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古文观止练习》3000字
《古文观止》成语小故事——翻译下列文段 班级: 姓名:
1.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2.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冯谖客孟尝君》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3. 舍本逐末: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抛弃事物的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枝末节。——《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4.阳春白雪: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乐曲;亦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常跟“下里巴人”对举。 下里巴人,谓战国时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与“阳春白雪”对举。 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难得。后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宋玉对楚王问》
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沓冥之上。夫藩篱之--,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于碣石,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魂意琦行,超然独
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古文观止》小故事(2)——翻译下列文段 班级: 姓名:
5.漏网之鱼 :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酷吏列传序 出处:《史记》
孔子:“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 ”。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 ,斫雕而为朴 ,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 6.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7.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世家赞》
8.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
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太史公自序》
9.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太史公自序》
10.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太史公自序》
11.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作文二:《古文观止目录》300字
目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说明:华语网收录《古文观止》一书,均附有全文、注释、翻译,部分还有赏析。由于本书版本很多,我们将略有不同的地方作了重复收录。 ◆卷一 周文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周郑交质………………………………左传
石碏谏宠州吁…………………………左传
臧僖伯谏观鱼…………………………左传
郑庄公戒饬守臣………………………左传
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
季梁谏追楚师……………………………左传
曹刿论战…………………………………左传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左传
齐桓下拜受胙……………………………左传
阴饴甥对秦伯……………………………左传
子鱼论战…………………………………左传
寺人披见文公……………………………左传
作文三:《古文观止》1700字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利用假期的时间,我阅读了《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深有感触,特此记录。
《触龙说赵太后》笔记
读完这篇文章后,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彻底颠覆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不仅是为了与人交流,沟通更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够善于利用这门艺术,将解决生后中许多麻烦。赵太后在长安君作为人质问题上怕得是小儿子吃亏,要得是小儿子的幸福,触龙则以她小儿子长远利益打算为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疏通了赵太后的心结,证明任何想法都有着利与弊的两方面,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其实沟通就是在“得失”上做文章,当然这文章做的好与不好,与沟通者的智慧、阅历和沟通方式有关。而且面对不同的沟通的对象,要对症下药,一点就明。
沟通时则要冷静理智,循循善诱,要知人知心,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无论与什么人沟通,首先要考虑他想要什么,要站在他的方向看问题,一不能让他吃亏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总会找到问题的关键,而沟通只是一个疏导的过程罢了,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急于过早的暴露自己的想法,慢慢来,将对方引导到这个关键处,这时,对方只能任你摆布,你就以经获胜了。
《捕蛇者说》笔记
“苛政猛于虎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苛酷的政治统治比猛虎还凶暴啊。”,这句话出自《捕蛇者说》,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以衬托、对比的写作手法,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苛政猛于虎”,的确,一只猛虎不会令人过于恐慌,毕竟它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威胁不是太大,怕的是赋役,它不仅避猛虎还要凶残,所威胁到的范围也更广,正如文章中所述的那样,“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意思是“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一户村庄照着这个人数消减还不可怕,可怕的是全国到处都是这种状况,照这样发展,国家只有走向灭亡。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国家政策有多重要,有一个好的政策,便能使国家不断的强大,走向繁荣。
《种树郭橐驼传》笔记
《种树郭橐驼传》讲述了一个名叫郭橐驼的植树人种的树长得快又长寿,结的果子是其他植者比不上的。随后阐明了郭橐驼种树的奥妙——顺天致性,令人觉得匪夷所思。之后笔锋一转,从种树之道引出了治理人民的方法,提出养人如养树的观点,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
文章中反复强调了,种树要顺应树木的本性。但这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与此同时也不能过于关心。前者使树木得不到良好的环境生长,但后者的影响却更为恶劣,因为长期的娇生惯养,导致生存能力大大降低。治民之术更是如此,为官者不仅要治民,更要养民,必须使人们休养生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才能够有利于人民的恢复,国家的安康与复兴。
其实如今孩子的教育也存在着这样的弊端,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从小就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只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到了读书的时候,又是铺天盖地的补习班,将孩子双休日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当孩子们提出异议时,家长则有着百般理由来应付,最常见的“就是你看你的成绩能和那XXX 比吗?趁着周末还不努力学,一
点上进心也没有。”但结果呢,往往是与家长们预测的结果差了十万八千里,成绩没有提升也就罢了,但还下降了,结果就是更多的补习。休息,只是一种奢望罢了。
家长们一心培养孩子,督促孩子学习,这份本意没什么错误,但由于过于在意学习成绩,反而忘记了休息,这种超负荷的学习,往往适得其反。正如**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充足的休息,哪来的学习的动力。种树尚且要顺其天性,不违逆其道,更何况是养人呢? 由此可知,教育孩子,不能一味的压抑孩子的喜好,让他们不停地补课、学习。而是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一味的任其发展,到最后终会演变成放任自流,这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让孩子自由发展,不是意味着任由孩子胡来,而是应该加以合适正当的引导,这才能够培养孩子成为新一代的人才。
作文四:《古文观止.doc》5100字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二》
译文: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卷皱)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路),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 文: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立刻)半路折回,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去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太行山遇见一个人,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
译文: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加紧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
千金市马骨(节选)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儿,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
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话。这样,一定有人自己 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倒装句)?”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倒装句)?’曰:‘ 坐盗 。’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倒装句)?”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译文: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 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 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 :“勿杀,寡人闻命矣 。”
译文: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负责养鸟,而鸟逃掉了。齐景公发怒,下令要杀死他。晏子在旁边请求说:“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把罪行一条一条列举给他听然后再处死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晏子叫烛邹来,并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负责替我们国君养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罪行之一;致使我们国君由于鸟的缘故处死人,这是罪行之二;
让各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我们国君看重鸟而轻视士人,这是罪行之三。”晏子列举烛邹罪行
完了,请齐景公处死他。齐景公说:“不要杀他了,我听从先生您的教导!”
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辨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义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拿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义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义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义的。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就(这件事情)来称赞它,说是道义的。这能说是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分别吗?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义,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义,必会有一百条死罪。对此,世上有道义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义的。现在到了放肆的进行不道义的事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义的。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义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义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大的错事如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义的。这能说是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义与不道义上是多么混乱啊。”
作文五:《古文观止-石》13900字
02石碏谏宠州吁 (古文观止)
1. 先介绍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卫国:卫国也是姬姓,周武王的弟弟康叔的后人。卫国的爵位开始的时候没有郑国高,是侯爵,而且是花钱买来
的。后来与郑国一起协助周平王平定犬戎之乱有功,才被封为伯爵。春秋时诸侯国的国君都有世袭的爵位,爵位分五级,公、侯、伯、子、男,各个诸侯的爵位不尽相同。爵位不同待遇有高低,就象现在的行政级别差不多。卫国是个小国家,却是春秋战国年间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诸侯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才想起还有个诸侯国忘记灭了,在他即位后第二年才灭的卫国。
这个故事和郑国、宋国以及陈国都有关系。
郑国在这个事件中算是卫国的敌对国。郑庄公的弟弟段篡位失败后逃到共国,他的儿子公孙滑(以前的史书把
那时的国君的儿子称做公子,如郑过的公子吕,把公子的儿子称做公孙,如这个公孙滑。这也就是公孙姓氏的由来。)则出逃到卫国,一顿哭诉和挑拨之后,卫桓公(本文中卫庄公的儿子、州吁的同父异母哥哥)决定为段和公孙滑父子出头讨伐郑国。虽然没有打出什么结果,但是自此郑、卫两国开始不和。
宋国在这个故事里面是卫国的盟国,宋国是子姓,爵位是公爵,是上一个王朝商纣的后人。那是每一个王朝都
有它庞大的贵族亲戚系统,周武王灭商殷后,不可能把所有商殷的后人都杀光的,新的王朝需要这些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的大贵族的支持,所以把商殷的后人子武庚封在宋。到宋宣公时,发现自己的弟弟精明强干,于是舍其子而传位给弟弟,是为宋穆公。宋穆公死前又把国君的位子交还给宋宣公的儿子子与夷,怕自己的儿子有想法,把儿子子冯安排到郑国寄居。穆公死后,子与夷即位,就是宋殇公。寄居郑国的子冯遂成了宋殇公一块心病。
这个故事里的陈国也是卫国的盟国。陈国的国姓是妫,爵位是侯爵,是舜的后人,陈姓的先人。本文中卫庄公
在大老婆不能生育的情况下,又娶了小老婆,就是文中所说的厉妫,根据古代娶一送一的政策,还顺带把厉妫的妹妹戴妫也娶了回来,“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原来也是华夏遗风啊。文中并没有出现两个人的名,妫是她们的姓,戴和厉是谥号,后面的嬖人亦是如此,古代女子的地位可见一斑,就连贵为皇后妃子的,在史里面,代称的也不过是国家的姓或是夫姓,最多死后赐一个谥号。卫庄公之后即位的桓公是戴妫生的,也就是说陈国是桓公的姥娘门儿。
2. 接下来介绍正文 石碏谏宠州吁
本文节选自《左传·隐公三年》。
卫国是周初姬姓封国,其封地在今河南北部即殷墟一带。先建都朝歌,后迁楚丘,再迁帝丘。卫庄公宠妾所生的州吁,喜好军事,庄公便派他做军队的将领。卫国的上卿石碏好心进谏庄公,前735年,庄公逝世,太子完立为国君,这就是桓公。桓公二年(前733年),弟州吁骄奢淫逸,桓公罢黜了他,州吁逃到国外。前719年,州吁聚集卫国逃亡的人袭击并杀死桓公,州吁自己立为卫国国君。本文记述的是石碏敏锐地看到潜在的危机,劝说卫庄公不要过分宠爱州吁的故事。
原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②。又娶于陈③,曰厉妫(guī)。生孝伯,蚤④【通早】死。其娣⑤(dì)戴妫生桓公⑥,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yù),嬖⑦(bì)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wù)之。
石碏⑧(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⑨,弗纳于邪。骄奢淫佚14,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⑩之为祸。夫(fú)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zhěn)⑾者,鲜(xiǎn)
矣。且夫贱妨贵,少陵⑿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
敬,所谓六顺也。去
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15,乃老⒀。
16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②。又娶于陈③,曰厉妫(guī)。生孝伯,蚤④【通早】死。其娣⑤(dì)戴妫生桓公⑥,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yù),嬖⑦(bì)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wù)之。 石碏⑧(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⑨,弗纳于邪。骄奢淫佚14,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⑩之为祸。夫(fú)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zhěn)⑾者,鲜(xiǎn)
矣。且夫贱妨贵,少陵⑿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
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15,乃老⒀。
参考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容貌很漂亮,却没有儿子。卫国人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描写她的美貌的。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妻子,叫厉妫,生了儿子伯孝,早死。跟她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卫庄公十分宠爱他,又喜欢用兵器伤人,但庄公不禁止,庄姜很厌恶他。
石碏规劝庄公道:“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这样就会引导他造成祸害。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 (庄公)不听。
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他,但是州吁不允,从而放弃。到了桓公即位,石碏于是告老还乡。
16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
语言点:
....
石碏(què)谏曰 骄奢淫佚(yì) 憾而能眕(zhěn )者 鲜(xiǎn)矣 ....
1.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判断句、语意省略句以及“所为”“赋”在翻译时的落实。】
译为:(庄姜)很漂亮,却没有儿子。卫国人因此为她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称赞她的美貌。)
2. 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倒装句(状语后置)“动词+以+宾语”的结构及“纳”的语境引申处理。】
译为:(真正爱护孩子的人)总是用道义礼法来教导约束自己的子女,不让他们走上邪路。
3.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倒装句(宾语前置)“是”子提宾的句式、“无乃”“速”的落实,还有根据语境对潜藏的语气语调的揣摩。】
译为:做君主的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消除这些祸害,可您却反而去招致这些祸害,恐怕不能这样做吧。
4. 桓公立,乃老。【省略句以及“乃”“老”的翻译落实。】
译为:桓公即位,(石碏)于是告老还乡。
5.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表示因果的句式的理解以及对“四者之来”的翻译处理。】
译为:这四种恶品的形成(养成),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
1. 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译为: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
2.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译为: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
五、固定结构:
1、以为:庄姜以为己子。
2、教……以……:教之以义方。
3、……是……:将祸是务去。
4、无乃……:无乃不可乎?
5、所以……: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文章赏析和点评 (二)“石碏谏宠州吁”记录的主要是石碏劝谏卫庄公不要溺宠儿子州吁的一段话。而和这段话不可分割的就是州吁弑兄篡位的事件。它直接验证了石碏预言的准确和庄公不听劝谏的严重后果。而他关于“四邪”、“六顺”、“六逆”的定义也直接成为儒家世代相传的重要教条。
《春秋》把这个事件定论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弑君事件,什么叫弑?下杀上曰弑,臣杀君曰弑。其实之前的商汤周武都是弑君即位的,只不过他们是儒家的圣人,是万万不能给扣上弑君这顶大逆不道的帽子的。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的渊源真得是无比流长啊。 本文中共提到十一个人物,分别是:卫庄公,齐东宫得臣(也就是齐国的太子,古代把太子居所称作东宫),得臣的妹妹姜,陈国的厉妫,厉妫的妹妹戴妫、孝伯,桓公(名完),公子州吁,州吁的母亲(文中的嬖人,正史没有她的名字,我考证的她的名字叫萸,很奇怪的名字。茱萸的萸,是一种可以补养化疗后癌症病人的身体细胞的中药的名字),谏臣石碏,石碏的儿子石厚。这里面最值得一提的三个人物是庄姜、州吁和石碏。
庄姜的名字不详,姜是齐国的国姓,庄是她丈夫庄公的谥号。记性好的朋友大概还记得郑庄公的老婆也是叫庄姜,这个问题实在没有办法解决,我所能考证的也只不过是,郑国的庄姜来自申国,而卫国这个庄姜则来自齐国,申国和齐国的国姓一样。这是历史的巧合吧。好在这个故事和齐国的庄姜无关,要不然一准乱套。 庄姜是个大美女,那可不是一般的美,不但美而且还有贤惠的好名声,是卫国人的骄傲和偶像。卫国民间有一首歌谣《硕人》专门赞美庄姜。我们现在从古今文字中见到的描写美女的许多常见用词,象“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都是当年用来描写庄姜的美貌的。然而上天是公平的,不可能把所有好东西都降临到一个人身上,这么完美的一个女人,偏偏不能生育。接任他老公皇位的桓公是她认养的戴妫的儿子完。
庄公的大老婆没有孩子,第二个老婆厉妫倒是生了个儿子,叫孝,可惜后来夭折了。戴妫生的儿子完是庄公的第二个儿子,州吁是庄公的第三个儿子,是庄公和他宠爱的另一个侍妾萸生的儿子。《春秋》也好,州吁的后人也好,显然是把州吁列为乱臣贼子之流的,这从记载中对州吁的称呼可见一斑。不管怎么说,州吁总算是做过一届卫国国君的人,但是史料中也仅仅是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州吁而已,连个谥号都没有混上,而他的母亲更是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于青史了。 故事里最了不起的自然是男一号石碏了。石碏是卫国的皇族,而且辈分非常高,世代为卫国的大夫,庄公只能算是他的重孙子辈。石碏是他的一个称号,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姬碏,字石,开始时称呼他公孙碏,后称石碏。他的儿子石厚因为参与了州吁篡位被视为大逆,石厚死后,石厚的儿子骀仲以爷爷石碏的字为姓。这也就是石这个姓氏的由来,其后人尊石碏为石姓的得姓始祖。 这个石姓家族因为出了石厚这么个人差一点沦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全靠有石碏拨乱反正、力挽狂澜,才得以世代腾达显赫。诛杀儿子能够保全名声,家有叛臣能够保全后代,国有逆君而能够保全社稷,这个石碏的确是个非常不简单的人物。在本文中,更是把他描写成一个拥有先知先觉的圣人式的人物了。
背景和人物介绍完了,下面言归正传。
(三) 原文中以石碏的话为主,故事只是个片段,我尝试着给大家讲个全本的。
卫庄公娶了齐国的公主庄姜,长的很漂亮,却不能生育。于是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妻子,叫,生了儿子伯孝,不幸夭折了,之后再没生育。还好跟着厉妫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个儿子,起名叫完。庄姜很喜欢这个孩子。戴妫生孩子不久就去世了,于是庄姜就把完收养了,视为己出。 庄公虽然有了个叫完的儿子了,但那时候又没有计划生育,庄公当然不会就真的就此生完了。后来他又和一个宠爱的侍妾生了一个儿子,这就公子州吁。我要是庄公,非郁闷死不可,该生的不生,不该生的都生了。偏偏庄公又不喜欢公子完,却非常喜欢公子州吁。这个州吁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从小喜欢舞刀弄枪的,仗着父亲的宠爱,可谓坏事做尽。 尽管庄公碍于祖宗礼法最后还是立公子完为太子,但是他对州吁的偏爱却一点都没有改变。州吁的命就不如郑庄公的弟弟段,段还有个当王后的母亲罩着,州吁就不行了,他的母亲显然在宫中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偏偏这个州吁又不是会讨其他姨母们喜欢的人。我猜想庄公心里一定有把州吁立为太子的想法,但是公子完是庄姜领养的儿子,排行本来就在州吁之上,亲生母亲的身份也远比州吁的母亲尊贵。而且庄公已经把人家立为太子了,要想重新立太子,恐怕无论是朝中百官还是后宫家眷,只怕没有人会支持庄公。众怒难犯之下,庄公惟有用宠爱来表示对州吁的补偿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夫石碏看出了其中的危险,他终于说话了。石碏对庄公说:“大王,我听说疼爱儿子的,是用规矩和法度去教导他,引导他不让他走向邪路,而大王现在公子州吁,大王似乎对他过于溺爱了!”卫庄公闻言满脸的不快,但是也不好发作,只好说:“爱卿啊,州吁毕竟还是小孩子,比不得他的哥哥,寡人他日后长大了再严加管教也不迟啊!”
石碏规劝庄公道:“大王,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啊,不能因为事情的大小去判断一件事啊。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这样就会引导他造成祸害。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
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离开顺礼的事去做逆礼的事,就会招来祸害。做君主的应该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促使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 石碏吱吱歪歪地说了这么一大堆,道理倒是不错,可是劝谏又不是作文考试,光说的好是远远不够的。庄公哪听得进去这老
家伙的话啊,父亲宠爱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错了,真是多管闲事啊!你光说我儿子州吁不好,你儿子石厚还不是整天和州吁混在一起,我儿子做的那些坏事,哪一桩没有你儿子的份儿啊?你连自己的儿子都管不好,还来管我的闲事,我不说你教子无方把州吁带坏了就不错了,你还说起我来了啊?不念你是三朝元老,非把你掌嘴五十不可! 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是发小,从来形影不离,坏事自然做了不少。石碏禁止他和州吁来往,石厚不听,父子二人为此甚至
闹翻,石厚离家出走,彻底和州吁混到了一起。石碏知道庄公一定是因为石厚的缘故听不进自己的话,但是自己没管教好儿子的事实也是摆在那里的,所以庄公对石碏的大理论不置可否也是可以理解的。石碏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任由庄公对州吁宠爱依旧,心下里却已经开始考虑退路了。 石碏是前朝老臣,见识多广,知道象庄公这样溺爱孩子将来肯定要出问题的,而自己的儿子和州吁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不早
做打算的话,他们全家迟早都要跟着石厚那个逆子倒霉不可。不久庄公驾崩,公子完即位称做桓公。石碏于是借机告老还乡。
《左传》中“石碏谏宠州吁”的故事至此告以段落。
(四)
《春秋》也好,《春秋左传》也好,都试图占领一个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地把道理说给千秋万载的人们。因此它们的许
多文章都要在叙述的基础上融合说教的说辞,以把儒家的思想与实践得以结合验证。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很多文章往往在喋喋不休地说完大道理以后,忘记了与实践相印证的初衷。
象本文中的石碏,他在劝谏的时候其实犯的就是这样一个错误,光有理论,没有事实论据,如何能让庄公认识到溺爱呢?巨大危害呢?而“石碏谏宠州吁”这篇文章本身也在犯同一个错误,交代了事件的起因,然后大篇幅整理了石碏的说教,之后就草草了事,匆匆结尾了。而最能验证石碏理论的正确性的后面的远远强于雄辩的事实部分却被忽视了。
其实后面的故事远比前面精彩。 即位卫桓公似乎是个很平庸的人,但是即使是这样平庸的人也明显地感觉到了他的弟弟州吁给他的皇位造成的威胁了。在桓
公即位之前,庄公因为州吁喜欢军事,已经把州吁封为大将,给了他一部分兵权。那个时候的大多数国君为了保住自家的江山,一般都是把自己的后代封为朝中的大臣,来协助自己的大儿子巩固地位。但是那种情况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孩子们必须是团结的,否则就是自作主张地替下一代分配权力的蛋糕,分散了后任国君的权力,一个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导致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而相互残杀的流血局面。
以州吁的专横跋扈,自是不会把桓公放在眼里,那么他们兄弟君臣相处的状态就可想而知了。桓公即位的第二年,就罢免了
州吁的大将职务,收回了兵权。州吁和石厚等一干死党逃往国外,四处流浪。流亡期间还因为同病相连而与郑国的流亡王叔段和公孙滑等人结交为朋友。
前文中说过州吁从小就是就喜欢舞枪弄棒,与其一同逃亡的也都是些好勇斗狠、铤而走险的亡命之徒。州吁在外逃亡的十几
年间,又结识了不少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十四年后,州吁、石厚等人纠集了一帮杀手偷偷潜回卫国,伺机刺杀桓公。适逢周平王去世,州吁打听到桓公即将赴周奔丧,于是设下埋伏,终于将他的哥哥桓公刺杀。之后谎称桓公因病去世,临终将王位传给州吁。事发突然,卫国的臣民还没有反过味来呢,州吁已经迅速办完手续,登上了王位。桓公的儿子公子晋逃亡到邢国避难。
这一年,就是周郑交质那一年,郑国刚刚抢了中央政府的粮草,郑庄公正与大臣商议去洛阳朝周之事呢,有卫桓公讣音传来,得知是公子州吁弑君篡位。要说这郑庄公也真是个人物,立刻说:“吾国行且被兵矣!”群臣问郑庄公:“主公何以料之?”庄公说:“州吁素好弄兵,今既行篡逆,必以兵威逞志。郑卫素有嫌隙,其试兵必先及郑,宜预备之。” 和郑庄公所料完全一致,州吁即位后,朝野都不服气,沸沸扬扬的都是些戳州吁脊梁骨的言论。州吁很郁闷,此时已经官至
卫国上大夫的石厚给州吁出主意说,国内的情况现在已经这样了,要想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咱们就要出兵找个诸侯国打上一架,这样在转移国内注意力的同时,也能威慑那些乱说话的人。州吁说,你说的容易,周围的诸侯没有惹咱们的,这仗哪能说打就打的起来啊?那石厚微微一笑道,您才做了几天国君,当然没有人惹咱们了。可是我记得咱们当年在外逃亡的时候,咱们卫国为了咱哥们郑国的公孙滑和他老爹段的事情,跟郑国打过一架来着。现在咱们得势了,不如就拿郑国开刀好了,正好也替老滑出一口气啊。
要说这个石厚也算是个人才了,用对外战争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转嫁国内矛盾、凝聚国内民心的办法也旧似乎近代和现
代才被统治阶级熟练运用的。而石厚提出的向郑国开战的建议在一举两得的同时,也充满了冒险精神。因为郑国无疑是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之一,老虎的屁股可不似乎人人都可以摸的。我因此推断州吁的刺杀行动恐怕也是石厚全力策划和参与的。
石厚当然不会傻的以卫国这点兵力去征伐强大的郑国。石厚有石厚的办法,他打正了替段讨还公道的旗号,亲自去说服宋、
鲁两国。对宋殇公时利用了宋殇公的那块心病---寄居郑国的子冯;对鲁国的时候,则贿赂了掌握兵权的大将公子翠;对陈、蔡两个小国则直接告知要讨伐不仁义的郑国。由此组成了五国联军开始了讨伐之战。
(五)
郑庄公可不是吃素的,那是老政治家了,说到打架,他可是行家里手,说到权谋,那也是玲珑心肝啊。对面五路诸侯的肚子
里面各自怀着什么样的鬼胎,庄公心里面那是溜清,他早看出州吁约来的那四个诸侯国里面,也只有宋国似乎因为顾忌公子冯,是真心想打这场仗。州吁不过是为了立威才来讨伐郑国的,而且州吁刚刚上台,立足未稳,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打下去啊?这仗还有什么不好打的?
郑庄公派大夫暇叔盈带一支军队,把宋国在郑国政治避难的公子冯护送去了长葛,然后派使者告诉宋殇公:“公于冯逃亡到
我国,我国不忍杀他。令他前往长葛待罪,您自己去处理吧。”宋殇公果然移兵去围长葛。蔡、陈、鲁三国之兵,见宋兵走了,都有了撤退的想法了。没等走呢就听说郑国公子吕出来迎战,三国都袖手观之。
石厚引兵与公子吕交锋,还没怎么打呢,公子吕倒拖着画戟跑了。石厚缴获了些郑军的粮草,并不追击,而是传令班师回国。州吁没搞明白石厚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石厚说,你没见宋国已经跑了吗?剩下这几位也就是些敲敲边鼓的水平,郑国这么强大,我们自己哪是人家的对手啊?现在我们有了打败郑国的威名了,这趟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还是赶紧回国处理过内的事情吧,时间长了不回去,我怕家里出事啊!
州吁打了个激灵,忙不跌地撤军回国。一看正主走了,陈、鲁、蔡三国乐的不用动手,自然也是高高兴兴把家还了。这厢里
联军一撤,郑军没有了后顾之忧,那边围攻长葛的宋军可倒了霉了,两国鏖战自不在话下,后来郑庄公去洛阳朝见周王,采纳祭仲的计策,假借周王号令纠集联军,一口气把宋国打的大败,孔父嘉死,宋殇公亡,最后公子冯回国即位,郑、宋两国遂成同盟。这里就不一一细表了。
得胜归来的州吁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得到了多少的巩固和拥护,和石厚两个人一嘀咕,想起了已经告老还乡多年的石厚的
老爹石碏,有这位前朝的德高望重的老臣支持的话,还有谁敢说三道四呢!于是准备了礼物派石厚回家请老爷子出山主持大局。那石碏听说儿子石厚竟然协助州吁把桓公都杀了,正在家里的堂屋里来回踱步呢,听说儿子今趟回家是想请他出山,心里冷笑着,脸上却不动声色,告诉石厚说,我这把年纪了,还想多活几年,你回去告诉州吁,就说我得了慢性病,让他另请高明吧。
州吁没有办法,对石厚说,你爹不来就算了,那你倒是问问他老人家我们目前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啊?好歹让他老人家给指
条路啊!石厚无奈,不得不再次回家问石碏。此时的石碏心中早已经有了计较,对儿子说,你们去朝见周王就是,如果他接见你们君臣了,那自然是承认你们的地位了。不过这办法也有坏处,万一周王不接见你们,就弄巧成拙了。石厚一听老爹似乎还有下文啊,接着问有什么方法可以保证让周王接见他们。石碏微微笑着说,我的老朋友陈国君桓公一向得周王偏爱,你和州吁先去趟陈国,央求桓公为你们出面游说周王,大事可成!
石厚大喜,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亲爹会处心积虑地算计自己,还以为得了什么金玉良言,遂与州吁去了陈国。那厢里石碏早
派人给陈桓公送去密信一封:“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实弑寡君,敢即图之。”要知道陈国是州吁谋杀的哥哥卫桓公的母国啊!陈桓公对州吁和石厚两个人早就欲杀之而后快了。这下两个人居然自投罗网,而且还有石厚的老爹照应,断了二人的后路,这样的爽事要不做是要后悔一辈子的。待得州吁和石厚一行来到陈国后,陈桓公立刻设计将二人擒下并分押两地。
消息传回卫国,石碏立刻入朝与文武百官商议,后派卫国大夫右宰丑和石碏家臣獳羊肩前往陈国。右宰丑杀州吁于濮,獳羊
肩杀石厚于陈。左丘明修传至此,称石碏:“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这就是成语“大义灭亲”的来历。州吁死后,卫国上下从邢国迎立流亡的公子晋为国君,就是卫宣公。
(六)
读完州吁的故事,我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郑庄公。
历史总是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话真的不错。看过“郑伯克段于鄢”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州吁的故事和郑庄公的故事也
是这样。郑国的段和州吁一样都不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但是都一样从小受就受到父母的无比宠爱;在自己的哥哥登基后,一样产生了篡位的念头并都有了实际行动;都曾经流亡过外,在国外的时候也都没有过放弃;在他们流亡的时候,都没有得到哥哥锄恶务尽式的追杀。
不一样的是结果,段篡位行动失败逃往国外,在国外仍然贼心不死,曾经纠集外国军队讨伐母国,但是他在利用别人的同时
也是别人利用的对象,没有得逞;州吁逃亡14年也一样没有忘记篡位,幸运地刺杀成功,成功谋取皇位。当然在这些不一样的背后,最重要的一个不一样就是,州吁并非段那样的庸才,而且身边有一帮有本事的哥们儿,相反地,段的哥哥庄公并非象州吁的咯咯那样脓包,这才是段最终没有成功,而州吁可以有一举得手的重要原因。
现在我们推敲的是导致这两个篡位事件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前面说的做国君的哥哥没有对逃亡的弟弟斩草除根。
庄公没有下手杀弟弟,但是在历史上还是落了个处心积虑、姑息养奸的罪名。我们一定记得左丘明煞有其事地指点庄公的建
议: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我们以前批评过这种所谓的“亲亲之道”,但是还没有实际的论据,现在有论据了,就是州吁。再想想《春秋左传》里面只记录了石碏进谏的那段话,而不以事实验证其正确性,难道真的是一个小小的低级失误吗?
郑庄公不追杀弟弟,任由段在国外不断做着颠覆国家的串联,不过是为了一个名声。卫桓公不杀弟弟,想必也是一样的原因,但是他太脓包,所以被人家反噬一口,连命都丢了。以“亲亲之道”来规范和评判政治斗争,本质上是混淆了政治手段和道德行为的界限,没有看清楚封建社会家族统治的实质。而在儒家的道德观体系里面,君臣关系分明又排在父子关系的前面。这就充分体现了儒家道德观的虚伪性,同时这种虚伪性又是导致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却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看见儒家学者通常只能就事论事,一事一理,常有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就是这个原因。那么联想一下现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种种不可理喻的现象,思考一下儒家文化对过去和现在的深远影响,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感悟呢?
第二个问题,说说教育孩子的问题吧。 我们发现段也好后于也好,都上一被父母宠爱,最后走上不归之路的。这即使对于我们现在的做父母的人,也不能不说是一
个警示。在这个故事里面,卫庄公宠爱州吁本来是人之常情,自己的孩子嘛,哪有不宠爱的,孩子多了的时候,总有对撇子的,难免会厚此薄彼,这是人之常情。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明白规则更要让孩子明白规则,宠爱不是无限的,是有一定范围的,超出了感情的范畴,影响到他人的生存甚至社会国家的政治生活了,就突破了道德的藩篱了,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家族统治的社会或者说集权社会的统治者最容易犯类似的错误,把感情和个人好恶与权力分配联系起来。因此,所有的封建
社会和集权社会的正常运转都需要托福于最高统治者的智慧和开明。推而论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无论是在封建还是在集权社会,都要把儒家那套“礼”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至少名义上是这样),在法制不完善或者存在先天的不可克服的情况下,儒家的“礼”自然而然地成了香饽饽。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以德治国吧。
卫庄公对州吁的宠爱,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是缺乏全盘考虑而只顾及了个人的感情。州吁的成长是一个大环境的影响,主要
是庄公的宠爱。父亲的宠爱小儿子,本是人之常情。我们且把宠爱放到一边,庄公在教育的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宠他你干脆就立他为太子好了,这样至少还可以保护一下恒公这个同样教育失败的儿子。桓公是子,是贵,是长,是亲,是旧,是大,是义,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把他教育成一个强势的人。州吁“名”又没有,因为做不了太子,“实”又强势得很,名实不符,不出问题才怪。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里面所反映的教育后代方面的问题,最应该思考或者谴责的恰恰不是庄公的溺爱州吁,而是石碏对儿子
石厚的教育,那才是最失败的教育。卫庄公溺爱州吁,州吁之不肖,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但是石碏是知道应该怎么教育孩子的,其子石厚却助纣为虐,与州吁同流。
你看看石碏在劝导庄公的时候一套一套的,把人家说的一个楞一个楞的,人家不听,他还不愿意。我因此相信庄公并不是不
明白这些道理,而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所以说石碏进谏的言辞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用这样的言辞显然无法打动庄公听从他的劝导,也就是说,他的话并没有切准问题的要害,没有挠着庄公的痒处。也可以这样理解,石碏自己并不是很明白教育孩子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他真的明白其实的关窍,他自己的儿子石厚就不会有那样的结局。因此他不知道怎样劝导庄公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最根本的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不是教育方法的问题,那些东西谁都知道,不见得都能教育好孩子,是什
么问题?是怎样处理教育者的感情和理智的问题!打着感情的旗号,很容易使教育者自己对孩子的感情在方式上形成一种习惯,而习惯本身就是一种放纵。放纵感情是一种仅仅顾及了教育者自身的自私的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尽管双方都可能得到暂时的愉悦,但是在这种愉悦的麻醉下,双方总有一天都需要为这种放纵埋单,而且是双份的。
在这个故事里面,卫庄公支付的帐单是两个儿子的生命,石碏支付的帐单是亲手杀死儿子的生命。只不过,以石碏的老谋深
算(你说他老奸巨滑也不冤枉他,最贴切的应该说是生姜老的辣)和霹雳手段,多少捞了点本回来而已,杀了亲生儿子,赢得了个千古流芳的美名。可是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看,从“亲亲之道”来看,石碏所谓的“大义灭亲”实在是不值一晒。
评析
如何爱子,对一个国君来说,决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正因为这样,所以石碏才进谏卫庄公。但石碏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切入谏旨,提出“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观点。接着,便有的放矢地指出“骄、奢、淫、佚”是使“爱子”走上邪路的来由;而这四种恶习的养成,则是为人君者过分溺爱所致。然后,话题轻轻一转,就落到州吁身上。须知,州吁作为庶子而“好兵”,这往往是作乱的前兆。所以石碏一针见血却又语重心长地指出:“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之后,又连用四个顶针(也叫“顶真”或“联珠”)句,断定州吁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再接下来,又根据传统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规范,总括出“六逆”和“六顺”,提醒庄公:“去顺效逆”只能加速祸患的发生,作为人君必须防患未然,全力消除祸患的根由。这样,就把“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这一爱子观的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出出来。然而,被糊涂蒙了心的卫庄公却根本听不进去。
劝主谏君,须在紧紧把握谏旨韵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理,则须说透,说到位。做到了这点,被劝谏者却听不进去,那只能证明被劝者太顽固不化。本文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爱子方法,直到今天还有极好的
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宠禄 天下父母无不知溺爱孩子有害!但他们只知道有害而已,至于害有多深,害有多大,他们没有真正的了解。更不知“宠禄”过度是大恶之源。有宠则必有恶,近三千年前,卫国大夫石碏对国君庄公一家发出过最危险的警示!
卫庄公是那个遥远的时代中最幸福的男人,身为国君,权势的满足自然不必过多夸耀,他的出名也许是因为他有一个历史上有名、美得倾国倾城的妻子。
庄公的妻子庄姜,是“齐东宫得臣之妹”,姜姓,因为嫁了庄公,所以叫庄姜。因为生得太美,《诗经》中卫人因其而作《硕人》为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lǐng rú qiú qí),齿如瓠犀(chǐ rú hù xī),螓首蛾眉(qín shǒu é méi),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翻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浅笑盈盈酒窝俏,美目顾盼眼波俏。)千百年来,对中国古代美女的一切泛美之辞莫高于《硕人》中对庄姜的描述…..庄姜到底有多美?
春秋的故事
沉鱼:春秋的时候,一个越国女子在溪边浣纱,“手如柔荑”,鱼儿见了这么美的女子,忘记了游水,结果沉到水下去了,这个女子就叫西施;
落雁:西汉元帝的时候,一个宫女以汉家公主的身份,远嫁到漠北的匈奴,在和亲的路上,天上大雁见到她凝脂般的肌肤,以为是和田的美玉,飞下来想要看个究竟…..这个女子应该是王嫱;
闭月:三国时期,一个纤弱的女子被赋予了离间奸相董卓和猛将吕布的重任,风仪亭下,秋月当空,女子“螓首蛾眉”,愁云上锁,掩去了皎洁的月色,她自然就是貂蝉;
羞花:唐朝开元年间,御花园中,一个宫中美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百花为其她丽色所羞,一个个都低下了头。这是让”三千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
现代的女子,纵然可以在照片上留下千般美丽,万种风情,但是在我们“经千年历百炼”的文字中,保存下来的对倾国倾城之美的形容,在《硕人》中“极矣”!
庄姜没有能为庄公生下孩子,但这并不能丝毫影响这个王侯之家的完美,庄公的并不缺乏王国的血脉传人,其中比较出众的是后来即位的桓公和公子州吁。这时的庄公,无上的君权、不尽的财富、极致的美人,和美的宗室,芸芸的子嗣!登高一呼,其意气之盛,举天下之豪杰又有何人能与之相争!然而,庄公身后,即位的桓公,这个庄姜的养子,后来被庄公的另一儿子州吁杀害。而篡位不久的州吁,很快又为卫国有正义感的大臣们送上了西天!天堂到地狱的转变,源自庄公生前对儿子州吁的溺爱!文中讲述了公子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文中讲述了大夫石碏对庄公进行了归劝,这次进谏非常有名,足以为天下父母引以为戒!成为教育后代的至上信条!
石碏的谏言有三。环环相扣,入情入理。深入地分析了由“宠”导致灭亡的必然性。其一,“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说明骄奢淫逸来源于娇纵溺爱;其二、受宠爱就会变得骄横,骄横就不会安于自己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就会有怨恨之心,心生怨恨就不会安分守已;其三,从此以后,地位低贱的就会欺压地位尊贵的,年纪小的就会想办法凌年纪大的,关系疏远的就会找机会离间关系亲近的,新的离间旧的,小的欺凌大的,淫乱的就会破坏有道德的。如此这般,祸事就注定要来了!
《石碏谏宠州吁》选自《春秋左传·石碏大义灭亲》[2]
【补充阅读材料】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21)。”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 使请(22),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蜡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 (24),老夫耄矣(25)“,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26).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 腊使其宰孺羊肩涖杀石厚于陈
(27).
君子曰:“石腊,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28).‘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20)定君;安定君位。石子:指石碏。(21)觐:诸 侯朝见天子。(22)朝陈:朝见陈桓公。使请:求陈镇公向周王请求。 (23)如:往,去到。(24)褊(biao)小:狭小。(25)耄(mao):年老。 八、九十岁叫耄。(26)涖(li):前来。(27)右宰:官名。丑:人名。濮: 陈国地名。(28)宰:家臣。孺(niu)羊肩:人名。(29)与:参与,一起
作文六:《古文观止选》3500字
洛神赋(节选)
【三国·魏】曹植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束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文璀灿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阴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300)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唐】李白
chíchúmáorǎngxiāoyènóngxiānyào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150)
逍遥游(节选)
【战国】庄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臵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277)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xì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400)
shāng
归去来兮辞(节选)
【东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200)
前赤壁赋(节选)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00)
lí
滕王阁序
【唐】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210)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318) hūndìmiǎnchuánsuītàméngyūyǎncānfēi
阿房宫赋
【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169)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196)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60)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07) yìngqiángniǎn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并序)(109)
宋●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黍离 《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41)
春江花月夜
【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208)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88)
作文七:《古文观止》9600字
陈涉世家: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 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
着眼 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置书鱼腹。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 召令徒属" 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 苦秦吏
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陈胜认为起义能够成功的条件有两个: 第一是“天下苦秦久矣”;第二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阅读理解
文章主要表现了陈胜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语言、动作、神态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
3、“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①不甘心受奴役②同情同命运的人③具有远大抱负、志向
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①天下苦秦久矣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
5、“死国可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为国事敢于斗争和牺牲
6、陈涉抓住了哪两个有利于起义的敏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扶苏和项燕都下落不明,“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7、陈涉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这一策略效果怎样?结合原文说一说。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取得了成功的效果;①九百人敬受命②杀之以应陈涉③建立张楚政权,且发展迅速。
陈涉为起义做了什么样的舆论准备,效果怎样? ①鱼腹藏书②篝火狐鸣;巩固陈涉地位,坚定众人起义信心。
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陈涉是怎样做的?表现了陈涉的什么才能?并杀两尉,获得众人支持;“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剑拔出鞘),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机智勇敢。 陈涉是怎样动员戍卒并发动起义的?①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心②为坛而盟,组成农民起义的队伍
综合全文来看,陈涉具有怎样的性格和才能?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将900名贫苦人民逼上绝路。 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13、“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了什么?表明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人们对陈胜十分敬畏,表明起义爆发前人心紧张而兴奋。
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①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愿为他们效力②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绝路。
15. 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天下苦秦久矣。
16.“苟富贵,无相忘”表明陈涉什么态度?不甘贫困,有改变现实的愿望,有福同享。 17. 为起义而做的威众准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18. 司马迁为什么把陈涉归入“世家”?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史记》中有十二篇“本纪”。
桃花源记。 理解性默写
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 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 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 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 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②说明有很多人向往着桃花源。
发现桃花源----小住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安宁详和的美好生活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客观的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 摆脱剥削的要求.(中考
考点)
与朱元思书: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
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理解性默写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三峡》中与之异曲同工的语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感叹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阅读理解
1、“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5、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从容出游,怡然自得 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千丈见底”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幽静的特点。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泉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皆生寒树”一句相照应。
捕蛇者说:《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 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横征暴敛的残酷,揭示了
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本文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捐杂税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岳阳楼记: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理解性默写:
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由写洞庭湖的浩瀚气势过渡到写迁客骚人不同情怀的句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迁客骚人见到不同景物产生了不同的感情,写悲情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表达欢喜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作者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由古仁人旷达的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得出的论断是:是进亦忧,退亦忧。
作者认为“迁客骚人”的作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肯定的古代圣贤的作法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表明了他的旷达胸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伟大的抱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与“悲”照应的八个字: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与“喜”照应的八个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在第二自然段中总领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10.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一般迁客骚人在外界条件好,个人境遇顺利时,便会产生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回答:因物而喜);而外界条件恶劣个人境遇不顺时,便会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思想感情。
12.总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重修岳阳楼后的变化的句子: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4.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静影沉璧。
15. 洞庭湖的万顷碧波曾引发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显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展露出作者的宽阔胸襟。 16.作者认识到“古仁人”异于常人的超然情怀形成的原因是他们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7.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阐述古仁人之心(或古仁人志趣)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9、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20、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千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1、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3、**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4、“进亦忧,退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5、文章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6、抒发作者宿志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7、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告诉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8、表现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9、《梁惠王下》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在本文中把这句话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0、**总理在视察洞庭湖时,要求有关部门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重现洞庭湖昔日美景。请写出描写洞庭湖昔日美景的句子: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广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31、全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2、“古仁人”们的思想感情不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3、请写出文中一处写景的语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4、“二者之为”的具体内容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5、请写出文中一处议论的语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6、第四段中抒情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7、写鱼鸟自由闲适情态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8、通过写“花草鸟虫”来展现春景美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9、范仲淹高度概括对岳阳楼所见“巴陵胜状”的描绘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本文中也有与之境界、情怀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1、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2、阐述作者主要观点的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3、“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唐贤今人诗赋。 44、突出滕子京政绩(赞美滕子京)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5、能体现作者作记缘由的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46、文中与“前人之述备矣”照应的句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此”指代的内容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8、文中引起下文写景抒情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49、说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阅读理解
2、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更高的理想境界?答: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虽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3、作者的旷达胸襟与政治抱负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
4、“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这段话中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议论。作用:点明主旨,抒发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7、“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
如何理解“进亦忧,退亦忧”一句?答:“进亦忧”照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照应“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文中的作用:。请再写出一句你从课外读到的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或名句。答:作用:体现本文主旨。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位卑未敢忘忧国。
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第一个设问句先从反面说,后从正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得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章推向高潮,从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的修辞:对偶。 全文: 1、“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为什么不同?答: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2、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对滕子京的劝勉和规谏。2、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用自己的话概括“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第一种: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诽谤和讽刺的悲伤。 第二种: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辱偕忘的喜悦。 目的: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5、本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叙事的是第1段,写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议论的是第5段。
6、出自本文的成语:百废具兴 、政通人和、心旷神怡。文章第二段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题目,此外还有什么作用?答:“衔”和“吞”把远山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同时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景 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己而悲”的感情; 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 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概括各段的大意: ①交代作记的缘由。 ②描写洞庭湖远景,生发议论,引出两种情景。 ③——④、描写阴晴两种天气的景色极其感受。 ⑤、阐述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或理解。答:范仲淹的这句话体现了忧君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文章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试简述其原因。 答:写景不是本文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12、“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在哪?答: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本文的议论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这种“忧”“乐”与前文“迁客骚人”的“悲”“喜”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作者的忧乐观是以天下为基础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是以自己的得失和外物的好坏为前提,是以物喜,以己悲。
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地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体会。答:任选其一即可。谈体会既要联系全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政治报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文章除了对“迁客骚人”与“古仁人”进行了对比的描述之外,还在哪些方面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加以简要分析。答:①洞庭湖阴晴自然景物描写方面②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③古仁人的忧乐观。
1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骚人”是什么意思?根据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举出曾到过岳阳楼的“迁客骚人”之作。 答: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读完选段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滕子京在为巴陵郡的复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你从他的身上能学到什么呢?请结合实际简要回答。答:学到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言之成理即可。
19、你如何看待作者所追求的“古仁人之心”? 答:紧扣“古仁人之心”的含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20、文章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作用?答:和后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21、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那些手法?请写出两点。 答: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2、运用对比。
22、读了本文,你可能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答: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3、为何要写滕子京被谪,政绩却很卓著?答:1、说明滕子京是一个好官。2、为后文议论做铺垫。3、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赞美和对当政者的不满。4、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醉翁亭记:
著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重点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理解性默写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中与"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作文八:《《古文观止》赏析》1200字
《古文观止》赏析
《古文观止》是清初康(kāng)熙年间吴楚才、吴调侯叔侄两人编选评
?纂(ǎn)于康熙34年,1695,与后其半个多世纪注的。《古文观止》编
的《唐诗三百首》编纂于乾隆28年,1763,堪称中国古诗文的双璧,bì,?。吴楚才、吴调侯叔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们均是塾师~以课业授徒为生~只具中等学历~在清代文坛和学术界算不得是入流人物。但正因为如此~才决定了《古文观止》的特色~使之成为一部很流行的通俗语文读物。
《古文观止》选取了从先秦至明末的古文222篇~分为十二卷。将清代外的历代古文中的精华选尽~名篇佳作尽收眼底。但由于该书成书较早~少了清代古文这一重要部分~未免有不尽完善之感。幸好清末民国初年知
?名学着王文濡rú,字均聊~浙江吴兴人,先生~于民国13年,1924,编纂了《续古文观止》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至此~《古文观止》可谓尽善尽
??????美矣。其尽可发挥作者“正蒙méng养而裨bì后学”,吾兴祚ò原序,的编选目的~即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文言散文的入门读物。
?纂ǎn:1、编纂:搜(sōu)集材料编书。2、妇女梳(shū)在头后面的发髻(jì)。
?璧bì:1、古代玉器,平圆形中间有孔。2、璧还。即归还原物(敬辞)。如谨将原物璧还。
?濡rú:1、润泽,如耳濡目染,喻听得多,看得多,无形中受到影响。2、停留、迟滞。3、容忍。
?蒙méng:1、没有知识,愚昧。如启蒙。2、受。如承蒙招待。3、覆盖。如蒙头盖脑。4、形容雨点细小。如蒙蒙细雨。5、眼睛失明。如朦胧。6、朴实淳厚。7、姓。
?蒙mēng:1、欺骗。如别蒙人。2、胡乱猜测。如你蒙对了。3、昏迷。如他被打蒙了。
?蒙měng:如内蒙古。
?裨bì:益处。如大有裨益。
?裨pí:副,辅佐的。如裨将。
?祚?:1、福。2、皇帝的地位。
《续古文观止》共收录了清代近300年间60多位作家的174篇作品。
?zhá观周乐》:吴国公子季札在所谓“观止”出自《左传》的《季札
??鲁国观赏乐舞~当演出虞yú舜shùn的《韶削》之后~季札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认为已经观赏了最高水平的音乐歌舞啦~其余的就不必再看了。
鄙人出于对此书的喜爱~现将学习所得与人共享~意得高人指点,以后将分章节出示,。
?札zhá:1、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如札记,即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2、信件。如手札,来札。3、札子。旧时的一种公文。 ?虞yú:1、预料。2、忧虑。3、欺骗。如尔虞我诈。4、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平陆东北。
?舜shùn:传说中上古帝王名。
作文九:《古文观止 目录》600字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石碏谏宠州吁
曹刿论战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宫之奇谏假道
子鱼论战
介之推不言禄
烛之武退秦师
吕相绝秦
驹支不屈于晋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晏子不死君难
子产论政宽猛
召公谏厉王止谤
襄王不许请隧
敬姜论劳逸
勾践复国
宋人及楚人平
虞师晋师灭夏阳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杜蒉扬觯
苏秦以连横说秦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颜鐲说齐王
冯谖客孟尝君
触龙说赵太后
鲁共公择言
谏逐客书
卜居
渔父
宋玉对楚王问
孔子世家赞
伯夷列传管晏列传
货殖列传序
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轲传
报任少卿书
过秦论上
论贵粟疏
长门赋
苏武传
戒兄子严敦书
典论·论文
与吴质书
与杨德祖书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陈情表
兰亭集序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水经注·江水(节选)
谏太宗十思疏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滕王阁序
陋室铭
阿房宫赋
原道
杂说一
杂说四
师说
进学解
圬者王承福传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张中丞传后叙
桐叶封弟辨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钴鉧潭西小丘记
小石城山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袁家渴记
与元微之书
岳阳楼记
谏院题名记
训俭示康
鲁仲连义不帝秦
义田记
纵囚论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送徐无党南归序
辨奸论
送石昌言使北引
留侯论
石钟山记
放鹤亭记
潮州韩文公庙碑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教战守策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赠黎安二生序
战国策目录序
读孟尝君传
游褒禅山记
白鹿洞书院学规
正气歌并序
送秦中诸人引
尚志斋说
司马季主论卜
卖柑者言
尚节亭记
深虑论
瘗旅文
教条示龙场诸生
报刘一丈书
沧浪亭记
先妣事略
项脊轩志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徐文长传
西湖杂记
≈≈≈≈≈≈≈≈≈≈≈≈≈≈☆≈≈≈≈≈≈≈≈≈≈≈≈≈≈
copyright?2003-2008 all rights reserved铁岭文史书馆
作文十:《读《古文观止》》3000字
读《古文观止》
钱钟书先生曾说,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古代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才慢慢地进化到现代;读《伊索寓言》可以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最近我重读了一遍《古人观止》,也觉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爱,那些正儿八经的散发着头节气的见解,如不加以纠正必“贻害”后人。因此,我以钱先生为榜样,拈出几则故事,作为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 一、丧欲速贫。 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应该迅速穷下去,以免别人误会他在位时是个贪官。只有儒家弟子才有这般迂腐!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君不见,高官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台上时,纵有千二八百万也不敢露财,下台了修高楼、泡包厢,又有谁管得着?在台上时生意不敢“做明”,与大款不敢傍得太紧,下台了正好利用旧日关系,以权易钱。 昔日做官,今日为款,潮流每每如此。 二、如棠观鱼 鲁隐公想要棠地看捕鱼,臧僖伯为此发了一大通议论,反对隐公去。鲁隐公只好说:“吾将略地焉。”看来臧僖伯是个不识时务,没读过“下级学”的书呆子。领导有雅兴下乡钓鱼,他不备小车、不置钓具,积极陪领导锻炼身体,还要“称疾不从”,天底下有这样的傻子吗?奇怪的是,《古文观止》中这类角色还真不少,比方说里革,比臧僖伯还要恶劣,鲁宣公看着就要拉一大网鱼起来,他竟然挥刀割断鱼网——好在“适者生存”,这种人注定要“自然淘汰”。 三、民将筑台于夏氏 陈灵公是古代最著名的昏君。他与夏征舒的母亲有染,还要老百姓在夏家修个高台,以致于章子大摇其头,预言陈国必亡。看来,陈灵公吃亏在于他太老实,假若他生在现代,就决不会大张其鼓地修屋筑高台了,而是要大力发展“两非经济”、“路边经济”,今天“夜来香”,明日“康乐城”,不亦快哉! 四、杜蒉扬觯 晋平公与师旷、李调一起饮酒作乐,杜蒉进来让师旷喝了一杯,又让李调喝一了杯。平公觉得奇怪,问了原因,主动罚自己一“觯”。这就是“杜举”一词的来由。看来浪费人材的现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蒉这样善于劝酒的人材,当“公关”或是办公室主任,才真正物尽其材。甚矣!平公之无珠。 五、白珩犹在乎? 赵简子招待楚国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当作响,并问客人:“你们楚国著名的玉器白珩还在吗?”看赵简子的举止,让我感叹那时真是落后——一块石头是什么宝贝?少见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个一官半职,他一定会拿出手机说:“这是哥们才送一个,款式新,功能强,上网、发短信息、传真
样样搞定。你的呢?怎么那样老土?砖头似的!”
人生的百科全书 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后来,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我特别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平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习。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 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
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 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现在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一定要继续读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古文观止》读后感
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后来,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我特别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平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习。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 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
世楷模。
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现在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一定要继续读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
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徐渭,子文长,明代大家。至于大到什么程度,有个近代的画家说要做徐渭的一条看家狗就很知足了。
据说,是几世不出之奇才.我对书法,诗文,知之甚少,所以在这方面很少有发言权。我想说的是,对于这样的一个聪明智慧的人,命运为何如此凄惨!
徐文长,文能治国,武能安邦,雄才伟略。就是如此一个旷世奇才,终其一生闷闷不得志。可悲!
其实,说白了,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不乏如此之人。只是他的才气太大了,所以就流传到今了。
这样的人,随便举例比比皆是。把自己比作太阳的尼采,让亚历山大大帝不要挡着阳光的犬儒之父,自杀的凡高,还有中国卧轨自杀的顾城,跳湖的汪国真,打铁匠嵇康......... 鉴于此,都是一些搞艺术的,也即是说,艺术这东西是要人去驾驭的,否则的话那就是“艺术行为”了。
其中,也不乏一些佼佼者,范蠡,要名有名,要钱有钱,要美女有美女,为什么呢?务实! 如此聪慧之人都逃脱不了名与利,超然物外的人,那都是得到后的超然,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也要超然,别人只能理解为自嘲,可笑,疯子!
读史使人明智,徐渭的一生告诉我们:艺术害死人,做人要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