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独坐敬亭山李白》1000字
獨不 李獨坐見 白彈 坐 王幽許小李憫 琴眾 建敬紳篁姻深松農復鳥 裡緣亭林小孤鋤 詩長明高,。人松山雲禾 嘯月未飛相汗 不初獨日。來有盡看滴 知數閒去當只誰相直,兩禾 ,尺即王閒午 送有知 照看生不下粒維, 旁。,敬盤別。多枝 厭土粒 邊亭中山長。 ,,皆王登立山飧中卻 之辛日 劉送,鸛李夜。,相遲渙 苦暮長白白 靈雀送宿春。卿。掩 日蒼危 罷澈草樓山黃 柴王依蒼樓,明 寺河杳手 扉孫山欲 竹高年入杳可。 歸 盡窮林荷百不 綠海更鐘摘不,千寺笠尺 敢, 王 流鹿上聲青星恐 歸里,帶,高維。一晚山柴辰 驚,目斜聲 層。空獨。天 ,陽柳語江樓山歸上 宗,劉但聽,雪。不遠人元長 聞彈千 見。孟返春。卿 人泠山琴浩 人景曉萬 語復泠鳥然 ,入春靜徑 響照七飛孤深眠聽人 。青絃處古絕舟 林不松蹤獨苔上處調,簑 ,覺風夜今滅釣 上,聞雖笠曉寒 來人。寒王 鳥。啼自花翁,。風多維江鳴鳥愛 落,賈尋雨不 雪 人 。,知澗島逢隱聲彈。閒多 雪夜松,。 者劉桂少靜下宿 長 不花孟月言 宿。日春問卿芙浩遇落出師建 暮山童時只 然蓉天 ,驚採移蒼德空子鳴在 寒山山藥雲 舟 山柴 江。,春此日白鳥去深主泊 遠門澗山 暮屋風 ,。不煙野人,聞中中客貧雪 知渚 曠犬白 江。,愁李江登。夜處,天居吠商樓新清歸樂。易 低 ,雍隱蘆 江 。月聞向人遊樹裕人花近 晚砧。十 之原, 驅夾授人意月 車岸衣王一 雜。 不夕枝始登維復晚夕詩 適陽枝聞萬 古只 連,月高君,無搖砧里原是沙明樓 自 限 浪。無故應。近,渾月故好花處園 知黃 似,鄉來 ,。李認心渡故昏雪來 日頻白 問漁。鄉漢寒 。,雍四,綺居 家劉嶺事梅江裕易窗氣 。綠外。著十之 春經前螘音花 九紅禽冬, 新書夏近未泥猶復 醅王晚絕相木鄉, 小競歷稍不維酒來,忽情思 火能囀春覺敢 ,天交更紅俄爐飲,。秋問 欲陰怯豆驚 。一山來春雪 。,生冬蓋伊杯遠人來 ,王新嘉南霰願 州無,。李發梅建運 國深君嫁打 中,歌幾此花 ,。三多娘起 枝物群莫日採 黃 。洗最木教 入 擷開鶯啼手相方 枝廚,未花兒時 作 思憎流上不下諳長 , 驚王維竹羹。先雪鶯啼得,姑在妾湯遣,里與。到食先夢。小蝴館遼性。,姑蝶西,嘗,。。
太答
上人隱 偶者來 高松枕 樹山石下中 頭寒,無眠盡曆。不日知,年
。
作文二:《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1400字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释义: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万物都在厌弃诗人。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此“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后二句展现出空旷寂寥的世界: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两句诗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古称宣州)北,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古宣州为六朝以来的江南名郡,六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谢朓曾在此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经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年(753)。这首诗是诗人历经世事后心境的写照。句子虽短,意境却深。 题中诗人就点明“独坐敬亭山”这一静态形象,所以开头就直写在独坐时所见:“众鸟高飞尽”,描述的是直观的景象,许多鸟儿飞去后看不见了。下句 “孤云独去闲”,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状。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明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所以下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然而来。这里,诗人把敬亭山拟人化了,敬亭山是自然中的存在,也就是“自然”。人与自然两相观照、两相欢娱,人从自然中有所会心,所以“不厌”,因为人(自我)与自然(宇宙)之间已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全诗首先给人是一个“静” 的感觉。“静”的背后,蕴藏其美:
1、该诗的空间极其博大,它是涵盖了宇宙的。在山间独坐,把个人置身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在静寂中透着孤独,在孤独中又透着有所会心之后的欢愉。同时也把读者的心灵置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与诗人一起体验这样的博大之美。
2、鸟去了,云去了,只有诗人和青山相对,这样的诗境体现了一种纯净的、不含芜杂的、荡尽了人间污秽的静谧的美,也流露出诗人那样一种平和、清净的纯真情感,使人有所感悟而应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3、人与山两相欢悦,互相交融,把自身融入自然当中。在这诗境中,物我之间的界限消失了,此为物我两忘之境,即“无我之境”。
4、该诗的境界,在人与自然、物我之间,体现一种高度的和谐(诗人追求宁静和谐境界,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理性认知)。这恰是道家发扬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5、从某种意义说,敬亭山象征了一种永恒的存在,飞鸟和孤云似乎象征了一些暂时的存在,在永恒和暂时之间,作者的态度和诉求很明显。而对永恒的追求也普遍地内在于人的心灵中。这也是人们普遍喜爱这首小诗的原因。因为在人性深处,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虽然一个人不一定能说出这样的内涵,但是凭借心灵,他可以感受和体验得到其中的意蕴,这也许就是意会的实质含义。可见,诗歌如果不付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索,就难以达此极高境界的。
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
作文三:《李白——《独坐敬亭山 解析》1000字
【年代】:唐
【作者】:李白——《独坐敬亭山》
【内容】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赏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
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宛敏灏宛新彬)
作文四:《独坐敬亭山李白》900字
独坐敬亭山 李白(唐代)
众鸟 高 飞 尽, 孤云 独 去 闲。 相看 两 不 厌, 只有 敬 亭 山。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从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草 白居易 (唐代)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译文: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游山西村 陆游 (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阳光照耀香炉峰,升起了紫色的烟云, 远远望去瀑布像条白练挂在山前。 飞快的水流从山的高处直泻而下, 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了下来。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宋代)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在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树叶稀疏还不茂密,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捕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一片金灿灿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找不到它们了
作文五:《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1600字
李白《独坐敬亭山 》赏析
,,,,,?~ ,,,,,?。
,,,,,?~ ,,,,,?。
释义:,,,,,?,,,,,?~,,,,,?,,,,,?:,,,,,?,,,,,?~,,,,,?,,,,,,,?,,~,,?,~,,,,,?,~,,,,,?,,~,,,,,?,,,,,?。,,,,,?,,,,,,,~,,,,,,,,。,,,,~,,,,,?,,,,,?,和寂寞。
,,,,,?,,,寂,?,,,:,,,,,?,,,,,?,~,,,?,,,~,,,,,?~,,,,?,,,,~,,,,,?得,,,,?~,,,~,?,,~,,,,,?,~,,,?,,,,,?,。,,,,,?,,,,,?,,,寂寞?,情。
,,,,,?,,,,,?,古,,,,,~,,,,,?~,,,,,?,~,,,,,?~,,,,,?~,,,,,?,,。古,,,,?,,,,,?,,,~,,,,,?,,,,,, ,,,?,,,,。,,~,,?,,,,,?~,,,,,?,,,,,?年,753,。,,,,,?,,,,,?,,,,,?照。,子虽短~意,,深。
,,,,,?,,,,,,,,?,,~,,,?象~所,开头,?,,,,,?时所,:,,,,,,?,~,,,,,?,,,象~,,,,,?,,,,,?,。下, ,,,,,,?,~,,~,,,,,,,,,,,,,,,,,?,,,子。,,,~,,~,,,,,~,,,,,?,,,~,,,,,?。,,,,,?,,,,。,,,,:,,,,,,?时~,,,,~,,,情,?,,,,。,,,,,?,~,,,,,?,,,。,所,下,,,,,,,?~,,,,,?,,,,,。,,~,,,,,?,,,,,?~,,,,,?,,,,,?~,
,,,,,,。,,,,,?,,照,,,,,~,,,,,?,所,,~所,,,,,~,,,,,,,,,,,,,,,,,,,?,,,交融,,,,。
,,,,,?,,~个,,, ,,觉。,,,,背,~蕴藏,美:
1,,,,,,?,,,,~,,,,,?,,,。,,,,,?~,个,,,?,~个,,?,,,,,?~,,寂,,?,,,~,,,,,?,,,所,?,,,,,?,。,时,,,?,,,,,?,~个,,?,,,,,?~,,,~,?,,,,,?,,,美。
2,,,,~,,,~,,,,和?,,,,~,,,,,?,,,~,?纯净,,,含,,,?,,,,,,?,,,,,?,美~,,,,,?,,,~,?,和,,净,纯,?情,~,,,所,?,,,,,?,,,,,?,,。
3,,,,,,?,悦~互,交融~,,,融,?,,,,。,,,,,?~,,,,,?,,,,,?~,,,,,?忘,,~即,,,,,,。
4,,,,,,?~,,,,,?,,,,,~,,~,,?度,和谐,,,,,,?,和谐,,?~,,,,,?,,~,,?性认知,。,,,,,?发扬,,,,合~,,,,。,,,,,?,,,,,?,,,,所?,。
5,,,,意义?,~,,,象,?,~,,,?,,,~,,和,,?,,象,,?~,,时,?,,~,,,和,?时,,~,,,,度?和,,,,?,。,,,,,?,,,,,?,,,,,?,,,,。,,,,,?,,,,,?,,,,,?,。,,,,性?深,~,,,,,?,,,。虽,~个,?,~,,,?,,,,,?,~,,,,,?,~,,,,,?和,,得,?,,,意蕴?~,,,,,?意,,,,?含义。,,~,,,,,?,,,,,?和,,,,?,~,,,,,?,,,,,?。
,,,,,?,时~,,,开,?,,,,,?年。,时,,,
?,,时,,?,,,,,?,,,,深?刻,认识,,,,,,?性,,,,?,,,,,?,,,,,,?,,,,,?,,,,,,,,?情,,,,?增,,,,,,?,,,,,?慰藉,,觅知音,,,,,,?,,,,,?~,,情。
作文六:《独坐敬亭山李白》800字
一年级经典古诗背诵
独坐敬亭山 李白 (唐代)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王维 (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朗月行 李白 (唐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静夜思》:李白 (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元日》王安石 (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鹅》骆宾王 (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春晓》 孟浩然 (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文七:《独坐敬亭山李白64307》1500字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試用:
獨坐敬亭山 李白
4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一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祖先在隋末被放逐到碎葉:今中亞地區:。李白的出生地尚無定論,只知他少年時居於四川青蓮鄉。廿六歲以後離開四川,到處漫遊,求仙訪道,又好擊劍任俠。四十多歲時進京,曾獲唐玄宗賞識,但後因得罪權貴而失意離京。安史之亂時,李白被永王李璘延攬為幕僚,後來永王起兵造反,李白受到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幸中途遇赦。晚年依附族叔當塗令李陽冰,最後病逝於當塗,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對各種詩歌體裁都能充分掌握,特別擅長樂府歌行和絕句。他為人狂放不羈,詩亦如其人,熱情奔放,直抒胸臆,信口成篇,完全沒有雕琢的痕跡。他的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每以大膽的誇張、奇特的想像和豪放的語言,構成各種豐富的意象。由於他的詩歌風格浪漫飄逸,所以後人尊稱他為「詩仙」。
二 背景資料
此詩作於唐代天寶十二載:公元753:,李白遭讒言譭謗被迫棄官離京已有十年。十年中他到處漂泊,飽嘗人間冷暖,因此憎惡世態炎涼,意欲寄情山水,尋求平淡恬靜的生活。
127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試用: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山高數百丈,千巖萬壑,風景幽美。山上有敬亭,南齊詩人謝眺經常到此吟詠。謝眺是李白生平最為傾慕的詩人,對他的影響很大,所以李白在宣城期間經常在山上盤桓留連,吟詩抒懷。
三 注釋
1. 盡:消失。
2. 閒:通「閑」。安靜。
粵3. 看:?[刊],。
4. 厭:厭倦。
四 賞析重點
這首小詩寫詩人不為人所賞識,唯有與山水作伴的情懷。他獨坐敬亭山,看鳥兒高飛遠去,在天邊消失了;連天上孤零零剩下的那一片雲兒也飄走了。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的只剩下「我」和敬亭山。「我」凝視山,山也看「我」,彼此互相欣賞,百看不厭。這世界上大概只有敬亭山對「我」還不嫌棄,願意與「我」作伴。
全詩的中心是「獨坐」二字。前兩句描寫獨坐所見。鳥是「眾鳥」,要全部飛走,不是一時一刻的事,詩人看牠們飛「盡」了,可知「獨坐」之久。雲是「孤雲」,獨來獨往,連它也慢慢飄遠了,只剩下空無一物的天空。詩人「獨坐」,心無雜念,才能靜靜觀察大自然,才能感受鳥飛雲去之後萬籟俱寂的境界。後兩句寫獨坐的感受。詩人用擬人手法,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寫人和山對坐相看,互不相厭。詩人眼裏,敬亭山並不是一座沒有生命的山,而是一位情趣投合的朋友。
128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試用:
一般詩歌寫山,多對山周圍可以映襯它的景物力描寫,但這首詩不寫草木,不寫溪流,連鳥兒、浮雲都抽掉,把自己放入畫面,人與山和諧共處,把物我兩忘的境界,高妙地烘托出來。
這首詩寫詩人獨坐敬亭山時的幽靜情趣,反映出詩人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寂之感。但李白畢竟是李白,即使落魄孤獨,也決不寒蹇苦澀,他努力在與山水的對晤中,尋找失落的自我,得到心境的寧靜自足。
【跟進活動】
1. 觀賞錄影帶:
《詩詞之旅?李白》,台北: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1990-1999。 2. 寫一篇短文:
建議題目——我嚮往的生活方式 / 讀書環境
【想一想】
1. 若你要觀察事物,在怎樣的心境下才能觀察得仔細,為甚麼, 2. 你曾摟抱心愛的玩偶傾訴心事嗎,為甚麼會這樣做, 3. 若失去了它,你的心情會變得怎樣,有沒有一件物件,是陪伴你長大的呢,你對它有甚麼感覺,
129
作文八:《独坐敬亭山-李白》2800字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作品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4)厌:满足。
作品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1]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
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
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①忆江南――既是
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清平乐·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⑧剥
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
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对古代老妇的
敬称。老翁老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卧:趴。
【译诗】 一座小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内有人操着柔美的吴地方言,带着醉意正在互相说话取乐,是谁呢? 原
来是一对白发老夫妻。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
蓬, 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
之策.
张籍《秋思》赏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
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祖籍苏州
《牧童》
吕岩 字:【洞宾】 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③卧月明。
注释: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吃饱了饭回来时,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草地上望着明月休息了。
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⑴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⑵使:出使。 ⑶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⑷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⑸浥:(yì) :湿润。 ⑹客舍:旅店。 ⑺青青柳色新:亦作“依依杨柳春”。“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在文中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⑻更:再。 ⑼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⑽故人:老朋友。 ⑾尽:喝尽。一作“进”。 ⑿君:元二。 (13)尽:喝(完)
表达的感情:本诗表达了作者送元二时情节的 :悲伤 ,含蓄。与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释义: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土,旅店旁的柳枝在雨后分外清新。劝好友再饮完一杯醇香的美酒,只因您西出阳关就没有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译文:(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5)山水色:湖光山色。 (6)白银盘:形容平静无波的洞庭湖。 (7)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湖中间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像一个没有磨的镜子。远望洞庭湖非常美丽。好像一个白银盘里面有一个青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芜湖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因此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出:突出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漂来。
作品鉴赏: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作文九:《李白《独坐敬亭山》1400字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释义: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万物都在厌弃诗人。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此“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后二句展现出空旷寂寥的世界: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两句诗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古称宣州,北~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古宣州为六朝以来的江南名郡~六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谢朓曾在此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经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年,753,。这首诗是诗人历经世事后心境的写照。句子虽短~意境却深。
题中诗人就点明“独坐敬亭山”这一静态形象~所以开头就直写在独坐时所见:“众鸟高飞尽”~描述的是直观的景象~许多鸟儿飞去后看不见了。下句 “孤云独去闲”~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状。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明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所以下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然而来。这里~诗人把敬亭山拟人化了~敬亭山是自然中的存在~也就是“自然”。人与自然两相观照、两相欢娱~人从自然中有所会心~所以“不厌”~因为人,自我,与自然,宇宙,之间已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全诗首先给人是一个“静” 的感觉。“静”的背后~蕴藏其美:
1、该诗的空间极其博大~它是涵盖了宇宙的。在山间独坐~把个人置身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在静寂中透着孤独~在孤独中又透着有所会心之后的欢愉。同时也把读者的心灵置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与诗人一起体验这样的博大之美。
2、鸟去了~云去了~只有诗人和青山相对~这样的诗境体现了一种纯净的、不含芜杂的、荡尽了人间污秽的静谧的美~也流露出诗人那样一种平和、清净的纯真情感~使人有所感悟而应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3、人与山两相欢悦~互相交融~把自身融入自然当中。在这诗境中~物我之间的界限消失了~此为物我两忘之境~即“无我之境”。
4、该诗的境界~在人与自然、物我之间~体现一种高度的和谐,诗人追求宁静和谐境界~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理性认知,。这恰是道家发扬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5、从某种意义说~敬亭山象征了一种永恒的存在~飞鸟和孤云似乎象征了一些暂时的存在~在永恒和暂时之间~作者的态度和诉求很明显。而对永恒的追求也普遍地内在于人的心灵中。这也是人们普遍喜爱这首小诗的原因。因为在人性深处~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虽然一个人不一定能说出这样的内涵~但是凭借心灵~他可以感受和体验得到其中的意蕴~这也许就是意会的实质含义。可见~诗歌如果不付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索~就难以达此极高境界的。
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
作文十:《独坐敬亭山 李白》1400字
獨坐敬亭山 李白
4眾烏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l一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祖先在隋末被放逐到碎葉(今中亞地區)。李白的出生地尚無定論,只知他少年時居於四川青蓮鄉。廿六歲以後離開四川,到處漫遊,求,訪道,又好擊劍任俠。四十多歲時進京,曾獲唐玄宗賞識,但後因得罪權貴而失意離京。安史之亂時,李白被永王李璘延攬為幕僚,後來永王起兵造反,李白受到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幸中途遇赦。晚年依附族叔當塗令李陽冰,最後病逝於當塗,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對各種詩歌體裁都能充分掌握,特別擅長樂府歌行和絕句。他為人狂放不羈,詩亦如其人,熱情奔放,直抒胸臆,信口成篇,完全沒有雕琢的痕跡。他的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每以大膽的誇張、奇特的想像和豪放的語言,構成各種豐富的意象。由於他的詩歌風格浪漫飄逸,所以後人尊稱他為「詩,」。
背景資料
此詩作於唐代天寶十二載(公元753),李白遭讒言燬謗被迫棄官離京已有十年。十年中他到處漂泊,飽嘗人間冷暖,因此憎惡世態炎涼,意欲寄情山水,尋求平淡恬靜的生活。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山高數百丈,千巖萬壑,風景幽美。山上有敬亭,南齊詩人謝眺經常到此吟詠。謝眺是李白生平最為傾慕的詩人,對他的影響很大,所以李白在宣城期間經常在山上盤桓留連,吟詩抒懷。
賞析重點
這首小詩寫詩人下為人所賞識,唯有與山水作伴的情懷。他獨坐敬亭山,看著鳥兒高飛遠去,在天邊消失了;連天上孤零零剩下的那一片雲兒也飄走了。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的只剩下「我」和敬亭山。「我」凝視著山,山也看著「我」,彼此互相欣賞,百看不厭。這世界上大概只有敬亭山對「我」還不嫌棄,願意與「我」作伴。
全詩的中心是「獨坐」二字。前兩句描寫獨坐所見。鳥是「眾鳥」,要全部飛走,不是一時一刻的事,詩人看著牠們飛「盡」了,可知「獨坐」之久。雲是「孤雲」,獨來獨往,連它也慢慢飄遠了,只剩下空無一物的天空。詩人「獨坐」,心無雜念,才能靜靜觀察大自然,才能感受鳥飛雲去之後萬籟俱寂的境界。後兩句寫獨坐的感受。詩人用擬人手法,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寫人和山對坐相看,互不相厭。詩人眼裏,敬亭山並不是一座沒有生命的山,而是一位情趣投合的朋友。
一般詩歌寫山,多對山周圍可以映襯它的景物著力描寫,但這首詩下寫草木,下寫溪流,連鳥兒、浮雲都抽掉,把自己放入畫面,人與山和諧共處,把物我兩忘的境界,高妙地烘托出來。
這首詩寫詩人獨坐敬亭山時的幽靜情趣,反映出詩人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寂之感。但李白畢竟是李白,即使落魄孤獨,也決不寒蹇苦澀,他努力在與山水的對晤中,尋找失落的自我,得到心境的寧靜自足。
跟進活動
1. 觀賞錄影帶:《詩詞之旅?李白》,台北: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1990-1999。 2. 寫一篇短文:建議題目,,我嚮往的生活方式/讀書環境
想一想
1. 若你要觀察事物,在怎樣的心境下才能觀察得仔細,為甚麼,
2. 你曾摟抱著心愛的玩偶傾訴心事嗎,為甚麼會這樣做,
3. 有沒有一件物件,是陪伴著你長大的呢,你對它有甚麼感覺,若失去了它,你的心情會變得怎樣,
1盡:消失。 2閒:通「閑」。安靜。 3看:(粵)[刊]。 4厭: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