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名胜古迹
龙虬庄遗址
【龙虬庄遗址】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高邮市一沟乡一沟镇北龙虬庄。遗址湮没在地下和水下,目前已暴露面积约2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1970年3月,经南京博物院考古鉴定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出土文物主要有夹砂红陶釜、画彩陶钵、红衣陶豆、陶壶等器物残片,与淮安青莲岗、邳县大墩子文化遗址下层出土陶器相同。
古邗沟遗迹
【古邗沟遗迹】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老城区北郊。东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于邗城下开邗沟,以通江淮,是为古运河的最早段。因年久淤湮,今仅遗存螺丝湾桥至黄金坝东西向一段,长约1450米,宽50~60米,两侧淤积层约20~25米,中间沟床现约10米。中段有明清时修建的“邗沟桥”横跨,此桥为两头门石桥,两边山花墩上均嵌“邗沟桥”石额。
天山汉墓
【天山汉墓】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城北45公里处高邮市天山境内。天山原名神居山,高4955米。全山玄武岩构成,是一处典型的火山溶岩地区,占地约70公顷。1979年5月起,以南京博物院为主,扬州博物馆、高邮文管会、南京大学历史系派员参加,配合开山采石,历时两年,对一、二号汉墓进行发掘。两墓均属大型岩坑竖穴、有斜坡墓道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早年均被盗,二号墓遭焚烧,一号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标本972件。据对文物标本的研究和测定,当为西汉中晚期广陵王家族墓葬。出土的“黄肠题凑”式木椁,楠木结构,规模宏大。木材折合54556立方米。大部构件都有标明名称与方位的漆书或凿刻的“广陵船官材板广二尺”、“医工”等字样。出土随葬品中的漆器、木雕(已炭化),制作精美,特别是漆榻和成套的浴具(盆、凳、勺、灯等)为汉代考古发现中所少见。天山汉墓发掘结束后,将全部构件迁至扬州市区东北郊象鼻桥以东高冈复原陈列,建立汉墓博物馆。
大明寺
【大明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西北郊蜀冈中峰。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故名。其后屡经兴废,数度更名,曾称西寺、栖灵寺。明天顺五年(1461)重建,万历、崇祯间又重建,仍称大明寺。清康熙年间因讳大明,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南巡时,敕赐“法净寺”,为当时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咸丰年间毁于兵火,现存建筑群为同治年间复建。1980年,复称大明寺。占地面积约85公顷,建筑面积565925平方米。中轴线上为寺庙建筑,西部有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祠、西园,东部有平远楼、鉴真纪念堂、东苑、藏经楼及重新建的栖灵塔等寺庙园林景点。平山堂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知扬州时,为游宴之所,因伫立堂前一目千里,江南诸山与堂平而名。后屡有兴废。现存建筑为同治九年(1870)重建。今立堂前平台,仍可眺江南诸山。堂内还挂有不少绝妙楹联,其中“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尤为人们称道。鉴真纪念堂于1963年中日两国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1973年落成。由门厅、碑亭、回廊和正堂组成,整个建筑为唐代风格。碑亭中立汉白玉须弥座横碑,正面刻郭沫若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阴镌刻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碑文和颂辞。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正堂仿鉴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堂内正中供奉鉴真干漆夹?像。纪念堂门厅对面原为晴空阁,现为鉴真生平事迹文物史料陈列室。大明寺西园一名御苑,又名芳圃,因位于大明寺西部而名。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间重修。1949年后又多次重修。今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是饶有山林野趣的寺庙园林。
天宁寺
【天宁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城北丰乐上街3号。始建于东晋,相传为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695)改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始赐名“天宁禅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清代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驻跸于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抗日战争期间,天宁寺为侵华日军所占,沦为兵营。由于年久失修,使用不当,至70年代末,已面目全非。自1984年夏,共耗资141万元进行大修。大修后的天宁寺占地908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两侧廊房92间。整个建筑布局对称、严谨。山门殿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天王殿亦为单檐歇山顶,四面有廊,面阔5间284米。大殿重檐歇山顶,四面有廊,前后有月台,面阔5间328米,进深15檩25米,脊檩高19米。殿后走廊东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立《重修天宁寺碑》,西壁嵌有1987年立《重修天宁寺碑记》。修复后,用作扬州博物馆新址,对外开放。
高?寺
【高?寺】国家重点保护寺院。位于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交汇处的三汊河口。扬州八大古刹之一。始建于隋代,相传庙僧多精通医道,治愈高丽太子之病,高丽国王赠以金银扩建寺院。寺建成时,取高丽国的高字和多的字,定名为高寺。寺内原有大殿、御碑亭、金佛殿、天中塔、御碑寺、藏经楼诸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在寺内建宝塔湾行宫,为康熙、乾隆二帝南巡驻跸之处。御赐“高?寺”额和“裱天风塔”额,题“龙归法座听禅偈,鹤仿松烟养道心”、“殿洒杨枝水,炉焚柏子香”,后毁,同治间复建。1934年募建石塔7级以复旧,仍名“天中”,“**”中遭破坏。今寺内还保存有“隋文选楼”的碑石。大门临河,寺内树木参天,环境幽美,风景秀丽。明末清初发展最盛,与镇江的金山寺、常州的天宁寺、宁波的天童寺合称禅宗四大丛林。寺后院有当年康熙、乾隆二帝数次南巡的行宫遗址。
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西北7公里处邗江县槐泗乡槐二村雷塘。隋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杨广被部将宇文化及缢死于江都宫。初殡于宫内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25公里吴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礼葬于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芜湮没。清嘉庆十二年(1807),学者阮元发现后,重立墓碑,碑高185米、宽080米、厚018米,上镌清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隶体“隋炀帝陵”。1983~1985年,陆续进行过修葺,修复墓道和墓台。墓台高145米,东西长468米,南北宽325米。现正面用条石垒砌,中有石阶对墓道,墓冢高3米,周长377米。周围林木葱郁,有松柏石楠和女贞。
唐城子城遗址
【唐城子城遗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老城区西北郊,是中国东南地区著名的唐代城市遗址。唐建中四年(783)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深沟高垒修筑广陵城,乾符六年(879)淮南节度使高骈“缮完城垒”。唐城包括子城和罗城两个部分,城周长20公里。子城筑在蜀冈之上,在吴王濞城、东晋刘宋广陵城、隋江都宫城基础上修建,为官府衙署集中区,也称牙城或衙城。城周长6850米,面积约26平方公里。城墙为土筑,仅城门及拐角附近包砖砌, 夯土城垣遗迹迄今保存完好,有的地段高出地面10米左右。城外有濠。子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内设十字街贯通四门。南北大街长1400米,东西大街长1860米,街宽10米左右。南门是子城主要城门,为“一门三道”结构,中间门道宽7米,两侧均宽5米,是与罗城通联的唯一通道。 罗城筑在蜀冈之下,为居民区和工商业区,今市区位于罗城内东南部,唐代罗城内的古迹及 城墙已毁坏,地面仅存一段高出地表约2米的北城墙夯土残垣。罗城呈长方形,南北长4300米,东西宽3120米。
古木兰院石塔
【古木兰院石塔】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石塔路中绿化岛上。唐开成三年(838)为藏古佛舍利建,旧在西门外古木兰院内,南宋嘉熙年间,移建于现址寺院中,寺以塔名。宝年间重修。清乾隆年间再修时,将唐代《藏舍利石塔记》碑砌塔下。1964年进行大修,1979年开筑石塔路,寺庙建筑大部拆除,石塔原地保留在路中。1982年修塔尖。塔为仿楼阁式,5层6面,青石构筑,通高1009米,下为须弥座基。整个造型稳重挺秀。
观音禅寺
【观音禅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西北郊蜀冈东峰唐城遗址西南角。宋代建有“摘星楼”,元代僧申律开山,明洪武年间建寺,名“功德山”,后改“观音禅寺”,山亦称“观音山”。清咸丰年间(1851~1861)寺毁,同治年间复建,光绪初又毁,后历经10余年修复。1949后数度维修,“**”期间遭劫,“**”后大修。观音禅寺坐北朝南,依山而筑,错落有致,融古城堡、山景、庙宇为一体,寺内同时供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菩萨:观音代表普陀山,文殊代表五台山,普贤代表峨眉山,地藏王代表九华山。寺的东部偏南处传为隋炀帝“迷楼”故址,今存鉴楼,取“前车之鉴”意。
仙鹤寺
【仙鹤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南门街111号。伊斯兰教礼拜寺。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寺大门东向,门厅上悬“礼拜寺”红底金字横匾,门两旁有双面雕刻的抱鼓石,系明代遗物。门内额枋下替木及部分坐斗均施雕刻,工整华丽,为明代风格。进门为一院落,正面为一道玉带墙,中间开月洞门,上额“仙鹤寺”。北侧一隅有700多年树龄的一株古银杏,至今枝繁叶茂。院东北有一拱门,入内为南北向通道,尽端有东向垂花门1座,门对面墙上,嵌乾隆五十六年(1791)立“奉天命遵圣言”石额1方。门内为礼拜殿,东向前后殿之间有隔墙,每间辟有拱门,与后殿通连,中门上悬阿拉伯文“太司米”横匾,后殿正中壁上有阿拉伯文经字罩格,上刻“百字赞”,红底金字。殿南山有长廊平行,靠前殿山墙建有南向歇山顶“望月亭”1间,前为宽敞庭院,有花坛古柏点缀其间。院南有明代建筑厅屋3间。院西为汶河路。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解放东堍古运河东岸土冈上。墓园俗称“回回堂”。普哈丁相传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来扬州传播伊斯兰文化,前后10年之久,并在城内创建礼拜寺(今仙鹤寺),死后葬于此,穆斯林尊其为先贤。其后又有于南宋来扬州传教的阿拉伯人撒敢达和明代来扬州传教的阿拉伯人马哈谟德、展马陆丁、法纳葬在园内,并有1927年出土的元代阿拉伯墓碑保存于此。墓园历代屡有修葺,并于西南隅增建清真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存。1949年后曾多次大修墓园和清真寺,并在墓园内东南侧新建望月亭。普哈丁墓包括墓园、清真寺和园林三部分,建筑形式中阿结合,具有地方风格特色。元阿拉伯人墓碑在普哈丁墓西北碑亭内,计四通八面。1927年拆除城南挡军楼时出土,先置于仙鹤寺内,1960年移此保存,1984年建碑亭。形式仿墓亭,平面呈长方形。四通墓碑置亭中石座上,碑身周边雕有精美的纹饰,记载墓主姓名、身份和卒葬年月,并有《古兰经》章节、伊斯兰教格言以及颂词、祷文。墓主为元代大德六年(1302)至泰定元年(1324)间葬于扬州的阿拉伯人。
文峰塔
【文峰塔】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南郊宝塔湾古运河东岸。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系少林寺僧镇存卖武募建。塔下建寺,俱名“文峰”。清康熙七年(1668)山东郯城大地震,波及扬州,塔尖坠毁。次年修复,塔尖提高45米。咸丰三年(1853)遭兵火,腰檐平座尽毁,仅存砖塔身。民国初年,扬州众僧集合大江南北各寺住持募修,1920年合尖,1923年落成。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八面七层,通高4475米,下为砖石须弥座,底层围绕回廊,四面辟拱门,各筑有6级台阶,另四面为拱形窗,廊内梁枋有雕刻彩绘。塔下为文峰寺,现存四合院式建筑两进,坐北朝南,均面阔5间,两边各3间廊房相连。寺院大门临河,上额“文峰塔”。1955年修葺,1957年10月至1958年1月再修,并重建塔院廊房。1962年3月大修时各层平座改为水泥栏杆,后又数次维修。
史公祠
【史公祠】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广储门外街24号,梅花岭畔。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在扬州就义,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清初曾建祠于大东门外,后毁圮。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1935年和1948年两度维修。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1949年后曾多次修缮,现为“史可法纪念馆”。祠墓均南向,大门临河,东墓西祠,并列通连。院正中为“飨堂”,堂前两边悬清张尔荩撰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堂正中供奉1985年为纪念史可法殉难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干漆夹?像。飨堂后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3门砖砌牌坊,上额“史忠正公墓”,与三面围墙形成墓域。墓地内银杏蔚秀,腊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碑后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中墓冢曾被夷平,1979年修复。墓后为梅花岭,岭上遍植梅花。岭北为遗墨厅,厅内壁上嵌有史公“复睿亲王多尔衮书”和遗书、小像及其墨迹石刻共8方,并陈列有史公手迹和拓片,厅前腊梅已有200多年的树龄,是扬州最古的腊梅。墓西侧为祠堂,大门和墓门并列,形式结构相同,上额“史公祠”,正中为祠宇3楹,匾额“祠堂”。堂内神龛中悬史公遗像。其下供奉史公栗主,题刻“明督师太傅兼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史公神位”。
清两淮都运盐使司衙署门厅
【清两淮都运盐使司衙署门厅】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国庆路251号。坐西朝东,悬山结构,顶盖筒瓦。面阔3间144米,进深5檩63米,脊檩高77米。门厅两侧筑有八字墙,前门有石狮一对。除屋脊有改动外,保存基本完好。
梅花书院
【梅花书院】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广陵路248号。原在广陵储门外梅花岭畔,为明嘉靖年间湛公书院故址,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为崇雅书院,崇祯间废,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建后始名梅花书院。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火,同治七年(1868)于此重建。从清光绪间在此创办两淮师范学堂起,一直作学校用。原砖雕大门1951年拓宽街道时拆除,后花园和“数帆楼”均毁。现存大厅、楼房两幢及东部长廊,占地约1056平方米。大厅系楠木梁架,前后有卷棚,厅前有抄手廊相接,东北门上嵌有清书法家吴让之书“梅花书院”石额。厅后楼屋两进,面阔3间。前进底层前有卷棚,两次间山墙均做吊角箩底砖壁。
个园
【个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东关街318号住宅之后。原为寿芝园旧址。寿芝园之叠石,相传为清初大画家石涛手笔。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改筑,园中多植竹,因竹叶形似“个”字,名个园。1949年后曾4次进行整修。个园以叠石精巧闻名。园内假山,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之意境,由楼、台、厅、轩相连,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独具特色。入园处,两边有方形花台,其上修竹青翠,竹丛中石笋参差。正中为园门,上嵌“个园”石额。进园门处,为湖石花坛,遍植月桂。花坛对面有四面厅,原称桂花厅,单檐歇山顶, 交ㄉ嫌芯雷┑瘢嬗欣龋谛耙擞晷焙嶝?。厅北有池,临水叠石,曲折高低逶迤向东,偏东近水有清漪亭。厅西北有湖石山一组。山腹隧洞幽深,山下有碧池入洞,池上有石梁曲折通洞中。洞内有石下垂,形如钟乳,盛夏入内,顿觉清凉。山顶有鹤亭,亭畔有古柏临岩,苍翠如盖。山西南植竹为林,满目青翠。山东巅与七楹长楼抱山楼相连。前东廊下嵌嘉庆二十三年(1818)刘凤诰撰《个园记》石刻5方。楼有复道廊接园东之黄石山,黄石山拔地而起,夕照下如抹如染,宛如一幅秋山图画。山北高处有方亭名拂云。山中磴道上下盘旋,曲折迂回,变幻莫测。中部一石室,有石榻横陈。下至底层,南望有峭壁对耸,仰视见云天一线。进入石室,顶上钟乳垂挂,中有石榻石桌。石室外为一方洞天,四面峰石峻峭,有石桥凌空,古柏挺立,置身其中,如临深山幽谷。谷南为山之中部,上有平台,新建住秋阁。南面有峰峦突起,下有隧洞。向南缘石径而上可通园东南之楼阁,今名丛书楼。园西南有北向厅屋3间,名透风漏月。厅南倚院墙朝北筑宣石山一组。山石盘亘,其色如雪,石英含点闪闪发亮,远远看去,似积雪未消。山后粉墙上开尺许圆洞24个,上下4排交错排列,风起呼啸有声,颇有隆冬意境。山西端墙上辟有洞窗,园门处景色隐约可见。个园假山,是扬州古园林叠石之代表作,为中国古典名园之一。
二分明月楼
【二分明月楼】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广陵路263号。占地约1050平方米。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光绪间为盐商贾颂平所有,后移作他用,破坏严重。1987年重修复原,今园从西面出入,有短巷通大街。北面建南向七楹长楼,重檐硬山顶,楼廊柱间施挂落雀替,檐下置美人靠,可凭栏赏月。楼东南筑黄石假山1组,山中有磴道通园东楼阁。阁两层,歇山顶,阁下有水井1口,石栏上镌刻“道光七年杏月员置”。园西南建有东向楼,面阔3间,向北原有楼廊相接,今已毁圮。园中部原有四面厅1座,厅四周用黄石筑高低不等之平冈,如水中屿石,使人凭添水意。是市区现存住宅园林中旱园水做之孤例。
何园
【何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徐凝门街花园巷内。包括寄啸山庄、片石山房两大部分。寄啸山庄是清同治元年(1862)湖北汉黄德道道台何芷舟刃所建,取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句意。光绪九年(1883),又得吴氏“片石山房”并 朐爸校乔宕镏葑钔斫ㄔ斓拇笮妥≌傲帧C窆昙浒苈洹?979年3月整修后开放。园南向,有复道廊将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园中北面的四面厅1座,面阔3间,单檐歇山,四面有廊。厅前院铺卵石花街,作波浪图案,厅后铺卵石作荷花出水图案,使厅屋如浮水上,故又称船厅。厅后院墙以湖石贴壁为山,蜿蜒向东南,有磴道上下,西可上复廊北端之半月台,东可登山巅之月亭。亭南山石蜿蜒向南,有磴道上下,折向园东院落,山下有曲池,东端有小亭筑池上。船厅以南有牡丹厅,西边复廊下嵌苏轼《海市并叙》石刻6方。曲折的粉墙上,有图案各异的水磨漏窗,隐约可见西部园景,稍北开一海棠形洞窗,巧妙地借景于园西,美景如画。园西中央一泓碧水,绕池筑楼廊厅阁。偏东水中有方亭1座,北有湖石飞梁凌波,南有石桥三曲,连接南北两岸。池西南有假山1组,黄石贴壁,湖石为峰,浑然一体。山后隐有东向潜山阁3间,山中有磴道盘旋上下,山腹有隧洞曲折迂回。池北有南向楼厅,单檐翘角。主厅3间,两边侧厅如翼,前檐后敛,与主楼组合,其形如蝶,俗称蝴蝶厅。楼厅东接复道长廊,环山绕水,折向西南通赏月楼,全长400多米。园西南赏月楼独占小院一隅,与复廊尽端连接。楼南向3间,上有平台半出,是赏月佳处。园南为住宅部分,有中西两组建筑,1986年整修,与园林同时开放。片石山房在住宅东南,一名双槐园,建于清初,光绪九年(1883)何芷舟刃购得,并建于宅内,称为“小花园”。园以湖石山为胜,相传为石涛手笔,被誉为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
岭南会馆
【岭南会馆】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新仓巷4号。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光绪九年(1883)大修增建。坐北朝南,前有照壁,大门为水磨砖雕门楼,做工精细,纹饰精美。门两边有抱鼓石,门上嵌“岭南会馆”石额。入内有照厅、大厅、住宅楼。照厅两侧有廊相接,“**”中廊被拆毁。东廊壁上嵌有清光绪十年(1884)立石碑3通,由北向南依次为《建立会馆碑记》、《扬州岭南会馆章程》及《场运各商捐款》碑;西廊壁上嵌有清同治九年(1870)立《江都县为岭南会馆置买民房兴建会馆给示存案碑》。会馆主建筑从民国起一直为学校所用,现为仓巷小学校址,是市区现存最完整的会馆建筑。
小盘谷
【小盘谷】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丁家湾大树巷42号。清光绪三十年(1904)两江总督周馥购旧园重建。民国初年整修。1974年再度整修。园内以花墙和游廊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园之精华。入门有南向曲尺形花厅,厅南为院落,南面有1组湖石假山,其间植有林木花卉,现山石多倾圮。厅后园中有广池,池西中部有阁,三面临水,与池东的湖石盘谷山峰遥遥相对。池东山峦起伏,中间一峰突起,奇拔高峻,嶙峋的湖石仿佛狮形,故有“九狮图山”之称。山中洞谷深广,临水辟一洞门,北岸有三曲石梁可达,向南有洞口通园中游廊。向北又另有洞口,其下有步石可越水,谷口有石额“水云深入”。由此向北达山峦尽头,有磴道上山,其上筑有六角攒尖顶风亭。园东入口桃形圆门,额题“丛翠”2字。小盘谷占地仅2300平方米,但用地紧凑,布局集中,建筑与山石对比鲜明,小中见大,具有深山大泽之气势。
瘦西湖
【瘦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扬州城北。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游览面积122公顷,其中水面占2/5。是一组由烟水平桥、山亭水榭、曲折河道组成的自然风光带。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亦名保障河、保障湖、长春湖。为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也是蜀冈山水流向运河的泄洪渠道。沿河两岸,经历代造园家擘画经营,逐步形成湖上园林。特别是清康熙、乾隆皇帝先后多次下江南,盐商、官僚为迎合帝王的游赏兴致,不惜重金,招聘造园名家沿湖筑园。乾隆极盛时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可谓“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清嘉庆二十年(1815)后,盐业渐衰,经济萧条,以致“楼台荒废难留客”。此后湖上园林又“沦为四战之地”。1949年前,湖上园林破损不堪,一片荒芜。1949年后,经逐年整修,御码头、冶春、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长堤春柳、徐园、小金山、水云胜概、莲花桥、白塔晴云、二十四桥、熙春台、望春楼、玲珑花界等景点又重放光彩,与位于蜀冈的大明寺、观音禅寺连成一体。卷石洞天位于新北门桥北侧,原为清初郧园故址。园以怪石老木为胜。清嘉庆后园毁,今园为新近重建。园内嘉木葱茏,巨石兀立,北为群玉山房,南为薜萝水阁,其间以桥亭相接。桥亭东西,水庭、山庭相连。水庭面临碧波,曲溪缭绕;山庭用冈阜堆叠湖山子石,搜岩剔穴,构成上实下虚,上明下暗,上散下整的“卷云”层次;洞内仿自然石岩溶蚀景观,并引湖水置潜流、湍流、叠泉分别从岩隙间曲折而下,时断时续,时隐时现,时急时缓,形成洞天福地胜景。山庭西南立一重檐“四面八方亭”,登亭可鸟瞰全园景色。徐园位于长堤春柳北端,为桃花坞故址,占地06公顷,1915年改建为徐宝山享堂,故名。园内两口铁镬为萧梁时镇水之物。出徐园,过小红桥,即步入瘦西湖最大岛屿小金山。小金山原名长春岭,因形似镇江金山,俗称小金山。四面环水,岭下一景名“梅岭春深”,清乾隆间建,咸丰间毁于兵火。今长春岭诸景复建于光绪间。小金山门厅庭院内参天古银杏之间,有一形似山水盆景的钟乳石,为北宋宣和年间花石纲遗物,十分珍贵。莲花桥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瘦西湖中段。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两淮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高宗弘历二次南巡而建。 因建 于莲 花埂上,故名,俗称“五亭桥”。咸丰 间桥亭毁于兵火,光绪间重修,1933年邑人募资又重修。1949年后,数度整修。桥南北跨瘦西湖上,上置五亭,用28根大红圆柱支撑,下列四翼,正侧共15个券洞,南北总长5799米,青石砌成。桥基平莲花桥,结构独特,造型优美,远远望去,五亭簇立,似出水莲花。白塔是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莲花桥西南100余米。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喇嘛塔的一种,因周身洁白,故名 白塔。二十四桥景区位于瘦西湖西段,莲花桥至大明寺水道弯折处。昔日沿湖名园有东岸的“水竹居”、“锦泉花屿”,西岸的“熙春台”、“筱园花瑞”、“高咏楼”、“万松叠翠”、“尺五楼”等,早已废为田畴,但地形、地貌、河道、港汊犹存。1985年参照《扬州画舫录》、中国历史档案馆珍藏的《乾隆南巡盛典》及袁江界画《蓬莱佩境图》等图志资料,在昔日故址重建熙春台、玲珑花界、望春楼,并新建组合桥(新建二十四桥),连接熙春台与望春楼两岸,定名“二十四桥景区”。玲珑花界为芍药牡丹园,取“洛阳牡丹,扬州芍药”之意,为瘦西湖南岸莲花桥、白塔与熙春台之间的一组景点,由厅房、曲廊、方亭、水榭、花圃构成。相传为乾隆观赏芍药处,早毁。今景为1987年重建。熙春台与莲花桥遥遥相对。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旧景“春台明月”,为清乾隆盛世北郊二十四景之一,传说曾于此为乾隆祝寿,故又名“春台祝寿”。嘉庆后毁。今熙春台为1987年重建。望春楼与熙春台隔湖相望。
关于赞美扬州的文章
我出生在扬州,所以童年的回忆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理。
扬州不仅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
这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的遗址,明清私家园林。
众多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景,把扬州装扮得更加美丽。
我家附近有一处名瘦西湖之地,那里风景优美,是可以散步的地方。
瘦西湖在江苏省扬州西北部,因湖面瘦长,故称“瘦西湖”。
胡道迂回曲折,仿佛圣女的腰带。
两岸有小金山,徐园,白塔等景点。
清乾隆、康熙二帝曾数次南巡扬州。
当地豪绅争相建园,遂得“园林之盛,甲于天下” 之说。
瘦西湖附近,也有两处著名的景点,那就是个园与何园。
个园园主花大力财力修建此园,其最负盛名的乃是四季假山。
其令我最喜欢的是冬山,冬山宣石似未消积雪。
何园园主何芷舟刀在光绪年间修建此园。
园内布局乃是中西合璧,住游结合,是人居,游玩的好地方。
家乡还有许多民间小吃,特色工艺,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就像那蜜蜂与花朵,小草与土壤似的。
那种感情使用语言无法表达的。
名师点评:“扬州不仅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读者对扬州的深刻印象。
扬州的重点写的是瘦西湖和个园何园。
“胡道迂回曲折,仿佛圣女的腰带”点出了瘦西湖的特点在于一个“瘦”;个园“冬山宣石似未消积雪”令人心旷神怡;何园“乃是中西合璧,住游结合,是人居,游玩的好地方”让人心生向往。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短短一句,激起后世多少人对这个城市绵绵不绝的向 往。
扬州的存在,对于骨子里浪漫的中国文人,更多是一种对意气风发的怀念,即使没去 过,仅仅从前人的诗句里,便不乏对她的动人想象。
哪怕到了现在,她已经不再是历史上 的通都大邑,但“扬州”二字,却依旧包含着不尽风流,永不失其“繁华似锦地”的精神 感染力。
这一切,我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运河。
中国的城市,多因水而兴,扬州就是 这样的一个典型。
在大运河未开凿以前,扬州在历史上的出镜率是很有限的。
大家盖棺论 定的暴君隋炀帝,想想还是有功绩的,唐代诗人皮日休就有诗云“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 论功不较多”。
至少在我看,那些贤明圣主,很少有象他这样,兴修了一个工程——不管 他的动机如何——能够遗惠至今的。
被东西走向的大河横切的中国,于是有了南北的沟通 ,由此也造就了扬州第一个大红大紫的兴盛时期——唐代。
今天,扬州的东北方有个茱萸湾公园,西边紧挨着京杭运河。
说是公园,到了那儿才发 现,冷冷清清,无甚游人。
通向公园深处的寂静路上,两旁满眼是枝蔓丛生的灌木、树林 ,河边风很大,快半人高的蒿草被吹得颤颤巍巍,透着荒凉。
几乎难以想象,在隋唐时期 ,运河由北向南进入扬州的第一个码头便是这里——茱萸湾。
看着寂静的河面,一个人, 有点儿“独立小桥风满袖”的意味。
于是在那儿,我又一次听了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 ,音乐声起,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两个城市:长安和扬州。
不同以往的是,站在茱萸湾, 我终于身临其境—— 这里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往南直通长江、出海口,往北可入黄淮、关中,放眼全国, 再无这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航运连接点。
一年四季,千帆竞会,万商云集,随之而来的少 不了有各色店家、梨园子弟、墨客骚人……而街市坊间,绣户珠帘,每华灯初上,觥酬交 错吟咏唱和,其一时之盛,不让京师,天下人号为“扬一益二”(天府之国四川都没这里 富足)。
就连寻道访仙的李白,听说哥们孟浩然要去广陵,也带着几许神往,留诗“烟花 三月下扬州”。
我不得不叹息自己想象力的平乏。
对于扬州当年的盛境,我始终不能刻画周全,就象去 完成一幅画,隐隐约约觉得有个大致,但一落笔,出来的总是一鳞半爪的局部。
可能时间 的跨度太大,我的想象要向源头洄游,其所能凭籍的,也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比如 某些方言。
“麻胡子”就不说了,还有其它的例子。
比如从小就学会的一句,叫“波斯献宝”,地道 的扬州话。
唐朝的扬州是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不少外国人从海道来此,其中波斯商 人、僧侣,辗转来扬州一带居住的不下数百人,大多做珠宝生意。
久而久之,就产生了“ 波斯献宝”一语,喻指洋洋得意地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炫耀。
另外一句扬州话“吾儿碌 山”,意思是指一个人不正经、不检点、吊儿郎当。
这个词的来源更戏剧化:据传安碌山 作乱之前,颇骗得唐玄宗赏识,常出入宫禁,后来便与杨玉环有了一腿,某日二人在浴池 嬉戏, 》昊帝进来,情急之下,杨贵妃大呼:“吾儿碌山!帮我递上ΧΧ东西”,安录 山借机匍匐而前,非但把场面掩饰了,就此还捞了个干儿子当。
呵呵。
儿时学会的这些话 ,长大了慢慢竟发现能剥出一些关于历史的内核,这真是很有意思。
我常忍不住去想,在 唐代的大都会扬州,一些社会现象与宫廷绯闻,真真假假的,它们怎么就慢慢地从街谈巷 议变成了固定的词汇;而且当它们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一点一点湮没于风尘,它们却代代相 传,充满了生命...
描写扬州美景的作文
扬州历史悠久,景色优美,既有大名寺等千年古迹,又有瘦西湖的旖旎风光。
到了扬州,就让人觉得这里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景象——没有高楼大厦,但道路却特别宽敞。
听了导游介绍,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扬州是座千年古城,不可以造高楼大厦的。
瘦西湖本来并不叫瘦西湖,后来,杭州、扬州两个和尚在下棋,杭州和尚输了,因为这里的风景可以与杭州西湖相媲美,相比之下,只是湖比较瘦长狭窄,故得名“瘦西湖”。
其旖旎秀丽的风光曾触动过多少文人墨客的灵感,也曾让多少古今中外的游客魂牵梦萦。
曾有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瘦西湖“L”形狭长河道的顶点上,是眺景最佳处。
由历代挖湖后的泥堆积成岭,登高极目, 全湖景色尽收眼底。
文人雅士看中此地,构堂叠石代有增添,至清代成为瘦西湖最引人处。
有“ 湖上蓬莱”之称。
走进瘦西湖,就看见湖两岸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来到了钓鱼台,从钓鱼台外面站60度角,从两个洞里正好可以看到五亭桥和白塔呢!二十四桥呈现在了眼前:二十四级台阶,二十四根石杆!真是与它的名字有合!传说,二十四桥是因为扬州有许多桥,才叫二十四桥的,这只是一个虚指而已。
二十四桥景区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桥边樱桃花含苞待放,粉红色的花骨朵儿那么娇柔可爱,富有生机。
上了桥,向远处眺望,五亭桥和白塔在绿树掩映下如诗如画。
望向湖面,亭台楼阁的倒影在碧绿的湖水中依稀可见……扬州的美景可以说是江南风光的缩影,相比雄浑豪放的北国风光,自是别有一番风味和情趣。
如此美景,怎不令人流连往返呢?...
描写扬州美景的作文
扬州历史悠久,景色优美,既有大名寺等千年古迹,又有瘦西湖的旖旎风光。
到了扬州,就让人觉得这里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景象——没有高楼大厦,但道路却特别宽敞。
听了导游介绍,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扬州是座千年古城,不可以造高楼大厦的。
瘦西湖本来并不叫瘦西湖,后来,杭州、扬州两个和尚在下棋,杭州和尚输了,因为这里的风景可以与杭州西湖相媲美,相比之下,只是湖比较瘦长狭窄,故得名“瘦西湖”。
其旖旎秀丽的风光曾触动过多少文人墨客的灵感,也曾让多少古今中外的游客魂牵梦萦。
曾有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瘦西湖“L”形狭长河道的顶点上,是眺景最佳处。
由历代挖湖后的泥堆积成岭,登高极目, 全湖景色尽收眼底。
文人雅士看中此地,构堂叠石代有增添,至清代成为瘦西湖最引人处。
有“ 湖上蓬莱”之称。
走进瘦西湖,就看见湖两岸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来到了钓鱼台,从钓鱼台外面站60度角,从两个洞里正好可以看到五亭桥和白塔呢!二十四桥呈现在了眼前:二十四级台阶,二十四根石杆!真是与它的名字有合!传说,二十四桥是因为扬州有许多桥,才叫二十四桥的,这只是一个虚指而已。
二十四桥景区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桥边樱桃花含苞待放,粉红色的花骨朵儿那么娇柔可爱,富有生机。
上了桥,向远处眺望,五亭桥和白塔在绿树掩映下如诗如画。
望向湖面,亭台楼阁的倒影在碧绿的湖水中依稀可见……扬州的美景可以说是江南风光的缩影,相比雄浑豪放的北国风光,自是别有一番风味和情趣。
如此美景,怎不令人流连往返呢?
以我身边的名人 写一篇作文400左右 江苏扬州的
鲁迅,我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想到他那方方的头与扁扁的鼻子便进入思考中:为什么鼻子那么扁?头那么方?……这许多关于他外貌的问题好像是无理由的,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鲁迅曾说过:“你看见周围黑洞洞的吗就因为我经常碰壁,所以我的鼻子也扁了。
”这是对他侄女的一段话,他侄女也是这么问的。
细细品味,得知他在斥责国民党统治的社会的黑暗,也说明了他到处遭人迫害的处境。
我拜读过他的作品《彷徨》、《呐喊》、《狂人日记》,也确实像题目一样,开头是不知所措,对社会抱有奇怪的看法;中期是鼓舞人民,希望群众苏醒;后来是对社会的失望,觉得社会无可挽救。
不可否认,鲁迅激励过千百名胸怀大志的学生与无数愚昧的平民。
因为他的笔。
这笔可不一般,可让国民党都畏惧三分。
我苦笑,鲁迅的单qiāng匹马换来的是什么?至少我认为他还是含恨而终,我想到他用笔与qiāng抗正,稍感无奈,他似乎也只有笔了。
可是,笔胜过qiāng。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能得人心就是胜,无论是软的毛笔还是硬的钢笔。
鲁迅的思维蛮复杂的,我不太懂他想怎样才满意,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我好像都看见他支持过。
不过,要是他只是看见“天暗了”,那么也不会这么有主见了,会这样批评这个社会。
小时侯,的他已经很懂事了,不知是为何,总是对他人抱有不满,像别人说的:鲁迅是个怪人。
不知是多愁善感了,还是感触太深,竟会无理由地设身处地地为他想想,有时觉得真荒唐!我想我这被子都不会像鲁迅一样了,他实在是太有思想了。
也许就是这些对世事的不满害了他,我宁愿让几个汉奸少活几年,加在鲁迅身上,让他多写写这些文章,我也多看看这些文章,好充实自己。
后来又想想,只有那个时代才有这种有深刻哲理的话诞生,否则也不会有“悲”与“乐”了……这只是我一家之谈,不经一提。
谁有关于扬州美景的作文
西湖是杭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瘦西湖就是扬州最著名的景点。
星期二,我们全家一起乘车来到扬州游览瘦西湖。
瘦西湖位于扬州西北郊,原名炮山河,又称保障湖,即护城河,因为湖面瘦长而得名瘦西湖。
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听导游姐姐说:“这里原来是一段自然河道,经过历代的疏浚治理,建造园林,逐渐发展而成,现在成为游览扬州必不可少的。
瘦西湖里主要有长堤春柳、徐园、梅岭春深、月观、吹台、水云胜概、白塔晴云及五亭桥等景观。
走进瘦西湖,就会觉得瘦西湖是蜿蜒曲折,古朴多姿,湖面是弯曲的形状,时宽时窄,两岸是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
航船其间,景色不断变换,亭台楼阁的建筑,花木山石的组合,引人入胜。
我查资料知道:瘦西湖全长4.3公里,游览面积30多公顷。
虽说不大,但是景色是美不胜收。
我站在船头放眼远眺,整个湖面象一条波光粼粼的绸带伸向天边。
一阵微风吹来,湖面荡漾起波涛,一会儿又平静下来,水很清澈,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倒影。
湖面在阳光的映照下一闪一闪,好看极了。
在这如画的瘦西湖里,五亭桥和二十四桥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五亭桥建造在瘦西湖之上,好象湖的一根腰带。
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桥;因为形状象一朵盛开的莲花,又称莲花桥。
这座很具特色的桥,已经成为扬州风景线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桥的造型典雅秀丽,黄色的砖瓦,红色的柱子,配着白颜色的栏杆,显得美丽、和谐。
五亭桥一共有15个桥洞,十五月圆的那天晚上,每个桥洞各衔一月,15个月圆倒着悬挂在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
五亭桥的西面,是二十四桥之所在。
桥为玉带状拱桥,长二十四米,宽2.4米,围着二十四根玉石栏杆,共有二十四级台阶。
桥中有那么多二十四,便得名二十四桥。
瘦西湖的景色秀丽宜人,真是让人流连往返。
例二:3月28日早晨,我们京九晚报的40名小记者坐上了开往扬州的大巴车,不知你是否看到了车前面横幅上的字“京九晚报小记者,烟花三月下扬州”,我们将和其他地区的一千多名小记者相约扬州园林,共同感受那江南美景。
在扬州,我们参观了国家旅游景区凤凰岛、农艺坊、瘦西湖、晚清第一园何园和中国四大名园个园。
农艺坊里边的古式纺线机、磨盘和驾车,让我们领略到了扬州的古老文化。
在游览的这些景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瘦西湖公园。
瘦西湖公园位于扬州的西北郊,我们一走进公园,就被它的美景陶醉了,瘦西湖的美主要在于蜿蜒曲折,古朴多姿。
你看,整个湖面时宽时窄,旁边的建筑有一种古典美。
门内是一池清水,遍植荷花, 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山石,几株翠柳迎风飘舞,景色宜人。
湖两岸的柳树拂着春风,轻轻舞动着,最逗的是对面的五亭桥,它建在瘦西湖上,好像湖的一根腰带,远远的望去,它像个歪斜的“工”字,每座亭子都那么古老、典雅、苍劲。
听导游介绍说,因为这座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所以名为五亭桥,这座桥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不仅为之赞叹着,从五亭桥上往下看,只见微风吹来,湖面上荡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湖水清澈见底。
从五亭桥上下来,我们登上了洁白如玉的二十四桥,听老师说,古代就有关于二十四桥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虽然二十四桥不如五亭桥那样苍劲,但比五亭桥多了一份淡雅。
日落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个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瘦西湖。
第二天,我们还和各个城市的小记者欢聚一堂,举行了联欢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们互换了爱心卡,还互赠了纪念品,彼此留下了地址,以加深我们的友谊。
这次扬州之行虽然时间短,但是扬州的美景却留在了我的心里。
有关于幸福扬州的作文具体怎么写
这些资料你可以借鉴一下哦^_^一部扬州运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
运河哺育了扬州,是扬州的“根”。
作为“运河城”的扬州,在新的世纪,应对运河文化资源加以大力开发和利用,通过旅游让古老的运河文化为扬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扬州古运河黄金旅游线的开发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
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
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
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可谓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
在这段运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琼花观(西汉?道教);高?寺(隋代?佛教)、普哈丁墓园(宋代?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堂(清代?天主教);有反映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钞关)、东关古渡(双瓮城)和古湾头闸;有古代帝王巡视扬州留下的遗迹:瓜洲古渡锦春园、高?寺行宫御园和龙衣庵;有体现“富比王侯”的扬州盐商住宅群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的启航地文峰塔。
在这条运河线上,留下了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大量的诗文名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李绅);“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等等。
这些千古名句,描绘了古代扬州曾经有过的“歌吹沸天”、极尽繁华的辉煌时代,而这一切无不与运河一脉相承。
在运河绵延千里的岸线上,扬州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 扬州古运河的文化内涵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所感悟。
最近,扬州市旅游局推出扬州古运河黄金旅游线设想与规划。
业内人士认为,古运河扬州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30公里,沿岸有几十个景点,其旅游价值极高,它集长江和运河、天然和人工、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新线和老线、城市和乡村于一体,构成一条色彩斑澜、风情万种、景色各异、内涵丰富的旅游线路。
更为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一条新开发的旅游线,与长江风情旅游线相呼应、相连接,从长江与运河交界的古镇瓜洲上船,经过古运河到东关古渡换船,就能非常自然地与我市已经形成多年的乾隆水上游览线自然连接,这就完全做足了“水”的文章,突出了古城扬州历史上“车马少于船”的特色,使游客感受“水”的经济、“水”的文化、“水”的生活方式。
古人云:智者乐水。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它孕育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丰富着人类的文明史,充实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与现实文化,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
这条旅游线是历史文化与水的完整结合,更显现其独特的价值。
如由南向北游,从白浪滔滔的长江,驶进宽阔的风平浪静的大运河,映入眼帘的是运河西岸的古寺塔影,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杨柳,富有水乡特色的小桥野渡,掩映于水杉翠竹荫下的农舍,细如羊肠的纤道,随风盘旋的风车,破浪前进的船队,或许还能看到巅簸在大河中的小小的渔船,以及不时上下潜水作业捕捉鱼儿的鱼鹰。
如若在早上,面对眼前的水乡景色,谁又不会想起宋代词人柳永的佳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在这个历史的走廊中,人们慢慢地看、慢慢地品,走进扬州,阅读扬州,感受扬州。
当来到“东关古渡”又换上小船沿着“乾隆水上旅游线”悠悠地向蜀岗瘦西湖风景区荡去,领略维扬春色。
那一幕幕美丽的风光不时出现在游客的面前,赢得游客由衷的赞叹,“美哉扬州”、“秀哉扬州”;而从北向南走,则又是一番境界,美丽的风光,秀丽的古城,在越来越宽阔的水面上渐渐远去,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和逶迤如黛的青山,谁又不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历史的沧桑,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那传奇的文化和独特的秀丽的风光。
扬州三湾,河道曲折,当初运河的开挖者为了消除地面高度差,使运河的水面保持平缓,便采取了延长河道以降低坡度的办法,所以就把这段运河开挖得弯弯曲曲。
这个方法是我国古代河工们的杰出创造。
以前所流传的弯弯曲曲是为了不破坏扬州风水的说法是不对的。
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古运河的三湾段因其弯道给人们以特殊的变化莫测的忽远忽近的视角空间,将是古运河旅游线上的一大卖点。
扬州古运河游览线近期应尽快推出瓜洲古渡风景区。
瓜洲在古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处,处于扬州西南,与镇江隔水相望,“京口瓜洲一水间”(宋?王安石)。
瓜洲最早在大江之中,四面环水,后泥沙淤积,与陆地相连,因形如瓜,故名。
瓜洲历来是扬州的门户,始于晋,盛于唐,它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仅次于扬州。
古人认为:“瓜洲虽弹丸,然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实七省咽喉……”有“江淮第一雄镇”和“千年古渡”之称。
自唐末,瓜洲渐有城垒,南宋乾道四...
有谁能发一下扬州景点介绍的文章啊(还要是英文的)
Shouxi Lake The Five-Pavilion Bridge on this lake is a landmark of Yangzhou. The White Pagoda by the Lotus Pond is an imitation of the White Pagoda in Beijing's Beihai Park. The scenic area between Shouxi lake and Pingshan Hall, where 24 bridges span the canal, was most favoured by Emperor Qianlong.Daming Temple This temple was built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Liu Zun (457-464) of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Main features include the Qinling Pagoda, Hall of the Heavenly King, Hall of Sakyamuni, and Island of Gaunyin. The Monk Jianzhen Memorial Museum is the Qingkong Tower.Geyuan Garden This Qing-dynasty complex was the family mansion of Huang Zhiyun, a salt merchant. The focus of the private garden is a man-made hill occupying tow-thirds of the total area. It combines lovely northern and southern style rockeries. Scattered among these are stone bridges, courtyards pavilions and halls.Heyuan Garden The mansion of He Zhiren, a late-Qing court official, this complex includes the East and West gardens in its Rear Garden. Xuchn Hall is an exquisite nanmu structure, with beautifully decorated corridors, doors and windows.Yucheng Post Station Located in Gaoyou, the post station was built in 1357. It is one of the best-preserved ancient facilities of its kind in China. The station has two rows of offices, with five rooms in both the front and rear houses, along with many supplemental houses for storeroom, kitchen, stable and other functions. It also has a drum tower and a screen-wall tower in front.Museum of the tomb of Han Guangling KingCovering a hilly area of 27,000 square meters, the museum displays the tombs of Liu Xu, the first-generation Guangling King assigned to Yangzhou during the mid-Western Han Dynasty (206 B.C-A.D. 24), and his wife. Both tombs were built in the high grade reserved for emperors and kings and remain in good condition. Liu Xu's tomb alone occupies 230 square meters. An entirely nanmu structure, the burial chamber was constructed without using a single nail. Items reflecting life at time are exhibited in the museum.Yangzhou Lacquerware factoryThe largest lacquerware producer in the country, this factory has a license for import/export business. It produces decorative articles and furniture using unique techniques, such as lacquer carving and jade and pearl inlay.Museum of Tang RuinsThis site on the Shugang Terrace was where ancient rulers,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the Sui,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ilt their batteries or cities. The museum here house more than 300 Tang-Dynasty cultural relics, with exhibits of the city layout, administration, handicrafts and trade, as well as the cultures and foreign relations at the time.
扬州瘦西湖简介
瘦西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部,因湖面瘦长,称“瘦西湖”。
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吟月茶楼、湖滨长廊、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等两岸景点,俨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
湖面迂回曲折,迤逦伸展,仿佛神女的腰带,媚态动人。
清朝时,康熙、乾隆二帝曾数次南巡扬州,当地的豪绅争相建园,遂得“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
瘦西湖全长4.3公里,游览面积30多公顷,有长堤、徐园、小金山、吹台、月观、五亭桥、凫庄、白塔等名胜。
湖区利用桥、岛、堤、岸的划分,使狭长湖面形成层次分明、曲折多变的山水园林景观。
长堤在湖西岸,长数百米。
堤边一株杨柳一棵桃,相间得宜,是赏春的好地方。
“长堤春柳”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
沿长堤走到尽头,便见一圆洞门,上书“徐园”二字。
门内是一池清水,遍植荷花,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山石,几株翠柳迎风飘舞,景色宜人。
园内正厅叫“听鹂馆”,构造精致,陈设古雅。
正面有红木护墙板壁,屏风式样,每屏有清代山水瓷画5块,外复玻璃,工艺精美。
小金山是湖中一小岛,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
当时扬州豪绅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开挖了莲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
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山顶有“风亭”一座,是全园最高点。
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为一方亭,名“吹台”。
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
钓鱼台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
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钦佩。
月观是临湖建筑的厅堂,四面皆为格扇,堂后是桂园。
当8月桂花盛开之际,推窗赏月,清香四溢,天上水下两月同收眼底,此情此景,甚为动人。
五亭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好像湖的一根腰带。
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桥。
这座很具特色的美丽的桥,已经成为扬州风景线的一个标志。
五亭桥是清代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
桥的造型典雅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
而桥下则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厚实桥墩,和谐地把南北方建筑艺术,把园林设计和桥梁工程结合起来。
五亭桥有15个桥洞,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
凫庄在五亭桥东,是一深入湖中小岛,岛上有一临水建筑,远远看去,如浮在水上的鸭子。
白塔距五亭桥不远,为砖石结构,共分三层,上置青铜鎏金塔顶,中层为完室,均作圆形;下层为台基,作正方形。
整个造型是模仿北京北海公园喇嘛塔的形式构筑的。
在清秀婉曲的瘦西湖两岸,缀以熔南秀北雄于一炉的扬州古典园林群,形成移步换景、相互因借的山水长轴;名寺古刹和古城墙垣绵延相属,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散布其间。
风韵独具的自然风光和含蕴丰厚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是镶嵌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朱自清散文扬州夏日的赏析
扬州夏日 赏析: 朱自清一生似乎与“水”结了缘,四处漂泊。
读书,工作,奔走在江浙各地,来往于南北之间。
稍稍安定的时期,也只有在扬州的那十余年少年岁月和三十岁后定居北京的十年(其间到欧洲旅行一年)。
四十岁时抗战爆发,又自北平匆匆南下,萍踪遍及南方诸城。
四十九岁返回北京,安顿方及两年,不幸患病逝世。
这大概是他爱读游记,爱写游记而游记又如此之多的缘故之一吧?因此,似乎也可以把他的游记看作那个动乱时代的忧患之书。
然而水面上的萍踪流荡,却结成恬淡自如的美文,其感时伤世的忧患,叹息,悲愤,犹如没入海面的冰山底部,露出来的是阳光水气中若隐若现的优美的冰峰。
这或者就是漂泊者的美学吧? 《扬州的夏日》从体裁、写法上看都是游记。
不过,我觉得它与其他游记不同之处,在于作者所写的扬州,实际上是他曾久居十余年的第二故乡。
他的一生,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住过这么久的时间。
因此,写扬州,不像写别的地方,如南京之秦淮河,如欧洲的罗马古城,伦敦书铺那样有“异域感”。
我倒宁愿把这篇“游记”看作类似于《荷塘月色》、《背影》的抒情文字,因为这是他在北平居住时所产生的怀旧情绪的抒写。
《荷塘月色》隐约中带有逃避现实的情调,于孤独自处时悄然享受自我与自然之恬然默契之美;《背影》恐怕更缘起于独处时对于父亲刻骨铭心的怀念。
这些都是用了心力去写的。
《扬州的夏日》也是如此。
而且,依我看,这篇笔墨简省的短文,竟可以看作朱自清一生漂泊心态的美学象征。
作品一开始便透露出作者的理性精神和美学观,这同样是他观照、感受人生的一贯态度。
他批评一般人跟在诗人文士的背后,随声附和地称道自己未曾亲历的扬州,仅靠着“耳食”来构筑关于扬州的海市蜃楼。
他虽爱扬州的秀水,但又批评“瘦西湖”这个名字是“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
我们读他为孙福熙《山野掇拾》作的书评,极力称赞该书“一空依傍,所有的好处都只是作者自己的发见”;在《南京》一文中也强调只有“经过自家一番体贴”,才能不唱别人的老调,写出新鲜独特的感受。
《荷塘月色》写独处的妙处时,说“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正是朱自清“自清”的地方。
他的散文的妙处,恐怕也就在这里。
无论是游记,还是别的,他都力图“一空依傍”,独出机杼,用自己的心去亲历体贴一番。
难能的正是这种挣脱日常束缚的心灵的悠闲和精神的自由。
而《扬州的夏日》就是他这种理性精神和美学观的实践。
他开篇即说,由于久住扬州,他不像一般人那样,对扬州抱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
甚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
”在记叙唯一令他怀念的扬州的夏日风光时,他仿佛也有点平铺直叙:只是一路领着读者沿蜿蜒的护城河随意游览,逐次介绍各著名景点的特色。
继而花较多笔墨写“船”,写北门外的“茶馆”。
但若仔细品味,你会发现这种平淡正蕴涵着朱自清特有的审美情趣。
何况他的叙述处处巧运机心呢!他说扬州夏日的好处大半在“水”上,由此引发关于南北方差异的议论,褒贬之中令人隐约感到他的思乡之深之切。
接下来的笔墨就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落在“水”上了:乘船游览,所行的是蜿蜒曲折的江南水道;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平山堂,都因为得了一泓碧水的灵气而生动如画;谈船的花样种类和“瘦西湖上的船娘”,更是为了衬托扬州特有的水趣。
您瞧,在他眼里,“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至于茶馆的妙趣,也得之于“水”。
因为茶馆一面临河,不仅便于茶客和乘客的随意交流,而且船上人兴致一来也可以向茶馆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悠哉悠哉地享用,游船简直就是流动的茶馆。
扬州的湖色水光虽未被刻意描绘,然而流溢于笔底的尽是关于扬州之水的富于情韵的美感。
这就是作者对扬州之夏的独特感觉,也就是朱自清眼中雅趣横生的扬州。
读到文章最后“又得浮生平日闲”这寥寥几句由衷眷恋意兴盎然的人生余暇的话,谁能说他对扬州的“憎恶”掩住了爱好呢?! 这篇作品笔墨简省,叙述舒缓自如。
看得出作者不像前期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样去着意抒写面对秦淮夜色歌妓时的情感波澜,对于他所感兴趣的“瘦西湖的船娘”的描写只是轻轻数笔勾勒,内心再也没有少游秦淮时微妙的道德冲突;也不像后期游记有意将“我”隐去,以工笔细致描摹客观对象(如《罗马》等篇),而是在悠然舒徐,洒脱自然的笔调中含蓄地寓托自己的情感。
与这一渐趋练达的抒情风格有关的,是作品语言的平易畅达,早期散文那种刻意雕琢的脆生生的文人白话,已经“洗尽铅华无雕饰”,如出水芙蓉,明净随意,一秉天然。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扬州的夏日》既不是足以传位的“太子”,也算不得受宠的“幼女”。
收入1936年版《你我》集时,作者的自序只说其中“最中意的文字”是《论无话可说》,还连带提及大部分篇章的写作背景,却没有关于它的片言只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扬州的名胜古迹及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