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社会热点问题》9700字
1:据华商报报道,1月20日,宝鸡高新区部分环卫工人受到市级领导慰问,每人获得300元红包。慰问结束后,红包被环卫部门负责人收回。有关人员事后解释称,参加活动的环卫工人此前已经发了300元奖金,所以不能重复发放。
20日上午,宝鸡市民刘先生从高新区路过时,恰好赶上节前领导慰问环卫工人。“人很多,当时领导还给环卫工人发慰问金了。”
但让刘先生不解的是,活动结束后,环卫工人手里的红包又被收了回去。据他了解,收红包的人姓马,是环卫部门的“负责人”,“这种做法太过分了,明显是在作秀嘛!”
当日下午,记者联系到几名参加了上午活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称,“此前活动中每人收到的300元慰问金的确是被负责人现场收回去了,她姓马。”
20日傍晚,记者电话联系到收钱的“负责人”马女士,并以环卫工人家属的身份询问此事。据了解,马女士是宝鸡市高新区管委会下属的环卫部门的负责人。
“300元慰问金此前都一起发了,领导慰问金是高新区管委会准备的,所以要收回来,(慰问金) 不能重复得。”马女士说,虽然红包被收回来了,但不能说是领导慰问的钱没给大家,是因为临时有变化才在活动中发了又收。她说,此前市级领导来慰问,原本要组织一些尚未拿到300元慰问金的环卫工参加,但因为所有环卫工人的慰问金之前都发放了。所以就临时组织了3组环卫工人代表来接受领导慰问,涉及数十人。
2:河南平顶山的“天价过路费案”本月刚刚审结,鄂尔多斯又曝出了一宗 “天价羊毛衫案”湖南农民李清因卖了几个月的假冒“鄂尔多斯”、“恒源祥”羊毛衫,被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2151万元。(《广州日报》12月27日) 一段时间以来发生的诸多制假、售假事件,让公众对于制假者、售假者深恶痛绝,但是,罚金高达2151万元的 “天价羊毛衫案”一曝光,还是让我感到吃惊,因为在我印象中,似乎少有此类售假案判决如此之高的罚金,仔细分析案情,更让我感觉案件处理值得商榷。 法院对李清处以2151万元的天价罚金,源于公安机关在李清店里“扣押所有羊毛衫的吊牌标价共计43013364元”,法院遂按照有关司法解释中“罚金数额一般在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或者按照非法经营数额的50%以上一倍以下确定”的规定,作出判罚,这似乎有法律依据。然而,按照被告律师的说法,“他实际销售几个月,一共才6万元的货品,盈利才1万元”,李清家属也称 “吊牌价1680元每件只卖50多元;吊牌价2180元每件卖150多元”。
这就涉及非法经营数额计算问题,法院用吊牌价来计算,实际上,李清的销售价远远低于这个价格。而按照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已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实际销售的价格计算。制造、储存、运输和未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标价或者已经查清的侵权产品和实际销售平均价格计算。侵权产品没有标价或者无法查清其实际销售价格的,按照被侵权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也就是说,法院首先应当查清实际销售价格,而不能直接就适用吊牌价来计算非法经营数额。
从常理上讲,李清的说法更可信。因为中国人都有些讨价还价的习惯,标出的价格往往比实际卖出的价格要高,而且,他卖的还是假冒的产品,卖出的价格完全可能更低一些。更重要的是,据李清自己说,去年12月15日公安办案人员曾扣押了其两台电脑主机和账本,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件羊毛衫的实际销售价格,但这些账本和电脑并没有移交给法院。然而,公安机关并不承认存在这一情况,这让案件更加扑朔迷离。事实上,即便没有这些账本,公安机关通过询问购买羊毛衫的顾客也可以印证李清的说法,为何要直接就适用吊牌价来计算呢?
单就这一案件而言,我认为相关执法者和司法者不仅有悖常识,且有“懒政”之嫌。执法者、司法者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需要通过常识判断事实真相是什么,进而努力查找证据,最大限度地给予被告人公正处罚,让其罚当其罪。然而,从这个案件中,我们似乎并
没有看到相关执法者与司法者查找证据的努力,而是置吊牌价与实际销售价可能的巨大差异于不顾,执意机械地适用对于被告人不利的“吊牌价”。
这一案件,在某种程度上也凸显了运动式执法的遗憾。卖假羊毛衫要打击,但是,毕竟它的社会危害性并没有那些食品制假来得严重,而我们似乎并未看到对于食品制假有过如此严厉的处罚。两相对照,则不免让人觉得,这样严厉的处罚对于李清来说并不公平,对于遏制制假、售假也未必能起多大作用。早在二百多年前,意大利刑法学先驱贝卡利亚就曾经说过:“刑罚的力量不在于严酷性,而在于其必定性,即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为无可逃遁的,就总是令人心悸。 ”
如果我们只满足于专项行动中抓小虾米,并不惜重手将其致于死地,而不是致力常态执法,将矛头对准吞舟之鱼,那么执法者的公正性就会让观者觉得打了折扣,很难服众。 3:2011年12月29日网友透露广东省公安厅出入境政务服务网的网上申请数据亦遭泄露,由于该功能的权限控制错误,导致普通用户可以绕过登录环节,直接访问后台查看数据,在该网站提交过网上申请的用户均遭到泄密
当今社会中,网络用户越来越多,同时也就催生了黑客们谋取暴利的途径,致使大量的网上用户的信息被盗取成为暴利的主要产品。而面对这样的高发利益链,就会让越来越多的黑客一族们雀雀欲试,通过利用自己的技术手段获取网络用户信息,再用他们获得高额报酬。另一方面,针对网络用户信息被泄露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是否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是正面回应用户信息泄露一事都显得不那么积极。而一些互联网公司敢于承认遭黑客袭击泄露了网络用户信息,还有一些互联网公司或是为了避免责任则予以否认。无论网络用户的信息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泄露出去的,提供网络服务的公司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保证互联网用户的信息安全。
近日来,网络用户信息、密码等频频被曝遭遇泄露,自12月25日下午消息,天涯社区密码泄露,这是继21日CSDN 的用户数据库泄露,多家SNS 、游戏网站遭泄露之后,又爆出的一批名单。这两天,各大网站纷纷通知自己的用户修改密码。26日凌晨,有人爆料新浪微博用户密码也遭泄露,随后消息被删除,但用户不禁噤若寒蝉。如今,包括CSDN 、人人网、多玩游戏、7K7K 小游戏和天涯社区等大批网站的用户资料已经泄露。据初步评估,目前网上公开暴露的网络账户密码有超过1亿个。黑客究竟掌握了自己多少秘密? 下一份名单什么时候被释放出来? 无人能给出答案。
面对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信息泄密事件,监管部门应尽快的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网路用户的信息安全指数,确保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同时针对大量盗取网络用户信息的黑客一族的们要严加防守严厉打击,加大对这种利用技术手段谋取暴利的手段的惩处,或以相应的立法来约束这种盗取牟利行为,从而净化网络信息,还网络用户们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网络用户信息安全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不管是提供上网的互联网公司,还是网络用户自己,还是监管网络安全的相关部门都应各尽其职确保网络用户安全,切记不可使用推皮球式的免责声明,否则会有更多的黑客一族涌现出来,盗取更多的网络用户信息从中谋取更多的利益。 4: 2011年,全国1000家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平均得分是33分(按百分制计算)。8%的受调查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状况表示满意,这一比例与2010年的9%相比,略有下降;84%受访者表示不满意。
这一“成绩单”,来自民政部下属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昨天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慈善透明度报告》。在慈善透明指数排名前100名的公益慈善组织中,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非公募) 居榜首,其次是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公募)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公募) 位居第三。 慈善事业今年经历了“郭美美”、尚德诈捐门等系列慈善危机。报告称,续半年之久的媒体“透明问责风暴”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的涉及公益慈善组织的社会公共事件,将“慈善透明”这一行业和专业问题推到了社会公众面前,成为本年度中国的最大社会热点问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中民慈善中心的研究团队,对全国1000家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开展信息公开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和易得性考察。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坦言,如果及格线是平均分33分,今年考察的1000家公益慈善组织,及格率为48%左右; 如果以60分为及格线,及格率仅为8.2%。
今年是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第三次发布“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调查样本包括1000家公益慈善组织和社会公众。
■ 疑问
33分是否意味中国慈善很差
专家称,应从募捐能力等方面判断慈善组织工作水平
“慈善透明指数”体系由四方面内容构成,完整性(59个指标,满分70分) 、及时性(5个指标,满分10分) 、准确性(3个指标,满分10分) 、易得性(4个指标,满分10分) 、共包含71个指标,总分为100分。此次中国1000家公益慈善组织平均得分为33分,是否意味中国慈善工作做得很差呢? 对此,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主任彭建梅指出,慈善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只是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评估的一个方面。慈善组织做得好不好,还要看它的募捐能力、资源是否有合理配置、慈善项目执行效果等诸多方面。当然,透明度反应了一个慈善组织的基本能力。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也同时提醒,公众更应该关注慈善信息公开的“效力”,即信息披露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也就是说,透明度提高,怎样转化为一个公益慈善组织的募捐效率和行为规范的直接推动力。
因此,《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度报告》也向政府提出建议,政府对慈善公益组织的成长,应有实质支持。
■ 前瞻
慈善信息公开有望立法规范
民政部明年有望出台《慈善捐助信息公开管理办法》
本月中旬,民政部公布酝酿两年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引发社会关注,其中规定:公益慈善组织接收日常捐赠后的公开时限为15个工作日; 重大事件募捐信息,应在72小时内公开。
不过,该《指引》因无强制性条款和罚则,也引发公众对规范执行效果的疑虑。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昨日表示,《指引》是一个慈善行业的指导性文件,民政部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订《慈善捐助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作为部颁规章,从立法角度,对慈善信息公开,进行刚性规范,有强制效力要求行业内所有公益慈善组织执行。
他透露,由于行业法规需要经过一系列立法程序,所需时间较长。民政部争取在明年出台该《办法》。
徐建中还透露,明年,民政部会推动慈善行业信息公开标准的建立,告诉公益慈善组织,哪些信息须及时公开,哪些信息公众最关注,为公益慈善组织开展信息公开,提供自我评估的依据和工具,实现慈善信息公开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 分析
透明度上升满意度下降
对2010年亦有考察的99家公益慈善组织跟踪监测显示,今年,这些组织的透明度明显提高4个百分点。但同时,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透明”情况的满意度,却下降了1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84%的受调查公众,对慈善透明度,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主要表现,是认为公益慈善组织的财务信息(如年度财务报告) 和业务信息(如目前募捐合作伙伴、募捐工作成本及开支) ,披露不够及时、完整。
中民慈善中心分析认为,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一方面与今年持续的慈善问责风暴,和网民对整个社会诚信的质疑情绪漫延有关; 另一方面,也说明包括捐赠人、受益人在内的社会公众权利意识、问责意识提高较快,微博等新媒体技术更推动了要求信息最大化和不断追问的社会气氛,而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建设速度,赶不上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的需求进步。 八成公众想了解财务信息
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息的关注点上,也有所变化。84%的公众希望了解财务信息,82%的人还希望了解业务信息。而去年分别是73%和79%。
由此看以看出,与往年相比,公众更加关注公益慈善组织的财务信息(如机构人力及行政成本、审计报告等) 和业务信息(如求助信息、筹款活动、资金使用情况等) 。这说明网络公众对信息的核心内容关注度越来越高,公众的对公益慈善信息的专业性也在提高。
而对1000家公益慈善组织样本的监测显示,公益慈善组织在以上四个方面,基本信息表现最好,业务信息次之,治理信息和财务信息较差。
报告指出,与公众的要求相比,公益慈善行业的整体表现仍有较大差距。
80家慈善组织主动晒账本
郭美美事件、河南宋基会事件,都带来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财务状况的担忧。捐款会不会被挪用,甚至从事其他无关的商业投资?
《2011年度中国慈善透明度报告》显示,99家固定监测公益慈善组织,在上述核心信息的披露方面,已有较大进步。其中,财务信息披露的进步最大,透明指数提高26.9分。也就是说,有更多组织完整披露了自己的年度财务报告,也就是“晒账本”,告诉公众“钱究竟花在哪儿,怎么花的”。
5:微博发言,匿名好还是实名好?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如果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看,或许还会有一番新的认识。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发展,对不同“心理群体”的形成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就表明,在心理群体形成之后,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勒庞对此有不少发人深省之论:从成为群体的一员开始,博学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心理群体易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道德水平十分低劣。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接受。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知道如何操纵群体的人,给他们提供的也正是这种论证。
不少人的发言,听起来激情四射,头头是道,但仔细琢磨,却发现没有内在逻辑关联,得不出那样的结论。然而,心理群体往往忽略这种“琢磨”,全盘接受。在匿名状态下,这种群体心理效应被放大。匿名,无异于给发言者以隐身衣,同时给其放纵自己、传播谣言、歪曲真相提供了便利。这就是为什么留言板上有很多露骨恶心的色情表达和完全无聊无耻的攻击谩骂,“地震”“谣盐”之说瞬间让社会出现恐慌。
舆论学有一个重要概念叫“沉默的螺旋”,是指“已有的多数人的舆论对少数人意见无形的压力,形成一方公开疾呼而另一方越发沉默的螺旋式过程,于是更为强大的舆论生成。”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正是群体心理发生作用的过程。最终形成的“舆论漩涡”或舆论一边倒现象,正是群体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种群体心理,既可以对社会发展起到正向作用,也可能对社会进步产生负向的力。这种力量,从根本上说非理性的成分居多,而社会进步还是要靠理性的建设性的力量来推动。然而,这种群体心理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难以避免的,更何况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实名制或有利于祛除匿名发言者的隐身衣,削弱这种群体心理效应。
尽管心理群体会对一些哪怕是轻微的反驳进行谩骂,使得一些人面对“舆论漩涡”而沉
默。但是,真正清醒理性的声音,还是能够较大地减弱群体心理效应,使舆论回到理性的轨道。这也就是勒庞所说的:有时只消一句悦耳的言辞或一个被及时唤醒的形象,便可以阻止群体最血腥的暴行。
6:因为小楠与同学说话间骂了邻班梁老师一句“彪子”,被梁老师要求道歉。虽然父母委曲求全,提出在全校师生面前公开道歉,仍未获同意,只好按照梁老师的意思,花260元在报纸上登了一封公开道歉信。(2011年12月12日《大连晚报》)
“登报道歉”能拔高师道尊严吗
“彪子”,在山东部分地区以及大连、丹东等地用来形容一个人很傻。作为一个老师,被学生这么说心里不舒服可以理解,但咄咄逼人使得学生家长花钱登报道歉,就有些过分了。 尽管对这位老师的做法心里有气,还是不想再说太多气话。这位老师接受采访时称,小楠骂他时,很多学生都听见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小楠必须道歉。不难看出,这位老师过于在乎自己的尊严。当然,人都渴望有尊严,何况是为人师表的老师。但是,难道除了学生“必须道歉”,就没别的办法维护师道尊严了吗?
学生之所以骂老师“彪子”,也不是不懂得维护老师的尊严,而是因为学校收费一个班级收了30元钱,另一个班级收了30.5元,这让学生很不理解。按道理,老师应该搞清楚学生骂自己的根源,让学生了解事情的真相,再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不仅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令学生尊重,拔高师道尊严的路径。
这位老师的做法,同时暴露出一些教师的思想短板——他们没有树立与学生交流的观念,还习惯居高临下对学生下令。也正因如此,便得理不饶人,心里只有“师道尊严”,而忘记了对象是个正接受教育的孩子,忘记了“大人不计小人过”的谦逊,不仅不能拔高师道尊严,反而会让自己变成实在的“彪子”。□贺成
从“登报道歉”看分裂的师生关系
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出发,似乎都会发现“登报道歉”其实是当今教育乱象的一个缩影,背后呈现出来的,是分裂的师生关系。
就部分教师而言,他们不是把“老师”当做一份事业、一种信仰,而是谋生的工具、向上层流动的砝码。在教学过程中简略地完成任务,在利益和权力面前,没有自己的底线。他们不教学生做人,甚至认为工资才是维系师生的惟一纽带。这种畸形的自我定位,导致老师心中没有“以学生为本”概念。
就部分学生而言,在家是独生子女,天下唯我独尊,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辱骂、顶撞老师。在他们眼中,没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理念,老师就是一个该为自己服务的工作人员。在此番语境下,尊重与敬仰从何谈起?
错乱的自身定位,让老师与学生在两条道路上渐行渐远。“登报道歉”也正是师生关系分裂演化的产物。试想,如果老师能够多给学生一些爱的教育,让他们明白师道尊严,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学生身份,对老师、对学业多一份尊重,这种乱象定不会上演。
7:近日,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注册微博客账号,应当使用真实身份信息;规定允许用户的微博名称不必实名,即“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网站开展微博客服务,应当保证注册用户信息真实。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11月底,中国微博账户已增长到3.2亿,约占中国网民的65%。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的第二大舆情源头。随着微博发展,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同时,在微博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了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买卖“粉丝”、利用微博进行欺诈等突出问题。这都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益, 引起网站、用户和公众的不满, 社会各方强烈呼吁加强和规范微博管理, 保障互联网健康发展。北京市出台这一规定,无疑正是对公众这一呼吁的直接回应。规定甫一出台,就引起网上热议。有人说,微博实名注册让人欢喜让人愁。笔者认为,有必要弄清楚谁欢喜谁发愁。实名注册使得每一个微博账户都对
应一个真实的身份信息,让微博少了虚拟性,多了些真实性,这意味着每个用户必须对自己在微博上的言行负责。对这样一项切合用户“社会责任”应有之义的新举措,哪些人会愁呢?笔者认为,愁的是那些妄图用通过微博传播谣言以蛊惑公众、在网上制造舆论事端的人;愁的是那些妄图利用微博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以污蔑、攻击竞争对手的人;愁的是那些制造虚假微博账户并倒卖“粉丝”以从中牟利的人;愁的是那些通过微博传播色情暴力、进行坑蒙拐骗的人。微博实名注册会减少微博上的虚假和欺骗,阻止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产生和散布,对遏制虚假和有害信息通过微博传播、营造诚信健康的网络环境将产生积极效果。因此,那些希望通过微博获取真实信息、进行正常交流的人,必然会因这样的规定而欢喜。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一个充斥着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媒体,无法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实名注册能够减少不负责任的言论、净化微博环境,让微博传播更可信的、更高质量的信息,让微博朝向更优质的媒介发展进化。因此,实名注册会增强微博作为媒介的权威性,营造诚信健康的网络环境。笔者相信,这正是绝大多数微博用户所希望的。同时,实名注册也对注册用户信息保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此,笔者也希望用户身份信息认证机构、开展微博服务的网站,在人员、技术等方面务必严格管理,打消用户身份信息被泄密的顾虑。北京市这一规定的颁布实施,在规范微博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只有用户、服务和管理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国互联网顺着健康、诚信、文明的道路发展下去。
8:教育部网站发出公告,将首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两所直属高校校长。对此,学者们是矛盾心态,一方面,认为面向全球公选大学校长,是一大值得肯定的创举;另一方面,又担心如果后续改革不能跟上的话,则可能使这件好事流于形式。(《中国新闻网》1月4日)
虽然教育部直接发全球公开选拔的公告,之前似乎没有见到。但公立大学自发公告,全球公选副校长、院长的新闻,或者广告,还是时常见诸报端的。但其后的结果,也基本可以预料,缺乏后续“新闻”,公选变成了实质的提拔。这些公选出来的校领导,也顺理成章变成了有级别、纳入公务员管理的体制内官员。
学者们之所以为公开选拔叫好,是对教育去行政化抱有很强的期待,因为选拔不等同于提拔,选拔可以提拔,但选拔也可以仅仅是人岗匹配的一种方式,在其位,有其职,谋其事,不在其位,无其职,更无级别。同时,选拔,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民主,既然可以选拔,也就当然可以罢免,理应是谁选拔校长,校长对谁负责。提拔则不一样,强调的是结果上升,而不是过程的民主,是单向的变动,没有退出的机制,行事的目的,也当然主要是对上负责了。 西方的大学,奉行教授治校,无行政级别,有健全的校董事会制度,选校长就与选职业经理人一样,根本不存在“提拔”一说。因此,国外高校的校长人选,要的就是最优秀的,全球遴选是理所当然的意思。因为有完善的制度,优秀的人才也愿意去当这个“高级打工仔”,因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报复与才华。
我国的大学则不一样,校长不仅是个工作岗位,更是一级官员,重要的不是权利,而是权力。在我国大学的权力体系中,又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既有校内党委与行政的纠结、教代会与校长会的纠结,更有各级政府直接插手的权力干预,校长想实现自己的大学治理蓝图,不懂中国的“厚黑学”、“官场学”、“中庸学”,不用迂回曲折的办法,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新闻喧嚣中的南方科技大学,也没有还选出一个其他肤色的校长,朱清时抱着理想而去,也只能孤独战斗,这就是最鲜活的一个例子。
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还存在奇怪的官方身份标签,“985”、“211”,这不仅是教育投入上的身份论,而且是高校地位的官方结论。即使海选出一个杰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校长,无论如何努力,也难获得同等的竞争机会,也无力改变高校的“阶层”属性。计划经济的思维下,怎么能与市场经济思维下的“作为全球大学通则的校长遴选”对接呢?
也就是说,没有大学自治,没有高校的公平竞争机制,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高校,所谓的
公开选拔,实质上都是一样,提拔。这样背景下的“海内外公开选拔”,对谁最有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国外一流的职业校长,基本不会光顾,即使有诚意,愿出高额“转会费”,别人还害怕砸了自己的招牌,敬而远之。只有那些骨子里“官本位”浓厚的黄皮肤黑眼睛的华人,趋之若鹜,争破人头。
其结果也就预想而知了,一阵喧嚣之后,官方有了“改革”的尝试,当选之人如其所愿被提拔了,至于大学,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按部就班,回归平静,没有了新闻。说句实话,中国的高校改革,形式上赶潮流当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制度革新。没有制度革新,形式再“潮”,也只不过是穿了一件花衣服的皇帝的新装。
限娱令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就医、
郭美美事件、
学习型社会、
党风廉政建设、
地沟油、
倾听民意、
仇富心态
公务员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务员打骂父母案、小悦悦事件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反省---拒绝冷漠
校车事件-----孩子安全
药家鑫-----大学生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公民名誉权
山西爱心煤里装石头-----诚信?公信
保障房-----群众幸福感
流浪儿童问题
高铁到底安全不? 城市搞涝问题? 个税起征点?
作文二:《社会热点问题》20300字
社会保障
调查还显示,目前共有227115万人参与了“社会保障”分项调查,其中45%的网友表示参加了养老保险,30%网友参加了医疗保险。在“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上调是否满意”的调查中,92%网友希望提高养老金的上涨幅度和速度。关于医疗保险制度改进,27% 网友期望扩大可报销病种和药物种类,42%网友认为应提高个人报销金额比例,14%希望各地域之间衔接,实现异地报销。关于是否支持弹性退休制,58%的网友支持,42% 网友表示反对。
网民留言中关于要求取消退休“双轨制”的呼声很高,网友表示,企业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确实非常困难,尤其是下岗、买断、失业老工人的生存艰难,还要缴纳不断上涨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还有网友认为,企业退休人员连涨七年退休金才是同等条件的公务员三分之一;还有网友直指“双轨制”是当今社会最大不公,为何引不起有关部门重视?
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差距问题,已呼声日久,近年尤甚。缩小企业退休人员与公职退休人员退休金的差距,一直是多年来国家的一项重点工作。自2005年始,各地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逐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但每次每月数十元至上百元额度的增长,仍未能有效改善企业退休人员的境遇。
“双轨制”问题始于1995年,国家率先对企业养老制度进行社会保障改革,实行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为内核的“统账结合”模式。此前,中国的养老模式一般为国家和企业完全保障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几无差距。但1995年企业改革时,机关和事业单位未列入改革范围,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这就形成了在养老制度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两种截然不同的“双轨”模式。在此养老模式之下,从企业退休和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养老金相差数倍。
“双轨制”最直接表现,二者的养老待遇计发方式不同:在企业,退休金按照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则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一月的工资计发。
有关专家认为,改革双轨制首先要依仗于国家部委层面的共识和管理体制的变革。地方政府目前表态大多是依照国家的整体安排做力所能及的调整,差距的最终解决,必须取决于国家层面。更多的一种说法是“这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年同一体制的劳动者,因分割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而享受着差距越来越大的养老金待遇,这有违社会公正。”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坦言,自2005年起,国家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尽管两者之间仍存较大差距,但应当看到国家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事实上,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是公职人员养老保险、职工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三轨并存,在此基础上不断缩小差距,最终走向全国统一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职工的养老保险应有个正常的增长机制,与物价上涨幅度保持一致。最重要是健全医保和老年福利制度,民众矛盾就不可能全部集中到养老保障上。
在郑功成看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应该是三大保险制度并存。国家应把重点放在促进社会公正、缩小养老差距上。
政策背景: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保障水平
2008年2月29日,国务院召开会议,确定在上海、广东等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等。但因阻力太大而中途夭折。
2011年两会期间,改革养老“双轨制”成为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当时,**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要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人保部也就此做出回应,表示将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时隔一年,改革时间表尚无迹象。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和救助机制。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继续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扩大彩票发行等渠道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强城乡低保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扶贫开发等政策的衔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保障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生活。
除了企业职工养老,**总理特别关心农民的养老。不久前,在征求对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意见时,**总理表示,要把农业现代化摆在重要位置,培养一代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建立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才能让农民安心在农村生活。
? 贫富差距
调查显示,参与分项调查的网友当中,81.1%认为当前收入差距大,贫富分化严重;36%希望个税调整速度与人均收入增速保持一致,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76%的人认为现行最低工资线普遍过低。对于如何缩小收入差距,21.6%的网友认为应提高工资标准,并设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20.9%的网友认为应切实查处贪污腐败等行为;20%的网友认为应加
大对高收入者的征税,此三项措施投票数最高。此外,61.9%的网友认为,公务员不应该涨工资。
原因分析:
三大利益群体阻碍收入分配改革
近年来,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问题在中国也日益凸显。据报道,我国从2004年启动收入分配改革调研,时过7年多这一改革仍在“小步徐行”,方案几易其稿,但现在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介绍说,现在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研究中存在一些分歧,还需要继续讨论以达成共识。目前对收入分配问题程度的判断、认识以及原因的分析方面,已达成较多的共识,但对收入分配及其改革的基本认识出发点还不太一样。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分析认为,目前,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进展没有期望中那样迅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中国已经存在三大既得利益群体: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利益群体、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和以房地产、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资源利益群体。
汪玉凯表示,收入分配改革的进度将成为各方关注中国改革整体进度的一个窗口,而要想在收入分配改革上有所作为,首先必须着力破解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
专家看法:
收入分配改革滞后 解决关键在于“公”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日前指出,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一次分配公平性较差,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较弱,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因发展机会不均等和分配过程的不公开而不断扩大。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认为,现在收入差距的关键问题,固然有不均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不公问题。解决不公问题,必然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触及一些既得利益群体,这是改革难点所在。但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理顺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发展方向,不下决心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为国家长治久安解决好分配问题,就会造成问题的积累,而且哪个社会阶层都不满意。
苏海南建议,一是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对分配改革作出整体部署。有关具体细化的改革内容和措施,可在此方案指导下另行制定相关具体方案和政策去落实;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进完善财政税收制度,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三是提低控高,遏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薪酬水平,加大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调控力度,加强对社会上高收入者收入的个税调节。四是抓好配套改革。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深化国有垄断行业改革,改进完善土地、矿产、能源等各种资源配置制度;五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收入分配改革中一定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政策链接:
“十二五”最低工资年均增13%以上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
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2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此外,针对煤炭、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遭到公众诟病,规划强调要改革国企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实行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以及清偿欠薪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制、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机制和政府属地管理负责制等制度。
? 社会管理
在“社会管理”项下的分调查中,“如何加强社会管理”一问受到最多网友关注,多达70.1%的网友将票投给了“完善基础建设,如社区公用设施、社工待遇等方面”一项,还有不少网友留言呼吁重视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和待遇问题。
调查结果同时表明,网友对“书记接访”等做法评价较高,并且重视司法途径在解决信访问题中的作用。对于“解决信访问题上收效最明显的措施是什么”一问,最多网友选择了“提高接访层次,如?书记接访?”,占回答此问总人数的32.8%;,此外,还有6009名网友选择的是“加强与社会工作组织、司法机关的联动机制,将问题交到能解决的人手里”,4922名网友选择“确保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通过法律手段有序解决”,以上两问的选择者合计占回答此问总人数的45.3%。
背景:社会管理与社工人才建设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为社会管理专门单列了一章,提出社会管理工作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就当前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提出八点意见,其中第四点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具体是指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
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指出,社会工作采用社团的运作方式,常常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参与,有利于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和预防违法犯罪;社工在一些国家被称为社会矛盾的“缓冲垫”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据中央电视台2011年底报道,我国现有社工20万左右,距离“十二五”目标的实现还有180万社工人才缺口。
由于社会工作者是个诞生较晚的职业,此前一直缺乏足够的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自身也不具盈利性,许多社会工作者做着繁重的工作,薪水却十分微薄。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曾表示,社工待遇偏低是个普遍问题,民间社工组织需要开拓渠道来争取经费支持,从而提高社工的薪酬。
2011年11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其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制度、薪酬保障机制、表彰奖励制度,以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要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重视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
目前,北京、深圳等地已陆续开展试点,尝试比照公务员给予社工相应待遇,或引导社工机构的市场化发展。深圳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易松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政府要给社工机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政策、经费保障、政府购买服务的经费要及时拨款、购买标准要逐年提高等等,同时要为机构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 医疗改革
其中,针对看病是否难以及原因,有22.9%的网友认为好医院多在大城市,异地看病造成看病难;21.2%的网友认为检查项目太多,造成看病难;15%的网友认为医院流程管理水平不足,就诊要花很长时间,造成看病难;另外,仅2.1%的网友认为看病不难。
对于最希望医疗保险的哪方面得到改进的问题,40.6%的网友表示希望提高个人报销金额比例,27.5%的网友表示希望扩大可报销病种和药物种类,15.1%的网友表示希望各地域之间衔接,实现异地报销。
针对看病是否贵及原因,28.3%的网友认为药贵、检查费用贵;18.1%的网友认为医保报销比例太低;17.4%的网友认为基本药物目录里的药品少是看病贵的主因。
对于近几年实行的预约挂号的效果,39.2%的网友认为预约挂号后就医没有太大变化;30.9%的投票者说没试过预约挂号;20.5%的网友认为预约挂号之后,挂号比以前容易了;
9.5%的网友认为挂号比以前更困难了。
就如何解决医患关系,24.3%的网友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完善医疗纠纷相关法律及其执行;20%的网友认为应该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17.6%的网友认为应该加强医护人员服务态度;15.8%的投票者认为应该让医生和患者有更多沟通的渠道;6.2%的网友认为患者自身应端正态度。
关于社区医院就医问题,57.1%的网友支持去社区医院,认为比大医院便宜、方便,小
病可以去;7%的网友说十分信任社区医院,除非是重大疾病否则都去社区医院;11.6%的网友说没去过社区医院。
谈到医改的三年成就,48.2%的网友表示医改三年最成功的是基本医保覆盖面大幅提高;20.6%的网友表示,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有所提高,如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医护人员数量增加等方面也比较成功;9.6%的网友认为成功之处还在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大部分药品价格降低;16.7%的网友认为是其他方面;4.9%的网友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初见成效。
网友声音:呼吁尽快实现医保异地报销 盼望全国医保一卡通
医疗改革,是世界性难题,也事关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百姓对医疗卫生现状的感受各有不同。网友们纷纷建言献策,表达自己的愿望与建议。 政策分析:异地医保报销正有序推进
就现在的就医情况来看,一些地区的患者,到异地就医,要自己垫付医药费,然后拿着单据,回到医保地报销。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同地区在医保用药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政策,为患者带了一定的麻烦。
现在,山东、广东等省份已经先后实现了省内异地医保实时结算。山东省内17个市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符合转诊及异地安置条件的职工、退休人员和城镇居民,到指定联网医院住院,可享受即时结报,只需支付个人负担部分,其余部分由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院直接结算。
但是,我国医保目前尚未实现全国统筹。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险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和流动人口的持续增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群众异地就医人员逐年增多,另外医疗资源丰富的大医院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异地就医以及费用报销等问题日益凸显。
参加医保的群众迫切希望尽快实现全省“一卡通”,并逐步推向全国,希望实时结算个人付费部分,不用个人垫付,不用因报销问题而两地来回跑,方便快捷地享受医保带来的实惠。 就网民遇到的问题,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昨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重点突破三项工作,其中包括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在此之前,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有所提及,规划纲要称,“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全面推进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改革付费方式。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同时,今年2月2日,卫生部印发的《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中也同样表示,实现国家级新农合信息平台与部分省级平台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方便参合农民异地就医、即时结报。
关于医保异地实时报销,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也成为讨论的热点。
有人大代表认为,北京作为流动人员集中的省级机构,应当率先建立异地就医报销制度。
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短期内还不具备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的条件,但北京市正在考虑为异地安置人员发放类似于社保卡的就医凭证。此类就医凭证将使异地安置人员的就医信息上传至医保系统,同时可送达报销地,使得异地结算周期大大缩短。
重庆市将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报销水平。重庆市人社局有关人士说,今年6月底前,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现全市统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力争在12月底实现全市统筹。
海南省社会保险事业局异地就医结算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海南省社保部门很重视参保人员在省内异地就医报销的问题,已经着手解决,并争取两年内解决。目前,参保已做到省级统筹,海南省已和广西、贵州、山西、黑龙江、广州市等五省市实现了异地就医结算,以上省市在海南省居住人员在社会保险事业局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时,凭证即可在定点医疗机构结算。
同时,有专家指出,从根本上解决医保卡异地通用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老百姓的切实需要。建议全国实行医保一卡通,将全国所有具有一定资质的医院统一纳入定点医院,建立全国个人健康档案,实现电子化管理以及全国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联网,使公民走到哪里,健康档案就跟到哪里,医保卡全国通用,象“银联”一样,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凭身份证或医保卡,在国家指定医院看病随时随地看病,报销医疗费用。
? 地产调控
在针对本项的分调查中,网友的投票强烈地体现出对目前调控政策的支持和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的期望。36%的网友将“继续调控,让房价合理回归”选为对2012年房地产市场的期待,位列其次的则是25%网友希望“增加保障房和中小户型商品房的供给”;只有12%网友希望2012年“政策适当放宽,让有刚性需求的人买房”。
调查结果显示,许多网友似乎并不太在乎限购令对自身买房计划的影响。有近两万名网友原本有买房计划,但经去年调控之后暂缓执行,还有近七千名网友选择“走一步看一步”。但与此同时,仍有多达41470位网友认为目前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力度还不够,43245位网友希望限购令继续实施,占回答问题总人数的82~85%。选择希望限购令结束的网友仅有1500多人,占回答该问人数的3%。
2012年,保障房建设继续大面积铺开。对于保障房制度中自己最关心的问题,52%网友选择了“申请资格公平合理”;得票第二高的选项是“分配程序公正透明”,占34%。选择最关心“房屋质量稳定保障”的网友仅有11%。
专家观点
房市须调控、房价应合理 但应避免经济硬着陆 房价回归合理价位是调控的目的,而限购限价、建保障房均是调控手段。舆论普遍认为,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阻力将来自于地方政府。
房地产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共2.7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66.5%。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严以新在人大专题问询会上就曾提出,许多地方都是“土地财政”,现在在楼市不景气、土地卖不出钱的情
况下,地方财政同时还背负着保障房建设出资的大头,这一点会促使很多地方政府有动机弄虚作假。
此前芜湖购房补贴新政出台三天被叫停,外界普遍视其为中央释放继续调控的信号。而从两会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网友也支持坚定不移地继续房地产调控,直到房价降下来为止。
学界的观点则并非如此简单。许多学者认为,限购令不可能永远实施,现行行政手段只是为过热的地产市场暂时降温、争取时间,重点仍是优化资源配置,使房价长期回归理性。 作为国内最大地产商万科公司的董事长,王石表示“双手赞成中央政府严厉控制房地产”。他认为,现在调控抑制住房地产价格,楼市可能会软着陆,但如果不做控制,中国的市场会非常糟糕。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认为,国内房地产泡沫的确很大,尤其是一线城市像北京、上海等。但如果房地产业整体跌幅超过20%,经济可能会难以承受。 经济学博士、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则认为,房地产调控是既定政策,房地产价格必须稳中有降,以便赢得重要行业与地方财政与房地产松绑的时间;但如果房地产价格雪崩式下降,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她认为,坚定地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和抓住基于城市化基础上的刚性需求,是保证软着陆的关键。
政策背景
以限购限价平抑过高房价 加快保障房建设保证供给
近年来,飙升的房价已成为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之痛。在从农村向城市、从较不发达城市向较发达城市的大量人口迁徙和城市新贵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投资需求混在一起,投机者在不完善制度中的推波助澜,将普通商品房价格推向了平民收入难以企及的高点,与此同时,低价保障房的供应仍远远不能满足收入较低人群的需求。
国土资源部2010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自2001年以来,城市住宅价格几乎每年都在上涨,涨幅最低为3.72%(2002年),最高则达到25.1%(2009年),仅2008年有所下降。其中涨幅最高的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为4474元/平方米;而同一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18858元,换算下来仅能购买4.22平方米的住房。
自2010年起,国务院连续发出被称为“新国四条”、“新国十条”、“国八条”和“新国八条”的高级别调控政策,伴随国土资源部、银监会、发改委、财政部等各部委和机关出台各自领域的调控细则,标志着国家对房地产业开始强力介入。
此后,各地也纷纷出台如“限购令”、“限价令”等措施,房价渐从高点回落。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显著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以缓解中长期住房供不应求的问题。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至2015年间全国一共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包括首年1000万套、次年1000万套和后三年共1600万套保障房,合计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为了实现不论贫富“住有其居”的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于中高收入家庭,将实行租赁和购买相结合的商品房制度。
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张学勤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公共租赁住房成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点;国家会从建设用地供应、中央财政补助、信贷减免和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目前中央补助资金已下达421亿元,全年补助不会低于去年1526亿元的标准。
? 教育公平
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日前联合推出 “2012年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调查显示,截至24日24时,“教育公平”以89412票位居关注度排行榜第四位。参与教育公平分项调查中,68%的网友认为,高考设置地域录取线、加分等多道附加规则最让人感到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调查还显示,25.5%网友认为,择校费、赞助费的存在暴露出教育资源在学校之间的分配存在明显差距,24.8%的网友认为部分费用可能流入了一些学校领导的腰包;要确保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4%目标,网友观点并不统一,32%的网友认为财政资金应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28%认为还需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如果中国开展12年制义务教育,34%网友认为会出现地方的经济发展和财力难以保障,27%则表示会出现向幼教延伸还是向高中延伸难以确定等问题。
原因分析:
“异地高考”最大阻力在于地方政府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现有2.2亿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和生活。这些人以中青年居多,他们的孩子要么被留守在户籍地,要么随迁,但最终还是面临着在读初三时是否回户籍所在地的抉择。孩子不回家读初三参加中考,将不能在户籍所在地获得学籍,也就不能参加四年后的高考;如果选择回去,就必须承受至少四年的骨肉分离生活;如若举家回迁,工作难找,全家生活又成问题。
也因如此,近年来请求放开“异地高考”的呼声从未间断。甚至在2011年10月,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公布其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建议“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 其实在2011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异地高考问题,因为涉及的人比较多,所以该问题比较复杂,北京、上海都在研究办法,教育部会和接收这些学生比较多的地方逐步共同推进“异地高考”。袁贵仁还表示,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不会太长。但目前此问题的解决还无明确时间表。
有媒体分析认为,实现“异地高考”最大的阻力在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担心的是,教育资源不足和人口压力过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如果整个社会城乡之间不存在不均衡、不平等的问题,务工人员子女在随迁地高考也不会成为问题。而现实的状况是,教育资源在分布上是不均衡的。一旦取消户籍限制,“高考人口”向大城市和录取分数线低的地区大量迁移将会发生。
专家看法:
“异地高考”难在“户籍+学籍”的高校报名
对于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的问题,不少专家认为,户籍不应成为高考的限制,应当是在寻求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实现以学籍作为指标接纳随迁子女参加高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异地高考”破解的难点,涉及户籍制度和高校招生权这两个需要全国通盘解决的问题。他认为探索“异地高考”与破解“高考移民”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需要国家统一布局,很难靠一个地方进行试点。“异地高考”改革还应该与高考改革结合起来,现行的高校自主招生,还与统一高考联系在一起,而统一高考要求“户籍+学籍”相结合的报名制度。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真正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打破集中录取。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认为,“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将高中的教育与高考脱离。像美国那样,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SAT也是统一考试,但它是一种能力测试,考的是学生有没有上大学的能力,分析、计算、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不是应试的能力。”韩民说。如果是这样,教材不统一的困扰亦不复存在。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认为,“异地高考”牵涉到资源和利益问题,因此必须面对现实,考虑利益平衡。比如,一个外来的学生在家乡已有一份教育经费,来到另一座城市之后,经费应当部分转移到流入地来,以此来平衡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减少流入地政府的顾虑。
政策背景:
教育部将制定随迁子女升学办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异地高考”关乎教育公平,一直是网友关注热点。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切实推进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安排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就读。指导各地出台并落实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
《要点》将酝酿已久的高考改革写入其中,并明确将制定发布改革方案,包括制定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定向就业招生工作方案。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清理规范高考加分。
《要点》指出,今年将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此外,今年还要扩大实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和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印发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稳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
今年是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目标的最后一年。《要点》表示,为了保证4%目标的实现,相关部门将成立落实4%工作办公室,建立健全财政拨款、监管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制定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办法。
?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的分项调查显示,53.4%的网友认为导致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的原因,主要是执法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27.1%的网友认为是相关法律不健全、惩罚力度不够。 关于如何保证食品安全, 48.3%网友表示应健全法律,加大惩处力度,有36.2%网友表示执法部门加强监管,严把质量关。
另外,引人注意的是,高达62%的网民表示,遇到了问题食品,不知道到哪投诉,最终选择忍耐,3.2%的网民表示无所谓,只有35%的网友表示投诉。
网友建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须对违规者严惩不怠
食品安全问题如何解决?网友各抒己见,有人希望执法部门能够严格执法,对违法者严惩不怠;也有网友提出企业要诚信经营、加强自律;还有网友希望媒体继续发挥监督功能,把危害健康的不法行为和企业公之于众。
专家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多发并非仅是监管问题
说到问题食品,很多人立刻就能举出例子,染色馒头、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等,问题食品涉及范围之广,不禁让人感叹:还有什么是安全的,能吃的?保证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为什么在民生之根本问题上,却经常出现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分析说,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少数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讲诚信道德,目无法纪,唯利是图,加之有些地方和部门重视不够,监管措施不到位,致使一些领域和地方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当然,当前并不是所有食品都不安全了,有些人会觉得“草木皆兵”。教育部食品科学与营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里特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诚信的缺失。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所以对别人生产的食品也缺乏信任。有些人在自己的工作中会干些偷工减料的事,做生意的会干些缺斤少两的事,当他作为消费者去购买食品时,也就不能充分信任别。 食品安全问题不完全是监管的问题,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君石院士看来,我们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数量很多,其条件参差不齐,卫生操作规程又很难监控,所以时不时出些问题倒是“正常”的了。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很多食品安全方面的议案或提案,其中大部分都要求政府严加监管。站在政府的立场上考虑,这可能吗?我只想强调,安全的食品不是监管出来的,它是生产出来的。
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中心负责人张永健指出,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绝不容小视,如果得不到根本治理,恶
劣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甚至会导致社会运行成本增加、家庭健康医疗负担加重、人力资源遭受损失。
政策背景:三部门严惩“地沟油”犯罪 甚至判死刑
多年来,食品安全已经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了。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
2010年2月6日,我国首次特别设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包括国务院29个部委中的15个。
2011年10月27日,为进一步加大卫生系统食品安全工作力度,卫生部成立食品安全
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卫生部部长陈竺担任。
具体来说,以地沟油为例。地沟油被曝光以后,2011年8月,公安部统一部署,全国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打击“地沟油”犯罪破案会战。3个多月来,共侦破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犯罪案件128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00余名,查实涉案油品6万余吨。
12月13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第二次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因为之前已经征集到的检测方面特异性不强。2 0多天的时间里,共收到700余条建议。
2011年公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就保障食品安全明确规定:制定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执法,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继续实施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建设,整合社会检测资源,构建社会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强化基本药物监管,确保用药安全。
2012年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主持召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了《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并强调,做好今年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治乱需用重典,要坚持严字当头。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活动的通知》。要求对于明知是地沟油而予以销售的,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制售地沟油情节恶劣、危害严重的犯罪分子,罪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判死刑,且要严格把握适用缓刑条件。 ? 物价问题
共有21917人参与了“物价问题”的分项调查,针对“2011年什么最影响CPI上涨幅度”的问题,近70%的网友认为食品涨价最影响生活,近17%的网友则选择了居住。在“如何看待我国CPI增长”的调查中,54%的网友认为今年还会大幅度上涨,近28%的网友认为CPI涨幅已趋稳定。关于“如何看待我国GDP增速放缓”,74%的网友持赞成态度,认为应该更加注重有质量的增速,只有6%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放缓不利于就业,不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关于“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31%的网友认为是西方国家施加压力造成的,会导致巨额外汇储备缩水,39%的网友认为会导致出口受阻,加大国内就业压力和企业生存压力,只有17%的网友认为是好事,中国人的钱更“值钱”。
政府应加强物价杠杆作用,降低百姓生活成本
2011年CPI上涨幅度较大,有网友认为,解决物价上涨根本上要靠解决供给关系;有网友认为,政府应该加强物价杠杆作用,使广大民众吃饱吃好;网友还普遍希望能够降低生活成本,减少生活压力。
政策背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一条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包括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2011年3月,**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列为十项重点工作中的第一条,他指出,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去年两会间表示,政府将从五方面采取措施稳定物价。第一,要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第二,要搞好储备吞吐的调控。第三,做好流通环节的工作,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第四,要加强市场的监管。对囤积居奇、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的现象,要坚决依法进行打击和治理。第五,要控制好流动性。合理地控制信贷的规模,创造稳定价格的货币条件。
2012年,物价问题仍然备受中央高层关注。2011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控物价,就是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
2月20日,**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 三农问题
调查显示,90%的网友认为,对于流动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最亟待解决。90%的人认为解决此问题关键在于升学、考试对随迁子女不设门槛。对于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33%的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加强执法力度,司法机关加强执行力度;26%的人认为不能运动式解决问题,追讨欠薪应变成长效机制,纳入政府考核。对于流动人口带来的一些问题,45%的人认为可通过放宽入户入籍条件,给予安家落户资格来解决;20%的人觉得应该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和服务,提高外来人口生活水平;20%的人认为应该为外来人口提供保障性住房。而对“农民上楼”的看法,网友意见不一。40%的人认为不是好事,农民的生活方式需要合乎农情,不能强搬硬套;39%的人觉得是好事,居住条件改善,还能逐步获得城镇户口。
网友声音:
希望国家重视粮食安全 治理“村官”腐败
农业兴促百业兴,农村稳则天下安。不少网友留言希望国家重视粮食安全,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也有网友希望治理乡村干部腐败,让惠农政策实实在在落到农民手中。 专家看法: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青年返乡 加强对村干部权力监督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2月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从总量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去年5亿7千多万吨的粮食在全球粮食总产量中大概占到22%,而2011年中国总人口在全球总人口中大概占19%。 不过,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问题还是令人担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基本上成为“抽水机”,大量农村优秀青年通过上大学、参军、打工等形式离开农村,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剪刀差”变成人力资源“剪刀差”。因此,国家应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有志从事农业的青年返乡,重新构建双重循环回路,培养一批种田能手,并给予一定的荣誉与奖励,以此吸引更多的人留在农村,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近年来,“村官”腐败时有发生,引发不少矛盾纠纷,农村稳定颇受影响。有反腐专家认为,农村腐败危害之大、群众影响之恶劣,与一些大贪巨贪相比毫不逊色。更值得注意的是,“村官”腐败不光是经济犯罪,还包括拉帮结派、涉黑涉恶、财物贿赂、操纵选举等等。然而,“村官”绝大多数不是国家工作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中有些还不是党员,现有的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处理措施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他们。
郑风田认为,应该规范和加强对村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尤其是加强对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土地发包承包、土地征用款和公益工程的招标等敏感领域的监督。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莫纪宏认为,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应当纳入到整个国家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而不应当过分强调这种体系的独立性。现有的各种法律和政策规定,都是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赖以开展的依据。
政策链接:
持续加大对农业投入 对“村官”提出40多个不准
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发布。新世纪第九个“中央1号文件”继续将目光投向农业农村。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在此之前,《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公布,是国务院发布的第一部指导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规划》。《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现代化经营。为了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规划》就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力度、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
2012年2月21日,我国首部《粮食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国家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保险制度,对粮食生产保险给予支持。
2012年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要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现阶段,农民工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地,必须完全尊重农民
本人的意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引导农民进城落户要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充分考虑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搞强迫命令。通知强调,要着力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对农村人口已落户城镇的,要保证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下大力气解决他们当前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
针对农村腐败问题,201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对乡镇、基层站所、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领导成员,提出不准非法侵占土地、不准挪用惠农资金、不准吃拿卡要、不准大操大办等40多个不准,基本上囊括了当前农村群众对基层干部意见最大的所有问题,并明确了责任追究方式。 2012年2月24日,中央纪委副书记吴玉良在中央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深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大力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规范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和资源开发利用,推广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中心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做法,探索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构建网络监管平台。要认真解决和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在在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安全生产和扶贫开发等方面农村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征地拆迁、“三资”管理、换届选举等方面的违纪违法案件。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信访工作,重点关注和解决容易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
? “三公”经费
回顾近年的两会调查,2010年和2011年两会调查中,“三公”经费作为反腐倡廉的选项内容,受到网友高度关注。
2011年,共有94个中央部门公开了2010年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即“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截止2011年11月1日,仅有京沪陕三个省级政府公开其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数。
网友投票:
普遍同意将“公款大吃大喝”入罪 超八成不满中央部门“三公”公开情况
从2月7日调查发布到2月28日, 20多天内共有15016人参与了“三公”经费的分项调查。针对“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情况”,超过50%的网友很不满意,33%的网友不太满意,认为经费使用情况无细节,6%的网友基本满意,认为虽未按时但最终公布了经费,只有4.8%的网友选择相当满意,觉得为地方公布“三公”带了头。
关于“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难产?的主要原因”,36%的网友认为是较高的“三公”经费公开后可能招致舆论压力,35%的网友认为公开制度尚未建立,缺少制度强制,23%的网友认为没有具体的公开标准,3%的网友认为开展这项工作确实需要一定时间。
对于“?三公?经费公开首先应从哪个方面进行改进”,分别有25%的网友选择了尽快建立和落实问责制度、建立审计核查制度、应建立强制公开“三公”经费制度,分别有11%的网友选择了不能仅是数据应配以说明、“三公”统计口径应统一。
针对“是否同意将?公款大吃大喝?入罪”,高达87%的网友表示同意,9%的网友认为不好说,还是要看具体规定如何,选择不同意的网友只有3%,还有0.2%的网友认为无所谓。 关于“是否同意一些地方人大代表提出的?在公款消费中明确禁止喝茅台?提案”,超过50%的网友同意,42%的网友不同意,认为治标不治本,2%的网友认为说不好,1%的网友认为无所谓。
在调查中,有网友认为合理的“三公”经费支出可以理解,但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有网友建议自上而下取消公款招待,还有网友建议强化“三公”经费预算、使用、监督、审计和公示制度。 专家看法:
公款单位都该公开“三公”经费 需建立严格问责机制
“只要花的是国家的公款,就都应该公开支出,接受百姓监督。”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丕表示,除了国家规定的不公开的一些涉密部门,从原则上来讲,只要是花公款的单位,无论是中央或地方,都应公开。吴丕认为,最重要的是把“三公”经费公布得更加详细、彻底,政府部门最好能做到财政透明,给百姓一个明白交待。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熙瑞认为去年公布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最大的问题是内容笼统、不够细化。刘熙瑞建议,中央各部门应该效仿基层做法,如四川白庙乡公布每笔宴客情况,将接待费每一笔的去向都如实告知,甚至细化到每一顿饭的菜单,“如果菜单上出现了鲍鱼、鱼翅、燕窝,是否在浪费纳税人的钱一目了然”。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认为,公务宴请要明确三点:一要审视接待的必要性,能不请就不请,严格避免无目的的大吃大喝;二要宴客最好采取自助餐或分餐制,最大限度体现节约原则;三要控制饮酒,取消利用公款喝酒。
在去年媒体列出的公布榜单上,还有不少中央部门对公布无动于衷。吴丕表示,要建立问责制,对未及时公布和数据弄虚作假的单位相关责任人要坚决问责,树立公信力和威慑力。“要将公布?三公?纳入真正的监督体系,不要为追求政绩而公布,要真正实现人民监督目的。这才是?三公?经费公开的最终目的。”
北京大学教授王磊认为,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有钱了更不能乱花,对政府用钱现已到非监督不可的时候。全国人大应切实履行监督职能,除了确实涉及国家机密的,其余预算、决算应全部透明化,并把公布形式常态化、规范化。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高鹏怀认为,应当由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此外还应当加强廉政教育。 政策背景:
中央高度关切 政府部门财政经费公开逐步制度化
2010年2月27日,**总理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提问“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现象为什么管不住?治理?三公?消费真的那么难吗?”时,温总理表示,“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其实,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我曾经引过在建国前**主席和黄炎培先生说过的一段话解决?其兴也勃,其亡也乎?的周期律问题,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其实也关系到整个反腐败。”
2011年5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会议指出,财政预算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要公开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中央财政2010年度行政经费支出决算总额和“三公”经费决算总额,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公开。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的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并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
2011年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在机关运行经费预算总额中的规模和比例。政府各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和机关运行经费预算,制定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支出计划,不得挪用其他预算资金,不得摊派、转嫁相关费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支出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经费的预算、决算、绩效考评情况。
作文三:《社会热点问题》18700字
一、【社会问题的背景】禁网门
2010年9月4日,邳州论坛曝光台上一个题为《关于查处个别教师网络违规违法行为的通报》的帖子引起网友的关注。帖子内容大致如下:邳州教育局今年8月27日向该市各中小学、民办学校等机构下发了一个红头文件。文件称,去年以来邳州已有3名教师因在互联网上散布不实言论被拘留,广大教师“要注意形象,讲政治,讲大局,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此事被网友称为“禁网门”。
【核心观点】
(1)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再三申明“这不是禁止言论自由”,但从目前的实际操作来看,什么是“不该说的”“不该做的”,似乎都“由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此举有可能打击教师多渠道反映问题的积极性。面对网络带来的失实、诽谤等负面效应,地方行政部门应“到位不越位”。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积极面对网络舆论,对失实的言论迅速澄清,对各种诉求迅速回应,不让网民“投诉无门”。另一方面,对网民反映的问题应高度重视,在查清事实基础上解决问题,一些问题难以一时解决的也应及时回应、解释,做网民的“贴心人”。
(2)每个网民都应享有网上言论自由权利,在网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诉求,且这种权利不被干扰,这样才是推动网络舆论监督制度的根本方法。然而,使用这种行政文件来干预言论自由,在国内实属“首创”,其实与当前加强民主监督的“大形势”也是违背的。同时,这对网民言论自由权利,乃至于网上舆论监督制度,都是一种莫大的挑战。而且,规范网络言论早已有相关法律实施,邳州市教育局的这一纸红头文件依法而言,只具有行政性质,但不具备法律效力。
(3)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说,言论自由是具有代表性的公民自由权利或免受政府行为干涉的自由权利。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堂堂国法到了一个市级单位却遭到领导意志的抵触,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荒诞。网络科技发展至今,已经在世界每个角落形成自由表达和信息传递的公共意见领域。难道,只有上访才是唯一正确途径,网络言论表达也非法?虽然不知道邳州是不是真有在全国首创“禁网门”的必要,但是,作为公民的一种最基本的表达权利,言论自由正遭到公权力的无耻干涉和挤压。这样的行为必须加以制止,加以监督,加以问责。
(4)网络本是一个网民发布言论的自由平台,有问题及时反映出来,给网民自由表达的权利,千万别拿“维稳”做借口。如果为了保护地方形象,权力秉持者遮蔽真相的借口,这是对“维稳”的一种亵渎和歪曲。任意歪曲“维稳”工作, 其实比“禁网门”本身更可怕。
热点二、(1)每年的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商家们一早打出了礼品牌,除了惯例的月饼、螃蟹,各大商场和超市的购物卡、礼品卡也渐成主流。但是,2010年9月,江苏徐州启动了一个购物卡(券) 廉政专柜:公职人员
在收受购物卡(券) 后,可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到廉政专柜上交,也可交至所在单位纪检部门,由纪检部门上交廉政专柜。公职人员因各种原因未能拒收但主动上交购物卡(券) 到廉政专柜的,不是违纪。
(4)竹立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认为:“徐州这个做法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很多地方都设立过廉政账户,有的地方甚至在十年前就搞过这个,但目前来看,效果都不大,这种做法已经被现实多次证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对反腐无效,所以,可以预言,徐州这个购物卡廉政制度也不会有什么显著效果。”
【核心观点】
(1)总的来看,无论是廉政账户还是廉政专柜,要想能够收到该措施初衷的廉政效果,必定取决于这些举措实施对象即公职人员的道德觉悟。当然不应一概否认觉悟可能起到的某些作用,但更倾向于主观色彩的道德觉悟,能否成长为公职人员自觉廉政的主流文化与实践,又必定取决于社会反腐外力的大小。
(2)廉政专柜其实是在近来反腐力度不断增强的一种过渡性产物,虽然从出发点上看,廉政专柜“回收”了一部分的“非法利益”,从这个角度而言,似乎对社会总有裨益。但是中宜教育的戴老师认为,相关管理部门忽视了廉政建设不在于回收“非法利益”,而在于杜绝“非法的行为”。倘若,有官员在收受购物卡后,已出现了违法行为,但是事后由于“害怕”,上缴了“违法所得”——购物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官员?廉政专柜从根本上看,属于“事后”的“亡羊补牢”,是否值得大力推广?这确实值得我们需要思考。
(3)倘若公职人员收卡(券) 后不被问责,廉政专柜就难以逃脱摆设之嫌。当然,廉政账户和廉政专柜可能有所收获,比如一旦公职人员提前预知自己被反腐部门“盯”上了,提前借此合法分流贪腐资金。如此,这些举措到底是真正的促进廉政,还是为腐败设置了一条合法性的避责通道,这很值得深思。
(4)古人云:“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对浊者容忍与妥协,实际上就意味对清者的亵渎。如果把最后一道防线错当成第一道防线的话,那将是极其危险的。基于此,反腐败的终极目标是“廉政专柜”的消亡,而非“廉政专柜”像前几年的“廉政账户”热。因而,窃以为,反腐败不能搞欲擒故纵、亡羊补牢的把戏,而应该采取预防和严打相结合的办法,严格执法,违法必究,以杜绝行贿受贿现象的发生。否则,等事发后再去“补”,也“补”不全“天锅”,反腐败永远只是一句口号,既不会“开花”,更不会“结果”。
(5)廉政建设确实需要创新,但创新既不应是为贪腐现象寻找合法的卸责通道,更不应是寄望于对权力把持者的良心发现,道德的抽象性与宽泛性,注定这样的措施徒有声势,却难有可操作性,说穿了,更像是伪反腐。倒是觉得,廉政与腐败很像是一个跷跷板的两头,廉政措施愈发严苛,问责力度愈是强大,腐败才可能遭到最为严厉的遏制打击,比如香港对腐败现象 “零容忍”下的“一块钱也不能贪”理念。 热点三、土地换社保
(1)从2010年8月15日开始,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重庆此次大手笔推出的两年300万、十年1000万的农民进城计划,将成为几十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规模最大、配套制度设计最完善、影响最深的一次实践。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形象地比喻:在这次户籍改革中,进城农民将穿上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
医疗" 五件衣服" ,同时脱掉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 三件衣服" 。脱掉的这三件衣服核心是" 土地" ,土地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据了解,从2010年8月1日开始,重庆市公安局807个派出所就已经设置专门窗口或平台,开始受理转户口的申请。目前已经有一万多人拿到了城镇户口。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是简化了" 农转非" 的条件,务工经商3年以上,可以转户口;在城里买了房子,可以转户口;投资兴办实业,年纳税达到一定数额,也可以转户口;对于乡镇户籍准入条件则全面放开,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村居民到乡镇聚居区居住。看上去,重庆市已经完全打开了城镇之门。那么哪些农民将选择离开土地,成为城里人呢?调查发现,重庆远近郊农民存在很大差异。
对近郊农民而言,一纸城市户口对近郊农民而言,诱惑实在有限。从重庆主城区开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九龙坡区陶家镇,这里是重庆市第一个户籍改革试点。镇政府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早在2007年就有700名农民转为城镇户口。按照当时的政策,农民之前享有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的各项权利不变。可即使这样,户籍改革仍没能在这个有着1万7千名农民的镇推行下去。
这位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镇里50%的农民参与了土地流转,每户分到了2到3套120平米的楼房,一亩地一年能拿到一千元的租金,还可以在家门口的工业园区里上班,平均每户的年收入能达到2万;一旦土地被征用,可以享受每户三十万的赔偿。而这次重庆户籍改革明文要求,最多3年内,农民要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由政府有偿收回。
(3)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农民转户进城后,允许转户农民最多3年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的使用权及收益权。按照字面意思理解,3年后,转户农民将不再拥有宅基地、承包的使用权及收益权。所以无论是近郊还是远郊,满足转户条件的重庆农民都在算一笔账,城镇户口能带来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诸多福利,能否值得自己放弃农村户口附带承包地、宅基地等财产。
(4)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的试点城市之一,成都已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按照规定,被征地农民都可以办养老保险,政府给予20%左右的补贴。男性到60岁、女性到50岁,就可以每月领到近300元的养老金。此外,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成都市还定期搞各种免费就业培训,以充分保证农转居居民的就业。
按照成都市政府的战略,农民向城镇集中主要分3种类型:在5个中心城区建设完全与城市接轨的农民新居工程;在郊区以重点镇为主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城镇新型社区工程构成重点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远山区,根据区情适度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
成都市公安局户籍科李瑾表示,全市的人口按地域划分为3个圈层,逐步推行户改。
然而,为了形成土地的规模集中,成都户改的一个核心是鼓励农民放弃土地,向城区集中,这被外界认为是以土地换社保。
对此,当地一名政府官员却不认同这一看法,“实际上没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只是把一些闲置的土地进
行了集中。”上述官员认为,“农转居”后,农民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补偿权、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分配权等并不发生变化。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还可享受相邻区位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
但即便如此,并不是每一个农转居的农民进城后都能很好地生活,这其中关键性因素是受其从被征用的土地中获得租赁、入股等土地流转后收益多少的影响的。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认为,真正要解决户口问题就必须剔除其背后附加的利益,只有实现真正的公共财政均等化,城市一体化才能跟上,否则如何户改都只是个伪命题。
【核心观点】
(1)地方政府以社保换农民土地,是在制造新的不公平。户籍之所以具有一定价值,仅仅是因为,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政府没有平等地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品。因此,户籍的价值其实表示的是地方政府拖欠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债务。从这个角度看,负责任的地方政府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尽最大努力尽快偿还这笔欠账。
(2)对于“土地换社保”这一政策,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果本届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换户籍、土地换社保”得到了土地,接纳了大量的失地农民,而后届政府无地可卖,却要承担对这些转为市民的农民的社会保障,等于替前届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失地农民的福利也将很难得到保障。
有关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恐怕应当对土地换户籍、换社保的热潮进行反思。城镇化过程,应当是农民境遇得到改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首先需要尊重农民的土地权利,其次应当把农民当成平等的公民,积极地向其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品,为其建立与城镇人口均等的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让农民自主处理自己的土地,决定是否及怎样流动。
(3)对于农民来说,由于无法自行出让土地,所谓的“土地增值收益”同样是“期货”,所谓“社会保障”也是“期货”。以“期货”换“期货”,赌赌运气,未尝不可。反过来,政府因为掌握着征地权,足以控制土地价值变现,集中越多的筹码,越是稳赚不赢。这种一方稳赚另一方前途叵测的交易却“积极性很高”,其实反映了现行土地制度对于农民利益的某种剥夺。现行土地制度对土地流转限制,以及将转变用途的权力唯一地赋予了政府,必然导致农民降低对土地价值的预期,而政府则因垄断而掌握了土地价值的定价权和分配权,这样,政府就可以用低廉的价格甚至是远期支票(如社会保障) 来换取农民的土地,在我看来,这种因现行土地制度而带来的价值扭曲,而非报道中天花乱坠的各种城市福利,才是导致农民进城“积极性很高”的根本原因。 热点四、【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2月18日,湖南省质监局派出执法人员到金浩工厂抽样,24日检测结果发现26个样本中,9个存在苯并(a)芘超标,最严重的超过国家标准3倍。2010年8月中旬,境外有微博披露相关情况。金浩公司曾公开发表“辟谣”声明。后在媒体的不断追问下,金浩公司于2010年9月1日发表“致歉信”,承认事实真相。
(2)2010年8月下旬以来,金浩茶油被曝出苯并(a)芘超标,国内最大茶油生产企业——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受到公众强烈质疑,与金浩公司一起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还有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际上,早在今年2月18日湖南质监局即已通过抽检,查出金浩茶油的9批次产品存在苯并(a)芘超标,却在长达半年之内未公之于众。一起看似简单的产品质量“个案”,演化成一场公众信任危机。人们想知道:为什么质监部门和企业掌握信息后不公布?
国家质检总局和湖南省质监局早在今年3月即获悉部分茶油企业抽查结果不合格的情况,企业也在内部自查中发现致癌物“苯并芘”严重超标。
据了解,2010年7月2日,湖南省质检局在长沙市东塘新东方大酒店,组织获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负责人、检验人员,各市州局食品科科长及检测人员、相关专家等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讨论解决植物油产品苯并芘超标问题。金浩公司代表也在会上汇报了公司自查和难题攻克的研究结果。当时会上,有人提出要严格防止事件经由媒体公开。
湖南省质监局一位高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粮油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不公开问题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3)2010年8月中旬,金浩公司刚发布“辟谣”后,湖南省质监局在媒体上公布了33个批次茶油合格产品,其中就包括金浩茶油的产品合格信息。
有媒体询问:质监部门不公布金浩茶油苯并(a)芘超标,却反而公布了其产品合格的信息,这是不是帮助企业“捂盖子渡难关”?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甘跃华答复说:“这涉及信息公开权限的问题。按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质监部门可定期公开日常监控信息,包括企业行政许可、停产停业有关名录、查处非法行为等情况。但我们查处这个事情是国家质监局风险监控中心交办的任务。按食品安全法第82条规定,对上级交办的案件或食品安全信息,湖南省质监局没有信息公开的权限,必须由国家统一公开发布。”
“至于8月23日省质监局公布了包括金浩茶油在内的33个抽检样品合格,这属于质监部门“日常监控信息”。按规定必须定期发布。抽检是作不了假的,我们抽检的每个批次产品都有据可查。而且这次抽查金浩产品,它确实是合格的。”
(4)有媒体询问: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统一公开发布”相关信息?如果媒体没有曝光,这些信息就不公开发布了吗?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甘跃华答复说:“我们曾向上级专题汇报过相关情况。按照我们对食品安全法的理解,我们没有“统一公开发布”的权限。”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陈杰人认为:湖南省质监部门仍难逃“选择性”发布信息的嫌疑。实际上,最先是江苏省质监部门将发现金浩茶油产品存在苯并(a)芘超标的信息,转交给湖南质监部门,这应不算“上级交办的任务”。这说明,尽管有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信息的及时公开还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制约,这里面有“打擦边球”的问题,也有部门内部规定等问题。
湖南省委党校王学杰认为: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各界对食品安全都更加重视。政府应以此为突破口,专门针对食品安全建立一整套信息公开发布制度。比如什么样的信息必须公开,在多长时间内必须公开等,并建立相应的追责机制。
【核心观点】
(1)实际上,问题的关键不在金浩而在对某些地方政府的不信任,遮着捂着藏着替企业打掩护,根本性的站位错误。在经济指标压倒一切的思想指导下,某些地方政府已经不是一个服务性的政府,而是已化为“企业型政府”。如果再辅以追求“稳定”思想作祟,某些地方政府更是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完全和企业站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可怕的思想,这种思想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不干自己分内的事情,谈不上公平执法执政,而是倾向性选择性地执行,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举个例子,比如质检部门,你的工作就应该是检测,然后将检测结果如实告知,有违法违规的处罚,其他的显然属于越俎代庖的范畴。
(2)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地质监官员频出“雷人之语”。面对质疑,先是表示粮油问题不公开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后来又表示是因为“没有权限”。如果说“维护稳定”在这里已成了隐瞒真相、欺骗公众的遮羞布,所谓“稳定”只是深陷质量丑闻的企业利润的稳定,以及相关责任人官位的稳定,“没有权限”的说法则是连遮羞布也不要了,直接挑战公众的常识——难道堂堂质监部门,只剩下了替涉事企业“辟谣”的权限?
(3)事实上,食品安全堪忧,公众早已深恶痛绝。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正是发生于此一情境中。在这一事件中,当地质监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的存在“利益”考量。这种不正常的利益考量使公共机构丧失了在市场监管中的公正立场,变得面目模糊起来。
事实上,质量监管部门只需要依据法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履行公众委托的监管职责,及时告知公众监管信息即可。与企业对消费者负责不同的是,政府质监部门是在政治上对公众负责,对纳税人的委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现实中的地方质监部门,一方面要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又要担当市场领域的监管责任。这种左右互搏的存在状态,直接影响了监管的公信力。金浩公司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企业,这使质监部门同样出现了认知混乱,在公众利益和向上级负责之间,轻易选择了对公众唯唯诺诺,来确保地方经济发展的利益。
(4)食品工业化与食品安全取舍失衡,正在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点火器。工业化显示出科技力量的强大,它使食品生产更丰富更有效率,但同时也是食品异变、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奶粉企业看中了三聚氰胺可使奶粉的蛋白质检测含量增加,茶油企业则青睐加注汽油的浸出法工艺可以提高产油量、扩大利润。经营者被技术所奴役,趋利而不避害,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让位于企业目标,食品安全就会不断产生新问题,食品中的有害成份就会不断出现新面孔。
“社会守望者”对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敲响警钟”而是“封锁信息”,监管者对不良企业不是“依法履责”而是“沦为同谋”,食品安全保障就会形同虚设、不堪一击。金浩事件的要害就在于,本来存有尽快
纠正的可能,却由于监管部门的事前失职与事后掩盖,致使9个批次的有害茶油流入市场,而消费者浑然不知。国人食品安全所面临的,或许不是个案的茶油事件,而是食品安全隐患的普遍潜在性。这一点让人很忧虑。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个别老城区“空巢老人”家庭已达到70%,预计2010年将达到80%以上。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热点五、
空巢老人的形成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社会渐行渐远,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景象已经很难看到。
第二,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提倡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给家庭赡养老人带来问题。
第三,现在的新生代生长在文化断裂阶段,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在新生代身上的痕迹不是很深刻。 第四,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大部分人职业一般,收入偏低,难以较好照顾老人。
“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
第一,“空巢老人”是一个社会问题,应举全社会之力。政府主导是社会养老服务的关键,政府应鼓励、引导大量的民间组织及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同时,市场化养老服务不可或缺。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办老年大学,吸引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让老年人融入到社会中去。
这要从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两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一方面既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基本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也要积极探索建立对城乡高龄老人、无保障老人的养老津贴发放制度,真正解决老年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基本需求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朝着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转变,这些老人迫切需要社会关爱和专业照护,因此相关的老龄事业发展机构要招募培养老年病医师、心理咨询师、康复保健师、律师、文艺工作者等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加入到助老服务中来。
第二,提倡新时代的孝文化。百善孝为先,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虽有孝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4-2-1”结构的家庭越来越多,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下降,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在广大青年中间,在整个社会中间进行孝道的宣传。如果每个做子女的都能尽到自己应尽的赡养责任,空巢家庭就会减少,空巢老人就会找回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 第三,“积极老龄化”应对空巢。面对日益严峻的空巢老人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共同行动。解决老龄问题需要全社会人人参与,同时人人都可以从中受惠。积极老龄化,就要摆脱“空巢心理”,实现老年人
的自我心理调适。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在生活上要找到乐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充实精神生活。老年人要多与社会接触,多参加社区活动,或者与老年朋友们一起聊天、散步,进行户外运动等,有利于老年人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抛弃心理上对子女的依赖感。
“完善居家养老模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政府投入,这些都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积极措施。”如果我国的空巢老人的生活能得到有效保障,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十分巨大。 热点六、【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7月12日,中国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福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生污水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造成汀江流域局部污染。
(2)2010年7月3日下午,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污染发生后,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指示龙岩市政府、福建省环保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成立联合调查组。福建省环保厅派出环境监测、监察、专家组成的调查组赶赴上杭县,展开应急处置和调查监测。
(3)经初步调查,7月3日下午15时50分左右,铜矿湿法厂岗位人员发现储存待处理的污水池水位异常下降。调查发现,污水池中酸性废水(主要含铜、硫酸根离子) 外渗,通过排洪涵洞排入汀江。目前,事故发生的原因已初步查明:含铜酸性污水池防渗膜多处开裂,引起池内污水泄漏。
(4)2010年7月15日,上杭县公安局对紫金山矿业铜矿湿法厂涉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立案侦查,包括紫金山矿业铜矿湿法厂厂长林文贤在内的3人已被刑事拘留。上杭县委、县政府对负有环保监管主要责任的县环保局局长陈军安,同意其引咎辞职;对工业企业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县经贸局局长黄仲华,进行停职检查处理。
(5)福建省2010年7月14日晚通报了紫金矿业污染汀江案,称给予上杭县县长停职检查处分,县环保局长行政撤职;责令上杭县一名副县长及龙岩市环保局长辞职。
【核心观点】
(1)矿业生产是一种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地方政府深陷于财政、GDP 增长的诱惑,而对生态、社会成本采取短视甚至无视的态度,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十年间迅速崛起的紫金矿业不过是这类发展中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各地矿业开采与冶炼中爆发的多起重金属类污染事故,已使相关地方生态环境和群众利益严重受损。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师认为,改变地方的传统政绩观,已“迫在眉睫”。
(2)福建紫金矿业铜矿湿法厂污水渗漏事故,主要是环保措施严重不足以及非法打通排洪洞等人为造成的,背后则是政企利益纠结导致环保监管失灵,其中暴露的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问题值得深刻反思。
(3)紫金矿业生产区多年来一直存在环保问题,而每遇污染事件发生,整改、问责、赔偿的呼声常常被
刻意遮蔽和回避。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源于上杭县政府是紫金矿业的大股东之一,全县财政总收入的50%-60%来自紫金矿业。之前虽有官员提醒,当地财政来源单一风险很大,但遗憾的是,认识并没有转换成当地政府壮士断腕般治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和作为。在这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中,环保监管的“胳膊”是扭不过全县财政的“大腿”。从这个角度看,戴斌老师认为需要摆脱“经济发展单一化”的桎梏,拓宽地方财政收入来源。.
热点七、教育公平 一、政策链接
2010年2月28日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部酝酿数年、历经十数次易稿的规划纲要的完整文本首次面世。一如许多专家事先预估的那样,“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已困扰中国多年。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问计于民,再度成为广大网民热切关注的焦点话题。如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申论考试的热点。
二、申论考点直击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及要求
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的公平,简单说包括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关于教育公平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个享有”、“一个倾斜”。
“四个享有”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享有同等的教育对待;享有同等的教育效果或质量。
“一个倾斜”是指受教育机会和公共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
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和合理配制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是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
(二)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主要有四大不公平:
一是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在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和投入方面差别很大;
二是地区之间教育不公平,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集中享受了大部分教育资源,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等教育发展十分缓慢;
三是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不公平,对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资金投入的差别导致入学机会不均等及择校问题的出现;
四是不同的人群群体之间教育不公平,由于户籍、就读学校条件等限制,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机会和就学过程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
(三)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第一,历史形成的巨大差距。历史形成的巨大发展差距,直接地影响到各个地区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发展差距。
第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特别是户籍制度,其突出的弊端在于它以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把中国公民分成两大类别,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割裂开来,使城市儿童和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构架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
第三,现实公共政策取向的偏差导致了不公平。如,教育政策的倾斜导致了一些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重点学校政策、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等问题上来。在当时教育资源短缺的背景下,效率优先的重点学校政策拉大我国中小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差距。
第四,政府公共职能还存在缺位。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和优先扶持力度不够。同时,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很长时间一直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标准,这个投入的不足也极大地影响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教育投资。政府通过持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加快教育发展,提升整个国民教育水平,缓解城乡、区域和不同层次学校日渐突出的分化格局,改变教育资源短缺造成的教育不公。优化教育类型之间的投资比例,教育部门要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在基础教育内小学、初中和高中之间,在高等教育内专科、本科、研究生之间都应有合理的比例。
第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多元化办学形式。应将高中教育的多样化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索综合高中模式。高等教育为适应大发展的需要,必须深入改革办学模式,更新教育内容,通过实行完全学分制等弹性化的灵活学制,使贫困学生能够通过分阶段学习自助解决学费问题,以适应走读生、分阶段就学、停学创业、提前毕业等各类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进一步改变政府办学的状况,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办学为辅的教育新体制。坚持基础教育主要由政府承办,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坚持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政府统筹管理下,鼓励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等。 第三,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教育立法、执法。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教育立法工作,使教育有法可依,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积极转变行政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依法治教、依法行政水平。扎实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律地位,完善学校法人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健全办学规范、管理有序、监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对教育领域中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于以制裁和打击,对于教育收费不规范和乱收费的现象要花大力气纠正,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坚实保障。
第四,切实缩小教育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 域
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 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各种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我国各地方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纷纷建立,2009年一年内,江苏、安徽、云南、浙江、广东等地网络新闻发言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开始履行职责。这是继新闻发言人之后,我国新的一种政府和民众的交流方式。
热点八、网络发言人制度 网络发言人制度要求实现两个作用:一是切实解决老百姓诉求和问题,二是尊重老百姓的知情权,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发布。这既需要政府的诚意,也需要网民有负责任的网络精神。 中国网民数量目前超过3亿,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来看,互联网既是事件丰富的非传统“信息源”,又能迅速整合凝聚与事件相关的所有信息形成强大 “舆论场”,能推动和改变事件的进程,在这些事件中,无数网民用协调的努力对“知情权”和“监督权”做了最好的诠释。政府网络发言人如能落到实处,则既是对网民知情权监督权的善意应答,也能增加事件解决方法的选项,会降低诉诸“越级上访”、走向“群体性事件”的概率。 为了保障民众知情权,政府部门在对外发布信息时设置了新闻发言人,为及时回应来自网络的各类质疑和诉求,更直接有效地化解政府压力,“政府网络发言人”走出幕后。这是政府部门实施政务公开的又一具体内容,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本意,改进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是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转变的重要举措。
“网络发言人”的诞生,不仅意味着新闻发言制度的刷新,更标志着信息公开、网络问政的深入。从政府网站开通,到地方领导留言板设立,各地借助新兴传播手段,关注、回应舆情民意,更为积极,更为规范。与此同时,网络发言人如何调动相关部门,如何确保答复实效,如何保证自身公信,成为新的考验。但网络发言人作为一个匿名的符号,缺乏有效的身份识别,法律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以赢得网络公信力至关重要。
“网络发言人”的出现,是政府推行电子政务的必然结果、必经阶段,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位设定。它不仅要求发言人本身具备快速把握舆论热点的能力,更对相关制度安排提出了全新要求,围绕发言人这一机制,快速反应是起点,而各方的协调解决才是最终目的。这种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环节。政府网络发言人只有真诚面对网友,准确把握动态,在政府和民众间保持信息畅达,才能取信于民,赢得公信。” 热点九、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5月,为期4天的第六届中国(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再次超额完成任务,总成交额达1088.56亿元,比上届增加207.87亿元,同比增长23.6%;文化产品出口交易额114.06亿元,比上届增长
30.12%。文博会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深圳文博会的红火,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2)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这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总数达228家,仅2010年新增数即达106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现重大突破,演艺领域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逐渐形成。
目前,全国30个省级国有新华书店系统已全面完成转制。截至2009年7月,全国580家图书出版社中,有308家已完成或完善转制工作。全国已有上千种经营性报刊完成转制。据悉,到2011年年底前,所有非时政类报刊将基本完成转制任务。
(3)2009年,天津、内蒙古、宁夏等16家国有电影制片厂完成转制改革,成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集团化、股份制有限公司,与已经成立的中影、上影、长影、西影、峨影、珠影等集团公司形成了中国国有电影制片企业的集团军。
(4)中央芭蕾舞团实行全员聘任制、年薪制,对贡献突出、能力优秀的人员给予不同级别的“优秀表现奖励”“长期服务奖励”,极大地增强了院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上
海交响乐团探索实行理事会制、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建立艺术总监聘用制等,为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
(5)我国国情中有一种介乎于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之间的特殊情况。这主要指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包括国家直属院团和昆曲、京剧等重点保护的剧种,以及交响乐、芭蕾舞等需要逐步培育市场的高雅艺术。对于这种艺术院团,应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6)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既能与当代高新技术密切结合,也对“增量”资金需求巨大、需要进行规模经营,从而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在这一形势下,现代文化产业需要也易于采取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因此,文化界专家认为,转企改制的下一步,将是进行股份制改造。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 控股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成为全国发行业主板首发上市第一股。皖新传媒此次发行股票1.1亿股,募集资金近13亿元。上市首日,公司市值突破160亿元,一跃成为公司市值全国第二的文化企业。
作为安徽省最大的文化企业,也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出版物发行企业,皖新传媒前身——安徽新华发行
集团有限公司于2006年底在全国文化企业中率先提出股份制改造、三项制度改革、整体改制上市“三步并作一步走”战略。
“成功上市并不意味着终点,而只是发展的新起点。”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志敏踌躇满志。
(7)深圳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就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把现代文化产业看作一种复合型的新兴产业,将科技、创意、商业模式等交融整合为一体,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发挥高科技实力强大、金融业发达、旅游业兴旺的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高新技术,为深圳文化产业插上翅膀。在高科技土壤上孕育而出的“文化+科技”,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路径,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让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的内容、更活的形式、更广的受众得以传播,抢占经济制高点。腾讯、华强等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在金融海啸中逆风飞扬。
与此同时,“文化+旅游”日益蓬勃,“文化+金融”优势凸显,拥有极强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的深圳文化企业,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市场先锋。
“深圳市的?科技文化?,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中颇具特点。”中宣部改革办主任张晓虎说,新型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极大提高了深圳高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高科技产业也需要创新文化引领,经济繁荣要有文化支撑,社会发展更要靠文化进步。“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成就了深圳文化产业的辉煌,其经验和道路值得推广、借鉴。”【核心观点】
(1)文化系统内部,应该积极推动演艺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积极扶持民营院团发展,民营院团成为基层演出市场重要力量。同时,中宜教育戴老师认为,文化体制改革不能“一刀切”,针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必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径。不仅“经营性文化单位”要改革,其他的“公益性文化单位”,虽然不搞创收,也要转换内部机制,通过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2)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以解决。传统文化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日益凸显,活力不强、动力不足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不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我国文化发展就会失去生机活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不坚持以人为本,不从群众需要出发,文化产品就会出现“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现象。因此,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应该把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加快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作为重点,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性质相混淆,事业的职能和企业的功能相混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着力解决这个体制弊端,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方面通过创新体制、转换
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轮子,始终坚持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就能够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4)从国际来看,文化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戴斌老师认为,未来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将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将更加明显,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将更加尖锐复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加强烈的改革发展意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培育文化这一朝阳产业,着力文化建设,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抢占文化传播的主导权;振兴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争取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5)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 无不镌刻着文化发展的烙印。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的深刻变革,文化体制改革事关重大。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改革,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文化百花盛开、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热点十、申遗涨价
参会的消费者代表罗秋林律师对提价的理由、程序以及成本核算提出了诸多质疑。8月23日下午,他在电话中向本报记者指出,行政机关的管理成本应纳入财政预算,不能纳入南岳大庙来进行分摊。如此摊入成本,没人解释其法律依据何在?并且,成本核算中可能存在虚列成本的问题。如:在成本审核中,南岳大庙由22个管理部门进行管理,22个部门定编人数是多少?实际职工是多少?其中在岗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根本没有细致的陈述。
此外,报告中的征地补偿达20多万元/每亩,几乎将近是湖南省规定标准的5倍。这样的高补偿令人吃惊。罗秋林律师表示,将申请行政信息公开并申请审计部门对其中开支进行审计,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4)目前中国拥有40处世界遗产,数量排名全球第三。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如今有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队伍,已经排到了下个世纪。而随着日前中国丹霞地貌“申遗”成功,一时间各地再次掀起“申遗热”,但“申遗”的成本却越来越高。牵头中国丹霞地貌“申遗”的湖南新宁县,为这次“申遗”花了4亿多元人民币,“中国丹霞”六地共花费了十几亿元。而2007年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贵州省荔波县,因“申遗”更是欠下两亿多元的债务。
(5)各地之所以不顾高额花费,依然对“申遗”热情不减,恐怕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而主要是为了提高景区知名度,进而提高门票收入,赢取更多经济效益。“申遗”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在目前体
现得特别突出。有调查显示,71.8%的人认为,当下“申遗”功利性太强:成功申遗的景区,门票价格都得到了大幅上涨,福建土楼,上调幅度从40%至300%不等;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等6处景点,淡旺季门票价格均涨了一倍;张家界、武陵源等,也贵了50%……在主要目的是为了挣钱而不是更好保护遗产的情况下,不少申遗成功的地方因缺乏过硬的保护措施而屡被警告:“三江并流”建大坝问题,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北京故宫、丽江古城、西藏布达拉宫被要求整顿;武陵源只重迎客,无视保护,景区内宾馆等旅游设施泛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严肃批评;张家界更是因过度开发,被世遗委员会“黄牌警告”。为“摘黄保牌”, 张家界当地政府为此又投11亿元整治环境……如此“为?申遗?涨价,为涨价?申遗?”的恶性循环,所造成的巨大浪费,实在令人痛心。
【核心观点】
(1)“申遗”不能成为门票涨价的充分条件,按照国家规定,应该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游览参观点,制定和调整门票价格应充分考虑群众消费水平,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利益。门票并不单纯是“经营”问题,而应看做一种管理手段,为的是保护文物、维护环境、提供服务。从这个角度而言,很多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完全颠倒了其中的逻辑,因为“风景名胜”不只是商品,公益性、公共性才是其本质属性。
(2)目前旅游景点的管理体制仍不清晰,在“市场化”旗号之下,一些地方旅游景点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重开发、轻保护,少投入、多产出。这样,提高门票就势不可免,使得消费者将最终为涨价埋单。这是一种变相的“转嫁成本”,本质上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一旦使旅游消费者“心生反感”,就得不偿失了。
(3)无论政府运营,还是市场运作,都无法改变风景名胜的公益性、公共性。即使旅游资源是摇钱树,政府也只是管理者;即使风景名胜被市场化,政府管理、保护的责任也不能丢。如果把公共资源的垄断经营权当做创收手段,则更是与民争利,背离公共服务的本义。
(4)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确实是我们后人的责任,但这并不是说相关成本就该全部由游客分担——且不说门票价格可能不仅包括维护成本,还留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更何况,世遗保护和门票涨价之间并无必然关联,反倒可能构成矛盾关系。相关的旅游部门,应该学习杭州西湖景区的免门票旅游模式,此举不仅赢得了旅客好评,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第三产业收入。管理部门不能只看到眼前“蝇头小利”,而忽视“免费入场”给当地旅游带来的潜在的、长期的发展机遇。
热点十一、资源问题
一、真题展示
近几年申论考试涉及到“资源”问题的真题如下:
土地资源:2007年国考申论主题是土地资源中持续利用管理及土地转让问题;2009年福建、辽宁、重庆、海南省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
水资源:2008年国考关于怒江水电资源开发及引起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2010年国考地市级与省部级都是关于海洋污染问题;2010年湖北省考提出的主题是湖泊污染治理;2010年4月25日十三省联考
都是关于水资源中水价改革问题;2010年黑龙江省考也是考查水价问题。
煤炭资源:2010年浙江省考提出低碳经济问题;2010年9月18日十一省联考是关于煤炭资源问题。
二、理论背景
“资源”问题考查的理论背景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经济社会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近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高速增长,但是,在粗放的增长方式下,土地、淡水、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目前,我国人均资源紧缺,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资源消耗量或自然资产损失量却排在世界前列。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 其次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 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在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主要任务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其中“节能、节水、节材、矿产、海洋”就是申论近年考查重心的特定事实。
作文四:《社会热点问题》1500字
近日,罗玉凤问题被媒体和网络吵得沸沸扬扬,国际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包括法国的世界报(le monde ) 、法国费加罗报(le Figaro ) 、德国明镜周刊 (Spiegel) 、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 )等等。 燕园的同学也开始讨论这个问题,甚至还有住在畅春新园宿舍的研究生准备发起成立北京大学凤姐问题研 究中心,以此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是理性探讨问题的人不 多,比较深刻的分析文章也比较少。其实,凤姐现象不是孤立的,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诸多问题,许多问 题也是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并加以面对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凤姐现象反映了我们社会存在的巨大贫富差距,反映了我们国家巨大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经 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罗玉凤所说的择偶标准从本质上说是我们国家在经济飞跃发展过程中体现的诸多问 题。她想改变人生的命运,渴望获得成功,于是她投了一万份简历。她在上海的人才市场找工作时,肯定 发现用人单位的一些极端苛刻的要求,比如 “ 硕士以上学历、经济学背景、北大清华毕业的优先、具有国 际视野、身高 175以上、 25-30岁之间 ” 等等。这些条件给了她巨大的刺激,因为她无论如何努力也达不到 这个条件。于是她在择偶时将这些条件全部加进去了,而完全忽视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本质上说,凤姐所 提的择偶条件只是她在上海人才市场找工作的过程中看到的种种人事招聘要求在她自己头脑中的一种反 映,是社会存在在社会意识中的一种反映。我们国家的东部和西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距,我们国家的 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凤姐的择偶标准中完全体现出来了。
2、凤姐现象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巨大变化大背景下对人性全面发展思考的欠缺和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忽 视。她从西部农村来到东部大城市,一下子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她所接触到的信息完全颠覆了她原来的人 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凤姐抛弃了深爱她的勇林,找了高大帅气有文化的小志,但是她无法得到小志的 爱情,她自己也陷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中。大家如果看过 “ 霓虹灯下的哨兵 ” 这部电影,里面男女主角的影 子实际上都可以在 “ 凤姐现象 ” 中找到。 同样都是发生在上海滩的真实故事, 内容如此相似, 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人这个群体在改革开放的巨浪中沉浮漂泊,物质条件的改善带来的是巨大的精神压力。 “ 发展是硬道 理 ” 被理解成了收入的增加、房子车子的购买等等现实物质财富的发展,却大大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人 文社会科学都成了追求赚钱的科学,没有任何人安心做学术和基础研究。未来的中国如果想跻身于先进国
家之列,尤其应该注意全体人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人性的全面发展。
3、凤姐现象反映了中国媒体发展取向的混乱和社会群体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国内媒体在政治导向逐步弱 化的今天,开始了经济导向为主的发展趋向,对任何问题的报道只是追求收视率和吸引眼球,完全忽略了 对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挖掘和分析。凤姐被各大电视媒体轮流采访,却没有一家媒体深刻而全面地研究和分 析这个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网友的意见和留言绝大多数都是讽刺嘲笑凤姐,却没有人 用历史的比较的眼光去研究和探讨凤姐现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体现出来的错综复杂的社会 问题。媒体和群众都在一种浮躁氛围中一唱一和,走了两个极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带来的种种问题需要 大家一起努力来解决,比方说东方人在无信仰的前提下的彻底物质化、东方意识形态在西方意识形态冲击 下的脆弱不堪、在所谓 “ 价值观多元化 ” 口号下的社会价值观混乱等等。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与全体国人 一起交流探讨。
作文五:《社会热点问题》2900字
拐卖人口犯罪
特点?
一是拐卖犯罪活动整体处于高发多发阶段,有的拐卖犯罪团伙已经发展成为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犯罪集团。 二是犯罪手段不断升级,犯罪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是社会危害日益严重,特别是儿童被拐、被盗抢后,家人痛苦不堪。”
其二:
一是买方市场的存在是拐卖犯罪屡打不绝,且不断发展蔓延的重要原因。有的农村地区“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儿女双全”等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使其不顾法律的约束,一意孤行地非法收买儿童,事实上形成了买方市场。 二是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存在漏洞,使人贩子有可乘之机。大量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入托难、入学难,家长们忙于生计,无暇看护子女,成为人贩子的主要侵害目标。有的地方劳务中介机构管理不规范,人贩子混迹其中,一些女青年找工作时被拐卖。一些城市街头存在儿童、残疾人流浪乞讨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整治。
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年轻农村女性外出务工时,容易被人贩子拐骗。
四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滞后,一些群众反拐防拐意识淡薄。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村民对介绍、收买儿童认为是积德、做善事,不认为是违法犯罪;认为人贩子是介绍婚姻的“红娘”,为人“办好事”、“成人之美”,从中收取一些费用不算什么。 拐卖人口猖獗的社会原因?
1、由历史原因形成,中国某些欠发达地区存在贩卖人口的历史因素。
2、人口众多,为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3、中国正在进行历史性跨越性建设,某些人价值观发生扭曲,以贩卖人口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
4、法制意识淡薄,心存侥幸,以为手段隐蔽、大区域流窜作案就可逃避打击
采取哪些措施预防拐卖人口犯罪?
一、预防与治理拐卖人口犯罪,首先得有良法,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就没有科学的认定和准确的处罚,也不可能有良好的预防与治理。此处所说的良法,是由规则、制约、惩治和系统四个要素构成的完整而又便于适用的法律法规。“规则”的意思是说有关拐卖人口犯罪的法律法规首先应当能够以权利义务形式来确立相关对象及其基本关系,建立拐卖人口犯罪防控的基本秩序。“制约”的意思是说法律法规中应当包含多方位的制约机制,能够把拐卖人口犯罪的出现率控制在最低限度。“惩治”的意思是说当拐卖人口犯罪行为出现后,不必费太多周折和精力,通过程序化手段就能够予以处罚和补救。“系统”的意思是说防控拐卖人口犯罪的法律法规应当构成完整的制度链,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而不应是零散的、孤立的、互相冲突或抵触的。
二、不断拓展社区治安文化“绿州”,发育和繁荣社会安全市场,卓有成效地使拐卖人口犯罪的土壤逐渐“沙漠化”。
三、科学分析人口买卖市场结构,多管齐下,同时对买方和卖方市场诸结构部分进行全面的整治,不留死角,不留漏洞,加大对人口买卖市场的控制力度和取缔效度,逐步萎缩人口买卖犯罪市场。
四、重构拐卖人口犯罪防控体系结构,推行并逐步丰富、完善以主动出击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为桥梁,以高技术应用与社区基础工作相组合为标志的"H" 形防控体系。
五、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最大限度地消除打拐工作的“瓶颈效应”,建立合理适用的打拐行动保障体系。
青少年犯罪
特点?
第一, 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
从今年前5个月的统计情况来看,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中心收押的未成年犯的犯罪年龄普遍降低,十四五岁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峰年龄。今年6月,市中区杆石桥派出所接群众举报,在一家小商店抓获了正在盗窃的4名犯罪嫌疑人。根据群
众的举报,又在天桥区将另外7名同一团伙成员抓获,而该盗窃犯罪团伙共11人。根据初步审查,他们涉嫌53起盗窃案件。这11名犯罪嫌疑人毫无例外都是未成年人,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只有13岁。
第二,暴力犯罪突出,抢劫抢夺比例一路攀升。
据不完全统计,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约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0%,因为未成年人社会阅历不足、单纯幼稚等原因,犯罪时往往不计后果,犯罪手段暴力特征明显。据管教干警介绍说,今年前5个月新收押的240名未成年犯中,因抢劫、抢夺被判刑的占了72.5%,这些未成年犯大都犯罪情节简单,为了几十、几百元抢劫的不在少数。
例如因入室抢劫杀人被判刑13年的未成年犯小刚(化名) ,就是由一开始的小偷小摸最后发展到入室抢劫,在作案完毕准备溜出现场的时候,遇到了该户人家的小女孩,已经乱了心智的小刚情急之下,残忍地将女孩杀死。
第三,残缺家庭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增大。
父母离异或者去世、家庭特殊困难、父母无暇管教或者过分溺爱子女??家庭原因使得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增加。管教干警告诉记者,在今年上半年收押的未成年犯中,家庭残缺的就占了13%。来自家庭的伤害极易对未成年人的性格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使其伤害他人,铤而走险。
父母离异后,爸爸去了北京,妈妈也不要他,无奈之下的小华(化名) 就去北京找爸爸。在北京生活的爸爸已经有了新的家庭,对小华经常不耐烦,一次,在跟父亲激烈争吵后,失去理智的小华一怒之下将爸爸砍死在家中。
第四,农村籍、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未成年人犯罪几率增大。
据管教干警介绍,生活在城乡结合部或者经济变动剧烈地区的未成年人,受环境影响,心理变化大,容易把持不了自己。 土家族男孩小明(化名) 因为羡慕回家探亲的姑夫所讲的外面的新鲜世界,不远千里从四川来到了山东,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却找不到亲人,身无分文、走投无路的小明便实施了抢劫,自己也被送进了未成年犯管教中心。
第五,团伙犯罪增多。
青少年人因心理生理都不成熟,极易拉帮结派,凭借人多势众实施犯罪行为。另外,未成年人犯罪还有服刑期短、未成年犯文化水平低,为上网实施抢劫犯罪等几个特点。以上特点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1、坚决掌握控制权。
这样做也许会与孩子发生冲突,但必须让孩子明白,一切规矩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要不断尝试一些新的策略,比如暂停游戏时间作为惩罚,直到你完全掌握控制权。
2、不接受任何借口。
偷窃和撒谎是没有任何借口可言的。父母应驳斥任何理由的辩解,而孩子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的责任。
3、解释犯罪行为。
对孩子说清楚是非对错,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产生的影响。帮助他培养同情心。
4、让孩子有负罪感。
当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危害到其他人时,他应当有负罪感。这不是针对自我的消极的负罪感,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他人造成危害的道德行为方面。
5、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除了惩罚外,另一条措施是要求孩子做一些积极的有益于他人的事。
6、建立良好的关系。
与孩子建立一种坦诚的关系,并做到坚持如一。
社会热点问题:
党员腐败,下层政府作风浮华,急功近利;
国际**势力猖獗,和平中有激荡的风云,国家尚未完全统一;
国防建设还待加强;
食品安全亟待整顿,
城市房价过高,人民币汇率上升;
通货膨胀初露端倪,经济结构急需调整;
西部和农村建设相对落后,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政府宏观调控还需加大力度;
物价上涨,能源消耗巨大,煤、石油和稀土资源面临困境,江、湖河川污染严重,环境绿化建设落后; 法律与国民经济建设严重脱节,法律盲区甚多,制度建立有待完善。
一 收入差距的扩大;
二 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
三 就业难,劳动者维权难;
四 社会保障滞后;
五 反腐倡廉力度太小;
六 道德规范待完善;
七 环境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
八 公民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渠道不通畅;
九 社会治安不佳,黄毒赌危害;
十 打官司难,信访难。
作文六:《社会热点问题》9800字
农民工讨薪
2012年 3月,河南籍民工张启红等反应在翠峰镇、静升镇等地打工,工程刚一结束, 工头携款外逃。
2012年四月, 夏门镇心特种耐火厂 8名四川籍民工反应, 工厂拖欠 120余名工人 70万 元。
2011年 11月 26日,农民工坐在塔吊上边, “工地欠我们钱,不行我们就到工地上跳楼” , 年终岁末又近,此类事件又扎堆上演。经过民警数小时的劝阻,当事人终于放弃跳塔吊。 记者采访当时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工作了 3到 6个月不等,但是工程已经完成,却没有拿 到工资。
2003年 10月产 24日傍晚,重庆市云阳县龙泉村村民熊德明,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围 了一大堆人,然后。她见到一位她以前在电视上见过的“大人物”——国务院总理**。 熊德明告诉总理,现在农民收入主要 *打工,但她爱人李建明有 2000多元钱的工钱已 拖欠了一年,影响孩子们交学费。总理听后表示:拖欠农民的钱一定要还。人群中立即响 起热烈的掌声。当天夜里 11时,熊德明和丈夫拿到了拖欠的 2240元务工工资。
专家分析,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主要原因有五点:
一、是一些地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 、 “政绩工程” ,以及一些房地产项目资金来源 不落实,是造成拖欠的重要原因。
二、是部分开发商资金不足,盲目立项、开工。
三、是施工企业垫资施工,导致总包单位无力垫资又要求分包单位垫资施工的恶性循 环,进而造成民工工资的拖欠。
四、是包工头为了自身利益多赚利润,故意拖欠。
五、是包工头不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导致民工投诉时缺乏法律依据;另外,不按时 发工资也是造成民工工资被拖欠的原因之一。
解决民工工资拖欠的对策:
首先,充分认识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大局,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 展的重要举措。
第三,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制止“形象工程” 、 “政绩工程”的要求。
其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
(1) 、应该建立一个认定拖欠民工工资的制度。国家应该制定统一的《民工拖欠工资 管理条例》 ,而不是各地自搞一套;
(2) 、要建立民工任职的资质人定,以此遏制我国由于民工进城没有管理造成的巨大 浪费;
(3) 、要建立劳动合约的认定制度,通过第三者公证,在法院打官司的时候就具有法 律效力;
再次,要加强民工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教育,增强其维权观念。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推动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通知》
为切实推动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有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现 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重要性
把这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保增长、惠民生的一项具行动, 列入当前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解决农民工工资问 题取得明显进展。
二、 以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为切入点,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相关的工 作
2009年 10月 14日,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安部、中华全国 总工会联合推出《关于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通知(社部明电【 200929号】 ) 》 。
三、 努力做好清欠过程中稳定工作
四、 努力推动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设
煤矿事故
2012年 11月 24日 11时许, 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境内的响水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 出事故。事故发生时有 28人在井下。截至当天 17时 30分,事故已造成 18人死亡,有 5人获救,另有 5人仍困在井下,救援人员正在搜救中。
今年 10个月,山西省共发生安全事故 36起,死亡 80人, 。截至 10月底,全省煤矿百 万吨死亡率为 0.107。 1月至 10月,我省 5个国有重点煤炭企业、 11个市等省内煤矿共排 查出安全隐患近 30万项。
2010年 6月 21日,河南省平顶山卫东区兴东二矿发生火药爆炸事故, 47人死亡 2010年 3月 31 日。河南伊川矿井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共致 108人死。
2010年 3月 28日, 河南新密市东兴煤业有限公司主井西大巷第一绕巷发生电缆着火事 故,当班入井 31人,截至 16日 2时整,抢救工作结束, 6人获救, 25人遇难。
2010年 3月 01日 , 在建的神华集团骆驼山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31名被困者全部遇难。 2010年 3月 28, 中煤集团王家岭矿发生透水事故, 事故造成 153人被困 ,38名工人遇难 。 2009年 5月 30日, 重庆市綦江煤矿违规开采引发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30人死 亡、 77人受伤 。
我国的矿难于是就在这个恶性的怪圈中循环下去,大量的矿工的生命就在这样的恶性 循环中搭进去了。这真是一件让人痛心的怪圈。这样的怪圈为什么会反复地发生呢?说起 来你不信,问责制被不少人寄于厚望,也有不少人以为一问责了,事故就不会出了。他们 绝对不会想到,这个一个看似很有效的制度,实际执行下来却成为矿难发生的主要帮凶。 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屡屡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原因多样。但最根本的是地方政府、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 仍然不够重视,甚至存有麻痹、侥幸心理。有法律法规不执行,有制度标准不落实,有安 全隐患不排查治理,安全检查甚至也走了过场。
屡屡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同样也表明我国在安全法规、制度、管理、惩处等各方面 亟须完善,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政绩观、效益观方面的偏差。
血的教训必然要求我们要警钟长鸣,更要加快研究和制定安全生产标本兼治、重在治 本的政策措施。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安监总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强化安全标准和准入, 完善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推进安全生产的经济激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体 制机制,积极推进安全科技进步,加强强制性安全培训,以寻求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
安全重于天,安全生产也不是某一部门的事。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和企 业都要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强安全生产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 工作内容,把实现安全生产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考量指标,切实负起责来,抓好 安全生产。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
规模小、点多面广、低成本、高利润、安全保障能力低 。
行业管理弱化、多部门分领域管理、生产与安全不能有机协调 。
近年来,煤炭行业逐步走向市场,政府放开了对企业的管理,将煤炭部撤销,原有的 职能分解到若干个部门,这样,煤矿无论大小,都要跟众多部门打交道,形成了煤炭企业 多部门分领域的管理格局。每个部门都在行使本部门职能,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管理 部门对综合性的煤炭产业政策、行业标准、设计规范负责组织制定、修订和贯彻落实。如 安监部门就安全抓安全,地方行业管理机构人员少且变动大,行业管理弱化,地方监管不 力,致使生产和安全不能整体规划,有机协调配合。有的小煤矿在应付了安全检查后,就 进行疯狂地开采,大量地出煤,重生产轻安全、 ,执行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极 为落后,有的甚至连十多年前的标准都不够,做不到在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在稳定生 产中促进安全、巩固安全。
采煤方法简单、工艺设备落后、安全投入不够、安全隐患多。
专业技术和安全管理人员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低、安全意识差。
煤矿由于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差,重视科技程度不够,没有较好的技术激 励机制,很难引进到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同时由于一些地方小煤矿 矿主以低成本、低投入、高利润为目的,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使小煤 矿的安全生产失去了应有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尤其是特殊工种人员缺乏,许多在岗人员未 经过严格培训、也没有取得岗位工种资格证,对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不熟悉,这些人员的 “三违”现象往往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小煤矿的从业人员多数是文化程度低、安全思 想意识和技术素质偏低、自我保护能力和防护意识差的农民工、协议工、外包工和临时工, 在井下经常是强干和蛮千,违章作业、违规操作,必然会导致事故发生。
小煤矿安全生产的对策建议
(1)加快资源整合步伐、优化生产要素、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根据国家对小煤矿提出的有关政策要求,小煤矿必然要经过整顿、关闭、整合和改造, 向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小煤矿要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提高自身的生产
规模和办矿水平,结合自身和周边的实际条件,对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进行优化组合,对整合后的矿井进行技术改造,优化设计方案,完善矿井生产系统、安全 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提高矿井安全保障能力和抗灾抢险能力。
(2)加强行业管理和现场施工管理,严格执行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确保安全与生产协 调发展
加强对小煤矿的综合性行业管理和现场施工管理,是保障小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要 对小煤矿强化行业管理和现场施工管理,严格贯彻执行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落实综合性的 煤炭产业政策,加强煤炭行业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安全规程等的制定修订及执行,平 衡协调小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和效益等方面的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整体规 划中,安全与生产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
(3)选择适用的采煤方法、工艺和设备、提高安全投入、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 针对小煤矿生产地质条件和办矿规模,采用较为先进适用的采煤方法及工艺和设备是 矿井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小煤矿资源整合后,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办矿水平将会提高, 进行技术改造方案设计优化时,就应考虑采煤方法的改革,选择较为先进适用的采煤工艺, 淘汰落后的设备和装备,强化从源头上进行安全管理,提高矿井本质安全程度。同时要进 一步加大安全投入,对矿井生产系统进行安全技术改造,将矿井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 术措施落实到位,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消除和控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尽可能避免人 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4)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技术管理人员,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提高职工的整体 安全思想意识
专业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是小煤矿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和技术源泉,但是由 于小煤矿规模小、条件差,很难引进和留住这些技术管理人员。因此,小煤矿应从工资收 入、奖金分配、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劳保福利等方面采取更为灵活有利的优惠激励政策, 积极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以及有经验有技能的老工人,提高矿井的整体 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科学水平,促进矿井的安全生产。同时,小煤矿由于职工的来源不一, 差别较大,配合协作性不强,安全思想意识和技术素质较低,因此,要加强安全培训教育 和安全文化宣传,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的安全思想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为矿井营造一个良 好的安全工作氛围,从源头上保障安全生产。
收入差距扩大
收入差距扩大是引起很多社会问题的一个深层原因,它和经济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 国际上通常采用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关于判断分配平等 程度的指标,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该系数可以是 0和 1之间的 任何值) 作为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定量指标。 按国际标准, 基尼系数低于 0.2表示收入绝对 平均,在 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在 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超过 0.4是处于比较 严重的警戒状态。 据世界银行统计, 中国基尼系数从 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 0.28已上升到 2010年的 0.48,目前仍在继续上升,这是社会利益共享机制发生严重断裂的显著信号。长 此发展下去,将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甚至引起社 会动荡。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分析, 目前人口占 10%的最富裕群体占有全部财富的 45%, 而占总人口的 10%的低收入人群只占全部财富的 1.4%, 收入最高 10%群体和收入最低 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 1988年的 7.3倍已经上升到 23倍,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 , 在新华网上推出的网上调查显示 ,“ 收入分配 ” 登上 “ 两会最关心话题 ” 之榜首。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乡间、 行业间、阶层和不同学历层次之的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 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专家指出: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增加国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不仅是基层百姓的呼声,更是当今中国绕不过去的改革硬仗。 政府要做出切实可行的努力,遏制收入差距的任意扩张和蔓延。
在 2010年的中国官方表达中 ,“ 调整收入分配 ” 一词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出现在各种 场合。春节前后 , 中国多位领导人频繁在公开场合表态 , 强调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重要 性。 2月 3日 , 中共中央**、 国家主席**在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 , 把 “ 加快调整国 民收入分配结构 ” 放在了首位。 国务院总理**、 国务院副总理**也先后提及要 “ 通过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 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 。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作政协工作报 告谈到 2010年工作部署时说,要高度重视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就调 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九三学社在提案中指出,在我国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 0.46,远超 0.4国 际警戒线, 10%左右的家庭占有了 45%的城镇居民总财产,而最低收入 10%的家庭,其财
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 1.4%。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我国收入最高 10%群体和收入最低 10%群体的收入差距, 从 1988年的 7.3倍已经上升 到 23倍。有专家根据财政部的最新调查数据得出结论:在现在的收入结构中,我国低收入 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合计占总人数的 64.30%。早在上世纪 90年代中期,不少学者就指出, 我国居民收入的整体基尼系数已经超过 0.40这一公认警戒线。 在那以后, 情况并没有改善, 基尼系数近年来进一步上升到 0.45-0.50的高水平。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 收入差距过大的症结目前过大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人们在对公共财富和公共产品的关系上机会不平等造成的。 ”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 (著名民主人士张澜的孙女,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说 “ 在初次 分配中,就没有处理好国家、企业、劳动者的关系,致使国富民穷,劳动者收入所占的比 例越来越少。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权力因素、教育资本以及制度安排依然是影响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的主要因素,其中权力和教育因素是所有影响城乡收入流动的最重 要因素。因此,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机会均等,促进收入流动,才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关 键与核心。
腐败的具体数额往往难以直接度量。 南开大学的陈宗胜教授提供过一个间接的数据, 即 不计非法收入, 1997年中国居民收入的整体基尼系数是 0.42;计入偷税漏税、官员腐败和 其他非法收入后,上升为 0.49—— 二者之差为 0.07。 0.07看似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很 可能正是 “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
国务院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采访大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我们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能使每个人也有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机遇。按 照总理此前提出的改革国民收入分配的要点,中国政府今年将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 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 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给予更多关爱,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继续抓好扶贫工 作。
全国政协常委何丕洁建议 “ 进一步提高就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税收 等杠杆对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降低部分政策性垄断企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增 加农民收入; 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比重。 ” 而在美国 , 居民收入占国民收 入比重高达 70%。 中国 (海南 ) 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近日在接受媒体采
访时建议政府明确收入分配改革目标 , 把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从约 60%提高到 70%左右。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 加大税收 “ 提低、 控高 ” 的调节力度,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调整个税起 征点、超额累进税率和层级。同时,提高消费征税税率并扩大征税范围,尽快试点推广物 业税,择机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
目前我国收入结构呈倒丁字形,上部是高收入人群,底部是大量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 者。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治本之道在于全面 “ 提低 ” 。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降低 “ 最高收 入者 ” 和 “ 最低收入者 ” 的比例。
看病难、看病贵
卫生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每个居民看一次病平均要花费 79元,住院需花费 2891元。在医疗技术高的卫生部直属医院,平均每一门诊、急诊人次医疗费用为 163元, 住院费用为 7961元。
人民日报 记者走访山东、福建、上海等四地医院,写了一篇《治感冒到底要花多少钱》 的调查文章。结果调查显示,四地 10家医院治疗感冒的价格从 6元到 270元不等。
人民网 1月 29日讯 “当前农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成了农民反映最强烈 的问题之一。”
调查发现大家把“看病难看病贵”排在社会重大问题之首,看病问题怎么会比失业、 收入差距、腐败问题都严重呢?人民的消费支出中医疗占了 11%,这个比重比发达国家高 不少。现在社会保障制度里中医疗率先实现了全覆盖,即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 制度、企业的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四种制度基 本覆盖了全民。但报销比例是不一样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和企业医疗保险平均报 销 7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 50%,农村平均报销 30%,医药费完全自理的在大量减少, 报销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是相当多的人看病还是要自己花上不少的钱。
虽然现在大家议论食品价格上涨快,但实际上药品价格比食用品上涨得还要快,由于 不是人人吃药,这个问题对大家生活的影响没有像食用品的问题那么大,但它对一些有病 人家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改革开放以后对事业单位进行了体制改革,允许事业单位通过创收来弥补其经费的不 足,这样一来事业单位分成了四种体制: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和事业单位企业 化管理,所有的大学、医院等机构都是差额拨款。在 2003年至 2009年全国公立医院的收 入来源中, 40%靠药品收入, 40%多靠医疗收入,政府拨款不足 10%。医院为了维持发展和 在职人员收入水平的提高,普遍采取创收办法。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到医院看病,医 生会问公费还是自费,要是公费医疗,脑电图、心电图、 CT 能做的都做一遍,然后开一大 堆药。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医院看病,一个小小的感冒,在药店花 20、 30块钱就能解决的 问题,医院却给开出几百块钱的药。我国是医疗预算类的国家,政府预算类的医疗支出比 GDP 的增长速度要快几倍,这就带来很大的浪费,而且老百姓越来越难以承担医药费的增 加,医患关系变得紧张。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模庞大,涵盖了一万多家 医院 、几万家卫生院、几十万家村 卫生室,涉及医疗保障、财政投入、医疗服务、药品生产营销、行政监督管理等诸多领域, 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深化医改肯然要触及医药卫生体制的各种矛盾、各方利益,需要突破的体制机制难题
多、挑战大,任务十分艰巨。改革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势必对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技 巧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这注定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2012年 3月 21日,国务院印发《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 案》 ,
在新医改第一阶段的三年里未能成功触动的公立医院改革在未来四年有了新的切入 点:县级医院。 中国政府网正式发布 《 “ 十二五 ” 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 ,明确提出未来四年我国新医改的工作方案,其中包括县级医院改 革需在 2015年前完成阶段性目标、 基本药物目录 2012年内完成扩容、首次确定民营医院 市场份额等。业内人士指出,与第一阶段新医改方案相比,第二阶段的方案显然是在 “ 啃硬 骨头 ” 。
公立医院:县级成为突破口
根据 《实施方案》 , “ 十二五 ” 期间要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 以破除 “ 以药补 医 ” 机制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价格机制等方 面的综合改革,并明确 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
对此,卫生部部长陈竺坦言将突破口设立在县级医院,主要是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 历史欠账太多,特别是在农村和基层。二是确实公立医院改革实在很复杂,改革路径还不 是很清晰,医院管理机制改革不容易,确属世界难题。 “ 县医院担负了 70%、近 9亿人的医 疗任务,如果这方面改革取得突破的话,我想那是直接利民惠民的。 ”
在改革的具体措施上,医药分家依然是主推的方向。 《实施方案》指出,在控制医疗费 用过度增长的同时,将继续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 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
为了避免出现取消医药加成又提高服务费, 总医疗费用 “ 不降反增 ” 的情况, 《实施方案》 特别明确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基药目录:年内扩容成定局
《实施方案》明确将根据各地基本药物使用情况,优化基本药物品种、类别,适当增加 慢性病和儿童用药品种,减少使用率低、重合率低的药品,保持合理的基本药物数量,更 好地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并强调今年将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适时公布,同时会逐 步规范基本药物标准剂型、规格和包装,确定后的基本药物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增补,不 得将增补权限下放到市、县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事实上,尽管全面覆盖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价,但基
本药物制度的供应和数量均存在一些问题。基本药物目录看似品种繁多,但部分患者却仍 然感到不够用,某些百姓爱用的廉价药品医院却没有采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未来应继续扩大基本药物目录,同时可以尝试采 取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这些打包付费机制,明确门诊统 筹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患者一般诊疗费和其他必须的基层医疗服务费用的支付。这样做不 会降低社区医疗机构的收入水平,也能保证患者就诊质量。
对于备受关注的多元办医, 《实施方案》除了给出政策支持外,还首次明确提出了市场 份额分割: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 20%左右。
根据《实施方案》 ,未来四年我国将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一方面放宽社会资本举 办医疗机构的准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 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 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 (包括港、 澳、 台地区 ) 依法开办私人诊所。 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落实价格、税收、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 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向 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
“ 把社会办医、民营医院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是第一次, 说明其重要性。 ” 在天津麦德森生物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执礼看来,目前已经出台的 民营医院扶持政策已经很多,但落实情况并不好。 “ 比如民营医院普遍规模比较小,相关政 策过于一刀切,国家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制定更细的细则。 ”
社会热点问题透析 农
民
工
讨
薪
(一)
社会热点问题透析 煤
矿
事
故
(二)
社会热点问题透析 看
病
难
看
病
贵
(三)
社会热点问题透析 收
入
差
距
扩
大
(四)
作文七:《社会热点问题》2500字
社会热点问题
一、问题:医患关系不和谐
二、发展历程:从几十年前受人尊重的赤脚医生,到今天的医患之间相互不信任
三、表现:
患者方面:
1.对医生言语攻击
2.对医生进行打击报复(哈尔滨第一医院 在读研究生王浩被杀 并不是个例)
3.对医生的不信任
4.医闹(心理分析:患者不满治疗效果、谋取钱财等)
医生方面:
1对患者的态度
2对患者的不信任
3医疗事故
四、原因: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认为:这是大小环境的影响造成这种紧张关系
(一个是大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这么大这么快的变化,我们的每一个人都适应不了,而且还有一个很特殊的,中国社会过去强调的是集体,市场经济社会强调的是个性发挥,所以我们从集体的观念到个性的发挥,这个过度我们完成的不够好,就变成了咱们的每一个社会的
中国人,大家都很着急,都急于要答案,都急于要有成果,并且对别人又不那么相信。总觉着自己可以,看别人的时候老带着有色眼镜 (一个是小氛围,我们建的医院还不够多,有能力的医生数量也不够,医院门诊量太大,一个医生在短时间内看完了那么多的病人,分配给每一个病人的时间也就几分钟,大家排了一夜的对,然后看了几分钟的病,然后我们医生还得问病人要钱,说您公费自费的,医保的还是什么,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就让最不应该谈钱的一个群体,面对病人的时候,每句都离不开钱)
2.医患关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有80%是缺乏沟通
(医院要维持运转,必须要制定多项任务指标。换句话说,医生看病人数量越多越好。试想一想,一个医生在半天之内要看五六十个病人,没有沟通的时间。)
3.医患之间的信任缺失:
(某些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给患者开不必要的检查,开大处方以从中获利,造成患者对医生所开列的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案戒备心理加强;而一些患者使用非法手段处理纠纷,也使医生惧怕纠纷缠身,有意识地规避医疗风险,进行防御使医疗。由此,本该一致抗击疾病的医患之间信任、协作,逐渐演变伟戒备、防范,严重的甚至走向独立)
4.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医疗体制改革之后,相应的医疗保障体制没有跟上,即使是后来实施的保障制度,但其覆盖面有限,也没有能够发挥社会统筹的作用。由于医疗保障不健全,加重了个人看病发热负担,还加剧贫困地
区的贫困状况,使贫着越贫)
5.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主观期望值比较高。部分患者医疗消费意识比较强,认为付出了费用就一定能有好的治疗效果)
五、解决方法:
医患沟通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只要善待患者,加强沟通,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就会赢得患者对医生的尊重和认同,和谐的医患关系就一定会建立起来
1)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本着同情、安慰的心理医治患者,特别在今天已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情况下,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了,既要医好患者的病,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状态,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住院时有一个良好的心境,配合医生治疗,我们感得“将心比心”是很有说服力的,当你无视病人的痛苦时,多想一想,要是你生病,希望医生怎么对你,另外,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医务人员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事业心,努力掌握先进的医学科技,为患者服务。在仪表上、行动上、语言上、医疗工作过程中,使患者放心、满意、高兴,这对医院的两个效益很有好处。
(2)患者方面:在医院里面,患者相对是弱者。需要医生的关心、爱护。我们认为,只要医护人员对得起患者,便几乎没有患者对不起医生的。要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活动,包括医学方面的常识,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患者慢慢与医生配合,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重要性。
(3)管理防腐:继续执行党的卫生方针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变医患双方的紧张局面。
(4)澄清媒体对卫生系统的不良炒作,多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医院的面东西,使社会上群众感到社会主义制度医疗保障。学习国内外、兄弟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取长补短。
(5)在本系统内开展行风评议,自我剖析,在政治思想上内强素质,提高医护人员服务素质、态度质量。与晋升、奖罚挂钩。用组织纪律约束医护人员行为。
个人总结
个人觉得既然是社会热点问题,自然有其让人争论不休的地方。网上有很多关于医患关系紧张的新闻、报道以及一些辩论赛;我看过一场央视经济频道的一档叫做《对手》的节目。有一期就是在哈尔滨医院王浩事件发生后针对医患关系做的一个辩论。辩论题目是“医患关系紧张谁的责任大一些?”。当时我主观上便觉得医生方肯定不利啊!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主观判断?而且我相信会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这样认为。事实上辩论赛上也提到了这一点。医生方提出了一个词叫做“医生妖魔化”。意思是现在的大多数人觉得只要有医疗事故便是医院方的过错,但这种想法主要是因为媒体、舆论造成的。当然我们客观的来看这不无道理,这点又涉及到大部分患者或者是正常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因为医疗事故是不能百分百的避免。但这也不能说归结于谁对谁错,医生的天职便是救死扶伤。一个医生让自己的病人死去,事实上医生也会愧疚。但患者家属觉得自己从进医院起,到现在落得个人财两空。心里不满,于是便有了医闹,医患关系恶化
那么这样看来既不是医生的错,又不是患者的错,那是谁的错呢?有人说是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说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资,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能够解决常见病,多发病,那么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会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我觉得加大对医院、医疗的投资或许还不够。更重要的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平,以及服务态度。对医院加强制度化的管理。在美国,一个医生一上午的挂号上限是15,
而在中国,一上午甚至可以达到五六十。这样在一位医生手中的这么多病人,每个人所分到的时间仅仅几分钟。慢一点,便会引起后面排队挂号的人不满,快一点便会对手上的病人不负责。所以加强对医院的制度化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组员:诸贤伟(2012070645),余军(2012070636),张祥(2012070640),胡海龙(2012070609),郭昱(2012070607),程云卓(2012070602),梁康(2012070615),江惠明(2012070613)
分工:
诸贤伟:材料整理、撰写总结。
余军:医生在医患关系事件中的行为。
胡海龙:医患关系双方的表现。
程云卓、郭昱: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张祥、江惠明: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方案。
梁康:提供相关案例。
作文八:《社会热点问题》800字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对待教育我们倡导加强学生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然而,对于教师的道德教育缺少。每年招生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校有着如何优秀的教师资源,有着怎样优质的教育环境,学校的升学率是多少,有多少学生考入重点院校。然而,却鲜有看到哪个学校展示道德教育做的如何突出,学校的师德如何优秀。在争抢学生资源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学生教育的急功近利,可想而知师德教育势必少之又少。
在全社会提倡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师德”教育。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说学生是水,那么教师便是源。源头不净势必河水也不会清澈。所谓治病不仅治标还要之本。近些年从“教师猥亵儿童”、“教师强奸少女”甚至到“校长带学生开房”不难看出,各类性侵案件的发生根源在于教育者在“师德”上存在着严重缺失。在校园中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很多时候在关键时刻并不能制止安全发生,因此,我们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教师品质道德的教育,从根源上遏制此类现象的重演。
虽然,笔者并不否认广大教育者“师德”教育上是足够关注的,但是在一些乡镇、县级学校中这一点做的还是不够的,对于教师的道德教育很多时候只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而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虽然说是一些政客应有的品质,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者尤其对于一些深处偏远地区的教师来说更值得学习。教育工作是枯燥的,尤其在乡镇等地,教师的待遇不好、工作条件恶劣、学生素质偏低,对于长期工作的教育者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然而,即便是这样的环境,我们的教育者更应该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态度去为学生做一个榜样,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而不能“耐不住贫穷,守不住寂寞”。
关注儿童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这里面离不开孩子、离不开家长、离不开社会、更加离不开的是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长江网 刘生龙)
作文九:《社会热点问题》1800字
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它是我国体制转变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社会伴生现象,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破坏社会的稳定。缩小贫富差距,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富差距问题影响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缩小贫富差距是相对贫困人群的普遍愿望。
一、“三农”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历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进几年的农民工权益问题也是一个焦点。经济发展是否能取得可喜的成绩,我国的经济改革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密切相关,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民的收入对我国经济增长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多年的“短缺经济”的结束,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大多数工业产品供过于求,低迷的消费已使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如果我国要想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多,生活水平低,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农民收入能够适当提高,这将有效地刺激我市场的需求,从而使我国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正如**同志提出的那样,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1、农民收入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与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农民收入增幅下滑,有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因为我国农业自身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度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农业结构层次不高,二是农民收入过于单一,三是东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五是农民负担过重。
2、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必然反映,决不是靠出一、两项政策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从长远看,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进行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从当前看,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从多个方面入手,努力开辟提高农民收入的渠道。
二、房价问题
近年来,房价的急速上涨已经成为笼罩在社会大众心头的巨大阴影,当前房价的高居不下主要与被扭曲的社会制度有关,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根本不可能实现“住者有其屋”的理想;那些试图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住房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只会进一步强化住房问题的失范现象。
一般来说,在房价非理性狂飙过程中,支持房价走高的有两种力量:一是居民的自住性需求,二是富人的投机需求。事实上,市场有效运作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信息完善和对称,在
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那些拥有信息这就可能通过种种的虚假信息而误导人们的预期;显然,房产是一个信息极不完善和对称的市场,那些掌握信息的房地产大鳄以及中介们就会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人为地制造住房供不应求的紧张氛围以牟取超额利润。特别是,由于在住房的供给受到制约的情况下,有关住房紧张之类虚假信息比较容易误导人们的房价预期,从而人为地引起房价的不正常上涨,这是近来年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现状。但是,党房价上涨预期破除之后,在房价下跌过程中阻碍房价下跌的“抗跌”力量却只有一个:居民的自住性需求;这就是房地产中的所谓“不对称原理”:富人的投机行为产生房价的峰值,而穷人的购买力产生房价的“抗跌值”。
如果能摆脱利己,摆脱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具体活动,视野就会扩大好多倍。我发觉去掉自己的私心来思考问题,我的视野就会扩大”。显然,作为社会的精英,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高度人文关怀精神,经济学家也应该关注公共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就房地产而言,经济学家应该更多地关注当前房地产市场中内在的制度缺陷并探寻完善之途径而不是去预测房市,后者仅仅是专门行业或职能机构中经济分析师的责职。然而,当前的一些经济学却把自己置于经济分析师的立场,局限于那种基于供求分析的狭隘领域和视角,基于孜孜小利来观察社会现状并由此提出政策建议,从而就将社会问题的现状与合理性相混淆了,这是当前房价等问题久而不决的根源。
作文十:《社会热点问题》29200字
四、人民时评:"乌坎转机"提示我们什么
把握了群众利益的诉求点,也就把握了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广东陆丰乌坎事件近日迎来转机。以广东省委副书记为组长、包括数名厅级干部的省工作组21日进驻陆丰,倾听民众诉求。省委书记"必须直面和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批示,工作组"民意为重、群众为先、以人为本、阳光透明、法律为上"的真诚表态,让一度情绪激烈的当地村民趋于平和。
从乌坎事件来看,村民的诉求点在利益,转折点也在利益。今年9月以来,部分村民之所以频频上访,源于对村干部处置土地、财务、换届等问题的不满。如果能及时抓住利益诉求点,事发前认真倾听、公正评判、果断解决,就不会小事拖大、层层升级,演变成群体性冲突,乌坎事件也就会呈现不同走向。如今的峰回路转,正在于省工作组充分肯定"群众的主要诉求是合理的".这表明,在面对具体矛盾冲突时,把握了群众利益的诉求点,也就把握了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在不断前行中不可避免地积累了一些矛盾,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冲突显性化。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济发展快,开放程度高,社会转型快,流动人口多,社会管理压力大,社会矛盾早发多发,出现的问题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警示性。直接诱发乌坎事件的土地问题,在全国其他地方也不鲜见,这些问题交织着个别利益和公共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使"偶然性"冲突背后存在着"必然性"动因。
有利益博弈并不可怕。有了这样的博弈,才能更好地平衡利益、协调关系,让整个社会处于动态稳定之中。群众固然不能"有诉求就过激,一过激就违法",再合理的诉求也要在法律框架下解决,基层政府也不能把本属正常的诉求表达,用"堵"和"压"使之演变成过激对抗。在乌坎事件中,基层政府最初失误正在于,没有正视村民合理的利益诉求,让理性的上访升级为过激的行动。省工作组以"最大决心、最大诚意、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坚定承诺,化解了激烈的情绪,为问题的彻底解决,为当地的稳定和谐,创造了基本条件。这种有错即纠的政治勇气,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宗旨:对群众利益负责,就是对党的事业负责。
回顾近年来的诸多群体性事件,究其实质,大多源于群众利益诉求得不到纾解和满足。这提示我们,面对群众的利益诉求甚至是矛盾冲突,地方政府要有高度的大局意识。一方面,要看到"群众利益是发展的最终目的","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最大的政治;另一方面,要扫除面对群众的"对手思维",真正像中央领导同志要求的,把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作为检验干部群众观念、宗旨意识、领导能力的试金石".
实际上,社会管理得好不好,不在于是否存在矛盾冲突,而在于能否很好地容纳和化解矛盾冲突。在法治这个核心原则之下,如何公正利益分配?如何畅通利益表达?如何保障利益救济?回答好这些问题,矛盾冲突才会如渠中之水,有来处有去处,不至于阻塞汹涌。
列宁曾说,利益触动每个人的神经。"乌坎转机"告诉我们,要减少社会矛盾的触点、降低燃点,必须将社会管理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解决好群众利益问题。(张铁)
公选考试社会热点问题1(2011-08-08 18:30:21)转载▼标签: 文化
2011公选考试热点:领导自我削权推动干部公选常态化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1年7月24日 南海镇街换届完毕,公选年轻干部成为一大亮点。南海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文富表示,今后公选会成为南海选拔用人的常态,通过打造民主推荐和“赛场选马”两大平台,南海的选人用人将更具有公信力。
湖南文艺出版社前不久出版的《巨贪曾锦春》一书引起很大轰动。曾锦春是湖南郴州原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于2010年12月30日被执行枪决。曾锦春尚在狱中的时候,知名反腐学者王明高等人到长沙市第一看守所看望他,并与他进行了数次长谈。谈话的一个细节让笔者印象深刻——— 曾锦春说,当时郴州提拔干部都要按“一把手”的意思办,先是组织部按书记的意思召开部务会,然后是书记办公会,书记同意后召开市委常委会——— 就是形式而已,党管干部实质上成了“一把手”管干部。
显然,“一把手”管干部就很容易滋生吏治腐败。由于权力具有可交换性的特征,使得它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可被交换的可能。掌握政府对稀缺资源的控制权、管理权的政府官员把公共权力在市场中进行交换而从中牟利,于是就出现了官职为人们提供了除工资收入以外各种“灰色收入”乃至“黑色收入”的机会,使俗语所说的“当官发财”成为事实,人们争着去当官是为了自身的现实利益。又由于所有公共权力在市场交换中都能获利,并根据其掌握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而决定其交换价值的多少,于是公共职位就因此成为一种特殊的“租金”,跑官、要官、买官等寻租活动也就会日益高涨,拥有人事任免权的官员也就会从中坐收“租金”,逐渐演变为索贿卖官主动“设租”生财。
苏共之所以亡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干部制度出了问题。他们以“人治”为基础,所有干部都由上一级组织任命,群众无选择干部的权力。这就造成各级领导干部只是对上负责,唯上是从,久而久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理想信念动摇。
**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接受苏共亡党的教训,也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索公开选拔干部,并把干部选任制度的改革作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常见的做法是,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进行“阳光作业”,防止干部晋升中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扩大公示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以方便人民群众的监督。
明白了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历史,就不难判断南海此次公选年轻干部的价值与意义。它看上去并不新颖,因为很多地方在多年以前就这么做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公选予以常态化——— 从2008年5月至今,南海已公开选拔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0次25人,目前全区还有四五个公选正在进行。搞一次两次公选不难,拿出一个两个职位进行公选也不难,但大范围公选并持之以恒,就很不容易了。这反映出南海的公选已经不是“作秀”,也不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是一种自觉安排。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主要领导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因为只有自我限权,才会催生这样的科学用人大手笔。
2011公选考试热点:重视解决部分干部作风“五浮”问题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学而优则进,考试大以成!】 2011年7月21日 当前,部分干部作风中存在“五浮”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一是思考问题“浮浅”。认识事物有偏颇,分析问题不周密,思
考事情不深入;只看表象不看实质,只看现状不看趋势,只看显绩不看隐忧;看不到主要矛盾在哪里,更看不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二是行为方式“浮躁”。做事情静不下心,耐不住寂寞,稍不如意就轻易放弃,付出一点努力就想得到回报;抓工作头脑发热,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促发展急于求成,甚至热衷于搞“政绩工程”。三是工作方式“浮漂”。调研蜻蜓点水,工作粗枝大叶;唱功好、做功差,不讲实际效果。四是工作作风“浮滑”。工作责任心不强,或是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或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手抓一把泥,脚踩西瓜皮,能和稀泥和稀泥,滑到哪里算哪里”。五是总结工作“浮夸”。做一说十,虚报浮夸,对问题遮遮掩掩、避重就轻或避而不谈。“五浮”的表现形式虽然多样,但基本可以归结为不真抓、不实干。
“五浮”问题虽是发生在部分干部身上的现象,但为害不浅,是干部作风的腐蚀剂、干事创业的绊脚石。如果任其发展,不利于队伍建设,不利于事业发展。深究“五浮”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有腐朽思想侵蚀、生活环境影响、制度不够完善等客观因素,但主要应归结于党性不纯、宗旨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政绩观不正确等主观因素,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因此,解决“五浮”问题,既需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等相关制度,也需要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引导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下更大功夫。
秉持求真求实的态度。以求真求实的态度探求真知、思考问题,努力做到看清本质、把握规律,思想深刻、工作务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向群众问政、问需、问计,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锤炼务实重干的作风。讲究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发展规律、尊重群众意愿;讲究实干,工作目标切实、工作措施扎实、工作作风务实,克服形式主义,杜绝浮躁心态,扎扎实实地办好每一件事情;讲究实效,少听汇报、多察实情,少看数字、多看实效。
具备勇于负责的魄力。把责任牢记心中,把工作抓在手上,心无旁骛抓发展,尽心尽力干事业;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较真碰硬、敢于触及矛盾,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把各项工作做好。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2011公选考试热点:怎样看待群体性事件来源:考试大 【学而优则进,考试大以成!】 2011年7月21日 一、什么是群体性事件?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持续高发,规模和影响都在增大,但是对于什么是群体性事件,官方和学界至今还没有统一、标准的定义。官方比较正式的说法是公安部在2000年4月5日颁布的《公安机关处理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规定》中使用的“群体性治安事件”这一概念。该《规定》第二条指出:“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学界对于群体性事件比较权威的界定是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提出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一概念,指的是“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的行为”。
不过,群体性事件这个说法与“群体性治安案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相比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它是个更中性、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因为一些群体性事件可能对社会治安的危害不大,比如一些省市发生的“集体散步”事件,而且突发性群体事件也只是群体性事件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群体性事件是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才发生的。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正如国内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著名专家单光鼐教授所言:“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的是为现行的法律规章制度所允许的,有的是超越和违反现有的规章制度的,所以现在用‘群体性事件’这种中性的说法是比较妥当的。”
一般来说,确定群体性事件有四个方面的标准,第一,必须达到或超过五个人,有关部门统计群体性事件首先以人数确定,信访条例明文规定,五个人及以上视为事件。第二,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行为指向,但不一定要有共同的目的。第三,程序上缺乏法定依据。第四,影响秩序,包括财产秩序、管制秩序。因此,我们可以把群体性事件简单定义为:一定数量的人在缺乏法定程序和依据的情况下,产生的具有共同行为指向并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要正确认识当前发生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必须对这些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是十分困难的。一般来说,当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可以分为因直接利益关系引发的维权抗争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社会泄愤事件,针对无关者的社会骚乱事件和其他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如有组织犯罪、社会纠纷等)。不过,这种分类也有交叉之处,并非泾渭分明。
早在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就已经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形势做出了这样的科学判断:“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因为利益纠纷引发的维权抗争事件大幅度增加也就不足为奇了。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93年到2006年,群体性事件增加了将近十倍,其中80%以上属于维权抗争的范畴,也就是“可以用人民币解决的人民内部矛盾”。
群体性事件在性质上都表现为如下四个特点:其一,都是利益之争,不是权力之争,经济性大于政治性;其二,规则意识大于权利意识,但随着从个案维权向共同议题转变,权利意识有所加强;其三,反应性大于进取性,基本上都是因自身权利受到了侵犯的一种反应性行为;其四,目标的合法性与行为的非法性共存,就是说,维权群体的目标是合法的,但在具体的行为上,也可能出现一些非法现象。
与因直接利益关系引发的维权抗争事件不同,无直接利益关系、针对基层政府的集体发泄性事件是目前群体性事件中较为特殊一种的类型,其在参加者、发生机制及行动逻辑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其一,这些事件主要是因偶然事件引起,一般都没有个人上访、行政诉讼等过程,突发性极强,从意外事件升级到一定规模的冲突,过程非常短。即使有些事件出现过事主不满,找有关部门反映或要求解决问题而未果,但真正骚乱事件发生时,仍然有很强的突发性。比
如2004年的重庆万州事件就是这样。2004年10月18日,重庆市万州区的搬运工余某不慎撞了一名曾姓妇女,随后发生争执,曾某打了余某一记耳光。后来曾某的丈夫胡某也冲上前殴打,并自称是公务员,出了什么事花钱可以摆平(事后查明胡某是昊盛房地产水果批发市场临时工)。事件当即引起群众的公愤,数百名群众围观,造成交通堵塞。接着发生砸烧警车的行为,围观群众增至数千人。随后近万群众向位于高笋塘广场的区政府大楼集结,要求政府出面公平处理民工被打事件。群众先后将五辆警车及消防车掀翻后放火焚烧。万州区政府玻璃大门也被群众扔的石头打碎。群众冲进区政府办公大楼,抢走电脑、损毁财物。
其二,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引发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路见不平或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这种所谓的“无直接利益冲突”或“泄愤性冲突”是社会泄愤事件区别维权事件和其他群体突发事件的最为主要特点。我们前面看到的万州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安徽池州事件也是如此。2005年6月26日14时30分左右,安徽池州城区翠柏路菜市场门口,一辆挂着苏A牌照的丰田轿车将行人刘某刮伤,双方发生争执,车上司乘人员将刘某殴打致伤,引起部分市民不满并向池州110报警。接警后,九华路派出所立即派人赶赴现场,将刘某送往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室就诊,拟将肇事者连人带车带到派出所接受调查。围观的群众认为警察在袒护打手,袒护车主,要求警察把人交出来。18时左右,围观群众近万人,有人开始推砸肇事车辆,将丰田轿车砸得面目全非并掀翻。接着有人开始点燃轿车,并向着火的车辆扔入鞭炮,引起骚动。随后围观者把停放在派出所门前的一辆警车推堵到派出所门口,一边点燃车辆,一边燃放鞭炮,顿时浓烟四起,现场混乱开始升级。接着围观者开始袭击现场武警,6名武警被石块砸伤。赶来灭火的消防车,不但消火栓被抢,车子也被推离现场十余米。19时40分,停放在翠柏路上的一辆宣传车和一辆警车同时被点燃。随后,围观者开始围攻附近的东华东超市,他们破门而入进行哄抢。三个多小时以后,超市被洗劫一空。事后查明,这起事件的参与者与交通肇事双方都没有直接关系,大都是临时参与到事件中来的。因此,当事件发生时,基本上找不到磋商对象,警方也很难控制局面。
其三,在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当中,信息的传播有新的特点,其中,短信和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对事件发生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信息传播方面,浙江瑞安事件较为典型。2006年8月18日凌晨,浙江瑞安市三中29岁的女教师戴某坠楼身亡,其丈夫家人以死者受不了教学压力自杀而报案,公安人员调查也认为系自杀,但该校师生都不认同这一结论。网上开始流传戴某是被其夫家谋害,而其夫家是当地亿万富豪,买通了警方等信息。8月20日,瑞安市三中几百名学生自发游行呼吁调查真相,学生们发表公开信。9月5日,温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研究所作出尸检报告,认定戴某系精神抑郁症发作,引发夜间跳楼自杀。9月6日,因民众怀疑在塘下韩田菜场有人用贿赂的方法获取支持定案自杀的签名,引发众怒,当事人被围困。下午2时左右,警方开了二十几辆警车,特警队的人全副武装,拿着电棍、盾牌等,往人群中扔催泪弹,驱散人群。但在此期间,各种关于公安人员被买通的短信和网络信息在当地传播,号召民众游行示威。9月7日上午,数千市民按短信要求再次组织几批人分别游行到塘下镇政府和塘下派出所抗议,并有民众涌到戴某夫家工厂,致使五部汽车被砸,厂里的设备电器部分基本报废。
其四,有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的行为,不仅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财产方面的损失,而且产生较大的社会政治影响。一般来说,民众进行维权活动都较为克制,但社会泄愤事件却大都有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事件就其目的而言,具有维权性质,但随着事件的发展,后面发生了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的
行为,也就从维权变成泄愤性群体事件了。比如2007年发生四川大竹事件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6年12月30日凌晨4时许,该县竹阳镇莱仕德酒店一名女员工不明原因死亡。在公安机关调查侦破期间,死者亲属与酒店方发生争执,矛盾激化。2007年1月15日下午,死者亲属及数百名群众到莱仕德酒店门前聚集,要求尽快查明死因。这个阶段基本上应是维权。可到了2007年1月17日下午4时左右,近万名围观者中的少数人员冲入酒店打、砸、烧,这就改变了事件的性质,从维权变成了泄愤。
这些关于集体发泄性事件特点的分析,也是判断此类事件性质的基本标准。除了上面提到的重庆万州事件、安徽池州事件、浙江瑞安事件、四川大竹事件之外,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和2009年的湖北石首事件也是这类群体性事件的典型代表。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种集体发泄性事件也尚不存在政治目的,虽然会对社会治理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带来政治结构的重大变化,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政府治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其他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再划分起来就比较复杂,比如有组织犯罪和社会骚乱。对于有组织犯罪,社会各界比较关注,政府也一直比较重视,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有组织犯罪活动还是日趋猖獗,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危害社会稳定和安全的严重问题。由有组织犯罪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虽然较容易识别,可处理起来却困难较大。因为一般参与有组织犯罪活动的人数较多,组织严密,经常运用暴力、恐怖等手段,实施犯罪行为的性质比较恶劣、危害性较强、破坏性较大,对社会秩序和稳定构成的威胁也比较大。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社会骚乱一般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起因于经济纠纷,利益受损一方因不满政府的不作为或乱作为而要求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最终演变为对政府机关、无关商店和无关民用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的骚乱行为。这类事件在经济增长减缓的情况下可能会以多种形式爆发,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维权抗争事件与社会泄愤事件的双重特征。2008年9月,发生在湖南湘西自治州的吉首事件就是因非法集资引起的社会骚乱事件。
三、群体性事件为什么会产生?
1.社会不满群体的存在。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满群体,基本上是一些社会底层群体,他们主要是下岗失业的工人、失地的农民、农民工、退伍复员军人、底层知识分子、拆迁居民、离退休干部,媒体一般将这些人称为弱势群体。民众的社会不满主要表现在对官员腐败、贫富不均、司法不公、治安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特别是政府和官员的诚信缺失等方面。
存在社会不满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改革过程中不少民众的利益、权利受损,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自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在社会分配公平方面缺乏必要的关注,致使经济发展创造的社会财富逐渐向少数人积聚,这就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巨大断裂。其次,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不但漠视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而且自恃垄断的政治社会资源与民争利,成了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公司型”政府。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公权力经常被滥用,民众的权利遭到侵害也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此外,在政府的包庇和纵容下,一些生产经营者不注重改善劳动者的生产条件和社会生存环境,使得恶性生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劳动者的基本福利和基本人权经常被漠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与此同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也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屏障作用,导致民众对分配制度不满,对司法失望,官民矛盾、劳资冲突日趋严重。
比如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瓮安事件的直接起因是一个女学生的非正常死亡。据报道,2008年6月22日,贵州省瓮安县三中初二(六)班学生、17岁的李树芬被发现死于河中。公安机关做出“死者系自己跳河溺水身亡”的结论,死者家属对这个鉴定结果不满。6月28日下午,死者亲属邀约300余人打着横幅在瓮安县城游行,引发大量群众围观并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烧,致使多间办公室和一些车辆被损毁。事件引起中央和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武警的处置下瓮安县城秩序恢复正常,瓮安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公安部门负责人被查处。
社会不满群体的存在是导致瓮安事件冲突升级的重要原因。根据上面的报道可知,从命案发生到群体性事件爆发,时间短促,矛盾和冲突急剧升级,类似于不可控制、不可逆转的连锁反应。事件发生后,学生家长和他们的支持者采取了上访申诉行动,但他们似乎根本就不指望上访申诉有效,也根本不相信有关部门提供的回应和解释。在民众已经表现出强烈不信任的情况下,当地公安部门和政府没有意识到危机已经迫在眉睫,而是墨守成规,逐级出面解释,渐次增强控制。结果适得其反,越解释,民众越不相信政府的说辞;越压制,群众的对抗情绪越强烈。再加上政府没有采取恰当有效的应对措施,致使局面迅速全面失控,最后爆发严重冲突。而且据事后调查了解,绝大多数参与者与女学生之死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他们参与事件,一方面是路见不平,更主要的是借题发挥,表达他们心中郁积的对于社会不公正和政治不清明的强烈不满。正如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所指出的,一些领导干部和公安干警长期失职渎职,对黑恶势力及严重刑事犯罪、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问题,重视不够、打击不力,刑事发案率高、破案率低,导致社会治安不好,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这次事件中,黑恶势力正是利用群众的这种不满情绪,挑起事端,公然挑战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借机扰乱社会、趁火打劫。
因此,这起事件看似偶然,实属必然,是迟早都会发生的。对此,瓮安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换句话说,瓮安当局的不当执政行为,积累了大量民愤。
2.群众缺乏表达渠道。让不同社会群体建立自己的利益表达组织,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经验。事实上,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有关民众的具体利益诉求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民间社会自我调整的方式来解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众的利益表达组织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减压阀”作用。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利益纠葛和社会矛盾激增,处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且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经常受到权力和资本拥有者的侵害。因此,亟须建立群众利益表达组织这样的社会“减压阀”来舒缓矛盾,发泄不满。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是满足多元化的利益表达主体表达合理的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纠纷和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当前我国数量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游离于主流体制之外,其利益表达能力低下,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将会在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利益的代表性、表达的组织性。通过培育和发展各种社会组织能提高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缓和甚至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样在瓮安事件中我们看到,由于缺乏制度化的表达渠道,长期积累的民愤只能通过群体性事件这种非制度化的形式宣泄和排解。据《半月谈》杂志披露,瓮安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近年来,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在移民搬迁后期扶持、违章建筑拆除、矿权纠纷处理、国企改制中,出现了各种矛盾,沉积的有影响的重点信访案
件就有20多起,各种矛盾纠纷没有得到及时化解。瓮安县玉山镇大坪村村民因土地占用费等问题,多次与矿山发生纠纷,2005年、2006年分别与当地矿山发生冲突。其中一次冲突中,矿山叫来20多个社会上的人殴打村民。村民堵矿以示抗议,村、乡、县均协调未果,最后竟是矿山方面叫来社会上的中间人调停,才算了结。村民罗国华说:“县里派来调解的都是公安部门的人,威胁我们不要再闹事。说再闹就把我们抓起来。我们是在闹事吗?对矿山找黑社会的人来打我们为什么不闻不问?我们是在为自己讨一点公道啊!”这说明,由于缺乏利益表达渠道,当地民众的权利和利益在遭受侵害之后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瓮安事件的导火索是民众怀疑司法不公,司法机关是普通人在权利受侵犯时寻求救济的最后途径,一旦司法公正底线失守,民众就失去了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正当渠道,他们转而寻求用非制度化的社会力量实现公正,宣泄愤怒,就不奇怪了。
3.政府管理能力存在不足。一般认为,管理能力由三个方面组成:预警机制、处置技术和问责制度,当前我国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首先,社会预警机制实际上就是一套社情民意的迅速反应机制,其目的是显示社会运行状况,将恶化的社会状况真实快捷地反馈给决策者,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一些基层政府及其官员,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上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知道下面的真实情况,搞信息隔绝,导致社会预警机制失效。我们从信访“销号”可以清楚看到这个问题。比如:河南省某县党政机关公开下文,要求下面的人到北京国家信访部门去行贿,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县到北京上访群众的信息销掉,不要让中央知道有多少人在北京来上访了。更可怕的是,他们这样做还非常有成效。有文件中称,2007年1—3月份,某县实际发生赴京上访25起65人,进入登记的只有1起;到省上访41起55人,进入登记的只有7起。
关于处置技术方面,从总体来讲,目前地方政府在处置社会冲突方面的水平比较有限,许多完全可以化解的事情,由于处置不当而产生了严重后果。事情刚发生时不重视,错过最佳处理时机。事态升级后,试图强硬解决,结果引发了更大的问题。最后就是问责制。应该说,在社会管理方面,目前中国有较为严厉的问责制,但这种问责主要是政治性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与官员形成一种非常强的政绩共同体,这就导致许多事件最终都是大事化小,变成不了了之。
瓮安事件正是如此。贵州省委书记就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瓮安事件”直接的导火索是李树芬的死因。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瓮安县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而事件发生后,地方党政采取全城断网、车辆不许进城等封锁消息的行为,结果激起了群众更大的不满和对立情绪,致使冲突进一步升级。
4.群体心理因素。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不满是一种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它通过一定的载体传播而与相同社会处境者产生共鸣。目前,表达社会不满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利用民间歌谣、顺口溜、政治笑话、小道消息等。特别是随着手机短信、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这种传播变得更为容易,影响也更大。这一方面可以宣泄民众对某些社会现象的不满、怨恨和愤慨情绪。但另一方面,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群体心理的特征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一些缺乏理性的牢骚话的传播范围广,容易引发社会群体的愤慨或恐慌,起到聚众行动的作用,而最终形成具有社会行动能力的心理群体。对此,法国著
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有过这样的分析:“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的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也表现出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
目前的社会泄愤事件在群体心理上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借机发泄心理。其二,逆反心理。其三,表现欲和英雄情结。其四,盲目从众。其五,法不责众心理。从理论上讲,群体心理所具有的上述特征并不是同时发生的,它的发生过程有两个重要的机制:一是情绪感染;二是行为模仿。因此,如何根据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状况进行防范和处置此类事件,加强心理引导、心理疏导,对防范群体心理的形成及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加强特定人群的心理引导和干预。其次,要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特点,加强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再次,要加强对群聚场所的管理。最后,要加强利益表达团体和体制建设。
再以瓮安事件为例,在此次事件过程中,群体心理的特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对瓮安事件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在事件发生过程中,有关女学生死因和死亡事件处理的各种半真半假、似真似假的信息凭借现代传播手段四处流传,信息内容把矛头指向政府、指向公安部门、指向司法不公和政治腐败,激励民众寻求事实真相、要求司法正义,发挥了大众动员作用,同时,也形成了上述群体心理特征,并通过情绪感染和行为模仿而扩大。所谓情绪感染是事件的场景使原来无动于衷的旁观者的情绪也激动起来,从而完成从个体向群体的转变。而行为模仿则是指集群行为中行动者互相仿效,使整个人群产生一致的行为。参加事件的每个人并非都有同样的期望,更不具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其情境相对模糊不清,情境本身也无结构性特征,虽然在事件过程中,有可能有某些具有一定组织性的势力参与其中,但总体来说,还属于群众的自发性行为,社会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群人受到某种刺激后,自发哄起的行为。它既无组织,又无领导,而且活动也无计划,无法预料其发展的趋势。只是一群情绪激动的人聚集在一起,竞相做出的某种行为。因为人们在突然事件前不知所措,无计可施,只好模仿他人,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响应。这样集群行为就产生了”。
四、如何看待群体性事件与维持稳定的关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期,因此,要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必须了解社会转型的基本观点和转型期社会的特点。“社会转型”一词来源于西方发展社会学和现代化理论,社会学家运用此概念来描述社会结构具有进化意义的转变。当前,“社会转型”已成为社会科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热门术语,其基本内涵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化过程,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由初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演变。它体现着时代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历程。
这种具有全局性的社会变动,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与曲折。社会转型有时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成功的,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必须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冷静地看待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农民在生存压力下对人民公社体
制的挑战是这一转型的突破口。在**领导下,“改革”和“开放”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内,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工人和农民的物质利益均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推进,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逐渐拉大,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很多底层民众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生活状况还非常艰难,没有均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群体分化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部分人群的相对剥夺感更为突出,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以及对国家实现市场经济后的期望也在不断增长,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加剧。也就是说,“传统国家处于现代性的影响下,已冲破传统生活方式的束缚,面对着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压力,遭受着新的、更好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保障方式的冲击,由于现代化的变革进程,特别是由于政府无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期望,而受到挫折。这种挫折的产生与泛滥会造成政治上的不安定”。而同社会处于转型期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一样,这个时期的社会冲突也具有目标的变动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这样一些特征。而一旦出现经济(特别是金融)、政治和社会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形,就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社会政治骚乱。
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300美元,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既充满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的时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阶段的稳定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升级、加快发展的时期;也是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人们告别了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从基本的以衣、食为主的消费转向了住、行的消费。住房、汽车等将是人们的消费目标,消费的结构升级,消费力的增强将促进生产的发展,这个时期也是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时期。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经济发展将步入加速成长阶段,经济社会主要的特征表现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将加速发展,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在消费结构中,消费呈现升级变化,消费将更加多样化;在社会结构中,中等收入阶层将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体,社会从业人员收入形态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转变。
人均GDP进入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虽然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会存在,但从根本上来看,这些诱因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失衡,是发展中的问题,其解决还是要靠发展。当然,如果仅将社会矛盾的
多发看作世界各国历史上的普遍现象,就有可能掩盖中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静待以经济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也有可能会错过机制变革体制调整的最佳时机。群众也可以理解“治疗顽疾”需要时间,但是也需要看到变革的迹象,看到矛盾有逐步缓解的趋势和希望。
事实上,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冲突的一种形式,因此,要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还必须理解社会冲突的性质和功能。就社会冲突学派而言,有两个基本的理论传统。第一种理论传统以马克思和达伦多夫为代表,强调的是社会冲突的破坏作用,认为社会冲突是一种功能失调的“社会病态”现象,具有破坏、分裂社会的反功能。如“马克思认为冲突最终会变成革命性的和暴力性的,并导致体系的结构性变迁”,达伦多夫也执此观点。正如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所认为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可以避免的,它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病态”。另一种理论传统以齐美尔和科塞为代表,更多地注重社会冲突所具有的社会整合作用。他们认为,社会冲突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能够缓解社会系统的压力,具有社会安全阀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功能。如齐美尔“经常分析积极的现象——提高团结、整合,产生常规变迁的不那么激烈和暴力的冲突”。同齐美尔一样,科塞也“没有跟随马克思或达伦多夫,强调冲突的破坏性后果。相反,科塞通过强调冲突对社会系统的整合性与适应性功能来修正达伦多夫的分析。这样,通过批判功能主义忽视冲突和批评冲突理论过分强调冲突后果,科塞确立了自己的理论贡献”。他的这些理论贡献集中反映在《社会冲突的功能》这部学术巨著之中。他指出:“冲突可能有助于消除某种关系中的分离因素并重建统一。在冲突能够消除敌对者之间紧张关系的范围内,冲突具有安定的功能,并成为关系的整合因素。”“结构松散群体和开放社会由于允许冲突的存在,这样就对那种危及基本意见一致的冲突形成保护层,从而把产生有损核心价值观念的分歧的危险减少到最低程度。对立群体的互相依赖和这种社会内部冲突的交叉,有助于通过互相抵消而把‘社会体系缝合起来’,这样就阻止了沿着一条主要分裂线的崩溃”。
因此,冲突是一切社会的常态,而不是社会的病态,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冲突,冲突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冲突发生的根源在于力的对比,所有的冲突分为工具性冲突和价值性冲突。这两种类型的社会冲突在目标特征、行为方式、组织资源、政治化水平、暴力程度、持续时间、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均有所不同,但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只要社会冲突在可控的范围内,就不必强求绝对的稳定。但是,由于过去我们对“稳定压倒一切”的机械的理解,导致现实生活中当前中国的稳定成为一种“刚性稳定”,所谓“刚性稳定”主要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缺乏必要的韧性和延展性,没有缓冲地带,执政者时刻处于高度的紧张状况,试图运用一切资源来维系其执政地位,最终可能因不能承担十分巨大的社会成本而使政治统治断裂和社会管理秩序失范。绝对稳定、绝对和谐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纠纷的存在是一个社会成功实现其目标的标志。这就像一个好的婚姻里,双方常常发生争论一样。一个成功的社会应该去善于管理冲突,而不是杜绝冲突。通常来讲,最具有活力的社会恰恰充满了抗争活动。
因此,一个健康的社会追求的应是“韧性稳定”,刚性稳定则是一种看似强硬实则脆弱的稳定,并且维护成本很高。变刚性稳定为韧性稳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必将群体性事件视为破坏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洪水猛兽,而应该看到它有暴露问题以便解决的一面。
五、党和国家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2006年10月,****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这表明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一定要按照法律和政策办事。2006年2月,**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也曾指出,“有些地方发生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甚至群体性事件,很多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办事、不按政策办事有关。”2009年3月,**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这些讲话作为党和国家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指导思想,为各级地方党政部门处理群体性事件指明了方向。如果各地能在实践中坚决贯彻执行,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和危害一定会逐步减少。
结合上述指导思想和地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迅速控制事态,防止事件进一步蔓延升级。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一定要及时出现在事件现场,针对民众提出的意见和反映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解答,诚心诚意地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努力消除官民之间的对立和不信任,强力打压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其次,做好群体心理的疏导和情绪的安抚工作。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在客观角度找到当事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对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心理疏导可以针对群体,如公开讲话、座谈等,做到与整个群体或其代表的直接沟通;也可针对个人,如起因事件的当事人,群体中表现突出的人,通过个人的转化带动群体的分化。政府应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特点,加强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要运用党和政府掌握的媒体,尽快向群众澄清事实真相,让各种谣言不攻自破,让群体心理尽快瓦解。最后,对于违纪的官员,要进行处理,但不一定要“一票否决制”。因为目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下级官员在上级领导的压力下,急于平息事件,常常借助于暴力手段,这种行政权力长期的非制度化运作导致民众也以非制度化的手段应对。发生这类事件,地方官员已经非常害怕了,如果增加其压力,反而对事件的处理不利。
以2009年发生的湖北石首事件为例,2009年6月17日至21日,湖北石首市一位酒店厨师意外死亡引发了部分民众与警察及武警部队的暴力冲突。事件发生后的3天内,特别是“黄金24小时”内,现场没有出现官员与群众对话回答其疑问,也没有发布权威消息安抚群众情绪。而是忙于抢夺尸体——这让群众产生了官方要毁灭证据以掩埋事实真相的恐惧,加深了对抗情绪;忙于强行断网、封锁消息——丧失了官方的公信力,给小道消息提供了传播的土壤;忙于给现场断电——对抗式的处置技术推动了群众的进一步对抗;忙于调动大批武警——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致使群众短暂地流失了对国家力量的认同;而武警同志的喊话中强调“不要被人利用” 等——低估了群众的智商,无视于他们对“真相”的判断和要求,蔑视他们参与“围观”的动机,才出现男女老幼齐上阵,砖头石块齐飞的混乱局面。直到6月23日,在石首指导“6·17”事件后续处置工作的荆州市委书记才明确表示要对石首事件进行彻底调查,包括查明酒店厨师涂远高的死因和永隆大酒店背景。石首事件发生之后,书记的表态是应该的,但终究还是晚了,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而且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书记的表态是为了应付事情发生之后的社会压力,而且这个表态并没有检讨在这个事情中间政府的失误和责任,也没有表明对待民众诉求的正确态度。可以说,当地党政的不作为、乱作为,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很坏的负面作用,对事件的不当处置导致事情不断恶化,民众的不满和对立情绪不断蔓延,冲突一再升级。
六、高校学生应如何理性维权?
近年来,以高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高校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或因社会事件触发,或是为维护自身利益,诱因也很复杂。
比起社会上爆发的群体性事件,高校群体性事件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目的比较单纯。虽然部分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由于高校学生利益受损引起,但总的来说,高校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出发点是为了表达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的责任感,并没有社会群体性事件那样明显的利益诉求。二是行为较少暴力性。在
有些高校群体性事件中,有学生采取了打砸、破坏校内公共设施等比较极端的做法,但是总的看来,出现这些行为并不是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目的,只是高校群体性事件中的学生受现场情绪感染,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模仿、升级、并逐步失去了平时应有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发泄。因此也不具备其他社会群体性事件那样极强的破坏力,一般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社会后果,其破坏行为持续时间也比较短。三是网络在高校群体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互联网最活跃的使用者之一是高校学生,也逐渐成了他们表达观点的主渠道。纵观近年来发生的高校群体性事件,几乎所有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的传播。如2008年发生的“抵制家乐福”事件,最初只是网上的一个帖子的号召,但因网络传播而迅速发展,据统计,发动抵制仅仅几天的时间,全国就有3000个论坛响应号召。
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高校学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发展,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较强;另一方面,性格和心理还不成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不够,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往往比较偏激,有时受网络信息的影响,易图一时之快,采取过激行动。因此,高校学生尤其要提高理性认识群体性事件并合法合理维权的能力。
一是要树立责任意识。高校学生是当代社会的精英,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其一举一动都受社会关注,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很大,因此,大学生不能忽略自己作为主人的责任。不能因为学业、就业等方面的挫折、或一时义愤,就采用群体性事件的方式激化矛盾来维权,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高校学生还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和讲座,让自己真正了解社会,清醒地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维护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二是增强分辨能力。对于转型期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高校学生应学会辩证分析,多从建设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待网络言论,也要学会辩证分析,互联网是个匿名空间,发言人的情绪化程度往往大于理性思考,难免会出现一些夸大其词甚至不负责任的言论。如果不加思考,让自己的现实行为跟着网络情绪走,难免做出偏激的行动。
三是要利用正式组织和社团等,表达诉求、培养民主政治意识。对于如何看待一些社会热点事件,高校学生可以多跟老师、家长或同学探讨、沟通,必要时可以召开一个座谈会讨论。据媒体报道,华东师范大学建立有“学生参议制”,高校学生每月以专题形式组织参议会,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对学风建设、后勤服务、学生党建、数字化校园建设等进行参议;贵州师范大学学生模拟人大常委会会议参政议政,献计建言关注民生。高校学生可以自己组织社团,通过类似做法,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民主政治意识。
链 接
2009年10月17日,湖北省石首市人民法院对石首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案作出一审判决。
涂晓玉等人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被处有期徒刑、有期徒刑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此前,石首市委书记、石首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已被问责、免职。
《人民日报》就此发表评论认为:
在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凸显,城市的职工下岗、高校毕业生就业、企业改制、劳资纠纷、房屋拆迁、市容管理等,农村的土地流转、厂矿环境污染,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尽管每个群体、每个人都可能有种种缺憾和不满,但13亿人同舟共济,闯过激流险滩是大局。每个公民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社会稳定,在法律和制度的轨道上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理性地维权。面对近年来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屡屡出现的极端行为,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把握冲突背后的合理诉求,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制止暴力表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各种群体性事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的利益协调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置中,政府负有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责任。要切实解决民众的民生困难,跟踪分析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和环节,特别是体察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批评意见,拿出过硬措施认真整改,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因素。正如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在石首骚乱后与当地基层干部群众座谈时所言:一个地方不稳定,当地群众的损失最直接。没有人管,没有人问,矛盾就会越积越多,怨气就会越来越大。
如果平时对民众的怨气麻木不仁,对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不力,一旦出现激烈对抗,政府失语、妄语,听任谣言传布,主要负责人不敢到群众中直接对话,除了把警察推到第一线找不到更低社会成本的维稳措施,甚至仓促间作出不规范的承诺,将会透支政府权威,消解政府的基层管理能力。在政府和司法等公权救助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民众表达和私力救济的尺度,其合法性认定和违法行为的遏制,将是一个长期困扰基层治理的问题。基层政府需要认真研究,大力推动政务透明、民情上达和司法公正,正如**同志所要求的,矛盾到来时“勇于承担责任”,坚定地取缔暴力,维护社会秩序。
2011公选考试热点:关于创先争优来源:新华网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1年7月20日 《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组织实施这项活动,对于进一步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完善长效机制、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对于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生机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对于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对于推动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中心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取得实际成效,现就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握总体要求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坚持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务求实效,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其他经常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推动科学发展,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认真履行职责,切实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本单位科学发展规划、思路、举措;党员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广大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促进社会和谐,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主动排查矛盾纠纷,做好化解工作;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
服务人民群众,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尊重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反映群众意愿,主动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积极参加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加强基层组织,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造就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二、明确主要内容
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
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一是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党员队伍好。党员素质优良,有较强的党员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工作机制好。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运行顺畅有序。四是工作业绩好。本单位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事迹突出。五是群众反映好。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群众中有良好形象,党群干群关系密切。
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做到“五带头”:一是带头学习提高。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二是带头争创佳绩。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三是带头服务群众。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自觉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四是带头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五是带头弘扬正气。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各单位在坚持以上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具体条件。
三、实施分类指导
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党员的岗位特点,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载体,分类提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要求。
农村党组织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大力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通过设岗定责、依岗承诺、“一强双带”等形式发挥党员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街道社区党组织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借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在区、街道、社区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三有一化”,通过开展党员示范楼院、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挥党员作用,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党组织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化“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和开展“四强”党组织、“四优”共产党员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品牌工程、党员攻关项目等发挥党员作用,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机关党组织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等发挥党员作用,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
高等学校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设计载体,可通过设立党员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示范岗、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等发挥党员作用,努力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科研、文化、卫生、体育、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等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围绕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事业发展设计载体,可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创建课题攻关党员先锋团队,争当德艺双馨党员艺术家、“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白衣天使”、“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活动发挥党员作用,努力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围绕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促进生产经营和各项业务工作设计载体,可通过开展立足岗位比奉献等活动发挥党员作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党组织还要把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贯穿于创先争优活动始终,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四、扎实推进活动
各基层单位党组织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中心工作设计主题,把广大党员吸引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要紧紧围绕确定的主题,通过以下方式,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一)公开承诺。基层党组织制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党员提出参加活动的具
体打算,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作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二)领导点评。上级党组织负责人适时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点评,实事求是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三)群众评议。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适时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评议。
(四)评选表彰。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适时评选表彰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评选表彰要注重工作实绩和社会公认度,广泛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
从2010年4月开始,着重围绕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搞好动员的基础上,各基层单位要坚持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切实兑现向群众作出的承诺,建立健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引导基层党组织切实履行职责,共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掀起创先争优活动高潮。2012年“七一”前,中央组织部将专项表彰2010-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成绩显著的先进县(市、区、旗)党委。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实际制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意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共同负责、相关部门参与指导的工作机制。全国创先争优活动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牵头成立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相关领域(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指导。垂直管理单位和条块共管单位的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对本行业本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县(市、区、旗)党委要切实担负起本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和指导责任。基层党组织要具体负责本地区本单位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实施。注重发挥党建工作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作用。要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创建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活动。
(二)运用典型引路。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电化教育、党建信息网和手机短信平台的作用,采取基层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各行各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的先进典型为榜样,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三)加强督促检查。采取分领域分行业召开座谈会、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了解活动进展,通报活动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对创先争优活动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得力的,有关党组织要及时提出批评,要求限期整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央金融机构、铁道部、国家民航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意见后,要及时报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军队和武警部队的创先争优活动,由总政治部作出具体部署。
2011公选考试热点:选用“四有”干部推进科学发展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天下考生的良师益友】 2011年7月20日 **同志提出:“把那些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努力造就推动科学发展的骨干队伍,”选用“四有”干部,对新形势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树立干部培养选拔导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就此,笔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思考,认为选用“四有”干部,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是基点,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是关键,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是根本,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是核心。
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是基点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破难题。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矛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创业难,守业更难;发展难,科学发展更难。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解决我们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面临的发展任务极其艰巨。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首先,从国际看,面临的发展环境极为复杂。虽然世界经济正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不乏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其次,从国内看,面临的发展任务极其艰巨。虽然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全面、正确判断形势,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强认识。一些干部不能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关键在认识不深。个别领导干部在发展中只见物不见人、只求快不图好、只顾片面发展不讲全面发展、只重显绩不重潜绩、只重短期政绩不顾长远目标,从思想根源来说,都是因为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没有达到应有高度。首先,明确科学发展是一种理论信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信仰。信仰不仅是理念和精神,更是人生的指南和人生的最高追求。不论社会怎么发展,不论经济怎么繁荣,即使到了我们成了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时候,如果放弃了对理想对信仰的追求,我们的社会同样会走向沉沦和没落。我们的前辈在90年前,为什么能像雄鹰一样“飞”到欧洲去倾听大革命的余音流响,“飞”到苏俄去领受工农革命的风暴?为什么会有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抛弃殷实富裕甚至毁家纾难而走进山林建立革命武装?为什么一批纤弱的知识分子能组织起千万民众用热血托起沉沦的大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认识的深度、思想的高度,决定实践的力度。没有对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的准确把握,没有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深刻认识,没有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根本要求的透彻领悟,
就不可能有对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就不可能有忠实执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各级领导干部应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变为一种理论信仰、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根本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其次,明确科学发展是一种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阐明我们党执政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各级领导干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恪守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政绩观,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始终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能够推动科学发展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改正,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再次,明确科学发展是一种能力要求。科学发展能不能上水平、人民群众能不能得实惠,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真本领的试金石。作为科学发展的引领者、正确思路的决策者、实践行为的示范者,领导干部要真正担当起领导科学发展的责任,就必须始终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三是坚持科学发展重考评。建立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于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既要注重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又要注重把握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关键环节。最近中央出台的《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是新时期干部考核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尤其需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注重考评内容的科学化,实现考评的全覆盖。首先,设置“政绩成本”指标。包括经济成本、环境成本、政治成本、机会成本等。如果一项政绩很显著,但为此人财物成本过大,造成环境恶化,损害社会利益,考评中就不能算好政绩。其次,细化量化指标权重。把目标责任细化为数值形态,特别是强化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目标责任,不能量化的指标也要提出明确要求,综合运用等级式和定义式评价尺度。再次,坚持分层考评原则。对领导班子和对领导干部的考评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考评指标要分层次,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和岗位要求的不同。其次,注重考评主体的多元化,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过来领导干部的考评工作大多是在体系内部相对封闭地进行,考评主体比较单一,缺乏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考评结果与社会公众感受存在差距,其真实可靠性无法考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注重考评主体的多元化,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让干部考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再次,注重考评方式的灵活性,增强考评的实效度。针对过来干部考评方式上的年终一次性集中考核,忽视平时考核;考核过程偏重静态方法,缺乏深度。要建立考评队伍。要实行政绩考评人员资格认证制,要建立政绩考核工作责任制,确保考核工作质量。要加强日常考评。可以采取记载重大工作事项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定期考察的方式进行,还可以收集新闻媒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信息和反映。要交给人民评价。要转换视角,将工作的重心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展开,以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同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建立一种让人民群众评价的有效机制,使人民群众掌握有对于政府及其为政者之评价和任用的最终决定权。要体现群众认同。要按照群众认同度标准科学执政,有效整合不同阶层群体利益。要把握操作标准。要创新评价主体,要调整考评指标,要完善考评程序,要改进考评方法,全面了解情况,得出科学结论。最后,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度,建立考评的权威性。建立科学运用机制,坚持“三个作为”: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干部的升、降、去、
留首先要看考核结果,优秀提拔重用的提拔重用,一时不能提拔的适当提高级别待遇;不称职或基本称职的,视情况降、免职或转任非领导职务;对失职、渎职的干部则依照法规处罚。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身建设的重要依据。要分析考评中存在的问题,要研究和落实整改措施。作为进行干部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注重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培训工作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提高干部的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
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是关键
一是谋划科学发展重决策。出思路、作决策,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和重要工作。发展得快与慢、好与差,与领导干部的思路是否正确、决策是否科学密切相关。提高科学发展的决策水平,是领导干部忠实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首先,科学决策引导科学发展。领导干部作决策,要把顺应发展潮流与遵循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央的精神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听真话,察实情,真正弄清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问题是什么,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什么,掌握科学决策的发言权与主动权,坚决改掉靠经验决策、拍脑门决策的习气,使各项决策贯穿科学发展的理念,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民主决策促进科学发展。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实现决策的民主化,要广开言路,拓宽民主渠道,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制定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防止和克服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再次,依法决策保障科学发展。严格依法决策,才能确保决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决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防止权大于法、言重于法、情高于法。决策要坚持合理性、民主性、公开性原则,讲究程序,遵守规范,实行阳光运行,杜绝暗箱操作,以科学程序保障科学决策。否则就会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又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二是谋划科学发展抓机遇。科学发展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正视问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30多年,成就举世瞩目,但传统发展方式存在的不协调、不平衡与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是未来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次,积极应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不能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短期冲击而误判了经济全球化的方向。过去我们加快经济发展得益于不断地扩大对外开放。今天,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然要坚持对外开放。面对国际经济深刻调整和国内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的新形势,更应该把国内外的新挑战转变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更加以优化效率、增强结构为动力,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更加注重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来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终不渝地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制,推进区域的经济合作,承担与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加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引进高端产业活动和高级人才,扩大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进口。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要加快市场扩张,将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将为各国的新技术、新设备带来庞大的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不仅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谋划科学发展抓核心。毋容置疑,领导干部不换脑,发展方式难转变。必须通过“内外夹击”的方式促使领导干部“换脑”,扫除他们思想上的障碍:改革评价机制,用转变发展方式的实际成效决定领导干部的升迁去留;增大政绩评价的透明度,用民声民意称量领导干部的政声,以此“倒逼”领导干部自我“转变思路”,去除那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符的残渣、与转变发展方式相悖的污垢,换来一颗清新的“绿色大脑”。首先,坚持正确认识政绩。主要警惕八种错误政绩观,即,重个人轻集体、把政绩私有化,以谋取个人名利地位作为工作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的个人主义政绩观;重升迁轻事业、把政绩官本化,只要能给本单位带来实际利益就是创了政绩的本位主义政绩观;重形式轻实效、把政绩虚假化,喜好做表面文章,贪图表面好看、不讲求实际的形式主义政绩观;重对上轻对下、把政绩功利化,奉行一切惟上是从的为官之道,事事做给上级领导看,不考虑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也不考虑群众的需要和意见的惟上是从政绩观;重眼前轻长远、把政绩快餐化,追求眼前实惠、忽视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喜欢搞那些费力小、见效快、眼前收益明显的急功近利政绩观;重一点轻其余、把政绩片面化,作决策、创政绩不追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而是追求在某一方面出彩的片面主义政绩观;重表象轻实质、把政绩泡沫化,一味地追风潮、赶时髦、盲目决策的追风赶潮政绩观;重守摊轻创新、把政绩无为化,思想僵硬、墨守成规,不敢大胆开拓,在观望和徘徊中贻误发展大好时机的消极无为政绩观。其次,准确把握政绩。主要从“五个根本”上去把握,即,形成政绩的根本前提是履行职责;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是推进发展;实现政绩的根本途径是求真务实;检验政绩的根本标准是人民群众;看待政绩的根本态度是辩证观点。再次,加大干部培训。主要从“三个着力”上下功夫,即,在“不愿转”的人身上下功夫,着力破解转方式涉及的既得利益链条和利益格局;在“不能转”的人身上下功夫,着力破解现有机制体制束缚和鼓励创新探索;在“不会转”的人身上下功夫,着力破解“吃旧饭”的思维模式与知识薄弱瓶颈。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