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到了基诺山寨旅游。在大巴车上,导游给我们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我竖起了耳朵,一字不漏地听着。基诺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只有3000多人。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基诺山是他们唯一的聚居地,基诺族也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最后一个被确定的民族。“基诺”一词在基诺语中是尊重舅舅的意思,舅舅是每个家族中最受尊重的人。远远地我们看见山脚下一座大门敞开着,上面一块牌子上弯弯扭扭写着四个大字——基诺山寨,门两边是五六个野牛头骨,大而尖的牛角让人望而生畏。我们沿着石阶往上走,石阶两旁的树上草中也一路挂着很多野牛头骨,可见对基诺族来说,猎牛宰牛是一种很平常的“时尚”。
我们来到了基诺族的祖先“嘛黑嘛妞”的雕塑前,传说这是一对兄妹,是他们繁衍了基诺后代。在他们身后是仰躺着的“大地之母”雕塑,是大地这个母亲哺育了我们人类,我心中不由激动起来。穿过一段茂密的热带雨林,我们游览了大公房,这是一间20多米长的大草房,是山寨里最大的建筑,这是族人聚会的地方,也是每对基诺新郎新娘结婚庆典的地方。我们旅游团中的一男一女被选中表演了基诺的结婚仪式,可惜我只顾看热闹,却没看懂仪式包含的意思,真是可惜。然后我们来到了太阳广场,围着木桌坐在小板凳上观看基诺舞蹈表演。一边听着雄健浑厚的鼓声,一边欣赏着热情如火的基诺舞蹈,一边还吃着美味的基诺烤肉、烤玉米,真是此行最美的享受。
表演结束,我也拿起了鼓槌,左右开弓,敲响了太阳大鼓,鼓声震耳欲聋。我们还参观了基诺族的民居和他们织布酿酒等场所,别看这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山寨,但汽车电视电脑等现代文明都已进入寻常基诺人家,导游告诉我们,人类用五千年从原始社会进化到现代社会,基诺人只用了两年时间,听着听着,我还真有点羡慕居住在这里的基诺人了。
基诺山寨,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我会永远记住你。
写西双版纳的作文六百字
美丽的西双版纳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傣族也不例外。
其实我们很多人早就会说一句傣语了,那就是“西双版纳”——十二个千田(古代傣王的田赋单位)。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的南部,是个举世闻名的自然生态园。
这里有热带雨林风貌,许多自然景区为大家所熟知,如野象谷、原始森林公园、热带花卉园等等。
早晨游览原始森林公园是最合适的。
当你走在鹅卵石路上,听着鸟儿宛转的歌唱,闻着带着晨露的花草的芬芳,感到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小路两旁草如青毡,古木参天,藤蔓悬垂,树叶遮天蔽日,天地间只剩下一片翠绿色了。
穿过一片热带雨林,便是闻名遐迩的“九龙瀑布”。
冬天的瀑布水势并不宏大,但依稀还能看出几分以往瀑布铺天盖地奔腾而下的气势。
出了原始森林公园,来到野象谷,可以乘坐缆车上山。
从空中俯视丛林,如果运气好的话,偶尔还能看到几头野象在玩耍嬉戏。
如果你下了缆车走进丛林,顺着山路迤逦而行,遇到野象拦路可就得改道了。
下山的路边有一条小溪,野象经常在这里饮水、洗澡。
野象和驯象不一样,要是它们被打扰了,会比虎豹还凶,奔跑的速度很快,冲过来能把人踩死。
所以要是碰到大象拦路,唯一的选择就是原路返回。
告别野象谷,来到热带花卉园,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植物可远不止你想象的那样简单。
椰子树、槟榔树、面包树、棕榈树、橡胶树随处可见,还有鸡蛋花、三角梅和许多叫不上名字的珍奇热带花卉全部展现在你眼前。
花儿们好像在欢迎大家的到来,笑吟吟地在风中摇摆,好像可爱的傣族梢哆哩(姑娘)在跳舞欢迎你呢。
西双版纳的美景一天一夜都说不清道不完,你有机会可以自己去游赏哟!
西双版纳的作文按总分总首尾呼应每个自然段用一句话来概括
西双版纳游记寒假我去云南西双版纳游玩了三天,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要算基诺山寨了,这也是我第一个游玩的景点。
买好门票,就有一个基诺族的导游专门为我们讲解。
这里是基诺族人生活的地方。
他们是中国第56个民族。
只在这个山寨生活,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在各地多多少少都能见到。
基诺族有个习俗是男孩长大前一定要独立杀死一头牛,把牛头挂在树上,不然就不算成年。
在我们进入山寨的路上,到处都挂着牛头,时间长了只剩下了白森森的骨头。
一开始我还挺害怕的,后来了解了他们的习俗我才知道,有多少个牛头就代表了村里有多少成年男子。
我们在村里看了民族舞蹈,品尝了基诺人平常吃的食物。
其中有一盘猪肉特别香。
导游告诉我们,这是那里特有的品种,叫冬瓜猪。
本来我还以为那里的猪是吃冬瓜长大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长得只有冬瓜那么大的猪。
我心想,那么小的猪一定很可爱吧。
后来我们到一户人家去品尝普洱茶,听到了几声猪叫。
好奇的我和老爸一块循声下楼去看。
令我惊奇的是这猪一点都不好看,黑黑的,但跑得比狗还快,“哧溜”一下,“猪影”就没了。
那里有很多奇特的植物。
在山寨里,我们看到了巴西的国花。
花是大红色的,像绒球,又像被染红了的安哥拉兔,漂亮极了。
那里的桃树长得可高可大了,比我们这儿的桃树要高两倍。
我们还看到了芭蕉花。
它的样子很奇特,从一根像脊椎一样的枝条上垂下来。
花的形状就像其他花的花苞,但比普通花苞大好几倍。
当地人把它当做一种美味的菜肴,我也品尝过,但觉得不怎么好吃。
村寨里种了一些普洱茶树。
基诺人自己采摘,全部手工制作,用石磨手工压制成茶饼,味道比其他地方的茶更香醇。
我们买了几个茶饼,意犹未尽地离开了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彝族火把节的作文
彝族的火把节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都有各个民族的特色、习惯。
比如:蒙古族的“白节”、藏族的“女儿节”、苗族的“开年节”等等。
那我就个大家介绍一下彝族的火把节吧!关于火把节的来历,路南一带彝族传说,古时有个魔玉残酷迫害百姓,群众忍无可忍,便群起而攻之。
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乃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在一次火把节之前的采访上,一个42岁的彝族人潘木乃像孩子般陶醉其中。
“每家每户都要喝杆杆酒,穷的村杀两三只鸡,富的村杀头牛。
”他说,“最开心的还是跳达体舞,看赛马和摔跤,多有味道的哟!”火把的亮度可不比烟花差多少,可以将整个地方照亮的如同白昼。
这就是火把节的特色,几千甚至几万人在一起点燃火把这才是壮观的一幕。
早在火把节的第一天,彝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
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类似于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
第一天是祭火,家家户户举着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并且杀牛宰羊。
第二天是传火,这一天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选择配偶,展示才艺。
所以有人称为“中国第二个七夕节”。
最后一天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
彝语称之为“都沙”,意为“送火神”。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在一年一度的火把狂欢、彝族选美、摔跤、“朵洛荷”等彝族特色活动中,在现代社会的不断撞击下得以传承。
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
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
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
在狂欢夜观赏了盛大焰火晚会的美国游客詹姆斯?艾普说:“这些灿烂的烟火是我出生以来看过的最美的!”为了过中国的火把节,他和朋友专程从家乡远道而来。
“农村里不管是老人小娃,庆祝火把节的兴致还是不变,到了过节,四面八方的人都必须回来。
”潘木乃说。
去年,凉山彝族火把节成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一古老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火把节的传统有慢慢被年轻人淡忘的危险。
”凉山州彝学会会长巴莫尔哈认为,将它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彝族人民及其后代、地方领导都是个教育,也可以让外界来关注和保护它。
火把节是中国彝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
传统火把节里,彝族人民点燃火把,绕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巡游,以消灾避难,祈求幸福。
傣族的风俗习惯的作文
不同地区的傣族,因其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的差异,分别被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绷、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字。
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这里聚居着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等十几个少数民族。
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管辖;宋淳熙年间(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名为“景龙金殿圆”的勐泐地方政权;元朝设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清改为车里宣慰司;民国时期设立思普沿边总局,后改为思普殖边总办公署;1953年1月23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6月改为自治州,辖有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总面积为19220平方公里。
相传有个叫帕雅拉吾的傣族首领,为了捉到一只金色的鹿,翻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大河,眼前现出一泓美丽的金湖,金鹿跃入金湖,刹时湖面莲花盛开,湖边林木苍翠,百鸟啼鸣。
帕雅拉吾深深地爱上了这“美好而神奇的乐土”——勐巴拉纳西,这就是今日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语意为“十二千田”。
“西双”即十二,“版纳”为一千块田。
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区域划成十二个田赋单位,每个“版纳”为一份田赋额。
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十二个行政区。
西双版纳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生长着两万多种植物,仅热带高等植物就有大约5千种,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
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也是天然动物园,有珍禽异兽200多种。
同时也是“南药之乡”、“普洱茶”的原产地。
有趣的傣语地名 类似“西双版纳”这样的傣语地名在傣族地区多不胜数,但其汉语字面意义与其实际含意相差甚远,所以对这些地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勐龙飞龙没有龙,弄岛冰岛未见岛,姐告姐相非姐妹,南京不是石头城”的打油诗就是对这种状况的说明。
傣语“龙”是大,勐龙、飞龙是“大坝子”、“大树荫”;“岛”为青苔,弄岛、冰岛是“长青苔的水塘”和“长青苔的角落”;“姐”为城,姐告、姐相是“老城”、“宝石城”;云南省镇源县有南京乡、南京街,瑞丽县有南京里,其实傣语中“南”为江河、水源、“京”为吃,“里”为好,“南京”就是有水吃的地方,“南京里”就是有好水吃的地方。
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是黎明之城的意思,“景”为城镇,“洪”为黎明。
传说佛主释迦牟尼四处巡游传教,当抵达该地时,正是夜尽天晓,雄鸡啼鸣的时候,于是佛主便将此地命名为“黎明之城”。
佛祖继续前行,走到今景洪庄洪路时,正值早餐时分,于是便有:“庄洪路”之称。
“庄洪路”为傣汉语混用地名,“庄洪”为傣语,意为头道餐即早餐,“路”是汉语。
佛主绕过勐养蹬上基诺山的曼坡时,回首眺望,发现还有一小块地方自己没有走到,于是惊呼“勐养囡!”——还剩下一小块地方!此地便有了勐养或小勐养之称。
“勐”为地方,“养”为剩余,“囡”为小。
以上地名来源于佛教,不难看出傣族人民对佛主的敬仰与崇拜之情。
还有一些与环自然境、物产资源有关的傣语地名。
嘎栋区的曼浓罕,意为“金湖寨”。
“曼”为寨,“浓”为湖,“罕”为金子。
据传,此地原有一湖,常有金马鹿前来饮水,遂得此名。
这便让人联想到帕雅拉吾追逐金鹿来到神奇的西双版纳的传说,也许这里就是当初金鹿跃入的金湖吧。
勐海县的勐混,意思是河水倒流的地方,“勐”是地方,“混”是倒退。
勐混县境内有一条河叫南混河,意思是转道而流的河。
传说南混河原本从格朗河流向东南,佛祖经游此地,用神杖向西一指,河水便转道向西倒退流去。
于是就有了“南混”、“勐混”之称。
还有勐腊,意为产茶之地;勐仑,意为软石之地;磨黑,意为“盐井”;磨整,意为“铅井”等等。
习俗/礼仪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
作文《过年的习俗》
展开全部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
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
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
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
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 广州民俗节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
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 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 当地特色: 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
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
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 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节日 成都灯会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 居住 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在平坝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
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
个人成分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
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 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
相传,那是... 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务,男子一般穿无领大襟、对襟小衫,袖窄,下身着长裤,用白布或兰布包头。
妇女上装穿浅色紧身紧袖短衫,下装穿花筒裙。
逢年过节或遇喜庆日子,傣族妇女都要绸缎、尼龙、灯蕊绒精制有衣裙,盛装打扮。
小 卜小(小姑娘)外出时,均喜欢带上一把小花伞。
傣族妇女很讲究发饰。
大多挽长发于头顶,也有的束发垂于脑... 饮食 西双版纳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
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
傣族还喜欢饮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饮料。
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酿制。
傣族还是喜欢吃竹筒板。
竹筒饭的做 法是:用一节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装米。
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陆稻香米或紫米。
米洗干净泡水后,既可直... 婚姻 傣族青年男女寻找终身伴侣,完全是自由恋爱。
变恋爱的方式既多而又独特。
如小卜冒(小伙子)串小卜少(小姑娘),丢包等恋爱方式,充满着诗意。
小卜冒串小卜少。
每当月明风清的夜晚,缅桂花发出幽香。
这时,“等 待群蜂绕花枝”的恋爱活动就开始了。
正录青春妙龄的小卜少,收拾打扮后,带着自己的小纺车,坐在竹楼阳台上... 家庭 傣族的家庭生活,一般是在青年男女结婚有了孩子以后,就从家庭里分出来,另盖房子居住。
夫妻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经济是独立的,双方都有自己的财产和收入,都可自由支配,不受对方约束。
家庭开支共同协商,子女长大 以后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如饲养养猪、鸡、种植蔬菜,水果的收入,都归自己所有。
傣族的性格温柔,家庭和... 取名 傣族有名无姓,一个人一生中有好几个名字。
小孩时有乳名,男童进佛寺当和尚有僧名,还俗后取还俗名,结婚以后有了孩子双称“之父”。
傣族一般以“岩”、“玉”区分男女性别,男性以“岩”字当头,如“岩糯”。
女 性以“玉”字当头,“玉罕”。
乳名有以下几种取名的方法: 安排行顺序取的“如”岩三“,即第三个儿... 基诺族的婚礼 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居住在景洪县的基诺山(又称为攸乐山),约有1万多人,基诺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基诺语系汉藏语藏缅族的一种语言,和彝语支相接近。
由于没有文字,基诺族的文学全是口头文学,大体可以归为 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三大类。
基诺族在解放前,一直保留着群婚制和对偶婚的残余。
基诺族婚前的社交活动... 丧葬 傣族的丧葬有三种:火葬、水葬、土葬。
佛仰、贵族领主死后地火葬;靠澜沧江一带的行水葬,其他地方的一般傣族死后行土葬。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 。
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
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 宗教信仰 西双版纳的傣放早期信奉原始宗教多神教,后来随着佛教的收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传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 痕迹不定期很突出,并与佛教掺杂在一起。
以解说有到解放安装期的一段时间为例。
原始宗教主要有:祭寨神、寨... 基诺族的丧葬习俗 基诺人实行独木棺土葬,不留坟冢。
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过去,富者还要埋入一铜罗锅银子。
寨子里人一死,乡亲们会帮忙放倒一棵大树,取其中一段,把中间挖空,将尸体殓进,挖地区1米深,把棺木 放进墓穴,安埋妥当,在墓...
求:民族节日风俗的作文.500字左右.
这里只有点傣族的风俗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现有人口1075128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和竹楼、竹桥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擅”、“僚”、“鸠僚”,同时其分布地区亦被称之为“乘象国”;唐宋时期被称为“茫蛮”、“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夷”等;清以后被称为“摆夷”或“摆衣”.“傣”为本民族自称.按分布地区又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绷”、“傣端”等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傣族.此外,不同地区的傣族,因其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的差异,分别被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绷、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字.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这里聚居着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管辖;宋淳熙年间(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名为“景龙金殿圆”的勐泐地方政权;元朝设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清改为车里宣慰司;民国时期设立思普沿边总局,后改为思普殖边总办公署;1953年1月23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6月改为自治州,辖有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总面积为19220平方公里.相传有个叫帕雅拉吾的傣族首领,为了捉到一只金色的鹿,翻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大河,眼前现出一泓美丽的金湖,金鹿跃入金湖,刹时湖面莲花盛开,湖边林木苍翠,百鸟啼鸣.帕雅拉吾深深地爱上了这“美好而神奇的乐土”——勐巴拉纳西,这就是今日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傣语意为“十二千田”.“西双”即十二,“版纳”为一千块田.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区域划成十二个田赋单位,每个“版纳”为一份田赋额.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十二个行政区.西双版纳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生长着两万多种植物,仅热带高等植物就有大约5千种,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也是天然动物园,有珍禽异兽200多种.同时也是“南药之乡”、“普洱茶”的原产地.有趣的傣语地名 类似“西双版纳”这样的傣语地名在傣族地区多不胜数,但其汉语字面意义与其实际含意相差甚远,所以对这些地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勐龙飞龙没有龙,弄岛冰岛未见岛,姐告姐相非姐妹,南京不是石头城”的打油诗就是对这种状况的说明.傣语“龙”是大,勐龙、飞龙是“大坝子”、“大树荫”;“岛”为青苔,弄岛、冰岛是“长青苔的水塘”和“长青苔的角落”;“姐”为城,姐告、姐相是“老城”、“宝石城”;云南省镇源县有南京乡、南京街,瑞丽县有南京里,其实傣语中“南”为江河、水源、“京”为吃,“里”为好,“南京”就是有水吃的地方,“南京里”就是有好水吃的地方.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是黎明之城的意思,“景”为城镇,“洪”为黎明.传说佛主释迦牟尼四处巡游传教,当抵达该地时,正是夜尽天晓,雄鸡啼鸣的时候,于是佛主便将此地命名为“黎明之城”.佛祖继续前行,走到今景洪庄洪路时,正值早餐时分,于是便有:“庄洪路”之称.“庄洪路”为傣汉语混用地名,“庄洪”为傣语,意为头道餐即早餐,“路”是汉语.佛主绕过勐养蹬上基诺山的曼坡时,回首眺望,发现还有一小块地方自己没有走到,于是惊呼“勐养囡!”——还剩下一小块地方!此地便有了勐养或小勐养之称.“勐”为地方,“养”为剩余,“囡”为小.以上地名来源于佛教,不难看出傣族人民对佛主的敬仰与崇拜之情.还有一些与环自然境、物产资源有关的傣语地名.嘎栋区的曼浓罕,意为“金湖寨”.“曼”为寨,“浓”为湖,“罕”为金子.据传,此地原有一湖,常有金马鹿前来饮水,遂得此名.这便让人联想到帕雅拉吾追逐金鹿来到神奇的西双版纳的传说,也许这里就是当初金鹿跃入的金湖吧.勐海县的勐混,意思是河水倒流的地方,“勐”是地方,“混”是倒退.勐混县境内有一条河叫南混河,意思是转道而流的河.传说南混河原本从格朗河流向东南,佛祖经游此地,用神杖向西一指,河水便转道向西倒退流去.于是就有了“南混”、“勐混”之称.还有勐腊,意为产茶之地;勐仑,意为软石之地;磨黑,意为“盐井”;磨整,意为“铅井”等等.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作文
展开全部 这里只有点傣族的风俗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现有人口1075128人。
主要从事农业。
寺塔和竹楼、竹桥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擅”、“僚”、“鸠僚”,同时其分布地区亦被称之为“乘象国”;唐宋时期被称为“茫蛮”、“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夷”等;清以后被称为“摆夷”或“摆衣”。
“傣”为本民族自称。
按分布地区又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绷”、“傣端”等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傣族。
此外,不同地区的傣族,因其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的差异,分别被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绷、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字。
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这里聚居着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等十几个少数民族。
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管辖;宋淳熙年间(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名为“景龙金殿圆”的勐泐地方政权;元朝设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清改为车里宣慰司;民国时期设立思普沿边总局,后改为思普殖边总办公署;1953年1月23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6月改为自治州,辖有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总面积为19220平方公里。
相传有个叫帕雅拉吾的傣族首领,为了捉到一只金色的鹿,翻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大河,眼前现出一泓美丽的金湖,金鹿跃入金湖,刹时湖面莲花盛开,湖边林木苍翠,百鸟啼鸣。
帕雅拉吾深深地爱上了这“美好而神奇的乐土”——勐巴拉纳西,这就是今日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语意为“十二千田”。
“西双”即十二,“版纳”为一千块田。
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区域划成十二个田赋单位,每个“版纳”为一份田赋额。
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十二个行政区。
西双版纳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生长着两万多种植物,仅热带高等植物就有大约5千种,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
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也是天然动物园,有珍禽异兽200多种。
同时也是“南药之乡”、“普洱茶”的原产地。
有趣的傣语地名 类似“西双版纳”这样的傣语地名在傣族地区多不胜数,但其汉语字面意义与其实际含意相差甚远,所以对这些地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勐龙飞龙没有龙,弄岛冰岛未见岛,姐告姐相非姐妹,南京不是石头城”的打油诗就是对这种状况的说明。
傣语“龙”是大,勐龙、飞龙是“大坝子”、“大树荫”;“岛”为青苔,弄岛、冰岛是“长青苔的水塘”和“长青苔的角落”;“姐”为城,姐告、姐相是“老城”、“宝石城”;云南省镇源县有南京乡、南京街,瑞丽县有南京里,其实傣语中“南”为江河、水源、“京”为吃,“里”为好,“南京”就是有水吃的地方,“南京里”就是有好水吃的地方。
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是黎明之城的意思,“景”为城镇,“洪”为黎明。
传说佛主释迦牟尼四处巡游传教,当抵达该地时,正是夜尽天晓,雄鸡啼鸣的时候,于是佛主便将此地命名为“黎明之城”。
佛祖继续前行,走到今景洪庄洪路时,正值早餐时分,于是便有:“庄洪路”之称。
“庄洪路”为傣汉语混用地名,“庄洪”为傣语,意为头道餐即早餐,“路”是汉语。
佛主绕过勐养蹬上基诺山的曼坡时,回首眺望,发现还有一小块地方自己没有走到,于是惊呼“勐养囡!”——还剩下一小块地方!此地便有了勐养或小勐养之称。
“勐”为地方,“养”为剩余,“囡”为小。
以上地名来源于佛教,不难看出傣族人民对佛主的敬仰与崇拜之情。
还有一些与环自然境、物产资源有关的傣语地名。
嘎栋区的曼浓罕,意为“金湖寨”。
“曼”为寨,“浓”为湖,“罕”为金子。
据传,此地原有一湖,常有金马鹿前来饮水,遂得此名。
这便让人联想到帕雅拉吾追逐金鹿来到神奇的西双版纳的传说,也许这里就是当初金鹿跃入的金湖吧。
勐海县的勐混,意思是河水倒流的地方,“勐”是地方,“混”是倒退。
勐混县境内有一条河叫南混河,意思是转道而流的河。
传说南混河原本从格朗河流向东南,佛祖经游此地,用神杖向西一指,河水便转道向西倒退流去。
于是就有了“南混”、“勐混”之称。
还有勐腊,意为产茶之地;勐仑,意为软石之地;磨黑,意为“盐井”;磨整,意为“铅井”等等。
习俗/礼仪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
...
各地民族风俗习惯的作文
展开全部这里只有点傣族的风俗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现有人口1075128人。
主要从事农业。
寺塔和竹楼、竹桥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擅”、“僚”、“鸠僚”,同时其分布地区亦被称之为“乘象国”;唐宋时期被称为“茫蛮”、“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夷”等;清以后被称为“摆夷”或“摆衣”。
“傣”为本民族自称。
按分布地区又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绷”、“傣端”等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傣族。
此外,不同地区的傣族,因其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的差异,分别被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绷、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字。
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这里聚居着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等十几个少数民族。
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管辖;宋淳熙年间(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名为“景龙金殿圆”的勐泐地方政权;元朝设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清改为车里宣慰司;民国时期设立思普沿边总局,后改为思普殖边总办公署;1953年1月23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6月改为自治州,辖有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总面积为19220平方公里。
相传有个叫帕雅拉吾的傣族首领,为了捉到一只金色的鹿,翻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大河,眼前现出一泓美丽的金湖,金鹿跃入金湖,刹时湖面莲花盛开,湖边林木苍翠,百鸟啼鸣。
帕雅拉吾深深地爱上了这“美好而神奇的乐土”——勐巴拉纳西,这就是今日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语意为“十二千田”。
“西双”即十二,“版纳”为一千块田。
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区域划成十二个田赋单位,每个“版纳”为一份田赋额。
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十二个行政区。
西双版纳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生长着两万多种植物,仅热带高等植物就有大约5千种,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
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也是天然动物园,有珍禽异兽200多种。
同时也是“南药之乡”、“普洱茶”的原产地。
有趣的傣语地名 类似“西双版纳”这样的傣语地名在傣族地区多不胜数,但其汉语字面意义与其实际含意相差甚远,所以对这些地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勐龙飞龙没有龙,弄岛冰岛未见岛,姐告姐相非姐妹,南京不是石头城”的打油诗就是对这种状况的说明。
傣语“龙”是大,勐龙、飞龙是“大坝子”、“大树荫”;“岛”为青苔,弄岛、冰岛是“长青苔的水塘”和“长青苔的角落”;“姐”为城,姐告、姐相是“老城”、“宝石城”;云南省镇源县有南京乡、南京街,瑞丽县有南京里,其实傣语中“南”为江河、水源、“京”为吃,“里”为好,“南京”就是有水吃的地方,“南京里”就是有好水吃的地方。
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是黎明之城的意思,“景”为城镇,“洪”为黎明。
传说佛主释迦牟尼四处巡游传教,当抵达该地时,正是夜尽天晓,雄鸡啼鸣的时候,于是佛主便将此地命名为“黎明之城”。
佛祖继续前行,走到今景洪庄洪路时,正值早餐时分,于是便有:“庄洪路”之称。
“庄洪路”为傣汉语混用地名,“庄洪”为傣语,意为头道餐即早餐,“路”是汉语。
佛主绕过勐养蹬上基诺山的曼坡时,回首眺望,发现还有一小块地方自己没有走到,于是惊呼“勐养囡!”——还剩下一小块地方!此地便有了勐养或小勐养之称。
“勐”为地方,“养”为剩余,“囡”为小。
以上地名来源于佛教,不难看出傣族人民对佛主的敬仰与崇拜之情。
还有一些与环自然境、物产资源有关的傣语地名。
嘎栋区的曼浓罕,意为“金湖寨”。
“曼”为寨,“浓”为湖,“罕”为金子。
据传,此地原有一湖,常有金马鹿前来饮水,遂得此名。
这便让人联想到帕雅拉吾追逐金鹿来到神奇的西双版纳的传说,也许这里就是当初金鹿跃入的金湖吧。
勐海县的勐混,意思是河水倒流的地方,“勐”是地方,“混”是倒退。
勐混县境内有一条河叫南混河,意思是转道而流的河。
传说南混河原本从格朗河流向东南,佛祖经游此地,用神杖向西一指,河水便转道向西倒退流去。
于是就有了“南混”、“勐混”之称。
还有勐腊,意为产茶之地;勐仑,意为软石之地;磨黑,意为“盐井”;磨整,意为“铅井”等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作文基诺山寨一日游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