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陶渊明,我想对你说》800字
高二(2)班??龚尚华
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但,陶潜,你可却真的与世无争,如鱼得水般的轻松?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你的本心是真的屈从于命运吗?陶渊明,我想对你说,悟天知命,固然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但,改变命运,向着那鸿鹄之志奋发,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啊,苏轼的一生,难道不是与你一样坎坷?然而,他却有着对现实生活的狂热,再大的苦难,《赤壁赋》是他的气魄,再多的愁闷,《水调歌头》不变他的心态,一句业务风雨也无晴,便是他遭贬时的内心,归来萧瑟,却更见潇洒,逆境中活出自己的精彩。与他相比,你的《归去来兮》,已然黯淡了许多。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同样热爱自然山水,白居易却没有乐天安命的感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同样的壮年,孟德却没有悠然南山的消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样是清贫,杜甫却没有复返自然的愉悦……我虽为一介书生,对你如此的指责或许有几分失礼,但,人生来就要在社会上生活的,谁也无法逃避,官场黯淡无光,世道氤氲邪风,却也总是要生存的,也正是如此,世间不也正需你们这样的人才来改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宏伟霸业,难道不正是当朝的一干老臣们努力拼搏的结果吗?归隐还乡,于你,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消极地避世,只能成为社会的累赘。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或许,只有吴均才与你拥有同一种想法吧,但是他却没有你的无奈,只有当权力与地位到达顶峰的时候,望见高耸入云的山峰,豪情才会逐渐冷却,以至不被利欲熏心而忘记,做个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然后真心为江山社稷,从这样的角度看,吴均反而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而你,陶渊明,只为一点点官场的杂事就觉久在樊笼里,你的桃花源,究竟能给你带来什么呢?
因此,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你错了。
人生一世,本就应该拼得自己的一片天空,无论那天有多黑,多暗,这样,到老,才能真正乐夫天命,即使以后不能流芳百世,也不会遗憾。
作文二:《陶渊明我想对你说》700字
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便是你,五柳先生。你毅然挣脱出世俗漩涡,坦然归隐田园。
我曾怀着一颗好奇心,跟随你的思绪,穿越“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去探访“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宁静和谐的桃花源。我知道,那是你所憧憬的没有现实中种种纷扰的回归自然的生活。
我曾怀着一颗敬仰之心,透过朴实精炼的文字,悄悄来到你家,凝望你忘我的博览群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又看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我心里不免生起一丝悲凉,你过着如此贫苦的日子。但见你安然自若,忘怀得失,悲凉渐渐消散,又多了一分敬仰。
我曾怀着一颗欣喜之心,踏入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陪伴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丝清风掠过,淡然的微笑荡漾在你脸上,多么超凡脱俗!菊乃花之隐逸者,不奢求骄阳照耀,只掩身于青山绿野间,默默地吮吸甘露。你甚爱菊,是因为你亦是如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固守寒庐,只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遥观日盛月缺,沐浴着寒月的清辉,与雅菊翠山相伴便足矣。
看,是谁在五柳树下尽兴地饮酒?是你,纯朴自然的你,最近人情的你。柳树伴着风儿缓缓摇下柔和的柳条,轻轻抚摸你,与你这是大自然美妙的馈赠。风拂清酒,将醇厚天然的酒香散向远方,这便是你在繁杂尘世中绽放的一抹独特的芳华吧。
听,是谁在饱含感情地吟诗?是你,醉卧与菊花丛中,仰望湛蓝明镜的天空,发出人世间最美的绝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朴实动人的诗给后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飘然而至。每每读到你的诗文,我仿佛远离喧嚣,置身与大自然,世俗的尘埃被悄然拂走。我羡慕你用绝妙的文字勾勒无与伦比的桃花源;称羡你将高洁志趣赋予诗文之中,流芳千;仰慕你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忍不拔。
你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闪耀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须信采菊东篱下,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作文三:《陶渊明,我想对你说》900字
小序:今天我上了两节作文课,题目是 xx,我想对你说。要求是要学过的名人,同学们都说很难写,不会写,或者说写不到800个字。然后我想我也很久没有动笔写过什么东西了。昨天在另外一班上的时候,学生就说:“老师你先写一篇给我们看看。”昨天没写,今天我觉得很有必要自己也写一篇。 温一壶美酒,闲坐于庭前,细细品味先生的《归园》。 你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先生,你守住心灵的那份净土,埋藏住脑海中那片桃花源,千百年后的我们,才能在这个人世嘈杂的世界里寻到你清幽而又迷离的背影。也许你未曾预料到,自己做官,一去就是那么久。但是你也未曾预料到,正是一次《归园》,一篇《归去》,一曲《采菊》,让你流传了百年千年。没有官路的长道漫漫,也就没有先生的辞去归田。也许,正是尘网成就了后世的先生,不是官道上的你,而是文学上的你——那片田园土地上学者。 先生,如果你能预料到你以后的日子;我想问你,你还会如此选择吗? 归去之后,你闲适自由了,心灵超脱了;于是,后人都认识了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你,认识了那个暗恋着桃花源的你。但是谁又知道当时真正的你,是真的不管了吗?不管君王统治,不管黎民疾苦?不!你虽然身在田园。但是,先生,我知道,你仍旧关注着民生百姓。你篇篇道心声,曲曲归自然。别人都认为你只是守着自己心灵的田园。其实,先生,你是无望了;只有经历过这种无奈,才会无望。没有后台,没有亲信,纵使不屑,纵使拥有一世奇才,又有何用?只是徒增先生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也许平平庸庸,还能安然地度过余生。 而你,谁又理解你连饭都吃不上时,心里是何等的痛苦。你可以为了尊严而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为了安宁而不求功名利禄。但是,先生,你的代价付得太过沉重,当你在尘世乞讨之时,你的尊严又在何方?古人云:贫者不受嗟来之食。但是,先生,你是何等得清高,又怎么能忍受得了。也许你当时已无所顾忌了,也许你已超脱于尘世之外;你依然坚持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信念;也许依然坚持“众人皆 醉唯我独醒,众人皆浊唯我独清”的心志,但是平凡的后辈只能掬一把眼泪,为先生惋惜…… 伟人崇尚长世之名,凡人追求一生之利。先生,我是凡人,我知道后辈的我们做不到像你那样,入于世而又出于世。但是先生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作文四:《[优秀作文]陶渊明,我想对你说》900字
五柳先生,我是你的读者,同时也是你的崇拜者。
作为你的崇拜者,我崇拜你的高尚人格。
你能够舍去官场的浮华利禄,虚情假意,跟随自己的内心,过着清贫的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旁人忍受不了如此的生活,而你却“晏如也”,不慕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
你喜好读书,却“不求甚解”,从不过分深究一字一句的意思,因为你读书从不是因为追求功名,而是满足自己的内心的需求,不像其他的文人士子,把一字一句都研究的仔仔细细,不仅为了读书而读书,更多的是因为求取功名。你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你生性喜欢喝酒,却因为贫穷不能经常喝酒。你的亲朋好友知道,邀请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本真直率,从不弄虚作假。
作为你的读者,我也要感谢你。
谢谢你的《桃花源记》。能让我们在这充满了世俗荣利、虚情假意的社会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小憩;能够让我们这些被挫折践踏的体无完肤的人们能在那两岸的桃花林里,抚慰自己脆弱、受伤的心灵;能让我在那个与世隔绝、充满美好的世界里,勾画自己童年天真的理想,仔细回忆自己曾经快乐的点点滴滴;能让我们在那个纯洁无污染的小村庄里找的自己的知音,向他倾诉自己的不快,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梦想,与他谈天说地;能让我们在那个不真实的梦境里,暂时忘却自己是有多么的失败,有多么的无助,是否曾经被抛弃,被人背叛,暂时忘却生活的不如意,现实的如此残酷。
谢谢你的《五柳先生》。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本真直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你,同时也让我们展开对人生的思考。是否享受好的生活就要背叛自己,成为自己曾经厌恶的角色;是否每天都要带上一个假面具,用笑容来掩饰内心所有的情感,只能在被窝里才能看都真正的自己,看到曾经天真无邪的自己;是否只能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才能有一份称心的工作,拿自己的尊严,去换取那“五斗米”。
对于你的评价,每个人都不同。而我认识的你,就是那个不随波逐流、率真豪爽、不畏权贵,那一个好读书、性嗜酒、喜著文章却只为供自己娱乐的五柳先生,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彭泽。
我要感谢你,谢谢你为我们带来的那个世外桃源,告诉我们那个最真的你,唤醒人们心中的真情。
作文五:《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优秀篇)》800字
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便是你,五柳先生。你毅然挣脱出世俗漩涡,坦然归隐田园。
我曾怀着一颗好奇心,跟随你的思绪,穿越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的桃花林,去探访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的宁静和谐的桃花源。我知道,那是你所憧憬的没有现实中种种纷扰的回归自然的生活。
我曾怀着一颗敬仰之心,透过朴实精炼的文字,悄悄来到你家,凝望你忘我的博览群书,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又看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我心里不免生起一丝悲凉,你过着如此贫苦的日子。但见你安然自若,忘怀得失,悲凉渐渐消散,又多了一分敬仰。
我曾怀着一颗欣喜之心,踏入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陪伴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丝清风掠过,淡然的微笑荡漾在你脸上,多么超凡脱俗~菊乃花之隐逸者,不奢求骄阳照耀,只掩身于青山绿野间,默默地吮吸甘露。你甚爱菊,是因为你亦是如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固守寒庐,只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遥观日盛月缺,沐浴着寒月的清辉,与雅菊翠山相伴便足矣。
看,是谁在五柳树下尽兴地饮酒,是你,纯朴自然的你,最近人情的你。柳树伴着风儿缓缓摇下柔和的柳条,轻轻抚摸你,与你这是大自然美妙的馈赠。风拂清酒,将醇厚天然的酒香散向远方,这便是你在繁杂尘世中绽放的一抹独特的芳华吧。
听,是谁在饱含感情地吟诗,是你,醉卧与菊花丛中,仰望湛蓝明镜的天空,发出人世间最美的绝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朴实动人的诗给后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飘然而至。每每读到你的诗文,我仿佛远离喧嚣,置身与大自然,世俗的尘埃被悄然拂走。我羡慕你用绝妙的文字勾勒无与伦比的桃花源;称羡你将高洁志趣赋予诗文之中,流芳千;仰慕你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与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坚忍不拔。
你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闪耀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 须信采
菊东篱下,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
作文六:《[我想对你说作文]我想对你说 作文 陶渊明我想对你说》62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我想对你说 作文 陶渊明
我想对你说
篇一 : 我想对你说 作文 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便是你,五柳先生。你毅然挣脱出世俗漩涡,坦然归隐田园。
我曾怀着一颗好奇心,跟随你的思绪,穿越“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去探访“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宁静和谐的桃花源。我知道,那是你所憧憬的没有现实中种种纷扰的回归自然的生活。
我曾怀着一颗敬仰之心,透过朴实精炼的文字,悄悄来到你家,凝望你忘我的博览群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又看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我心里不免生起一丝悲凉,你过着如此贫苦的日子。但见你安然自若,忘怀得失,悲凉渐渐消散,又多了一分敬仰。
我曾怀着一颗欣喜之心,踏入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陪伴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丝清风掠过,淡然的微笑荡漾在你脸上,多么超凡脱俗~菊乃花之隐逸者,不奢求骄阳照耀,只掩身于青山绿野
间,默默地吮吸甘露。你甚爱菊,是因为你亦是如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固守寒庐,只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遥观日盛月缺,沐浴着寒月的清辉,与雅菊翠山相伴便足矣。
看,是谁在五柳树下尽兴地饮酒,是你,纯朴自然的你,最近人情的你。柳树伴着风儿缓缓摇下柔和的柳条,轻轻抚摸你,与你这是大自然美妙的馈赠。风拂清酒,将醇厚天然的酒香散向远方,这便是你在繁杂尘世中绽放的一抹独特的芳华吧。
听,是谁在饱含感情地吟诗,是你,醉卧与菊花丛中,仰望湛蓝明镜的天空,发出人世间最美的绝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朴实动人的诗给后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飘然而至。每每读到你的诗文,我仿佛远离喧嚣,置身与大自然,世俗的尘埃被悄然拂走。我羡慕你用绝妙的文字勾勒无与伦比的桃花源;称羡你将高洁志趣赋予诗文之中,流芳千;仰慕你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忍不拔。
你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闪耀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须信采菊东篱下,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篇二 : 李煜我想对你说作文
李煜,你是失败的。作为李后主,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生于深宮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大小便坐在了龙椅上,生活富足,灯红酒绿,在位十五年,却治国无能,最后国破出降,南唐灭亡。
李煜,你又是成功的。也许正是这种从人上君沦为阶下囚的震撼,使你跨进了词的真正世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你只能“问君能有几多愁”。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江山已经灰飞烟灭,只能“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你也清楚地知道如今已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你那一声声痛彻心扉的呐喊,是你心上一道道深深的伤。你是寂寞的,你的心头笼罩着一抹寂寞的灰色,你的寂寞是无声的,但却是有形的,你将自己的寂寞宣泄在一张张白纸上,将它们化作“一江春水”,因为你明白,“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你的寂寞,你的伤痛,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世界,开启了每个人的心扉,成为后人心中永恒的风景线。
李煜,我想对你说,你虽是一位失败的国君,但你更是一位出色的词人~
九月的香山,已是满野遍红[],我又仿佛听见诗人词客在咏唱那离人眼中血的生离死别。在翻过一首首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长亭送行,翻过两情若是长久时的无限感叹,却是你不一样的苦吟哭诉在我心中荡起几多愁。
冷清的孤月下,你凭栏遥望。十七道光阴漫过西院囚楼,仅留下单薄的身影,挂在梧桐枯黄的树枝上。倦意,如同朱窗上的霜,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全然不像南国的雕栏玉砌,美丽的让人心碎,美丽得让你在一片风花雪月中追忆南疆故国。
国家不幸诗家幸。虽然残忍,但我想对你说:“若无你痛彻肺腑的哀情,又怎能在林花谢了春红中满腹隐忍愁绪,又怎在无言独上
西楼的举止间让后人心酸,我不想以你生平之耻,作为我读词的依据,可你的痛太深,你的愁太苦,只因一位亡国之君的心中装了太多。昨日还是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九五之尊,今朝便是一文不值的阶下囚犯,这种心痛固然是我们这些局外之人无法躬身受教。可是,你的沉沦太深,你的消极太过。”我只想对你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难道前人在失败中崛起,在痛苦中自拔的经历不能给你一点激励与鼓舞,难道每天的以泪洗面与每日饮酒填词才能麻醉你沉浸在故国的心,
再一次翻过你的词,字字珠玑,声声含血。可我又有无限的惆怅与叹息。本是才华横溢的帝王,又是一位文人雅客,只因朝夕之间,物换星移,城是人非,便自甘堕落,自甘埋没。
也许,我的话言重了。因为你的才让你变得多愁善感,让你习惯于南唐一贯的风流倜傥。突如其来的战争兵戈让你不知所措。可反观勾践,欺辱与恨不遑多让,但他依旧忍住了,换来千古霸业。
散场了,梦醒了,一切已悠然而过。一代帝王凄惨消离,一场繁华迷梦逐江而去。回首往事成烟,伤心六朝如逝水。残阳依旧如血,南国依旧繁雄。有人说:“在那个纷乱的朝代里,看开了,便云淡风轻。可你始终看不开,望不断南飞雁。于是你化为历史中凋谢在严冬的骄傲的晚菊。
你在毒酒殒去之时,同时飘散远去的,还有你半生光阴,与你那“谁人赋黍离”之声满野的南唐。
你是词中之帝,却又是亡国之君。后人评价你“作个词人真绝
代”。可是造化弄人,阴差阳错,虽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的你,成了一国之君。
从先期的奢华,纸醉金迷的生活,到后期的阶下之囚,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小周后被他人欺辱。心中无限的愤恨的你,有心无力。这种生活落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于是,你把你的满腔五人述说的情感寄托在了笔上词中。“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是你对曾经美好时光的想念。“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是你对现实生活得抱怨。“离恨怕如春草,正行更远还生”是你愤恨的倾诉。“三十年来家国,八千里地山河”是你对国破家亡的感叹无奈。
李煜我想对你说,你为何如此的天真,把这乌黑浑浊的社会想得这样洁白无暇。作文吧刚登基的你竟写一封降书给赵匡胤。殊不知即宋太祖可容得下枕下有人。一道《虞美人》,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却换来一杯毒酒,断送了你的一生。
李煜,我想对你说,你为何不生在富贵家门,却偏偏降入帝王之家,也许,同样的过婆家忙,同样的爱人离去,不会让你的人生如此的短暂。凭你傲世的才华,一样可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李煜我想对你说,你为何偏听宦官妄言,杀害爱国忠良。
李煜我想对你说,你为何如此懦弱,不敢与宋一战。
我知道,现在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历史不可挽回,时光无法倒流,但你浮华而又绚烂的一生会永远留在历史长河之中,全铭刻在我们心中。只能祝愿在天堂的你,与你的小周后携手看云海翻腾,享天
伦之乐。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英雄人物征战沙场,立下战功;有无数文人雅士吟诗诵词,名垂千古;有无数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你——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我想对你说:我知道成为皇帝并不是你的本意。你生于五代十国的乱世,是父亲李璟的第六子,叔叔被二哥所杀,其余兄弟均已病故,南唐皇族只剩下你一人,你不是自己要当上皇帝,而是被父亲“推”上皇位。
李煜,我想对你说:从另一个角度,没有治理好南唐并不是你的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同父亲一样有着极高的文艺天赋,通晓音律,善写诗词,但却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在登上皇位之前,你对政事丝毫不敢兴趣,也从没想到过会当上皇帝,登基之后,你曾试图治理好国家;财政紧缺,你采纳大臣建议,将流通的铜币换成铁币,却适得其反,是铜大幅升值。你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北宋大军兵临城下,你亲自为国民发放救济粮,这一举动感动了百姓。北宋大军在城外驻扎,然而,城内百姓、士兵饿死无数,却无一人投降~为了不让百姓死伤更多,你暗中携小周后出逃,向宋国投降。降于宋国之后,你名义上是北宋的官员,实际上却是一个阶下囚,被监禁在一座庭院之中。
李煜,我想对你说:你在诗词上的成就值得肯定。在北宋的庭院中,你怀念故国,将万般愁绪化为婉转凄美的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曲《相见欢》记录了你心
中的亡国之恨,你在这小小的庭院中达到了人生的最高点,却因一首《虞美人》而被认为有“复国”思想,在船上被北宋皇帝暗中毒死,命丧黄泉。《虞美人》也成了你的绝笔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再次将这心中的愁绪形象化,词中蕴含了你对昔日宫廷生活的怀念,对江南水乡的留恋。
李煜,我想对你说:在位的十六年里,你当然也有过错。在位期间,你不能明辨是非,难以区分贤臣与奸臣,曾错杀了直言讽谏的臣子。你性情温和,优柔寡断,没有识珠的慧眼,有的只是风花雪月的词。你虽在诗词上卓有建树:后期作品善用比喻,情景交融,却缺乏治国的才能,你没有履行一个皇帝的职责,没有让你的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缺憾。
李煜,你的政治作风使你被朝中有识之士谩骂,你在诗词上的成就却被《人间词话》评论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我想对你说,东方不亮西方亮,你在政治上失意,但在诗文上却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
作为一代君主,你是失败的;作为一位词人,你确是成功而又辉煌的。
昨日纸醉金迷早已不在,此时“流水落花”已成定局。多少次梦醒梦回,多少次泪湿衣衫,多少次愁上心头。面对这样的事实,我想对你说……
愁之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的悲伤情韵无不透露着你的愁苦,我多想对你说:“人生难免愁苦,坦然面对亦有甜。”可是,面对你失落的心境,变幻的遭遇,我也只能无奈的感慨:“是啊,愁,是苦的;但你的心之愁,亦是苦上加苦。”我多想能跟你一起说诗词的伤美,品悲愁的苦涩,可你却已经听不到了
情之切
品着你的词,不免心生敬畏,囚窗之灾虽堙没了一代后主,却崛起了一位词人,几近三年,在囚窗中你思绪万千,写下了许多情真意切的词章。我多想对你说:“尽管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但他一定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此情之切,表达了我对你的祝福和敬佩。这情,虽比不上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之深,但其情之切“充乎我心”。而你,却再也听不到了。
泪之伤
你死了,你静静的死了,不是死在毒鸠上,也不是死在酷刑中,而是死在你作为一个多愁文人的绝望之中。绝望,把你推向昔日的梦境中,又把你带回今朝的现实中,你徘徊,你仿偟,终于,你忍受不了了,死在了绝望之中。得知你的死讯之后,我多想对你说:“好好活着,即使不是南唐后主,你依然是你,一代词人李煜。”不要觉得你的死不会有任何人不在意,不是的,对于你的死,我流泪了,那泪水似尖刀划过心头,是惋惜的泪,是叹的泪——不想让你随风消逝,带着你的无尽伤痛消逝。可我知道,即便你听见了,你也只是苦笑再不会作答。是啊,正如你体会不到我的泪之伤一样,我亦体会不到你
的所想。更何况,而今你已消失在岁月的的沧海桑田中,再也听不到世界的声音了。
李煜,我想对你说:”人生苦短,不要轻言放弃,尽管历尽挫折无数,但你仍旧辉煌过,闪耀过。面对人生,我不会像你那样懦弱,纵然我有愁之苦,情之切,泪之伤,我也会苦笑着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笑着回味人生的酸楚,这也是你生前一直追随却追随不到的境界,不是么~
多少愁思、多少苦痛,才能成就了你——李煜
你说过、你不想当这个国家的王。因为你知道,你的生命是属于自由的。你本不该出现在这个年代、这个乱世。可你偏偏的还是来了,带着一目重瞳、来到了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
你是无奈的,你本可以带领着你的臣子征服一切,因为你有这个才华。可上天是捉弄人的、他虽然给了你绝世文采、却忘记了赐予你逐鹿中原的胆识与魄力,所以你怕了、所以你忧了、所以你放弃了你的皇位,俯首做了十五年的江南国主。
你厌恶战争,因为你的眼中只有你的大小周后,你只想和她们共度此生。在古往今来的王之间,你无疑是最专情的。可是上天却好像还是在捉弄你。大周后病死、小周后受尽宋太宗侮辱,而你、却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灵魂上的屈辱与痛苦。
你生错了年代。若在唐朝、你可以和李白一样放浪形骸、狂荡不羁。可是你却生在了南唐,一个只需要将士的年代。所以注定了你的悲剧,注定了你永远也无法脱开宫殿的囚笼。
你终于承受不下去了。或许是因为你的文采遭老天的嫉妒了吧,他也容不下你了。你面对这命运的冰冷,吟出了你最后的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啊李煜,诗词伴随了你的一生,而你的苦难又完美了你的诗词。诗词成就了你,也毁掉了你,你的一生也伴随着这一江春水、缓缓东流……
叹古往今来,词中之帝——惟李重光一人也~
九月的香山,已是满野遍红,我又仿佛听见诗人词客在咏唱那离人眼中血的生离死别。在翻过一首首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长亭送行,翻过两情若是长久时的无限感叹,却是你不一样的苦吟哭诉在我心中荡起几多愁。
冷清的孤月下,你凭栏遥望。十七道光阴漫过西院囚楼,仅留下单薄的身影,挂在梧桐枯黄的树枝上。倦意,如同朱窗上的霜,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全然不像南国的雕栏玉砌,美丽的让人心碎,美丽得让你在一片风花雪月中追忆南疆故国。
国家不幸诗家幸。虽然残忍,但我想对你说:“若无你痛彻肺腑的哀情,又怎能在林花谢了春红中满腹隐忍愁绪,又怎在无言独上西楼的举止间让后人心酸,我不想以你生平之耻,作为我读词的依据,可你的痛太深,你的愁太苦,只因一位亡国之君的心中装了太多。昨日还是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九五之尊,今朝便是一文不值的阶下囚
犯,这种心痛固然是我们这些局外之人无法躬身受教。可是,你的沉沦太深,你的消极太过。”我只想对你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难道前人在失败中崛起,在痛苦中自拔的经历不能给你一点激励与鼓舞,),难道每天的以泪洗面与每日饮酒填词才能麻醉你沉浸在故国的心,
再一次翻过你的词,字字珠玑,声声含血。可我又有无限的惆怅与叹息。本是才华横溢的帝王,又是一位文人雅客,只因朝夕之间,物换星移,城是人非,便自甘堕落,自甘埋没。
也许,我的话言重了。因为你的才让你变得多愁善感,让你习惯于南唐一贯的风流倜傥。突如其来的战争兵戈让你不知所措。可反观勾践,欺辱与恨不遑多让,但他依旧忍住了,换来千古霸业。
散场了,梦醒了,一切已悠然而过。一代帝王凄惨消离,一场繁华迷梦逐江而去。回首往事成烟,伤心六朝如逝水。残阳依旧如血,南国依旧繁雄。有人说:“在那个纷乱的朝代里,看开了,便云淡风轻。可你始终看不开,望不断南飞雁。于是你化为历史中凋谢在严冬的骄傲的晚菊。
你在毒酒殒去之时,同时飘散远去的,还有你半生光阴,与你那“谁人赋黍离”之声满野的南唐。
作文七:《陶渊明,我懂你》1000字
《陶渊明,我懂你(转载)》
陶渊明,我懂你
薄雾笼罩山林,鸟儿在山间啼唱,溪水不停的流淌,隐约间,望到几间草屋伫立在山脚,不远处人群熙熙攘攘,清晨的露珠打在草屋篱笆下菊花纤弱的花瓣上,远远地传来一阵菊花的幽香?··
陶渊明,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有着为民请命,大济苍生之意,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
,朝廷的黑暗,以及君主的不识英才,使他的仕途之路坎坷艰辛,一身壮志无处施展。虽然如此,他依旧在拼搏奋斗,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定会成功。然而久居官场的他心力交瘁,仍没遇到自己的伯乐。
更让他承受不住的是官官相护,压迫,欺辱百姓的残酷现实,他看透了社会的黑暗,他犹豫,彷徨。
他想通过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官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他也想与黑暗的官场对抗,可官难做,清官更难做,更何况一个芝麻大的小官,想拥护正义,保持清廉,那是难上加难。压迫无辜百姓,欺辱善良人民的,哪一个不有权有势,事情一旦插手,他人就会千方百计的将他逐出此地,而事后涛声依旧。
与其被人赶出,倒不如自己请辞,所以他毅然离开了官场,居住在人群嘈杂的地方,虽不如官场昏暗,而也会有些不公之事,他保持着内心的高洁,不沾染世俗之气,春至播种,秋至收割,时而体味高山的气势磅礴,时而享受驻足于田园小路的静谧安宁。
久坐园中,闻菊饮酒,回味人生种种,体味自然之道。菊花带着悠然的清香,酒味里品出人生的沉重,目光落在淡雅的菊瓣上,看出的是心灵的悲痛。如果当时他真的为民请命,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可就算他真的能拯救一些百姓,他又能拯救千千万万各人民,能拯救天下苍生吗?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一丝惆怅,捧起一束菊,清新自然而又不失高洁庄重,他追求着菊花的那份精神,永葆那颗纯真的高洁的心灵
,与世无争。
他不需要富丽堂皇的豪宅,一间简陋的草屋,足以让他倍感温馨。
他不需要众人的夸赞,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足以让他舒适生活。
他更不要在追名逐利的社会中打拼
,只向往美好,和平,自由,快乐。
清香菊一枝,酣酒赋诗
,以乐其志,舟摇轻飏,风飘吹衣,简单生活,平淡朴实,安逸宁静,怡然自乐。 走进陶渊明
,去感受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高洁心灵,去体味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中的隐痛,去了解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艰辛劳动,去品读他“少无适
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活向往,去领会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坚贞的节操,去寻找桃花源的美丽祥和。
走进陶渊明,共赏菊,共饮酒,领略在田园中悠然的心境。
雾渐去,菊香仍缭绕在身边,草屋的寂静更显人世的喧嚣,回望高山丛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身影??
作文八:《【word】 《我说陶渊明》序》12700字
《我说陶渊明》序
圆画渤画固
还记得1999年春季,丽水师专教
授赵治中先生寄来了《陶渊明论丛》书
稿并有为其着写序之邀.那时,我正在
写作(--十世纪陶学论着》书稿的有关
篇章,索性就将两者结合起来作思索,
为赵着之序的开头写道:赵治中”可观
的论陶实绩,与梁启超,朱光潜,逯钦
立,萧望卿,朱自清,李长之,郭银田,王
瑶,曹道衡,廖仲安,吴云,钟优民,李文
初,刘继才,李华(首都师大)徐声扬,袁
行霈,唐满先,邓安生,丁永忠,孙静,王
定璋,李华(江西社科院),陈忠,李锦全,
戴建业,王廷箴先生一道,体现二十世
纪陶学学术水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里,在二十八位”着名陶学家”中
特地列了王廷箴先生.廷箴先生是这二
十八位专家中,唯一没有经过文学专业
学习,或从事高校文科教学工作,或出
版过陶研专着,或在所谓的驰名刊物上
发表研陶大作之人.当时我所读到的他
七八篇论陶文,皆刊发在”地方性”高校
的上,有的刊发在星子县学人所编
辑出版的”陶渊明研究”的不定期内刊
小报上;但是,那发前人所未言的独特
见解,带给论陶者颇有深思价值的学术
气息,却让人兴奋不已,难以忘怀.
记得1990年的一个夏夜,贪稿忙
到了十一点多钟,为解乏信手拿起了辗
转得到的星子县政协徐新杰先生编辑
的”陶渊明研究”小报,怀着浏览的目的
读了廷箴先生的《志是陶渊明的精神支
柱》,立即为其论所震惊,连读了几遍,
竟然毫无睡意,暗自埋怨自己:这等高
论之文怎么没注意到呢!于是立即查找
手头所有的相关发刊陶研的资料,折腾
到天明竟一无所得,接着又到鞍山师范学
院资料室,报刊室查找还是毫无所获.
王廷箴,何许人也?
此后陆续读到王先生之论,不断为
文/魏正申
其新见新说所感动,其为”二十世纪陶学
大家”之说,在我的头脑中也逐渐成型.
那么,王廷箴先生”独具个性魅力”
的陶学学术贡献是什么呢?我体会在四
个方面.
王廷箴先生之于陶学的第一点贡
献,是其以不同时期志的多彩流动的论
析,品评渊明的精神境界.王着开篇一
语”尚志是陶渊明的精神支柱”对千多
年来陶学学术史将意味着多大的震憾
啊!陶公于公元427年辞世后,第一位
品评他的颜延之以”南岳之幽居者”,
“解体世纷,结志区外”(《陶征士诔》)的
隐士定位;第二位沈约又将”解印绶去
职”(《宋书?隐逸传》)作评,列入”隐逸
传”;第三位钟嵘更是直言”古今隐逸诗
人之宗”(《诗品》);萧统更以”圣人韬
光,贤者避世”(《陶渊明集?序》)赞之;
接着萧统赞其”大贤笃志,与道污隆”,
直接将”志”与”隐逸”相联结,等同,奠
定了封建时代论陶渊明之志的基调.
同时,沈约又首唱”耻事二姓”与年
号,甲子说;颜《诔》称”有晋征士陶渊
明”;钟嵘《诗品》言”宋征士陶潜”.虽说
关于渊明对晋室忠与不忠有相反评价,
但将”忠”与”志”相联结,等同,也定下
了封建时代论陶渊明之志的又一基
调.于是,千年陶学,”隐逸”,”忠晋”之
说不绝于耳,(其间,时有一些异调出
现,但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至于是否
真地触及了陶令之”志”,现代论陶家是
再清楚不过了.
直到1923年,梁启超先生出版了
《陶渊明》一书,以”是一位极热烈极有
豪气的人”来论陶令,开始了陶渊明之
“志”的有价值的学术篇:将”猛志逸四
海”,”少时壮且厉”解为其”少年心事,
可见他本来意气飞扬不可一世”;将”有
志不获骋”释为”中年以后,渐渐看得这
恶社会没有他施展的余地”后所发出的
“感慨的悲音”;将”猛志固常在”判为
“直到晚年,这点气慨也并不衰减.在极
闲适的诗境中,常常露出些奇情壮思
来”.
随着任公的五柳先生之”志”论带
给陶坛的曦光,唤来了1981年钟优民
先生《陶渊明论集》之陶”志”论的满天
霞光.钟着在”陶渊明的咏怀诗”的章节
中,摆脱了”隐逸”说的束缚,按照陶令
经历的早年时期的”人世”,仕宦时期的
“用世”,归田前期的”愤世”,归田后期
的”抗世”四个阶段的咏怀计分析中,指
出渊明在人生道路上的不断反抗,上下
求索,以其思想与行动表明留心政治,
关怀现实,放眼未来的宏伟大志与伟大
诗人形象,提出”对待陶渊明不能也不
该再继续袭用?隐逸诗人?的旧谱”的
“公允态度”.又在”陶渊明的政治倾向”
的章节中,表明陶令之志的政治倾向是
“他终究未能跳出封建地主阶级及其知
识分子的立场,他同样具有君臣观念,
但并不表现在要充当司马氏王朝的忠
顺臣仆上,而表现在对?圣君贤臣?的政
治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上”.
钟着从”隐逸”与”忠晋”说人手对
陶令”志”的阐释,可谓陶研史上的一座
丰碑.同时,继钟着之论,王定璋,袁行
霈,丁永忠,孙静,赵治中,徐新杰,徐声
扬,陈怡良,李华(江西社科院),陈忠等
先生也在其着述中,各有发挥,展拓,功不
可没.就论陶”志”而言,从论题的广度,
开拓的深度,释解之人理,持论之公允,
王廷箴先生又在钟着的基础上,登上了
新的台阶,为陶坛带来了灿烂阳光.王
着之陶”志”论的亮点有两个方面.
(一)王着将陶令一生,因时地不同
的人生境遇之别与”志”的流变相应,强
调志贯终生:少年时代立志(“猛志逸四
海”)——青年时代宣志(“投义志攸
希”)——人仕时励志(“有志不获骋”)
——
绝仕时转志(“转欲志长勤”)——
归田后咏志(“斯滥岂攸志”).就是说,
随着人生境遇之变,是”志”内涵之变,
而不是”志”的有无之变,忧儒家之”道”
为”志”之宗,变自己之”志”之流,从而
突现了陶令之”志”一以贯之的坚定性
和言志内涵的丰富性.又因采用夫子自
道,回忆展示与责子等方式,还体现了
“诗言志”的多样性.
(二)王着强调陶令”言志”对六朝
时期仅限于吟咏”士大夫一已穷通出
处”的范畴和判评陶”志”于晋宋谁家之
“言”,即不以贯常的”隐逸”,”忠晋”老
套话论陶之”言志”,而此时此地的陶令
之”志”才不为俗言所囿而得以扩大”诗
言志”的领域.
同时,王着还强调陶令”以诗言志”
之”志”更是对”诗言志”领域的扩大.王
着提出:陶令的”大济于苍生”之志,为
官则积极从政,通过仕途施展才能,济
世救民;不能,则断然回归田园,转志长
勤,矢志农耕,体察民情,在田园中品味
人生的义理,”乃着新诗”,化作诗文以
警世,使之笔耕成果”存为世珍”,既可
“见思”并唤起民众,又能”既没传无
穷”,以达其未酬之志的目的.这种”以
诗言志”之”志”,是廷箴先生研陶的新
拓,必将在未来的陶研学术史上起着更
大的推动作用.
廷箴先生之于陶学的第二点贡献.
是其以尚志,缘情,求真,探理的全方位
研讨.深昧陶令的真实人生.从陶公辞
世,颜延之《陶征士诔》开始品评其人其
作以来,从封建时代的诗话,评点式模
式到1913年孑L德谦《阐陶》这篇现代意
义上研陶论文的诞生以来,可谓层出不
穷,洋洋大观;从1923年梁启超先生
《陶渊明》的问世至今,研陶专着堪称繁
盛多彩,中国大陆多达8O多部,台港地
区也不少于7O部.这150多部专着,除
近8O部的陶集注本,译本外,70多部论
陶之作中,近4O多部为研陶论文结集
和专题性论集,3O多部为综合系统论陶
其人其作的着述,细察这30多部论陶
专着,大约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列家世,
生平,以诗文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文学
史地位与影响论作家.如龚斌《陶渊明
传论》,台湾刘维崇《陶渊明评传》,先在
中国大陆出版后又由台湾再版的郭银
田《田园诗人陶潜》.其二是按生平时序
论陶公其人其作的着述.如张芝(李长
之)《陶渊明传论》,廖仲安《陶渊明》(后
改写为《陶渊明评传》,收入其《反刍集》
中),魏正申《陶渊明评传》.其三是以作
品类型,如散文,诗歌(咏怀诗,田园诗,
哲理诗)的剖析论陶公.如钟优民《陶渊
明论集》.
王着亦为综合系统论陶其人其作
的专着范畴,但其对陶公的审视点与上
三类专着不同,它是以陶公气质的表征
——
尚志,缘情,求真,探理的品评,研
判其人其作,这就为综合,系统研究陶
渊明开拓了新视角,可谓陶学研究史上
的新创获,令人额手称庆.
王着以”尚志是陶渊明的精神支
柱”,”缘情是陶令的人生灵魂”,”求真
是五柳先生的自然本色”,”探理是陶彭
泽的生活动力”为靖节先生作历史定
位,让我们体味到了,那位以高尚情志
为精神支柱,永远在以自身本色探求真
理的老人,早已从”东篱”边携菊飞升,化
作了那”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峰的瀑魂!
下面,从两个方面分述之.
(一)王着将陶公的志,情,真,理之
论,放在诗歌发展史的长河中,从诗文
创作的角度上展现其人其作的伟大贡
献.从文学创作角度言及四者,便成趣
志,趣情,趣真,趣理;从创作之成果而
言,便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人们挂在嘴边
上之志趣,情趣,真趣,理趣.
首先,我们先从陶集之”情趣”来研
讨陶公之”趣情”从而品评王着的”缘
情”论.(陶公”尚志”已如上述).
陶渊明的时代,是”诗言志”向”诗
缘情”引申的过渡时期,即由人的伦理
情感向审美情感的过渡时代.陶公是陆
机首唱”诗缘情”之后不久,受到钟嵘,
刘勰所肯定的诗评巨着问世前不久的
重要人物.从这一特定时代出发,王着
指出了陶公对”缘情”的三点贡献.一
则,陶公以其诗文创作大大丰富了陆机
“缘情说”的内涵,并完全具备了为刘勰
《文心雕龙》催产的时代性资格.陶公诗
文中,对古代英雄的敬慕之情,对古贤
的赞叹之情,对当世”真风告逝,大伪斯
兴”仕途阻塞的愤懑之情,对亲友的怀
念之情和行役途中的思乡之情;更有归
田后重返自然的娱悦之情,对野老,村
夫的真情,对田园生活的情趣,诗人与
自然天人合一的情致等等,完全印证了
这一点.二则揭示了审美对象的情缘与
诗文”缘情”的密切关系的创作法则.陶
公提出了诗人要接触生活,深人生活,
比如写农民要接触他们,”共道桑麻”,
因”会意”而成诗后,还要拿到其间去
“分析”,”共赏”等等.三则,王着鲜明地
指出:是陶渊明第一个撬开了”诗歌仅
有社会教化功能”的大门,闯进了自觉
审美的殿堂,在渊明简短的百余篇诗文
里,播下了许多自觉审美的火种,对于
后世诗歌理论的形式和诗歌创作实践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比如渊明标示的
“着文章自娱”,”自娱就该是真人,真
事,真情.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感悟,是
后人敬服陶公的真正原因.”
其次,再看王着论陶公的”求真”说.
王着在列举了陶公之真——真实
真诚与陶诗任真自得之真分析的基础
上,提出了渊明之真.在反抗大伪世风
的同时,扭转了沿袭道家与世隔绝,消
极无为的隐逸之风,大大丰富了文学意
义上的真的正确内涵,开辟了养真,保
真的正确途径等新议;所倡”如果说?阮
籍成为第一位摆脱乐府诗的格调,歌咏
自己的诗人?,?陆机第一次铸成”诗缘
情”这一新语?(朱自清语)的话,那么陶
渊明倒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将”言
志”,”缘情”和”志趣”,”情趣”合为一体
的伟大诗人.”令人欣喜”而引述郭象将
“在性分内的自为”等八种行为注为庄
子之”无为”,”都是合理的作为”予以肯
定,启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艺术创作
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必将给陶坛带来
新的论争热点,提高陶学学术品位.
最后,研讨王着评陶的”探理”论.
王着透过陶公一生六个时期诗篇中的
理探踪迹与哲理诗的特点的分析,并将
其放在诗史发展的长河中,赏评”探理”
之盛.
一
则,指出陶集以议论入诗的方
式,有通篇论理,有寓理于咏怀,咏史与
叙事之中,有的是散见于诸篇的言理名
句.--N,疏理了陶集探理的基本内容,
从宇宙本源,人生哲理到治国之理,兴
农之理等等.三则,论析了陶公哲理诗
的主要特点,归之于”步步致理,而不是
以诗证理或以诗载理”,”以情化理,而
不是概念推理”,”理于趣生,而不是理
教”,”以农话说理,而不是故弄玄虚”,
采用正反两面对比说明,明晰而有理性
深度.四则,肯定了陶公探理的历史意
义与文学价值,陶公得益于”物物有
理”,”事事有宜”的启迪,面向社会,面
向现实,迥异于当代的玄言诗,以其有
感而发,有悟而书的精酿佳篇奠定了扭
转”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风的根基,填补
了哲理诗的历史断层,疏通了哲理诗的
发展长河,为李白,杜甫,苏轼等唐文学
大家哲理名篇名篇的畅航立了大功.
(二)王着通过阐释陶公志,情,真,
理的交互生发中,突现其整体风貌.王
着在陶公尚志,缘情,求真,探理的研讨
中,从不孤立地单一论析,而是根据具
体情境将四者作相关的联系,在彼此交
互生发中更深刻,切实地展现陶公全
貌.一位伟大的诗人,一定要有宏大的
志向,与人民心心相印的炽热感情,秉
真而求真地探寻宇宙乃至人生之理;读
者从其伟大的诗篇中感知其志,情,真,
理,并从四者的交互生发中更深切地体
味诗人的伟大.
首先,志与情.王着称陶渊明”是中
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将?言志?,?缘情?
和?志趣?,?情趣?合为一体的伟大诗
人”;论陶以”情志交融的陶渊明诗文”
命题,并列举<咏荆轲》诗中志与情的显
现恰合,<桃花源记》中不言情,志,却情
志浑然一体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境地之
力证阐发.
其次,情与真.王着称渊明诗文是
“真情实感”,乞食”叩门拙言辞”的窘
态,”相思则披衣”,”无厌时”的言笑,以
生活的真实为原型,投注自己的真感情
而达的”情真”,”真情”.
再次,情与理.王着论陶渊明的哲
理诗时有言:”它的前提是真,主旨是
理,表现手法是情趣”,可谓掷地有声,
一
语中的.王着还得益于”以理化情”,
“言意之辨”从而生发开来,将其诗文
“感之于物,动之于情,赋之于趣,蕴之
于理”,而成为千古绝唱.
最后,真与理.王着赞称陶公”运用
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溶入丰富的感情”,
“萌生出深邃的哲理”,并以《辛丑岁七
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I=I》诗作析,指出
陶令”用真事,真境,真意,真情赋以诗
文”,抒发”从大自然中,从社会上的人
际交往中,从耕作实践中领悟自然之
趣,人事之理”,真与理的交互生发,使
其诗熠熠生辉.
王氏之于陶学的第三点贡献.是以
审美主体与客体自然契合的赏鉴.探讨
陶公自然而然的艺术准则.自刘宋评陶
伊始,颜<诔》淡淡一笔”文取指达”,钟
嵘<诗品》更有”世叹其质直”的低调,并
没有也无法阻止几百年之后宋代苏轼,
朱熹的笃论.苏称许陶公”其诗质而实
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朱既赞之
“不乏萧散冲淡之趣”,”不待安排,胸中
自然流出”(陶澍《陶靖节集?诸家评陶
汇集》),又肯定”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
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
耳.”(《朱子语类》卷一四o)此后,元代
之元好问,明代之许学夷,清代之方东
树等等数不胜数的诸多大家,论陶的艺
术成就的诸多方面,真是汗牛充栋,资
料繁富.近现代陶学史上,梁启超,鲁
迅,朱光潜,逯钦立,萧望卿,钟优民,刘
继才,李华(江西社科院),赵治中等先
生又进行了更为有价值的论析,将陶公
艺术论的探讨推向了新的高峰.令人可
喜的是,马秀娟先生在《此公岂作诗,直
写胸中天》一文中写道:”陶诗之?淡?,
绝不是淡而无味,而是以朴素的衣着妆
点着丰美的容姿,貌似枯槁而内在丰
腴.?质?,?枯?,?淡?仅只是陶诗的表面
现象,是给人的直观感觉,而?绮?,
?腴?,?美?才是其内在因素,是陶诗的
本来面目.陶诗的?淡?是浓后之淡,
?质?是巧中之质,?枯?是腴极之枯,这
种质而绮,枯而腴,淡而美的矛盾的统
一
,构成了陶诗深远无涯的意境,清新
富丽的风采,冲淡清和的精致”,似为诸
家之论作了高度精辟的概括介绍.
同时,进入新时期以来,论陶”自
然”篇章逐渐增多,时见华篇,更有徐公
持先生在其《魏晋文学史>中提出:陶渊
明的”自然”思想决定其诗文的艺术风
格,并称其为”自然诗人”更为贴切;张
仁青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更深情地称扬”陶氏为魏晋思想之净化
者,亦吾国自然派诗人之宗师,其作品
无论诗文辞赋,均保持其特有个性及一
贯平淡自然之作风,于唯美文学之狂飙
巨潦中,自成波澜,不求人知,不邀人
赏,悠然独出于埃土曷之外,诚古今不可
多得之文学家,不仅以诗称也.”两先生
之”自然诗人”,”自然派诗人之宗师”之
论,可以说将千年来,特别是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末以来,对研讨陶公”自然”说
的成果与陶研方向的肯定与赞赏.
王廷箴先生便是自二十世纪七,八
十年代走上陶坛并着重探讨”自然诗
人”的方方面面之”自然”的.以”审美对
象的自然”——”自然的陶渊明诗文”,
研究陶公诗文的内容的自然;以”审美
主体的自然观照”——”陶渊明诗文的
自然”,探讨陶彭泽诗文风格的自然;并
从”自然的形象”到”自由想象而形成的
意象”而成再现”自然美的形象”之诗文
创作的自然而然,并进一步阐述其源流
与文化意蕴,进行陶之”自然”论的全方
位的探索.
王着没有赞同胡适,容肇祖的”自
然主义说”,因为胡,容认为陶渊明是遵
循”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即
由天道的观念,而推之于人事的应用)
而为诗文的,王氏则认为渊明的诗文不
仅描写自然,而且描写田园;既有田园
风光,更有耕作的村夫,野老;既有对田
园的客观描写,更有对耕作田园的浓厚
感情;即便是写田园风光,也是重在写
意,而不是写真.王着没有赞同陈寅恪
的”新自然说”.因为陈认为”陶渊明思
想为承袭魏晋清淡演变之结果及依据
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之新
自然说”,认为”陶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
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王氏则认
为渊明虽受道家的影响,更受传统儒家
的薰陶;虽在反对佛教的”形尽神不灭”
的同时,也反对道教丹鼎派的服丹成
仙,儒教(不是儒家)各教的图有虚名;
却仍是矢志不移,或大济苍生,或田园
耕书,以真迹流传于世的.王着没有沿
用前人将陶诗的内容和艺术风格分别
评述,分别称之为某某诗人和某某诗派
的作法.王氏认为一位诗人的作品,其
内容和风格,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从
诗人的人品和诗品的有机结合上分
析.王着没有采用清人吴雷发的”镜人”
(《说诗菅蒯》)说,因为吴认为”诗贵金毙
入,尤贵自然”的镜入,仅仅是学诗人的
必由之路,它不能确切地表达陶诗自然
的炉火纯青的高度.王氏作了上述考察
后,借用了郭象《庄子注》中自然而然作
为哲学理论根据;采取了清人朱庭珍
“陶诗独绝千古,在自然二字.……盖自
然者,自然而然”的论点;采用了马克思
关于美学的经典论述以及当代美学大
师朱光潜的阐述.朱光潜在引述马克思
在《经常学——哲学手搞》中的”动物只
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动物的标准和需要
来制造,而人……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
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
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时的
阐述:”马克思所说的?对象本身固有的
规律,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规
律”,”就文艺来说,这就涉及认识整个
客观世界和人们所曾探讨过的文艺本
身的各种规律”(《谈美书简》)即马克思
的美的规律,就是指的客观世界的规律
和艺术本身的规律.
王着中,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得出
了陶渊明诗文创作的准则是自然而然
的论断的.aped作对象的客观法律与创
作主体的艺术规律的契合.王氏没有采
用”媲入”,”妙合”,”符契”等词而运用
了”契合”,旨在突出创作主体客观因素
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以强调艺术创
作者要读书,要学习,要实践,以提高自
身素质,提高发现规律,认识规律,驾驭
规律的能力,从而与创作对象相契合,
厚积薄发,浑然天成.这一准则,不但适
用于诗文,也适用于其他艺术领域.
王氏发掘的陶渊明这一突显主观
能动性的创作准则,正是魏晋时期文学
进入自觉时代的自觉意识的本质特
征.这种发掘也是颇有新意的.就论题
而言,王着并没有超出前人总体论析的
圈子,而就该论题的深化,细化角度看,
却达到了新的高度,并时见新拓,这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充实允当的内容,精密的论
断突现渊明自然而然的艺术准则.我们
先展看本论题的五个大题目及其下设
的母命题与子命题:
一
自然的陶渊明诗文
(一)现实自然之入诗
(二)史载自然之入诗
二陶渊明诗文的自然
(一)自然的本色理解
(二)自然的审美承继
三陶渊明诗文创作的自然而然
(一)情的自然而然
(--)情和理的自然而然
(三)创作风格的自然而然
四陶渊明诗文自然而然的源流
(一)哲学领域
(二)文学和审美领域
五陶渊明自然而然艺术准则的
文化意蕴
这简直是”自然”的方阵!从而不难
看出,王着为陶渊明自然而然艺术准
则,以其在我国诗文发展史上的五点贡
献作理性化历史定位,是当代陶研的可
观创获,并以极丰的文化意蕴奉献国
人,他深情地写道:”自然而然的关键是
观察,探索,认识,掌握规律;而它的基
础又是具备认识规律的能力.如果人们
将从事的每一项工作当作一副艺术品
创作看待,他的一生将不会感到太累,
太伤神,太乏味”,让我们看到一位年届
七旬的老人的哲言,将陶公与当代人衔
接了起来,让一代代的人们自然而然地
生活,工作,创造……
第二,对近代学者将陶公囊括在自
然主义之中,甚至称为”新自然主义”之
论,提出商榷,认为是难成确说的.近人
据清代朱庭珍”陶诗独绝千古,在?自
然?二字……盖自然者,自然而然”(《筱
园诗话》)之论,将渊明誉为”自然主
义”.
王着指出:魏晋时期的”自然主
义”,是一些清谈家们想从这种天道的
观念解释其政治和人生的理想.经过诸
多贤达,尤其是郭象的<庄子注)对”无
为”的观点作了重大的修正,这才是陶
公所本.廷箴先生通过对所谓”新自然
主义”的辨析,将本章要旨做了说明:
1.承继郭象的<庄子注>对”无为”
的新解,陶公诗文创作是依据事物发展
的客观规律,顺应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客
观规律自然而作.
2.诗文创作,既要讲究审美风趣的
天真自然,也要人工修饰的巧夺天工.
3.”自然而然”的诗文创作,是依据
审美创作对象的自然(事物规律)和审美
创作主体的自然(创作规律)相契合.
王廷箴先生之于陶学的第四点贡
献,是其以重点篇章辨伪存真的研考.
纠误陶研之风.颜延之于?陶征士诔)以
“幽居者”评陶后,千多年来,”隐士陶渊
明”之谓,从未绝响;后又有人将”隐逸”
与”消极”相连,陶公便”消极隐逸”了.
还有什么”忠晋”说等,也随着历史脚步
走向了今天.同时,也有不同的唱响,于
是陶公成为了古代作家中争论较大的
诗人.就共和国建国以来而言,可以说
是争论最大的古代诗人.1954年至
1957年围绕张芝<陶渊明传论)的第一
次大讨论;1958年至1960年的第二次
大讨论.这两次大讨论中,不乏贬陶,污
陶之声,现仅选第二次大讨论中的几
例:”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诗
人”,”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消极的,逃
避现实的表现”,”陶渊明把灾难深重的
农村描写得那么恬静,舒适”,”?劝农>
诗是一组反动的说教诗”,”?桃花源诗>
是中小地主阶层和失意于官场的士大
夫的没落,颓废,消极思想感情的具体
表现.它不仅起麻醉人民思想的作用,
更严重的是将引导人民脱离现实”等
等.经过大讨论,人们更走近了陶渊明,
了解并赞同陶渊明,将陶渊明与屈原,
李白,杜甫等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诗
人”.
如果我们将1960年之前的贬陶,
污陶主因看作是对陶集与陶公其人缺
乏了解,对其生活的时代有欠本质的认
识等,那么,1962年之后,尚有一些贬
陶,污陶之因,是一些人在陶公诗文的
异文,诗题上作文章,与1960年前比,
否陶的水平要”高级”得多.如通过更动
陶公<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
的诗题就是一例.否定之风的风源是北
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魏晋
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这本书出版
于1962年8月,书中第407页在该诗
的页下注云:”?庚戌?是晋义熙六年(公
元四一o),诗人年四十六岁,辞彭泽令
归田后的第六年.?西田?即《归去来兮
辞》中所说的?西畴?,大约在当时所居
南村的西面,故称.又,丁福保说:?九月
获稻,不为早矣?.下巽田八月获,且不
言早.今浔阳之俗,禾早者六月获.一本
?早?是?早?字,故有?山中风气?句.
姑存此以备一说.”
当时,由于北京大学在中国学界的
特殊地位.一些陶集注本或论陶专着对
其所”备一说”多有采用,将”早稻”按
“早稻”论.比如上海教育学院编的”中
学教师进修丛书”《中国古代文学读本》
第二册346页该诗题下”注释”之一称:
“庚戌: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四一.
年).早稻:有人认为江西地区一般在六
月就收割早稻,九月不能称?早?.早,应
是?早?之误”.又在347页的”说明”称:
“这首诗写他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城外
南村西面农田上收获早稻时的情景和
感慨.这时作者归耕田园已有四,五年,
对农村生活的感受较之写”种豆南山
下”一诗时有一定的进展.这首诗从个
人的体验出发,指出农业生产的重要,
反映了农民疾苦的某些现象,但是他把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自
然界的风霜雨露.而没有从社会根源上
加以揭露.至于作者通过一定时期的农
村生活,能表露”但原长如此,躬耕非所
叹”的意愿,这上点是可贵的.但他的出
发点,是为了躲避?异患?,心目中向往
的也只是两千年前隐居躬耕的长沮,桀
溺.这种避世全身的消极态度是不足取
的”.
足见这种远离该诗真正诗旨的胡
言乱语,与改”早稻”为”早稻”的密切关
系.
下面,以王着《陶诗”早稻”评》,《陶
诗”早稻”考》篇为重点,论析其辨伪存
真的研考功力,纠正陶研之风的贡献.
先列王论丁福宝先生商榷内容简纲:
丁说
九月
获稻,不
为早矣.
……
今浔
阳之俗,
禾早者六
月获一本
早是早字,
故有山中
风气句.
姑存此以
王论
释丁说:获早稻应在
六月;九月获,非早稻.
纰漏之要害:未考察
是否有过反常;排斥了事
物特殊性.
以问代释伪:什么本
子,书名,着者,着本出版
时间.
早于丁本之本皆无此
说,那”一本”何由见得?即
便有那”一本”也应察其真
备一说.伪.
结论:丁说”极不严肃”,”是不可信
的”.
不难看出,廷箴先生立论之确凿,
论析之缜密,说理之理性是令人钦敬
的,同样的论析,在论唐之”晚稻”说,袁
之”早稻”说,逯之”早稻”说,也有充分
的体现.有关《早稻》篇的”考”,”评”,王
先生先后写了七八年,有些很专业之书
要参看,但得来难;实际的九江地区,品
其收稻的历史资料搜寻与1543米的大
汉阳峰考察,写出”要从他们仅有海拔
100多米的住处,爬到陡峭的1500米以
上的山峰上种早稻,且还能早出晚归,
也是难以想象的”之句,得花费多少工
夫!还有面对诸如丁福宝,袁行霈这样
的学术大家,提出商榷观点,其学术勇
气也非平常吧!
同时,王着中有关需要特别论说的
陶之”杂诗”,”拟古诗”,”形影神三首”
以及辨杜之”恨枯槁”篇,亦各有不凡的
精彩处;所评之研陶年谱,出版史料,故
里考说,也颇见新说.就《陶渊明故里
考》而言,单看廷箴先生于治疗之余查
遍了陶家村的53家陶姓家史,跑遍了
附近十一个山岗,查看了292座墓碑而
言,这是怎样的踏实的学风啊,又岂是
一
词”认真”所能了得,限于篇幅,以上
诸多篇章也只能割弃不叙了.
本文按原来构想在结尾处写写廷
箴先生大着成功之因,但到临笔时又
想,以治学精神,为学品格,文笔畅达之
类赞语作评,似有共性语言多而乏个性
论之嫌,那么,王着的个性魅力是什么
呢?深思良多,但又有感到了一时难觅
理性的高度概括之语,就想用一句”二
十世纪陶研中存在着一个?王廷箴现
象?留给后世,希望与未来的陶渊明研
究?工程?相衔接,有更大更多的拓新收
成”.这句话是从活跃在当今京剧舞台
上的名旦李胜素的艺术成就想开来的,
她与于魁志,孟广禄被称为当代戏坛的
“金三角”,为振兴京剧艺术的众望所
归.我曾在鞍山市评剧团任过三四年专
职编剧,虽有几个本子为剧团演出过,
但我于唱,却一无所能,而听起唱来又
十分投入.对京剧之爱,也是这样,听李
胜素一唱,真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
传转”般的东北人情结.在评剧团工作
时,我亲见亲历多少小学员清晨做身
段,练唱之苦啊!多少成名演员对小学
员几乎共同一语的”你赶小不练,到十
七八,你还练得来么!”但有偌大成就的
李胜素,竟是十七岁学唱京剧,逐渐成
名.我觉得李胜素应该研究,王着也要
研究.我在本文开头有言,廷箴先生是
二十世纪二十八位陶学大家之中,唯一
没有进行文学专业学习等”四没有”的
学者,但其学术底蕴与成就,是难得一
遇的.
廷箴先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
气象系.后入伍,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
献身于祖国的国防事业,后又做党务工
作,一贯勤恳务实.酷爱文学,勇于思
索,往往有切实的奇妙之见,奇妙的切
实之得,平时书信往还中谈及于此,他
曾风趣地说,自己不入佛门,不懂戒律,
门外看陶可能少点约束,多点自由;退
休了,更有时间看书,有条件瞎想,胡思
乱想,少有名利的干扰,又多点平静心
态.——这就是了,廷箴兄更自然了,更
自由了,便更容易悟到事物的原本面貌
和自然规律.思维的自然与事物的自然
相契合,就更可能会悟出真实的东西.
一
旦把事业心和责任感完全倾注于文
学事业并酿成《我说陶渊明》,其成效便
自是不言而喻的了.
愿陶研中的”王廷箴现象”呼应着
未来的陶学辉煌.
承廷箴兄之邀,写了如上不成熟之
想.是为序.
【2004年2月3日写于鞍山】
责任编辑:恩源
47
作文九:《作文:陶渊明,我懂你》800字
大同世界,是陶渊明心中的桃源。我化作一朵流浪的云,飞翔在陶渊明的世界里。
——题记
他,区区一介文人,入朝为官,但官场腐败,满朝奸臣,几度出仕,几度归隐,内心经历了常人无法想像的痛苦和煎熬。他,历经波折,辞官退隐,躬耕南阳,远离世俗烟尘,他品味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之美;留恋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不过,令人难过的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里,人们认为是他在逃避,是个只会虚构桃园生活的人。但在我心中,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可见他已经领悟了生命的本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审视陶渊明,就会发现那样黑暗的时代竟会铸造出这样一个伟大的田园诗人,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个性诗人。他满腹经纶,品质高雅,正如他爱的菊花一样。纵观漫漫历史长河,他留给后人的是至高无尚的人生观和千古不朽的经典诗文。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内心的淡薄、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官场外的桃花源般世界的自由、悠闲的追求。
在我看来,现实中人们的精神往往被物质牵制着,但其本质却始终高于物质。追求物质享受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也就是说物质其实是为精神服务的。虽然现实中精神和物质往往是互相牵制的,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前者受后者牵制。但从根本的、道义的角度讲,精神却始终高于物质。而最后的最后,实质上,精神还是要受物质的牵制。因为活在这个世上,精神一直必须寄寓于一个实体。这就注定了永久的牵制,一生的悲哀…… 可陶渊明,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不甘命运,他携着一颗归隐的心辞官归家,成就了自己内心最初的梦想,虽然他并没有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他的满腔抱负也没有得以实现,但由于他的勇气,他留住了内心最宁静的那一部分,在精神上得到了最高程度的满足。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陶渊明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对于陶渊明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只想说,陶渊明,我懂你。
作文十:《我读懂了你-陶渊明》600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夕阳西下,你提一壶美酒,青布衣衫,菊香缭绕,遍地金黄。你感叹,你沉醉,这飘然无暇的美景。
几年前的斗迹官场,你傲然挺立,不动摇,不受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面对黑暗,你纵身离去。围篱种菊播苗,你乐得自在,活得逍遥。世人说你傻,你却轻声浅笑,笑他们的心已黑,看不清这污浊万世。但你心有余悸,祖宗大业,毁于一旦。你又想,在这田园,岂不比官场快活得多?于是,你又笑,笑祖先的愚昧。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样的生活,你却道妙,好,乐。篱旁的菊懂你的心,你的喜怒哀乐,它心知肚明。它知道你冬冷夏热,知道你寒窗苦读,知道你饥肠辘辘,但你依旧快乐。为何?世人不知,官僚不知,但你心里却清清楚楚!这自然的绿,这花草的香,这菊花的金,何不让你沉醉?你又想起官场的黑,争斗的灰,怎能比得上这番美景!你提酒吟诗,脸色绯红,映衬夕阳。你是否醉了?不!世人皆醉,你独醒!在黄昏,你放声大笑,看破世间的阴沉,看破人心的昏暗!
菊香。
吟诗是你毕生的奢好。你登上山峰,游览青湖,目掠森林,步跨田野。一曲曲悲壮的诗篇,一段段优美的古文,伴随着你的衣襟,流传千古。诗已纳入你的灵魂,不论生活有多贫穷,处境有多落魄,它依然伴随在你的左右。( 书村网 .mcqyy. )
陶渊明,你如清水莲,金秋菊,傲立于黑暗之中,菊是你的魂,诗是你的魄,酒是你的灵。你一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成就了一个纯白无暇的灵魂。古今多少文人墨客,能像你如此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菊香依旧缭绕。
河北邯郸邱县邯郸市第二十中学初二:张可心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