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虽然地域不大,各地春节习俗可不少:俗话说,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椒江
农历正月初一日,家家户户贴春联,门口设香案置糕果,具香烛供神,以祈一岁平安。忌扫地、汲水、乞火并动针剪刀斧。男女老幼,均穿新衫新履,成群结队去神庙景区烧香、游览,燃放爆竹。早晨,均以粽子、汤圆或年糕为食,糕取步步登高、汤圆取团圆之意。厂家停工休息,商店停止营业,仅少数服务性行业例外。人们相见拱手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利语。郊区农民成群结队进城游览活动或探亲访友。幼辈男女,对长辈行拜年之礼。解放以来,各文艺体育组织于节日之际举办各种比赛活动,以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路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临海
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止。张家渡民间流传的“拜岁过上八,清汤呒得喝”就是这个意思。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连天响。天亮后,各家插烛焚香烧纸钱,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关吃汤圆,东乡都吃糯米红枣粥,沿海渔乡则吃“长寿面”,西北乡山民有的吃豆腐粥。杜桥、上盘等地,初一的早饭男人烧,习惯吃“菜头饭”。初四,民间备牲醴、烧纸马贴新“灶司”,称“接灶神”。正月活动正式结束的,还应该是过了正月十四:因为人们十四夜“闹花灯”、“接财神”,财神出街后宣告结束。
温岭
立春节气到来之前,温岭各家各户都要举行谢年活动。祭祀用的供品有:黄豆、笋干、米面、腥气鱼。除此之外,还要猪头一个、雄鸡一只,也可以用年糕做成的三牲替代。在中堂放一张桌子,将供品置于桌上,点上香烛,主人叩拜。谢年毕,燃放鞭炮,故有“谢年打炮仗,雄鸡头故世相”之说。大年三十这一天,人们上街置办年货,将新年中要用的菜洗净、切好,下午打扫庭院,贴春联,在灶上贴灶司神。晚餐做麦饼或吃年糕。吃好饭,炒花生、炒豆,然后分给孩子们。晚上,放鞭炮、关上门,这叫关门炮。此后不得外出,一家人坐在一起,聊些家常事,一直到深夜,这叫守岁。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这叫开门炮,意味开门大吉。接着在桌上摆放糕点水果、点上香烛,叫拜天地,祈求上苍保佑,全家吉祥安康。从初一到初三,在吃方面十分讲究,特别是初一这一天的三餐,吃的年糕、炊饭、汤圆,表示高兴、蒸蒸日上、团圆之意。这一天不能动刀,不能将生活用水倒在地上。正月初二忌串门。上一年死了人的家里要摆座头。亲戚朋友在这天早上要到死者家中凭吊,叫赶座。“大奏鼓”、扛台阁是温岭渔区元宵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几甚至是二月初。
临海的春节作文500字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最喜庆、最温暖、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
临海是一座千年古城,它所积淀下来的传统习惯自然丰富、精彩。
临海的春节,实际上从十二月廿四就开始了,要到过了元宵节才能算是把年过了。
老人们有句顺口溜:“廿四掸蓬尘,廿五赶长工,廿六做馒头??”有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就算是城东的大田和城西的白水洋都不一样的,所以走亲串友还要非常注意规矩,不然怕是会闹出个大笑话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扫尘, 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廿五赶长工”的意思,就是不管是经商的种地的做工的,都要停下来了。
廿六就开始准备年货了,然后开始请灶神谢年等活动。
在农村,每一家都有灶神,灶神就在火灶上方,老式的火灶上还为他特地做一个佛龛,灶神可以是一张手写的方红纸,也可以是一张印着财神样的贴纸,我在外婆家看到的是一块瓷砖的质地。
灶神的佛龛边也要贴对联的,一般是“上天报喜事,下界报平安”横批可以是:“五谷丰登”或者“六畜兴旺”或者就简约到“吉祥”两字。
字数不在多少,但是其意义深远,含义深刻。
一年就要过去了,感谢灶神每天为我们带来可口的饭菜,于是在一年就要过去的时候,要在灶神前焚香,然后盛一碗包有糖馅的糯米圆。
请过灶神之后大家才开始吃饭。
谢年主要是感谢上天一年来的保佑与恩泽,并许愿以祈来年。
一般是要去土地庙的,在农村,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土地庙,保佑土地风调雨顺、稻谷丰收。
各家去土地庙插烛焚香烧纸钱,供上猪羊,然后跪拜。
时常在外的人们,在这里聚首,也难免进行相互问候,话题对路的,便直接聊开了,待到家人在一边催促“可以打炮仗了”才笑着约“有空再聊”。
...
台州的春节习俗!
台州虽然地域不大,各地春节习俗可不少:俗话说,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椒江 农历正月初一日,家家户户贴春联,门口设香案置糕果,具香烛供神,以祈一岁平安。
忌扫地、汲水、乞火并动针剪刀斧。
男女老幼,均穿新衫新履,成群结队去神庙景区烧香、游览,燃放爆竹。
早晨,均以粽子、汤圆或年糕为食,糕取步步登高、汤圆取团圆之意。
厂家停工休息,商店停止营业,仅少数服务性行业例外。
人们相见拱手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利语。
郊区农民成群结队进城游览活动或探亲访友。
幼辈男女,对长辈行拜年之礼。
解放以来,各文艺体育组织于节日之际举办各种比赛活动,以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路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临海 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止。
张家渡民间流传的“拜岁过上八,清汤呒得喝”就是这个意思。
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连天响。
天亮后,各家插烛焚香烧纸钱,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
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关吃汤圆,东乡都吃糯米红枣粥,沿海渔乡则吃“长寿面”,西北乡山民有的吃豆腐粥。
杜桥、上盘等地,初一的早饭男人烧,习惯吃“菜头饭”。
初四,民间备牲醴、烧纸马贴新“灶司”,称“接灶神”。
正月活动正式结束的,还应该是过了正月十四:因为人们十四夜“闹花灯”、“接财神”,财神出街后宣告结束。
温岭 立春节气到来之前,温岭各家各户都要举行谢年活动。
祭祀用的供品有:黄豆、笋干、米面、腥气鱼。
除此之外,还要猪头一个、雄鸡一只,也可以用年糕做成的三牲替代。
在中堂放一张桌子,将供品置于桌上,点上香烛,主人叩拜。
谢年毕,燃放鞭炮,故有“谢年打炮仗,雄鸡头故世相”之说。
大年三十这一天,人们上街置办年货,将新年中要用的菜洗净、切好,下午打扫庭院,贴春联,在灶上贴灶司神。
晚餐做麦饼或吃年糕。
吃好饭,炒花生、炒豆,然后分给孩子们。
晚上,放鞭炮、关上门,这叫关门炮。
此后不得外出,一家人坐在一起,聊些家常事,一直到深夜,这叫守岁。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这叫开门炮,意味开门大吉。
接着在桌上摆放糕点水果、点上香烛,叫拜天地,祈求上苍保佑,全家吉祥安康。
从初一到初三,在吃方面十分讲究,特别是初一这一天的三餐,吃的年糕、炊饭、汤圆,表示高兴、蒸蒸日上、团圆之意。
这一天不能动刀,不能将生活用水倒在地上。
正月初二忌串门。
上一年死了人的家里要摆座头。
亲戚朋友在这天早上要到死者家中凭吊,叫赶座。
“大奏鼓”、扛台阁是温岭渔区元宵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几甚至是二月初。
临海民风民俗的作文
俗——台州过年风俗录 春节是中国人最古老、最喜庆、最温暖也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春节,远方的游回归故乡回到父母身边,出门打工的父亲带回一年的血汗钱与妻儿团聚。
与外国的节日相比,甚至与中国普通的节日相比,春节更突出一个家,反映了一个情。
家是所有家庭成员的港湾,情是维系家人的纽带。
除了这份浓浓的亲情之外,春节还代表了喜庆,代表着吉祥兆头。
从家家户户放鞭炮、谢年,到舞龙舞狮闹新春,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整个中国大地都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
正因为传统,就有着传统文化的影响。
有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台州虽然地域不大,各地春节习俗可不少。
台州人过年过元宵到底有哪些民风、民俗?作为一名台州人可不能不知道。
临海人过春节、过元宵习俗 春节习俗 在临海,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止。
张家渡民间流传的“拜岁过上八,清汤呒得喝”就是这个意思。
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连天响。
天亮后,各家插烛焚香烧纸钱,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
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关吃汤圆,东乡都吃糯米红枣粥,沿海渔乡则吃“长寿面”,西北乡山民有的吃豆腐粥。
杜桥、上盘等地,初一的早饭男人烧,习惯吃“菜头饭”。
初四,民间备牲醴、烧纸马贴新“灶司”,称“接灶神”。
初一这一天,临海过去还有许多禁忌:如不准扫地,不准将水倒在地上,不准动刀,不动针线,不劳作,不经商,不许骂人,不许讨债,不许打架,即使在平时有仇的这一天也要和睦相处。
正月初八俗称“上八”,过去也是张家渡“开市”之日,各家各户初八早饭都要煮米饭吃,叫“上八饭”。
过了上八,民间新年礼拜活动就算告一段落。
但正月活动正式结束的,还应该是过了正月十四,因为人们十四夜“闹花灯”、“接财神”,财神出街后宣告结束。
元宵习俗 临海人元宵不吃汤圆,要吃羹,而且元宵不在十五过,而在十四过。
据《临海县志》记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怕朱元璋在元宵节前来袭击,便把元宵提早了一天。
另有说法是方国珍(一说秦鸣雷)母亲每逢朔、望都吃素斋,方国珍为了让母亲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就把元宵改在十四过了。
也有说因为方国珍夫人董氏是正月十四生日,所以把元宵提前一夜。
还有人说临海明代状元秦鸣雷因为十五斋戒食素而提前过元宵。
甚至也有人说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而将计就计把元宵提前一夜,等等。
传说归传说。
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也无从深挖这个“文化底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做羹,临海人称之为“搅”羹,非常形象,一大堆原料搅成一锅羹,一般有芥菜叶、冬笋、猪肉末、油泡、豆腐干、川豆瓣、豆面、香菇、木耳、蛏子及其他小海鲜,煮熟后加入山粉,搅和搅和,调味出锅。
由于原料丰富,这种羹往往一搅就是一大锅,够全家老少吃好几顿的。
十五晚上会吃素羹,与十四的咸羹相区别,称为甜羹。
元宵活动一般在正月十三至十七间,十四夜为高潮。
黄岩正月半风俗 正月十四间间亮 旧时,每到正月十四晚上,黄岩城里家家户户点上灯火,挂上当地特色的橘篮灯、橘花灯、凤凰橘灯。
而城外每片橘林都点上红烛,远远看去,整个黄岩万灯竞放。
同时橘乡百姓还耍起舞狮、舞龙、花鼓、旱船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
这种风俗称为“间间亮”,据说起源于明朝,与戚继光抗倭有关。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年的正月十四,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倭寇,余下的倭寇如丧家之犬向内地逃窜。
逃到黄岩时,天色已晚,他们有的躲进橘林,有的闯进民房。
戚继光率军赶到,兵士和百姓一道,点灯燃烧,搜索残兵。
顿时,整个县城内外,每间房屋,每片橘林都灯火辉煌。
最终,倭寇被一网打尽。
为了纪念戚家军的胜利,“间间亮”的风俗被流传下来。
不过,自从家家户户有了电灯,这几年城市里推行亮化工程以后,“间间亮”的效果难以再显现出来,这种风俗也仅仅局限于一些零星的乡间舞狮、舞龙表演以及规模稍大的灯会了。
正月十五“放橘灯” 解放以前,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黄岩城外的澄江上都要举行“放橘灯”的活动。
据《黄岩县志》记载,这种风俗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
传说,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康王赵构从海上逃走,途经台州。
那天刚好是正月十五,他晚上登金鏊山观海,忽然见到椒江(澄江入椒江而出海)上飘来无数灯火,感到十分奇怪。
侍从告诉他,这是澄江上漂来的橘灯。
赵构来到江边观看,并要侍从们跟着凑热闹,买了两船橘子,取出橘肉让大家吃了,留下橘壳制作橘灯,放在江上漂流。
此后,每到正月十五,黄岩城里的男女老少倾城而出,澄江两岸坐满了看“灯”人,临时摆的小摊聚集,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仙居花灯 仙居花灯历史悠久,分布很广,种类繁多。
如横溪、板桥的板龙灯,高迁上屋村的长旗灯,朱溪、下各的跳跳马灯,下塘村的鲤鱼跳龙门灯、田市镇水口山村的卷地龙灯,前王村的轿里狮子灯、推虾灯等等。
每逢元宵佳节,仙居山乡各地花灯竞彩,热闹非凡。
犹为奇妙的是仙居皤滩“针刺无骨花灯...
写过春节的作文,500字
春节到了,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节日的闲暇,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到处都散发着节日风采。
街道两旁,卖烟花炮竹的小摊子随处可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大街上的颜色也比平时鲜艳多了。
只见彩旗飘扬,各色商家标语、条幅迎风招展。
商场门口挂着一只只大红灯笼,看一眼就让人心里暖和。
湛蓝的天空中,一只只彩色气球在阳光的照耀下艳丽夺目。
微风拂过,大小气球迎风起舞,又仿佛在向路人点头致意,仿佛是一个个可爱的娃娃,十分可爱。
商场里欢快嬉闹的场面透过明亮的玻璃门窗,射入路人的眼里,使人不由自主地随着彩色的人流,汇入其中,感受节日喜悦的气氛,令人流连忘返。
春节是大人的节日,更是小朋友们的节日,儿童玩具、书籍、文具柜台更是异常热闹,孩子们来了一拨又一拨,领走心爱的玩具,留下欢声笑语,喜悦的心情“随处可见”,人们的脸上都写着呢!春节的家中也不同平日,门上都倒贴“福”字,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
晚上,大家还要一起放烟花,如墨的夜,朵朵烟花在黑暗中盛开,瞬间绚丽已极,迸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目不转睛地盯着这花儿绽放,还来不及在脑海中印上花魂,她已迅速地消逝了。
烟花美得就如一个幻影,总让人疑心这花是不是真的在眼前开放,虽然眼前还在晃动着那缭乱的花 。
随着“轰”的一声,一束烟花 “飞”上了天空。
紧接着,更多的烟花“飞”了出来。
随着噼噼啪啪的一阵像放鞭炮似的声响,烟花“绽开”了!不一会儿,天空便热闹起来。
景象好美啊!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各种颜色的星花纵横交错,一时间,照亮了夜空,照亮了我们的笑脸。
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空中闪耀着种种光芒,它们显得是那么神奇,又是那么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月色已深,但耳边还是不断传来噼里啪啦的声响。
或许,这就是节日的气氛吧!
台州椒江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人最古老、最喜庆、最温暖也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
台州虽然地域不大,各地春节习俗可不少:俗话说,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椒江农历正月初一日,家家户户贴春联,门口设香案置糕果,具香烛供神,以祈一岁平安。
忌扫地、汲水、乞火并动针剪刀斧。
男女老幼,均穿新衫新履,成群结队去神庙景区烧香、游览,燃放爆竹。
早晨,均以粽子、汤圆或年糕为食,糕取步步登高、汤圆取团圆之意。
厂家停工休息,商店停止营业,仅少数服务性行业例外。
人们相见拱手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利语。
郊区农民成群结队进城游览活动或探亲访友。
幼辈男女,对长辈行拜年之礼。
解放以来,各文艺体育组织于节日之际举办各种比赛活动,以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路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临海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止。
张家渡民间流传的“拜岁过上八,清汤呒得喝”就是这个意思。
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连天响。
天亮后,各家插烛焚香烧纸钱,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
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关吃汤圆,东乡都吃糯米红枣粥,沿海渔乡则吃“长寿面”,西北乡山民有的吃豆腐粥。
杜桥、上盘等地,初一的早饭男人烧,习惯吃“菜头饭”。
初四,民间备牲醴、烧纸马贴新“灶司”,称“接灶神”。
正月活动正式结束的,还应该是过了正月十四:因为人们十四夜“闹花灯”、“接财神”,财神出街后宣告结束。
温岭立春节气到来之前,温岭各家各户都要举行谢年活动。
祭祀用的供品有:黄豆、笋干、米面、腥气鱼。
除此之外,还要猪头一个、雄鸡一只,也可以用年糕做成的三牲替代。
在中堂放一张桌子,将供品置于桌上,点上香烛,主人叩拜。
谢年毕,燃放鞭炮,故有“谢年打炮仗,雄鸡头故世相”之说。
大年三十这一天,人们上街置办年货,将新年中要用的菜洗净、切好,下午打扫庭院,贴春联,在灶上贴灶司神。
晚餐做麦饼或吃年糕。
吃好饭,炒花生、炒豆,然后分给孩子们。
晚上,放鞭炮、关上门,这叫关门炮。
此后不得外出,一家人坐在一起,聊些家常事,一直到深夜,这叫守岁。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这叫开门炮,意味开门大吉。
接着在桌上摆放糕点水果、点上香烛,叫拜天地,祈求上苍保佑,全家吉祥安康。
从初一到初三,在吃方面十分讲究,特别是初一这一天的三餐,吃的年糕、炊饭、汤圆,表示高兴、蒸蒸日上、团圆之意。
这一天不能动刀,不能将生活用水倒在地上。
正月初二忌串门。
上一年死了人的家里要摆座头。
亲戚朋友在这天早上要到死者家中凭吊,叫赶座。
“大奏鼓”、扛台阁是温岭渔区元宵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几甚至是二月初。
我的春节作文300字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每次过春节,人们总要贴春联、贴福字、放爆竹。
你瞧,家家户户都一派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
我们家也不例外。
我拿起一副春联,粘上胶水整齐地贴在门上。
爸爸又将“福”字倒贴在门上。
姐姐也在屋里忙碌着,她先拿起几只红灯笼,挂在屋子里;又把一串小彩灯贴在墙上。
小彩灯一闪一闪地,好像一颗颗正在眨眼的小星星。
吃完年夜饭,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出去放烟花。
哥哥打开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线。
只听“啪啪啪”几声,一条火龙直冲云霄,一朵美丽的“菊花”开放了。
它们五彩缤纷,一会儿变红、变黄;一会儿变绿、变青;一会儿变蓝、变紫。
一朵朵烟花有的像银蛇飞舞,有的如金光四溅,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如孔雀开屏……真是美丽极了。
这时,姐姐又拿起一个“大花炮”,平放在地面上,用打火机点燃。
“轰”地一声,它也飞向深蓝的夜空。
它时而像一朵娇艳的红牡丹,时而如一朵美丽的大**,时而似一朵动人的紫罗兰。
第二篇:春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特别有意思。
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
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
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
表示家庭祥和幸福。
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
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
晚上,该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
厨房里弥漫着香气;桌上摆放着丰盛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
桌中间有一条鱼,那就表示年年有余。
客人们也都到了,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年夜饭。
爸爸妈妈笑容满面地招呼着客人。
全家人都其乐融融,屋子里充满了幸福的气氛。
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
”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
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
我想:这红灯笼难道不就代表着我们祖国的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吗? 吃完饭,外婆来分红包喽!我们家有一个小约定,小辈们拿到了奖状,不仅有红包,还会有其他奖励。
今年,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
外婆就分给我一份红包,还送给我一只精美的文具盒。
鼓励我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小孩子们都收到了红包,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上空。
今年的春节,我过得十分有意义。
我希望明年春节,我会过得更好!
关于过春节的作文300字
关于春节的作文:春节见闻 (一) 正月初一是我们国家传统佳节—春节。
关于过春节各地的习俗可多了,除夕的年夜饭可是最重要的。
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品尝着美酒佳肴,其乐融融。
年夜饭我们北方人喜欢吃饺子,预示着来年交好运;而南方人喜欢吃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听大人们说,以前,过年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因此,人们总盼着天天都过年。
如今,我们天天吃得都象过年一样,现在就希望忙碌了一年,一家人能够相聚在一起。
今年,我们家的年夜饭是在饭店里吃的。
一家人在一起可开心啦!大人们送给我很多祝福,还有压岁钱呢。
我也祝愿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家吃着、喝着、说着、笑着……我们家除夕的年夜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二) 今天是春节,农历大年初一。
早晨,太阳渐渐升起,阳光驱散了薄雾,天空瓦蓝瓦蓝的。
我和爸爸、妈妈出门去玩,我们一出门,就看到街上非常热闹,空气里荡漾着炮竹的硝烟味,人们都穿上节日的新装,个个喜气洋洋。
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新年更高兴了。
我手上拿着红艳艳,黄澄澄,绿盈盈的气球,笑个不停。
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古彭广场。
节日的古彭广场人山人海,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到处都漂浮着一串串彩色的气球和条幅;锣鼓声一阵紧似一阵,人们舞着长龙,扭着秧歌,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我们都沉浸在这节日的欢庆气氛之中。
(3) 过 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一首千古传唱的好诗,每到过年时期,我和小伙伴们便开始吟诵这首喜气洋洋的诗,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家乡的过年习俗也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我至今依然刻骨铭心。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监利县,每次过春节令人回味无穷。
春节初一早晨,我早早地来到外婆家拜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精巧的对联,那鲜红纸上的一撇一捺显得龙飞凤舞,像一个个笑眯眯的脸蛋,洋溢着春节欢乐的气息,包含着一种浓厚的风情。
走进厅堂,桌子上花花绿绿的食品看得我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瓜子成堆地散落在“蝴蝶翅”中,色彩鲜亮的油炸食品摆成奇形怪状的形状等等。
但是食品的诱惑并不能使我馋涎欲滴,蚕豆粉丝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十里飘香。
快到中午时,我和小伙伴们赶紧跑出去塞住耳朵,等待爷爷奶奶放鞭炮。
鞭炮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我们躲得远远的,心像小兔子似的怦怦地跳起来,只因为这鞭炮像张牙舞爪的怪兽,发出可怕的声音。
烟雾散尽后,我们一窝蜂冲出去,手捧一堆鞭炮,悄悄地来到水边,用火点燃鞭炮扔入水中,随后水花四溅,一股泉水直冲上天,几条鱼儿一跃而出,翻了个跟头,一会儿,水面上又恢复了平静,我们早已不见了踪影。
晚上,亲人团聚在一起放烟花,天空中五彩缤纷的雨点散开来,蕴含着一股轻松而又欢快的心情。
每年除夕夜大家都要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今年的我已经走过了十二个春秋,回顾以前的除夕夜,我每次都是半途而废,没有看完就上床睡觉了,今年的我努力坚持到了深夜 1 点,坚持看完春晚,躺在床上,一会就进入了梦乡。
家乡的春节令我回味无穷,家乡春节的风土人情更让我感受到人间亲情的美好。
转眼春节就过了,过年的确是热闹的也是快乐的,但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责任。
我们不仅又长大了一岁,同时又收获了一份希望,对于人生又多了一份思考。
面对新的一年,如何调整自己,迎接新的压力和竞争,以新的自我面对新的挑战。
我想,这才是过年的真正意义吧! (4) 一年结束了,在除夕夜是团圆夜,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平安结束,新的一年好的开始。
在除夕这天,家家都忙着贴春联,我们家也不例外,而且每年家里的对联还是由我来贴的。
其实这贴对联的学问也蛮大的,你去年时只要一看这对联你就会知道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希望和打算,也会知道在过去一年里这家人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你看这对联神不神呀。
在这一天最高兴的还是小朋友们,他们早早地就叫着让大人接年了,因为接完年之后就可以放烟花了。
放烟花时,几个小孩子在旁边叫着,跳着,那高兴劲就甭提了,就连大人也都被他们感染了跟着叫起来。
放完烟花一家人围在桌前吃团圆饭,最有趣的就是吃饺子了,而且这吃饺子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那谁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也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有关春节的作文500字左右
我家的春节差不多就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时候,很少有人闲着无事。
姐姐忙着洗衣服,换床单,我帮妈妈一起忙着擦玻璃,拖地板打扫卫生,以便在新的一年中显示出新的气象。
当然了,对联、窗花、日历是必不可少的,打扫完卫生,家里一下子变的干净整洁还漂亮。
三十这天,重要性仅次于洗衣服的应该算是做年夜饭了,大人在一边忙活着洗菜切菜,包饺子,给我们做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而忙碌着,而我们却蹦蹦跳跳,想尽办法帮个忙,却总插不上手,只有干着急罢了。
我们的年夜饭和往年一样依旧是鸡鸭鱼肉之类,但我白天中无事时吃尽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这些珍奇,只好随便选几样来一品好坏,往往留下一大堆剩菜,让劳动一番的爸爸妈妈目瞪口呆。
可爸爸妈妈是不会说我的,因为剩菜剩饭此时此刻便成了年年有余的象征。
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来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饭,随后便是我们的自由时间了,桌上摆好糖果、水果和各类糕点,想吃就吃。
全家人喜气洋洋,其中当属我最欢喜,因为可以靠几句甜言蜜语换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压岁钱。
如果你问我们明天的愿望,应该就是多来点拜年的了。
除夕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但是守岁却不是我能接受的,看完春节晚会,听完倒计时的钟声,刚想闭上眼睛睡个好觉,窗外就“劈里啪啦”地响起了礼花声,弄得人睡意全无,却又筋疲力尽。
正月初一我睡到太阳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饭,找出我们新年的衣服,打扮整齐,和一家人一起去拜年。
汤圆一上市春节便接尽了尾声。
春节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
无论春节那些日子是怎么度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感到惊叹,骄傲和自豪,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写《快乐的春节》作文400字
. 这个假期真是喜事连连,因为多了个春节。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买年货……忙的不可开交。
我们家也忙着打扫屋子,准备过春节。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终于迎来了大年三十。
一大清早,就有人开始放鞭炮,热热闹闹的。
傍晚,太阳向大地看了最后一眼,然后闭上眼睛,慢慢躲到山后。
夜幕悄悄降临,给天空蒙上了一层黑纱,晚上,万家灯火,万家欢乐。
爷爷邀请了我们一家和姐姐一家,高高兴兴的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聊聊过去一年发生的难忘事和收获,展望一下未来等等。
吃完团圆饭后,我们就开始守年岁了。
大约7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耳边还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晚会节目很精彩:有优美动听的歌曲,有幽默风趣的小品,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是丰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缭乱。
快到零点的时候,我和爸爸一口气冲到了阳台,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烟花。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响起了,烟花和爆竹便齐鸣起来。
我和爸爸点燃了烟花筒,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弹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这时,一颗颗烟花又从烟花筒中喷发,像无数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闪而过……天空中还闪烁着其他的烟火,它们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颗颗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条条瀑布……让我目不暇接。
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闪耀着。
这些烟花,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
此时的常熟,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非凡!
台州的春节吃什么
台州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最古老、最喜庆、最温暖也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春节,远方的游回归故乡回到父母身边,出门打工的父亲带回一年的血汗钱与妻儿团聚。
与外国的节日相比,甚至与中国普通的节日相比,春节更突出一个家,反映了一个情。
家是所有家庭成员的港湾,情是维系家人的纽带。
除了这份浓浓的亲情之外,春节还代表了喜庆,代表着吉祥兆头。
从家家户户放鞭炮、谢年,到舞龙舞狮闹新春,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整个中国大地都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
正因为传统,就有着传统文化的影响。
有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台州虽然地域不大,各地春节习俗可不少。
台州人过年过元宵到底有哪些民风、民俗?作为一名台州人可不能不知道。
春节是岁时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俗称“过年”。
春节的算法是从正月初一起至初八止。
张家渡民间流传的“拜岁过上八,清汤呒得喝”就是这个意思。
每年的春节都是在震天动地的鞭炮声中来临。
旧岁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甘九日)晚上,人们欢聚一堂,坐着“守岁”,时间一过子时,家家户户大门洞开,数不清的爆竹和烟火同时爆响,俗称“开门炮”。
旧时“开门炮”为了辟山魈恶鬼,到了现代,其中所含的迷信观点已很淡薄,只是代表“庆贺新年 ”的意思。
“打过炮仗,接过天地,泡过晨茶”是新年晨起三件事。
接天地时在八仙桌上放茶、果、米三碟,摆好香炉,点香烧烛。
接天地又称接年,意思是祝愿旧年换新年,一年好一年。
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人穿上新衣新鞋,但一般不远行,只是邻里问往来,互相用吉样的话道贺,有的一起玩耍,有的结伴上殿拜佛,保佑一年平安,四季发财。
大年初一早饭要吃得好,意思是一年之中第一日吃得好,今后就都会吃得好,一般吃的都是猪肉馒头,有些也做“糯米圆”吃,以示团圆。
初一这一天,过去还有许多禁忌:不准扫地,不准将水倒在地上,不准动刀,不动针线,不劳作,不经商,不许骂人,不许讨债,不许打架,即使在平时有仇的这一天也要和睦相处。
但到了现代,不扫地,不落水,不动刀,不劳作,不经商的禁忌已逐渐破除。
正月初二开始,晚辈们带上年货礼品,走亲串戚,向长辈礼拜,俗称“拜岁”。
小孩出拜外公、娘舅、娘姨等戚族;女婿拜望岳父母尊长要给下辈分钱,叫“压岁钱”。
为接拜岁客,家家户户上辈人都要在家里备好桂圆、红糖等茶泡、拜岁客来了,先用茶招待,茶有桂圆、荔枝、红枣等,但拜岁客一般不吃“茶泡”,即不吃茶中的桂圆、荔枝等,只喝几口清茶,最多喝三口,俗称“吃茶泡,呒娘教”。
但现代讲究卫生,旧俗被除,一般都吃完茶泡。
吃了茶后,再请吃炒米糖、桔、花生等糖果,吃过糖果还吃点心——“浇头面”。
中饭或夜饭还要吃酒肉桌莱。
正月初八俗称“上八”,也是张家渡“开市”之日,各家各户初八早饭都要煮米饭吃,叫“上八饭”。
过了上八,民间新年礼拜活动就算告一段落。
但正月活动正式结束的,还应该是过了正月十四,因为人们十四夜“闹花灯”、“接财神”,财神出街后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