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诗词赏析:苏轼《赤壁怀古》》5900字
诗词赏析:苏轼《赤壁怀古》
念 奴 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苏轼词?豪放风格和?最具创新意?义的代表作?之一。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大理评事?,为凤翔签判?。煕宁间先后?出知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元丰时期贬?居黄州。元祐时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绍圣年间远?贬惠州、儋州。 岁卒于常州?。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和书法?家。散文“如行云流水?”位列唐宋八?大家,诗乃一代盟?主与黄庭坚?同为宋诗代?表,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高居“宋四家”之首。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贬居黄州时?期,时作者四十?五岁。“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这个词牌又?名《千秋岁》、《杏花天》、《壶中天》、《百字令》等。“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昭示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与创作目的?。“赤壁”,地名,是三国时期?周瑜和诸葛?亮联手打败?曹操的古战?场。据《蒲圻地名志?》载:“赤壁之战遗?址,位于蒲圻县?(今赤壁市)西北江滨”,“赤壁矶由红?色砂岩构成?,嶙峋入江,石壁上有摩?崖‘赤壁’二字。”长江沿岸多?处地名为“赤壁”,专家多有考?证,但文学创作?只借其名义?,不必考实。“怀古”,就是凭吊古?迹、悼念古人,表达向慕敬?仰之意。
起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既是紧扣“赤壁怀古”的破题之笔?,又是笼罩全?篇的筋骨命?脉。“赤壁”位于长江岸?边,驻足其上,映入眼帘的?必然就是气?势恢宏、滚滚东流、奔腾不息的?“大江”,“大”字突出了长?江的雄奇和?开阔。作者触景生?情、即景抒情,由眼前的“大江”想到历史的?长河、由江水的“东去”想到时间的?流逝,所谓“逝者如斯”,由此深刻地?领悟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产生了时不?我待的历史?紧迫感,自然而然地?将空间景象?与时间纵深?联系在了一?起。如果说“大江东去”是如椽大笔?的纵向勾勒?,意境深远,那么,“浪淘尽”则是江面波?浪淘天景象?的泛写,是由景入情?、由描写“大江”到感叹“人物”的关戾。“浪”是波涛汹涌?的景象,“淘尽”则是大浪淘?沙、披沙拣金的?漫长历史过?程;“千古风流人?物”是对历史上?所有英雄人?物的总括和?概写,也是下面“怀人”的伏笔。“千古”极言历史的?深长久远,“风流人物”是指为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令?世人仰慕的?杰出人物。这句意思是?说,在华夏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一代又一代?许许多多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已经伴随着?长江前浪推?后浪的漫长?过程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波浪滚?滚的长江却?一直在永不?停歇地奔流?不息。这样,词人就把“大江”和“人物”联系在了一?起,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对比?,揭示了人的?个体生命有?限而大自然?生命无限的?规律,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从而为下面?“怀古”作了充分渲?染。
次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明怀古地?点的特殊性?。“故垒”,旧时驻扎军?队的营垒遗?址。“人道是”,听别人说、据别人说。苏轼所游之?地乃黄岗赤?鼻矶,未必就是赤?壁古战场,但“人道是”三字,十分巧妙地?把读者的思?路引向了古?战场。“三国周郎赤?壁”,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指挥赤壁大?战的地方。“周郎”即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二十四岁为?东吴“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这一句通过?突出怀古地?点的特殊性?,引出赤壁大?战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进而引出赤?壁大战中的?关键人物“周郎”,这既是上句?“千古风流人?物”的具体化,又点明了词?人缅怀和敬?仰的具体对?象,为下面凭吊?古战场作了?铺垫。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是江边?近景的特写?镜头。“乱石崩云”以夸张的手?法,极写陡峭高?耸、参差错落的?山岩石柱,好象穿破和?击碎了天空?中的行云,“崩”字极写天空?行云被“乱石”分割破碎的?景象,想象大胆奇?特,化静为动,寓动于静,既有力度又?有声响,有的版本“崩云”作“穿空”,则“崩云”意境更胜一?筹。“惊涛裂岸”极写来势汹?涌的巨浪击?打江岸岩石?发出震耳欲?聋声响的动?态情景,以“惊”状“涛”之声势,突出人的主?观感觉效果?,用“裂”写“涛”之强劲,突出撕咬江?岸的巨大力?量,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有的版本“裂”作“拍”,则“裂岸”更觉于意尤?长。“卷起千堆雪?”写尽了“惊涛”被“乱石”阻挡摔碎后?,化为无数细?浪返归江面?的情景,作者以“雪”字状浪花,突出了波浪?的颜色与可?爱。以上三句从?形、声、色三方面生?动地描绘了?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观,“乱石”、“惊涛”、“崩云”、“裂岸”等又有着空?间层次的区?别,由此既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又为引出下?面的内容作?了充分的渲?染和坚实的?铺垫。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赞叹赤?壁并议论历?史。“江山如画”是对上面赤?壁景色描写?的收束和赞?叹。“如画”,极言江山的?美丽。“一时多少豪?杰”是对“千古风流人?物”的回应,也是下面内?容的伏笔,传达出“英雄爱江山?”的内在意蕴?。“一时”即一个时期?、一时间的意?思。这里具有双?层意义,一是泛指历?史的各个时?期,回应上面的?“千古”,一是特指赤?壁大战时期?,为引出下面?的“豪杰”作好铺垫。“多少”是用感叹语?式极言其多?,意思是说有?许许多多。
上阕写景议?论,即景抒怀,层层深入,通过描写和?凭吊赤壁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下阕凭吊古?人,抒发怀抱,表达报国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
过片紧承上?阕结句意绪?,从“豪杰”中拈出“公瑾”,表达向慕与?艳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六句极写?周瑜风流儒?雅,为国建功,事业有成。“遥想”二字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上片借景抒?情,着眼于描绘?景物,重在写实;换头则通过?“遥想”把词人的思?绪从眼前现?实引向历史?幻境,转入写虚,实现了时空?的转换。“公瑾”是周瑜的字?,古代仕宦习?俗,人多有名、字、号,“公瑾”呼应了上片?的“周郎”,加强了词体?结构的缜密?性和内容上?下照应的一?致性,凸显了词的?主线;“当年”是说周瑜在?世的时候。“小乔”三句集中笔?墨刻画周瑜?年轻英俊、气概非凡、风流倜傥的?儒雅形象。“小乔”是周瑜的妻?子。《三国志?周瑜传》载,周瑜跟随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桥”与“乔”通。时周瑜二十?四、五岁。“小乔初嫁了?”是以“美女爱英雄?”的烘托手法?,渲染周瑜“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精神状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体态风?貌、言谈举止、内在气质和?衣着装束等?方面描绘周?瑜的形象。前者写其神?采奕奕、精神勃发,后者写其气?度非凡、潇洒儒雅。“雄姿”言身材魁梧?,“英发”写睿智潇洒?。“羽扇”是禽鸟羽毛?做成的扇子?;“纶巾”是丝带做成?的头巾;二者都是当?时儒将的典?型装束,成为智慧的?象征。
“谈笑”二句极写周?瑜的智慧才?干与盖世功?绩。“谈笑间”写其从容谋?划、谈笑风生、举重若轻、指挥若定的?神态,突出了周瑜?成竹在胸的?智慧与自信?。“樯橹灰飞烟?灭”是以战役结?果渲染周瑜?的卓著功勋?。“樯橹”是船上的桅?杆、划船的橹桨?之类,这里代指战?船。一本作“强虏”,音虽相同,不如“樯橹”更为妥善贴?切,更具含蓄指?代的艺术韵?味。“灰飞烟灭”是以敌方战?船全部被烧?毁说明周瑜?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保卫家国?立下大功。这句描写了?东吴以火攻?方式打败曹?军的场景,突出了赤壁?之战的主要?特点,也说明了周?瑜战略战术?的谋划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场战役,奠定了魏、蜀、吴“天下三分”的重要基础?,也使周瑜本?人的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写词人自己?的感慨。这三句既是?对上面内容?的收束和延?展,又是对作品?题旨的艺术?昭示。“故国”指周瑜所在?的东吴。赤壁属三国?时期的东吴?之地,周瑜去世八?百多年之后?的赤壁,早已历经数?次改朝换代?,成为赵宋的?疆土;如果周瑜来?游览这片曾?经成就其功?业的故地,也只能是他?的魂魄来游?,即“神游”。“多情”指周瑜,时谣称“曲有误,周郎顾”,虽言精通音?乐,也有多情之?意。这句既是承?接上句意绪?,
又是对 “小乔初嫁”的回应。“应笑我”,意思是应当?会笑话我、取笑我或讥?笑我,此为推测和?判断。“早生华发”,早就长出了?白头发,说明年纪大?,已衰老。“华发”,白发与黑发?相间形成的?花白头发,“华”同“花”。以上三句意?思是说,如果周瑜来?游赤壁,他肯定会笑?话我,说苏轼现在?连头发都花?白了,可是仍然一?事无成,没有为国家?做出大的贡?献。作者通过新?颖奇特的大?胆设想,从历史返回?现实,由虚转实,虚实融合,周瑜的历史?辉煌与词人?的贬居黄州?形成强烈暗?比:周瑜是年少?得志,深得朝廷信?赖,年纪不大就?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且大获全胜?,为国建立了?卓著功勋,而自己年近?半百,空怀报国壮?志,不能有所建?树,徒生向慕之?心。由此,作者创造了?极为深沉含?蓄的意境,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郁闷?。
词的煞拍“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写洒酒祭奠?。“人间如梦”感叹人生短?暂和时间流?逝,回应起拍“大江东去”的暗喻之意?,这既是呼应?“千古”的历史总结?,也是对比自?己的现实慨?叹,同时又为下?面的洒酒祭?奠做了铺垫?。“人间”相对于神仙?居住的“天界”和亡灵居住?的“冥界”而言,这里面不无?释家学说的?影子;中国古代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的宇宙整体?观和“天人合一”理念,把“天、地、人”视为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并称“三才”、“三元”、“三极”;周瑜早已作?古,已属“冥界”;作者以“人间”区分,则使自己完?全回到目前?的现实中来?。此处一本作?“人生”,似觉意窄,不如“人间”意佳。“如梦”是以感觉强?调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人过中年。一作“如寄”,取寄生于天?地间之意。“一樽还酹江?月”写洒酒祭奠?古人。“樽”,酒杯,代指酒。“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以酒祭奠天?地和先人,表达怀念、感激或敬仰?之情,这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习俗,也是表现敬?畏天地与先?人的美德,体现着一种?事物有序的?基本规律和?积极健康的?心态情绪。“江月”即倒映在江?中的月亮,“江”在地,“月”在天,“酹江月”既祭奠了天?地,又祭奠了已?经作古的前?人,其中包括周?瑜在内的“千古风流人?物”,由此回扣和?照应了题目?“赤壁怀古”,也呼应了全?篇敬慕前贤?的思想内容?,同时还透露?了不以个人?得失为念的?旷达胸怀,因为作者思?考触及到的?是有关宇宙?时空的哲学?命题。
关于这首词?的内容理解?,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羽扇纶巾”曾一度被认?为是写诸葛?亮,而“故国神游”两句也被解?释成苏轼本?人“神游故国,自笑多情。”尽管作品理?解可以见仁?见智,上述理解也?可视为一家?言,但我们只要?遵循“顾及全篇”、上下观照的?方法去领会?,就会发现上?述理解的可?商榷处。上片“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句写怀古的?地点,同时也暗示?了怀念和仰?慕的人物即?是“周郎”,这成为下片?内容的伏笔?,故“遥想”五句集中笔?墨刻画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以示艳?羡,不容节外生?枝,扯进一个诸?葛亮来。“故国”两句是承上?而来,设想周瑜来?游赤壁,该会笑我老?大无成~而赤壁只能?是当年东吴?大将周瑜之?“故国”,说是苏轼的?“故国”则不通;“神游”者也只能是?周瑜之魂灵?,不会是苏轼?,否则亦难通?。全词从“周郎”到“公瑾”,再到“多情”,都是说的周?瑜一个人,作者不过是?用不同的称?谓来使行文?变化而已。
这首《念奴骄?赤壁怀古》被称为振聋?发聩的千古?绝唱,其在宋代词?史、中国古代词?史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创新意义?和文化启迪?。
首先是题材?内容创新。词为“艳科”,苏轼之前,词从民间里?巷歌谣到宫?廷文坛宿老?,表现的内容?大都是月下?花前的儿女?情长、红香翠软的?闺阁心绪、羁旅行役的?悲伤愁苦等?等。《赤壁怀古》把重大的历?史事件、杰出的英雄?人物、雄奇的壮丽?景观和崇高?的报国理想?作为词的表?现内容,不仅极大地?开拓了词的?表现题材,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大大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品位。因此,前人说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在《酒边词序》)。
其次是艺术?风格创新。内容题材的?创新必然带?来艺术风格?的变化。《赤壁怀古》变婉约缠绵?为豪放雄奇?,开豪放一派?,有力地推动?了词的艺术?风格多样化?。其表现方法?虽然依旧保?持和发扬了?委婉含蓄的?艺术传统,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周瑜的艳羡?委婉地表达?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但作品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意境雄奇壮?丽,情感深沉浓?厚,语言精警
劲?健,形成了豪放?于外、委婉其内的?独创风格。俞文豹《吹剑录》记苏轼问善?歌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正说明了?苏轼词风不?同流俗的巨?大变化。
第三,这首词所含?纳的丰富文?化信息量和?作者表现出?来的崇高思?想境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文化底蕴?。后世甚至因?此把“大江东”、“酹江月”作为词牌名?而代替《念奴骄》。宋人说苏轼?“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卷二),正是看到了?这首词所产?生的深刻广?泛的文化影 ?响。
作文二:《东坡赤壁诗词微刊【作品赏析(26)】》1500字
南国英子赏析
赏评沈鹏云《春日四咏》
春日四咏
——沈鹏云
梨花雪
盈枝俏雪绽娇妍,一片馨香漫舍前。
遥想岑公诗句冷,冬痕恰似梦悠然。
桃花汛
清芬扣结暖春宵,枝挂云霞姹紫摇。
乍润新颜羞涩态,钟情蝶舞已魂销。
杏花雨
初逢雨吻闹枝头,挤落芳心满地稠。
墙外春光争一眺,招来千载话风流。
杨柳风
春风裁绿小桥边,少女婀姿发过肩。
腰细裙长随浪摆,拂溪带雨舞寒烟。
南国英子赏析
春天,是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美好季节;春天,更是给无数文人骚客灵感的情愫载体。君不见春天的梨花、桃花、杏花、杨柳早已在多少诗人的笔下呈现出无限的形象与情思,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然沈鹏云老师这一组《春日四咏》,光看四绝的题目,就已经吸引读者的眼球了。这四绝,均写得极富特色,品之有味,在此试做一评:
其一《梨花雪》起承句状写梨花的花枝、花色与花味。细描中,梨花韵味顿生,给人遐想:轻盈的枝条宛如少女的腰肢,如雪的花瓣好似少女俊俏的脸庞。馨香弥漫,悠悠然飘到了“我”的门前,令人陶醉。陶醉中“我”浮想联翩:遥想岑公诗句冷,冬痕恰似梦悠然。亦让读者对岑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句品味一番,雪似梨花,此壮美冰清的意境颇富浪漫色彩,那如雪梨花依然时常萦绕在“我”的梦中。此“冬痕”应是白雪留下的足迹吧!冬痕如梦,何尝不是梨花若梦呢?此梦悠然,是那么恬静。在诗人笔下,梨花与雪已经融为一体,给人带来美好温馨的感觉,同样是雪喻梨花,完全没有杜牧笔下的“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的孤凄不堪与茫然之感,亦没有刘方平笔下的经典诗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那种幽怨的伤春情怀。笔者感受到的,只是诗人如梨花般纯纯的梦境。
其二《桃花汛》以“汛”展开,未见其形先闻其香,起句以“清芬”一语凸显桃花香气怡人。桃花香足以暖了三月春宵,桃花的气息即是春天的气息。承句以“云霞”喻之,状写其形与色,尤以 “姹紫摇”这一通感手法用得巧妙,花色在枝头上摇晃,更突出桃花的艳美。此两句直接描写,已然感受到桃花之美,而转结句的侧面描写,更有无穷的余味。刚刚滋润了的新颜,犹如含羞的少女般呈现一副羞涩的姿态,此拟人手法恰到好处。我们常以“桃花面”比喻少女姣好的面容,反之亦然,诗人深谙此道,将“桃花面”比作少女新颜,怎能不让钟情于她的蝶儿销魂呢?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桃花的美。全诗以情汛贯之,抒写浪漫情怀,摄人心魄。
其三《杏花雨》最是有情有意!起句以春雨吻枝头生动地写出细雨滋润杏花的动态,轻轻的一个“吻”,把杏花枝头吻活了,纷纷绽放出最美的光华来,很有点“女为所悦者容”之况味。承句“挤落”一词承接甚妙,状杏花开得之稠密。“挤落芳心”更是入味之语,看似无理,实则奇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芳心一地,似乎无所依托,此为伏笔。转句想象丰富,拓展时空,化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意,带出思考与议论:招来千载话风流,留给读者体味其间故事,或褒或贬,任人评说,这就是诗的张力。作者的观点亦是蕴含其中:因花稠密,只为争得眺望春光的一席之地,却招来千载之风流传言,似为红杏伸冤,立意新颖,一反调侃杏花之作。
其四《杨柳风》描摹细腻传神,自然流畅。诗人立足于小桥边,感受杨柳春风的造化——那缕缕春风如一把把小巧的剪刀,将小桥边的一切景物都裁成绿色的衣裙,承句巧以少女比作杨柳,柳丝飘飞如少女般的长发,婀娜多姿,富有美感。转句继续深化其美态,结句“拂”“带”“舞”三动词连用,将无形的风化为有形可感,杨柳风之形象得以具体化,给人感受深刻。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交,以杨柳状春天气象,窥一斑而见全貌,手法精妙。
作者简介:英子,原名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曾任中国诗词协会秘书长,中华诗词论坛中国诗词协会、椰风海韵(海南)、中华诗词书画版首席版主,现任中华诗词书画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论坛高级评论专员。
作文三:《东坡赤壁诗词微刊【作品赏析(29)】》300字
南国英子赏析
咏水仙花
作者:危阑独倚
落神仙子玉香妃,蕊绽玲珑隐翠微。
瓣末鹅黄因毓秀,叶端碧绿自芳菲。
不争春色盆中壮,敢度秋风岭上肥。
位列名花无所傲,但求高洁启丹扉。
南国英子点评
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这首咏物诗语言张弛得当,物之形神兼具。开篇以典总起,水仙整体的美好形象即刻显现出来。颔联深化其形色,更增水仙玲珑之态。颈联宕开一笔,由外而内,写尽其神韵与精神,“不争”与“敢度”表现水仙洁身自好、外柔内刚的精神品质。尾联收束全诗,总结到位。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此诗亦然,诗人所敬仰的水仙精神正是自我境界的追求与净化。全诗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尤以颈联最是出彩。
桃 花
作者:危阑独倚
作文四:《中考古诗词赏析——1.2赤壁》600字
1.2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赏析:
1、主题:此诗从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这是一首咏史诗,所咏的历史是赤壁之战(战役名称)。
3、诗的前两句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从“铁未销”中更可看出)
4、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有人非常反感,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于此大战,若这一仗打败了,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心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赏析)
这一批评不成立。诗人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他对这次大战的历史思考,用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构思巧妙,形象生动而又意味深长。
二、默写:
1、《赤壁》一诗中抒写了历史兴亡感,想象奇绝的句子是 , 。(借题兴叹,评论赤壁之战胜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以小见大,借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的句子)
《1.2赤壁》答案:一、1、折戟 对历史的慨叹 国家的命运 2、赤壁之战 3、折戟 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铁未销 4、这一批评不成立。诗人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他对这次大战的历史思考,用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构思巧妙,形象生动而又意味深长。
二、1、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文五:《中考诗词赏析之《题李凝幽居》《赤壁》》3700字
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题李凝幽居》
班级和学号 姓名 .
【整体感知】《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而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变得别具韵致。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代广为传诵。 【作者介绍】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参考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
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随堂练习】
①“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③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④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⑤《题李凝幽居》的作者是 代 ,这首诗歌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 。从中提炼出的一个词语是 。
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赤壁》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参考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词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
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此诗突出强调了客观机遇,即东风对赤壁之战的决定性作用,有意忽略了周瑜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的作用。但不是有意贬低周瑜的军事才能,而是暗示诗人虽有周瑜的才干,却无周瑜巧借东风的机遇。抒发诗人虽有才华,却无机遇,万事具备,却无东风可借。所以全诗隐含着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愤懑 【随堂练习】
①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②试说说
答: ③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④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
1、答案: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
2、答:
3、(2分)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4、2分)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作文六:《《浣溪沙》《赤壁》《次北固山下》古诗词赏析》3100字
《次北固山下》《赤壁》《浣溪沙》教学案
教案背景:古诗赏析一直是学生较为头疼的项目,为了帮助学生,我采用文本赏析与问题引导这样双保险的方式帮助学生来理解《次北固山下》《赤壁》《浣溪沙》这三首古诗词。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诗意和主题。
2、学生会赏析每首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诗意和主题。
教学难点:学生会赏析每首诗中的名句。
教学方法:小组提问法,师生互问法等。
课时:1课时
一、知识回顾: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作者清晨在江岸边远眺所见景物: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疾驶而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漫无边际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一轮旭日升起。作者置身于青山绿水中,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特征,虽然是在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用“生”入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入旧年”、“生残夜”等用字准确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
【问题】1、本诗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
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非常精彩。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衬托的更加恢弘阔大。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
(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2)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的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
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3)海日用“生”,江春用“入” 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4)两句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作用: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主旨。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末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这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沉埋在泥沙中的断戟还没有烂掉,经过一番磨洗确认它出自于前朝。遥想当年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战机,恐怕春色幽深的铜雀台上早就锁上了东吴“二乔”了吧。
此诗是一首咏史诗,诗篇的重心在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不是靠的安邦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问题】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 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 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3、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不合适。原诗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 也没有了。
浣溪沙 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 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热爱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怀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问题】1、“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中的“浸”的作用:
“浸”字既写出小溪流水清浅透明,又突出了兰草伸出水面向上生长的勃勃生机。
2、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几句诗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喻抒怀,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而最后一句反用白居易“听唱黄鸡与白日”其意,更表现了他进一步自勉:虽然自己年老,但仍是可用之材,用不着为衰老叹息!写作此词时,苏轼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时,但他积极地态度、豁达的胸襟、乐观的精神却跃然纸上。
3、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
4、 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也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方法指导:
① 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之
处。
②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
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含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
和联想把握诗歌所写的情怀。
③体味 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④体味诗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教后反思:尽管与学生赏析了每首古诗词中的名句,体会了每首古诗词的诗人或词人所抒发的感情,赏析了运用巧妙的诗或词中的个别字,学生掌握情况较之前有所好转,但仍然有许多盲点:赏析名句时是否只能按照书上的语句,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将它们记下来?等。
作文七:《苏轼诗词精选赏析(赤壁赋等16首)》21700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
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臵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
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写作背景
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1069年至1073年~王安石陆续推出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站到了反对派一边。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到了革新派攻击。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此间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片面夸大变法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臵之于死地。对此神宗并不以为然~又怜惜苏轼的才华~加上太后和官员们的营救~百姓的焚香祷告~苏轼最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该词便在此情况下写就。
二(内容赏析
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然后~将?竹杖?、?芒鞋?与代表身份地位的?马?作一比较~一个?轻?字显出对官场的漠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为全词点睛之笔。词人不怕被贬~无惧生活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透露出人到中年的沧桑阅历~几又几多轻视、几多豪气:任凭道路泥泞~衣衫尽湿~心灵仍然充满?晴?意~放声高歌。
下片写的是春雨初霁~夕阳晚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此时词人已物我两忘~面对?微冷?时忽逢晚照暖身~本应欣喜~然而苏轼既不以风雨为忧~也不为晚晴而喜。继续了自己的旅途~将一路的阴晴冷暖抛在身后~一种淡然的心境跃
然。这应是经历坎坷波折、大起大落之后的平淡与坦然。
语意双关是这首豪放词应为其主要特色。表面上是写在路途中所遭遇的自然界的雨~实则暗指词人在官场仕途中所遭遇的政治风雨。其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句表现了词人无视官场风波、宠辱皆忘的旷达情怀~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句则是词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愿望的生动体现。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
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和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臵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赏析]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
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凉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 "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
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而长终"、"
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
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gǎo,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翩仙,~过临皋之下~揖,yī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 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应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
日子~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了~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作品鉴赏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 "、"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 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的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 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孤鹤的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
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在我们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美景图: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又恐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臵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
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
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篇记实~下篇记梦~突出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诗的悲伤基调。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赏析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
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寒食雨 二首
,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止~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语译】
,一,自从我来到黄州~已是第三个寒食节。每年这个时节都想要珍惜春光~然而春光竟匆匆逝去~不容珍惜。今年春天又苦雨连连~两月以来~像秋天一样风雨潇瑟。睡梦中听着雨滴海棠~怎忍见它纷纷凋落~江的白的花瓣也终委弃尘呢:青春啊青春~是谁暗中偷走了你,当真如庄子说的~夜半有个大力士偷偷地背着你走了吗,就好像那生病的少年~一病起来~须发都已转白~青春已一去不再:
,二,春江汹涌~简直要淹入我的屋中~雨势仍丝毫不减~雨下个不停。我的小屋有如渔舟~漂泊在天地间蒙蒙的水云里。厨房空无所有~只剩少许冷菜在锅上煮着~破?里烧着潮湿的芦苇。这哪是春光明媚的寒食节,只见乌鸦盘旋~来衔坟上烧化的纸钱。我的亲人坟墓远在万里之外~生死永隔~想上坟祭扫一番也不可能。真想学阮籍那样~率性驾车~走到穷途就恸哭一场??但是我的心境已如死灰~连恸哭的情绪也激扬不起了~正如这寒食雨中淋湿的纸灰~再也燃不起来。
【赏析】苏东坡以罪臣的身份谪居黄州~生活非常艰苦~几乎衣食不继~后来靠朋友之助~在东坡开辟了一块地~过着躬耕田园的生活~倒也安定自足。这时期的苏东坡~已不像早年那么飞扬得意~经过政争的险恶、牢狱的折磨~东坡收敛了许多~这两首诗很能表现这种「躁释矜平」之后的深沉。
东坡的作品中~如此沉痛收敛者~还不多见。这两首诗极其写实~我们从其中可看出生活的磨练~意志的消沉~尤以第二首更明显。但东坡毕竟是东坡~即使在「春江欲入户」的艰苦环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进门了~他还想象「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那种乐趣~这正是诗人可爱之处。东坡很少作愁苦的呻吟~更不会无病呻吟~在这二首诗中~只有「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两句有些伤感~感叹海棠花在凄风苦雨中委弃尘泥~但这是实情并非无谓的怨叹。不但如此~他还从生活的历练中~培养出一份幽默感~如「空庖煮寒菜~破?烧湿苇」、「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几乎已从忍受升华为欣赏的态度。宋诗比唐诗写实~对于生活琐事抱着一种欣赏的角度去写~这是宋诗独到之处。东坡的诗写生活者甚多~大多能出以幽默??也就是从忍受转为欣赏的态度。这两首诗除了令人深感沉痛之外~其中所表现的生活幽默感是不可忽略的。
卜算子 黄州定慧,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语译】译: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 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 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苏轼初贬黄州~“抛家傍路”~借住于定慧寺中【赏析】这首词是元丰三年,1080
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贬谪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接下来的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上阕言鸿见人~下阕则言人见鸿~语语双关。词人在乌台诗案后的心有余悸、孤单无援的处境~都包蕴在意象之中。“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尽了心灵的孤独~而“拣尽寒枝不肯栖”~又表达出“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言尽而意无穷。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语译】在东坡夜饮喝醉了醒过来又喝醉~回到家门口好像是半夜三更。家中童仆正鼾睡发出鼾声似雷鸣。敲门时都没有人来答应~我便倚着手杖听江水声。
我经常怨恨这身躯不属于我自己~何时能摆脱世间的追求奔竞,夜深风静没一丝波纹江水一碾平。从今后驾小船匿迹销声~江湖河海间寄托后半生。
【赏析】因为几句诗而受到仕途上的重创~这样的人生挫折却没有让苏轼消沉、
趴下。他居然自己开荒种地、建屋修房~逆来顺过~显出其性格之爽朗、心胸之开阔。虽然如此~他心中的块磊也必须借酒浇溶~因此喝起酒来醉了醒、醒了又醉~如此豪饮~也就不足为怪了。半醒半醉的走回家去~估计是半夜时分。万籁俱寂中~家中童仆的鼾声都像雷声一样响亮。仆人睡得沉~听不到敲门声~他便进不了门~于是干脆倚靠着手杖倾听长江流水的声音。这层细节也足显苏轼随遇而安的豁达性格。总之~上片不写景~却让人感受到静怡的夜景美,不写情~却让人感觉到作者真实的情。特别是结句「倚杖听江声」~作为风狂浪险的宦海沉浮中的劫后余生者~他该有多少复杂的情绪、难言的心境~默默融入这长江的浩浩静流中啊: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
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这首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作品赏析
苏轼因被御史中丞李定及舒亶、何正臣等人诬陷~于1079年,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被押赴台狱勘问,即“乌台诗案”,~历时一百三十日~十二月二十八日获释出狱~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第二年正月初一离开京师~四日至陈州~二十日至岐亭~二月一日至黄州贬所~寓居定惠院~随僧蔬食。此诗作于初抵黄州时。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苏轼作于密州的《江城子》词中便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事业转荒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苏轼这种?能从黄连,最苦的中药,中嚼出甜味来?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他在黄州的五年政治上的低谷时期,政治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却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大批著名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苏轼成了古代文学家中身处逆境而大有作为的典范~苏轼?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的高尚思想境界成为后人之表率。后四句为作者自嘲~?只惭?句有几分无奈~但并不把它作为完全无所作为的理由~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文学上却可以大有作为。?诗穷而后
工?~黄州成了苏轼一生词与文章创作的顶点~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这首诗一反古代诗人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虽自嘲不幸~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后世诗作唯有鲁迅的一首?运交华盖?与其相似。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作品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
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作品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臵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臵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臵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
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重阳日郡中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词中抒发了作者以顺处逆、旷达乐观而又略带惆怅、哀愁的矛盾心境。作者以诗的意境、语言和题材、内容入词~紧扣重九楼头饮宴~情景交融地抒写了自己的胸襟怀抱。
词的上片写楼中远眺情景。首句?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描绘大江两岸晴秋景象。江上水浅~是深秋霜降季节现象~以?水痕收?表之。?浅碧?承上句江水~?鳞鳞?是水泛微波~似鱼鳞状:?露远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远?字体现的是登楼遥望所见。两句是此时此地即目之景~勾勒出天高气清、明丽雄阔的秋景。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此三句写酒后感受。?酒力渐消?~皮肤敏感~故觉有?风力?。而风本甚微~故觉其?力软?。风力虽?软?~仍觉有?飕飕?凉意。但风力再软~仍不至于落帽。此三句以?风力?为轴心~围绕它来发挥。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是唐宋诗词常用的典故。苏轼对这一典故加以反用~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破帽?这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作者说破帽?多情恋头?~不仅不厌恶~反而深表
喜悦~这其实是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
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两句~化用杜牧《重九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句意。?断送?~此即打发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击~使他对待世事的态度有所变化~由忧惧转为达观~这乃是他黄州时期所领悟到的安心之法。
歇拍三句申说为何要以美酒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是化用宋初潘阆?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句意。?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唐郑谷咏《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句意~意谓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已非今日之菊~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此时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这与苏轼别的词中所发出的?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古今虚名?等慨叹异曲同工~表现了苏轼后半生的生活态度。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这种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双重心理~在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吴中田妇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鎌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此诗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冬作于湖州。其时~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施行。这对缓和宋王朝的社会矛盾~调节封建生产关系等虽然有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一些弊端。苏轼有感于此~写下了《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一类的社会政治诗~这些诗虽然夹杂了诗人对新法的偏见~但并没有冲淡诗中倾注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基调。
苏轼这首诗~它的特点并不是用政治图解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倾向~而是选取典型
的生活情景和人物的行动~通过叙事抒情~间用议论的方式~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读来感到真实动人。整个诗篇~借江南农妇之口~写出农民遭受天灾和虐政的双重不满~
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
作文八:《苏教版七上诗词赏析 赤壁 教学用书原文》600字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书下简评】
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教学用书赏析】
诗人来到赤壁,偶然发现一支沉埋江底中的断戟,磨洗之后,确认是古战场的遗物。于是触物生情,抒发感慨:当年周瑜抗曹,假如不刮东南风,战争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也许连二乔都会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中吧?
赤壁之战是我们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对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诗人题咏这一历史上的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在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这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议论,思路非常奇特。在赤壁战役中,东吴大将周瑜主要是用火攻击败曹操的。决战时,恰好挂起了猛烈的东南风,烈火把曹军的战船和长江以北的营寨全部烧毁。但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就不能纵火,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种可能出现的结局,诗人又没有直说,而是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这种构思也非常巧妙。二乔不是普通的女子,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小乔是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如果连她们都被曹操掳走,东吴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作者】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作品有《樊川文集》。
他的主要成就是诗,尤工绝句。为区别李白、杜甫,李商隐与他合称“小李杜”。
作文九:《中考诗词赏析之《题李凝幽居》《赤壁》》4100字
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题李凝幽居》
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班级和学号 姓名 .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整体感知】《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
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而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变得别具韵致。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
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界,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
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下门”两句历代广为传诵。
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
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
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
【随堂练习】 之称。
?“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参考译文】
点,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参考答案: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参考答案: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诗词赏析】
,、“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
,、“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样一件寻常小事。
,、“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
,、“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
,、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
,、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
?《题李凝幽居》的作者是 代 ,这首诗歌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
, 。从中提炼出的一个词语是 。 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
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
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赤壁》
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写作背景】
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
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
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
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作者简介】
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
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
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
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此诗突出强调了客观机遇,即东风对赤壁之战的决定性作用,有意忽略了周瑜的军事才能【参考译文】
在战争中的作用。但不是有意贬低周瑜的军事才能,而是暗示诗人虽有周瑜的才干,却无周瑜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巧借东风的机遇。抒发诗人虽有才华,却无机遇,万事具备,却无东风可借。所以全诗隐含着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愤懑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随堂练习】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诗词赏析】
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
?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
答: 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
答: 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
?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
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
1、答案: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2、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3、(2分)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4、2分)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作文十:《赤壁赏析》700字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如果把“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不好, 本句的前一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 周瑜并不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他只是诸侯中的一个, 说" 国破人亡在此朝" 未勉太迁强, 另外, 即便是周瑜输给了曹操也并不会导致一个朝代的灭亡. 而" 铜雀春深锁二乔" 既与上一句相呼应, 又不致对战争的结果太过夸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诗词赏析:苏轼《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