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二,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例如: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对偶的作用
第一,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第二,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对偶的运用
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非常普遍,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一,应用于诗歌中:
昔我往依,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个星,两个星,无数明丽的火星,
一锤影,两锤影,无数快重的铁影。
来呀,大家齐努力,
咱们要使这铁火碰动!
……
第二,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例如:
我们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
第三,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例如: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谚语)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楹联)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三国演义》四十三回标题)
大家有没有夏天的四字对偶句,作文引用,不要有名的,要语句深...
对对联(对偶)用一对字数相同、词类相同、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对的对偶形式,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对偶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用:具有形式美、对称美、音乐美。
规则的,像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都是对偶句。
不规则的像对联,不定字数,但符合上述规则的句子都是对偶句。
例: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炼钢铁意志写下一句句坚定的信念。
品美文若饮甘露,读雅诗如沐春风。
三尺讲台迎冬夏,一寸粉笔画春秋。
春水船如天上行,秋色人似画中游。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
化险为夷,师徒取得真佛经;怒发冲冠,鲁达倒拔垂杨柳。
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诚实守信立根本,尊老爱幼树新风。
九载拼搏赢佳绩,一朝腾飞写华章。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一片苦心育桃李,十载流年孕英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关于大学生活不务正业的作文是对偶题目
在南方一所大学,有一群学生在校园里成立协会,开荒种地。
但有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
恕我不敢苟同:养花种菜这种无用之用,更能将青年学子带向诗意和远方。
不可否认,大学生在校园里的首要任务是汲取专业知识,参加实践经历,为将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积蓄力量。
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的仪式上就告诫青年学子“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宗旨当然要抱定,但专业知识的学习,绝非学习生活的全部。
如果学校的学习活动仅仅是知识的学习,那么中小学直至大学里的各项社团活动大可以休矣。
学生们完全可以在专业学习的象牙塔里“躲进小楼成一统”,皓首穷经。
显然,这样偏执的教育思想,已经无法适应时代潮流了。
但是,为什么会有人质疑这种学习方式呢?质疑者当然也是出于对青年学子的爱护和关心。
而这种爱护与关心,又何尝不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导致的短视行为?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造就只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机器。
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我们不妨将眼光放得长远些,在鼓励青年学子做好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同时,不妨对他们的课余生活多一点包容。
大学生们养花种菜,当然不是为了谋生,或者训练生活技能,而是为了体验生生活。
养花种草,也不可能在从根本上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这些事。
养花种草,与大学里的舞蹈、摄影、足球等业余活动一样,是学习生活的有益补充,能培养青年学子的优雅的生活趣味,涵养青年学子的人文情怀。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业余爱好,初看或许并不会产生价值,但它们往往会在悄无声息中塑造着我们的精神、强健着我们的心灵。
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一生酷爱小提琴。
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并不妨害他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而且,当他在思索遇到困顿时,他会拿起琴弓,用优美和谐的旋律来开启自己的物理思路,点燃自己的思维火花。
可见,优雅的趣味爱好,不仅不影响到我们的专业实践,还能启迪专业思维,滋养灵魂。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青年学子在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同时,不妨可以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大学生们养花种草做“农夫”,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满足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将爱与责任注入了精神世界,这本身就意味着成长,当然也能为专业学习提供更强劲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
两个对偶句三个修辞手法春夏秋冬的作文选春夏秋冬其中一个季节来...
风雨送暖归,飞雪迎春到.(第一个对偶)告别了寒冬,春天向我们走来了(拟人)!春天的第一个季节就是立春.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升了.日照足了,降雨也多了起来(排比).这是一年中的转折点.常言道:“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引用).”在这个季节里,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小麦拔节,水份蒸发量在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因为大春备耕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她在哪里呢(设问)?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嫩于金色软于丝”的芽苞,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等待“春风吹又生”"的小草,都告诉了我们春就在这里.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第二个对偶).为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小学出自杜甫诗三首的成语5字以上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激趣(见“关于教材”上) 二.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唐史及杜甫的生平资料,教师补充.附有关资料: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酿成了“安史之乱”(755――763年,长达八年之久)杜甫目睹过唐的鼎盛,也亲历过唐的衰落,饱尝“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之久的颠沛流离、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惨痛.杜甫经历:杜甫青年时期(盛唐时期) 712年生于河南巩县,737――740年,漫游齐、燕、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此地自古多慷慨之士)《望岳》作于此时.杜甫中晚年时期(安史之乱) 755年,乱起(时甫43岁)奔波颠沛,曾被贼俘 759年春,自东都洛阳回华州《石壕吏》作于此时,七月弃官左拾遗西去,十二月至成都,《春望》作于此时.唐的强盛滋养了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人们对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充满自豪感,对个人报效国家充满强烈愿望,对祖国壮丽山河热烈赞美.体现“积极进取”这一盛唐之音是盛唐诗歌价值的重要一面,杜诗《望岳》即此杰作之一.三. 朗读(学生读、师生读,至少5次)订正字音,读好节奏,学生划在课本;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基调,再次有感情朗读(《望岳》慷慨激昂,《春望》忧伤低沉,《石壕吏》悲愤同情,是叙事诗,应读出讲故事的味道) 四. 品读(步骤:一品诗意、二品诗情、三品诗境)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发问,由教师协助解决,学生试着用一句话表达本诗写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感情.问题探究:《石壕吏》:1.用现代汉语复述本诗所写的故事.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的内容,并说明诗人表达的感情.3.有人说,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一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课后作业:背诵《石壕吏》并改写为记叙文(要求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细节) 第二课时 《望岳》:1.每联都有“望”之意,但望的角度不同,试作具体分析.(远――近 朝――暮) 2.诗人笔下的泰山有何特点?试根据诗人选取的景物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脑海中的泰山形象.3.诗人为什么写泰山之景?(描绘泰山的雄奇高大,抒发诗人勇攀人生高峰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春望》:1.在你印象中,春天是怎样的?试用一两个成语表达.2.本诗选取什么景物来写?你在诗中可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五. 语言实践:对偶句的判别及模仿练习.(练习前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对偶句对提高作文表达的作用,如使表达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可举实例,如学生作文中“头上喷摩丝,脚下穿耐克,出门打‘的士’”批评同学奢侈的生活作风;最近央视模特电视大赛广告词:青春舞动梦想,美丽编织未来) 1.学生根据课后题三的说明掌握对偶句的条件,并找出《望岳》《春望》中的对偶句.2. 课堂对对子练习(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上联:张宁十年磨一剑 上联:关云长单刀赴会 下联:下联:上联:曹子建七步成诗 上联: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下联:下联:课后作业:1.背诵《望岳》《春望》 2.学写一组对偶句 【课后反思】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老师觉得最头疼的问题,这其中不止有学生的欣赏层次的问题,也有编者对诗歌的定位及教师对诗歌教学的定位问题等.以前的教材,对诗歌偏重于欣赏而忽略实际运用,我欣喜地发现,新课程很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如课后题三要求学生找出对偶句、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仿写一两组对偶句.“仿写对偶句”,这是多新鲜的提法.我想,这对学生也会是富有吸引力的.因此,教学中,我除了从品味(一品诗意,二品诗情,三品诗境)入手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外,还着重进行判别对偶句、课堂对对子、课外学写对偶句的训练,学生对此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课堂上基本能对出老师的下联,课外也写出了“胸中藏宇宙,笔下隐乾坤”这样的好对,在此后的作文中,有不少学生也开始注意表达的整齐,特别是排比句也写得较为连贯、整齐了.另外,备课时,我充分揣摩编者的意图,编者将这三首诗编在一起,很明显是想让学生能对杜诗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把握杜诗风格上的变化.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杜甫的生平资料及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来解读这三首诗,做足了这一切,学生课堂上品诗意、品诗情就水到渠成,很快能与诗人作心灵的沟通.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好像教师该做的事就少了,其实不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需要教师用心培养的,如何培养这种新型而且有用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潜心研究教材,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枋照上句,结合课文,将对偶句补充完整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我喜欢对联,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
末年,我国才出现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联一般说来比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作文赏析怎么写
一,语言特色的赏析 1,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充满文雅的书卷气,特别是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画面,令人读后久久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2,本文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等,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尽显华彩,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3,本文中的……,抓住了……的特点,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把……写得惟妙惟肖,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4,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深沉隽永,感人至深,读者无不为那份真挚而浓烈的感情而动容,始知天下……之情与共。
5,本文语言极富夸张、讽刺的味道,特别是……几句,把……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进入对……的深深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6,本文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几句,告诉我们……,使我们读后懂得了……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二,写作手法的赏析 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
(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例,《哨子》《帆》《萤火虫》。
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例,《范进中举》 3,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
例,《白杨礼赞》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例,《麦琪的礼物》 5,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例,《白杨礼赞》 6,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例,《白杨礼赞》 7,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例,《孤独之旅》 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例,《爱莲说》 9,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10,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夸班里的一位同学,爱劳动,爱学习(对偶句)
首先:认识对偶句: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
对偶句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
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
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一般的写作中,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就行了,不一定讲究平仄,这叫宽对。
对偶形式的修辞方式,在诗歌、对联中出现最为普遍。
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
人们所熟悉的对联就是一组对偶句。
根据意义的不同,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
比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满招损,谦受益。
(反对--意义相反,互相映照。
《尚书·大禹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串对--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等关系。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接下来:我们聊一下:劳动认真处处净,学习勤奋人人夸。
最后:希望可以自己试试看哈,不是很难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