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当我躺在母亲柔柔的怀抱中时,我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小毛孩,什么也不懂。而今我已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了,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母亲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给了我生活的智慧和自信。
从小我就胆子小,不喜欢和生人交往,也不愿意多和小朋友交流,那时,母亲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和我聊天,告诉我怎样和小朋友打招呼,怎么和别人交往,可由于我个性的特征,我并没有母亲期望的进步,然而母亲对却对我说:“我的宝贝每天都有进步,只要你每天进步一点点,加在一起就是一大步”。就这样随着母亲所谓的每天进步一小步,我快乐的进入了小学学堂。
上了小学以后,因为我语文不太好,特别是看图说话和写作文,每次考试都不太理想,慢慢的我对语文都失去了兴趣,母亲并没有责怪我,而是开始了她的流水记录,每天一起出去散步回来后,都会叫我说说散步时的情景,比如:今天去哪了,和谁一起去了,遇到什么事了,心情觉得怎么样等等。同时又给我定制了我喜欢的漫画书,并叫我学习看图说话。慢慢的,在母亲的影响中,我有意识的积累了一些词语知识,并初步掌握了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来进行描述。现在老师布置的每一篇小作文我都能独立完成。
母亲不仅在学习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在生活上更是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很多时候,我都喜欢在母亲的怀抱中撒娇,包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想叫母亲来帮我完成,每次不能如愿的时候,我都噘着嘴巴说:“妈妈不爱我了,我好伤心…”,而每一次母亲都会说:“母亲就是因为太爱你了,所以一定要教你早日学会自立…”此时的母亲更多的是严厉。
在爱与厉的融合中,我有如飞翔的小天使,而母亲就是那助翔的双翼,那浓浓的母爱就是振动磁波,鼓励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3000字 中国诗歌 意向的文章
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
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
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如选入课本中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
舒婷的诗“我是你额上破旧的老水车”一句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用老水车这一意象来象征“我”与祖国的某种血肉联系,从而使整首诗作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
?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
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臧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而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 并列式组合 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 对比式组合 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边是拼杀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 通感式意象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
如舒婷的《路遇》“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前一句听觉铃声转化成为视觉悬浮,后一句听觉嗅觉与心理感觉交织转换,沟通组合,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境界,铃声能浮,铃声抛花香,使读者不禁为诗人的丰富想像而拍案叫绝。
? 荒诞式组合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
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鬼唱”二字石破惊天,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
诗笔新奇,诡谲多姿,荒诞虚幻中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
写竹的作文,要有意象的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倾注了很多的爱,我不知道。
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梅花推到群芳在第一。
然而,毕竟,有梅“的花。
”和竹子呢?她有强风雪和雨笑迎梅花的性格,但一个安静,优雅,谦虚使人进步,道德,敬业的美德,给人的印象是完美的形象。
我爱竹,欣赏竹,崇拜,赞美竹,不仅是因为价值风格竹给人艺术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爱理念和独特的字符给了我灵感和坚强的性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在破岩,千磨万击还坚劲,玉儿东西南北风。
”古往今来,行情可以说是不屈的精神品质的竹写得淋漓尽致。
竹子生长在荒山野岭默默的在任峰玲玲,沟满,她能在逆境中顽强的生存毅力。
尽管守着无边的寂寞和荒凉,风,霜,雪和雨整个年度经历鞭和酷刑,但在漫长的岁月中,她始终以“咬定青山”,敬业,无怨无悔。
千百年来,竹子和纯粹的非A,道德人物形象,一个老师,它是崇拜。
竹大胆,新鲜,充满活力,充满活力。
当春季解冻后还我,直到冬无严寒,新芽萌生在地面上静静地,一场春雨过后,竹笋出现,直指天空,所谓的“清明脚,谷雨10英尺,”就是,她的青春活力和生命力的写照。
当春风拂过层层笋衣,她想要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
到了夏天,她舒展长臂,抖起了丰富的青纱,临风舞,炯娜多姿。
夏天冷,她仍然绿叶,笑迎风雪雨。
难怪李白在“窗口标题竹”,留下这样的行情:“千花百草做垂,已经离开了看雪。
”竹,从来没有消失过的春天。
松树,让人联想到切斯特;香蕉,让人联想到美女,高大的皂荚树,让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想起她隐士。
光亮细腻的竹,四季常青,尽管各种柔情,但不煽情,但不霸道,虚心金纪念日,贞洁是她的性格。
竹不开花,清淡素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名利为世界自然本能倾倒。
清代诗人郑燮这样的赞誉:“一个复杂的问题,千所学校救万页,我必不开花,免费挑逗蜜蜂和蝴蝶。
”竹心无杂念,甘于寂寞,她在莽林无异味,不穆在山上热闹,千百年后,但最终进入这种沙漠气候。
曝光万倾蓝色的海洋?竹,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像武士铠甲包裹,和弯曲新竹,柔情似水喜欢的女孩,举目望去,那处方到阵列竹,作为队,排横跨马飞鸽兵团,而当漫步茂竹一字排开,竹轻轻地吹,它看起来值得温柔,恬静和优雅。
刚柔相济的弹性,这是另一个字符的竹子。
“莫怀疑雪压弓,红色的正常化,是无所畏惧的,总之,绿色尖露出默多克埋设部,垂直刺的天空。
”这副对联,揭示了竹的博大胸怀,豁达,开朗的性格。
恶劣的条件下,甚至当他们在破岩,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没有要求,只有奉献。
竹奉献一生。
芽做供人类食用的菜肴;使用竹纤维服装缝制鞋,屈辱,痛苦默默承受。
制作的竹凉席,竹家具,竹,竹筷子,竹里馆,竹工艺品等在那里做。
在宁镇,苏“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发现男人和竹镇之间的密切关系。
乡的人玩的竹伞,戴着竹笠,住竹楼,坐在竹椅,竹床上睡觉,吃竹笋......还是在她的学校残留绑扫帚啊,为人类去除污垢,泡沫是竹,竹顶,底部燃烧炉也发挥光与热。
有件对联曰:“竹底封头,虽然微餐灶具的肴馔,小家电厨具要斗筲。
”竹竹与人类击中,献出了自己的整个人类。
“出生的人受益,也了自豪。
” 修竹千极,附件诗人,,丹管,写入所有人类的春天。
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首美妙的歌曲。
在中国竹子精神在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写诗的作文
海内存知己[学长] 诗心 我喜欢泰戈尔悠悠的独吟,何其芳拘谨的诉说,惠特曼无拘无束放纵的呕歌。
我喜欢诗,因此我梦想自己拥有一颗诗心。
一颗诗心足以让自己心灵净化,一颗诗心足以让自己观察到别人没注意到的美,一颗诗心足以让自己的感情更加丰富,一颗诗心足以让自己的思想境界达到至高…… 如果我拥有一颗诗心,在别人还未发现春天已经来临的时候,在别人抱怨春天来得太迟的时候,“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已让我感受到春的恩赐。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别人没注意到,我已体会到了。
当我悔恨往事,沉醉在自责和内疚之中不能自拔时,我想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于是我便轻松地向往事做个告别,开始迈入新的征程。
如果我拥有一颗诗心,我的心理砝码已经平衡,我不会在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社会上失足,不会在别人的“外面的世界好精彩”的叫嚣中从执著的追求中走出来,加入他们游戏人间的行列。
因为我懂得时间可贵,青春易逝,懂得我应该做什么。
如果我拥有一颗诗心,我不会因看到别人玩股票一夜暴发而跃跃欲试,也不会因见别人炒房地产腰缠万贯而产生心理不平衡。
一颗诗心让我受益无穷。
我可以更深地体会出静的内含:静是一幅名画,一朵名花。
心中有静,举世皆浊,我独清。
一颗诗心让我把世间万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懂得友情的珍贵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心与心的沟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教会了我自然就是美。
诗,我喜欢,但我更想拥有一颗诗心,梦想虽遥远,但有可能实现,我要立足于现实 ,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追求我的梦——拥有一颗诗寂寞见诗心 诗坛寂寞,海内海外皆如是。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今,诗歌早已不是人们精神餐桌上的必备佐餐,还有谁把诗人当偶像?不过,这却使真的诗人更纯粹。
生于马来西亚,先后就读于新加坡南洋大学、法国巴黎大学,以文学博士的身份和对中、英、法文的精通,任职于联合国,适民先生原本行进在人生的坦途上,可他宁愿舍弃这一切:优厚的俸禄以及无忧无虑的生活,举家迁回狮城,以一颗“燃烧的诗心”,执著于诗歌创作,似乎不这样,便会抱憾终生。
“诗是文学的一翼,也是文学的轻骑。
它和其他的文学体裁以及艺术种类一样,以美学为基础,以世界为对象,以思想为导向,以感情为依归,永远追求真、善、美。
” 或许是现实与理想的悬殊,使适民先生竟以生命作赌注,一头扎进象牙塔,用诗句编织绮丽的梦:“你在远方/忙擦枪/但愿枪声/永远不必打响//我在热带/搞诗刊/只愿人间/诗声永传扬”(《给儿子》)。
“放下了剑/放不下/铅重的心事//围墙倒了/心墙/筑得更高……冷战终了/人间依然充满/火药味//看千年争战/谁是最后的/胜者”(《心事》)。
在这里,我们倾听到了一颗为真、善、美而激荡的虔诚的心,说他是唯美主义者,丝毫不为过。
适民先生善化抽象为具象,举凡山水、雷雨、光、电、铁、火……皆可纳入吟咏的范畴,并由此生发开来,提升到哲理的高度:“海潮退了/海边出现/一片片烂泥//烂泥上面/水鸟三五成群/在涉水寻觅//烂泥下面/不知有多少/贝壳牡蛎//常有雄鹰/飞翔在/海天之际//海潮退了/海滩上/不应只有烂泥//灰色的海天/遮掩不住/江山的秀丽//你没看见/岸上的树林/始终那么茂密//你没听见/海风正在传递/下一次涨潮的消息”。
诗文中丰富的意象,读后使人思绪纷繁。
适民先生追求人格的高标独立,不肯随波逐流:“在这荒唐的时代/人们把一切都变成了/商品/包括灵魂、肉体、人格、国格/以及友谊和爱情”。
适民先生对孕育他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念之情,身处异域,乡情难抑,别愁离绪充溢于字里行间,既有对故土的思念,亦有对中国大陆的渴望,缠绵缱绻的情愫,蕴藉着身为华夏子孙的自豪与骄傲。
适民先生不写艰涩的诗,只以我手写我口,平实质朴、自然清新,却微言大义,浅近而不乏思想。
尽管诗歌在他心中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但他决非为了写诗而写诗,他认为诗歌应该具备诸多社会功用:“哲学家……启迪人们的思想;诗人……感动人们的心灵。
诗人和哲学家,途径不同,目的却是一样。
”“诗不应该是政治的工具,诗人也不应该是政治家的奴仆。
但是,诗人应该自觉地和政治家站在一起,成为政治家的战友。
”“历史学家求真,政治家求善,诗人则求真情,即美。
”朴素无华的心语,传达出诗人对人生、宇宙、和平、生态等等问题的思索及深切的人文关怀。
祖籍广东潮安的适民先生,血管里奔涌着华族的热流,创作华语诗歌的同时,鼎力推动华文文化,先后创办《热带文艺》和《海峡诗刊》,自费出版,无利可图,玉壶冰心,令人可叹可佩。
适民先生时常往返于中新之间,与大陆诗人交流恳谈。
秋风送爽,也送来适民先生新的诗集。
当他再次离去的时候,也留下沉重的问号:为什么我们一些诗人的诗越写越佶屈聱牙,越写越空洞无物,而寓居海外的像适民一样的诗人却更加民族化? 适民先生很清苦,适民先生很寂寞。
但是,在世界华语文学这块大园地里,终将会有适民先生的踪迹…… 《诗心不死...
以“灯”为意象写一段150字文章
“灯烛”是李商隐最喜用的意象之一,他的诗歌中多次写到“灯烛”。
在他诗中,灯烛具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
有时是爱情的温馨,有时是友情的渴望;有时是无奈的微哨,有时是失落的寂寥;有时是渴盼的鲜明路标,有时是乱离的目击者。
在“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筱蜡灯红”一联中,“蜡灯红”设色浓艳,感觉上和前面的“春酒暖”一脉相承,实际就是诗人爱情心理的象征。
想象一下,在那个春意绵绵的夜晚,很多人聚在一起“射覆”饮酒,欢歌笑语不绝于耳。
在这其中,只有一个女子与诗人心心相通。
夜色加深,蜡灯越发显得红亮,这光芒,如此温馨,甜蜜,不正是诗人心灵深处因有这么一个知己而得到的慰籍么?蜡烛似乎成为诗人专门用来象征爱情的固定意象。
“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传唱的名句,不正是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么?“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又是这种象征的极致了。
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灯烛则又象征着友情。
诗人远在南方幕府,想起北方的朋友,路途迢迢,不能相见。
诗人荡开一笔,不写自己的相思,而是遥想未来:西窗下,烛光里,我和你面面相对时,再来述说我的相思之苦。
这里的烛光,其实是诗人心像的再现,是友情的象征。
当诗人失望寥落的时候,灯又成为寂宽的象征。
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中,探望旧日情人而不遇的诗人惆怅归来,灯即是他孤独的象征,又是他失落的真实再现。
帮我整理一下古诗中的意象:1.梅2.杜鹃鸟要求:1.数量:每个意?
杜鹃-凄怨哀伤的象征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
古代神话中,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扩杜鹃也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以寄情明月和杜鹃,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同情。
2。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3。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4。
宋人贺铸《忆秦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相思。
5。
宋 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
6。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2。
3。
5。
6。
都表达了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写五个意象
展开全部1、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1: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2)凌寒不屈的顽强例1: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
”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
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例1: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
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我们可以看出历代文人墨客对于梅花的高洁、孤芳自赏是肯定的,也是有其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所在的。
(4)隐者高士的象征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例1:张可久《越调.天净沙 鲁卿庵中》:“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
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5)清冷淡雅的美人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
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例1:张雨《中吕.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瓦瓯蓬底送年华。
问暮鸦,何处阿戎家。
”诗中“的的”二字形容梅花在暮色中仍显得鲜明耀眼,把灰黄的茅舍也辉映得富有了神气。
“的”在古代亦指女子脸上装饰的红点,《释名.释首饰》云:“以丹注面曰的。
”傅成《镜赋》亦云:“点双的以发姿。
”可见,梅花如美人颊上的艳艳红点,益发增添了梅花的美艳。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例1: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
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
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
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3、菊花⊙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例1: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4松柏⊙孤直、顽强、高洁《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例1: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情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例1: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
诗的情景作文
凉州词目录 凉州词(王之涣) 【简析】 【赏析】 【趣闻】1 【趣闻】2 凉州词(王翰) 【注释】 【赏析】 【边塞诗】 凉州词(张籍) 【注释】 【赏析】 【边塞诗】 凉州词(张籍) 【注释】 【赏析】 [编辑本段]凉州词(王之涣) 唐 王之涣(688—74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又名】 《出塞》 【翻译】 远望黄河像丝带一般好像飘到了天空中, 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就算是春风也吹不到玉门关外的。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9、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具体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编辑本段]【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编辑本段]【赏析】 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
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
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
“羌笛”是西域乐器,“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一曲。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
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
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
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
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
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
我心中的一首诗为话题作文800字 急
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
《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
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
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
这四个意象可以说是包括汪国真、席慕容在内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诗人惯用的几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也是汪国真的诗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中国的诗歌,从最早开始,就大多承载着歌唱功能的,但是朦胧诗却背弃了这个主要功能。
尽管朦胧诗在八十年代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和追捧,但它毕竟是残缺的、先天不足的。
我个人虽然非常欣赏朦胧诗,但对这一缺陷却深感遗憾。
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
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谱曲歌唱的,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年青人,自然也较容易接受这种诗歌形式了。
在意境上,汪国真似乎不如朦胧派。
汪国真惯用“爱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些基本意象,这也许是汪国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为了迎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妥协吧。
其实,汪国真的诗歌不是单纯的说教,他说“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他没有呼喊口号非要你去这么做,而是娓娓吟唱建议你去这么做,对九十年代的诗歌读者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一种教化手段。
汪国真的诗歌总是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教化功能,因此他的诗歌甚至可以进入语文教材。
汪国真的诗歌,曾经掀起过一个热潮,使他成为诗歌界的新秀,成为年青人的朋友和老师。
我不知道,这一切是否得助于他的诗歌的富有热情的教化作用? 还是来说《热爱生命》。
在我读来,汪诗热爱的不是最终的成功和未来的美好结局,不是爱情的获得和奋斗目标的实现。
诗作里溢出的热爱,其实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追求,“风雨兼程”、“吐露真诚”……这些都是体现热爱的种种表现。
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想要获得而去热爱,而是因为热爱而最终获得。
这样,诗歌的主题就升华了。
《热爱生命》,是一首非常适合朗读的抒情诗歌,也可以作为励志的诗歌来读。
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着对生命的一种热爱,一切美好的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以母爱为意象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