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苏轼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月团喻指茶饼)
该诗又称《七碗茶诗》。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
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胶 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特别是“唯有两 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 ,以教吹去月轮旁。”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齐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
这首五言排律的茶诗共有十二联。前二联首先介绍了百草之灵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后十联分别描绘了茶的生长、采摘、入贡、功效、烹煮、寄赠等一系列茶事,语言上的对仗堪称一绝,除首尾二联外,每联上下两句都对仗工整,极显语言的优美整饬。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峡中尝茶
【唐】郑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夏日闲居
【唐】张籍
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
草长晴来地,虫飞晚后天。
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
题山居
【唐】曹邺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
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
郊居即事
【唐】贾岛
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
叶书传野意,檐溜煮胡茶。
雨后逢行鹭,更深听远蛙。
自然还往里,多是爱烟霞。
即目
【唐】李商隐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即事
【唐】白居易
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
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访友人不遇
【唐】李咸用
出门无至友,动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
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
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维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
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
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
酬乐天闲卧见寄
【唐】刘禹锡
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
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风碎竹间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隐,缘欠买山钱。
自述
【唐】元稹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雪中偶题
【唐】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写茶的文章
品茶,要称其为品,实带欣赏之意。
品茶各有意境,我们特摘选区了《茶语清心》论坛中众多茶友在网上的留言,茶心可鉴,茶情可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心的茶艺、茶理!无弦:静静的夜,昏黄的灯,捧一本好书,沏上一杯绿茶,边品边看,再放上一段悠悠的音乐,很是惬意。
三五朋友相聚时,摆上茶具,泡上一壶冻顶乌龙,团团围坐在一起,水开的咕咕声,注茶的滋滋声,喝茶的嘬嘬声,一种沸腾的聊天。
雨夜,与一知己,在西湖边的茶室里品茗,空中的水,湖中的水,窗上的水,杯中的水,更有那湖上的氤氲,杯中的轻袅,空明轻灵,不知不觉中人也醉了?冬日里,心里软弱时,信步到西湖边,找间茶馆,凑巧能看到残荷,瑟瑟寒风中依然挺立,一杯茶下去,一种坚持涌上心头。
喜欢茶的人,多有一种唯美情节,甚至于将茶上捧到“道”的境界。
记得刚喜欢茶时,便留意与茶有关的文章书籍,每逢文章中有一“茶”字都会将整本书买来,日积月累书橱中关于茶的书竟然占了好几格,看得多了,也就约略明白了一些道理,其实就是茶,她是一种寄托的载体,赋予她灵性,她就是日月精华;赋予她生活内容,她就是一种商品。
焚琴煮鹤: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喝茶,品茶,吃茶,这就是茶的魅力所以。
是啊!当你发现自己可以以完全不同的冲泡品饮方式去体会相同的、不同的茶品,去感受这个茶叶的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去印证那些前辈们茶友们所描述的种种精致细妙之处,你会有多少惊喜和讶异啊!你会不知不觉地痴迷进去!清茗阁主:每当我弄到一些好茶时,就会和舅舅联系,于是我们就相约一个时间在他家楼顶上(他家住在顶楼,屋面就被我们占用,搭个小竹棚)喝茶。
夏天的晚上在那儿喝茶是最惬意,因为是顶楼屋面,所以很是凉爽。
舅舅是学建筑的,他搭的小竹棚很是精巧,棚顶爬着许多藤物,空隙间些话月光透过,于是我们就着月光泡茶…… 因为是经常在家喝茶,所以我去买茶时都是让包一两装的,而且不要去梗,这样可以按当日的心情将茶叶酌量到盖碗中,亦淡亦浓亦不浪费。
舅舅也是好客之人,他也时常邀好友来此喝茶,于是每每这时,我就要卖弄我所谓的茶艺。
首先,将要泡的茶的茶梗一个个掰出,因为茶梗会影响茶汤的润滑度;其次,用烧开的水来烫杯,从盖到茶海再是品茗杯;然后,第一遍洗茶,再用洗茶烫杯,第二遍开泡:第一泡的清香随着淡淡的茶汤萦绕周围;第二泡的醇香随着茶汤滑入口中;第三泡的香要用气来感觉,随着回甘,香气荡漾心中…… 仲夏的夜晚是迷人的,那时的茶是醉人的,于是我们就着月光,喝着茶,尝着茶点,不尽一声感慨:“此生足矣!” 黎叔:茶不过是茶,烙饼上看不出太极来。
大约是十二、三岁的时候陪着父亲喝茶。
夏季的农村屋里很热,父亲在院里纳凉。
母亲会烧好水,泡上几杯廉价的茉莉茶茶放在一把凳子上。
我们就陪着父亲坐在院子里喝茶,手里摇着蒲扇,直喝出一身透汗,觉得很舒服(后来才知道有个词叫“两腋生风”)。
后来就慢慢喜欢喝茶了。
后来每次出门,总要给父亲捎些茶回来,红茶绿茶都有。
上学、工作,和父亲总是聚少离多,每次回家就是兄弟几个泡一壶茶陪着父亲聊天,或者对他的最高指示不言不语。
呜呼哀哉,现在父亲离开我已经11年了!平时在办公室喝的主要是单位发的茶,解渴;在家里用自己茶具慢慢来品,感觉;去茶楼邀三五好友,意境。
不过说实话,现在我觉得自己也达不到人们说的“道”之境界。
我认为对很多事情来说,茶不过是一个引子。
我觉得酒鬼、烟鬼、茶鬼都有自己的境界,只要到了这个境界就无俗雅好坏之分。
搅茶公子:茶,是博大的概念。
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因素和环节。
要喝懂茶,我需要懂得用心地尊重每一款茶。
好比我试图去理解任何一个与我有缘的人,无论他的高贵与卑贱,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令我敬重欣赏的东西。
要喝懂茶,我需要毫无敷衍地与茶对话。
通过日积月累的茶学识,也许将来我能够很轻易地了解了一款茶的品类,产地,工艺,但我还要认真去体会,去推想,好比一个朋友,在你良知了他一路走来的经历时,会觉得更能理解他今日的言行举止,独特脾气,也就更能明白该如何与他相处。
要喝懂茶,我需要对于茶的一切,都充满敬意和对缘分的感激。
无论是茶器具,茶点心,还是身边同品同赏的朋友,都掺进了茶的味道。
毕竟,茶不是可以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商品,如同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经历和特征,都江堰市是天下找不到替代的一片独一无二的叶子。
尽兴品茶的心情,也需得是种种机缘,种种情绪配合之下才能成为可能。
一生,也不会再遇到相同的第二次了。
要喝懂茶,我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宽容而博大的胸襟,才能防止琐碎的怨气和对放纵混乱的隐约期待,来冲乱了我的心智,令我浮躁,而耐不住沉静清淡,宁愿跳入喧闹的酒吧迪厅。
…… 我只希望自己,能喝懂茶,能珍惜每一道茶。
茶在我看来,不是一种贵族或是小资或是侠或是仕,或是任何姿势的符号。
他只是我对自己做人的要求和我平常日子里的身心享受。
也许等我终于有一天喝了茶,能从茶中学到尊重万物,也尊重自己,感激缘分,珍惜生活,...
写一篇关于采茶叶的作文。
今天,我和绍兴晚报小记者,还有老师一起去下王镇采茶叶。
这天天气格外晴朗,我们精神抖擞地踏上了“采茶之路”,去找寻第一次上山采茶的感觉。
我们来到下王镇中心小学,那儿的校长跟我们讲完了怎样采茶叶后,我们就欢呼雀跃地来到了茶山上。
到了茶山,我们都沉浸在了茶海之中。
这里的茶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里的茶真香呀,一阵微风吹来,香味直扑你的鼻中;这里的茶真嫩呀,嫩得好像要冒出水来。
采茶对于每个同学来说,既新鲜又有趣。
那些茶叶儿冒出又长又尖的嫩芽儿,我找了一行茶叶,那儿的茶叶又嫩又多,我们兴致勃勃地起劲地采着茶叶,好像担心别人会把我的茶叶抢去似的。
摘呀摘,既顾不得和同学们嬉戏打闹开玩笑,也顾不得抬头四处张望看风景。
不一会儿,我的袋子里就已经有许多小嫩茶了。
炎炎烈日下,同学们个个挥汗如雨,真是:采茶日当午,汗滴茶下土。
谁知杯中茶,粒粒皆辛苦呀!我想:爸爸妈妈品尝到我亲手摘的香茶,他们一定会觉得那滋味特别香醇,特别甜美吧!...
给我一篇写茶的文章
倡导茶为国饮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这几天十分高兴,他今年3月向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交的一份《关于确定茶为中国“国饮”的建议提案》终于有了回音。
6月25日,中国农业部正式答复刘枫先生,认为倡导茶为“国饮”很有意义,将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工商总社、国家工商总局等有关部门,对确定茶为“国饮”工作予以推动、支持。
提倡“茶为国饮”并非自今日始。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及“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称茶为“叶嘉”,有“叶嘉酬宾”的记载,并有“活水还须活火烹”的煮茶经验;宋代范仲淹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称茶香比兰花之香更胜一筹;而孙中山先生则明确倡导茶为国饮。
考古发现证实茶为国饮有着十分丰厚的实物依据。
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御用系列金银茶具、浙江长兴顾渚山发现的唐代贡茶院遗址和茶圣陆羽行踪遗迹、福建建瓯发现的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碑文、河北宣化出土的辽代古墓道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以及中国茶走向世界各地的种种历史见证,足以证明茶为国饮顺乎历史,合乎国情。
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人认知。
以茶会友,崇尚茶文化,追求茶理念,渐成社会时尚。
1999年,福建省茶叶学会发出倡议:提倡茶为国饮,使茶在推进社会文明中发挥独特作用。
今年3月,第三次全国茶文化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召开,全体与会者再次倡议:提倡茶为国饮。
他们认为,提倡茶为国饮,不仅符合清廉节俭精神,而且也是爱国、支持民族文化的实际行动。
遗憾的是,虽然“茶为国饮”的呼声已经叫了多年,却没有能引起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我国的主要产茶区虽然也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茶文化活动,但也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茶文化的学术研讨流于形式,缺少学术性,茶文化的出版物虽然不少,但内容空泛,质量不高。
就我国的茶产业而言,现状也不容乐观。
据有关部门介绍,全国至少有8000万人的生计跟茶有关。
从业人员虽然堪称世界第一,但茶叶地位却排不上世界第一。
我国茶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不如印度和肯尼亚,在国际上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更是寥寥无几,近年来我国茶的国际地位甚至还呈下降趋势。
由于粗放式生产经营,茶的品牌芜杂,精品太少。
我国的品牌茶有数百种,仅浙江就不下80种,最出名当数西湖龙井,但在国外的知名度也不高,真正能走出国门的“名茶”屈指可数。
英国虽不产茶,而“立顿茶”却风靡全球。
我国虽说有许多部门在管茶,包括农业、林业、供销、经贸等,从种植、加工到出口,都有不同的部门分管,但结果却是互相制约,在人力、物力上造成很大的浪费。
与我国相比,我们的邻国对茶的重视程度要强得多。
在日本和韩国,都已经将茶定为“国饮”,日本更是提出让每个小学生每天喝一杯茶。
笔者曾赴日本采访,所到之处,主人敬上的基本上是茶,而且屡屡说明“这是贵国传入我国的福祉”。
回过头来看中国,中小学幼儿园大多不教学生如何饮茶,更不必说指定让学生每天喝一杯茶。
许多孩子从小长大几乎全是以喝可乐解渴,甚至不知茶的滋味。
倡导茶为国饮,与国人的健康直接相关。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如钙、镁、锌、核糖酸等,对男女老少都有益。
研究表明,饮茶能起到“三增、三抗、三降”作用,即增力、增智、增美;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
这样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大好事,当然该向国人大力地推荐和倡导。
应该说,在中国推行“茶为国饮”并不会太困难。
在中国,茶叶基地遍布全国17个省、900多个县,茶叶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二。
全国茶馆更是超过万家。
喝茶已经成为中国百姓日常的必需。
倡导茶为国饮,可以让茶文化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提高中国茶的国际地位。
倡导茶为国饮是一项具体务实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比如设定“国饮日”,举行各种茶事活动,大力弘扬茶文化;编写《中国茶读本》,普及茶的知识;开设名茶市场,做大茶叶产业;制定茶叶标准,提高中国茶叶的质量;以及在国民中倡导不抽烟、少喝酒,养成多喝茶的习惯,尤其在中小学幼儿园推行每天喝上一杯茶,以扭转青少年的饮料消费习惯。
等等。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笔者以为,饮茶是健身的良药,是生活的享受,是修身的途径,是友谊的纽带。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支持“茶为国饮”的倡议。
外国人品茶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那些忙得脚不沾地的外国人羡慕死了中国人喝茶的那份情调。
然而,茶千种,味万种,外国人喝茶却独有特点。
日本人对茶情有独钟。
喝的主要是绿茶,其中有一种玉绿茶,茶叶绿得微蓝,有幽幽的感觉。
用古茶碗、立椭形茶盅等茶具来冲泡,茶叶涩中有甘,甘中又分化有浓郁的玉米香,有若林莽沐雨的感觉。
茶道多用粗瓷旧碗,有自谦自重之意。
美国是个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的人喝茶。
美国的茶销售额每年超过10亿美元。
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都是...
关于茶的作文怎么写600字
文无定法亦有法。
我们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用死板教条的方法写作文必然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世间万物都是一个:“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过程,作文也不列外。
大量实践证明,优秀作文总是有那么几个共同点,或是立意独特,或是选材精当,或是文采斐然。
掌握这些要点,对帮助我们的作文取得好成绩,无疑是有大裨益的。
无论是大到构思谋篇,还是细化到语言文字,都给粗了一定规则与法度,有了这些指导,同学们就会少走弯路.读是吸纳,写是输出。
如同书法要先临贴,学绘画需要写生一样,学习作文也应从“模仿入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唱。
高品质的精品文章始终是一本作文书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将这些精品有效吸收,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作文高。
作文高人一等不再是梦!没有争论,没有讨论,就不会有进步。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看了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一定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量,积极听取不同的意见,在质疑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而切勿孤芳自赏。
谁不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吸引人!说实话,如果你的作文吸引人了,那么你的作文就非常成功了。
也就是说,要达到“吸引力”的效果,那可是写作文的最大问题,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无论你多么会写作,哪怕你已经成了一个大作家,这个问题还是一个问题。
这里,我想说一点,那就是要想吸引别人,首先得吸引自己,感动自己,让自己觉得特别有趣。
如果你说的话,你写的人,叙述的事,你自己都不感觉新鲜,我想你的作文是不可能吸引人的。
祝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纸好作文!
写茶的历史的作文,急。
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在清代,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 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
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
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
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北宋时期,西湖群山生产的“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都已成为贡茶。
元代,龙井茶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明代,《钱塘县志》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龙井茶名声远播。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四次到龙井茶区视察、品尝龙井茶,赞不绝口,并将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
从此,龙井茶更加身价大振,名扬天下。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
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
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
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 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
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
”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
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
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
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
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
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
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
”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
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
所以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茶诗为证 大文豪苏东坡的《白云茶》赞道“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元代茶人虞伯生在《游龙井》中写道“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檐莆中,余香不闻嗅,但见飘中清,翠影落碧岫。
烹煮黄金芽,不取谷雨后。
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 明代诗人高应冕著有《龙井试茶》:“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
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
” 清代诗人龚翔麟有《虎跑泉》道:旋买龙井茶,来试虎跑泉。
松下竹风炉,活火手自煎。
老谦三味法,可惜无人传。
坐龙井烹茶偶成-乾隆。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关于茶的作文
茶如生活,生活如茶。
刚开始泡的茶味道是很苦涩的,可是当你泡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茶就会变得香甜了。
少年时代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那么你以后的生活就像泡了几次的茶那样的香甜。
如果你半途而废的话,那就好比你是刚泡的茶不是很好喝,而且还有些苦,而你又懒得再去泡了,所以你的人生就永远带苦味的。
假如你从一开始就不曾去努力追求过什么,那根本谈不上什么香甜与苦涩。
可以说你不是很想品尝茶那种香甜的味道。
根本谈不上什么苦涩和香甜。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他花了四十几年的时间编写的,我们想想要是他半途而废的话,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吗?会有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参考吗?“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刚开始的时候当然很艰难,不是有句话说万事开头难吗?只要你开好头了,再努力地去完成,最后你一定会取得成功。
就比如一杯茶,你刚泡的时候去喝,真的很苦涩,继续泡上几次的话,慢慢的它就会变甜,这需要时间和过程。
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道理。
请你记住:成功永远属于努力付出的人。
关于茶话题的作文
一杯茶的时光爱饮茶,于静静的星夜,于悠闲的午后,于一人静坐的时刻。
守着窗儿,一屋暗黄的灯光弥漫,一杯清茶伴于桌边,双手缓缓游抚于键盘之上,敲击出一个个流淌在心底的文字。
守着窗儿,那种暖香,一杯,一杯,足以忘眠于整个夜晚。
曾几何时,像此刻,有如此心境的夜晚,于我,真是少之甚少。
此刻,我的身体很疲惫,但心境却如轻啜一杯淡淡的毛尖。
观此一杯青翠之色,散出淡淡的清香,此刻,我是沉醉的。
许多时刻,临窗静坐,仰望星天,不想来世,却在这一杯茶中犹念过往。
过往,即是曾经邂逅的梦,梦里,有一纸属于我的静默江南。
对江南的印象,是那一片片翠绿的茶山。
清明之际,梅雨时节,茶山便雾霭蒙蒙。
丛丛茶树,隐匿于雾间,若隐若现,显得很害羞,像是刻意模仿那千呼万唤方出现的琵琶女。
山谷间的幽静,少时便会被日光打破,顿时,一切显得风和日丽,空气清新怡人,随后便传来一阵清脆爽朗的少女的歌声,不知哪处震出一嗓子汉子的喉音,青年小伙儿们似乎也在附和,于是茶山充满了情歌的浪漫。
歌声里含着羞涩的回音,仿佛阵阵的涟漪触过耳边,掠过山岗,荡漾不绝。
蓝天白云下,是一片翠绿,少女抚着茶树,采下一枚嫩叶,信手放进背篓。
不得不说,斗篷下的倩影,曾装点过我这翠绿的梦境。
梦已远去,还好四季分明。
并不是都喜欢每个季节,但总归每个季节里都有茶香弥漫。
眼下,面前已经摆了茶桌。
喜欢在茶馆静坐,看茶艺师缓缓的做着一道道工序,烫壶,拨茶,一柱滚烫的清流注入杯底,旋起的翠绿珠叶缓缓伸展,之后徐徐沉入杯底,几秒钟,透明的水便已被浸染成一杯有色的“琼浆。
”绿茶,汤色碧绿清澈,杯中绿叶飘逸沉浮,品其滋味,顿觉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黄茶,汤叶均黄,青嫩香润,明黄如杏,口味甘醇,鲜爽回甘,其性凉微寒,夏季饮之,去暑解热。
白茶,茶毫如银似雪,汤色黄绿清明,味淡如水。
红茶,黑茶,乌龙,均不一引之。
而茶之一泡,味略涩而浓醇。
二泡,品味为之最好。
三泡,轻轻一啜,一股淡淡的清幽绵延入口,唇齿留香。
慢慢地,仿佛仰躺于浮云之上,我便沉沦在这一杯属于自己的如画江山里,无法自拔。
海边饮茶,想必亦有一番景致。
在青岛,有着众多的茶馆,晴日里随便走进一家的二楼,静坐之中,隔窗望海。
看那海天一色,白云之下,渔船归来,海鸥紧随,浪花翻滚,踏浪戏水的游人仿佛喜欢这种热闹。
而这种热闹,于我,无所谓欢喜或厌恶。
抿一口崂山绿茶,我在这杯水中甚是安宁。
饮茶本是一种简单的事情,而饮茶的方式与工序却是繁琐的,正是由此,方形成了饮茶文化,以及后来的欧洲和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继承了中国的清茶文化,并将其发展为一门具有表演性的茶道艺术。
而在欧洲,红茶则成了调和饮料,与牛奶,咖啡,糖,柠檬调制,形成了特有的欧洲式的饮茶文化。
英国人喜欢于悠闲的下午,集三五亲友,一杯调制的红茶,几碟点心,消磨掉整个午后的时光。
偶尔喜欢喝啤酒和咖啡,但总觉得三杯两盏酒和咖啡却不如一杯茶来的简单。
喜欢饮酒多半是常常失意,喝咖啡大多怀有重重心事,而一杯茶,陪伴的则是心境。
所谓品茶,讲究的是“品”,与“喝”不同,喝茶是为了解渴,而品茶则超脱了茶水之境界。
品,茶汤香醇,心情愉悦,环境优雅,种种因素加之一起方能称之为品茶。
经常去茶馆的人会发现,传统的茶馆往往会营造出品茶之境以增添人们的品茶之趣。
比如,茶馆里会有传统的乐师弹奏悠悠的古筝之曲,老人也会以下棋添趣。
而书画,花艺,也可以营造出浓重的文化氛围。
若置身于此情,此景,那么,多少忧思不能被释怀忘却呢?茶与我,仿佛一对老友,我于茶敬重,茶于我醇香,彼此相互倾慕,给予。
茶盏前,是属于我的一段静默时光。
此刻,没有杂念,只有饮茶者的心与茶的交融。
写一篇关于茶叶的说明文,字数600字。
急!!!!!!!!!!!!...
从一口茶品山川风光与大自然精神 不知有多少西方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说的:「从一粒砂看世界!」但几乎每位爱好绿茶或乌龙茶的东方人都不难体会出--从一片茶叶可品嚐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
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龙井茶,茶汤的气韵,即很容易在您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乡温柔而秀丽的风光。
如果您入口的是台湾的高山乌龙茶,您看到的将是福尔摩沙高山顶上的蓝天白云;同时随著芬芳的茶香与茶气,让您彷佛处身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气息。
当美妙的茶汤刺激您舌根生津时,一位古代中国人形容它是「舌底鸣泉」。
正如同法国红酒一样,茶汤与茶香都是活的,时时在流动变化。
约两千六百年前一位中国古代的大哲人老子说:「质真若渝」,意思是说,真实本身,或者可以说,道的本身,在现象世界中是不断在变化的。
一部记载中国最古老的哲学与世界观的书叫《易经》,「易」有双重意思:一是变化,一是简易。
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在微妙变化著的真味,真香与气,不失为回归自然的一种简易法门。
那麽,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呢?除了上天的奥秘以外,还得人间的配合。
以茶为话题的作文
爱上她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女孩子是如此的爱喝茶,而他从来不爱喝茶,入口就是苦涩,所以,冰箱里总是各式各样的饮料,而她总是笑着说,早晚有一天,你会爱喝茶的。
他每去出差,总是买了最好的明前茶给她,爱情就是这样吧,如果爱了,就愿意给爱人最好的。
而他依旧喝他的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一打即喝,不像她似的,要那么讲究的茶具,还要一步步慢慢地运作,他像在看茶艺表演。
多累啊,他总是笑话她,说她注重过程比结果更甚,而她说,没有精彩细致的过程,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但他爱看她喝茶,她手捧一本旧书,放了古筝的曲子,长发柔柔地飘下来,然后她手执那精致得不像样子的茶具,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真是一幅好画,那一刻,他是喜欢的。
她和他说过,一斤好的茶叶要采七万个幼芽呢,那一刻他惊住,不相信要采七万下才得这一斤茶。
她笑说,就像好的爱情,也许要历经很多次的风雨才能达到吧,而他不信。
当然,他依然坚持喝自己的饮料,这般的方便和刺激,像广告上说的,晶晶亮透心凉,夏天里一杯冰凉的饮料,多爽啊,比喝那热热的茶要舒服多少! 后来结了婚,她依然是积习难改,只是生活的忙碌让他有些看不惯她的做派了,永远一副懒散的与世无争的样子,像泡在杯子里的那温温的茶。
其实,她的性格也像那茶,温润的、散漫的、自然的,只是他,越来越不习惯了。
于是他说,别把那些光阴浪费在那些茶上吧,你也可以尝试着喝饮料啊。
而她笑说,不习惯。
第一次,他讨厌她那慢吞吞的样子,永远和现实有一步距离,不像那些和他—起泡酒吧的女孩子,真炫啊,什么都敢喝下去;而她,单薄到只是喝茶,而且长年一个人在家里喝,一个姿势,仿佛永远不厌倦。
但他倦了,对于婚姻的厌倦就像讨厌那屋子里散发着苦涩味道的茶香,很快,他们分开了。
她走了以后,屋子里没有淡淡的茶香,开始他觉得很好,还找了一大帮臭味相投的人来家里喝酒聊天,结果弄得家里乌烟瘴气,烟草味混合着酒精味,家里再也没有那种清香的气息了。
他一个人过了很久。
他还是喝饮料,但久了才发现,这种东西喝多了胃胀,而且色素太多,刚喝下去刺激,时间越长胃越不舒服。
有一天,他一个人实在闷,整理旧物,忽然看到抽屉里还有一罐封存得很好的茶叶,于是他找了一套她留下的茶具,然后自己简单地冲了一壶茶,放了这么的茶,居然还是那么清香,很快,茶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屋子,他忽然感觉到眼睛酸酸的,这么久了,他才知道,那些气息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熟悉,甚至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切。
他喝了第一口茶,苦涩,先是舌尖,然后迅速达到舌根,他皱了一下眉;然后他再喝,居然喝出了温润,一下到了胃里,极温暖,像是一把熨斗在熨。
他想起她说过的,喝茶是在品生活的味道。
喝到第二杯,如在空灵的雨中禅寺,于是想起恋爱时她喝茶的样子,那样的清丽与不俗。
喝到第三杯,已是有了淡淡的甘甜,他才知道,茶到三杯原是淡淡的香和淡淡的甜,只是,他一直没有耐心喝到第三杯,就像他们的爱,没有等到好好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就中途散了场,落得了无言的结局。
后来,他也爱喝茶了,当然,又结了婚,新婚的妻子问他,怎么这么爱喝茶啊?他总是笑着,淡淡地说,茶苦茶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
所以,他总是还会想起她来,因为是她教会了他——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等到茶香。
以茶写一篇作文
茶如生活,生活如茶。
刚开始泡的茶味道是很苦涩的,可是当你泡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茶就会变得香甜了。
少年时代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那么你以后的生活就像泡了几次的茶那样的香甜。
如果你半途而废的话,那就好比你是刚泡的茶不是很好喝,而且还有些苦,而你又懒得再去泡了,所以你的人生就永远带苦味的。
假如你从一开始就不曾去努力追求过什么,那根本谈不上什么香甜与苦涩。
可以说你不是很想品尝茶那种香甜的味道。
根本谈不上什么苦涩和香甜。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他花了四十几年的时间编写的,我们想想要是他半途而废的话,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吗?会有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参考吗?“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刚开始的时候当然很艰难,不是有句话说万事开头难吗?只要你开好头了,再努力地去完成,最后你一定会取得成功。
就比如一杯茶,你刚泡的时候去喝,真的很苦涩,继续泡上几次的话,慢慢的它就会变甜,这需要时间和过程。
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道理。
请你记住:成功永远属于努力付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