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
林语堂《苏东坡传》的写作策略
.兰芳
(福州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林语堂的一生着述丰厚,为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作出了自己独到的贡
献.本文以《苏东坡传》[,
的写作策略为例,从形式层面分析《苏东坡传》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反
响的原因,力图呈现一个较好的
东西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西方受众;微观叙事;散文化;娓语体
"近百年来,欧,美也开始出现苏轼的爱好者和研究者,特 别是林语堂先生以英文出版《苏东坡传》以后"I,"苏东坡引起 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得归功于林语堂以英文写成的《乐天知命 的天才:苏东坡》一书,这是在欧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苏东 坡的传记"【.林语堂采用什么方式塑造了苏东坡形象,使之 能被广大西方读者接受?有什么特殊的写作策略值得我们借 鉴?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林语堂的写作原则是将苏东坡的生平作为主线,编成"一 条绳子",数不清的中国文化事例串于其上,成为这条绳子上的 "海带",这是林语堂"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写作目的所决定 的写作方法及作品结构.
西方受众与英文写作决定了林语堂《苏东坡传》的特殊性. "重要的是,他意图中的读者对象是谁.这个意图性极端重要, 无可掩饰,会从作品的各种特征表现出来.第一个特征在文风: 哪怕像林语堂这样,中文是典雅的中文,英文是漂亮的英文,也
无法做到写中文'一如'写英文.……应当说,林的中文好到无 法翻成英文,他的英文也好到无法翻译成中文.两者都已是炉 火纯青:'缺少可译性',是文之至美.林语堂的中文散文,绝对 不会写成英文延绵环连;他的英文传记,小说,也绝对不可能用 中国人赞叹的简约并置."【
西方大众,这是林语堂写《苏东坡传》的读者定位.作者不 打算写成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走大众消费路线那时西 方读者对中国社会现实懵然无知,除了少数汉学家以外,他们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微乎其微.而《苏东坡传》是以东坡的足 迹为线索的中国指南,东坡走到哪里,介绍到哪里,包括中国的 城市格局,政治制度,风俗民情等等内容,信手拈来.书中还用 了不少文字介绍宋时的历史和文化,如中国的科举制,官职,监 察机构,娼妓制度,古诗与词,中国年龄计算法,避讳的习俗,姓 名字号,门阀制度,守丧守节等等,在中国读者看来当然过于繁 冗,杂沓.fr!在外国文化背景下却不可缺少,对于读者了解人物 所处时代和环境是有助益的.而且,林语堂的介绍不是呆板的, 不靠边的历史背景,他将中国知识融入苏东坡的行为中,成为 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在介绍科举制时,林语堂描写了苏 的逸闻趣事:东坡本为状元,因为欧阳修的避讳,成为榜跟,但 考试中,他大胆地创新,同样也由于判官的避讳,成功过关.一 波三折地介绍了考试方法,考试评判,考试结果等等内容. 林语堂采用的是微观叙事的角度,落脚点在生活琐事中, 力求表现一种毁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全书按时间顺序写 出苏的生平,介绍苏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但其中穿插着无数 趣闻轶事,野史掌故,文章就在这样的叙事中娓娓而行,夹杂着 作者画龙点睛的评论.在介绍了王安石变法后,接着的是"诗 人,名妓,高僧"的潇洒生活,在遭遇迫害流放之后,是"赤壁夜 游","瑜珈与炼丹"的逍遥快意.这也不符合国内传记的习惯, 国内的人物传记偏向塑造人物的高,大,全形象,多从大处着
墨.关于宏观与微观,借用一下陈平原写周作人的话:"记得林 语堂说过:人的一生,就好像过马路,先看看左,过了中线以后, 再看看右.三十岁以前不激烈,没出息;五十岁以后还激烈,这 人也挺可怕的.1930年代的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大致都 过_r热血沸腾的年龄,其鄙薄文化上的功利主义,追求精致的 生活趣味,不能说一无是处.当年很多青年人看不起周作人等, 觉得他们只顾自己安逸的生活,精神萎靡,格局太小.可过了几 卜年,我们明白宏大叙事与私人叙事之间的缝隙,了解政治与 审美的距离,也明白崇高与幽雅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境界,学者 对于激进而粗粝的革命想象,开始有r几分认真的反省;同时, 对于周作人之强调文化上的精致,也有了几分同情的理解."… 时过境迁,林语堂等提倡的性灵生活,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拨,属 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分东方,西方.
在写作笔法上,散文式的历史传记.我们先来看看林语堂 对散文的理解:"品味普通生活的乐趣,展现在普通的日常环境 和家庭琐事中的人类的情感,让这些事情散发出真正情感的光 和热——这正是真正散文家的主要艺术使命.我这里谈的当然 不是指哲学随笔或者评论性文章,而是文学意义的散文,一半 是叙述性的文字,另外一半是反思的内容.文章的作者以前 (下转第8O页)
[作者简介]兰芳,女,福建三明人,福州教育学院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与世界文学.5l
i千ll
r.o
0
o
,c)
h
窒堡
表现平平,没有显示出任何卓越超常的才能,而一旦面对生死 考验的危险局面,却常有超常的发挥和出奇表现. 这种残忍的强权父亲情结使威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后毫不犹豫弃商从戎,奔赴西线战场从事残酷血腥的杀戮行 动,在充满危险和生死考验的战场上如鱼得水,因屡建战功多 次受奖成为仕途得意的英雄战士.在连续不断的杀伐行为中, 强人父亲形象也得到了不断的享受满足和灌溉滋养,这使他变 得更加凶险残酷,勇敢机警,迫切渴望操纵决定别人的生死命 运,成为一个以杀人为乐,嗜血如命的杀手形象.
一
战结束后威廉回到英国,在伦敦一家大工厂当上了一名 车间工人.在机械化高度发达的帝国主义时代,在金融寡头垄 断工商业的和平时期,威廉的强人父亲形象不断受到外部社会 环境的挑战,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要求泯灭人的独立品格和个 性自由,悬置人的主体精神和自主意向,变身为大机械工业链 条上的零部件和人手,成为毫无个性千人一面的木偶和机器人 形象,这种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使胸怀强人父亲情结的威廉异 常痛苦,在社会环境的不断打击和强制约束下变得情绪低落, 萎靡不振,他不得不将主宰一切,独断专行的强人父亲情节压 入自己的无意识之中,在对自主个性和主体精神的不断克制中 满足社会环境的外部要求,力图扮演好尽心尽职毫无个性的机 械工人角色,成为恪守本分,沉默听话,老实木讷的顺从者形 象.但这种外在社会压力并没有能从根本上消除根深蒂固的强 人父亲情结,反而使它随着压抑的不断加深而在潜意识中日益 膨胀,不断壮大,终于在遇到丽瑞后爆发出来,在残忍地杀死了 恩人后获得了痛快淋漓的宣泄和残忍变态的嗜血满足. 【参考文献】
【1】弗洛姆援的艺术【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26. 【21莱恩.分裂的自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68.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着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43
(上接第51页)
者——某个简单的事例抑或行为——为出发点开始回顾,思索 以及睿智的反省.在当代美国文学中,这种风格的散文几乎没 有了踪迹……是谁是什么因素扼杀了散文的生命?或许,由于 美国时事变化太快,让人目不暇接,直接影响了反思必需的超 然态度和平和心,所以现在很难进行睿智的反思."ISlL~上述文 字也从侧面表明了林语堂的文章能在美国畅销的原因. 林语堂是个散文大家,他所有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散文 化"倾向.他把闲谈式的散文方式融人了叙事性的写作中.这样 林语堂以他得天独厚的散文作家的优势,将其闲适,性灵的散 文笔调揉人他的小说,传记中.林语堂在承认小说故事性特点 的基础上加入了作者主观的抒情情绪,"散文是思想状态的反 映.它表现的不仅仅是普通思想,而是闪烁着情感火花的思想 内容,而且永远是这样"I51t34.因此,林语堂在他的叙事中不断加 入自己的议论与抒情.林语堂的散文没有绚词丽语.也没有丝 毫的说教成分,仿佛是知心好友问的娓娓闲谈,谈生活谈思想 谈艺术谈情趣,在不知不觉中犹如一汪清泉沁人人的心脾,让 人心旷神怡.尽管他的散文风格看似闲谈,却也并非散而无形, 他对散文创作有自己的追求.林语堂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 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感情,亦 庄亦谐,深人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 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 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的写作风格,"林语堂 而英文的特色又符合了他"娓语体
曾这样说:英文用字很巧妙,真可以达到生花妙笔的境界,英文 可以语大语小,能表现完全的口语化,因此,往往感人深,一些 看起来很平常的语句,却能永远留在人的心底". "事实上,他的十几种英文着作风行英语国家,甚至有不少
种高居全美畅销书排行榜首位.这充分说明了他的英语是完全 可以被懂英语的人所欢迎的.据说当时有不少读者为林语堂优 美文章所吸引,每天只看几页,舍不得一下子看完,就像爱吃糖 的孩子得到了一块糖,每天打开舔几下,再包起来一样.林语堂 的女婿黎明曾任职联合国和香港政府新闻处,他的英文很棒, 他开始读林语堂作品并不觉得有多好,心里憋着劲要超过他, 但努力了数年以后再来谈林语堂的作品,他不得不惊叹了.他 说林语堂用字简单,妥切,语言明白,晓畅,看似不经意,其实韵 味深厚,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frp3
随着物质技术的发达,人与人的文化交际将越来越频繁. 赵毅衡在《林语堂与诺贝尔》的文章中说,"不少人认为中国作 家拿不到诺贝尔奖,是因为西方译本不够多,不够好.这真是冤 乎枉哉.以译笔流畅着称的葛浩文教授(HowardGoldblatt)就抱 怨过,他翻译的几十本中国当代小说,没有一本影响超出圈子 之外.反过来《哈姆雷特》4种中译本,差别实在太大,最早的朱 生豪译本,粗糙了一点,却一样被中国读者读得津津有味—— 文化能交流,在交流,可惜是单行道式的交流"[3j240.因此,在这 个背景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有着超出文本之外的意义,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东西方交流的成功范例,为我们增 加理解,减少摩擦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l】林语堂.苏东坡传【M],张振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曾枣庄.苏轼研究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张立国.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林语堂卷 【M】.蓝天出版社,2004.
[41g~.文学的周边【M】.新世界出版社,2004. 【5】林语堂.美国的智慧【M】.刘启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黄肇珩.林语堂和他的一捆矛盾【C】,/幽默大师.东方出版中
心,1998.
[7】郭济访.幽默大师:林语堂【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2400字
精品文档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把那本新到手的《苏东坡传》给她,千叮万嘱一定要归还。
不在同一地点工作的同学,毕业之后就如纷飞的风筝,哪还有聚会的时间与机会。于是,如越来越淡的同学情一样,那本《苏东坡传》也就永远地借走了。我相信,那本书在那个还算长得漂亮的同学那,一定也很是孤独。因为在我看来,那位女同学也许是看不懂苏东坡的。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再次购买《苏东坡传》,是网上看到推荐书目后。然后还是麻烦兄弟,网上购买。
好事多磨。本应快递公司送到家的书,却要求家人去市中心自己龋而他那几天工作又特别忙碌,让市里的一位朋友去龋朋友取书后又去了外地。等朋友从外地回来把书送到家的时候,已是十多天后。
当时正在读也是让兄弟买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家的作品,与以往看的书有明显的不同。高屋建瓴,学贯中西,深入浅出是什么样子,从书中终于大致了解。遗憾的是书中许多都是摘录论语等的章节,才疏学浅的我,应该能看懂实在却看不太懂。于是转换战场,捧起了《苏东坡传》。
1 / 5
精品文档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一样,大家的作品,读之味道的确不一样。
这是一本作者用英语写就而通过译者翻译成汉语的书。而书的主人公却近千年前的很中国的人物。真的很有感慨。
对于林语堂这样大家的佩服,更是增加了理由。因为是英文写作,大概作者考虑到读者以西方人居多,于是在写作过程中,他尽可能的少写有关同人不同的名、字。而在文中,把苏东坡、苏辙等与西方作家的比喻,对于好的诗词与著名品牌的小提琴作比较,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宽阔的文学视野。
对于书中人物苏东坡的喜爱,作者在自序中也有所表示。首先是在举家搬迁转辗的过程中,都把有关收集到的苏东坡的资料带着,一直计划着要写一部苏东坡传。而对于资料收集之全,肯定是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其实,作者说,在书房中,有居室中有这样的一位诗人,画家,哲学家陪伴自己,将是多么幸福的事。于是我想,因为自己的最终购得这本《苏东坡传》,这本书也将进入我的书房,那么,我是拥有林语堂那种与智者相邻的快乐了!
阅读这本书,对于宋朝那个历史时期的那场战争,终于有所明白。而对于王安石的变法,也知道了大概。是的,不是所有的变法都能够如计划那样都是朝着好的有利于国
2 / 5
精品文档
家发展的方向走的。而王安石变法,大概就是如此。青苗法,兵役等,也许这样的改变的确能够使国家国库充裕起来。可是,破坏的却是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于是,苏东坡的一生,就永远地被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另一面,建议皇帝破除新法,让老百姓过上原本的应有的还算有家的生活……
因为变法,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苏子由……那么多的志士仁人,被王安石所领导的变法派而打击。而两派的斗争,真的是六十年风水轮流转,不是这方人士遭贬,就是那方的人员被流放……这样的斗争,何时是休?好在那个朝代的皇太后都是一些有惠眼的女性,虽然他已经看破一切,希望自己如陶潜一样寄情于田园,让苏东坡终于在人生过程中有一段那么辉煌的时光。为朝代,为百姓,为朝庭做了有益的事,进有益言。
苏东坡的一生,其实到过许多地方做官呢:徐州、杭州,密州,黄州……甚至,他把他年老后安居的地方选择在宜兴,由这些地理位置来看,苏东坡还真与大家很近呢。说不定在宜兴的某一处游玩时,也是近千年前苏东坡看中的归隐的地方呢!
而西湖之有苏堤,原来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中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活饮水。于是带领大家清除水草。清除的水草无处放,就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既为这些水草找到合适放置的地
3 / 5
精品文档
方,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然而这样的好事,在一些奸臣的眼中却成了苏东坡醉心风景的证据……
一辈子做官,苏东坡后悔吗?我想大概是有点的。有多少次,到一个地方,当他正好建好居室,想长期在此居住时,一纸皇恩圣旨到。于是,他不得不继续迁移,就如候鸟一样。只是到哪里,自己是没有决定权的。而有时候,到哪里怎么走,水路不审陆路,还得向皇上申请……真是想不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皇臣啊!
应该是苏东坡不是政治斗争中的老手,可是凡是政治斗争其结局必定是两败俱伤。年老体弱之时,他还被贬到琼州,那个野蛮之地去生活,而此时妻子都已先后去世,陪伴他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儿子……而当他最终获释可以回到他选择的安居地方可以归隐时,他的身体却不再给也机会了……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4 / 5
精品文档
5 / 5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2400字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写于1945年,1947年由美国John Day出版社出版。《苏东坡传》是林语堂自己最偏爱的一本英文著作,在自序中他写道:“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就全置诸脑后了。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之时,也愿身边有他相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尽管林语堂声称自己写《苏东坡传》只是“以此为乐而已”,但从此书酝酿到脱稿约十余年而观之,实为呕心沥血之作也。《苏东坡传》全书分为四卷,总共二十八章,并有附录两篇。苏东坡是中国人极为熟悉的宋代诗人,想把一个大家所熟悉的人物写好写活,无疑具有极大的难度。然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成功了,它不但在海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自从两个中译本问世后,它又为国人所看好。林语堂在序言里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词和文章的优美华丽,更基于他总是以平常心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正直与耿介,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有论者认为林语堂与苏东坡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才能把这本传记写得那么出色,他传即自传也;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林语堂因为欣赏苏东坡才进而为他作传,正如林语堂所说的那样:“我想我认识苏东坡是因为我了解他,而我了解他又因为我喜欢他。喜欢一位诗人向来是口味的问题”。而人们之所以喜欢《苏东坡传》,是因为它描述了一位中国古代大文人崇尚性灵的经历和故事。从接受理论的视角来看,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的过程就是还原传主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倾向的过程,而由于传记作者的“口味” 的介入,这一还原过程虽然含有来自传主的客体内容,但却染上了接受者的主观情感。这种主观情感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传记的文献取向方面。在传记中,文献取向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即背景层和本事层文献的缺项。而蕴含在这文献取向之后的,正是林语堂当日的期待视野。苏东坡因新旧党争而表现出的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与林语堂从积极参与到回避
党派政治的变化过程是相似的。苏东坡在其忧患生涯中显示出来的"镇定、智慧、成熟"的个性魅力,也正是林语堂所极力欣赏和称道的。他说:"大体说来,我们得到一个印象,他(指苏东坡)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拙作要描写的就是这种风情,他成为许多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作
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就是林语堂所谓"用微家,原因也在此。""
笑面对感伤的景象"的意思。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对北宋新旧党争的大背景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在论述宰相王安石何以如此偏激何以如此固执之原因时写道:“中国朝廷向来没有完整的政党政治,严格划分当权派和反对派的权利与责任。没有计票、举手、是非或任何确定多数意见的办法。中国人开会只是讨论问题,然后同意某一决定”。这无疑是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政党政治学的视野。而执政党和反对派责权的不明确,台谏官议论的偏重,都是古代中国缺乏完整的政党政治的表现,而这也正是王安石之所以偏激和固执的原因所在。唯其如此,“政治游戏便成为个人之间的斗争,比西方更剧烈。”这种论调无疑与中国传统文人议论之文相异,应该说,是近代以来西方政党政治的视野帮助了林语堂,使他对北宋新旧党争的起因能够作出上述的分析和判断。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苏东坡传》让我们有耳目一新之感。
应该说《苏东坡传》一书照顾了史料的真实性,但由于林语堂对传主的个人性喜好而把传记写成了“一个心灵的故事”,事实上《苏东坡传》所写的苏东坡生平事略只是一个伟大心灵偶尔留下的足迹。这是是林语堂自己眼中的苏东坡,而不是历史上的苏东坡。然而可能正是这种原因,才使得这本传记更加好看而耐读,无它,惟个人色彩浓耳。苏东坡保留了中国人的乐观旷达的一面,而这一面又被林语堂所刻意放大,譬如他写道: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当然这样的描写也有史料上的证实,就是被放逐至蛮荒之地,苏东坡依然不失去人生的快乐,他写信给朋友说:“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煎。”在《记养黄中》一文里更云:“吾终日默坐,以守黄中,非谪居海外,安得此庆耶,”后人亦如此评价:“东坡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衰惫之气”“人不堪其忧,公食芋饮水著书为乐,时从其父老游,亦无间也。”
读《苏东坡传》我总有一种想法,与其说这是一本苏东坡传记,不如说是一本林语堂传记。自然林语堂没有苏东坡那种写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以及“承天寺夜游”等绝妙好文的惊世才华,但林语堂渊博的学识、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与提倡性灵幽默的艺术追求却与苏东坡有所仿佛,这也证实了那句名言:他传即自传也。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2400字
://.xwdoc./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写于1945年,1947年由美国John Day出版社出版。《苏东坡传》是林语堂自己最偏爱的一本英文著作,在自序中他写道:“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就全置诸脑后了。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之时,也愿身边有他相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尽管林语堂声称自己写《苏东坡传》只是“以此为乐而已”,但从此书酝酿到脱稿约十余年而观之,实为呕心沥血之作也。《苏东坡传》全书分为四卷,总共二十八章,并有附录两篇。苏东坡是中国人极为熟悉的宋代诗人,想把一个大家所熟悉的人物写好写活,无疑具有极大的难度。然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成功了,它不但在海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自从两个中译本问世后,它又为国人所看好。林语堂在序言里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词和文章的优美华丽,更基于他总是以平常心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正直与耿介,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有论者认为林语堂与苏东坡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才能把这本传记写得那么出色,他传即自传也;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林语堂因为欣赏苏东坡才进而为他作传,正如林语堂所说的那样:“我想我认识苏东坡是因为我了解他,而我了解他又因为我喜欢他。喜欢一位诗人向来是口味的问题”。而人们之所以喜欢《苏东坡传》,是因为它描述了一位中国古代大文人崇尚性灵的经历和故事。从接受理论的视角来看,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的过程就是还原传主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倾向的过程,而由于传记作者的“口味” 的介入,这一还原过程虽然含有来自传主的客体内容,但却染上了接受者的主观情感。这种主观情感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传记的文献取向方面。在传记中,文献取向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即背景层和本事层文献的缺项。而蕴含在这文献取向之后的,正是林语堂当日的期待视野。苏东坡因新旧党争而表现出的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与林语堂从积极参与到回避
党派政治的变化过程是相似的。苏东坡在其忧患生涯中显示出来的"镇定、智慧、成熟"的个性魅力,也正是林语堂所极力欣赏和称道的。他说:"大体说来,我们得到一个印象,他(指苏东坡)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拙作要描写的就是这种风情,他成为许多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作
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就是林语堂所谓"用微家,原因也在此。""
笑面对感伤的景象"的意思。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对北宋新旧党争的大背景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在论述宰相王安石何以如此偏激何以如此固执之原因时写道:“中国朝廷向来没有完整的政党政治,严格划分当权派和反对派的权利与责任。没有计票、举手、是非或任何确定多数意见的办法。中国人开会只是讨论问题,然后同意某一决定”。这无疑是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政党政治学的视野。而执政党和反对派责权的不明确,台谏官议论的偏重,都是古代中国缺乏完整的政党政治的表现,而这也正是王安石之所以偏激和固执的原因所在。唯其如此,“政治游戏便成为个人之间的斗争,比西方更剧烈。”这种论调无疑与中国传统文人议论之文相异,应该说,是近代以来西方政党政治的视野帮助了林语堂,使他对北宋新旧党争的起因能够作出上述的分析和判断。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苏东坡传》让我们有耳目一新之感。
应该说《苏东坡传》一书照顾了史料的真实性,但由于林语堂对传主的个人性喜好而把传记写成了“一个心灵的故事”,事实上《苏东坡传》所写的苏东坡生平事略只是一个伟大心灵偶尔留下的足迹。这是是林语堂自己眼中的苏东坡,而不是历史上的苏东坡。然而可能正是这种原因,才使得这本传记更加好看而耐读,无它,惟个人色彩浓耳。苏东坡保留了中国人的乐观旷达的一面,而这一面又被林语堂所刻意放大,譬如他写道: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当然这样的描写也有史料上的证实,就是被放逐至蛮荒之地,苏东坡依然不失去人生的快乐,他写信给朋友说:“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煎。”在《记养黄中》一文里更云:“吾终日默坐,以守黄中,非谪居海外,安得此庆耶,”后人亦如此评价:“东坡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衰惫之气”“人不堪其忧,公食芋饮水著书为乐,时从其父老游,亦无间也。”
读《苏东坡传》我总有一种想法,与其说这是一本苏东坡传记,不如说是一本林语堂传记。自然林语堂没有苏东坡那种写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以及“承天寺夜游”等绝妙好文的惊世才华,但林语堂渊博的学识、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与提倡性灵幽默的艺术追求却与苏东坡有所仿佛,这也证实了那句名言:他传即自传也。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20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
我读苏东坡传是满怀着敬意的,中国古代杰出的人物虽然不少,但是我最欣赏,最敬佩的人还是苏东坡。也许是因为东坡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吧,在历史的洪流中,他始终保持着自我,处于逆境却很达观,贫困交加却很自得。在宋朝历史中,他没有范仲淹那样刚风毕露,(范仲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身为谏官,常常犯颜进谏,因此三次被贬出京师,但他依然如故)也没有晏殊那样圆滑世故,他就是他,一直走着自己的路。
在林语堂老先生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位月夜徘徊者,更是一个诗人,??”苏东坡的人格复杂多面。
在大都数人的的眼里,苏东坡就是一个诗人。当然,这没错,因为苏东坡那旷古罕今的文采是他身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他一生命运跌宕起伏,最易遭人陷害,也与他的文采有莫大的关系。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但是苏东坡在政治上的成就也是值得肯定的,苏东坡在他的政论文字里,时常申论“慎思”与“公正”二义为贤臣之所必备。但是慎思与公正实为党人之所憎恶。一天,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苏东坡在屋里欣然扪腹而行。他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一个女人说是“一肚子墨水”;一个女人说:“你是一肚子漂亮诗文。”苏东坡都摇头说“不是。”最后,聪明的侍妾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呼曰:“对!”遂大笑。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
纵观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可谓三起二落。考中进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误会(以为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巩)和避嫌,否则当列榜首。苏轼在担任凤翔推官三年后依例解职,英宗本欲破格拔擢为翰林,为宰相韩琦所阻,韩琦倒不是不喜欢苏轼,只是认为年轻人应该多一些历练。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苏轼视为未来宰相的人选。后来苏轼受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史称“乌台诗案”。表面上是文字狱,弹劾他的官员在他的文章诗词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语句,加以指控。更深层的原因是苏轼加入了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而苏轼作为文坛新星,其影响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镇压。
苏东坡在地方任职时,是百姓的朋友,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积极致力于当地建设。提出公共卫生方案,设立杭州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清洁城中居民供水,还整顿西湖,这些切合实际、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举措立即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一般官吏注重税收、当地治安等关乎政绩的方面,苏轼在整顿市容、注重公共卫生方面开了很好的先例。
苏轼交友圈极其广泛,从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与僧人过往甚密,贬谪途中时常蒙僧人照料。他接触人生百态,朋友有皇帝、有诗人、有大臣、有隐士、药师,酒店老板和不识字的农妇。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上可
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但是苏东坡却错交了一个朋友,章淳。早年由于章淳性格豪放,乐观,东坡与之为友,但苏东坡却也因为这个朋友在后半生受尽了折磨。王安石罢相之后,新法失败,元祐党人暂居高位,但后来太皇太后去世,哲宗亲征,他受够了元祐党人对他的忽视,于是启用了元祐党的政敌章淳位相,章淳是个小人得志便张狂,四处迫害元祐党人,据说章淳还要把司马光从坟墓中拉出来鞭尸,以泄当年排挤之恨。东坡是元祐党中最具影响力的,所以章淳绝对不会放过他,一贬再贬。有一次,东坡在谪居地刚建了一座房子,在树下纳凉,就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诗传到京师。章淳说:“子瞻看来还是很安逸呀”于是,很快苏东坡又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最后子瞻、子由分别被贬到嶦州和雷州,那是现在海南岛的地方。现在海南岛挺好,但是在当时海南可是一个人去之后九死一生的地方,条件很是恶劣。并且那里有很多土人,经常与汉人发生冲突。但这一切都不能摧毁苏东坡这个天生的乐天派。他在那里建起了学堂,教化了一方百姓。
公元1101年,苏东坡获赦,朝野一致认为苏东坡会在受重用,可是苏东坡却赫然辞世了。苏东坡的人生虽然也走到了终点,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带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种浩然之气才是万古不朽的。
我们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苏东坡的浩然正气。你可以没有苏东坡的才气,但是一定要学着有有苏东坡的那股正气。不管你日后是什么样子,浩然正气如果没有,那你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500字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 ‘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
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
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 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300字:论苏东坡的人格》400字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300字:论苏东坡的人格
——论苏东坡的人格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400字
《苏东坡传》阅读体会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1、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不同于别的人物传记,是一部诗一般的著作。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塑造了一个多面的苏东坡,是乐天派,是人道主义者,大文豪,大书法家,画家,工程师,政治家,酒仙,法官??苏东坡的魅力是千千万万言都说不清的,但是就是在这些不同的身份中,他那种潇洒不羁、如诗如梦、感性天真??的性格就全部呈现出来。
2、 说起苏东坡,没有人会不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千古绝唱。每每读到这句诗,仿佛能看到苏轼在亡妻的墓碑前饮酒作诗、为她拂去石碑上的尘土、为她拔去坟冢上的杂草、赶走前来觅食的野鸟??苏东坡传为我们呈现了苏东坡的爱情,妻王氏被林语堂先生定为“聪明能干型”,透过这个女子的生平,大概也能够感受得到苏东坡为何在墓前饮酒不舍离开,十年之后再无他人如她。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王安石在苏东坡传中一改过去我们认识到的大政治家,王安石真的十恶不赦卑鄙无耻吗?王安石是政治家,且以政治论算得上英雄。或许王安石在苏东坡人生中出现的种种卑鄙也不过是政治进程中的必然罢了,称不上人品的问题,毕竟,王安石是政治历史,而苏东坡只能算得上是文学历史吧。
《苏东坡传》1100字
荐读数目《苏东坡传》
简介:《苏东坡传》 ,作者系国学大师林语堂,原著为英 文,由张振玉翻译。全书共分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 放岁月四卷二十八章,以时间顺序记叙了苏东坡的一生。向 读者讲述了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 民百姓的好朋友…《苏东坡传》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之一” ,然而它是传记又不仅仅是传记,它还是评论、是散 文更是一篇描述苏东坡波澜壮阔一生的史诗,书中所传达的 敏锐思想、豁达胸怀、赤子之心、伟大人格…即使穿越千年 也依然熠熠生辉,令人神往。
读书心得
长养浩然气 常怀赤子心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 就如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 读 《苏 东坡传》尤其如此,世人推崇苏东坡,并不仅仅是他留下的 词坛佳话、豁达胸怀、文人风骨…更是那浩然之气和赤子之 心。
孟子言,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苏东坡就 是身具此“气”的人,然而正因如此,惹了“一肚子不合时 宜” ,尽管他坚持的“道”与“义”既不被“变法派”所容, 也不见容于“保守派” ,他却从未放弃,哪怕一贬再贬直到 海南岛。 用今天的话来说, 他从未放弃他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天地有正气,吾辈当坚持,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当学会涵养自 身公道正派的浩然之气。一是要有公心,坚持大公无私、公 私分明、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 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二是要有本 领, 精湛的业务是公道正派的基础, 组工干部要甘下苦功夫, 将业务知识烂熟于胸,在学中干、干中学,将知识转化为能 力,才能成为干部工作的“业务通” “活字典” “多面手” , 才会有公道正派的底气。三是要有坚守,坚决不踩“红线” 、 不越“雷池” 、不闯“禁区” ,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清清白白做官,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做出表率。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无论居庙堂之 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苏东坡始终“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 才的深厚、广博、诙谐 , 有高度的智力 , 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 心” ,而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他几经贬谪,依然笑吟“九 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回归庙堂,念念不忘小 桥流水;他是“百姓之友” ,处处为民着想,疏浚西湖修筑 苏堤、流放岭南劝人教化、上书直言痛陈苛政…反观当下一 些干部,一心扑在位子上,面对正常的进退留转都不能摆正 心态,进一步就沾沾自喜,退一步则郁郁寡欢;热衷于“政 绩工程” ,不思百姓所需,在功名利禄中迷失了本心,哪还 有一点人民公仆的样子。习**多次强调要“不忘初心” ,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永葆对党忠诚之心和为
民之心。唯有如此,才能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 中有责、心中有戒,才能不负党之所期、民之所盼。
《苏东坡传》3600字
苏东坡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 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 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
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 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doc】沐语堂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