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急功近利的教育》2000字
刚刚建好的学校还没开学,上面便要求申报“特色项目”;某学校来了一位新校长,就职演说就表示“明年高考成绩一定要有突破”,于是便用重金四处挖“优生”;一些学校搞读书活动,喜欢通过统计读书笔记甚至考试来作为“教师专业阅读”的“成果”;去听培训报告,老师们往往不喜欢听“理念”而希望来点“吹糠见米”的“操作”;有些学校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课一得”的要求,希望每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可测评”的“收获”;有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三年培养”多少多少名“有区域影响的教育名家”、“五年培养”多少多少名“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一些新建学校提出了“三年打造名校”,五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高端学校”……
这些大家已经司空见惯因而习以为常的说法和提法,我们只要仔细琢磨,便会觉得不对劲儿——
一个学校的特色是需要实践和时间的,“实践”意味着特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申报”出来的,“时间”意味着特色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哪里是可以事先“申报”的?高考质量的提升应该来自学校的内涵发展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改革,靠购买“优生”得到的“高考成绩”是你学校真正的教育质量吗?阅读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来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读书笔记多、考试分数高就等于教师的成长吗?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内在灵魂,决定着教育的方向与智慧,只追求立竿见影的所谓“操作性”,这样的教师能够说是真正的教育者吗?教学当然要讲效率,但不顾学科特点、无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学科都必须“一课一得”,这不恰恰是不尊重教育科学的表现吗?迷信“速成”,认为“名师”“专家”可以“打造”甚至可以限时完成预期的“指标”,这岂不是把“人”当成“物”了吗?真正的名校,既是实践的结晶也是时间的积淀,所谓“三年建成”的“名校”,实属教育版的“**”,这样的“名校”和催熟的“速成鸡”有啥区别?
凡此种种,都属于教育的急功近利。这些现象,虽然并不都直接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最终的受害者却是孩子。因为急功近利,孩子不能接受符合教育发展特点也符合儿童生长规律的教育,最后贻误终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急功近利与教育是水火不容的,乃教育的天敌!
深圳中学已故语文教师马小平在讲授《孔乙己》时,引导学生关注在一旁冷冷讲述故事的那个年仅12岁的小伙计。按教材的解读,小伙计贯穿始终,“既是
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以喜写悲,使悲更悲”。但谈起那个孩子时,马老师却在讲台上深深叹了口气:“他还只是个孩子,却与成人社会的视角没什么不同。失去了天性的悲悯,真是悲哀。”
在我看来,小伙计的悲哀的真正原因是被剥夺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而直接进入了“老成世故”成人行列。从小说看,剥夺小伙计童年的并非教育,而是那个吃人的社会,但我们今天许多孩子的童年却的确是被我们的教育剥夺的。没有了童年、少年的人生,是何等的不幸!如今,我们的许多孩子正因急功近利的教育而过着没有童年的“童年时代”,没有少年的“少年时代”。
是的,当今中国,浮躁的社会催生了浮躁的教育。各种任务、指标、课题、评比、验收、督导、检查……笼罩在学校上空,压迫得教师们近乎窒息。局长压校长,校长压教师——一道一道的“军令状”,一级一级的“追责制”,一层一层的“承诺书”……每一个人都说自己是“无奈的”“违心的”,都说“我也没有办法呀”,于是无论局长、校长还是教师,人人都焦灼不安,心神不宁,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在这严酷的教育生态中,还有多少孩子有纯真、幼稚、梦幻、撒欢、发呆甚至傻乎乎望着天空发呆的童年?
学者张文质有一句话平易朴素而意味深长:“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佐藤学在谈到教育变革时,这样写道:“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可惜,这些符合教育规律的话,今天似乎没多少人听得进去。
都说“教育是农业”,而农业者,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也。真正的农夫,在其一亩三分田里,总是根据农时,也依据庄稼的特点,该播种播种,该施肥施肥,该除草除草,该松土松土;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从从容容,淡淡定定,春华秋实,静待丰收。这就是农业。如果农夫以“快出人才”的心态对待秧苗,非要用人工让庄稼“实现跨越式发展”,那叫“揠苗助长”,自然事与愿违,颗粒无收。
最近几年,我思考最多的是教育的常识、朴素和良知。教育,就是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不幻想“亩产万斤”“一夜暴富”,而是根据教育的特点,面对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常识”。教育,就是不喊
口号,不贴标签,不唱高调,不夸海口,不吹牛皮,每天都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备课,认认真真地带班,认认真真地和孩子谈心……这就是“朴素”。教育,就是不给学生说连我们自己都不信的话,不要求学生做连我们自己都不做的事,不把超越孩子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事强加给他们,耐心守候,静心陪伴,这就是“良知”。
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如果那也算“教育”的话——则是不讲良知,远离朴素,违背常识的“教育”。其危害是违背人的成长规律、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其恶果是将真正的人才扼杀于萌芽状态。因此,哪里有急功近利,哪里就没有教育。
作文二:《急功近利的教育》1100字
急功近利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一幅漫画,几个小孩坐在一头“短鼻子大象”上面,旁边有一首打油诗: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是**时期中国狂热心态的一种反映,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莫不如此。
**反映了领导人和百姓希望尽快摆脱落后面貌,赶上发达国家的迫切愿望。然而,跨越式发展的美好泡沫随着现实的严酷性而无情地破灭了,继而出现的是“三年困难时期”,这就是违背规律的惩罚。
身处教育,无时无刻地感觉到今天的教育界普遍存在的**式的急功近利思想,希望一种理念,一个思想,一个制度,一种政策来使我们的教育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治校”很红火,很多校长开口闭口就是“文化治校”“文化立校”,似乎与文化拉上边就显得颇有品味、上档次。不可否认,不少名校已经到达了文化治校的层次,用校园文化来引领人,凝聚人,熏陶人,在他们校园里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感悟着书香的味道。但大多数学校还处在制度完善阶段,甚至是人治阶段。目前教育界普遍将学校治理分为三个阶段:以人治校,依法治校(制度治校),文化治校。文化治校是最高阶段,它建立在制度完善、公平的基础之上。“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的制度不完善,甚至混乱,何谈文化层次治校,不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些基础工作,就想一口吃成胖子,很象**在教育中的重现。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要打好基础,基础不硬,怎么能搭建高楼大厦?”我们一些人在干的不就是不夯地基就造房子的蠢事吗?
蠢事不仅低层次的在犯,高层次的何尝不是如此?新课改如此关系千家万户数以亿计人口的大事,居然也是乌龙不断。前几年新课改第一稿中将课程学习理想化为上九星期课,接着一个星期复习考试,结束一个模块的学习,然后又是一个十个星期的轮回。我想这可能是新课改的设计者没有将洋人的东西中国化的结果,洋人们按阳历开学,按阳历过圣诞节,学期时间固定无可厚非,中国人九月一日按阳历开学,过年却按阴历。试问专家,第十九周是春节的话,你们谁来组织教师、学生考试?再说,一流学校学生九周可以结束的知识,三流学校学校也要在相应时间里结束,这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否一致?省高考方案历经种种曲折,在据说“受到教育部专家高度肯定”中亮相了,且不说农村中学一年要组织学生集体进四次城(包括一次体检),安全责任大大增加,就说高考时间安排:6月7日上午语文,下午数学;6月8日上午综合,下午英语。考专科的学生是不用考综合科的,那他们7日考了一天,8日上午休息,下午再考!如此安排,居然会受到高度肯定?
对教育的急功近利起着推波助澜的还有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丁俊晖、韩寒、“哈佛**”等等,居然风靡全国,多少家长为之疯狂。平心而论,丁俊晖本身何尝不是急功近利的产物?
如此教育确需反思!
作文三:《急功近利的故事》900字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恨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了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九块九包邮>|://hao520.uz.taobao.
作文四:《急功近利的成语故事》1200字
急功近利的成语故事
1急功近利的成语故事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恨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了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2急功近利的寓意急功近利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要急功近利,不能功利性太强,否则人生会吃亏。只注重眼前利益,短期利益,不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很难得到成功能够做大事情的人。首先是从做小事情开始的。急功近利和拔苗助长也是一样的道理。3急功近利材料【发音】j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