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耳长手长,面相好。无才无德、猜忌心重且胆小怕事,却有用人之才,能得天下皆为手下能人异士辈出。出道的时候借了吕后所谓其头上有祥云及斩白蛇起义,骗得了众多无知百姓的拥戴。萧何、樊哙、夏侯婴从刘邦作亭长的时候至死都忠心耿耿。能比项羽先入关中,除了项羽为了报项梁的仇所打的巨鹿之战拖累之外,其运气也是极好的。可以说项羽打的都是硬仗,而刘邦这家伙居然能够一路让不少城池自动投降,天意所归在彼时已经初露端倪。及至项伯力挺刘邦、萧何月下追韩信,胜负的天平冥冥中已经完全逆转了。
虽然刘邦有众多的人格缺点,如溺儒冠、可以说出分一杯自己父母妻子肉糜羹、为了逃命抛妻弃子两次等,他的优点却是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首先,他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在关中,当张良问他怎么比较自己和项羽的时候,刘邦承认自己什么都比不上项羽。这于项羽的刚愎自用实在天差之别。一个位高如刘邦的人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个人就已经能让人值得敬佩。而也正是刘邦的这种正确认识,才使得刘邦能够接受麾下众多谋士的良策及意见。也让手下能够更加忠心于他。
反观项羽,刚愎自用,不听范增之言,妇人之仁于鸿门宴放走刘邦。之后轻信离间计,气死范增。有范增而不能用,岂不可叹乎。得韩信投奔,而不能重用,位不过执戟,空使韩信怀才不遇。毕竟凭一己之力得天下,实在天方夜谭。
其次,刘邦有仁心。刘邦对老百姓的仁慈可以说有有目共睹,(怀疑刘备是不是跟他学的)。民心所归,当然得天下。
反观项羽,屠城可以说是他的杀手锏,所到之处不仅坑杀秦兵,连老百姓都不放过。一个不得民心的人,即使得了天下,也会如始皇帝那般被推翻极权的。
综上所述,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得天下,这一结局实在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80.项羽英雄,刘邦无赖?**对刘邦的评价最公正
楚汉之争,随着项羽的自杀而终结,长达500年的春秋战国分裂局势,本经秦王朝一统后该休养生息,怎奈秦王暴政仅一统十余年复起刀兵,楚汉之争长达四年,才得以天下归汉。
高中语文课曾有《霸王别姬》一文,我们当时的语文老师曾是四川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非常漂亮的一位美女老师,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对项羽那种崇拜、那种怜惜的样子,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她对项羽的评价,与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高度契合。高度评价项羽的同时,当然是无下限的抨击、鞭挞刘邦,小人,无赖,无耻……
我当时的想法是,女人就是简单,哪怕是研究生学历,英雄主义崇拜无可厚非,带着感情色彩的文学也无可厚非。但作为老师这样教育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太妥当,我们班当时45个人35个男生,如果思维没有定性,恐怕也容易被误导。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刘邦确实不简单:
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
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
4、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
5、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
6、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
7、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
8、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
9、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10、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1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
1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当然,这一评价我们得这么看,称“皇帝”的,在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是第三个,第一个是秦始皇,第二个是秦二世胡亥。
但是我们的**却这样评论刘邦:刘邦是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他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这样写的: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喜欢看《霸王别姬》这台戏,根据他的警卫李银桥后来回忆说,当时看到西楚霸王项羽同他的虞姬生离死别一幕时,**睫毛颤抖着,眼里湿漉漉的,回来的路上还跟警卫说:“不要学西楚霸王。我不要学,你也不要学,大家都不要学!”后来,他问警卫:“有人劝我们不要打过长江去,你说要不要打过长江去?”
警卫说:“要!到手的胜利哪能不要,对国民党**还有什么好客气的!”
**拍拍警卫的后背,点头说:“还是我们的战士聪明哟!”
为什么**把《资治通鉴》放在床头,看了十七遍,真是能学到很多东西啊。项羽英雄没毛病,但是要实现伟大梦想、成就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就不能单靠英雄主义了。
项羽英雄,但反过来看,说“沽名钓誉”也不为怪。
你个人对刘邦的评价
展开全部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将其一生归纳为:高祖初起,始自徒中。
言从泗上,即号沛公。
啸命豪杰,奋发材雄。
彤云郁砀,素灵告丰。
龙变星聚,蛇分径空。
项氏主命,负约弃功。
王我巴蜀,实愤于衷。
三秦既北,五兵遂东。
泛水即位,咸阳筑宫。
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耶律阿保机敬仰刘邦,故兼姓刘氏;又以萧何助刘,故变其母族、后族为萧氏。
**对刘邦的评价是“老粗出人物”、“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1964年**更借题发挥,指出:“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
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自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我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
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
掌握缓急。
他清楚哪一些东西必须现在做,哪一些东西可以迟点再做,哪一些东西可以授权给别人做,哪一些东西必须亲自做,通过这些手段逐渐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刘邦对目标执著。
比如说,却对他的意见不予理睬。
而项羽听了项伯的话后,反把曹无伤的告密直接告诉刘邦,反映了他不懂策略,善于玩弄手腕的性格。
比如说,并采纳樊哙“不辞而别”的建议。
刘邦多谋机诈,在危急时刻,不仅不能够控制整个局面。
项羽的执行力,刘邦总和张良、樊哙商量,要张良。
在“贞”这一方面,刘邦比项羽强得多,对他们言听计从、樊哙拿主意,马上许诺,随便改变既定的决策,表现了他为人头脑简单而又刚愎自用。
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却不假思索。
最后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很讲策略。
对项羽极表臣服恭顺之情,因而能起到麻痹、迷惑对方的作用:这些都表现了刘邦见风使舵、亨,麻痹轻敌。
分析:一个领导必须对理想要坚持要忠诚,如果理想经常有变化的话,就是所谓的小人恒立志、控制能力就比刘邦差很多、控制力比较强,有办法把中间的阻碍打掉,拿捏轻重,项羽身边谋士范增足智多谋,但在紧要关头。
对刘邦的假意殷勤,毫无察觉。
而项羽的理想经常在变,对理想的坚持度和忠诚度不够。
所以“元,最终是一事无成,一时的失利打不倒他,甚至连自己的脾气跟情绪都没有办法控制好刘邦的执行力、利...
议论文:对刘邦的评价500字
自古至今,人们都想清楚的了解善与恶,好与坏的界限。
中国古代的智者就曾形象的将它们表示出来,即为太极图,此图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分为白色,另一部分为黑色,然而在白色有一部分黑色,在黑色又有一处白色。
这说明善与恶,好与坏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英雄与非英雄亦是如此。
历史上的刘邦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有人说他,因为他统一全国建立西汉王朝,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繁荣昌盛,使遭受战争之苦的百姓有了家。
其实这就是我最初对刘邦的评价,我认为刘邦就是一个大英雄,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但也有人说他坏,因为他不仁不义,为达目地不择手段,同时又是贪生怕死。
就拿《鸿门宴》来说,刘邦,项羽攻秦的时候,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可刘邦技高一筹,他说服秦王子投降,使得自己先项羽进入函谷关中。
这样的刘邦到底算不算英雄!这是我心中的一个大疑问。
现在在我看来,刘邦算的上是一个英雄,他是一个心系百姓的英雄,是一个能屈能伸的英雄,是一个善于用人的英雄,但也是一个心机深的英雄。
当然,这个英雄或许有很多优缺点。
但是我们也得明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原则,我们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别人。
正如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我们也不能以片面来论一个人的好坏。
善恶好坏是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上的。
由此可见,真正的英雄是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英雄如山是可望不可及的!...
作文《我眼中的刘邦》
自司马迁之后,汉高祖刘邦的人格品质,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在刘邦事功得到极高推崇时,也只是说他拯民于水火,而不对其整个人品加以推崇。
对刘邦的非难,或始于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1]之叹,到了《厚黑学》风行之后,刘邦二字简直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词,至今未有改观。
这些否定刘邦人品的看法,也是来源于《史记》,应该说至少部分真实。
但这种情况是矛盾的,因为伟大的事功而出自于低下的人品,不仅情理上说不通,在事实上也极不可能。
如果肯定刘邦的事功是伟大的,其人品一定也是伟大的。
司马迁称其为大圣,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大量事实为支撑的。
刘向、班固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2]基本上就是从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而得出的结论。
不虚美,就是司马迁对刘邦的赞誉,都有事实为依据;不隐恶,就是司马迁虽然推崇刘邦的事功,也不因此而对其存在的缺点予以回避隐瞒。
结果,后人往往忽略了司马迁的不虚美,而特别看中了他的不隐恶,这就造成了刘邦评价的尴尬。
其实,像刘邦这样一个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王朝的统治者,是很难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他的个人品质的,应该看主流,也就是总体表现。
司马迁的结论就是看主流的产物。
我们今天评价刘邦的人品,也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即司马迁所站的角度来评价,才能得出其人品高下的真实结论。
一、司马迁的评价基础 司马迁的角度是什么呢?就是他在《高祖本纪赞》中所说的:“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
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
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
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
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
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司马迁的这个结论,看上去具有太多的宿命色彩,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似乎陈旧过时,对此持反对意见或不以为然者不在少数。
但作为一个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通过对几千年的历史考察而得出的结论,并不会因不合现在人的胃口,或缺少时代感而失去其合理成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司马迁对历史内在规律认识的深刻性,比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要高明的多。
在司马迁看来,刘邦所为就是“忠”,正如《史记正义》所说:“汉人承秦苛法,约法三章。
反其忠政,使民不倦,得天统矣。
故太史公引礼文为此赞者,美高祖能变易秦敝,使百姓安宁。
”如果参之以《秦楚之际月表序》,司马迁的意思就更加清楚了。
其曰:“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倂冠带之伦。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
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杰,维万世之安。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
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
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
岂非天哉。
岂非天哉。
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原来刘邦的功绩是使自周王朝东迁后动荡了几百年的社会生活复归于正常,这样的功绩,当然只能用大圣来形容。
其实,司马迁的结论也并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在吸收了前人总结的基础上从总体上作出的。
刘邦去世后,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3]我们今天熟悉的拨乱反正一说,其一大半就是源自于刘邦。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秦结束战乱建立王朝,本来是有条件这样做的,即应该由秦来重新开始自夏以来三王之道的循环局面。
诚如贾谊在评论秦亡时所说:“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4]但秦的立国之本并非宽厚,而是更加不合时宜的刻薄严酷,使三王之道无以为继。
这个拨乱反正的历史局面,只是借着刘邦的成功,才得以出现。
所以“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皇之业,统理中国。
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轝,万物殷富,政由一家。
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
”[5]由此可见,司马迁对刘邦的评价是根据对人民的贡献而言的,是针对周王朝东迁后数百年天下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终因汉兴而获安定的结果而得出的。
那么,这种贡献或者说这个局面,刘邦是有心做出,还是无意得之?从历史记载来看,应该是出自其本心的有意为之。
二、仁人之心,以天下苍生之心为心 现在论及刘邦的成功时,总会提出他的这样三个优点:1、雄才大略,有智谋,有远见;2、能用人,尤其是能驾驭人;3、头脑灵活,聪明绝顶,随机应变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而对刘邦所具有的为时代所需要的仁者之心丝毫没有提及,其实这才是刘邦最大的优点,是他优点中的帅,其它的优点只是从属于此而产生作用。
司马迁记载道:“高祖为人,……仁而爱人。
评论刘邦或项羽,600字作文
展开全部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
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
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
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
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
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
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
“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求《鸿门宴》刘邦和项羽的评价作文
展开全部 项羽的心理十分脆弱,经不起重大压力的考验,也是缺乏领导者素质的体现。
项羽有一句名言:“富贵不回故乡,等于锦衣夜行,有谁知道?”充分暴露了这家伙的虚荣与浅薄。
回故乡干什么?无非是向家乡父老炫耀一下,他项羽出息了,活得有点人模狗样了!正因为这个心理作怪,造成后来他失败时无颜见江东父老,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心理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一个伟人的成长与诞生,没有无数次失败和挫折的历练,几乎是不可能的。
刘邦就不同了,在楚汉力量对比悬殊的时候,在项羽把他分封到汉中的时候,在他老父亲被项羽杀害的时候,都没有动摇他的意志和信心。
由于项羽的角色定位不高,决定了他走得不可能太远。
从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来看,项羽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西楚霸王,没有更高的视野。
从他分封诸王后就万事大吉可见一斑。
这一点和刘邦就不一样。
如果说刘邦刚刚起家的时候对前途还很模糊的话,攻入咸阳推翻秦朝后,其野心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那就是:霸有天下!因为他没有象刘邦那样把天下看作他自己的,所以他一路上坑降卒、焚宫室,所过之处无不残灭,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好多做法不得民心。
如果他视天下为已有,东西是自己的东西,百姓是自己的百姓,他怎能不多一点悲悯情怀,怎能不多一点爱惜心理呢?他看到秦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难道就那么心安理得吗?因为他满足于做个西楚霸王,所以当秦朝灭亡天下已定,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原则分封完诸侯以后,就准备做个太平官来,这无疑是小地主式的倒退行为。
他不知道即使他愿意过这种小国寡民的日子,人家刘邦还不愿意呢!所以这边灭秦的战火刚刚熄灭,新一轮销烟又重新燃起了!其间,他多次要求和刘邦分疆而治,刘邦报之的,只能是一阵冷笑!因为他急于做西楚霸王,所以他迫不及待地把天下所共的盟主楚怀王杀掉,弄得民怨沸腾。
曹操还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西楚霸王的智商和曹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矣!没有了盟主,天下人凭什么要听你项羽的?你觉得自己的拳头硬一点就可以威震群雄了?项羽这一败招,正好被刘邦利用。
刘邦借题发挥,披麻戴孝为楚怀王发丧,号召天下诸侯兴师问罪,项羽就变得非常被动了。
项羽虽然也和刘邦一样笼略人心,想与群雄共享天下,为此不惜分裂疆而治,除自封为霸王外,一口气封了近二十个诸侯王。
但是,这些按照他的个人意志一厢情愿分封出来的诸侯国,是极不稳定的。
刘邦就非常不情愿,那些没有得到封赏的更是心怀不满。
尤其失误的是,这些诸侯王之间缺乏统一的约束,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他们的尊卑次序。
西楚霸王和其他诸侯王之间,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整个天下被项羽划分为近20个类似于中世纪德意志式的小公国。
这种独联体似的诸侯国之间谁也不服谁,利害冲突在所难免。
其他人暂且不说,项羽想把羽翼逐渐丰满的刘邦困死在关中,这对与野心勃勃的汉王来说,有这种可能吗?项羽的狭隘性格还表现在他的不能容人。
他不仅无法象刘邦那样笼略人才,为已所用,自己的手下也因为他的傲慢、猜疑与短视而一个个离他而去,连对他忠心耿耿的亚父范增也被他活活气死了!试想:如果鸿门宴上听范增的计策,还会有后来的大汉王朝吗?项羽有许多这样致刘邦于死地进而夺取天下的机会,都在弹指之间被他轻易地葬送了!这个愚蠢的家伙临死前还想逞匹夫之勇,单枪匹马冲入汉军之中猛杀一通,想以此博得手下的赞赏,不亦悲夫!要是敝人在场的话,只能向他投以可怜同情的目光。
一介武夫呵!项羽,作为楚国大将项燕的侄子,名门之后,眼光和见识应该略高于当时的其他草莽英雄。
项羽的实力,一度也是其他豪杰无法相比的。
在灭秦的战场上,项羽更是名符其实的主力军,消灭了秦朝的大部分武装力量。
应该说,在推翻秦朝这一系统工程中,他的功劳是最大的。
可惜他没笑到最后,天下被地痞流氓式的泗水亭长夺去了,亏不亏?亏!然而,项羽这样的性格,也只能有这样的命运。
即使没有刘邦,也会有张邦、王邦、乔邦冒出来,又何亏乎?项羽至死也不醒悟,竟然说是上天亡他,不亦惑乎!
鸿门宴 刘邦项羽人物评价作文
项羽和刘邦同为王,但是他们却孑然不同。
鸿门宴这篇文章就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5年之久楚汉之争的开端。
鸿门的一宴,虽是开端但是却似乎预示着这场斗争的终结。
项羽无论是在鸿门宴的前夕还是在宴会过程中表露出来很多的悲剧心情,而刘邦不同,他擅长利用别人的弱点,他在宴会上利用了项羽的这一点性格的弱点使将要发生的危险化险为夷。
尤其是刘邦的一席话,十足表现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刘邦从小就是个诡计多端的人,他的话使项羽动了不忍之心。
项羽可以说是个善良或者容易被假象所迷惑的人吧,至少他听说刘邦籍吏民,封府库,专等将军这些陈词后杀刘邦的心动摇了。
而刘邦在套出曹无伤泄露秘密后,回倒了军营后立即杀了曹无伤。
这和之前的形象判若两人,所以刘邦是狡猾的。
有些人说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是后来苏轼却评价说他表现的是“君子之度”。
他的做法,不同的人看来就有不同的评价。
无论项羽是否是君子或者懦弱,最后不可否认的是他自尽了!刘邦利用他的狡猾也好计谋多也好,最终他胜利了。
这些已经是史实了。
所以,在这鸿门宴中他们早已表现出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也许是这性格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吧!所以说性格决定了命运!
谈谈对刘邦与项羽的看法与见解
展开全部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
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
其志向博大高远。
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
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
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
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
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
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
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
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
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
章邯率部归降。
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
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
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
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
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
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
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
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
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
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
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
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
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
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
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
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
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
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
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
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
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
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
”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 三...
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800字 拜托
刘邦的执行力、控制力比较强,有办法把中间的阻碍打掉,拿捏轻重,掌握缓急。
他清楚哪一些东西必须现在做,哪一些东西可以迟点再做,哪一些东西可以授权给别人做,哪一些东西必须亲自做,通过这些手段逐渐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比如说,在危急时刻,刘邦总和张良、樊哙商量,对他们言听计从。
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
最后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拿主意,并采纳樊哙“不辞而别”的建议。
刘邦多谋机诈,很讲策略。
对项羽极表臣服恭顺之情,因而能起到麻痹、迷惑对方的作用:这些都表现了刘邦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腕的性格。
项羽的执行力、控制能力就比刘邦差很多,不仅不能够控制整个局面,甚至连自己的脾气跟情绪都没有办法控制好。
比如说,项羽身边谋士范增足智多谋,但在紧要关头,却对他的意见不予理睬。
而项羽听了项伯的话后,却不假思索,马上许诺,随便改变既定的决策,表现了他为人头脑简单而又刚愎自用。
对刘邦的假意殷勤,毫无察觉,反把曹无伤的告密直接告诉刘邦,反映了他不懂策略,麻痹轻敌。
分析:一个领导必须对理想要坚持要忠诚,如果理想经常有变化的话,就是所谓的小人恒立志,最终是一事无成。
在“贞”这一方面,刘邦比项羽强得多。
刘邦对目标执著,一时的失利打不倒他。
而项羽的理想经常在变,对理想的坚持度和忠诚度不够。
所以“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刘邦都有,而项羽只有一个,斗争的胜负已经分晓。
...
谁教我写一篇对项羽的评价的小作文?
太史公的最精辟: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建议把其翻译成现代文,应该是最贴切的对项羽评价的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