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每个人都有,它就像梦一样,有的记忆可能随即就忘,有的记忆可能 终生难忘,而我也有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记得那是在一个夏天,一个上学的雨天。那天早上正下着磅礴大雨,雨滴 碰击着地面的声音早已成了下雨乐曲的伴奏。突然,一个小妹妹因路滑跌倒, 脏水毫不客气的四处溅来。而路上的行人们都穿着雨衣,提着雨伞,可就是没 有一个肯去扶这一位摔倒在地的小女孩。此刻,我的心中一片凉意:多一事不 如少一事。再说了,帮助这个小妹妹的话也会耽误我上学的时间的!对,不帮。 可是,我也是一个少先队员啊,老师常常教诲我一个人要乐于助人,才是一位 好人!那,还是帮助这个小妹妹。此刻,我一言不发,走上前去,二话不说地 背起了小妹妹,一边问她痛不痛,一边又背着她走向学校的医务室。谢谢啊! 这位小妹妹刚到了校门口,已经开始向我道谢。这份甜蜜已经无可比拟的印在 了我的心中
那一天我虽然迟到了,却依旧的感受到了甜蜜。这就是我那无法抹去的记 忆,每想起它,也会提醒自己:乐于助人!
上海上南三村小学五年级 :屈子熙
《抹不去的记忆》7500字
抹不去的记忆
漫漫人生,往事如烟,人世间有过的故事,未曾随时间而消逝,曾经的错愕,曾经的浪漫,曾经的苦辣酸甜,成了一道抹不掉的记忆!
?捡狗屎?的党委书记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当干部是一种时尚,也被当作时下人生的追求。而已经当上干部的人,总想变着法儿表现出与众不同,希望一露脸就抢眼。那时的家乡,刚刚用黄土与沙石,修建好了一条,通往异村他乡的沙土路,路中间满是黄土沙石,路两边却青草依依,一脚踏上去,溅起黄灰飞扬,飘落在路边,给草抹上了一层细灰,微风一吹,又轻轻地降落在地下。天长日久,路边积压了一层厚厚的灰,看上去轻轻柔柔的,脚一旦踏上去,却展示出爆炸力,虽然那路不能与当今的水泥柏油路比,却是别有一番风味。对于一个一辈子没出过几次门,见不上大世面的乡里人来说,这路就是天字号民心工程,是党给人民修建的幸福路。那时,经济发展步履蹒跚,偏僻的山村能修上这样的路,无疑是给家乡人长了脸,也带给了他们的自信,有了这样的路,大姑娘不愿外嫁了,小伙子找对象也容易得多。
那时的乡不叫乡,叫人民公社;村也不叫村,叫生产大队;组更不叫组,叫生产队。到大队蹲点的人,叫办队干部。来大队蹲点的人姓杨,是公社党委第二书记,一个党委书记,下乡亲自蹲点,算是个身份显赫的人,他的到来,着实让家乡响亮了一回。职务摆在那里,身份摆在那里,权威也就摆在了那里。然而,最吸人眼球的,不是他的头衔,也不是他那仪表堂堂的外貌,而是他经常反着提在手上的,一个小小的锄头片子,和一只小小的粪箕,那是他的标志性道具,专门用来捡狗屎的,他捡狗屎样子很特别,随时带上行囊,沿途一路捡来,捡到半粪箕的时候,就捣碎放入路边的农田里,他还特意用泥巴将粪搅拌均匀。我知道,那是防止别人再捞上来,过秤记工分。为此,有人琢磨起这位书记,认为捡粪支农倒不一定是真,塑造亲农爱民的政治形象,恐怕一点儿都不容怀疑,这正是他要的政治效果。
不过,这位公社党委第二书记,也颇能干事儿。他头脑灵活,工作热情极高,总能想出一些办法,鼓捣出讨老百姓喜欢的事来。这不,去年冬天,他拉网似的,组织全大队上千号民工,硬是苦干了一个冬天,修建了一条贯穿全村的,黄土泥沙机耕路。
那个年代,凡是当干部的人,自我感觉非常地好,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牛逼哄哄,威风八面,好不风光。开口闭口代表县委县革委,乡里民间也流传着县委书记
在大会上,强调县委县革委的威权讲话,?县里派出的人,那怕是炊事员,也代表着县委县革委?,更何况县委红头文件上任命的,名副其实的,公社党委第二书记,自然而然地,他有着无与论比的权威。熟悉他的人都清楚,他喜欢作秀,常常带着十里八村的干部,浩浩荡荡地开过来,一大串人马,公社大队两级干部挤在一起,沿着他自己指挥修建的黄土沙路,浩浩荡荡检查农业生产,那阵势偶然阅兵检阅,一行人踏灰走来,背后扬起一片黄土灰尘,一路指点江山,那阵势蔚为壮观。瞧着那一行人,身后黄尘飞扬,老远就看得出来,人群中格外抢眼的他,反着手提着捡狗屎的行囊,好不时尚政治,好不庄严威风!仿佛在他手里提着的,不是装着几坨狗屎的粪箕,而是装满着鲜花的花篮。
在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家乡的小儿们争相效仿,纷纷吵闹拉扯着父母,臵办捡狗屎的行囊,一边背着书包,一边背着捡狗屎的粪箕上学,就是这样一副不伦不类的模样,竟然成了那个时期的时尚。我也不例外,跟母亲吵闹了半个月,被纠缠得没法子的母亲,只得把老母鸡给卖了,臵齐了捡狗屎的行囊。卖了这只下蛋的老母鸡,家里从此断了买盐买煤油的财路,母亲为此不止哭一回。一段时间里,学生捡狗屎成风,学校操场周边,竟然堆满了狗屎粪箕,以致学校出入拥挤,臭气熏天。这情这景,没给学校少添烦恼,却没
有人敢在这事上,去说三道四,因为大家都知道,小孩子们所效仿的,是公社党委第二书记!
后来,也不知道这位书记,是不是因刻意塑造出来的,亲农爱民形象起了作用,竟然从公社第二书记,直接官至某局第一局长,进城当了局长的他,当然不能带着标志性行囊进城了,他才十分不情愿地,扔掉了这扛了多年的?宝贝疙瘩?。自此,家乡的十里八村,直到他调走后的好长一段时间,背着捡狗屎的行囊上学的时尚,才慢慢冷却下来,学校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随之消失的,还有校园的臭气。 广播里的?四属户? 老赖 父亲是读书出去的,分配在湘潭地区化工局工作,他与母亲的结合,在常人看来,有点阴差阳错,一个是读书人,一个是乡里村姑,怎么看都不像是一路人。不知道是父亲一时头脑发热,还是母亲的一双大辫子迷住了父亲,一念之间他们走在了一起。文质彬彬的父亲,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一副奶油小生的模样,气质十足,很是讨人喜欢,加上他有一手拉二胡的绝活,走在哪里都是一道风景,成了**时期,特别看重文艺宣传的,领导眼里的?香馍馍?,哪个单位都争着要,走在哪里都是?抢手货?。这么个生性活泼,身边挤满着粉丝的人,就二十几元的月工资,连自己的正常开销都成了问题,怎么能养家糊口?就因为这原因,我的出生,成了父母亲的?累赘?,自小寄养在外公家,到七
岁才送回到老家念书。别看那时的学费特别低,每学期仅一元五角钱,在四、五角钱一个劳动日,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是一笔不可小觑的数字。记得每年上学,母亲为了我的学费,总得先找个理由,走亲访友去筹借,最后没得辙了,还得求助于班主任老师,借书先读,好在那时的人都很纯朴,学费就是书本费,班主任老师同意借书,你就有书读了,不像现在的民办学校,?校门八字开,有分无钱莫进来?,要不要你,什么都得看分数,借学费的事门都没有。那时,虽然家里年年短学费,因为母亲的执着,我竟然没辍过学。
记得我十岁那年,为筹备下期的学费,跟着大人们到三十里外的,银坑西冲背竹卖,那时竹子行销,背一根竹子下来,可以赚一元钱。那天,我背了根竹子下检查站,也许是运气忒好,也许是检查站的人,看到个这么小的孩子背竹卖,动了恻隐之心而故意躲开,竟然没人拦我,让我逃掉了一元钱的竹价款,这可把我高兴坏了。等我脚跛手跛,兴冲冲地把竹子背回家,前脚刚进门,社教工作队老王,后脚就跟进来了,不知他咋知道我逃了竹价款,不管我如何哭着闹着横着,也不顾母亲的苦苦哀求,硬是以竹子是偷的为由,把竹子给没收了,还把母亲拉到大队部,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一个连学费都交不起的家庭,正常生活都成了问题,闹饥荒是常有的事情。?一大二公?时期,国家对农村农民,仿军事架构组织农业生产,生产队偶然一个准?军事机构?,统一劳动,统一作息,统一出工计酬,统一结算分配。母亲没其他特长,只能结伴出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别的女人一样,都被男人社会的?准军事组织?,定为半劳动力,一天就六、七个工分,一年下来,不停不息就2000工分,生产队年终一结算,就七、八十元钱,连付口粮钱都不够,落下的是年年闹超支,年年闹负债。天长日久,负债日积月累,不下几年,已累积至三百元了,别小看那三百多元超支,那时,全劳动力每人每天就四、五角钱工资,想还清这笔钱,无疑比登天还难。于是乎,我家成了远近闻名的?超支大户?,加上还是?半工半农?单边户,那时对单边户统称?四属户?,?四属户?肯定就是?超支户?,变相地成了被歧视对象,这?四属户? 名字不好听,名声可响了,只要一晓得是?四属户?,就等于打上了被歧视的标签。在常人的眼里,?四属户?就是能力低下,就是 ?寄生体?,离开了大集体母体营养,就难以生存下去,就像今天的计生对象一样,一旦被发现,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四属户?最难熬的就是过大年。每年,生产队年前年终决算,统一分红、统一分配口粮和过年物资。这个时候,劳力户分红户笑却颜开,超支户却愁眉苦脸,尤其是?四属
户?,按政策不能参加正常分配。为了生存,母亲年年硬着头皮,担着箩筐排队领粮,几乎每次都会被训斥,受辱含泪空手而归。年老心肠好的生产队长,看到母亲揭不开锅,家里冷冷清清,不像个过年的样,便悄悄地给母亲支招 :?等腊月二十七八,都一心一意过年了,你找会计出纳讲点好话,悄悄把口粮分给你?。听到这话,母亲感激涕零,像欠人家天大人情似的。久而久之,母亲对过年有了恐惧,一过十月就仿徨不安,甚至是胆颤心惊!
?四清?运动年年搞,年年清理超支旧欠,超支状况仍不见改观,?四属户?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四清?运动的对象。热衷于组织运动的人,回过神来,突然发现?四属户?超支不减反增,?四清?运动不管用了。于是,变着法儿?修理?起了?四属户?,他们先将?四属户?分门别类,筛选出那些对付?四清?运动,过招有些章法的?四属户?,像现在法院公布?老赖?一样,广播里一天到晚进行广播,按照当时的行话,?就是要从精神上、名誉上对超支户,特别是‘四属户老赖’进行摧毁性打击?。我家的超支是全大队最多的,当仁不让地,成了 ?四属户?里的典型,也就对号入座,成了?四清?运动的主攻目标。
可能是精神上的摧毁力太强,一贯把超支臵之度外、逍遥自在的父亲,开始想到了家庭,想到了改变现状。在一次母亲去湘潭探亲的时候,父亲倾其所有,买了部?熊猫牌?
缝纫机,安排母亲学裁缝。那时学手艺,是农村人进入?上流社会?的蹊径,地位仅次于吃?皇粮?的干部。缝纫机一到家,母亲便迫不及待地,跟着大表姨妈穿街走巷,学缝纫手艺。按学徒期待遇的通行惯例,师傅仅管吃管住,不能开发工资,好在大表姨妈,对俺家知根知底,一年拿出五十元钱,给母亲交投资款,两年下来,尽管有大表姨妈的接济,但终究填补不了缺口,超支更多了。此举引起公社党委的重视,也就不足为怪了。记得一九七三年的一天,那时的公社党委杨书记,还在大队蹲点,专程跑来参加生产队的整肃会,特意点名要作为家属的父亲参加,会上杨书记火力全开,指着父亲的鼻子开骂:?你老婆学裁缝,就是逃避生产劳动;你身为国家干部,支持婆娘逃避生产,就是消极对抗组织?。没想到杨书记的骂功了得,把一介书生的父亲,骂得跟傻了似的,父亲也被他一骂成名,成了全公社最闻名的人! ?迷?上了暑假里的?双抢? ?四属户? 老赖的经历,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极大的刺激,?还掉债务、摘下老赖帽?,成了潜意识里的最强音。自我懂事以来,就有了?工分?意识,干什么活最好赚工分,什么时候工分最好赚,比别的小孩子多了份心眼。经过观察,发现全劳力做的事最值,拿工分最多也最轻松,什么犁田、耙田、打滚子、插田打车子、作田埂,这些活被统称为技术活,约定俗成为男人活,女人和孩子就是能
干,也不给你干,在大男人们的潜意识里,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活当成男人的专利,生怕有人学会,只能等你完完全全进入了成人行列,懂得做大男人的潜规则,才可能给你机会,扶犁倒耙这些事情,仿佛跟高科技似的,被大男人们垄断了,还被弄得神神秘秘的,仿佛只有那么几个人,才可以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够盘下来这活。
因窥透了其中的奥秘,我就多了个心思,暗地里下了决心,要偷偷地学会这些农活。经过观察发现,垄断犁耙的大男人,自恃农田技术好,有意无意地卖弄一番,不时高调地表现出来,?干活还得干农(技术)活??做事还得做男人事?,这些话常常挂在嘴上。我知道,他们是在炫耀,潜台词就是:你们不要跟我比,我做的就是技术活,我干的活不是啥人都能干成的,至于我们做多做少,就不是你们该管的。要不服气,那你们来试试?天长日久,他们成了农活活的权威,累了可以歇脚抽烟,渴了还可以就近找水。他们摆出高高在上姿态的同时,给我留下了偷窥技术机会。为学会农活,我常常多了只眼睛,盯着扶犁倒耙的人,只要他们一离开,我就偷偷拱上去,等他们回来之后,发现田已经犁翻一大块了,田也耙出一大片了。久而久之,他们发现了,这个小家伙的农活,已经与大人难分伯仲了,差不多算是,掌握 ?核心技术?的人了。
虽然我已学会了扶犁倒耙,但这并不等于拿到扶犁倒耙的许可,理由是我人还小没牛高,要是牛调起皮、发起横来,还不一定能够掌控,难免会发生意外。但打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小瞧我了。这些人还暗地里思忖:连这样的活,都可以学会,这小家伙以后可不得了!
干农活的活没戏,能够赚工分的事,也许只有靠搞?双抢?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不是自己特别喜欢搞?双抢?,谁心甘情愿地,在炙烤得发怵的太阳底下干活做事?其实就是为了多赚工分。搞过?双抢?的人都知道,那是大集体的?杰作?,每年的暑假,要经过漫长的两个多月,进行夏收秋插。到了那时候,平日里横行霸道惯了的大男人们,除了几个扶犁倒耙,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或多或少地要被现实给遗忘了!真正的?双抢?主力军,就是那些平时被大男人们戏谑的,?那些老弱病残?的妇女儿童,?双抢?是?老弱病残?赚取工分的最佳时机,真正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也许只有那时候,才能够成为现实。
记得我才十一岁那年,个子长得快,属于早熟的那种,看上去像个男人了,至少在我的内心深处,已经把自己当成大男人了。我暗暗地下了决心:帮家庭分担责任,改变被羞辱的现状。我给自己设臵了工分底线,一年必须赚一千分,要实现这一目标,?双抢?要赚七百分,秋收三、四百,
才能确保一年千分稳拿。实现了千分目标,加上母亲的工分,吃饭购粮就不成了问题,至少不会增加超支。
为挣工分,我练就了会割能插的绝活。那时的?双抢?全部是人工活来完成,我一天能插一亩田,能割两亩稻,只要按工计酬,每天有事做,一天三、四十分稳挣。为挣更多的工分,便与人优化组合,几个手足麻利的人,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合伙割禾,合作插田,又快且好。久而久之,我们的组合,在方圆十里八村有了名气,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小能人?。
赚取了工分实惠,积累了好的名声,想来想去,完全是署假里的?双抢?,成全了那时的自己,生在饱经羞辱的?四属户?家庭,第一次感受到了尊严,拿回了一些自信。可以说,署假里的?双抢?,那样的苦活脏活,我切切实实地给喜欢上了。
孩提时代的?生意经?
除了?双抢?挣工分,经营好家庭副业,也过早地进入了一个十来岁孩子的视野。母亲学完裁缝,带着?熊猫?牌缝纫机,开始走街串巷卖手艺。大表姨妈的手艺闻名方圆数十里,加上大表姨妈用心传艺,名师出高徒,母亲的手艺也算是熬出来了。那时,手艺人每天的工资一元五角,
倘若一年里,能卖上百天的手艺,比起出工挣工分的收入,则高出了许多。
为早日还清超支,让母亲多卖几天手艺,我大包大揽了家务,差不多成了家庭兼职主男。每天一早起来,除了生火做饭,就是喂猪养鸡,家务事一多,读书反倒成了兼职。好在那时学习气氛不浓,大家都不愿意读书,成绩好坏分不出来,加上学校管理松懈,一个学期下来,也没有几场考试,成绩好坏不重要。这样的学习状态与环境,无疑给我以后不敢面对高考,埋下了后患,以至于成了一生无高考史的人。
母子连心,母亲看到我豁出去了,一副拼命三郎的架势,铁了心要消除超支,也豁出去了,每天拼了命似的招揽手艺。那时家家经济不宽裕,都希望手艺人的效率高,巴不得把所有的的事情一天做完。要赚这手艺工资,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得有好的手艺,还得有牛一样的吃苦精神。母亲也知道,做手艺的人,想立足存活下去,必须挣个好口碑,有了?艺好、勤快、能干、和气?金字招牌,就不愁没事做,不愁没饭吃。经过一年一年的努力,母亲差不多抢占了一块,足以容纳生存的地盘,渐渐地有了稳定的客户,到了第三年,就有了差不多二百天的艺卖。艺卖一多,生产队有些人发?红眼病?,他们算盘子一拨,得出了母亲一年的艺卖收入,相当于两个半全劳动力的结论。这下可不得了,有人当面提出,
生产队的难事、差田得分给母亲,不能再让?四属户?占面子了。仿佛?四属户?有生以来,就是靠集体存活下来似的。
我十三岁的那年,生产队恰好试行责任田,他们顺水推舟,将改种水稻且缺水的棉花田,分给了母亲。种植棉花多年的棉花田,凹凸不平,早已不适宜耕种水稻了,就是最有经验的犁耙高手,也得花很多时间平整,才能够恢复水稻耕种能力,对于我和母亲来讲,平整好这块棉花田,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为此,我向学校请了一周长假,与母亲一道手提肩扛,将一丘三亩多的棉花田,硬是给抚弄平了。让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给弄吃了一惊。田弄平后,我也累趴下了,睡了整整两天两夜,身体才慢慢恢复过来。
患?红眼病?的人,还是不依不饶,一边继续给母亲制造难题,一边还要求母亲,按艺卖实际天数交投资款,他们算的是只赢不赔的经济账,生产队六角钱一个劳动日,投资款一元一个,一元投资款可赚四角钱。母亲与世无争,生性逆来顺受,没作多少考虑,也懒得去争议,准备默默去执行,我却不能任人摆布。他们万万没想到,我一个小孩却来了劲,死都不肯接受,坚持只还超支不缴投资款,这下他们可不干了,威胁不交投资款,就不发给口粮。那时,国家实行粮食定额管理,农民只种粮不能买(卖)粮,除了人均六百斤指标,其他粮食必须全部交国家,作议购粮任务处理。
这样一来,不管你有钱没钱,没有粮食指标,就买不到粮食。为维持粮食秩序,国家将粮食走私,视为大逆不道,抓到了要戴帽游行、上台搞斗争,情节严重的,还要送 ?学习班?,进行帮助教育。
不发口粮就是狠招,确实难住了我和母亲。没有办法,我退让了一步,提出母亲的艺卖工资,一半作投资款,一半还超支。经过反复较量,也许他们领会到了我的?横?,不想过分难堪,最后,极不情愿地,却破天荒地地作出了妥协。母亲终于松了口气,口粮有了着落,不要担心挨饿了。
投资款风波发生后,我长了见识,也多了份心眼,潜意识里开始琢磨着生意之道。一次,我与母亲交完统购猪后,来到集市上买仔猪,发现仔猪的价格,比肉猪高许多,大概一头八十斤仔猪,价格相当于一百二十六斤肉猪。这下可把我乐坏了,自以为找到了生财之道,打那以后,我极力鼓动着母亲,再也不交统购肉猪了,发誓只做仔猪生意。买进二三十斤的仔猪,八十斤左右卖出,这样一来,当年贩进贩出仔猪十几头,每头猪的差价少则一二十,多则三四十,一年下来除去喂养成本,也有二百多元进账。但好景不长,我的贩进贩出,引起了社教工作队的注意,小小年纪不守规矩不学好,这么小就热衷于搞资本主义,长大了那还了得!一怒之下,把我存栏的五头小仔猪,全都给没收。看着忙碌了一
年的成果,瞬间打作水漂,我泪流满面,心里着实受伤了一回。从此,告别了贩卖仔猪,这个充满政治风险的行当。
逝者如斯夫!弹指一挥间,岁月已成过眼烟云。往事悠悠,或成审美,或成借鉴,或是滑稽,或是震撼。人生中的记忆,经岁月洗涤,无论是非对错,皆成饭后茶余笑料,或许这就是苦难人生,或许这人生中的苦难,原本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作者:旷荣)
《抹不去的记忆》400字
记忆犹如一本泛黄的相册,无声述说那老去的故事。父母的爱或许就是记忆的边框默默在背后守护着你;父母的爱或许就是相册的封面即使变得苍老对你的爱始终不会变。
我们都在父母的爱下中长大,不管是打是骂这一切都是爱,你可曾想过父母再打你骂你时父母的内心也十分痛苦只是将泪水在心中化作一丝对你怀有希望的力量。
我有一个抹不去的记忆,那是一次父母在训斥我的记忆。
我曾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了85分,将试卷给父母看时,父母第一次训斥我,表面虽然很生气但是还在细心的教我并没有一丝烦燥。之后的每一天,父母总是在这么严格的要求我只要有一丝不合格父母总是会说我半天直到我做合格了父母才会放心我去做别的事情。
父母对我的爱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数也数不清楚,父母对我的就像沙漠中的沙一颗有一颗多不胜数,父母对我的爱就像草地上绿茵茵的小草一根又一根永远都不会少。
永远记住父母和你在一起地时光。
五年级:阮雨晨
《抹不去的记忆》500字
抹不去的记忆
早已长的茂盛的大榕树也就像我心中的回忆与不舍—数也数不清。 翻开日记本,许多往事再次涌上心头—
“4月1日(愚人节)星期四小雨
??
下课后,有人在对方的衣服后面用粉笔写“王八”两个字;有的人以“上帝”的名义祝对方愚人节快乐??我则和伙伴们商量一件事??
第三堂课,阎老师来布置数学作业,我向同学点了点头,他立刻明白我的意思。当阎老师转过身来,那个同学忽然站起来,“惊恐”地大叫一声:“老师!你后面有条蛇!”老师慌忙转过身去,转了几圈,也没发现一条蛇的影子。全班哄堂大笑,“祝你—”“愚人节—”“快乐!”就这样,一句主语被一群人吞吞吐吐、拖拖拉拉的说出来,阎老师这才明白了。一直严厉的阎老师笑着走出门外,身旁的语文老师也笑得不行。
??”
这件事情只不过是我日记本上的几十分之一,真正的怎么回忆的完呢?在乡村小学,学习效果虽然没有城市里好,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在这儿度过了最快乐、最美好的六年时光,这种快乐,怎么表达也表达不出来的,需要亲身体会。还记得,拍毕业照后,我们几个人默默地哭了。
我们的童年和记忆同时也被快乐打包。
他们,给我留下了怎么抹也抹不去的记忆??
如皋市实验初中初一:粉樱花
《抹不去的记忆》700字
《抹不去的记忆》我有一件事情,总是忘也忘不掉,至今仍记忆犹新。每当想起这件惭愧的事情时,脸马上红到了脖子根。?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狂风呼啸,大地都冻得没有了生机。该上操了,我真不想去,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缩着脖子琢磨起来。忽然,我想到前几天老师同意肚子疼的**可以不去上操,变装起病来。我右手捂住肚子,左手放在桌子上,脑袋垂得低低的,嘴里不停的哼哼。这时正好被正在收作业的班主任看到了,便关切的问:“张樾怎么啦?不舒服吗?”还用手摸我的额头。我装作疼痛的样子点了点头。老师亲切地说:“你别上操了,在教室里好好休息一下。”我的心落了地,好容易躲过去了。我隔着窗子看见同学们迎着大风做操,心想可真够冷的。可是不知为什么,心里有点不自在。? 下操了,同学们围着我问这问那,有的问:“你肚子还疼么?”有的说:“你揉揉就不痛了。”还有的说:“要不送你去医院吧!”我连忙说:“不要紧的,不要紧的。”课间,同学们都出去玩了,我怕露馅,忍住了发痒的脚,没敢出去。上第四节英语课时,老师讲的非常生动,我是个爱发言的人,竟忘了“生病”忍不住举起手来。当我答对了老师的问题时,老师不仅表扬我的答案正确,还说:“你们看看张樾同学,生病了还这么积极回答问题,你们要像张樾同学学习。”听了老师的话,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放学了,该我们组值日。老师对我说:“今天你就别值日了。”“老师,我……”还没等说完,老师就连忙说:“别在意,你不是生病了吗?回家休息吧!”老师的关心,使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我背起书包,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出了教室。? 这件事,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情时,都会惭愧的从脸红到脖子根。我想:下次可不能再干这种事了。这件事至今仍成为我抹也抹不去的记忆……指导老师:张秀娟
《抹不去的记忆》900字
抹不去的记忆 于舒奕
在我内心的深处,有一座古朴的心灵城堡,城堡里盛满了令我难以忘怀的人与事。在城堡中央矗立着一块美丽的石碑,上面铭刻着,我心灵深处抹不去的记忆:那个幽静的小山村,那所刚刚建好的村小学,那渴望上学的真诚的眼神······
暑假里的一天,妈妈要带我去枣庄的一个小山村,去了解美丽风景中的贫困,去感受大山里纯朴的童真。于是,我们踏上了心灵体验之旅。
汽车行进在大山之间,那深绿色的层峦叠嶂,像海洋上巨大的波涛,一浪接一浪,逶迤连接,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层层梯田顺势而造。一块块梯田,就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奏出一曲曲动听的田园曲。这梯田是农民的希望,也是这里的学生的希望。
在大山的半山腰,一所新建的小学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所小学最醒目的应该是那鲜艳的国旗。学校的操场没有塑胶跑道,没有宽阔的篮球场,没有高大的教学楼。这个村里的150个孩子都在这两层的教学楼中学习。走进教室,课桌上粉红的油漆已经脱落,简陋的墙壁上只是贴着用红纸写着几个字“学习园地”。
这时,校长领来几名学生。我走向他们中个头最矮的那个小女孩。女孩扎着两个小辫子,黑黝黝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那双眼睛是如此的纯净透明。
我蹲下来,扶着她的肩膀,说:“你上几年级了?”
“我上二年级了。”小女孩的声音很小,怯生生地回答。
“你有什么愿望吗?“我继续问。
“我要上完小学,长大了要到镇里去上中学,我还要到城里去上高中。”此时,小女孩用那双大眼睛看着我,说着说着,嘴角微微向上翘起露出甜甜的笑容,好像此时她已经实现了愿望。
校长悄悄地告诉我们:“这个孩子家里很穷,她还有个弟弟。她的爸爸在外打工,她的妈妈让她念完小学就回家干农活,将来要供她弟弟上学。”
我望着她,她也望着我,她那渴望上学的目光,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
我要帮助她,我要让她实现愿望。这种想法就像熊熊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燃烧得如此强烈。我拿出自己的500元压岁钱递到了小女孩手里。我还要把零花钱攒起来寄到这大山里来。
村边的那条河,自东向西蜿蜒而过,河的两岸生长着茂密的小草。小草在烈日的炙烤下顽强地生长着,无声无息,向人们展示着充满生机的绿色。
在我心灵深处,那个小女孩的眼睛充满阳光,充满渴望。这眼神激发起我学习的热情,我现在要奋发努力长大后要让大山中农村脱贫致富让山里的孩子都能考上大学。
《抹不去的记忆》1900字
我出生在豫东平原的一个小村庄,祖祖辈辈是面朝黄土背朝 天的农民。母亲告诉我,我出生时家乡刚刚发过大洪水,乡亲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父亲 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养活四个孩子,随一个建筑队去了外地打工。就这样,母亲一个人挑 起了家庭的重担。幼小的我清楚的记得,母亲每天就像上足劲的时钟发条,不停的旋转着。 每天天还不亮,母亲就起床做饭,收拾家务;然后急匆匆地下地挣那可怜的工分。然而,辛 勤劳动了一年,母亲挣的工分还是填不饱我们的肚子。父亲回来看我们是让我们最最激动、 最最盼望的事。因为父亲回来时常常给我们捎几个馒头。四个孩子看到爸爸回来了,就像四 只小燕子飞了出去, “爸爸回来啦!爸爸回来啦! ”然后就抢下父亲的背包,迅速的打开,雪 白的馒头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你拿一个,我拿一个,大家啃着香喷喷的馒头,兴奋的叫呀、 蹦呀,开心急了。可是父亲这个时候,却常常蹲在一边,苦笑着瞅着我们,心里不知是啥滋 味。有一次,母亲下地干活儿,我们姊妹四人在家看家。到了中午,母亲仍没回来。小妹饿 得大哭起来, 我也饿得心发慌。 大姐收拾面桶给我们炕馍吃, 可是面桶里只剩下一点点面粉, 根本无法做饭。没办法,大姐灵机一动,家里不是还有一点麦麸子嘛,用这炕馍吃!说干就 干,我们忙乎了半天,炕了几个黑不溜秋的麸饼。当母亲回来看到我们几个啃着那黑不溜秋 的麸饼时,搂住我们大哭起来。眼泪顺着母亲瘦黄的脸颊淌下来,我们傻傻的看着妈妈,不 知道她为什么要哭。虽然家境贫穷,可父母还是毅然把我们四个孩子都送进了学校。他们希 望我们几个孩子能好好读书,将来有所出息。为了让我们几个孩子能体面地上学,母亲发挥 她会裁剪的特长,用旧布片为我们改制衣服,却做得非常好看。我清楚的记得,父亲母亲两 人很少添过新衣服。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母亲并不悲观,常常在夜里教我们唱她小时候的 歌儿。 《参军歌》 、 《月儿弯弯照九州》 等歌曲就是母亲那时候教会我的。 母亲还经常给我们讲 故事, 教我们从小要有志气, 学会不怕困难, 要与人为善, 与别人和睦相处。 改革开放以后, 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可不知不觉间,灾难已 向我家降临。 1986年,我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父亲病到了。经医生诊断,父亲患的是严重的 肝硬化腹水,预后很不乐观!为了给父亲治病,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却远远不够 巨额的医疗费。 1987 年农历正月十九, 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 望着 四个年幼的孩子,母亲一下子躺倒了。不过,母亲是坚强的母亲,在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后, 她又勇敢地面对现实、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繁忙的劳动中去了。最让人头疼的事是那六亩 责任田的耕作、收割。因为没有农业机械,凡事都要求人家帮忙。可是在农忙时节,家家户 户都在忙着收获自家的庄稼,这可让我家吃了不少闭门羹。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农村大 型作业机械还很少见,基本是靠小型拖拉机耕地、浇水、播种、收割。所以,那几年我们全 家没少吃苦、没少受罪。为了供养我上学,两个姐姐、还有小妹先后辍学。母亲为此流了不 少泪,至今仍觉得对不起我的两个姐姐和小妹。不幸的家庭也让我早早学会了替母亲分忧, 我发奋学习,不懈努力,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再到后来的三年中专,我始终保持着全 校前三名的好成绩。由于我成绩好,本县高中对我给予免试,可我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放弃 了继续求学的机会, 报考了中专。 在母亲和两位姐姐的艰难供养下, 我读完了三年中专。 1997年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可是一月仅有 200月左右的工资,家庭经济仍然非常拮据。最要 紧的是先前的三间破瓦房也不能居住了, 因为村里规划街道, 我家那房子被列入了拆迁范围。 怎么办?要想法多挣钱!那时候,种植烟叶收益比较好,一亩地烟叶可以收入两三千块钱。 可是种植烟叶也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农活。要提前育苗、栽种、管理,还要炕,最要紧的就是 炕烟叶了。盛夏酷暑,冒着五六十多度的高温装炕、出炕,最是考验我的时候。就这样,我 也成为了一位专业的农民,连续种了两年烟叶,积攒了一万多块钱。 1999年年底,我家换上 了四间新平房。再后来,我成了家,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过着平淡而充实的平凡生活。我 真诚感谢生活给予我丰富的人生经历,苦难让我变得更加热爱生活。我深深爱着我的家人,
他们给了我亲情;我深深爱着我的朋友,他们给了我友谊;我深深爱着我的工作,它让我感 到充实而快乐;我深深爱着这个世界,活着真是那么美好!我庆幸生活在伟大的祖国,生活 在伟大的时代。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共享人生出彩机 会”让我的未来不是梦!
《抹不去的记忆》400字
抹不去的记忆
六沟民族小学六年二班 程诗睿 指导教师 胡艳华
每当我看到大姑家的小狗,我就会想到我姥姥家的一只小白狗,他离我们很远,它在天国生活着??
记得我三岁的时候,小白狗第一次来我家。他只吃肠和米饭,于是妈妈就经常带我去买肠回来。小狗长得非常可爱,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眨巴眨巴的看着我。肉球似的身体毛绒绒的,有时还摇着尾巴向人问好。当我放学回来的时候,他就在门口迎接我,还向我撒娇。 记得有一次夏天,我们在一起吃西瓜,他伸出舌头散热。我问爸爸:“小狗是不是渴了?咱们给小狗弄点水吧?”水来了可是小狗没有喝。第二天,我发现小狗异常的蔫。妈妈说小狗生病了,我急得哭了,给买了药也不管用,他的身体越来越弱了,就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瞬间,我把他抱了起来,泪就在那一瞬淌了出来。他可怜巴巴地看着我,似乎在说:“别哭小主人,毕竟我们还有一段美好的回忆,我的离去带不走你的欢乐??”
虽然小狗不在了,但是他的影子却永远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指导教师:
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小狗的爱,以及小狗离开时的万分不舍。结尾突出了主题,给人以回味。
《抹不去的记忆》600字
抹不去的记忆
六年有许许多多抹不去的记忆,但有一件让我永久难 忘。这是发生在五年级的事。
“叮铃铃” ,随着上课铃的响起,老师笑盈盈地走进来, 身后紧跟着足足有十多位听课的老师。
开始上课了,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着,同学们一 个个听得“津津有味”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同学们配 合的把小手举起,然后把自己背得滚瓜烂熟的答案说出来。 每发一次言,背后都传来听课老师的一片赞叹声。
每当这时,老师都会微微一笑。看着这场面,我不禁陷 入了沉思:在公开课的前几天,老师就得到了消息。发言、 读书就被老师规定。唉,这样的课上起来还有什么意思? “喂,发什么呆?”同桌小声的提醒我, “该你答题了。 ” 我连忙把手高高的举起来, 老师示意我回答问题, 我立即 “朗 读 ” 起自己都不太懂的答案来。回答完后,老师走到我身边, “关爱”地摸了摸我的头。
几十个同学像木偶似的被摆弄着,而这一幕的策划者却 是我们敬爱的语文老师。我越来越感到头昏脑涨,多么想早 点儿下课啊!可是事与愿违,时间偏偏跟我作对,硬是像蜗 牛一样爬,真是度日如年啊!
终于熬到下课铃响了。老师一宣布下课我就赶快逃出教 室。我经过老师的办公室时,只见里面正在评课,隐隐约约
地校长的声音传来:“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充分体现了课改 的精神······”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可是老师动情的演说、同学们 木然的表情······我真是不想再上这样的课了。
这件事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抹不去!
《抹不去的记忆》800字
抹不去的记忆
圆明园,在记忆的深处总有这样一个名字,一段抹不去的深刻的痛苦回忆,我虽然从未见到过圆明园,但看过圆明园的影片还是被它的恢宏博大的壮阔之美震撼了,然而就是这样的世界奇迹却永久地消逝了,只留下破碎的片瓦,留给我们去弥补残缺的记忆。历史啊,就是这样,从盛极一时的辉煌一步步走向衰落,最后只剩下废墟,让我们去反思,为什么会书写下这样的一页?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在布满尘埃的过往中去寻找答案。
圆明园,一种残美的博大,那种恢宏壮阔,独特的建筑风格,琳琅满目,无所不有的奇珍异宝,都令它成为唯一,一种无与伦比,仿佛天上的仙阁坐落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大地上,无数外国拜访者,都惊叹于它的美,被圆明园吸引就再也无法移开视线,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让他们自愧不如,渴望拥有却无法实现,于是当战争爆发,这些侵略者便将罪恶的双手伸向了圆明园,我们仿佛看到丑恶的火焰,像魔鬼肆虐到圆明园的每个角落,听到雕梁画栋呻吟的声音,万园之园就这样化为一片废墟,只留下几处断壁残垣,给我们去怀念。 万园之园没有了,可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皇家园林就这样消失了呢?圆明园自康熙帝时就成为了皇家园林,经历了几朝皇帝的扩修,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其中的财富都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然而正是对拥有财富的自信,让我们的中国,在欧洲国家真在进行革命,发展科技的时候,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轰隆的炮声将美梦中的清朝惊醒,可当醒来才发现我们已经被甩的好远,只有徒手等着被击败,毫无招架之力,我想如果乾隆帝看到帝国的衰落,也会为自己当年认为科技研究是玩物丧志感到懊丧。天朝上国的美梦,闭关锁国的盲目自大,让我们被历史的洪流淘汰,历史让我们痛苦,更使我们反省,科技的力量,如今被充分的重视,乘着科技这辆列车,我们的祖国正在加速的前行者。
带着对历史教训的深深铭记,让我们一起成长,虽然失掉了圆明园这代价太惨重,但还好,我们已经吸取了教训,让这段无法抹去的记忆,伴着我们去书写新的篇章。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