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客家围龙屋》4100字
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
——08工设(1)班 42号 黄俊添
一、客家围屋的起源。
1600 年前,为避战乱,客家先民一步三回头,淌着热泪,恋恋不舍离开大约
了中原故土,开始了艰难而遥远的南迁之路。赣江是南中国惟一南北走向的长江支流, 客家祖先就从这通道涌进赣南山区, 然后深入福建、广东。赣南围屋客家历史最鲜活的载体,更是客家研究最生动的物证。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客家”原是当地土着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身份原本就是相对的。外来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最后,终于反客为主。接着,又来了新客。后来的人,在先来人的眼里,自然被看作“客”。无论是“老客” “新客”,相处时间长了,先是别人称他们为“客家”,渐渐地,他们便自称“客家”,以区别当地的土着人群。他们住在围屋里,自称是“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即安全又能相互帮助,而且使中原的文化理念能继承下去,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和方式。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 今天的客家围屋已不再是客家人为保护自身所建立的居所,围屋内大多都已经不再住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客家围屋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
二、客家围屋的分布状况 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地方俗称:“三南”) ,以及寻乌、安远、信丰的南部,大致分布在江西靠近广东的那部分地区。此外,在石城、瑞金、会昌也有少量的小土楼和零星围屋;于都、宁都、兴国三县交界处则多为村围。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为集中的。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
三、客家围屋的主要特征
A、组合扩展性
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
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大房
子,无不体现其成组向前、向左右
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此模式在
选址开基之时,就藏下了其发展的
势头。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问
题发生纠纷,乃至宗族械斗。这种
扩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
达,开拓进取,不断向前的心愿。
B、主次分明,均衡布局 无论
房屋发展到多大规模,始终是以正
厅为中轴,以祖堂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对称发展。正屋、正厅的体量规模、装饰档次,各横屋和次厅均不能逾越。横屋房门均朝正厅方向开,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凝聚力的向心力,也体现了这客家人因远离中原故土而怀“慎终追远”的心态。
C、注重防卫,构筑奇异 在过去的岁月里,当平静的生活被战乱或宗族之间的争斗打断,围屋就会立刻成为保护族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军事堡垒。楼上
房屋之间,连通着许多小门,平时各过各的日子,紧急之下,家家开门就连成了一条抵抗外来入侵的大回廊。由于防御上的需要,使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以使既可以护卫自已,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又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住宅外墙很厚,除中间大门及横坪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并且窗户也开得少而且狭小,也有底层无窗的。但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样,就既可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已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舂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尚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D、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融 客家围屋讲究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融,追求人工与天然的统一,强调将建筑融入环境,与之相互衬托,追求理与情的统一。如门前长方形的禾坪,禾坪前半月形的池塘,后面的花坛,这样,由建筑、山水、花木寄情托性组合成颇具诗情画意的画面,体现着一种有情的感性色彩;门口的红色对联和窗户上的各色窗花,则又是一曲和谐的交响乐,既有激情澎湃的旋律,又有委婉舒缓的乐章,将理性与感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创作思维不仅呈现出极为多样化、多层次的独特审美形式的融合,又成功地完成了它的建筑任务。
四、客家围屋的构造艺术。
客家是汉族人群不断迁徙的产物, 他们大多在边远山区从事艰苦的开拓性事业。 因此,当他们又来到新的他乡开基立业时,往往不仅要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而且还要同土着和匪盗作争夺生存空间的殊死斗争,于是谋求安全和良好的防卫功能,便成了客家人体现出的那种强烈的防御体系。围屋是以防卫性为主要特征的民居,如何使围屋易守难攻,是造围屋者苦心孤诣之外所虑的重点。如厚实坚固的围屋墙体,大多外包砌砖石,内皮三分之二厚的生土墙砌至顶层楼时,便收分成环形的“内走马”,以便作战时防御用,就此便体现了两方面的构造艺术:一方面即保证了易受攻击部分墙体的坚
厚度,又利用了上部不易受攻击而显得过
厚的墙体,做成了一圈“内走马”,另一方
面则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争取到了实用
的防卫空间。又如燕翼围,为了防备长困
久围,墙体中甚至设计有四个斜向的“排
污道”,以便人出不了围或被堵塞排水沟
时也能将污便排出围外,可谓用心良苦,
尽善尽美。
围屋的细部艺术,主要表现在围内,尤其是“国”字形围的厅堂建筑中。因厅堂的好差或档次的高低,往往代表着一围或一姓一房的财富或地位。因此,祖堂或厅堂中的梁架垫木、门窗额枋,柱联柱础,天花板铺地等,都会尽其资财之所及、毕其工艺之所能,精益求精地进行装饰。如祠堂大门门面,一般为仿木构牌楼线脚装饰或雕刻,额书堂号或其他标榜门第出处的文字。厅堂内均铺砖,天井阶沿皆用巨条石打制。祖堂或正厅一般不设楼层,按传统祖位所在处,其上是不能置物住人的,因此,大多为梁架制作精美,下厅或前厅多用天花板,上绘民俗彩画,高级的还设有藻井;朝厅堂开设的门,绦环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兽,风格接近徽雕;天井两侧的厢房,则用六或八扇格扇门,窗户多为各种拐子纹与雕花相结合使用。厅堂内用柱不多,且有木质和石质之分,石质的往往四面题刻对
联,柱子上都有雕饰,且形式多样。此外围内用卵石拼铺的室外铺地花样,以及悬挑的走马楼也颇有些艺术特色。
客家民居建筑一般东西两面几乎不开窗,即使开窗,也都在窗户上方设计遮阳的飘檐或挡雨篷等,以防止太阳热辐射传人室内。此外,还充分利用外墙本身的厚度,将门窗凹进墙内,也起到良好的遮阳作用。至于屋檐,由于考虑到防台风,一般出檐不跃。在隔热问题上,客家民居还利用其厚实的外墙传热性能差的原理,阻止夏天的热辐射进入室内,冬季则可防止室内的热量向外扩散。因此,客家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非常适宜居住。
客家围龙屋建筑门前通设的一口半圆形的池塘,它既有实用之处,又有精神的寄托。一方面它具有取土建房、储存雨水和养鱼、灌溉、防火以及调节气候的实用功能。客家民居还通过村旁的小溪河流、菜畦田园、屋后的“风水林”起到遮阳护阴的良好作用。
五、客家建筑体现的文化。
独特的客家文化是中国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杰出的亚文化,研读客家文化,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其对美的认识。客家民系在发展中,不断追求对生活行为和方式的规律的认识,对生活行为和方式的求真构成了其全部美学思想的基础。客家人特别侧重于从实际的角度去审视“美”,因此客家建筑的美又与真紧密相关。客家建筑最多的是围楼,围楼的建筑形式呈圆柱形。而“圆”则具有形象美和意识美,因此,客家的建筑活动纳入了审美领域。人们把客家的土楼、
方楼、圆楼、角楼、围龙屋……统
称为“客家围”,这些客家民居是世
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
外国学者称其是“无与伦比的、神话
般的山村建筑”。日本建筑师称其是
“天上落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
菇”;美国间谍则认为是中国东南沿
海的巨大火箭发射场。围楼是客家
人来到南方初期的一种居民建筑形
式,多见于闽、粤、赣边境山区,在广
东数量是最多的。客家民居是我国五大民居之一,是最富造型魅力的建筑。宏伟、别致。圆中圆、方中圆、圆中方,蕴涵了阴阳八卦、三才五行,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以及无尽的想象和创造。无论圆楼还是围楼,都是客家人外圆内方人格的体现。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客家民居将相关建筑要素有机组合,创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东方建筑,按照阴阳对立等原则把不同层面进行整合,使建筑涉及到的各种要素完美协调地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和谐统一美。寻求从内容到形式、从局部到全局、从现象到本质的全方位关照,这与中国传统思维的最大特点之一??“天人相类”、“万物归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物我同一??是分不开的,二者皆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特殊体现。这种把零碎的建筑智慧构建成完美的科学体系,是更高层次的美学思维理论的产物。
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
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六、结语。
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体,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不仅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艺术家及众多的游客为之陶醉。面对那些早已与赣南山水融为一体,又仍然在静默中舒展着自我个性的围屋,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绵延不绝的气象, 也深深体味到它们于无声无息中释放出的沉郁、绵长的历史感。
作文二:《客家围龙屋》5200字
客家围龙屋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等,其中以围龙屋最具代表性。其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
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又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
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简介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历史起源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1亩=666.6666667㎡),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
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广东梅州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整体布局样式(所介绍的是狭义的围龙屋的布局样式)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然而梅州的客家围龙屋基本上都不是圆形的,是半圆形的,屋前定有一个呈半圆的水塘,水和屋最后合成为一个圆,这些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经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
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内部结构
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5333㎡)、10亩(6667㎡),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2万㎡)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现主要以承德楼为例展示围龙屋的内部结构。承德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是梅州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承德楼于1885年奠基至1896年完工历时十年时间,占地面积3780平方米,双层土木跑马楼结构,三堂二横一围龙,八厅八井十八堂,楼上楼下共有八十三间房间,分前园围风水池塘和后园围风水果树,整层呈椭圆形。)
注:跑马楼: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屋。它非常方便家人的起居活动,具有上通下达、一团和气的文化象征。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走廊是连接每围房间,厨房,客厅等地方的重要通道,客家人一般将各家各户的厨房设于底层,可能多达十来个,楼上则统一是民居,防火防油烟,右为厨房,每个走廊都会有一口天井。
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
围龙式围楼
也称半圆形围屋,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狭义的围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的兴宁、梅江区、梅县区等地,在东江流域以至珠江口流域的深圳都可以见到。
围龙式围屋是围屋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典型的客家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以及风水和哲学思想的具现。围龙式围屋一般背靠山坡而建,其结构以中间的正堂或堂屋为基准。正堂一般是二进至三进,呈方形结构,分为上堂、中堂和下堂(三进)。正堂左右两旁有同样是方正结构的横屋,简称为“横”。自正堂向外以同心半圆形的房屋结构一层层扩张,每一层称为一“围”或一“围龙”。围龙的层数和一侧横屋的排数一般是相等的。普通的围龙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中间有个正堂、两侧各有一排横屋、对应一层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一围龙对应两排横屋)、“四横双围龙”(两层围龙)等等,最多可以达到“十横五围龙”之多。
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圆形的水塘,使得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体现。
圆形围楼
典型:福建土楼圆形的围龙屋简称土楼、圆楼或圆寨,在闽西和粤东都有分布。由于其正圆形的外形和全封闭的设计,较早为世人所知。客家式圆楼可能是围龙式的客家围屋和闽南当地的福佬人的土楼结合的结果。和围龙式的客家围屋相比,圆形土楼具有更强的防御性功能。
修筑圆楼需要用到质地特殊的黄土,将刚挖好的黄泥堆放三个月,经过特殊的发酵过程而形成“熟泥”,再经过数道搅拌程序,将煮至融化的糯米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搅动,方能使用。
方形围楼
典型:四角楼方形的围楼主要分布在赣南和粤北,也称为四角楼。和圆形围楼一样,四角楼注重的是建筑的防御性,四条边上一般有二至四层的围楼,四个边角都是碉楼或炮楼,有如堡垒。中间仍然保持“三堂二横”的祠堂形式,或者浓缩为一间祖祠。
代表性的方形围楼有江西安远的东升围和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等等,东升围是中国最大的客家方形围屋,关西新围和燕翼围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椭圆形围楼
椭圆形围屋是将一般的围龙式围屋的前坪(本来是水塘的部分)也围起来,称为前围,从而成为一个类似于带跑道的足球场的形状。这种围屋比起围龙式围屋来也是更加强调防御性。
代表性的例子有闽西的长汀县涂坊乡的“为南堂”,以及台中东势的围龙屋群落。
设计特点
以围龙屋、土楼、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坚固性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安全性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封闭性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四角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家乡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
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这些客家传统民居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
文化内涵
传统的宗族观念
一方面,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几代人共居一屋,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如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风水讲究和建屋习俗
汉族人历来讲究民居的风水地理,客家人更秉承了这一传统。客家风水讲究“龙、局、水”三要素。客家人建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摆宴席,祭祀神灵。
作文三:《客家围龙屋》600字
挚友老邻居刘先生,微信发来一张祖屋照片,这是一座客家围龙屋,被当地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授予牌匾,悬挂龙屋门口,上书“客家围龙屋,兴宁黄岭大刘屋,客家大屋,始建于明朝末年”。 客家围龙屋,兴宁黄岭大刘屋,客家大屋,依山而建,顺势而下,气势宏伟,围龙屋前面有一口河塘,山水顺坡而下,流向屋前河塘,天然风水,山洪暴发,安然无恙,战乱匪患,可攻可防,香火鼎盛,安居乐业。 刘先生出生在大屋,后离开大屋,去省城发展。据刘先生回忆,大屋鼎盛时期,有几十户人家,百来人居住。时光流逝,岁月荏苒,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山村巨变,客家龙屋,谱写新篇。年轻一辈,学有所成,奔向省城,走出国门,发展事业。现大屋常住人口,寥寥无几,几户人家,老人留守,平时显得有些清静。 时代变迁,习俗依旧,亲情更深,族亲更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婚庆添丁,都在大屋举行。生了男仔,“响灯”庆典,张灯结彩,家族欢聚,高朋满座,烧鞭炮,放烟花,盛宴招待四方来客,共贺香火鼎盛,千秋万代。 过年过节,喜庆日子,大屋彻夜不眠,燃放鞭炮,对酒当歌,品茗畅叙。早年生活贫困,放鞭炮一串串燃放,此起彼落,零零星星,稀稀拉拉。改革开放,一夜春风,吹遍山村,吹进龙屋,告别贫困,山村欢歌。刘先生的父亲乘兴提议,绕围屋架设铁架,鞭炮沿围屋挂起,连续燃放,响个不停,众人拍手叫好,龙屋一片翻腾。 正月十五,刘先生侄子添丁,“响灯”庆典,鞭炮绕围龙屋挂起,绕一圈约一公里,绕上几圈鞭炮,燃放鞭炮,发射烟花,炮声阵阵,礼花满天,洒向大屋,金光闪闪,客家龙屋,今夜无眠,今夜灯火辉煌。
作文四:《客家围龙屋》800字
刘沅声客家泥塑 2017-02-18 09:42
主要分布在粤东梅州地区的围龙屋,是客家特色民居建筑系列中最具文化内涵的一种,它不仅是养育世代客家儿孙的温暖家园,还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内涵成为客家文化的生动载体和重要标志,也被列入“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
现存的千余座围龙屋,多为明清遗存,一般呈左右对称,前低后高依山而建,远望如一条条蟠龙盘卧于山坡之上。
围龙屋主要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面是半月形池塘,既有灌溉、养鱼、洗涤及消防等实用功能,又有蓄运、挡煞的风水内含。
中间是由上中下(或上下)三排带厅的堂屋和左右两边若干排横屋共同组成的主体建筑群,全屋核心在上堂厅,这里是敬奉祖宗牌位、祭祀祖先及举办红白好事的神圣场所。中厅则用于宗族议事和宴请宾客。下厅较小,联同大门及屏风,是重要的出入通道。大门两边有若干个小门(数量越多,证明家族越大),门前是长方形禾坪,是打场晒谷和小孩玩耍的好地方,禾坪左端是外大门(又称斗门),右端的小房子为磨房和存放农具。
后面是半圆形的“化胎”,形似孕妇隆腹,上镶无数鹅卵石,象征养育百子千孙。还有弧形建筑“围龙”,正中房间叫“龙厅”,专放锣鼓、狮头、习武器材等,其余房间都是厨房。“化胎”正中坎下设有五方“龙神”。
若家族中曾出过“人物”(指科举时代考取功名者),大门左侧禾坪上还会立有高大的石楣杆或楣杆夹,这是客家人崇文重教,勉励后人的“精神支柱”。
围龙屋(原创作品)
中国客家博物馆收藏(原创作品)
印尼客家博物馆收藏(原创作品)
被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收藏(刘沅声原创作品)
香港展厅(原创作品)
澳门展厅(原创作品)
深圳甘坑展厅(原创作品)
深圳博物馆展厅(原创作品)
陈家祠展厅(原创作品)
广州岭南会展厅(原创作品)
河南开封展厅(原创作品)
河南开封展厅 (原创作品)
迷你礼品装(原创作品)
迷你礼品装(原创作品)
刘沅声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作文五:《客家民居围龙屋探究》3900字
Exploring Civilian Residence “Weilongwu”
客家人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西晋以来几经战乱、饥荒,辗转南迁,一次又一次与新定居处的土著居民融合,直到宋元时期迁到闽、粤、赣交界区。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故有“逢山便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数代人的不断迁移,形成了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也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在新定居处生存。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客家民居围龙屋、土楼等,是客家建筑的集中体现。梅州,现存围龙屋大大小小几百座。客家围龙屋是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其殿堂式的结构、布局是古代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典型形式,是客家地区传统文化可见、可触、可感的具体呈现,它的奇特形式和其中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传统文化在特殊时空中的变迁与适应均值得深入研究。1984年和1985年,美国建筑学会委员、波士顿州建筑事务所著名建筑师、美籍华人孙鹏程博士率领美国民间建筑考察团,两次来考察客家民居围龙屋,对其神奇、朴实、雄伟、壮观及秀美惊叹不已,认为客家围龙屋是“世界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
一、围屋建筑的神奇壮观美
围屋建筑采用中原汉族建筑技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术,房屋主体群建筑与围墙之间的露天部分呈半圆形,称为“花台”主体群,围龙屋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相互对称、主次分明、布局规整、错落有序。围屋规格有大有小,大的建成九厅十八井,建造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十数年,里边有几十乃至几百个生活单元。进门沿中轴线依次为下厅堂、上堂、中堂,左右两边及中间“天井”,还有南北厅、上厅、下厅、花厅,又有骑马廊、门廊、后廊,房间有正堂间、横屋间、枕杠间、老人间,还有若干晒楼、厨房和浴室,大门前有晒坪、池塘、照壁,围屋前低后高,多层次的天井,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大门前的晒坪供晾晒和活动,池塘蓄水以供防旱、防火、洗涤、饮用以及净化污水,是自然生态的小循环。围龙屋具有坚固封闭的外围和严密的防御体系,对于天灾、人祸有着极其周密、精细的应对之道和防备手段。关起门来也可以维持相当时日的生存,一个大屋就是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在这里,小家庭的私密性要求被降到最低点,他们习惯于这种聚居方式,认为相互之间应便于照顾,大家庭的利益至高无上,围龙屋的形式很好地满足了客家人这种聚族而居的特殊要求。不仅保证了他们在深入蛮荒之
梅县丙村温氏祠堂
of Hakka
「张志祥
Zhang Zhixiang」
地后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因其具有封闭性、独立性,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和同化,因此虽历经时代沧桑和地域环境的巨变,仍然保持了固有的社会
生态系统,神奇壮美,内在美和外在美得到较好的结
合,层层叠叠的院落、空间丰富的变化,鹅卵石,组群严密、门众多、方圆规整,与其说是一座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这么多人在这样一个空间聚族而居、和谐相处,相比于当今居住在小单元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二、围屋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客家围龙屋的美在于围屋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人工融合自然,不仅创造了理想的生态环境,也给予人美景天成的感觉,创造了“虽由人作,犹如天开”的佳境,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围屋建筑材料多为土、泥、砖、石、木材,墙脚为块石干砌,外墙为夯土墙或泥砖,不管是夯土或预制好的泥砖都在里面掺进纸浆、黄糖、柔杆等,以增强其牵引力,木材多用于屋架门窗,屋顶采用散热快的瓦片在屋顶重叠,以达到遮风挡雨、躲避阳光的功能。这些材料就地取材,天然、透气性好,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都不会产生危害,从而创造了与自然融合的原生态环境。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
三、围屋建筑内部的装饰美及文化内涵客家民居围龙屋的装饰设计带有浓厚的地心悦目;雨天或晚上,烟雨朦胧,充满诗情画意;屋后门前,绿树掩映,山花怒放,围龙屋依山势起伏,蔚蓝色的天空下,层层白墙与梯田遥相呼应,小溪从门前蜿蜒流过,人们穿梭
装饰
其中,构成一首美妙的田园交响曲。这种奇异、幽美、秀丽的围屋景致,令人陶醉。围龙屋在客家地区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充分体现了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的韵律美,它不只有音乐般的旋律,也有诗一般的韵致和舞蹈般的节奏。它的旋律、韵致、节奏,不像音乐是通过流动不像诗是通过文字组合的展示,而是通过特定的建筑艺术形象,通过造型、线条、色彩等,表现出一种大小、高低、方圆、曲直、黑白等的有序变化,让人陶醉其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充分体现了自然、建筑与人共存的理念。
2006年伍月 总第157期
的旋律,不像舞蹈是通过变化的形体语言,也
Artistic Features of Puppet Show in Taishun, Zhejiang
「潘志琪
Pan Zhiqi」
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娱乐场所)
和促成了温州尤其是泰顺提线木偶艺术的成型。
明清时期,泰顺木偶戏胜况空前,有木偶剧团108个。泰顺民间三魁、筱村、泗溪的有关宗谱记载:“宋代已有木偶戏,南宋时曾赴临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县约有一百二十多家戏班。” 同时还出现木偶世家,如周德家传木偶戏已有13代,黄宗衙家传已有12代。
二、泰顺木偶戏艺术特色1. 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泰顺木偶戏题材广泛,涉及武打戏、文戏、审案戏等样式,戏剧内容主要可分为包括“神戏”与“史戏”的传统剧和现代剧。
神戏有《陈十四娘娘收妖》《、水漫金山》、《火焰山》《、无底洞》《、哪吒下山》《、父子会》、《水帘洞》、《真假美猴王》等剧目,史戏有《杨家将》《、二度梅》《、包公审案》《、辕门斩子》等。大多以歌颂善良、勇敢的先人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事迹,教育子孙后代传承优秀的民族美德为内容。 现代戏则有《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奶头山》、《林海雪原》、《半夜鸡叫》、《扬立贝》、《一根绳子》、《审椅子》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剧目是由当地享有盛名的红星木偶剧团排演的。儿童剧目有《小花鹿》、《这里没有你的份》《、九峰激战》(指泰顺九峰)等。据曾任新生木偶剧团团长的周德任老先生介绍,泰顺新生木偶剧团解放初期上演的剧目有二三百个,有些是他自编的,如《解放一江山岛》、《两双鞋子》等。而且泰顺木偶艺人在长期的
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隋代,木偶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完善。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 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宋朝孟元
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数千人”,宋朝木偶戏的繁荣还表现为品种繁多,已出现了药发傀儡、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到了明清,木偶艺术继续发展,形成了各种支派和具有各种地域特色的木偶剧种。
繁荣于明清。在《泰中对泰顺历史是这样开自科甲肇兴,人才巨族矣。”宋朝,泰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为木偶戏传入泰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宋末元初的战乱,南宋时期杭州文人、艺人纷纷逃往浙南山区避难,同时也把木偶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带入山区,这是泰顺提线木偶戏产生于宋末的外在动因。 另外,历史上泉州移民曾几次大举迁入温州,发展相对普及和成熟的泉州提线木偶艺术也随之来到温州,并且跟温州地区原有的提线木偶艺术交流融合,影响
装饰
2006年伍月 总第157期
方文化底蕴,它反映着客家人的风俗、爱好、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围屋的上堂供奉着祖宗牌位,祭祀香火不断,中堂供族人议事,纵横天下古今,下堂东坛铜鼓八音婉转悠扬,喜事办得排排场场,丧事也办得体体现面,不愿让环境罩上阴郁的愁云。内部装饰构件更是完美精湛,其木雕与彩绘相得益彰、互相映衬。木雕与彩绘多用在梁柱、门窗、栏杆等地方,采
用浮雕、镂雕等写实而又有装饰变形的手法去表现各种物象,反映客家人对吉祥、兴旺、长寿、富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手法多样,雕刻与彩绘的内容广泛,以神话、风俗、花草、动物、人物为主,并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木雕有的为浮雕,有的采用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手法装饰,异常精美,彩绘造型比例适度、线条流畅、形象细致传神、生动逼真、布局虚实相间、疏密参差,显得秩序井然,毫无呆板之感。主题内容为民俗、伦理等,形式大致分为利用谐音造型和形象寓意的象征手法,表达多子、多福、富贵、如意、繁衍昌盛一类封建意识较浓的思想内容,主要造型有蝙蝠(与福谐音)、龙、凤、石榴(寓意多子)、牡丹(富贵)、桃子(长寿),另有一些房梁上直接写上文字配以纹样,如:百子千孙、平安富贵、财丁兴旺等。色彩多以红色、赭石、黄色为主,给人以富贵堂皇之感。在从每一装饰的立意取向和造型
又对本地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其高雅精美,堪称民居建筑的奇观。围龙屋凝聚着客家人勤劳俭朴、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客家围龙屋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产物,绝非全面落后的反映。在围屋发展时期,客家人居住地区的生产手段原始落后,但意识形态却很超前。客家围屋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的神奇结合,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着深刻的内容,形成极工整的秩序构图,那错落有致、雄浑古朴的韵味,秩序井然、规模庞大而浑然天成的气势,也体现了这个历史时期客家建筑的时代风格,值得我们挖掘、借鉴,并加以发展。【 /////////////////////////////// 】
围龙屋抬梁式
结构概括中显示出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
张志祥 广东嘉应学院美术系
作文六:《[游记]客家围龙屋形式》4800字
[游记]客家围龙屋形式
作者: 来源:
客家围龙屋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而坪山镇的客家村落主要以“方屋围”式建筑,规模有大有小,风格各异,保存好坏程度也各不相同。最出名的为大万围大万世居、禾场头的仕泰公祠、丰田村的丰田世居等等。
坪山客家围屋就其建筑渊源而言,属于梅州客家民居一系。从功能上看,除栖身外,还偏重于防御。举族而居,高墙合围,墙上设有哨口和抢眼,墙顶辟有巡道,类似于城墙,四角筑碉楼;在选址上,既讲究天人合一,又兼顾风水。丰田村的丰田世居,背靠古木参天的朱古岭,整个围子都处在绿阴环抱之中,加之门前一池荡漾的碧波,其气势不逊于旧时蜀国里的卧龙山,气势非凡。在建筑结构上,围屋承袭了中原传统民居的架构、墙体和斜坡屋顶,根据南方气候特点,以“四扇三间”为基本建筑单位,形成“三堂两横”为核心的家居单元。平面布局上,层次分明,左右对称,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主要的建筑屋都在中轴在线布置,陪衬建筑均设于主建筑物的两旁。然而,坪山客家围屋,其建筑时间毕竟距历史上的“第三次迁徙”有几百年历史,因而,其建筑结构及风格都有了微妙的变化。坪山客家围屋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墙内的建筑立面上,不再是清一色的平房建造,有的在上堂或正堂间造成二层楼房,也有的在中堂的正堂内加半层阁楼;二是横屋与正屋间,横屋与横屋间,用天井和巷道分隔的立意更为鲜明,天井成了堂的框架,巷道成了围内的交通网络;三是有的民居防御功能渐次淡化,更为讲究美观舒适。坪山的鹿岭世居等,带有浓郁的侨乡风格,堪称围屋形制向现代居宅过渡的版本。四是宗祠作为结构围屋的核心,不再像法则一样得到强调,也允许建于围屋之外,如:坑梓镇(原属坪山镇)的新乔世居,它的宗祠———江厦堂,就建于围屋外;五是雕刻、壁画、彩绘等这类装饰艺术在建筑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凡举瓦檐、梁栋、屏门、窗匾、廊墙均有工匠的巧夺天工的赋形,令人叹为观止
而作为进出口的门架,制作也比较特别,是用四块大理石或花岗岩石块筑成一个门字,再在上面“钟”墙体,非常坚固。而上下两块大理石在适当位置钻有孔,作门板转动轴的上下套。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一、坚固性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
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二、安全性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坎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三、封闭性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四、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客家围龙屋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而坪山镇的客家村落主要以“方屋围”式建筑,规模有大有小,风格各异,保存好坏程度也各不相同。最出名的为大万围大万世居、禾场头的仕泰公祠、丰田村的丰田世居等等。
坪山客家围屋就其建筑渊源而言,属于梅州客家民居一系。从功能上看,除栖身外,还偏重于防御。举族而居,高墙合围,墙上设有哨口和抢眼,墙顶辟有巡道,类似于城墙,四角筑碉楼;在选址上,既讲究天人合一,又兼顾风水。丰田村的丰田世居,背靠古木参天的朱古岭,整个围子都处在绿阴环抱之中,加之门前一池荡漾的碧波,其气势不逊于旧时蜀国里的卧龙山,气势非凡。在建筑结构上,围屋承袭了中原传统民居的架构、墙体和斜坡屋顶,根据南方气候特点,以“四扇三间”为基本建筑单位,形成“三堂两横”为核心的家居单元。
平面布局上,层次分明,左右对称,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主要的建筑屋都在中轴在线布置,陪衬建筑均设于主建筑物的两旁。然而,坪山客家围屋,其建筑时间毕竟距历史上的“第三次迁徙”有几百年历史,因而,其建筑结构及风格都有了微妙的变化。坪山客家围屋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墙内的建筑立面上,不再是清一色的平房建造,有的在上堂或正堂间造成二层楼房,也有的在中堂的正堂内加半层阁楼;二是横屋与正屋间,横屋与横屋间,用天井和巷道分隔的立意更为鲜明,天井成了堂的框架,巷道成了围内的交通网络;三是有的民居防御功能渐次淡化,更为讲究美观舒适。坪山的鹿岭世居等,带有浓郁的侨乡风格,堪称围屋形制向现代居宅过渡的版本。四是宗祠作为结构围屋的核心,不再像法则一样得到强调,也允许建于围屋之外,如:坑梓镇(原属坪山镇)的新乔世居,它的宗祠———江厦堂,就建于围屋外;五是雕刻、壁画、彩绘等这类装饰艺术在建筑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凡举瓦檐、梁栋、屏门、窗匾、廊墙均有工匠的巧夺天工的赋形,令人叹为观止
而作为进出口的门架,制作也比较特别,是用四块大理石或花岗岩石块筑成一个门字,再在上面“钟”墙体,非常坚固。而上下两块大理石在适当位置钻有孔,作门板转动轴的上下套。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一、坚固性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二、安全性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
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坎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三、封闭性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四、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家乡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家乡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作文七:《客家民居…围龙屋》5100字
客家民居…围龙屋
客家民居…围龙屋
2011年05月18日
广东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一、方形围楼
方形围楼有多种形式,如闽西式方形土楼和粤北的方形碉楼等等。方形围楼又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分。“闽西式方形土楼”,是指用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围内各层多为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筑,它对外封闭、对内敞开,庞大的外观,如同一座坚固的土堡。这种方形围楼在与闽西邻近的广东饶平、蕉岭、大埔、丰顺有零星分布。
大埔湖寮蓝氏绳武楼(方楼)
二、圆形围楼
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饶平上善许氏启明楼(圆围楼)
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
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三、半月形围楼
半月形围楼主要分布在与闽西交界的广东大埔、饶平等地。饶平的饶洋、上饶、上善数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县东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围楼,外形与兴宁、梅县地区的围龙式围屋的后围相似,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高二层,第一层为单元式住房,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粤东半月形围楼多见单围,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环内空旷的半月形围楼,空地作为晾晒东西和举行活动的空间。
大埔桃源谢氏德馨堂(半月楼)
四、椭圆形围楼
椭圆形的客家围楼,据深圳博物馆黄崇岳、杨耀林先生调查,发现六座。饶平饶洋蓝畲村的泰华楼,与“闽西式”通廊房结构的圆形土楼相比,在外形上有所变化。兴宁黄陂石氏中山公祠、罗岗刘氏恒丰楼和大埔湖寮黄氏中宪第,外形虽呈椭圆形(中山公祠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筑结构与“闽西式”圆形土楼有很大的差异,平面布局与围龙式围屋比较接近。
饶平饶洋蓝氏泰华楼(椭圆楼)外景及内景
五、八角形围楼
八角形围楼,是方形、圆形土楼的综合体,其建筑方法、用材和建筑结构与圆形土楼最为接近,而其施工难度要大得多。建筑这种多棱角的楼宇,就居住使用面积和舒适便利等方面与方形、圆形土楼相比,看不出其有优越性。这可能与风水有关。八角形土楼仅在广东饶平发现两座,其中三饶南联村道韵楼内的黄氏居民,操潮汕语,但他们认同其祖先是客家人。
饶平饶洋詹氏听捷楼(八角楼)外景及内景
六、围龙式围屋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
,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
兴宁宁新刘氏大刘屋(围龙屋)
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有一部分围龙式围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外横屋前后建碉楼,碉楼往往高出堂屋一层,故又称之为“四角楼”或带四碉楼的围龙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围数的多少,取决于家族的发展状况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时仅一围,以后不断增加。
七、四角楼及其他角楼
分布于粤东北地区的四角楼,与“闽西式”方形土楼和赣南“土围子”有着渊源传承关系,更突出其防御功能。
兴宁罗岗袁氏善述围(四角楼) 新丰梅坑潘氏儒林第
(六碉楼、一望楼的长方形四角楼)
四角楼的主要特点是方形(更准确地讲是长方形)围屋四角加建碉楼。四角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变化多端,粤东与粤北两地又有各自的特点。
粤东四角楼一般中轴为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横屋和上堂外墙相连成围,四角建高出横屋和堂屋一至二层,即二至三层的碉楼,碉楼凸出檐墙一米多。正面三门,中间(堂屋)为大门(正门),左右两侧横屋为小门(侧门),门前与围龙式围屋的布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护墙、半月形池塘。禾坪两头建出入“转斗门”。有些四角楼中间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间,四周杠屋环列,这种布局有利于防卫,如兴宁岗背“躲世围”,当地传说,每逢战乱或闹匪,附近村庄的居民迁入该楼躲避固守。
粤北和河源四角楼更富于变化,除碉楼顶装饰呈各种锅耳状外,有带二碉楼、四碉楼、六碉楼或八个碉楼和一望楼者。
八、堂横式围屋
堂横式围屋,其基本结构在中心轴线上为二堂(厅)或三堂,最多者达五堂,两侧加横屋。这种传统屋式粤东客家人称之为“府第式”,福建称为“五凤楼”。此类住宅对地形适应性强,比较适合人们聚族而居、几代同堂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分布地域广、数量多。它与围龙式围屋的主要区别在于后面不带花头和围龙,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结构与特点:保持中原地区四合院、殿堂式结构组合特色,即厅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为一体,既完整,又实用。
兴宁新陂刘氏五堂屋
(堂横屋类型)
堂横式围屋的造型特征,是以中轴线上的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三位一体的厅井空间,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图,横屋偶数对称。整座楼宇的造型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高横屋低。由于整体结构高低有序,屋顶瓦面层层错落,成叠式瓦面,一般为五叠,一层层的瓦顶瓦檐有如五凤展翅,故有人将其称之为“五凤楼”。
九、杠式围楼
杠式围楼是客家民居中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因其纵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称杠式围楼,又因纵列式横屋如同轿子两侧之杠杆而得名。杠式围楼最
少有二杠,多至八杠。在杠式围楼中,堂屋被夹在杠与杠之间,显然夸大了“杠”,缩小了“堂”,抬高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决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须正对大门。
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杠式楼)
杠式围楼与围龙式围屋在建造原则上有所不同。围龙式围屋是先建堂屋,后建横屋和围龙,随着家族的兴旺不断向外扩展。而杠式屋的建筑原则是,根据经济条件,首先建造最简单、实用的杠屋,留出空间待经济条件许可后再
另一因素是受到风水地理的影响和限制,风水先生根据阴阳五行测建造祖堂。
算建造屋式,如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杠屋,根据山形,在边杠屋末端加建围龙,围龙仅包一半,并未围拢并且在堂屋后檐墙两侧挖圆形水井象征牛眼,成了“牛角屋”。杠式围楼,在粤东的梅县、大埔分布较多,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区的杠式围楼多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小巧玲珑。
十、城堡式围楼
城堡式围楼,外墙用“三合土”夯筑或青砖垒砌,是东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横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并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优点发展起来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兴梅客家民居堂屋、横屋、禾坪、月池、转斗门的主要结构,四周被二层围楼包围起来。有些围楼在保留四角碉楼的基础上,在后围中央增建“望楼”,望楼是全楼的最高点。围楼顶层周围建成通廊“走马楼”。
深圳坪山曾氏大万世居(城堡式围楼) 深圳龙岗李氏正埔岭(城堡式围楼)
围楼外部装饰有两大特点:一是四周檐墙上建女儿墙,檐额用青砖砌作数层菱角牙子;二是碉楼、望楼顶端两侧(山花)大都做成“锅耳”状,并有挑头装饰。内部结构的建筑形式有较大的变化,围楼四周(前排称倒座)是二层或三层高的单元式住房,内低外高,通常是一厅、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横屋多为二层高的单元式房间。正门楼占一单元,进入大门穿过门厅为
天街,天街将围楼和堂屋、横屋隔开。有些大门内建仿牌坊式建筑,上有灰塑图案和石刻。
十一、围村
围村,就是将一个村庄用围楼或围墙围拢起来,故有人称之为“寨”。围村深沟高垒,固若金汤,显然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客家围村的分布主要在客家人与潮汕人或广府人的临界点或杂处地。在粤北和深圳、香港地区有较多的
实例。
深圳横岗西坑围(围村) 深圳龙岗刘氏田丰世居(围村)
深圳的客家围村,既受广府围村的影响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传统。主要特点是横纵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围楼或围墙包围起来,平面呈方形,四角设碉楼。围内的住房多为单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齐头”(一厅一房)。单姓围村在中轴线上设祖公堂,而多姓围村则各有祖堂。大门口有禾坪和池塘,这是与广府围村的主要区别之一。
客家围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规则的圆形。围内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较凌乱。此外,围村内的住房有单间式的,也有堂横屋和单元式的,还有一间房中间建隔墙成了套间或“背靠背”前后开门的,形式多样。而粤东丰顺建桥围村则四面环水,围内是一座座独立的堂横屋。
十二、碉楼
在粤东、粤北以及河源、惠阳、深圳和香港等地区所见的客家碉楼,大都与围楼、围龙屋或“斗廊屋”结合在一起,且多为四角楼。惟独在粤北始兴等地区可见独立存在的大型碉楼,建筑占地面积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层高。碉楼内有天井和水井(少数无天井),有的还设有祖(神)堂。每层楼均为通廊式单间房,有木楼板和走廊。外墙用大卵石和青砖砌筑,厚1米有余,特别坚固。全楼只有一个大门,条石门框,内装铁皮木门、木杠、铁栅等四五重屏障,门上还有防火水槽,真可谓固若金汤。一个村可建几个互为犄角的碉楼,以保护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贼或战事,村民们便扶老携幼进驻碉楼。这也是粤北客家建筑文化中的一绝。
始兴太平曾氏憩春阁(碉楼) 始兴太平曾氏万福攸崇楼(碉楼)
十三、中西合璧式围楼
中西合璧式围楼的建筑年代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的产物。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他们受到南洋各国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响,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动,如有些屋式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如梅县南华又庐、万秋楼、联芳楼等。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
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梅县城北李氏联辉楼
(中西合璧式围楼)
十四、自由式围屋
所谓自由式,是指没有明显的布局规律的一类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并结合财力和用地情况,建造居住舒适、外形美观而又符合客家传统民居风水学中阴阳五行理念的建筑。
梅县梅江黄遵宪故居人境庐
(自由式围屋)
十五、香港客家围屋
香港地区客家围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横屋、杠式屋、凹字形排屋以及城堡式围楼和中西合璧式围楼等。
客家人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区以及元朗大旗岭、八乡、十八乡等以杠屋、凹字形排屋最为常见。杠屋小型化,仅见单杠和双杠二式。单杠式在距前檐墙数米处建与前檐墙等高的围墙,围成前院,开侧门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区分布最广。所谓“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单元“锁头屋”连结而成。
中西合璧式围楼以崇正新村最为集中。
城堡式围楼仅见沙田山厦围一处。
柴湾罗屋是吸收广府居住文化较为典型且年代较早(清康熙年间)的斗廊屋。
元朗阴华居、岭梅庄和杨家村年代较晚,均建于清末,它们是典型的粤东式堂横屋。
荃湾陈氏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三栋屋,形式较为特别,它的平面布局是介于堂横屋和城堡式围楼之间的一种形式。
作文八:《市客家围龙屋》1700字
深圳客家围龙屋导游词
客家民系是中国八大民系之一,也是广东三大民系之一,他们的村落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围龙屋".深圳市现存200余座,仅龙岗区各镇保留下来的就有100多座.占地从几千平方米至两万平方米不等.其中龙岗罗氏"鹤湖新居"坪山曾氏"大万世居",占地面积均在2.5万平方米左右,可谓是客家围龙屋之"最".在去客家博物馆的路上,就让我跟大家介绍一下客家人的渊源历史和客家围龙屋的基本特征吧.
客家人历史渊源和客家精神
说起客家人,就不得不提到客家人得名的由来.俗话说"有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似乎客家人跟山有着十分特殊的缘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客家人的祖先原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从秦朝末年开始,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各种原因,很多中原人纷纷南下迁徙,另谋生路.在千余年的时间里,他们避往山区,聚族而居.因为一心不忘祖先根基,他们称自己为客人,久而久之也就被叫成了"客家人"
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自己的客家文化和广阔的社会区域,从而成为汉民族的一支人口众多,分布甚广,英才辈出的客家民系.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客家精神:四海为家,刻苦勤俭,崇尚忠义,敬祖睦宗,重教崇文.目前,广东大约有2100万人讲客家话,全世界约有6500万人使用客家话.世界客属大会曾经在多个地方召开,高朋友云集,热闹非凡.
深圳客家人与围龙屋建筑
虽然深圳的考古发现显示在五六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活的足迹,但客家人徙居在此的历史最早只能追溯到800年前的宋末元初.而大规模成批的迁入,则是在清代1684年下令招垦时期,所以现存的客家民居主要始建于清代中后期.为了保护围龙屋古建筑,深圳市已经把它列入文物保护范畴.被界定为一级保护的客家民居有10处,2级的有26处,3级的有28处.
围龙屋的建筑非常独特,整体布局以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建筑结构,或是方型,长方形的城池结构为住.房间与房间首尾相连,整个大院只留一个出口供出入,既可互相照应,又容易防御攻击.由于所有的房间大门都向内开,整个建筑外墙将所有房间都包围在内,而且首尾相连,恰似一条巨龙,故此叫"围龙屋".由于世代相居,新成长起来的一辈和新搬过来的族人在原来的围龙屋外又盖起了新的房屋,而且同样是首尾相连,只不过规模在内围之上,将内围龙屋团团包围起来.内围和外围有天井相通,屋顶上也有岗亭和甬道,构成了一个既可作为居住地带,又可作为防御工事的独特建筑.围龙屋所用的建筑材料也非常特别,不是用传统的土砖建造,而是用加了糯米浆,稻草,甚至是蜜糖等材料,这样就能增强泥土的黏性,使围墙更加坚固耐用.
围龙屋前通常会有半月形的池塘,一是可以蓄水,防火,二又可以养鱼,符合广东人"有水即为财"和"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
客家民俗博物馆(鹤湖新居)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抵达了位于距离深圳约28公里的龙岗镇罗瑞合村,即将参观的客家博物馆也就是鹤湖新居,是龙岗地区目前保留最为完整的客家民居之一,也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
鹤湖新居始建与公元1817年.历三代,数十年建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内部结构严谨,造型别距特色.最兴盛时有四代同堂,千人居住.
围墙内民居呈"回"字型,整座建筑群由内外两围相套而成.外围平面前宽后窄,就像一枚古代的银锭,内围有高墙与外围相隔,平面呈正方形.一条中轴线上,地势从低到高,有下,中,上三堂.围龙屋内部布局错落有致,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九天"就是指九条天街,"井"就是天井,"十阁"就是指两个"望楼"和八个"碉楼","走马廊"指的是在围屋的后墙上,并靠外一边都有一堵高1.3米的墙,两墙之间一条宽40厘米的人行过道.
我们在鹤湖新居可以通过杰出人物榜,看到民族英雄文天祥近代革命家廖仲恺,十大元帅之一的**,当代商界曾宪梓等众多文学家,科学家.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客家人的骄傲.
如今的鹤湖新居展出了民间的酿酒坊,水车,榨糖机等农用工具,设有客家婚俗展,举办过国际摄影节,客家文化节,随着多部反映客家生活的电影,电视剧在这里拍摄,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海外人士会回到中国,会到这里寻根.
感谢大家的配合,接下来请自由拍照半小时后于门口集合上车,谢谢!
作文九:《客家围龙屋简介》2100字
客家围龙屋简介
俗语说“有山必有客,有客必有山”。自古客家人都是逢山而居的,历史上的客家人都是由于做官升黜而迁徙。客家人原本祖籍北方,一般祖上都是大官,官宦之家名门望族,但是由于朝庭政事变故而被黜迁至南蛮山野之地。客家人比较聚集的地区是我国南方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以及贵州等省。因为客家人的祖先是北方的名门望族,做官为臣,故重男轻女思想比较重。在这种封建顽顾思想的指导下,客家人入乡随又与当地文化交融之后便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最终要得是围龙屋反映的客家人的精神,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
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在现在,客家人建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摆宴席,祭祀神灵。
这就是关于客家文化中客家围龙屋的整体内涵。
作文十:《巨型客家围龙屋2》400字
巨型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
鸿都小学 501班 罗嘉源
梅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客家围龙屋是非常有名的。客家围龙屋,被国际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式之一,堪称世界第一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仁厚温公祠。
仁厚温公祠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丙村镇群丰村,是梅州地区最古老、最庞大、最为典型的客家围龙屋:他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好几代人住在这里;它有390间房,占第一万多平方米,相当于两个国际足球场。它已经被写入两本书,还上过中央电视台呢!
温公祠的围屋有102间房围屋的形状像长龙,美丽像彩虹,这是客家围龙屋独有的文化内涵。
温公祠有两棵生长了四百多年的苏铁,一棵都要三十个人手拉手才能围住它,真是巨大无比!中科院的植物专家说:“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也是罕见的。”
温公祠反映了客家历史的内涵,概括了客家社会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它是客家围龙屋的最好的代言人。
仁厚温公祠是令人震撼的巨型古民居,让你目睹被誉为“世界第一绝”的客家围龙屋的独特风采,让你看到有客家风情的民俗展室,还有两棵巨大的苏铁在迎候你。来到叶帅故乡梅州,展馆了巨型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就会让你大饱眼福,不虚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