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王阳明的故事》1800字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曾筑室会稽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象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
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那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只好万分为难的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
为了纪念这件事,王阳明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王阳明的故事
王阳明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尚未分娩,父亲王华感到奇怪,怀疑是个怪胎。
一天中饭后,王阳明的祖母,上床午睡,刚入睡就做了个梦:屋上仙乐齐鸣,笙笛悠扬,香烟缭绕,旗幡招展,一群仙人驾着祥云,腾空而来。其中一个头戴金盔,身穿金甲的天神,脚踏一片紫云,怀中抱着一个小孩,从天上慢慢下来,落在王家庭院。只见天神一手推开儿媳的房门,高叫一声:“贵人来也”,随即走向房中,将怀中小孩送到媳妇怀里,同时,取出一部《太公兵法》放在桌上,回身出屋,随同一群仙人,驾起彩云而去,仙乐和香烟也就渐渐消失。就在这时,“不好了,王家失火了,快去救火啊!”几声惊叫把祖母从梦中惊醒。
祖母跑出门口一看,邻舍们都担着水桶,端着水盆,蜂拥而来。祖母转头一看,只见儿媳房中一片红光直冲屋顶,还闻到一股扑鼻的香气。她立即三脚并作两步,来到儿媳房门口,伸手正要推门,正好儿子王华开门出来,抬头一见母亲,忙问:“哪里起火?哪里起火?”祖母说:“火在你房中”,王华回头向四周一看,一切都是好好的,说:“母亲,为儿房内并未见火,是你儿媳刚刚生下一子。”这时,邻舍们也都赶来。祖母一看房中果真无火,想起刚才梦境,恍然大悟,当即回身对大家说:“原来是我儿媳做产,一时惊动了大家,过几天就请大家吃蛋。”邻舍们都连声称赞:“火光冲天,定出贵人。”
王阳明到了五岁,还不会开口讲话。但一见书本,就随手抓来,颠三倒四地翻弄着。王华疑心儿子是哑巴,一直闷闷不乐。一天,来了一个游方和尚,口称专治天生聋哑,在王家门前游转不停。王华当即唤进门来,将王阳明领出,交和尚诊看。这个和尚也怪得很,既不搭脉膊,也不开药方,只是用手在王阳明的顶门上拍了一掌,口中念道:“思已慎矣,口可开矣!”只见王阳明眼睛眨了三下,开口就叫:“大和尚,你是客,我是主,我可不做你的弟子。”说完就往门外去玩了。从此,王阳明就会开口讲话了。
王阳明长到七岁,母亲带着他去附近大王庙烧香。当时,他头上扎了三根小辫子,活泼可爱。庙里的惠明和尚早知小阳明是一个聪明伶俐的慧童,很想当面试试。就趁王阳明母亲在大殿拜佛时,将王阳明叫到侧殿,要他对课。和尚先出一课说:“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王阳明眼睛一眨,当即就对:“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和尚只贪一杯酒。”和尚一想,对到自己头上来了,就又出一课说:“古有李宋仁,今有王守仁,手中一本‘太公法’,不知是兵家?是法家?是道家?”王阳明用手一指和尚说:“古有卜惠明,今有赵惠明。手中一本《金刚经》,不知是胎生?是化生?是卵生?”和尚一听,用手拉住王阳明头上的三根辫子说:“三叉如鼓架。”王阳明不甘示弱,用手指点着和尚的光头说:“一秃如锣槌。”说完,转身跑进三王殿去了。和尚急忙追上去,又指着殿中三座佛像说:“三尊佛像,坐象坐虎坐莲花。”王阳明不加思索,脱口而出:“一个秃驴,偷鱼偷肉偷女人。”和尚听了,怒气冲天,拉住王阳明要打,正好王阳明母亲拜完佛走来,见和尚生气,问是为何,和尚把王阳明的对子说了一遍。王阳明的母亲责怪孩子不该这样无理。王阳明笑笑说:“母亲,是大和尚把话听错了。我说的是‘一位师父,念经念佛念观音。’”说着就向庙门走去。和尚一肚气,急忙追上去附着王阳明的耳朵说:“牛头且喜生鹿角。”王阳明也踮起双脚附着和尚耳朵说,“狗嘴何曾吐象牙。”和尚被王阳明的一句话气得说不出话来。
作文二:《王阳明的父亲》1600字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余姚人。王守仁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明穆宗朱载垕称其“两肩正气,一代伟人。”一代圣人的阳明先生,更有一位好父亲。
王阳明的父亲名叫王华,字听辉,因为常在家乡的龙泉山上读书, 学者称他为龙山先生。
王华是个非常不起的人物,成化十七年,王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状元。王华应试的身份很特别,是“儒士”。 “儒士”根本不是什么大儒或学士,说白一点就是“社会青年”。也就是说,王华并没有上什么县学、府学,完全是“自学成才”,最后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参加了“高考”。
王华这么厉害,是与他的父亲,也就是王阳明的祖父王伦有关。王伦,字天叙,地方有名的大儒。王伦品行高洁,特喜欢竹子,房子的周围全被他种上了竹子,谁要是砍他的竹子,他会上去跟人拼命。王伦有些放浪形骸,读书读到高兴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放声吟诵,同时伴上动作,也就是手舞足蹈。因为这个缘故,王伦认为自己不适合当官。
不过,王伦认为自己的儿子王华可以做官。这孩子从小聪明机灵, 品性也不错,会处事。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 因为醉熏熏的缘故, 离开时忘记了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有数十两黄金。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 又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 便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 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 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找你的包裹吗,”随后,为他指明了地点。 那个人看到包裹失而复得很高兴, 拿出一锭银子作为酬劳一定要给王华,王华坚决不接受。
王华长大后,读书过目不忘。 刚成年,就被余姚城里有大族请去给子弟们当老师。那里的士子中,流行着嫖妓酗酒之风,大家都嫖,但是王华却不嫖。有几个士子为了让他嫖,就把他灌醉,然后放两个妓女到他床上,看他到底嫖不嫖,没想到王华最后还是没嫖。
王华曾寓居一富翁家,富翁无子。一天晚上,富翁叫他的小妾去和王华通奸求子,妾至拿出一纸条说:这是主人之意。纸上写著:“欲求人间种。”王华提笔在旁写道:“恐惊天上神。”美女百般诱惑,王华就是不动心。
王华在城里教书期满,告别祁阳文友,准备回家参加乡试。城里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他们听说王华很正派,便想试一下,特意
将宴席安排在水中央的一座亭子里,并事先藏了两个妓女在里面。席散之后,众人趁机乘船上岸,只将王华扔在亭里。两个妓女从内里出来,王华吃惊不小,急忙呼船,可是船都已走远。王华无奈,只得拆了扇门板渡水而归。
王华洁身自好,诸多野史都这么记载。
成化十七年,王华考中状元,当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弘治年间,又担任明孝宗皇帝的老师,很受孝宗的赏识,升任礼部右待郎、左待郎等官。正德二年(1507),闰正月,宦官刘瑾专权,朝中大臣纷纷奔走其门,而王华却不与其来往。刘瑾素慕王华为人,曾两次派人对王华说,他与王华有旧,王华若能去见他一面,可入阁为相。王华操持坚定,不肯趋附刘瑾。再加上长子王守仁也因不依附刘瑾,刘瑾恼羞成怒,贬王守仁为驿丞,并在这月二十九日明升暗降,将王华调为南京吏部尚书。
正德二年(1507),九月二十一日,刘谨借王华参与预编《大明会典》中的小谬误之处,迫使王华致仕。王华不为所动,以为“从此可以免祸矣”。王华归田后,以读书自娱,侍奉百岁老母,自己虽年已七十,仍行孝于床前,为世人称赞。
宁王叛乱时,有谣言传来说王阳明遇害了。王华听到这个消息却表现出一副没事人的样子,好像遇害的是个陌生人似的。
李鸿章曾有自题联:“老子婆娑看儿曹,整顿乾坤,当代重逢王海日;吾皇神武安天下,扫除纷乱,家祭无忘陆放翁。”
“王海日”即王华,王华晚年号海日翁。“任老子婆娑风月,看儿曹整顿乾坤”——这正是王守仁平宁王之乱后,王华题于自己书斋上的一副对联。
刘瑾事败被诛后,王华恢复原官。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王华卒于家中,享年77岁。二月十二日,皇帝下旨赠新建伯。
作文三:《王阳明的故事》1300字
王阳明的故事
(一)斗江彬深谋远虑 王阳明在成功擒拿了反叛的宁王朱宸濠之后,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宠臣江彬、张忠等人才赶到,这些狡猾的宠臣想要谋夺王阳明的功劳,便到处散播流言,说王阳明的坏话。他们造谣说,王阳明曾在一开始依附宁王共同反叛,到后来感到宁王的势力必败,才转而捉拿宁王来抢功劳。
在这么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王阳明不以为意。王阳明第一次去拜访江彬等人的时候,江彬等人都给王阳明设立的是下方的旁席,让王阳明坐。王阳明假装不知道这样的安排,大摇大摆地直接走到上席坐下,然后招呼江彬等人坐下方的旁席。江彬等人立刻脸色大变、开始口出恶言,王阳明却不动声色、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们这样是正常的官场交际礼节。接下来有些人便上前给王阳明解围,于是江彬等人的恶言才停止。
王阳明不是为了争一个座席,而是不希望一旦受到江彬等人的节制,则此后事事都将听从他们的安排而不可逆转了。
冯梦龙先生对此事的边批只有两个字:“高见”。
(二)通太监明哲保身
正德十四年七月,刚刚反叛不久的宁王朱宸濠被王阳明抓获。八月,捷报还未传到北京,明武宗就又下诏亲征,其实就是想到南方游玩。武宗的大军刚刚到达良乡(今属北京房山区),王阳明的捷报就
到了,写明其将带着生擒的宁王到北京来献俘。但武宗仍然坚持以南征为名进行南游。
朝廷上的奸臣们对待功臣居心叵测,王阳明很是担忧。
正好此时有二位宫禁中的太监来到浙江,王阳明便想到了解祸之法。他在杭州镇海楼之上大摆筵席,热情款待这两位太监。酒喝到一半,王阳明叫左右退下,并且命令下属将上楼的梯子也撤去。这样,他才拿出两盒子书简给这两位看,这些书简都是这两位太监勾结宁王的证据。王阳明将这些书简全部交还给了他们。这两位太监对王阳明感激不尽。
王阳明最终免除了兔死狗烹、功成被诛之祸,多亏得这两位太监从中进行居间维护。假如这个时候王阳明拿书简一事对这两个太监进行要挟,那就会仇怨加深、祸患不已了。
(三)责张忠迎刃而解
王阳明将被擒的宁王带回浙江,关在杭州的大牢内。这时武宗已经南巡到了南京,驻跸在那里。宦官张忠引诱皇帝向王阳明下令将宁王先放回江西,等到圣驾亲征再擒获,并且派了两个太监来到杭州下达旨意。
王阳明面对如此荒谬之事,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法。他向前来转达旨意的太监说,要责成张忠写下一个领取宁王的文书凭证,才肯交出宁王。这下子,张忠便没了办法,他还是害怕此事弄不好,追究责任起来,他也会因留有文书而脱不开干系,于是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四)顺上意称病免祸
江彬等人忌妒王阳明的功劳,散布留言说“王阳明一开始与宁王朱宸濠同谋,在知道皇上的大军就要过来征讨后,才擒拿了宁王以洗脱罪名”。江彬等人想要一并擒拿了王阳明以作为自己的功劳。
面对此等毫无天理的事情,王阳明也感到万分棘手。武宗皇帝此前曾从南京派来杭州一位太监张永,王阳明知其是忠心体国之人,便与他合计如何应对此事。张永说,“顺着皇上的意思,让皇上获得擒拿宁王的威名,才有挽回此事于万一的可能;否则,若是逆着皇上的意思来,只能白白地激起小人们的怒气,毫无裨益。”
王阳明于是将宁王交给张永带给驻跸南京的武宗,并且重新递上捷报,将擒拿宁王的功劳全部归了总督军门,以阻止武宗到江西去上演这幕活剧,并且王阳明称病躲到了净慈寺中。
张永回到南京,在武宗面前极力称赞王阳明的忠心,并且告诉武宗王阳明让功以避祸的意图。武宗皇帝这才醒悟过来。王阳明的大祸也就免去了。
作文四:《王阳明的名言》800字
王阳明的名言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作文五:《王阳明的名言》1800字
王阳?明的名言??
王阳?明的?名言?大全?:?
?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
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圣人?必可?学而??至。 ?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
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知善?知恶?是良?知。? ?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
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
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人生?大病?,只?是一? ?傲 ?字。?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
,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
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
?
作文六:《王阳明的舞台》6000字
一
2005年春节前夕,我接到余姚市艺术剧院院长寿建立的电话,他约请我以王阳明为题材写个剧本。当时我只说考虑一下吧,没有答应。
为什么没有答应?除了正在忙一部书稿的写作和出版外,更是因为心中没有底。
并不是任何题材都可以写戏的。戏有戏的规则和要求,写戏要有戏材。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有了这些基本的戏剧因素才能写出好看的戏。对于观众而言,好看永远是第一位的,然后才能谈思想性和艺术性。
而且,我对于王阳明一无所知。他是明代的心学大师,余姚人,除此之外,我还能说出什么?我不能不感到心虚。
春节过后,空气中洋溢着花香。余姚文化部门特意为我安排了一次座谈会,他们邀请了余姚当地一些知名的王学研究专家,为我介绍王阳明,研讨王阳明的戏应该怎样写。我坐在暖暖的春意中,聆听他们的发言。
令我惊奇的是,好几位专家的头发都已花白了,但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充满激情。是性格使然?还是王阳明赋予他们这种不可抑制的情感?
他们给王阳明定了调子,调子定得让我吃惊,让我怀疑,甚至不敢相信。他们说,王阳明是个完人,是全才。
天下哪有完人和全才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古之哲言;全才云云也多是溢美,天下之事难以求全,全了也就浅了。我的?牾是本能的。
然而,老先生们给王阳明列举了九个“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理论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如果再细化下去,一定不止。比如,他对道学和佛学的研究,岂是一般的浅尝辄止?他曾经十分痴迷和投入,反复比较,深切体悟,才有了后来他心学的构建,他把道、释都用来融化在他的哲学思想里了。别人博而不精,他却是越博越精。直至今天,我对王阳明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才对这些专家们的评价有了几分理解。
然而在当时,我是?牾着的,怀疑着的。
但是我越来越被感染。
老先生饱含深情的叙述,令人动容。他们说王阳明年轻时“格竹”,落难时“龙场悟道”,中年时倡办书院,晚年时“天泉证道”;说王阳明能文能武,文武全才,三次带兵,连战连捷,《明史》有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者也”;说王阳明每立一次功则受到奸?的妒忌和诋毁,身陷绝境,几乎丧命;说王阳明一生坎坷,磨难深重,他始终刚正不阿,于困苦中磨炼心志;说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影响之广,学生之众,流传之深远;说王阳明去世后那千里设祭、万众恸哭的场面;同时还说王阳明为什么至今还少为人知,还未能与孔子、孟子、朱熹齐名。
是啊,为什么王阳明至今还少为人知?准确地说,少为当代人知?是的,当我与一位导演最初通话的时候,他也是一头雾水,一团迷茫:又是一位先进的共产党员吗?他竟然不知中国有个王阳明。也难怪,解放以来,以普及历史知识为功能的连环画为例,出了多少套历史人物丛书啊?但哪一套有王阳明的呢?更不要说其他种种书籍了。
那是因为,海峡对岸的那位蒋先生喜欢上了他。岂止喜欢,简直就是顶礼膜拜,奉若神明。他把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他告诫他的儿子要认真研读王阳明,在后来披露的大量日记里,他把王阳明奉作圭臬……在那个“左”的年代里,光凭这一条,王阳明就该被打入地狱十八层了。
王阳明自然没有想到,在他去世四百多年后,他还会被蒙上厚厚的尘垢。他的一辈子就是让人泼脏水的。什么异端邪说,什么好名伪学,而今人泼在他身上的两盆脏水则更甚,一曰唯心主义,一曰镇压农民起义。凭这两条,你还想入列孩子们的连环画读物吗?
王阳明,一个像金子一样的名字,却一直被掩埋在沙土里。
说到这里,老先生们显得有些激愤,他们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在抖动。那是什么年代?那是明中叶的封建王朝。浸润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儒学,我们怎可以轻率地以唯物或唯心去论之?即便是唯心主义,作为一个哲学学派,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怎么就成了政治的附属品了?说镇压农民起义,则更荒唐。王阳明三次带兵征战,一次是平定了宁王叛反,稳定了大明江山;一次是赣南平乱,打击的是窃据在大小山头的危及百姓的土匪头目;最后一次是出征广西,以抚代征,解决了民族矛盾。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平定了动乱,稳定了社会秩序,让黎民百姓免去了战乱之苦。何况中国的农民起义呈多种形态,孰优孰劣,众说纷纭,绝非一刀可切。
也许,接纳王阳明,需要这个民族的成熟。当然,蒋敬奉王阳明是为了他的政治需要,但王阳明也帮不了他的什么忙,蒋家王朝的崩溃与王阳明浑身无关。我们不能因为希特勒利用了尼采的思想,把尼采也钉在耻辱柱上。我们的眼光不要太简单化了。一句话骂倒一个人,称不上什么本事。王阳明终于走到了当今年代。人们这才惊喜地发现,原来,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认识王阳明,弘扬“致良知”,学术界,不单是学术界,一时忽然热闹起来,王学就此诞生,国际王学研讨会一届接着一届;论文,著作,文艺作品如浪潮一般涌来。其实,王阳明的学术思想,一直在滋润着我们这方古老的土地,何今日之始有?
半天时间的座谈会,犹如春风化雨,就这样滋润了我。我被俘虏了。尽管,此时此刻,我对王阳明仍然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依然以为没有必要以全才与完人去评价和要求一个古代圣贤。在没有任何剧本构思的前提下,我接受了编剧的使命。并且注定,我今后的思想情感,写作生涯,与王阳明结上了缘。
那年夏天,我把散文集《说戏与戏说》匆匆编好,交付给作家出版社,便一头扎进了《王阳明全集》,犹如扎进了汪洋大海。
二
值得一说的是,八月中旬,余姚方面组织我与剧组合作者们一起去贵州、江西采风――那是王阳明当年走过的一条路线。
我们首先拜访的地方是贵州龙场。现属修文县,离贵阳也很近。因为仗义执言触犯宦奸刘瑾,王阳明被廷杖四十,从京城流放到这里,做了无品级的驿丞,犹如执掌一个偏远的中转站招待所之类的小官。那时候,龙场的荒凉是可以想象的。王阳明跌落在人生的低谷。他患有肺病,咳血不止。那一年王阳明三十七岁。三十七岁的王阳明羸弱得如同一个老人,脸如干枣,几根早生的白发,如秋草在山风中抖动。他立志要做一个圣人,三十七年来,读遍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孙子兵书,悟尽了道、儒、释三教,不愿沉溺于辞章,他探求的是宇宙人生的规律,然而“格竹”失败了,怀疑朱熹理学被视为立异好名,朝廷昏庸,更无政治抱负可言。现在,他居住在山洞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人生道路该如何走呀。龙场的春天,已是草木葱茏了,然而,王阳明的内心在疼痛着,整个春天在深深地疼痛着。 羸弱身体外表包裹着一颗坚强不屈的心,在最困苦恶劣的环境里,王阳明磨炼着自己。他苦苦地思索,苦苦地悟道,乃至躺在石棺里三天三夜,行非常人之举。忽一日,他欢呼雀跃:“心即理!”他终于悟到真谛了,心即理!他的眼前一片灿亮,一片光明!他要追寻的大道宏旨不正在这里吗?任何艰难困苦都化成烟云流水。
龙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从此被王阳明点亮!
龙场,也点亮了王阳明苦苦思索半生的人生哲理!
从此,龙场载入史册。
从此,王阳明步入了人生新的化境。他是五十七岁去世的,老天爷给他还有二十年的生命。这二十年,对于王阳明,是如何的波澜壮阔,如何的惊天动地,如何的光辉灿烂,都留在青史上了。
我与我的同行站在至今仍显荒凉的龙场山洞里,倾听着山间的风声流水声,不禁感慨丛生。人生曲曲折折水呀,世事重重叠叠山!在这里,我们可以领悟到“绝处逢生”的真正含义。王阳明喜不自禁地作诗云:“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
我们离开龙场又到贵阳,参观了贵阳书院、阳明祠,然后辗转到南昌。
南昌,或者说江西,对于王阳明来说,是一个宿命。他的一生与之血肉相连。太多太多关于他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土地上。他的血,他的泪,他的痛苦和欢乐都洒落在这块土地上。
十八岁,他到南昌来迎亲,娶诸氏为妻,回余姚途经广信(即今上饶),谒理学大师娄谅,得“圣人可学”之语,受用终生;三十九岁,离开龙场,他到庐陵(即今吉安)任知县清明理政大半年;而从四十六岁至五十岁的几年时间里,他则基本上辗转于江西的山水间,做成了生命史上轰轰烈烈的几件大事,出征赣南,平定宁王,智斗奸佞,讲学白鹿。南昌成了他离不开的家,化不了的结,解不尽的缘;直至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奉命去广西思、田抚平边陲动乱,途经南昌受百姓之拥戴,场面极感人!而广西出征归来,他的生命之火亦已燃到尽头,他身心俱疲,肺疾加剧,咳血不止,生命已如游丝悬于一线,他的部下门生舟马护送,日夜兼程,行至赣南南安青龙铺,溘然长逝。
是地,今江西大庾也。灵柩返回故乡,云程水驿,沿途设祭,万众恸哭,其悲哀之声,至今仍在史书中回响!
打开江西的地图,赣江水系,恰如蓝色之血液遍布全省。涓涓细流,滔滔巨浪,一齐汇向鄱阳湖。从赣州到吉安到南昌,王阳明的足迹遍地皆是。可惜在南昌,没有一处像样的王阳明纪念性建筑。与平乱有关的宁王府早已拆毁,荡然无存了。时有文友江西省作协主席陈世旭兄委史学专家吴尔泰先生为我们参观导引。吴先生对这段史料之稔熟令我们钦佩且感动,他说到王阳明、宁王、娄妃以及三人之间的关系,至今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娄妃,乃上饶理学家娄谅之女,宁王之妃子,端庄贤淑,精通诗词书画,可谓无一不美。她力阻宁王谋反,被囚于“杏花楼”,宁王举事失败,娄投水而死。而王阳明对娄谅则执师礼,他善葬了娄妃。后来,这段故事也便成了《王阳明》一剧的核心情节。
吴尔泰先生还告诉我,如今,娄妃有尊洁白雕像,立于赣江之滨,也是今人对这位深明大义的历史人物的纪念。
三
姚剧《王阳明》历经三载七稿修改,推上舞台,颇获好评。参加各种会演,得了很多奖项。而最让我喜悦并深刻难忘的是剧组到台湾的演出。我与导演俞克平被邀同行。俞克平兄为此剧的创作、排演付出了他杰出的贡献和智慧。
台湾我已经去过两次了,而此次与《王阳明》剧组同往,则别有滋味,另有感受。
我随《王阳明》剧组来到台湾时,正是元宵时节,两岸的灯火一样绚烂。天气陡然间暖了起来,浅草细雨中,台北的花事已经很盛了。山樱花、杜鹃花、三角梅,还有红楠、碧桃,花团锦簇,十分抢眼。首场演出之前,在满眼花色中,我们来到阳明山。阳明山原来叫草山,蒋氏到了台湾觉得此名甚讳,有落草为寇之嫌,便改了名。如今已辟为颇有规模的阳明公园,被称为台北的后花园。
半山腰,有一尊王阳明的塑像。黧黑色,青铜雕成。老先生长袍素冠,瘦骨嶙峋,手执一根细细的拐杖。细看他的脸,颧骨高突,两颊消削,目光平和,透着一丝悲悯的光芒。在许多王阳明的塑像中,我以为,这一尊雕得最逼肖最传神。王阳明晚年的时候,长期肺疾折磨,已经使他形如枯草,弱不禁风了。那年代,结核病是很难治疗的。他一次次上疏,要求归隐田园治病养身,却不得准。如此病弱之躯,居然还要他带兵打仗,要他统率大军,真是不可想象。大明王朝满朝文武都到哪里去了?整日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百官都到哪里去了?若非有社稷和“良知”的支撑,王阳明为此而何?他或许可以更长寿一些的吧?每想至此,令我心胸激荡,百味杂陈。面对塑像,我鞠了躬,行了礼,惜四周没有花店,未能献上一束花。当然,满山满坡的花朵正盛开着,热烈着,斑斓着,像是都为了他。
在台湾,王阳明的名字无处不在。你一不小心,就会碰到老先生。阳明小学,阳明中学,阳明大学,阳明研究会,阳明路,阳明公园……台湾的小学课本里,也有王阳明的篇目。如此说来,海峡那边的观众接受《王阳明》的演出一定不会陌生了。
姚剧《王阳明》在台北、台中等地演出了五场,几乎场场客满,盛况感人。原先,我有些担心,姚剧是个地方剧种,他们能接受吗?看得懂吗?当然,这些担心是多余的。用繁体字打的字幕,会把剧情、唱腔、念白,清晰地传递给观众。令我感动的是观众对这出戏的热烈反应。
《王阳明》的戏剧结构,打破了一般戏剧事件和人物相对集中的模式,我们称之为“篇章式传记体历史剧”,却又不同于互相割裂的“冰糖葫芦串”结构。全剧以王阳明为核心人物,诸多次要人物为之“众星拱月”;以王的主要生平为线索,最大宽度地反映了他的“格竹”、“权奸陷害”、“龙场悟道”、“赣南平乱”、“平定宁王”、“授道龙泉山”等事件;以“致良知”为灵魂,充分调动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层层设置悬念,力求该剧紧而不滞,舒而不碎,丰而不杂。可喜的是,我们的设想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台湾的观众真会看戏。饰演王阳明的寿建立,当可称为姚剧表演艺术家,形象表演俱佳。他的充满激情的表演,总会引来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王阳明的人物命运深深叩动了观众的心。我坐在剧场的一个角落里,侧过脸,看着我身边的一位观众,一位梳着短发的中年女士,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眼眶里沁出的一行泪水。她一面鼓掌,一面流泪,为之动情。我便忍不住问了她:你是台北的?她说,不,她是从花莲闻讯赶来的,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专程来看这个戏,想不到这样好看,这样触动她。
身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我不禁发出无端的感慨:是剧团的成功演出感动了观众?还是王阳明的品格震撼了他们?抑或两者兼有?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在他逝去已近五百年的今天,依然有着感人的魅力?为什么海峡两岸的人们都愿意接受他的品格和学说?他的四句名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历经时光的冲洗,依然有其独特的哲理光芒?我不能不想到,这里有恒久的精神,普世的价值。
在台湾短短的十二天里,剧组人员一直处在兴奋和感动之中。而最后一场的告别演出,则成了此行的高潮。剧终谢幕时,观众在场子里迟迟不肯散去。鲜花一束又一束地捧来,镁光灯一次又一次地闪亮。此时,一位闻名于台湾政坛的国民党要员登台祝贺。她是余姚人,出于对家乡的感情,一连看了两场演出。此刻,她手执话筒,面对观众,显然是激动了,一口纯正而流畅的普通话令我们佩服:
“观众朋友你们说,演出精彩不精彩?”
“精彩!”台下欢呼。
“要不要再鼓掌?”
掌声又迭起。
“人是要讲真话的!”她一字一句地学着剧中王阳明的台词,“甜酸苦辣可酿酒,坎坷磨难悟人生。这唱词写得多好啊!人要讲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可惜,晚上官员来得少了一点,这个戏当官的人应该多看看,教你做官,教你做人。”
岁月陡增,世事沧桑,我已经不似年轻时那样容易激动了,然而此刻我与导演俞克平也被邀到舞台上谢幕,与演员一起站在强烈的聚光灯下,却抑制不住心中热血的贲张。文化竟是具有这等特殊的力量!两岸人民同根同脉,怎么能分得开?诚如一位观众所言:王阳明是我们共同的呀。
共同的王阳明!我不禁热泪盈眶。
我的眼前又浮起阳明山上那尊铜像,那个羸弱的躯体以及悲悯的目光。其实,岂止在台湾呢,在日本,在东南亚,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王阳明都在被人们传颂着,他的普世意义,他的圣人光辉,是不朽的。
作文七:《王阳明的思想》1200字
王阳明的思想
------读《明朝一哥王阳明》有感
吕峥,智业书业
广东、广州。510090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卒于1539年。享年57岁。
我从中学时期就在思想品德上听说他的大名,虽然是作为反面教材灌输到我的脑海中的,也是在讲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内容的时候讲到的。他那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句话常常出现在各个思想课的考试卷上,本来以为王阳明是一个代表地主阶级的二流知识分子。学了历史才知道王阳明是和孔子,孟子,朱熹并列的圣人。
书中前十一章多以历史为主线,讲了王阳明的出身,成长,寒窗苦读,为政,求道中认识的数次变化直到龙场悟道,而后牵起心学浪潮。镇压数次叛乱,终成一代大儒的过程。其思想传遍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及整个东南亚。读这本书其实我是充满疑惑的,作为一个在红旗下生活学习的学生,从小受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纯正应试教育的学生。开始时带着反驳,而后经过思考,对知行合一的认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认同,对一部分心学的认同。
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心学不同于儒学,没有门户之分,而是集中华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为一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成一家。绝学无匹,浩然正气,胸怀博大。再加上王阳明一生的惊艳文学和其强大的军事成就,王阳明想不名流千史都难。也无外乎古今众多历史牛人都一致推崇。心学甚至堪称近代以来大和民族的精神支柱。甚至明知维新都算是实践心学的伟大变革。
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经过高速发展以来,现在几乎进入一种失控的状态,整个世界表面风平浪静,时则暗流涌动。文化和思想甚至可以说是越来越落后于时代。世界的未来需要中国智慧,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的哲学指导。中国的领导人现提倡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华,可谓高瞻远瞩。 小时候受武侠影响甚多,武侠中的正邪之分甚是直白,界限分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意识道正恶之分只是角度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事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即使一生行善,也会有无意识的恶。西方中称这些为必要之恶。人本来就是个矛盾体,每种哲学在大家看来都是知行合一的。
纵使中国领导人都以马哲为领导哲学,但在自己的哲学中都是多多少少有自己的唯心主义。因为实践才是集大成者,而每种实践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心学只是一种指导思想,在本书作者眼中,心学应是以柔制钢,从不打无把握的仗。
王阳明认为,世界上,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是不存在的。虽和我们的唯物主义相不符。但王阳明希望人们从内心去追寻是有道理的。相由心生,人的心思会呈现在外表中。这样看来,人的言语、行为,都是人内心的反映。 对于一件事,你是怎样看它的,它就是怎样的。
谁懂了王阳明的心学,谁就能以淡薄名利之心,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享人生之真谛。人生事事无常。问心无愧即好。
作文八:《王阳明的名言》1200字
王阳明的名言大全: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圣人必可学而至。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知善知恶是良知。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
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作文九:《评价王阳明的》13700字
评价王阳明的
篇一:关于**的评价
关于**的评价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相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王神圣事,骗了天涯过客。有
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贺新郎?读史》)
这首词不但形象地概括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古往今来,咏史的诗词之作可谓多矣,然而能象**这样,把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变迁发展,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加以科学地概括和形象地描绘,可谓绝无仅有。称得起是千古的乐章、咏史的绝唱,生动地体现了这位革命伟人科学历史观和诗的语言艺术完美的统一。现在,就从这首词里得到的启示,简略而粗浅地谈谈**历史观的若干问题。
(一)
大凡读过**的著作,对**思想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有一个很深的感受,这就是他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那种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深厚的修养,广博的知识和真知灼见;对历史辩证法的尊重和对历史经验的运用自如,高度体现了理论、历史和现状的统一。从而切身体会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杰出的领袖**,真正是中国人民的**,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的上光耀千秋的**。
说到**的历史观,这是和**一生的思想经历和革命经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青少年时代开始,他一生献身革命,一生酷爱历史。但是他从来不是为历史而历史,总是把历史作为认识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把历史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历史与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天生的革命伟人,没有天生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也不例外。一般地说,**一生的革命政治生涯,同辛亥革命以后许多爱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由爱国到革命,由非马克思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由唯心主义者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转变过程。
在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以前青少年时代的**,是一位胸怀大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爱国者,同时又曾是深受传统儒学思想和某些资产阶级理论学说影
响的唯心主义者?。他读过很多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特别是有关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的书籍,也读过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
等近代人物的一些著作和言论,以及一些外国学者的哲学和历史著作。他具有炽烈的爱国热忱,深沉的忧患意识,强烈的求知渴望,不倦的探索精神。但是,怎样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中国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对于这样的重大问题,他虽然竭尽心力,上下求索,然而,在当时湖南所处的具体条件下,却找不出明确的答案。对于中国历史,在开始的时候,他所读的史书还不外是《左传》、《史记》、《通鉴类纂》、《御批通鉴辑览》和稍后阅读的《读史方舆纪要》、《资治通鉴》等等。他从这些历史古籍中不但得到了相当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后来更广博、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稍后,由于受到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影响,他的历史观发生了由儒家的传统史观向着资产阶级的进化史观的转变?。然而直到**成为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以前,他仍然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的洗礼,使得如饥似渴地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发生了重大的、甚至根本的转变。在1918年和1919年这两年,**在北京、上海接触到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等人,并且深受陈独秀的思想影响。在回长沙以后,又创办了有名的革命刊物《湘江评论》。他回顾自己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情形时说“1920年冬,我第一次在政治上组织工人,并开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来指导。我第二次赴京期间,读了很多有关俄国情况的
报导,并热心地搜寻当时为数不多的有关共产主义的中文文献。有三本书对我的影响尤其深刻,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一旦接受了它,把它视为对历史的正确阐释,我就再也没有动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第一本译成中文的马克思著作;考茨基的《阶级斗争》;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到1920年夏天,我在理论上和一定程度的行动上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把**与斯诺的这段谈话与
1920年12月他在给蔡和森等的通信中,明确表示同意蔡和森“对于中国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先要组织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的主张,和他与何叔衡等在长沙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的思想行动相印证,完全可以判定,到1920年,**不但在思想理论和政治信仰上,而且在行动上,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并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世界观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可以在一个早上,一下子就“顿悟”形成;也不是说,一个人的世界观一经转变,他的历史观也就如影随形般地立刻跟着彻底改变。这种转变不但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更需要有一个社会实践过程。**从幼年时代和早期崇尚孔、孟、程、朱的儒家学说;服膺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学;推崇曾国藩倡导的读书、做人、居官、行军“八本”;梁启超的“新民”学说和史学
思想以及同意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到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历史唯心主义者到成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是经过了一个相当长期的探索过程、认识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的。那末,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和早期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在历史观上,有些什么转变呢,
(二)
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解释历史,还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解释历史;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历史的变动、推动历史前进;还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反映这种矛盾的阶级斗争决定历史的变动、推动历史的前进;是圣贤豪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对以往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是完全否定、全盘继承,还是尊重历史辩证法的发展,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批判的继承。这些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歧。而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后,历史才变为科学。正是在这些基本问题上,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确立,他的历史观也发生了由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不单是从理论原则和抽象概念上的转变,而且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历史实际结合上的转变。在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以高度的创造精神,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
把历史和现实的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指导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理论武器。这里,就**历史观的转变问题,作些简略的叙述和初步的探讨。
首先,什么是历史的主宰力量,什么是主宰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真理。这是青年时代的**殚精竭虑、孜孜以求的课题。他曾经赞佩过、敬仰过中国的“往圣先哲”和历代的英雄豪杰;探究过历史上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历史上的“往圣先哲”,虽然各自都有“立德”、“立功”和“立言”的所谓“三不朽”,但是在当时的**看来,许多英雄豪杰大都未能解决和回答人类社会的“大本大源”问题。他赞同泡尔生在《伦理学原理》中说的“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辖也”的论点,并且在批注中写道:“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他还对曾国藩《圣哲画相记》中的32位“圣哲”作了“办事之人”和“传教之人”的区分,认为诸葛亮、范仲淹等属于“办事之人”;孔子、孟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属于“传教之人”。从而又引伸到近代的曾国藩和左宗棠,认为左宗棠属于“办事之人”,而曾国藩则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传教之人”的成就重在“立德”、“立言”;办事之人”的成就重在“立功”;前者重在“内圣”;后者重要“外王”。前者与后者比起来更着重于“探求宇宙之大本大源”。由古人而推及对当时袁世凯、孙中山、康有为的评论。他说:“孙、袁吾不论,独康有为似略有本源。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树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
谓本源者,倡学而已。”?可见早年的**要努力寻求一种能主宰宇宙、决定历史、指导人生的“大本大源”的理论学说,也可以说是寻求一种永恒的、绝对的真理。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寻来探去,仍然只能从朱、陆、王等宋明理学和心学,特别是从谭嗣同《仁学》的心力说等唯心主义哲学那里找到根源。他得到的一个结论是:“予谓人类只有精神生活,无肉体生活。试观精神时有变化,肉体则万年无变化可以知也。”?这里的“肉体”,也就是指物质,变化的精神,支配不变的肉体(物
质)。在**早期的文字中,类似的思想言论还有许多。显然,他认为是意识决定存在,精神决定物质,是作为人类社会和宇宙“大本大源”的“心力”决定历史。
**成为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以后,他早年的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也随着开始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这时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视为对历史的正确阐释”。由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作为党的创始人和重要的革命活动家之一的**全身心地投入革命的斗争实践,并且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杰出的领袖。他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但体现在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之中,也体现在他的大量著作之中。不过他再也没有时间和条件去专门阐述历史问题和专门撰写历史著作。对存在和意识,精神和物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表现得最透彻的是《实践论》。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
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践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在这篇光辉的理论著作中,**还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实践论》以前,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
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这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彻底抛弃了早年的对所谓“心力”是决定宇宙和社会历史的“大本大源”的唯心史观。他的一系列理论著作都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作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阐述中国近代史奠基性的著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更是把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近代历史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其次,是圣贤哲人、英雄豪杰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这不但是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大分歧,而且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早年的**由于深受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稍后又受到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影响,他十分景仰中国的“古圣先贤”和英雄豪杰,特别是对那些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而
闻名于世的所谓“传教之人”,更是推崇备至而心向往之。他相信社会的人们有“上智下愚”和“贤不肖”之分;有“君子”和“小人”之别。认为“圣人,既得大本者也;贤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如孔子之?百世可知?,孟子之?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孔孟对答弟子之问,后觉不能理,愚者或震之为神奇。不知并无谬巧,惟在得一大本而已。”??而只有得到这种“大本大源”
的圣贤,才能“使此愚人而归于智”。因此,早年的**就立志修身,要做一个通晓“大本大源”的“圣哲”和悲天悯人的“君子”。他说:“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而对那些“可悯”的“小人”,“君子”“若以慈悲为心,则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一体也,吾等独去,则彼将益即于沉沦,自宜为一援手,开其智而蓄其德,与之共跻于圣域”,“立德、立功、立言以尽力斯世者,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11)很明显,在早年**的心目中,劳动群众只是愚味可怜的芸芸众生,需要“圣哲”、“君子”去开化教导、解悬援溺,共享太平盛世之福和大同之乐。他很赞赏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认为张载的“为生民立道”是“相生相养相维相治之道也”;“为万世开太平”是“大宗教家之心志事业也。”(12)
由于**受到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影响,他在强调“圣哲”、“君子”决定历史、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对历史发展变迁的轨迹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探索。他认为“历史者,观往迹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为急。一朝伟人为一朝代之代表,将其前后当身之迹,一一求之至彻,于是而观一代,皆此代表人之附属品矣。观中国史,当注意四裔,后观亚洲史乃有根;观西洋史,当注意中西之比较,取于外乃足以资于内也。地理者,空间之问题也,历史及百科,莫不根此。”(13)探求历史发展的“公理公例”,注意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注意地理和自然、人文环境,
这表明**的历史视野已大为开扩,不过这时他仍然认为,在“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的中国,只从政治、军事、法律、实业、教育改革等“枝节入手”,仍然不能解决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造中国,振兴中国,挽救“苍生”,共享幸福,还需要“有大本大源”,以动“天下之心”。而他认为曾国藩就是颇得“大本大源”之人,并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14)以救国救民为职志的**,满怀激情和信心地呼喊:“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故愚以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如此大-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曀皆开,则沛乎不可御矣!”(15)凡此都足以说明,早期的**虽然立下了改造中国、拯救中国宏愿伟志,但是直到五四运动以前,他并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而且在历史观上也并没有脱出“圣哲”、“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藩篱。
20世纪初的20年间特别从1914年到1920年这5、6年中,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激烈的动荡和剧变之中。在中国不但有北洋军阀的肆虐、割据和混战,而且发生过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发生过“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发生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世界,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在这几年中,中国的思想界也空前活跃,各种政治主张,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
篇二:少年王阳明,大凡历史上风流伟大
大凡历史上风流伟大、功业彪炳千古的人物,往往自孩童时代就开始引人注目。事实上,这一点却经常为普通大众所忽略,对于这方面的记载自然也就少之又少。而一旦有一天此人飞黄腾达,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人们才会开始关注造就其成长的时代土壤。
幼年是一个人一生成长最为重要的阶段。大凡那些帝王将相和伟大人物,其幼时的资质、少年时期的言行举止,都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但是,要详细地考察清楚这些帝王将相、伟大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不凡事迹,且做到毫无偏差,实在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对于王阳明先生,要获悉他的幼时经历自然也是如此。坊间流传的不少事迹,自然不乏后人的牵强附会及夸张之传。同样,要判断其真伪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本章节择取笔者认为是正确的内容,对王阳明先生的幼学时代展开叙述。
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明宪宗在位时期,王阳明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但凡伟大人物的诞生总有种种奇谭流传后世。至于王阳明幼时获得神僧点化,被相术士所评判的传说,自然是后人看到其事业辉煌,为了向后世夸赞而胡乱杜撰的事情。
王阳明先生因此比一般的伟人还伟大多倍,最终得以扬威名于世间。
逸 话
传说王阳明出生的时候,太夫人郑氏已经怀有身孕十四个月。这一日,王家祖母岑氏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有一队身着绯衣的天神腰佩美玉,从云中飘逸而来,吹奏着乐曲,敲打着鼓点,气象万千,十分曼妙。神人们从空袅袅而降,把怀里的一个婴儿递交给岑氏。老太太在梦里一惊,于是马上醒转过来。就在这时候,忽闻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王阳明就这样带着神幻色彩诞生了。
王阳明的祖父竹轩公王伦闻知此事,感到十分惊异,于是便给孙子取名为“云”。不仅如此,事情不久便不胫而走,众紧邻相亲都引以为奇观。到了后来,大家甚至还将王阳明出生的房子称作“瑞云楼”。
王阳明到了5岁的时候,仍然不会说话,家里人都暗暗着急。一日他与一群孩子在门外戏耍玩闹,正好有一高僧路过,他看见了王阳明,便叹了一口气,说:“好个孩儿,可惜被道破。”
竹轩公王伦一旁听闻,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啊,他连忙给孙子改了个名字,为王守仁。几乎是与此同时,接连五年都不能开口的王阳明立刻会说话了。
祖母的梦和祖父的改名故事,的确多少有些近乎怪谭。但在某种程度上,其与王阳明所受到的幼时教养,也是一种暗合。
越中文化
吴越地方在古时候是荒蛮偏僻之地。到了春秋末年,吴王夫差
与越王勾践在这里交战多年,几度盛衰兴亡的历史为世人所共知。然而吴越的文运至此尚未正式开启。
吴越地方气候温暖宜人,五谷丰稔,既有“陂池灌溉之利”,又有“丝布鱼监之饶”,其西北诸州的情况自然远不能超过它。
倘若越中地方文运开启,其进步更将是一日千里。不过,这样的隆兴一直到了东晋才姗姗到来。到了唐朝,更是繁荣昌盛几近顶峰。到了南宋时期,此地已经是人多地少,甚至都有些人满为患了。勤劳好强的人们在此繁衍生息,繁荣兴旺的文化也得以代代相传。地方生活的影响
叙述至此可以想象得到,吴越地方为人称道的秀美山水和名胜古迹,引得世间文人骚客驻足流连自然是不会少的。王阳明出生在这里,受到吴越文化的感化自然不会少于一般普通人。且不说祖上的遗风早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潜移默化,王阳明天性豪迈阔达,势必会有一番大的作为。
这点绝非偶然。
古文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如孟子昔日云:“居移气,养移体。”此话不假。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优越的生活条件同样可以改变人的体质。正所谓是人随着地位、待遇的变化也不断发生变化。任何进化论者不论如何探索生活进化的规律,都逃避不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
此处谈论其故土生活的影响之大,并不是信口开河、胡乱一说
的。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万物,那是因为人会追求自由的意志,并采取行动,遵循外部的生存环境,从而获得生存下去的机会。其实这也是对起初叙述的印证。
当一个人遇到外围条件变化的时候,他不仅在形体上,且在精神上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倘若史学家们都能秉承这一法则,来整理伟人们的事迹,探索其本源,并将其地方生活的经历参考进去,继而斟酌考虑,必然会有大的斩获。
众所周知,中国的陆地幅员辽阔,南方与北方的地理气候差异极大。北方气候残酷寒冷、蚀骨穿心,屡遭缺水等诸多自然灾害困扰。群山峭壁巍峨高耸,浊水汪洋四处流淌,佳卉良草较为少见,珍禽异兽更是难觅踪迹。所以北方人自古就有隐忍自律的品性,其文化就多显淳朴笃实之貌。实际上,北方好多人都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疲于奔命,深思远虑和远见卓识自然无暇顾及。
与这些形成对比,中国的南方地方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天空晴朗,江河清澈见底,空气新鲜,山水秀丽美好,花鸟虫鱼更是数不胜数。中国大诗人杜牧曾对这一景象作诗《汉江》一首,讴歌汉江的风景宜人:
溶溶漾漾白鸥飞,
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
夕阳常送钓船归。
诗中体现了大诗人艳羡安逸,性情风流放荡,不囿于规则掣肘,超然物外的情怀。就像上诗所写的那样,北方人在天性方面,易对浮华之事大肆追求,而南方人得益于天赐之丰饶万物,有着充足的物质财富,其精神世界也十分丰富。中国六朝时代绮靡繁冗的文学表现形式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
越中及南方一带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之一,虚无玄远的老庄思想在此大行其道,甚至达到了鼎盛。
后世居住江左的晋代人皈依老庄教谕者数量众多,这点也绝非偶然。王阳明深受南方文化的影响,有着恬淡静退的价值观倾向。在他一生中,很多进退维艰的时候,他都能选择脱离凡尘俗世、归隐于山林壁洞,就是其明证。且不说王阳明耽爱佛教和道教,从其厌世思想也可窥见端倪。
朝廷风云机变,王阳明遭到朝廷奸佞的跋扈陷害,后被贬黜至地方。面对盗贼蜂拥出现,且国运日渐衰落,厌世的念头在王阳明心中逐日增长。这些在王阳明的言行举止中也能屡次看到。
不为厌世家的缘由
然而王阳明先生终生不做厌世家,而是积极进取,为国效力,其缘由自然与王氏祖上实用活学的祖训有很大关联。
总的来说,有如下三点:
第一,家族忠孝的训诫渊源深厚。
第二,文武兼备,时代的需要。
第三,豪健明敏,明察事理,有经国为民的抱负。
家庭教育极为完备,对王阳明的品行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尤其忠孝二道是其精髓所在。王阳明一生不做厌世家是其忠君孝亲的人生理念所支撑,尤其是祖母岑氏和父亲龙山公王华的教谕,使得王阳明一生不敢也不能厌世,而是投身于社会活动之中报效国家。
据王阳明传记资料所载,在其31岁、36岁、37岁、49岁的时候,王阳明上书给皇帝,请求返乡归省。然而每当此时,南方便出现骚乱需要出兵征讨,在忠君的观念的驱使下,王阳明总是能临危受命。例如一次南方发生骚乱,朝廷找不到前去剿灭的合适人选,于是当时的兵部尚书(即陆军大臣)王琼举荐王阳明带兵讨贼。其实这个时候,王阳明本有意归省求隐的,但是眼下国难当头,万分危急,于是他抑制住了内心厌世的念头,选择南下平贼,终立奇功。这就是以上的一个明证。
王阳明性格豪健明敏,却也喜欢沉思幽静,这是寻常人所难以做到的。他智力明敏,对佛教和道教的思想颇有心得;能看透人生,但也深知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经国为民。神 童
王阳明七八岁的时候,一日居然把竹轩公王伦曾经读过的书的内容全部背诵下来。竹轩公王伦深为惊讶,就问其缘故。
王阳明回答道:“祖父您读书时,孙儿时常在一旁听诵,并暗自背诵了下来。”王阳明幼年聪慧如此,叫人感叹。
成化十七年(1471),龙山公王华考上进士,名列第一名(后文称其为状元,即所谓“嵬科高第”),奉召远赴北京做官,这时王
阳明年仅10岁。
龙山公王华到北京安顿妥当后,第二年准备迎养在故乡越中居住的父亲竹轩公。竹轩公于是带着王阳明一起踏上了去北京的路途。11岁的王阳明和祖父在镇江金山寺夜宿,竹轩公识得一位同宿的过路人,想必是二人聊得投机,后来饮酒共叙,谈到兴致高处,两人文兴大发,约好进行作诗应对。
此时,一旁观看的王阳明脱口而出: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一说不打紧,座上客人可是大吃一惊:“这孩子真聪明,太了不起了~”于是决定再试下他的才华,便以《蔽月山房》为题,让王阳明应对。
不料,王阳明张口就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座上客人艳羡不已,当即对竹轩公王伦说道:“令孙词章才华非比凡人,他日必以文章名为天下人所知。”
从以上两首诗的内容来看,其艺术水平的确还没有达到非常高
的境界。但是对于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了,赢得座间客人的惊叹自然很正常。这两首诗以物理层面的角度为独特的着眼点,充分体现出了小诗人的天性。
在他12岁的时候,父亲送王阳明去私塾读书,由于王阳明生性豪迈不羁,并不能专心读书向学。他经常逃学跑出去,和一群孩子一起玩耍,他们制作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战旗,伙伴们围绕着王阳明四散奔跑,如同战阵态势。而王阳明独坐圈中,充任指挥的大将。孩子们按照王阳明的指派左旋右转,如同布阵。
龙山公王华见儿子如此顽皮捣蛋、不知天高地厚,对此感到十分担忧,生怕闹出什么事情来。而竹轩公王伦经过金山寺的见闻,却对孙子如此有悖于常人的行为表示默许,他知道自己的孙子“麒麟并非池中物”,成大事只是早晚的事情。
一日,王阳明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北京的胡同玩耍,这时来了一个卖鸟儿的人,王阳明看上了这只鸟儿,但卖鸟儿的死活不肯让步,于是王阳明就与卖鸟儿人讨价还价起来。
此时一个会看面相的相士路过,看到王阳明大惊,说道:“此子他日必有大富大贵,定会建立不朽功勋~”
于是相士自己花钱帮王阳明买了那只鸟儿。相士把鸟儿递到王阳明手里,抚摸着他的脑袋说:“我给你相面,以后你千万要记得今日我所说的话~”随后对王阳明说道:须拂领,其时入圣境。
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
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
临末相士又嘱咐他说:“你应当好好读书,立志高洁,我今天的话将会一一应验。”此事以后,王阳明经常琢磨相士所言,后来潜心向学,诵读经书以求上进。自那以后,王阳明每每摊开书本,静坐读书的时候,都会陷入沉思。
在中国,那些伟大人物经历相士相面的事迹大都与此类似。当然,将此类传闻归为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的确有些不严谨,也不具有说服力。
自这件事后,王阳明开始认真思考,他曾经问自己私塾的师傅:“天下何事为第一等事呢,”
私塾的师傅回答他说:“唯有嵬科高第,如你父辈等考取功名,中状元光宗耀祖才是最大的事情~”
王阳明马上质疑道:“嵬科高第者是常有的事情,这难道就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吗,”
私塾师傅答道:“当然,如你所见,什么事情都要成为第一名才好~”
王阳明分辩道:“登第及科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之人吧。”
其父龙山公王华听闻王阳明的话,笑着反问道:“你打算要成为圣贤之人吗,”
这样的事迹在王阳明一生中屡见不鲜。然而,这样的话语终成为他毕生坚持的座右铭,他为了成为圣贤而勤奋不已。
王阳明13岁那年,其母亲即太夫人郑氏去世,卒年41岁。居
丧期间,王阳明哭泣甚烈,母子之情令人动容。
权 谋
篇三:王阳明和曾国藩谁更完美些
王阳明和曾国藩谁更完美些,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 儒家认为,历史上达到圣人标准的只有四个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是:孔子、王阳明。有评价说:中国历史之中,文人用兵当以三个人为最~这三人分别是:诸葛亮,王阳明、**。
王阳明像
◎王阳明
立功: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乃明杰出军事家。
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满天下。
立言:创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成为儒学又一宗。
曾国藩像
◎曾国藩
立功:打败太平天国,为大清挽狂澜于既倒。
立德:以儒家为宗,每日修身养性,砥砺自律,戒骄慎独。
立言:曾文正公文集。
◎王阳明故居的楹联是后人对他一生的总结: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对曾国藩,后人也以一副对联对他总评价: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王阳明天资异于常人,是百年难出一个的奇才。曾国藩则以中等之资,凭着吃得苦、耐得烦,开出一片夹缝中的天地。后人对两位巨人的评价都很高,都说是真三不朽。但是相对来说,王阳明是公认的真三不朽,而曾国藩是两个半完人中的半个。与曾国藩相比,王阳明很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曾国藩的思想是为其做官服务的,“怎样做官”、“怎样做大官”、“怎样做稳官”始终是其考虑的核心问题,他的为民、忠君等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而王阳明不同,王阳明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个人、国家、历史、社会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做官,是为实现自己理想服务的。当做官与这个理想有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所以,从本质上讲,王阳明是个读书人,曾国藩是个官员。曾国藩
和王阳明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两者都属于忠君行为。但王阳明的举动,更多地为安定社会秩序,而不是让皇帝老儿安心做皇帝。这与曾国藩死抱着清朝皇帝大腿有很大不同。
王阳明与曾国藩都是聪明人,但两人有很大不同。 曾国藩做官堪称老谋深算,不到关键时刻绝不出手。但是,这仅仅是官场上
的老谋深算,而不是日常所说的聪明机智。
王阳明在处理公务方面是个聪明人,在待人处事上是个机智人。他担任赣南巡抚后,首先找到当地的“老吏”了解情况。他用兵也讲究出奇制胜,一生用兵从无败绩。在发现有人盯梢后,他机智地用“自沉”的办法予以摆脱。这些谋略,都不是曾国藩所具备的。
但是,王阳明做官上也不那么老谋深算。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把当大官当成人生目标,也不会为了做官舍弃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所以,当嘉靖皇帝上台后,对他表示充分肯定,只要他在嘉靖抬高父亲问题上表示臣子的起码忠诚后,他就可以当大学生。而向嘉靖皇帝效忠,既是臣子之责,也与他的心血理论相一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表现出了书呆子知识分子的“傻气”而使自己保持了知识分子的个性和独立人格。这一个性和独立人格使他得以名扬千古。这就是王阳明的“聪明”。比较王阳明与曾国藩,可以说,一个人想追求什么,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行为。王阳明是个有自己理论体系的人,而曾国藩没有。
王阳明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他对世间万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曾有学生问他,为什么圣人那么聪明,好像什么都知道。他回答,是因为圣人掌握了理。王阳明能够解答那么多世间难题,也是因为他掌
握了理。就是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由心而不动。心不动,则一切都不存在,也对心之主无意义。所以,没有必要去追求远方的东
西,也没有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名利之类,都是身外之物。又何必让心为之累呢,得到了名利,改变了内心,未必能有快乐。这就使得王阳明始终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情,做一切事情都心安理得,对待任何屈辱都处置坦然。王阳明还提出,圣人之道,内心自足。这就要求人要获得圣人的境界,不需要去读四书,也不要去抄袭古人,更不要盲目照抄上级,而要根据自己内心的良知,用自己的去实践回答,去探求。良知藏于内心,只要自己愿意找,就能越找越多。既然只要愿意找,都能找到,那就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这就高度重视了实践的作用。所以,王阳明的学问是重视实践的学问。按照王阳明的理论,人人都会充满自信(因为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人人都会高度重视行动。这就使得王阳明的学问有了根基,有了行动力。纵观王阳明一生的行为,可以说,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始终是他的目标。这很有些知识分子的痴劲。
相比较王阳明,曾国藩却没有什么自己的学问。他的一切都来自前人和当世圣人。比如,他的“静”字功夫来自倭仁。曾国藩的“谦退”,则来自道家思想。知道官场上,只有知道“退”的人,才会有好结果。曾国藩初连团练时,他也是秉承儒家思想,曾国藩在家书中表达的勤俭节约思想,也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曾国藩一生的思想,独创处很少。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各家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其他人所做不到的。
为什么曾国藩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而王阳明能有,
这是王阳明与曾国藩的出发点不一样。
曾国藩总想着光宗耀祖。是为做官而为贤,有一点异端想法也会自觉摒除的。怕给自己家族带来灾祸,这就是官的作用。因为“官”,使其不敢思考,不能思考。因此曾国藩能在攻陷天京后对五十多万无辜之民大开杀戒,以至“??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不能不说这是他的一大缺憾,所以只能算半个圣人。
而王阳明从小就有做圣贤的(转 载于:.cdFDs.cOM 池锝 网:评价王阳明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他是为实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为官,他首先是为民,而后才是忠君。在军事上也比曾国藩自信多了,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豪言,他平叛时举重若轻,以安抚为主,只惩首恶,属从不究,军事之后重视建设生产、兴办教育、减税减赋、休养生息。因此后世评价他是:心学之祖,四家合一,完人型全才,无争议的入世圣人。
作文十:《王阳明的文章》9800字
本文由yuxuan1988grjy贡献
『煮酒论史』 [国学探微]儒家嫡传,明朝中期思想的结晶——王阳明心学简介以及明末清初历史检讨
作者:熹微晨光 提交日期:2005-11-14 17:34:00 访问:6199 回复:53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和对外实践,格物致知。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没有私心物欲的状态。
这样就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即靠实践,靠自省,实践和自省是一个过程的,是一件事情。格物就是改革。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好多人认为心学是空谈,实在是被歪曲的太厉害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知行合一,但是这还不够,只有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才真正地认识了天理,这就是实践。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有教我们要我们孝顺他,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格物就是改革
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都是知行观的三种不同境界,不同的过程路径,
但是到了最后的成功,这种境界是一样的。,
知和行是一件事,
知是反诸求己,是行的开始,行是对外实践,是知的依据,是反馈,知不能凭空而来。
在知行的过程中,就是要去除私欲,亲民,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礼仪,德治,以实践和自省为基础统一于知,进行改革。
“民”也要这样做,这就是民主。
作者:熹微晨光 回复日期:2005-11-14 17:32:56
讲究名正言顺是中国的特色,思想家们都想争儒家正统的地位。朱熹为了宣扬他的思想,减少反对他的阻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篡改《大学》,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解释。其实他的思想跟儒家的思想有很大的背离了。
同样聪明的王阳明的心学完全是靠批判朱子之学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刚开始他至少在表面上他也不敢和朱熹的思想分道扬镳,因为当时的程朱理学是主流,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些东西,为了减少阻力,他写了几本书,《大学古本》,说心学才是儒家的嫡传。《朱子晚年定论》,说朱熹晚年已经逐渐象心学靠拢了,又把儒家按照自己的心学理论进行解释。举一个例子,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罗钦顺就对此进行了质疑,王阳明很委屈,表明了心迹说道
孟子辟杨、墨,至於「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为贤。墨子「兼爱」,行仁而过耳;杨子「为我」,行义而过耳。此其为说,亦岂灭理乱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至比於禽兽夷狄,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後世」也。今世学术之弊,其谓之学仁而过者乎?谓之学义而过者乎?抑谓之学不仁不义而过者乎?吾不知其於洪水猛兽何如也!孟子云:「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杨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时,天下之尊信杨墨,当不下於今日之崇尚朱说,而孟子独以一人呶呶於其间,噫,可哀矣!韩氏云:「佛老之害,甚於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坏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於已坏之後,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呜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众方嘻嘻之中,而独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者隐於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其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而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於晚年,固多出於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调停,以明此学为重。平生於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盖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於己,乃益於己也。言之而非,虽同於己,适损於己也。益於己者,己必喜之;损於己者,己必恶之。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於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过也必文。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在这里,王阳明已经以孟子自居了,而把朱子看作了墨子杨子一类的人物,彻底划清了界限,在形式上都分道扬镳了
作者:熹微晨光 回复日期:2005-11-14 17:34:40
孔子看到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崩乐坏,他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西周的那一套“礼仪”,这是他的根本目的,
由此而衍生出来了,仁政,德治,亲民,民本,改革等思想。
因此历代汉族王朝以儒家的这些思想为基础,以霸道杂之。
总体来说,儒家是以道德治国,
后来心学对被歪曲的儒学(程朱理学)进行纠正,同时进行改革,继续坚持性本善,只是因为后天的私心物欲的遮蔽才会变恶,只要通过自省和对外实践就能认识到本心所具有的天理,同时在认识本心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这个世界。知和行都是一件事。
明朝中后期的哲学思想和学术以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由此衍生出东林党复社的思想,明末实学,民主思想,工商为本,科技精神的等等思想。
王阳明心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提倡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不盲从权威,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讲究个人的对内自省和对外实践的统一,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后期思想启蒙的开始,明朝中期以后心学占统治地位的。王阳明对心学进行完善并发扬光大,在士大夫心里占据了主要地位,程朱理学(也就是八股文)在他们心中越来越没有地位。程朱理学日益衰落,王阳明甚至在万历12年从祀孔庙,后来心学被有些王门弟子扭曲,以东林党复社(其中很多人都是心学弟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力挽狂澜,对被某些人歪曲的心学进行纠正,同时加以发展成明末实学和朴素的民主思想。
比如说黄宗羲,唐甄等人的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徐光启,方以智等人的科学精神,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的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现实的思想,都是实学的一部分。还有东林党和三巨头等人的民主思想,都是从王阳明心学衍生出来的。
作者:熹微晨光 回复日期:2005-11-14 17:36:27
明朝中后期的哲学思想和学术,文化尤其是世俗文化(明小说),军事,外交,科技,政治制度,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外贸易对外交流(明朝洪武永乐以后只有形式上的海禁,到了嘉靖年间海禁废弛已久,甚至闹出海盗倭寇的祸端,隆庆初年有鉴于海盗作乱,为了在根本上根除海盗倭寇,连形式上的海禁都解开了,这样对外贸易尽可以光明正大地做,不需要武力支持做海盗了)尤其是与耶稣会传教士的交流,士大夫知识分子眼界之广阔(当时有世界地图了),综合国力,国家地位种种成就
都伴随着明末崇祯乱象,与大明一代江山沦胥同尽。但是
如果李自成统战得当,不在关键时刻继续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追赃助饷,在关键时刻统战明朝北京被攻克后的上层人物尤其是掌握军队的实力派,
那么明朝的这些成就都可以由汉族王朝保住的。
崇祯吊死之后,从明朝这方面看,失去权威中央,地方军阀拥兵自重,不听指挥,有奶便是娘,这是其一。其二先是实行借虏平寇的错误政策,后来到了永历王朝又是出现了孙可望这个民族败类不顾大局,事情才无可挽回了。
明末清初实在是事关中华民族这以后几百年到底是进步还是落后的关键的嬗变分娩的时刻。 在嬗变分娩的关键时刻,东林党和阉党,分权与皇权,(从中原五省来看)贫苦农民和大地主斗争激烈,马上就要由前者战胜后者的时刻,可耻的殖民者乘虚而入!
这是历史偶然而不是历史必然!
而今天,我们还在为这些殖民者大唱颂歌,抹煞自己的民族文化,宣扬满清奴文化和文明破坏有理论!
作者:熹微晨光 回复日期:2005-11-14 17:38:59
王阳明心学只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冰山一角,
简单地叙述了这样一个情况,
的确我们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崇洋媚外者有之,为殖民者唱颂歌者有之,讲马克思主义者有之,这种思想非常有害,但是这是现实,我们不应该消极地咒骂,那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民族文化的振兴而努力。
作者:普女南 回复日期:2005-11-14 17:44:04
好帖,SF慢慢看
作者:熹微晨光 回复日期:2005-11-14 17:50:35
因为我不善文辞,写得很枯燥。
国学其实是非常活泼的。
作者:徽州后学 回复日期:2005-11-14 18:43:39
觉得有些偏颇了.
理学心学之争,由时已久,不是那么简单的.朱子是极伟大的,做学问也是极认真的,一生建树极多,涉及极广.
格物与致知在双方领域也不是绝对的本末.
作者:熹微晨光 回复日期:2005-11-14 18:47:09
格物是格去心中之物,心学也是讲格物的,提倡知行合一。世人以为心学的致良知是凭空而来,大错特错了。
作者:熹微晨光 回复日期:2005-11-14 18:51:17
在那个时代,提倡独立自主的个人意识,不盲从权威,思想解放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了却风月 回复日期:2005-11-14 19:00:50
我想和你学历史,我什么都不懂
作者:常山日月 回复日期:2005-11-14 19:12:02
如果李自成统战得当,不在关键时刻继续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追赃助饷,
很无里头,老李也带3块表了:)
作者:凤鸣重楼2 回复日期:2005-11-14 19:30:22
呵,如果是谈道德和理性,偶下面这一段正好:
道德是情感,也是理性,并不相悖.
个人觉得,道德是我们人类维护社会全体利益的终极理性,而对于个人,道德并不一定带来利益最大化,但是社会全体出于群居目的对个体反复进行意识刺激,最终加深了个人的"非理性"而服从道德情感.
比如,个体因制度不完善腐败,本质是一种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但由于社会为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有预谋"地宣扬"腐败无耻",最终使某些个体会背叛"理性"地屈从于社会公共道德!
不过,这也与个体价值观有关,当个体认识到自身虚无,把生命永恒完全系托在全体人类未来上时,就会主动舍弃个体利益,自觉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这时理性与道德情感就是一致的!
当然,很遗憾,我们还是很多同类,也会因为"理性"地追求个体利益最大而损害国家利益,这时"理性"与"道德"再次相悖!
因此,从上面可以看出,情感和理性的差别,或许在于个体是否明白行为目的,个体内心越趋向于能够剖析自己的行为动机,我们一般认为他越趋于理性(虽然他的"理性"在旁人可能是局限和短视的). 作者:netcar9910 回复日期:2005-11-14 22:26:52
D将来在哪里?呵呵!
作者:邢明VS田英 回复日期:2005-11-14 22:42:06
作者:netcar9910 回复日期:2005-11-14 22:26:52
D将来在哪里?呵呵!--在清真寺做礼拜
作者:熹微晨光 回复日期:2005-11-15 00:21:06
没有这么复杂,就是要致良知去除私心物欲,恢复本心所具有的天理但是有人把商业利益同私心物欲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衣食住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商业利益也是国计民生的一部分,是天理。
明嘉靖四年 1525年 ,王
阳明在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节庵方公墓表》一文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自王道熄而学术乖,人失其心,交鹜于利,以相驱轶,于是始有歆士而卑农,荣宦游而耻工贾。夷考其实,射时罔利有甚焉,特异其名耳。”在这篇《墓表》中,王阳明不仅说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更进一步提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道”的高度。他虽借用了托古的口气,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阳明在这篇《墓表》中,不仅把工商放到与士农平等的地位,还认为社会上出现“交鹜于利,以相驱轶,于是始有歆士而卑农,荣宦游而耻工贾”的现象,完全是因为“王道熄而学术乖,人失其心”所造成。
在这篇《墓表》中,王阳明推倒了传统的“四民”观,对工商作出全新的价值认定,敢于发前人所未发,确是当时思想界的一件大事,是儒家社会观念上的一个新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xichy 回复日期:2005-11-19 18:54:20
越来越有人为明朝平反,这是个好事情
作者:silentspring 回复日期:2005-11-19 21:09:01
王明阳 文武全才
不仅是个大儒
还能率 兵打仗 且武功高强
这样的人物 小说中才有~~~~~~~
作者:反反必复复 回复日期:2005-11-19 21:08:28
楼上的把名字顺序别搞错
作者:非常可乐绿茶 回复日期:2005-11-20 0:33:33
??????????????????????
作者:murongnongnong 回复日期:2005-11-20 0:44:40
其实,不管怎么说,文化是为政治服务的.
王阳明的学说就是所谓的"致良知",强调的是内心的反省,要建立一种思想标准,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却对个性的解放一点好处都没有.
作者:fans_barca 回复日期:2005-11-20 01:58:08
yiqin以前好好看过 现在没有时间看了我还是很喜欢他的哦
作者:吴门子弟 回复日期:2006-1-10 0:03:33
炼气之士,得异人授.夜于军中炼气,丹成而龙虎现,天呈异象,口作龙吟之声不绝,一军震骇 作者:羽陵 回复日期:2006-1-10 00:19:16
王氏心学入清后在中国绝迹,但在日本发扬广大。众所周知,王氏心学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关系密切。梁启超流亡日本后,重新“发现”心学的价值,重新向中国推销王学。辛亥先贤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等均服膺王学,大抵得之于东瀛,也算一段变了味的历史佳话吧。
作者:顺手拈梅 回复日期:2006-1-10 00:22:39
记号先,慢慢看
作者:胡风子 回复日期:2006-1-10 15:40:18
作者:常山日月 回复日期:2005-11-14 19:12:02
如果李自成统战得当,不在关键时刻继续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追赃助饷,
很无里头,老李也带3块表了:)
哈哈,9494,看LZ的帖子俺也与时俱进拉??
作者:熹微的晨光 回复日期:2006-4-22 21:02:22
明末南方的破产农民可以转行,北方的农民在溃兵和驿卒影响下则变为流寇??
作者:laoxue_23 回复日期:2006-4-22 21:27:10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作者:日月明兮 回复日期:2006-4-22 21:34:09
作者:murongnongnong 回复日期:2005-11-20 0:44:40
其实,不管怎么说,文化是为政治服务的.
王阳明的学说就是所谓的"致良知",强调的是内心的反省,要建立一种思想标准,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却对个性的解放一点好处都没有.
应当说,政治是文化之一种,当称之为政治文化。
作者:周子龙 回复日期:2006-4-22 22:01:02
给楼主个建议,我觉得你写的不错,就是有点太难懂了.偶们历史功底实在不怎么样,能不能通俗点,我想这样会大大的普及大家对历史的知识的.
说句实在的偶就是看了有点难,没办法啊!我想大多数都是历史水货,所以还是请楼主尽量写的通俗点.先谢谢拉
作者:日月明兮 回复日期:2006-4-22 22:16:30
恩哈哈楼上的,楼主这篇不是历史而是哲学,我也头大中,决定下狠心读他十几遍,没办法,哲学这种东西就是晦涩。希望读懂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能描述得通俗一些。
作者:周子龙 回复日期:2006-4-23 12:51:16
原来如此啊 看来不但是个水货 还是个假货
不过我觉得不懂不要紧 也许我们更能不受一些东西的影响
也许更加客观呢 ?我觉得那些历史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的.
反而是我们这些,也许更能客观的看待.
哈哈 让大家见笑拉!
作者:YZDST3 回复日期:2006-4-23 13:05:35
为什么我以前学的政治里
王阳明总是以反面教材出现
作者:日月明兮 回复日期:2006-4-23 13:36:18
作者:YZDST3 回复日期:2006-4-23 13:05:35
为什么我以前学的政治里
王阳明总是以反面教材出现
因为他被打成唯心主义
作者:日月明兮 回复日期:2006-4-23 13:36:43
作者:YZDST3 回复日期:2006-4-23 13:05:35
为什么我以前学的政治里
王阳明总是以反面教材出现
因为他被打成唯心主义
作者:凤凰华夏 回复日期:2006-4-23 13:59:09
王阳明很厉害的,有文化成就,也有武功成就,文武双全了,以前因为某种目的政府把他彻底丑化,但是大家仔细看看他的著作,有很多有价值的地方啊。
作者:yashz 回复日期:2006-5-9 15:50:22
王阳明的徒弟王动也很厉害!!!!!!!!!
很崇拜!!
作者:大海潮 回复日期:2006-5-9 16:39:36
楼上的瞎说。
王阳明是王动的师叔,而不是师傅。
在科场上,王阳明是王动的座师,但这个和武林中的师徒不同。
作者:好大一个神 回复日期:2006-5-9 17:20:46
这套东西比八荣八耻更加说教,而且臆想成分太重了,理性仍然不够深入,虽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推动作用,但是,理论本身是垃圾。
作者:到倒道 回复日期:2006-5-9 18:04:05
好大一个神
你本身才是个垃圾
作者:劳尔一剑 回复日期:2006-5-9 18:45:26
余姚人
呵呵 余秋雨写过他
晚明思想巨人 还有个李贽
作者:禹兮禹兮 回复日期:2006-5-9 19:03:31
王守仁是中明而非晚明,严格算起来只有泰州派如何心隐罗汝芳那帮子人和复社算得上晚明 个人觉得有明一代第一流的几个思想巨人如陈白沙、湛若水、王阳明、王心斋、王龙溪、李宗吾、刘宗周等,从阳明到龙溪,准确地说是心学的几个支派,尤其是泰州派和江右王门都有很深的禅味,他们的思想也不单是儒教,而是儒释道合一
作者:无间行者RNA 回复日期:2006-5-9 19:46:28
一生低首拜阳明-----山本五十六
作者:塞纳泛舟 回复日期:2006-5-9 20:25:18
中国的思想界,从唐韩愈李翱柔和三派开始,以后的思想家基本都是三派会通的哲学。
如果和某些僵化的学者一样,一认定是儒家,就将孔孟的思想当作儒家2000年未动的金科玉律,宋明的哲学就根本没法研究。
作者:再叙 回复日期:2006-5-9 20:32:48
崇拜~
作者:大明遗民 回复日期:2006-5-21 22:28:16
阳明是我最佩服的人,其心学是儒学发展的一座高峰,就是到现在还很有现实意义,个人认为,如果今天的主流思想是阳明心学而不是MKS主义,中国会发展的更好
作者:诚用 回复日期:2006-5-22 1:24:57
作者:无间行者RNA 回复日期:2006-5-9 19:46:28
一生低首拜阳明-----山本五十六
这位老大,有没有搞错啊??山本小子我不知有没有说过这话,但这句话是东乡平八郎刻在自已的印章上的!
作者:chenbenbuyi88 回复日期:2006-5-22 7:52:16
王阳明了不得,有德有才,文武全通.属于历史完美人物.
我也反对有人一提儒家就认定孔子,孔子是创始人,可贡献最大的应该是孟子.
三人行有我师.观点错了请原谅.
作者:chenbenbuyi88 回复日期:2006-5-22 7:57:06
作者:凤鸣重楼2 回复日期:2005-11-14 19:30:22
呵,如果是谈道德和理性,偶下面这一段正好:
道德是情感,也是理性,并不相悖.
个人觉得,道德是我们人类维护社会全体利益的终极理性,而对于个人,道德并不一定带来利益最大化,但是社会全体出于群居目的对个体反复进行意识刺激,最终加深了个人的"非理性"而服从道德情感.
比如,个体因制度不完善腐败,本质是一种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但由于社会为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有预谋"地宣扬"腐败无耻",最终使某些个体会背叛"理性"地屈从于社会公共道德!
不过,这也与个体价值观有关,当个体认识到自身虚无,把生命永恒完全系托在全体人类未来上时,就会主动舍弃个体利益,自觉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这时理性与道德情感就是一致的!
当然,很遗憾,我们还是很多同类,也会因为"理性"地追求个体利益最大而损害国家利益,这时"理性"与"道德"再次相悖!
=========================================================
哈!这么有技术含量的评论,在天涯不多见.
支持一下.
作者:wjfsycg 回复日期:2006-5-22 13:50:22
俺也十分钦佩王阳明,一代宗师
作者:没资格高尚 回复日期:2006-5-22 22:13:15
我也在学王阳明
王的良知,在不同的人身上是不同的,但共同点就是不包含私欲,私欲楼主已有解释 因此王的心学是利于个性发展的
纯粹个人理解
作者:cugtian 回复日期:2006-12-3 15:44:21
还不知道心学是什么东东就被迫接受了MKS
洗脑几十年哪
作者:恨无屠龙术 回复日期:2007-5-27 03:07:51
既然心即理
那每个人的心不一样
是不是最终的“天理”对每个人来说也就不一样了呢
作者:画墁生 回复日期:2007-5-27 18:04:26
呵呵,也许就像楼上说的那样,心学里藏有生出异端的因子
不过还是晚明兴起的实学风潮比较切实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