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2.文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牵系着时代跃动的脉搏。古代中国,秦朝之所以一匡天下,汉唐之所以雄风盖世,就是因为拥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化。
3.文化强国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百年以来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能仅仅以经济指标翻番作为标志,而必须以文化强国作为灵魂,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强盛。
扩展资料: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
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资料:人民网-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作文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国,上下几千年的文化演变为我们积攒下了许多珍贵底蕴。
许多的传统文化,节日,民间艺术都是我们历史的文化,然而陷入的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概念越发的薄弱,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带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
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
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
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正确对待文化创新的900字作文大全
春节到了,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节日的闲暇,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大街上的颜色也比平时鲜艳多了。
只见彩旗飘扬,各色商家标语、条幅迎风招展。
商场门口挂着一只只大红灯笼,看一眼就让人心里暖和。
湛蓝的天空中,一只只彩色气球在阳光的照耀下艳丽夺目。
微风拂过,大小气球迎风起舞,又仿佛在向路人点头致意。
商场里欢快嬉闹的场面透过明亮的玻璃门窗,射入路人的眼里,使人不由自主地随着彩色的人流,汇入其中。
春节是大人的节日,更是小朋友们的节日,儿童玩具、书籍、文具柜台更是异常热闹,孩子们来了一拨又一拨,领走心爱的玩具,留下欢声笑语。
春节的家中也不同平日,门上要贴“福”字,吃饭要放鞭炮,晚上要放焰火,还要看春节晚会。
吃饭的人也比平日多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聚在一起。
桌上的菜也比以前丰顺多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都有。
吃好了饭,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聊聊天,喝喝茶,说说话。
春节真热闹呀,我真想天天过春节。
传统文化的尴尬境地 高二(4)班 曾美芬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对西方人来说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春节,而在社会的不断开放和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断变革的今天,中国人对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过得越来越简单了,对于西方的圣诞节却是一年比一年过得隆重了。
特别是现在年轻一代,在不信奉基督教,更不了解西方的节日的背景的情况就跟着别人欢天喜地庆祝圣诞节,这不单单是表面的重洋媚外,更折射出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
现在我们的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地开放,许多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大部分中国人所接受,而这也意味着有许多传统的东西被人们所淡忘、所摒弃。
如我国的国粹——京剧。
现在懂得欣赏京剧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都是一些年老的观众,而有意投身这一门艺术的人更是稀缺,曾经风靡世界的京剧如今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走着下坡。
而反观日本传入的动漫文化却日渐侵入青少年的生活,各地漫友会的人数不断攀升,各种COSPLAY大赛人潮峰涌,而且都是些年轻的身影。
再看看4年一度的飘饰举行时都是些孩子、妇女在围观,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更是不言而喻。
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仅在于娱乐和节日方面,更入侵到了我们的生活最根的一面——语言。
英语是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在我国越来越重视了。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已被父母逼着学习英语,学校把英语这门学科放到了重点位置,各种英语的补习、提高班年年坐无虚席。
但相反语文却变成了学生心中主科中的次科,人们只满足于会写汉字、说好汉语而已,那人们要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更难了。
母语,是灵魂的语言,西方的文化已经侵蚀到人们的灵魂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已经使我们受到了惩罚——源于中国的皮影戏被别的国家申请为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了。
人们在愤怒,在惊讶的同时是否有在反思我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珍宝的呢?难道有些东西真的在被人抢了之后才会恍然发现它的珍贵? 接受外来的文化,博采众长是我国人民的大度,但盲目地追逐潮流却忘了自己的根本,我们的民族就会失去它的优秀、它强大的生命力。
对于世界上精彩多样的文化,我们在接受、学习的同时要分清主次,有所选择,有所方向,才能永葆民族的魅力和凝聚力。
面对文化冲击700字的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免会有许多困难。
其实,困难就是一个弹簧,你弱它就强,困难还是一只可怕的拦路虎,阻止我们前进……困难是躲不开的,它因为你的害怕而变大;就像我,遇到困难后总能勇敢的去面对尝试克服困难。
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去外边和他们的同事共进午餐。
学完英语的我回到家时已经是肚皮贴肚皮了。
后来,我走进厨房一看还有一些新鲜的土豆!这可真是天意!于是,我围好围裙,学着妈妈平时做饭的模样开始自己做饭。
“啪,啪,啪。
”我刮完土豆皮后就开始切土豆丝,然后一个劲的炒了起来。
我先放了一汤勺的食用油然后把切好的土豆丝放进锅里。
大概过了几分钟的,我根据自己喜爱的口味,依然放了一汤勺的盐……土豆炒熟后,我使用锅铲把它从铁锅里盛到菜盘里,打理好一切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拿出筷子,尝尝我的手艺。
我夹起几根土豆丝放到我的嘴里,还没等我嚼烂就从口中吐了出来。
这盘土豆盐放得太多了,差点把我咸死了。
于是,我只好倒掉了这盘我人生中第一次自己做的土豆丝,我既伤心又难过。
心想:这可怎么办呢?我已经白白浪费两个土豆了!我再也不敢尝试第二次了!。
可后来,我又转念一想:不行!我一定要把这盘土豆做成!于是,我又重拾信心,开始了炒土豆的第二次。
这次虽然盐没有放多,可是,那些顽皮的食用油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蹦来蹦去,全部溅在了我拿锅铲的右手上,令我疼痛不已。
后来,我灵机一动,从冰箱里拿出两层保鲜袋抱在我的手上。
哈哈,这下我可再也用不着害怕那些淘气的食用油了!经过了十几分钟,香气扑鼻的土豆丝终于上桌了!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忙拿起筷子把土豆丝夹起来尝了一口。
哇,这可真是一道美味佳肴呀!我一边品尝自己克服困难后,经过辛苦的努力做出来的土豆丝,一边看着我右手上被食用油炸起的水泡,心想:只是在我的右手上炸出几个水泡而已,就能换到一盘自己亲手做的美味佳肴,即使多受点伤,也值了!今天,我心里喜滋滋的,比吃了蜂蜜还要甜。
因为,我成为了一个战胜困难的勇士,不再害怕任何困难!朋友们,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战胜它的勇气。
微笑着面对它,拿出你智慧,你就能够像我一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一名打败困难的常胜将军!
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以什么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更重要作者:吴国武八九十年代:碰撞与融合80年代:“全盘西化”抑或“中体西用”是当时最重要的两种主张和做法。
改革开放伊始,社会各界都开始重新寻找中国文化的崛起之路。
从官方层面来看,建国以来的大批判大体改弦易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综合创新论”有相当的影响力。
但从思想界的总体情况来看,“全盘西化”抑或“中体西用”是当时最重要的两种主张和做法。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后记中说:“一种意见要求彻底打碎传统,全盘输入西方文化以改造民族;另一种希望在打碎中有所保存和继承。
”学界多认为,这种情况类似于“五四”时期。
其实不然,因为那时的传统文化很有影响,西方文化如潮袭来。
而此时的中国,传统早已肢解隐去,西方对我们来说也是陌生的。
当时,“全盘西化”论者引介了西方的思想理论和生活方式,使全社会耳目一新。
然而,这种拿来主义往往将西方视为现代化的惟一模式,在对待传统文化上采取了与“**”中破“四旧”相似的路数。
“中体西用”论者在小心翼翼地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从封建帽子中剥离出来的同时,有意识地开始了学术研究,一些隐退的传统习俗也在恢复之中。
可惜的是,他们对现代化的思考还不够深入。
至于“综合创新”论者,大体延续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主流话语,只是比以前态度较为平和、做法较为务实。
有人将80年代的思想文化界分为三个阵营,一个是《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一个是《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编委会,一个是“中国文化书院”。
其中,后者被当作“中体西用”论的代表。
实际并非如此,虽然这个1984年成立的书院由梁漱溟、冯友兰等先生牵头,但是当时讲传统文化既不封闭也不偏执,而是心胸宽广、视野开阔。
以这个书院的宗旨来说,他们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继承和阐扬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对海外文化的介绍、研究以及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并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据乐黛云先生的回忆,这个书院授课还涉及像比较文学在内的许多现代学科。
90年代:知识界对于学术思想介入社会的方式和手段有了新的认识,80年代的激情必然会有转变。
但这并不是学术、思想之分离,而是多元化、深层次思考的结果。
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
一些新的具体问题与“全盘西化”、“中体西用”、“综合创新”等主张之间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迫使社会各界重新思考并加以回应。
于是,很多人开始对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学理化趋势明显。
对于这个变化,李泽厚先生以“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来解释,但是这种概括并不准确。
就传统文化研究而言,考据、义理都很盛,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文化遗存发掘保护渐次展开,思想史的研究不断深入,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逐步引入。
当然,知识界对于学术思想介入社会的方式和手段有了新的认识,80年代的激情必然会有转变。
但这并不是学术、思想之分离,而是多元化、深层次思考的结果。
对于李先生的议论,社会各界都有回应,但大多未能跳出学术、思想二分的暗示。
比如,王元化先生提出“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之说。
其实,这些都是对90年代、对学术思想本身的误解。
90年代初,“全盘西化”论者和热衷于政治的人大体沉寂,学术史研究、国学研究得到提倡,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事。
有人举出四个有影响的刊物,《读书》、《学人》和《国学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
前二者,比较从广泛意义上总结我们传统,后二者则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上,同时也有一些丛书问世。
虽然大家也有争议,但大多是比较理性地就事论事,没有明显的一边倒倾向,只有所谓“自由主义”、“新左派”例外。
由于致力于具体问题的讨论,“全盘西化”、“中体西用”、“综合创新”等几种意见的正面冲突不是太多。
许多人正是在学科壁垒、范式差异中重建各种意见的基础,回应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的变化。
以倡言“国学”为例。
1992年,张岱年先生在《国学丛书序》中说:“国学是本国学术之意,这是我们所用的名词,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学术,就不能称之为国学了。
西方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Sinology,一般译为汉学,现在亦译为中国学。
在某些西方人的心目中,所谓Sinology不过是对于中国历史陈迹的研究,把中国学术看作历史博物馆中的陈列品。
事实上,中国学术源远流长,其中一部分固然已经过时了,但是仍有一部分具有充沛的生命力。
中国学术是人类的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具有历久常新的精湛内容。
”此言明确将国学与汉学区分开来,成为后来知识界分化的潜在因素。
同样是1992年,袁行霈先生在“《国学研究》第二卷出版座谈会”上又标明“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的立场。
很显然,这里的国学不排斥汉学,有一定的兼容性。
值得注意的是,季羡林先生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反复表达西方文明衰落、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文明)兴盛之意,包括他在《东方》杂志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
这种主张在世纪...
怎样面对传统文化作文700字
[怎样面对传统文化作文700字]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的变迁,积攒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文化,都是精髓,怎样面对传统文化作文700字。
《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更多的是让我们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博学精深,引经据典,不就是为了顺着这道光芒,感受史人的故事与深怀。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更多的是敬畏。
历史的沿继,文化的继承,我们应该像敬畏大自然一样对待传统文化,文化也是自然的产物,古代许许多多人们的思想结晶,短小精悍的诗句,传达了多少情,多少义。
中华文化承载的东西,往往要比你想象的要多很多。
那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不同的人,面对的相同的文化,产生的是不一样的情感,文化是多么的神奇啊!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更多的是呵护。
历史的东西,是不可再生产的,他的珍贵,是值得我们呵护的。
文化告诉我们一个朝代的崛起与萧条,这后面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
传统文化承载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呵护并学习的,文化是不可摸、不可触,却有灵魂的东西,而这美丽的灵魂,需要我们细心呵护。
用心感受,来升华自身。
文化的神奇、灵动,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体会其中的精华,体会史人想要告诉我们的故事,体会到那其中的真谛。
修身养性,提升自我道德素质,品读感受文化,是我们成长中的一步。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更多的是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需要的是代代相传,推陈出新,我们应承担起这个责任,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见证着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历史的产物,古人的优秀品德,都会通过我们步入新的时代。
在传承中注入新的情感,留给后人意会。
正确的面对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敬畏、呵护与传承,才可以使神奇的文化沿以至用,继续造福人类,因此我们得担起这个责任。
如何看待文化自信作文
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
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作文
我们失去了什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洋”成了“好”的代名词。
似乎洋东西总是先进的。
于是,“王老五”变成了“迈克尔·王”,“明珠花园”变成了“东方曼哈顿”;咖啡代替了香茗,可乐汉堡代替了豆浆油条。
甚至连孔子,也要被唤作“中国的亚里士多德”……在那个民族自强的年代,崇洋媚外一度被视为耻辱。
可为什么,在祖国日渐繁荣的今天,这却成了一种时尚?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前不久鸡飞狗跳的圣诞节终于告一段落。
众商家赚了个盆盈钵满,气氛甚至压过了元旦与中秋。
这让我非常不满和不解,难道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宗教比亲人的团聚还重要?有些人连耶稣是个人还是种吃的都没搞清楚,圣什么诞?更加悲哀的是端午节,居然被韩国人抢先申报了民族文化遗产。
正当我们纷纷抗议的时候,一个韩国民众的一句话让国人无言以对:“你说端午节是你们的,可你们在端午节那天做了些什么?”是啊,我们在愤怒和不满之余,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己?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个节日,还有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骄傲。
更有甚者——前阵子上海有个吃饱了撑的教授做了个研究,说“龙”这个东西,在英文里是“充满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之意,做我们有着君子风度的中华民族图腾不太合适,要改。
改成什么呢?按照这位先生的观点,改成温顺的哈巴狗再合适不过了。
那好,从今天开始,他可以把自己称作狗的传人,看看会不会让外国人觉得舒服一些。
这就是当今一些文化人的骨气。
面对这些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当年那个傲视群雄的民族哪去了?那个霸气十足的国家哪去了?为了外国人的眼光就要改变自己民族的符号,我们的自尊心哪去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如今即将褪色,我们的自信心哪去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竟然被推到了融化的边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哪去了?这真的是有着一身铮铮铁骨的中国人吗?想想曾经的辉煌与耻辱,想想今天的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永远不要忘了脚下这片肥沃的热土,不要忘了诞生于其上的,我们的根。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600字 怎样面对传统文化
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
我要和大家介绍的节日是“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节。
远在他乡的人们,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今年中秋节吃完丰盛的晚餐后,我把月饼切成几小份,然后放盘子里,让爸爸和妈妈任意来摸一块月饼,月饼是圆圆的,象征着团圆的意思。
我摸到了一个抹茶叶的月饼,那抹茶月饼松软而美味。
爸爸、妈妈和我坐在椅子上吃得津津有味的在等待月亮出现。
月亮隐隐约约地出现了,慢慢地,越来越大,越来越圆,越来越亮,皎洁的月光洒在我们身上,似乎给我们大家披上了银纱,漂亮极了。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我们的家庭是温磬幸福的,月亮也在这个夜晚,展现出她的美。
如何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的作文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不少便利与好处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正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
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我想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文化中,才是应对这种境况的最好方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美好祝愿,“万户捣衣声”中的思念和牵挂,“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伤,还有那“灯如昼”的元夜“花市”。
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没有这些传统节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挂满礼物的圣诞树、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们是一群丢了根的人,当人们推翻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欺压和奴役之后,他们却心甘情愿地抛弃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
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这种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抛弃传统文化的做法是错误的,同时也是愚蠢的。
龙应台曾说过“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
”是啊,一个没有自己传统的国家,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谈何生存和发展?一味地抛弃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面对外来文化还有另一种态度,那就是抵制。
清王朝曾经闭关锁国,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梦中。
当外国人用坚船炮利使清朝被迫打开大门时,自以为唯我独尊的人们才发现与别人的差距有多远。
这种盲目的拒绝也是不可取的,两种文化的相遇,虽然会经历碰撞与磨擦,但也会擦出新的进步的事物,这样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拒不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让传统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积极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传统文化中才是应对文化冲击的最好方法。
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近几十年来四地的经济飞迅发展,它们受到的文化冲击也是相当巨大的,但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时,四地的节日气氛都十分浓重。
香港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们都曾被外国占领统治,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弃自己的传统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失弃自己的传统反而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
为什么生活在香港和台湾的人们能做到这点呢?我想他们是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容了那些外来文化,留下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既然在我们面前有这样的实例,为什么我们不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呢?事在人为,只有每个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在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让我们正确对待文化冲击,抓住这机会,扬帆远行。
...
关于 面对文化遗产 作文 800字
敦煌莫高窟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一度颇为繁华,周边石窟寺亦颇多。
除了莫高窟,还有西千佛洞、榆林窟及东千佛洞等,共同组成了敦煌石窟群,其中西千佛洞和东千佛洞通常被看作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分支。
西千佛洞位于莫高窟西南30余公里的党河北岸崖壁上,呈东西向排列,全长2.5公里,现存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的洞窟22个、壁画约800平方米、彩塑34身,它的洞窟形制、塑像和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均与莫高窟十分相似,但由于历史上的保护不周,目前残损坍塌较甚。
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有罗振玉、王国维、刘半农等人在北京、伦敦、巴黎等各地收集、抄录敦煌文献,但对莫高窟的真正保护开始于1940年代。
1941年至1943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对洞窟进行了断代、编号和壁画描摹。
1943年,国民政府将莫高窟收归国有,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由常书鸿任所长,对敦煌诸石窟进行系统性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
1950年,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依然由常书鸿主持,到1966年以前,已加固了约400个洞窟,抢修了5座唐宋木构窟檐,并将周边10余平方公里划定为保护范围。
1984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充实了科技力量,开展治沙工程,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加强保护工作。
由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壁画会产生潜在性的破坏,近年造访莫高窟人数增加,因此对日常参观人数应该加以限制。
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据一些古书记载,石窟数量达千余个,至今在敦煌地区的石窟区,至少有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东千佛洞石 敦煌莫高窟 窟、榆林窟和五个庙石窟等。
单是现存在莫高窟的就有700多个,随著日后考古工作的发掘,数字将不断增加;在这些洞窟中,只是对留有壁画或塑像的洞窟安排编号,目前就已有492个。
现存的492个洞窟中,保存著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纥、西夏、元、清、民国等时期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若把这些壁画以一平方米横向排列,长度可达45公里,是一座博大精美、无可比拟的历史画廊,所以人们喜欢把莫高窟比作"墙壁上的图书馆"。
在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还保存著历代彩塑3390身,其中圆雕塑像2088身,影塑1302身。
以及唐、宋、清、民国等时期的木构建筑10余座。
另外,莫高窟曾於1900年发现藏经洞,保存了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典、经济文书、文学、科技、史地资料以及帛画、纸画、织染刺绣等文物五万余件。
最大面积的敦煌洞窟:是莫高窟第61窟,横约13米。
最高的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第96窟,足有9层楼之高,里面的弥勒佛像高33米,外建的九层楼更成为莫高窟最大建筑,也是莫高窟的标志。
最小的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第37窟,小得连人也不能进入。
敦煌石窟的绘画总面积单计莫高窟的便有45000平方米,若把它比作纵高1米的一幅画来计算,横长足有45公里之多,这种规模使敦煌石窟堪称世上最长最大的画廊。
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
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
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
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
带着犹如朝圣般的心情,我们爬上长长的栈道,在手电筒微弱的光线中,莫高窟1200多年积蓄的宝藏一一呈现在眼前。
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的佛影、飘舞的飞天……神秘庄严的气氛,令人屏声敛息。
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中数量庞大、技艺精湛的壁画艺术。
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并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
那时的壁画人物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
北魏时期的壁画内容比从前增加了许多,不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更加丰富,还出现了内容离奇、情节曲折的因缘故事。
二五四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萨那太子本生故事图》和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深深地吸引了游人。
《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讲述了尸毗王历经的一场血淋淋的考验。
为了从鹰口中救出鸽子,又为了不让饥饿的老鹰饿死,曾发誓普渡一切众生的尸毗王,甘愿割下自己身上的鲜肉喂饱老鹰,然而苛刻的老鹰要求割下的鲜肉不得轻于鸽子,尸毗王割尽了全身的肉,却仍然不够,虚弱的他使尽最后一点力气,自己站到了秤盘上去,结果大地震动,宫殿摇摆,飞天撒下五彩缤纷的鲜花,老鹰和鸽子都不见了,尸毗王也恢复如初。
二五四窟的“尸毗王本生”是莫高窟所有这个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幅。
正中高大的尸毗王将画面一分为二,正目视着自己满是鲜血的小腿,周围较小的画幅描写了鹰追鸽、鸽向尸毗王求救、眷属痛苦等情节。
构图把不同时空内发生的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个画面上,使中心突出,有条不紊,显示出作者高超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文化对国家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