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古诗中的春夏秋冬》19600字
目录
序 ???????????????????????????????????????????? 1 春 ?????????????????????????????????????????????????? 1
春夜喜雨??????????????????????????????????????????? 2
钱塘湖春行??????????????????????????????????????????? 3
咏柳???????????????????????????????????????????????? 4
春日偶成???????????????????????????????????????????? 5
村居???????????????????????????????????????????????? 6 夏 ???????????????????????????????????????????? 7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8
山亭夏日???????????????????????????????????????????? 9
观刈麦?????????????????????????????????????????????? 10
饮湖上初晴?后雨?????????????????????????????????????? 1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2 秋 ???????????????????????????????????????????? 13
山行???????????????????????????????????????????????? 14
秋词???????????????????????????????????????????????? 15
暮江吟?????????????????????????????????????????????? 16
十五夜望月??????????????????????????????????????????? 17
月夜忆舍弟??????????????????????????????????????????? 18 冬 ????????????????????????????????????????????? 1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
江雪???????????????????????????????????????????????? 21
梅?????????????????????????????????????????????????? 2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3
别董大?????????????????????????????????????????????? 24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 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 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赏析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 2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生於唐代宗?大历七年,卒於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於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赏析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 3 —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赏析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 4 —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作者简介
程颢(1032-1085), 北宋著名儒?家学者. 字伯淳, 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 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 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在政治下, 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 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 5 —
村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鸯。
作者简介
高鼎(生卒年不详?),字象一,又字拙吾,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赏析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 6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朝杰出的?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著有《诚斋集》。
赏析
释义:西湖六月的?风光到底和?别的季节不?一样
满湖的莲叶?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碧绿一片
在阳光的照?应下,莲花呈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红来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 8 —
山亭夏日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作者简介
高骈(?,887),唐末大将。字千里。高骈之先世?为渤海人,迁居幽州(今北京)。祖崇文,为唐宪宗李?纯时名将,世代为禁军?将领。高骈累仕为?右神策都虞?侯。懿宗初,高骈统兵御?党项及吐蕃?,授秦州刺史?。咸通七年(866),高骈镇安南?,为静海军节?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广州江道?,沟通交广物?资运输。后入为右金?吾大将军,除天平军(今山东东平?北)节度使。
赏析
这首诗在炎?夏读来倍感?清凉安详。 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 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 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诗写夏日风?光,纯乎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 9 —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简介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将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蕴含着感情?。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
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译文: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操劳?。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 , 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饮湖上初晴?后雨
— 10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8,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赏析
译文: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
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而且二者同?处吴越地区?,所以运用这?个比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11 —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晰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赏析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
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生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
赏析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
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秋词 — 14 —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赏析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
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 15 —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赏析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
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简介
王建,唐朝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赏析
在炼字上,1.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2.而?在?字,也较好。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用?在?字使秋思拟?人化,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
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汉族,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
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 18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简介
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人?, 南阳人。早岁孤贫,博览经史。边塞诗派诗?人.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20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年),也叫柳中元?,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
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 21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在哲学,经济,教育伦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荆公新学”,旗帜鲜明的?标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同时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赏析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
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 22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
风雪夜归人? 。
作者简介
刘长卿 (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
赏析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来了?我这个投宿?的人。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
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 23 —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简介
高适(公元702?年-公元765?年),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
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作文二:《古诗中的春夏秋冬》2300字
春
0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0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0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0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0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0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0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0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0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10、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舟》
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1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1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16、扬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17、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8、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李贺《南园》
19、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苏轼《水龙吟》
2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夏
0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0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0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0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
05、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苏轼《浣溪沙》
0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0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08、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0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王安石《初夏即事》
11、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12、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1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1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5、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陈璨《曲院风荷》
16、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杨万里《夏夜追凉》
17、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8、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苏舜钦《夏意》
19、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20、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秋
0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0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0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甫《山行》
0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0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0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07、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0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09、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12、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王五》
1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5、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小声甘州》
1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1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8、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9、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20、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冬
0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
0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0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04、瀚海澜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0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06、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东方虬《春雪》
07、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陆畅《惊雪》
0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花》
09、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
10、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1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12、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3、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其二)》
1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5、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16、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17、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8、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杜甫《对雪》
19、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20、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李商隐《对雪二首》
作文三:《古诗中的春夏秋冬》600字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王雪
春---万物复苏的季节,似乎只有在江水中游玩的鸭才能先感受到春的来临。所以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送给人们一片暖意。春天像个剪纸巧匠,细心地改变身旁的一切,送给人们焕然一新,所以又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雨---春天的象征,淅淅沥沥滋润着万物,雨后,世界仿佛呈现一派嫩绿,清新自然,空气中弥漫着草的清香,花的芬芳。
夏---烈日炎炎,荷花绽放的季节。提到夏,没有人不会想起莲,从古至今,莲已成了夏天的象征,众多文人雅士描写的对象。“江南和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婀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荷花婀娜多姿,让人们久久不能遗忘,莲那清淡的花香像一曲优美的乐章,抹去了夏天的炎热,只记得夏天中的清香。
秋---硕果累累,忧郁悲伤的季节。对于农民而言,秋天是丰收,开心的季节;而对于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的人们,是个沉重的季节,所以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夜,多么宁静,多么凄凉。月亮高高地悬挂在空中,河水泛起的阵阵涟漪,能否忧伤?能否思念?
说起冬,眼前便是一片冰天雪地,如若在墙角有数枝坚强的梅花,则又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严寒的冬日,有谁会有像梅花独自挺立在一片雪地中那时坚强的意志?梅花---牺牲着自己,为人们带来暖意。“忽然一夜清香发,散座乾坤万里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其优美典雅,从古至今,令人向往。
作文四:《古诗中的春夏秋冬》1300字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刘燕娥 陈瑜璇
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则可以利用古诗中季节的异同来展开,从而渐进教学目标:
导入:先看一段四季风景视频。同学们,视频中给我们展示了生机盎然的春天,热情似火的夏天,落叶缤纷的秋天,白雪皑皑的冬天,那么大家最喜欢的是什么季节呢,为什么喜欢呢?(生答)看来大家喜欢的季节都不同,原因也各异啊!那么,在古诗候的人们又是如何感受四季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接下来分别学习《春日》《初夏睡起》《山居秋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景色入手,疏通诗句(看图说话)
小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利用四首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资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结合个别诗句的解释的教学自是事半功倍。
四首诗的教学都可以从图入手:
《春日》
1、《春日》中的朱熹,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泗水边的哪些景色,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吗?
2、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3、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互相讨论一下, “泗水”“ 东风”在句子中的意思?
4、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吗?
《初夏睡起》
1夏天睡醒时,老师喜欢做这些事,大家看看,老师都吃些什么,又看到什么了呢?
2、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人杨万里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呢,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3、这首诗写得非常有意思,大家夏天午睡起来都做些什么呢?
4、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吗?
《山居秋暝》
1、秋天的一个晚上,王维走在乡间的路上,在欣赏着沿途的哪些景色,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吗?
2、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话描写的景色非常迷人,有同学给我们讲讲吗?
4、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天宝年冬天,诗人岑参被皇帝任命到西安做判官,在轮台这个地方为即将退休的前任判官送行,他都看到写什么景色呢?
2、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呢?
4、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吗?
每首诗结尾的时候都请同学上来朗读,选择穿什么颜色衣服的学生来朗诵,如果举手的人多,可以再请这位同学邀请一位搭档一起完成。
上述的教学,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降低了逐句直译的难度。
游戏时间:
二、再度利用倾诉衷肠
1、再次看图,创编故事。
一天,唐朝的大诗人王维在书房里读书,时间一久,感觉太闷了,于是他叫书童备车,要到郊外玩一玩??
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岑参送走武判官后准备返回家,月亮渐渐落下去了??
2、虚拟相遇,互诉衷肠
教学时间充裕,可以在课内安排如下表演:王维和岑参这一天竟奇迹般地相遇了,他们互致问候完毕,就把自己所见所感向对方说了起来??
如果时间有限,可安排课下让学生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不管是说是写,总之会达到借诗人之口表心中真情的目的。
作文五:《古诗中的春夏秋冬》15500字
目录
序 ············································ 1 春 ·················································· 1 春夜喜雨··········································· 2 钱塘湖春行·········································· 3 咏柳················································ 4 春日偶成············································ 5 村居················································ 6 夏 ············································ 7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8 山亭夏日············································ 9 观刈麦·············································· 10 饮湖上初晴后雨······································ 1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2 秋 ············································ 13 山行················································ 14 秋词················································ 15 暮江吟·············································· 16 十五夜望月·········································· 17 月夜忆舍弟·········································· 18 冬 ············································· 1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 江雪················································ 21 梅·················································· 2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3 别董大·············································· 24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 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 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赏析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生於唐代宗大历七年,卒於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於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赏析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赏析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作者简介
程颢(1032-1085), 北宋著名儒家学者. 字伯淳, 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 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 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在政治下, 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 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村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鸯。
作者简介
高鼎(生卒年不详),字象一,又字拙吾,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赏析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朝杰出的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著有《诚斋集》。
赏析
释义:西湖六月的风光到底和别的季节不一样
满湖的莲叶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碧绿一片
在阳光的照应下,莲花呈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红来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山亭夏日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作者简介
高骈(?~887),唐末大将。字千里。高骈之先世为渤海人﹐迁居幽州(今北京)。祖崇文﹐为唐宪宗李纯时名将﹐世代为禁军将领。高骈累仕为右神策都虞侯。懿宗初﹐高骈统兵御党项及吐蕃﹐授秦州刺史。咸通七年(866)﹐高骈镇安南﹐为静海军节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广州江道﹐沟通交广物资运输。后入为右金吾大将军﹐除天平军(今山东东平北)节度使。 赏析
这首诗在炎夏读来倍感清凉安详。 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 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 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诗写夏日风光,纯乎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简介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将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蕴含着感情。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译文: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操劳。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 , 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8~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赏析
译文: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而且二者同处吴越地区,所以运用这个比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晰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赏析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生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
赏析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赏析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赏析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简介
王建,唐朝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赏析
在炼字上,1.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2.而?在?字,也较好。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用?在?字使秋思拟人化,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汉族,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简介
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人, 南阳人。早岁孤贫,博览经史。边塞诗派诗人.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年),也叫柳中元,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在哲学,经济,教育伦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荆公新学”,旗帜鲜明的标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同时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赏析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
风雪夜归人 。
作者简介
刘长卿 (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
赏析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来了我这个投宿的人。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简介
高适(公元702年-公元765年),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作文六:《古诗中的春夏秋冬》8100字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春
1.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5.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7.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8.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长歌行》
9.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0.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12.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1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14.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5.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6.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17.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8.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19.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0.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2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杜甫《绝句》
22. 渭城朝雨 浥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2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4. 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5.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其一
26.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27. 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8. 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9.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30.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钱起《春郊》
31. 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王维《鸟鸣涧》 32.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3. 杨柳阴阴细雨晴 , ,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34.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35.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36.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王涯《春游曲》
37. 日长雄鸟雀, 春远独柴荆。——韩愈《春雪》
38.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阳和: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 39.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 乐府古辞《盂珠》
40.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41.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42.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3. 南朝梁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44.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5.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46.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47.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48.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49.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
50.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51.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李白《古风》
52.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 昚 虚《阙题》
53.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刘 昚 虚《积雪为小山》
54.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刘 昚 虚《阙题》
55.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56.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杜甫《春运》 57.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58.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曲江对雨》
59.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腊日》
60.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杜甫《远怀舍弟颖观等》
61.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杜甫《清明二首》
62.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63.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64.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65.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66.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韩愈《感春五首》 67.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68.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69.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70.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71.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72.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3.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夏
1.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陆游《幽居初夏》
2.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司马光《客中初夏》
3. 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徐夤《初夏戏题》
4.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朱淑真《初夏》
5.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戴敏《初夏游张园》
6.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7. 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准时。——萨都剌《初夏淮安道中》
8. 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卢照邻《初夏且幽庄》
9.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李世民《初夏》
10.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2.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3.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4.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15.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16.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17.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18. 兴尽晚回舟,误入莲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19.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项链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20.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21.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白居易《首夏》
22. 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23.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贾 弇 《孟夏》
24.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大成《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25.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杜甫《夏夜咏》
26.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天。——王令《暑旱苦热》
27.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施耐庵《无名杂诗》
28. 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袁牧《所见》
29.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30.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31.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2.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33.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34.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35.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36.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37.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38.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39.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40. 携 扙 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秦观《纳凉》
41.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杨万里《夏夜追凉》
42.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苏舜钦《夏意》
43.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44.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45.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6.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韦应物《夏花明》
47.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王僧儒《侍宴》
48.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49.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沈 佺 期《夏晚寓直省中》
50.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51.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52.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韩愈《送刘师服》
53.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宴散》
54.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55.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张 蠙 《夏日题老将林亭》 56.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57.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
秋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5.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6.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7.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8.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9.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
10.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1.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白居易《中秋月》
12.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13.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1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志远《天净沙 秋思》
15.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夜曲秋登兰山寄张五》
16.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17.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18.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9. 返照入闾巷,忧来谁共语 ?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耿玮《秋日》 20.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1.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天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杜牧 《长安秋望》
22.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 《秋风引》
23.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24.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25.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 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 兮送将归。——《九辩》
26.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27.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28.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29.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30.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萧悫《秋思》
31.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谢 朓 《宣城郡内登望》
32.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浑《捣衣诗》
33.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范云《别诗》
34.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35.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36.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37.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8.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宋之问《始安秋日》
39.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湲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40.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41.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42.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43.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44.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5.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李白《赠庐司户》
46.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47.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48.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秋兴八首》
49.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秋兴八首》
50.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杜甫《秋野五首》
51.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杜甫《月》
52.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53.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54.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55.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钱起《题苏公林亭》
56.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57.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白居易《司马宅》
58.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
59.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60.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61.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施肩吾《秋夜山居》
62.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刘得仁《池上宿》
63.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戎昱《戏题秋月》
64.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偶题二首》
65.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 璟 《浣溪沙》
66.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67.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68.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69.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70.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71.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柳永《八声甘州》
72.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
73.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
74.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秦观《浣溪沙》
75.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秦观《秋日》
76.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秦观《木兰花》
77.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阿谁;何人。
——秦观《虞美人》
78.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秦观《满庭芳》
79.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辛弃疾《昭君怨》
80.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杨万里《秋凉晚步》
81.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周密《西塍废园》
82.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83.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84.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85.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 86.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王士祯《江上》
87.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88.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89.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90.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91. 常恐秋节至, 焜 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92.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93.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94.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
95.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96.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千秋。——李煜《相见欢》 97.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98.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99.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冬
1.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3. 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4.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 雨雪 瀌瀌 ,见 晛 曰消。——《诗经〃小雅〃角弓》
6.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8.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咏雪联句》
9.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10.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11.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12.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13.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14.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5.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16.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17.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8.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19. 斜阳疏竹上, 残雪乱山中。 ——韩 翃 《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20.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21.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22.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 吟》
23.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元稹《南秦雪》
24.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5.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26.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27.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刘驾《苦寒吟》
28.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9.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黄庚《雪》
30.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洪升《雪望》
31.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32. 云冻欲雪未雪,梅瘦将花未花。——康海《冬》
33.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王稚登《立冬》
34.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5.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 雪》
3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7.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8.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9.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陆畅《惊雪》
40.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作文七:《古诗中的春夏秋冬》900字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撷秀中学初二(1)班 叶语桐
春的到来,是必然的,却也是偶然的。那一枝出墙的红杏,便带给了过路的旅人一片春的遐思,他惊叹春的蓬勃,可春的到来,又那么突然,仿佛是一夜间便函可袭遍大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那一夜的春雨,竞引来了春的足迹,点染着荒芜的城池。春是活泼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尽显这的顽皮;春是多彩的,“万紫千红总是春”展示它的光鲜;春是含蓄的,“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难道看不出它的娇羞???可春终究要归去了,它的归去一如它的到来,竟也是那么突然,“春归正值花盛时”它去得竟这样快,让人来不及回味。
春还未走远,火热的夏便已姗姗地来了。那一枝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携来的却是整个夏天。夏是多变的,方才还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稍后便成了“山色空蒙雨亦奇”,真让人捉摸不透。更令诗人们叹赏的,是夏天的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那滂沱的气势也只有这热烈的夏才能迸发出来的吧!或许是夏的酷热逼退了人们出游的逸兴,清凉的夜便函显得犹为可贵。“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池塘边的闲情逸趣跃然纸上。
秋天像是存心要洗刷夏的热情,它的到来抹尽了所有生机,把凄凉留给了大地,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今晚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道出了游子的浓浓思乡情;“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却唱出了边塞军人的心声。秋,似乎总带着一点点萧瑟,一丝丝惆怅,
可菊却从不在乎,“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是怎样的豪情;“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又是怎样的霸气!这“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秋日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冬还未来,便已把素杀带到了人间。可那墙角却怎地生了几枝寒梅,迎着寒风独自开放。比起那皑皑的白雪,竟也毫不逊色。难怪卢梅坡叹它:“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看来真是如此。
不知不觉,春又近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虽已不同,却是又有了新的轮回,难道不该欣喜么?只是朱颜易改,岁月的流逝使人嗟叹。
那些掩没了的风花雪月,那些逝去了的春夏秋冬,却从古诗中隐隐透出它们的形貌,引人情牵。春去春又来,叹不尽的却是那些离合悲欢??
作文八:《古诗中的春夏秋冬》6600字
古
诗
中
的
春
夏
秋
冬
主编:No.120325
时间:2012年3月25日
出版社:谭四转
目录
1
前言…………3
春………..4
夏………..6
秋………..8
冬………..10
前言
2
3
Spring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4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
“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
“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这首诗写的是静景,然而静景偏于动处写:水流、花落、鸟啼,无一不是变动的景象。
5
Summer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6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
”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
7
Auturm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8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9
Winter
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
炯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10
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是一首乐府诗。王琦注:“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李白拟之而作。”(《李太白全集》)李白的乐府诗,不满足因袭模仿,而能大胆创造,别出新意,被誉为“擅奇古今”(胡应麟《诗薮》)。他的近一百五十首乐府诗,或“不与本辞为异”(胡震亨《李诗通》),但在艺术上高出前人;或对原作提炼、深化,熔铸出新的、寓意深刻的主题。《北风行》就属于这后一类。它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只有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才有生命力。叶燮的《原诗》又说,夸张是“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诗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说的都是生活中决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读者从中感到的是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事虽“决不能有”,却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写实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此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无怪乎胡应麟说李白的乐府诗是“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
11
作文九:《古诗中的春夏秋冬》600字
春,鸟语花香,花团锦簇;夏,烈日炎炎,荷花绽放;秋,秋高气爽,果实累累;冬,鹅毛大雪,冰天雪地。古诗中的春夏秋冬优美、典雅,令人向往。 春之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不知不觉得来临,天气转暧,万物复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如一双温柔的母亲的手,抚摸着树木刚发出的嫩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细雨蒙蒙,世间万物接受着春雨的洗礼,雨停后,世界仿佛奂然一新,清新自然,空气中夹杂着草的清香,花的芬芳。
夏之莲
忆莲,“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婀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荷花婀娜多姿,让我久久不能遗忘,莲那清淡的花香让我忘记夏天的炎热,只知道夏天空气中的清香。
对莲,“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莲那洁白高雅的身躯伫立在池塘中,莲似乎成了仙的象
征,淡雅,超脱世俗。莲在炎夏中盛开,谁还会记得夏的炎热,恐怕只记得那怡人的芳香吧~ 秋之夜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秋天的夜晚是多么的宁静,凉爽的风吹拂着我的脸庞。月高挂天中,河水因微风而起阵阵涟漪,是否忧伤,是否思念, 冬之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严寒的冬日,梅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在一片雪地中独立开放。“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在冬日给人们带来一丝生机。冬去春来,梅是春天的孩子吗,
春夏秋冬,在古诗中都饱含着诗人的情感,春——暧意,夏——激情,秋——忧愁,冬——寒心,尽在不言中。
作文十:《古诗中的春夏秋冬》3400字
古
诗 春
中 夏
的 秋
冬
编辑者:罗星宇
( 一 )春篇
春日的思绪;春日的情怀。
春思 唐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简析】 燕,指今河北北部的辽宁一带,当年是戍边之地;秦,今陕西一带,系征夫们的家乡。作品将少妇的心态刻画得逼真细腻。
【译文】 燕地的春草刚刚发芽,细嫩得像丝一样,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当你心里想着归家的日子,正是我思念你断肠的时候。春风与我不相认识,为什么要吹入我的罗帐里来?
忧国、伤时、悲己。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简析】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像,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这首诗以“风暖”一联饮誉诗坛,就全篇而论,也是一首意境浑成的好诗。 春宫怨 唐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简析】历来写宫怨的诗大多不着“春”字,即使是写春宫之怨的,也没有一首能像杜荀鹤这首那样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
【译文】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容颜;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 二 )夏篇
此诗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简析】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译文】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夏夜叹 唐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 三 )秋篇
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
秋风辞 汉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简析】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本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
【作者简介】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庙号世宗。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重要措施,曾建立汉乐府。采集民歌。刘彻在文学上曾提倡辞赋,重视收集各地的民歌、民谣,给我国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这带有民歌格调的《秋风辞》就象一株秀丽芬芳的奇葩,开放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苑囿里。
秋词 唐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赏析】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 四 )冬篇
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作者简介】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音调和谐动听。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 兵车行 唐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解】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译文】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
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
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
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
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
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
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
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
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
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
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
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
你没听说吗?
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
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
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
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
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
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
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
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
且说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
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县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
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
早知生男孩招来许多麻烦,
倒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
生女孩可以嫁给隔壁邻居,
生男孩尸骨埋在战场草地。
你没看见吗?就在青海头的那边,
自古来白骨堆成山,没人去料理。
新鬼含冤烦恼,旧鬼不停地哭泣,
倘若是阴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赏析】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 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 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 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 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 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 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 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