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为什么谢了?因为我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心头。所以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因为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所以琴弦断了。
——题记
泰戈尔的这首诗向我们解释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人,不能总是奢望拥有很多东西,有些东西多了,反而承受不了,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眼前所拥有的这一切。
作为学生的我们,都觉得生活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压力,父母、老师、社会的种种期望和压力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还记得从老师口中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某市的一学生本来勤奋、积极、热爱学习、但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他喘不过气来,竟然选择了自杀。就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那么轻易,你们草率的消失了。他在留给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我解脱了,我自由了,我可以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了,我的自由啊……
这样的自由,以生命作为代价的自由,又有什么意义呢?他无法承受生命中父母、老师、同学甚至是社会给他的压力。但是他为什么不想一想,这些压力,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呢?何不积极面对,将它们转化为生活的动力呢?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匡衡的凿壁借光,司马迁身受宫刑,忍辱负重,写下了《史记》。鲁迅先生家道中落,还坚持一边读书一边照顾身患重病的父亲……
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收获……
设想,假如他们也像文中所说的那个学生一样以“自杀”来追求所谓的“自由”,那哪来的千古绝唱呢?
对比自己的生活,现在的小孩,哪一个不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呢?与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相比,我们已经算是幸福的了。不是吗?
所以,我们要珍惜生活。
如何进行中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郾城区第二次小学语文习作研讨郾城区商桥镇靳庄小学 李志华 偶尔听到流传中学校园的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虽是一句顺口溜,却道出了当前作文教学的困窘。
进入三年级的小学生一听到“写作文”便眉头紧锁,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及至到了中学,学生们便谈“写”色变。
究其原因,无外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眼无物,心无思,又怎能“有感而发、一气呵成”?“万丈高楼平地起”,个人认为,改变这种现状,还得从源头抓起,从低年级做好奠基工作。
新课标在低年级阶段目标中要求“对写话要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在上一次的教研活动中,通过两位老师的示范课,让我们更充分的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进入三年级,学生由“写话”进入“习作”阶段,课标对中年级的习作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
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通过低中年级阶段目标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到了中年级阶段,已经要求学生由“对写话要有兴趣”提高到“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那么,在起步作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放飞思想,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呢? 一、宜浅近忌深远 首先,教师要注意由低年级的口头作文向中年级书面作文过渡期学生的心理调适。
作为教师,都爱犯一个通病:在三年级的第一节习作课上,张口就会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写作文了,这与二年级的写话可完全不一样,大家一定要认真写,别总是写出来如兔子的尾巴……”这样一个开始,学生心理就开始有畏惧之情,兴趣随之减退,又哪来自信可言! 因此这个过渡期很重要,我们要积极创造保持作文兴趣的条件,它能为学生今后的作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育是慢的艺术。
”在起步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孩子由句到段再到短篇的习作规律,引导孩子逐步把自己想说的说明白、说具体、说生动,无论孩子们的步子是大是小,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及时肯定学生习作的点滴进步,并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其次,把握学情,循序渐进。
学生在习作中之所以有为难情绪,一方面是老师要求过高,很难达到习作目标而惧写。
另一方面是习作内容远离学生,无话可说难以下笔成文。
在起步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的见闻写起,把“现在”写进文章;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写起,把“发现”写进文章;从自己的周围环境写起,把“周围”写进文章;从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起,把“联想”写进文章;从身边的有趣场景写起,把“细节”写进文章;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写起,把“感受”写进文章,把“体验”写进文章。
从而真正意识到习作就要“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这样,孩子们有话题可说有内容可写,也就不觉得作文难了。
二、抓好点,走扎实 在作文指导课上,常常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老师在作文课上滔滔不绝地讲,什么选材立意要新、布局谋篇要合理,讲的是面面俱到,可结果事与愿违,孩子们听的是心惊胆战,说起作文十个有九个惧怕,老师常常抱怨作文难教;还有些老师认为上作文课轻松,对学生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难有好文,难得好评,慢慢地,孩子们便也就随意应付。
因此,起步作文一定要抓好点,走扎实。
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素材宜小。
指导起步作文,宜小不宜大。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
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首先、老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撷取素材,比如他们常见的小花小草、小动物、小游戏、小制作、小发现、小秘密、小问题、小困惑等入手进行训练,引导孩子们在习作过程中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打开他们记忆的闸门,唤醒学生生活的回忆,让学生懂得些什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中,曾经写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要多玩玩。
”传统教育认为“玩物丧志”,但陶行知这位坚持“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家却认为,玩既是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玩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为他们插上无形的翅膀,获得内心独特的体验、感受。
“吹泡泡”,一个小小的游戏,张老师通过不同的方式一次次引导学生观察“泡泡”,感受“使劲吹”“轻轻地吹”等不同吹法,体验游戏中的快乐,让学生结结实实的玩,实实在在的吹,真真切切的体验。
同时,张老师通过一段例文学习,把观察能力和体验与训练词句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让形象与语言结合...
如何指导五年级学生写好作文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作文指导(五年级)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本文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素材的搜集,作文的训练方式、方法的指导,作文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指导,作文的批改、讲评等方面清楚地阐述作文教学中的见解。
关键词:作文兴趣 材料积累 训练方式 讲评激励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综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须的语文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小学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方面基础如何,将影响学生一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小学作文的培养目标及作文的重要性。
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面对作文,学生怕写,老师怕教。
即使老师们想尽各种方法指导,但效果甚微,总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提起作文,老师、学生都头疼。
试想:师生都怕做、不乐意去做的事情,能做好吗?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学生对写作文缺乏信心,的兴趣不高,作文素材积累少,将现有的作文材料转换为作文的能力差。
教师的要求过高、过急,作文脱离学生实际,作文练得少……鉴于这些原因,根据20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抓好作文教学,提高作文质量,重点应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②对于作文教学而言,没有比培养写作兴趣更重要的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作文有浓厚的兴趣,乐意而为之,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开动脑筋思考,把自己的材料进行分析整合,提炼创作出好的作文。
这一过程本来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如果学生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还没开始作文就害怕,不想做,不愿做。
怎么能做好呢?为此,要搞好作文教学,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作文浓厚的兴趣。
学生爱作文,喜欢作文,才会有写作文的欲望,才会有写好作文的信心。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从这几方面入手:1、帮助学生扫除作文中的障碍。
作文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写好作文并不难,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写好。
就像贾志敏老师所说:“作文要有自信心 作文,就是写文章。
我们小朋友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围绕中心,按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既不神秘,更不可怕,只要打好基础,掌握规律,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人人都能写好作文。
”③贾老师的这段话通俗易懂地概括了什么是作文及小学生作文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小学生能够达到的。
如果小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围绕中心,按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
那么,在学生心里,对作文就不再会有畏难情绪,教师再给适当的指导各鼓励,就会增强学生作文的信心,喜欢作文,爱作文。
初进行作文教学时,我们还应多指导学生如何审题、选材,写些什么内容,哪些内容重点写、详写,哪些内容略写。
如何开头、结尾等。
凡是学生感到困难的都要指导到位,开始指导到位,培养好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利于学生以后以积极的态度去作文,对作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造有趣的作文氛围。
让学生有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参观、出黑板报、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自己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积累素材,激发兴趣,活动后再把活动过程及感受写下来。
由于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又亲身经历,有真切的感受,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趣味性也就增强了。
还可以用讲故事、玩游戏的方式创设作文情境,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有趣的作文情境中,不仅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增强了作文的趣味性。
3、指导学生把作文写成功,感受成功的愉悦。
学生作文要成功,首先,作文内容的确定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现有学习水平,目标不要太高,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其次,在作文的全过程中,从选材到成文,直至修改讲——每一个细节都要指导要到位。
最好能做到单独指导。
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能“引”,不能以教师的思维取代学生创作,要让学生体会到作文是自己写的,不是老师讲的。
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作文成功后,要给学生鼓励,让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明白,只要认真写,用心写,自己就能写好作文。
4、多给学生一些鼓励。
老师的鼓励,是学生进行创作的动力。
即使是教师微不足道的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舞,会给学生更多的作文的动力。
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
毫不吝啬地给予鼓励,给...
又见老师 作文 初中水平
又见老师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老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题记弹指一挥间,我们已经离开小学老师两个春秋,记得我们在毕业之前与老师拥抱,那种感觉我没有忘记,很清楚。
记得我们与老师说过“再见”,这不是幻想,我们在放假的第一天去看望我的小学老师——苏老师。
我们见面时竟然很尴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是老师打破了沉寂,她说:“放假了吧?”一句很普通的话,让我们觉得很温馨,仿佛是回到了小学。
我们逐一坐到沙发上,很拘束自己的样子。
她又给我们洗水果,还特地让她的小女儿到楼下买了几只雪糕,虽然在冬天吃雪糕是很荒谬的事情,但是却温暖。
我们终于不再沉默,重温起旧事,往事历历在目。
又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真的好希望苏老师可以一直做我们的班主任,直到地老,天荒……虽然她不在我们的中学,但她永远是我的老师,“园丁”这个崇高的称号永远属于她!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溜得好快,已经4:30了,老师又提议请我们去吃饭,我们有点儿惊讶,老师请学生吃饭,这种事情我们是第一次看见,也第一次听说,大多都是学生家长请老师的。
我们不好推辞,便同老师去吃快餐。
虽然不是山珍海味,但是我们吃得很好。
饭后,老师非要送我们回家,我们知道,老师身体一直不是很好,还是不让她走太多的路了。
可她非要这样做。
直到把我们每一个人安全护送回家,我与老师告别的时候说了“再见”,相信有这两个字,我们会再相见!我很喜欢这句对老师说的话: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
哪些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天津市特级教师靳家彦上海特级教徐善俊特级教师支玉恒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斯霞,女,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斯宅乡,取名碧霄;8岁时,进族里的"斯民小学"读书,改为斯霞。
1922年考上浙江省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到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任教,1929年转浙江省嘉兴县集贤小学工作。
次年经人介绍到肖山湘湖师范学校工作。
婚后转到南京东区实验小学教书,不久又转入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工作。
1947年,又回到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小学(1952年学校改名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工作。
1956年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工作者,小学一级教师,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3年,《江苏教育》、《人民日报》先后刊登《育苗人》、《斯霞和孩子》的报道,着重宣传介绍斯霞和学生的关系。
1973年,江苏省教育厅调她到省教材编写组,编写小学语文教材。
1977年底,她回到南师附小,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次年,被评为小学特级教师,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80年辞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职务,次年因病住院,不得不离开了心爱的讲台。
主要著作有:《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
霍懋征,女,汉族。
中共党员。
1921年9月出生。
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北京第二试验小学教师、副校长,至今从教60年。
是我国50年代就蜚声全国教育战线,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
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作者一等奖。
多次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她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
霍懋征老师一家三代八人选择了教师这一光荣职业,1991年这个教师之家当选“全国优秀教育世家”。
霍懋征老师是一位成功的人民教师,她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实践,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袁瑢(1923-)江苏南通人。
女。
交通大学肄业。
建国后,历任上海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校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妇联执委会常委。
特级教师。
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1983年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于漪,1929年生,浙江人,1951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
历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著有《于漪文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
李吉林,女,1938年5月生,1956年8月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1978年被评为江苏首批特级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
李吉林老师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得到教育部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
出版《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等6本专著,发表近二百多篇论文,计300多万字。
这些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教委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暑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等。
她主讲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电视讲座21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华语地区播放,1999年获全国电化教材师范最高奖。
她应邀外出讲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教育界普遍的欢迎与尊重,是基础教育界卓有影响的小学教育专家。
支玉恒,1939年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59年于河北体育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上体育课,后由于种种原因,1977年,近40岁时改教语文课。
当时他连汉语拼音都认不全,于是虚心地向低年级老教师求教。
踢球多年的脚很灵活,而用手写字却很费劲,于是苦练三年,无论写教案、改作业、批作文、写总结等,均用小楷毛笔书写。
语文教学起步较晚,然而他以勤补缺,刻苦钻研,终于天道酬勤。
他走出了张家口,走出了河北省,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贾志敏,上海市人,汉族人,1939年出生。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市委普教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浦东区委委员。
小学高级教师。
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有46个春秋。
由于他创造性的劳动,出色的工作而多次受到政府嘉奖。
1994年,获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
1999年“五一”前夕,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特殊奖”。
2000年获“浦东名师”称号。
现任上海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浦东新区首届政协委员。
贾志敏同志一生坎坷,几经磨难。
**期间,贾志敏教师在政治上受迫害,身心上受摧残,但是他对...
小学语文怎么教?
贾志敏老师以他高超的教学艺术,把我们带入了一堂朴实无华却又扎实有效的作文指导课中。
他的讲座则让我们明白了一个语文老师该怎样去教好语文。
下面是贾老讲话的内容,写下来与同行们共勉。
贾老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我教了54年书,直到现在,还在研究、改进、提高。
”贾老对待语文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令人感佩不已,另一方面又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受到了极大的鞭策。
一位七十三岁的大师,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之后尚且如此虚怀若谷地钻研探求,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正站在讲台上的后辈。
贾老说学生不喜欢现在的语文课,学生不会写字,不会作文。
老师费再大的劲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贾老首先告诉大家什么叫语文。
他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语就是口头语,文就是书面语言。
语文课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借一篇篇课文教会孩子说,教会孩子作文。
衡量一个班的语文教得好不好,就看你班上的孩子是否能说会道。
贾老说他曾写过一篇题为《老于的忧虑》的文章。
老于就是于永正。
于老师说全国95%的学生不会读书(朗读),不会读就不会写。
贾老说今天上课这个班的学生写得不错,但不会读书。
读书有三个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
现在的学生朗读存在这很多问题:一字一音,拖泥带水,拿腔捏调。
老师要用课文教会学生朗读。
贾老用他那亲切而又充满磁性的声音为我们范读了《雪地里的小画家》和《两个名字》。
他说《13 两个名字》这个课题不应该读成“13 两个名字”,而应该读成“第13课 两个名字”。
这个题目应该把重音落在“两个”上。
接着,贾老又朗读了《惊弓之鸟》,他说朗读要自然,像说话一样,要根据人物的身份采用不同的语气读。
读好了才能读出味儿。
现在的语文课成了分析课,分析得头头是道,从头到尾都在提问,老师要把学生问累问倒,而读得太少。
贾老讲的第二个内容是:语文该怎么教?语文是一门大课。
语文有三大功课:阅读、作文、写字。
阅读是基础,作文是表达,写字是口头语变成书面语的载体。
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阅读是重点,作文是难点,写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轻点。
阅读训练要扎实,一学期八次作文要落实,写字教学要认真踏实。
说到写字教学,贾老讲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中考研讨会上,老师们坐在一起反复推敲中考卷上的“鬼画符”。
贾老还讲了两个笑话,一个是身份证上的四个语病:一是正面写着“公民身份号码”,背面却写着“居民身份证”,到底我们是“公民”还是“居民”?二是“公民身份号码”, 应该是“公民身份证号码”,因为只有囚犯才编号。
三是正面的“出生”一栏,既可以是日期,也可以是地点。
应该明确地说“出生日期。
”第四是有效日期,一般人的上面都有规定时间,而贾老的上面写着从他办证开始到长期。
长期是什么时候,长期还是有效期限吗?第二个笑话是:前段时间博物馆失窃案被公安机关破获,博物馆给公安机关送了一面锦旗“撼祖国强盛 卫京都泰安”,捍卫的“捍”,竟然写成了撼动的“撼”,真是荒唐之极。
所以贾老说:“我们的语文正在被边缘化,语文岌岌可危。
所以要挽救我们的语文,只有从我们语文老师做起。
” 贾老讲的第三个内容是:语文课堂的三个实。
第一是真实,语文课来不得半点虚假。
现在社会上虚假的东西太多了,什么瘦肉精啊,地沟油啊,假牛奶啊,这些都是社会问题。
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有很多假的东西。
就说赛课吧,有50%都是假的。
赛前一个团队集体备课,课前试教,暗示学生等等。
第二是朴实,很多老师上课废话都很多。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慎言。
薛法根说过语文老师有三不说:学生懂了的不说,你说了学生不懂得不说,跟语文课无关的话不说。
另外,语文课上要慎用课件。
课件是个好东西,但常常因此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第三是扎实。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要紧扣“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这八个字来落实教学。
好的语文课可以用十六个字来形容“环环相扣 丝丝相连,行云流水,滴水不漏。
”语文课要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鼓励为辅。
学生教师要把课堂上的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让语文课“书声朗朗 议论纷纷”,要实实在在让学生有所得。
贾老不赞同语文课分流派,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就是读书认字写字写文章。
贾老送给语文老师八个字“目中无人”,不要去关听课的人;“目中有人”,始终关注学生。
贾老还跟我们分享了他最近的一篇文章《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提出了语文老师四要:一、眼睛要“独”。
他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谈到教师要透过这片绿绿的爬山虎,感受到肖复兴对叶圣陶先生深切的怀念,而不是文中写到的关于写作方面的知识或者是对爬山虎的描写。
二、目光要准。
以《两个名字》为例,谈到在教学这一课时从课题入手,可以抓住课文的牛鼻子。
三、心地要善。
视学生为子女弟妹,对学生要有爱心。
爱学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关爱,对他们的成长担负起一份责任。
四、嘴巴要甜。
贾老回忆起了他小时候的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老师被抽起来读生字,十个生字有三个不会读,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亲切地表扬...
如何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能力
一、更新师生评改观念首先,“改”是写作过程的一个环节。
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历选材——构思——写作——修改四个环节,其中,“修改”是写作过程的提高阶段。
一篇好作文的诞生,往往是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
据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改了七遍;我国诗人贾岛也留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可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修改”环节不能忽视。
其次,“改”是一种能力。
“能力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参加实践活动。
”因此,要让学生在自己修改的实践中形成自能改文的能力,这是老师任何详批细改的“苦干”所不能替代的。
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转变评改观念,把功夫多花到指导学生“自能改文”这一方面。
二、激发学生自改兴趣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不肯改,不会改的问题。
老师把作文本发下去,要求学生自改,收起来却原封不动;开展作文集体互评互改活动,也冷冷清清。
究其原因,表现在:一是学生依赖教师改;二是不会改;三是害怕改……但是,老师要看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极强,如果这一特点一旦发挥出来,就能变成奋发求知的上进心。
笔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名人范例,说明道理。
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的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修改了七次。
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常把自己写的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看一看,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也正因为如此,他写的文章历来被人们所称赞。
课本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是现在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先生为其修改作文而写的。
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态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我们少年儿童学习的典范。
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将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的《一幅画像》原稿复印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使他们认识到:修改作文实际上是对文章草稿作进一步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章更趋完美,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
让学生明白,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而且还能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2、创造氛围,培植兴趣。
为了营造自改作文的愉快氛围,笔者在班上成立了8个自改作文小组,有组长,方法是:(1)自己改,默读,修改文章内容和结构。
(2)分四人小组改,自己轻声读,考虑用词用句是否恰当,互相讲评,组长负责写评语。
(3)四人小组评改后,自己又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全面检查组里的批改是否正确。
结合课文教学,在班上开展了品评好的和差的作文活动,在活动中,以好带差,以点带面,看谁作文进步快,评谁作文修改勤。
由于上述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学生在愉快的写作环境中学习作文,无论是好生或差生都感到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三、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
学生的作文评改也是一样。
我们要“告诉学生,在作文之后,要多读几遍,发现有不通、不顺或者欠妥贴的地方,要一一加以纠正”(贾志敏)。
从老师的评改示范(扶),到师生集体共评(半扶半放),最后达到让学生互评、自评(放),进行训练指导。
这一点,我觉得武夷山实小赖彩英老师的“三读评改法”(《福建教育》2006.8)等已经为我们详细地做出了介绍,提供了课型范例,很值得我们借鉴。
其环节是:(一)示范评改,引导评价。
1、选择典型习作展示。
2、介绍“三读评改法”。
一读,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是否符合;二读,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三读,看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流畅,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3、学生按照“三读评改法”,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二)分组讨论,模仿评价。
出示学生例文2,学生分组评改例文。
(三)同桌互改,体验成功。
同桌互相交换习作,先读一读,再做修改。
将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说说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出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
(四)自主修改,激情延伸。
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既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获得“自能改文”的能力,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悟出写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坚持常规训练,形成自改能力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平时必须把阅读、写作、修改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教、学、练”合一。
1、重视阅读教学,倡导“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写作指导的意识,不仅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注意到每一个词、句对于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注意体会文章的条理结构及前后内容联系,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不断提高赏析水平。
2、课内课外两条线,有写必改坚持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相结合。
每次习作,除了集体修改范例外,还要根据大小作文的不同份量、要求、内容采取同桌互改,老师抽查面改等多种方式,做到有...
如何修改国培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专题行动研修板块。
根据个人自愿申请,我被分到了第五研修小组。
我们根据课堂教学问题确定了高段作文教学研究专题,在专家吴忠豪、唐懋龙引领下进行了多次专题性磨课、上课、教学反思,真实地体验了一节优质课打造过程。
同时,在丁炜教授的指点下,我们小组确定了语文课堂观察专题研究。
2.工作坊研修板块。
我们欣赏了薛法根、徐鹄等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习了微格教学、课堂观察、网络数据库与BB平台使用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了在专家唐懋龙引领下的教学设计、论文撰写与修改等。
在专家引领下进行“做中学”,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现代语文教学的理解。
3.专家讲坛板块,由专家介绍各领域学术研究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有“现代教学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教学理论与儿童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两个专题。
其间,我们聆听了卢家楣教授的《新课改背景下从情感维度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吴忠豪教授的《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李学斌博士的《儿童文学的鉴赏与评论》、吴立岗教授的《作文教改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唐懋龙的《小学语文常规课教学》、沈大安的《阅读教学设计策略》、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性反思》、李振村主编的《推动儿童与文本的世界融合》、吴念阳副教授的《儿童教育学心理学》……这一列的专家讲坛,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一扇通向世界最新的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窗。
4.拓展性课程板块。
BB平台上提供了专家团队开发的“教育教学理论”课程和“优质课课例研究”两个专题的网络课程,我们可以在研修期间和研修后进行选择学习。
这打破了研修期间课程内容的限制,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研修课程,并把学习延伸向研修后。
一、聆听专家讲座,更新教育理念。
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吴忠豪教授的专题讲座《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让我视野开阔,听了他讲座,我们思潮起伏。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很少去想“语文课程形态”这样的大事。
吴教授引领我们从国际到国内,从精湛的教学理论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使我们明白了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教孩子们语文学习方法!吴教授说:阅读课不应教课文,而应该教语文。
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材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考虑的是“教什么”,而教材内容考虑的是“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应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
吴教授殷切地希望我们语文教师要认真地、仔细地从原理上去思考语文课应该怎么去上这个问题。
吴教授的讲座启示着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要在教材内容的分析上花大量时间,而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放时间让孩子们在老师有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并积累语言。
其中,老师要把课文语言作为孩子们学习的第一对象,让学生学会用课文语言去规范、丰富自己的语言。
我们要让阅读教学去加大语言理解感悟与内化运用的力度,而不要一味地去教课文内容。
我会努力把吴教授推崇的贾志敏语言学习三部曲——“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正确运用到教学当中。
听过王荣生教授的讲座《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性反思》,学员们最大的感受是: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一般都会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提示进行教学,不会多想什么。
而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原来不会去想的问题可能也会去想想了。
教一堂课要看它的道理,看“教什么”,看“怎么教”,看“学得怎么样”。
评一节课也要把握以上三点,评课需要有理论支撑的专业评价。
王教授告诉大家:实践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固然非常重要,而教师如果要想突破自己原有的水平就必须去学习理论。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实际上只是个跳板,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在学生原有起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花时间把目标中的教学重点走实,而千万不能设置太多的训练点带学生走马观花般学习语文知识点。
教师的训练点设置多了,学生肯定是学不扎实、学不牢固的。
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研修,我逐渐明白:语文姓“语”,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
阅读教学重视“表达”,最好的方法是结合课文教学,设计各种形式的表达练习,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使理解和表达、积累和表达获得多赢。
本次国培研修给我留下最深刻的理念是: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吴忠豪教授的报告依然在我耳畔回响。
“用儿童文学的方法展开语文教学,于是你的课就成为孩子共同的喜欢。
”这是李学斌博士的观点。
二、走进名师课堂,领略人格魅力。
一直以来,我渴盼能有机会听到名师的课堂教学,本次培训让我梦想成真。
从卢家楣、吴忠豪、徐家良、徐鹄、吴立岗……还有我们的班主任唐懋龙老师的身上,我充分领略了名师的风采,他们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底蕴、人格魅力、...
空中课堂怎样改,密码?
贾志敏老师是全国特极教师,他今年已经六十八高龄。
他给我们上了两节生动的作文课,让我们受益匪浅。
第一节课是指导写作,贾老师这节课没有多媒体,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板书,这是多么朴素的课堂,朴素却不普通。
贾老师用他那充满磁性的嗓声,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故事的世界,童话的王国。
在他的语言引领下,在他的极富感染力的表扬下,孩子们纷纷张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的举着小手,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
别看贾老师那么大岁数了,但他的教学思想一点也不落后。
在课堂中,贾老师还有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
让孩子听老师说,写老师说的词语,围绕几个词语展开想象,去编一个故事,请学生讲故事,让学生演故事。
贾老师把现在推行的听、说、读、写、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整个课堂那么的鲜活,那么的灵动,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这是学生进入角色的表现呀。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会了合理的想像,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感受,懂得了遣词造句的讲究,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这才是真正的作文教学呀! 当然对我角触动最大的还是第二节课的作文评讲。
这个环节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总是让学生写,写完后学生互相修改,然后交上来老师亲手批改,那我们在批改时会发现,学生的病句,错别字比比皆是。
老师改得生气,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实际,作文的评讲对于作文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他是学生作文的及时反馈,通过评讲,可以让学生及时改正作文中的不足,同时,学生有修改的同时,自身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比单纯的写作,提高来得快而且大。
贾老师的评讲很见功底。
他首先出示了一段话,告诉学生这里存在着错误,要求学生去修改。
这个环节的设计,他主要是想教给学生改作文的方法,从哪方面考虑,该怎么改,他通过学生的发言,一点一点地为学生们揭示。
改完了,时机成熟了,这时学生再改起自已的作文已经是驾轻就熟了。
改完后的作文,篇篇都那么精彩。
如果我们在平时也能像贾老师这样重视作文的讲评的话,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突飞猛进的。
一枝一叶总有情范文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上一篇 下一篇 2008年11月03日 02点45分 | (分类:教学研究) 曾经为窦桂梅老师激情四溢的语文课堂而震撼,曾经为周益民老师芬芳诗意的语文课堂而喝彩,曾经为孙建锋老师智慧深沉的语文课堂而折服,今天,当我观摩完特级教师贾志敏和于永正老师的精彩授课后,我为他们那充满爱,充满情的课堂而深深感动。
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仿佛亲耳聆听到了苏霍姆林斯基那深情的话语──“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特级教师用他们的课堂向我们展示着教育的真谛──一枝一叶总关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高明的教师往往十分重视开场时的“转轴拨弦”,用它来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虽才短短几分钟,却能让孩子如沐春风,如饮甘饴。
课堂上情感的营造,尤其是课前师生情感的交流,可以让课堂奏出更美的音符,奏出更嘹亮的乐章。
因为情是课堂的润滑剂,它能消融师生的隔阂,情是课堂的催化剂,它能让知识更有效地传递与接受,情是课堂的核心,它能让教育彰显神奇的力量。
贾老师在作文课伊始,不是向学生出示作文题目,不是向学生展示作文要求,而是和孩子们聊起了天,“喜欢作文吗?”,“作文并不难,作文就是玩,就是游戏,就是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说给大家听”,接着他又给孩子们念了几篇生动有趣的学生作文,看着和蔼可亲的老师,听着如此有趣的范文,孩子们对作文的恐惧一下子消除得无影无踪。
之后,每个孩子都喜滋滋地走进了贾老师的作文天地。
于老师的作文课开场和贾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亲切地和孩子们玩起了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要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几步”,“有一天动物园开会,有一个动物没去,是谁呢”,游戏过后,孩子们由最先的拘谨紧张变得轻松自信起来。
在作文时孩子们畅所欲言,文思泉涌。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情感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老师们,你们的课堂有情吗?你们的课堂有爱吗?你们的知识是插着情的翅膀飞进学生心田的吗?精彩纷呈情飞扬贾志敏老师说: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评论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播音员,半个……我说,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堂就是一首隽永的诗,一支抒情的歌,一幅缤纷的画,带给我们无限惊喜,无限感动,无限思索。
在特级教师精彩纷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师生的激情飞扬,而在这激情背后,是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正因为有了这份爱,才有了教师执着的追寻,苦苦的探索,不断的创新。
新颖的设计6分钟让学生做一张试卷,而且是做一张最后注明只做前两道题目的试卷,在老师宣布寥寥无几的合格学生名单时,有的孩子摇头,有的孩子叹气,有的孩子扼腕,有的孩子兴奋,有的孩子得意,之后,老师让大家以这次特殊的考试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这就是于老师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这就是于老师有情有趣的作文教学,这种戏剧性的考试,这种让学生真实走一遭的新颖设计,何愁学生无话可说,何愁学生无感而发呢?贾老师则把评改作文的要求巧妙地放进了一封编辑部的来信中,以一个编辑的口吻亲切地鼓励孩子,并中肯地提出修改的要求。
孩子们好像如临其境,不仅知道了如何修改作文,更充满了学习的激情。
如何使教学有兴趣?(1)借助于多样性,(2)教师的生动活泼,(3)教师的整个人格。
这是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观点。
老师们,你们的课堂有情吗?你们的课堂有趣吗?你们的课堂让孩子流连忘返吗?生动的语言“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名不虚传”,“一气呵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题文一半”,“真实就是美”……在于老师的课堂上这样优美的语言比比皆是,它们如诗如画,不知不觉把孩子们带进了多姿多彩的母语世界,孩子们从于老师的语言中汲取知识,从于老师的语言中获得精神的享受。
贾老师的语言幽默睿智,一句“两个字像人一样漂亮,字如其人,写字比SKⅡ还让人漂亮”,让孩子们在轻松一笑之后收获了沉甸甸的思考。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的确,简洁的语言让人思路清晰,优美的语言让人心旷神怡,幽默的语言让人遐想联翩,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是否在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不断提高自己的饿语言修养呢?赏识的评价“你的声音真甜,听你朗读就是一种享受”,“真聪明,我用20分钟,你2分钟就背会了,比我聪明10倍”,“真好,就这么读”,“真是名不虚传啊”,“名言名句,加10分”,这是我们在贾老师和于老师课堂上听到的语言,每一句话都流淌着无限深情,每一句话都充满无限期待与鼓励。
孩子们从这些话语中听到的是老师对他的真诚的爱,是老师对他的信任与赏识,而赏识在课堂上变成了孩子们积极学习的动力。
还记得那个被于老师表扬的孩子在作文中诉说自己今天是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表扬,当于老师给他的作文打了100分时,他是一蹦一跳地回到自己的座位的,一次...
评《翠鸟》这一节课不怎么好
今天,我们三年级教研组推出了由张淑荣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教材(鲁教版)第五册25课《翠鸟》。
整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现就以下几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评议。
一、形象直观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翠鸟》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生动,描写也很形象,可学生们对课文的主角——翠鸟几乎一无所知,而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又非常有限,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形式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些心理特点,张老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导入环节,把一只色彩鲜艳、机灵敏捷的翠鸟呈现在学生面前,还配以清脆、婉转的鸟鸣。
不用看,我都能想象到学生们那一张张好奇的、激动的小脸上,闪动着一双双惊喜的、专注的小眼睛。
此时无声胜有声,鲜活的画面点亮了学生的眼睛,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结合课文的第一段,学生迅速、准确地找出了描写颜色的词语。
在学完课文后,张老师又展示了各种形态的翠鸟,配合着舒缓的音乐,以轻柔、优美的嗓音范读了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化抽象为具体,既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地区分了众多的颜色,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精妙,也无声地渗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以读带练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张老师在这节课里,紧紧抓住描写翠鸟的羽毛颜色鲜艳和体现翠鸟的动作轻快敏捷的句子,让学生进行重点朗读,把读引向了深入。
在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注重词句积累和感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谈到“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时指出:学生应当能流畅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
本学期,我们三年级教研组教研的主题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针对这一主题,张老师在讲《翠鸟》一课时,围绕“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这条主线,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地加以展开和引导,老师生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的个读、齐读、默读、自由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贯穿了整个课堂,朗读的三个层次也体现得特别分明:一是感知性的读。
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
二是理解性的读。
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
例如在指导表现翠鸟颜色鲜艳的语句时,张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颜色的词,再通过重读表示颜色的词来体会“鲜艳”的意思。
在指导表现翠鸟动作的语句时,张老师指导学生把动词读重,读出翠鸟的轻快和敏捷。
三是欣赏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把课文内在的感情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
例如在指导完翠鸟的动作时,张老师问:你喜欢翠鸟吗?又出示了这样的习题:这真是一只( )的翠鸟啊!引导学生说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在学完第四段后,张老师又问:听了老渔翁的话,你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说出要爱护翠鸟、保护翠鸟。
此时,再让学生带着对翠鸟的喜爱和关爱之情读课文,就显得入情入理了、顺畅自如了。
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我感受到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也感受到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逐步深入的理解。
张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渗透了“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三、读写结合 著名教师贾志敏曾这样评价一堂好课:要以训练为主。
语言是一种技能。
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
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读写结合是传统的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条好路子。
《翠鸟》这篇课文的第一段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描写动物外形的例子。
张老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只鲜艳的翠鸟,让学生先观察,再结合课文进行学习,最后出示思考题:翠鸟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你能找出中心语句吗?在讲完翠鸟颜色鲜艳这一特点后,张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翠鸟的羽毛真是 !在讲完课文的第二大段后,张老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找出表示翠鸟动作的词。
整篇课文讲完后,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试写自己喜欢的小鸟。
如此安排,可见张老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更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一代名师贾志敏的作文教学过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