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初中历史考试技巧的指导》2300字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的指导
文/张 云
摘 要:对于初中历史考试,窃以为,能够背诵的学生,只是掌握了其中一半的知识,不能够到达金字塔的顶端,还有一半是解题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关键词:历史考试:指导:方法
俗话说:“考场如战场~”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我们时常抱怨自己讲过、做过、练过的知识学生也不会做,甚至学生也这样认为,明明自己背诵好的知识,到考试时还是不会做题,这是为什么,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教师没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解题方法,也就是应试技巧吧~对于初中的历史考试,我个人认为,能够背诵的学生,只是掌握了其中一半的知识,不能够到达金字塔的顶端,还有一半是解题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下面就谈谈我所总结的历史考试技巧。
一、考前心理要镇定,有压力但压力不应该太大
《两位秀才进京赶考遇到棺材》的故事告诫我们,不同的心态能决定一个事件的未来~说明在遇到糟糕的事情时一定要朝着好的方面去想~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宠辱不惊,学生考前要紧张,但是当我们过多的紧张要有方法去放松心态,这样才有利于考试的发挥~
二、考试时间的设计是考试能够取胜的重要因素
期末考试和中考,考试时间都比较充足,教育学生应该仔细读题,第一遍粗读,第二遍细读,找出关键字词,适当放慢做题速度。如,遇书写要点多的题,可先在草稿纸上思考,再书写工整地誊写在试卷上。
三、掌握各类历史题型的解题技巧是考试能够取胜的决定因素
历史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比较、阐释的能力,强调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要历史现象的识记、解读,主要题型涉及选择题、历史材料分析题、图表题和简答题等。
1.做选择题要仔细读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词,找到问题,然后对四个选项进行逐项观察、比较、判断、取舍。实在难以取舍,可告诉学生用排除法等。在解题时特别注意选“不正确的”“最主要的”“最准确的”等这类选项字词。另外,像“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这类字词也很容易迷惑学生对选项的决定。
2.做材料分析题,让学生记住: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去解题。材料分析题要能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材料的出处等。“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分析题的重要特征,往往每个问题都对应一个知识点。遇到陌生材料不惊慌,在完成分析材料后,提取有用信息,结合教材中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衔接,然后再回忆教材中有关知识,最后总结出答案。如果学生有不能确定的答案可多答,切记在试卷上不要留空白。如果遇到做过的材料,教育学生做题不要太粗心大意,往往不会做原题了。命题人的出题思路往往都会对不仔细读题的学生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容易做错题,从而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3.做图片、表格题时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认真阅读图、表上反映的文字、数据变化以及它周围的文字、时间说明、数据出处等,认真观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将所学知识与图表上反映的内容进行紧密联系,再回忆会考书本上的哪些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最终做出答案。
4.做问答题时要仔细审题,理清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审出“题眼”,即原因、标志及意义之类的关键词语,答题紧扣题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
5.对启示类的主观题一定不要放过,一定要尽量书写一些。这类题型一般提问都是:“从中
你得出什么启示,谈谈你的感想,从中总结出什么经验教训,”所以,这些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但是它又不能脱离一个主题。学生往往答题都是干瘪瘪的两个词语,很显然没有理会题目的意思。由于这类题的评分标准是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所以解这类题一定要根据大题或专题的意思去充分交谈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题时根据分值多少书写要点,鼓励学生尽量多写一些要点,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对于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主观题,要引导学生把历史人物、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思考,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去客观、公正地评价。初中生认知能力有限,教师要指导他们对历史人物积极评价、多肯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也要肯定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
6.学会从整体出发去分析历史主观题。历史考试往往是一个大题会设计一个专题的复习归纳,学生要有相应知识的线条去梳理学习过的内容。如,八年级上册历史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命题,就要把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等会议的材料集中起来,学生就要掌握相应的辨别能力。
四、在考试中,一定要训练和规范学生的答题技巧
学生书写格式的好坏,也会影响到考试的分数,要教会学生改正审题不认真、字迹潦草、要点不准、知识凌乱、有错别字等特点,引导学生书写规范。问什么答什么,简要作答。即抓住要点,简明扼要地回答,语言不冗长,清晰作答。书写时以序号、段落等形式来回答问题的个数,认真书写,字迹工整,理清思路,做到不少做问题,且答题要呈现出先后顺序的回答。如有暂时不会做的,也要留好答题的序号和位置,待考试要交卷时再思考,把答案写上去。
总之,考试是一个全方位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试,也考查学生会学习的综合素质。学生做完试题后,还应该认真检查一遍,做到不漏做没做的题目,不漏选还没有选的选项。如遇考试简单不要太轻敌,要知道一个小小的粗心失误就拉开了与别人的差距。如遇考试比较难也不要太紧张,要知道你的沉着应战就是战胜别人的法宝,坚信难题也有好方法,答案不在材料中,就在平时所学的书本中。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胜天镇初级中学校)
编辑 薄跃华
作文二:《初中历史考试》5200字
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一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发轫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曙光/3
北京人 /3
炎帝和黄帝 /5
第2课 原始农耕的形成 /8
南稻北粟 /8
大禹治水 /10
第3课 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13
夏商周的兴替 /13
分封制与宗法制 /15 第4课 商周文化的瑰宝 18
甲骨文 /18
青铜器 /19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拓展
第5课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27
齐桓公 /27
商鞅变法 /29
第6课 生产技术的进步 /33
铁器和牛耕 /33
都江堰 /35
第7课 文化思想的繁荣 38
从官学到私学 /38
诸子百家 /40
第三单元 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
第8课 秦帝国的兴亡 /45
秦始皇 /45
揭竿而起 /49
第9课 汉朝的兴盛 /52
汉武帝 /52
丝绸之路 /54
第10课 帝国分裂与民族融合 /58
三国鼎立 /58
孝文帝改革 /60
第11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 /63
造纸术 /63
祖冲之 /64
第12课 文化与宗教 /68
司马迁与《史记》 /68
王羲之 /70
道教与佛教 /71
第四单元 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
第13课 统一的隋唐时代 /77
科举制 /77
三省六部制 /78
贞观之治 /79
第14课 繁盛的经济 /82
大运河 /82
长安城 /84
第15课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88
文成公主 /88
遣唐使与鉴真 /90
第16课 唐代的诗与画 /93
文李白与杜甫 /93
吴道子 /95
第五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宋元文明
第17课 两宋新格局 /101
杯酒释兵权 /101
苏湖熟,天下足 /103 第18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07
澶渊之盟 /107
岳飞抗金 /109
第19课 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 /112
《清明上河图》 /112
交子与会子 /116
第20课 辽阔帝国的统治 /119
建行省 /119
修驿站 通漕运 /121 第21课 三大发明的进步与传播 /124
活字印刷术 /124
指南针 /126
霹雳炮和突火枪 /127 第22课 宋词与元曲 /130
婉约词与豪放词 /130
关汉卿 /132
第六单元 拓展与停滞的明清文明
第23课 专制皇权的强化 /137
内阁制与军机处 /137
厂卫 /139
第24课 文明的交流 /141
郑和下西洋 /141
利马窦与徐光启 /143 第25课 工商业城镇的繁荣 /147
景德镇 /147
苏州城 /149
第26课 边疆的巩固 152
台湾府 /152
金瓶掣签 /154
第27课 文学与科技 /157
四大古典小说 /157
《本草纲目》与《天工开物》 /160 第28课 禁锢与封闭 162
八股取士 /162
文字狱 /163
闭关锁国 /165
附录
中国历代王朝表/169
中国古代史大事图表 /171
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二册)
第一单元 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
第1课 两次鸦片战争 /3
林则徐虎门销烟 /3
《南京条约》 /4
火烧圆明园 /6
第2课 “中体西用” /9
太平天国 /9
曾、左、李 /10
总理衙门 /11
第3课 自强新政 /14
江南制造局 /14
筹建近代海军 /15
电报与铁路 /16
西学东渐 /19 第4课
同文馆 /19
出洋留学 /20
租界 /22
第5课 甲午战争 /25
黄海海战 /25
《马关条约》 /27
第二单元 民族觉醒与共和革命
第6课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33
白日维新 /33
义和团 /35
《辛丑条约》 /36
辛亥革命 /38 第7课
孙中山与同盟会 /38
武昌起义 /39
中华民国成立 /41
第8课 北洋军阀 /44
袁世凯的“皇帝梦” /44
丁巳复辟 /46
第9课 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 /49
移风易俗 /49
“黄金时代” /51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 /54
京剧与话剧 /54
《申报》与商务印书馆 /55
癸卯学制 /57
第三单元 救国道路的新探索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61
陈独秀与《新青年》 /61
白话文 /62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63
第12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65
五四示威 /65
六五罢工 /66
中国共产党成立 /67
第1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70
国民革命的兴起 /70
南京国民政府 /72
第14课 农村包围城市 /75
**与革命根据地 /75
长征与遵义会议 /77
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
第15课 空前的民族危机 /83
九一八事变 /83
西安事变 /84
七七事变 /85
第16课 暴虐与抗争 /87
淞沪会战 /87
南京大屠杀 /88
人民战争与国际援助 /89
第17课 血肉筑长城 /92
武汉会战 /92
百团大战 /94
抗战胜利 /94
第18课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97
“大劫收” /97
重庆胜利 /98
金圆券 /99
第19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101
挺进大别山 /101
三大战役 /102
渡江战役 /103
第20课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106
新式节日与城市生活 /106
电影广播 /108
第21课 科学研究与民众教育 /111
中央研究院 /111
平民教育与职业教育 /112
西南联合大学 /113
第五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第22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17
开国大典 /117
土地改革 /118
抗美援朝 /119
第23课 计划经济 /122
社会主义改造 /122
五年计划 /
票证
第24课 和平外交 /126
日内瓦会议 /126
重返联合国 /127
中美、中日建交 /127
第25课 现代化的曲折道路 /130
“**” /130
** /132
第六单元 改革开放与民族振兴
第26课 改革开放 /137
十一届三中全会 /13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39
第27课 “一国两制” /142
香港、澳门回归 /142
海峡两岸关系 /144
第28课 科教兴国 /146
教育优先发展 /146
“神州”号 /147
“籼”型杂交水稻 /148
附录
大事年表 /151
世界历史——八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 史前人类社会与古代区域文明
第1课 史前人类社会 /3
旧石器时代 /3
新石器时代 /4
史前文化 /5
第2课 古埃及文明 /8
尼罗河 /8
法老与金字塔 /9
象形文字 /10
第3课 古西亚文明 /12
《汉穆拉比法典》/12
犹太教 /13
波斯帝国 /14
第4课 古印度文明 /17
哈拉帕文明 /17
种姓制度 /19
早期佛教 /19
第5课 古希腊文明 /22
爱琴文明 /22
斯巴达和雅典 /23
亚历山大东征 /25
第6课 古罗马文明 /27
不匿战争 /27
罗马帝国 /28
早期基督教 /29
第7课 非洲与美洲古文明 /31
非洲古文明 /31
美洲古文明 /33
第二单元 中世纪的欧洲区域文明
第8课 中世纪西沟社会 /39
查理曼帝国 /39
庄园和城市 /40
第9课 基督教会 /44
教皇国 /44
十字军东征 /45
大学和教堂 /46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 /48
查士丁尼 /48
君士坦丁堡 /49
第11课 莫斯科公国 /53
莫斯科 /53
伊凡四世 /55
第三单元 亚洲区域文明的发展
第12课 东亚、南亚文明 /59
朝鲜 /59
日本 /60
印度 /62
第13课 阿拉伯帝国 /65
穆罕默德 /65
《一千零一夜》 /67
第14课 蒙古帝国 /70
成吉思汗 /70
四大汗国 /72
第四单元 从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过渡
第15课 新航路的开辟 /77
哥伦布 /77
达.伽马与麦哲伦 /78
第16课 早期的西方殖民扩张 /81
教皇子午线 /81
三角贸易 /82
第17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85
文学三杰 /85
艺术三杰 /86
马丁.路德 /88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的建立
第18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93
斯图亚特王朝 /93
克伦威尔 /94
“光荣革命” /95
第19课 启蒙运动 /98
伏尔泰 /98
狄德罗 /99
卢梭 /100
第20课 美国独立战争 /102
“列克星敦枪声” /102
《独立宣言》/103
《1787年宪法》/105
第21课 法国大革命 /107
《人权宣言》 /107
雅各宾专政 /108
拿破仑 /110
第22课 美国南北战争 /113
《汤姆叔叔的小屋》 /113
林肯 /115
第六单元 工业文明的产生
第23课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19
哥白尼 /119
伽利略 /120
牛顿 /121
第24课 工业革命 /
瓦特与蒸汽机
工厂制度 /124
第25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7
工人运动与空想社会主义 /127
《共产主义宣言》/128
附录
人命地名专称英汉对照表 /132
大事年表 /136
世界历史——八年级(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
第1课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扩展 /3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 /3
德国的统一 /6
第2课 资本主义在压皱的扩张与亚洲的反映 /8
东印度公司 /8
明治维新 /9
第3课 拉美独立战争与被肢解的非洲 /12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12
非洲被瓜分 /14
第二单元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化
第4课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
电 /19
内燃机 /21
黄色炸药 /22
第5课 近代的生活方式 /24
城市化 /24
维多利亚时代 /26
第6课 19世纪的文学艺术成就 /28
雨果 /28
狄更斯 /29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
第7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5
同盟国与协约国 /35
萨拉热窝事件 /37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40
史里芬计划 /40
凡尔登战役 /41
第9课 俄国十月革命 /44
十月革命的胜利 /44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46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47
第10课 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49
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 /49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50
第四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1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5
巴黎和会 /55
华盛顿会议 /58
第12课 繁荣与危机 /61
柯立芝繁荣 /61
罗斯福“新政” /62
第13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5
法西斯 /65
《慕尼黑协定》 /66
大战爆发 /67
第14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70
偷袭珍珠港 /70
斯大林格勒战役 /71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战败 /72
第五单元 20世纪的科技与文化
第15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77
新技术的重大突破 /77
信息技术 /77
基因工程与核能开发 /78
第16课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高科技 /81
电视 /81
立体交通 /82
信用卡 /83
第17课 20世纪的文化 /86
奥运会 /86
现代文学与现代艺术 /87
第六单元 当代世界的多元文明
第18课 冷战 /93
杜鲁门注意与马歇尔计划 /93
北约与华约 /94
第19课 超级大国 /98
苏联 /98
美国 /99
第20课 西欧与日本 /102
欧洲和一体化 /102
战后日本 /103
第21课 发展中国家 /106
非殖民化 /106
亚非会议与不结盟运动 /107
第22课 苏联东欧剧变 /110
柏林墙倒塌 /110
苏联解体 /111
第23课 区域冲突 /115
巴勒斯坦问题 /115
波黑战争 /116
海湾战争 /117
和平与发展 /120
经济全球化 /120
人类与环境 /121
联合国与世界和平 /
附录
人命地名专称英汉对照表 /126 大事年表 /131
作文三:《创建有趣味的初中历史课堂》9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创建有趣味的初中历史课堂
作者:宋桂爽
来源:《知识窗 ·教师版》 2016年第 02期
历史,她如一本阅读不尽的典藏版图书。在这部书里,有惊险、幽默,也有唯美、刚强, 无论哪一章节,都让人不能释怀,时时惦念;她又如一瓶珍藏多年的老酒。这瓶酒里,有酸、 有甜,更有苦、有辣,不论哪种味道,都让人想念她的芬芳,无法释怀。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 师,我也在不断地思索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教育?如何把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教给学生?如 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养育他们的伟大祖国?
在一本历史类的书籍《明朝那些事》中,笔者看到了关于名将的成长过程 —— 要成为名 将,不仅需要掌握军事理论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一颗冷酷的心、理智的思考能力、敏锐的 判断力和坚强的心智等。其实,成为一名成功的历史教师,要有一些必备的特质:
一、丰富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除了课本内容、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资料之 外,教师还要了解一些幽默、诙谐的历史小故事等。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师才能自 信地站在课台上,为学生 “ 传道授业 ”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爱上历史。
因此,历史教师需要阅读很多历史趣味书籍。这样才能在政治史的教学中讲到古埃及,在 罗马史的教学中提到爱琴海,才能活跃课堂氛围,使每一节课都充满乐趣。笔者发现学生很喜 欢听故事,会很努力地猜想故事剧情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有助于集 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要想方设法地把理论活学活用,就不能 “ 纸上谈兵 ”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 能站上讲台腿就哆嗦,说话不利索。教师的不自信表现会让学生怀疑教师的知识水平,觉得教 师没有教学能力,那么学生也就不会重视这门学科了。
其实,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教师认真备课。我在想,如果每节 课上课之前,教师都能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表,一一列出每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就能在教学 中做到心中有数,便教学环节衔接更加紧密。
三、放弃古板的讲话方式
上课时,教师可以放弃古板的讲话方式,把讲课变成说话,把学生当作朋友,尽可能地使 用一些时下流行的词语,或者讲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韩国明星、汽车、春晚流行词等。 当听到这些词时,学生会觉得这个话题很好、老师很有意思等,从而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作文四:《初中历史闭卷考试应对的措施1》4300字
初中历史闭卷考试应对的措施
高港区 邵小娟
自2010年初中历史考试相对以前,在时间不变、题型不变、分值不变的基础上,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由开卷变为闭卷。闭卷考试对老师和学生来讲都增加了任务,对学生来讲,记的内容更多,对于教师来说,备课更精细。面对突如其来的闭卷考试,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个人有几点建议:
一、周密计划,合理安排,把握进度
初中历史一星期两节课,考试内容是六本书,初一、初二时学生未能高度重视,知识掌握不牢靠,再加上各学校专业历史老师较少,大都是其他主科老师兼任。在时间如此之少,内容如此之多,任务如此之重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对照《中考历史考试大纲》,合理安排课时,把握教学和复习进度,能将有限的时间合理将以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取得较好的中考成绩。
我个人认为初中历史复习要有三轮:第一轮复习,对照书本与《考试大纲》,安排好课时,逐一复习让学生对课本的基本内容要能熟记,重点复习八年级上、下册—中国近现代史,按单元复习,这样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点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历史概念;第二轮复习以《中考复习指南》为主,让学生接触题型,找准重点、难点,进一步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强化记忆;第三轮复习以专题为主,纵横结合,古今中外、热点、焦点,这样学
生的思维能力,迁移转化能力得到提高。我相信通过三轮的复习,合理安排时间,把握复习的进度,学生一定能够很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二、明确方向,把准考点,打好基础
《泰州市初中历史考试大纲》中的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及能力考查目标要认真钻妍,它是我们复习的依据。
1、精确掌握考试范围,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严格按照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组织教学,把握考点,凡是大纲中没有罗列的知识点,坚决不讲;罗列出来的知识点一个不漏。我们现在考试的依据时北师大版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历史教科书,考纲中规定的书上有的我们就讲,书上没有的我们不必依照旧书进行补充,例如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不必要讲中国斗争的方向、矛盾发生变化等。
2、注意大纲的能力层次要求
今年是闭卷考试的第一年,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是命题的原则,识记与理解应用的结合,识记什么,如何识记,理解如何理解,应用如何应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精心备课,加强学法指导,备课、题型要有梯度。例如《中考复习指南》七年级下册阶段性练习二第24题:从隋唐开始,为了加强统治,在官员选拔和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唐朝及以后的封建王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⑴请回答有关科举制度方面的几个问题:
① 隋唐时期创制了怎样的选官制度?
② 与前代的制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③ 举一例说明,该制度到明清时期,演变成了朝廷钳制人
们思想的工具 。
⑵ ①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创立于哪一
朝?结合图示,说出分管具体政务的是哪一机构。
②元朝时,在中央设立了( ),作为全
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立 ( ),加强对
地方的管辖。
③下面两幅图,代表了明、清两朝为强化皇权而设立的两个机构,请为其确立一个主题。
这条材料解析题把科举制度与古代的中央集权制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学生在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明朝时废除宰相制度及清朝雍正皇帝建立军机处,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唐朝完善科举制度、明朝八股取士等历史知识基础之上,能够灵活运用。
3、揭示教材内容的联系,从大纲中找题眼
从能力立意来看,中考考查的重点一定时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能力,具体:①与社会热点密切的内容②图文材料丰富的内容③观点有分歧、评价不一致④思维角度宽、社会价值高⑤中外关联强、古今联系大⑥易区分难度、易拓展延伸。
4、明确知识点,夯实基础
对历史基本知识点,要狠抓落实。好成绩不仅是教出来的,也时
严格要求得来。成绩好坏落实很重要,基本知识点一定要学生记全、记准、记牢,例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时制定的法律文件《权利法案》、《人权宣言》、《法典》、《独立宣言》,不仅要基准确,而且书写的时候一定要正确。因为中考阅卷时规定专有名词写错一个字都不得分。主观题必须落实到书面上,加强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只看答案,不动手动脑的坏习惯,例如:三次科技革命中给我们的启示:(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进行现代化建设应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4)我们青少年要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专业技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不仅要学生记在书上而且要学生会背出其中的两点,以便在考试时学生能够做到灵活运用。检查手段要多样话,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尤其要征对性检查某些学生,有些板块知识要强化检查,如八上中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抗日战争。八年级下册新中国的成立、对外政策、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海峡两岸的关系。因为八年级上下册占中考命题考查比例的百分之四十。
三、注重迁移,适当比较,加强引导
1、增强对基本知识点的了解与理解
教师须整理各个知识点内容,建立知识点基本内容速查表,以备
查用。对各知识点要反复抓,抓反复,要精选相关试题,坚持滚动练习,促进知识总量的积累。例如:在复习第三次革命的时候,由下面的两条选择题可以巩固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这个知识点。⑴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第三次科技成果的是( C )A 原子能技术B 航天技术C 无线电技术D 电子信息技术⑵发送电子邮件实现远程教育进行电子商务这些都与( A)有关?A 网络技术B 克隆技术C 航天技术D 核工业技术。
2、建立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归纳、综合。
这就是我所说的中考复习的第三轮复习专题复习。例如: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边疆问题,科举制度等。再例如19世纪60年代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同一个时期俄国、美国、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加快了近代化的进程,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是一次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打破章节界限,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有意识的训练思维的整体性与逻辑性。比如:⑴2009年新疆发生了715打砸抢烧事件。边疆问题成为这次考试的热点之一: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新疆正式收归中央;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立。
⑵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及意义、三大改造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局面的形成,这些知识点与这个热点紧密相连,要牢牢记住。
⑶2009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基本点也要看一看。
⑷2010年“两会”的召开。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牢记这些会议的决定及重大影响。两会更多关注的是民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平均地权)、**的土地改革,这些基本点也要密切注意。
⑸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特点、影响及交通工具的发明,以及对我们中国青少年的启示。这些需要我们多加留意。
4、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
要求学生要认真做《中考复习指南》,做选择题忌“似曾相识”,“似是而非”,要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未学的知识。例如: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到:“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再下两个世纪里,他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C )A 完成了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D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分析:这条选择题考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的影响,可以用这两个知识点来解决
以上问题。
材料解析题,要认真阅读材料、看清题意,回忆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做材料解析题的方法可归纳为四步:审题、读题、链接、答题。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奥巴马竞选口号:“我们需要的变革!”材料二 奥巴马再演说词中,提到了一位108岁的美国妇女公民,她是安·尼克松·库伯。她出生在奴隶制度废除之后,那时候还没有汽车和飞机,当绝望和萧条袭来的时候,她看到了一个民族通过新政,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的战胜了恐惧,当珍珠港爆炸,当暴政威胁这个世界的时候,她见证了一代人的强大,见证了民主得到了捍卫。人类登上了月球,柏林墙倒塌了,世界由于我们自身的科学和想象力连接到了一起。⑴材料二中提到的女公民经历了美国历史上的哪些重大事件?⑵再这些事件中你认为使安·尼克松·库伯最感到欣慰的是哪一件事,并说明理由。⑶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需要变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不断深化“改革”,美国的“变革”和中国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分析:首先我们阅读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特别要看清楚材料二中的“萧条”、“ 新政”、“ 珍珠港爆炸”、“ 人类登上了月球”、“ 柏林墙倒塌了”这些词语,你就会想到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东德、西德的合并这些重大事件,然后答题,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四、讲练结合、兼顾能力、综合运用
优化训练,要做到练、导、讲,重在巩固、以评为主,师生互动,要强化督促检查,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要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
的历史学科能力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要坚持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要求学生适当做题但不能以做题代替复习,做错的题目要找出原因,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教师要精选题目:一类是书本的基本知识,纯粹的历史知识再现;一类是对书本知识的变通,改头换面的“新”知识;一类是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
另要重视评讲。讲题是关键一环,既要讲知识,又要讲方法,教师要让学生保证做过的题都会做,会做的题都对,作对的得满分,让不会做的题也能得分。
初三历史课时少,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位老师切实提高复习效率。既要让学生熟记大纲中的基本知识,又要进行一定的题型训练,这样学生才能信心十足的走进考场,取得优异的成绩。
作文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反思》2400字
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反思
摘 要: 开卷考试是随着新课改实施而进行的一种评价制度的尝试,其特点是减少死记硬背成分,注重知识的迁移转化,突出能力考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就中考历史开卷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开卷考试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省市在中考历史考试中采用开卷形式,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对历史开卷考试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例如,开卷考试简单了,不用记历史知识了,有历史书抄能考不好吗,凡此种种。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导致历史成绩普遍不理想。笔者结合近年来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就如何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提出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存在的问题
1.开卷考试简单。一提到开卷考试, 一些同学就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到时翻书找答案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开卷考试的命题中适当引入了开放性试题,这些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扎实积累和系统训练,想在有限时间内单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成绩,难度很大。
2.开卷考试不用记忆历史知识。开卷考试很容易让一些学生产生基本知识点不需记忆的想法。殊不知开卷考试只是开放了课本及相关资料,时间却是封闭的、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不能处理好翻书与答题的关系,将导致考试作答时因将主要精力用于翻书,使书写时间不够而意外失分的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因翻书导致时间十分紧张,试题答不完,或者仓促完成试题,成绩自然不高。
3.多带复习资料。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时携带的历史资料越多越好。事实上,在考试过程中部分考生根本来不及翻阅大量资料,即使能找到,感觉也像“大海捞针”。或考生在考试中遇到平时做过的类似题目,为了找“原题”而耽搁时间。
4.重笔记轻理解。学生课堂学习就是记笔记、记答案,把笔记和答案及相关资料不厌其烦、密密麻麻地全部抄在教材的空白处,做到“有备无患”,相反对教师的讲解重视不够。
5.盲目抄书。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这样在考试时就会产生误答、乱答现象,导致失分。
6.只注重课本,不关心时事。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注重结合重大时事和热点,突出时代性。这类试题在课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由于初三学生学习紧张,因此对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较少,在这种类型题目上很难取得高分。
二、相应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生对开卷考试要有正确的认识,采取开卷考试形式,主要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同时,锻炼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命题理念是“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历史课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试题中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考查学生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
2.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把握中考方向。《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的基础,是中考评价的依据,是制订《中考指要》的依据。因此,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对于把握历史中考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应认真学习《中考指要》,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分值及能力要求等,并根据《中考指要》对考点的要求学
习,这样复习历史时才更具针对性。
3.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自实行开卷考试以来,试题越来越灵活多样,情景的设置、材料的运用都很有新意。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没有变。只要认真审题就发现大部分试题都来源于教科书,即便综合探究题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我们在中考复习期间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4.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具备明确知识体系之上的重要步骤。专题复习就是把同类型的知识整合,不仅有助于弥补基础复习中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打破原来教材体系的限制,进行知识迁移和重组,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如复习中国古代侵略与反侵略内容可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为:?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如此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不易混淆,运用自如。
5.精选习题,有效训练。中考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或挑选习题,进行专题或综合训练。训练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应试心理素质。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新、活题型,练习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等,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认真评阅,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教给学生审题、解题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6.关注时事。近几年中考日益贴近生活,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服务于现实的功能。同学们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发展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如台湾问题、三农问题、科教兴国问题等;其他恰逢周年纪念的重大事件,如中美建交、六方会谈、汶川地震等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也要适当关注。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综上所述,针对中考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转变观念,用好考纲,夯实基础知识,结合时政,加强训练,掌握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总之,开卷考试的方法是教学相长的,如何更好地适应历史开卷考试远非以上所谈。希望大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作文六:《初中历史开卷考试下的应试技巧》3100字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下的应试技巧
晋江市平山中学 杨通评
文章摘要:
开卷形势下的考试更加注重探究性~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培养~注重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与社会。
如何在考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考出好成绩~这不仅需要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要在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应用非智力因素考出好成绩也是至关重要的。
正文:
从初中历史考试命题精神和发展趋势看,开卷形势下的考试更加注重探究性,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与社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2005年我省试验区九年级学生中招考试,历史学科首次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在此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考生认为只要翻开书本就可以轻松过关,因而在复习时只是简单的翻翻书、背背书,就走上考场。其实这是错误的。
中考不仅是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测试,更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测试。要想在考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考出好成绩,这不仅需要我们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要在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应用非智力因素获得高分也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就解题技巧和策略等方面来阐述初中历史开卷考试下的解答方法。
一、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
(1)单项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单项选择题是用来考查基础知识的最佳题型,特点是设计灵活、知识覆盖面广、答案惟一。解答的关键是要注意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及相关的限定因素,排除干扰项。答题时,千万不要一开始就翻书,第一遍要自我闭卷,会做的一次性做过,不会做的用做上符号,等第一大题全部做完后,反过来马上翻书查找没有做的。如果通过翻阅资料任然不会做,就只有猜一个答案,或者用排除法,选择字数多的那个答案
(2)辨析题的解答技巧
辨析题是比较有特色的一道大题,它和传统的判断题与改错题有一定的联系,但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大相径庭,且分值特别大。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一定要落实。答题时要注意错误项一般不是时间,应该在地点、人物、事件、作用等范围内。
在这道题上,既考基础知识,又考能力要求,还考辨别说理,经常能够拉开学生的分数距离。此题18分,学生要考满分,难度大,是一道拉开分数距离的题,但又是一道送给所有考生6分的题目。因为错误部分可以照抄原句。这题的方法是,先找关键词,并在错误下面用线画下来,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整句抄下来。理由部分要求双向说理,
1
先说为什么错,再说正确的是什么。
(3)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技巧
材料解析题包括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开放型材料题(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技巧:
?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二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先说阅读的顺序。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再说阅读的内容。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二是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
2
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课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三是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一是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二是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三是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认识一点: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纲。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4)综合题的解答技巧
综合题是测试考生分析、理解、判断、概括、归纳、综合等能力的常见题型。此题虽然是大题,但它的的难度与材料题相似,问法与步骤也相同,只不过比较专题罢了。一般来说,此题有三到四问,前面几问较简单,只要基础知识扎实,考生不用翻书就能够快速得出答案,最后一问是提升,通常是拉开个等级的关键,往往考理论或者联系现实谈谈考生的看法之类。经常可以用政治的思维来答题,甚至直接用政治答案都可以(用政治来回答历史,这在平时训练和中考都有出现)。
如果掌握了材料解析题的做法,综合题的解答就不成问题了。解题时,一要审好题,抓好关键词;二是答案多角度、多层次。
二、考试技巧
1、控制答题时间
3
答题必须先易后难——先答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题目,果断跳过那些暂时想不出答案的题目,把应该得到的分数都拿到手,再回过头来“啃硬骨头”。
2、认真审题
考生在审题时一要心细,看清楚几个问、问什么。二要写准。为什么要这样问(或者命题者想考我什么考点)遇到没有把握的考点,千万不要轻易下笔,而要在教材上找准了答案再下笔。
3、据分答题
根据分值巧妙分解题目,一般来讲,答题针对性很强。例如有的题目是5分,实际上刚好有5个得分点。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做到认真研读、探究题例,让学生得到做够训练,并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一些答题方法的技巧。学生在考试时就能轻松驾驭考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作文七:《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意义》6400字
篇一:对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对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李明虎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改革也正逐步兴起和推广。初中历史开卷考试是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考试,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开卷考试 历史教学 有效性 自2006年陕西采用历史与政治进行合卷开卷考试以来,尤其是随着近几年命题趋势的变化,更进一步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强化了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考核,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背景下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上好一堂历史课,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就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一、 走出误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课的处境很不乐观,有的学生和家长,甚至一些教师对历史学科有不同程度的错误认识,提起历史,人们的普遍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 是无用之学。总认为历史是“副课”,历史学科受到冷落、歧视。再加上学生其他学科的负担较重,对历史学科相对不够重视,特别是目前的历史学科,在初中升学考试中实行的是“开卷”考试,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学生是这样认为,学不学没关系,反正是“开卷”考试,考场上翻翻书,查查资料就可以解决了。因此,对待历史学科表现出来的是:听课不认真,思考不主动,发言不积极,课后不复习,该记的不记,该动脑的不思考,更不去理解,结果所知不多,所悟不深。再有就是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得比较肤浅,遗忘太快。这些现状说明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非常淡薄,在学习态度上存在误区。针对此现状,首先要转变学生观念,提高认识,端正同学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态度,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提高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一切问题就迎韧而解了。
二、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广泛涉猎学科知识。
历史学科是个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哲学、经济学、社会学、语文、地理、天文、历法、建筑等相关的学科知识。
2
因此历史教师要加强自学,广泛涉猎,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要经常钻研教学大纲,并关注史学动态和史学专著。要站在历史学科和历史研究的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能把自己的认识水平停留到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要弄懂、吃透教学大纲、教本,理清线索,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我们常讲欲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三、 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注重学科能力的考察,是历史考试命题改革的关键性成果。但是强调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出现了忽视对基础知识作全面准确透彻分析的倾
向,致使不少学生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所谓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上,其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要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考试标准》,深化基础知识教学。对 “标准”中要求的基本知识点逐一落实,如: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对基本历史概念,如: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等概念要理解概念本身;对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如: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
3
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应理解到位;对主干知识要及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建构历史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学生就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使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把课本由厚读薄,解题时就能放得开,收得拢,运用自如了。
四、 优化课堂教学,静心选择教学方法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的了。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历史学科需要互动,依靠互动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这种互动是一种“灵动”,是课堂的生命力。这种“灵动”,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重心下移,营造轻松、
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实现。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
4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五、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卷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形式,它对考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答案在课本又不全在课本,可以抄书又不能只抄书,要运用各方面能力分析、综合,才能答好题,用简单抄书或考前准备好答案,考时抄的方法绝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
具体而言,就是在历史教学中,教会学生动脑思考,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历史知识宝库的奥秘,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结合近年的考试特点,本人认为,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好教材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文字材料可以重点把握教材中的重点段落,重点段落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是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精髓,它
5
往往具有启发性、总结性、典型性的综合效应。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字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等重要信息,找到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前因后果,有利于学生宏观把握历史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最终达到举一反三,学会分析课外材料,达到落实双基、培养能力的目的。
对于图片材料教师要重视指导读图、识图、解图和用图,充分发挥历史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平时学会读课本,利用好教材,用“不变”去应付“万变”,成绩的提高自然不是难事了。
六、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借古鉴今”。开卷考试不会回避热点,反而还会利用热点,加大考察的力度。近年来,各种考试都体现了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的原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做到学以致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如:中日关系、经济复苏问题等。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思想
6
认识,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现实,跟踪热点,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把当前重大时事与历史课堂教学有机结让
篇二:谈谈初中历史考试的开卷和闭卷
摘要:开卷考试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但是从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学生知识没掌握、能力没锻炼、方法没掌握。闭卷考试并不是要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和训练,这种学习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开卷;闭卷;学习能力;初高中衔接
历史学科开卷考试很多年了,开卷考试是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是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来看,个人认为开卷考试弊大于利。
一、开卷考试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和弊端
第一:态度上的误区。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是老师和学校领导认为开卷考试到时候翻书就可以了。这种对待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直接导致学生上课不能够认真听讲,不认真做笔记,不能积极思考和发言,课后作业敷衍了事,至于课后学生去主动复习、预习、背诵等,对历史老师来说那就是一种奢望。历史书是学了一遍,但是对学过的能知道多少呢,能有多少感悟呢,
7
第二:学习方法上的误区。由于学习态度上的误区,学生认为考试的时候在书上翻就是了,所以考试的时候过分依赖课本和资料,考试时从第一道选择题就开始翻阅课本和资料,材料题连最基本的分析能力都没有,更别说归纳总结了,纯粹就是一个搬运工,整段的话从课本和资料上搬到试卷上,根本不加思考,考场上的翻书声不绝于耳,直到考试结束还有人做不完。
第三: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卷考试并不是打开书就可以找到答案,考试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测。由于态度上的不端正和方法上的误区,在考试中有不少学生甚至连题目都读不懂,那就更不要说历史学习能力提高了。
二、实行开卷考试的想法
是好的,但是开卷后学生的知识没学到、能力没锻炼、方法没掌握
开卷考试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有更高的要求。开卷考试的试题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题目在时间和地点以及知识点上跨度大、综合性强,需要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开卷考试并不是考试翻书就行了。
本届学生从初二开始期中和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
8
式,通过试卷分析,发现开卷和闭卷考试难度差不多,同样也有不少学生能够考高分。事实说明只要真正的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开卷闭卷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形式问题罢了。所以个人以为,历史考试回归闭卷考试有以下好处。
第一,闭卷考试有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历史基础。开卷考试不是说不用记忆,在开卷考试中有的学生可以考到八九十分,但是离开课本脑袋空空啥都不懂,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而闭卷考试有助于提高学生、家长和老师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减少学生的依赖性。只有回归课本,牢记基础知识,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取得高分。
第二,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在高中阶段历史考试是闭卷考试,这就造成初高中教学上的脱节,因为考试方式不一样,不一定初中历史考了高分的人,到了高中历史也能学得很好。已经有很多毕业生给我诉苦高中历史听不懂,不知道在讲什么,说到底还是历史知识储备太少。初中是学生记忆力比较强的时候,学习任务虽然也很繁重,但是相对高中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花时间去记忆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减轻高中的学习负担。
考试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社会上经常使用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最终都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的。但目前的开卷考试是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期望考试制度的改变。
9
篇三: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一些省份在中考的文综(或历史)考试中实现了“开卷”,开卷考试给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但如何正确对待开卷考试、考试期间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如何进行检查,不少学生并不清楚。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作一个粗浅的分析,供考生参考。 现象一:题题都翻书。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只要在考试时从书上找答案就可以了,于是考试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一道题一道题从书上找答案,有的甚至忙中出错。在翻书找答案的过程中,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流失。以这种方式对待文综(或历史)考试。结果肯定是失败的。
对策:首先,应转变“开卷考试就是从书上找答案”的观念(在平时学习中,应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拿到试卷后(应先浏览一遍,对哪些试题比较简单、哪些试题比较难有一个大概认识,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在答题过程中。要凭平常的知识积累进行分析和理解,尽可能少翻书。对一些有一定难度或迷惑性较大的试题,再从书上找相关内容。 现象二:答案照抄课本。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近两年许多省份的文综(或历史)试卷多以“近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为背景”来命题,突出对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考查。因此,一些学生在平时复习时将从各种渠道获得
10
的答案抄在课本上,考试时则不加思索地“复制”、“粘贴”,而对具体问题一概不管。以这种方法对待中考,结果必然也是失败的。 对策:在中考时如果出现了与在平常复习中相似或相近的试题,考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要审题,看看二者的设问、材料等是否一致或意思相近;其次,考生可以参考平时复习时所摘抄的答案,看看具体内容,切忌原文照搬;最后,认真分析试题,结合教材和平时所抄答案重新整理答案。
现象三:做完题后不认真检查。在考试中,一些考生做完全部试题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了,于是不停地看手表、摆弄手里的钢笔和橡皮、环顾四周,或在草稿纸上写些与考试无关的字等。那么应该怎样妥善处理剩下的时间呢?
对策:检查是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检查是否有丢题、落题现象,尤其要注意材料题和问答题中每一问有几小问:第二,要注意选择题部分所选的答案和“答题卡”上所涂的答案是否一致;第三,在答题过程中,可能有一道题或几道题你感到有一定难度,检查时则应该将重点放在这一类问题上:第四(重新审查每一道试题,特别要注意审清问题中的关键字、词(结合已做答案在心中进行二次“作答”。
1 基础框架要理清,保证主观题能在最快速度找到书上的知识点,这个主要就是目录的大框架和里面一节节的小框架。
11
2 基础知识还是要背的,具体书可以不背出但要看熟(有时间的话把书完整看一遍,有个大概的印象),细节(比如说时间)还是应该注意一下,避免把时间浪费在客观题上。
3 选择题(客观题)中考细节一般不会很多(各地事情不同)
4 审题(尤其是主观题),开卷一般会采取比较灵活的形式,也会有例外,比如用比较大的基础题(这种比较简单,但抄写量大)。灵活的题目一定要弄清问什么,尤其要看清材料,基础知识写完的基础上就抄材料,如果找不到,就直接从材料里找,中考的话,出卷比较规范,质量高的卷子一般不会有无用信息。基础题,要答的规范,全面,这个主要就是对书的熟练程度
5 答题,写标号,因为一般是踩点,所以不用照书抄,可以简练一下,但也不要里书本语言太远,以免给老师留下不好印象,这样给分比较清晰,觉得有写错里的话,有空间的话可以不划掉,不然第一浪费时间,也会使卷面不整洁,而且有可能你划掉得是一个踩分点。
6 看分值,不一定准,但大概可以估计以下有几个点,估计完以后要比估计的多答一些。
7 要是一下子觉得有很多可以答的话,先想一想,时间允许可以在草稿纸上列个框架(只要注明标记,自己看得懂就可以),分析把最主要的写前面,批卷老师在大量阅卷后不
12
会一个一个字帮你看 。
8 考试前之一定老师分析的重点专题,笔记很重要,还可以看错题,不是去背答案,错题里的知识点有很多是自己遗漏的 。
9 开卷考题型最基本还是主客观题,客观题经过大量练习是可以掌握技巧的,要尽量拿客观题分数,因为分值相对较高,主观题(问答题)主要也像第4点说的,具体题型有
13
作文八:《[精品]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反思》2500字
更多、稀缺文档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搜索此文档,上用主:
对初中对史对卷考对的反思
对初中对史对卷考对的反思
摘 要, 对卷考对是着新对改对施而对行的一对对价制度的对对~其随
特点是少死对硬背成分~注重知对的移对化~突出能力考对~对素减迁体
对育的要求。本文就中考对史对卷考对中存在的对对对行分析~提出对教并
策。 对对对, 初中对史 对卷考对 对对 对策 近年~着新对程来随
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多省市在中考对史考对中采用对卷形式~对就使得一些生对对史对卷考对对生了一些对对对对。例如~对卷考对对对了~不用对对史知学
对了~有对史对抄能考不好对,凡此对对。对些对对的对对往往对致对史成对普遍不理想。者对合近年九年对对史对~对生思想上存在的对对笔来教学践学区
对行分析~就如何对对初中对史对卷考对提出对解~以抛对引玉。 一、存在的对对 1.对卷考对对对。一提到对卷考对~ 一些同就对对平对看不学
看对无所对~到对对对答案就行了。其对~对对想法是对对的。对卷考对的命翻找
对中适引入了对放性对对~对些对目考对的知对点多~范对~对合性强~当广
答案比对活~具对造性~有平对的对对累和系对对对~想在有限对对灵极没扎
内靠找对对对对本和对料答好对卷~取得理想成对~对度对大。 很2.对卷考对不用对对对史知对。对卷考对容易对一些生对生基本知对点不需对对的很学
想法。殊不知对卷考对只是对放了对本及相对对料~对对却是封对的、有限的。在有限的对对~如果不能对理好对答对的对系~对致考对作答对因对内翻与将将
主要精力用于对~使对对对不对而意外失分的情。在对对中我对对对~翻写况
多生因对对致对对十分对对~对对答不完~或者对促完成对对~成对自然数学翻
不高。 3.多对对对对料。一些生对对对卷考对对携对的对史对料越多越好学。事对上~在考对对程中部分考生根本不及对大量对料~使能到~来翻即找
感对也像“大海对对”。或考生在考对中遇到平对做对的对似对目~对了找“原对”而耽对对对。 4.重对对理解。生对堂对就是对对、对答案笔学学笔~把对和答案及相对对料不对其对、密密麻麻地全部抄在材的空白对~笔教
做到“有对无患”~相反对对的对解重对不对。 教5.盲目抄对。主要表对在解答主对性对对上。有的同答对对不是先对对~而是忙于抄对~看对中学
哪与内哪会乱些段落对对容接近~就抄些段落。对对在考对对就对生对答、对
更多、稀缺文档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搜索此文档,上用主:
答对象~对致失分。 6.只注重对本~不对心对事。着对放性对对的出对随~对多对对注重对合重大对事和对点~突出对代性。对对对对在对本上根本不到找答案。由于初三生对对对~因此对对事、社对点对对对注对少~在对对对型学学会
对目上对取得高分。 二、相对对策 很1.对对对念~提高对对。生对学对卷考对要有正的对对~采取对卷考对形式~主要是适对素对育要求~确教
在对生对重对对的同对~对对提高其分析对对、解对对对的能力。初减学学担并决
中对史对卷考对的命对理念是“注重考对生用对史知对分析解对对的能学运决
力~以有利于培对生的对新精神和对能力~充分对对史对的对合性特学践体
点和特的情感育功能~在对对中渗透对情感对度和价对对的考对~考对独教
学学生对史对对程和方法”。 2.对究《对史对程对准》和《中考指真研
要》~把握中考方向。《对史对程对准》是对制材的基对~是中考对价教
的依据~是制对《中考指要》的依据。因此~对《对程对准》和《中研
考指要》对于把握对史中考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生对对对真学《中考指要》~了解考对范对、容、形式、对型、分对及能力要求等内~并学根据《中考指要》对考点的要求对~对对对对对史对才更具对对性。 3.回对材~对基对。自对行对卷考对以~对对越越活多对~情景的对教夯来来灵
置、材料的用都有新意。但是~只要我对对究就对对考对生运很真研会学
运学灵决没真用对的知对活分析对对和解对对的思想一直有对。只要对对对就对对大部分对对都源于科对~便对合探究对也是对基对知对的加工、对合来教即
和拓展~我对在中考对对期对要引对生回对材~掌握基对知对、主干知对学教。
4.对行对对对对。对对对对是建立在生掌握了一定基对知对和具对明知对学确
体弥系之上的重要步对。对对对对就是把同对型的知对整合~不对有助于对基对对对中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打破原材系的限制~对行知对移和来教体迁
重对~而提高生对对、分析、比对和从学概国括的能力。如对对中古代侵略与内反侵略容可按对对先后对序对对对,?戚对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对的居住对~?对成功收对台~?雅克湾学对之对。如此生掌握的对史知对才不易对忘、不易混淆~用自如。 运5.精对对对~有效对对。中考对史对对任对重、对对对~对就要求对精心究考对~对合对点教研学焦点~对对生对对情~精心对或况写学挑对对对~对行对对或对合对对。对对目的是对对生掌握知对的程度~培对生能力~提高生对对心理素对。对对对对对一些能充分展学学教当
示学生能力的新、活对型~对对形式多对化~包括对堂口对回答、对面作对、
更多、稀缺文档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搜索此文档,上用主:
对元对对等~但不能对海对对~以搞学学担教免加重生的对对。每次对对~对对都要对对对~分析对对存在的对对~然真教学后在对堂上集中对对~对对生对对、解对方法~分析对对原因~以及今后对注意的对对~做到对一反三。 6.对注对事。近年中考几学运学日益对近生活~注意培对生用所知对对察和分析对对生活中重大对对的能力~对对史体学服对于对对的功能。同对在对对中对重点对注一些对政对点对对~对展思对~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行分析和对价。如台湾教国对对、三对对对、科对对对对等~其他恰逢周年对念的重大事件~如中美建交、六方对、会国国内汶川地震等在对有重大响当影的事件也要适对对注。对对指对生用所知对对其对行对析。 对上所教学学述~对对中考对对对程中存在的对对~只有对对对念~用好考对~对基对知对~对合对夯政~加强对对~掌握技巧~提高分析对对、解对对的能力~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对。决 对之~对卷考对的方法是相对的~如何更好地适对对史对卷考对对教学非以上所对。希望大家在中不对对和探教学断践索。
作文九:《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利与弊》2200字
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其中就包括开卷考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被广泛采纳。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锐减,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历史教学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使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具,所以必须充分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才能是开卷考试这一形式发挥更好的效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开卷考试;措施;利与弊 1引言。伴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改革与强化,开卷考试已逐步走进了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来,可以说,这是一种先进教学方式的引入,必然能促使初中历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优缺点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开卷考试的实际效,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取得优异的历史成绩和了解历史事件。 2开卷考试的优点 开卷考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新时期下,而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创造力也是新时期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所以,必须正视考卷考试的种种优点,这样才能对其更好的发挥利用。 2.1开卷考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卷考试的教学方式在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更开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开卷考试试题的灵活性也使得学生能摆脱课本的舒服,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开卷考试使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有机联合。开卷考试的试卷内容侧重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这就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要不断联系生活实际,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这就避免了传统考试中生搬硬套课本上的内容,同时对学生来说这也是对已掌握知识的一种升华,有利于提升学生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开卷考试使学生对信息进行读取、整体的能力得以加强。开卷考试中要求学生要针对题目给出的材料加以分析,找出其与教材内容的切合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这就使学生对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有了持续的加强。同时,也更有利学生对后续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2.4开卷考试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开卷考试自身的特点,学生可以不必可以背诵教材中的内容,只需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就可以了,只要保证对教材充分的熟悉就能保证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要想充分的了解教材仅仅通过教师课堂教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身必须要多读多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长远角度看,这对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一项有力的措施。 3开卷考试的缺点 3.1开卷考试使学生过分轻视历史课程。由于初中历史教学采用开卷考试的教学方式,这就使学生过于轻视历史课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学生本身不重视,那教学活动的质量也就无从说起了。所以要求学校必须重视这一现象,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科目的重要性的教育,开卷考试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历史科目本身的性质,这点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白,只有从意识上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才能从行动上去重视历史,学习历史。 3.2开卷考试使学生过于轻视对教材内容的记忆。虽然历史科目采用开卷考试,允许学生翻阅教材,但并不表示学生可以对教材内容完全不进行记忆。事实上,历史学科是一门对记忆性要求极高的学科,而现实中却出现学生对课本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抛开课本就完全不会的现象,这就使历史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作为一项长期性学科,初中历史出现这类现象对学生后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学校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要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性,在适当时候可以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以基础知识、概念性知识为主,这样就能提升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力,促使学生成为全面符合形容人才。 3.3开卷考试使初高中历史教学出现断档。实际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采取开卷考试,而高中历史教学则完全采用闭卷考试,这就导致学生在初高中的衔接期间对历史学科的接受不能同步。同时高中历史教学其知识面较为全面,考试内容也复杂多变,对初中历史有较深的衔接性,而由于初中开卷考试的方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内容掌握不到位,无法与高中内容有效的衔接,造成学习效果差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在初中后期对着重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这不仅能促使学生对教材有全面的掌握,同时对其步入高中后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也是一项预演,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 4总结。如上述所言,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开卷考试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同时更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一项预备工作。但伴随着种种优势的同时,广大教师也必须认清事实,开卷考试的教学方式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种种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广大历史教师如果不能对其妥善的解决,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必然会导致学生在的学习效果不增反减,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后期历史学习。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首先要对开卷考试有明确的认知,知其利弊才能趋利避害,才能保证开卷考试这一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曾焰.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形式下的教学技巧.《华章》.2012年16期 [2] 叶有永.中考开卷背景下初中历史复习的误区与对策.《考试周刊》.2011年55期
作文十:《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反思》2500字
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反思
实验室供气系统 ://.gdhlkj./list_44.html
摘 要: 开卷考试是随着新课改实施而进行的一种评价制度的尝试,其特点是减少死记硬背成分,注重知识的迁移转化,突出能力考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就中考历史开卷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开卷考试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省市在中考历史考试中采用开卷形式,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对历史开卷考试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例如,开卷考试简单了,不用记历史知识了,有历史书抄能考不好吗,凡此种种。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导致历史成绩普遍不理想。笔者结合近年来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就如何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提出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存在的问题
1.开卷考试简单。一提到开卷考试, 一些同学就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到时翻书找答案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开卷考试的命题中适当引入了开放性试题,这些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扎实积累和系统训练,想在有限时间内单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成绩,难度很大。
2.开卷考试不用记忆历史知识。开卷考试很容易让一些学生产生基本知识点不需记忆的想法。殊不知开卷考试只是开放了课本及相关资料,时间却是封闭的、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不能处理好翻书与答题的关系,将导致考试作答时因将主要精力用于翻书,使书写时间不够而意外失分的情况。在
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因翻书导致时间十分紧张,试题答不完,或者仓促完成试题,成绩自然不高。
3.多带复习资料。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时携带的历史资料越多越好。事实上,在考试过程中部分考生根本来不及翻阅大量资料,即使能找到,感觉也像“大海捞针”。或考生在考试中遇到平时做过的类似题目,为了找“原题”而耽搁时间。
4.重笔记轻理解。学生课堂学习就是记笔记、记答案,把笔记和答案及相关资料不厌其烦、密密麻麻地全部抄在教材的空白处,做到“有备无患”,相反对教师的讲解重视不够。
5.盲目抄书。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这样在考试时就会产生误答、乱答现象,导致失分。
6.只注重课本,不关心时事。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注重结合重大时事和热点,突出时代性。这类试题在课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由于初三学生学习紧张,因此对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较少,在这种类型题目上很难取得高分。
二、相应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生对开卷考试要有正确的认识,采取开卷考试形式,主要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同时,锻炼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命题理念是“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历史课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试题中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考查学生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
2.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把握中考方向。《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的基础,是中考评价的依据,是制订《中考指要》的依据。因此,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对于把握历史中考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应认真学习《中考指要》,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
型、分值及能力要求等,并根据《中考指要》对考点的要求学习,这样复习历史时才更具针对性。
3.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自实行开卷考试以来,试题越来越灵活多样,情景的设置、材料的运用都很有新意。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没有变。只要认真审题就发现大部分试题都来源于教科书,即便综合探究题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我们在中考复习期间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4.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具备明确知识体系之上的重要步骤。专题复习就是把同类型的知识整合,不仅有助于弥补基础复习中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打破原来教材体系的限制,进行知识迁移和重组,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如复习中国古代侵略与反侵略内容可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为:?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如此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不易混淆,运用自如。
5.精选习题,有效训练。中考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或挑选习题,进行专题或综合训练。训练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应试心理素质。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新、活题型,练习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等,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认真评阅,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教给学生审题、解题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6.关注时事。近几年中考日益贴近生活,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服务于现实的功能。同学们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一些时政热点
问题,发展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如台湾问题、三农问题、科教兴国问题等;其他恰逢周年纪念的重大事件,如中美建交、六方会谈、汶川地震等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也要适当关注。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综上所述,针对中考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转变观念,用好考纲,夯实基础知识,结合时政,加强训练,掌握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总之,开卷考试的方法是教学相长的,如何更好地适应历史开卷考试远非以上所谈。希望大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实验室供气系统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