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内容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
一些人忽视了态度、情感、价值观,其实它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体系中的一维,其重要性不差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编辑本段]为什么要课程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编辑本段]课程改革的目标
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现行课程体系的上述特征,都反映了这么一种教育理念或关于人的发展观:国家和社会发展集中地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因此,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学校课程体系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它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
显然,如果不根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推行。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一、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三、知识观
从前面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这次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编辑本段]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优化课程结构。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调整
课程结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课程类型主要有:①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其中,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其中,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而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③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是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其中,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而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的三种类型。其中,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上述各类课程所具有的特定价值以及每组课程类型所具有的价值互补性,意味着它们在学校课程结构中都拥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即学校的课程结构应当是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首先,在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课程类型的单一使得在注重发挥一种或几种课程类型价值的同时,忽视或放弃了其他课程类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学生在这种单一课程的“滋养”下,其片面发展在所难免。其次,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语文、数学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针对现行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在新的学校课程结构中设计了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经验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与必修课程相对应的选修课程,并为开发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学校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将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学生过分追求学业高分、综合素养低、主动学习能力弱的状况提供有利条件。针对现行课程结构中科目比例失衡的状况,新的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1992年)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1992年)降至13%一15%,并对其他传统优势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同时,将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校本课程。其中,综合实践活动拥有了6%一8%的课时,地方与校本课程拥有了10%一12%的课时。显然,学校课程体系中具体科目比重关系的调整折射出我国开展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本次课程结构的调整将扭转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
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
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可以说,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是从课程方案层面体现出来的均衡性。如何在实践层面上落实?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 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从而使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所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从学生角度来说,均衡性也决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第二,设置综合课程。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这也就是说,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是随着学校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低年级的课程结构中,综合课程要明显超出分科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高,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分科课程所占比重则逐渐提高,并最终超出综合课程。对课程结构进行这样的调整,不仅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师资队伍的状况。正是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师资条件,本次课程结构调整制定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并存的“自助餐”式的课程计划,供各地选择。在“综合型”的课程计划中,原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历史、地理被整合为历史与社会,美术、音乐被整合为艺术,这三个科目皆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此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课程计划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显然,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综合课程已经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国家积极倡导各地实施以综合课程为主的课程计划。综合课程的开设将会有力地改变现行课程科目过多或缺乏整合的现状。从实践层面讲,实施综合课程一定要以综合的观念为指导,真正发挥综合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如上所说,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此,我们特别提出来加以强调。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由此可见,课程结构的选择性主要涉及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校长与教师)、学生如何选择课程,以及我们的教育能给地方、学校与学生提供多少课程以供选择。选择性的集中体现是新课程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这无疑能够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上的主动性,也有助于真正实现学校课程的多样化,从而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选择性还体现在国家课程的变通性上。就课程类型而言,国家提供套餐式方案,供地方和学校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选择;就课时比例而言,国家划定范围,供地方和学校选定;就课程内容而言,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在保证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反映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特点。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这就要求地方和学校必须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新的课程计划倡导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纲要》第三条明确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义务教育课程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九年一贯地进行课程设置。实际上,这也正是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体现。“整体”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起来,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整体发展。“一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就一门课程而言,要强调“连续性”,使课程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就各门课程关系而言,要强调“顺序性”,使不同课程有序地开设,前后相互连贯,同时使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从而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因此,分科课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二,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第三,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应该承认现行的分科课程这些缺点是比较突出的。
2012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船主与油漆工
[2012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船主与油漆工] 2012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2年新课标卷(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 陕西、海南、山西、新疆、云南、内蒙古、河北)高考作文题:给材料作文: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2012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船主与油漆工,高考作文《2012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船主与油漆工》。
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
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
漆工说:“工钱已给过了”。
船主说“这是感谢补漏洞的钱。
”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
”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
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800字作文。
2012高考作文——新课标卷〔2012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船主与油漆工〕【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
2016新课标高考语文作文怎么写
2016高考新课标1作文题目2016高考新课标2作文题目全国卷II作文:如何提高语文素养今年全国卷高考的语文作文聚焦如何提高学习语文素养。
作文题大意为:谈如何学习语文,1,课上有效的学习,2,课外大量的阅读,3,社会实践活动。
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这三种学习方式,谈如何提高学习语文素养。
2016高考新课标3作文题目小羽的创业故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
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
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
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
2013高考语文新课标2作文
2013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2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
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新课标下作文有话可说的几点建议
一、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让他们潇洒写一回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辅导――批阅――讲评;学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两周一次训练。
从初中到高中,许多学生常常两课时一篇作文也交不上,学生越写越怕,对作文望而却步,作文充斥着假话、套话、空话和废话。
现有模式的“作文”,量你也“潇洒”不起来。
命题就是教师设下的圈套,你不想钻也得往里钻。
这种作文教学往往使学生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
余秋雨曾说过:“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
”这是因为作文原本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是个性化的精神活动生成的产品,应该是个性化的。
新课标已经为我们建立了划时代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创意地表达”。
让学生坦露自己的独特感受,即使是迷茫的,沉郁的,叛逆的,卑微的有何不可?“文,心学也”。
“心”之博大莫测,有“文之丰富多彩”。
因此,我主张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多写自由作文,于是我发起了“自由状态下写作训练”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才思,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每周写三篇随笔,老师不命题,学生任意写,对学生实行开放型的作文训练。
给学生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写作天地。
因为只有返朴归真,才能走向潇洒。
结果我发现,在无拘无束的写作中,展现了学生的青春气息,展现了胸襟抱负,展现了爱与美。
在这块写作小天地里,有他们与心灵的对话:如在学了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后,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我的烦恼?:“上学的烦恼,骑车风险多,天天骑单车,恐怕命难保。
考试的烦恼,差得不得了,平时不认真,一见分数就晕倒。
生活的烦恼,也是很不少,处处被人管,像个笼里鸟。
值日的烦恼,让人受不了,同学不合作,分数被扣了。
“通知”的烦恼,把人吓死了,正在做作业,突来个通知,像个大炸弹,胆被吓破了。
”这位同学就用打油诗的形式,写出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烦恼,情真意切。
尤其是写学校广播播放通知的烦恼,简直就是全体同学的心声。
在这块写作小天地里,也有他们与自然的对话:学了?黄河颂?这篇文章后,有位学生编了一个三幕剧――?母亲河,流泪了?,黄河的污染与断流,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这位同学用文章对人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活动和黄河目前的严峻局面表示了强烈的关注。
文章的感染力很强,引用了铁一般的事实来证明人的不负责任的做法给黄河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表现了智者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批判错误的气度。
在这块写作这小天地里,还有他们与社会的对话:当新闻播出地沟油、毒牛奶、瘦肉精等的消息后,很多同学在“随笔”里谈了自己的看法,譬如对于“地沟油”,有位同学说:恐怖啊,恐怖啊,这个世道太黑了!“地沟油”无处不在:你说饭我可以不在外面吃,零食也不能杜绝吧,那你吃的薯片儿,也得用油;蛋糕也得用油;饼干也用油,方便面也用油...以一个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谁早晨不在外面买点儿早点呀?没办法,“地沟油”加工产品我们老百姓在生活中是杜绝不了的,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行政管理和法律规范,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还有的谈了地沟油的毒害、打击地沟油不良商家的办法众说纷云,各抒己见。
还有,“校车问题”、“强拆”、“环保”等都成了他们“随笔”的话题。
学生似乎有写不完的题材,有说不完的话题,有的甚至洋洋洒洒写起了“小说”。
这种“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让学生有了自由写作的空间,调动了他们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才思,激起了他们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在一种愉悦、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逐步提高了写作能力。
而发展学生的能力正是素质教育之本。
二、巧用评语激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目前作文评价现状是:一段无关痛痒的评语,一个道不明说不清的分数,至多再有几处红色笔墨留下的批改痕迹,这就是当下典型的作文评价方式。
事实上,评价在教育领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也是如此。
作文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优化写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因此,在作文评改中,我常用激励性的评语,鼓励他们说真话,抒真情,激励他们“标新立异”,“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传统的作文教学,使学生不会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也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
学生一提起笔来就说套话,或者言不由衷,人云亦云。
久而久之,学生就觉得作文无味,写出来的文章老师看了感到乏味。
做人贵在直,作文贵在真。
正直是立身之本,真实乃文章之魂。
人的心灵世界是最广阔的、深邃的,十三四岁的学生,生活中有许多梦想,思维中有许多火花,他开始有独立的意识,对人生充满憧憬,有了自己的构想,只要给他的心灵打开一扇窗,他就会有脱胎换骨的涅磐,就会有飞翔的可能。
在作文批改中,我借助评语,激励学生“以我笔抒我情,以我口说我心,说真话做真行”。
我力求将评语写成沟通式的情感评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借以激发学生
第八届全国新课标作文大赛一等奖作文安徽安庆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8月3日-4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课堂内外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在北京大学进行了总决赛。
有来自全国各地近300所中小学校的65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本次总决赛,最终广州市第二中学陈婕、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的樊文朔、绍兴县鲁迅中学劳怡楠、北京四中李子卓、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卢宇,5名同学获得高中组特等奖;山东省烟台一中徐子涵同学获得初中组特等奖,江苏省泰州巨程教育文化艺术学校窦雨扬同学获得小学组特等奖。
高中组二等奖以上选手获得33所高校自主选拔推荐资格。
北京大学宣传部部长蒋朗朗、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副系主任漆永祥、教授曹文轩,四川省作协主席、巴金文学院院长阿来、课堂内外杂志社常务副社长蒋建华及十余所高校招办代表及部分中学代表出席了颁奖典礼。
总决赛期间,组委会邀请了包括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10余所985高校招办老师亲临现场,为同学们宣讲各自高校的自招政策,解答学生的疑问。
中山大学更是在现场宣布给予大赛10个直接参加面试的名额,掀起高潮。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巴金文学院院长阿来为学生们做了名为《让文学之笔忠于内心的尊严》的讲座,受到热捧。
本次小初组总决赛是以文学夏令营的形式举行,邀请了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著名作家阎连科、儿童文学作家徐鲁、著名童话作家葛冰、西安作家协会主席吴克敬等人为学生们带去了精彩生动的文学课程。
倾听心灵的声音优秀作文新课标 作文有趣的同桌
倾听心灵的声音 常常地喜欢一个人独坐在无言的宁静里。
我喜欢这份无言的感觉。
环境是无言的宁静,气氛是无言的宁静,心情也是无言的宁静。
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心灵在无言的宁静中所发出的声音才是来自心灵最深处也是最真实的声音。
只有在这份无言的宁静中,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倾听来自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喜欢这种孤独时的心音。
“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每一个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 我也总是固执地认为,每一个人都应改有有一份与众不同的性情。
每一份与众不同的性情其实就是一颗颗色彩纷呈音质不同的心灵。
世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为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心灵的力量不可估量。
心灵的容量同样也无可估量。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莫不是都是以不同的面目独走在生活的边缘。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之路,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模式。
我们总是要用自己的心灵来面对我们自己所应该的生活。
我们也只能用我们自己的心灵来孤独地感知生命所赐给我们的只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苦乐和悲欢。
无论生命是多么的苦,无论生命是多么的甜,无论生命是多么的艰辛,无论生命是多么的无味,只要我们愿意用心灵去品尝,只要我们愿意用心灵去触摸,我相信,生命定会在心灵地触摸和品尝中变得五彩缤纷,色泽鲜艳起来。
如果我们怀着一颗生来就是为了感知幸福地心来面对生命,也许我们会对生命失望甚至是绝望;如果我们告诉自己,我生来就是为了接受生命中地苦难和打击,那么属于我们的那颗心灵会在不愿随俗和不愿媚俗地坚强中锤炼得益发清纯,益发坚韧。
我诅咒给生命制造苦难的时代和给那些孱弱生命制造制作苦难的当权者,但我会从心里欣赏和感动生命在苦难的打击和锤炼中所发出的那一朵最耀眼的火花和纷呈那份最刚正的不屈。
狭义的说,我们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孤的。
从在母体孕育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我们这种难以逃脱孤独的命运。
孤独地在亲人期盼的目光中来到这个世界,孤独地在生活的岁月学会成长,孤独地感受着生命中爱恨情愁,独孤地行走在生命的路途上。
每一次行走疲惫后地回首遥望,我们真的难免会发出于心难忍的感叹,活着真实的感觉是不是就是和寂寞做伴,和孤独作战。
我们无法也不能把我们对人生的希望寄托给别人,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能把我们的感情全部都倾注在他人的身上。
年轻狂热的心灵在遇到我们倾心相爱的那个人的时候,那时我们对彼此所做出的那份决绝的承诺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你一人独坐深夜的时候想想是不是有些幼稚,也有些莫名的感动。
“我会全心全意地爱你一辈子,直至海枯石烂。
我会拿你地生命当我的生命一样。
”对这样的爱情誓言,我只是心怀感动,但是我不会相信。
我永远不会对自己所爱的人做出这样的承诺,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依然不会;同样,我也不需要爱我的人为我做出爱的承诺。
真爱无需承诺。
承诺也保证不了我们就会拥有和承诺一样的真爱。
但是,我会对这样的承诺感动。
明知不可能,但是还要说出,这份相信未来执着于未来的心让我莫名的感动。
我感动是因为我觉得在一个和你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能有对自己这份情确属不易,即使他的话实现的几率不是完全可能,但是它依然会打动我的心灵。
因为我们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在这个人情荒芜的时代,我们都渴望来自外界的温暖,来自他人生命的感知,来自生命的拥抱和交会。
于是,我们会爱上一个人,我们会选择作他的爱人,做他的生命的伴侣。
真真地追究起来,生命中又隐着多少我们不愿的无奈和悲哀呀。
爱情的誓言虽然是那么得美好。
但是,但是那却假的。
因为时间很快会为我们证实那只是一句铿锵的话而已。
我们真的能象那份誓言中所说地那样全心全意地爱一个人爱一辈子吗?我们真的会拿一个人的生命象对待我们自己的生命那样吗?不会,真实的来讲真的是不会。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是要留一些爱给自己。
这不是自私,这是我们生命的必须。
如果爱情要是逼着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真性情,要是爱情逼着我们更改自己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取向,我们还会对这分爱情报着欣赏和爱慕的心理吗?我想只要是任何一个有血气的人都不会去选择这份没有自己充分的生命自由和生命尊严的爱情。
所以,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
同样地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我们对待他人地生命能象对待自己地生命那样。
因为我们无法替他人忍受身体地病痛,我们也无法替人遭受来自对方心灵对生命所感受的也许是痛苦,也也许是快乐。
我们只能对对方地心灵付出真诚地理解,付出热切地关心,付出丝丝缕缕地牵挂,付出温柔的爱怜和热切地期盼。
就是这些来自我们心灵深处地关心,牵挂,爱怜,和期盼,才构成了我们为之感动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知道我们对他人不能象对自己那样,会让我们免去了很多怨恨他人的心理。
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在心情失落和孤单的时候,埋怨我们的爱人,亲人,和朋友,甚至他人给予我们的关爱太少。
因为人的天性中,总是无法做到完全地摒弃自私,很多事情地开端,我们...
全国新课标作文大赛组委会隶属于哪个部门
还是国家级;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由《快乐作文》杂志社发起,与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合作,自2000年开始举办。
大赛参赛对象为中国(含港、澳、台)小学、初中学生(含归侨学生);海内外各国、各地区中、小学或中文学校华人、华侨在校学生,年龄一般不超过18岁。
大赛每年都会有一个新的主题,快乐作文,快乐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参赛文章要体现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展现当代学生的精神风貌。
征稿题材及体裁均不限,提倡写短文。
为使同学们能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才华,除文字稿件外,还可写图画与文字相配合的图画作文。
新课标作文大赛网上发表的作品和手写投稿作文一样可以吗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适用于:贵州 甘肃 青海 西藏 黑龙江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新疆 云南 海南 辽宁综合)不要给野生动物喂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
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你”从动物的角度,也就是孩子的角度,写优越的条件是可以利用的,要在此条件下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觅食“,当然可以这么写,但是由于选取的角度具有局限性,使得这个立意不够深刻,虽然你觉得自圆其说了,但是这样的文章很难拿到高分。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2013新课标语文作文题?
材料作文: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许多老工匠不敢尝试,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有时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请根据以上材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