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五上语文,第八单元》2000字
五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词语盘点、日积月累检测题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读读写写
yuǎn zhēng diǎn lǐ wěi yuán xié shāng wài bīn huì jí
( ) ( ) ( ) ( ) ( ) ( ) àn zhào yù dìng pái liè bō làng bào fā dàn shēng
( ) ( ) ( ) ( ) ( ) ( ) fèn dòu zhuāng yán xuān gào huān hū diàn niǔ sù lì
( ) ( ) ( ) ( ) ( ) ( ) zhān yǎng sù jìng piāo fú xuǎn jǔ qí bīng gāo cháo
( ) ( ) ( ) ( ) ( ) ( )
cì xù guāng míng gòng chǎn dǎng wàn shuǐ qiān shān
() () () ()
sì miàn bā fāng pái shān dǎo hǎi
() ()
读读记记
pánɡbó nǐ dìnɡ dì yù xùn zhí bēn fù zūn zhònɡ
( ) ( ) ( ) ( ) ( ) ( ) chóu chú àn rán cāo láo yán sù shí niǎn gān rǎo
( ) ( ) ( ) ( ) ( ) ( ) chénɡkěn bǒ qí wéi nán shènɡlì bǎo zhènɡ tè shū
( ) ( ) ( ) ( ) ( ) ( )
jū shù hún shēn tiáo zhǒu jú miàn lè hē hē
( ) ( ) ( ) ( ) ( )
yè yǐ jì rì duān duān zhèng zhèng
() ()
日积月累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25课 1.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四句,分“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2.
3.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
4.
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
26课 1.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一齐” 2.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群众心里的光明。
3.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当家作主了。
4.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表达了
27课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的爱子**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惊悉这个噩耗后
28课: 1.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
**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2. 善抓细节,通过细微之处来表现**普通群众的情怀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作文二:《人教版五上语文第八单元》2600字
第八单元
【基础知识】
一、看拼音,写汉字。(16分)
jia jǔ y?u ěr cháng
告( ) ( )丧 ( )( ) 品( )
yuǎn zhēng diǎn lǐ wěi yuán xi? shāng wài bīn huì jí
( )( )( )( )( )( )
àn zhào dàn shēng xuān gào zhuāng yán diàn nǐu zhān yǎng
( )( )( )( )( )( )
二、把没有错别字的那一组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分) ( )
A 大喜过忘 轻松自在 源源不断 洛绎不绝
B 星罗棋布 受用不尽 心灵手巧 不动声色
C 银光闪闪 小心冀冀 不容争辨 依依不舍
D 斑斑驳驳 水滴石穿 坚持不懈 生意葱笼
三、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6分)
( )水( )山 ( )面( )方 ( )山( )海
( )以继( ) 天( )海( ) 斩( )截( )
四、辨字组词。(8分)
宾( ) 倚( ) 拔( ) 纽( ) 滨( ) 椅( ) 拨( ) 钮( )
延( ) 檐( ) 拂( ) 协( ) 诞( ) 瞻( ) 佛( ) 胁( )
【积累运用】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 )中。(6分)
生: ① 生长; ② 具有生命力的; ③ 产生,发生; ④ 果实没有成熟.
⑴ 这西瓜是生的,还不能摘。( ) .
⑵ 广东沿海发生了一次海啸。( ) .
⑶ 燕子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 .
扎:① 刺;② 钻; ③ 驻扎。
⑴ 野鸡冷极了就把头往雪里扎。( ) .
⑵ 我们安营扎寨,开发北大方。( ) .
⑶ 小明不小心被钉子扎了手。( ) .
二、按要求完成句子。(10分)
1、少先队员怎么能怕困难呢?(改陈述句)
2、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改反问句)
3、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林。(缩句)
4、人们注视着动静。(扩句)
5、小星星在夜空中闪烁。(改拟人句)
三、在( )里,用“√”“×”判断下列句子表达是否正确。(4分)
1、“门咯吱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是比喻句。 ( )
2、“大家通过并讨论了暑假活动计划。”这个句子表达上没有毛病。( )
3、亚洲、中国、省、市、县、区,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
4、“这次考了100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句话有毛病。( )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1、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
2、这这声音,使全场一齐欢呼起来。这 宣告,这 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 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阅读感悟】
(一)七律?长征 (8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素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劲开颜。
1、请把诗中的错别字用“——”画出,并依次改正在括号里。(2分)
( ) ( ) ( ) ( )
2、诗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
3、诗中“,。”表现了红军战士历经艰险,取得胜利之后的喜悦心情。(2分)
4、这首诗的作者是( ),请你再写出一句**的其他诗句。(2分)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10分)
半碗青稞面
草地上,红军只有一点青稞面作军粮。**副主席也绝不多吃一点,还经常教育战士要爱惜粮食。
青稞面越来越少,战士们每天只能用一点点掺在野菜里煮汤喝。小战士吴开
生已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立即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来的青稞面分给了他两碗。周副主席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地说:“这就是革命啊!”吴开生流着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跟着您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狂风暴雨,用被单做的帐篷根本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成
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到他办公的帐篷里去避雨。大家怕影响他办公,都不肯去。他冒着大雨亲自来了。他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一团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好几天,草地仍然一望无边。青稞面吃完了,甚至连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煮皮带啃,找纸张咽。红军战士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周副主席命令把自己珍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汤喝。“那您吃什么?”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放出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能给革命事业增加一分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了一丁点儿青稞面的热水,分到了战士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大家
1、短文是按________来安排材料的。(2分)
2、短文主要抓住周副主席的______来描写,反映周副主席______________的品质。(2分)
3、读读画有横线的句子,再做下面的选择题。(2分)
⑴前一句应带着下面第___种要求来读比较合适。
①稍快、坚强;②稍慢、坚定;③稍快、坚定;④稍慢、坚强。 ⑵后一句应带着下面第___种要求来读比较合适。
①佩服、赞扬;②激动、赞扬;③爱戴、赞扬;④尊敬、赞扬。
4、写出画有波浪线这一句子的含义。(2分)
5、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2分)
【习作实践】(25分)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对手,每个人也都需要对手。请以“对手”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和对手之间发生的事。要求文从字顺,有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作文三:《五上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7600字
第八组
方晓妃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近**”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在花山》,记叙了**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走进**,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处于总结和综合训练的地位。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要理解透尚待来日,学生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1课时,“日积月累”、“成语故事”1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17个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有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5、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6、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7、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8、能流利地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9、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进行习作。
2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 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五岭、磅礴”等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意,感受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 领略**博大胸怀和伟大诗人的豪情。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领略**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课时:1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 了解长征的相关资料 搜集有关长征和**的诗词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导:
同学们,今年的国庆大阅兵看了吗?感受怎样?
阅兵中出现了四位伟大领袖的巨幅画像,是那四位?出现的第一位是谁?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他是第一幅?
自由说说,初步感受**。(他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师小结:**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今天我们将学习由**撰写的一首古体诗,学完这首诗
你们将会了解,**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一、揭题长征:
1、揭题、读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这一首—— 一齐读。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题目中有一个间隔号,朗读时要注意停顿。
再读。
二、读准长征
教师:长征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军事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篇章。(——**)让我们随着七律长征走进那一段历史。
1、自读长征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25课,自由地朗读这首诗。 (课件全诗出现,重要的生字变红。)(预设学生齐读:打断:每个人的朗读节奏不一样,请你用自己的节奏朗读。)
学生自读。
2、交流
①指名学生读全诗:
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读,正音) 解决读音难点:五岭
(1)学生读错:
A、直接正音:请注意这个词,两个都是第三声的字组成的词语,前一个字要变调,读成第二声。请大家跟我读。(读词——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B、这句中也有一个这样的词语——铁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2)学生读对
A、真能干,读的非常准确。连五岭这个难读的词语都读对了。这是一个由两个第三声的字组成的词语,前一个字要变调,读成第二声。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B、这句中也有一个这样的词语——铁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②、知道押韵
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课件中押韵的字变红:2、4、6、8句。)
交流
A、他们都是那个前鼻韵母,这样叫押AN韵。
B、押的是那个韵母呢?)
C、这就叫押韵,押的是AN韵。)
这首诗中不仅2、4、6、8句,连第一和第五句也一起押了韵。(课件另两个字也变红。)
小结:押韵的诗歌,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3、学生齐读。
三、质疑长征
1、读的有点诗的味道了。(声音响亮,读得也非常准确。)接下来,请同学们拿起笔,默读诗文,把自己的问题或疑惑之处在书上标注出来。开始!
2、学生默读质疑。
教师巡视,查看学生的质疑情况。
3、交流:当堂解疑或板书存疑。
预设:当堂解决的问题:
红军(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当时的称呼,就叫红军。) 只等闲(等闲是什么意思?只等闲就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中我们知道等闲的意思是很容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很平常”】
金沙(就是金沙江。) 大渡 (两者出其一,就带出另一个:相对的大渡就是大渡河。)
岷山(是一座大雪山。) 尽开颜(有同学知道尽开颜的意思吗?让学生解答)
存疑:
(1)说句子:理解诗句先得从词入手,这句话中,那一个词特别不理解?( )我们要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还有这样的词吗?
(2)走泥丸 腾细浪: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两个问号。)
(3)说到寒和暖:真不错,你不仅关注了重点词,还会上下联系,关注诗的语言特色。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待会我们要好好研究。
(4)说到作者情感等:读诗不仅要理解意思,还要体会他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真会学习。
在学生质疑的同时,教师结合黑板上的诗词进行问题标注。
四、品读诗词 解疑长征
1、了解学习方法:
同学们很会读文章,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可用方法来解决呢?
让学生自由说。
(1) 看注解:是的,这是一种最简便的方法。
(2) 工具书:利用工具书,能帮我们准确地了解意思。
(3) 多读课文: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好办法。
(4) 联系上下文。好!
(5) 了解背景资料:是啊,了解的背景资料,能让我们了解更透彻,感受更深入。
(6) ??
2、引入学习诗文:
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课文下面的注解,看看你了解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如果学生没有提到看注解,教师引导:我们还有一种非常简便的方法,可以看看课文下面的注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去读读注解,看看你了解了什么?
第一回环:
(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
根据注释,想象一下:绵延千里,跨越四省边境的五座大山脉,在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让学生说。(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简笔画。)
小结:老师试着用几笔来表现了一下。险峻、陡峭的山脉,一座连一座,绵延数千里,这就叫逶迤。这两个字都是什么部首?(走字底)【“逶迤”这两个字的偏旁也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点。】
②磅礴
还从注解中了解了什么?
出示图片:这就是乌蒙山,(手势)看着这样的山,你的脑海中跳出了哪些词儿?
学生自由说。
**却用了一个词儿来概括了乌蒙山这种雄伟的气势。就是——磅礴。
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五岭的逶迤,乌蒙山的磅礴。读! ③腾细浪 走泥丸
在这两句诗中什么是腾细浪走泥丸呢?学生说。
看到过细浪吗?请你们拿起笔在诗句的旁边来画一画。(一人板画)
这样的细浪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什么是走泥丸呢?(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在**的这首诗中可以理解为是滚动的意思。)
事物出示:看,这就是一个小泥丸。
小结:这微小的细浪能和逶迤的五岭相提并论吗?(不能) 这小小的泥丸能和磅礴的乌蒙相提并论吗?(不能) 那么就用你们的朗读来表现!自己读!
学生自语读。
这如此强烈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
(预设:勇敢 乐观 不怕困难??)
(根据学生回答,适当小结:**用强烈夸张、对比的手法,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气概。这首诗中,有两句很集中清楚的表达了我们刚才的这份感受。就是——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第二回环: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样强烈对比的诗句还有吗?(也可以学生的质疑入手:刚才有同学提到了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强烈对比在那儿?
①理解:暖和寒的字面意思。
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从字面上很好理解,暖就是——温暖,寒就是——寒冷。知道他们的意思是什么?(自由说:温暖 寒冷)
但诗句中是不是仅这个意思呢?在金沙江和大渡河,红军经历了两场重要的战斗。那么为什么渡金沙江**用了暖,渡大渡河却用了寒呢?要深入理解,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联系有关历史资料。课前我们班就有很多同学搜集到了这两场战斗故事,打开资料,同学一起阅读,可以相互交流感受。
②学生阅读资料
③交流:深入理解“暖”和“寒”的意思
你现在知道诗句中暖和寒是什么含义吗?
暖:
学生自由说。
追问:在资料中你看到了一场怎样的战斗?(点评:这是长征途中最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
小结:智慧、聪明的红军,不费一枪一弹。不伤一兵一卒,取得了胜利,心里暖啊!谁来读读红军内心的这份胜利的喜悦。
请四五个学生有节奏的朗读。
寒:那么寒在这里又是什么含义呢?
学生说——你了解到的又是怎样的一场战斗?
让学生说
教师点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战斗是多么的激烈?? 小结:一个寒字高度概括了这是一场多么激烈、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啊!一起读。
④指导朗读。
让我们用朗读来读出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和胜利的无比喜悦。请我们的女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请我们的男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开始!
让我们一齐读。
⑤照应总起
这样的天险金沙江,这样惊心动魄的战斗,我们的红军都取得了胜利。因为红军不怕——
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整首诗读完) 学生阅读资料:
巧渡金沙江 1935年3月下旬,红军北上四川。主力逼近贵阳,吓坏了在贵阳督战的**,急调各路国民党军来贵阳“保驾”。当
敌军纷纷向贵阳集中时,红军主力却声东击西,向金沙江挺进。金沙江在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敌人用飞机炸毁了江上桥梁,把船只都掠到北岸,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5月3日红军日夜兼程180里,到达金沙江。在渡口,他们找到了敌人送探子的一条船。又在老百姓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进行了修补。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突然袭击,控制皎平渡两岸渡口,并缴获五条船。从5月3日至9日,红军主力靠这7只小船不费一枪一弹,不伤一兵一卒,从容地过了江。同时,担任后卫的9军团却与敌人绕圈子,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红军过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铺上木板,就是桥面。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向桥下一看,心惊胆寒,河水倾泻下来,溅起3米多高的浪花。桥对岸的敌人早已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没有被吓倒,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指挥战斗。红军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 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许多勇士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硬是用血肉之躯和大无畏的精神,打开了胜利的大门,取得了大渡河战役的胜利。
第三回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如果学生这里有质疑的,直接问:更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红军在翻越终年积雪、延绵千里的岷山时,更喜呢?
小结:战胜这样的大山,能不喜吗?带着这份喜,去读读这两句。(学生读)补充朗读:
补充:岷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翻过了岷山,也就意味着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最后的胜利就在眼前,能不尽开颜吗?让我们再去读读这两句。
(齐读)
(四、)资料补充 加深感受
两万五千里的征程,我们红军战胜和征服的仅仅是这些吗?(让学生说一说)让我们再次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去回顾那一段历史。
课件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袋: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教师解说:(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11个省,翻越五岭、乌蒙、岷山、横断山、六盘山、终南山等18座大山,跨过湘江、金沙江、大渡河、乌江、渭河等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大小战斗300余次,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如前面有人质疑“万水千山”、“远征”,此处可回应:(指画面)这就是红军征服的“万水千山”,(指路线)这就是“两万五千里的远征”】
五、整体朗读书写
1、同学们,胜利不属于他们,还能属于谁?让我们充满豪情地读读这首诗。红军不怕——读。
2、抄写诗词。
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工工整整地抄写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抄写。
六、总结提升,配乐诵读
长征胜利结束后,**【总结道】:(课件)
全体起立,让我们用声音来挥毫泼墨,吟诵这首七律长征。(师生共同吟诵)
七、延伸
一首七律长征向我们展现了当年的壮举,这首诗也被音乐家谱成了歌曲,永远传唱。下面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中,再去
目睹那一段历史。(听一会儿下课。)
课后附记:
26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9个新词的意思,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学写排比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8自然段。
4、能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伟人的风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要注意典礼过程和群众场面的描写。领会中心思想。
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盛况的资料、《国歌》的音乐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学会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国歌》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庆节是哪一天吗?
2、对呀,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板书:开国大典
3、自己读一读课题,再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联系课
文的语句说说课题的意思。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说。再把时间地点带进来说一说。谁加上地点来说。
(1949年十月一日,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典礼。)
4、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当年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吗?(出
示多媒体课件。)
二、通读课文,理清段落
1、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⑴ 标出自然段,圈出课文中的字词。
⑵ 想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板书:
会前
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3、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大典前 大典中 大典后
4、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5、交流疑难,解决问题。
三、导读导语,讲读第一部分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哪些情况?
随机学习重点句。
(1)出示句子:“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
浪。”
(2)典礼要在下午三点钟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
群众队伍入场,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哪些词句反映了人们来得很早?
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组交流:
(早已汇集、老远的、清早、五更天摸黑等都说明人们都
想早点赶到会场。早点看到大典的盛况。也说明心情很兴奋。)
相机学习新词:汇集,擎着,提着,给它们找近义词。
4、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5、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书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7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伟人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
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伟人的风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宣
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4、重点品读“这庄严的声告——欢跃起来。”
自由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
5、理解“瞻仰升起的国旗”
瞻仰是什么意思?
课文用了一个瞻仰,为什么?
6、品读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
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 ,表明—— !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过渡: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1、选择自己合适的方式读第三部分,思考:为什么阅兵
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
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
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
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4、合作写句子:全场30万人,为──—而──—;为──—
而──—;为──—而──—。
5、播放课件:
(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
旗的片断。)
6、再次朗读
四、学习第四部分。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1)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
续得长。
(2)“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
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3)“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
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4)“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
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2、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课文写了典礼顺序后又写群众情绪?
4、划出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会它所表达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
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3.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六、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课后附记: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拟”,应读“nǐ”, 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 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 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的爱子**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1)“**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
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的资料,了解**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A、“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B、“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想法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 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 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4)“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从**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
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是伟人,也是凡人。)
(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6)“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我们不由得不说:**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将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摘抄下来。
3、办一张关于**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板书设计】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失子之痛 (不说 不吃 吸烟 皱眉) 常人之父 超人抉择 (安葬在朝鲜) 伟人心胸
【资料链接】
1、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此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全国开展了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热情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发动了5次攻势战役,把敌军赶回到了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为停战谈判和取得朝鲜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后,又经过两年的时间,中朝军队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侵略者的反革命两手,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多人,其中美国侵略军39.7万多人,击毁敌机、敌舰和缴获各种战略物资无数。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本质,鼓舞了我国人民独立自主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3、**:
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被捕入狱,**也被关进牢房。**牺牲后,地下党安排**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以后,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1946年,**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遵照**“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他虽然是**的儿子,但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相反,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他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迅速熟悉了机关业务。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壮烈牺牲。**得知**牺牲的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这是**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的第六位亲人。
课后附记:
28* **在花山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课前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电影电视中,我们常常看到我军每到一地,都要主动为当地老百姓做许多事。因为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这是我们能战胜所有敌人的法宝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在花山的几个故事。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这篇课文讲了**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用小黑板提出自学要求:
(1)**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2)**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3)**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桌讨论。
四、全班交流
1.**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2.**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3.**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关心人民群众的一些传说,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说明了**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入人心了。)
五、引导体会课文的详略
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写得详细。因为这些内容突出了**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中心。)
六、通过这一课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课后附记:
口语交际·习作八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 “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流有关**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难点: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课前准备
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流有关**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难点:表达清楚。
课前准备
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①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②学生汇报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2、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 可参考交流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
1、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2、讲述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3、认真听别人的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3、全班交流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4、拓展交流
①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②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课后附记: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
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流有关**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难点: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课前准备
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提炼写作方法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最大特色是把“大典”活动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开国大典”的两个场面:
【媒体展示,学生朗读】
会场布置的场面
①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点)②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③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④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不给予中华门。⑤三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⑥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⑦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⑧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面)
群众队伍游行场面
①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②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点)③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④群众
游行一在这时候开始。⑤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万岁!”“**万岁!”(面)⑥**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点)
2.引导讨论:
(1)在这两个场面描写的片段中,哪里是写场面的“点”,哪里是写场面的“面”?
(2)写“面”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空间方位顺斜来写的)
(3)找出由点到面的过渡句,体会句子的妙处。(承上启下,说明提示)
(4)说说场面描写中“点”与“面”的关系。(先写点后写面,由点到面。点是概括,和过渡的句子,面是具体描写的句子。)
(5)说一说, 在场面描写中,什么是点?什么是面?
3.刚才大家讨论理解课文中场面描写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练习写一篇作文。请大家读一读题目,明确要求。
【媒体展示】学习《开国大典》场景描写的方法,按顺序具体描写一个场景
4.【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1)师:什么是场景?场景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以人物的活动或自然和景观为中心的生活画面。这篇习作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是从一些有意义的场景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场景写下来;第二是能反映出这个场景的特点;第三是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2)师: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学校里,在上学的路上,在市场、商店或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有意义或有意思的场景。只要我们认真回想这些场景的全过程,如场面的环境、气氛,参加的人有什么表现,神态怎样。然后在其中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场面,作为习作材料。作文时,首先应确定这个场面是围绕一个什么意思来写,也就是要表现一个什么
中心,围绕中心写出的场面才会生动具体,让人看后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忆读课文,分析理解什么是场面描写,引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理解场面描写的基本形式,师生在亲切的交谈中,开启了新课的探索。)
《青山处处埋忠骨》、《**在花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二、运用写作方法
1、师:你们跳过绳吗?请同学们以“跳绳”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可以先说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再说单个怎样跳;也可以先说单个怎样跳,再说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
生:练说跳绳。
生1:跳绳开始了。第一个上场的是老将蔡灵。别看她是个女的,跳起来有模有样,身轻如燕。第二个是杨莹伟,一个神龙摆尾,迅速通过了“封锁线”。第三个出场的是我,我很紧张,刚一起跳,就踩着了绳子,心里很难过,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跳好??同学们一个紧接着一个,像鲤鱼跳龙门一样跃过了绳子。
生2.生3.生4??(略)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跳绳是场面描写,单个“跳绳”的描写是场面描写的“点”, 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是场面描写的“面”,场面描写的特点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设计意图:口头作文“跳绳”, 形象解读场面描写,引导学生先说后写,为下面的习作练笔做好了铺垫。)
2、师生共同回忆记忆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
小组内互相说说。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3、评析《放风筝》
风筝比赛开始了,五颜六色的风筝争先恐后地飞上瓦蓝的天空。// 嘿!风筝的式样可真多,有“马褂”、“单脚燕”、“蜻蜓”、“金鱼”、“蝴蝶”、“孙悟空”……它们在空中各显神通,使人目不暇接。你瞧那翩翩起舞的“红蝴蝶”多艳丽,它好像在骄傲地说:“蝴蝶中间我是王,我的美丽谁也比
不上。”你看那猴王“孙悟空”多神气,手举金箍棒,两眼烁烁放金光,扶摇直上。其中,王卫民扎的:“黄马褂”放得最高。他沉着、冷静,时而慢慢向后退,时而使劲向后拉。风筝好像领会了主人参加比赛的心情,越飞越带劲。//
(1)学生读后讨论:这是什么场面?先总写的是什么风筝,再具体描写的是什么风筝?最后重点写的是什么风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师:要写好场面,观察的视野要全面,既要看清看全一次活动的整体情况,又要善于捕捉到典型的人和事,然后再逐一地进行描写,才能把场面写真切,写生动。
另外,描写一个场面,既要写出参加活动人的心情、神态表现,又要写出围观人的反映,把场内外交织在一起写,才能更好地烘托环境气氛。在描写的过程中,还要恰到好处地写出人物的感想、体会。这样有面上的概括,有点上的详写,有内外的呼应,有感情地表露,就能把一个场面描写得活灵活现。
三、写梗概指导
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用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①熟悉文本。
②理清脉络,抓住重点。
③用简洁的 语言归纳。
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到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三、进行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角度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四、自我欣赏,同伴交流
五、集体会诊,创新行文
1.选择有代表性的佳作,引导学生集体评议。重点是找出精彩的段落或句子,放大亮点,引导学生感悟别人的写作成功之处。
2.找出一个不足的习作,帮助改进。
3.学生对照评议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二次创新行文
课后附记:
回顾 拓展八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对**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
2.朗诵背诵**的诗词.
3.阅读成语故事,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
教学重点:
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 朗诵背诵**的诗词。 教学难点: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
课前准备:准备好本单元的习作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我眼中的**”
1、谈话导人.
a.通过我们在课内外阅读有关**主席的文章,我们开一次交流会,题目就是“我眼中的**”.
b.提出交流要求:语言要通顺,材料要翔实.
2、小组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先交流,评出本组的代表.
3、全班交流.
二、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
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的场面描写,请同学评一评描写得怎样。
三、交流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感受
说说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填写下面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 ,因为我从中知道了 。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 ,因为我从他的身上 。
我印象最深的是 ,因为我还有很多的收获: 。
四、朗读背诵**诗词
朗读《卜算子 咏梅》,要读得准确、有韵味.
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展示读,配乐读.
交流**的其他诗词.
五、阅读成语故事
阅读成语故事,说说对祁黄羊的印象.
交流对“大公无私”的理解.
课后附记:
作文四:《五上语文第八单元教案》600字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
本组教材以 “走近**” 为专题进行编排, 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 《七律·长征》是一首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的艺术风 格和豪迈的气概。 《开国大典》通过对 1949年 10月 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 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 《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使**那种常人 的情感和不同于常人 宽阔胸怀跃然纸上。 《**在花山》记叙了**在花山时的几 件事,深刻地表现出**作为伟人对普通群众的关心和体贴,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品 质。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组中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3、走近**,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4、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5、激发学生对**的敬佩和热爱之情。
课时划分 :
25、七律·长征 2课时
26、开国大典 2课时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1课时
28*、**在花山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八 3课时
回顾·拓展八 2课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作文五:《五上语文第八单元教案》8800字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2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情导入
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哪些?(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畅所欲言,教师调控,补充),红军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挥笔做诗《长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5课。(教师板书)
二、初读全诗,自学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也可以小组解决(学生读文,边读边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小组讨论交流)
2展示学习情况指名读文,学生互评,理解个别词语(读音注意“礴”,练习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读“bó”,磅礴的“礴”。)概括全诗主要内容。[在读文中巩固了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1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知道了这首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那么请大家再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知道了难和不怕难?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a从远征和万水千山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不怕和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⑴理解二万五千里的长度,出示长征路线图⑵这么遥远的路途,红军战士却说不难,很
平常,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⑶用你的朗读来表现(指名有感情朗读)
4同学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歌曲配有一些长征画面)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
5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配乐朗读)
四、背诵诗句组织全体同学练习背诵,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生字
2继续背诵
3读读收集到的**的其他诗词。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万水千山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尽开颜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岷山千里雪
课后反思:
26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从谈话入手,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兴趣,也顾及了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二、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
3、订正读音。(“擎”应读“qíng”,不要读成“jìng”;“钮”、“聂”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诞”,应读“dàn”,不要误读为“yān”。)
4、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擎:举。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瞻仰:恭敬地看。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在阅读中鼓励学生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积极主动地学会发现]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投影出示思考题:(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并进行适时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读词语: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
2.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3.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请同学们读文,在所有的场面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幕?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读文,体会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交流,鼓励点拨)
3、预设汇报:a(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课件出示句子)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4)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人们的心情。(指导朗读)(5)练习朗读——指名读——赛读教师:这是开会前的情景,谁还有不同的感受。(继续汇报学习情况)
b体会场面描写的精妙(1)学生自由发言。(2)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群众游行(3)分析阅兵式的情况。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
三、感悟写法,积累语言仿照文中场面描写的方法,试写一段场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好词
3将场面描写修改完成。
板书设计:
26 、开国大典
会前 (人的海洋) 盛况
典礼 (升旗,公告) 自豪
阅兵式 (部队、群众) 激动
群众游行 (擎、舞、欢呼)
课后反思: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导入: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的情感世界。
2、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有一次记起那场战争。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的爱子**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从整体把握文本,初步感知,了解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内心的情感波澜.(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生谈感受,体会**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读中想象,读说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深化感悟、领悟写法
师:**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毅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1学生有感情地读文。
2我们体会了**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本课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1)通过对**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
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的眷恋。”)(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将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失子之痛 (不说 不吃 吸烟 皱眉)
伟人心胸
常人之父超人抉择 (安葬在朝鲜)
课后反思:
28***在花山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5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和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要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并注意详写和略写,在写作时注意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分别出示图片1(太阳)和图片2({**头像}。[利用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两幅插图有什么联系?这样很容易把伟人的特质表现出来.这样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主动、直观、而有新颖,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大家一定见过这两张图片。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张图片放在一起呢?[激发想象,发展为本。]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就会知道的。
3、板书课题。释题:课题告诉了你些什么?你猜想课文是写什么的?(释题是学习课文的首要步骤,通过解析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二、互动学习
1、初步了解课文,快速读文,自学生字,了解概况。
2、制定学习目标。(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带有个性的目标自己。)1)提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准备解决哪些问题呢?(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指名说(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从点滴中培养学生的能力)3)公布学习小结,目标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⑵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重点来进行,有的放矢。)⑶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让学生自主研讨,共同制定目标,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补充.)
3、学习方法指导步骤: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总结发言,方式:阅读-勾画-思考-讨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指导)
4、学习成果交流(1)指名说,小结并板书请群众来碾米 给群众泡茶水 帮群众推碾子(在学生自学时应指明要高度概括,语言要精练,简明.)(2)按顺序说说主要内容(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重点.)(3)重点:11自然段和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含义,重点朗读(4)概括一下**的品质(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
三、延伸拓展
1.出示要求:朗读:课文主要用通过对话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选择一部分分角色朗读体会(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情感体验.)想象:课文中老人说完那句话后,人们就开始议论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表述自己的观点.)动手:一位主席和一群群众在一起快乐地劳动和谈天,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啊!就请你用笔在书中的插图上写写你的感想吧。(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手脑结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思考:⑴课文中的三件事,不管哪一件先写都行。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⑵“他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操劳着”,如果课文要围绕这句话来写,还能写这三件事吗,为什么?(有机延伸,提高能力。)⑶**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日夜操劳,可他还要花时间来管这些小事。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能力拓展,强化挖掘文章内涵的作用。)
四、激情升华
是啊,**夜以继日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的同时,也时时不忘关心人民群众。他就像金色的太阳给人民光明和温暖。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听听这首动人的赞歌吧,如果你会唱,你就跟着一起唱吧!(播放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板书设计:
28**在花山
请碾米
劝喝茶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帮推碾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八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3、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加深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流畅地表述自己的交流内容。
教学难点: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2、学生汇报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二、分组交流,相互补充
1、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交流提示进行交流。提示: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讲述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认真听别人的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话题交流,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给学生以自主空间,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1)学会倾听作好记录,形成表格式的读书笔记。影视作品名称作品年代、作品的主要人物 作品的主要内容 印象深刻的情节
自己的真切感受(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3)进行作品介绍各小组进行补充。.评一评:取长补短
三、全班交流,集体感受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四、拓展交流,布置作业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选好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来自生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促使他们认真地思考,全身心地投入]
2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统一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习作的方法。今天,我们从习作提供的几个角度,选择一个进行练习。1、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青山处处埋忠骨》、《**在花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二、明确要求
a.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①师生共同回忆记忆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②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b.介绍一本书或一部影视作品,也可以向别人推荐一篇文章。①自读习作要求的介绍,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c.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用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①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到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②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三、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四、评改赏析讲评中重点是场面描写是否真实,具体,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注意评价多方面性,鼓励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热情。
回顾拓展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说说眼中的**是什么样的;
2、交流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在知识、方法、语言、习惯、练笔等方面的学习收获。
4阅读诗词,进一步领略**作为诗人、词人的文学成就。弄懂成语故事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5、养成多读书,勤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注重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喜欢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会综合评价,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了本组的几篇文章,你心中的**是什么样子?学生从多角度评价(是了不起的伟人,是慈爱的父亲,是百姓的朋友,是独领风骚的领袖,是虚怀若谷的伟人,心里有他人的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的认识。(对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衔接,对人物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今后的学习,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思维得到训练)
2.对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你学会了哪些方法?(结合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描写方法,谈自己在习作中的运用。
3.这学期你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从多角度汇报:语言、方法、习惯、体会、同学之间的评价等都可以)
4.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新得。
5.进行交流评价。
6.教师小结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刚才的发言中我听到了你们学习的收获,真为大家高兴,希望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听,多记,多想,做一个有心人!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展示台)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同座互读、指名读、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写此词,首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师生共同交流)沁园春《长沙》
菩萨蛮《黄鹤楼》 西江月《井岗山》 清平乐《蒋桂战争》 采桑子《重阳》 如梦令《元旦》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
三、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朗读比赛。3.分组讲成语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5教师小结:在课外多读书,积累自己的知识,拓展视野,看谁的收获最大。
作文六:《五上语文知识梳理第八单元甄月颖》1900字
第九册 单元 词表
第八单元:危急时刻
整理人:甄月颖
惊恐万状、势不可挡、井然有序、舍己救人、镇定自若、纹丝不动 大雾弥漫、惊恐万状、势不可挡、井然有序、舍己救人、镇定自若、纹丝不动、巍 然屹立、猝然而至、不堪设想、威严、吼喝、悲壮、投身、绝妙、危急、暴露、从 容
易错字 易错音 词语 积累
驶、薄、蜡烛 剖、违、虏、档、曳、厄 形近字:吨( )熬( )剖( 纯( )熬( )陪( 挡( )揉( )浮( 档( )蹂( )俘( 多音字: 刹、呛、调、薄、盛、恶 同音字: 梢( ) 灌( shāo 捎( ) ɡuàn 罐( 稍( méng 蒙( 盟( 萌( ) ) ) ) 贯( 新( xīn 欣( 芯( )鸥( )殴( )黯( )喑( ) ) ) )心( )辛( )锌( ) ) ) àn 按( 岸( 黯( ) ) ) )谴( )遗( )扼( )厄( 嗓( s?ng 搡( )湍( )端( )娇( )骄( ) ) ) ) ) )
词语搭配: 小心翼翼地( ) 嘶嘶地( ) ( )的海水 惨惨的( ) ( )的雕像 绝妙的( ) ( ) 的纸 ( )的灯光 轻松的( ) ( )的 搜查 ( ) 的烛 芯 ( )的 眼睛 ( )的蜡烛 默默地( ) 四字词语:小心翼翼、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舍己救人、巍然屹立、惊慌失措、 镇定自若 、纹丝不动、井然有序、猝然而至 重 点 理 惊恐万状、势不可挡、井然有序、舍己救人、镇定自若、纹丝不动、威严、吼喝、 解词语 课文 文体 题目 “诺 曼 底” 号 特点 脉络 层次 第一部分(1——5)写“诺曼底”号遇难前的时间、环境等,为后文 的遇难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6——9)写遇难时的场面。 小说 交代故事的结果 悲壮、大雾弥漫、投身、绝妙、危急、暴露、从容 阅读重点
遇 难 记 主要 内容 表达 方法
第三部分(10——44)写救援的全过程,抓住船长的语言和动作神态 体会船长指挥的才能和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第四部分(45——47)写船沉船长牺牲。 本文写“诺曼底”号被撞,船长亲自指挥救援工作,在人员全部获救 后自己却沉入大海、以身殉职的悲惨故事。 遣词 1、突然,沉沉夜幕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 山峰。 (比喻句) 造句 2、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册弦撞过去,在它的船 身上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拟人句) 3、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拟人句) 4、人们透过荫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比喻句) 写作 1、人物描写,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的形象。 2、背景描写,课文多次描写雾,体会作者为什么反复写雾。 特点 中 心 思想 仿写 通过船长舍身救人这件事,
体现了船长沉着、冷静、有指挥才能、崇 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如果你经历过危急时刻,写一写事情的经过和你当时的感受与做法。 第九册八单元 生死攸关的烛光 整理人:王庆玲
单元 词表
词语重点 投身、绝妙、危急、暴露、不堪设想、从容、蜡烛、俘虏、椅子、横档、盛汤、搜 查、闯进、阅读、掏出、熄灭、厨房、微弱、恶狼、厄运
易错字 易错音 词语 积累
俘虏、搜查、微弱、不堪设想、蜡烛、掏出、厨房、秘密、厄运 俘虏、盟军、横档、恶狼、暴露、从容、少校 烛( 浊( )倚( )椅( )蜡( )错( )掏( )淘( )熄( )息( )厨( )橱( )狼( )浪( )骄( )娇( )截( )载( ) )
强、恶、盛、校、重 搜集情报、熄灭蜡烛、光荣的行列、严密的搜查、绝妙的办法、危急的情况 不堪设想、生死攸关 重 点 理 生死攸关、黯淡、摇曳、厄运、从容、投身、绝妙、 解的词 语
课文 文体 题目 生死攸 关的烛 光 特点 脉络 层次 记叙文 题目是文章的线索
阅读重点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一) (1)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都参加了 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二) (2) 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任务是把秘密情报安全藏在半截蜡烛里, 等人前来取走。 (三)(3~6)伯瑙德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用机智和沉着,与敌人展开 不屈不挠的周旋和斗争,最终成功保护了秘密情报。 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晚上,一个法国家庭的母子三 人为了保护一份秘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竭尽全力与德军周旋的惊心动 魄的故事。
主要 内容
表达 方法
遣 词 造句 写作 特点 本文的写作特点有两个: 1、 心理描写 2、 环境描写
中 心 表现了母子三人热爱祖国的品质和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赞扬了 他们三个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 思想 仿写 续写故事。
作文七:《语文五上第八单元练习题》5300字
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在花山
课堂小练笔。
如果你准备写一个人,想一想,你打算用哪些事件来表现这个人物。请完成下面的提纲: 要写的人:_________________
想表现他(她)的什么:_____________
准备用哪些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有兴趣,就把它写成完整的作文。 实践活动。
(1)课外阅读**的其他故事。
(2)选取课文中的某一个场面,编成小品演一演。
**在花山
一、读课文,填空。
这篇课文写了**在花山村一天中发生的事。这件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先是 ( ),然后是 ( ) ,最后是 ( ) 。
二、读了这个故事,**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阅读。
补丁
**生活非常俭朴,他的衣服、袜子很多都打了补丁。
刚进北京的时候,**住在香山。有一天,他要接见一位客人。警卫员找了又找,也找不到一条不带补丁的裤子。**说:“有补丁不要紧,整齐干净就行。”他穿着带补丁的裤子接见了那位客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生活仍然很俭朴。每次接见外宾,警卫员总要提醒他,坐沙发的时候要把腿收回来。因为他的袜子大多是补过的,往外伸腿,袜子上的补丁就会露出来。 警卫员多次提出,要给**添置一些衣物。**说,国家还穷,不能带头浪费。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整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文章中画出来。
◆文章是通过两件事写出**生活非常俭朴的。 一件是:( )
一件是:( )
◆“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四、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让我们再去找一些这方面的故事来读读。
开国大典
一、读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 dān shēng zhān yǎng piāo fú ( ) ( ) ( ) ( )
xié shāng wài bīn diàn niǔ qí bīng ( ) ( ) ( ) ( )
二、比一比,选合适的词语填空。
渐渐 慢慢 徐徐
① 太阳出来了,晨雾( )地散去。
② 我扶着老奶奶,( )地走过人行横道线。 ③ 清风( )吹来,我闻到了一股茉莉的清香
矗立 肃立 挺立
① 少先队员( )在烈士墓前,缅怀革命先辈创业的艰难历程。 ②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 )在天安门广场的南面。 ③ 广场上( )着一根22米高的电动旗杆。
三、修改病句。
◆ 三十万人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
◆ 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跟钢铁巨人一样。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和报纸抛上天去。
四、 在括号里填上备适的词。
一( )旗杆 一( )电灯 一 ( ) 掌声 一( )队伍 一( )坦克 一 ( ) 红旗 一( )石桥 一( )大炮 一 ( ) 帽子
五、按课文填空。
◆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 ),红旗翻动,像(◆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 ( )
)
◆ 这( ) 的宣告,这 ( )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 ) ,使 ( ) 。
六、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试画一张开国大典会场示意图。
七、读句子,回答问题。
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瞻仰”是什么意思?把“瞻仰”改为“注视”好不好?为什么?
◆五星红旗在首都北京徐徐上升,这标志着什么?
八、 课文着重写了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请补全另外两项。
①宣读公告 ②升国旗
③ ④
九、阅读。
国旗,冉冉升起 宽阔的长安街上,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成千上万的人已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升旗仪式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
当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时,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划破长空,在广场上空回响。矫健的国旗护卫队英姿勃勃地走出天安门,迈上金水桥。威武高大的擎旗手,肩扛国旗,在56名护旗手护卫下,正步跨过长安街走向广场,他们身后是60人的军乐队。
万头攒动的广场瞬时静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迎着初照的曙光,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上升。 “敬礼!”
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场上1 5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
庄严、肃静、神圣。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
广场上,金水桥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在文中画出描写人们对国旗无比尊敬和热爱的语句。
◆这篇短文记叙了天安门前的一次升旗仪式,它记录的顺序是:
人们等待一( )一( )一( )
◆从文中摘录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十、如果你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观看升旗仪式,你会想到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小学五年级语文7---8单元检测题
(90分钟完卷)
一、知识乐园 46分
1、知识闯关(读拼音写汉字)(4分)
zhān tiào dàn xiāo
( )仰 ( )望 ( )生 ( )毁 2、筛选信息(为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表示)(2分) qí yá sǔn guī 崎岖 山崖 破损 瑰宝
qǐ ái shǔn guì
3、汉字乐园(比较字、音组词)(5分)
岷( ) 瑶( ) 钮( ) bàng( ) 眠( ) 谣( ) 扭( ) páng( ) 4、心中有数(填字组成语)(4分) 玲珑( )透 斩钉( )铁 悬崖( )壁 奇珍( )宝 夜以( )日 ( )山倒海 前( )后继 再接再( ) 5、牛刀小试(按要求写词语)(8分) (1)写近义词:
悲痛—— 眷恋—— 约束—— 耽搁—— (2)写反义词:
崎岖—— 暴露—— 仇恨—— 沉着—— 6、诗词积累(7分)
请补充完整**的《七律?长征》,并按要求做题。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
五岭逶迤腾细浪,( )磅礴走泥丸。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 )。 (1)诗中的( )和( )是“千山”的代表,( )和( )是“万水”的代表。“万水千山”实指( )。 (2)“逶迤”、“磅礴”形容山的( ),这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是形容山的( ),这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大,表现( );写山小,表现( )。 7、能力展示(根据要求写句子)(8分) (1)写字台上,放着一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缩句)
(2)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改陈述句) (3)云云家学习条件不好。云云学习成绩很好。(用关联词语合并句子)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拟人句) 8、病句手术台(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8分)
(1)李老师因为待人友善,所以办事公正。 (2)兔、鸭子、鸡、天鹅这些家禽家畜我都喜欢。 (3)《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伟大领袖**写的。 (4)深蓝的天空中挂着金黄的一轮明月。 二、实践平台 5分
完成下表,把你喜欢的影视作品推荐给大家。 作品的
1、将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通顺的文段。(7分) ( )这时候,她脸上泛起了笑容。
( )售货员阿姨笑盈盈地接待了一个又一个顾客,回头见我还在挑,又从柜子里拿出一些。
( )她笑着说:“再挑,买东西就要买称心的。”
( )我有点不好意思,已翻乱了那么多绸带,她会不会说我呢?我不禁看了看她。 ( )我一看,真漂亮!连忙接过来,付了钱。
( )我犹豫了一下,又挑了起来,大概是挑花了眼了,总是挑不出称心的来。 ( )还是她有眼力,从翻乱的绸带里找出一条红绸带来,上面有一对翠绿色的镶金边的凤凰。
2、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13分) 宁死不屈
1930年11月14日,是**的遇难日。‖
那年10月的一天,共产党员**在板仓被捕了。
敌人自以为能从**身上得到很多线索。问她:“**在哪里?” **响亮地回答:“不知道!”“你的同伙是谁?”“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斩钉截铁地回答。敌人把她打得鲜血直流,**像钢打铁铸似的,毫不动摇。 敌人见硬的不行又来软的。对她假惺惺地说:“你只要登报和**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得到自由。” **愤怒地说:“这是妄想!”敌人嚎叫起来:“你不这样做,就杀死你!”“要杀就杀,你们休想在我身上得到什么!”**声色俱厉地说。‖ 11月14日 **迎着寒风 昂首阔步走上了识了岭刑场 她深情地望着郁郁葱葱的松林 激昂地高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
**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年她才29岁。‖
(1)找出短文中没有标点的一段加标点。(2分)
(2)全文分为三段,已用“‖”标出,请写出第二大段的大意。(2分) (3)写出这篇短文的写作目的。(3分) (4)摘录描写**说话时的语气、神态的词语。(6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四、习作园地 30分
经过几年的学习,你一定读过许多感人的文章,看过许多动人的电视、电影。请任选一篇文章或一部影视作品写一篇读(观后感)。
学五年级语文单元检测题(四)
(7---8单元)参考答案
一、5(1)悲伤 留恋 制约 耽误 (2)平坦 隐蔽 友爱 慌张
6(1)五岭 乌蒙 金沙江 大渡河 长行路途艰险 (2)雄险 渺小 征途艰险 红军不畏艰险 8(1)把“因为??所以”换成“不但??而且”。 (2)删去“天鹅”和前面的顿号。
(3)把“的作者”或后面的“写的”任意删去一个。 (4)把“金黄的”和“一轮”调换位置。
三、1、③①④②⑦⑤⑥ 2、(1) , , 。 , :“ !”
(2)敌人软硬兼施,仍无法从**处得到线索。
(3)**为了保护**,争取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4)①响亮 ②斩钉截铁 ③愤怒 ④声色俱厉 ⑤深情 ⑥激昂
作文八:《人教版五上语文第八单元复习》1300字
第八单元复习
25、七律·长征 作者:**
1、《七律?长征》是**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
2、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四句,分 “ 千山 ” 。作者先用 “ 逶迤 ” 和 “ 磅礴 ”
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 颈联承接 “ 万水 ” 。一 “ 暖 ” 一 “ 寒 ” , 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 心理感受。
4、词语理解: 万水千山 :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 :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5、句子理解:
⑴ 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 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⑶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
1、 注意字音:逶(w ēī)迤(y í) 远征难 (nán) 磅礴 (bó) 只等闲 (xián) 岷 (mín) 山 尽 (jìn) 开颜
2、 形近字组词:
薄( ) 岷( ) 闲( ) 征( )崖( )暖( ) 礴( ) 眠( ) 闭( ) 证( )涯( )缓( )
26、开国大典
1、 课文按照 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 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展现了 **的领袖风采。
2、对句子的理解:
(1)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 城永远摆脱了过去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群众心里的光明。
(3) 五 星 红 旗 升 起 来 了 , 表 明 中 国 人 民 从 此 站 起 来 了 。
(4) 群 众 差 不 多 把 嗓 子 都 喊 哑 了 , 把 手 掌 都 拍 麻 了 , 还 觉 得 不 能 够 表 达 自 己 心 里 的 欢 喜 和 激 动 。
字音 :正 (zhang) 午 排山倒 (dǎo) 海 擎 (qíng) 着 诞 (dàn) 生瞻 (zhān) 仰 直奔(b an )
近义词 :汇集 ( ) 庄严 ( ) 宣告 (
) 反义词 :汇集 (
) 肃静
( )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 **的爱子**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 **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
28* **在花山
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作文九:《小学语文五上第八单元试卷》3900字
小学语文第九册八单元练习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bō lànɡ àn zhào sù jìnɡ piāo fú jiǎn yua
( ) ( ) ( ) ( ) ( ) xuǎn jǔ xiōnɡ tánɡ qí bīnɡ ɡāo cháo wàn shuǐ qiān shān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5分)
扰 ( ) 沸 ( ) 檐( ) 副 ( ) 胁 ( ) 拢 ( ) 拂 ( ) 瞻 ( ) 幅 ( ) 协 ( ) 三、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写恬当的字(6分) 一( )千里 滔滔( )( ) 风( )雨顺 ( )( )忘返 奄奄一( ) 杀( )儆( ) 原( )不动 ( )山( )海 夜以( )日 ( )( )上升 狂( )滥炸 情不( )( ) 四、按意思写词语(4分)
1.比喻力量强大,声势浩大。课文中形容爆发出的掌声十分响亮。 ( ) 2.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 ) 3.犹豫或停留,徘徊不前 ( ) 4.白天的时间不够,夜晚接着干。课文指**日夜不停地工作。 ( ) 五、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关联词(4分) 1、刘胡兰( )牺牲自己的生命,( )不说出党的机密。 2、天才来自勤奋,( )刻苦学习,持之以恒,( )能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3、( )坐在这里说空话,( )不如踏踏实实地去做。 4、( )你答应了他的要求,( )应该满足他。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3分)
1、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改为陈述句)
2、这些道理你明白。(改双重否定句)
3、天安门广场上汇集了无数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缩句)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3分)
1、五岭乌蒙 。 2、已是犹有 。
3、两股了整个北京城。
八、判断下列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4分) 1、“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 ) 2、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 ) 3、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 4、主席仰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九、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几句话,按顺序连成有条理的话。(4分) ( )“吱嘎”一声,老师进来了,关切地问这问那。 ( )我生病了,躺在床上,又寂寞又难过,因为妈妈在外地工作,爸爸出差了。 ( )教师抱着我跑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终于到了医院。 ( )大夫说:“孩子妈妈,孩子病的不要紧,吃点药就会好的。” ( )老师听了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 )夜,那么静,月光洒进房间。 ( )多么难忘的夜啊!
十、“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如果把“直奔”换成“走去”..句子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阅读课文片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2分)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 )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 )起来。
接着,升国旗。**( )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 ),一齐抬起头,( )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诞”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__,共 画(2分) 2、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3、从文中找了两对近义词。(2分)
( )——( ) ( )——( )
4、从画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小记者,要你采访参加庆典的观众,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再想象你采访的一位观众如何回答。(3分) 记者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片段,回答问题。(18分)
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 )整天忙碌,( )在人们的眼中,修车毕竟是一个“低等”的活儿,( )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希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这时,我总是非懂又似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不久,我便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累得他常晕倒在地,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尽管自己念书。”
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xìng xīng)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父亲停住了,他.看着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很寒伧,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却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这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还是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鞋柜里最便(pián biàn)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又从找下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点东西吃,别空着肚念书!”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了,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哭了。
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的深切期望!
父亲,走好!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
1、请给短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_____________”。(2分) 2、给带点的字选出正确读音,用“√”表示。(2分) 3、在文中( )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4、根据下列意思写词语。(2分) A、形容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 ) B、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 5、简要写出父亲对“我”关心的事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的深切期望!”请用“——”表示“深切期望”含义的句子。(2分) 7、“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哭了。”联系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哭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何感受?请联系实际简要说说。(3分)
___
请选取一个场景,如班级联欢会,学校的一次活动等,按时间顺序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
作文十:《五上语文第八单元资料整理》23500字
25、长律·长征
课文:长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一、 整组课文学习内容及方法(每组课文的第一篇有即可)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
教材以“走近**”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在花山》,记叙了**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走近**,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
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总课时:2课时
三、课文简说
1.课文简说。
本课是**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一词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语言高度凝练。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
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广阔,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一动一静。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的艺术风格,这就是**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六、作者作品介绍:
**(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遵义会议之后,**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七、课文主要内容:描叙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
八、课文中心(作者写作目的):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
九、逐句学习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在古代,大国军队都设中军、上军、下军等三军。后来通常用“三军”来泛指全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十、字词汇总(字音、字形、词语)
1、生字(包括认读和要写的)
bó wán mín yá
磅 礴 肉 丸 岷 山 悬 崖
3、词语盘点(与上面1相同的没有打上)
远征
5、形近字
薄( ) 丸( ) 抿( ) 崖( )
礴( ) 九( ) 岷( ) 涯( )
十、课后题目及答案
十一、作业本答案:答案(见作业本)
十二、写作方法学习
想象画面,改写成短文。
十三、相关链接
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见线路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 遵义会议之后,**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关于长征 与《长征》诗相媲美的,也是对《长征》诗作出最好注解的还有一段同样出之于**笔端的美文,那就是1935年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论及革命形势的一段: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
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十四、拓展汇总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02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课题 26.开国大典
课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不给予中华门。三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
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一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
把,高声欢呼“**万岁!”“**万岁!”**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一、整组课文学习内容及方法(每组课文的第一篇有即可)
二、总课时:3课时
三、 课文简说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的领袖风采。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的领袖风采。 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当**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当**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在这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高呼“人民万岁”,按动旗杆的电钮,不断地向群众挥手。通过这些言行的描写和庄严的会场环境以及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伟大形象历历在目。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二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 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六、作者作品介绍:作者以无考证
七、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
八、课文中心(作者写作目的)
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热爱**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了主人的兴奋心情。
九、分段,段意
全文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分为五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段(5—10自然段):具体写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本段按内容分为三层:①(5一7节)**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②(8—9节)升国旗的过程。③(10节)**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第三段(1l—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本段按阅兵顺序分为三层:①阅兵式开始的情况。②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③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
第四段(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15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十、字词汇总(字音、字形、词语)
1、生字(包括认读和要写的)
dián fù wěi xié
典 礼 副 手 委 员 协 商
bīn ēn zòu
外 宾 恩 泽 奏 乐
Dàn zhān niǔ
诞 生 瞻 仰 按 钮
fú qí sǎnɡ dǎnɡ
春 风 拂 面 骑 兵 嗓 门 党 员
3、词语盘点(与上面1相同的没有打上)
汇集 按照 预定 排列 波浪 爆发 奋斗 庄严 宣告 欢呼 肃立 肃静 飘拂 选举 高潮 次序 光明 共产党 万水千山 四面八方 排山倒海
5、形近字
檐 ( ) 钮 ( ) 爆 ( ) 佛 ( ) 防( ) 瞻 ( ) 纽 ( ) 暴( ) 拂( ) 防( )
十一、近义词汇总
汇集——汇合 徐徐——慢慢 擎——举
肃静——安静 飘拂——飘动 率领——带领
宣读——宣告 雄伟——雄壮 肃静——肃穆
次序——顺序 挺立——屹立 完毕——结束
十二、反义词汇总
汇集——分散 完毕——开始
肃静—一喧哗 光明——黑暗
十三、词语解释汇总
开国大典: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十四、课文填空汇总
这( )宣告,这( )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 )起来。这( )宣告,这( )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 )起来。
十五、重点句解析汇总
①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②他读到“选举了**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③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④**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面对人民群众高呼“**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的伟大形象。
⑤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使全国永远摆脱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十六、精读课文课后题目及答案。(略读课文提示语问题及答案)
思考·练习第3题
(1)因为“直奔”会场比“走向”会场更能反映人民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喜悦的心情。
(2)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的心情。
十七、《作业本》答案
十八、补充的阅读题(除了课后问题与《作业本》之外补充的阅读题)
十八、写作方法学习(结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等)
1.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描述有序。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人数,给读者一个概括的印象,然后分别描述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紧接着重点描写了开国大典的经过,突出了大典的盛况。
2.用词准确。课文中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游行的声势浩大,以及场面的壮观,突出了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和无比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十九、相关链接
二十、拓展汇总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一个崭新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的东方诞生了,她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随着国旗的冉冉升起,聚集在天安门
广场的三十万军民沸腾了,这些在早上六点来到这里的工人、农民、人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和北京市民终于等到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是那些为新中国成立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是刚刚当选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宋庆龄、李济琛、张澜和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还有功勋等卓著的元帅、将领,还有马寅初、郭沫若、傅作义等民主党派和社会知名人士。
课文: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中南海,**的卧室。
写字台上,放着一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
主席勋(xūn)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炸,洪学智、**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xùn)职??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的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楠楠着。“主席,”秘书走进来,小声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
回国。”
秘书又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
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fù)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
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
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mā),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chóu)躇(chú)了一
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的卧室。**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一、整组课文学习内容及方法(每组课文的第一篇有即可)
二、总课时:1
三、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的爱子**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
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
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
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这篇课文选材具有鲜明的特色。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
界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文章就抓住了**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
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1)通过对**动作、语言、
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
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
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
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再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些传神的细节
描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它表现了**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
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如,第八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金日成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当时思考的问题。“??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
感情,**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
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
义精神的见证。
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走进伟人的世界,了解伟人和普通
人一样有丧子之痛,又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宽广胸怀;另一方面进一步学习描写
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体会**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
胸怀。教学的重点是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
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体会**丧子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重点: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六、作者作品介绍 马晓年
1969 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 1981 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七、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的爱子**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
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八、课文中心(作者写作目的)
表现**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九、分段,段意
十、字词汇总(字音、字形、词语)
1、生字(包括认读和要写的)
nǐ xūn xùn fù chóu chú àn
拟 定 功 勋 殉 职 奔 赴 踌 躇 黯 然
3、词语盘点(与上面1相同的没有打上)
尊重 地域
5、形近字
拟( ) 询( ) 赴 ( )
似( ) 殉( ) 赶 ( )
十一、近义词汇总
踌躇——犹豫 殉职——牺牲 奔赴——赶赴
十二、反义词汇总
踌躇——坚定
十三、词语解释汇总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
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十五、重点句解析汇总
①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
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这里写的是**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了
岸英的成长经历。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的无比悲痛。
②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
鲜人民的意愿。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
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如果说前面
**得到消息,收到电报是情感高潮的话,此时,又是另一个情感高潮,一签
字,就意味着**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是伟人,也是凡人。
③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
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
臣的遗骸,在这里指**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④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单列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
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我们读着这句话,心
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此时收笔,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十六、精读课文课后题目及答案。(略读课文提示语问题及答案)
十七、《作业本》答案(无)
十八、写作方法学习(结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等)
学习人物描写,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着手。
十九、相关链接
抗美援朝战争 1950—1953年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援助朝鲜
人民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打着联合国的
旗号纠集15个仆从国的军队,公然发动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顾我国政府的多
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并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
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
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此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全国开展了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热情投入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同
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发动了5次战役,把敌军赶回到了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为停战谈判和取得朝鲜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后,又经过两年的时间,中朝军队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侵略者的反革命两手,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
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在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多人,其中美国侵略军39.7万多人,
击毁敌机、敌舰和缴获各种战略物资无数。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本质,鼓舞了我国人民独立自主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二十、拓展汇总
** 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被捕
入狱,**也被关进牢房。**牺牲后,地下党安排**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以后,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
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1946年,**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遵照**“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
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他虽然是**的儿子,但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相反,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
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
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他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迅速熟悉了机关业务。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
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壮烈牺牲。**得知**牺牲的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这是**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的第六位亲人。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
岗岩石矗立在墓前,正面刻着:“**烈士之墓”;背面刻着:“**同志
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同志的长子。1950年11月25
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烈士永垂不朽!”
课文: 28、**在花山
1948年的春夏之交,**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
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一天早晨,**正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niǎn)子有碾米声,现
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有动静了呢?”
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们
到别处碾去了。”**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
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
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
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
请到这里碾米。”
“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警卫员回头一笑:“知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碰上村长正和一个
端簸(bò)箕(jī)的大娘说话。警卫员迎上去,问:“村长,这位大娘是要去花椒树
下推碾子吧?”
大娘用手拢了拢搭在耳下的头发:“不,俺(ǎn)去西头。”说着转身就要走。
警卫员忙对村长说:“村长,是首长让我请乡亲们来花椒树下碾米。”村长沉思了一下,说:“这碾子一响,就得转到天黑,怕误首长的事呢。”警卫员再三解释,村长才答应了,对那位大娘说:“那你就去花椒树下碾吧。”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簸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
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台吱吱扭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院里,**就叫他。他走进去,**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的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
说。”说着,**从桌上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tǒng)茶叶交给炊(chuī)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qī)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几道手才送到**
这里,他一直没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为难。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
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席敬了个礼。**笑
着说:“快去吧,炊事员还等着你呢。”
茶沏好了,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来到碾台旁,用粗瓷碗一一凉在石板上,
跟碾米的人说:“乡亲们,来喝茶吧。”开始,乡亲们还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也就不拘束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喝了起来。茶水对这山旮(gā)旯(lá)的群众来说,
确实新鲜。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一碗水,凑到警卫员跟前,说:“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警卫员乐呵呵地说:“您老慢慢地喝吧,一会儿就喝出味道来了。”
这时候,**来了,喝茶水的乡亲们纷纷跟**打招呼。**笑着向
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
多吃饭??”**给乡亲们说起喝茶的好处,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了**身边,便停了下来。**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
儿了。”**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tiáo)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
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
在哪儿呢?”
一、整组课文学习内容及方法(每组课文的第一篇有即可)
二、总课时
1课时
三、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
件事,表现了**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
映了**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
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这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了**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来到
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上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深入群众、和群众
打成一片的作风。
善抓细节,通过细微之处来表现**普通群众的情怀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
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这说明**十分注意体察民情,他不
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试想,若没有一种普通群众的情怀,谁去管日复一日的碾米声和村子里有几台碾子?“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这几处细节描写,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普通群众的情怀,他不仅想着群众,而且能做、会做普通群众所做的生活小事。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了解**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关
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的敬仰之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二是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事件的记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六、作者作品介绍:
七、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
米群众送去茶水;**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八、课文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1948年春夏之交,**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
群众送水和帮助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质。
九、分段、段意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1948年的春夏之交,**来到花山村,工作很 繁忙。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讲**关心群众碾米的事。
第三段(第10至12自然段):讲**让警卫员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并教
育警卫员应该关心、尊重群众。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劝乡亲们喝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
十、字词汇总(字音、字形、词语)
1、生字(包括认读和要写的)
niǎn bò ji ǎn zhī tǒnɡ
石碾 簸 箕 俺 们 吱 嘎 竹 筒
chuī qī
炊 事 员 沏 茶
cí yǎo tiáo
瓷 碗 舀 水 笤 帚
3、词语盘点(与上面1相同的没有打上)
操劳 严肃 干扰 诚恳 为难 胜利 保证 特殊
拘束 浑身 局面
乐呵呵 夜以继日 端端正正
6、含多音字的句子
茶沏好了,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来到碾台旁,用粗瓷碗一一凉(liàng)在
石板上,跟碾米的人说:“乡亲们,来喝茶吧。”
十一、近义词汇总
干扰——扰乱 特殊——特别 耽误——延误 沉思——深思
端详——打量 局面——局势 操劳——劳累 诚恳——真诚
十二、反义词汇总
新鲜——陈旧 严肃——活泼 为难——好办 特殊——普通
拘束——自由 诚恳——虚伪
十三、词语解释汇总
夜以继日:以,用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诚恳:真诚而恳切。
沉思:深思。
为难:感到难以应付。
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特殊:特别,与众不同。
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
端详:仔细地看。
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
操劳:课文中指费心料理(事务)。
干扰:扰乱。
十五、重点句解析汇总
①“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这是**听了警卫员的报告后讲的话。**讲话的态度是严肃的,话语中“不能??就??”的句式,看出**热爱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②“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这是**对警卫员说的话,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与群众的情谊,可以体会到**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语气是那样和蔼,态度是那样诚恳。
③“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这是**说服警卫员去送茶水的一段话,其中包含三个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一句,强调了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战争的重要作用;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也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摆在特殊位置”意思是认为首长、领袖的生活待遇应该不同于普通群众。这几句话表现了**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这是**的一贯的思想,一贯的作风。
④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这句话意味深长,表面是说由于**当时在花山,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来碾米的老人对**似曾相识,但未完全确认眼前的首长就是**。深层来讲,**的所言所行,和普通群众是那样的近、那样的亲,他就是一名普通群众,或者说是千千万万普通群众的一员,老人感到亲切,似曾相识。
十六、精读课文课后题目及答案。(略读课文提示语问题及答案)
十七、《作业本》答案(无)
十八、写作方法学习(结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等)
围绕中心选择的材料较典型,详略得当。文中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这两件事是主要的,写得比较详细。**为解放全中国操劳则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显得主次分明,可以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十九、相关链接
石碾 用圆柱形石头做成的粉碎粮食用的加工工具。这种工具自南北朝后使用比较普遍,现被碎米机等代替,有些农村地区还可以看到石碾。有的地方靠人力,或靠马、牛、驴等,先进的用水能,推动石碾转动。
二十、拓展汇总
花山: 花山——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
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文章就讲了**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和帮助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崇高思想品质。
口语交际 习作八
1、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从看过的有关**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中,选一部印象最深的推荐给大家。若没有看过这类题材的电影、电视,也可以讲一个自己听过或读过的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故事。进行这一话题的训练,不仅在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同时是对本组课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可加深学生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教学前,要布置学生回顾观看(听过、阅读过)的有关**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片(故事)。可搜集相关资料制成卡片,如,自己喜爱的影
视作品的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梗概、精彩情节。教学时,要对推荐者和听众提出明确要求:推荐者要讲清楚作品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梗概、精彩情节、观(读、听)后感想;听众听时要认真,抓住要点,有不清楚的地方可直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或谈自己的感想。可以先分组活动,然后在全班举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影视作品推介会”。推介会中,要充分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教师要注意从口语表达、交际态度等方面加以指导,以达到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习作
本次习作,安排了两个内容供学生选作:一是学习《开国大典》场景描写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描写一个场景;二是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写梗概。
写场景。这对学生而言并不生疏。本次习作要求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这正是学生写场景的难点。指导时,要充分利用范文《开国大典》,可选择《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景描写组织学生再阅读感悟,看看《开国大典》一文是如何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的。学生习作过程中,要体现先说后写的原则,学生说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互评、互帮,或教师指导,让学生把选择的一个场景说具体,说清楚,说后即写。
写梗概。过去训练不多,属新学内容。写梗概一般要经历如下过程:①熟悉文本(作品);②理清脉络,抓住重点;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指导时,可先以学生熟悉的课文为例,写出梗概,给学生予以示范。再组织学生试写梗概,写后评议、修改、完善。由于是新学内容,不必要求过高。
本次习作是选作,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不要强求一律。习作中,教师要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重点指导。评改时,切忌教师包办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评改中得到提升。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和引导。评改后,选用适当的方式充分展示学生的习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回顾、拓展八
一、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对**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
2.朗诵背诵**的诗词.
3.阅读成语故事,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1、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安排的交流任务比较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眼中的**是什么样的;2.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3.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收获。其中前两方面的内容是针对本组而言的,最后一项内容是针对整个学期而言的。
认识**,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是本组教学的重点,通过前面四篇课文的学习,在这里应该进行小结。教学时,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了解多少就谈多少,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谈到什么程度。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纳,特别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偏颇认识要积极引导,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无论是学生发表意见,还是教师梳理、归纳,都要注意紧密联系课文实际,既要有观点或想法,也要有丰富的事实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交流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收获,要经过充分准备,可同全学期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状况评价结合起来。事前,组织学生回顾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情况,做好自我总结,准备好能够反映自己语文学习收获的相关资料,如,好词佳句积累本、作业、试卷、作文本、日记、成长记录。交流时,要求学生用事实说话,可以边介绍,边出示相关资料,实实在在地反映学习收获。也可以举办语文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交流后,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评出相应的等级和各个方面的学习标兵,通过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2、日积月累
卜算子.咏梅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赏析
**《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12月。在当时,前苏联政权核心赫鲁晓夫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遭到严正拒绝后,便纠集世界上一些仇华势力,使用了一系列政治高压、经济封锁等手段,使年轻的共和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时国内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填了这首主题鲜明、意境深远的词。
词前小序,既“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屡遭投降派秦桧排挤和打击,情绪消极颓丧,遂以梅花自比。**同样以梅花为题材,与陆游孤寂、悲观相反,充满着自信和乐观。
**为什么认定梅花能够鼓舞振奋当时国人士气?梅花属阳性长寿命树种,具有不畏严寒的品质。再从气候和地理上分析,我国遭受寒流灾害几乎全部来自于西伯利亚地区,而梅花原始产地就在中国,又恰恰毫无畏惧那里的寒流,基于此,他借梅花藐视并回应前苏联政权的丧心病狂和背信弃义。通篇44个字,然精妙之处有四处之多,既两处鲜明对比与两处和谐共鸣。“送春归”和“迎春到”是消极与乐观情绪的鲜明对比;“百丈冰”和“花枝俏”是压迫与顽强态度的鲜明对比 ;“不争春”和“报春”是宽阔情怀与奉献精神的和谐共鸣;“山花烂漫”和“丛中笑”是成就感与自豪感的和谐共鸣。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从表面文字上理解,描写的是自然规律,既风风雨雨送走了春天,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其内涵是写当前国际斗争形势,暗示人们所期望生机勃勃的春天一定会到来。不难想象,作者一开始以纵横的笔墨和恢弘的气势,阐明反动势力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自然规律,足以使国人坚定情绪、保持乐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句依然用自然现象比喻政治气候,不难看出作者岿然不动的信念,无论环境和气候多么恶劣,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在枝头,与此同时昭示世人,任何**势力的叫嚣都是枉费心机和徒劳无益的。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鲜艳夺目,馥香迷人,但从不以此而骄傲,只是充当报春的使者,让人们感到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到来,实际是让人们看到社会主义前景是光明的,胜利一定会到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结尾句浪漫且富有激情,百花争艳,大好春光的时候,梅花早已结成了果实,俨然一个成熟者,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就当时背景另外一层含意是,谁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纵观全章,语句通俗但却气势恢弘,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一代伟人无所畏惧的豪迈情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无私无畏的道德风尚。当读者吟完上阙,会领略到梅花倔强刚毅、挺拔向上的性格,精妙之处在下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句,此也是该词的“意境”所在,渐渐地你会觉察到梅花有一种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君子气魄,当读过“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下子豁然开朗,很显然,结尾句便是精髓。此时此刻,读者所有感慨完全进入了“笑”字里面,潆洄,澎湃。这个“笑”字,当之无愧通篇点睛之笔!
相关链接:
卜算子.咏梅
陆游 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成语故事
这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大公无私”这个成语典故。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教学时,应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由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读懂成语故事。再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