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若不撇开终是苦;
各自捺住即成名。
横批:撇捺人生
——这一副对联写尽了人生哲理。“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 “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 一撇一捺即“人”字。“撇”与“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既要学会放弃,又要懂得坚守,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撇”不“捺”,为人就没有原则、分寸;只“捺”不“撇”,为人就过于计较、拘谨。“撇”“捺”互相弥补,互相支撑,相辅相成,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人”。对联中奉劝人们“撇”开的是人生的欲望、诱惑、贪念等等,建议人们“捺”住的是淡泊、寂寞、坚守等等。r人的一生,就是要既能“撇”得开,又能“捺”得住,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
——这是一副描写山水的名联。青山虽然不曾着墨,但却是一幅留存千秋的美丽画卷;碧水虽然没有琴弦,但却亘古至今,奏出悠扬动听的琴声。图画、琴声远不能比青山碧水之美,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意 作者用寥寥几笔 勾勒出 青山碧水天人合一的优美意境。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联乃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孙行者;
胡适之。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孙行者”。据说只有一位考生对得最精彩,对句是:“胡适之”。
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又都是名人;这两个名人,可以说,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经人。这是意对。胡、孙,都是猴子的别名,是名词;行、适,都有走动的意思,是动词;者、之,都是文言虚词。这是文对。讲音韵:平仄仄,仄平平,是格律对。这副三字的对联,真是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对仗工整、自然天成。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现悬于东林书院依庸堂内的一副著名对联。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
这副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经国济世为己任,至今仍有启迪、教育意义,也就是要求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学以致用,而不要死读书,读死书。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作战;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
——传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一个自诩“中国通”的日本人在城墙上挂出一支上联,挑战似地征对:“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 面对侵略者的挑衅,有位中国百姓不顾生命危险,挺身应对:“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全拿。” 这一妙对可谓有力回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挑衅者听罢愕然。
《春联》赏析作文
今天,我预习了《春联》一课,在这篇课文中,我最喜欢的一联就是“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通过,联中的“舒眉”和“开口”这两个词,把不会动的柳和桃写得生动了起来。
从“绿柳”和“红桃”二词中,我不仅知道了这一联是描写春景,我还知道了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美丽的季节。
同时,“辞旧岁”和“贺新年”这两个词,还让我联想到了王安石的一首诗《元旦》: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通过学习这幅对联,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浓浓的文化气息。
求;春联赏析的作文,500字
这个假期真是喜事连连,因为多了个春节。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买年货……忙的不可开交。
我们家也忙着打扫屋子,准备过春节。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终于迎来了大年三十。
一大清早,就有人开始放鞭炮,热热闹闹的。
傍晚,太阳向大地看了最后一眼,然后闭上眼睛,慢慢躲到山后。
夜幕悄悄降临,给天空蒙上了一层黑纱,晚上,万家灯火,万家欢乐。
爷爷邀请了我们一家和姐姐一家,高高兴兴的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聊聊过去一年发生的难忘事和收获,展望一下未来等等。
吃完团圆饭后,我们就开始守年岁了。
大约7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耳边还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晚会节目很精彩:有优美动听的歌曲,有幽默风趣的小品,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是丰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缭乱。
快到零点的时候,我和爸爸一口气冲到了阳台,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烟花。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响起了,烟花和爆竹便齐鸣起来。
我和爸爸点燃了烟花筒,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弹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这时,一颗颗烟花又从烟花筒中喷发,像无数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闪而过……天空中还闪烁着其他的烟火,它们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颗颗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条条瀑布……让我目不暇接。
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闪耀着。
这些烟花,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
此时的常熟,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非凡! 今年的春节真是快乐,让我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欣赏的作文1000字超急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春联(The Couplet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读作chūn lián,也叫“春贴”、“对联”等.它以工整、对 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春节,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春联(14张)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贴春联...
趣味对联赏析作文100字
1、赏析对联“孙行者;祖冲之”1934年,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在国文试卷上加了一道对联题,出联是:“孙行者”。
此题大出考生意外,许多考生只好胡对一通。
一位名叫刘子钦的考生对了个“胡适之”,得了满分。
胡适之即胡适,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此对中,“胡”对“孙”为谐音借对,暗指猢狲。
但陈寅恪的标准答案据说是“祖冲之”,这副对联是“孙行者;祖冲之”。
好一个千古绝对!“祖”对“孙”,姓氏对姓氏,又是辈分上的名字对;“冲”对“行”,动词对动词。
“之”对“者”,文言虚词相对,真乃天造地设,无懈可击。
有好事者为此题了两句诗,曰:天生一个孙行者,地生一个祖冲之。
2、触景生情续绝联相传,有位姓张的秀才,一次到江苏省秦县一位叫“白米”的小镇,恰好天已过中午,只见一只长满白羽毛的大公鸡,正好在引颈啼鸣。
张秀才见此情景,一时兴来,随口吟出一句上联:白米白鸡啼白昼;此上联连续用了三个“白”字,欲续下联应有响应的要求。
张秀才搜肠刮肚,苦苦思索,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一时成了绝对。
事隔几年,张秀才出门路过一个叫“黄村”的村庄。
使已傍晚,一只大黄狗正在村头对着不速之客张秀才汪汪大叫。
才思敏捷的张秀才触景生情,终于对出下联:黄村黄狗吠黄昏。
经典对联赏析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
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
横批:撇捺人生——这一副对联写尽了人生哲理。
“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 “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 一撇一捺即“人”字。
“撇”与“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既要学会放弃,又要懂得坚守,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只“撇”不“捺”,为人就没有原则、分寸;只“捺”不“撇”,为人就过于计较、拘谨。
“撇”“捺”互相弥补,互相支撑,相辅相成,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人”。
对联中奉劝人们“撇”开的是人生的欲望、诱惑、贪念等等,建议人们“捺”住的是淡泊、寂寞、坚守等等。
r人的一生,就是要既能“撇”得开,又能“捺”得住,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有得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这是一副描写山水的名联。
青山虽然不曾着墨,但却是一幅留存千秋的美丽画卷;碧水虽然没有琴弦,但却亘古至今,奏出悠扬动听的琴声。
图画、琴声远不能比青山碧水之美,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意 作者用寥寥几笔 勾勒出 青山碧水天人合一的优美意境。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联乃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
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
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孙行者;胡适之。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孙行者”。
据说只有一位考生对得最精彩,对句是:“胡适之”。
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又都是名人;这两个名人,可以说,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经人。
这是意对。
胡、孙,都是猴子的别名,是名词;行、适,都有走动的意思,是动词;者、之,都是文言虚词。
这是文对。
讲音韵:平仄仄,仄平平,是格律对。
这副三字的对联,真是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对仗工整、自然天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此句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现悬于东林书院依庸堂内的一副著名对联。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
这副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经国济世为己任,至今仍有启迪、教育意义,也就是要求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学以致用,而不要死读书,读死书。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作战;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
——传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一个自诩“中国通”的日本人在城墙上挂出一支上联,挑战似地征对:“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 面对侵略者的挑衅,有位中国百姓不顾生命危险,挺身应对:“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全拿。
”这一妙对可谓有力回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挑衅者听罢愕然。
著名对联赏析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
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联乃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
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
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花永开。
春天代表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欣欣向荣、兴旺的样子;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斑斓,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一年四季如春,天天百花盛开,形容社会蒸蒸日上、生活红红火火,这是个美好的祝愿的意思。
此联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尽情地抒发了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春来羊起舞; 雪化马归山。
此联好在巧妙地表达辞旧迎新的联意:上联——羊年到了,春天来了,吉祥如意,欢欣鼓舞;下联——春天到了,冰雪消融;马年去了,去哪儿了?——化用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语意,曰:马归山。
妙哉! 三羊开景泰, 双燕舞春风。
简释:古汉语中“羊”同“祥”,吉祥之意;用于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吉祥之意;根据泰卦的释义,“三阳开泰”的引申意思,则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
下联很好理解,春天来了,春燕飞舞,春天充满生机。
马步不停追梦远; 羊头又领带春新。
马年虽然过去,但依然要快马加鞭去追逐梦想;在新的一年里,更要做领头羊,争先创优,去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承富启强 马步快追华夏梦; 蘸春濡喜 羊毫大写价值观。
此联巧妙地运用马年“马步”、羊年“羊毫”的应景词语,抒发践行“价值观”、追逐“中国梦”的壮志豪情,既切合迎春的时宜,又富有积极意义,妙联也! 孙行者; 胡适之。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孙行者”。
据说只有一位考生对得最精彩,对句是:“胡适之”。
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又都是名人;这两个名人,可以说,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经人。
这是意对。
胡、孙,都是猴子的别名,是名词;行、适,都有走动的意思,是动词;者、之,都是文言虚词。
这是文对。
讲音韵:平仄仄,仄平平,是格律对。
这副三字的对联,真是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对仗工整、自然天成。
廿四字箴言圆好梦; 五千年浩气卷长云。
(备注:廿四字箴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此句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现悬于东林书院依庸堂内的一副著名对联。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
这副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经国济世为己任,至今仍有启迪、教育意义,也就是要求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学以致用,而不要死读书,读死书。
万马奔欢 放飞青春 辞旧迎新追梦想; 三羊开泰 崭露头角 攀高折桂向未来。
(备注:古汉语中“羊”同“祥”,吉祥之意;用于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吉祥之意;根据泰卦的释义,“三阳开泰”的引申意思,则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
折桂——获得第一。
折:摘取;我国古代把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恰逢桂花盛开的时节,故以“折桂”比喻金榜题名。
未——羊,暗含“乙未”年)
春节对联大全带赏析的
展开全部 春节对联分析鉴赏: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
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深得世人喜爱,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广泛,影响较大。
联意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除旧布新,得以新生和发展。
“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又要开始。
“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更新”,除旧布新。
联语紧切新春佳节世人辞旧迎新的心态,简洁明快,言约意丰,凝炼工整。
因此,人们除了单独作春联外,还常常以它为春联的基本词组,构成较长的新春联,如“一元复始春光好;万象更新喜气多。
”“瑞气盈门,一元复始;春风拂面,万象更新。
”等。
人登寿域;世跻春台。
——这也是一副传统春联。
春为一岁之首。
中国民俗,不论出生在哪个月份,大多以“过一年,长一岁”推算,而健康长寿又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
此联就是表达的这个祝福。
“寿域”,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
“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
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
联语既切春节,又含祝福,言简而意深。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
此联出典于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桃符都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除邪鬼的道具。
现在春节燃放鞭炮,过去没有发明火药之时没有鞭炮,就用火烧竹子,使其毕剥发声,来驱除山鬼瘟神,称之为“爆竹”。
“桃符”也是古时民俗,用桃木板画神像挂在门旁,以驱鬼避邪,每年春节都要更换。
大约从唐、五代开始在红纸上写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联),但春联称“桃符”一直延续到清代。
写春联以迎新春佳节,已是几乎所有华人的习俗,长盛不衰,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常有更新罢了。
该联选取春节期间传统民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种典型物品——爆竹和桃符,遣词组句,有声(爆竹之响),有色(桃符之红),形象鲜明,描绘生动,十分准确地表达了“除旧迎新”的主旨。
联句语言精练,声、色俱备,对仗工整,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流传而不衰。
一元二气三阳泰;四序五福六合春。
——这是一副使用了数字入联和词语典故的传统春联。
上联“一元”,指事物的开始,这里指一年之始。
“二气”,指阴气和阳气。
“三阳泰”,即三阳开泰。
《易》中,农历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冬至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
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
所以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
下联“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
“五福”,五种幸福。
《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桓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多。
”“六合”,指上下前后左右四方,凡指天地之间、整个天下。
联语巧用数字,用典恰切,既合节日,又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良好祝福。
梅呈五福;竹报三多。
——五福,即寿、富、康宁、好德、老终命。
见《尚书·洪范》。
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
见《庄子·天地》。
联写冬物,意在以之迎春祈福。
既能援引典故,使其意绪丰富,又用词简练,对仗工稳,此春联遂广为应用。
两袖清风,造福大众;一身正气,振兴中华。
——元代诗人魏初《送杨季海诗》有句“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以“两袖清风”喻杨季海为官廉正,囊空如洗。
后世沿袭,成惯用语。
此种春联,并非随处可用,一如衣饰,须量体而服。
此联只宜于政府机关。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联乃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
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
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
——春天代表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欣欣向荣、兴旺的样子;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斑斓,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一年四季如春,天天百花盛开,形容社会蒸蒸日上、生活红红火火,这是个美好的祝愿的意思。
此联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尽情地抒发了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迈步迎春,春风扑面;抬头见喜,喜气盈门。
——词人李清照十分赞赏欧阳修《蝶恋花》一词“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盖以为三“深”字连用,其用不同,殊为奇妙。
此联“春”“喜”二字亦各连用,前后词性不同,颇与其相类。
兼之一“迎”一“见”,前者有意,后者无意;前者“有我”,后者“无我”,对举工整且意绪丰美,此针顶联实为佳对。
惠风远拂,神州溢...
一副对联及赏析500字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
横批:撇捺人生——这是一副简单的对联,却写尽了人生的哲理。
上联“若”字的撇笔,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 下联“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 一撇一捺即“人”字。
“撇”与“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既要学会放弃,又要懂得坚守,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只“撇”不“捺”,为人就没有原则、分寸;只“捺”不“撇”,为人就过于计较、拘谨。
“撇”“捺”互相弥补,互相支撑,相辅相成,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人”。
对联中奉劝人们“撇”开的是人生的欲望、诱惑、贪念等等,建议人们“捺”住的是淡泊、寂寞、坚守等等。
人的一生,就是要既能“撇”得开,又能“捺”得住,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就有得。
十幅春联及赏析
展开全部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 十副经典对联赏析 1. 风声雨声读书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楹联丛话》卷六)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楹联丛话》卷六)云: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苏文洋《古今联话》第139页)云: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段,均无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断定谁是创新,谁是仿效;但可以说明,相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表达绝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2. 重九节塞上称觞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合作的万松岭行宫新联(《楹联丛话》卷二)。
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
乾隆55年(1790年)重阳节前,乾隆从热河木兰围场打猎回来,驻跸于万松岭行宫。
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不是文字游戏,虽是奉承之作,可谓对联极品。
3. 今年季子不回家 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 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 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
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名联趣谈》284)。
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
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
王君实先生在四十年代讲授此联时,用了另一版本,下联是"金未尽衣未敝",可惜未知其来源。
此联在结构上由两个三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构成,读起来,节律感很强,用二元序列表示为:110,110,1100011 / 001,001,0011100 可以看出:三言句式重复一次,而且与七言句式的前三位相重,因此,在结构上,三言句式只是七言句式的部分重复。
这是我们上面没有提到的最佳结构。
此联在用典上也非常讲究,上联用《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下联用《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读这副对联等于重温了两篇名著。
4. 东墙倒西墙倒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楹联丛话》卷一)。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但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总是道貌岸然。
此联很有人情味,很幽默。
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居住条件虽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虽然没有人去拜访他,倒可以安心读书。
上联写得有点夸张,但对比强烈。
这是最早的用韵联, 有客醉无客睡福简简吁可愧 长歌粗短歌疏诗平平聊自娱 梁章钜也写过一副用韵联如上(《楹联丛话》卷十二)。
此联挂在"藤花吟馆",记录了他在58岁引疾归里后在福州的生活和自我评价,对联用韵,并非必要,但用了韵,读起来更入调。
十年后他又将此联作了修改: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挂在浦城的"草堂",时年68岁(《楹联续话》卷二)。
将两联比较,可以了解梁章钜 在诗艺方面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此联是何淡如(1820-?)为佛山"春色赛会"写的对联(《名联谈趣》54条)。
写出了民间欢乐的元宵节情景:灯月交辉,游人如织,多么美好的春夜! 用韵后加强了欢快浪漫的气氛。
5. 酒狂称圣草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 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 这是梁章钜为江苏常熟草圣祠写的对联(《楹联续话》卷一)。
唐张旭曾为常熟县尉,善草书,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世称"草圣"。
此联将张旭的书酒风格写活了。
如见其人,如观其字。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流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是清代诗人顾复初为成都杜甫草堂写的对联(《古今联话》第148页)。
杜甫是"诗圣",风格与"草圣"不同,而且草堂不是祠庙。
此联从时代着眼, 上联以感叹口气说,几千年来能有几个杜甫这样的诗人。
下联说,即使像这样的诗人在当时也并不得意,但他 的精神财富是流传下来了。
6. 萍水因缘成一梦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因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这是小凤仙挽蔡锷联(《古今联话》第202页)。
此联情词并茂,款款道来,儿女情长而不减英雄本色。
论者以为非小凤仙所作,究竟出自何人手笔尚待考证。
燕支即燕脂,与鹏翼相对。
因缘比姻缘意义更广。
名既大谤亦随焉学术之争犹有待千秋定论 健则行倦则睡耳哲人屦萎...
对联的写作与天水名胜楹联赏析 艾 叶
展开全部 名胜楹联写作与天水名胜楹联赏析 艾 叶 名胜楹联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
在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和文化遗址上,都有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所撰书的楹联。
这些楹联,与山川同在,与胜迹共辉。
不仅为风景名胜增添了艺术情趣,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贴近历史、贴近人文、贴近时代,形成独具特色的名胜楹联文化,成为旅游文化中最璀璨、最耀眼的一朵艺术奇葩。
名胜楹联是一个地方文化宗教艺术的综合反映。
其品质的高下,也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文化积淀的标志。
因此,名胜楹联不仅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脸面”,而且是其文化内涵的最直接的反映。
现在,尽管一些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址已经荒毁无存,那些附着于胜迹上的楹联也随之消失。
但是,就历史人民和先贤备加保护而存留下来的胜迹遗址中的楹联仍然是极其丰富的。
这些楹联不仅具有艺术感染力,而且对名胜古迹起着历史见证的作用,一向为人们所重视。
如邓宝珊书清人董平章城隍庙联: 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 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佑笃黎民。
这副楹联上联歌颂了纪信为汉王朝的建立壮烈献身的精神,下联歌颂其作为城隍保佑地方人民的功绩。
字数不多,却极具高度概括、题旨点意、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可以说,人们旅游的动机,除了欣赏领略各地自然风光外,最主要的还是感受那里的历史文化。
譬如故宫楹联大肆渲染吹嘘帝王功德威仪,杭州楹联侧重云光湖色,而昆明大观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西鹳雀楼等,则主要因诗联而名闻天下。
应该承认,自然景观只是外在的形式,而文化内涵却是灵魂所在。
如果从各地名胜中抠去这些文化的东西,建筑物和自然风光便仅剩下躯壳。
只有各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才能共同构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一、我市名胜楹联的现状 我市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是甘肃风景名胜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现有景点有寺庙、道观;名泉、溪、湖、峡谷;山、崖、洞,纪念址等。
这些旅游资源,目前除少数已开发利用外,大多数都还处于原始自然状态,有待开发。
就是已开发的景点,也往往因自然景观较差(特别是植被破坏严重、建筑物残破)、服务设施跟不上等原因,还处在一个低档次存在状态,其旅游价值不高,效益不明显。
特别是因文化内涵的缺失,几无优势可言。
例如许多寺庙道观,只是宗教活动场所,毫无文化影迹。
倘有个别匾额,也大多是群众祈神还愿捐送的“神灵保佑”、“有求必应”之类的陈腐辞语。
因此,尽管我市旅游资源不甚匮乏,但整体文化品位还是相对较低。
究其原因,除客观因素外,最根本的是名胜与文化没有很好地结合、相互补充。
大力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内涵,是发展旅游的重要举措,而楹联即是最能够直接彰显地域文化的形式。
市内名胜景点楹联数量倘不很多,除了人文因素欠缺外,因年久遗失毁坏的也不少,故往往出现有景无联,有联无书的状况。
这与旅游业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差距不言而喻。
其实,古今文人墨客对市内景点所撰书的楹联也不少,但保存下来的却不多。
就楹联而言有明代朱炽宏为仙人崖撰“政令全提,长安市上作宾作主;宗风大振,陇右山中学释学儒”;王了望为仙人崖和瑞莲寺分别撰书的“处处无非菩提海,山山尽是普陀崖”及“在何所在,试参来,青莲叶底谁拜月?音实无音,聊说起,碧海潮头作甚观”。
又为麦积山撰“千尺冷门庭,凭我东来西往;一条乌藤杖,任尔打雨敲风。
”武天骏撰天水镇高皇庙联“艰难我俱尝,万里远游,开口只呼高皇太祖;凭依神在德,一行作吏,居心要对白日青天”等俱堪为珍品。
麦积山于右任撰书的“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罗家伦撰书联:“行经千折水,来看六朝山”颇觉传神。
石门山佚名联“明月到楼忘是夜,凉风入袖便成秋”亦很有情趣。
卦台山佚名联“日月象其明,明垂千古;乾坤授以法,法统三爻”,典雅贴切。
邓宝珊为双玉兰堂撰联:“万丈光芒传老杜,双柯磊落得芳兰”。
冯国瑞为麦积云雾山撰联:“云深不知处,雾散各有游”。
东柯杜甫草堂佚名联“避秦州山谷间,曾向边城作客;为唐代文章伯,岂惟诗界称王”。
演营寺联“路自登山,高看上下分途,举步时,牢把脚跟立定;川仍归海,阔览东南形胜,会心处,急将眼界放宽。
”原马跑泉国民革命骑兵军官学校教育长胡竞先为该校撰联“先贤此屯军,竟得甘泉泽后世;吾辈重策马,愧无伟绩准前人”……大多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够恢复。
水月寺原来也有许多很有意境的楹联佳作,可惜都遗失了。
近年来,各地都对名胜楹联予以高度重视,或收集整理、恢复原有楹联,或请名人名家制作新的楹联,以文化吸引游客,达到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目的。
尽管市内名胜楹联较一、二十年前有很大发展,但存在问题也不容乐观。
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景点建设上只注重设施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现象仍十分普遍。
一些景点只有不够高雅的联,这不仅起不到“景”上添花的作用,反而大煞风景,破坏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的和谐统一。
因此,全面恢复和制作名胜楹联已显得刻不容缓。
这方面,近年来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鉴。
如霍松林先生为卦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