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文,半命题文。
2.命意作文。包括供文字材料文,供图像材料文,文图并供文。
以上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可忽视审文题,以避免文与题不符,形成所谓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一般规律是:
1.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1.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元旦纪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一月一日,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
2.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教师,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内容。《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
5.弄清蕴含的意义。
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如《路》、《雨露润心田》、《白雪》等。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6.明确附加的限制
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
作文的审题方法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题大致有以下几种:1.命题作文。
包括全命题文,半命题文。
2.命意作文。
包括供文字材料文,供图像材料文,文图并供文。
以上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
因此,不可忽视审文题,以避免文与题不符,形成所谓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
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
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一般规律是:1.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
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
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
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1.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
比如《元旦纪事》。
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一月一日,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
2.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
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
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
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4.弄清人称的限制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
例如《教师,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内容。
《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
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
5.弄清蕴含的意义。
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
如《路》、《雨露润心田》、《白雪》等。
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6.明确附加的限制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
作文审题有何技巧
1、总体认知法 这是审题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磨、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 。
? 在题目中的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词语 的具体含义及其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 的人,而 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
再 如“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这个句子的宾语告诉我们作文要写的是一件“事”,是什 么样的事呢?不是平常的小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新鲜”事。
这种新鲜事不是许多 件,是“一件”事,而且不是过去发生的,是“最近”发生的。
同时,“我班”又对事 情发生的空间进行了限制,在作这个题目时忽略了哪一个词都容易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 要全面地进行分析。
2、捕捉题眼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
审 题 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 状语来充当的,如“我们的新班长”,“新”是题眼,但是有时也有中心词作题眼的,如“ 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在进行写作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
3、题意引申法 有些作文题目的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对于这类文题要仔细寻 找其字面意义的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这类题目往往是以某种自然景物作为 题目,如《路》、《小草》、《雪花》、《春天》、《牵牛花》、《落叶》等,这类自然景 物往往与人的某种主观感觉相契合,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如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 莲”象征君子的庄重正直、冰清玉洁、自尊自爱的品格。
此外,还可以采用作文给定的提示标记进行审题,即所谓标记法或采用求异的思维进行审题,即所谓化凡出新法等,总之审题的方法很多,在写作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依据写作的内容与 表达思想等需要,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方法,以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具体做法是:先符合题意。
若是话题作文,则围绕话题立意。
若是命题作文,则分清类型,题目即观点,铺展成文即可;题目为论题,确立自己观点;比喻类比型,联想社会人生。
再选择角度。
话题作文,角度众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点深入即可;命题作文,就自己初步形成的观点问几个“为什么”,找出答案,从中确立的新观点便有了新意。
如还有余力(时间),便可入室详察,无论何种文体,都对已经有新意的观点再作深究,从两个角度去想:“为什么”、“还有什么可补充的吗?”,往往,“别样的风景”会扑面而来。
以命题作文“打开另一扇窗”为例。
入门者只空谈“打开另一扇窗能有新的发现”,登堂者会把另一扇窗的内容具体化,入室者则想着从这一扇窗和另一扇窗的比较中探出新意和深意。
从这个意义上讲,审题工作岂不是打开一扇扇新的窗口吗 话题作文审题三要素 一. 全面把握话题材料 现在我们说不要在审题上为难,不等于不要审题。
如果说,现在的话题作文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尽情奔驰的广阔的大草原,那么审题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我们全面把握材料中心,在材料中找出控制骏马奔驰的缰绳。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命题的意图吃准,在一定的高度上审视材料,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抓住材料的中心,不会顾此失彼。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 有人说,有什么都不要紧,千万不要有病;没有什么都无关紧要,千万不要没有钱。
也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请你以《我看钱这东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拿到这样的题目以后,如果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很容易写到大谈金钱的作用,弄不好还有拜金主义的思想流露,那就和命题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了。
材料告诉我们金钱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两个“有人说”的是不是正确,有没有偏差呢?这个就需要我们对材料进行一些分析,从材料的整体高度把握作文命题中心。
这两个“有人说”肯定了金钱的作用,但对金钱过分强调。
没有钱固然不方便,但钱是不是人的唯一生存条件?这种说服代表了许多人对金钱的认识误区。
这个话题作文的命题意图显然是要我们去阐述充分肯定金钱的作用,但是也要阐明对金钱的正确态度,即要合法地追求金钱,正确使用金钱,让金钱给自己、家人和社会带来幸福。
这就是全面把握材料,让文章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纵横驰骋,而不游离于命题之外。
二. 认真分析话题材料 正确的作文切入点的选择,来源于对话题作文材料的科学分析。
我们要想作文能够取得成功,就必须在构思之前对作文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
应该这样说,一篇升学作文题目,凝结着命题专家的大量心血,材料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许多深刻的内涵。
如果我们视而不见,或草草浏览,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想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就非常困难了。
去年扬州市的中考作文题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道题目: “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你在生活当中处处留心,认真观察,勤于思考,那...
教小学生作文审题的技巧
小学作文审题方法教案一、 教学目的学会审题和方法:二、 教学重难点命题作文通常规定了题目和拟题的范围和要求,按照题目和规定的要求去写作文。
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而去,只剩下了回忆。
下面大家讨论一下,在清明节发生的事情:1,清明节的来历: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2.这个节日让你难忘的一件事 作文的完成一般包括: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写作和修改六个阶段。
审题是写命题作文的基础,也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之一。
审题也叫解题,要求仔细分析题目,审查题目的意义和要求,确定选材范围,决定与题目相适应的体裁、内容、行文重点、写作方法和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
有些小学生在写作文时由于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重视审题的重要性,或者还不会审题,有的甚至连作文的题目和要求都不细看,提笔就写,拿笔就画,结果闹出偏题、跑题、扣题不紧的现象。
有的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悲剧。
那么,小学命题作文如何审题呢? 一、弄清楚命题作文的限制和要求。
命题作文往往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限制,并提出了要求。
因此,审题时先要弄清楚作文题目有哪些限制,哪些要求。
一般来说,命题作文限制的有体裁、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等,弄清楚了这些,也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
1、体裁。
对小学生而言,一般是以练习写记叙文为主。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还应该将其分类,看清楚是属于“写人、写景、记事、状物”,还是属于“日记、书信”之类的。
如《我的老师》就是写人的;《看日出》是写景的;《难忘的一件事》是记事的;《荷花》是状物》的。
日记和书信的区别就比较明显了。
2、时间。
如《课间十分钟》,选材的范围就是下课后和上课前所发生的趣事和进行的活动;《家乡的傍晚》时间范围指定得很具体,是“傍晚”;《国庆节见闻》时间就是国庆节。
3、地点。
如《公园一角》的地点就是“公园”,而且是公园里的一部分“一角”。
《校园新风》所写的人和事应该是校园内发生的而不是校园外发生的;《瞻仰烈士陵园》地点就是“烈士陵园”。
4、数量。
如《难忘的暑假生活二三事》,写的事情可以是两件,也可以是三件,但是不只一件,十件八件也不行;《难忘的一个人》记叙的主要人物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
5、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
如《我的同学》和《我和我的同学》,这两个题目都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同学关系,但是前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是“同学”,而后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却是“我”和“同学”。
《我爱语文课本》叙述的对象是“我”和“语文课本”,关系是人和物。
当然,命题作文限制的体裁、时间、地点、数量、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并非每个作文题目都有,或有其一,或有其二,或有其三。
二、审题时,分析题目的关键词语,扣住“题眼”,确定中心。
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
“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
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1、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题目即为“题眼”。
如《妈妈》、《春游》、《荷花》等,写作文的时候就要抓住“题眼”,弄清楚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然后展开联想,确定中心,完成作文。
2、题目中,一般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
如《课间十分钟》、《可爱的玩具》、《难忘的一件事》、《骄傲的爸爸》等,题眼就是“课间”、“可爱”、 “难忘”、“骄傲”。
3、作文题目中的动词一般是“题眼”。
如《这件事教育了我》、《我爱我的小闹钟》、《瞻仰烈士陵园》、《清明节亿王大伯》等,题眼就是“教育”、“爱”、 “瞻仰”、“忆”。
我们写作文之前,如果能够扣住“题眼”,写作文时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不致于出现偏题、跑题,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了。
三、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那片天空,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命题作文有了上述诸多限制,是不是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选材范围太狭窄了呢?不是的。
命题作文除了有一些必要的限制和要求之外,往往非限制的范围很大,也就是说选材范围非常广,这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展开联想,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
例如:《暑假趣事一件》,分析:①体裁:写事的记叙文;②题眼“趣”,只要有趣,什么样的事情,题目没有限制。
那么,我们...
作文审题的方法
不同的作文题目不同的审题方法1、命题作文(主旨清晰类) 如 距离产生美,审题简单,关键是如何写出彩2、命题作文(主旨模糊) 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须点出翅膀含义,隐形是不是真的,这个需要认真揣摩题目中的字词含义3、材料作文 如2001高考题 智子疑邻 需要根据材料比较,分析提炼出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从材料中提炼道理,看看讲述的最主要的道理是什么
审题的方法作文
明确了审题的要求之后,下一步就是怎样审题的方法问题了,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审题方法,供大家在学习时参考。
1、总体认知法这是审题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摩、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
在题目中的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词语的具体含义及其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
再如“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这个句子的宾语告诉我们作文要写的是一件“事”,是什么样的事呢?不是平常的小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新鲜”事。
这种新鲜事不是许多件,是“一件”事,而且不是过去发生的,是“最近”发生的。
同时,“我班”又对事情发生的空间进行了限制,在作这个题目时忽略了哪一个词都容易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要全面地进行分析。
2、捕捉题眼法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
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状语来充当的,如“我们的新班长”,“新”是题眼,但是有时也有中心词作题眼的,如“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在进行写作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
3、题意引申法有些作文题目的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对于这类文题要仔细寻找其字面意义的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这类题目往往是以某种自然景物作为题目,如《路》、《小草》、《雪花》、《春天》、《牵牛花》、《落叶》等,这类自然景物往往与人的某种主观感觉相契合,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如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莲”象征君子的庄重正直、冰清玉洁、自尊自爱的品格。
此外,还可以采用作文给定的提示标记进行审题,即所谓标记法或采用求异的思维进行审题,即所谓化凡出新法等,总之审题的方法很多,在写作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依据写作的内容与表达思想等需要,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方法,以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材料作文中几种审题方法
材料作文的立意取决于审题。
审题忌囫囵吞枣凭感觉,还没有读懂材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住一处就写,结果往往偏离题意。
写好材料作文,先要审清材料的内容,审准题意,是材料作文成功的关键。
一、全面、深入解读材料审清材料关键在于全面、深入解读材料,找准关键词句,把握材料内容和中心。
(一)反复阅读材料与命题作文不同,材料作文更考验学生的分析力和敏锐性。
在解读材料时,切忌囫囵吞枣地读一遍后凭感觉立意,而不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和导向。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读,明内容;二读,找感觉;三读,明主旨。
如这样一则材料:在英国小镇上,一个神情忧郁的年轻人坐在路边喝着闷酒。
在他不远处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乞丐,老乞丐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人。
终于,老乞丐走上前去,对年轻人说:“你一定遇上了什么难题,我想和你聊聊。
”年轻人看了老乞丐一眼,沮丧地说:“我的问题太多了,快崩溃了,你帮不了我。
”老乞丐诚恳地说道:“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
”年轻人没有拒绝,随老乞丐坐车来到了郊区。
下车后,老乞丐指着一排排的墓碑说:“你看见了吗,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人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笑了。
初读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很困惑,材料只是一段从报纸上引用的记叙性内容,而没有一句表明观点的议论性句子。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来总结归纳。
再读后,认真琢磨,可以提炼出“没有问题的人生是没有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困难、挫折、磨难的过程”“问题是生活馈赠给我们的一笔厚礼”等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
深入解读材料,还可以从老人让一个几乎被所谓的“问题”压垮了的青年,通过巧妙的方法,“使他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的角度,确立立意为:碰到问题,总有解决的方法,要直面问题。
当然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尝试立意。
(二)抓住关键词审准材料抓关键词是审准材料的前提。
如材料:他撒谎了,你可以提醒他“民无信不立”。
他灰心了,你可以提醒他“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受挫折了,应该提醒自己“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我想躲避了,应该提醒自己“自己的路自己走,谁都无法代替你”。
我要消沉了,应该提醒自己“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提醒”真的那么重要吗?这则材料的关键词就是“提醒”。
从材料内容上看,有意引导学生对生活、生命中的境遇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材料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讲到了提醒别人和提醒自己要坚强、向上、坚持。
除此之外,“提醒”还有着丰富的内涵。
因此,学生可以抓住提醒这个关键词展开回忆和思索:生活中自己遇到过什么事情,提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什么(谁)提醒了自己?提醒了什么?你提醒了谁?提醒之后有了怎样的变化?……沿着这样的思路去学习和生活中寻找典型事件,引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生发启迪感悟,那些有意义的事例就会成为文章的血肉,那些智慧的思想火花便成为文章的灵魂。
(三)抓住关键句审准材料关键句往往是材料中的评论性语句,但有些材料不会直接陈述该句子,因此学生需要仔细寻找揣摩材料中的关键句。
如材料:纸、墨、笔、砚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虽然非亲非故,却从四面八方友好地走到了一起。
瞧这哥们四个,白的白,黑的黑;硬的硬,软的软;方的方,长的长。
长相各异,脾气不同,却相安无事,团结如一,所以被人们尊称为“文房四宝”。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就不是那么明显,学生就要仔细审读材料,抓住“从四面八方友好地走到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长相各异,脾气不同,却相安无事,团结如一”等关键句,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那就是:为了共同的目录要团结合作。
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纸、墨、笔、砚相互配合,才能创作出美好的艺术作品,我们也应如此,可以从“要自觉地适应别人,彼此相互包容,相互接纳,相互理解,不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自以为是”这一立意出发进行写作。
如写记叙文可以拟题《相亲相爱一家人》,写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相互关心帮助的事例,表现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写议论文可以拟题为《众人拾柴火焰高》《包容走遍四方》等。
(四)以果探因审准材料审读材料采用以果探因法也很有效,即根据材料给出的内容,把握命题者情感导向,以准确地读懂材料。
如材料:屡遭创业失败的年轻人,垂头丧气地走到自己的书房,推开窗子。
窗外是棚户区拆迁后留下的一片废墟,断壁颓垣,杂草丛生……“砰”的一声,他猛地关上了窗子,低着头,坐在房间的一隅,默不作声。
妻子看到了,拉着他来到郊区的公园散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树上鸟儿唱着婉转动听的歌谣……看着沁人心脾的景色,他万念俱灰的心情也渐渐舒缓过来。
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就可以用以果探因的方法,去思考年轻人心情改变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妻子的引导,二是自己主观思想的改变。
他的主观思想的改变是受环境的影响。
这个材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在生活中,环境对人的情绪会产...
作文审题有哪几种方法
从细节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理解题目含义;第二步:确定文章中心.审出题目中的虚指或象征意义,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把握了这些也就审题的方向。
7.审出材料中的因果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审题时需要注意这些因素:①立意,抨击现实的不良现象.辨明关系,一分为二看问题。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根据这一中心圈定选材范围。
三,把握审题的方法1,如“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是成功的关键”。
然后,剩下的部分就是“要求”和“注意”部分。
这一部分一般对作文的“构思”“文题”“题目”“字数”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11。
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作文审题不忘三忌。
2.审“要求”和“注意”。
文题中除了开头的题干表述。
看漫画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漫画。
如果是多幅漫画,这种情况下,找到审题的突破口。
10,一定要结合起来分析,有些关键词句能够揭示材料的主旨,包括文字和图画、②拟题、③文体、夸张的手法:无视话题,另起炉灶,少年、中年.审出材料中的感情倾向。
有的材料中暗含了命题人的倾向:圈定选材范围;第四步:选定文体,关注漫画的各个细节,借某个意象传达特定的哲理。
因此这类作文的审题需要从意象的形象特点来确定作文的审题立意。
9.认真阅读漫画,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
作为材料作文的诗歌。
例如,对以“修养”为话题的作文进行审题立意.审材料中的意象。
二,对审题有重要的指向作用,确定你要表现的主题(中心)。
8,才能弄明白命题人的意图、明确审题的步骤审题步骤一般可以这样进行。
分析导致的原因。
4。
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这些句子的位置一般处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候也会在语段中出现。
话题作文中的关键词语。
6;主旨不明,云山雾罩:第一步.审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在材料作文、新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的材料中。
5。
有些题目,本身就是双关语,其意义既有实指的具体的事物意义,也有虚指意义.审出题目或话题隐含的限定因素。
有些题目或话题本身暗含有一些限定因素,但命题人的话没有说完,后面留下了让考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这样的的题目或话题,审题的重点就是审出那些命题人没有说完的话,一般审题的突破就在动词上。
3.审出题目或话题中限定范围内那些仍可以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
有些题目或话题,可能是一些介宾结构,也可能是一些表条件的词语,作文的审题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那么那些起修饰作用的定语或状语就是审题的关键。
还有一些题目或话题,不是偏正结构而是动宾结构,先要明确“修养”的含义一是指理论、知识,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老年。
而如人生的某个阶段就是季节的象征意义。
审题时要审出它的象征意义,如“季节”,它可以象征人生的某个阶段、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准;二是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
接着,选择好它的具体含义;第三步一、懂得审题的范围。
一般而言。
漫画一般以讽刺,一般在材料提示部分出现、中间的材料。
有的材料中包含了一定的因果关系,一般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游离话题,喧宾夺主.审出题目中的修饰性词语的限定意义。
有些题目或是偏正结构
关于学习方法的作文(中学生)800字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
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
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写、用”。
1.数学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
“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包括: 1.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1.2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
即如读报也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
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书,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2.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 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
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2.1 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
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
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2 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
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
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3.数学学习中的“讲”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
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3.1 讲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讲“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如讲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3.2 讲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
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4.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
通过上述“读、 听、写”,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
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
4.1 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4.2 写小论文 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
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5.数学学习中的“用”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学以致用”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
但强调应用,不是再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那种忽视基础理论的邪路上去,而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
真正体现数学的...
材料作文怎样审题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
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
一、材料作文审题原则①整体性原则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
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但它在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
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我们该怎样“审”这则材料呢?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为话题,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了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
有的同学更是出新:“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
”这样行不行呢?不行!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来立意,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未免偏颇。
既然是审题,就应该审得全面,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是分割蚕食,片面立意。
如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
“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再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
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
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
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
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
”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
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保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
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
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
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
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
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②多角度原则多材料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2~5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
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
”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③明限制原则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非常强,必须要明确材料题旨来确定立意。
如这样一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
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作文技巧 一、第一眼看整体 主要看字体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清洁,不涂不抹;字数不多不少(少则"残废",多则"臃肿")。
布局是否合理(头大尾长身子小、段少字多密麻麻)头尾短小精悍。
开头结尾段字数均应控制在百字以内,否则,头大尾长身子小,比例失调,影响美观。
段落稍微多一点。
600-800字分4-6段为宜。
选好文体。
一般说来,如果写记叙文,运用小标题、日记体、分镜头式等片断组合法写成的文章清爽直观、疏密有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能给人整体美感的效果,易引起阅卷者的兴趣。
二、第二眼看审题 角度的切入是否得当、立意是否准确鲜明。
让阅卷人比较容易地明白你的观点:1、 精心打造标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诚信照汗青》、《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问君哪得暖如许,为有爱心活力来》、《理想海阔凭鱼跃,选择天高任鸟飞》等。
其中"诚信"、"爱心"、"选择"就是切题的字眼。
2.巧妙运用题记。
3.用心写好首尾。
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老师寻找文章观点的"战略要地",所以,如果写议论文,最好开头用言简意丰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以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
另外,还可在文中反复紧扣文眼。
三、第三眼看选材 主要看材料是否切题、丰富、新颖——若选材不能说明观点,则属牵强附会;若材料单调,则说理空洞无力;若材料平庸,则落入俗套。
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使文章细腻、动人。
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要做到:(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要做到:(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2)有漂亮的书写;(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写作方法 “作文、作文,作得头疼。
”怎样写作文呢?面对这个问题,相信无论对于国内的孩子还是我们这群海外的孩子都是一个大难题,一个困扰大家很久的大难题。
但所幸的是,国内的孩子,面对写作文,即使再难也会七拼八凑地给你写上一大段。
可怜的是我们这群海外的孩子,在缺少语言环境,缺少时间的情况下,又要让他们接触陌生的写作。
这无疑又加重了他们学习的负担。
这“写”吧,孩子犯难。
不“写”吧,老师犯难。
这学习语言哪有光听、读、说,不写之理。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擦亮慧眼,从身边寻找作文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孩子们常常会在拿起笔写作文的时候,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孩子们经常会抱怨着:“我没有东西可以写”,“我不知道该写什么”。
在这时,老师的首要任务便是要帮学生找到习作的素材。
针对不同的学龄水平,可以区别对待。
例如教学中文教材第四册的班级中,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拿出了自己心爱的玩具猫,然后用已有的材料指导学生讲一段话,要求根据从头部到尾部的顺序讲清楚,让学生个个有话可说,让他们觉得作文原来并不难,只要把自己的看到的和感受写好就行了。
此外在看图写话上,要求做到先来讲,后来写的过程。
这样一来,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会话能力,一方面又帮助学生练笔。
其实,文章的素材生活中处处都有,在高学年的班级里,就要求孩子自己去寻找作文的素材。
如:郊外的旅行,学校举行运动会了,学校组织去工厂参观访问了……老师若能有意识地提前给学生辅导,学生当然能学会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去抓住生活中感人的镜头。
因为这些材料来自大家熟悉的真人真事,同学们也自然而然地会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寻作文的源头。
二、利用范文,让孩子学会模仿学会创作 有了材料,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写作文方法的指导是学生作文的拐杖,对于我们海外学中文的孩子们,我提倡学生模仿和借鉴范文。
如今海外学中文的孩子们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词汇缺乏。
比如在写作时形容“开心”的事,通篇都是“开心”,没有考虑到别的形容词。
2、句子不通顺。
在学习中我们的孩子们虽然掌握了一定量的词语和句型,但是在碰到写作时,运用这些词语和句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先在脑海中构造一个日文的句式,然后把它翻译成中文。
例如“书我读了”(正确是“我读了书”)、“我吃先”、“我走先”等(正确是“我先吃”、“我先走”)。
3、观察力不够,描写不深入。
例如在写人物作文时,对描写人物特点时,没有举例具体说明,缺少人物的心理活动。
针对以上一些特征,如果选用一些同年龄孩子的佳作,印发给学生阅读,对文章中好的手法或好的构思作适当的评点。
这么一来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给不会读书和写作的同学作一点指导。
日积月累,他们自然会掌握不少新的形式。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