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滇游日记》4800字
2004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形式:开卷 试题分为书写、阅读、写作三部分
卷面分数:120分 考试时限:150分钟)
考生注意:请将试题答案写在答卷上,注意对准题号。交卷时只交答卷。
书 写(4分)
请将下面的文字抄写在格子里:
展开试卷 品味文化
抒写真情 体验成功
阅 读(46分)
一、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然后答题。(本题共4小题,计8分)
滇游日记
文/(明)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③摧(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
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1分)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2分)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2分)
4、作者艰险地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情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3分)
二、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主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本题共8小题,计16分)
[材料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蔷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户①。
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马致远《落梅风》) ―――――
①[香庭户]指女子闺房
[材料五]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黑色略淡中见浓黑、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黑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1、材料二《卜算子·咏梅》中,押韵的是哪几个字?请写出来。(1分)
2、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请指出。(1分)
3、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两个诗句。(2分)
4、《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和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字数在30个左右。(3分)
5、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
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来。(2分)
6、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2分)
7、梅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阅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2分) ....
8、人们常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作为背景?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30个左右。(3分)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答题。(本题共4小题计9分)
地上的明珠
文/陶世龙
①湖泊,躺在辽阔的原野上、绵亘的山丛间、碧绿的草原里,晶莹滑润,好像颗颗明珠。她使景色变得秀丽而生动,“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令人胸怀开朗,心旷神怡。
②过去,只有大自然能有这样的杰作。为数众多的湖泊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壳有时会发生断裂,断块或隆起或陷落,陷落下去那部分正好蓄水成湖。著名的西南严洼地死海,就是地壳陷落的产物。陷落的程序是如此剧烈,以致死海的水面比海平面约低400米。死海是一个大的陷落带的一端,由此往南经红海入东非,地壳断裂陷落成长约6500千米深浅不一的巨槽,槽中蓄水处形成了维多利亚湖等大小30多个湖泊,好似一串珍珠。
③贝加尔湖的水面虽然要比死海的水面高出800多米,但是它的底比死海的底要深500多米,最深处低于海平面约1300米,成为世界上最深的源。贝加尔源也是地壳断裂陷落蓄水而成的,目前可能还在继续陷落。
④但是,也有不少湖泊不是地壳运动造成的。在河流的中下游,由于河水向两岸侵蚀,河道会变得愈来愈弯曲,如武汉附近的长江,这种现象就很显著。当河水另行冲开了一条较为直捷的河道以后,原来的河道便淤塞成湖了。在河流淤积而的平原上,因为各处堆积的泥沙多少不一,使地面凹凸不平,在下凹处也可以积不成湖。我国长江中下游许多湖泊主要是心目原因造成的。杭州的西湖则是由于海湾脱离了大海而形成。泥沙在海边堆起的沙坝高出水面时,会使它们隔离成湖。
⑤还有许多 湖泊有着种种奇特的成因:长白山顶的“天池”,那是蓄满了雨水的火山口;在它头面的镜泊湖则是因约100万年前火山流出的溶岩堵塞了牡丹江而成的。……风也能将地面吹成洼地,沙漠地区的湖泊有的便是这样造成的,我国内蒙古西部著名的居延海就是其中之一。地下水在地下把易溶的岩石溶掉造成空洞,如果连洞顶也溶穿了,这就成了水源旺盛的“龙潭”,昆明附近的黑龙潭就是这种湖。有些湖泊的成因更为奇特,在加纳有一个湖是陨石冲击地面造成深坑后蓄水而成的。
⑥由于这些原因,地球上形成了数以百计的湖泊。湖泊总面积虽仅占大陆面积的1.8%,蓄水量也不过是海洋的五千分之一左右,但是它们有的可以调节河流水量,是良好的天然水库,能够蓄洪、灌溉、发电、养鱼和繁殖其他许多有用的水生生物;有的湖泊更是取用 盐库、碱库、硼砂库……此外,它们还可以改善气候,因此对人类的影响极大。
⑦人类也在尽力设法制造更多的湖泊――人造源。在地球的历史上,一处湖泊的形成也许需要成千上万年,但是人工湖却只要花去其中极短暂的一段时间。
(原载《人民日报》
1、文章介绍了湖泊的种种成因,其中重点介 绍的是哪两种?请指出。(2分)
2、阅读第②3段,根据文意,请将“死海的
水面”、“海平面”和“贝加尔湖的水面”三个
词语填入右图中A 、B 、C 处相应位置。(2
3、目前,在我国出现了许多人造湖。三峡工程的建设就使三峡地区出现了渐波浩淼的千里平湖。请你简略概括三峡平湖形成的原因,并写出你能联想到的**诗词中的一个名句。(3分)
4、文章开头引用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描绘洞庭湖美丽景致的名句。你还能想到哪些描绘湖泊美丽景色的古诗文句。请任意写出两个句子。(2分)
四、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答题。(本题共6小题,计13分)
胸无成竹的快乐
文/冯骥才
①友人见我伏案作画,便说凡事不能两全,你不如“弃文从画”算了。我问何故“弃文从画”而不“弃画从文”?
②友人说:看你――白纸铺案,信笔挥洒,水墨淋漓,浓淡相渍,变化万千,妙不可言;情趣多为偶然,意味也就无穷。绘画充满这样的偶然,作画时便充溢着快感,无怪乎画家大多高龄长寿,白首童颜,不知老之将至;而写作却是刻意为之,搜索枯肠,绞尽脑汁,常年笔耕,劳损形容,竭尽心血,早衰早病,往往掷笔之日也正是撒手人寰之时了!
③我听罢笑道,错矣!你说那搜索枯肠、绞尽脑汁的写作,恐怕是指那些错入文坛的人吧。写作自然要精雕细刻,字斟句酌,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创造一找到这种叙述状态和文字方式,就好比卫星进入轨道,在无边无际银灰色的太空里无阻力地悠悠滑行;无数奇景纯属幻像,迎面飞来;那些亮煌煌的星球,是一个个奇特而发光的句子。写作进入心态才是最自由的状态;你一旦叫你自己吃惊,那才是达到了最令人迷醉的写作境界。一时,飘飘如仙,随心所欲,前不知由何而起,后不知为何而止。好比旅游,一切快乐都在这笔管随同心灵的行程之中。这一切,不都与绘画一样――充满了偶然又享受了偶然?谁说写作只是一种精神的自我惩罚或灵魂负役般的劳作?
④由此而论,散文随笔的写作,胜于小说。不心为虚构的人物故事去铺陈与交代,也不必费力地把虚构的变为比真实更可信。只要心有意志,笔有情氛,信这种写作,无须谋篇布局,也无须思考周详,一旦开笔,听任心灵的解脱与呈现;大脑愈有空白,笔下愈有意外而惊人的灵性出现。小说写作诮胸有成竹,散文随笔当胸无成竹。竹生何处,生于心灵。情如春雨,淋淋一浇,青枝碧叶盈盈全冒出来,故此,古往今来名家大师的手下,一边是鸿篇巨制,一边是精短散文;这种散文,逼真亲切,更如其人。 ⑤故我对友人说:写作有如此多的快乐,我为何弃文从画?文,我所欲也;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两全其美也。
1、揣摩第②段中加点的“撒手人寰”一词,在不影响句子表达的前提下,请你试用另一个成语来替换它。(1分)
2、第⑤段加横线的话是作者仿照一段古代名言改写的。请写出这段名言。(2分)
3、仔细品味第③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进入写作状态时的一种感觉。在写作中,你也一定有过某种感觉,或愉悦,或冲动,或苦恼,或??。请模仿着写一段话。(3分)
4、上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连续使用四字词语,表达凝练准确,读来琅琅上口。请你学着连用3个心目的四字词语写一段话,表达出你阅读优美诗歌时的感觉。(3分) ......
5、老师常说写作要做到胸有成竹,作者却说“散文随笔当胸无成竹”。你认为作者所说的“胸无成竹”的意思是什么?(2分)
6、请向你的同学推荐一篇精美散文,并把你的推荐词写在美文推荐卡上。(2分) 美文推荐卡
写 作(70分)
作文1(40分)
学校文学社将开展以“夜之韵”为主题的语文学习活动,上边方框内的文字是这次活动的宣传语。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展示语文积累,可以开展阅读欣赏,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组织艺术交流,??那一定会是一段快乐而又充实的语文学习经历。请你设想一个......或一组你和同学们参加“夜之韵”主题活动时的精彩片段,把它记录下来。题目自己拟,字.........................
数在500个左右,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文学社名。
提示:可以从某个角度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品味夜的韵味。注意引用资料要适量。 ..........
作文2(30分)
亲爱的同学,看到下面的这两组词语,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中提出一个与文化有关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或讲述一个故事,或抒发你的感慨,或......
发表你的观点。题目自己拟,字数在400个左右,如果写诗,不少于20行。
春节
端午节 饺子 元宵 京剧 风筝 龙舟 春联 中国印 牛郎织女…… 圣诞节 情人节 麦当劳 巧克力奥斯卡 摇滚 迪斯科 牛仔 亚当夏娃……
要求:话题必须与文化有关。不要简单地选择一个词语,写成类似“春节记事”、“风筝随想”、....
“话说迪斯科”这样的文章。
作文二:《滇游日记阅读答案》700字
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然后答题。
滇游日记
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 (1) ? 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 (2)?? 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 ,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 (3) 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①削:陡峭。②陨 ③摧
1、查阅工具书,给“间的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 ? ( ??)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文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4、作者艰险的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50个左右)
&nb????????sp;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 jiàn
2、(1)其,? (2)以?? (3)之
3欲上即无缘,欲下即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4、(无‘标准答案’,本题考察 的核心能力是: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感悟明确,符合文意,思考得当即可)
提示:
作文三:《滇游日记(明)徐宏祖》6500字
滇游日记.(明)徐宏祖
滇游日记一则
二十七日(1)。
晨起,饭(2)而行。仍取“木胆”(3)肩负之。由岡东南下峡,一里余,复有烟气郁勃(4),则热水复溢坞中(5),与冷水交流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6)也。由其南复上坡,里余,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7)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随坑东向上,一里,从坑墜(8)处,南渡其上;盖其东未渡处,亦盘壑成坪(9),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半里,有岐(10);一,南行坡上;一,东向村间。余意(11)向东者,乃村中路,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见一坞横前,其西下即坞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鸟之西岰(12)矣。乃情悟此为固栋道(13)。亟(14)转而东,莽行坡坂(15)间。一里,得南来大路,乃知此为固栋向南香甸道,从之(16)。渐东北上,一里稍平。东向半里,复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头稍转而南,半里,即南雅鸟之脊(17)也。从其上可南眺巃嵷山。而北来之岭,从其北下墜为岰,复起此坡。东随坞脊平行半里,乃东北下抵岰东,则有路西自岰中来者,乃热水塘正道,——当(18)从墜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19)而南也。于是又东下,一里余,其下盘而为坪,当北山之东,山界颇开(20),中无阡塍(21),但丰草芃芃(22)。东北一峰东突,嶻嶪前标(23),即石房洞山也。其后乃西北而属于西山。西山则自北而南,如屏之列,即自热水塘之东,而南度雅鸟者也。于是循西山又北下,半里,见有两三家倚南坡而庐(24),下颇有小流,东向而墜,而路出其西北,莫可问为何所(25)。已而(26)遇一人,执而询之;其人曰:“雅鸟山村也“,亟驰去。后乃各此为畏途(27),行者俱不敢停趾(28),而余贸贸焉自适(29)也。又北一里,再逾一东突之坡,一里,登其岰中,始觉东江之形,自其南破(30)雅鸟东峡而去,而犹不见江也。北向东转而下,一里,有峡自西北来,即嶻嵲(31)后西北之山,与西界夹而成者。中有小水,随峡东出,有小木桥度其上。过而东,遂循北山之麓,始见南壑中,东江盘曲向西南而破峡;盖此地,北山东突而嶻嵲,南山自石洞厂南,盘旋西转,高聳为江东山北岭,与北对夹,截江西下,中拓(32)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一里,有岐东南,下坞中,截流渡舟(33),乃东赵石洞之道;有路东北挟嶻嵲之峰而转,乃北赵南香甸道。于是东北一里余,转嶻嵲峰东,遥眺其坞大开,自北而南,东西分两界夹这,西山多东突之尖,东山有亘屏(34)之势。坞北豁然遥达(35),坞东则江东北嶂(36),矗峙(37)当夹,惟东南一峡,窈窕而入,为杨桥、石洞之径;西南一坞,宛转而注(38),为东江穿峡之所。
先是,余望此嶻嵲之峰,已觉其奇;及环其麓,仰见其盘亘之崖,层聳叠上;既东转北向,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欲一登而不见其径,欲舍之又不能竟去(39)。遂令顾仆停(40)行李,守“木胆”于路侧,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41)。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42),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43)。幸而及(44)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45),攀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46),绷足挂指(47),如平贴于壁(48),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49),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盖峭壁有之,无此苏土(50);流土(51)有之,无此苏石(52)。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53),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墜,又手足无力,欲自墜;久之,幸攀而上,又横贴(54)而南过;共半里,乃抵其并崖。稍循而下墜(55)始南转入洞。洞门穹然(56),如半月上覆,上多倒垂之乳(57),中不甚深,五丈之内,后壁环拥,下裂小门,批隙而入(58)丈余即止,无他奇也。出洞,仍循北崖西上,难于横贴之陟(59),即随峡上躋,冀(60)有路北迂而下,久之不得。半里,逾坡之西,复仰其上崖高穹,有洞当其下,洞门南向,益竭蹶从之(61)。半里,入洞。洞前有巨石当门,门分为二,先从其西者入。门以内辄随巨石之后东转,其中夹成曲房,透(62)其东,其中又旋为后室,然亦丈余而止,
不深入也。旋从其东者出。还眺巨石之上,与洞顶之覆者尚余丈余,门之东又环一石对之;其石,中悬如台,若置梯蹑(63)之,所攬(64)更奇也。出洞、循崖而北,半里,其下亦俱悬崖无路,然皆草根悬缀(65)遂坐而下墜,以双足向前,两手反而后揣(66)草根,略逗(67)其投空之势,顺之,一里下,乃及(68)其麓,与顾仆见,若更生(69)也。
日将过午,食携于路隅(70)。即循西山北行,三里,而西山中逊(71)。又一里,有村倚西山坞中。又半里,遶村之前而北,遂与江遇;盖江之西曲处也。其村,西山后抱,东江前揖,而南北两尖峰,左右夹峙,如旗鼓配合甚称(72)。有小溪从后山流出,傍树就水,皆环塍为田;是名喇哈寨,亦山居之胜处(73)也。溯(74)江而北,半里,度小溪东注之桥,复北上坡。二里,东北循北尖峰之东麓,一里余,仰见尖峰之半,有洞东向,高穹,其门甚峻,上及峰顶,如簷覆飞空(75),乳垂于外,槛(76)横于内,而其下甚削,似无陟境(77),盖其路从北坡横陟也。余时亦以负荷未释(78),遂先趋厂(79)。又北一里余,渡一西来之涧,有村庐接丛(80)于江之西岸,而矿炉(81)满布之,是为南香甸。乃投寓于李老家。时甫(82)过午也。
于是,余止存青蚨(83)三十文,携之袖中,计不能为界头返城(84)之用,然犹可籴米为一日供(85)。迨石房洞扒(86)山,手足无主,竟不知抛堕何所,至是手无一文。乃以褶、袜、裙三事(87),悬于寓外,冀售其一,以为行资。久之,一人以二百余文买紬(88)裙去,余欣然,沽酒市肉(89)令顾个烹于寓。余亟索饭,乘晚探尖峰之洞。
乃从村西溯来之溪,半里,涉其南,从僰彝(90)庐后南蹑坡,迤逦(91)南上一里,遂造(92)洞下。洞内架庐三层,皆五楹(93)额(94)其上曰云岩寺。始从其下层折而北,升中层;折而南,升上层。其中神象杂出,然其前甚厂(95)。石乳自洞簷下垂于外,长条短缕,繽纷飄颺(96)或中透而空明,或交垂而反卷,其状甚异。复极其北(97),顶更穹盘(98)而起,乃因(99)其势,上架一台;而台之上,又有龛西迸(100),复因其势,上架一阁。又从台北,循崖置(101)坡,盘空而升,洞顶氤氲(102)之状,洞前飄灑之形,收覧殆尽(103)。台之北,复迸一小龛南向,更因其势而架梯通之,前列以小坊(104),题曰“水月”;中供白衣大士。余从来嫌洞中置阁,每掩洞胜(105);惟此(106)点缀得宜,不惟无碍,而更觉灵通(107)。不意殊方(108),反得此神构(109)也~时,洞中道人(110)尚在厂未归,云磴(111)不封,乳房无扃(112),凭憩(113)久之,恨不携囊(114)托宿其内也。洞之南,复有一门骈启(115),其上亦有乳垂,而其内高、广俱不及三之一,石色赭黄(116)如新凿者。攀其上级,复透小穴西人,二丈后,曲而南,其中渐黑,而有水中貯(117),上有滴瀝声,而下无旁泄竇(118),亦“神瀵”(119)也。洞中所酌(120)惟此。其中穴更深迥(121),但为水隔而黑,不复涉而穷(122)之。乃下,仍从北岩下循旧路,二里,返寓,遂啜酒()而卧,不觉陶然。
南香甸,余疑为兰香之譌(124)。盖其甸在北,不应以称也。山自明光分派来,西即阿幸东南下之山,东乃斜环而南,至甸东,乃西突而南下,夹江流于中——其流亦发于明光——北即姊妹山东行之脉也。是为固栋东江之源。此中有“明光六厂”(125)之名,而明光在甸北三十里,实无“厂”也。惟燒炭运甎(126),以供此厂之鼓炼(127)。此厂在甸中,而出矿之穴在东峰最高处;过雅鸟北岭,即望而见之,皆采挖之厂,而非鼓炼之厂也。东峰之东北,有石洞厂,与西北之阿幸,东南之灰窑,共为“六厂”云。诸厂中惟此厂居庐最盛(128)。然阿幸之矿,紫块如丹砂,此中诸厂之矿,皆黄如沙泥,似不若阿幸者之重也。
注释:
(1)二十七日——这是己卯(1639)四月二十七日。作者当时五十四岁,这次离家出游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了。他在这年四月十三日抵达腾越,由此南观跌水,考大盈江的出路;西游尖峰,西北游宝峰寺、打鹰山;下由顺江村,到固栋,探究龙川支流东,西二江的发源;
溯西江而北,出滇滩关,抵阿幸厂;东南()雅鸟山,进入东江谷;北趋南竿甸厂。这一则日记,记录了途经石房洞山,探洞遇险的始末。(2)饭——吃罢早食(作动词用)。(3)“木胆”——作者前三天(二十四日)游固栋玉皇阁时所发现的一种植物,该日日记载“??南出峡门,其门南临绝壑,上夹重崖,有二木球倒悬其前,仰睇之,其上垂藤自崖悬空下丈余,即结为瘿,如瓠匏之缀于蔓者;瘿之端缀旁芽细枝,上迎雨露,茸茁夭矫,花叶不一状,亦有结细子员缀枝闻者,即山僧亦不能名之,但曰”寄生“,或曰”木胆“而已??是午,返寺,同顾仆取斧缚竿,负梯而往,??久而后得之。瘿圆若葫芦倒垂,上大下小,中环的颈;一瘿环若巨(),两端圆奏而中空,皆藤悬于上,而枝发于下;如()者轻而松,如葫芦者坚而重。余不能兼收,后行时置轻铡坚者而走。”(4)郁勃——烟气弥漫的样子。(5)热水——指温泉。坞——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作者前一天(二十六日)游热水塘,该日日记载“??时犹下午,遍观热水所汇,其出甚异。盖坞中有泪水自东峡中注一而西者,冷泉也。小水这左右,泉孔随地而出,其大如管,喷窍而上,作鼓沸状,滔滔有声,跃起水面者二三寸,其热加沸,有数孔突出一处者,有从石()一处者,有从石窞中斜喷者,其热尤甚。”(6)壑(或huò)——聚水的深谷,山坳里的沟池。(7)堑(欠qiàn)——壕沟。(8)墜——往下低落。(9)坪——平地。(10)岐——岔道。(11)意——以为,猜测。(12)其南逾——越过它(指坞)的南边。岰(有yǒu)——山洼,山谷。(13)固栋道 ——通向固栋的道路。(14)亟——赶紧。(15)莽行——在草莽中摸索前进。坂——同(阪bǎn)“字,山坡的同义语。(16)从之——顺着这条路走。(17)脊——这里指山岭。(18)当——本应该。(19)迂——走了弯路。(20)开——开阔。(21)阡塍(成chéng)——田间的界路。(22)芃(朋péng)芃——草木茂盛的样子。(23)嶻嶪(节夜jié-yè)——山势高大雄壮。前标——形状突出显眼。(24)倚南坡而庐——靠着南坡筑庐。庐,房屋。(25)莫可问为何所——找不到人询问这是什么地方。(26)已而——过了一会儿。(27)畏途——大家都不敢行走的危险的道路。(28)停趾——止步不前,歇足。(29)贸贸焉——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样子。自适——自管自走(也有自得其乐的意思)。(30)破——穿越。(31)嶻嵲(聶niè)——这里作名词用,借指前面提到的那座“东突”“前标”的石房洞山。(32)拓(托tuò)——土地平夷开展。(33)截流渡舟——乘船过江。(34)亘屏——横列的屏风。(35)豁然——开阔。遥达——通往远处。(36)嶂(丈zhàng)——象屏风一样的山峰。(37)矗立(触chù)峙——两山高聳对立。(38)宛转而注——转折前行。(39)不能竟去——舍不得就此而去。(40)停——放下。(41)削——陡峭。(42)不能受足——无法插脚,踩不上去。(43)不能受指——承受不起手指的攀扯。(44)及——登上。(45)辄——马上就会。陨(允yǔn)——往下墜落。(46)间得——偶得。少(稍shāo)粘着——稍微牢固些的(指石)。(47)绷足——紧绷着脚跟。挂指——贴紧双手。(48)平帖于壁——(人)象挂在墙壁上。(49)援——攀扯。(50)苏土——松动的土。(51)流土——也是松动的土。(52)苏石——松散的石块。(53)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先措到了一处可以经得起手攀脚蹬的石块。(54)横帖——斜着身子紧贴在石壁上。(55)稍循而下墜——又稍微下退了一段距离。(56)穹然——高高的。(57)乳——石钟乳,从石灰岩洞顶下垂的石术,又名钟乳石。(58)批隙而入——从隙缝间挤身进去。(59)难于横帖之陟——比刚才斜着身子紧贴石壁而行更艰难。陟(志zhì),走山路。(60)冀(计jì)——希望。(61)竭蹶从之——勉力攀登上去。(62)透——穿越。(63)囁(聶niè)——踩踏(梯子)而登。(64)揽——收入眼底的景象。(65)缀——连续一大片的意思。(66)揣(chuǎi)——拉扯着。(67)逗——身子晃荡一下配合出某种姿势。(68)及——到达。(69)更生——重生,死而再生。(70)携饭——所带的干粮。路隅(于yú)——路旁。(71)中逊——(山脉)中断的意思。(72)称——对称,相配。(73)胜处——住处,好地方。(74)注溯——沿着。(75)簷覆飞空——就是“覆簷飞空”的意思。飞空,形容结构很生动也形容覆簷很高。(76)槛(砍(kǎn)——门限。(77)陟境——可以通行的山路。(78)释——卸下,
解除。(79)厂——指南香甸厂。(80)村庐——房舍。接丛——密接成群。(81)矿炉——炼矿用的炉子。(82)甫——刚刚。(83)止存——只剩有。青蚨——本是虫名,扣世用作钱的代称。(84)计——盘算一下。界头——作者次日(二十八日)有界头之行。再过一天(二十九日)回到腾越。城——指腾越。(85)为一日供——供一天的需要。(86)迨——及至,等到。扒——同“爬”字。(87)褶(蝶dié)——夹衣。裙——古代男子所穿的下衣。三事——三件东西(物品)。(88)紬——同“绸”字。(89)沽酒市肉——打酒买肉。(90)僰(伯bó)彝——古代住丰我国云、贵一带的一种少数民族。(91)迤(以yǐ)邐——绵延,连接。(92)造——抵达。(93)楹——原本是房柱,这里引伸为屋子的意思。(94)额——题扁额(作动词用)。(95)厂——同“敞”字,高大开阔。(96)缤纷——花样繁多。飄颺(掦yāng)——形容那些钟乳石柱的形状非常生动。(97)极其北——互它的最北头。(98)穹盘——向高处盘旋。(99)因——借,顺。(100)龛(堪kān)——供奉佛像的小室。迸——突然出现。(101)置——形成。(102)氤氲(因晕yīn-yūn)——烟气上升的样子。(103)收览殆尽——几乎一览无余。(104)坊——牌坊。(105)每掩洞胜——往往会掩盖山洞的妙景。(106)惟此——只有这里的阁。(107)灵通——巧妙。(108)殊方——指边远偏僻的地方。(109)神构——精妙的建筑。(110)道人——修行的人。(111)云磴——高入云中的石级(指通向修行人的山居的道路)。(112)乳房——钟乳石所结成的的天然房屋(指深山中修行人的住处)。扃(窘jiǒng)——锁,关闭。(113)凭憩(气qì)——借此休息。(114)携囊——带上行李。(115)骈启——并排地张开着。(116)赭(者zhě)——黄——天然的褐铁矿,可以用作黄色颜料。(117)有水中貯——其中貯藏着水。(118)旁汇竇——排泄水的小洞。(119)神瀵(奋fèn)——源出《列子.汤问篇》:“禹之治水土地,迷而失途,谬之(至)一国。??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关若甔甀,顶有口,状若员(圆)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这里借用来形容水池的奇妙。瀵,山顶的泉。(120)所酌——所饮的水。(121)迥(窘jiǒng)——远。(122)穷——彻底探查。()啜(绰chuò)酒——喝点酒。(124)譌(俄é)——同“讹”字,谬误。(125)“明光六厂”——阿幸、南香甸、灰窑、雅鸟、明光,合称为“明光六厂”;是著名的银矿区。(126)甎——同“砖”字。(127)鼓炼——用鼓风来炼矿。(128)居庐最盛——住家最多。
作文四:《《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21300字
《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
原文(节选)及翻译
下文是关于《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篇:《文言文阅读》
【答案】
试题十五、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镉《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运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玢)
(1)淡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
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6(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
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案】
试题十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9, 13题。(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负:具有。?强:擅长于。?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周同:人名,擅长射箭。?矢:箭。?的:箭靶的中心。?筈(kuó):箭的第二篇:《文言文阅读训练》《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
第三篇:《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年山东省菏泽市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 文 试 题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古诗文(30分)
(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
1(默写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4分)
, 。
, 。
2(依据课文填空。(4分)
? ,则不复也 。 (《孔孟论学习》)《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
?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 , ,尓来二十又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3(根据提示默写。(4分)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蕴含“站得高,看
得远”哲理的句
子: ,
。
?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描写鱼儿自由游弋,
江水清澈见底的句
子: , 。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4
分)《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4(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
情,(2分)
5(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
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甫:刚。?洵(xún):确实。?浣:洗衣。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黄发垂髫 ( ) ?甫行数里 ( )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阡陌交通 ( ) ?悉如外人 ( ) ?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 ?自恨不如远甚也( )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8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
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
选自杨振宁《邓稼先》
11(文章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2分)
12(依据文章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
会颤抖,请说明理由。(3分)
13(“我不能走。”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6分) 苦 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
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
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4(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15(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
其表达效果。(4分)
?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16(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17(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6分) 何谓幸福 何启治
?在人世间,人人都渴望幸福——那种让人心情舒畅、称心如意的境遇和生活。
?而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也许,托翁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头一句话所说的意思有所特指,而我在经历过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却不再犹豫地对自己,也想对读者说:与其说每个人心里向往的幸福大都相同,还不如说,幸福其实也只能是各人有各人的幸福。 ?首先,幸福因人而异。
?伟大的政治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创
建殊勋伟业,还想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多做贡献,这是他心里渴望的幸福;而一位普通劳动者所渴望的幸福不过是辛勤劳作后的丰收和殷实的日子。教师以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为幸福,战士以为保卫祖国而献身为幸福,科学家以在自己所迷醉的科研领域中驰骋为幸福;而贪婪的商人当然视巨额利润为最大的幸福,赌徒自然只想大把大把地赢钱。一个懒惰的美籍华人小伙子曾一点都不难为情地对我说,如果什么活都不用干,手里又有很多钱,想怎么吃喝玩乐就怎么吃喝玩乐,那就太幸福了。
?其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企盼。
?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跟着父母出游,得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件精美的玩具,一些可口的糖果点心,就能满足他们对幸福的渴望。对刚刚成年的年轻人而言,成绩优秀,学业有成,异性的爱恋,网上的遨游,往往都是他们所憧憬
的幸福。而人到中年所追求的,自然就应当是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和美了。至于老年人,那“健康是金,平安是福”也就道出了他们对幸福的企盼了。
?但是,幸福和不幸,其实融注在人们每天
的日子里。应该说,幸福还因每个人不同的生存境遇而有别。
?当你跋涉在沙漠戈壁滩上渴得嗓子冒烟的时候,一杯清水就意味着幸福;当你爬行在黄山那段不到两米宽的“鲫鱼背”上战战兢兢(两边都是云遮雾罩的深渊)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就是幸福。对于一个被无边的忧郁所包裹的孤独者,真挚的呵护,友善的关爱,就是他(她)的幸福。在“**”过渡到大饥荒的年代,对于在饥饿和浮肿中艰难度日的人,不要说什么美味佳肴,只需一个菜窝头,几根手指粗细的胡萝卜,也就意味着幸福。在以极“左”为特征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当你被推来搡去,被带铜扣的皮带抽打,被连着几天几夜的“车轮战”式的批斗折腾到出现幻视幻听的时候,别说是安卧床榻,就是能短暂地让你坐在椅子上,或靠在墙角上打一会儿盹,也就得到一时的幸福了。
?可见,幸福真是因人因时因境遇之不同而有别。除了真正的违法犯罪分子应当受到法律的惩处之外,我惟愿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能得到幸福——用你辛勤的劳动,用你真挚的爱,用你的智慧和勇气去赢得应该属于你的真正的幸福。
18(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分)
19(第?自然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 (4分)
20(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结构,最后得
出的结论是什么,(4分)
21(依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两个句子(不能重复原文)。(4分)
当你跋涉在沙漠戈壁滩上渴得嗓子冒烟的时候,一杯清水就意味着幸福;
三、写作(50分)
22(题目:就在我身边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
第四篇:《《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
《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原
文: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翻译:第二天住在了旦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子冈。【《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文章《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出自第五篇:《阅读答案__乙亥北行日记(四则)》
乙亥北行日记(四则)?[清]戴名世六月初十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十三日,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大作,大雨如注,仓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湿。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一草棚,相与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以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
象,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十里,抵临淮;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二十三日,宿东阿之旧县。阅读答案__乙亥北行日记(四则)阅读答案__乙亥北行日记(四则)。是日大雨,逆旅闻隔墙群饮拇战,未几喧且斗。余出观之,见两人皆大醉,相殴于淖中,泥涂满面不可识。两家之妻,各出为其夫,互相詈,至晚乃散。乃知先王罪群饮,诚非无故。七月初二日,至京师。芦沟桥及彰义门,俱有守者,执途人横索金钱,稍不称意,虽襆被欲俱取其税,盖榷关使者?之所为也。涂人恐濡滞,甘出金钱以给之。惟徒行者得免。盖辇毂之下而为御人之事,或以为此小事不足介意,而不知天下之故,皆起于不足介意者也。是日大雨,而余襆被书笈,为逻者所开,尽湿,涂泥被体。抵宗伯张公?邸第。盖余之入京师,至是凡四,而愧悔益不可言矣~因于灯执笔,书其大略如此。[注]?《乙亥北行日记》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戴名世从江苏江宁到北京途中的日记,自农历六月初九起,七月二日止。?榷关使者:主管关税的人。?张公:即张英,桐城人,时任礼部尚书。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甫行数里 甫:刚刚B( 阅读答案__乙亥北行日记(四则)来自逆旅:旅店C(值其他出 值:遇到D(乃知先王罪群饮 罪:怪罪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若属皆且为所虏B(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至晚乃散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D(盖榷关使者之所为也 夫晋,何厌之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初十日,所见的是一幅和谐安宁的农家风情图,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的图景相似,作者特别赞美妇女也参与农业生产的“江北之俗”。B(十三日,作者遇雨狼狈不堪,由雨后道路皆水联想到水利的重要,进而发出“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的喟叹,表达出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C(二十三日,记述了一件世态小事,绘形绘声地描写了酒徒猜拳、喧闹、谩骂以及醉后于泥淖中厮搏的情景,虽只有几十个字,但酒徒形象跃然纸上。D(这四则日记所记述的是沿途风光和民情世风,只是一些日常见闻之事,并没有惊世骇俗的内容,但即小见大,从中可见到的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阅读答案__乙亥北行日记(四则)文章阅读答案__乙亥北行日记(四则)出自6((3分)C7((10分)(1)我看了十分羡慕他们,认为这一家之中,有万物各得其所的真谛,很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安适)。(“顾”、“以为”、“恨”、“远甚”及句意各1分,共5分)(2)私下感叹水利得不到修治,天下就没有办法治理了。如果得到好的官吏,也足以养活那一方百姓。(“私”、“无由”、“苟”、“活”及句意各1分,共5分)”
作文五:《《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18400字
《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下文是关于《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篇:《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苏 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
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这是篇带考辨性的游记,其中固然有以生动的比喻、形
象的拟、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
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
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第二篇:《《游褒禅山记》原文与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
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
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
“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
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也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命名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它的。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
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
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
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持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则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将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
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讲,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对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无所不在)。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瑰丽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危险遥远的地方,
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帮助/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
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ēng)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
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把那些(有关的)第三篇:《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也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命名此山为褒禅山。【《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它的。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
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
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
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我与四个人打着/持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则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将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讲,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第四篇:《《游褒禅山记》原文与翻译》【《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也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
命名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它的。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残存的文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
(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持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则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将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讲,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无所不在)。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瑰丽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危险遥远的地方,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
达的。(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帮助/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ēng)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而没有谁能说出真名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
慎地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我的弟弟安国,字平;安上,字纯。(父(fǔ)通甫。甫,是古代对男性的一种书面尊称。)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也作“临川王某记”。这里“某”是古人写文章时惯用的谦称)第五篇:《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也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命名此山为褒禅山。
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它的。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我与四个人打着/持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则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将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又加少矣。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讲,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既其出,则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
第六篇:《《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原文:癸酉七月二十八日,出都为五台游。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关。山自唐县来,至唐河始密,至黄葵渐开,势不甚穹窿矣。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诸峰复嵱枞起。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转,山峡渐束。又七里,饭于太子铺。北行十五里,溪声忽至。回顾右崖,石壁数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从溢者,今天旱无瀑,瀑痕犹在削坳间。离涧二三尺,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下遂成流。再上,逾鞍子岭。岭上四眺,北坞颇开,东北、西北,高峰对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杀。复有远山横其外,即龙泉关也,去此尚四十里。【《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岭下有水从西南来,初随之北行,已而溪从东峡中去。复逾一小岭,则大溪从西北来,其势甚壮,亦从东南峡中去,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余初过阜平,舍大溪而西,以为西溪即龙泉之水也,不谓西溪乃出鞍子岭坳壁,逾岭而复与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则出自龙泉者。溪有石梁曰万年,过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趋。十里,逼峰下,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势。转北行,向所望东北高峰,瞻之愈出,趋之愈近,峭削之姿,遥遥逐人,二十里之间,劳于应接。是峰名五岩寨,又名吴王寨,有老僧庐其上。已而东北峰下,溪流溢出,与龙泉大溪会,土人构石梁于上,非龙关道所经。从桥左北行八里,时遇崩崖矗立溪上。又二里,重城当隘口,为龙泉关。 【注释】?癸酉:崇祯六年,1633年。?石梁:石桥。?嵱枞(yōng sǒng):上下众多的样子。【《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文章《游五台山日记》原文
及翻译出自style=“POSITION: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又高低起伏地耸起来。沿着溪流左岸往北行八里,有条小溪从西边流来注入,于是离开大溪,溯西边的小溪往北转,山谷渐渐狭窄。又走了七里,在太子铺吃饭。往北行十五里,忽然听到溪流声。回头看右边的山崖,数十丈高的石壁,中间的坳像削瓜一样的直直下去。崖上面也有坳,是瀑布所流经的地方,今年天旱没有水,但瀑布冲泻的痕迹仍留在削坳之间。离涧底二三尺,泉水从坳间的小孔中泛滥而出,往下汇成溪流。再往上走,越过鞍子岭。在岭上眺望四周,北面的山坞比较开阔,东北、西北,高峰对峙,山峰都像直插云天的仙人巨掌,只有正北的一隙山坞稍微差一些。再远处还有山横贯在群峰之外,那就是龙泉关,距离这里还有四十里。岭下有股从西南流来的溪水,我开始顺着溪水往北走,不久溪水从东边峡谷中流走。我又翻过一座小岭,就有一条从西北流来的大溪,水势很壮观,也是从东南峡谷中流走,想来应该是和西南流来的小溪汇合,然后流出阜平县北。【《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默认分类://第七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
崔颢《黄鹤楼》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文解释】 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词语解释】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处。历历:清楚分明。汉阳:指今武汉市汉阳县一带。【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萋萋:草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在今武汉西南长江中。?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空余:只留下。(空:只)?乡关:故乡。【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文章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出自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这正是先放
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篇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赏析二: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
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古诗词鉴赏”
作文六:《《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400字
《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
原文(节选)及翻译
(“128815”);《乙亥北行日记》(明日,宿旦子冈……)原文(节选)及翻译
原文: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翻译:第二天住在了旦#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is97.,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棚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作文七:《翻译原文及翻译》12800字
英译汉竞赛原文:The Posteverything Generation
I never expected to gain any new insight into the nature of my generation, or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American colleges, in Lit Theory. Lit Theory is supposed to be the class where you sit at the back of the room with every other jaded sophomore wearing skinny jeans, thick-framed glasses, an ironic tee-shirt and over-sized retro headphones, just waiting for lecture to be over so you can light up a Turkish Gold and walk to lunch while listening to Wilco. That’s pretty much the way I spent the course, too: through structuralism, formalism, gender theory, and post-colonialism, I was far too busy shuffling through my Ipod to see what the patriarchal world order of capitalist oppression had to do with Ethan Frome. But when we began to study postmodernism, something struck a chord with me and made me sit up and look anew at the seemingly blasé college-aged literati of which I was so self-consciously one.
According to my textbook, the problem with defining postmodernism is that it’s impossible. The difficulty is that it is so...post. It defines itself so negatively against what came before it – naturalism, romanticism and the wild revolution of modernism – that it’s sometimes hard to see what it actually is. It denies that anything can be explained neatly or even at all. It is parodic, detached, strange, and sometimes menacing to traditionalists who do not understand it. Although it arose in the post-war west (the term was coined in 1949), the generation that has witnessed its ascendance has yet to e up with an explanation of what postmodern attitudes mean for the future of culture or society. The subject intrigued me because, in a class otherwise consumed by dead-letter theories, postmodernism remained an open book, tempting to the young and curious. But it also intrigued me because the question of what postmodernism – what a movement so post-everything, so reticent to define itself – is spoke to a larger question about the political and popular culture of today, of the other jaded sophomores sitting around me who had grown up in a postmodern world.
In many ways, as a college-aged generation, we are also extremely post: post-Cold War, post-industrial, post-baby boom, post-9/11...at one point in his famous essay, “Postmodernis 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literary critic Frederic Jameson even calls us “pos t-literate.” We are a generation that is riding on the tail-end of a century of war and revolution that toppled civilizations, overturned repressive social orders, and left us with more privilege and opportunity than any other society in history. Ours could be an era to acplish anything.
And yet do we take to the streets and the airwaves and say “here we are, and this is what we demand”? Do we plant our flagof youthful rebellion on the mall in Washington and say “we are not leaving until we see change! Our eyes have been opened by our education and our conception of what is possible has been expanded by our privilege and we demand a better world because it is our right”? It would seem we do the opposite. We go to war without so much as questioning the rationale, we sign away our civil liberties, we say nothing when the Supreme Court uses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to outlaw desegregation, and we sit back to watch the carnage on the evening news.
On campus, we sign petitions, join organizations, put our names on mailing lists, make
small-money contributions, volunteer a spare hour to tutor, and sport an entire wardrobe’s worth of Live Strong bracelets advertising our moderately priced opposition to everything from breast cancer to global warming. But what do we really stand for? Like a true postmodern generation we refuse to weave together an overarching narrative to our own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to present a cast of inspirational or revolutionary characters on our public stage, or to define a specific philosophy. We are a story seemingly without direction or theme, structure or meaning – a generation defined negatively against what came before us. When Al Gore once said “It’s the bination of narcissism and nihilism that really defines postmodernism,” he might as well have been echoing his entire generation’s critique of our own. We are a generation for whom even revolution seems trite, and therefore as fair a target for bland imitation as anything else. We are the generation of the Che Geuvera tee-shirt.
Jameson calls it “Pastiche” – “the wearing of a linguistic mask, speech in a dead language.” In literature, this means an author speaking in a style that is not his own – borrowing a voice and continuing to use it until the words lose all meaning and the chaos that is real life sets in. It is an imitation of an imitation,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re-envisioned so many times the original model is no longer relevant or recognizable. It is mass-produced individualism, anticipated revolution. It is why postmodernism lacks cohesion, why it seems to lack purpose or direction. For us, the post-everything generation, pastiche is the use and reuse of the old clichés of 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utrage – a perfunctory rebelliousness that has culminated in the age of rapidly multiplying non-profits and relief funds. We live our lives in masks and speak our minds in a dead language – the language of a society that expects us to agitate because that’s what young people do. But how do we rebel against a generation that is expecting, anticipating, nostalgic for revolution?
How do we rebel against parents that sometimes seem to want revolution more than we do? We don’t. We rebel by not rebelling. We wear the defunct masks of protest and moral outrage, but the real energy in campus activism is on the internet, with websites like moveon.org. It is in the rapidly developing ability to municate ideas and frustration in chatrooms instead of on the streets, and channel them into nationwide projects striving earnestly for moderate and peaceful change: we are the generation of Students Taking Action Now Darfur; we are the Rock the Vote generation; the generation of letter-writing campaigns and public interest lobbies; the alternative energy generation.
College as America once knew it – as an incubator of radical social change – is ing to an end. To our generation the word “radicalism” evokes images of al Qaeda, not the Weathermen. “Campus takeover” sounds more like Virginia Tech in 2007 than Columbia University in 1968. Such phrases are a dead language to us. They are vocabulary from another era that does not reflect the realities of today. However,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moveon.org revolution, the revolu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kid, is just as real and just as profound as the revolution of the 1960’s – it is just not as visible. It is a work in progress, but it is there. Perhaps when our parents finally stop pointing out the things that we are not, the stories that we do not write, they will see the threads of our narrative begin to e together; they will see that behind our pastiche, the post generation speaks in a language that does make sense. We are writing a revolution. We are just putting it in our own words.
1.Posteverything 一代
我从来没有获得任何新的见解我这一代的本质 , 或者美国大学不断变化的景观 , 在点燃的 理论。 点燃理论应该是类 , 你坐在房间的后面与其他厌倦大二穿着紧身牛仔裤 , 宽框眼镜 , 一个 具有讽刺意味的 t 恤和超大复古的耳机 , 只是等待讲座结束 , 这样你就可以点亮一个土耳其黄 金和步行去午餐一边听照办。我花了差不多就是这样 ,:通过结构主义、形式主义 , 性别理论、 后殖民主义 , 我太忙了翻看我的 Ipod, 看看资本主义压迫的父权世界秩序与《伊坦·弗洛美。 但当我们开始研究后现代主义 , 引起了我的共鸣 , 让我坐起来 , 重新审视看似冷漠的大学生文 人的我很自觉。
根据我的教科书 , 界定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在于 , 它是不可能的。困难是那么?职位。它定 义了自己以前那么消极反对自然主义 , 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野生革命——有时很难看到这 东西到底是什么。 它否认任何东西 , 甚至可以很好地解释。 体 , 分离 , 奇怪 , 有时威胁传统主义者 不理解它。虽然它出现在战后西方 (1949年”这个术语 ), 见证了其崛起的一代尚未想出一个 解释的后现代文化或社会的态度意味着未来。这个话题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 因为在一个类被 死信理论、后现代主义仍然是一个开放的书 , 诱人的年轻人和好奇。但也感兴趣我 , 因为什么 后现代主义——一个运动的问题都贴 , 所以沉默的定义本身——是一个大问题对今天的政治 和流行文化 , 其他的厌倦大二学生坐在我长大在一个后现代的世界。
在许多方面 , 作为一个大学生的一代 , 我们也极其邮报 :冷战后 , 后工业化 ,9 - 11之后的婴 儿潮 , ??在他著名的文章 , “ 后现代主义 , 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 “ 文学评论家甚至弗 雷德里克·詹姆逊称我们为“ post-literate 。 “我们这一代 , 是骑在一个世纪的战争和革命的尾 部推翻文明 , 推翻了专制社会秩序 , 并使我们有更多的特权和机会比其他任何社会历史。我们 可以完成任何一个时代。
然而我们走上街头和电视广播 , 说 “我们在这里 , 这是我们需求” ? 我们工厂我们年轻的反 叛的旗帜在华盛顿广场 , 说 “我们不会离开 , 直到我们看到改变 ! 我们的眼睛打开了我们的教育 和我们的观念可能的扩大了我们的特权 , 我们要求一个更好的世界 , 因为它是我们的权利” ? 似乎我们做相反的事情。我们去战争不质疑基本原理 , 我们签字放弃我们的公民自由 , 我们什 么也没说 , 最高法院使用“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 , 取缔种族隔离 , 我们坐下来观看晚间新闻上 的大屠杀。
在校园里 , 我们签署请愿书 , 加入组织 , 把我们的名字在邮件列表 , 使小面额的钱捐款 , 一个 备用小时家教 , 志愿者和体育整个衣柜的生活手镯广告我们的定价适度强烈反对从乳腺癌的 全球变暖。但我们真的代表什么呢 ? 像一个真正的后现代代我们拒绝一起编织一个包罗万象 的叙述自己的政治意识、展示的鼓舞人心的我们的公共舞台上或革命性的字符 , 或定义一个 特定的哲学。我们是一个故事似乎没有方向或主题 , 结构或意义——一代定义消极反对我们 之前发生了什么。当戈尔曾说过 :“自恋和虚无主义 , 真正定义了后现代主义 , ”他不妨呼应他 整整一代人的批判自己。我们这一代来说 , 甚至革命似乎是老生常谈 , 因此尽可能公平的模仿 的目标。我们是代切 Geuvera t恤。
詹姆逊称之为“模仿”——“语言的戴着面具 , 在死的语言。”在文学 , 这意味着一个作 者在一个风格 , 不是他自己的 , 借贷的声音 , 继续使用它直到失去所有意义和现实生活的混乱。 这是一个模仿的模仿 , 一直 re-envisioned 很多次原始模型不再是相关的或可辨认的。这是批 量生产的个人主义 , 预期的革命。这就是为什么后现代主义缺乏凝聚力 , 为什么它似乎缺乏目
的或方向。 对我们来说 , 把一代 , 模仿是使用和重用旧的社会变化和道德义愤的陈词滥调 , 敷衍 了事造反 , 达到时代的迅速繁殖非营利组织和救济基金。我们生活在面具和我们的思想在一 个死语言 , 语言的社会期望我们激动因为这是年轻人做的事。但是我们如何反抗一代期待 , 期 待 , 怀念革命 ?
我们如何反抗父母 , 有时似乎想要革命比我们做什么 ? 我们不喜欢。我们不反抗的反抗。 我们穿的废弃口罩抗议和道德义愤 , 但真正的能源在校园活动是在互联网上 , 这样的网站 moveon.org 。的快速发展在聊天室交流思想和挫折的能力 , 而不是在大街上 , 和通道成全国性 的项目努力认真温和和和平变革 :我们现在采取行动的学生代达尔富尔 , 我们投票的一代 , 一 代写信运动和公共利益的游说团体 , 替代能源的一代。
大学作为美国一旦知道它作为激进的社会变革的孵化器——即将结束。 我们这一代 “激 进主义”这个词让人联想到的基地组织 , 而不是预报员。“校园接管”听起来更像弗吉尼亚 理工大学在 2007年比 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 对我们这些短语死语言。 它们是词汇来自另一 个时代 , 并不能反映今天的现实。然而 , 科技革命 ,moveon.org 革命 , 革命组织的孩子 , 一样一样 真实和深刻的革命 ,1960年 , 它是不可见的。 这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工作 , 但它就在那里。 也许 当我们的父母终于停止指出我们没有的东西 , 我们不写的故事 , 他们会看到我们叙述的线程开 始聚集在一起 , 他们会看到我们模仿后面 , 后一代讲的语言意义。我们正在编写一个革命。我 们只是把它在自己的文字里。
2. 的 posteverything 代
我不期望得到任何新的见解, 我这一代人的本质, 或不断变化的美国学院, 在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应该是上课你坐在哪里都厌倦大二穿紧身牛仔裤后面的房间, 厚框眼镜, 一个讽刺 的 T 恤和超大的复古耳机,只是等待讲座结束所以你可以点亮一个土耳其黄金走到午餐一 边听照办。这是我花了相当多的方式,太:通过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性别理论,后殖民主 义,我是太繁忙的通过我的 iPod 看资本主义压迫的男权世界秩序跟伊坦。但我们开始研究 后现代主义的时候, 什么东西打动了我, 让我坐起来, 重新在看似布拉斯 é大学生年龄的文 人,我很自觉的人。
根据我的课本, 界定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是它是不可能的。 困难的是, 它是如此的 …… 后。 它定义了自己如此消极反对后才 – 自然主义, 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 野生革命, 看看它究竟是 什么有时很难。它否认任何可以解释整齐甚至根本。这是诙谐的,超然的,奇怪的,有时甚 至威胁到传统谁不明白。尽管它出现在战后的西方(这个词是在 1949),一代,见证着尚 未拿出后现代的态度对文化或社会的未来意味着什么的一个解释。 因为主题吸引我, 否则死 的信理论消耗类, 后现代主义仍然是一本打开的书, 很有诱惑力的年轻和好奇。 但这也激起 了我的兴趣是因为后现代主义 – 什么运动这么后一切问题, 所以沉默的定义本身 – 是一个更大 的问题对今天的政治和大众文化的其他学生说,厌倦了坐在我周围的人在后现代世界中长 大。
在许多方面, 作为一个大学生年龄的一代, 我们也非常后:后冷战, 后工业, 后婴儿潮, 11事件发生后 …… 在其著名的论文,一点 “ 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 , “ 文 学评论家弗里德里克詹姆森甚至称我们为 “ 后识字的。 ” 是这一代人正骑在一个世纪的战争和 革命推翻文明的末端, 推翻专制的社会秩序, 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特权和机会比历史上任何 其他社会。我们的时代去完成任何事情。
然而,我们走上街头,广播说:“ 我们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需求 ” ?我们厂我们的青春 叛逆在华盛顿广场国旗说:“ 我们不离开直到我们看到变化!我们的眼睛已经被我们的教育 和我们的可能是什么概念, 打开已经被我们的特权, 我们扩大需求一个更好的世界, 因为它 是我们的权利 ” ?看来我们做相反的。我们去打仗,没有那么多的质疑的理由,我们放弃了 我们的公民自由, 我们什么也没有说, 当最高法院以布朗诉教育委员会禁止种族隔离, 和我 们坐在晚报看好戏。
在校园里, 我们的请愿书上签名,加入组织, 把我们的名字写在邮件列表,小资金做贡 献, 备用小时志愿导师, 和运动的整个衣柜的生活强手镯广告我们中等价位的反对从乳腺癌 到全球变暖的一切。 但我们真的能代表什么呢?像一个真正的后现代代我们拒绝一起编织一 个我们自己的政治意识总体的叙事, 呈现一个铸造励志或革命对我国公共舞台人物形象, 或 定义一个特定的哲学。我们是一个故事,看似没有方向或主题,结构或意义 – 一代定义为负 面的反对什么,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当戈尔曾说 “ 这是自恋和虚无主义的真正定义了后现代 主义的结合, “ 他可能一直回响着我们自己的整个一代人的批判。我们是一代人甚至革命似 乎老套,因此公平目标,盲目的模仿其他。我们的车 geuvera T恤的代。
詹姆森称其为 “ 拼凑 ”–“ 穿着语言的面具,一个死的语言。 ” 文学,这意味着一个作者的 风格来说,是不是自己的 – 借声音和继续使用直到失去所有意义,混乱是现实生活集。这是
一个模仿的模仿, 一些已经重新设想很多次原始模型不再相关或辨认。 这是大规模生产的个 人主义,期待革命 . 这就是为什么后现代主义缺乏凝聚力,为什么它似乎缺乏目的和方向。 对我们来说,后一切的一代,仿作是使用和é老生常谈的社会变革和道德义愤的重用–敷衍 的叛逆, 终于在快速繁殖的非利润和救济金的年龄。 我们生活在面具和说我们死的语言–语 言社会期望我们鼓动因为这是年轻人做的。 但我们如何反抗的那一代人的期待, 期待, 怀念 革命?
我们怎么反抗父母, 有时似乎要革命的比我们还多?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反叛不反叛。 我 们穿的抗议和道德义愤的废弃的面具,但在校园活动真正能在互联网上,与类似的网站 MoveOn.org 。它是在快速发展的能力,交流思想和挫折在聊天室里而不是在街上,和渠道 为全国项目努力认真中和平的改变:我们现在采取行动达尔富尔生代; 我们是摇滚投票产生; 书信活动和公共利益游说团体的产生;替代能源发电。
学院作为美国曾经知道这–作为一个激进的社会变革–孵化器即将结束。 我们这一代人 的“激进主义”引起了基地组织的图像,而不是天气预报员。校园“接管”听起来更像是弗 吉尼亚理工大学 2007比 1968哥伦比亚大学。 这样的句子是死的语言给我们。 他们是来自另 一个时代的词汇,并不能反映现实的今天。然而,技术革命,革命的组织,该组织的孩子的 革命,是真正的和为 1960的–革命是不可见的一样深刻。这是一个进展中的工作,但它是 存在的。也许当我们的父母终于停止指出的东西, 我们没有, 我们不写的故事,他们会看到 我们的叙事线开始走到一起;他们会看到,在我们的后一代的模仿,讲的一种语言,是有道 理的。我们写的是一个革命。我们只是把它放在自己的话。
汉译英竞赛原文: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根性文化”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 文化、 科学、 艺 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传统文 化正在淡化, 乃至消失。 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抢救, 并对传统街巷和周边环境进 行整治,可防止传统村落无人化、空心化。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有形式之一, 是地方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 集中代表。 古村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体现出中华姓氏的血缘文化、 聚 族文化、伦理观念、祖宗崇拜、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地域特色等。
古村落是传统耕读文化和农业经济的标志, 在当前城市化巨大浪潮的冲击之下, 古村落 不可避免地被急功近利所觊觎和包围。 之所以强调保护古村落, 不是为了复古, 更不是为了 倡导过去的宗族居住生活模式, 而是为了了解和保留一种久远的文明传统, 最终是为了体现 现代人的一份历史文化责任感。
古村落与其说是老建筑, 倒不如说是一座座承载了历史变迁的活建筑文化遗产, 任凭世 事变迁, 斗转星移, 古村落依然岿然不动, 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向人们诉说着村落的沧桑变 迁,尽管曾经酷暑寒冬, 风雪雨霜, 但是古老的身躯依然支撑着生命的张力,和生生不息的 人并肩生存, 从这点上说, 沧桑的古村落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安慰。 在城市进入现代化的今 天, 对待古村落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 一座古村落的被改造或者消失, 也许很 多人没有感觉出丢了什么, 但是, 历史遗产少了一座古老的古村落, 就少了些历史文化痕迹, 就少了对历史文化的触摸感,也就很容易遗忘历史,遗忘了历史, 很难谈文化延承,同时失 去的还有附加在古村落上的文化魂灵。 看一个地方有没有文化底蕴, 有没有文化割裂感, 不 仅要看辉煌灿烂的文物遗留, 还可以从一座座古村落上感受出来, 从古村落高大的厅堂、 精 致的雕饰、 上等的用材, 古朴浑厚、 巧夺天工的建筑造型上感受出来。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写 过一篇和大树保护有关的文章:一条计划中的道路要穿过一位老人家门口, 要砍倒一株老樟 树。树小的时候,老人家还是孩子;现在,她人老了,树也大了。如果树能留下,老太太愿 意把自己的一部分房子捐出来,经过协调,工程部门同意留树。龙应台感慨道 :“人们承认 了:树,才是一个地方里真正的原住民,驱赶原住民,你是要三思而行的;不得不挪动时, 你是要深刻道歉的。”对于古村落,不得不改造和推倒时,同样需要三思而行。
作文八:《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4100字
作者:徐弘祖
初九日令顾仆觅米具炊。
余散步村北,遥晰细看,辨析此坞。东北自牧养北梁王山西支分界,东界虽大脊,而山不甚高;西界虽环支,而西北有石崖山最雄峻。又南为沙朗西山,又南为天生桥,而南属于陡坡东峡之山。其山东西两界既夹成大坞,而南北亦环转连属。其中水亦发源于龙潭,合南北峡而成溪,西注于富民螳螂,然不能竟达也;从坞西南入峡,捣入山洞,其洞深黑莫测,穿山西出,与陡坡之涧合。
洞上之山,间道从之,所谓“天生桥”也。然人从其上行,不知下有洞,亦不知洞之西透,山之中空而为桥;惟沙朗人耕牧于此,故有斯名。
然亦皆谓洞不可入,有虎狼,有妖祟,劝余由村后逾山西上,不必向水洞迂折。余不从。
既饭,乃南循坡麓行。
一里半,与溪遇,遂同入西峡。
其峡南北山壁夹而成,路由溪北沿北山之麓入,一里,仰见北崖之上,石壁盘突,其间骈列多门,而东一门高悬危瞰,势独雄豁,而磴迹甚微,棘翳崖崩,莫可著足。乃令顾仆并行李俟于下。
余独攀跃而上。
久之,跻洞东,又见一门侧进,余以为必中通大洞,遂从其侧倒悬入大洞门。
其门南向甚穹,洞内层累北上,深十余丈,而阔半之,然内无旁窦,即前外见侧迸之门,亦不中达也。
出洞,欲东上侧门;念西洞尚多,既下,欲再探西洞;望水洞更异,遂直从洞下,西趋水洞。又半里,西峡既尽,山环于上,洞辟于下,水从东来逼南崖,捣西洞入,路从其北坠冈下。余令肩夫守行李于冈上,与顾仆入洞。洞门东向,高十余丈,而阔半之。始涉水从其南崖入,水漱北崖而环之。入五六丈,水环北崖,路环南崖,俱西转。
仰见南崖之上,层覆叠出,突为危台,结为虚楼,皆在数丈之上,氤氲阖辟,与云气同为吞吐。从其下循之西入,北崖尚明,水漱之;南崖渐暗,路随之。西五六丈,南崖西尽,水从北崖直捣西崖下,西崖遂下嵌成潭,水呜呜其中,作冲激声,遂循西崖北折去。路乃涉水循东崖,北向随之。洞转而北,高穹愈甚,延纳余朗,若昧若明。又五六丈,水漱北崖复西转,余亦复涉西涯。于是水再环北崖,路再环南崖,竟昏黑不可辨,但闻水声潺潺。又五六丈,复西遇水,其水渐深,既上不可见,而下又不可测,乃出。
出复四渡水而上冈。
闻冈上有人声,则沙朗人之耕陇者。
见余入洞,与负行李人耦语相对私语待之。为余言,水之西出,即陡坡北峡;山之上度,即天生桥间道所从,如前之所标记者。始恨不携炬,竟西从洞中出也。其人又为余言,富民有老虎洞,在大溪之上,不可失。余谢之。乃西上蹑岭,一里半,登其脊,是为天生桥。脊南石峰嶙峋,高耸而出,其脉自陟坡东,度脊而北,间道循其东陲,陡坡之涧,界其西麓;至此又跨洞北,属于沙朗后西山,水从其下穿腹西出,路从其上度脊西行。脊西瞰,即陡坡涧水,直走而北,至此西折,脊上之路,亦盘壑西坠。益信出水之洞,即在其下,心悬悬欲一探之。
西行山半者一里,见有岐直下峡底,遂令顾奴同负襄者由大道直前,余乃独下趋峡中。半里,抵峡底,遂溯水东行。
一里,折而南,则后洞庞然西向,其高阔亦如前洞,水从其中踊跃而出,西与南来之涧合而北去。余溯流入洞,二丈后,仰睇洞顶,上层复裂通于门外,门之上,若桥之横于前,其上复流光内映,第高穹之极,下层石影氤氲,若浮云之上承明旭太阳光也。洞中流,初平散而不深,随之深入数丈,忽有突石中踞,浮于水面,其内则渊然深汇,磅礴崖根,不能溯入矣。洞顶亦有石倒骞,以高甚,反不觉其夭矫。其门直而迥,故深入而犹朗朗,且以上层倒射之光,直彻于内也。出洞,还顾洞门上,其左悬崖甚峭,上复辟成一门,当即内透之隙。乃涉涧之西,遥审崖间层叠之痕,孰可著足,孰可倒攀,孰可以宛转达,孰可以腾跃上。乃复涉涧抵崖,一依所审法试之。
半晌,遂及上层外,门更廓然高穹也。
入其内,为龛为窝,为台为榭,俱浮空内向。内俯洞底,波涛破峡,如玉龙负舟,与洞顶之垂幄悬帔,昔仰望之而隐隐者,兹如缨络随身,幢幡覆影矣,与蹑云驾鹤,又何异乎?坐久之,听洞底波声,忽如宏钟,忽如细响,令我神移志易。及下,层崖悬级,一时不得腠理còu纹理,攀挂甚久。忽有男妇十余人,自陡坡来,隔涧停睇,迨余下,问何所事。余告以游山。两男子亦儒者,问其上何有。余告以景不可言尽。恐前行者渐远,不复与言,遂随水少北转而西行峡中。
一里,渐上北坡。缘坡西行,三里,峡坞渐开。又四里,坞愈开。其北崖逾山南下者,即沙朗后山所来道;其南坡有聚落倚南山者,是为头村。路至此始由坞渡溪。溪上横木为桥,其水即陡坡并天生桥洞中所出,西流而注于螳螂川者也。
从溪南随流行一里,过头村之西。沿流一里半,复上坡西行。
二里,再下坞中。半里,路旁有卖浆草舍倚南坡,则顾仆与行李俱在焉。
遂入饭。
又西盘南山之嘴,一里余,为二村。
村之西有坞北出,横涉而过之。
半里,复上坡,随南山而西,上倚危崖,下逼奔湍急流。五里,有村在溪北,是为三村。至是南界山横突而北,北界山环三村之西,又突而南,坞口始西窒焉。路由溪南跻北突之坡而上,一里半。抵峰头。其峰北瞰三村溪而下,溪由三村西横啮北峰之麓,破峡西出。峡深嵌逼束,止容水不容人,故路逾其巅而过,是为罗鬼岭,东西分富民、昆明之界焉。过岭西下四里,连过上下罗鬼两村,则三村之流,已破峡西出。界两村之中而西,又有一溪自北坞来,与三村溪合并西去。路随之,行溪南二里,抵西崖下,其水稍曲而南,横木梁渡之。有村倚北山而聚,是为阿夷冲。
又从其西一里半,逾一波。又一里半,昏黑中得一村,亦倚北山,是为大哨。觅宿肆不得,心甚急。又半里,乃从西村得之,遂宿其家。
初十日鸡鸣起饭,出门犹不辨色。西南行塍中,一里半,南过一石桥,即阿夷冲溪所出也。溪向西北流,路度桥南去。半里,又一水自东南峡中来,较小于阿夷冲溪,即《志》所云洞溪之流也。二流各西入螳螂川。度木桥一里余,得大溪汤汤大水奔流,即螳螂川也;自南峡中出,东北直抵大哨西,乃转北去而入金沙江。有巨石梁跨川上,其下分五巩,上有亭。其东西两崖,各有聚落成衢,是为桥头。过桥,西北一里,即富民县治。由桥西溯川南行七里,为河上洞。先是有老僧居此洞中,人以老和尚洞呼之,故沙朗村人误呼为老虎洞。余至此,土人犹以为老和尚也。及抵洞,见有刻为河上洞者,盖前任县君以洞临溪流,取河上公之义而易之。
甫过桥,余问得其道,而顾仆与负囊者已先向县治。余听听任其前,独沿川岸溯流去。
一里,西南入峡。
又三里,随峡转而南,皆濒川岸行。
又二里,见路直蹑山西上,余疑之,而路甚大,姑从之。一里,遇樵者,始知上山为胡家山道,乃土寨也,乃复下,濒川而南。一里,其路又南上山,余觇其旁路皆翳,复随之。蹑山南上,愈上愈峻,一里,直登岭脊,而不见洞。其脊自西峰最高处横突而东,与东峰壁夹川流,只通一线者也。盖西岸之山,南自安宁圣泉西龙山分支传送而来,至此耸为危峰,屏压川流,又东北坠为此脊,以横扼之;东岸之山,东自牛圈哨岭分支传送而来,至此亦耸为危嶂,屏压川流,又西与此脊对而挟持之。登此脊而见脊南山势崩坠,夹川如线,川自南来,下嵌其底,不得自由,惟有冲跃。脊南之路,复坠渊而下,以为此下必无通衢,而坠路若此,必因洞而辟。复经折随之下,则树影偃密,石崖亏蔽,悄非人境。
下坠一里,路直逼西南高峰下,其峰崩削如压,危影兀兀欲坠。路转其夹坳间,石削不容趾,凿孔悬之,影倒奔湍间,犹窅yǎo深远然九渊比喻其水很深也。至是余知去路甚远,已非洞之所丽,而爱其险峭,徘徊不忍去。忽闻上有咳声,如落自九天。已而一人下,见余愕然,问何以独踞此。余告以寻洞,曰:“洞在隔岭之北,何以逾此?”余问:“此路何往?”曰:“沿溪蹑峭,四十里而抵罗墓。”则此路之幽阒,更非他径所拟矣。
虽不得洞,而觇此奇峭,亦一快也。
返跻一里,复北上脊。见脊之东有洞南向,然去川甚远,余知非河上洞,而高揽南山,凭临绝壑,亦超然有云外想,遂披棘攀崖入之。其洞虽不甚深,而上覆下平,倒插青冥苍天,呼吸日月,此为最矣。
凭憩久之,仍逾脊北下。
一里抵麓,得前所见翳路,瞰川崖而南,半里,即横脊之东垂也。前误入南洞,在脊南绝顶,此洞在脊北穷峡。洞门东向,与东峰夹束螳川,深嵌峡底,洞前惟当午一露日光,洞内之幽阻可知也。洞内南半穹然内空,北半偃石外突;偃石之上,与洞顶或缀或离;其前又竖石一枝,从地内涌起,踞洞之前,若涌塔然。
此洞左之概也。
穹入之内,崆峒窈窕,顶高五六丈,多翱翔卷舒之势。
五丈之内,右转南入,又五丈而窅然西穹,阒黑莫辨矣。
此洞右之概也。
余虽未穷其奥,已觉幽奇莫过,次第滇中诸洞,当与清华、清溪二洞相为伯仲。而惜乎远既莫闻,近复荒翳,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而已!
出洞,遂随川西岸遵故道七里,至桥头。
又北一里余,入富民县南门,出北门;无城堞,惟土墙环堵而已。盖川流北向,辟为大坞,县治当西坡之下,其北有余支掉臂而东,以障下流,武定之路,则从此臂逾坳北去,川流则湾此臂而东北下焉。
时顾仆及行李不知待何所,余踉跄而前,又二里,及之坳臂之下,遂同上峡中,平逾其坳。三里,有溪自西南山峡出,其势甚遥,乃河上洞西高峰之后,夹持而至,东注螳川者。其流颇大,有梁南北跨之。北上坡,又五里,饭于石关哨。逾坳北下,日色甚丽,照耀林壑。西有大山曰白泥塘,其山南北横耸,如屏插天。土人言,东下极削而西颇夷,其上水池一泓,可耕可庐也。山东之水,即由石关哨北麓而东去。
共二里,涉之,即缘东支迤逦北上。其支从白泥东北环而南下者,其腋内水亦随之南下,合于石关北麓。路溯之北,八里,又逾其坳。
坳不甚峻,田塍叠叠环其上,村居亦夹峙,是为二十里铺。又四里为没官庄,又三里为者墕关。其处坞径旁达,聚三流焉。一出自西南峡中者,最大,即白泥塘山后之流也,有石梁跨其上,梁南居庐,即者墕关也。越梁西北上一里,复过一村庐,又一小水自西峡来,又一水自西北峡来,二水合于村庐东北,稍东,复与石梁下西南峡水合而东北去,当亦入富民东北螳川下流者。过村庐之西北,有平桥跨西峡所出溪上,度其北,遂西北上岭。其岭盖中悬于西北两涧之中,乃富民、武定之界也。盘曲而上者三里,有佛宇三楹,木坊跨道,曰“滇西锁钥”,乃武定所建,以为入境之防者。又西上一里余,当山之顶有堡焉,其居庐亦盛,是为小甸堡。有歇肆在西隘门外,遂投之而宿。
十一日自小甸堡至武定府歇。
作文九:《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7800字
作者:徐弘祖
二十六日鸡再鸣,饭而出店,即北向循西山行。三里,曙色渐启。见有岐自西南来者,有岐自东北来者,而中道则直北逾坳。盖西界老山至此度脉而东,特起一峰,当关中突,障扼川流,东曲而盘之,流为所扼,稍东逊之,遂破峡北西向,坠级争趋,所谓石龙坝也。此山名为九子山,实海口下流当关之键,平定哨在其南,大营庄在其东,石龙坝在其北。
山不甚高大,圆阜特立,正当水口,故自为雄耳。
山巅有石九枚,其高逾于人,骈立峰头,土人为建九子母庙,以石为九子,故以山为九子母也。余时心知正道在中,疑东北之岐为便道,且可一瞰川流,遂从之。一里抵大营庄,则川流轰轰在下,舟不能从水,陆不能从峡,必仍还大路,逾坳乃得;于是返辙,从峰西逾岭北下。共二里,有小水自西南峡来,渡之。复西上逾坡,则坡北峡中,螳川之水,自九子母山之东破峡北出,转而西,绕山北而坠峡,峡中石又横岨而层阂之,水横冲直捣,或跨石之顶,或窜石之胁,涌过一层,复腾跃一层,半里之间,连坠五六级,此石龙坝也。此水之不能通舟,皆以此石为梗。昔治水者多燔fán焚烧石凿级,不能成功,土人言凿而辄长,未必然也。
石级既尽,峡亦北转。路从峡西山上,随之北行。下瞰级尽处,峡中有水一方,独清潴,土人指为青鱼塘,言塘中青鱼大且多。按《志》,昆阳平定乡小山下有三洞,泉出汇而为潭,中有青鱼白鱼,俗呼随龙鱼,岂即此耶?北二里,峡稍开,有村在其下,为青鱼塘村。北二里,西北蹑一岭,此岭最高,始东见观音山与罗汉寺碧鸡山,两峰东峙。又北见遥山一重,横亘众山之北,西尽处特耸一峰最高,为笔架山;其西又另起一峰,与之骈立,则老龙之龙山也;东尽处分峙双岫,亦最高,为进耳山,其南坳稍伏而豁,则大道之碧鸡关也。两最高之间,有尖峰独锐,透颖于横脊之南,是为龙马山,其下则沙河之水所自来也。惟西向诸山稍伏而豁,大道之往迤西者从之,而老脊反自伏处南度。
老龙之脊,西北自丽江、鹤庆东,南下至楚雄府南,又东北至禄丰、罗次北境,又东至安宁州西北境,东突为龙山;遂南从安宁州之西,又南度三泊县之东,又南向绕昆阳州之西南,乃折而东经新兴州北,为铁炉关;又东经江川县北,为关索岭。
又东峙为屈颡巅山,乃折而东北,为罗藏山,则滇池、抚仙湖之界脊也。
始西一里,逾其巅。又西北下一里,则螳川之水,自岭之北麓环而西,又转而南。岭西有村,濒川而居,置渡川上,是曰武趣河,昆阳西界止此,过渡即为安宁州界。武趣之河,绕村南曲,复转西峡去;路渡河即西北上坡。连越土垅二重,共五里,北下,有水一塘在东坞中。又北二里,有水一塘在西坞中。又北一里半,有村在路东。又北一里半,坡乃北尽,坡北始开东西大坞。乃下坡西向行坞中,二里,有水东北自北界横亘中尖峰下来,是为沙河。其流颇大,石梁东西跨之。
河从梁下南去,螳川之水,自武趣西峡转而北来,二水合于梁南,半里,遂西北至安宁州城之南,于是北向经城东而北下焉。过沙河桥,又西北一里,则省中大道自东北来,螳大川自城南来,俱会于城东,有巨石梁东西跨川上,势甚雄壮。
过梁即为安宁城。
入其东门,阛阓颇集,乃沽饮于市,为温泉浴计。饮毕,忽风雨交至。始持伞从南街西行,已而知道禄裱大道,乃返而至东门内,从东街北行。半里,过州前,从其东复转北半里,有庙门东向,额曰“灵泉”,余以为三潮圣水也,入之。有巨井在门左,其上累木横架为梁,栏上置辘轳以汲取水,乃盐井也。
其水咸苦而浑浊殊甚,有监者,一日两汲而煎焉。
安宁一州,每日夜煎盐千五百斤。城内盐井四,城外盐井二十四。每井大者煎六十斤,小者煎四十斤,皆以桶担汲而煎于家。
又西转过城隍庙而北,半里,出北门。风雨凄凄,路无行人,余兴不为止,冒雨直前。
随螳川西岸而北,三里半,有村在西山麓,其后庙宇东向临之,余不入。又北二里半,大路盘山西北转;有岐下坡,随川直北行。余乃下从岐,一里半,有舟子舣舟渡,上川东岸,雨乃止。复循东麓而北,抵北岭下,川为岭扼,西向盘壑去,路乃北向陟岭。
岭颇峻,一里逾岭北,又一里,下其北坞,有小水自东北来,西注于川,横木桥度之。共一里,又西北上坡,有村当坡之北,路从其侧,一里,逾坡而北。再下再上,共三里,西瞰螳川之流,已在崖下。崖端有亭,忽从足底涌起,俯瞰而异之。亟舍路西向下,入亭中,见亭后石骨片片,如青芙蓉涌出。其此复有一亭,下乃架木而成者。瞰其下,则中空如井,有悬级在井中,可以宛转下坠。余时心知温泉道尚当从上北行,而此奇不可失,遂从级坠井下。其级或凿石、或嵌木,或累梯,共三转,每转约二十级,共六十级而至井底。井孔中仅围四尺,其深下垂及底约四五丈。井底平拓,旁裂多门,西向临螳川者为正门,南向者为旁门。
旁门有屏斜障,屏间裂窍四五,若窗棂户牖,交透叠印,土人因号之曰“七窍通天”。
“七窍”者,谓其下之多门:“通天”者,谓其上之独贯也。旁门之南,崖壁巉削,屏列川上;其下洞门,另辟骈开,凡三四处,皆不甚深透,然川漱于前,崖屏于上,而洞门累累,益助北洞之胜。再南,崖石转突处,有一巨石下坠崖侧,迎流界道,有题其为“醒石”者,为冷然笔。
冷然,学道杨师孔号。杨系贵州人。石北危崖之上,有大书“虚明洞”三大字者,高不能瞩其为何人笔。其上南崖,有石横斜作垂手状,其下亦有洞西向,颇大而中拓,然无嵌空透漏之妙。
“虚明”二字,非此洞不足以当之。
“虚明”大书之下,又有刻“听泉”二字者,字甚古拙,为燕泉笔。
燕泉,都宪何孟春号。何,郴州人,又自叙为吾邑人。又其侧,有“此处不可不饮”,为升庵笔,升庵,杨太史慎号。而刻不佳,不若中洞。门右有“此处不可不醉”,为冷然笔,刻法精妙,遂觉后来者居上。又“听泉”二字上,刻醒石诗一绝,标曰“姜思睿”,而醒石上亦刻之,标曰“谱明”。谱明不知何人,一诗二标,岂谱明即姜之字耶?
此处泉石幽倩,洞壑玲珑,真考槃贤者隐居深谷之胜地,惜无一人栖止。
大洞之左,穹崖南尽,复有一洞,见烟自中出,亟入之。其洞狭而深,洞门一柱中悬,界为二窍,有儸儸囚发赤身,织草履于中,烟即其所炊也。洞南崖尽,即前南来之坞,下而再上处也。
时顾仆留待北洞,余复循崖沿眺而北。北洞之右,崖复北尽,遂蹑坡东上,仍出崖端南来大道。半里,有庵当路左,下瞰西崖下,庐舍骈集,即温泉在是矣。庵北又有一亭,高缀东峰之半,其额曰“冷然”。当温泉之上,标以御风之名,杨君可谓冷暖自知矣。由亭前蹑石西下,石骨棱厉。余爱其石,攀之下坠,则温池在焉。池汇于石崖下,东倚崖石,西去螳川数十步。
池之南,有室三楹,北临池上。
池分内外,外固清莹,内更澄澈,而浴者多就外池。内池中有石,高下不一,俱沉水中,其色如绿玉,映水光艳烨然。
余所见温泉,滇南最多,此水实为第一。池室后,当东崖之上,有佛阁三楹,额曰“暖照”,南坡之上,有官宇三楹,额曰“振衣千仞”。皆为土人锁钥,不得入。
余浴既,散步西街,见卖浆及柿者,以浴热买柿啖之。
因问知虚明之南,尚有云涛洞,川之西岸,曹溪寺旁,有圣水,相去三里,皆反在其南,可溯螳川而游也。盖温池之西滨螳川东岸,夹庐成衢,随之面北,百里而达富民。川东岸山最高者为笔架峰,即在温池东北,《志》所谓岱晟山也;川西岸山最高者为龙山,曹溪在其东陇之半,《志》所谓葱山也。二山夹螳川而北流,而葱山则老脊之东盘者矣。
余时抵川上,欲先觅曹溪圣水,而渡舟在川西岸,候之不至,遂南半里,过虚明诸洞下。南抵崖处,坡曲为坞,宜仍循川岸而南,以无路,遂上昔来大路隅,由小岐盘西崖而南。亦再下再上,一里半,有一村在坡南,是为沈家庄。老妇指云涛洞尚在南坡外。又南涉坞,半里登坡,路绝而不知洞所在。
西望隔川,有居甚稠,其上有寺,当即曹溪。有村童拾薪川边,遥呼而问所谓云涛洞者,其童口传手指,以川隔皆不能辨。望见南坡之下,有石崖一丛,漫趋之。至其下,仰视石隙,丛竹娟娟,上有朱扉不掩。
登之,则磴道逶迤,轩亭幽寂,余花残墨,狼藉蹊间,云牖石床,离披洞口。轩后有洞门下嵌,上有层楼横跨,皆西向。
先登其楼,楼中供大士诸仙像,香几灯案,皆以树根为之,多有奇古者。其南有卧室一楹,米盎即米缸书簏书箱,犹宛然其内,而苔衣萝网,封埋已久,寂无径行,不辨其何人所构,何因而废也。下楼入洞,初入若室一楹,侧有一窞dàn,下陷窈黑。其北又裂一门,透裂入,有小窍斜通于外,见竹影窜入,即堕黑而下。南下杳不知其所底,北眺亦有一牖上透,第透处甚微,光不能深烛,以手扪隘,以足投空,时时两无所著,又时时两有所碍。既至其底,忽望西南有光烨然,转一隘,始见其光自西北顶隙透入,其处底亦平,而上复穹焉高盘。
倏然有影掠隙光而过,心异之,呼顾仆,闻应声正在透光之隙,其所过影即其影也。复转入暗底,隙隘崖悬,无由著足,然而机关指内部结构渐熟,升跻似易,觉明处之魂悸害怕,不若暗中之胆壮也。再上一层,则上牖微光,亦渐定中生朗,其旁原有细级,宛转崖间,或颓或整,但初不能见耳。
出洞,仍由前轩出扉外,见右崖有石刻一方,外为棘刺结成窠网,遥不能见。余计不能去,竟践而入之,巾履俱为钩卸,又以布缚头护网,始得读之。乃知是庵为天启丙寅(公元1626年)州人朱化孚所构。
朱,壬辰进士。
其楼阁轩亭,俱有名额匾,住山僧亦有名有诗,未久而成空谷,遗构徒存,只增慨耳!
既下至川岸,若一航渡之,即西上曹溪。时不得舟,仍北三里至温泉,就舟而渡,登西岸,溯川南行。望川东虚明崖洞,若即若离,杳然在落花流水之外。南一里,又见川东一崖,排突阵列突出亦如虚明,其下亦有多洞迸裂,门俱西向,有大书其上为“青龙洞”、为“九曲龙宫”者,隔川望之,不觉神往。土人言此二洞甚深,篝火以入,可四五里,但中黑无透明处。此洞即在沈家庄北,余前从虚明沿川岸来,即可得之,误从其上,行崖端而不知,深为怅怅遗憾而不快;然南之云涛,北之虚明,既已两穷游遍,此洞已去而复得之对涯,亦未为无缘也。又南一里,抵川西村聚。从其后西上山,转而南,又西上,共一里,遂入曹溪寺。寺门东向,古刹也。余初欲入寺觅圣泉,见殿东西各有巨碑,为杨太史升庵所著,乃拂碑读之,知寺中有优昙花树诸胜,因觅纸录碑,遂不及问水。是晚,炊于僧寮,宿于殿右。
二十七日晨起,寒甚。余先晚止录一碑,乃殿左者,录未竟,僧为具餐,乃饭而竟之。有寺中读书二生,以此碑不能句即断句,来相问,余为解示。
二生:一姓孙,安宁州人;一姓党,三泊县人。党生因引余观优昙树。其树在殿前东北隅二门外坡间,今已筑之墙版中,其高三丈余,大一人抱,而叶甚大,下有嫩枝旁丛。闻开花当六月伏中,其色白而淡黄,大如莲面瓣长,其香甚烈而无实果实。余摘数叶置囊中。遂同党生由香积北下坡,循坳而北,一里半,观圣泉。泉从山坡大树根下南向而出,前以石环为月池,大丈余,潴水深五六寸余,波淙淙由东南坡间泻去。
余至当上午,早潮已过,午潮未至,此正当缩时,而其流亦不绝,第潮时更涌而大耳。党生言,穴中时有二蟾蜍蛤蟆出入,兹未潮,故不之见,即碑所云“金崷quū”,号曰“神泉”者矣。月池南有亭新构,扁曰“问潮亭”,前巡方使关中张凤翮为之记。党生又引余由泉西上坡,西北缘岭上,半里,登水月庵。庵东北向,乃葱山之东北坳中矣。
庵洁而幽,为乡绅王姓者所建。庭中水一方,大仅逾尺,乃建庵后劚zhú挖掘地而出者。
庵前有深池,泉不能蓄也。
既复下至圣泉,还至曹溪北坡坳,党生别余上寺,余乃从岐下山。
一里,抵昨村后上山处。由村后南行半里,复东望川东回曲中,石崖半悬,飞楼临丹,即云涛洞也。川水已从东盘曲,路犹循西山南向下,因其山坞自南而转也。一里余,始循南山而东。
二里,则其川自坞北曲而南,与路遇,既过,路又循东山溯溪转而北,一里,乃东向陟南山之北,一里乃转东南行。一里,南陟一西来之峡,又南上坡。一里,与前来温泉渡西大道合,始纯南行。六里,入北城门。见有二女郎,辫发双垂肩后,此间幼童女,辫发一条垂脑后。女郎及男之长者,辫发两条垂左右耳旁。
女仍用包髻,男仍用巾帽冠其上。
若儸儸则辫发一条,周环于脑额,若箍其首者。又有男子未冠者,从后脑下另挽一小鬏(dí)若螺,缀于后焉。手执纨wán扇(用细绢做的扇),嫣然在前,后有一老妇随之,携牲盒纸锭,将扫墓郊外。
此间重十月朝祭扫。
家贫不及者,至月终亦不免也。
南中所见妇女,纤足姣好,无逾此者。入城一里半,饭于东关,乃出,逾巨石梁,遵大道东北行。
半里,有小溪自东坞来,溯之行。从桥南东去,三里半,上坡。又一里,逾东安哨岭。岭不甚峻,东北从横亘大山分陇西南下,为安宁东第一护城之砂亦即障碍的意思者也。
过岭东下,始见沙河之水,自东北来。
随其坞东入,过站摩村,共十五里,为始甸铺。又四里,过龙马山,屼屼北透,横亘大山之南。
路绕其前而东,又四里,始与沙河上流之溪遇。有三巩石梁东跨其上,是曰大桥。其水自东北进耳二尖峰西、棋盘山南峡来,西南至安宁城东,南入于螳川者也。又半里,东上坡,宿于高枧桥村。
二十八日平明,东行一里半,上坡,为安宁东界,由此即为昆明地。
陂陀高低不平高下,以渐升陟而上,八里,其坞自双尖后进耳山来,路遂由南陇上。又二里,山坳间有聚庐当尖,是为碧鸡关。盖进耳之山峙于北,罗汉之顶峙于南,此其中间度脊之处,南北又各起一峰夹峙,以在碧鸡山之北,故名碧鸡关,东西与金马即金马关遥对者也。关之东,向东南下为高峣,乃草海西岸山水交集处,渡海者从之;向西北下为赤家鼻,官道之由海堤者从之。余时欲游进耳,遂西北下坡半里,循西山北行。二里,有村在西山之麓,是为赤家鼻。大道由其前北去,乃西折而入村。村倚山而庐建房。有池潴坡侧,大不逾五尺,村人皆仰汲焉。中复有鱼,有垂钓其上者,亦龙潭之浅者也。
由池南上坡,岭道甚峻。
半里,登冈上,稍北而曲,有坊当道,则进耳山门外坊也,其寺尚隔一坑。由坊西望,见寺后大山环于上,此冈绕于前,内夹深坑,旋转而入,若耳内之孔,寺临孔上盘朵边,以“进耳”取名之义,非身履此冈,不见其亲切贴切也。
进坊,西向沿坑入,半里,有岐西逾大山之坳;而入寺之路,则沿坑南转。盘崖半里,西上入寺中。寺门东向,登其殿,颇轩爽,似额端,不似耳中也。
方丈在殿北,有楼三楹在殿南。
其楼下临环坑,遥览滇海,颇如太华之一碧万顷,而此深远矣。入方丈,有辛贡士伯敏者叫辛伯敏的贡士,迎款殷勤。僧宝印欲具餐,辛挥去,令其徒陈履、陈履温二陈乃甲戌进士履忠弟。及其弟出见,且为供荤食。复引余登殿南眺海楼,坐谈久之。余欲趋棋盘山,问道于宝印。
宝印曰:“由坊东下山,自赤鼻山宝珠寺上为正道,路且三十里。由此寺北,西逾大山之坳,其路半之,但空山多岐,路无从觅耳。”乃同辛君导余从殿后出,遂北至坳下东来岐路,始别去。余乃西上,半里逾坳,半里西北稍下,一里涉中洼。
洼西复有大山,南北横峙,与东界进耳后双尖,并坳北之巅,东西夹成中洼。由洼西复循西山之东北行,一里,循岭北转而西,稍下一里,度峡西上。其西复有大山,南北横峙,遂西向横蹑之,一里半,登其冈。
见西南随坞有路,上逾其脊,将趋之。有负刍者背草的人来,曰:“棋盘路在北,不在西也。”乃循西山之东,又北行,其路甚微,若断若续。二里半,从西山北坳透脊西出,始望见三家村在西坞中,村西盘峙一峰,自北而南,如屏高拥,即棋盘山也。其脉北自妙离寺三华山西南来,复耸此峰。分支西度,为温泉之笔架山;分支南下,为始甸后之龙马山;南环东亘,即为所逾之脊;而南度为进耳、碧鸡者也。脊北山复横列东北,至宝珠、赤鼻而止,为三家村东界护山。余昔来自金马以东,即遥望西界山横如屏,其顶复有中悬如覆釜倒覆的锅,高出其上者,即此棋盘峰也,而不知尚在重壑之内,外更有斯峰护之,洵实在是西峰之领袖矣。从坳西转,循东山北崖半里,乃西向下。一里,行壑中,有水北流,西涉之。又半里抵三家村,其村倚棋盘东麓。
路当从村北西上,乃误由村南度脊处循峡西南上,竟不得路。攀蹑峡中三里,登一冈,有庵三楹踞坪间,后倚绝顶,其前东瞰滇中,乃发僧玄禅与僧裕庵新建者。玄禅有内功,夜坐峰头,晓露湿衣,无所退怖退缩害怕;庵中四壁未就,不以为意也。日已西昃,迎余瀹即煮茗煮粥,抵暮乃别。
西上跻峰,一里,陟其巅。又西向平行顶上一里,有寺东北向,则棋盘寺也。时已昏黑,遂啜茗喝茶而就榻。
二十九日凌晨起,僧为余炊,余乃独蹑寺后绝顶。
时晓露甚重,衣履沾透。顶间无高松巨木,即丛草亦不甚深茂,盖高寒之故也。顶颇平迥。其西南皆石崖矗突,其性平直而中实,可劈为板,省中取石,皆于此遥负之,然其上反不能见,以坳于内也因为藏于山坳中。西北坞中,有大壑回环,下有水二方,村庐踞其上,即《志》所载勒甸村龙泉也,其水分青、白色。西南峡中水,则循龙马山东而去,当即沙河之源矣。
东南即三家之流。
是顶亦三面分水之处,第一入滇池,两入螳川,皆一派耳。由顶远眺,则东北见尧林山尖耸,与邵甸梁王山并列;东南见罗藏山,环峙海外;直南见观音山屼岦光秃而高耸,为碧鸡绝顶掩映,半浮半隐;直西则温泉笔架山连翩而去;惟西北崇山稍豁,则螳川之所向也。
下饭于寺。
乃同寺僧出寺门东行三十步,观棋盘石。石一方横卧岭头,中界棋盘纹,纵横各十九道。
其北卧石上,楷书“玉案晴岚”四大字,乃碧潭陈贤所题。南有二石平庋置放,中夹为穴,下坠甚深,僧指为仙洞,昔有牧子坠羊其中,遂以石填塞之。
僧言此山之腹皆崆峒,但不得其门而入耳。
穴侧亦有陈贤诗碑,已剥斑剥脱落不可读。乃还寺,录昆明令汪从龙诗碑。仍令幼僧导往峰西南,观凿石之崖。其崖上下两层,凿成大窟如厦屋。其石色青绿者,则腻而实;黄白者,则粗而刚坚硬。其崖间中嵌青绿色者两层,如带围,各高丈余,故凿者依而穴之。
其板即取出的石板有方有长,方者大径五六尺,长者长径二三丈,皆薄一二寸,其平如锯,无纤毫凹凸,真良材也。还从寺前东向下,一里,过新庵之左。
直下者一里半,过三家村左,渡涧。又一里半,东逾石山之坳。其山乃东界北走之脉,至此复突一峰,遂北尽焉。从坳东坠崖而下,复渐成一坑,随之行三里,为宝珠寺。未至寺,其西坠峡处,坑水溃破堤而出而为瀑,悬崖三级下,深可十五六丈,但水细如络丝,不如疋练也。宝珠寺东向,倚山之半,亦幽亦敞。由其前坠坡直下,五里抵山麓,为石鼻山,聚落甚盛,盖当草海之西,碧鸡关大道即出其下也。由村转北一里半,东北与大道合,于是东向湖堤。二里半,有村当堤之冲,曰夏家窑。过此,遂遵堤行湖中。
堤南北皆水洼当时水位较高,故堤两边皆水,现已干涸而成田地,堤界其间,与西子苏堤无异和杭州西湖苏堤一样。盖其洼即草海之余,南连于滇池,北抵于黄土坡,西濒赤鼻山之麓,东抵会城,其中支条错绕,或断或续,或出或没,其濒北者,《志》又谓之西湖,其实即草海也。
昔大道迂回北坡,从黄土坡入会城,傅玄献为侍御时,填洼支条,连为大堤,东自沐府鱼塘,西接夏家窑,横贯湖中,较北坡之迂,省其半焉。东行堤上一里半,复有冈有桥,有栖舍介水中央。半里,复遵堤上东行湖中,遥顾四围山色,掩映重波间,青蒲偃水,高柳潆堤,天然绝胜;但堤有柳而无花,桥有一二而无二六,不免令人转忆西陵耳。又东二里,湖堤既尽,乃随港堤东北二里,为沐府鱼池在今昆明医学院附近。又一里半,抵小西门,饭于肆。东过闸桥,滨濠南而东一里,入城南旧寓。问吴方生,则已隔晚向晋宁矣。已而见唐大来寄来行李书画,俱以隔晚先至,独方生则我来彼去,为之怅怅。乃计复为作书,令顾仆往晋宁谢唐君,别方生,并向大来索陶不退书。陶讳挺,有诗翰声,向官于浙。前大来欲为作书,闻其已敌,乃止。适寓中有高土官从姚安来,知其犹在,皆虚传如眉公也,故复索书往见之。
作文十:《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5700字
作者:徐弘祖
十一月初一日晨起,余先作书令顾仆往投阮玉湾,索其导游缅甸书,并谢向之酒盒。余在寓作晋宁诸柬,须其反命,即令往南坝候渡。
下午,顾仆去,余欲入城拜阮仁吾,令其促所定负担人,为西行计。适阮穆声来顾,已而玉湾以书来,期约定明日晤其斋中,遂不及入城。
初二日晨起,余欲自仁吾处,次第拜穆声,后至玉湾所,忽玉湾来邀甚急,余遂从其使先过玉湾。则穆声已先在座,延于内斋,款洽殊甚。既午,曰:“今日总府宴抚按,当入内一看即出,故特延穆声奉陪。”并令二幼子出侍客饮。
果去而即返,洗盏更酌。已而报抚按已至,玉湾复去,嘱穆声必款余多饮,须其出而别必须等到他从总府出来后再辞别。余不能待,薄暮,托穆声代别而返。
初三日晨往阮仁吾处,令促负担人。即从其北宅拜穆声。留晨餐,引入内亭,观所得奇石。其亭名竹在,余询其故,曰:“父没时,宅为他人所有,后复业,惟竹在耳。”亭前红梅盛开。此中梅俱叶而花,全非吾乡本色,惟一株傍亭檐,摘去其叶,始露面目,犹故人之免胄脱去外壳相见也。石在亭前池中,高八尺,阔半之即四尺,玲珑透漏,不瘦不肥,前后俱无斧凿痕,太湖之绝品也。
云三年前从螺山绝顶觅得,以八十余人舁yú抬至。
其石浮卧顶上,不经摧凿而下,真神物之有待者。余昔以避雨山顶,遍卧石隙,乌没有睹有此类哉!下午,过周恭先,遇于南门内,正挽一友来顾。知金公趾为余作《送静闻骨诗》,相与同往叩之,则金在其庄,不相值。金公趾名初麟,字颇肖董宗伯,风流公子也。善歌,知音律,家有歌童声伎。其祖乃甲科。父伟,乡荐,任江西万安令。公趾昔好客,某奏劾钱士晋军门,名在疏中,黜其青衿焉。其友遂留至其家,割鸡为饷,肴多烹牛杂脯而出,甚精洁。其家乃教门在某教派中,可能是回教,举家用牛,不用豕猪也。其友姓马,字云客,名上捷,号阆仙。寻甸府人。
父以乡科任沅州守,当安酋困黔省时,以转饷功擢zhuó提拔常德太守,军兴旁午诸事纷繁,独运援黔之饷,久而无匮,以劳卒于任。云客其长子也,文雅蕴藉,有幽人墨士之风。是晚篝灯论文,云客出所著《拾芥轩集》相订,遂把盏深夜。恭先别去,余遂留宿其斋中。窗外有红梅一株盛放,此间皆红梅,白者不植。中夜独起相对,恍似罗浮魂梦间,然叶满枝头,转觉翠羽太多多耳。
初四日马君留晨餐。恭先复至,对弈两局。以留饭。
过午乃出城,以为顾仆将返也。及抵寓,顾仆不见,而方生已俨然形容庄重而整肃在楼。问:“何以来?”曰:“昨从晋宁得君书,即骑而来送君。骑尚在,当迟一日复往晋宁。”问:“昔何以往?”曰:“往新兴,便道晋宁看君耳。”问:“顾仆何在?”
曰:“尚留晋宁候渡。”始知方生往新兴,以许郡尊考满,求雷太史左右之于巡方使君之侧也。雷名跃龙,以礼侍丁忧于家。巡方使为倪于义,系四川人。
初五日方生为余作永昌潘氏父子书,父名嗣魁,号莲峰,丙子科第十名。子名世澄,号未波,丙子轿解元。腾抄写越潘秀才书;名一桂。又为余求许郡尊转作书通李永昌,永昌太守李还素,昔自云南别驾升,与许同僚。又为余求范复苏医士,江西人。转作书通杨宾川。
宾川守杨大宾,黔人,号君山。原籍宜兴人,以建平教中于南场,与又生乡同年也。前又生有书来,然但知其家于黔,而不知其宦于宾。书为盗失,并不知其家之所在,但忆昔年与其弟宜兴总练同会于又生坐。
今不知其弟尚在宜兴否。
怜余无资,其展转为余谋,胜余自为谋也。下午,顾仆自晋宁返,并得唐大来与陶不退书。阮仁吾所促负担人亦至。
初六日余晨造别阮玉湾、穆声,索其所作《送静闻骨诗》。阮欲再留款,余以行李已出辞。乃出叩任君。任君,大来妹婿。大来母夫人在其家,并往起居之。任固留饭,余乃趋别马云客,不值,留诗而还。过土主庙,入其中观菩提树。树在正殿陛庭间甬道之西,其大四五抱,干上耸而枝盘覆,叶长二三寸,似枇杷而光。土人言,其花亦白而带淡黄色,瓣如莲,长亦二三寸,每朵十二瓣,遇闰岁则添一瓣。
以一花之微,而按天行之数,不但泉之能应刻,州勾漏泉,刻百沸。
而物之能测象如此,亦奇矣。土人每以社日祭神之日,群至树下,灼艾代灸,言灸树即同灸身,病应灸而解。
此固诞妄,而树肤为之瘢靥即斑痕凹陷无余焉。出庙,饭于任,返寓。周恭先以金公趾所书诗并赆至,又以马云客诗扇至。阮玉湾以诗册并赆至,其弟鏳亦使人馈赆焉。迨暮,金公趾自庄还,来晤,知余欲从筇qióng竹往,曰:“余辈明晨当以筇竹为柳亭。”余谢之曰:“君万万毋作是念。明晨君在温柔梦寐中,余已飞屐峰头矣,不能待也。”是晚,许郡尊亦以李永昌书至,惟范复苏书未至也。
初七日余晨起索饭欲行,范君至,即为作杨宾川书。
余遂与吴方生作别。循城南濠西行二里,过小西门。又西北沿城行一里,转而半里,是为大西门,外有文昌宫桂香阁峙其右,颇壮。又西半里,出外隘门,有岐向西北者,为富民正道;向正西者,为筇竹寺道。余乃从正西傍山坡南行,即前所行湖堤之北涯也。五里,其坡西尽,村聚骈集,是为黄土坡;坡西则大坞自北而南,以达滇海者也。西行坞塍中二里;有溪自西北注而南,石梁横其上,是即海源寺侧穴涌而出之水,遂为省西之第一流云。又西一里半,有小山自西山横突而出,反自南环北;路从其北嘴上一里半,西达山下。
有峡东向,循之西上,是为筇竹;由峡内越涧西南上,是为圆照;由峡外循山嘴北行,是为海源。先有一妇骑而前,一男子随而行者,云亦欲往筇竹。随之,误越涧南上圆照,至而后知其非筇竹也。圆照寺门东向,层台高敞,殿宇亦宏,而阒qù寂寂静无人。还下峡,仍逾涧北,令行李往候于海源,余从峡内入。一里半,涧分两道来,一自南峡,一自北峡,二流交会处,有坡中悬其西。于是渡南峡之涧,即蹑坡西北上,渐转而西,一里半,入筇竹寺。
其寺高悬于玉案山之北陲边缘,寺门东向,斜倚所踞之坪,不甚端称,而群峰环拱,林壑潆沓,亦幽邃之境也。入寺,见殿左庖脍喧杂,腥膻交陈,前骑来妇亦在其间。余即入其后,登藏经阁。望阁后有静室三楹,颇幽洁,四面皆环墙回隔,不见所入门,因徘徊阁下。忽一人迎而问曰:“先生岂霞客耶?”问何以知之?
曰:“前从吴方生案征其所作诗,诗题中见之,知与丰标形象风采不异也。”问其为谁,则严姓,名似祖,号筑居,严冢宰清之孙也。为人沉毅有骨,澹泊明志,与其侄读书于此,所望墙围中静室,即其栖托之所。因留余入其中,恳停一宿。余感其意,命题仆往海源安置行李,余乃同严君入殿左方丈。问所谓禾木亭者,主僧不在,锁钥甚固。复遇一段君,亦识余,言在晋宁相会,亦忘其谁何矣。
段言为金公趾期会于此,金当即至。三人因同步殿右。循阶坡而西北,则寺后上崖,复有坪一方,其北崖环抱,与南环相称,此旧筇竹开山之址也,不知何时徙迁移而下。其处后为僧茔墓,有三塔皆元时者,三塔各有碑,犹可读。读罢还寺,公趾又与友两三辈至,相见甚欢。窥其意,即前骑来妇备酒邀众客,以筇竹为金氏护施之所,公趾又以夙与余约,故期备于此,而实非公趾作主人也。时严君谓余,其侄作饭于内已熟,拉往餐之。顷之,住持僧体空至。其僧敦厚笃挚,有道行者,为余言:“当事者委往东寺监工修造,久驻于彼,今适到山,闻有远客,亦一缘也。必多留寺中,毋即去。”余辞以鸡山愿切:“此一宵为严君强留者,必不能再也。”体空谓:“今日诸酒肉汉混聒喧闹寺中。明晨当斋洁以请。”遂出。余欲往方丈答体空,严君以诸饮者在,退而不出。余见公趾辈同前骑妇坐正殿东厢,始知其妇为伎歌伎而称觞者敬酒之人,相当于现今公关小姐。
余乃迂从殿南二门侧,曲向方丈。
体空方出迎,而公趾辈自上望见,趋而至曰:“薄醴已备,可不必参禅。”遂拉之去。抵殿东厢,则筑居亦为拉出矣。遂就燕饮。其妇所备肴馔甚腆。公趾与诸坐客,各歌而称觞,然后此妇歌,歌不及公趾也。既而段君去,余与筑居亦别而入息阴轩。迨暮,公趾与客复携酒盒就饮轩中,此妇亦至,复飞斝jiǎ酒器征歌,二鼓乃别去。余就寝。寝以纸为帐,即严发君之榻也。另一榻亦纸帐,是其侄者,严君携被袱就焉。既寝,严君犹秉烛独坐,观余《石斋诗帖》,并诸公手书。余魂梦间,闻其哦即吟哦,轻声朗诵三诗赠余,余寝熟不能辨也。
初八日与严君同至方丈叩体空。由方丈南侧门入幽径,游禾木亭。亭当坡间,林峦环映,东对峡隙,滇池一杯,浮白于前,境甚疏窅yǎo深远,有云林笔意,亭以茅覆,窗棂洁净。中有兰二本二丛或二株,各大丛合抱,一为春兰,止透二挺;一为冬兰,花发十穗,穗长二尺,一穗二十余花。花大如萱,乃赭斑之色,而形则与兰无异。
叶比建兰阔而柔,磅礴四垂。穗长出叶上,而花大枝重,亦交垂于旁。其香盈满亭中,开亭而入,如到众香国中也。
三人者,各当窗一隙,踞窗槛坐。侍者进茶,乃太华之精者。茶冽而兰幽,一时清供,得未曾有。禾木者,山中特产之木,形不甚大,而独此山有之,故取以为名,相仍已久,而体空新整之,然目前亦未睹其木也。体空恳留曰:“此亭幽旷,可供披览;侧有小轩,可以下榻;阁有藏经,可以简阅有选择地阅读。君留此过岁,亦空山胜事。
虽澹泊,知君不以膻shān此处指世俗之光,非羊肉味来,三人卒岁之供,贫僧犹不乏也。“余谢:”师意甚善。但淹留一日。
余心增歉一日。
此清净界反成罪戾lì罪过场矣。“坐久之,严君曰:”所炊当熟,乞还餐之。“出方丈,别体空,公趾辈复来,拉就殿东厢,共餐鼎肉汤面,复入息阴轩饭。严君书所哦三诗赠余,余亦作一诗为别。出正殿,别公趾,则行李前去,为体空邀转不容行。余往恳之,执袖不舍。公趾、筑居前为致辞曰:”唐晋宁日演剧集宾,欲留名贤,君不为止。
若可止,余辈亦先之矣。“师曰:”君宁澹不膻,不为晋宁留,此老僧所以敢留也。“余曰:”师意既如此,余当从鸡山回,为师停数日。“盖余初意欲从金沙江往雅州四川雅安,参峨眉。
滇中人皆谓此路久塞,不可行,必仍归省,假道于黔而出遵义,余不信。及濒行,与吴方生别,方生执裾衣前襟黯然曰:“君去矣,余归何日?
后会何日?
何不由黔入蜀,再图一良晤?“余口不答而心不能自已。至是见体空诚切,遂翻然有不由金沙之意。筑居、公趾辈交口曰:”善。“师乃听别。出山门,师犹远送下坡,指对山小路曰:”逾此可入海源上洞,较山下行近。“
既别,一里半,下至峡中。令肩行李者逾南涧,仍来路出峡,往海源寺;余同顾仆逾北涧,循涧北入,即由峡东向蹑岭。一里,逾岭东。稍东下,半里,折而北,又半里,已遥见上洞在北岭,与妙高相并,而路则践危石历巉磴而下。
下险,即由山半转而北行。半里,有大道东南自海源上坡,从之。西北上半里,岭上乱石森立,如云涌出。再北,遂得上洞。洞门东向,高穹轩迥,其内深六七丈,阔与高亦如之,顶穹成盖,底平如砥dǐ磨石,四壁围转,无嵌空透漏之状;惟洞后有石中突,高丈余,有隙宛转。逾之而入,洞壁亦嵌而下坠,深入各二丈余,底遂窅黑。坠隙而下,见有小水自后壁滴沥而下,至底而水不见。黑处亦渐明。有樵者见余入,驻外洞待之,候出乃去。洞中野鸽甚多,俱巢于洞顶,见人飞扰不定,而土人设机关以取之。
又稍北,共半里而得中洞。
洞门亦东向,深阔高俱不及上洞三之一,四壁亦围转无他岐,惟门左旁列一柱,又有二孔外透为异耳。
余从洞前望往妙高大路,自海源由山下村落,盘西山北嘴而西上;洞前有如线之路,从岭北逾坳而西,即从岭头行,可省陟降之烦。
乃令顾仆下山招海源行李,余即从洞岭北行,期会于妙高。
洞北路若断若续,缘西山之半,其下皆村聚,倚山之麓,大路随之。余行岭半一里,有路自下村直上,西北逾岭从之。一里,逾岭西,峰头有水一塘在洼中。由塘北西下一里,山复环成高坞,自南向北;坞口石峰东峙,嶙峋飞舞,踞众壑之交。石峰北,又有坞自西而东,西坞重壑层叠,有大山临之,其下路交而成蹊焉。余望之行,半里,北下至石山之西。又半里,西抵西坞之底。路当从西坞北崖缘峡而上,余误从西坞南崖蹑坡而登。一里,逾岭脊而西,即见西北层冈之上,有佛宇重峙,余知即为妙高,而下有深峡间隔,路反折而西南,已觉其误。
循之行一里,以为当截峡北渡,便可折而入寺。乃坠峡西北下,半里涉底,复攀峡西北上,以为寺在冈脊矣,而何以无路?又半里,及登脊,则犹然寺前环峡之冈,与寺尚隔一坑也。冈上有一塔,正与寺门对。复从其东北下坑,半里,由坑底再上北崖,则犹然前坞底缘峡处也。北上半里,冈头有茶庵当道,是为富民大路,庵侧有坊。沿峡端西循坡半人,半里,是为妙高寺。寺门东向,前临重峡,后倚三峰,所谓三华峰也,三尖高拥攒而成坞,寺当其中,高而不觉其亢,幽而不觉其阒,亦胜地也。正殿左右,俱有官舍,以当富民、武定之孔道故。寺中亦幽寂。土人言,妙高正殿有辟尘木,故境不生尘,无从辨也。瞻眺久之,念行李当至,因出待于茶庵侧。久之,乃从坡下山。余因执途人询沙朗道,或云仍下坡,自普击大道而去,省中通行之路也,其路迂而易行;或云更上坡,自牛圈哨分岐而入,此间间捷径达之路也,其路近而难知。余曰:“既上,岂可复下?”遂更上坡。三里,逶迤逾岭头,即循岭北西向盘崖行。又二里,有小石峰自岭北来,与南峰属,有数家当其间,是曰牛圈哨,东西之水,从此分矣。从哨西直下,则大道之出永定桥者。
余乃饭而从岭脊北向行,一里,稍下涉壑,即从壑北上坡。缘坡东北上,回望壑底,西坠成峡,北走甚深。
路东北逾坡,其东犹下滇池之峡也。
又一里半,从岭头逾坳而北。北行一里,再逾一西突之坳,其北遂仍出西峡上,于是东沿山脊行。又北一里半,西瞰有村当峡底,是为陡坡。其峡逼仄而深陡,此村居之最险者。从岭上随岭东转,半里,有路自东坳间透而直西,遂坠西峡下,此陡坡通省之道,乃遵之东上。半里,逾坳东,于是南沿山脊行。又东半里,稍东北下峡中。半里,有水一池潴路南,是为清水塘,在度脊之北。塘北遂下坠成坑,随之北下,一里过峡底,有东来大道度峡西北去,此即自省会走富民间道也。
随之,复从峡西傍西山北行。二里,又转而西,遇一负薪者,指北向从岐下峡中行。将半里,至其底,即清水塘之下流也。又从峡西缘坡麓行,细径断续,乱崖崩隤. 二里半,逾涧,缘东麓又北一里,乃出峡口。于是北坞大辟,南北遥望,而东界老脊与西界巨峰,夹而成坞。始从略塍北行,一里,有溪颇巨,自坞北来,转而西去,余所从南来之水,亦入之,同入西南峡中。路北渡之,一里,有村聚倚西山之麓,高下层叠,是为沙朗。入叩居停,皆辞不纳,以非大路故,亦昆明之习俗也。最后入一老人家,强主之,竟不为觅米而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