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100字
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作文二:《看完《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2500字
看完《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表扬或批评的废话都不说了,直接切入主题。我以前工作与能源有关,所以只说说能源。
1、我不认为中国环保或雾霾问题的根源是能源管理体制。
剔除一些非人为因素(比如,经济增长带来的必然后果),根源其实是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激励:GDP增长能带来政绩与财税收入,为此地方政府没有足够动力推行环保。约束:地方政府基本不受本地百姓、媒体、法院的约束,被环境污染伤害的人很难得到救济。
设想一下,北京上海要求工业企业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很多京沪企业丧失竞争力,就搬到小地方。小地方也很欢迎。就如柴静片中有企业主所言,有些企业不守法,我如果守法,肯定竞争不过他们。在迎合企业、搞GDP方面,中国各地方之间是竞争关系。当“裁判”下场比赛,选择性执法的背景下,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
2、目前能源(电、油、煤等)管理体制是什么情况?
煤:价格市场化了,没人管。央企的煤产量占比不高。民营煤企非常多。计划电煤的价格原来可以由发改委定(因为它可以批铁路的车皮,所以大家给面子),后来也没有了。就因为市场化,所以煤产量上得非常快,行业一度蓬勃发展。像山西,管煤的,就是本省的政府。关小上大的是它,收出省费的是它。全国的安监部门也有权力,要求煤企计提了不少安全费。
电:电网是垄断,主要有2家,国网、南网,划地而治。电网对电厂上网电量有很大影响,倾向于用比较便宜的电。比如,夏季水电多,它可以少采购火电。发电厂很多。电价核定、项目上马审批路条在发改委。电监会权力反而不大。
油:发改委管成品油价及项目审批。但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比较集中。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生产、批发零售的市场份额很大。要破垄断,得放开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反对放开的人认为,这样不利于与国际巨头谈判价格。
3、用煤发电是没有办法的。
中国选择以火电为主的发电模式是被迫的。因为没其它办法。缺电的年份是2003年以后,国家上马大量火电、水电。装机总容量从02年底的3.6亿千瓦增加到04年底的13.6亿千瓦,增长3倍。只有火电能大规模迅速投产(2年),而且价格不贵。当时天然气很少,进口也贵。大水电也没那么多,建设周期较长。核电争议较大,建设周期也长。风电、光电当时很少,现在突飞猛进,速度冠绝全球,但这两者仍然只是补充,很难取代火电。一个是规模小十分之一,一个是发电小时数少太多,与火电之比大约是1:3吧,两个合一块,风光发电只占火电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况且,水电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电可以是3毛多,核电是4毛多,风电、光电、气电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在没有储能条件、电力不紧张的情况下,电网愿意吸纳火电水电,而非风电、光电。气电也就调峰有优势。
风电、光电的单个电厂规模通常也小于火电。单个火电目前普遍是60、120万千瓦以上,风光电普遍就是几万十几万千瓦。电网与电厂之间要有输电线路,投资几百万、上千万元很正常。火电厂更容易经济地建在电力负荷中心。
要在电力生产领域,减少煤的用量,恐怕无法回避使用核电。至于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我个人觉得是有空间,但三五年内不会太大。如柴静片中称,中国天然气还有很多没勘探,潜力大。但采气污染也多,耗水,如果埋藏深,成本是不是可以比目前降低也不知道。页岩气探矿权是向民企开放的。要达到美国的产量水平,中国页岩气需要增长50倍。但中国的开采技术、埋藏条件、水资源等,都没有美国好。
4、油
成品油、原油进口原来管制很多,民企很难得到进口权,现在确定后者放松,前者民企很少。成品油生产也比较集中,但山东有一堆民营地炼。由于前面提及的地方政府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执法不严,地炼质量还不如中石油、中石化。同样,在前述背景下,如果完全放开,油品质量不一定能因为竞争而提高。煤就是例子,你强行要求一定要洗煤,很多民企煤企会不执行。没有人民战争,光靠环保局,是拿它没办法的。 换言之,我不认为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是导致中国油品质量差的根本原因。不是。如果习总重视,一个电话,两油也许会比西方大公司更有效率地实现油品升级。为什么不?以前是CPI高,油价高,担心影响经济。当时两油的炼油是赔钱,需要国家补贴。
如果在提高油品,国家还得再补贴更多,财政有点难度,决心不容易下。目前油价不高,CPI低,机会其实很好。就看领导人的决心。这也算是GCD体制下的优势吧。当然,结果会导致油价提高。这个没办法,除非降低相关税费。
5、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中国环境质量?
显然,首先得切实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GDP考核,中央与地方的分税等等。这个很难。尤其是约束机制更难。不展开了,敏感。
其次,我个人认为不能光指望环保部、能源局甚至是地方政府,还得发动“人民战争”。比如,在公正高效的法治下,允许个人发起有关环保的集体诉讼,并能获得天价赔偿。目前,已放开公益组织的环保诉讼。但还不够。 只要引入美式诉讼与天价赔偿,老百姓才会积极投身环保,吓住企业。看过柴静片子就知道,肉饼店、建筑工地服从环保局的管理,焦化厂之类的就比较不服了。因为企业会权衡利与害,如果不环保带来的损失有限,环保带来的成本过高,它肯定会选择污染。
所以,得提高污染的成本。光靠环保局的几个人几条枪,不够。得人民战争。光靠公益组织也不够。
中国华北地区的高污染,也有人口过多,密度过大的原因。当然你可以说,东京香港纽约密度大,就没事。确实。但毕竟我们的管治水平不如它们。而且中国的人口密度也确实太大了!
华北农民普遍是烧煤采暖,由于人数太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本无解(在富裕或小康起来之前,讲究环保确实是奢侈的,这话不中听,但是铁一般的事实)。北京市有钱,让市区改电采暖,气采暖,给补贴。效果如何?我这几天在西直门边上、动物园北、气象局东的平房区看到大量蜂窝煤。在四季青桥西2公里的几个村庄(西四环外),我更是见到无数块煤,堆在房前屋后。
北京尚且如此。
题外话,放松计划生育,用目前出生率低,或者人性化的角度,我完全支持,时机成熟。但如果是为了经济增长,为了所谓的人口红利,我不支持。因为个体的就业、人均GDP比GDP总量、人口红利要有意义。为了经济增长而鼓励生育,是舍本逐末。今天又看到有不少人从经济角度鼓吹放开生育,估计是为了说服我党。否则,说不通的。
作文三:《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word文档下载》1100字
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作文四:《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作文》2600字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作文
《穹顶之下》问世后,我断断续续的看,看到今天才把这部纪录片看完,觉得内心有说不出的滋味。每天坐在办公室窗前,就能看到三条平行的交通线:省道、高速公路、火车道,原来觉得国家发展如此之快,交通如此便利,心里充满欣慰和感激。直到现在,此时此刻看完这部《穹顶之下》,我再看看窗外,公路上跑着的一辆辆路虎霸道、一辆辆重型卡车、铁路上一列列拉煤的车厢,我说不出话,心里一酸:榆林的亲人们你们好吗?西安的亲人们你们好吗?黄陵的亲人们你们好吗?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我热爱这片土地,更为着陕北这些年的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作为一名在西安读了四年大学的毕业生,我为我省能有如此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曾经在黄陵工作过的企业员工,我为我能在这个地方工作过并且拥有那么多“亲人”而感到欣慰。可是现在相比起他们的雍容华贵、飞速发展来说我更担心他们的健康。
看完影片,我很佩服柴静,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拍摄这些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去讲说报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的增长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必然就会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就拿陕北来说,习李政府自上任以来,加大反腐力度和整治环境问题,陕北的经济便开始下滑,其实这是与全国经济甚至全世界经济相一致的,大环境不好。可是很多人过惯了几年前的“好日子”,便开始怨声四起,整天抱怨城里没有能赚钱的活儿了、生意逢做必赔,其实自己认真去想想,好多人都是抱着一两口就能吃个大胖子的心态去赚钱,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无奸不商就真正的体现了出来。弄虚作假比比皆是,好多商人钻着法律的空子做着昧良心的生意,欺骗消费者。拿车来举例子,中国90%的车辆都在造假,该加的东西没有加,不该减去的都减去,卖价依然还是那么高,
样子确是越来越好看,安全系数、环保系数却不增反减。女朋友出国两年,期间回来说老外都喜欢买二手车,中国人为什么要买新车,其实以前我觉得是中国人的虚荣心在作祟,可是慢慢我发现中国的许多二手车真的买不了,本来诸多方面质量就有问题,变成二手车之后当然无人问津了!再拿建设来说,别的我不是很懂,但是之前我做过置业顾问,目前陕西省好多建设项目都存在违法修建、违法销售的问题,先建设先投产先赚钱,手续慢慢补嘛!看着一栋栋美丽的大楼平地而起,可是华丽的背后呢?
再拿企业来说,我曾经在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地理环境优越,虽然在山沟沟里,却也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在铁路公司的舍友回来说经过焦化厂的时候总是闻到刺鼻的味道,再看看街道上一层层煤渣,这一座座几千年的山峰和树木能打得过工厂和煤矿吗?
看影片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幕:抽查加油站的时候,加油站老板说:你们有这个义务却没有这个权利……这是何等的心痛!现在反腐工作进展顺利,乃至于有些记者和无知群众利用当前形势,无厘头的攻击政府执法人员,让大家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去真的执法真的管理。好多评论说处理一些问题上国家的部分法律不明确,没有相关规定,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可是光靠着这些部门的监管、法律的约束,我们的诸多问题就能解决吗?我们要是不提高每个人的素质,人人都只顾赚钱不顾其他,再健全的法律也能让人钻了空子,挣到黑心钱。
当我看到中国的油品标准是由某大企业制定时,不禁心痛万分。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尽然存在着这么大的垄断。前段时间回了一趟老家吴堡,县城现在发展的很好,听家里亲戚说要普及天然气,可是收费项目和标准尽然是由天然气公司制定,更让人差异的是安装天然气壁挂炉必须缴纳几百元的经费给天然气公司,否则便不给供气,这种毫无理由的收费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今年开始反腐工作会在企业中开展,其实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自古以来人们
常说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官商勾结最好的概括,可是近两年来,习**苍蝇老虎一起打,虽说十分解气,可是再看看国家普通公务员的生活和企业员工生活的对比,你就会觉得太心寒了。所以我粗浅的认为反腐工作正应该在大型企业内开展,这些大型企业正是官商勾结的综合所在地啊,一个有着行政级别的企业领导,另一面却也可以演变为一个大富商。
柴静有一句话说得让我毛骨悚然:她终于知道空气里的味道是什么了,都是钱的味道啊!都说反腐倡廉,风清气正,可是看看西安的天空,问问你周围的空气,真的是风清气正吗?所以,习**的反腐工作,人民群众一定支持到底。中国法律是有很多地方不健全不完善,相关体制是需要改革,但是在健全的法律和体制下要是我们全民知识和素质得不到提高,人人只想着赚大钱、当大官,有了严重问题和违法行为也可以花钱了事的话,即使法律再健全、体制再改革又有什么用呢?
煤炭、石油确是是我们的宝贝,但是不能一直依靠他们,影片中一个外国人说得:一个产业关停时,另一个产业会冉冉升起。确实是这样,但是对于我国复杂的国情来说,我们又不可能关停很多,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转型。我从企业跳出来的时候,好多朋友问我,这么好的单位你舍得离开?我说:既然做了,就不要后悔。我们在黄陵挖煤,全国有多少煤矿也在挖。煤矿能挖多少年,中国能挖多少年,世界能挖多少年?
美国环保部针对汽车改造上的看法是: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我们中国也可以也完全有能力创新,怕就怕在我们不创新,不重视,爱吃家底,家底吃光的时候人们才觉醒才创新,那样的话是不是太迟了呢?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看到很多评论都在说:**看看吧!领导们看看吧!政府看看吧!可是我要问:难道这些都是党中央**能迅速治理解决的吗?难道这些仅仅只靠领导们能够处理的吗?难道这些仅仅是因为个别人心中的地方政府“不作为”而产生的吗?刚才
我在网站上浏览,好多人还在解析柴静的纪录片中的数据、提出解决办法中的弊病,写出的批判文章精妙绝伦,这样一位勇敢的女记者播出来这样让人震惊的纪录片,这些“专家们”不反思却一味的挑刺,一名女性记者这样花时间花精力去做这么伟大的一件事,可是你们又做了什么,是趴在电脑跟前一点一点的研究她懂什么不懂什么、她说错了什么她没解决什么吗?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哪一个人又如此注意过自己的行为规范,哪一个人又如此“设身处地”的为国家和环境考虑过,哪一个人又像柴静这样一个普通的女记者一样勇敢无私过呢?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大抵就是当年的中国也出了这样的一批专家吧!
作文五:《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4600字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一)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
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
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柴静的呼唤让人怦然心动。从自传性作品《看见》到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们蓦然发现退隐一年的柴静能够再次走红是必然的,因为当她把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放大到整个星球时,她就已经成熟了。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二)
今天上午看了一部环保片《穹顶之下》,以为是央视作品,后来才知道是央视前记者柴静的自费作品,103分钟花费百万资金,主题只有一个:雾霾是什么?怎么来的?该怎么办?
整个一上午都在观后的沉思当中,一部作品揭示的雾霾真相竟然是行业利益、部门私利、法规虚无的产物,比如汽车燃油油品不良导致雾霾与垄断行业不肯升级可以节省500个亿有很大关系。
“繁荣”背后的丑陋也是令观众之我感到少有的低落:房地产、钢产业等地方支柱经济区域饱和过剩,并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破坏也不肯停下来,源于有国家的巨额资金补助在支撑。
才女柴静出身媒体但属于罕见的有责任感的时代精英,媒体人的才华与品德在她的《穹顶之下》作品中公益满满的呈现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别人明明知道也不肯说的环境中挺身而出。
柴静外表不算美女,但学识、才能、责任感上的美,远超频频靠露体吸金的艺人们的美貌。这个时代的美,显然是真才实学和脚踏实地以及为人修养信仰,智慧的真话多一些,世界会更美好一点。
今年的大气环境保护法归将进行修改,目标直指APEC蓝,《穹顶之下》在此时发布,也是赶在今年的两会前,应该是期盼向体制内不良因素开刀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也向雾霾背后的利益链条亮剑。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三)
看完这段视频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许久想了很多。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过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但今天才知道原来它是如此的可怕,每个看完这段视频的朋友们是否会想:为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那个小女孩的回答:没有看见过蓝天,没见过星星 ,没有见过白云,,,,这对我们来说在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十年后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临同样的现象?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剥夺享受这样的蓝天,白云,星空的权利,都不想被剥夺亲近大自然的权利。十年前的山西河水变成了污水,年均苯并芘超标290多倍。那么现在空气含量中有15种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可怕致癌物苯并a芘超出国家标准值14倍。我们可想而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严峻污染的环境。柴静的这次雾霾调查报告能否唤醒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身做起的责任感。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我们不可能永远的保护他们因为他们总会暴漏在空气中,呼吸时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你的每一口呼吸都在,我们成人每天要呼吸大概两万五千次。想想我们这样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空气当中我们的肺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保护环境就像保护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一样保护大自然。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雾霾最大的来源是煤炭和化石能源的燃烧。。那么其他国家也同样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像我们国家这样的严重局面呢?因为英国人在消耗大量的煤炭时首先需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煤洗干净,然后在进行燃烧。那么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是这样做的呢?
几乎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唤醒我们每个人的意识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关监察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工业重工的排放污染超标情况进行监管。一个地方有大量的工业,重工业聚集其中消耗大量的煤炭,而且还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空气污染的排放量,同时还无法关停和取缔这会事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很多的中小型的工业和重工业都在用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也没任何人监管随便的排放。他们根本没有专业的环保排污设备进行对排放物净化所以排放物严重超标。想从本质上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监管部门,每家企业共同努力。只有从自己的意识上的改变才会有行动上的推进。
我们不可能不改变自然条件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每个企业在我们每天的生产研发和销售当中把节能环保作为产品一种重要的标准来执行的话。也许我们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也会随之而被带动起来往好的方向改变。就像现在的中小型工业,重工业企业用的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如果是换成了我们以环保为主要性能的锅炉那我们的空气污染会不会有所改善?保护环境污染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团队,每个企业共同来完成。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四)
春节上班第一周,柴静以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刷爆各路视频网站、朋友圈、微博等等,掀起了新一轮的媒体事件,引来各路大神围观。对于雾霾的关注,其实在中国不算是什么特别新
鲜的事情了,但是能够一次性地引起如此巨大的媒体聚焦,不得不说是第一次。
柴静的视频播出后,赞扬者有之,论点不相上下,无非是肯定其对于知识普及的功效,认为这部纪录片不仅思路清楚,论点清晰,材料充实,而且以一种女性母亲的身份涉入,具有一种特别亲切的人文情怀,非常容易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其播出之后引起的巨大效应就是作品本身就是其艺术魅力的最好证明。
只不过,对于《穹顶之下》的批评者所切入的角度却各有不同。有的直接从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出发,觉得柴静本身“TED”式的纪录片并不符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用婴儿肿瘤与采访小孩子是否看到蓝天等方式纯属于一种无谓的“女性煽情”,很容易给观众造成误导。
而其对于数据的引用,对于诸多概念的表述,对于专家学者的访谈,也诸有段长聚一,移花接木,自相矛盾自处。还有人从柴静《穹顶之下》所表现出的立场批评其内在的利益链条,比如说对于油气私有的支持,其实完全忽略了中国大型发展电站的正确性等等,必定与私有利益集团的支持有关,不过是为两会的召开提前打个预防针而已。
更有甚者,将攻击直接转移到柴静本人身上,觉得她的女儿得了肿瘤与柴静本身是个“资深烟民”“高龄产妇”密切相关,而她的女
儿本身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居民,更是将柴静本身口口声声的所谓对于雾霾的关怀大大地打了一个嘴巴。
看了各路神仙对于柴静《穹顶之下》的褒扬和贬低,我都觉得,那些争论比柴静的纪录片本身更有看头了,就像豆瓣上的许多影评比电影本省更加精彩一样。无可否认,柴静的纪录片给普通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雾霾课,她所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无疑是那些过分科学的读物所无法取代的。
只不过,那终究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柴静的建议是多举报非法排污行业,出门少开车。那似乎是每一个人所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像“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一样,在某一个阶段掀起一阵高潮,最后又不了了之吧。因为她根本没有触及治理雾霾的难度所在,那是层层利益链条所组成的一个大漩涡,无论你从哪一个点入手,都无法全身而退。
以北京的“A派克蓝”为例,为什么仅仅在几天的时间,雾霾可以消失不见--因为政府以巨大的手腕制止了各路排污源头。其代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几天的工厂停产。所谓的效果,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中科院这么多人,国家的执行人员那么多,环保局长又不是傻子,怎么不知道如何彻底根除雾霾呢?多少年前就提出了所谓的“科学发展观”了啊,到现在为什么全中国雾霾越来越严重。
因为,那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你经济要发展,必定得烧煤,所谓的高能源哪里这么容易得到?你要洗煤,那得付出多少劳动力?洗煤之后的脏水怎么办?一步一步都是资本投资。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空气好?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了,都曾经以高污染换来了经济发展,如今的他们,当然有雄厚的实力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或许,这种言论本身可能有点无奈,但确实是事实。许多事情背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还太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
作文六:《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完整版观后感多》1100字
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完整版观后感多 看完《穹顶之下》你有什么感想,以下是一篇看完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与大家分享。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作文七:《《穹顶之下》观后感》7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黑暗的地狱,那里四处弥漫着冰冷的杀气,杀气吞噬着一切生灵,并将我们也送向那无尽的深渊。杀气仿佛黑暗里的一把刀,悄然无息,却锋利至极;仿佛草原中的狼,身形中等,却团结合作;仿佛像悬崖上的树,环境恶劣,却生气蓬勃。这杀气并不为人所重视,但就这样,它才发挥出了它巨大的破坏力。去年全国因为它而死去的人数不胜数。没错,这杀气就是指雾霾。
而今天要介绍的,也正是最近如火如荼的,《穹顶之下》——雾霾检查报告。 一个人,自费一百万为的是全国人民对雾霾的重视;一个人辞去工作为的是号召人们环保;一个人奔赴国内外为的是看到蔚蓝的天空。若真是这样,我们该敬重她了,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的中国还有谁会主动站在世界之中拨开云雾看清这喧嚣的俗世?还有谁会想到这令不法分子深痛恶疾的环保?还有谁会在抛弃人们最看重的钱财来好号召人们环保的意识?只有她----柴静。
《穹顶之下》说明了我国雾霾主要有两个来源——烧煤与汽车尾气。并且讲述了不干净的煤与不达标的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危害之大。并且说明了中国企业排放超标且无人管理以及法律的不完善之处。总之,全文以雾霾为主,讲述了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该做什么三个角度进行讲述。
我们可以质疑《穹顶之下》中的一些错误,也可以指出影片拍摄时的一些问题。但共同对抗雾霾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环保部门的管理与改善固然重要,但这毕竟不是我们所关心的内容,我们更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改变雾霾。影片中主要记录的方法是拨打69进行投诉举报。对象可以是散放着满脸重汽油味的加油站,可以是熏味冲天不加以排放的餐馆,可以是冒着滔天黑气的大卡车……同时,我们还可以劝阻我们身边的人少开车,少烧煤或烧干净的煤……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式,从我们身边开始减少雾霾的产生,也算是对柴静的回赠了。
作文八:《《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
在观影了《穹顶之下》后让我感受良多,让我对雾霾这个近年来才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词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对环保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加对未来生态环保要如何进行有了更多的思考。
从片中让我了解到雾霾是怎样产生的,第一是汽车尾气排放,第二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这些雾霾主要的产生方式。
我从我们规划专业的角度下进行了思考,我们能在规划上为我们的国家环境保护和发展上做什么样的努力呢,在规划中要如何布置工业区,规划交通,绿地规划来缓解我们环境的压力,发展生态城市。
国家今年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对环境的问题越来越重视,也不再是从前破坏式的发展模式,从**主席的科学发展观到**提出的青山绿水,都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人居生态环境的重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这些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渐渐的被人们所重视,我们普通百姓再也不能接受恶劣的环境污染,我们是时候要为了我们的美丽蓝天做点什么了。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中也有环境问题严重的时期,例如英国,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伦敦居民以煤炭作为日常烹饪及取暖的主要燃料,产生大量烟雾。此外,火力发电厂和内燃机车等排放的废气也加剧了烟雾污染,那时期的伦敦也被称为雾都,而现在的伦敦雾都只是历史的代名词,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无烟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这些举措都表示了英国政府为了整治大气污染的决心。
而在现今的英国也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公共交通,从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2008年2月,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25英镑/天,闹市区一个停车位月租高达650多英镑,位居全球之首。铁腕政策之下,伦敦的私家车“进不起城”,市区流量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各种举措,才造就了今天的伦敦美好的环境,这给了我们今天国家对环境问题的解决给予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在城镇化率放缓的今天,我们更注重规划,在工业区的选址上要更加科学和环保,更要推行产业升级,制定更加严格和详尽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我们的环保标准,要有法可依,依法执行,这样才能还给人民一个美丽的蓝天。
作文九:《穹顶之下观后感》20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
Jancy
相对于第一次看穹顶之下时候的那种沉重和触目惊心,第二次重温再看的时候却多了几分理性和思考。每次看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103分钟的视频,我一共完整地看了三次,没有拉进度条,对于一个纪录片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纪录片中让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柴静高度的职业精神和高超的调查事实分析事实讲述事实的能力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她做的关于这个记录片的点点滴滴特别能打动我的心,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我佩服柴静,因为她胸怀天下。在记录片中,我首先看到的是她作为一个国民,为自己的国家现在面临的严重的雾霾问题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不辞劳苦,奔波劳碌,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走访调查,只为还原客观事实的真相,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治理雾霾,还我们一个拥有蓝天和白云的天空,没有PM2.5污染的天气,没有负担的呼吸。其次才看到了她作为一个母亲,在自己的女儿受到雾霾天气的影响下失去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成长的环境下的控诉。面对那么多触目惊心的事实和数据,她能够如此平静地慢慢讲述出来,我心疼她但更多的是佩服和欣赏,每一句话都说到点上,说到人们的心坎上,特别能够引起共鸣。她去到雾霾最严重的地区采访,到排放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工厂深入采访调查,屡遭危险,甚至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雾霾实验舱里做实验,等等,这样的举动太让人感动,为了做出来这个纪录片柴静无私付出和牺牲了那么多那么多,自费100万更是具有说服力,不管是作为一个记者,一个媒体人,还是作为一个母亲,一个普通人,我都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即使我是一个生长在最南方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那种恐怖的大规模的雾霾,但是却能让我产生一种及其巨大的危机感还有对雾霾的恐惧。之前我对雾霾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不清晰,但是在看完这个纪录片后,我可以非常清晰地给别人科普雾霾的方方面面。从这一点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雾霾科普纪录片。在纪录片中,柴静试图在纪录片中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用了大量的数据,对比图,不同城市的年雾霾天气变化对比图,空气雾霾含量和世界标准值的对比等等,清晰直观地展示给观众。她还采访清华北大的相关知识研究的教授,甚至向NASA求助。其中我记得最清晰的是,她让科学家做的一个关于雾霾是什么的动画视频,把复杂难懂的PM2.5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大众印象深刻。我不得不佩服她的事实分析和展现事实的能力和技巧。能用图绝对不多用文字解释,这一点做的非常到位,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分析都不用文字和数字,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也能够让人收到震撼。比如红色加粗的“超标14倍”。柴静多次在幻灯片上展示了复杂的图表以及报告。对这些资料的处理,她会直接承认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然后转而以通俗的方式向观众解释。这样反而比让观众自己去理解更加有效果。还有就是重点短语和数字的处理,用不同的颜色和加粗来标注出来。PPT的整体风格严谨,严肃,但是又能收到特别好的效果。舞台的设置和灯光效果的设置也都很讲究,能够让人集中注意力,
有种观影的效果,成功地抓住观众的心跳。PPT的内容非常的丰富,传递的信息很多,观众都能消化掉,我不得不感叹这种巧妙细心的安排。
其次就是柴静在演讲时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说话演讲的技巧在这个纪录片中有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态度语调严肃,表达优忡,但又看到积极。不像其他那种雾霾报道,过分地娱乐或者过分地政治化。客观事实的陈述加之以感情的变化,恰到好处。说到沉重的例子的时候会意味深长地停顿一下,引起观众的心里共鸣。还有就是偶尔幽默语调的运用,可以减缓压抑的气氛。这一点简直画龙点睛。虽然说的是悲伤的主题,虽然在针砭时弊,抨击法律法规,却没有一味地将愤怒进行到底,而是加入了幽默的元素。让之所要抨击的东西更加讽刺。更具有感染力。具有神奇的魔力。柴静的演说在悲愤交加中就时常可见幽默的身影。而这许多次的笑不但没有削弱演讲的力量,反而更让人们对那些不法现象更加嗤之以鼻。比如说,在讲到世界钢铁产量的时候,她说出“中国排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的时候,在说到“连局长都看不见了,因为雾霾太大”的时候等等,现场的气氛顿时缓和了很多。这样高超的讲故事讲事实的能力着实让我记忆犹新。 影片中的一些出自柴静口中的话语让我为之一震,有一句话我还特意记了下来,她说:“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样活”当时我就觉得眼眶热热的,特别受感触。
柴静的这个演说结束了之后不仅引起了观众感慨和思考,并且在发到网上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的轰动,展示出对抗雾霾的决心和勇敢,更难能可贵的是谨慎的调研、专业的演说、与冷静的思考。但是由于纪录片中涉及的问题很敏感,很多不怀好意的人在背后抨击柴静,并且导致禁止了这个视频的自由观看。我的心里真的很为她鸣不平。不管怎样,柴静对于雾霾、对于环境问题发声和行动的这一个行为,让我很是尊重和佩服。唤醒了人们对雾霾这一问题的不再麻木和无视,也唤醒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且制定措施来治理这一问题。感谢柴静的坚持和不懈的付出让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质,也能看到希望,给予我们治理雾霾的信心。
作文十:《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日前,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是等到上《电视栏目解析》这门课程才看柴静的《穹顶之下》的。看完后我特别震撼,不仅它讲的内容好而且它的制作手法也非常的好和新颖。
《穹顶之下》本身以系统性的思路、广泛的调查、生动的多元化视听语言,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雾霾课”。她通过形象的故事的方式向大众讲解了什么是雾霾。从电视栏目分类来看,也不好界定这是纪录片还是新闻片。开篇柴静就说了自己女儿的健康状况,对观众进行了情感引导,引发了部分观众的情感共鸣,我认为这是节目制作的比较好的地方。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开场,用数据再现当年的情景并带出一个有“情怀”的故事。后面讲到了有关环保问题时,柴静的语气语调也在默默地引导观众的情感,使观众产生共鸣并且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和对环境问题的无奈。
《穹顶之下》的拍摄和幻灯片的制作也是很好的。它以一个大屏幕作为背景,以讲课的形式展现出来,观众也比较容易接受。幻灯片的制作以数据和现象为主导,主要以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但中间或多或少的插入一些个人的情感在里面,有时候讲着讲着就会讲到自己女儿,以作为母亲的身份来唤起许许多多的母亲的共鸣。有时候就会以一些环境问题特别严重的地方来给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里面引用了许多数据也比较能说服观众。
最后,我认为柴静的演讲也非常好,对《穹顶之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导观众,更加具有现实性。有时候,她会用一些比较优美的语言来描述美好的环境给人带来的好处和享受,以此来突出环境问题严重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