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有关孟子的作文》6000字
有关孟子的作文
篇一:孟子论文800字左右
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为儒家学说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光辉的组成部分。生活于王道既衰的晚周末世的孟子,面对时代提出的课题,以悲天悯人、淑身淑世的救世情怀和博大精深、睿智圆通的理性之思,上承上古社会的重民爱民思想及孔子的仁爱学说,下启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开创了道德人本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学说体系,从而将儒家民本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 、政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 的实际治理 中 ,百姓是尤 为重要的力量。“民为贵,社
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恒久稳固,长治久安,首先要“得民心”,“合民意”,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对于人民的需要要满足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生产资料,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可见孟 子“民贵君轻 ”的含义是:民是社会 和国家的根基 ,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 ,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 的事情 。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 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因此 ,圣贤施教 ,当各因其材 。教育百 姓的方法归纳 为五种 :“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 私淑艾者。此五者 ,君子之所教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中 ,有像及时 的雨水一 样滋润万物的 ,有成全 品德 的 ,有培养才能的 ,有解答疑惑 的,还有 以自己的善行来正己正人的 ,这 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通过道德教育 (孟子试图将道德规范根治于人 民的内心之 中。这样 ,民心就会归服 ,人民就会认同并且 自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
孟子的民本思想,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在急功近利的封建时代固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而这也正体现了人类价值理性的优先性和崇高性。孟子不是立足于如何发展经济而不顾人民死活,也不是某人或其集团的利益,而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民的幸福与安乐。这对于我们认真反省自己的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学》
山东商学院
汽检1101级
李继锋
篇二:孟子作文素材1 (精选)
孟轲与《孟子》
1、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入世的进退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
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2、《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和寓言,长于论辩,富有气势,其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3、《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当务之急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舍生取义
4、有关孟子的典故: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5、作文素材
范文一:孟子:当我们周围狼烟四起的时候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硝烟还未散尽,土尘又重重扬起。刀与戟相撞的声响,王与侯争霸的号角,合成战国流动的历史图画。
我站在着历史的画面前,看着你昂着头挺着胸自信地走来。用
你洪钟般的嗓音,诵读你传世的儒经。彻耳清心之音,拨开茫茫历史雾霭,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响彻华史。
多年的战乱,河山早已满目 俯视中原大地,“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你心中是怎样的酸楚。于是你慈悲的心肠,你为民请命的豪举,便显现在一次次的苦心游说中。你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则勃然大怒:哼,君为轻,君为轻我当什么王,~你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梁襄王心里嘀咕:不杀人,不杀人打什么战,又怎夺得了天下~你又说,“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穷”者们于是以“善其身”来自我安慰,而“达”者们谁又能“兼济天下”,多数是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罢。
自古才子多孤独~任你跑破了鞋底,凭你走短了春秋;哪怕你说破了唇舌,还是话断了历史,仍然没有一个君王愿意实施你心中的王道。于是你由孤独变的孤傲了。齐宣王称病,你也称病。君王有什么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可历史决定了你只能做思想的传播者,不能做“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了君王。你开始蔑视统治者,见了梁襄王后说,“望之不似人君。”要知道这样的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可你不怕。难怪后来的李大诗人也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越之语,是受到了你的影响的吧。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周围烟尘这么重,你显然已经“昭”不过来了。你渐渐疲惫了,但仍心存希望,于是向当权者发出最后的“通牒”:“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
可运于掌”,齐国田氏却废姜氏而成为诸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然是齐国因“附于秦”得一夕安寝,失去民心失去警惕之心,“终继五国迁灭”。唉,他们不听,也只能随他们去巴。
硝烟仍在不断地涌起,纷争还在无奈地继续。你也只能泪眼朦胧地心
痛万分地看着哀鸿遍野尸骨满地。硝烟埋没你的救民之心,亦使你的爱民之情显得更为真切,使你想“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怀显得更为高贵~
关上孟子,我已被孟子感动得泪流满面。
范文二: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所军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
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当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范文三: 右手举《孟子》,左手握《庄子》
篇三:“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吴绪磊
【单元文题】
你从《齐桓晋文之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导航】
这次作文训练能全面考查习学生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积极课外阅读,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还能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
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思路点拨】
一、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孟子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二、可采用与孟子”对话”的形式,和孟子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和人
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只有这样,对话才能自然、生动有趣,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三、可以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开放的时代,要客观公正地品评历史上名人物,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物,注意原则与分寸,对一些比较深奥、学术性很强的问题,一般不可妄加评论~
【参考观点】
1(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2(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3(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之。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
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佳作欣赏】
忧郁的老儒
天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
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选自《百家品读孟子》有删改)
【点评】
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 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对孟子唯有崇敬~
作文二:《围绕孟子的作文》7300字
围绕孟子的作文
篇一:孟子作文素材1 (精选)
孟轲与《孟子》
1、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入世的进退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
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2、《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和寓言,长于论辩,富有气势,其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3、《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当务之急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舍生取义
4、有关孟子的典故: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5、作文素材
范文一:孟子:当我们周围狼烟四起的时候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硝烟还未散尽,土尘又重重扬起。刀与戟相撞的声响,王与侯争霸的号角,合成战国流动的历史图画。
我站在着历史的画面前,看着你昂着头挺着胸自信地走来。用
你洪钟般的嗓音,诵读你传世的儒经。彻耳清心之音,拨开茫茫历史雾霭,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响彻华史。
多年的战乱,河山早已满目 俯视中原大地,“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你心中是怎样的酸楚。于是你慈悲的心肠,你为民请命的豪举,便显现在一次次的苦心游说中。你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则勃然大怒:哼,君为轻,君为轻我当什么王,~你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梁襄王心里嘀咕:不杀人,不杀人打什么战,又怎夺得了天下~你又说,“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穷”者们于是以“善其身”来自我安慰,而“达”者们谁又能“兼济天下”,多数是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罢。
自古才子多孤独~任你跑破了鞋底,凭你走短了春秋;哪怕你说破了唇舌,还是话断了历史,仍然没有一个君王愿意实施你心中的王道。于是你由孤独变的孤傲了。齐宣王称病,你也称病。君王有什么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可历史决定了你只能做思想的传播者,不能做“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了君王。你开始蔑视统治者,见了梁襄王后说,“望之不似人君。”要知道这样的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可你不怕。难怪后来的李大诗人也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越之语,是受到了你的影响的吧。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周围烟尘这么重,你显然已经“昭”不过来了。你渐渐疲惫了,但仍心存希望,于是向当权者发出最后的“通牒”:“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
可运于掌”,齐国田氏却废姜氏而成为诸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然是齐国因“附于秦”得一夕安寝,失去民心失去警惕之心,“终继五国迁灭”。唉,他们不听,也只能随他们去巴。
硝烟仍在不断地涌起,纷争还在无奈地继续。你也只能泪眼朦胧地心
痛万分地看着哀鸿遍野尸骨满地。硝烟埋没你的救民之心,亦使你的爱民之情显得更为真切,使你想“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怀显得更为高贵~
关上孟子,我已被孟子感动得泪流满面。
范文二: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所军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
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当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范文三: 右手举《孟子》,左手握《庄子》
篇二:“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吴绪磊
【单元文题】
你从《齐桓晋文之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导航】
这次作文训练能全面考查习学生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积极课外阅读,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还能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思路点拨】
一、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孟子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二、可采用与孟子“对话”的形式,和孟子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和人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只有这样,对话才能自然、生动有趣,
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三、可以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开放的时代,要客观公正地品评历史上名人物,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物,注意原则与分寸,对一些比较深奥、学术性很强的问题,一般不可妄加评论~
【参考观点】
1(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2(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
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3(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之。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
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佳作欣赏】
忧郁的老儒
天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
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选自《百家品读孟子》有删改)
【点评】
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 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对孟子唯有崇敬~
篇三:孟子作文素材1
孟轲与《孟子》
1、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入世的进退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2、《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和寓言,长于论辩,富有气势,其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3、《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当务之急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舍生取义
4、有关孟子的典故: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5、作文素材
范文一:孟子:当我们周围狼烟四起的时候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硝烟还未散尽,土尘又重重扬起。刀与戟相撞的声响,王与侯争霸的号角,合成战国流动的历史图画。
我站在这历史的画面前,看着你昂着头挺着胸自信地走来。用你洪钟般的嗓音,诵读你传世的儒经。彻耳清心之音,拨开茫茫历史雾霭,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响彻华史。 多年的战乱,河山早已满目疮痍,俯视中原大地,“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你心中是怎样的酸楚。于是你慈悲的心肠,你为民请命的豪举,便显现在一次次的苦心游说中。你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则勃然大怒:哼,君为轻,君为轻我当什么王,~你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梁襄王心里嘀咕:不杀人,不杀人打什么战,又怎夺得了天下~你又说,“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穷”者们于是以“善其身”来自我安慰,而“达”者们谁又能“兼济天下”,多数是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罢。
自古才子多孤独~任你跑破了鞋底,凭你走短了春秋;哪怕你说破了唇舌,还是话断了历史,仍然没有一个君王愿意实施你心中的王道。于是你由孤独变的孤傲了。齐宣王称病,你也称病。君王有什么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可历史决定了你只能做思想的传播者,不能做“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了君王。你开始蔑视统治者,见了梁襄王后说,“望之不似
人君。”要知道这样的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可你不怕。难怪后来的李大诗人也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越之语,是受到了你的影响的吧。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周围烟尘这么重,你显然已经“昭”不过来了。你渐渐疲惫了,但仍心存希望,于是向当权者发出最后的“通牒”:“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国田氏却废姜氏而成为诸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然是齐国因“附于秦”得一夕安寝,失去民心失去警惕之心,“终继五国迁灭”。唉,他们不听,也只能随他们去吧。 硝烟仍在不断地涌起,纷争还在无奈地继续。你也只能泪眼朦胧地心痛万分地看着哀鸿遍野尸骨满地。硝烟埋没你的救民之心,亦使你的爱民之情显得更为真切,使你想“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怀显得更为高贵~
关上孟子,我已被孟子感动得泪流满面。
范文二: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说军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当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抵zhǐ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
作文三:《阅读《孟子》选段谈谈孟子对于交友的认识》700字
阅读《孟子》选段谈谈孟子对于交友的
认识
(“128815”);阅读《孟子》选段谈谈孟子对于交友的认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按要求答题: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
(1)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又向上追论古代的人物。
B(“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C(通过对如何交友的阐述,孟子提出了读书要“知人论世”的见解。
D(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2)孟子说:“友也者,友其德也。”(《孟子?万章下》)请你根据这句话和上面的文字,谈#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谈孟子对于交友的认识。(5分)
14、参考答案:
(1)C〈孟子通过对读古书就要知人论世的阐述,提出如何和古人交朋友的见解)(4分)
(2)孟子认为君子要善于交友.交有德之友,《2分)而且不断地在
交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结交道德更加高尚的人;〈2分〉不但要和今人交友,还要和古人交友,来提高自身的修养.(1分)
作品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作文四:《关于对孟子和荀子的认识》1100字
关于对孟子和荀子的认识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最后卒于兰陵。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
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
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
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 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一定意义上,法家的思想是由儒家思想演变而来的。
对君主的态度上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民为邦本”,君主有保民的义务,而荀子则十分提倡尊君,把君主的地位提升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孟子以为王道与霸道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行仁者王而尚力者霸,而荀子认为王道与霸道存在一定的统一性,霸道虽不及王道理想,却可以作为通往王道的过渡阶段。
作文五:《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5300字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
[摘要]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性善论”为重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孟子把性善论作为道德修养思想和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并从“同类意识”、“心”、“性”、“天”的统一性的角度论述性善论,孟子在指出人之善端的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的同时,更提出要“扩充善端”、“滋养善性”的心性修养学说,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子 性善论 四端
一、孟子性善论的思想渊源
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提出了性与习的关系,并强调学习、习染对人性的改造作用。孔子没有详细论证人性的本质问题,但是他对“仁”学思想的解释与论证,却为孟子提出“性善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得孟子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孟子继承了孔子“贵仁”的思想,而且还突出了“义”。
孟子的性善论除了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其性善论理论体系主要
?是在孟子否定吿子的性无善恶的辩论中成型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他认为人的天性就像流水,东边决口就向东流,西边决口就向西流,一切是随着形
?势变化的;同样,“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的天性特无法分成善和不善,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修养造成的。孟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水确实不分东西方,是随着地势而变化流向的,但是难道水不分上下么,难道不是水往地处流么,一切人都有善的天性,就像一切水都往低下之处流淌。当然,孟子也解释说,如果用力拍击,谁可以高过额头;如果设法倒运,水可以流上高山。但那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迫于形势而改变了本性。同样,人的天性原本是善的,但也可能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变为不善,但不善不是人的天性。孟子在否定吿子的同时,又进行了总结和解释,并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都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所谓性
? 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尽心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 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 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善,至于有人行为不善甚至作恶多端,那不是他们天性不善,而是因为他们悖逆了自己的天性,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从孟子与吿子的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不但强调了“善”的先天因素,而且还提出了“善端”扩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性的本质“善”与现实的利益冲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这并不冲突,它与人的后天受教育、教化程度、人格修养水平以及修养方法等都有关。通过孟子与吿子的辩论,孟子深化、丰富并发展了前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使自己的性善论成为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
二、孟子性善论的论证逻辑
心性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性善论是其重要内容。孟子把性善论作为道德修养思想和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杨泽波先生认为孟子以心善论性善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由特定涵义的心--良心进入,接着论说良心我固有之,由良心进
?到本心,再以本心的道德本体意义证明性善。”性指人的价值本性,是社会现实的,是与自然的本性不同的特质。人性,是作为“类”的人之本性的认识。人性善是因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心,此心是道德观念的萌芽,孟子又称其为端。四心的萌芽是因为人意识到了人禽之别。在孟子看来,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不应该是人所特有的属性,因为“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人都有满足感官欲望的天性,但是不能将其看做人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是指先天人性中的善“端”,也就是善的萌芽,恰是人和禽兽的一点点差别。朱熹注曰:“几希,少也。”“几希”不是人和动物共同的自然生理属性,而是人作为人所具有的能思、能辩善而养之的义理仁心,这是天赋的。人对“理”、“义”的认知,是一切动物所无法比拟的。故而孟子认为应该以人禽之别来规定人性。《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孟子的性善是先天固有的,人所贵重的是自己的德性。孟子所谓性善,并非谓人生来的本能都是善的,乃是说人之为人的特性是善的。“明于庶物”,是人能以理性明察万物的自觉特性,因此,很自然的“由仁义行”,这里的“仁义”,即指“几希”的性。几希是生而即有的,所以称之为性。孟子讲“性”,是指人类之本性,即人所特有的道德性,特别强调“类”。
但是,人禽之别为什么必然产生四心,在孟子看来,人禽之别本来就包含了人与人之同,由此就产生了人的同类意识:“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
?而疑之,”由于同类意识,人就能努力将自己的利益需求和精神需要推己及人,
? 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 《孟子?吿子上》
也能以自己的好恶取舍本能的推想他人的好恶取舍,于是同类意识萌发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可见同类意识是心善之本、性善之源。但是,同类意识为什么必然导向善而不是恶呢,这是因为人人都意识到人已有相同的生理感受和心理需求并不保证人人都行善,也会出现此种情况:我之所需也正是别人之所需,这样别人就是我满足需要的障碍,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利益就必须损害别人的利益。如果产生了如此恶念,再由此推己及人,其结果将不堪设想。其实孟子的论述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也就是要想同类意识导向善,就必须有一种约束机制,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自律能力。由此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是以同类意识为起点的。
孟子的人性理论,实际上是以讨论人性问题为契机,构建了一个以性善为基础,以良心为核心,以精神自律为机制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围绕心、性、天三个核心概念而展开。孟子的论述逻辑是“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生来就具有成善的能力、端倪。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以德为上。孟子把人性归于“心”,实质是指人的“良心”、“本心”。“心”、“性”一直被理解为人的道德实践的动力与根源。孟子引述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心”、“性”只有“操”之,滋养、扩充,道德才能实现。按李泽厚的说法,“孟子提到的四心,实即四种感情。孟子认为,这四种感情是仁义礼智四端,因此具有伦理道德的性质。而且这种感情不是外界环境或某种力量决定的,而是先验的。所以,有
?人也把这种意义上的心称为具有先验道德的情感心。”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一种道德认识,这就是“本心”、“本性”之知。“这种本性之知既是先验的存在于人心中的道德认识,又是心本身所有的先天思维能力。”“先天道德性是先天心理机
?能与先验道德知识的混合体。”“性”以“心”为基础,有尽心才能知性。而“心”与“天”的关系是“心”与“性”的关系的进一步展开和发展。尽心能知性,也即体现“性”的为善能力。人具有了行善能力就要努力追求一种道德境界,而最高的道德境界就是“天”。
综上所述,性善论的论证结构可以简述为:同类意识---心(最初以“端”的形式存在)---性(为善能力)---天(高尚的精神情操和道德必然)。 三、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思想大致包括两方面内容:
? 李泽厚.荀易庸纪要.文史哲,1985(1) ? 刘宗贤.略论孟子的“心性”说与王阳明的“良知”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p290
1.性善的萌芽---四端
在孟子看来,人的道德是根源于人性的,表现为人的善行,人生而具有潜在的向善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即为“端”,即为一种萌芽状态。孟子认为人皆有四端,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也。”
“仁”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出发点或基础就是“亲亲之心”,即爱护子女、孝敬父母,即表现为“孺子将入于井”的“恻隐之心”,由以恻隐之心处理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处理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希望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和睦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并进一步由爱人推衍到仁民、爱物。也就是说孟子的仁爱思想包括亲亲、仁民、爱物三个层次的内容。
“义”即羞恶之心。凡有所思所言所为,感觉羞耻而不思不言不为,即为“义”,反之则不义。孟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为社会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一种知荣辱的羞恶之心,廉耻心、羞恶心对人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羞耻心,那么他就无可救药了。羞耻之心,可以净化道德,还可以催人奋进。一个人如果不以不如别人为耻,那么他永远也不会赶上别人,只有在羞耻心的驱使下人们才会奋勇争先,由此而孜孜不倦,自强不息。此外,孟子还将义用于与君主的关系。义最重要的就是事君,从而为忠君提供了铺垫。
“礼”即恭敬之心。孟子认为,礼是一种制度,一种标准,对于这种标准和制度首先应该坚持,但同时又不能拘泥于礼制,要灵活变通。孟子强调,委任要有恭敬之心,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要以礼存心、以礼敬人。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孟子不仅自己以礼待人,也渴望别人以礼待己。
“智”即是非之心,是一种道德判断能力,并不是聪明才智。对于不同的事应该做出不同的裁决或权衡。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人都有是非之心,表明人人都有判断是非、羞恶的本能。
2.性善的完备---四端的扩充
仁义礼智虽然只是开端,但它的性质无疑是善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恶,有很多原因,如放失良心,环境的影响等等。总之,不是本身材质的不好。“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恶没有独立的来源,恶的行为和现象都不能说明人的本性是恶的。恶是良心本心的流失,是善的不明、不彰、不显,是善的缺乏和遮蔽。为此,孟子十分重视后天的性善的
? 《孟子?公孙丑上》
完备。
关于后天的性善的完备,孟子主要讲了三个方面:
第一,主观上的努力。孟子十分重视后天性善的完备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在孟子看来,仁义等到的萌芽是内在于人心的,因而保持内在人心的道德萌芽不致散失是性善完备的首要。为此,孟子给出了几点建议:尚志与持志,即树信心,设目标;反求诸己,即反躬自省,勇于改过;寡欲养心,即不为物欲所累,要培养浩然之气。
第二,后天的教化。孟子认为,虽然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性,但是要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除了需要主体自身的努力外,后天的教化也是很重要的。为此,孟子对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施教方法都颇为重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第一要有以先觉后的精神,即忠于教育事业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敬业精神;第二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即要培养人的清醒头脑;第三要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另外,孟子对施教方法也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例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都是孟子所提倡的教学方法。
第三,环境的影响。孟子认为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成长成才是及其重要的,这个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在家庭环境方面,孟子强调家庭中的父兄必须善于教养好子弟,尤其是对于那些品德不好的人,决不能放弃,听之任之,而必须去教育感化他,使之走上正道。在社会环境方面,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民俗风情对道德、性善的完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综上所述,孟子的性善论以天赋“四端”立论,而“四端” 也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萌芽,是人成为圣人的可能,后天的外部环境对人性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因而十分重视后天对性善完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尽心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2. 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3. 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 李泽厚.荀易庸纪要.文史哲,1985(1)
5. 刘宗贤.略论孟子的“心性”说与王阳明的“良知”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p290
6. 蔡陈聪.孟荀人性论渊源、互补及其历史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4(1)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
专业:政治学
学号:S14030200008
姓名:许艳艳
作文六:《如何认识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800字
相同的为都教育人要为善。不同点是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异: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 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 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 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 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
孟子 性善论、天赋道德观念、承认有天命。认识论是反省内求,先天具有 荀子 性恶论、道德后天形成、反对天命。通过后天学习才能掌握,并用之 都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作文七:《关于孟子的几篇作文》7000字
千年孟子心
站在历史的浪潮中,以一颗虔诚的心,静听纵横千年的历史无声的翻涌、吞吐,感知迸发历史的源头。在波涛汹涌的巨浪之巅,我望见了孟子儒雅别致的长袍与坚定不移的眼神。驾着信念的扁舟,我冲波而上,舟楫横扫,穿越千年。 我听见了它心底的声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个不淫、不移、不屈,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豪情、气节,充斥着我的灵魂微微颤动。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了富贵清廉荡然无存,为了摆脱贫贱不惜出卖良心,为了威武情愿丧失原则。堂堂华夏子孙,尊严何在?贞洁何在?孟子用敏锐如利剑般的双眼洞察到千年后的人情世事,刻下了世人心中理应千秋万代相传的警言。
披波斩棘中,我闻到了来自远古的气息,是孟子身上一种沧桑、悲愤的味道,静听孟子,原来孟子也有不被世人理解所发出的愤世感慨。他心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积极、超然的宝贵思想,历游齐、宋、滕、魏诸国,但却被冷落、耻笑甚至驱逐。他的仁爱之心在强势、残暴的乱世成了诗人鄙夷之物、牺牲之品。听着孟子这样的心声,我的心不禁痛楚起来。千年巨变,人事皆非,而战争的硝烟还常常弥漫大地,人心的冷漠更加令人寒彻心田。我们需要的是仁爱相传,人与人之间再多一份关爱,国与国之间在少一份争端。孟子用四处奔走、疲倦却有力的双腿走出了一条千年不移的仁爱之路,踏平了世人心中高矮不齐的丑恶。
历史的飓风呼啸着划过我的双颊,强硬而锋利,是孟子激烈的言辞。作为一个纵横家,一个雄辩家,他的一字一句有如芒刺插人心深处,决不是无关痛痒,而常常使人赞叹连连、大彻大悟。他的辞藻丰实有力,他的策略无一不是治国治民的良世决策。孟子博大深厚的功底,延续着统治的更替,治理的精魂。
历史于不知尽头的根源发起,却能纵贯古今。静听历史无声的翻涌、吞吐,感知孟子那千年不衰的心。历史的浪潮不曾退去,这里不是末端,也不是尽头……
论礼义
何为礼?谦、谨、让、诚、知为礼。何为义?仁、忠、勇、舍、信为义。明礼,则谦逊;知义,则开阔。古之礼义,亦曰今之“文明”者也。虽与此别,然亦与之相通。礼义至简,简约则庄重;然礼义至难,难行则可贵。故有“礼义无价”之云云。礼自外出,故文;礼至,则不争矣。古风悠悠,谏亦难得。博古,才可通今。如此,观古之国,品古之臣,不可少矣。
昔仲尼学富五车,周游列国。人美其游乎?人美其言。“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忍也!”然八佾止于庭乎?然人皆耻于犯上乎?后,国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日:“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不悦,孔子遂行。后,国衰。齐景公问道,孔子对以君臣父子之序,景公弗以为然。后,国衰。孔子过境,民皆愤起而砍其所乘之树,趋之若鹜。可悲!可叹!当是时,天子弱而诸侯强,大国纷争,动荡难安,如不遵行礼义之化,民何以自兴?民乱则国必乱。民何以乱?乃国无礼义之故也。
危乎哉!国无礼义也!国无礼义,所为者何事?唯一“利”耳。孟子云:“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重利轻义,君臣相戳,手兄相残。人人为敌,岂可长久?礼存,国存;礼无,国亡。义在,民在;义失,民弃。如此,礼义可谓立国之基矣。
国不以礼,何以立国?秦始皇废王道而立私权,其暴力为天下始。愚其民,而不教以正道,其败可见。
孟轲“君为轻”之语令洪武怫然而起,废孟子之位欲以毁其口。后作八股以束其民。“士”不学礼义之本而教以局限之法。不可谓崩坏,也亦可谓淹没。数年之后,尽显弊端。如此,国无礼,可乎?
前汉之黄石,怀经天纬地之才,辅世安邦之计,作《三略》之书,名传后世。然独传其作于子房,非
偶然也。黄石三试子房于桥下,察其言,观其色,验其行,终传韬略于良。可见子房之德深矣。其后,张良才可助高祖立汉室之基业,成留侯之名。故曰,才自德生,有德之士,必不为才穷之人。如人皆有德,岂不美哉!
危乎哉!人无礼义也!人无礼义,亦只为一“利”字耳。孔明日:“澹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重
利,则鼠目寸光、胸无实略,不可教也。朋友相欺、夫妻相侮,岂可安宁?礼存,人便知类;义在,人便可知勇。如此,礼义可谓为人之本矣。
人不以为礼,何以为人?所谓“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人不可为生矣。如此云云。
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哉?”礼义立,则贤不肖别矣。又曰,礼者,
天地之序也;仁以爱之,义以正义。古之贤者言之于此,乃为理也。凭吾之智,岂能悟之?圣人悟道且行之,愚人不知且不悟。此,“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寡,可叹;今人之不悟,可叹。礼义其难乎?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
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本也。”由此之看,礼也亦简乎?然人为何不力行之?
余读《论语》《孟子》《太史公书》,常叹圣人之德,竟不能止。圣人教化其深乎!然老子曰:“道可道,
非常道。”如道遍地皆存,人何惜道?如此,道难求乎?非也。周有子牙、仲尼、子舆之徒,汉有黄石、子长之辈。其言不亦道乎?人皆知之。所谓难者,乃为“悟”。人皆言道,然人皆行乎?道之艰涩,可谓至矣。知之者众,明之者寡,然如不行此礼义之道,何来“仁和”之士,何来“六守”之质?如此,不可不忧矣。
余言仅至于此。其后,亦非余智所能及,实属可惜之处。
余读古之佳作,畅览典籍而力学于礼义,所为者何?惟愿礼义之种撒天下,文明之花遍地开
必先苦其心志
外面在下雨,落叶纷纷,不如秋,却总有些萧瑟。
不知不觉,我已经遗失了许多,后知后觉。前阵,班里失窃,老师让我们怀疑谁有嫌疑,我认为没有证据怀疑不了别人,于是就写了不在场证明交了上去。翌日下午,被老师在班上痛斥,我成了明哲保身之人。还好,有班长在旁陪我,但是我确实开始和老师疏远了,有些意见不和。我消沉不了,因为我要努力,政治书里有说,尊重是靠自己赢得的。而且我理应有自己的想法,若随“大众”,那就淡漠我的个性和想法,所以与人不同的想法没有什么不对。就这样,我遗失了一段师生情。只是,老师在不断疏远我。打分数不
找我,做事不找我,举手不点我。我漠然,这是一次挫折吧。但这次的代价我情愿。
心凉了,人还在。没关系,心痛,还是要坚强。天降大任于人,必得有坚强的意志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心志这关,先得过。
NO.2: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前天一大早7点就起床出发,到了下午5点才回来。天气一开始还是晴空万里,轻风拂拂,不想11点时太阳解开了层层薄纱,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将它的光芒尽数散发出来。我们班军训时有句话,不晒死不是男子汉。那时已经遭受毒辣的太阳折磨的我已经丝毫不畏惧,于是我没有在太阳伞底下,而是毅然决然地在太阳底下钓鱼。4点时,我已经大汗淋漓,我感觉全身发烫,皮肤火辣辣地疼,鱼也好久没有上钩了,可能也是惧怕紫外线的威力了吧。5点时,我已经不敢再与太阳做斗争,躲在太阳伞下面,任由那鱼在海面上跳跃。晚上回到家洗碗时,再一次感到了皮肤火辣辣的疼痛。
当晚,我检查了一下皮肤,我小时候摔伤的那块疤刚好被袖子遮住了一半,我看的时候,发现一半白,一半通红,截然不同。晚上,我躺在床上,全身筋骨咯咯作响,脚几近瘫痪,全身乏力,也没有什么精神想问题了,只是想好好地躺一会。
家里没有任何现成食物,我也不想动。等待,是一个人最大的极限。等待的最大限度,是超过极限。到2点,我已经饿得没有力气,肚子空空的,让我感觉到了“行尸走肉”的滋味。到了3点,我已经超出限度决定去煎个鸡蛋填饱肚子。但超出限度的最后结果是激发潜能。我亲自下厨,煮了一碗鸡蛋面,当我发现自己煮得是那么好吃时,我才知道原来煮一碗美味的鸡蛋面会是那么容易。
劳筋骨是锻炼意志,饿体肤是激发潜能。
NO.3: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今天上创网一看,创网女人气写手精华写手强力写手月儿宝贝发来PK挑战书。放弃,还是接受,需要抉择。我想起有一个我很崇拜的人所说的话,有挑战才会有希望。就这样出战。即使如项羽乌江自刎,血流乌江,他最终谢幕得是轰轰烈烈,至少他死得是值得。2000多年后的我,照样可以像他拥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气,照样可以像他勇敢地做最后的斗争。就算他知道前方是无穷的危机,他还是能勇往直前。他原本不能,只是在磨练中锻炼出来,而这次PK也是一次很好的磨练。
我知道我会输,但是那句话让我鼓足勇气。后方是绝路,此时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其实我原来是一个很好胜的人,我很喜欢《亮剑》中那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没错,就是要这样。这是我一贯崇尚的亮剑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同样,今天,我依旧知道我敌不过多过我几倍精华的对手,但是我依旧要PK!如果你问我我会退缩么?我会说,不会!如果你会问我我会刷票么?我会说,不会!刷票是种虚假的东西,即使别人会觉得你的人气很高,但是当你战胜对方那一刻时,你大概会感受到心虚的可怕吧。如果你问我我是不自量力么?我会说,不是!没有最
好,只有更好。总有一天,就算不是我,也会有人超越她的。惧怕不是我的本性,勇敢才是我所需要的。 我不甘于败于你的手下,只因我想胜利。没有更多的鼓励和加油,只有一片冷笑和指责。我不甘于永远淡暗无光,所以我在努力。我知道只有努力才能曾益吾所不能,让别人感觉到奇迹原来有时离人会是那么近。
做原本所不能的事情,对对手不惧怕,敢于亮剑!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说,坚持到底。
我想生活就是如此,一直在步步为营,披荆斩棘…
孟子没想到 孟子,被人们尊称为“亚圣”。他的思想一直被人们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 我赞同《鱼我所欲也》中的“舍生取义”,赞同孟子所说的“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但是,孟子并没有想到,“取义者”与“舍义求生者”之间还存在着一者,我可以由一个成语来说明:忍辱负重。
孟子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我也不否认,一般人是会这样做的。但孟子提到的“贤者能勿丧耳”就让我有些想不过去了。像文天祥这等的民族英雄自然是很符合孟子所讲,不过,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为保留骨气而死的。
大家对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定不陌生吧?他为什么能有后来的灭吴的决心呢?正是因为他受过吴王的侮辱。他被吴王呼来喝去,被迫服侍吴王。而他怎么想的呢?死吗?不,他没有生出那等想法,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活下去,有朝一日定要洗清所受之辱。于是,他忍辱负重,屈尊服侍吴王。后来,他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卧薪尝胆,不忘耻辱,终于灭吴洗去了耻辱。这样看来,勾践并不是个没骨气的人。但他若是不甘被吴虏而拔剑自刎,会有机会灭掉吴国吗?那样做,反而会贻笑大方。
如果这个史实还不足以证明忍辱负重是明智的,我还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例子。 韩信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而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名将,难道我们能说他没有骨气吗?
可见,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能屈能伸,听说当初明太祖朱元璋贫困时也当过乞丐,那他有没有受过嗟来之食呢?换个角度说吧,我们假设孟子还未写下《鱼我所欲也》,有一天他也是穷困潦倒,饥饿难耐。此时,有人“呼尔”而与之饭菜,他会接受吗?若不接受,饿死,那哪里来《鱼我所欲也》这传诵至今的文章?若接受,即生,那又哪里能合《鱼我所欲也》之说?
有时候,现实与思想还是存在着矛盾的,也可以说,矛盾无所不在。任何事都是有角度的,所在角度不同,想到
的也就不同。如果思想确实很好,但角度不够的话,还是说得保守点好,但是也不要否定自己的思想。大胆地提出来,即使错了,也会有人帮你改正,你只用虚心纳谏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呢?
我不是反对孟子的思想,只是提出我的一些看法罢了。若得罪了他老人家,那么就只有愿他在九泉之下能体谅了! 孟子是空想家
如果我们暂时抛开带在孟子头上那些名誉的光环后,展现在我们面
前的孟子将会是个十足的空想家。他的政治理论,“民贵君轻”毕竟不是什么真正的民主思想。他的政治体系的出发点是“君”而不是“民”,得到的利益最终获益者是统治者所代表的“君”而不是普天之下的“民”。孟子顶多只是从道德礼义方面对制度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修补与改善,而不是彻底地废除那种畸形的君主制,没有勇力也没有先见之明,将这种制度完全否定。所以即使他认为作为君王,那必须是“天与人”,并且提出了“天视自我而视,天听自我而民听”,这种似乎将君主的地位就托负给“民”一样,其实不然。因为我们而尔后就看到,当有人问起孟子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君时,他自己说是没有经过君王的推荐,即便是民心所向,也是不可能成为君王。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极大的漏洞,孟子虽然有意愿让君“民与之”,但这种形式下的君王并不是“民众”选举的结果,而是君主“禅让”移交的结果,仍然是统治阶级之间的政治游戏。因此即便是孟子高呼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人民仍然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限制,他的民贵君轻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仅仅是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而已。
正如拍拉图眼中由金,银,铜铁组成的理想国,莫尔假想中那个人人平等的事有最初社会主义思想的乌托邦一样,孟子的那个淳正风
俗,天下皆尧舜的国家不免带有了人类特有的梦幻气息,而作为这个梦想的主宰者,便当之无愧称之为“空想家”。空想家的志向是伟大的,超越其所在地在的时代;他们的言行是怪异的,甚至被当时世人所误解,迫害的。他们的奇异的思想却在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后,人类思想进一步扩充与发展后,他们的思想却成功之路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伟大预言,无可厚非,这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空想家不是一无是处的,对于本身所处的时代而言,空想家这一词看似荒谬,因为他的远见性是同一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里,有太多的因素限制着人类的视野,或许是物质上的,或许是精神上的,这种限制使人类的思想前进变得缓慢。在没有更好更行之有效
的方法之前,人类便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一样。然而这其中不缺有少数的先行者,他们在茫茫的黑暗中发现了明日的曙光,但对于多数黑暗中的大众而言,那些少数的先行者是另类的,是不符合大众那个群体的,这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甚至于被认为是错误的。于是那些空想家不得不抛下世俗的羁绊,远离了大众,选择了孤独,在新生的大道上留下空想家们履步的足迹。对未来,对于未知,谁也不能测定,那些空想家有一部分成功了,成了人类某一领域的鼻祖;也有一部分失败了,被大众永远地遗忘在了漫漫历史长河中。
即便存在着这样二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空想家也是不可缺少,不
可替代,不可以消失的。笛卡尔曾经说过,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真理追求者,他的一生至少应该有一个时期,要对一切的事物都进行尽量持怀疑的态度。那么,我们可以这么想,否定了一世现行的条条框框、思想、事物,不就是否定一个原来的世界,原来的自我,而在否定后的空白中成就一个新世界,新我的过程吗?因为这种新我不是现成可以模仿的,所以必然要一些人去构思,去探索,这其中就少不了空想家的功劳。大家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发现这种迹象。正因为有了拍拉图的“理想国”,莫尔才绘制出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乌托邦,尔后傅立叶、圣西门的进一步发展,到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感开始展现,列宁进一步完善,再到**的实践。这一系列,拍拉图的空想,莫尔的空想,起了引导者,先行者的作用。我们还可以从洛克到孟德斯鸠,再到托尔维尔,密尔的思想路线;也可以从路德,加尔文,韦伯,贝尔的思想路线中得出相同的结论。
对于空想家而言,时代中所随流的思想权威是一个危险的东西,作为统治者行政的一种手段,他人在他们所统辖的公民头脑中建立起一种观念的链条,使统治者能够自豪地指挥他们,成为他们的主人。中国古代的老子也曾经指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无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而无不治。”这种形式下所培育出来的民众将是些“四肢发达,手脑简单”的愚者,也是中国愚民之政的受害者。然而空想家则不然,他们的思
想是超越想像者本人的境界,超越于常人的生存空间,超越他们所处时代,并服务于那个现实社会或被后人奉为救世圣经,这就意味着空想家都是一个特定独行的,不被常人和当时世界所理解的“另类”,这也导致了空想家的终生孤苦与寂寞的自下而上方式。
孟子的政治在当时社会中失败了,但他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却是长久不竭孟子本身做为一个空想家却为后世的实践者开辟了源头水,这一点是功不可没的。也许现在起,我们自当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那些空想者们,因为他们的所做正可以用顾城的一句话来印证:“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则用它来寻找光明。
作文八:《作文我眼中的孟子》2300字
作文我眼中的孟子(一)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微笑。
孟子是博爱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游说不遂他便退以着书,终成《孟子》。
孟子十分讲原则。
孟子为人很讲原则。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
孟子朴素的一生充满了失望,无奈,贫困。但他志向远大,却壮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失为一位学术,政治教育大家。
作文我眼中的孟子(二)
认识孟子是从认识孟子的文章开始的,当我第一次读到那样气势磅礴的文章时,心已被这位“亚圣”折服了。在那一句句连珠妙语中,我仿佛看到一位大家穿梭于各诸侯国间的身影。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宽广胸襟注定了他要心忧天下,情系百姓。孟子其实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哀民生疾苦,他乐国泰民安。
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与他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忧得比别人多。于是孟子便站在高岗上独自品味着孤独的寂寞。
寂寞的孟子不甘于寂寞,他不断的在各国游说,他只是为了实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无饥色”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样遥不可及。他不断地寄希望于各国君主,而那些醉心于战争的君主们却一次次将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也许孟子在想:总有一天我会成功。那一刻,我突然佩服起他那坚定的信仰来了。人,是不可以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孟子的信仰源于那颗博大的仁爱之心。
孟子终究没有成功,他还是孤独的站在高岗上,品味着的孤独,坚持他的坚持,努力着他的努力。
这使我想起了庄子,那个消极避世,那个整天念叨着“逍遥游”“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的老庄,与其说他自在,不如说他自私。为了替自己的自私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虽然他曾经努力过,但最后他选择了放弃,他没有孟子的韧性和坚强,于是他冷眼旁观,观世间种种荒唐与罪恶。无可否认,庄子在放纵,在自暴自弃。
庄子的文章极美,美得飘然,美得轻逸,我喜欢庄子犹如孟子,却无法苟同庄子的人生观。庄子追求自由事实上追求的是一种享受,在那样烽火连天的时代,庄子却享受着内心的悠闲自得,仿佛这个世界与他无关。他完全可以继续努力,他也曾有过那样的机会,但他怯于踏出看似渺茫的第一步,因此,我要说庄子是懦弱的!
庄子也是寂寞的,他的寂寞不是站在高岗上的寂寞,而是想要自由实则自由不了的寂寞,在那个大家都不自由的时代,庄子怎能独自超然与物外呢?正因为庄子不是站在高岗上,所以他没有孟子的视野开阔,所以他也写不出如孟子般大气磅礴的文章,他更说不出“生与忧患死于安乐”“德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婶富哲理的至理名言。
孟子和庄子都没有成功,然而却各自赋予了失败以新的意义,孟子是努力后的无怨无悔,庄子是放弃之后的一事无成。孟子,庄子,孰高孰低?
作文我眼中的孟子(三)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微笑。
孟子是博爱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游说不遂他便退以着书,终成《孟子》。
孟子十分讲原则。
孟子为人很讲原则。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m.lz13.)遇事辨是非。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
孟子朴素的一生充满了失望,无奈,贫困。但他志向远大,却壮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失为一位学术,政治教育大家。
* 读孟子有感
* 孟子读后感
* 我眼中的春天作文
作文九:《我眼中的孟子作文》2100字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一:我眼中的孟子
认识孟子是从认识孟子的文章开始的,当我第一次读到那样气势磅礴的文章时,心已被这位“亚圣”折服了。在那一句句连珠妙语中,我仿佛看到一位大家穿梭于各诸侯国间的身影。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宽广胸襟注定了他要心忧天下,情系百姓。孟子其实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哀民生疾苦,他乐国泰民安。
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与他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忧得比别人多。于是孟子便站在高岗上独自品味着孤独的寂寞。
寂寞的孟子不甘于寂寞,他不断的在各国游说,他只是为了实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无饥色”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样遥不可及。他不断地寄希望于各国君主,而那些醉心于战争的君主们却一次次将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也许孟子在想:总有一天我会成功。那一刻,我突然佩服起他那坚定的信仰来了。人,是不可以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孟子的信仰源于那颗博大的仁爱之心。
孟子终究没有成功,他还是孤独的站在高岗上,品味着的孤独,坚持他的坚持,努力着他的努力。
这使我想起了庄子,那个消极避世,那个整天念叨着“逍遥游”“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的老庄,与其说他自在,不如说他自私。为了替自己的自私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虽然他曾经努力过,但最后他选择了放弃,他没有孟子的韧性和坚强,于是他冷眼旁观,观世间种种荒唐与罪恶。无可否认,庄子在放纵,在自暴自弃。
庄子的文章极美,美得飘然,美得轻逸,我喜欢庄子犹如孟子,却无法苟同庄子的人生观。庄子追求自由事实上追求的是一种享受,在那样烽火连天的时代,庄子却享受着内心的悠闲自得,仿佛这个世界与他无关。他完全可以继续努力,他也曾有过那样的机会,但他怯于踏出看似渺茫的第一步,因此,我要说庄子是懦弱的!
庄子也是寂寞的,他的寂寞不是站在高岗上的寂寞,而是想要自由实则自由不了的寂寞,在那个大家都不自由的时代,庄子怎能独自超然与物外呢?正因为庄子不是站在高岗上,所以他没有孟子的视野开阔,所以他也写不出如孟子般大气磅礴的文章,他更说不出“生与忧患死于安乐”“德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婶富哲理的至理名言。
孟子和庄子都没有成功,然而却各自赋予了失败以新的意义,孟子是努力后的无怨无悔,庄子是放弃之后的一事无成。孟子,庄子,孰高孰低?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二:我眼中的孟子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微笑。
孟子是博爱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游说不遂他便退以著书,终成《孟子》。
孟子十分讲原则.
孟子为人很讲原则。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
孟子朴素的一生充满了失望,无奈,贫困。但他志向远大,却壮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失为一位学术,政治教育大家。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三:我眼中的孟子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他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长河中,闪亮的是他那思想的光芒。
我心目中的孟子是善良的。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这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许多的进步意义。
我心目中的孟子也是天真的。孟子游说于各国之间,游说于各个野心家之间,面对他们称霸的野心,统治的向往,征服的欲望,孟子尽最大可能的以“仁”去感化他们,但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所以,毫无疑问,孟子也是很天真的。
我心目中的孟子更是伟大的。虽然孟子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实践,但是他提出了较系统的修养思想体系,这样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修养,今天的我们,还有多少人具有呢?他千年前所传授的教义,今天依然适用。
他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愿他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
作文十:《作文素材:关于孟子的作文素材》3500字
文
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
5 Y k j.CoM 作文素材:关于孟子的作文素材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硝烟还未散尽,土尘又重重扬起。刀与戟相撞的声响,王与侯争霸的号角,合成战国流动的历史图画。
我站在历史画面前,看着你昂着头挺着胸自信地走来。用你洪钟般的嗓音,诵读你传世的儒经。彻耳清心之音,拨开茫茫历史雾霭,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响彻华史。
多年的战乱,河山早已满目疮痍;俯视中原大地,“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你心中是怎样的酸楚。于是你慈悲的心肠,你为民请命的豪举,便显现在一次次的苦心游说中。你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则勃然大怒:哼,君为轻,君为轻我当什么王,~你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梁襄
1
王心里嘀咕:不杀人,不杀人打什么战,又怎夺得了天下,你又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者们于是以“善其身”来自我安慰,而“达”者们谁又能“兼济天下”,多数是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罢。
自古才子多孤独~任你跑破了鞋底,凭你走短了春秋;哪怕你说破了唇舌,还是话断了历史,仍然没有一个君王愿意实施你心中的王道。于是你由孤独变得孤傲了。齐宣王称病,你也称病。君王有什么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可历史决定了你只能做思想的传播者,不能做“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君王。你开始蔑视统治者,见了梁襄王后说,“望之不似人君。”要知道这样的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可你不怕。难怪后来的李大诗人也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越之语,是受到了你的影响的吧,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周围烟尘这么重,你显然已经“昭”不过来了。你渐渐疲惫了,但仍心存希望,于是向当权者发出最后的“通牒”:“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国田氏却废姜氏而成为诸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然是齐国因“附于秦”得一夕安寝,失去民心失去警惕之心,“终继五国迁灭”。唉,他们不听,也只能随他们去吧~
硝烟仍在不断地涌起,纷争还在无奈地继续。你也只能泪眼朦胧地心痛万分地看着哀鸿遍野尸骨满地。硝烟埋没你的
2
救民之心,亦使你的爱民之情显得更为真切,使你想“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怀显得更为高贵~
关上《孟子》,我已被孟子感动得泪流满面。
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所军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当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
3
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庄子作文素材:人生没有弯路(于丹说庄子)
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
其实,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比如,你从来没有遇到过你真正热爱的职业,可以让你用心去做。你没有在这个职业中体会到被激发的乐
4
趣,没有享受自己得到提升的快乐,所以有一些技能永远地被遮蔽了。
比如,在这个世界上,你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的爱人,你的爱情的力量一生可能是被遮蔽了。尽管你有家庭,有儿女,过着寻常人眼中正常的生活,但是,你的生命没有燃烧过,仅仅因为你没有遇到那个人。
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这一生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过自己,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的那个机会了吗,怎么样才能找到那个机会呢,
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成两个字,叫做“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
这个话是庄子假托孔子说的。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想出去做事,我要去卫国阻止暴虐的国君的恶行。他的老师孔子特别不屑地说:你别去了。你去了以后,碰到这么暴虐的一个人,你劝不好他,反而就被他杀了。
颜回说:我总要出去做事啊。老师说:你现在还太毛躁,还没有看清自己,你出去做什么事都会一事无成的。你先自己去斋戒吧。
颜回就问他老师:我们家可穷了,不喝酒不吃肉已经好几个月了。我一直过着这苦日子,这算不算是斋戒啊,
孔子说:你说的是祭祀上的斋戒,而不是心的斋戒。
5
颜回问:什么叫心的斋戒,
孔子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光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来听,更要用气来听。用你的气息去进行一切的感受,回归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确认,这就是心斋。
这段话虽然假托孔子说的,但是却出自《庄子》。他写的这段话是告诉我们每个人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
可以说,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度就有多深,这是完全成正比的。
可惜,我们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从来看不见自己的心到底有什么愿望。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太多太多被人安排好的事物,比如从小的读书、长大的职业、以后的家庭,好像所有的事情都被安排好了,没有自己的追逐,没有自己的尝试,甚至没有自己的挫折,所以,也就无法真正确认内心的愿望。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做渔王的人,捕鱼的技能太强了,甚至被誉是渔神。他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从小跟从他出海,但是,捕鱼的技能却还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说和父亲相比了~所以,渔王特别沮丧。后来,来了一位哲人,问渔王:这三个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跟你捕鱼的,渔王说:
6
他们从小就在船上长大的,他们没离开过渔船。
哲人问:孩子们都是跟你学习捕鱼技术吗,渔王说:从小我就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一丁点闪失都没有。我总是把我最重要的诀窍毫不保留地教给每一个儿子。
哲人问:孩子们自己捕鱼的时候都在哪里,渔王答:当然在我的船上。因为有我给他们把关,他们就不可能有闪失。我总告诉他们,哪种征兆会有大鱼,怎么样起网会有收获。
问完这三个问题,哲人就告诉渔王:你三个儿子的悲哀就在于他们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他们得到了你的经验,但他们缺少的是捕鱼的教训。他们没有离开过你,自己出去实践,他们不知道坎坷和困难,所以没有教训。你一生由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些平庸的教条。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其实,这个故事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我们得到的那些间接经验是有用的,但仅仅有间接经验就够了吗,
我们今天常常说,人生要少走弯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如果你没有走过那一段路程,怎么能抵达到现在,如果不站在现在,你怎么能回头去看,说那是弯路呢,
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发现自己并且得到了确认。
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这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又一
7
个重要条件。
文
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
5 Y k j.CoM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