豁达的心胸,平和的心态,于逆境中自我调整,不像赵师秀“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急躁,不像杜甫“忍能对面为盗贼”“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愁苦。
苏轼的笔下,是一种生命的从容。它源自磨难困苦挫折阻塞,源自不沉沦,不气馁,源自博大的胸襟,豁达的心态,源自从走过的每一步中思考,感悟,让自己的生命超于荣辱得失,真正解放、开阔、自由。
苏轼让我记住了生命的从容。这生命的从容,我会永久记下,也许我不会达到这完美的境界,然而我会一直走向它。
作文七:《关于苏轼的作文》2800字
关于苏轼的作文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为此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一些关于苏轼的范文的优秀例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苏轼的范文篇1
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最敬佩的人就是你苏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我读到却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你是多情的,要不你就不会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你是思念你的弟弟的,而你又不能回去看弟弟和父亲。你这就和王维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心里想着父亲和弟弟而又不能看他们,你现在的处境,还能思念着父亲和弟弟。难道,这不能说明你是多情的吗?
苏轼,你是孤独的,要不你就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是需要有人陪伴的,你被贬官时,身在异乡,在八月十五的时候也要独自一人在自己喝酒,喝得大醉。没有人陪伴你,你只能自己和自己喝酒。
苏轼,你是无奈的,要不你就不会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你是清白正直的,你不想在这个污浊的人间,而是想到洁白的月亮上去,可是你又怕自己承受不了,月宫上的孤独和寒冷。无可奈何只好在人间。
苏轼,你是开朗的,要不你就不会不应有,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你是开朗的,你知道此事古难全,所以,你在异乡思念着父亲和弟弟。自己却开朗的心态来面临着孤独寂寞。最后,你转朱阁,低崎户,而自己又照无眠在诗的尾端写上了一句能表达你开拓的胸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你的的确确是才华横溢,但是,我读到是不一样的你。苏轼,我读懂了你。
关于苏轼的范文篇2
暗想,在疏星度河之夜,人未寝,水殿风来,暗香已满,试问人,夜如何?目光穿透荧荧的窗纸,看槛外月波淡淡,玉绳低转,屈指算西风,又叹流年偷换。
透过千年的红尘,眺望苏轼远去的背影,寻找已经走远的灵魂
竹杖芒鞋于一身,吟笑徐行且一路,他渴望的是披一袭蓑衣,让心灵沐浴着自由的春光,任凭那湖海烟雨、任凭那山高水阔都泰然度此平生,苏轼的灵魂轮廓是潇洒的,在潇洒中却丝毫不少侠气如虹,在他看来,倒行归隐山水中才是最为逍遥的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淘没淘得千古的英雄人物,我无从得知,可我却知道,这句词过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东坡的感叹是无尽的愁,乌台诗案的痛在他心中留下太深的疤痕,彼时的他多么希冀自己的人生只是南柯一梦,可过往的马蹄声告诉他,这是事实,悲痛之余,把樽中的美酒洒向江中,祭拜那亘古长空的明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吟诵舌尖这句已嚼烂的词,突然感到一种不可言表的情愁。对自由的思念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化作优美的文字,在高楼徘徊了千年不绝
苏轼的灵魂是无迹可寻的,因为他的灵魂是气体
只能在这里祝愿苏轼有一个好的今生来世
关于苏轼的范文篇3
词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东坡之诗以豪放着称,凄凄惨惨的一生坎坷精心铸造出诗词的华丽,凄凉落寞平素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坚强、爱国的心和一个不屈的灵魂,还有那激昂旷达之感情,豪迈奔放之气概,他将灵魂置于诗词,将生命化作一道不朽的诗篇!
公元1075年正月,苏轼独坐窗前。对妻子深深的思念让夜来幽梦将他带入奇幻世界,在那里,他仿佛回到了十年前,与早已幽明分抛妻子相逢,似乎又回到了那十一年相濡以沫,相亲相爱的岁月。身在密州,心却在眉州,与她生死隔绝。现在的她还好吗?在那个天堂过的还好吗?他多么想去看看呀。但事隔多年,诗人早已白发苍苍,她还能认得他是曾经自己的心上人呢?即使见了面,也无法像想象中那般美好罢。风雨十载,诗人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妻子说,但是,从何说起呢?以至于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了罢。猛然惊醒,窗外寒风猛烈,吹断了诗人的思绪,让他回到现实,提起笔,将自己的心境化作诗篇跃然纸上,用诗歌寄托思念,字字血泪,依依不舍。
公元1076年中秋节,苏轼举杯邀明月,试问明月几时有?
同时又向往着天上的那个美好的世界那个美丽的月宫里,今年是第几年呢?穿一袭米色长袍,微微卷起袖子,坐在如水的月光下,抬头仰望碧玉般的月亮,白银盘里放着月饼,轻酌一杯酒,飘飘欲仙,想要脱离世俗来到月宫仙境。可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怎么又踌躇了呢?想到自己的兄弟苏辙与自己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诗人不禁在这样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思念兄弟,深深手足情,何以忘怀?加之他那忧国忧民情,忠国忠民心,怎能舍弃人间投奔月宫呢?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击,让作者矛盾了,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抛弃祖国抛弃兄弟投奔自己所爱啊!既然无法离去,既然无法相见,只好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毕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啊!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来劝慰自己了罢。
拥有博大的才气,对政治局势有自己看法,却被贬到地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胸有大志的气魄,使他在密州的郊猎中,怀才不遇的心情涌上心头他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呀!鬓微霜,又何妨!即使不年轻又如何?自身理想与现实的重重矛盾,让他感到无比压抑,虽然已不再年轻,却拥有比年轻人还要狂的想法,一个狂字概括了他的思想与心情。压抑、痛苦、愤懑,何时才能真正被人们所认同?何时才能让自己的思想运用到朝廷呢?这种痛苦,大概只有他能体会到吧。
苏轼几次游赤壁,并且都留下了千古名诗来纪念。无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还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哀痛?政治上屡屡失意,本想从美丽景色中寻找洒脱,但依旧无济于事。那一切,只是南柯一梦罢,梦破灭了,心依旧哀伤,不禁没有找到轻松,反而使心情更加沉重。此时的他,正是当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他,究竟何去何从呢?
唯有将心境化作豪迈诗篇,挥毫写出,将永驻人间。
他,一改宋词中凄凄楚楚的婉约风格,开创豪放诗词;他,才华横溢,却一直怀才不遇;他,不畏挫折,历经坎坷,终于铸成壮丽诗篇!
苏轼的一生,就是一首诗,一支绝唱!
看了关于苏轼的范文的人还看过:
1.关于中秋的作文
2.抒发爱国情怀的文章
3.乐在其中作文
4.知足常乐的作文
5.我的语文老师作文
作文八:《写苏轼的文章_写苏轼的作文》6600字
写苏轼的文章_写苏轼的作文
篇一:有关苏轼的作文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较全)
有关苏轼的作文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文章解读】
《赤壁赋》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执著,及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开朗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满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话题运用】
可用于“乐观”“豁达”“从容”“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
“胸怀”“选择”“直面挫折”“执著”“穷而后工”“个性与人生”“责任”等。
素材一:
苏轼不同意“客”的“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得喜悦。他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挂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写作应用话题】
1、胸怀
2、态度决定成败
1
3、珍惜拥有
4、人要坦荡、达观
5、变与不变
6、乐与悲
素材二:
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苏轼却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无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也不遗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就是大自然赐给我的无穷宝藏,这就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
【写作应用话题】
1、生命的真谛
2、得与失
3、人生的取向
4、守住心灵的那一轮月亮
5、过诗意的人生
素材三: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闷孤独。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从文学上完成人生的追求。
【写作应用话题】
1、挫折,改变人生
2、转向
3、面对逆境
4、穷则独善其身
5、永不言败
6、人要适应现实
2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1、全国三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
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能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心灵的胜利 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世俗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挫折,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可他却是一只
天生的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歌声就越婉转,堪称天籁之音??犹如迎着寒风的一株寒梅,越是凛冽刺骨,他越是怒放芬芳,冷艳无比。
3、苦难成就辉煌人生
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从高高的象牙塔上重重地坠了下来。不公的排挤与打击,若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已无法承受,可东坡先生却并未被这风刀霜剑所击倒, 3
而是用一种更为豁达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切,纵然沿途道路崎岖,却依然不忘欣赏。在贬地扶风,他为我们留下了喜情荡漾的《喜雨亭记》。在贬地黄州,他更是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然姿态,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前赤壁赋》。这才是享受生命啊~面对无情的打击,他扛起了重压,潇洒地自我调侃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直到晚年遇赦,回首这些年的颠沛生活,东坡继续自嘲:“九死南?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内心光明到如此,任外界花开花落,眼中都会自有一份美丽。
4、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名字都会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苏轼站在赤壁面前,眺望如画江山,
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震灼古今的前后赤壁赋。
无论是诗,还是赋,都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是他内心最真诚的告白。
5、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托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您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诗作。您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
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做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您,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您,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公婵娟”的人间祝福。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苦并没有销蚀掉您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 4
洁月光交相辉映。一樽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
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
沉应有风度。
6、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景中有情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也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受到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静心坐思,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
7、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8、全国三卷: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
篇二: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满分作文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满分作文 作文教学2009-04-30 15:35阅读431评论1
字号: 大 中 小
《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定风波 2005高考全国卷考生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人们猝不及防,方寸大乱。苏轼微醺,走在后面。这条沙湖道他已经来来
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全然不像汴梁城里的那些宽
阔而平坦的大路。
汴梁,唉——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二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乱。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着,雨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
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
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
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
篇三:苏轼___作文
我想握住你的手
翻开书籍,被一缕缕书香所沉浸,仿佛跨越了千年岁月,来与你相会,苏轼,我想握住你的手,畅谈你那波荡起伏的人生。 少年时的你,风度翩翩,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当然能够稳居第一。但是你因为欧阳修为了避嫌(当时欧阳修认为是自己的弟子写的文章,因此给了第二),一流的文章得了第二。事后,欧阳修虽博古通今,但也不知道你所写的尧舜之典出自何方。回到家中,查了三天三夜,还是一无所获,最终不得不向你向你请教。你却对他说,那是你杜撰之典。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何等的重要,一个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时刻,你竟敢如此这般,打破常规,文为己用,可见你的勇气之大。苏轼,你的才学令人钦佩,你的勇气令人折服,我想握住你的手,对你说:“真不愧是少年天才”。
中年时的你,因与当朝宰相不和,离开中央,前往地方。在这期间,你政绩突出,人们爱戴,但却因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你的命。
不过神宗爱才,众人求情,最后你被贬谪到了黄州做团练副使。从三品大员到如今的囚官,相差甚远。不过洒脱的你,满不在乎,在黄州临江而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时节,建成了你会客之所——“雪堂”。不仅如此,你还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后《赤壁赋》等诸多名篇,流传后世。苏轼,我想在你被贬之际,握住你的手,对你说:“人生无常,祸福相依,不要在意世俗的名与利??”而你却是微微一笑,告诉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暮年时的你,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早已将一切看透,饱经风霜的脸庞,仿佛成了写照。神宗仙逝,太后当权,新法废,旧法立,司马光出山,身为旧党一员,你很快又被重新启用。短短的三个月,一跃而上。你的人生总是与政局的不同而摇摆不定,命
运掌握在他人手中,这可能是在封建王朝中士大夫不可能改变的宿命。苏轼,我想握住你的手,告诉你:“世间险恶,轮回往复,何苦一次又一次的卷入这新法与旧法的政治漩涡中,倒不如寄情山水,解甲归田,过着神仙伴侣的生活,岂不乐哉,”你笑了笑,默不作声,我豁然间明白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是你们这些士大夫毕生的追求,赤子之心的你,怎么会在乎生死,我想正是你这样的性格,才是造成你曲折命运的根源。不过,正是你这样的性格,才会被后世人们喜欢。
我多想跨越千年,与你相会,与你一起举杯痛饮,畅谈你那曲
折的人生。在你失意之际,握住你的手,陪伴你,让你觉得并不
孤单。
作文九:《名家对苏轼文章的评价》4400字
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好!
我是来自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二年级的生琳,非常感谢大会主办方给我这次机会,很荣幸来参加这次“研讨会”,并发表一下我对于TI手持技术应用的理解。
我最敬佩的数学大师陈省身,曾经对他的徒弟吴文俊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看前人的书就是欠了前人的债。”这句话,是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独到见解。吴文俊先生给出了这样解读:看人家的东西,跟自己考虑问题,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脑力劳动。看别人的东西,脑筋完全跟着别人走。想办法理解别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是被动的。陈省身希望吴文俊知道,学数学应该主动地开动脑筋。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今天要讲三个话题。
第一部分 初识
先分享一下我对TI由陌生到熟悉的2个阶段。
分别由2个关键词组成。初见,结缘。
初见
第一次知晓TI是2013年9月份我刚进入高一时候,TI计算器进入了我的视野,最初感觉是TI功能很强大,各种数学符号一应俱全。众所周知,高中函数和三角函数是特别让人头痛的,我曾经手捧着TI计算器研究了一个下午,通过TI的函数绘图功能,非常快的理解了学校教过的三角函数最基本的图像变换。尽管是不看课本知识点,盲目地玩着TI,但是在找出图像的变化过程中,能够自已发现和总结图像变换规律,使这些函数和三角函数变得有趣而直观,一扫繁琐和枯燥。初步的体验过后,我对TI产生了兴趣,也触发了数学灵感。我发现借助于TI是可以自已挖掘知识,打破了学生跟着老师学传统理念。深深觉得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印象来得更深刻。
因画结缘
高一下半学期,我参加了TI绘画大赛,因从小对绘画十分感兴趣,我再次和TI结缘,和好朋友合作完成了一幅叫《溺爱也成伤害》的作品,这运用了函数知识,也通过了几何面板中绘图功能来实现。绘画作品生动有趣,获得三等奖。
分享一下同学们做的部分作品吧!【见PPT】
这是几何绘制的图形,通过一根一根线条来展现图像。起名为汗流浃背的地球。
小黄人是通过一段一段圆弧画出,并用多边形填充颜色。
分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中,往往在无意间发现一些惊人的现象。这个作品运用了复变函数。
这是利用递归算法,递归地绘制折线段,从而实现分形效果的图形。一道闪电划过夜空。
大家都知道,这两天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个作品是运用分段函数的功能;巧妙
地将APEC会标描绘了出来。
在今年的解题大赛中,也有一道创意绘图题,用上了我以往绘图大赛的经验,我创作了一个LOGO,这是成品。【见PPT】
三层花瓣的解析式如图所示,运用了极坐标方程来完成。
三层花瓣寓意着TI第三届解题大赛,依旧绽放着其无穷的魅力。向着右上的箭头,蕴含着无限哲思,这是技术力量的体现,这也是莘莘学子认真向上的体现,这是指向成功道路的箭头。
这次竞赛从8月份到9月底面向全国征集解答,我是从9月份开始着手。赛题新颖有趣、形式多变、贴近生活、十分吸引我,它不仅仅是普通的数学题,它还需要多种知识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我能借助于TI计算器的强大功能解决我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我掌握TI计算器许多功能,解一元高次方程,添加游码辅助解函数问题,以及作图分析等。
在解题中,运用TI图形计算器的好处有很多。解题首先具有初步的数形思维,再使用TI计算器辅助。TI计算器给我的计算带来极大的方便,减少了运算的时间,许多繁琐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从而能够花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数学模型。
我理解的数学,其精髓不在于繁琐的计算,而在于思考。一个好方法远比死算有用。TI计算器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根据函数解析式绘图。当我在数学思维方面有所突破创新时,能通过计算器画出图像,看是否满足条件,快速验证我的想法是否合理。
例如求函数单调性,计算端点值等来画出函数的草图,判断是否满足题意。而草图也是不太精确的,这些都不需要通过繁琐的笔算,在TI计算器的帮助下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前面提到过陈省身先生一句话对于这次比赛的意义,就在于数学解题需要有创新意识。我通过参考了往届的赛题来解答,总结了一些方法,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运用到了这次大赛中来,在原有的解题思路上加以创新、完善、优化。
第二部分 运用
下面分享一下本次大赛中三个问题的解题过程。
第一个例子,是一道代数题,纯笔算是无法做到的。而通过TI计算器的求和,那么题目就变得非常简单了。这道题体现了TI计算器的强大计算功能。
第二个例子是解析几何的运用,这是高二正在学习的数学知识,我运用到了解题中。 以A为原点,直线AB为x轴,AC为y轴,建出坐标系。
即A点为(0,0),B点为(7,0),C点为(3,5)。此时各点都是整数,计算较为方便。 内切圆半径可以根据2倍的面积除以周长来计算得,可以得到D点的坐标。
一开始的是我先设P为(x,y),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那么可以得出P的关系式
353573421,222()y,()()x,
41347,,41347,,41347,,+=
而x,y都带有平方,使得计算很不方便,此方法是不明智的。
,,,0,2,,,正确思路是用参数方程思想,引入单一变量,,达到简化表达方式的目的
7342135cos3535sin,,,,,(,)
4134741347,,,,设P点为如图所示的式子
此时可以得出整个式子的解析式。画出图像,运用TI算值域的功能能出数值,但是精确位数不符合题目要求。而TI的计算功能很强大,在更改步长后能够求出保留小数点后10多位的精确值。
修改起点为2.22,步长为0.001,则53.4994为最大值。
最小值的算法以此类推。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这道题体现了参数方程的应用。巧妙运用参数方程有时比使用圆的标准方程更好。我认为这种探索体验的经历对我们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大有好处。
第三部分 研究
第三例子是一道我认为对数学要求比较高的题,这是关于函数知识的运用。 根据题目条件画出对应点和渐近线。这道题我先找出一个特例,大约花了我40分钟,排除了许多函数模型,最后我用TI画出了一个图像。完美符合题意。
接着对题目分析。经过分析我得出,图像的两例,有点形如反比例函数,但在中间时,又有形如y=cotx的样子。
于是我进行了初步尝试,写出了一个符合题意的分段函数。
接着提出了一个疑问,能否优化函数,使分的段数尽量少呢,我先把左右两部分通过绝对值合成了一个函数,如图。
然后我做了深入的研究。现在还是有2段函数,我的目标是将两段并成一段。我引入了两个函数来实现它。g(x)与h(x)的要求如图所示。只要是满足条件的式子,带入原式都可以将2段函数并成一段的目的。
问题就转化为了寻找符合条件的g(x)和h(x)了。0与1都是整数的情况下,我考虑到了取整。试着写出几个g(x)。
2(x2),,,1,,1*,,a,,,a,,,,a,1,2,,,,因此我想到写一个通式g(x)=, ,这仅仅是猜想,我需要用TI计算器来验证。
在TI计算器里插入一个游码。
在a>2时,会在第四象限里有许多小段。
在0<a<1时,形态如图所示。
我发现当a=1时,不满足。是一条与x轴重合的直线。由此可得,刚刚的猜想是有误的,1并不能算在范围里。
0,13,,xa,1,2当时,满足g(x)={ ,,1,13xx,,或
找到g(x)后,对应地可以找到一个h(x)
通过绝对值也可以将对应的g(x),h(x)找出。所以这样的g(x)与h(x)还有许多种表达方法,我就没有一一列出了。
现在,我可以随便使用任意g(x),h(x)带入f(x),可得到和分段函数一样的图像,而此时并没有添加定义域。
这道题是由在分段函数中,加入绝对值,取整等方法来使其多段并为一段来实现的。而在使用TI计算器的游码功能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a的不同的取值,而看到图像因此产生的变化,具有直观性。就比如说我做过的分类讨论的题,仅仅告诉了a的变化影响整个式子的取值范围。笔算时并没有给我看到图形每一段的变化趋势。TI计算器可以实现这一点,帮助学生在思考后验证结果。
当面对数学中探究性要求较高的问题时,TI帮助我更深刻地进行研究:
(1)观察:在解答问题以前,先观察题目问题:整理出它提供些什么条件,思考所求的是什么类型的答案:证明,图表,数,还是一个表达式,
(2)猜想:在于能否做到大致对答案心里有数。这里有个问题建模的过程:将问题及其叙述的条件转述成函数、公式、方程等形式。一般,问题总会涉及到代数表达式或函数,如果发现有学过的可现成套用的解决办法,不妨对所期望的答案有一个初步的“猜测”或估计。可用以下的方式利用图形计算器先探索一下:对公式代入简单值进行猜想验证或找反例;列出相关函数,进行图形绘制,观察并猜测问题的答案。
(3)解决:现在尝试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其过程中可视情况来计算器辅助。
(4)检验:试问一下我自己对所获得的“答案”有多少信心,有时我会很自信,有时我也会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这就需要检验所获的答案:运用常识、经验、直觉,判断答案是与期望值足够相近。若答案是一个数值,其数量级是否符合常识,对位数做一估计,是否大致符合,更一般的,答案是否合情合理,是否实际,是否真正符合题情,试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用的是计算器,可以试着用手工的代数运算。如果获得的是一精确值,试用近似的小数来检验。用不同的方式检验能使我对答案增加信心,同时,也会对问题的本质有所认识。
(5)变换:换一个角度,改变解题的方法,看看会发生什么,如果我原先第一思路是使用图形求解,现在则尝试一下代数推理运算;如果,原先用的是代数运算或精确的解法,则尝试用图形、列表、编程来重解。还可以考虑:猜测验证法;寻找反例的方法等。
(6)推广:获得答案后,回顾一下题目:重新阅读、重新思考问题,明白解的实际含义。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问题,比如改动一些原始条件,发生了什么,该问题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推广,我的第三题也是根据这些方法来完成的。
通过TI图形计算器的使用,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爱上数学,找到数学的独特魅力之所在。老师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TI,开拓学生思路,建立数学模形,产生更好的数形思维。
之前所提到的陈省身先生曾经提出:要让中国做数学大国,乃至数学强国。他对中国成为数学强国充满信心。中国数学要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能够有创造性,能做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那就要搞新东西,能够有大创新。
我的TI作品中呈现出了一些创新的思想,这些创新发散的思路是我的作品的闪光点。但解题过程还可以修改、优化,还请各位数学专家耐心指导。
让我们一起努力,愿陈省身先生的愿望能够早日实现。
谢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作文十:《苏轼和辛弃疾文章风格的异同》1500字
苏轼和辛弃疾词里英雄气概
作者:汉之贝武
苏轼和辛弃疾是历史上有名的词人,他们的词给后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苏轼更是开创豪放词之风,他的词有表现人生的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也有老来对人生的思考,但他表现这些理想和思考的时候时常蕴含着一种英雄气概。而辛弃疾则是把豪放词发挥的淋漓精致,他的词大多是展现战场上雄伟壮阔的场景或是豪迈的英雄的壮志也有隐归山林的但却不缺失豪爽的情调。但是同样是英雄气概,他们两人词中无论是表现方式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都有所不同。
苏轼词的英雄气概,常常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展现出自然界的雄伟壮阔来突出英雄的豪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江,惊涛,千古人物融合一起英雄之气油然而生。也有通过三国英雄形象来体现一种英雄气概——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通过这些环境的描写来衬托出英雄的豪迈。苏轼词的英雄气概,往往都是写出自己内心的渴望,希望自己能与当年的英雄一样。他的词还有表现英雄迟暮豪情万丈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但是就算是迟暮也还豪情万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种英雄气概却是苏轼通过想象自己在战场时的场景来突出的。苏轼词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还有一种是表现出英雄看破一切老来梦醒时孤寂长叹如《江城子》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这种苏轼通过描写一个情景在诗人梦醒后会看人生几十年,再看如今只有微白的头发,心中心酸之感悠然而起,所表现的是英雄年老再无当年之勇的感慨。
而辛弃疾的词所表现的英雄气概无论在表现形式和表现的内容都有所不同。辛弃疾的词的英雄气概大多通过描写战场上的场景来表现出英雄气概,所表现的是青壮年英雄锋芒毕露的豪迈,如《南乡子》中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句让人油然而感到一种霸气,做曹刘、孙仲谋此等英雄也唯有他们才配做自己的对手。而《贺新郎·同父见再用前韵》中的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满江红》中的看依然、舍在齿牙牢,心如铁。这些文字使人读上去仿佛看到一个不畏任何困难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也有意气风发少年英雄气概:如《水调歌头》上片中的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通过描写少年风华正茂,站在肃杀的战场前渴望着能走上沙场为国效力的英雄气概。也有浴血沙场的将军的豪情激扬。如《破阵子·为陈同匍匐状词以寄》中的梦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战场擂鼓响起,战士的呼喊声和弓箭发出的破空声,油然产生一个豪气万丈的英雄气概。也有忠贞英雄的豪迈只为了却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正是通过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体现出这种英雄形象。但是,由于辛弃疾早年英雄锋芒毕露,老年后却得不到重用,最终只有英雄怅然。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唯有用反问语气道出凭谁问,廉颇老矣,上能饭否。
总体来说苏轼词的英雄气概,带有一种尝尽人间艰辛英雄豪情而辛弃疾的更多的是锋芒毕露的豪情万丈。不过他们两人后期的词中的英雄气概就比较相似,苏辛两人年少和中年时期都是意气奋发,豪情万丈,都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在他们的生活后期却充满坎坷,苏轼常年被贬在外,久久不能个恢复官职。所以后期只有英雄落幕的感慨。辛弃疾则因常年被打压,与年少时沙场上并戈铁马相比后期生活只能在田野中种种稻谷。使得英雄无请缨路,报国无门,最终只有谁念英雄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末路英雄的感叹。
但不管如何。苏辛两人词中的英雄气概深深的影响着后世诗词的创作。并影响着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