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道”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思想特有的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秦汉以后被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所广泛使用。
按“治道”是一个复合词,由“治”与“道”两个单音词组成。“治”,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仅记其一个音义,“直之切”,音“迟”,水名。据《辞源》,“治”的另一个音义为“直吏切”,音“质”,作动词用,有“疏理”、“打理”、“办理”、“整理”、“处理”、“管理”的意义。至于为何这些意义要选中“治”这个字来表达,是否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待考。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这里,就是在上述意义上使用“治”字的。类此,还有“治兵”、“治产”、“治学”等用法。由动词而转为名词和形容词,“治”与“乱”相对,指的是国家治理得当、政治清明有序的状态,如《易传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具有方法、技艺、规律、事理、学说、道德等多种含义,笼而统之,可用“道理”一词加以概括。把“治”与“道”结合起来,组成“治道”一词,首见于《墨子·兼爱中》:“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这里的“治道”即为“治理天下之道”,与后世使用者意思相仿。
《管子·治国》篇曾经提出“治国之道”的概念,主张“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而自觉地把“治国”与“道”结合起来,进而明确使用“治道”概念来表述“治国之道”的,在先秦诸子中,当推荀子。《荀子·王霸》篇中说:“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在荀子看来,国家是天下最有力的工具,统治者只有用“道”即正确的治国原则去掌握政权和治理国政,才能实现最大的安定。简言之,治国必有道,这一“治国之道”,简称“治道”。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荀子在《正论》篇中明确使用了作为“治国之道”的“治道”概念。他批驳“世俗之为说者曰:太古薄背,棺厚三寸,衣衾三领,葬田不妨田,故不掘也;乱今厚葬饰棺,故抇也”,认为“是不及知治道,而不察于抇不抇者之所言也。”“抇”指盗墓,当时在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说法,认为古代没有人盗墓是因为普遍实行薄葬,而后世盗墓风猖獗是由于人们的厚葬而引起的。荀子认为这是不懂得“治国之道”的说法。古代圣王抚育人民,百姓安居乐业,风俗淳美,人们羞于去做鸡鸣狗盗之事,更不会去盗墓在死人身上发财。所以百姓是否盗墓,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统治者的治国之道是否得当。为此,荀子引用孔子的话加以说明:“天下有道,盗其先变乎?”——这里的“道”,应该就是“治国之道”,即“治道”。
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在其论著中,多次使用了“治道”的概念。如《八经》篇有:“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诡使》篇有:“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如此等等。
秦汉以后,“治道”概念得到广泛的使用,政治家以之作为自己治国理念、方针、原则、措施、手段的总称,思想家则以之作为自己思考社会、探索人生、认识世界的逻辑起点和思想中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登泰山刻石颂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自下修饰。……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1] 汉初曹参在齐国做丞相时“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2] 唐太宗李世民宣称:“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3] 北宋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就是因为宋神宗认定其“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得名。
“治”与“道”的紧密结合,在宋代“道学”(“理学”)中达到顶点。今人余英时先生批评现代学界“把宋代道学从儒学中抽离,又把治道从道学中抽离”的偏颇,指出:“我们必须在概念上作根本的调整,然后才能确切把握住‘推明治道’在宋代所谓‘道学’或‘理学’的中心意义。”[4]
这里所引的“推明治道”四字,出自朱熹对宋初“道学三先生”(胡瑗、石介、孙复)的评价,体现了“治道”是道学的中心关怀。北宋儒者王开祖,以“述尧、舜之道,论文、武之治”为宗旨,倡鸣“道学”二字,张载批评“以道学、政事为二事”的现象,程颐则提出“以道学辅人主”的主张,他们都强调“道”与“治”的合一。
“内圣”和“外王”相贯通,“道”与“治道”相交融,这一点在当事人即当时的道学家共同体中固然是不辩自明的共识,而流风所及,后来的统治者对此也是全盘接受的。如程颐提出:“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5] 朱熹也认为:“治道必本于正心,修身,实见得恁地,然后从这里做出。”[6] 对此,历代统治者非但不反感,反而称赞有加。如宋理宗就说过:“朕每观朱熹《论语》、《中庸》、《大学》、《孟子》注解,发挥圣贤之蕴,羽翼斯文,有补治道”。[7] “道”与“治道”的
互蕴,学者与统治者的互动,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由此,“治道”成为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儒士讨论的交集点。宋代大儒吕祖谦上书宋孝宗:“夫治道体统,上下内外不相侵夺而后安。……愿陛下虚心以求天下之士,执要以总万事之机。勿以图任或误而谓人多可疑,勿以聪明独高而谓智足遍察,勿详于小而忘远大之计,勿忽于近而忘壅蔽之萌”;而孝宗批旨云:“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8] 元世祖忽必烈在未登基之前就“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而儒生姚枢“乃为书数千言,首陈二帝三王之道,以治国平天下之大经,汇为八目,曰: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次及救时之弊,为条三十”。[9] 明太祖朱元璋一上台就下诏宣告:“天下甫定,朕愿与诸儒讲明治道。有能辅朕济民者,有司礼遣”;而儒生范祖干“持《大学》以进,太祖问治道何先,对曰:‘不出是书。’太祖令剖陈其义,祖干谓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以至治国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 [10] 如此看来,“治道”确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家与思想家共同关注的中心话题。
关于“格物致知”的作文怎么写?
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段话,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
这一程序性行为纲领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
由此可见格物致知在儒家学说中的确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广泛,这一段话,在孔子时代大概并不难解,孔氏本人未做解释,孔门弟子对格物致知含义亦未阐发,这导致后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义时出现很多歧义,每个人都想依据自己的哲学倾向对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释,这就使得在此问题上,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局面。
由此,我们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产生《礼记·大学》的时代,参考儒家其他经典,尤其是孔子的认识论思想,综合加以考察。
据后人的研究,《礼记·大学》主要表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之意,而孔子在当时即以博物著称,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自然与其治学方式有关。
在另一儒家经典《中庸》中,孔子的孙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张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叫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孔子之所以博学,其治学方式不能有异于此。
由此,《中庸》的强调可以看做是对格物致知学说的注解。
即通过广泛学习,细致研究某事某物,并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去实践体会,就可以获得真知。
所以,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来获取正确认识,这可以认为是其本来的含义。
这一理解与古文献并不相悖。
古代“格”字用法很广,其中有训为“量度”的。
《文选》载鲍照《芜城赋》:“格高五岳”。
李善注引《苍颉篇》:“格,量度也”。
也有训为“正”或“检”的,《尚书·周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
孔氏传曰:“弹正过误,检其非妄之心”。
这些用法均可转义为“考究”、“考察”或“检验”。
由此,《辞海》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谓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
这一解释不为离谱。
汉儒郑玄注解说:“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
“格,来也;物,犹事也。
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
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这一注解有两点不可取:其一,它缩小了“知”的范围,认为“知”仅限于“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而在《大学》中,没有这样的限制;其二,它颠倒了“格物”与“致知”的因果关系,认为“格物”是由“致知”所致。
无独有偶,这样的观点也得到后人响应,例如宋代杨时即曾强调说:“致知必先于格物”。
宋代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朝代。
一代名儒司马光,曾专门作《致知在格物论》,畅述己意。
他首先指出:“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
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
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
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解释格物致知说:“《大学》曰:‘致知在格物。
’格,犹扞也,御也。
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
他批评郑玄说:“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司马光强调要抵御物质生活的引诱,认为这样可以保持一个人的高风亮节,不为物欲遮蔽自己的聪明才智。
此说当然有其不可磨灭之处,但亦未必合乎古人原意。
他与郑玄一样,在此问题上都“师心自用”了。
“格物致知”到了宋代,被朱熹提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
朱熹认为,《大学》一书缺了对格物致知进行解释的一章,他补上了这一章。
朱熹增补的内容是:要获得知识,必须考察事物,以求认识事物的理。
任何事物都有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知识。
求学者应该把心中已知的理作为基础,进一步努力,以求达到认识的顶点。
经过长期努力,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好像突然之间明白了一切,这就是认识的顶点。
朱熹所说的事物,包括自然界的事物,但主要是社会事物,包括读书和待人接物。
比如考察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忠诚于君主等等。
陆九渊和王守仁认为,心既然是理的凝聚,心也就是理,因此,要认识理,不必去考察外界事物。
王守仁甚至认为,我心中固有良知,把这良知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
在格物致知学说上对后人影响较大的是宋明理学,其中主要可分为两派,程(颢、颐)朱(熹)一派和陆(九渊)王(阳明)一派。
程朱等人释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
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程氏粹言》卷一)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大学章句·补传》)这里的“即物穷理”,是要求人们运用已知的知识,深思客观事物,达到自己内心的豁然领悟。
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内...
作文材料
宋濂的读书经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
明代重臣,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一代礼乐,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
他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
在其《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叙述了自己苦读的经历:他细时就爱读书,可是家贫买不起书。
就经常到有藏书人家借书,一借到书,就日以继夜地赶抄,即使在数九寒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僵,也不亭笔。
他借书守信,按期归还,有书的有家才肯不断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时,遇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时,他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名师指教。
逢严冬季节,他忍饥挨饿,顶风冒雪,穿过巨谷,爬上大山,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
宋濂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杰出成就。
蔡元培六十年读书如一日 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中国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越先驱。
编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
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
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
”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彭德怀书不离身 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彭德怀,因在1959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上,上书批评1958年以来的**错误,坚持正确意见而遭批判和免职。
他被罢官后从中南海搬出来,在清理东西时,把元帅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统统上交。
他说“凡是当老百姓用不着的东西,我都不要。
但是书,一本也不能丢。
”把收藏的二十多箱书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
1965年,他到西南三线工作时,又把这二十多箱书带在身边。
十年浩劫中,彭德怀身遭厄运,横遭迫害,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
他对警卫参谋说:“我别的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书。
”他工作之余就沉浸书海,桌上、床上、柜子上到处是书。
他读书十分认真,他读过的书加满了批注。
曹禺在澡盆里读书 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23岁时就写出了《雷雨》,震撼了当时戏剧界。
后又写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响的作品。
此外还有剧作《蜕变》、《北京人》、《家》、《王昭君》以及同别人合写的《胆剑篇》。
他所以有如此辉煌成就,绝非偶然,这与他勤学苦读是分不开的。
有这样一件趣闻: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澡盆热水,催正在读书的曹禺洗澡。
他进内室以后,很长时间不见人出来,家人在内室外听听,房内不时传出水呼声。
又过了好久,仍不见人出来。
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门过去一看,嗨!原来曹禺坐在盆里,正读书入迷呢。
他一手握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看着,另一只手拿着毛巾下意识地拍打着水面。
他根本没洗,可水早冰凉了。
爱迪生以书为枕 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二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
这也与他勤非读书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
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 富兰克林和书 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上星期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重要贡献,发明避雷针。
著有《自传》。
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
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
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
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驱,已饿得走不动了。
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
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
“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
”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
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
他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扑在书的高尔基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
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
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
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
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
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
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
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
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
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
知行合一,重在行动的作文
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
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
别告诉自己,我做不到。
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
.....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别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们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
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时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
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
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
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
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在学习中成长 作文
成长的烦恼1 不知从何时起,成长的烦恼组合了起来,对于有着许多牢骚要发泄的我来说,这个题目好亲切。
辛弃疾曾经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或许是他老人家的少年时代无忧无虑,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把越来越多的烦恼,统统留给了我们。
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有很多的烦恼围绕着我。
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大多不愿与家长谈论,因为只要一谈,他们就要长篇大论,不准我插一句话,而且我的耳朵也受不了那么多话的进出,所以我不愿让耳朵受罪,就不想与家长说啰!然而,我就把一切想说的话,每天都写在一个本子上,也就是日记。
写完后,让自己欣赏,自己来解决自己的事情。
开始进行的很好,可是渐渐的,我觉得家长们看我的眼神很不自然,似乎我有一些事情瞒着他们。
(的确有些是不想让他们清楚) 那天,我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后,按照常规,去拿日记本,忽然,我发现日记本被移动过,我顿时火冒三丈,一想便知道一定是他们。
我走出卧室,大声问他们是不是看过我的日记?他们反而正大光明的说,了解我的全部,是他们的义务。
我受不了了,我只是想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你们为什么这样自私的夺走它,就是想要了解我吗?我回到房间里,觉得自己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唉!为什么家长在我们长大后总想了解我们,不想让我们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唉!太残酷了!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七色阳光,但即使是在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出现短暂的阴云。
成长中的少年,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
这些烦恼来自生活,来自学习,来自与同学的交往……但是,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
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清理烦恼,消除烦恼,带着多彩的梦走向成熟。
成长的烦恼 2 成长,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
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也会遇到汹涌澎湃的海浪。
但我的成长之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经历着各种风波。
对我而言,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现在,因为我长大了,正在变成大人,所以在家长眼中,我已不再是小孩了,已变得有意识,有胆量,有知识了。
有时,他们东一句“你已经长大了!”西一句“你不再是小孩了!” 听得我头都疼了。
现在的我无论做什么事,自己都要先认好“罗盘针”,都必须要有原则在身,不能马虎完成,也不能粗心对待,如果稍有差池,随时都会招来暴风雪。
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生活是多么轻松,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身边根本就没什么烦恼。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前方的海浪也更大了,海面也更波折了,我成为一个小学生了,往日那个我已经荡然无存了。
我个子高了,上学时间长了,回家作业增了,学习科目多了,我的双肩背起了更重的书包,心中的压力也不断加重。
如果是小时候,我无论做错什么事,没有人会来责怪我,再加上还有父母为我当“向导”。
可现在的我,长大了,懂事了,要适应独立了,凡是做事都要小心翼翼,三思而后行。
这与小时候那悠闲自在的日子相比也渐渐地拉开了距离。
小时候,身为小孩子的我,虽然生活地会自在些,可是我却处处受着长辈与他人的约束,走路时,有父母掺着;摔倒了,有父母扶着。
但是我知道,在自己长大了后,我就变成大人了,与小时候不同了。
就好比现在的我一样,正在渐渐地成长着,我对凡事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成功?我的成长之舟,行驶得虽然不稳,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澎湃,但也正是各种各样的惊涛骇浪,才让我学习到了不少,锻炼到了不少。
通过我这成长的旅途,我才真正了解到成长有一定的烦恼,但是有更多的快乐。
成长的烦恼3 学习是快乐的吗?是劳累的吗?是的,当你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时,当你觉得学习内容很容易时,学习自然是快乐的。
可当你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当作业中杀出了个”程咬金”,窜出了几只”拦路虎”时,不可否认,学习是劳累的。
那么,学习到底是快乐的,还是劳累的呢?这就是我的烦恼,一个在我心中蕴藏了许久的烦恼。
有时,我觉得学习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
刚进初中学习的内容还比较EASY,只要细心一点,三两下不费吹灰之力就OK了,而且质量也比较高。
做作业快了,自然课余时间也就多了。
那时,我们像从笼中逃出的小鸟,摆脱了栅栏的束缚,在广阔无银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随心所欲,那感觉真好。
学习有时也是劳累的:分析题目,做多种试卷-—-—搞得我头昏眼花,全身发烫,我有时想: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到底有什么好处?那时,虽然知道自己特傻,但我真得很累,好想往床上一躺,睡上个十天八夜的。
要说到“玩”,那是相隔十万八千里的,那简直就是骆驼进鸡窝一没门。
但是,正义终归会战胜邪恶。
我脑海中的胡言乱语立马会抛到九霄云外,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时,一天的课都极其轻松:什么美术啊!体育啊!音乐啊!都是我的最爱。
那时,学习是快乐的。
有时,一天的课不是语文就是数学、生物,即使我那天的心情再好,被这一群“麻烦鬼”一搅和,就完全换了一个人:脸涨得通红,眉头紧皱着,嘴巴微微撅起,手也不停地抓着头发,看上去面无表情、毫无精神,笑的时候也只是皮...
一篇。
关于人物传记的作文
一个人成功的发展都离不开老师的导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也就是说,凡是能够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意义的“老师”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授业”,我们想要获得更多的“传道、解惑”,那要看自己的机缘如何了。
“名师出高徒”,作为“百姓”圈子中的我们,一辈子很难遇到名师,即便有此机缘,名师能够给我们“传道、解惑”多少,主动权很少在我们这一边。
而我们所读历史人物传记的主人公,对我们的教导却是坦率和真诚的。
凡是能够让后世为其立传者,其人在当时一定是个响当当的名人。
且不言其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单就生命个体而言,这个人肯定是将上天赐予自己的生命在其所处的社会条件中发挥到了极致,不枉其一生,这正是我们芸芸众生苦苦追寻的。
这个人既然已经逝去,他便主宰不了后人对他怎样评说,他生前所留下的一切痕迹,都会成为为其立传所要取舍的素材,任人评说。
他把自己的光辉与阴暗尽向世人展现出来,我们在读他的传记时,是借鉴还是学习吸收,都在我们读者自己。
因为我们选择了他的传记,他就不自觉地成为了我们的老师,这位“名师”不是很真诚吗?这便是我所认为的读历史人物传记的意义。
谁敢转发我的,我就杀了他
以 知行合一为题800字作文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
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编辑本段]【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
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
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
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
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
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知行合一”理论的布道者与实践者-张凯瑞.PTT职业培训师。
优秀培训师,杰出咨询师,曾获珠三角十大人力资源风云人物,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等称号。
广东私营企业协会特聘讲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讲师、美国国际秘书协会会员。
职业经历: 先后于著名咨询公司、涉外五星级宾馆、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担任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培训总监,运营副总等职务。
张老师以“诚信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为服务理念,注重与客户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的咨询和培训模式,有效化解咨询和培训风险,让咨询顾问与企业真正实现“伙伴”关系! 曾服务客户: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广州地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广厦控股、中粮集团、南京地铁、中捷集团、开元集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广州);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保险、上海永新股份、、建国宾馆(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远电子、锦旭电子、奥美佳数码、美维电路板、金百泽电路、达进(集团)、富士智能系统、白云宾馆、汉威泰电器、金凯悦大酒店、深圳金晖嘉柏大酒店、联通黄页、丽城物业、正大环保科技、诺舟企管、伟国电子、嘉辰贸易、声南贸易、德州仪器(中国)、锐丰音响 纳伟仕音响 雅乐音响、立邦涂料(中国)、朗讯科技、贵科技;胜大灯饰;亚旭塑胶工业;德豪润达电气;先技精工;爱美达集团;群光集团等。
【人物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
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
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以诸葛...
作文!!!!!!!!
字数不少了,找的很辛苦的,望理解!1、上山 五.一那天,我与同学门约好在少年宫门前会合。
集体到北山游玩。
同学都到齐后我们迈着大步,兴高采烈的走在去北山的小路。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走向丛林。
可是有了将近半个小时还么找到一个好的地方安顿下来,领我们走的王**(学习较差)还一个劲地边跑边喊:“前面有好地方,快到了。
你们给我快点儿。
”真是的,本来想找个空地歇息一会儿,便开始吃野餐。
可她们到好,把我们领到凉亭里去了。
我一生气,就带着和我较好的4位同学找了一个特好的地方,铺上报纸,挂上吊床,拿出零嘴。
躺在报纸.吊床上,吃起来。
把主食留在后头。
吃完零嘴,我们躺在报纸上,拿出手机,放着音乐,闭上眼,吸收着大自然里的空气,简直舒服极了。
再想其他的那几个同学,她们一定还在丛林里穿梭,本来有近道,非得走远道;本来有好道,又偏偏要走坏道。
想到这里我有点担心,于是睁开眼睛,看者蓝蓝的天空,想着:她们会不会迷路?再想想,谁叫她们不听我们的话,偏要往里深里走。
我才不管呢!看看表,已经快十点了,大家早上都没吃饭,所以就提前把东西摆上,面包.玉米肠.鸡架.鸡爪子......好多的美味,还没等东西都拿上来,我们就像是饿了几天几夜的狼,用手抓起鸡架,狼吞虎咽地啃起来。
饭后每个人的嘴都油油的,收拾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就在这个时候,我们有遇到了困难。
吊床拿不下来了,这扣本来就紧,再加上松树上的松油把扣子全都粘上了,这下怎么办?为了防止在解扣的时候把松油弄到手上,于是我就手套垃圾袋,使出吃奶的劲也没解开,大家一个个都慌了。
车**一气之下,问道:“有没有小刀片?”我们恍然大悟,可是上哪弄刀片啊?为了拿到刀片我和臧**下山求助,借到刀片。
一拉一拽全都截断了,太好了!但所有人都高兴不起来,因为大家都累的不行了。
回家之后,想想今天的收获也不少,有欢乐的笑声;有慌张的气氛;还有劳累的汗水。
虽然很累但给我们的依然是欢乐!2、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挫折、困难和艰辛可以磨练意志,使人迅速成长。
我年龄虽小,却也同样经历过一些磨难。
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在三年级学校运动会上的长跑。
也许是遗传,也许是因为我长期坚持锻炼,我的长跑成绩特别优异,接近成人水平。
而三年级那次长跑,却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
同学们提醒我快要轮到长跑了。
我笑道:“瞧你们紧张的样儿。
”我伸右手把垂到眉梢的几缕头发拢向耳后,“这么说吧:我就算是倒退着跑,也稳拿第一!”这时,郭老师过来了:“马上就到长跑了。
快去做准备活动。
”“还早呢,”看到郭老师一脸的关切,我随即改口,“好,我这就去做。
”然后我离开大伙,转到下面,却又溜到一个角落,继续观看其它比赛--并没有做准备活动。
“啪”枪声响了。
我如离弦之箭弹射出去,一下子就把其他选手拉开了两个身位。
随即,我甩开大步,腾腾腾如秋风扫落叶绕场飞奔。
其他选手被我拉开的距离越来越大。
操场里响起了“加油”的声音。
这欢呼,想必就是给我的吧。
终点线就在前面了。
小菜一碟;改天我要参加成人的长跑比赛,那才够劲。
想到这里,我得意地扭头往我们班所在的看台望了一眼.“噗!”“哎哟!”我摔倒了。
一股尖锐的刺痛立即从左脚脚腕传向大脑,并迅速蔓延全身。
我不行了!我的脑海被疼痛挤占了,腾不出一丝空隙去思考。
整个操场也突然变得异常的安静,似乎全校师生都被这突然的变故惊呆了。
“站起来,接着跑!”这是郭老师的声音。
一年级开始,爸爸辅导我的语文,未见成效。
一年之后,爸爸放弃了,而郭老师却没有放弃。
郭老师耐心细致,与我交朋友,如春雨润物,慢慢地培养出我对语文的兴趣,这才有我后来优秀的语文成绩。
郭老师,是良师,是益友,是我生命中顶顶重要的人。
“站起来,接着跑!”郭老师再喊了一声。
刚才郭老师叫我做准备活动,我没做;快到终点,还要分心;这才导致了摔跤。
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要听郭老师的话了。
我努力着,想要站起来。
但没有办法,人没有站直,又要摔倒。
这时,我看清了跑道终点的方向,就朝着那个方向倒下去。
然后我挣扎着,又爬一半,再摔。
好在最初距离终点已经不远,几次之后,我终于摔倒在终点线上。
整个操场顿时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
同学们说我赢得了比赛。
郭老师说我战胜了自我。
我自己却认为,我得到了“不听关心自己的长辈的话”的深刻教训。
在我决定要站起来接着跑的那一刻,我长大了。
3、不速之客“铃铃铃……”上课铃响了。
同学们陆续回到课室。
课室里逐渐安静起来了!Mr.Lee说着琅琅上口的“鸡肠”,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听着Mr.Lee讲课。
一切都那么平静。
后面好像有人叫我,一看是数学课代表和植成俊。
他们都一致的用手指指着天花板。
我想:他们又弄什么花样,都不能好好上课么?我抬头一看,咦。
我“冷静”的把桌子移开,头上直冒冷汗。
好像突然大喊一声:“妈呀,好大的蜘蛛啊!”或许你听到蜘蛛会笑我很胆小,可是我就是怕蜘蛛啊——八只脚、手脚展开有手掌那么大的蜘蛛。
脑中只有两个字:恐怖,三个字:好恐怖,四个字:超级恐怖!蜘蛛虽然说...
在学习中成长 作文
成长的烦恼1 不知从何时起,成长的烦恼组合了起来,对于有着许多牢骚要发泄的我来说,这个题目好亲切。
辛弃疾曾经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或许是他老人家的少年时代无忧无虑,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把越来越多的烦恼,统统留给了我们。
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有很多的烦恼围绕着我。
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大多不愿与家长谈论,因为只要一谈,他们就要长篇大论,不准我插一句话,而且我的耳朵也受不了那么多话的进出,所以我不愿让耳朵受罪,就不想与家长说啰!然而,我就把一切想说的话,每天都写在一个本子上,也就是日记。
写完后,让自己欣赏,自己来解决自己的事情。
开始进行的很好,可是渐渐的,我觉得家长们看我的眼神很不自然,似乎我有一些事情瞒着他们。
(的确有些是不想让他们清楚) 那天,我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后,按照常规,去拿日记本,忽然,我发现日记本被移动过,我顿时火冒三丈,一想便知道一定是他们。
我走出卧室,大声问他们是不是看过我的日记?他们反而正大光明的说,了解我的全部,是他们的义务。
我受不了了,我只是想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你们为什么这样自私的夺走它,就是想要了解我吗?我回到房间里,觉得自己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唉!为什么家长在我们长大后总想了解我们,不想让我们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唉!太残酷了!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七色阳光,但即使是在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出现短暂的阴云。
成长中的少年,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
这些烦恼来自生活,来自学习,来自与同学的交往……但是,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
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清理烦恼,消除烦恼,带着多彩的梦走向成熟。
成长的烦恼 2 成长,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
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也会遇到汹涌澎湃的海浪。
但我的成长之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经历着各种风波。
对我而言,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现在,因为我长大了,正在变成大人,所以在家长眼中,我已不再是小孩了,已变得有意识,有胆量,有知识了。
有时,他们东一句“你已经长大了!”西一句“你不再是小孩了!” 听得我头都疼了。
现在的我无论做什么事,自己都要先认好“罗盘针”,都必须要有原则在身,不能马虎完成,也不能粗心对待,如果稍有差池,随时都会招来暴风雪。
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生活是多么轻松,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身边根本就没什么烦恼。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前方的海浪也更大了,海面也更波折了,我成为一个小学生了,往日那个我已经荡然无存了。
我个子高了,上学时间长了,回家作业增了,学习科目多了,我的双肩背起了更重的书包,心中的压力也不断加重。
如果是小时候,我无论做错什么事,没有人会来责怪我,再加上还有父母为我当“向导”。
可现在的我,长大了,懂事了,要适应独立了,凡是做事都要小心翼翼,三思而后行。
这与小时候那悠闲自在的日子相比也渐渐地拉开了距离。
小时候,身为小孩子的我,虽然生活地会自在些,可是我却处处受着长辈与他人的约束,走路时,有父母掺着;摔倒了,有父母扶着。
但是我知道,在自己长大了后,我就变成大人了,与小时候不同了。
就好比现在的我一样,正在渐渐地成长着,我对凡事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成功?我的成长之舟,行驶得虽然不稳,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澎湃,但也正是各种各样的惊涛骇浪,才让我学习到了不少,锻炼到了不少。
通过我这成长的旅途,我才真正了解到成长有一定的烦恼,但是有更多的快乐。
成长的烦恼3 学习是快乐的吗?是劳累的吗?是的,当你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时,当你觉得学习内容很容易时,学习自然是快乐的。
可当你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当作业中杀出了个”程咬金”,窜出了几只”拦路虎”时,不可否认,学习是劳累的。
那么,学习到底是快乐的,还是劳累的呢?这就是我的烦恼,一个在我心中蕴藏了许久的烦恼。
有时,我觉得学习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
刚进初中学习的内容还比较EASY,只要细心一点,三两下不费吹灰之力就OK了,而且质量也比较高。
做作业快了,自然课余时间也就多了。
那时,我们像从笼中逃出的小鸟,摆脱了栅栏的束缚,在广阔无银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随心所欲,那感觉真好。
学习有时也是劳累的:分析题目,做多种试卷-—-—搞得我头昏眼花,全身发烫,我有时想: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到底有什么好处?那时,虽然知道自己特傻,但我真得很累,好想往床上一躺,睡上个十天八夜的。
要说到“玩”,那是相隔十万八千里的,那简直就是骆驼进鸡窝一没门。
但是,正义终归会战胜邪恶。
我脑海中的胡言乱语立马会抛到九霄云外,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时,一天的课都极其轻松:什么美术啊!体育啊!音乐啊!都是我的最爱。
那时,学习是快乐的。
有时,一天的课不是语文就是数学、生物,即使我那天的心情再好,被这一群“麻烦鬼”一搅和,就完全换了一个人:脸涨得通红,眉头紧皱着,嘴巴微微撅起,手也不停地抓着头发,看上去面无表情、毫无精神,笑的时候...
作文《论》 1000字左右,,(提示,从多个方面论证)
中国”一个令我骄傲的姓,拥有悠久的历史。
从远古的祖先炎帝、黄帝,到现代的文明,共经历了四千多个春秋。
这其中不知出了多少中华英豪:有一生以江山社稷为重、爱国大将岳飞、还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为两国和平而出赛的昭君、英勇善战的穆桂英等女中豪杰。
历史上许多文明于世的重大发明,都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蔡伦的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神医华佗的麻沸散,还有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发现的圆周率等,都为当今科学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的“中国”经济十分发达,经济一天比一天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不管是城市还是乡下,家家户户都富起来了。
城市里,几乎每家都有电脑,不少家庭还买了车。
每到节假日,城市里灯火辉煌,一派繁华景象。
农村的变化就更大了,农民们学会了科学种植,每年的收入都是过去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是几百倍。
很多家庭盖了小楼,买了时髦的家具,用上了现代化的设施,农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许多大公司,不仅在国内发展良好,而且还进军国外市场,在国外办分公司。
而许多国外知名企业,也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在我国办起了跨国公司。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素质也随之提高了。
申办奥运会以来,人们又都学上了英语,要在2008年奥运会时让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友好。
现在,不会英语的人就算是半个文盲,学习一门外语,仿佛是一种时髦。
中国,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而中国的少年也具有着上进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就从刚刚落下围幕的奥运会来说,中国派出了不少少年选手参加比赛,他们虽然许多都是第一次参加,年龄都很小,但是他们都勇于拼搏,对手的强大,更激起了他们的斗志,不管是领先还是落后,他们都胜不骄,败不馁。
在他们的顽强拼搏下,为中国赢得了32枚金牌,排在了世界第二位。
看着五星红旗在雅典赛场上一次次冉冉升起,我的心也一次次跟随着五星红旗上升,我感到非常自豪,非常振奋。
我想:同样是中国少年,我们都应该具有顽强拼搏,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不管是在奥运赛场还是生活中的某一次考验中,我们都应该发挥出中国少年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少年,一个富有活力的名词,对,我们是少年,我们是中国少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活力,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明、高素质、经济发达、科学技术领先的国家,我们肩上背负着的是多么大的任务,但我相信我们会不负众望,顽强拼搏、奋发向上。
现在,我们要珍惜在学校宝贵的学习时间,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对,我姓“中国”叫少年,我为我的名字儿感到无比自豪。
求800字作文:应变
什么是“应变”呢?它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就是:应付突然发生的情况。
古往今来,善于应变的人有不少,我们真的应该向他们学习一下应变的本领,但随机应变并不等于见风使舵。
就拿用法来讲,“随机应变”与“见风使舵”,用于根据情况办事时,可以通用,但“见风使舵”有时指看人眼色行事,看风色办事,有投机取巧的意味,含有贬义。
晏子使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晏子就是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顺水推舟”和引出“水土问题”三次有力的反击,既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又体现了他高超的辩才和过人的智慧,还有他那令人羡慕的应变能力。
1971年,当基辛格请求用月土来换取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周围的木炭时,**哈哈一笑:“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
”基辛格一惊:“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机智地回答博学多识的基辛格:“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幽默啊!是他的回答,不仅维护国家的尊严,还让基辛格嚣张的气焰在无意中消失。
除了晏子、**总理,善于应变的人还有朱棣、纪晓岚、孙膑等。
当然,他们是不能和见风使舵论为一谈的,因为见风使舵是比喻跟着情势转变方向。
就拿一个寓言故事来说吧,蝙蝠长着翅膀又是哺乳动物,当鸟类和兽类开战时,它跟鸟类说自己是兽类,跟兽类说自己是鸟类,这是因为它不想付出劳作。
但当它饥饿需要帮忙和救济时,又对鸟类说其实自己是鸟类,对兽类说其实自己是兽类。
然而,换来的结果是谁也不相信它。
由此看来,随机应变不等于见风使舵说得一点也没错。
也许它们同样可以使自己的智慧闪光,可应变可以换来尊严,可以换来成功,可以换来生命的救济粮。
而见风使舵只会遭到别人的不信任和唾弃,让自己追悔莫及。
如果我们也想拥有过人的应变能力,那就需要付出努力,付出汗水。
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发挥圣贤之蕴,羽翼斯文,有补治道。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