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刻舟求剑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成语故事是题目叫做《刻舟求剑》,故事的大意是:
楚国有个年轻人,得到一把宝剑,十分珍爱。这一天,他正乘舟过江,靠在船舷边,又想起他那心爱的宝剑,便拿在手里仔细欣赏、把玩。忽然,一个浪打来,船身一晃,宝剑不慎掉入水中。这个年轻人十分着急,可是,望着滔滔的江水,他又不敢下去拾宝剑,年轻人沉思了一下,便从身上掏出了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道痕迹。
人们奇怪的问他:“你这是干什么?”
年轻人解释说:“这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所以做个记号。方便寻找。”
等船靠了岸,人们陆陆续续地下了船,那个年轻人却从刻了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原来他是按这个记号去寻找宝剑。
上了岸的同船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人们说:“剑已沉到江中,船在行驶,剑又不会跟船移动,凭在船舷刻的记号去找宝剑,这不是糊涂吗?”
我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情不能不顾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和条件,做人应该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否则就会为错事闹出笑话。
围绕刻舟求剑的寓意写一篇作文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不禁大笑起来。
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了:在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过江,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了江里,他没有去找剑,而是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记号,还告诉别人: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到岸边再捞。
等船到了岸边,他跳进江里找剑,当然,他怎么也找不到。
因为船是向前行走的,而剑却停在那里不动了。
看完这篇成语故事,我又想起了童年时的一件趣事。
那是我还不满六岁,妈妈教我认识方向,那时我想:唉!认识方向太难了,这可怎么学呀?我得想个办法记住。
于是,我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先在屋里站好,知道了右边是东。
正巧妈妈带我去玩,就想试试这个法灵不灵。
我一出门,就告诉妈妈:“妈妈,右边是东!”“扑哧”一声,妈妈笑了。
我不知道原因,疑惑不解的问着原因。
妈妈说:“傻孩子!你右边啊,现在是北!”我听了,不愿意了,困惑不解得问:“为什么我在家里右边是东,而出来就成北了呢?”“这样,你把身体转过来,再看看右边是什么方向。
”妈妈告诉我。
我转过身来,顿时明白了:方向是不会动的,动的是自己的身体。
“怎么样?现在明白了吧!”妈妈问。
我点点头。
这不就是“刻舟求剑”吗?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很可笑。
那时的我也想“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一样。
做事太死板,不灵活,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我想:我以后要灵活地对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这些问题。
这样,就不会再出一些像“刻舟求剑”似的笑话了。
刻舟求剑作文
楚国的一条江上,风平浪静。
一艘游轮缓缓驶过。
船夫正哼着《小苹果》,打着方向盘,时不时转头看看身后正谈笑风生的乘客们,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突然,船上一阵骚动,先是看见一名身穿官服,头戴官帽的中年男子手忙脚乱地站起来,不知所措地大喊:“我的剑掉水里了!”,大伙儿便伸起脖子看稀奇,开始了议论:“唉,这人可真倒霉啊,一转身,屁股就把剑挤掉了。
”“那把剑看起来很名贵呢!”“对呀,赶紧拿手机打110吧!”“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他大声嚎叫着,心想:唉,那可是要奉给皇上的宝剑啊!算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他仰起头想了想,耍起了小聪明:往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个记号不就得了吗?于是,他破涕为笑,从腰包里掏出了一把水果刀,把刀放在剑掉下去的铁板上,左右划了两下,得意地把刀抬起来,看着那明显的记号“嘿嘿”地干笑了两声,坐在他旁边的人一头雾水地看着他,他却置之不理,正得瑟自己的聪明劲儿呢!看热闹的人们纷纷转回了头。
唉,这人的剑倒蛮好看的,纯金的把子上镶着各式各样的钻石,但这人实在是傻过头了,还是把这事“清空”比较好。
“呜--呜!”半小时后,轮船驶入了终点站——丹阳,乘客们都收拾行李准备下船了,他的兴奋劲儿也升到了极点:嗯,终点站一定水浅,船停稳了,我就从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找到了就奉给皇上,我就能得到一张500万元的支票和100万英镑了!哇哈哈哈哈哈!于是,他站了起来,冲到了刻有记号的地方,挽起袖子,倒吸一口气,纵身一跃,只听“噗通”一声,人就跳进了大海,水面上泛起一层层水花。
他游啊游,手底下碰着什么东西,都要用吃奶的力气把它拽到岸上。
结果,船上的乘客都忘记了下船,看笑话似的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地拉上来水草、小虾、小鱼,甚至一条小小的食人鱼,都可以做一个“海底大杂烩”了。
终于,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对那只可怜的“落汤鸡”说:“这位兄弟,船已经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他先是愣了一会,然后连打了三个喷嚏,抓着缰绳爬上了船,踢下那一滩“海底大杂烩”,披上好心人递来的浴巾,紧张地问:"那、那我岂、岂不是再也找不到那把剑了?"他激动地看着周围的人们,但他们都在遗憾地摇头。
“呜啊——!啊!啊嚏!”他悲痛欲绝,“我,阿嚏!我的英镑,我的——阿嚏!我的百万支票!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十分钟后,他哭的差不多了,“呜呜,看来,只有会变通,才能成功。
”
围绕刻舟求剑的寓意写一篇作文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不禁大笑起来. 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了:在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过江,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了江里,他没有去找剑,而是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记号,还告诉别人: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到岸边再捞.等船到了岸边,他跳进江里找剑,当然,他怎么也找不到.因为船是向前行走的,而剑却停在那里不动了. 看完这篇成语故事,我又想起了童年时的一件趣事. 那是我还不满六岁,妈妈教我认识方向,那时我想:唉!认识方向太难了,这可怎么学呀?我得想个办法记住.于是,我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先在屋里站好,知道了右边是东.正巧妈妈带我去玩,就想试试这个法灵不灵.我一出门,就告诉妈妈:“妈妈,右边是东!”“扑哧”一声,妈妈笑了.我不知道原因,疑惑不解的问着原因.妈妈说:“傻孩子!你右边啊,现在是北!”我听了,不愿意了,困惑不解得问:“为什么我在家里右边是东,而出来就成北了呢?”“这样,你把身体转过来,再看看右边是什么方向.”妈妈告诉我.我转过身来,顿时明白了:方向是不会动的,动的是自己的身体.“怎么样?现在明白了吧!”妈妈问.我点点头. 这不就是“刻舟求剑”吗?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很可笑.那时的我也想“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一样.做事太死板,不灵活,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我想:我以后要灵活地对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这些问题.这样,就不会再出一些像“刻舟求剑”似的笑话了.
【刻舟求剑扩写作文】作业帮
有一天,从楚国来了一个渡江的人,他浓眉大眼,穿着长袍,腰上佩着一把宝剑,看起来威风凛凛。
他站在岸上对船翁喊道:“喂!开船的,我要渡江,载我一程行吗?”“没问题”渔翁回答。
船翁把船划到岸边,那人迈开方步跨进船里,站在船上悠然自得,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
水光潋滟的江面上泛起一道道波纹。
船翁瞧见了楚国人腰上的剑,对他说:“你腰上的剑在哪儿买的?看起来真神奇呀!”楚人听了船夫的话,抽出银光闪闪的宝剑,自豪地说“这可是楚王送给我的一等宝剑,当然锋利的很!”船翁听了十分佩服。
楚人又情不自禁为这把剑编了一首诗:“此剑可是一等好,不怕盾来不怕烧。
任何事物能砍掉,难道不为它骄傲?”话音刚落,船翁便拍手叫绝。
当楚人把剑收回来时,一不小心,剑“扑通”一声掉入了水中。
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地方,慌张地说:“这是我剑掉下去的地方,船翁快靠岸,我要找我心爱的宝剑!”“好的”船停下来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找了半天,却一无所获。
船已经靠岸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的故事
展开全部 词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词 性】贬义词 【成 就】被选入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二则》、小学S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寓言两则》[编辑本段]文章概况 【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文】 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请注意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作 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编辑本段]典故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的记叙文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
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
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
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
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
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
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
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
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全文如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拓展资料《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愚公移山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作文800字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
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刻舟求剑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
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
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
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
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
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
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这个可怜的楚国人就这样被人们谈论到今天。
这是他的幸运呢,还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是幸运的。
扩展资料: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摘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
人不能死守教条。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的故事是什么?
刻舟求剑刻舟求剑 (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刻舟求剑出处:《吕氏春秋·察今》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FS:《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读刻舟求剑有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