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唐代诗人贾岛骑驴进京赶考时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之后他感觉“推”不好,是否应改成“敲”。后来他用两手做推和敲的动作,犹豫不决,想着想着,
撞进当时大官韩愈的出行队伍中。大文豪韩愈问他怎么了,他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韩愈。于是韩愈帮他琢磨了好半天,最后决定用“敲”,因为这样才能显出月夜的寂静。后人用“推敲”一词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除贾岛外,我国古代其他文学家也很注重推敲字词。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心;钟嵘有“一字千金”的论断;顾文炜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刻意。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写作时更应注重反复推敲一字一句,用最恰当的词句,表达最准确的意思,这样才能写出人人爱读的文章。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礼物》。我就写我最心爱的小猪(陶瓷制品)。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我经常拿着心爱的小猪仔细把玩一番。老师说,“拿”字不好,你应该换一个词。于是我绞尽脑汁地想。最后我改用了“捧”这个词这样才能显出我对小猪的珍爱。老师夸我改得好,简直是小贾岛,我高兴极了。
后来我写作文都很注重一词一句的推敲,反复思量。以至于我做数学奥数题都仔细斟酌,以至于生活中许多难题都要反复思考。大家都夸我心思缜密。
我推敲的故事作文三百个字
晚上,我把书信大赛的草稿写好了,准备誊写到信纸上去。
既然是草稿,就得好好修改一番。
于是,我就找到了学问最渊博的姐姐,谁叫姐姐戴着一副眼镜,像极了一个博士呢?开工了!我与姐姐专心致志地来修改作文草稿。
改着,改着,突然姐姐说:“你既然是写信给老师,就如同与老师面对面说话一般,就直接称呼为‘您’就好了,不用写许多叶老师,这样干净明了。
”我频频点头。
继续修改。
当我看到“在您认为,在课堂上”,我一读就立马发现不对劲,这句话里的“在”字是不是太多了?如果改为“您认为,在课堂上”,怎么还是感觉不对劲,再改为“在您认为,课堂上”顺口多了。
发现了一个错误之后,我兴致勃勃地向下看。
咦?“您脸上露出了笑脸”,已经有了一个“脸”字,两个“脸”不是意思重复吗?我左想想,右想想,决定改为“您脸上露出了笑容”。
姐姐瞧着我已经找出了那么多不通顺的句子,也不甘落后,不一会儿就发现了一个不妥之处:“‘您就如同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点亮了我们。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前后两句颠倒一下不是更好吗?”姐姐得意洋洋地说。
我赶紧修改过来。
今天,我与姐姐也推敲了一次,你们说是不是?这次的修改体验让我明白了:写作文只有常推敲才能写好哦。
自己推敲的事例作文
唐朝有个著名的诗人,名叫贾岛,他作诗非常刻苦。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
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
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经典文章中“推敲”的例子
绿字“绿”在此处为使动用法,即名词作动词使用。
既描写出了当时江南岸边秀丽的春色,也渲染了此时万物更新的气氛。
诗中绿色的江南春景,着一“绿”字,触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
它使人联想到,是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妆。
它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景图:一条条碧绿畅流的溪水欢唱着绕村过寨,轻吻着沃土,滋润着万物;一座座翠绿起伏的山峰,宛如一条条翩翩起舞的青龙,蜿蜒起伏,腾跃欢歌;一片片随风起舞的无边绿浪,时而昂首向天,时而俯首吻地,仿佛在向人间报道着春天的信息;一个个横箫马背的牧童,正在欢奏着悠扬的迎春之曲,悠闲地走在田间的小道上;还有那绿榕翠竹环绕掩映的农舍上空,不时有几缕轻烟,在袅袅飘起,不时有莺鸟在飞翔啼鸣。
这美丽富饶的江南春岸,到处是绿的山、绿的水、绿的田野;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景象,使诗人心旷神怡,忘却了官场失意后的烦恼和寂寞,勃发了思归之情和进取之志。
希望能够帮到你!!
《贾岛推敲》文言文改成作文五百字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
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
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
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
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
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
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
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
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
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
”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
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 就是“僧推月下门”"。
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
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名人推敲词句的故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
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
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
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个宋人炼字的故事。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明了吧。
炼字,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
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一气呵成”,然后万事大吉。
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
”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工夫。
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是很有必要的。
推敲这篇文章对写作文有什么借鉴
推敲“话题” 话题作文,总要提供给考生一个话题,我们首先要吃准这一“话题”的含义。
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一两个对理解题意有重要影响的字词,把握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反之,就会造成审题上的失误。
如1999年高考试题,要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个话题中的“移植”、“记忆”等词语是需要我们认真琢磨的。
在当年的高考中,就有不少考生将“移植”与“恢复”混为一谈,将“记忆”与“身份”“地位”“品格”“相貌”等瞎牵扯起来。
2001年高考题,有不少考生对“诚信”一词理解出现了偏差。
有的把“诚”理解为“诚恳”,把“信”理解为“自信”、“信仰”,这就搞错了。
“诚信”一词只能理解为“诚实守信”。
另一些考生把“诚信”理解为“忠诚”、“信任”,虽未出大错,但也只能视为勉强切合题意。
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是一个偏正短语,定语“心灵”缩小了“选择”的外延,丰富深化了“选择”的内涵,“心灵”的内涵是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故“心灵的选择”实际上是指“内心、精神、思想上的选择”,排除了物质上的选择,同时要写出人物内心灵魂的大碰撞。
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明明是关系型的题目,但是就有相当多的考生在写作时,撂下“对事物的认知”,仅紧揪着“感情亲疏”,大谈特谈什么“与邻为善”“好心得好报”。
2004年高考全国卷(山东等地用)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吉林等地用)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卷(广西等地用)话题“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卷(宁夏等地用)话题“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浙江卷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重庆卷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广东卷话题“语言与沟通”、江苏卷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等,也是关系型的作文,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也会顾此失彼,造成审题上的失误。
四、推敲“注意”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作“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
如1998年的试题要求考生“举出自己心理承受方面的实例”,那么你就一定要联系自己来写。
又如2000年高考的试题,“注意”中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
如果你仅仅抱住“四个图形”不放,或者以图形类比不同性格的人,或者以图形类比国家与民族,甚或只是对原来材料进行简单地扩写,都是不切合题意的。
江苏省有一考生的作文《图形人生》,就是由四个图形联想到四类人,说什么圆形代表“滑头滑脑”之人,三角形“代表削尖了脑袋钻的人”,半圆形“代表那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一生踏实做人的人”,第四种图形“代表了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人”,不但联想本身较牵强,而且其内容“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相背离,严重跑题,难怪该文判为不及格。
近几年在写作字数上都有“不得少于800字”的要求,那么写作时就不能少于800字,低于800字就要扣分。
“不得抄袭”,则是要求考生写作时引述材料要特别小心,不可去“穿靴戴帽”进行套作,更不可完整地搬用别人的文章。
总之,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
我们写作时,一定要绷紧心弦,认真揣摩题意,千万不能马马虎虎,掉以轻心。
编辑短评:本文“四推敲”是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视野开阔,开合得当。
文章的价值不只是文章学、写作学的,更重要的是对高考作文教学的启示,可以学后即用。
(刘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