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我正在用熟练的指法敲击着电脑键盘,指尖在排列错落有序的键盘上面飞舞,一行行汉字快速地出现在电脑的屏幕上。
通过键盘输入汉字、完成一篇文章,这依赖于技术,但它不是一种新技术,这种技术已经影响、侵袭了人类几十年。
曾经的曾经,打字还是需要专门学的。而如今的我们,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用键盘打字简直不值一提。这个,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把键盘输入作为重要的让社会认知的途径。而当年,只要你有一手好字,娟秀的小楷,潇洒的行书,狂傲的草书,都是你的一张名片。
当年的我们,在小楷本、大字本等上面都狂练庞中华的硬笔书法和其他大家的毛笔书法,家长对我们的期望更高,不求写出什么行当,毛笔字练到可以每年过年写春联等等吧。
现实中,带有键盘的设备太多了,手机、电脑等等,即便现在有些触摸屏设备没有了物理键盘,但是它有软键盘,当年盛极一时的语音输入并未成为主流,而手写输入受到识别率和操作习惯等方面的限制,也并未成为众多人的最爱。键盘输入,仍然是人们熟悉而广泛应用的方式。
提起键盘输入,曾经流行的两个词是盲打和指法,就是不用看键盘而能够轻松地输入。亲爱的朋友,一个键盘有多少键?没有固定答案,100个左右吧,因为曾经出现过83个、101个、107个等等多种版本,要记住不同键的对应的不同字符、功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不容易,我们学会了打字,而且后来熟能生巧,速度也越来越快了,快得有些机械、有些麻木。很多时候,我们因为键盘输入而忽略了笔,这个久违的家伙。更可怕的是,当偶尔有机会使用笔去写字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提笔忘字。是我们脑部衰老,还是长期使用键盘输入而导致的机能退化?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键盘输入的横行,也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没有个性。我们很难轻易从方块、标准化的文字中读出一个人的性格,而当年的手写字则易如反掌。
我忽然有一个念头闪过。多久没有用笔写过一封信?1年,2年,抑或是10年。我数不上来有多久,不过还算说得过去的是:我前两周,去敦煌出差之余,去了莫高窟游玩,门票恰好是一张明信片,我和同行的朋友几乎同时蹦出一个想法,手写寄给谁。我寄给了远在家乡的父亲,那位朋友也同样寄给了父母。
在这里问一下列位,现在已经是8月份了,大家今年有否给家人写过一封信?不管有或者没有,我都建议自己和大家一起在中秋节期间给家人写一封信。或许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疏远家人太久了,即便是父母在身边,那是否可以写个小纸条表达一下自己的问候、关切之意?
似乎手写是一种让人追忆的事情。开始回忆,说明人年纪渐长?写几个字,其实并不难。我相信敦煌之后,我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对那次手写明信片的美好回忆,尽管上面只是写了惯常的一句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有得到就有失去。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提笔忘字的任务驱动型的作文
用手写板干什么?如果只是打字,你可以考虑免费的潘罗森笔画输入技术,一分钟会鼠标打字,键盘效率提高近10倍,是人人必会的一种电脑技术。
因为,不管你用的是拼音,还是五笔,永远都会有一些字不会打的情况;于是,潘罗森笔画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它是最快的笔画输入法,保证你能够快速的打出上万个汉字,并且,还提供这个字的读音(有音标)、英文翻译等,比较常用的信息,以及五笔、郑码、二笔等其它输入法的编码查询。
潘罗森笔画的鼠标打字速度特快,和拼音聊天差不多,挺适合中老年人以及刚学电脑的小孩子使用,也就是说:家里的电脑有了潘罗森笔画,就能让全家人都会上网聊天,并且,收藏很多网站,同时提供打开网站的快捷方法,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解决大家的“提笔忘字”毛病。
关于现今阶段“提笔忘字”的现象要帮我完整写出一篇作文啊
汉字不仅是交流的种子,更是中华文化深厚的积淀。
而这个时代,提笔忘字,汉字文化陷入危机。
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中华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汉字的尊重就是对我们中华血统的热爱;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让中国古老汉字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流失!“今天”的全球化、现代化与“昨天”已有显著不同。
市场经济的崛起,电子时代的到来,禁锢多年的思想文化界一旦“破碎”(解放),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几乎是自然大趋势,文化建设的首选基地就是汉字文化。
三十年来,文化建设成就最实在最有长远意义的也是汉字文化。
汉字文化观念的提升就值得大书特书,还有一大批人以汉字文化作为专题研究方向,形成了专门之学。
汉字的国际地位也在提高。
据2009年1月29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我们的邻邦日本正准备在现有常用汉字表基础上增加191个常用汉字。
韩国多位前总理在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的推动下联名向政府提出《敦促在小学正规教育过程中实施汉字教育的建议书》,“韩国五大经济团体在2003年决定,建议属下19万家公司,从2004年起招聘时进行汉字资格检定考试,只能录取认识1817个汉字、书写1000个汉字的新职员”。
[1]汉字能翻身,是因为汉字乃国之灵魂。
“**”中有位老先生作诗云:“文字国之魂,魂亡何所寄。
中夏百年内,文字乃日敝。
有心痛哭者,能无心惊悸。
亟思醒国人,勿自就坟次。
国灭尤可复,文字灭不继。
”[2] “国人”终于“醒”过来了,终于找回了自己的“魂”,一颗颗“惊悸”的“心”终于安宁下来。
从学科性质而言,汉字属于学科之母,是一切母体文化的根基,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可以取而代之。
20世纪初年章太炎提出了学科方圆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他说:“凡在心在物之学,体自周圆,无间方国。
独于言文历史,其体则方,自以己国为典型,而不能取之域外。
斯理易明,今人犹多惑乱,斯可怪矣。
”[3]章氏所说的“在心”之学指的是概念、逻辑思维科学;“在物之学”指的是自然科学。
这两类学科具有普适性的特点,故其体“圆”。
“言文历史”指语言、文字、历史这三门学科具有民族特点,故“其体则方”,“不能取之域外”。
这个道理虽然“易明”,可章氏之前无人能“明”,章氏此言之后已有一百年,还是“犹多惑乱”。
章氏作为学术思想家,“五四”以来,一直受到西方中心主义者的排斥,这的确是汉文化的不幸。
20世纪初年日本的山木宪曾说:“世有为汉字废止论及汉字节减论者,欲废汉字而代以罗马字,或减少通用汉字之数,是殆类于狂者之所为,皆心醉西风之弊也。
此论之发生,非文字之关系,乃国势消长之关系耳。
好奇趋新之徒,雷同附和,将酿成不可救治之毒害。
”“好奇趋新之徒”,“狂者之所为”,“不胥时而落”(《荀子·君道》),我们这一代人有幸亲眼看到了。
汉字的地位保住了,而汉字文化所遭受的“创伤”,以及“不可救治之毒害”,至今仍然存在。
怎么改掉提笔忘字
原色作文化侃台将汉字文化发扬光大邵康 从甲骨刻文到竹简行书,从毛笔书法到硬笔书法,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书写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如果说当今时代汉字书写已逐渐丧失其功能的话,那么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价值毋庸置疑,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信息传输如何便捷,都替代不了汉字书写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历史地位.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更要注重对汉字书写的保护,努力将汉字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普及,汉字书写的实用性确实弱化了,但这并不影响其存在价值.如同古汉语一样,人们早已不再之乎者也,然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精髓却一直被后人视为国粹所传承,并发扬光大.单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讲,汉字书写是每个中国人应当具有的基本文化素养,代表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敬畏,不应狭隘地从实用主义立场来看待它. 让民众重拾对汉字书写的正确认知是汉字文化传承的当务之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容易沉浸在对新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的惊讶和欣喜之中,往往忽视了对那些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旧事物”的保护和传承,以致等到这些事物真正离我们而去时才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然而为时已晚.汉字书写能力正在悄悄退化,应该采取措施阻止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弘扬汉字文化,政府参与至关重要,教育部门要注重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汉字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在社会层面要以汉字书法等艺术为载体,让民众感受到汉字文化魅力所在,进而关注它、研究它、使用它,让汉字书写重新回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文字作为一个民族的基本标志,事关民族文化繁荣.汉字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民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悉心呵护.只要我们正确审视汉字书写,汉字文化这一民族瑰宝定将发扬光大. [山东潍坊寿光市局(营销部)]莫要“被文盲”曹宇 近期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很火的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笔者追看了几期,每次观看都如坐针毡,提笔跟着听写,好多字不是写不出就是写成错别字.再看节目上的小选手,即便是不常用的生僻字也写得准确无误,真是让人汗颜,仿佛一下子就“被文盲”了一般. 在不住叹息的同时,我们更要好好地去反思:汉字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更为奇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可是现代社会的我们为什么会濒临汉字危机?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原因,我们应正视汉字危机,传承汉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莫要“被文盲”. 汉字危机源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在享受着高科技带给我们益处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它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我们用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取代笔和纸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我们不再规规矩矩地提笔去写祖先留给我们的方块文字,我们认的字不少会写的不多……面对如此境况,不妨让我们放下手中的高科技产品,拿出纸笔,端端正正地写写汉字,这样我们就不会沦为信息时代的“文盲”了. 汉字危机源于传统文化的缺失.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将眼光紧紧盯在外来文化上,如韩剧、日剧、美剧甚嚣尘上,青少年中“哈韩族”、“哈日族”、“欧美风”风靡一时,这些引进来的东西被奉为经典,恰恰折射出我们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不再习文练字,不再品读诗词,逐渐忽略了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从小学开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典籍,开始学写毛笔字、练习书法.正视传统文化,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我们就不会再遭遇汉字危机. 汉字危机源于浮躁的生活状态.我们生活的时代,节奏快,压力大,很少有人能真正从繁忙的工作中停下来,静下心来,读读书、写写字.遗忘几个汉字并不可怕,丢掉汉字书写之美却让人痛心.我们不妨坐下来,泡一杯清茶,放松一下心情,远离生活中的喧嚣,气定神闲地提笔练练字,徜徉于汉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之中. [山东菏泽牡丹区局(营销部)]汉字文化魅力依然史新斌 数字化时代,电脑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对汉字书写方式带来的冲击尤重.由提笔忘字引发的对汉字危机的反思,是国人对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时产生的一种警觉意识. 汉字经历了字体由篆书到隶书、由繁体到简体,书写工具由毛笔到键盘,载体由书面到多媒体的发展,这都是在相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条件下诞生的,顺应了发展规律.尤其在时间就是效益的今天,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借助电脑等工具打字有效提高了书写速度,这也导致不少人提笔忘字. 拼音作为西方文化被引入中国,被应用于教育、指导学习汉字发音,有效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汉语.许多国家近年来掀起了学习汉字文化的热潮,汉字文化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这表明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汉字文化仍旧根深蒂固. 令人欣慰的是,汉字危机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咿呀学语之时,从学写自己名字开始,家长们就给下一代灌输汉字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书法班,越来越多的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练习书法,越来越多的国学课堂在...
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人们经常出现的“提笔忘字”,这种现象?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
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
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
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
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
“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
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
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
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正如学者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
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现象。
”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
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
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
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
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