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走近陶渊明》2600字
综合实践报告
活动主题:走近陶渊明
活动方式:资料汇总
活动开展起止日期:2月20日~25日
具体活动内容:
一:陶渊明简介
晋军在淝水打败了秦军,收复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晋孝武帝见谢安的权利太大,担心对自己不利,便重用他弟弟司马道子手里,东晋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后来,晋安帝即位,又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被镇压下去后,东晋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带兵攻进东晋都城,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几个月后,刘裕带领北府兵打败了桓玄,迎晋安帝复了位。但事实上,东晋王朝已是穷途末路了。
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出了一个大诗人兼散文家——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命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大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很多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口藏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口翻宋本。
二:陶渊明归隐
陶渊明小的时候喜欢读书,有“济世救民”的志向,又很仰慕曾祖父陶侃,也想干一番事业。
陶渊明到了29岁后,才在别人的推荐下,陆陆续续做了几任“参军”之类的小官。他看不惯官场逢迎拍马那一套,所以在仕途中辗转了三十年后,一腔热情便冷了,决心弃官隐居。这里还有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那是陶渊明最后做彭泽县(今江西湖口)令的时候。他上任之后,叫人把衙门的公田全都种上做酒用的糯稻。他说:“我只要常常有酒喝就满足了。”他的妻子觉得这样做可不行,吃饭的米总得要有啊,就坚决主张种粳米稻。争执来,争执去,陶渊明让了步:二百亩公田,用一百五十亩种糯稻,五十亩种粳米稻。陶渊明原想等收成一次再作打算,不料刚过八十多天,郡里派督邮了解情况来了。县衙内有一个小史,凭着多年的经验,深知这事马虎不得,就劝陶渊明准备一下,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去迎接。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不愿为了五斗米的薪俸,就这样低声下气向那号人献殷勤。”他当即脱下官服,交出官印,走出衙门,回老家去了。
陶渊明回家以后,下田干起了农活,起先只是趁着高兴劲儿干一点。到后来,经济上的贫困逼得他非把着作为基本谋生手段不可,干得就比较辛苦了。他经常从清早下地,直到天黑才扛着锄头踏着夜露回来。
此后,陶渊明创作了许多劳动诗篇,获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他曾写过这样的诗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可见,他与农民很有共同语言。同时,他还写出了封建时代农民的某些
要求和愿望,晚年写作的《桃花源记》就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子。 这个虚构的故事反映了当时饱经战乱的人民希望过安定的、没有剥削压迫的生活,而《桃花源记》,就为人们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陶渊明同农民的关系很好,对那些达官贵人却是另一副样子。在他五十五岁那年,他住的那个郡的刺史王弘想结识他,派人来请他到官府里叙谈。陶渊明理都不理他,让他碰了一鼻子灰。后来,王弘想了一个办法,叫陶渊明的一个老熟人在他常走的路上准备好酒菜,等陶渊明经过时把他拦下来喝酒。陶渊明一见酒,果然停了下来。当他们两人喝得兴致正浓的时候,王弘摇摇摆摆地过来了,假装是偶然碰到的,也来加入一起喝酒。这样总算认识了,也没惹陶渊明生气。
几年后,东晋的一代名将檀道济到江州做刺史。他上任不久,就亲自登门拜访陶渊明,劝说陶渊明出去做官,并要送给他酒食,都被陶渊明回绝了。当时在那一带隐居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二人。他们同陶渊明合称“浔阳三隐”。事实上,这两个人和陶渊明一点也不一样,他们很有钱,同当官的交往。这些人只不过想借“隐居”来找个终南捷径罢了。
三.作品赏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处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及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活动小结:陶渊明一生过得虽然称不上是惊天动地,但也绝对是坦坦荡荡。他一生清贫,但也决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种不贪权富贵、向往光明的民族气节令人钦佩。我们或许无法学到陶渊明的两袖清风,但我们有能力、有必要做一个正直的、光明磊落的人。清贫、失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一颗纯洁的、热情的、勇敢的、善良的心灵。只有我们循规蹈矩地、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件事,对得起天地良心,才能在每天的反思中底气十足地说:“今天我没有白过!”
作文二:《走近陶渊明》5600字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大约出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出身于破落到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东晋建国皇帝为晋元帝司马睿,311年建立政权,317年称帝。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既为开国元勋,官位显赫,说明其功劳甚大。到陶渊明出生365年,已历经6个皇帝,距建国48年,其家也由其曾祖父、祖父到父亲,已到第4代。第4代当能感受其曾祖辈的辉煌。
年幼时,陶渊明家庭衰微,九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这些对陶渊明日后影响极大,“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
陶渊明外祖父家里藏书很多,这给陶渊明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难能可贵的是,在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陶渊明不仅学了《老子》、《庄子》,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读书广泛。
陶渊明的父亲陶逸何年早逝?对陶渊明的影响多大?其外祖父为当时名士,可见陶渊明祖父在当时是有较大影响的。
对陶渊明影响较大的外祖父确实性情独特。但从其藏书和让陶渊明随意广泛涉猎各种书籍看,其是一个很开明的人。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官职为江州祭酒(东晋咸康年间在江州置,为刺史属吏之首)。当时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因此时家道衰落,出身庶族,倍受人轻视。同时,他的上司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凝之和他父亲不一样,是个没有什么真本事的人,仗着出身贵族当了大官,又非常迷信一种叫“五斗米”的道教,整日里忙着炼丹服药,想长生不老。他还信佛,经常跟和尚们在一起谈论佛经。陶渊明对此十分失落和郁闷,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的第一次做官:
①此时似乎不全是被家境所迫。因为一未见相关记载,二是从其出身看,自己应有一些田产。
②陶渊明读儒家的《六经》,受其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理想。“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同时,也应有不辱祖宗,光耀门庭之心。
③同时他一定有率性而为,脱离现实,追求理想的一面。唉!古代士人,特别是钻入经书堆里的人,常常是这么单纯可笑!
④陶渊明的辞官而归,很显然是在一架天平上进行权衡的结果。两头你可以各自放一些砝码,但最重要的:保持自由之心过重,官场中的失落和无奈过烈!其可贵在于他能超脱世俗!
考察陶渊明为官之路,看他后来为什么辞官,那就首先要看当初他为什么要出来做官,其为官的理想是什么?
1、理想远大,却又空洞,缺乏具体目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在“四海”,即为志在天下,但是具体做什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不知道。从“抚剑独行游”看,就是一个独行侠的心态。这一切,一是来自其所读的众多书籍,特别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故纸堆限制了他。其父早逝,家道衰老,从小跟随祖父,祖父又是一个性情孤傲、行为特异之人,可以想见,陶渊明从小对官场就没有什么更多的接触,没有必要的耳濡目染,而是在故纸堆中,在“真空”中构筑自己的理想,大而空,不切实际。其自己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即是证明。
从名篇《桃花源记》中可以感知陶渊明的具体的社会理想。那是一个宁静、祥和、远离尘嚣的所在,是倾注作者情感的社会理想,当然也是虚幻而不切合实际的。
不辱祖宗,光耀门庭,当然也应是他出来做官,实现理想的一个支撑。
2、空泛的又过于理想化的政治抱负和当下的,特别是他所接触的社会现实势必形成巨大的反差。从二十九岁起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止共十三年的时间,陶渊明一生有五次做官的经历。第一次,做江州祭酒上司是王凝之,不学无术,又处处让人感受到门阀制度的森严与阴暗。陶渊明只能是才无所用,倍感屈辱,所以结果是愤而辞职,离之而去。这是他的第一次辞职。
或许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和道家的大同理念让他有了太多的理想的执着,或许是祖父性格的熏陶和当时士人避世自守增加了他性情的孤傲,或许是败落的家境让他有了比别人更多的平民的情结,也或许卓越的才华让他有了更多的自负,陶渊明在内心深处,在骨子里确实与世俗,与蝇营狗苟,与龌龊不堪有着深刻的对立。故而,在他第一次辞官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36岁,他来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是他第二次出来做官,同样是俯仰由人。第二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元兴二年,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此间,陶渊明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陶渊明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这是他第三次出来做官,时年39岁。
因平叛对篡夺者进行抗争,此次出仕他显得十分激动。此前,在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曾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甚至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
刘裕在掌权期间,有一段励精图治的假象,在刘裕幕下,陶渊明也确有一段充满希望的时光。但后来看到刘裕剪除异己,庇护提拔心腹等黑幕,倍感失望,于是辞职隐居。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41岁,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这是他第四次出来做官。当年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陶渊明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出来做官,是在义熙元年秋天。这次出仕,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为生活所迫。他在此后挂印归家后写的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序文中写到:“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由于叔父陶逵的介绍,他到彭泽县任县令。到任八十一天,浔阳郡派遣邮来巡查,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从此与官场彻底决裂!此时他42岁。
①陶渊明为什么投奔桓玄,以及后来转入刘敬宣部下由随着主人的离职而辞职,具体不得而知。
②陶渊明怀着理想出来做官,但也许其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他始终没有看到实现理想的希望所在,始终没有得到一个应有的平台。一次次的辞官,使得他和官场的距离越来越远,内心的疏远越来越大。最后一次去做彭泽县令,我看其内心已经没有了多少热情,只是为生活所迫,为养子糊口。恐怕只是内心的希望还没有彻底泯灭,还没有最后呐喊一声:我要与你彻底决裂!但内心积聚的对官场的厌恶、排斥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所以,上任仅仅81天,当一个督邮前来需其迎接时,他一声高喝“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拂袖而去。想一想,这是多大的一件事,在官场不是另行公事,司空见惯吗?所以,这件事不在于督邮的到不到来,而在于他内心的积聚的思想和情绪的极度爆发,是与其厌恶、痛恨的官场彻底决裂的一个标志!
归隐后的陶渊明
陶渊明彻底抛弃了官场,完全回到了自己所追寻的一片天地,等于是在挣扎、求索后真正回到了自我。那么,归隐田园后的陶渊明生活状态怎样呢?
1、躬耕自资,勤于农事,其生活和普通农家并无二致。“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看来确实很辛苦。不过,归田之处,尚有薄产,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
遇有丰年,年成好时,会心情愉悦,喝上几盅,“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而年成不好,也有挨饿的时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尤其晚年,生活愈来愈困难,他接受过朋友的周济,也上门请求借贷。
2、闲适淡薄,执着坚守自己精神的天空。喜酒、喝酒是其生活的常态,也是其闲适生活的直接表现。有酒有菜自己喝,朋友来了喝朋友喝;招邻居到自己家喝,自己到邻居家喝。总之,其酒喝得闲适,自然,洒脱。据说一次一位朋友来访,其喝酒先醉,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喝得多么自然、随意。
要看到,陶渊明这种闲适淡薄来自于他对自身精神世界执着的坚守,这种坚守的使其与官场彻底决裂,舍弃了世俗的富贵、生活的优裕,由此可以看出其力量的巨大,内心的执着。即使喝酒也是如此。一次,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为让他摆脱生活的困难,好心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坦然相拒。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种菊、赏菊、采菊则更具象征意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看似悠然、闲适的举止中显然可以看出其对内心的坚守,看出其超然、脱俗的精神世界,看出其对内心世界的守望。
不要忘了,陶渊明的诗歌写作本身就是对其精神世界的华丽的坚守。因为写诗本身就是一种脱俗的生活方式,就是对内心的关照,对内心精神世界的表达;换言之,诗歌本身就构筑了属于他自身、为他所独有的精神的天空。值得庆幸的是,出自他内心的坚定的精神追求,凭借他穿越时空的卓越才华,陶渊明用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树起了一座丰碑,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滋养。
3、陶渊明的晚年困苦、凄凉,也特别见其超脱。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63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义熙四年陶渊明44岁时,一场大火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58岁时,《有会而作》中写到:“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对死后的幻想竟然是“鼓腹无所思”,的确让人心酸!
不过,我们始终都能看到他淡然、超脱的生活态度,也可以说,他对自己当年挂印决裂官场、纯净超然的内心精神追求始终没有后悔过。终其一生换取一种生活态度,可敬可叹!实实让人扼腕!
附1: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我们不妨认为作者即陶渊明,拖言“五 柳先生”为自己作的自传。心态多么淡然、平和!
附2:自祭文陶渊明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荐以清酌。候颜已冥,聆音愈漠。呜呼哀哉!茫茫大块,悠悠高畏,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犊,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存为世珍,殁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寒暑愈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鸣呼哀哉!
附3:挽歌诗三首陶渊明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但以此纪念陶公!
陶渊明死后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作文三:《走近陶渊明》3700字
城环学院 环境工程3班 屠越 20145691
陶渊明的性情人生
——《走近陶渊明》期中论文之性情中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生平淡无奇,作品不多,诗只有120多首,也无奇情壮志。但后世文人对其高度赞赏:如苏轼“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辛弃疾“需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龚自珍“渊明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等。
这些都源于陶渊明的独特的性情。说陶渊明是性情中人,主要体现在下面两点:
第一,他生活在东晋、刘宋,当时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追名逐利的浪潮,门第是决定读书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于是士族大夫纷纷鄙视门第低微之人。而陶渊明出身并不高贵,只是一个小门第的后代,于是被当时的人们所看不起。但他并不以此为辱,而是蔑视那些重视门第出身的士族,保持了自己的清高。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重臣,但由于他年轻时靠打渔为生,而被其他士族看不起,到渊明时境况更是杯水车薪,于是自认为贫士。
他死后,好友颜延之哀悼:“韬此洪族,蔑彼名级。”意思是隐藏自己本来的高贵出身,不羡慕那些士族门第,而对安贫守贱的高士推崇。他自己也在《咏贫士七首》中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类。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后两句也是同时在说自己。
第二点,当时整个社会充满了虚伪、浮躁和放纵的风气,而陶渊明本身性格真诚、笃实、淳朴,故与当代士族格格不入。
晋代士人假清高,如王衍,他是当朝大臣,享尽了荣华富贵,却口不言钱,放纵妻子广受贿赂。再比如,潘岳写下了《闲居赋》,意图抒发自己不慕荣华权势的情怀,但实际上却是追求功名的卑鄙小人。而对于这些,陶渊明写下了“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也说到,假清高、虚荣的风气弥漫于朝廷与民间。
以下列一个表,统计了陶渊明人生中五次做官的情况。
次序 官职 任官年限
江州祭酒 不确定 1
桓玄幕僚 3年 2
镇军参军 1年 3
建威参军 5个月 4
彭泽县令 不足3个月 5
从这个表中,能够看出,陶渊明五次做官时间越来越短,到42岁退隐。据其自己所言,他出世做官是因为“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而他不做官的原因则是“日逐厌恶”。到后来即使贫困潦倒衣食不能自足,依旧不愿意出世。他去世前一年,江州刺史檀道济登门拜访,劝他应了朝廷的征召,不要隐居,他依然拒绝了。檀道济临走时,想要送他酒食,他也坚决不受,而是“麾而去之”挥挥手让他拿走。
朱熹曾说:“晋宋间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渊明却真个能不要,此其所以高于晋宋人也。”
此话体现在两点上:一是晋代士人崇尚虚谈,不务实事。
如骑兵参官王徽之,记载他在行政上不作为,上司问到他管理的马的问题如:“桓又问:‘官有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表面上看,体现出了他的机智和幽默,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美谈,甚至记载在书中。但实际上这种行为正是不作为的体现。再比如,梁代的到溉,他的祖父到彦之担过大粪,所以即使到溉的官做到很大,还是被士族讽刺为“尚有余臭,遂学作贵人。”
当时整个读书人的队伍极端鄙视实际事务,尤其是劳动。而陶渊明认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是自己的衣食,要靠自己的劳动取得。陶渊
城环学院 环境工程3班 屠越 20145691 明是最早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写农业劳动、生产:“有风自南,翼比新苗。”;只有他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农民形象的剪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后世的辛弃疾也认为“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即那些士族贵族认为陶渊明亲自务农庸俗,而其实他们自己才是低下的。
二是晋代士人放荡纵恣,纵欲。他们模仿阮籍、嵇康等人行为的外表,未得其本质,而最终流于放纵恣睢,甚至装疯卖傻。他们纵情放恣于物质享受,即身体方面的声乐享受。在托名列子《杨朱篇》中厚颜无耻的为纵欲生活作理论辩护:“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于饮,力惫而不得厮情于色。”表达的是人应该享乐酒色,只是担心体力不支,也就是说要是体力跟得上,可以随意享乐。而陶渊明确实真率的,虽然他的行为不修边幅,但却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挚体现。
对于陶渊明的那些“异”于他人的性情之为,有些人认为陶渊明归隐等是“不事二朝,忠于东晋。”我觉得不完全对,因为他对当时的东晋一些社会现象也是持有批判态度的。最终我认为,其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
一是对整个社会的意义。在不包含道德价值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追求财富而去追求做官是完全正当的。但若是全体社会成员都为了财富和奢华的生活而去追求做官,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无法维系,变成一盘散沙,从而陷入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的境况。
这就得谈到一个问题,中国古人为什么提倡“廉退之风”,我觉得是为了调节社会秩序。比如伯夷,人们赞扬他“求仁得仁”“伯夷,圣之清者也。”赞扬他,其实就是为了树立廉退之风的典范,让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和谐。这和现代社会有共通的地方,之所以设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的原因就是要提倡一种高尚的情怀,维持社会的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的出现就具有的社会意义,他用一生的行为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典范,不但是封建时代的道德至高点,也对现代社会具有教育意义。
二是对个体人生的意义。一个人如果只是追求官职财富,除此之外别无他求,那么他就会被社会异化。比如现代社会有人考公务员屡考不上,就变得一蹶不振;还有人一心想发财,一夜暴富,一旦幻想破灭就惶惶不可终日,自轻自贱。而陶渊明的行为向我们提问:不做官,就不能过有意义的人生吗,
以上两点,让陶渊明成为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归宿,帮助人们寻找人生真谛,可是说是我们的良师。但他不只是我们的良师,他还是我们的益友,以下阐述这一观点。
陶渊明本不是一开始就怀着远离世俗的想法,在他年少时也曾心怀壮志,赞美过英雄人物。朱熹也说过:“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来的不觉耳。其露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出这样言语来,”但是陶渊明身处乱世,只好无奈放弃了他本身兼济天下的雄心,改为独善其身。
他是一个坚持自己原则的人,一旦下定决心就义无反顾的辞官归隐,即使耕作不足以满足自己的温饱,沦落到要向人乞食,也拒绝官府的招揽。他从41岁归隐到63岁去世的人生,是一段精神抗争的历史。他虽然与社会决裂,但个人生活还是归于平和、安宁的,他的隐居生活过的十分安逸和愉快。
他描写生活的种种细节,源于他对于生活真挚的爱,最后升华为对平凡人生的热情歌颂。《五柳先生传》中写道他有两大爱好:一是读书,二是喝酒。好友颜延之对于此也有描述:“心好异书,性乐酒德”。这里的“异书”,我的觉得是除了儒家经典外的其他书籍,比如《山海经》。他的读书态度是“不求甚解”,这是一种轻松,随意,不带功利目的的读书方式。既不是汉儒的繁琐的章句之学,也不是当时士大夫好辩论的玄谈之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似“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好的事物令人欣喜,但如果一旦带有杂念,想可以的留下什么,便不再有那样“欣然”的体会了吧。而“酒德”大概就是说喝醉之后,达到的一种陶然的心境。“挥兹一觞,陶然自乐”“何以称我情,浊酒独自陶”就是这种陶
城环学院 环境工程3班 屠越 20145691 陶然的感觉,在幻觉中暂时摆脱了并不美好的现实世界,抛去了忧愁和烦恼,是一种自我解脱的手段。
陶渊明的生活状态可以比较一下著《瓦尔登湖》的亨利梭罗,他们都是抵抗者外界的物质享受,跑到了自然中过着简朴的生活,而二者又貌同神异。亨利一个人跑到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旁隐居,而陶渊明并没有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他追求的是心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想要远离世俗,没有必要逃避人群,做到内心的宁静就好。这种“心远”可以随时实现,哪怕居住闹市,也可以内心宁静。所以我认为陶渊明的生活状态更有实际意义一些。
有一位博主归纳他为“隐中恋仕,仕中恋隐,归依于隐。”这就是为什么我说陶渊明也是我们的益友,他是真实存在的寂寞的千古老人。
陶渊明的诗文,是公认的真淳、自然。他的感情真挚,毫无虚饰,形式平淡,毫无雕琢。这得益于他的“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他是为了自娱,而不是怀着在文学史上留下名声的想法,更不是为了取悦别人。他的诗文是平凡人生的写照及他人生态度的披露,生动展现了平凡人生的种种趣味和有意义的内容,清晰地揭示了蕴藏在平凡生活中间的美感和诗意。
他与众不同的性情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用实际行为阐释了人生意义,证明了与功业建树毫无关系的平淡人生,同样可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也证明了朴素乃至贫寒的人生也可以具有浓郁的诗意。
作文四:《走近陶渊明》4200字
走近陶渊明
有一个故事:曾有个人他有几只小画眉~一天几只大画眉飞到了小画眉前给小画眉喂食~他本以为是大画眉在照顾小画眉~就没有在意~后来~小画眉死了~查明原因是~大画眉毒死了小画眉。后来一位鸟类专家说~人类虽然能让画鸟不愁吃喝~但是对于画鸟它们宁愿死亡也不想要失去自由。这个故事不禁让我眺望了历史的长河~想起了他~陶渊明。
每天起早摸黑的去做耕~到晚归。陶渊明先生难道这就是你所追求的生活嘛,你怀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决心来到了田里~隐居了你的生活~放弃了做官。
先生你曾说过~你讨厌官场的生活~可是如今呀~先生你睁大眼睛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少的人为了当官不顾仁义~竟做出违法的事~然而他们还是像猛虎似的奔向“目标”。还有有多少人竟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甚至芝麻点的利益都不放过。一个路人正走在路上~啊的一生~他忽的消失了~他人到哪里去了呢,难道他会“瞬间移动”,走近一看~原来他掉进下水道了。那这个井盖到哪里去了呢,难道还会自己走不成,人们要好好的思考了这个井盖飞到哪里去了:
先生你才是真正的懂生活~真正知道幸福是什么意思。你能平平淡淡的生活~不被官场所侵腐~我很是羡慕你。现在的人认为生活没有幸福~依我看那时因为他们把小图小利看得过于太重了。并不是现在的人的生活不幸福~而是现在的人能有几个能真正懂得怎么生活。当我们抛开一切世俗~不争名利益~到那时你会觉得生活原来这么简单~是这样幸福的。
“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但是画眉都能不被诱惑~不被食物所动~向往自由~渴望大自然。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我们是不是也该放弃为财活一生~去接近大自然~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
在梦中,你的身影,在桃花林中穿梭,没有留下任何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多么整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多么和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多么安宁o
从此,你那梦的田园,成了后人追逐的天地o每个人心中,开始孕育一片理想的世界o而我,开始慢慢的走近你
你,随心所欲
你,率真旷达
轻轻迈入你的屋舍,空空荡荡,而你却“晏如也”o一阵酒香扑鼻而来,那么醇厚,让人陶醉o“衔觞赋诗”,以酒助兴,你的生活俭朴而快乐o
缓缓翻开你的笔录,你,是多么享受自己的生活啊~“好读书,不求甚解”,你在乎的是和作者情感的共鸣,也许,在你的书中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你的一生,“忘怀得失”,你只是,轻轻点缀了生活的涟漪,荡漾开来……
南山之下,你辛勤地劳作,累了,擦擦汗,倚在树边小憩一会儿,继续劳动,淡雅的菊花在风中摇曳o夜晚,你荷锄走在回家的路上o月光如水,轻轻点染了路边的稻田,多么美妙~这是一首永恒的歌,是用爱与感动描绘出的画卷 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别人都认为你是远离官场,过着平凡的日子,又有谁看到
- 1 -
了你那一颗被赤火卷起的心,那么不安,那么想燃烧o
你的“但使愿无违”令我感动,你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使我震撼o那,是对理想的执著,即使代价是付出一切,只求梦的圆满o
请,让我走近你,你的淡薄,你的不羁,你的执着o我会慢慢理解你——陶渊明o
2 我眼中的陶渊明
“”“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
”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
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80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比如,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
“”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
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
心中的陶渊明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
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
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 2 -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
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
“”“”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
“”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
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
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
,”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
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
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题记
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像褪了色的电影。荒草被时间无情地焚烧而过,只剩下照片里清涩而纯真的女孩。一切俱变,惟一不变的,是陶渊明的千古名句和我如同他一样干净透明的心
境。
我一直生活在陶渊明的引领下。
五岁。
“有了浅淡的记忆和不完善的意识。爸爸捧着书本教我背唐诗宋词,他念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我也跟着念,也许下意识里存在和陶渊明一样的快乐与悠闲,我很快学会了这首诗,出于小孩子的炫耀心理,我逢人便背。不标准的发音引得众人欢笑和称赞,我就更喜欢
这两句诗了。
十岁。
“年岁的跨度和知识的引领。再次翻阅小时候的书时充满欣喜,随手一翻,采菊东篱下,悠
- 3 -
”然见南山闯入我的视线,两句诗触碰了内心最温暖潮湿的地方,拉着爸爸讲述诗句含义,
“爸爸说着说着便忆起老家,心情无比激动,他说:老家也有这么美的地方,一望无际的稻田,清澈见底的水塘,连绵不绝的山和感动惟美的夕阳,没有勾心斗角和社会烦琐,快乐得
”很。以时差为横轴,发展为纵线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我身在其中却不知道身在何处,迷
茫晕开一片,只知道那一定很美。
十五岁。
“”“独特的思想和个性的见解。课本上正式出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提问:你
”读懂了什么,我举手,把十岁的记忆连着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老师笑逐颜开,表扬了我,
…… 我格外兴奋
十六岁。现在。
“记得十五岁时,我好像是说:陶渊明远离尘嚣,内心不是空旷的荒芜,是满载的纯净,没有繁杂的思想,只有单纯美好的小幸福。我也要像他一样,做简单真实的自己,抛掉所有污
”秽的杂念,享受单纯的美好,用真诚而挚意的新对待每一个人。是的,做单纯、美好、简
单、透明的自己,好孩子不说谎话。
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渐渐长大。
一千年以后。
“” 一个小女孩跟着她的爸爸在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一种干净透明的心境正在轮回。
3陶潜,也许你这一生的名声也便是你一生的铭记,一生的宿命:你埋没于世间滚滚风尘中,潜进那自乐的心灵家园里。俗世寻不见你的神采,九泉却掩不尽你的魂风。千百年后,你浮
现于我面前,你,陶渊明,那南山下的采菊老人,却似无意地携走了我心间的一瓣菊香。
初识你是在你的家,桃花源中五柳后的小居。你的家在一片与世无争的静谧的土地上,在吁陌交通的鸡犬相闻间。我叹你如何寻得这一方净土,山也清丽,水也清丽;人皆安详,心皆安详。你欣然地右手执卷,左手牵壶,来往于这片山水田园间,微醉的身形挪移着,映在那些池竹稻麦上。壶中的可是那忘忧醒神的酒,让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手中可是那千年无人懂的丹青妙卷,唯让你不求甚解地会意去了其中的快乐,人世间没有你陶渊明,
可你到底身处天地间,身处那一片桃花源。
你忆起归家的情景,欢喜与释然写在脸上,荒芜的山径,还依稀留着些一般不愿随流而去的松菊。仆童相迎,他们身后,还有你尚未更事的孩子倚在门边。当然,还有使人敞怀的好酒
“” 在杯中静候。你坚定地说:隐,我没有选错。
是啊,多少人试图作出这样的选择,走出的又有几个,出而不复人的又有几个,心不够恬淡,哪怕是淡泊明志的诸葛孔明也坚守不住那一亩三分净土。却唯有你,为那一壶一卷与世俗决
“”裂,自己把自己关了起来,着实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无限恢宏的新世界。隐,使你守住心而
- 4 -
不动。世间纷扰,诱惑却也不可避免。你当年无心而出山时,定不曾多想鸟倦飞而知还之日。可这日子来得到底是快,也使你悟得更快,放得更快。时至今日,我依然仰视着你释怀的神话,坚信着包容万物而无染的心胸的存在。还有你的文章,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一起塑起了我心中那个壶卷于手、坦然于胸、土灰掩
―面却神采非常的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举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见,唯觉香满怀。
有心云常在,倦飞鸟无从。
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
- 5 -
作文五:《《走近陶渊明》教学简录》2500字
语 姓题 学 习 一课 例 及 反 思 版 走近 陶渊 明 教学简录 ■ 山 东省 昌 邑市李 家埠初 中 刘 志 强 【 学习内容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五柳先生传 》、 《 饮酒 ( 其五 )》, 《 语 文主题学 习丛 书 ? 光明 的心 曲 》 之 《 归园 田居 》, 《陶渊明集 》之 《 咏荆轲 》、 《 读 ( 山 海经 >》。 着 大屏幕 ,笑着接下去 )。 师 ( 做擦冷汗状 ,笑 ):谢谢 。下 面请 同学们 大声 自 由朗读课 文 《 五柳先 生传 》。将 文 中能 表现五柳先生 性格 特点 的语 句写在黑板 。 第四个环 节— —我读我 写 ( 出示课件 ) 【 学习目 标】 1 .多角度理解陶渊明,深层次走近陶渊 明 的精神世 界。2 .熟读并背诵 《 五柳先生传 》。 工具 书 自由阅读学 习资源 ,能够读熟 读懂 ;对 《 五柳 先生 传 》要 按照 “ 字训 义 、句贯 意 、文寻脉 、篇 会 旨”的标准 读懂 ,并熟读成诵 。 ( 生 自由朗读课 文 ,圈点 标注 。开 始小声交流 ,然后 圈 ,并在旁边写 正确的字 。 ) ( 师指黑板 ,全班 同学齐读 ) 师 :刚 才这 个 环节 ,同学 们表 现 了两 个 良好 的习 惯 ,让 我很敬佩。有同学知道是哪两个 习惯吗 ? 【 前置阅读 】 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课下注释 ,借助 迅 速到黑板 前板书 。最后有一 个同学把黑板 的一个错 字 【 学习过程 】 一、 多角度理解 陶渊 明 生 :刚才很 多同学在黑板 板书 ,但 是同一块黑板 卜 师 :观察非常细致准确 ,对 ,这是合作 的习惯 。 生 :刚才有同学 现错字 ,另一位 同学帮他改 正了。 引 言 :著 名学 者 、文学 家 、语 言学 家林 语 堂恃 才傲 没有一 句话重复。 物 .能 被他看上 的人不 多 ,而他却 这样高地评 价一 个人 , 他说 这 个 人 “ 是 整个 中国文 学传 统 最 和 谐 最完 美 的 人 物 ,他 的生活方 式和风格 是简朴 的 ,令人敬 畏 ,使那 些聪 明与谙 于世故 的人 自惭形秽 ” 。那 么 ,同学 们知道这 个人 是 谁吗 ?—— 陶渊 明 。要 想更 全 面 、更 感性 地 了解 陶渊 师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这是纠错 和帮助的 习惯 。 同学 们很棒 !那我想 问 ,这篇传记是陶渊 明的 自 传 吗? 注 意说 出你 的根据 。 ( 生 依次发言 ) 师 :好 !很充分的理 由.还有吗? 明 ,还 要依靠 同学 们 节课 阅读 的学 习资源 。这节课 的每 一个环节都极具挑战性 ,希望 同学们顺 利过关啊 ! 第 一 个环 节— — 我 读 我 说 (出示 课 件 ) 生 :有 ,因为我 们刚才概 括的陶渊 明的性格特点 和陶 渊明概括 的五柳 先生的特点是非常相似的 。 师 :请朗读 资源里你最 喜欢的诗 文 ,说说 你对 陶渊明 的评价 。 ( 生依次发言 ) 师 :惊 叹 的同时 ,我更 多的是欣 慰 。因为这位 同学找 生: “ 一 语天然 万古新 ,豪 华落尽 见真 淳”和 “ 闲静 少 言 ,不慕荣 利”相呼应 。 生 :和 “ 造饮辄尽 ,期在 必醉。既醉 而退 ,曾不 吝情 到 了学 习语 文 的正 确方法 ,那就是 多读书 ,读 好书 ,读整 本的书 。希望 同学 们向他学 习。透过 学习资 源里 的诗 文 , 陶渊 明的形象在浩 如烟海 的文化长廊 中 ,恰 如惊 鸿一 瞥 , 在 我们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 第 二 个 环 节 — — 你 读 我 说 (出示课 件 ) 去 留”也相 呼应 ,反映 了陶渊明率真的特点 。 师 :不但 找 了呼 应 的句 子 ,而且 说 明 了理 由 。很 棒! 师 :孺子 可教也 !那 我就借用 你刚才 的话 。读书 ,能 做到 “ 会 其意” 、 “ 乐 己志” ,你的语文~定是高分 ! 三 、 练 笔 请一 位同学有 感情地来 朗读屏幕 里的诗句 ,然后请 另 一位同学用2 个字来概 括陶渊明的特点 。 ( 生依次发言 ) 师 :都 很好 ,我的概括 是 “ 率真 ” 。下 面的诗是 《 咏 师 :陶渊明 的一 生虽然穷 网 ,但并不潦倒 。陶渊 明虽 隐居 田园 ,但 他心怀 天下 , 《 桃花 源记 》关 注民生 、寄托 社会 的理想 ,也许 这才是陶渊明的真正伟大之处吧 。 第五个环节—— 我写你猜 ( 出示课件 ) 一 荆 轲 》,同学们觉得应该读 出怎样 的感 觉来? ( 生依次发言 ) 师 :读 得好 ,感觉有一 腔热血直 冲头顶 !感觉读 出来 了 ,性格特点 自然就概括 出来 了。 二、深层次走近 陶渊 明 师 :对 。请 同学们模 仿五柳 先生传 ,为 自己或熟悉 的 人 写个 传 记 。可 白话 ,可 文言 , 呢? 五句 即可 。 自己写 , 大家 猜。 同学 们想想怎 样写 ,才能让别 人猜 到你写的是谁 四 、 拓展 师 :下面我们 开始学 习 《 五柳先 生传 》 , 来 更深 入地 理 解 他 。这 个环 节 是 老师 背诵 《 五柳 先 生 传 》 ,需 要 你 的帮助 ,当老师背不 下去 的时候 ,请 同学们一定 帮我接 下 旬。 师 :五柳 树下 ,东篱菊 前 , 我 们和 陶渊明先生一起 领 悟人 生的意 义和价值何 在?生命 怎样才能获 得解脱?如 果 同学 们对 陶渊明感兴趣 ,课后 可查 找他 的有 关资料 ,另 外 老师 推荐 同学 们阅读 :1 .陶渊明 《归去来 兮辞 》2 .梭 罗 《 瓦尔登湖 》 第三个环节——你背我接 (出示课 件 ) ( 师背 对屏幕背诵 。背 到中间停 ,学生稍愣 ,随 即看 吉林教育 ?  ̄@3 / 2 0 1 4 I 1 2 7
作文六:《走近田园诗人陶渊明》2300字
走近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 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
诗人 文学家 辞赋家 散文家 东晋浔阳人 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 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军功卓著 官至大司马
祖父陶茂 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
九岁丧父 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 多在外祖父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的书很多
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
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陶渊明少年时代就有大志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
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
由于他出身于庶族
所以受到了其他官吏的轻视 于是他辞职回家
州里后来又召他做主簿 他也辞谢了 接下来几年
他又陆陆续续做过一些小官
但官场上一次又一次让他感到失望 所以他又一次又一次的
选择辞职离开
义熙元年秋天
他的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
碰到了浔阳郡派遣的一个小官员来 属吏说 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于是交出官印不干了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 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
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 而不断尝试 不断失望
乃至绝望的十三年
在《归园田居》这首诗中 他将官场写成了尘网
将身处其中比喻成羁鸟和池鱼 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成
冲出樊笼 返回自然
这首诗就表明了作者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
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 他的夫人翟氏
与他志同道合 安贫乐贱 夫耕于前 妻锄于后
共同劳动维持生活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 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 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 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
开荒南野际的辛勤
也未必能使他过上
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归田之初 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非常爱菊
宅边遍植菊花
《饮酒》中那句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至今脍炙人口
他性嗜酒 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
只要家中有酒 必与同饮 他先醉 便对客人说
我醉欲眠卿可去
义熙四年 在陶渊明四十四岁的时候 一场灾祸使他全家一贫如洗 这年的夏天
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 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
靠亲朋好友接济生活
他的晚年 生活愈来愈贫困 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 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 他的老朋友颜延之经过浔阳 每天都要到他家饮酒
临走时留下两万钱
他全部送到酒家 陆续地饮酒 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 是有原则的
元嘉元年
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来访问 这时候他又病又饿好些天了 起不了床
檀道济劝他 贤者在世
天下无道则隐 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 奈何自苦如此 他说 潜也何敢望贤 志不及也 檀道济想给他一些米和肉 都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辞官回乡二十二年 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 而固穷守节的志趣 老而益坚 元嘉四年 诗人贫病交加 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 为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 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是这样说的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表明了他对死亡
看得那样的平淡自然
公元427年11月
陶渊明走完了
他六十三岁的生命历程 与世长辞 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 就在今天的
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 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
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 中间书楷书
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
左刻墓志 右刻《归去来兮辞》 是清朝乾隆年间陶姓的子孙所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
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 诗歌今存125首 四言诗9首 五言诗116首
文章今存12篇 辞赋3篇 韵文5篇 散文4篇
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
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他的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 或指责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 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
或反映仕途的险恶
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
怡然陶醉的心情
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和不平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 《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
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 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高洁的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
无限深广的忧愤的情绪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 成就也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
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的志趣 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充分表现了诗人
对黑暗官场的极端的憎恶 充分的表现了诗人
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
对劳动的认识
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的感情 也充分表现了诗人
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 高远拔俗的意境
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 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在他的田园诗中
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 和对恬静田园生活的热爱 南朝时期 陶渊明的文学地位 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
但他的诗文作品
却流传得越来越广 影响也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
有越来越多的诗人
喜欢陶渊明的诗文
对陶渊明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对陶渊明十分地崇拜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李白那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 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
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把陶渊明引为知己
中唐诗人白居易
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当他被贬为江州司马时
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 曾经去拜访过陶渊明的故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 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
常常对着他笑
确如其言 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 打开了一条通道
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 达到了一种和解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 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 无穷的意味深远的美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
陶渊明的伟大人格
影响了李白 杜甫 白居易
苏东坡 辛弃疾等
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作文七:《走近陶渊明,感受田园别样风景》600字
走近陶渊明,感受田园别样风景
陶渊明一首《归去来兮辞》同样道出了现代多少人所期待的生活状态,清新而浪漫,愉悦中透着丝丝忧伤和无奈。经历过当朝官场的种种,找回田园的秀美,回归自然的情志,不为功名利率而屈服,不为强权豪势而折腰,高尚的情操、淡泊的雅致在我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人生沉浮,起起落落,正如其中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人生没有起点亦没有终点。现实生活中汲取一份悠然、一汪清泉、一份恬然、一丝惬意,走进园林,领会“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真谛。
走进田园风光,感受旖旎风景,体验生活百态,尽享人生乐趣。闲暇时,赋诗一首、弹琴一曲,伴着鸟儿婉转的歌声,温馨而典雅;农忙时,走进田间乡野,与人嬉笑劳作,乐而忘返;傍晚,袅袅炊烟随风而舞,与白云争辉,天地合一,壮丽而奇特;泉水咕咕作响,碧波荡漾,清澈透明,和着音乐的节拍,明净而雄壮。
勃勃生机,悠然心境,没有都市的喧闹却徒增了一份宁静安逸。不为种种利益驱动,不为种种诱惑迷惑,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闻无声,嗅一口田园清香,吐一口高洁傲岸。沉醉于迷人风光,却能超然物外, 仰一幕胸襟傲然,化作一片山花烂漫,纯真而亮丽。
深邃辽阔的天空下,宁静致远的深林中,心底的那份悸动层层升起,让我们
多了一份淡雅,少了一份浮躁。心境如水,清澈而悠远,温柔而安静;风景如画,光鲜而亮丽,优美而精致。走进自然,贴近生活,留一丝平淡,多一丝遐想,沙漠绿洲、雨后春笋便悄然而至,感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静谧。
作文八:《初中语文《走近陶渊明》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300字
走近陶渊明
适用年
初三
级
所需时
课内4课时课外2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文为中国古典诗文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选题源自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依托《五柳先生传》一文,基于学生已学过不少陶渊明的作品,所以将引领他们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层进式专题进行:专题一,陶渊明其作。指导学生诵读《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诗文,感受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抱朴守真的志趣。专题二,陶渊明其人。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人生经历对陶渊明志趣及诗文创作的影响。专题三,我眼中的陶渊明。通过前两个专题的探索,自己提炼升华,进行“我眼中的陶渊明”的文学评论写作,谈出自己对陶渊明的独特感悟,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点评,推选出佳作,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真正走近陶渊明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诗文创作的主要成就
2.能够依据陶渊明诗文中体现的志趣,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文创作的影响
3.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陶渊明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陶渊明情怀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3.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文章,深度解读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
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通过经典诵读,激发自己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
1.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主题单1.陶渊明在诗文中展现了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元问题2.个人的人生志向对陶渊明的诗文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
设计 响,
3.你如何评价陶渊明其人其作其思,
专题一:陶渊明其作
专题划专题二:陶渊明其人
分 专题三:我眼中的陶渊明
其中,专题一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 陶渊明其作
所需课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时
专题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诗文创作的主要成就
2(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古诗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3(反复诵读体味作品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深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特别是隐士情怀
4(通过经典诵读,激发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1.陶渊明作品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专题问
2.具体作品中体现的陶渊明的志趣或情怀为何, 题设计
3.陶渊明作品中体现的最多的是他怎样的感情,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陶渊明文集、拓展的诗文材料
学习活动设计
课外1课时:
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陶渊明的诗文作品,并自由阅读体会
课内1课时:
活动一:
学生自由交流:谈谈你所知道的陶渊明的作品
活动二:
引导学生诵读《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体会作品中体现的不同的志趣、情怀
活动三:
小组合作,分析探讨陶渊明某一首作品中体现的情感,并由小组长执笔形成文字材料
活动四:
小组间互相交流、补充
活动五:
朗诵比赛:小组推举代表进行朗诵比赛,深入体会陶渊明的情感 活动六:
评选本节课优胜小组和展示之星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动
情
2(书面语描写生动、真实;对于陶渊明作品中体现的志评价要趣情怀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点 3(能够从文章的语言品味中提炼作家的情感信息
4(个人在课堂研讨中能够积极参与,质疑大胆,分析深
刻
5.把个人的表现记录在电子学习档案袋中 专题二 陶渊明其人
所需课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时
专题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经历
2.能够依据陶渊明诗文中体现的志趣,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文创作的影响
3.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作品并深度解读
4.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专题问1.陶渊明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题设计 2.陶渊明志趣情怀的形成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怎样的联系,
这对他的作品风格及表达的情感又有什么影响,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教学资源:个人搜集的相关资料、中国文学史第三章陶渊明://.guoxue./jrxz/WXS/Xws204.htm。 学习活动设计
课外1课时:
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材料,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并把自己对陶渊明的初步认识(侧重其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发布到博客等交流平台
课内1课时:
活动一:
检查《归园田居》《饮酒》的背诵情况
活动二:
集中探讨:陶渊明志趣情怀的形成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怎样的联系,这对他的作品风格及表达的情感又有什么影响,
1.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此问题的认识(限定发言人数) 2.学生利用网上平台进行讨论交流
3.小组推荐优秀资源,进行资料汇总,以形成大家共享的资源 4.小组研讨,交流自己对陶渊明的新认识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
为自己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三:
优秀资源评选
1.能够背诵陶渊明的诗文
2.能够立足文本,利用相关的事实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评价要点,并做到观点和材料严格的一致
点 3.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4.撰写博文,能够抒发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认识;能够在博
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专题三 我眼中的陶渊明
所需课
2课时
时
专题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1(陶渊明因何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专题问
2(你如何评价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题设计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教学资源:多媒体、个人搜集的相关材料 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学生自由写作:我眼中的陶渊明着重谈及能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上得到怎样的启示
2(把作品上传至班级交流平台,先自评,然后互相点评、学习借鉴每篇文章至少谈出一条优点和缺点,这样有利于自己学习提高 第二课时:
1(小组研讨,推选出佳作,进入佳作交流点评对于佳作先谈出自己可以借鉴的优点,再提出改进的建议
2(学生交流:谈体会此次专题学习自己的收获,知识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皆可借此探讨关于精神财富和人生价值等问题 3(班级佳作展示在小组推荐的基础上,推选出班级本次的佳作,进行宣传张贴
4(教师进行主题单元学习总结
评价要1(写作能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合情合理
点 2(班内互评,要求每人至少评阅5篇同学作品,并写出
评改意见
3(灵活使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学习,加大学习容量
4(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作文九:《陶渊明》1500字
陶渊明《饮酒》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作文十:《陶渊明》7400字
陶渊明
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哲学在西方曾经很流行。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每个人的追求在层次上有所不同。有的人眼光比较高远,也有的人眼光十分短浅。
王国维曾举过一个例子,他说苍蝇有千百双眼睛,咫尺之内视力要比人敏锐得多,可是更远的距离就看不清楚了。因为它的视力就只在这一点点的地方。其实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小知与大知的区别。
西方哲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自我实现”之说,也曾把人生的需求和对人生的理解,分别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当然是生存的需求。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要做什么事情首先必须穿衣吃饭,维持你自己的生存。这是一个人生而有之的最基本的需求。当你有饭吃了,有衣穿了,你还需要什么?你还需要安全,需要保证不受外来的危害。当这两项需求都满足了之后呢?你还会产生一种归属的需求。就是说,在这个社会之中,你是归属于哪一个群体的,你要找到你自己的一个位置。近年来国外产生了所谓“寻根热”,那就是来源于人类这种归属的需求。此外呢?你还会产生自尊的需求、爱的需求??一直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任何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自我实现”之需求的,从维持生存到自我实现,这里边有一个渐进和提升的过程,过程快慢因人而异。并且,对“自我实现”需求的强烈程度也因人而异,有的人这一需求十分强烈,强烈到盖过了其他一切需求;有的人则并不十分强烈,因为他已经被那些低层次的需求拖累住了。
马斯洛在谈到“自我实现”时还特别提到一种现象,叫做“约拿情结”。约拿是《圣经》上的一个人名。《圣经》的《旧约》中有一篇就叫做《约拿记》。
“约拿情结”的意思是,你已经看到了那个最高的境界,可是你没有勇气,不敢去追求。你作茧自缚,被那些低层次的需求限制住了,所以你就无法达到那个“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逃避成长,拒绝承担伟大的使命。)
其实,关于“自我实现”这种境界,中国古代的儒家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说,“仁者不忧”;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陶渊明的诗从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很朴实,实际上却很复杂很难讲。一个人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渊明的诗,就正好反映了他达到“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过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
北宋诗人苏东坡曾经说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而实腴”。质,是质朴;绮,是华美。癯,本来是瘦,引申为单薄、简单;腴,本来是肥胖,引申为丰富。这句话的意思是:陶诗外表上很质朴,实际上很华美;外表上很简单,实际上很丰富。
元代诗人元遗山称赞陶渊明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太康诗人潘岳《闲居赋》,给人清高澹泊的印象。可他本人却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这个人虽然在诗坛享有一定的名气,但他的诗始终达不到更高境界。因为《易经》上说“修辞立其诚”,潘岳所写的既不是自己的真心话,怎么能写出好作品来呢?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作者是南北朝的庾信。庾信羁留异国,不得不替异族做事,而且他对自己国家的灭亡是应该负一部分责任的。因为他曾得到朝廷信任,为国家带兵打仗,可是当侯景大军来到面前时,他就望而生畏,弃军而逃。这个人,在品行上是有缺欠的,然而他的诗却写得很好。为什么呢?因为他终生都在为自己的过错而痛苦。他能够面对自己的过错,不逃避,不掩饰,更不像潘岳那样自鸣清高。
陶渊明的诗就从来没有过一点儿虚假的感情。苏东坡称赞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这种作风,就叫做“任真”。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全都任凭自己的真心去表现。
陶渊明为什么去做彭泽县的县令?他自己曾坦率地对人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弦歌”在这里指的是做县官。他说自己想找一个小小的县做个县官,为的是存点儿钱置些房地产来度日谋生。这就是他的“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然而他这彭泽县令只做了八十几天,还没等到公田收获就辞官不做了。这又是为了什么?要知道,做官并不容易,如果你不肯贪赃枉法,不会苟且逢迎,那么你在官场里混实在就是受罪了。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他说,勉强改变自己的本性去适应官场生活实在比挨冻受饿还要痛苦,两相比较起来,我宁可去挨冻受饿。你看,他在辞官退隐的时候也没有标榜自己如何清高,只说这是为了适应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他的“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
《饮酒诗》中的一首: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栖栖”出于《论语?宪问》的“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意思是,孔丘这个人为什么如此惶惶不定呢?“栖栖”,形容一种来往追寻、不能安定下来的样子。
我们如果想要了解“栖栖失群鸟”这个形象,首先必须了解陶渊明为什么要写这一组《饮酒诗》。在写这一组诗的时候,陶渊明已经归田躬耕,可是忽然有一天人家送酒来给他喝,并且劝他再次出去做官。正是由于这件事情引起了他的许多反思。
在这组诗的最后一首诗中他还曾直接提到孔子:“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鲁中叟”,指的就是孔子。“汲汲”,是匆忙营求的样子,事实上也正是前边那个“栖栖”。孔子总是那样来往奔波,总是那样惶惶不定,他在营求什么?原来,社会有那么多缺点和弊病,就好像裂了许多口子一样,他是想把它们弥补缝合起来。这就是孔子之所以“汲汲”、“栖栖”的缘故。他要挽救人间的堕落和败坏,恢复整个社会的淳朴自然。
这只鸟如此奔波不安,如此往来不定,它所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刚才引过的西方哲学家马斯洛说人都有一个归属的需求,在社会上要有自己所属的一个群体。
可是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变得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而只有你是清醒的,那时候会怎样?那时候你就“失群”了。陶渊明从什么时候失群的:他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乐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这也是田园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古人在秋天粮食收获之后自己酿酒,到春夏之时酒就酿好了。据说有一次陶渊明自己把酒中的渣滓过滤掉,一时找不到过滤的用具,就把头巾摘下来用,用过之后依然戴在头上。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实在是一件愉快的事。《圣经》中说:“该走的路我已经走过了,该守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饮酒》,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什么叫“真意”?那是诗人在这一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体会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所谓“辨”是分辨。他说,我虽然很想把我自己的这一份体会弄清楚、说明白,但那实在并不是语言所能够传达的。他仅仅在写归田之乐吗?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现在,让我们还回到《饮酒诗》序文中的“闲居寡欢”。既然陶渊明写了田园生活中的那么多乐趣,为什么他在“闲居”时反而“寡欢”?那就是因为,诗人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他所达到的那种人生境界别人都没有达到。
陶渊明在邻居中找不到求仲、羊仲那样的知心朋友,家中也没有理解丈夫的妻子。他的妻儿埋怨他,不明白他为什么不肯出去做官,以致让家里人和他一起过这种劳苦饥寒的日子。在这种情况下,他怎能不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在陶渊明归田以后生活很穷苦,甚至写过一首题为《乞食》的诗。
陶渊明所喜欢使用的形象,一个是鸟,一个是松,一个是菊。
在使用松和菊两个形象时,他的取义往往比较单纯,松总是象征着坚贞,菊总是象征着贞秀;但在写鸟的时候,他的取义就往往比较复杂。比如,在我们讲的这首《饮酒》诗中,他写的是一只失群的鸟;在《归园田居》里他还写过“羁鸟”,就是被人抓去养在笼子里的鸟,他说那鸟永远怀念它旧日所居的山林。这些鸟的形象所表现的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联系到陶渊明的身世经历了。
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平定过军阀叛乱。他是出身于一个仕宦的家庭。但古人一般是由嫡长子继承爵位,而陶渊明虽然是陶侃的后人,却是旁支的子孙,他的这个支系到了他这一代就没落下来。他的父亲很早就死去,所以他少年的时候生活十分贫苦。
中国古人有一个观念,认为百工各有自己的专职,而“士”的专职是以天下为己任。读书人做官是为了完成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不是为了赚钱。但孟子却提出了新的说法,他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做官本来应该是实现理想的手段而不是挣钱的职业,但有的时候却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挣钱的职业。什么时候允许你这样做呢?那就是在你“亲老家贫”的时候,可以允许你为了得到一些俸禄孝养年老的父母而出来做官。
陶渊明的第一次出仕就是为此缘故。史书上说他“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可是过了不久,他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陶渊明忍受不了官场的虚伪,所以就辞官不干了。史书上记载,说他此后又出来做过镇军参军和建威参军。“参军”,是将军手下参谋军务的官职。
陶渊明的第一次“出为州祭酒”固然是为了“亲老家贫”,但他后来的几次出仕就不仅仅是为贫了,他很可能有过他的政治理想。
他写过一首《咏荆轲》,赞美荆轲说:“其人久已没,千载有余情。”他说,荆轲虽然死了,但他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的那种反抗精神是永存的。如果命运真的给他一个机会,他又何尝不想有所作为?
可是有谁能够理解他?有谁能够帮助他实现那些理想和志意?
他几次出来做官,未必不是试图寻求实现他的理想,可是他每次出来都是过了不久就回去了。他一踏入官场马上就觉得不对,不但看不到实现理想的道路,而且看到的都是贪赃枉法和以权谋私。所以他才要退出这肮脏的官场,才写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写了“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现在我们就回过头来接着看《饮酒》诗的“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日暮”,本来应该是鸟儿归林的时候了,然而这只失群之鸟却还没有找到一个栖身之处。这使我们联想到:没有一个人是生下来就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的,这其中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之中可能会有很多的徘徊、彷徨、悲哀和失望。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他说这只失群鸟还不只是徘徊了一夜而已,它是夜夜都在徘徊,而且叫声一夜比一夜更悲哀。到底应该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依附于桓玄?还是刘裕?还是刘牢之?他们都不是与我志同道合的人!
“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的“厉响”,那是一种带着多么激烈感情的高亢的叫声。从鸟的声音可以听出来,它是在向往一个理想的地方,一个真正清白的所在。而且,它是怀着一种很强烈的归向依恋的感情去寻求这个所在的。
接下来诗人说:“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松树”,代表能够忍耐严寒风雪打击的一种力量;而“孤生松”,则更代表着非同一般的胆气。这只鸟,它经过如此疲劳艰难的飞翔之后终于选定了这松树作为托身之所。它从高高的空中敛起翅膀径直向这棵松树落下来,愿意把自己的整个生命交托给这棵松树,今后无论需要付出多么高的代价也不会再离开它。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陶渊明所选择的是什么?这棵松树所代表的是什么?当然我们可以说它代表田园躬耕归隐的生活。但这是一个太现实的说法,并不能准确地概括陶渊明的选择。事实上,这是他在精神上所找到的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所在,有了这个所在之后,他就再也不徘徊,再也不彷徨了。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第一次是起为州祭酒,那是因为母老家贫而出仕的。但后来他又曾做过镇军参军和建威参军,还有一度经为桓玄出使建康。我以为,这几次出仕他都是怀有某种理想的。刘裕和桓玄虽然最终都做了叛逆的事,但从当时的情况看,桓玄要平定孙恩的叛乱,刘裕要讨平桓玄的叛乱,毕竟还是一种忠义的表现。所以陶渊明当时为他们做事,也许是希望借此机会为国家的安定太平尽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是,桓玄和刘裕的所作所为很快就让他失望了。他一接触到那个黑暗腐败的官场环境,马上就意识到他个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有一度就躬耕归田了。
可是他最后又有一次出仕,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他做了彭泽县的县令。这一次,他又是为贫而仕。关于这一次出仕的原因,我们可以看他的《归去来兮辞》的序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瓴无储粟。”
他说:“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因为当时有很多战事,他不愿意到太远的地方去做官。彭泽县离他的家很近,县里边有公田,公田的收获还可以酿点儿酒喝,所以他就要求做了彭泽县令。你看,陶渊明说得多么坦白!他对官场早已失望,知道那不是可以实现理想的地方,所以这一次出仕,只是想做上一年的官,存一点儿钱,秋天粮食收获的时候再酿一点儿酒,就辞官不做了。可是事实上他并没有做满一年,只做了八十多天就辞官而去。为了什么原因呢?他自己的解释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因为他的妹妹在武昌死去了,他要去为她料理丧事,所以才辞官的。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宋书?陶潜传》上说,是因为“郡遣督邮至县”——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县里来视察。在中国官场中,上边派人下来视察,并不检查你真正的政绩,只要你请他吃饭喝酒,送给他红包,他就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好话;如果你没有把他打点好,他到上边就不知会给你打出什么小报告,让你倒楣。这种小人本来是君子所不齿的,可是按规矩,县令应该“束带见之”,就是说,必须穿上官服,很恭敬地去拜见他。于是陶渊明就说了他那句很有名的话:“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就“解印绶去职”。所谓“五斗米”,并不是说当时县官的俸禄只有五斗米,他的意思是:我不能为了吃一碗饭而向贪赃枉法的小人卑躬屈膝!试想,如果你明明知道这个人品质卑下,劣迹昭彰,但在官场中他是你的上级,你必须事事服从他的指挥,这是一种什么滋味?陶渊明认为这种事情是无法忍受的,所以马上就辞官不做了。
像陶渊明这样的作法是否过分消极了?我以为,有些事情不能够一概而论。
我曾提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理论,这位西方哲学家还曾经把“自我实现”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超越型”的自我实现,另一种是“健康型”的自我实现。
“超越型”的自我实现是脱离社会的,而“健康型”的自我实现是不脱离社会的。其实我国古人有的对这两种“自我实现”境界也早已有所认识,只不过他们没有发明“自我实现”这个名词而已。
在中国古代有所谓“圣者”,可以说,“圣者”就是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人。孟子
曾经说,商周之际的伯夷是“圣之清者”,夏商之际的伊尹是“圣之任者”。因为,伊尹不管君主是商汤还是夏桀,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谁用他,就为谁做事,他是把完成自己与完成社会结合在一起的。而伯夷宁可饿死首阳,也不肯为周武王做事,他的自我完成是脱离了社会的。如果说伊尹属于“健康型”的自我实现,那么伯夷就属于“超越型”的自我实现了。
佛教讲究“证果”,那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实现。佛教的证果也有两种,有的人证“阿罗汉果”,有的人证“菩提果”。“阿罗汉果”属于“超越型”的自我实现,因为证果之后就完成了自己,不再转入“轮回”了。“诸佛菩提果”则属于“健康型”的自我实现,因为证诸佛菩提果的人,他的志愿是“觉有情”,就是使有情之人都能得到觉悟。为什么是“有情之人”?因为,只有有情之人才更深刻地认识人生的痛苦,才迫切地需要得到觉悟和解脱;也只有有情之人才有敏锐的心灵和感受,才有觉悟的灵性。由此可见,证“诸佛菩提果”的人,他自己的完成总是和社会、众生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地藏王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又说“我不度众生誓不成佛”。
刚才我是通过儒家和佛教的例子来说明“自我实现”的不同类型,也许说得还不是很明白。现在我再举一个更通俗一些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杜甫说,“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一天到晚只知道往自己的洞穴里拖食物。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喜欢蹲在地上看蚂蚁打架,它们分成两队,像在真的战场上一样,打得死伤狼藉,打架的原因可能是为了争夺一些食物。一般人的生活也与此相似,他们只知道物利的争逐,就像那些在地下爬行的蚂蚁一样。
当然了,在前面我也说过,穿衣吃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陶渊明也说过“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人生总归有常道,而衣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怎么能衣食都不经营而还要想安乐呢?)《(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如果你没有饭吃,没有衣穿,饿都饿死了,还讲什么“道”?这本来是不错的。可是,人家陶渊明不是还说过“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饮酒》)吗?你一天能吃几碗饭?何必贪心无厌,甚至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去换取那些你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好,现在就有那么一些有觉悟的人明白了这一层道理,因此他们不再像大多数人那样在地下爬行,而是展翅飞起来了。
其实,庄子在《逍遥游)里所写的鲲鹏就是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北海有一条大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化为鹏之后,就离开它原来所在的北海,飞向更远的南海。
那么,这少数有觉悟的人飞起来之后呢?我以为,飞起来之后他们还可以再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自命清高——你们看我多么不凡,你们都在我的脚下,都是肮脏龌龊的;第二种是所谓“和而不流”——我仍然跟大家一样生活,只不过我有我自己的操守,绝不会随波逐流或同流合污;第三种人是最高尚的——我自己虽然飞起来了,可是怎么能看着大多数人依然过那种爬行的生活?我要回到地面上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也飞起来。这最后一种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果”,或者是西方所说的“健康型”的、不脱离社会的自我实现。 话虽然如此说,但做起来很难,因为人是没有办法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尽管你不自命清高,也不只顾洁身自好,尽管你也想落下地来教会大家一起飞,可是时代允许你吗?很可能你刚刚落下来,还没有教别人飞呢,自己就先被踩死了。所以说,发愿由人,而这愿望能否完成就不尽由人。在不如意的情况下你怎么办?由此就有了勇于进和勇于退的两类人,而陶渊明在本性上就属于勇于退者。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断然选择了退隐的道路。然而当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之后,那没有完成的志意毕竟是一种遗憾,所以他才说“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才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因此我以为,我们了解陶渊明,必须从这样几个层次来全面地了解,而不是片面地只看他消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