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经济上的成功让曾经在现代历史进程中饱尝耻辱中国人逐渐找回了一些曾有的自信。尽管,中国曾有的辉煌和近代的积弱仍然是中国人心中一种无法名状的隐痛,中国人毕竟开始从极度自卑和极度自大的怪圈中走出,开始勾画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免费抢S.H.E写真 ·《唐山大地震》团看第二波
·大成网爱生活俱乐部 ·愚乐有理 八卦无罪
然而,随着经济的成功,历来以重视教育著称的中国人发现了另外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高等教育的相对落后。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后备力量,如果教育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几十年来靠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和发展很可能很快化为乌有。首先,中国人绝对不缺对教育的重视。在中国,即使是最贫穷落后的地方,也没有忽视对教育的重要性。经过了数千年儒家思想的浸润,对教育的重视已经融入了普通中国人的血液里。许许多多的贫穷的父母们怀着甘愿当掉自己最后一条裤子的决心,也希望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而“出人头地”。
大多数受儒学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有一种顽固的观念,读书受教育才是人生的“正路”。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抱着这样一种信念,中国的父母们可以忍受着省吃俭用的生活,却不惜把大把的钱花在孩子的教育上。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父母们花在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上的钱更是不计其数。从绘画钢琴舞蹈各种兴趣班到英语数学各种补习班和家教辅导,父母们更是挖空心思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然而,无论是穷是富,是迫不得已当掉裤子还是甘心情愿一掷千金,中国父母对后代的教育意识在很多别的国家是难以想象的。但是,除了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之外,中国的教育能担负起父母们的殷切希望吗?尽管父母们可以花掉自己最后一个铜板为孩子的教育投资,遗憾的是,他们却不能够选择,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体制。父母们可以选择上怎样的学校,却对整个社会教育体制的建立发展和运行上影响甚微。也许是所有的中国父母们都应该去关注更深一层的教育运行机制的时候了。毕竟,教育是一项投资,没有好的运行体制,有再多的期望,花再多的钱,也是得不到好的收效的。
中国高等教育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当然,任何教育制度都不是完美的。但当教育的发展影响并制约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时,深挖教育的弊端便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以这种大前提出发,本文姑且言之,以期有抛砖引玉之效。
其一,历史基础的薄弱。
这个最根本的原因必须追溯到古代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没落。中国原有的传统被西方的工业文明切断了,中国霎那间从原有的天朝大国险些沦为殖民地国家。面对西方的价值标准,旧的传统失去了原有的力量,或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苟延残喘,或被唯恐不能跟随西方发展步伐的中国“精英”们弃之若敝履。值此之时,旧的业已毁坏,新的尚未健全,导致了现代中国社会许许多多的弊端。教育便是其中之一。当旧有的科举制度和八股文被废除后,西方的教育制度得以引进。这便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了:大凡引进的东西,都必须经过一段痛苦的摸索,化为自己的内在体制,方得彰显成效。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历经文艺复兴,经过了长达数百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岂是可以轻易“移植”来的?再者,中国近代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多世纪以来战争和动乱不断,民族的存亡尚在旦夕,从来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时期能够关注到社会上的诸多问题,何谈发展教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中国刚刚把目光集中在温饱的经济问题上,教育在经济的大潮涌动下竟成了“产业化”的配角。尽管“科教兴国”的口号早已经提出了,但究竟怎样落实,摸索出一套发展教育的道路,仍然前程迷惘。和很多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已经失去了许多先机。其一,中国的现代教育体制是在民族文化危机时刻移植而来,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旧有的自然发展的传统文化血脉;而西方的教育从没有这样一个文化断裂,几百年来,摒除战争的因素,西方教育一直是在原有的文化境况中不断的完善中发展。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教育走向正规发展不过短短几十年而已,由于没有一个历史和经济基础的支撑,无论在合格的人才师资上,还是行政管理机制上,都尚不成熟。反观欧美教育,厚重的基础为他们提供了训练有素的师资和人才,无论是图书馆还是行政法规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拿美国教育为例:二战之后,美国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提供了能够让每一个服完兵役的士兵接受免费大学教育的机会。这样一来,美国国民受到高等教育的比率高达四分之一。大量的受到高等教育的美国人反过来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才。如今,美国大学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即使是最偏僻的小镇,也不乏一两所不错的大学。所谓“不错”是指拥有具有一定数量的图书的图书馆,以及拥有相当数目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而在中国,遗憾的**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学到了相应的教训,但也造成了教育的饥荒和断代。数十年教育的荒芜,留给今天的是高等教育人才的匮乏,导致了现在的教育缺乏有相应数目和素质的师资,进一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经过现代革命的洗礼,我们确是打破了很多枷锁和条条框框,但打破规范容易重建却难。试想一个健康的教育规范需要多少年的发展经验来不断修改和完善,这就难怪许多中国的教育机构在制度上漏洞百出的原因了。制度上的漏洞直接导致了教育的滞后,乃至引发教育腐败,造成恶性循环,引发新的教育弊端。相信每一位在美国有过求学经历的人,都会惊讶于各种近似繁文缛节的各种教育制度和条款规则;这些规则无一不是建立在数百年的发展经验上,使美国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皆有章可循。正是在这样完善的制度下,权利,关系和金钱等外在影响无孔可入。
总之,所有这些教育制度的完善,都是需要较长时间踏踏实实的经验积淀,决不是轻易可以拿来照搬照抄的。
解决该问题唯一的办法是认清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不盲目崇尚外国,不妄自菲薄,贬低自己民族的教育历史,脚踏实地从努力解决每一个切身的问题,完善每一个细小的法规做起。尽管我们起步晚了很多,但我们在教育方面尚有别的民族不及的优点,我们有良好的尊师重教传统,有很多传统可以借鉴,只要脚踏实地地进步,不出一两代,教育是可以很快赶上的。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正如照搬西方民主的制度行不通一样,照搬西方的教育照样行不通。如果一个民族不开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这个民族长远来说是没有希望的。由于在现代的落后,国人不免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总希望会很快“迎头赶上”。这种精神在经济上大有助益,但教育上却未免浮夸。别人的钱是可以赚来成为自己的,但经验还是自己积累的,量体裁身的更适合管用。教育“**”的做法是行不通的。现在很多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对实实在在解决切身的问题不感兴趣,反而寄希望于到国外“取经”,花了大把的钱在浮光掠影的所谓“交流”上,在对外国经验一知半解的基础上照搬照抄,却不愿意花费极少的资金去解决一个极其简单的切身问题。导致中国的教育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流弊丛生,在这种恶性循环下,神仙也会觉得回天乏力。
其二,学术规范制度的缺乏。
具体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学术规范的规范是学术圈内的硬伤。这个弊病一部分可以归因于第一个历史发展原因,另一部分是由于学术圈内没能够深刻认识该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投注有效的人力物力解决该问题。对于学术来说,科学严格的学术规范直接决定了研究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学术的进步和发展。从硬件上来说,学术规范包括学术研究设施的完善和系统化,学术出版的便利和规范化,做到学术研究能够真正和教学科研设施形成良好互动,学术成果的出版能够具有专业水准而且畅通无阻;从软件上来讲,包括学术语汇的规范,学术交流的制度化,学术评估的科学化专业化,研究人员的交流互动,等等。
在学术规范的完善上,西方确实具有很多我们值得借鉴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并不能够让我们简单招搬和移植。例如,在科学研究等方面,学术规范倾向于国际化,很多东西可以直接借鉴。但是,人文学科的规范就不能简单照抄。自从打破了“旧八股”以来,中国人文学科的学术规范依旧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近代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认为旧八股阉割了中国人的创造力。然而,在打破了旧八股以来,并没有什么好的规范形成来界定学术的范围。事实是,中国学术界这种规范的缺乏导致了学术骗子的大量滋生。学术规范的重要作用是为学术界界定一个相对客观可行的学术价值体系,使学术的标准变得清晰,学术的交流变得畅通。
然而,在中国的学术界,由于学术规范的缺失,经常发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说,某某人的大作从头到尾没有一处引用和标注,大量的抄袭被包装成原创。这种情况下,你竟然很难从清楚分辨出一个学术骗子和学术大师的界限。自采用现代白话文以来,只要具有高中水平便可以对语言本身的运用掌握得游刃有余的状况下,具备冒充一个学术大师的水平靠抄袭剽窃却能够在学术圈混迹的本领的人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只要掌握了一些故弄玄虚的术语来糊弄人,一般人很难揭穿其庐山真面目。这对哪些在书斋苦读味尽寒暑的真正的搞学术研究的学者们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因此,很多真正具有学术能力的人一则没有任何动力去真正搞研究,二则也不愿去淌学术这潭 “浑水”。如此一来,学术的阵地很容易被一些江湖骗子占据,这些学术骗子为了保护自己能够安全地吃学术饭,非但不愿去严格学术规范,更加要搅浑了学术这潭 “浑水”。看看韩国的例子,国人早该清醒了,现在究竟有多少不够格的学术专家们在淌学术这潭浑水呢?不是中国没有人才,而是很多好的人才都恐被珠做鱼目,另去他乡觅前程了。即使是很多留在国内的人才,也苦于发表学术文章的不畅通,学术研究设施和图书馆的落后,无法施展拳脚。
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外的留学生提起回国就感到一种莫名的痛,生怕自己会沉沦于国内学术圈内,虚度了人生的韶华。因此,面对这故国魂牵梦萦的吸引,许多游子们只能忍痛“隐居”于异国或许平淡或许无奈的生活中,不得做归国之想。
要规范现代学术规范,不仅要在科学等领域和国际规范接轨,更要在人文学科领域建立自己的规范标准,否则,博大精深的中华古代文明将会被少数江湖骗子所辱没,非但没有机会弘扬灿烂的中国文化,反而败光了祖宗的文化遗产。反观中国古代的学术传承,非但有规有序可循,而且注重博古通今。如果你去读一篇古代的诗文,你会发现诗人对古代的历史典故如数家珍。尽管这些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过分强调传统,但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现代西方的论文极其强调“出处”,这和中国古代对用典的强调是有异曲同工之处。良好的学术规范的建立,毫无疑问要在尽可能发挥个人创造力的前提下借鉴古代和西方的规范。这些都要靠学术专业人才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机制,方可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解决,还要依赖学术专业人才能真正从整齐划一的僵死行政命令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决策机制中重要力量。
在经济学中,完全垄断的市场里,垄断企业具有高价格、产量不足、生产效率低等特点。但是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垄断并不能用一般的市场性垄断来解释。因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垄断性体现在对教育方式、内容、升学制度、招生权利的垄断上。
事实证明,在教育这个特殊的产业上,这样的垄断更为可怕,后果更严重。
第一, 貌似公平下的严重不公。高考被誉为中国最公平的制度。然而其所谓的公平只是表面的现象。首先,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使得统一的分数线成为实质上的不公正。另外,录取分数线的地区性差异。作为影响命运的高考,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维护自己的利益(北京、上海等地区占用着过多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创造寻租的条件(招生、考试的垄断),为自己获得利益。
第二, 严重畸形的教育。这一点恐怕是最为致命的后果。教育行政部门创造了一套方便自己管理和获益的教育标准和模式。这使得中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统一行动,成就了一大批标准化、模式化、没有创造力、没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这也是中国现今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现行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病是两点:一,垄断;二,意志统治。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垄断形成了意志统治,意志统治维护着垄断。
关于 中国教育的弊端 的作文
(学生原创)本来,应试教育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由于我们传统的习惯势力和一些固有的制度机制,这种思想依然在我们的教育阵地横行。
任何事物有生必然有灭,这是客观规律,如果该消亡的不让其消亡,则它的再存在必然产生恶果,我们要对这种恶果进行曝光,以引起更多人的震惊和反思。
恶果一:造就了发应试教育之财的暴发户。
暴发户们扰乱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市场。
本来学生时代是多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时代,但是现在却为学生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练习题、测验卷、考试宝典等,教师逼着买,家长主动买,学生不得不买,于是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抹杀了,每天陷入各种各样的、题型怪异的题海中,幸福了少数商人,辛苦了多数孩子。
恶果二:造就了“缺腿”教育思想。
考试得高分理所当然,但是,只为高分而教育却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现实,学生的品德如何、修养怎样、生存能力大小、自立能力强弱等这些关系孩子生命的宝贵知识全都被打入冷宫,“缺腿”的教育思想必然造就“缺腿”的孩子。
恶果三:造就了让部分学生得高分的怪异名师。
现在一些地方上的所谓名师,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的学生平均成绩得第一、他培养了几个高考状元,很少说他成功的教育好了多少名不好教育的学生。
这样的“名师”,实际上只是把自己的名声建立在了学生追求分数的痛苦中,是牺牲学生其它兴趣和综合发展为代价的,是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科学发展需要的,这样的名师实在是怪异的名师,他们扬名于高分学生、陶醉于编辑试题辅导资料,让本来繁荣的应试资料市场更加五彩缤纷,这样的怪异名师还是少点好,因为他们在间接地给学生增加负担。
恶果四:造就了狠榨学生智慧之油的重点学校。
现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就是升学率高的学校,然而他们的升学率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狠榨学生的智慧之油,把学生的智慧之油撒在课本、题海上,猛烈燃烧,并且加上大量的时间保证,恨不得把学生的油抽净熬干,学生高考完了,智慧和灵性也就到了崩溃的边缘。
恶果五:造就了“学生分数第一”的变态家长。
应试教育下的家长个个心急如火,孩子学习成绩成为家庭的头等大事,而且,也要列入家庭的重要经济支出计划。
学生成绩好,皆大欢喜,学生成绩不好,拳打脚踢,家庭暴力和应试教育关系密切,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索。
恶果六:造就了靠学生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懒惰、贪婪的教育管理者。
虽然教育管理者口头上不得不说要大搞素质教育,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深深热恋着应试教育。
搞好应试教育,一则工作好做:以分数为硬指标、铁证据,省心、省力,好做工作,如果搞素质教育多麻烦啊。
二则有些教育管理者在发应试教育之财:有应试就有重点学校,有重点学校,我这管理学校工作的人就能把权力变成商品和人情,就能收各类考试的费用,就能把升学率高的学校当作自己的权力特区。
恶果七:造就了身心疲惫的基层教育工作者。
应试教育下最苦的还是现在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学生要有好成绩,没有好学生是枉谈,一方面是招生大战愈演愈烈,甚至想法去“买”优秀生、“挖”考生,一方面是一般非重点学校大打疲劳战,老师白天满负荷工作,晚上还要加班,双修日没了,节假日少了,身上的疾病多了,家里不是教师的爱人累了。
恶果八:造就了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
我们得承认应试教育培养了一部分精英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在这个独木桥上被挤下了水,其实这也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掉下水的偏偏没学过游泳,于是水中再学,浪费了自己、耗费了家庭,减缓了个人的发展。
即便那些走过独木桥的学生,也有的在挤独木桥过程中心理也发生了畸形,对今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恶果九:造就了心理变态的教师。
应试教育对教师造成的最严重伤害是心理,都说“分、分,学生的小命根”,其实现在的“分、分,也是教师的命根”,有的地方明确规定,谁的学生平均分低谁下岗。
于是,教师在生存面前心理发生变态,做出许多违背教师正常心理的事情,比如考试时告诉学生要发扬“雷锋精神”,有的甚至想尽办法窃题、把学习不好的学生赶走,这难道不是教师心理的变态吗?恶果十:造就了我国技能人才紧缺、理论人才过剩的不良人力格局。
现在我国技能人才紧缺,影响到经济的质量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是推崇宣扬孩子要上学、上大学、找好工作、坐办公室、当大官、做某某家,很少说上学可以学技术、长能力、踏踏实实谋生。
在这样的教育大气候下,当然很少有人学习专业技术、向技能性人才发展了。
现在部分地区出现的大学生回技校再造现象,实在是对应试教育的一个很好讽刺。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的作文
历史现实导致的教师资源匮乏,高等教育水平落后教材编辑受政治影响较大,虽然近年有所改善但据欧美国家在客观性上仍有差距这样同样导致学生普遍缺乏理性的批评性思维(或者不批判,或者不理性)过于注重笔试而缺乏动手能力,写个实用体作文都要去百度知道上面去找
以“教育的好处和弊端”为题写一篇作文
应试教育也可以说是硬式教育,因为它的前提是为了考试,而不是真正的明白和理解。
也许它的出发点并不是如此,可它的评定方式却造就了如此的硬式教育。
他把我们想和不想知道的通通告诉我们,不顾我们理解与否。
只是要一个结果,把我们听到的全记住。
虽然,他们也极力想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和参透那些知识,真正的懂它,会合理的利用它。
可是,我们的社会要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就必须有一定的知识人才推动。
在茫茫人海中,谁是最有用的人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就出现了考核。
考核制度从古到今流传了几千年,在实践过程中它也确实为社会建设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端人才。
所以,它的广泛应用是永远也不会淡出历史舞台的。
应试教育本身没有错,他在无形之中给了我们学习的动力。
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我们中的有些人的惰性就随之而来,不愿学习,只想贪玩,导致无能承担家庭重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应试教育之所以会让人越来越觉得疲惫,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要求我们知识越学越多。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太完美。
人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我们的教育从不过问我们所好奇的问题,只是想如何把知识统统教给我们,让我们没有好奇心。
在这里我们举个例子:一个老师他想教他的学生堆一个雪人,他没有告诉他的学生他们要做什么。
只是告诉他的学生先滚一个雪球。
他的学生照他的话去做,雪球滚到一半学生兴趣明显下降。
因为他不知道他们要这个雪球做什么?而另外一个老师事先告诉他的学生们,他们要堆一个雪人,并把雪人的形象告诉他们,学生们听后兴致大增。
直到雪人堆好还一直兴致勃勃。
学习的兴致很重要,而能让我们兴致高昂的是我们的好奇心与动手能力。
我们的教育也应如此,给我们一个大的提纲,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为这个大的提纲找素材,找问题,寻根问源,直到把它一步步的连在一起,让它们证明这个提纲的形成是对的。
在我们亲自寻找的过程中我们记忆深刻。
而从一个大的结果上去找它的形成条件时,它的形成条件往往是环环相扣的,少一个环节都无法继续。
它的好处是让我们把它的每一个环节都当重点来推敲学习。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可以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证明:如果老师给我们一部手机让我们动手把它拆开,然后再把它组装,和老师拿一堆手机的零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手机的所有零件,让我们组装一个手机。
哪一个会让我们更用心?更容易完成任务呢?虽然前者给我们想象空间比较少,后者给我们想象空间比较多,但是,我们只有把所有知识混合到一起才能发挥我们更好的想象力。
才能将这些想象力用的恰到好处。
所以,我主张上学时我们是吸收前人的知识,毕业后我们是社会的创造者。
不要把过多的压力全部压在一个身体和思想都还不成熟的孩子身上,让它们因压力过大而讨厌学习。
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作文
一、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写作教学只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如在写作课上讲一些写作方面的理论,解释概念以后,举个事例了事。
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自然也听得非常认真,似乎有所收获。
可是学生依然写不好作文,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或者说,轻视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训练。
这种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与字、词、句、篇以及写作知识有关联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即培养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二是进行与写作过程有关的认知能力的训练,如观察、想象、分析、概括等的能力。
只有进行上面两个方面的训练,纠正以往教材的体例,纠正教师讲课的程式,作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
二、注重“外显行为”,忽视“内在因素”。
跟以传授写作知识为纲的教学模式相适应,传统的写作教学在方法上往往讲述各种“文体”的特征,如“应用文”,则讲述“应用文的含义”、“应用文的特点”、“应用文的类别”等,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加以强化。
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目的是通过强化训练形成学生能力。
但这种方法训练的只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说,写作过程是涉及写作个体的多种心理活动,一个写作个体的写作能力不仅与他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关,而且与他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以及价值取向等内在因素也有关。
所以,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强调对个体“外显行为”的强化,而忽视个体的“内在因素”的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习惯于范文模式,也就是说,习惯于模仿和套用现成的模式,面对要求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的写作活动,写作个体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说,这种注重“外显行为”,忽视“内在因素”的训练方法是不可取的。
三、注重“写作”,轻视“说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里面有个‘语’字。
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地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
”小学语文教学法专家高惠莹也说:“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
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儿童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看来,我们应该重视口头作文的写作。
其实,从整个写作过程来看,“听”和“读”是信息输入写作个体的过程,而“说”和“写”是写作个体信息输出的过程。
写作个体不论是“说”还是“写”,都要求个体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即构思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体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确定表达中心、选择适当方式以及表达的顺序等。
实际上,“说”比“写”对于写作个体而言,往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说”要求个体思维必须敏捷,反应必须迅速,要求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迅速作出反应。
因此,进行说话训练,提高说话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所以,只重视“写作”而轻视“说话”的方法,实际上不仅会影响写作个体口头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个体的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说”和“写”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那种把“说”和“写”对立起来的教学方法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写作教学规律的。
四、注重“理论”,忽视“情感”。
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写作“理论”、“理性”,或者说“规律”、“方法”的讲授,而忽视写作个体的“情感”、“思想”这样的重要因素。
如教师只讲授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提炼主题等,而不培养学生的情感,使之有感而发。
五、重视“内容”讲解,忽视“情境”创设。
教师重视对写作范文从“文字”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范文里所描绘的“情境”的创设。
如一些教师在分析范文时,都是按照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内容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六大块进行讲解,而没有利用创设“情境”、环境烘托形成真实的气氛,以激发写作个体的兴趣。
命题写作也是如此,教师既不考虑尽量地选取贴近个体日常生活的材料,也不考虑个体的情感世界,自然也不创设跟题意有关联的真实情境,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写作个体对题目无从下手,逐渐失去写作的信心。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个体的兴趣,触发写作个体丰富的联想,锻炼写作个体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写作个体自然地产生写作欲望,从而写出好的文章。
如何应对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作文
有的同学掌握的词汇量很少,作文时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词儿,腹中空空,肚子里什么可写的东西也没有,有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是空空洞洞,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等.教师平时就应要求学生不断积累词汇.把平时学习中一些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如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知识积多成学问,用起来就会思如泉涌,顺理成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班上的学生准备好几个摘抄本,以便进行好词佳句的摘抄,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1、从课文内容中积累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把课文中优美的片断和自己喜欢的地方抄写下来. 2、通过写日记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有效途径.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学生可以写看到的,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比如: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心得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狼爸虎妈式教育的利弊写一篇文章
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最近在其2011年新书《虎妈战歌》中称,以强迫压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子女教育方法,远优于西方式的教育方法,为了使子女顺从家长的意愿,通过长时间训练使学业达到完美的状态,可以不惜使用精神威吓、停止饮食、语言羞辱等方式。
这一说法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的争论,各大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纷纷予以专题报道,参与讨论的读者人数众多,讨论的话题也已经不仅仅包括对子女教育的方法,甚至已经被拉扯到了中美国家间竞争的话题上。
身为华人后裔的蔡美儿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由于出生在中国的农历虎年,因而在书中自称是“虎妈”(the Tiger Mother)。
她十分强调自己的华人移民后裔身份,在其书中也以对比中西方传统子女教育方法的高下为主线。
在1月8日,华尔街日报独家刊出了蔡美儿新书的一个章节“为什么华人母亲是高人一筹的”,文中详细介绍了她所认同的华人培养所谓“成功的孩子”,也就是“数学精英和音乐天才”的方法,一时间吸引了美国社会公众极大的关注,成为最近一段时间里公众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
根据媒体报道,在这本书中,蔡美儿以这种如何培养子女成为“数学精英和音乐天才”的思路为主线,总结了她教育自己两个女儿的一些基本做法,大致如下:不得在外过夜;不得邀请玩伴来家;不得参加学校的演出;不得抱怨没有被家长允许参加学校的活动;不得看电视或者玩计算机游戏;不得自作主张选择课外活动;单科成绩不得低于A;除了体育和戏剧课之外,每门学科必须成为全班第一名; 只被允许学习演奏钢琴和小提琴。
在这种强制教育模式的长期培养下,蔡美儿很为自己的两个女儿骄傲:小女儿是极具天赋的小提琴家,大女儿已经成功地在卡耐基音乐厅表演钢琴。
在蔡美儿看来,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再反复地练习,这样才能做到技能精通,然后人才会有自信心。
但是人都会本能地偷懒,因而只有在父母监督下的严格教育,才可能培养出优秀下一代。
所以她在书中说,西方教育方式下的孩子每天练习小提琴半个小时就结束了,但作为华人母亲,她的孩子每天至少也要练习3个小时才行。
至于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会有快乐的感觉,她认为并不重要。
按照她的观点,快乐的感觉来源于高超的技艺,而不是自由和放纵,而要达到技艺炉火纯青的境界,家长就必须严厉,孩子就必须能够“吃苦”。
而“Eat Bitterness”正是现代西方教育方式所缺乏的,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优于西方模式的地方。
她甚至认为迪斯尼电影中,常见的一群孩子奔向大海而去的场面很没有意义,远没有参加比赛得奖的画面对孩子更有引导价值。
然而可能会出乎很多中国读者的意料之外,蔡美儿看起来很成功的教育方式,在美国社会中遭遇到了一片嘘声。
根据公共媒体的报道,美国大众普遍无法接受她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
她曾经威胁自己的女儿,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一些指定乐谱的练习,所有的玩具就会被捐赠给慈善组织。
任何时候,如果女儿表现不佳,她会毫不犹豫地使用诸如“你是垃圾”一类的语言,来教训孩子。
如果看见孩子贪恋食物,她也会毫不客气地训斥她们,“你已经够肥的了”。
而最令美国人无法接受的例子之一,就是蔡美儿曾经有一次在生日聚餐中,直接拒绝了女儿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因为在她看来,那是一件不够“完美”的手工制作。
这一切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并不是教育方式的高下问题,根本上就是“虐待儿童”。
蔡美儿声称,她已经收到了很多的信件,对她的教育方式表示了严厉的谴责,甚至还有人对她发出了生命的威胁。
有知名媒体干脆就直呼其为“疯子”。
批判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文章英文
Tradi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Shaken: ExpertsChinese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primary and high schools, are increasingly challenged by the expanding knowledge economy. The experts made the remark at a seminar in Zhucheng of east China's Shandong Province, adding that the existing education system, which focuses on the results of exams, is depress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Many Chinese students are unable to enjoy studying because learning is regarded as a tool to cope with exams and the mark is considered the major standard to evaluate a student's capacity. The experts suggested a more active and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 be developed in an effort to explore students' potential and rais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Students in high schools shall be encouraged to do research and write papers so that they can learn scientific methods and sharpen their thinking capacity, said Sun Weigong, a high school teacher from Beijing. "We should urge students to challenge the authority, including teachers and textbooks, which is the essential ability to survive today's changing world," he added. Primary and high schools will set up courses that let students choose the research topics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said Sun Yuanqing, director of Shanghai Teaching Research Office.
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糟糕的教育?关键在高考,高考是传统科举考试在当代的一个延续。
而科举的源头在哪里?在我们的儒家思想。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奴才。
儒家思想始终是把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放在第一位的,它是从来不鼓励个性发展,也不注重社会进步。
几千年来,儒家教育的目的只是“明人伦”。
“明人伦”的意义就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以这个宗旨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有对上司的唯唯诺诺,而不会有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今天的高考制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封建科举制度,但显而易见,它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很大的影响。
它的主旨首先不是求真知,它的主旨首先是要求学生做一个顺从社会的人。
这样的教育目标,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改变的问题。
下面我们择其荦荦大者,试做一分析。
第一、读书为了做官,带来学生的人格分裂与道德卑下。
儒家学说是一种伪善的学说,它明明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却总是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
这样的伪善表现的教育上,就是大家都知道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但人们却从来也不在公开的场合表露这一点。
如果不是为了做官,这样的书有什么好读的。
绝大多数的知识对我们来说都是废物,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也用不着的东西,教学方法又那么刻板,不能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我们学它只是为了拿到一块敲门砖。
古人说“黄金屋”、“颜如玉”这样的话,就表明了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做官。
在中国,一直到今天,你不做官,你到哪里去拿到“黄金屋”和“颜如玉”呢?而且还不能做清官。
别人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喝庆功酒的时候,只听到大家祝愿贵公子前途无量,没听说谁祝别人儿子将来做个包青天、孔繁森的。
为什么?做个清官还到哪里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啊,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
但是这样的话却不能说出来。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中学和大学就入党的那些人了。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上真正追求社会正义与进步的人,反正我遇见的几个都是品质上很龌龊的,哪里是为了什么社会进步,纯粹就是要寻找一种仕途上的终南捷径。
他们说的和做的常常是正好相反的。
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教育制度下的优秀分子!目的是为了有一天去做贪官(也可以是个一般的官,反正决不能做清官),而口头上又不能表现出来,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在人格上的分裂。
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在众人面前拼命表现自己,而实际上对社会却极为冷漠自私。
在中国的教育中,说谎是人生的第一必修课。
你翻翻中学生的作文,里面充满了虚伪的感情,空洞的大话,和自己绝不相信的人生“哲理”。
这是怎么来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
一年级的小朋友就知道,哪些话可以讲,哪些话只能放在心里,可以做却不能讲。
中国孩子道德的卑下与心灵的麻木,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
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做一次访谈。
这些学生都是两国高中生中的顶尖人物。
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
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其余全部选择了财富和权力,却没有一个人选择真理和智慧。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
有的儒教徒说,这说明我们更要抓道德教育,要读经。
这只能是屁话,因为这些孩子的问题正是儒教的伪善造成的,只要不能清除儒家的伪善,我们就没办法真正搞一点像样的道德建设。
第二、教育的出发点是要求顺从,所以不鼓励创新。
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
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撑死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从来不敢想的。
如果你自己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显摆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
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大笑话。
比如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有一位作家(好像是余华)他的一篇文章被选做了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他的儿子被题目难住了,就让爸爸帮着做,结果爸爸全做错了!真的,各位如果不相信,你们立马去弄一份高考的试卷,把现代文阅读做一下,凭你什么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的,全部叫你人仰马翻!你就是鲁迅、郭沬若来了也白搭。
我有一个朋友参加过高考语文改卷的,他对我说:“只要你没答出答案所给的几个关键词,就判错,这叫踩点给分,你说你有自己的见解,没用。
”老师的答案是不容争辩的。
还有我们的政治课,那哪里有一点严肃可言,简直就是世上下流和弱智的同义词。
真难为这些老师这么些年是怎么教过来的。
就是自然科学,它的死板与教条也让人难于忍受。
只要是高考中曾出现过的题目,只要是高考曾经定下的答题标准,你就不能有任何改动,明明你是对的都不行!真的,真的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我有一个在高中当化学老师的朋友就给我说过这样的事。
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我们怎么能出什么诺贝尔奖?除了教出一大批亦步亦趋的蠢货之外,这样的教育还能干什么?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儒教...
目前学校教育弊端6000字的论文,。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1.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
2.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3.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4.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