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成语原作“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原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春秋时,有一年冬天,晋国有个梗阳人到官府告状,梗阳大夫魏戊无法判决,便把案子上报给了相国魏献子。这时,诉讼的一方把一些歌女和乐器送给魏献子,魏献子打算收下来。魏戊对阎没和女宽说:“主人以不受贿赂闻名于诸侯,如果收下梗阳人的女乐,就没有比这再大的贿赂了,您二位一定要劝谏”。阎没和女宽答应了。
退朝以后,阎没和女宽等候在庭院里。开饭的时候,魏献子让他们吃饭。等到摆上饭菜,这俩人却连连叹气。饭罢,魏献子请他们坐下,说:“我听我伯父说过:‘吃饭的时候忘记忧愁’,您二位在摆上饭菜的时候三次叹气,这是为什么?”阎没和女宽异口同声地说:“有人把酒赐给我们两个小人,昨天没有吃晚饭,刚见到饭菜时,恐怕不够吃,所以叹气。菜上了一半,我们就责备自己说:‘难道将军(魏献子兼中军元帅)让我们吃饭,饭菜会不够吗?’因此再次叹气。等到饭菜上齐了,愿意把小人的肚子作为君子的内心,刚刚满足就行了。”魏献子听了,觉得阎没和女宽是用这些话来劝自己不要受贿,就辞谢了梗阳人的贿赂。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成语,是从“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演化来的。常用来指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小人:指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度:推测;君子:旧指品行高尚的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写一篇800字议论文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世说新语?雅量》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后世才渐渐演变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度”实乃人之常情,“度”人之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自有人类以来人人都在以己度人,不是一个命题所能局限。
君子小人互相以心度心,这世界愈发七彩纷呈、耐人寻味了。
那君子与小人区分何在?唐代大文豪韩愈一言道破:“小人君子,其心不同。
”其实,人心不同本质上乃道德修养不同,这便是有了高尚与卑下、有德与无德,亦即人格大相径庭的两类人。
处道德峰巅抑或道德谷底谁有谁的心机,这就是难“度”所在。
“小人”人格卑下,用以度“君子”,往往指称人家的高风亮节为作假,甚至蓄意混淆黑白。
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要不得。
那么“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会怎样? 历史上,刘秀大败王莽,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讨好王莽,辱骂甚至是谋划刺杀刘秀的公文。
刘秀不听众臣劝阻,全部付之一炬,他说:“如果追查,必会引起人们的慌乱,甚至成为我们的死敌。
如果宽容他们,则能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队伍。
”好一个“付之一炬”。
将小人的卑下心思全部销毁,将君子高尚的风格淋漓尽显。
难能可贵的“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让敌人化为朋友,让刘秀得以成就帝业,统一全国。
《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其(娄师德)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
’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好一个“唾面自干”。
那小人往君子脸上吐了唾沫,要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要含笑承受,不要擦掉而让它自干。
看来也只有君子才能在受了小人侮辱之后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难能可贵的“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让一场风波得以化解,让社会得以和谐安定。
现在把时间的镜头聚焦到21世纪。
2009年4月2日,在欧洲举行了一场南非世界杯足球预选赛。
比赛双方是德国队与威尔士队,比赛进行的非常激烈。
然而当比赛进行到下半场时,场上出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
德国队队长、中场大将巴拉克在一次防守结束后,抬手指向德国年轻前锋波多尔斯基,原因是他认为这位年轻球员在刚才的防守中不积极。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正在为自己没有进球而郁闷不已的波多尔斯基抬手拨开了巴拉克的手臂,顺手打了这位在德国足坛功勋卓著的名将一耳光。
巴拉克显然没有料到波多尔斯基会如此冲动无礼。
但巴拉克只是捂了一下被打的脸颊,又迅速投入到比赛中。
本场比赛,德国队最终以2︰0完胜威尔士队,为进军南非世界杯迈出了坚实一步。
好一个“波多尔斯基的耳光”。
当巴拉克在遭受耳光羞辱时,以一颗君子之心,一切从大局出发,包容保护了年轻人的过失,赢得了团队的胜利。
难能可贵的“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让矛盾得以土崩瓦解,让团队得以团结强大。
“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君子因睿智而见毫发,因悲悯而循循善诱,因宽容而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一般也不把事情看大,还给予改过机会——宽容归宽容,是非归是非。
个人因“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而成功,邻里因“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而和睦,团队因“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而团结,社会因“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而和谐。
当今时代,更需要“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君子难过小人关作文
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答案: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势利; 君子讲正理,小人说歪理; 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 君子追求和谐,小人存心捣乱; 君子严责自己,小人暗算他人; 君子总在明处,小人常在暗处; 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帮结派; 君子顾全大局,小人只顾已私; 君子顾及脸面,小人不计影响; 君子老实做事,小人弄虚做假; 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鼠肚鸡肠。
君子适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
君子温和如三春暖风,小人阴险如冬日严霜。
君子和小人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主要和人的观念密切相关,特别是道德观念有关,君子应该是具有更多的“利他”的道德观念;小人应该是具有更多的“利己”的道德观念。
“利他”的道德观念,当然会支配君子的思想和行为;同样,“利己”的道德观念,当然也会支配小人的思想和行为。
于是就出现了“君子坦荡荡,小人背戚戚”的局面。
小人喜欢挑起矛盾并且热中于争斗,而君子要搞一点论,而非有争议的两点论。
如何辨别身边的小人与君子?如果你碰到一个人,神秘告诉你谁谁怎么了,那你要高度注意这人,“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古人的箴言一般不会错。
读历史,我常常思索一个问题:既然小人这样为人们所痛恨,为世俗所不容,名声是这样低劣,为什么甘愿做小人的人是这样多呢?后来渐渐明白了,说到底,还是为了“名利”二字。
如何辨别君子与小人?认真看完《论语》,就知道的差不多了。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意思是君子有高明的、超脱的远见,而小人只注重现实的、浅近的实际利益。
孔子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意思是君子不可以从小事上去理解,却可以在大事上承受;小人不可以从大事上承受,只可以从小事上去理解。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惠。
”意思是,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方面,讲究行使仁义之道;小人则不是这样,往往认为有钱就是好的,想念的都是财富、利益。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正义与德行,小人则利欲熏心,一味钻营取利而已。
孔子还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意思是君子度量宽宏,心胸开阔,光明爽朗,神色舒泰而不骄傲;小人度量狭窄,挟怨抱恨,得志时往往骄傲自大、盛气凌人,难以作到心境泰然。
他还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自立自强,靠自己发奋努力成功;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总是设法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索求好处……。
《论语》中,类似这样的辨别君子与小人的言论很多,大都能发人深醒,足可作为个人修养和处世观人的龟鉴。
在对待这“名利”两个字的问题上,君子和小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
君子并非不看重名利,而是“见利思义”。
他反对的只是小人那样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以及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去谋取私利等对待利益的态度。
在孔子看来,“名利”二字中,君子更看重“名”,而小人则更偏重“利”。
所以古人认为,判别君子与小人,只要从“利”、“义”的选择上就可以见出。
一个人不以小人的行径为耻辱,是很可怕的,他会继续他小人的行径而问心无愧;一个人如果还知道小人的行为是耻辱的,还想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君子,则他还是有救的。
人的内心同时住进了天使和魔鬼,天使和魔鬼时刻在做斗争。
一个人战胜了自己的心魔,则表现出来的行为多半是一个君子,反之则成为一个小人。
“近君子,远小人“是中华先哲的谆谆教诲。
中华先哲教诲了千百年,君子与小人并存了千百年。
; 俗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小人看上去似乎活得很精神,其实活得很劳累;;君子看上去可能过得很平常,但是过得很安祥。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并不在于他们的地位和身份,而在于他们的灵魂。
小人的德行不会因位居高官而变得尊贵;君子的风骨不会因身陷囹圄而变得卑微。
遇到利害得失就会露出小人的嘴脸;面对大是大非方能显出君子的风范。
; 小人整天算计自己构想的天敌;君子时常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
小人得志便猖狂;君子落泊亦坦荡。
小人常将别人的满足视为自己的痛苦;;君子则把别人的欢乐当做自己的幸福。
为蝇头小利,小人便与朋友反目成仇;为民族大义,君子会和冤家化敌为友。
小人把朋友当做自己进阶的天梯;君子把朋友视为自己生命的知己。
小人最拿手的好戏,是在领导面前对别人拨弄是非、造谣中伤;君子最常取的态度,是在生活当中对小人嗤之以鼻、避而远之;君子对小人的挑衅看成小丑跳梁;小人把君子的忍让当做软弱可欺。
小人最得意的是讨到主子的欢心;君子最厌恶的是见到小人的嘴脸。
一日没有是非,小人可能感到百般无聊;一世不见小人,君子才会觉得三生有幸。
谗言是小人惯用的伎俩;宽容乃君子特有的风范。
阿臾总归是小人的专利;刚正永远为君子的高风。
小人每每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君子常常成人之美、雪中送炭。
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答案: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势利; 君子讲正理,小人说歪理; 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 君子追求和谐,小人存心捣乱; 君子严责自己,小人暗算他人; ...
亲贤臣远小人作文600
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当道争利,导致群雄并起,三国鼎立。
亲小人亡国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这样的故事往往发生在一个朝代的末期。
唐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这样的贤士诤臣辅佐下开创的。
也算是亲贤人而兴国的典型了。
这样的故事往往发生在一个朝代的开创时期,也不乏一朝一代个别中兴之主。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意思是说: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西汉刘邦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东汉刘秀时期公元25-220年)倾覆衰败的主要原因。
亮感慨地说:先帝(刘备)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没有不对桓(刘志)、灵(刘宏)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疾首的。
贤臣与小人都是相对的,可以互为转换。
不同的时期和阶级立场,在正义的这方就是对的,反之就是敌人。
**曾说过,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坚决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们就坚决拥护,恰恰说明了“对于错”的互为转换过程。
亲贤臣,远小人,好说不好做,尤其是在一定的和平时期。
贤臣,高风亮节、大智若愚,公心大于私心,事业胜于一切;小人,唯利是图、两面三刀,私心大于公心,处处为己盘算。
战争年代,拿枪舞棒,真枪实战;和平年代,明争暗斗,真假难辨。
战时造英雄,时事出人才。
这就是说,在战争年代勇者英雄懦者虏,有本事在战场上一比高低,刀枪剑影不怕牺牲、不畏艰难。
和平时期,你好我好他也好,不出大乱子谁都不想说谁,有问题了互相推诿减轻罪责。
干的干看的看,看家给干家提意见。
不是有这样的顺口溜吗:做做想想得个奖状,做做玩玩得个模范,只玩不想得个先进奖,想想玩玩得个团圆,这就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体制下大锅饭的弊病。
社会的改革是彻底地改革了人民,而不是政治。
体制变换了,身份更改了,工厂破产了,人们打工了。
局级以上的单位换汤不换药,折科并室成立新机构,工资照拿福利照发,可怜的就是基层人员了。
在这些局级以上的工作人员中,出工不出力,上班一张报纸一杯茶,窃窃私语说坏话:张科长不行李局长无能,王主任自私吴老总偷情,每天就是一些不着边际的废话。
可有一位大刀阔斧的好局长了,他们就到处收集材料,先写他的匿名信,再整合资源上告,不把这位局长整垮绝不罢手,这就是小人的表现。
俗话说明枪好防暗箭难挡。
小人在阴暗里,贤臣在市面上。
小人说小话儿是背着人的,贤臣坦荡敢于正言,直抒胸臆。
小人就像狙击手,常拿瞄准镜对准你;贤臣赤手空拳,不甚防备。
小人之所以要这样做,究其原因还是无能,贤臣胆大,仗着本领敢于直言,似初生牛犊不畏虎。
贤臣很多,小人不少,贤臣做大事为民,小人说坏话为己。
贤臣和小人,本来是水火不容的事情,可是有些上级就是喜欢偏听偏信,不深入实际、不调查取证。
这就给小人有了可乘之机,有了用武之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性格造就了贤臣的忠诚坦荡,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直爽、敢言。
一般的小人都有殷勤的一面,给人以和亲、和蔼的表现,遇事藏而不露,心里琢磨人,多是担当不了大任的人。
小人心理不平衡,就像小报记者,不发一些绯闻就没有文章可写一样。
贤臣与小人,就是猫捉老鼠的游戏,没有小人就没有贤臣可言。
贤臣们有时也会怕小人的,工作失误了,小人会小题大作;工作突出了,小人就会轻描淡写。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贤臣从心底里看不起小人,小人从心底里想整垮贤臣。
贤臣是正方,小人是反方,最终占不了上方。
少当小人,褒扬贤臣!每个社会都不会容忍小人的,小人的尾巴早晚都会暴露出来的。
我是个小人作文
“我是个小人”小人?或许是心情的缘故,我突然变得敏感,对于那两个字眼,突觉它们像两把尖尖的刺刀刺向我的心,一阵抽搐过后,我抚摩那道血红的伤口,沉思着。
我是小人吗?问自己,或许吧。
但小人具体该怎样下定义,不清楚。
只是觉得假如有人再度这样说我,我会跟他吵。
我变了。
真的变了,变得会猜疑,会在意,会把自己死死地武装起来。
这,是好?是坏?同桌说:“你最好改变你的情绪化和说话的态度。
”“凭什么要我改变而不是你们改变。
”你这人真是的……眼看一场口舌之争一触即发,我不想再为些无谓的事伤脑筋,只好应和着,回过神做我自己的事。
什么时候,我变得蛮不讲理?没有人能够告诉我。
我开始洞察身边的每一丝痕迹,我已讲不清身边还有几个可以算是朋友,也许他们正在某个角落默默地关心着我,又也许他们每个人都藏着一根刺,准备随时将我刺得遍体鳞伤。
无形之中,我失去了许多,快乐,真诚,信任,还有-----友情。
当再次回首往事时,我只能低着头说:”我是个小人。
”
我想写一篇主题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文章,标题该怎么取
突然起了一股强大的风,把我吹了起来。
我什么也看不见,只觉得在旋转,旋转……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不在家里了。
我往下一看,脚下有几个两寸高的小人正不怀好意地盯着我。
我觉得奇怪,便蹲下来仔细地瞧瞧他们。
只见他们都穿着金色的衣服,银色的短裤,衣服上还印着红色的字。
可惜我看不清楚,只好捧起其中的一个小小人仔细地看着。
这时,我看见其他几个小人风也似的逃跑了。
我凑到那个小人的衣服前看了看,原来上面印着:小人国居民。
我一时呆了,“难道我真的来到了小人国?”我正想着,突然有很多小人跑了过来,我定睛一看,他们每人手里还拿着一枚图钉呢!(莫非这就是他们的箭?)一看这场面,就知道他们肯定是把我当敌人了!我想了想,从兜里掏出几颗糖,剥开糖纸,放在他们的面前。
其中一个小人好奇地靠近一颗糖,用舌头舔了舔,然后对他的同伴们叽里咕噜说了一阵后,用手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我顺着他的方向一看,前面什么都没有。
但我还是按耐不住好奇心,朝那个方向走去。
走着走着,周围发生了变化……小人国的两边栽着三寸高的树,簇拥着一栋栋一米高的大楼。
而且,小人国还很安静,一点噪音都没有!(应该是小人国的声音太小了,我这个“巨人”听不到吧。
慢慢地,我来到了小人国国王的宫殿。
小人国国王要请我喝杯可乐,我示意要十杯。
很快,他的表情就由微笑变成了惊讶。
不过,他还是吩咐仆人。
,给我拿来了十杯可乐。
而当我一口把可乐喝光时,国王的表情又由惊讶变成了目瞪口呆。
在小人国呆了一段时间后,我想回家了。
国王知道后,送给我了很多东西。
这时,我又觉得天昏地暗、地在旋转,旋转,弄得我睁不开眼睛。
唉,我好想再去一次小人国啊。
五年级:高佳欣
想问一段三国舌战群儒里面的文章“儒有小人君子之别。
君子之儒,忠...
术士有小人和君子的分别。
术士中的君子,忠于君主热爱国家,坚守正义厌恶邪恶,务必使恩泽遍及当世,名声流传千古。
说到术士中的小人,只专注于写写文章,研究画画,青春年华致力于诗词歌赋,一生埋首于钻研经书,写下的虽然很多,其实胸无大志。
况且像杨雄以文章闻名于世,却委屈自己侍奉粗人,免不了要自杀,这就是术士中的小人,即使一天说了许多话,又有哪一句可以听取呢!
水浒传人物作文
宋江形象分析 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
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
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 宋江的绰号 《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
宋江却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
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水浒传》第18回: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
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
……自在郓城县做押司。
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
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
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
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
……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
呼保义 第四个绰号就是“呼保义”。
呼保义这个词,一直到今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清楚。
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候武官的一个称呼,叫保义郎。
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
大体上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
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
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
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
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
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
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
这是我们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对宋江的第二个角度的理解: 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
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
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
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
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
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
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
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林冲 林冲形象分析 《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
《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
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
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
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
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
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
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
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
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
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
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
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
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
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
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
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
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
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
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
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
就是说陆谦是林冲...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2、何为君子之朋,何为小人之朋,两者的...
朋党论 开放分类:文学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正文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喂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译文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大治.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党,君子则有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为一朋党.舜辅佐尧,废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进用八元八恺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得以大治.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之上,彼此递相称美,互相推举谦让,共二十二人为一朋党,舜一一任用他们,天下也得以大治.《尚书》上说:“纣有臣亿万,便有亿万条心;周有臣三千,却只是一条心.”纣的时候,亿万人心各不相同,可说是不成其为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却因此而振兴.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党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黄巾军起来,汉室大乱,这才悔悟,把党人都予释放,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又逐渐兴起朋党的说法,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杀了,有的还被投到黄河里,说是“这些人自称清流,可以投他们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然而唐朝也即随之灭亡了.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让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朋党的,莫过于纣;能禁止、断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莫过于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莫过于唐昭宗时代.然而都因此致乱而使他们亡国.而彼此称道赞美、推举谦让而自信不疑的,莫过于舜的二十二臣,舜也并不怀疑他们且都予以任用.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讥讽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聪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呵.周武王时代,推举他的国里臣子三千人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从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莫过于周,可是周却因此而振兴,那是好人即使很多他们也总觉得不够的缘故呵.唉,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很可以引为鉴戒呢!
劝学的作文
古今贤文(志向篇) 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
鸟要紧的是翅膀,人要紧的是理想。
胸无理想,枉活一世。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虎瘦友心在,人穷志不穷。
立下凌云志,敢去摘星星。
有志周行天下,无志寸步难行。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儿立志在少年。
般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艰险。
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闯不过的险滩。
见异思迁,土堆难翻;专心致志,高峰能攀。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实践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知识是实现理想的翅膀。
不学杨柳随风摆,要学青松立山冈。
古今贤文(真理篇)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联系实际,有的放矢。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欲知山事事,须问打柴人。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伟大出于平凡,理论来自实践。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满招损,谦受益。
自满的人学一当十,虚心的人学十当一。
孔小不补,孔大受苦。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闻过则喜,知过必改。
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古今贤文(合作篇) 人心齐,泰山移。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水涨船高,柴多火旺。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知已知彼,将心比心。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
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
古今贤文(劝学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坚持不懈,久炼成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身怕不动,及怕不用。
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话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