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多美
相同的旋律,触碰到不同的耳膜,可能会产生天渊之别,我对音乐一向很博爱,常常沉浸于那些跳跃的音符中不能自拔。只有细心聆听,才能发现其美之所倚,美之所在。
清凉的初夏,静谧的凉秋,温柔的深冬,朦胧雾,萧瑟霜,凄凉雪,一杯茶,一段梦。那些简简单单的振动形成的声波,竟会带给人如此奇妙的感觉,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和艺术的迷人。《命运交响曲》的激昂不屈,《小夜曲》的舒缓静谧,《天鹅湖》的婉转悠扬,《十面埋伏》的紧张铿锵,《二泉映月》的凄凉哀伤,都已成为大众灵魂深处耳熟能详的旋律,还有存在于我自己声音世界的音符,《寸过河源》的轻快舒畅,《水柔声》的柔美缱绻,《玉水明沙》的轻灵活泼……迷惘时,彷徨时,只要那淡淡的音乐入耳,一切心头难解的心结便悄然消失,在徘徊缓缓释放,三日绕梁,不绝于耳。
生命是一场声音的戏剧,我们既是谱写者,又能是倾听者。善于倾听的人是幸福的,细心聆听,才能发现生命之大美和生命的真谛。
溶溶月,淡淡风,声导报鸟鸣,猎猎西风,大自然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声音是其不可缺少的方法。从那欢快的鸟鸣中,你可曾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从那巨浪拍岸的涛声中,你可曾发现了大自然的宏伟与壮丽?从那漫天沙尘的呼啸中,你可曾听见了大自然的愤怒与控诉?放慢节奏,驻足倾听,你定能发现大自然的美,获得大自然的心声,必将受益无穷,获益匪浅。
人类是大自然的孩子,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获知大自然真实的声音,才能更好地与自然母亲和谐共处。
我一直认为,诗词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兼有文字的韵味和音符的灵动。不信请在心中默念那“梧桐更兼细雨”,默念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默念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一个个文字飘浮而过,一段旋律便会在心中无声响起,似有似无,却又真真切切地触动了灵魂。
诗词是文学的音乐,是文字写就的最美的声音。这种美只有心静如水时,闭目细品,悉心聆听,方才体会得到。
音乐本凡声,因倾听而灵通。生命是一场声音的戏剧,大自然是如此,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或有声,或无声;有的如锦瑟五十弦哀婉凄凉,有的如箜篌激昂石破天惊,有的如琵琶铜锣铿锵有力,有的如长笛洞箫婉转悠扬。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声音,只要细心聆听,就能品味其大美,其真谛;也只有细心倾听,才能发现其灵魂所在,以充实人生。
你听,多美
我的家史 作文 怎么写
我叫奚锐,20世纪80年代末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听说过吧,就是那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间天堂。
也许我的名字谈不上如雷贯耳,但大名鼎鼎还是算得上的。
我很喜欢这个名字,还是挺有诗意的。
我的家族不大也不小,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族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和海外都有。
我的祖先是哪个朝代诞生的,没有听我的父辈提到过。
我的外公是一个老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就离开家乡,16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在艰难困苦岁月里,我外公信念坚定,坚决抗战到底不动摇,他坚决贯彻游击战思想,同时又在敌占区展开地雷战、地道战等多样化的战争模式,消灭了多股游荡在各个村庄的鬼子兵。
老爷子的游击队战绩显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到八路军的连长,老爷子打仗那个叫猛啊,冲锋号刚响,就如猛虎下山冲了出去,那股气势令敌人胆寒。
建国后,老爷子根据组织安排转业到地方工作,从副县长、县长再到市粮食局长,最后从监狱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
老爷子戎马一生,立下战功无数,生了2个儿子,3个女儿,全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勤奋工作着。
当然啦,我爷爷也不甘落后,怎么说也是一知识分子来着。
他出生于上海浦东的一个贫苦人家,上世纪60年代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响应祖国的号召支援内地建设,来到安徽合肥南部的一个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爷爷这一辈子虽然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但是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真可谓桃李满天下,生了2个儿子,1个女儿,2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总算也是美满幸福。
纵观我的家族史,其中有太多太多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与经历,爷爷与外公则是我最敬佩的。
家史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啊。
...
日记《讲家史、学家训、传家风》550字,急!!!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庭不可缺少的。
家风的树立、存在,对整个社会是有好的帮助的。
例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孕的人让座;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垃圾等一些小事上不只是个人礼仪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体现,还是一个人背后家风好坏的体现。
在良好的家风影响下,我健康茁壮成长着,我身上已深深烙上了家风印迹。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就在前不久,我的奶奶因为蛇盘疮疾病需要住院治疗,爸爸妈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奶奶的责任。
住院期间,妈妈每天要去医院照顾奶奶,帮奶奶擦脸,捶背,翻身。
爸爸每天除了接送我上下学,还要精心地为奶奶准备各种有营养的饭菜,给奶奶送到医院,爸爸妈妈就这样一直照顾奶奶到出院。
每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可他们却从来不说累。
爸爸妈妈对奶奶的这份孝心也深深地感染着我,每天我自觉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尽量不让他们为我的事情操心。
这是我对他们唯一能尽的孝心。
我们在父母、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下,茁壮无忧地成长着,我们贪婪地享受着他们给予我们所有的爱,他们总那么无私的爱着我们,我们也就习惯的照单全收,我有时也会想:等有一天我长大了一定要给父母买很多东西,可是父亲教育我说:“孝顺不是体现在你能给我们买多少东西,孝顺父母可以是父母下班回到家后你能送上一杯热茶,父母累的时候你能说上一句安慰的话,父母晚上回到家你能端上一盆洗脚水,还有就是能看到你学习成绩进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你的孝顺。
”妈妈也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我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
我的家史作文600字关于姥姥,姥爷的故事
周末,爸爸站在我对面,而我坐在椅子上,像即将被审讯的犯人,但我的膝头上却放着一本泛黄的相册,嘿,这可是我家的“历史册”。
还没等我翻开,爸爸就一改表情,叽里呱啦地讲开啦!我拿着笔,快速地记在纸上。
就在1969年7月26日,爸爸出生了,降临在了爷爷奶奶的怀抱里。
可是那时,爷爷奶奶并不富裕,而且家里还有爸爸的三个弟弟要抚养,因此,爸爸尽管能去上学,但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回家时,都要下田帮爷爷种菜,或者煮饭、做家务、去喂养牲畜,当时的艰苦程度,从连橡皮擦都买不起就可以看出。
1969年8月15日,妈妈在另一个家庭中出生了。
比起爸爸来说,妈妈的生活可是幸福得多啦!外公外婆只养育了两个孩子,家庭也比较宽裕。
时间像流水般逝去了,爸爸妈妈相知相爱。
在1993年他们一起伴着去领了结婚证。
一年过去了,在这一年的12月14日,爸爸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我的姐姐从妈妈的肚子里蹦了出来,以一声响亮的哭号开始了她的人生。
1999年9月7日,在华侨医院里,随着“哇………”的一大声,我也从住了10个月的妈妈肚子里出来啦!“飞”到了妈妈的怀里,在泪光中睡着了……就这样,我踏上了这生命的旅程。
时间就在我的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中过去了。
我8岁的时候,爸爸在从前工作的公司辞职了,和妈妈租了两间店面,开起了一家小超市。
刚开始,生意很不好,因为只是一家小超市,货品会有些不全,而且在那个地方有许多超市,竞争很大。
但爸爸和妈妈对客人都和蔼可亲的,在价钱上做了一些调整,也尽力补全商品。
就这样,客人逐渐变多了。
到现在,已经换了一个更大的店面,货物也全了。
该说说我啦,现在,我已是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大学生“了,成绩?还好,个子?还好,习惯?还好,就是个“还好生”。
就在这时,一张崭新的照片从相册里掉了出来,哦!奶奶外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舅舅舅妈七大姑八大姨……坐的坐,站的站,“咔嚓——”一声,嘻,笑脸都留在了相片上啦
怎么写家史啊?给几篇范文吧...
我的家乡,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的小村庄——水南桥。
它离镇上大概步行只需30分钟,站在我们村的桥头可以遥望见镇上所有较高层的建筑物,尤其在晚上可以看见镇上大街上一片灯火通明的景象。
在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走过这里,童年的点点滴滴便开始在脑海中回荡,思绪的潮水便开始蔓延。
我们村可谓山清水秀,山环水绕。
家乡的空气永远都是那么清新,那么亲切。
横跨在我们村前面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河——蒙河,它发源于当地最高的山——蒙山。
流经附近十几个村庄,在我的记忆 里,那河里的水永远是那么清澈,那么透明,站在桥上,河底的一切水草,石头、贝壳,都一览无余,它曾经是我们小孩子游泳、嬉戏、拾贝壳、捞水草的好地方,也是大人们洗菜,洗衣服,灌溉的好场所。
这条河修于70年代,几十年来,它默默地养育着沿河的无数村民们,别无所求,而如今,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休啊!当我再次临近那许久未见的河水时,我却发现,它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么清澈了,它已被人们严重污染了。
村民们为了赚钱,便在河里捞中沙,把河底搞得一坑一洼的,而且还往河里排污水, 哎,可怜的河再也没有从前的活力了。
听父辈们讲,70年代以前,村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洪涝发生时,沿岸许多村民的房子便被浸在水里,水涨得极高,人们便匆匆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二楼,这样只要洪水不退,人们就得在楼上呆10天半个月。
而且,每当此时,许多人家牛啊、猪啊、都会被活生生地被洪水冲走,这对人们的损失是惨重的,对整个村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70年代以后,乡政府筹集资金,决定在我们村前修一条河——蒙河,此后,洪涝便不再那么放肆地侵蚀我们村了,虽然,春天依然会有很小的洪水袭来,曾经我人那流行一首民歌:“水南桥,水浸楼,婆婆打得媳妇跳。
”这应该是对我们村严重洪涝的直接反映吧!卒落在我们村后面的是层峦叠嶂的山脉,虽然不是很高,但却特别多,而且山上的树木十分茂盛,树木主要有两种——杉树和茶树,这两种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每年秋天我们村都会组织砍掉一批较大的杉树,每户人家至少得出一个劳动力,砍了后,再每家每户按人口分。
人们可以利用它们建房子或是卖了,那些被砍掉的枝条,人们可以托回家来烧,尤其是买不起煤的老人们,便靠这些枝条生火。
过去,人们都不用煤,就是靠后面的山,每天都得去砍柴生火,茶树是那种春天开很白的花,秋天结那种圆圆的果实的树,这种果子可以榨油,称为茶油,这种油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能让人红光满面,还能驱除疾病,每当果子成熟时,全村人一起挑着箩筐上山去采摘,然后按人口平分 我们村有31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在当地应该算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在当地也是挺有名气和威望的,当地人一提到水北镇,后面便不自觉地会加上水南桥。
我们村300多户人口都姓黎,在当地可是个大姓哦。
村民们大都靠种地谋生,春天人们都种量的菜,每次赶集,也就是每日的2、5、8。
他们便天还没亮,就借着月光,挑着一担菜到镇上去卖,等到秋天稻子丰收时,他们便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剩余的全部都卖到镇上的仓库里,只要不发生什么大的洪旱,人们便足以养家糊口,日子应该说还过得殷实。
从90年代起,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许多年轻人都放弃读书而跑到如深圳、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去了,近些年来,又有大批中年人到市区较发达的地方开黄包车,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赚钱。
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儿,寄住在市区的一些贫民区,那里的住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每天他们都踏着黄包车载人,夫妻俩轮着载,你上午载,他下午载,你还别说,他们这样赚得还挺多的。
年青人在外地打工,中年夫妻又到市区里开黄包车,村里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孩子了,整个村庄显得空荡荡的,田里全是荒芜一片,一切都是那么寂寥 ,许多房子都是长累月地关着,没有了人气,整个村庄显得暗无生机,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
人们一旦在外面赚了钱,便会回来建房子,由于中间全是那些用木块,土砖做成的老房子,所以他们的新房子便往四周扩散。
于是那些老房子便形成了空心窟。
中间全都集中了那种古屋,散发出一种深沉的阴气,没有了人气,显得特别可怕。
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是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迁移现象。
至于人物嘛,相传有一位先生36岁中了状元,后来便去了台湾。
50多岁时回乡抚养双亲,也没有给家乡做什么贡献。
据说村里有一块状元匾,但不知为何,后来被人砸了。
总的来说,我们村其实也没出现过什么很有名望的伟人,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然而正是在这里,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度过了十九个春秋,度过了自己天真无邪的、无忧无虑的人生阶段,在这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至于我的家族嘛,我的祖父一辈都是从事竹木制造业的,他们那一辈都特别擅长于制造竹、木用器,比如箩筐、晒具、锅盖、房柱、楼板等。
那个年代人们都大规模地从事农业,种大量农作物。
这就需要装农作物的用具了,生逢春冬比较空闲的时候,村民们便把各家的破了的竹木用器拿出来,请祖父他们来修理一下,以准备稻谷丰...
口述家史:爷爷奶奶的故事1000字(采访稿+后记)
我叫奚锐,20世纪80年代末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听说过吧,就是那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间天堂。
也许我的名字谈不上如雷贯耳,但大名鼎鼎还是算得上的。
我很喜欢这个名字,还是挺有诗意的。
我的家族不大也不小,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族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和海外都有。
我的祖先是哪个朝代诞生的,没有听我的父辈提到过。
我的外公是一个老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就离开家乡,16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在艰难困苦岁月里,我外公信念坚定,坚决抗战到底不动摇,他坚决贯彻游击战思想,同时又在敌占区展开地雷战、地道战等多样化的战争模式,消灭了多股游荡在各个村庄的鬼子兵。
老爷子的游击队战绩显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到八路军的连长,老爷子打仗那个叫猛啊,冲锋号刚响,就如猛虎下山冲了出去,那股气势令敌人胆寒。
建国后,老爷子根据组织安排转业到地方工作,从副县长、县长再到市粮食局长,最后从监狱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
老爷子戎马一生,立下战功无数,生了2个儿子,3个女儿,全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勤奋工作着。
当然啦,我爷爷也不甘落后,怎么说也是一知识分子来着。
他出生于上海浦东的一个贫苦人家,上世纪60年代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响应祖国的号召支援内地建设,来到安徽合肥南部的一个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爷爷这一辈子虽然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但是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真可谓桃李满天下,生了2个儿子,1个女儿,2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总算也是美满幸福。
纵观我的家族史,其中有太多太多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与经历,爷爷与外公则是我最敬佩的。
家史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啊。
...
家史怎么写啊?
家史是记述家庭的发展、变迁历史的一种文章样式。
家史不同于普通的家谱。
因为家谱主要记述的是宗族的繁衍,世系的延续,行文极简,线条粗略,是纪实性资料,一般无突出的思想性。
而现代的家史则是介乎于历史和文学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具有历史和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
在写法上,它以家庭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或写其发展全过程,或写其中的一二片断;既可以写全家或一个几个人也可以专门写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故事。
但不论如何写,它都要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机的整体,使人看出家庭发展、变迁的面貌,并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写家史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要提炼出新鲜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明确主题。
家史不仅仅只是昔日事例的陈列,而是要通过对家庭变迁历史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个鲜明的思想。
这就要求每一篇家史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家史的现实意义往往是通过主题来体现的。
没有主题,材料就是一团零乱的珠子,文章也就无法构成。
为此,作者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详细地占有材料,仔细地分析材料,抓住材料的特点,开掘出其所包含的本质上的意义,再联系作者眼前的现实斗争形势和存在的带方向性的问题,反复琢磨,最后确定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2、要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筛选和剪裁。
家史写作不能搞有闻必录,有事必记。
虽然家史是写真人真事的,但它不是照搬生活的流水帐,不是要把所有的真人真事都写进去。
它既要有真实性,又要有典型性。
这就要根据主题思想来进行剪裁,舍弃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对那些与主题关系密切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从中精选了最典型、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然后进行详细的记述。
其他材料则根据需要,略写或不写。
3、通常要采取对比的手法。
通过对比才能更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激发起读者憎爱悲喜的感情。
4、语言要通俗、朴实,富有感情色彩、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这样才能读起来亲切,听起来动情,如入其境,似见其人,使人在感情上发生共鸣。
...
给找两篇家史范文看看
平凡人笔下的家史我的家乡,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的小村庄——水南桥。
它离镇上大概步行只需30分钟,站在我们村的桥头可以遥望见镇上所有较高层的建筑物,尤其在晚上可以看见镇上大街上一片灯火通明的景象。
在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走过这里,童年的点点滴滴便开始在脑海中回荡,思绪的潮水便开始蔓延。
我们村可谓山清水秀,山环水绕。
家乡的空气永远都是那么清新,那么亲切。
横跨在我们村前面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河——蒙河,它发源于当地最高的山——蒙山。
流经附近十几个村庄,在我的记忆 里,那河里的水永远是那么清澈,那么透明,站在桥上,河底的一切水草,石头、贝壳,都一览无余,它曾经是我们小孩子游泳、嬉戏、拾贝壳、捞水草的好地方,也是大人们洗菜,洗衣服,灌溉的好场所。
这条河修于70年代,几十年来,它默默地养育着沿河的无数村民们,别无所求,而如今,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休啊!当我再次临近那许久未见的河水时,我却发现,它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么清澈了,它已被人们严重污染了。
村民们为了赚钱,便在河里捞中沙,把河底搞得一坑一洼的,而且还往河里排污水, 哎,可怜的河再也没有从前的活力了。
听父辈们讲,70年代以前,村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洪涝发生时,沿岸许多村民的房子便被浸在水里,水涨得极高,人们便匆匆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二楼,这样只要洪水不退,人们就得在楼上呆10天半个月。
而且,每当此时,许多人家牛啊、猪啊、都会被活生生地被洪水冲走,这对人们的损失是惨重的,对整个村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70年代以后,乡政府筹集资金,决定在我们村前修一条河——蒙河,此后,洪涝便不再那么放肆地侵蚀我们村了,虽然,春天依然会有很小的洪水袭来,曾经我人那流行一首民歌:“水南桥,水浸楼,婆婆打得媳妇跳。
”这应该是对我们村严重洪涝的直接反映吧!卒落在我们村后面的是层峦叠嶂的山脉,虽然不是很高,但却特别多,而且山上的树木十分茂盛,树木主要有两种——杉树和茶树,这两种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每年秋天我们村都会组织砍掉一批较大的杉树,每户人家至少得出一个劳动力,砍了后,再每家每户按人口分。
人们可以利用它们建房子或是卖了,那些被砍掉的枝条,人们可以托回家来烧,尤其是买不起煤的老人们,便靠这些枝条生火。
过去,人们都不用煤,就是靠后面的山,每天都得去砍柴生火,茶树是那种春天开很白的花,秋天结那种圆圆的果实的树,这种果子可以榨油,称为茶油,这种油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能让人红光满面,还能驱除疾病,每当果子成熟时,全村人一起挑着箩筐上山去采摘,然后按人口平分我们村有31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在当地应该算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在当地也是挺有名气和威望的,当地人一提到水北镇,后面便不自觉地会加上水南桥。
我们村300多户人口都姓黎,在当地可是个大姓哦。
村民们大都靠种地谋生,春天人们都种量的菜,每次赶集,也就是每日的2、5、8。
他们便天还没亮,就借着月光,挑着一担菜到镇上去卖,等到秋天稻子丰收时,他们便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剩余的全部都卖到镇上的仓库里,只要不发生什么大的洪旱,人们便足以养家糊口,日子应该说还过得殷实。
从90年代起,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许多年轻人都放弃读书而跑到如深圳、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去了,近些年来,又有大批中年人到市区较发达的地方开黄包车,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赚钱。
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儿,寄住在市区的一些贫民区,那里的住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每天他们都踏着黄包车载人,夫妻俩轮着载,你上午载,他下午载,你还别说,他们这样赚得还挺多的。
年青人在外地打工,中年夫妻又到市区里开黄包车,村里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孩子了,整个村庄显得空荡荡的,田里全是荒芜一片,一切都是那么寂寥 ,许多房子都是长累月地关着,没有了人气,整个村庄显得暗无生机,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
人们一旦在外面赚了钱,便会回来建房子,由于中间全是那些用木块,土砖做成的老房子,所以他们的新房子便往四周扩散。
于是那些老房子便形成了空心窟。
中间全都集中了那种古屋,散发出一种深沉的阴气,没有了人气,显得特别可怕。
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是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迁移现象。
至于人物嘛,相传有一位先生36岁中了状元,后来便去了台湾。
50多岁时回乡抚养双亲,也没有给家乡做什么贡献。
据说村里有一块状元匾,但不知为何,后来被人砸了。
总的来说,我们村其实也没出现过什么很有名望的伟人,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然而正是在这里,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度过了十九个春秋,度过了自己天真无邪的、无忧无虑的人生阶段,在这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至于我的家族嘛,我的祖父一辈都是从事竹木制造业的,他们那一辈都特别擅长于制造竹、木用器,比如箩筐、晒具、锅盖、房柱、楼板等。
那个年代人们都大规模地从事农业,种大量农作物。
这就需要装农作物的用具了,生逢春冬比较空闲的时候,村民们便把各家的破了的竹木用器拿出来,请祖父他们...
小学生作文 我与书的故事
我爱读书,书不但给了我知识和智慧,还给了我力量和勇气。
记得我读二年级时,学校举行国庆文艺汇演,推荐我做节目小主持,当时我高兴得无法形容,每天拿着满满的几页台词,一遍又一遍地对着镜子练。
那时,我天天都数着手指头盼着站在舞台上当主持人那一刻的到来。
国庆节终于到了,文艺汇演要开始了,学校的礼堂里坐满了同学、老师,还有家长呢。
看到台下那密密麻的人群和那一双双雪亮的眼睛,我胆怯了,只觉得两脚在颤抖,额头直冒冷汗。
好不容易挨到表演结束,可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第一次做主持,我居然一败涂地。
我辜负了老师的期望,我伤心、悲痛、迷茫。
回到家,我痛哭了一场。
第二天来到学校,我低着头,无颜见老师。
谁料老师不但没有责怪我,还送给我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希望我能从中受到启发。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工地上的磨难和病床上的痛苦与考验,他用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艰难险阻,使自已炼成了一块“钢铁”。
书看完了,书上一个个故事使我感叹,一幕幕催人奋进的情景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与保尔相比,我又是多么渺小啊!只因一次失败就丧失信心,这不是很可悲吗?我要感谢保尔,它激励我奋发向上,战胜了一次又一次胆怯、失败。
后来的这几年,我曾多次担任学校和村里的文艺汇演主持,赢得老师和观众们的一致赞扬;多次代表学校参加镇里举行的朗诵和演讲比赛,获得一二等奖。
巴金的作文
前些日子还在读巴金的《随想录》,感慨字里行间透露的一个“真”字,时时被文字中的真诚和温暖深深感动。
然而没想到这是老人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备受尊敬爱戴的文学巨匠于二00五年十月十七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得知这个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因为我很喜欢巴金老人的文学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鸟的天堂》等许多作品我都读过。
老人一生笔耕不辍,为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他对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无论在**中受到多大的冲击和委屈,无论一生境遇起伏跌宕,他对文学的信念从未动摇过。
他的小说流露出无限的真情,始终充满着浓烈的忧患意识,文字朴实真挚,描写细腻入神,自然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
而在巴金老人的散文中,有阳光,有爱心,总是留给读者对生活、对人生长长的思索。
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功利浮躁的年代里,这种说真话、做真人的做人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老人一生重亲情、友情和爱情。
他和两个哥哥的浓浓情谊,与萧珊的爱情忠贞不渝,此外他十分看重友情,和曹禺、冰心产生的挚深友情,以致有人说他是“靠友情活着”。
巴金老人曾说:不要把我当成杰出人物,我只是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在步入晚年后,他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民温暖的脚印里。
多么美丽的境界,只有爱心,只有宁静。
多么可贵的品质,拥有一颗真诚质朴的心灵。
我们就该象巴金老人这样活着,把更多的爱给予他人,把宝贵的生命和情谊看得很重,而将金钱和权利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
席慕荣说过:在功名和兴衰之外,有一种东西是比较长远和更重要的,是值得珍惜与宝藏的,是可以相信并且希望它永远不会消失的,这种东西就是心灵。
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会活得更真实,自然和美好。
巴金老人曾经写给冰心一句话:有你在,灯亮着,虽然他离开了,但他那颗真诚的心灵如同一盏温暖的明灯,会照进每一个读者的内心,他的爱也会点亮更多的生命和他一样热爱生活,像他那样真诚做人。
巴金灵魂的苦难和自由——纪念世纪老人巴金与世长辞有的人走了,带着遗憾和内心的惭愧;有的人走了,带着迷惘和未知答案的问题;有的人走了,带着一半的清醒和一半的醉。
巴金的一生,有人说留下了等身之著和不朽的文学丰碑,有人说留下了一个人用生命观望中国一个世纪的沧桑感悟,有人说留下的是谎言中的真实,也有人说留下了一部灵魂在苦难和自由中的挣扎史。
苦难是自由的伙伴,迷途中的人生一旦觉醒,精神上因为自责而陷入一场因为清醒而出现的苦难,最终转换成巴金重新追求精神自由的力量源泉。
自由如此重要,晚年的巴金已经不屑于文字辞藻的华美精致,他只“讲真话”。
时间一定会洗去《随想录》的平凡外衣,巴金的一生,在《随想录》中凝固,更在《随想录》中升华。
当巴老在50年后重返巴黎,他能够深刻的感悟卢梭、伏尔泰、雨果、左拉等人类思想启蒙巨匠的自由灵魂,他更重新拾取年轻时在巴黎创作《灭亡》精神状态,50年前后的精神苦难来自不同的思想动因,但是又具有完全一样的人生意义,苦难让人清醒,苦难让人们出发,去寻找灵魂的自由。
写作再次成为巴金的灵魂自由的羽翼,而《随想录》的平凡叙述中,又贯串了多么深沉的激愤和痛苦! 《随想录》并不仅仅是一个真诚的老人在晚年的道德之作,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巨人最后的艺术辉煌,更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的简单总结,《随想录》本质上成为描述苦难和灵魂自由的一个死结,成为整个世纪中国的悲剧的最低音。
巴金与郭沫若、矛盾、费孝通、梁漱溟等学者达人们一样,在拨乱反正之前的20年,出现一段学术深研和创作思考生命的空白,灵魂遭遇桎梏,自由意识被一个巨大的催眠机器封死在真空,人的尊严、原则、道德成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的虚假道具,越是君子越做小人,巴金也不例外的陷入梦幻模糊中的道德扭曲。
每思及此,一个苏醒后重温噩梦的老人,苦难和屈辱死死缠绕他的整个晚年生活。
要自由,只有直面苦难。
沈从文可以说自己一生带着清白无怨无悔的离开,巴金却说着自己过去的丑陋一面,说着回忆自己噩梦的“真话”,《随想录》回旋着“我不丑陋谁丑陋”、“我不忏悔谁才忏悔”的主旋律,巴老在解剖自我的苦行中,得到了解剖全民族灵魂的丰硕回报。
**博物馆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术刀,部分的割去民族血液中不光彩的过去,在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争取灵魂自由的一扇门。
对巴金而言,《随想录》不仅仅见证他的真诚,也不仅仅见证一个灵魂对自由的追求,更大的意义在于,《随想录》客观的见证了一段全民族灵魂失主的混沌和噩梦,他只是希望尽量的提醒大家,不要让噩梦重演。
晚年的巴金,多次提到安乐死的愿望。
一个敢于直接面对精神的苦难,敢于鲜血淋漓的解剖自我,把丑陋和赤裸身躯展示给读者的老人,他真的没有勇气面对生死、面对人生最后岁月的痛苦吗?对巴老而言,更大的生的痛苦源于精神不得自由,在《随想录》之后,更多人生意义、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听老人讲家史 作文500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