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是主观的
美是什么?这是美的本质问题。从本质论讲,我同意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的观点,即美是主观的,“美是人的社会意识”①。吕荧作为中国当代唯物主义美学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他关于美的精辟见解以及他为人类美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无疑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迄今最为灿烂和不朽的一页。
为什么美是主观的,是“人的社会意识”呢?吕荧讲:“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②“美是人的一种观念。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观念。”③
这实际上就是说,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就在于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当然,这种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美。如果自然美与人无关,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那么它对人作为审美主体而言就是“无”,即没有意义,它还怎么可能给人作为审美主体带来一种美感享受和精神满足呢?
吕荧在论述美是人的社会意识时,还深刻揭示了美与社会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等。他说:“美随历史和社会生活本身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发展,并且反作用于人的生活和意识。”④
当然,吕荧本人还不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唯物主义美学的奠基人。实事求是地看,吕荧之前,有人就已从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上提出美是主观的,这些人才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唯物主义美学的伟大先驱。比如,象朱狄所说,是十七世纪荷兰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是主观的观点”⑤。斯宾诺莎说:“如果神经从呈现于眼前的对象所接受的运动使我们舒适,我们就说引起这种运动的对象是美的;而那些引起相反的运动的对象,我们便说是丑的。”⑥尔后,有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休谟是美学史上评价最有分歧的美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相当复杂。他的美学思想仅仅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侧面,因而也是充满矛盾的。”⑦但他的思想也有其显然的正确一面、合理之处。他不仅提出美是主观的,是人的感觉或意识,而且他“并不完全否认美与客观事物的秩序和结构有关”⑧,也就是说,不否认美与客观事物之间具有某种联系和关系。他说:“虽然美和丑还有甚于甜与苦,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完全属于感觉,但同时也须承认:事物确有某些属性,是由自然安排得恰适合于产生那些特殊感觉的。”⑨
但这些先驱们的观点毕竟非常简单,过于粗浅,还只具一般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和特点。只有到了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的出现,这样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才开始了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发生了一次伟大的、深刻的变革。
吕荧在批判地继承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为武器,凭借一个学者应有的勇气和智慧,把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研究进一步明确地、大刀阔斧地引进了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从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角度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提出了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思想,这就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不仅前所未有地赋予了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以一种辩证、历史的性质和特点,使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更加具有科学品格和真理品格,而且也极大地推进了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的研究进程,是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研究的历史性突破和重大发展,具有着无可争议的、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吕荧之后,有人提与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类似的观点。如孙潜说:“我们用审美的观点来评价事物,得出对于这事物的美的认识或评价,这就是美。因此,我认为,美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人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审美的认识,是一种意识形态。”⑩这些观点应该说是一种对吕荧美学思想的积极肯定和大力支持。
遗憾的是,由于人们笼统地、片面地和肤浅地认识和理解美的主观论以及它的理论性质,结果,这样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在中国当代五、六十年代一问世就被一些人错误地指斥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异端”从而遭到了人们异乎寻常的批评和反对,它非但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而且随着这种批评和反对很快声名浪藉,销声匿迹。
美的主观论中确有一些是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个清醒认识,但我们能否说所有的美的主观论都是什么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吗?
所幸在,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不断深化,这种对美的主观论的看法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八十年代,是这种变化的初始。比如在1982年8月2日至8日于哈尔滨召开的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上,有人就明确提出不同意见:“美在主观意识,不能认为是唯心主义美学观点。因为这里所讲的‘意识’,虽然是主观的,但却以客观事物为基础,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的结果。”⑾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一书中于详细地分析了美学史上的一些具体事实后也郑重声明:“在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和美学上的主观论之间并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⑿
进入九十年代,这种变化就不断得到扩大和加强。比如,封孝伦指出:“谈到人、人的观念、人的意识、人的情感意志就是唯心主义吗?恐怕不能这样说。人有意识,有情感欲望,这是客观存在。马克思并不忌讳谈人的意识、精神、情感,它只是坚持人的精神,是由人的物质存在产生的、决定的,而不是人的精神产生人的物质。因此,它很明白,人的精神时时处处受到人的物质存在的制约。按照这个逻辑关系来谈人和人的精神,就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而且可能是辩证的唯物主义。”⒀王畅在《论美是观念及其理论内涵》一文中谈得更为具体、详明。他说:“对于吕荧的‘美是观念’说,不能简单地与柏拉图和黑格尔的‘理式’、‘理念’说划等号,或不加分析地把它看成是唯心主义一类的东西。”⒁李志宏在《主观论美本质观再评价》一文中也肯定地讲:“中国当代主观论者同古典主观论者却有着根本不同。古典主观论者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他们认为‘心’、‘观念’是第一性的、先天存在的。而中国当代主观论者则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们理论的逻辑线路是:以客观的社会存在解释观念的形成,以观念的作用解释美的形成。”⒂笼统地肯定中国当代美的主观论,当然也是需要商榷的,或许还是王畅的看法比较中肯,比较切合实际。王畅认为,对中国当代美的主观论也要进行具体分析,比如高尔太的主观论,就根本不同于吕荧的主观论。他说:“以往人们在划分美学流派时,几乎把吕荧的‘美是观念’论与高尔太的美论归为一个流派,即‘美在主观’论。其实,吕荧与高尔太的美学观并不相同,把他们划归一‘派’,也并不合适。”⒃但李志宏同志不同意中国当代美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的那种对美的主观论一律排斥、一概否定的错误做法,也显然难能可贵,有其毋庸置疑的正面意义。
我认为,对美的主观论看法上的这种明显变化,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美学的进步,具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伴随着人们对美的主观论看法上的这种不断变化,伴随着人们对美是人的社会意识观点的重新发现和再次确认,我们中国当代的美学研究、美学理论无疑将面临一次非常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面临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绝好时机。相信以美是人的社会意识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作为我们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基本指导思路和理论出发点,我们中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一定会一路高歌,大放光彩,从而实现自己伟大的现代化和历史振兴,并最终赢得下一世纪!
二、美是客观的
美是从哪里来的?这是美的根源问题。我认为,从根源论意义讲,美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美本身来自客观,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审美价值的一种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
社会意识源自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反映,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自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它也只能来自客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
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体认识和反映了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人们迄今还没有作出科学的解释和令人满意的回答,这反映出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目前所存在的严重的理论缺陷或不足。我的看法是,合乎逻辑地理解、推论只能这样,即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认识和反映了一种审美价值,具体地说,它应该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审美价值的一种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试想,如果不是或没有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这种审美价值,那么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美这种社会意识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主观评价,都以一种相应的价值的客观存在为根据或前提。
关于审美价值,人们已提出一些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比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列·斯托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中就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值得人们重视的思想。在我国当代,一些论者则认为,审美价值在整个美学体系的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轻忽的作用,它应该而且能够成为我们美学体系建构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
但是,由于他们往往不是把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提出来,而是极端错误地认为美本身也是一种审美价值,并且,在他们看来只有一种物质生产实践,而审美价值就是这种物质生产实践的结果,所以,这些有关审美价值的研究和探讨都还是根本错误的,审美价值的本质、特点等在一定意义上不是被他们解释得清楚了,而是越来越让人不好理解。
在整个审美活动系统中,各个部分、各个环节总是密切关联和相互支持的,而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必然是,我们对任何一个部分、一个环节的错误理解,都不能不影响和妨碍到我们对其他部分、其他环节的准确理解乃至科学把握。
那么,审美价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审美价值的本质就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我们来看客观事实。
中国古人欣赏玉,时常以玉为美。为什么呢?这就在“以玉比德”,“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荀子》),实际上,这就是在玉与人,具体地说,与人的品格、德操之间具有一种本质上的统一性,具有一种现实的、实际上的联系和关系。试想,如果不是这样,如果玉与人之间没有这种本质上的统一性,没有这种现实的、实际上的联系和关系,那么“以玉比德”还有什么根据,还存在什么基础呢?有人说,玉性即人性,玉品即人品,这没有揭示别的,这实际上就揭示了玉与人、客体与主体是统一的这一事实。
中国人还素有对竹子的爱好,俗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是证明。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钟情竹子,以竹为美呢?清代画家郑板桥明确揭示,竹子,“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17)。这不明明白白就是说,人们赏竹,爱竹,以竹为美,就是因为竹子的品性、特质等与士君子即人的志向、操守等具有一种本质上的联系或统一性,具有一种现实的、实际上的联系和关系吗?
讲到欣赏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鲁迅先生的话说得真切、明白:“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8)从鲁迅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分明地看出来,人作为审美主体,他所观照和欣赏的就是那些与他具有一种现实的、本质上的联系或统一性的东西,或者说,只有那些与人之间具有一种现实的、本质上的联系或统一性的客观对象或实际内容才能形成为审美客体或审美内容,才能为人作为审美主体所喜欢,所欣赏。鲁迅先生的话无疑深刻地和无可否认地隐含着这样一个道理,即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客体,就在于它与人之间具有一种现实的、本质上的联系或统一性。
**讲:“史沫特莱说,听中国人唱《国际歌》,和欧洲不同。中国人唱得悲哀一些。我们的社会经历是压迫,所以喜欢古典文学中悲怆的东西。”(19)**的话不也深深地蕴含着,人作为审美主体,他所喜欢和欣赏的就是那些与他具有内在联系或本质上统一性的东西,从而说明了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客体,就必须与人之间具有一种现实的、实际上的联系或统一性吗?
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就在于它与人之间具有着一种现实的联系或本质上的统一性,即客体与主体的统一,这就是审美价值,这实际上也就是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所认识和反映的具体客观内容或实际意义。
事实如此,逻辑推论也不例外。
试想,如果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与人之间不具有、不存在这种现实的联系或本质上的统一性,人从而也不能从这个客观对象上感受自我,体认自我,感受和体认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那么,人在这个客观对象上就得不到落实,人由此就会感到虚无,人还怎么可能作为审美主体面对这个客观对象,并从这个客观对象上获得一种美感愉悦,一种深刻的人生的幸福体验呢?说到底,审美欣赏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这种审美价值来充分地感受自我,体认自我,感受和体认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并在这种感受和体认中进而获得一种美感愉悦和心理满足,使感情有所寄托,精神得到慰藉。吕荧说得好:“美不仅关系着物,它也关系着人,……问题不在物与物的关系,而在人与物的关系。”(20)“论美,论美与好,论及人与事物的关系,就必须考虑到人与事物的实际上的联系, ……”(21)列·斯托洛维奇也说:“没有对人的关系,物本身就无所谓良莠好坏。”(22)吕荧和列·斯托洛维奇所讲的这种人与物的关系,或者人与事物的实际上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讲物作为审美客体与人之间在现实上、在本质是统一的,即客体与主体是统一的,因为统一就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他们这些看法无疑是对审美价值的科学洞察和深刻理解。
进而言之,这种“客体与主体的统一”是怎样建立的呢?再要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对美的思考就进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因为只有实践才“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23),实践才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24)。但鉴于并非所有实践都能赋予这种“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即创造审美价值,所以从人类社会实践中再进一步具体地抽绎和分离出一种审美实践就显得势在必然了。只是这些已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故而就只好留待将来再去探讨了。
审美价值的根本属性就是它的客观性。这是说,人作为审美主体认识它,反映它,它存在;不认识它,不反映它,它仍存在。相对于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言,它的存在无疑都是确定的,是一个确凿的、不可移易的事实。区别仅在于,你认识它,反映它,它就会由一种客观事实再变成一种心理事实,从而对你这个审美主体发生作用,产生影响;你不认识它,不反映它,它就不会由一种客观事实再变成一种心理事实,从而也不会给你这个审美主体带来一种美感享受或精神自由。难道审美价值可以有别于它的物质载体即客观事物,而依审美主体的这种认识和反映与否为转移吗?
有人否认审美价值的这种客观性,认为审美价值如果是客观的,它就应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具有同样意义,可是为什么事实并不如此,甚至截然相反呢?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众所周知,审美价值内在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作为审美客体的内在规定或本质要求。而审美客体总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也就是说,它对于审美主体才有价值,才有意义,那么内在于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的这种客观性怎么可能超出与审美主体的关系,而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具有同样的意义呢?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一方面,审美客体包括它的审美价值只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另一方面,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审美主体,人作为审美主体同样在现实和意识两方面具有自己特殊规定和本质要求。
当我们从根源论意义上明确确认了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来自客观,是对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的一种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时,我们的美学研究就从根本上走向了一条唯物主义的正确道路,从而与当代西方占统治地位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和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机械、教条的客观论美学在本质上严格区别开来。
我们认为美是主观的,但我们这种美的本质论意义上的主观论并不排斥客观,并不否定客观在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意义。相反,它恰恰以客观,具体地说,以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作为美存在的现实根据或实际基础。在当代西方美学界,象英国科林伍德等等一大批声名显赫的美学家,他们虽然也认为美是主观的,但由于他们片面夸大或吹胀审美主体的审美想象、审美态度等主观因素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反对美的产生首先需要一个客观对象,否定审美客体才是构成审美体验的基础或前提,这样,他们的美学思想就不可避免地一头栽进了主观唯心主义泥坑。
我们认为美是主观的,只有在根源论意义上,美才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来自客观,来自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但中国当代占统治地位的机械、教条的客观论美学却主要依据唯物主义的物质是客观的基本原理,十分偏执地认为美本身是什么客观的,是物的特点、属性、价值或意义等。我们不禁要问:唯物主义承认物质是客观的,是第一性的,这与承认美是客观的,是第一性的,到底有什么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呢?机械地、教条主义地对待唯物主义,那在美学领域只能形成一种机械的、教条的唯物主义美学,它与真正的唯物主义美学绝不会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美是社会意识,是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
进一步讲,美这种社会意识对审美价值是怎样进行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的呢?
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对美的思考就进入了中介论,因为“一切都在中间环节融合,通过中介过渡到对方”(恩格斯语),而关于这种“中介”的理论,在哲学界就叫中介论。我认为,从中介论视界来审视,客观事物的审美价值符合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人作为审美主体就认为客观事物美,就给予客观事物以美这样由衷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从而美又显著地呈现出一种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本质特征。
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对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的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具体地说,它要通过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或者说,它要以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为“中介”。
也就是说,客观对象具有了审美价值,它对人作为审美主体而言固然从客观上就具有了审美意义,而不管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它认识或反映与否。有人曾把审美价值叫做审美主体衡量和判断客观对象美与不美的客观实际尺度或标准,道理就在于此。但客观对象的这种审美价值能否为人作为审美主体所认可,从而获得他美这样由衷的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那它就还必须进入他的认识过程,必须通过他主观的审美观念加以具体衡量和实际确认。具体地说,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符合他的审美观念,他就认为客观对象美,否则,他就不给客观对象以美这样由衷的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如果不以这种主观的审美观念为尺度,为标准,不通过审美观念这个主观尺度或意识标准对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的具体衡量和实际确认,那么客观对象美与不美的问题如何得以评价或论断呢?
审美观念作为人这个审美主体在审美经验中所逐渐形成的对客观对象怎样才能获得审美主体美这样由衷的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的一种理性认识,实际上也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的观点、意识、看法或意见等等,无疑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具体衡量和实际确认客观对象美与不美的主观尺度或意识标准。
既然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以自己主观的审美观念为尺度,为标准,即客观对象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念,人作为审美主体就认为它美,那么从中介论意义讲,美不就又显著地表现为一种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根本特点吗?
美的这种中介论意义虽然在美学界还没有被人具体和明确地提出来,自然也不会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深切关注,但从一些美学家的有关具体论述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来,人们不是没有触及这个问题,实际上,在一些人的具体论述中已经包含着这个思想的深刻萌芽,甚至个别学人的研究还比较系统、深入。而所有这些,正是对我们所提出的美的这种中介论意义的有力支持。
比如十八世纪英国的哲学家休谟曾说:“美是各部分之间的这样一种秩序和结构;由于人性的本来的构造,由于习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这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这就是美的特征,……。”(25)休谟这里揭示的“美的特征”,实际上就是美的这种中介论意义,从根本上讲即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因为审美主体的一切,不论是“人性的本来的构造”,还是“习俗”、“心情”等等,在审美欣赏中最终都无不反映为审美观念,或构成为审美观念的具体实际内容。朱狄说过:“休谟并不完全否认美与客观事物的秩序和结构有关,他只是强调这些秩序和结构必须和人的爱好相适应。这种内外相应的看法,实际上成了美的本质问题上主客观关系论的先驱。”(26)朱狄的话是正确的。
十九世纪,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谈得就比较具体了。实际上,细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他那个广为人知的、著名的“美是生活”的定义,就是一个包含了美的这种中介论意义的典型的认识论命题。
他说:“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恐惧死亡,恐惧不存在,而爱生活。所以,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27)这里,他在讨论美的问题时很明确地提到“在人觉得”,“他觉得”,这不就很自然、也很明显地把自己所讨论的问题限定在了人的认识领域吗?这样,合理的理解只能是,以人的感觉,准确地说以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为尺度、为标准来加以衡量,因为人们的生活符合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所以生活才被人作为审美主体认为是美的,从而,“美是生活”就必然是一个典型的认识论命题,其中包含了我们这里所讲的美的中介论意义。当然,他的表述是不确的,如他所说“那就是美的”,这就极有可能使人们把认识的结果作为一种客观事实而不是当作一种心理事实来对待,来接受,从而容易导致人们误认为他这是从本体论而非认识论意义来立论的。确切的表述应该是:“那就被我们认为是美的。”这样,主观事实就明确地表述为一种主观事实,不致让人产生误读误解。吕荧曾讲,车氏关于“美是生活”的看法就是说,“美(应该是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引者注)是通过生活概念被人认识的”(28)。在吕荧,有时概念和观念是统一的,是一回事。吕荧能够从认识论其中包括中介论而非本体论角度来解读车氏“美是生活”的著名定义,这显然令人折服,是他比中国当代其他美学家的高明之处。
到二十世纪,在中国当代涉及美的这种中介论意义的大有人在。
如孙潜认为,“人,社会生活,也可能使人感到美或不美”,这得看“他的审美观点是否和对象的表现、性质相合”(29)。这里的“相合”,实际上阐释的就是美的这种中介论意义,即客观事物符合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即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黄药眠、洪毅然关于美的一些具体论述也包含着部分正确的东西。黄药眠说:“一个人之所以会觉得这一个形象或那一个形象美,是和这个人的思想倾向有密切关系的。假定这个事物的形态,这个事物周围的环境,和他的思想倾向有一致或类似之处,那么他对于这个事物就会感到美,就会对他发生强烈的情感。”(30)在审美欣赏中,人的“思想倾向”就包含在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之中,不过是审美观念的组成部分。洪毅然说:“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人们,各以何者为美,何者为不美,是依据他们某种一定的‘美的观念’(概念)决定的 上述我们从本质论意义上探讨了美是主观的,从根源论意义上探讨了美是客观的,即美源自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从中介论意义上探讨了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而把所有这些联系、综合起来看,对美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就最终可以有一个比较具体、完满的理解了,即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自己的审美观念对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统一性即审美价值的一种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在最终的意义上,根本的意义上,审美即自认,美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自我意识。
求关于发现美的作文素材
活中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一瞬间。
一个表情、一个举动、一个小小的生活场景,甚至一声鸟鸣、一片云彩、一丛风中的芦苇,都会具有动人心魄、令人回味的美。
请以“美的瞬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 写作时要注意根据原材料提示,准确全面地把握话题内涵。
“美的瞬间”这一话题包含了两个要素,其一是“瞬间”,既然是“瞬间”,最好不要写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最好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要截取社会生活或自然世界中某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特写镜头,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将其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读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其二是“美”, 既然是“美”,那就不能展现给人丑陋、阴暗的一些东西,而必须是所描绘的“瞬间”必然存在的一种“美”,这种“美”可以是人物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可以是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感,可以是自然界中存有的令人心醉的审美情趣,等等。
总之,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统一。
关于人性美的作文素材
那一刻,我发现了心灵才是真正的美美,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概念.在舞者的心中,舞蹈的美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在乐者的心中,音符的美是最具有活力的;在笔者的心中,文字是最具有魔力的……今天,我要说的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美有自然美或心灵美。
自然美是由于每个人的相貌不同,不禁使得有些人因为自己的长相而自卑或骄傲,我想,这对于大家都是一个不合理的衡量标准。
所以,现在有许多人通过美容、整容来改变自己的面貌,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的本来的相貌改变的面目全非。
化妆已经越来越时尚了。
包括现在的正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都开始用化妆品在自己的脸上涂涂抹抹,完全使一个学生应有的样子,变成了一个好似成年人的成熟姐姐。
的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觉得现在的我们,最美的还是我们本身的面貌,那种不加修饰,纯真干净的美。
无论上帝赐给你如何的面貌,你只要让它保持着原本的样子,那始终是最美的面孔。
心灵的美是拥有了自然美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还要拥有足够的心灵美,这才是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
心灵美是一种美德。
大哲学家弗郎西斯·培根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显美丽。
是的,其实每一种美德都是出自善良的内心,它让人们肃然起敬。
无论一个人的形体和容貌是否美,人们都会为他的心灵的闪光点而感到自豪。
外表的美丽固然让人赏心悦目,内在的美丽更能让人刻骨铭心。
如果心灵丑恶的人,即使相貌再姣好,也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
那一刻,我发现了心灵才是真正的美。
让我们拥有这世界上最单纯的两种美,我想这样你的生活会更自然,更美,那一刻,我发现了心灵才是真正的美。
关于残缺美的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分类积累1、 挫折观点1、挫折在人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一遇到挫折就气馁. 2、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受挫折之后一蹶不振. 3、对待挫折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这样才能由失败走向成功. 4、即使身处顺境之中,也要居安思危,随时准备经受挫折. 名言 1、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夏衍 2、大海里没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经不住挫折成不了强者.——谚语. 3、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法]巴尔扎克 4、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 ——[法]伏尔泰 5、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美]爱默生 6、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德]贝多芬 经典素材 \x091、挫折挡不住强者(张海迪立志成才) \x09张海迪自幼就严重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身体可算弱的了.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文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炙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2、 勇把挫折当动力(凡尔纳的16次投稿) 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一连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赏识,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初投稿,也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后来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举成名.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处女作问世,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即攻击他的作品“别字连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辞”.但他毫不气馁,笔耕不辍,终于成名.英国诗人拜伦19岁时写作的《闲散的时光》出版后,即有人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把感情抒发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上”.然而拜伦并未退却,而是以更为优秀的诗作来回敬那个诽谤者. 3、逆境奋争,苦中寻乐(高士其苦斗病魔) 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作家.在外国留学时,有一次做实验,一个装有培养脑炎过滤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脑.从此留下了身体致残的祸根.他忍受着病毒的折磨,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全部博士课程.回国以后,他拖着半瘫的身子,到达延安工作.解放后病情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连睁、合眼都需要别人帮助.但他仍以惊人的吃苦精神进行创作,先后写成100多万字的作品.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不苦!因为我每天都在斗争,斗争是有无穷乐趣的.” 4、苦难也是一笔财富(“西部民歌之父”王洛宾) 王洛宾,这位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的音乐大师,一生历经饮坷,身陷囹圄,妻离子散,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逆境中.然而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投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5、经历挫折,更能发愤(贝利与记者) 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我坚强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6、面对挫折决不气馁(爱迪生不被火灾吓倒) 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板被烧成灰烬.他的老伴难过得哭了出来:“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场火烧了个精光.而今你已年迈力衰,这可怎么办啊!”爱迪生也很伤心,但他决不会由此趴下.发明电灯时,他就先后试验了7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000多次,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眼下这场火灾也同样不能使他后退.爱迪生对老伴说:“不要紧,别看我67岁了,可是我并不老.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7、能屈能伸是俊杰(卧薪尝胆的勾践) 越国兵败吴国于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只好“审辞厚礼”向吴求和,等待东山再起.勾践先用美女、金银珠宝贿赂吴王和众臣,还用妻子作人质,自己为吴王当马夫.勾践还为吴王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终于赢得了吴王信任,得以被释放.勾践死里逃生回国后,卧薪尝胆,一面继续进贡吴国,一面聚兵训练.最后他率精兵数万,彻底打败了吴国,实现了洗辱复国的志愿. 8、以乐观打败挫折(牛顿等人面对挫折) 古今中外,因为有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大有人在.牛顿发明地心吸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维(Harvey )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
关于人性美的作文素材
那一刻,我发现了心灵才是真正的美 美,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概念.在舞者的心中,舞蹈的美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在乐者的心中,音符的美是最具有活力的;在笔者的心中,文字是最具有魔力的……今天,我要说的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美有自然美或心灵美。
自然美是由于每个人的相貌不同,不禁使得有些人因为自己的长相而自卑或骄傲,我想,这对于大家都是一个不合理的衡量标准。
所以,现在有许多人通过美容、整容来改变自己的面貌,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的本来的相貌改变的面目全非。
化妆已经越来越时尚了。
包括现在的正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都开始用化妆品在自己的脸上涂涂抹抹,完全使一个学生应有的样子,变成了一个好似成年人的成熟姐姐。
的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觉得现在的我们,最美的还是我们本身的面貌,那种不加修饰,纯真干净的美。
无论上帝赐给你如何的面貌,你只要让它保持着原本的样子,那始终是最美的面孔。
心灵的美是拥有了自然美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还要拥有足够的心灵美,这才是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
心灵美是一种美德。
大哲学家弗郎西斯·培根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显美丽。
是的,其实每一种美德都是出自善良的内心,它让人们肃然起敬。
无论一个人的形体和容貌是否美,人们都会为他的心灵的闪光点而感到自豪。
外表的美丽固然让人赏心悦目,内在的美丽更能让人刻骨铭心。
如果心灵丑恶的人,即使相貌再姣好,也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
那一刻,我发现了心灵才是真正的美。
让我们拥有这世界上最单纯的两种美,我想这样你的生活会更自然,更美,那一刻,我发现了心灵才是真正的美。
...
求关于发现美的作文素材
活中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一瞬间。
一个表情、一个举动、一个小小的生活场景,甚至一声鸟鸣、一片云彩、一丛风中的芦苇,都会具有动人心魄、令人回味的美。
请以“美的瞬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 写作时要注意根据原材料提示,准确全面地把握话题内涵。
“美的瞬间”这一话题包含了两个要素,其一是“瞬间”,既然是“瞬间”,最好不要写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最好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要截取社会生活或自然世界中某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特写镜头,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将其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读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其二是“美”, 既然是“美”,那就不能展现给人丑陋、阴暗的一些东西,而必须是所描绘的“瞬间”必然存在的一种“美”,这种“美”可以是人物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可以是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感,可以是自然界中存有的令人心醉的审美情趣,等等。
总之,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统一。
...
心中最美的风景 作文素材
或许多年后的某个午后,阳光一如既往的灿烂,我会轻轻打开心中的小城门,细数那些转瞬即逝的云淡风轻,那些百味千姿的来时风景。
------题记糟糕!英语小测又亮红灯了,毫无疑问我放学又得留下来重新过关。
还真是要命了,刚才灼热的阳光还张扬地撞碎在教学楼的玻璃外墙上,现在却矫情地下起了雨,受不了这种鬼天气……还残留着闷热气息的八月末再掺上一阵一阵的雷雨,压得人喘不过气。
还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我一边推在耷拉着脑袋的自行车,一边自嘲地想着。
看看手上的电子表,都六点多了啊!怪不得肚子叫的厉害……好不容易熬到家了,一进门还没来得及放下书包就迎来了爷爷吹胡子瞪眼的哇哇叫,嘴边的两撮小胡子跟着一张一合的双唇一上一下地跳动着,两颗镀金的门牙在灯光下显得特别耀眼,偶尔还喷出点唾沫星子,看得我头昏眼花……“你几点放学的?你老师说你们早就下课了,你到现在才回来?长这么大了还不知道带伞,你、你、你、你去给我换件干衣服,吃完饭看完怎么收拾你。
”我逃也似的跑到楼上,不禁觉得好笑,爷爷涨红脸的样子,好像动画片里滑稽的猫儿。
换好衣服顺便看了下桌上的手机,七八个未接来电都是爷爷的,这可爱的小老头,估计真是急坏了吧,竟给忘了我上学是不带手机的。
“你怎么就那么散漫?快下来吃饭,正长身体呢,别饿坏了。
”我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一股暖流遍布四周,这善变的小老头,刚才还气急败坏地嚷着要怎么怎么收拾我,现在又焦急地怕饿坏了我。
呵呵,如此细节的疼爱轻而易举地温暖了我满身的疲惫,拂去我心中小小的失意,像清水流过光滑的石板……很轻很柔。
阳光从湛蓝的天空洒下懒洋洋的光,映在我的心底,氤氲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这道心中的风景洋溢着小小的宠溺,是爷爷亘古不变的关爱。
风景里可爱的小老头牵着满嘴乳牙的小丫头的小小的手,有可爱的小老头吹胡子瞪眼睛,吓跑那只让小丫头惊得哇哇叫的小狗,有可爱的小老头举着糖葫芦,哄那生闷气的已经老大不小的小丫头……心中的风景,似茶似雨似露,润泽着我心灵。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景——亲情,无论完美与否,它都住在你心上,你会在失落、挫折、开心、或者寂寞时去一遍一遍的解读它、体会它。
或许生活的节奏让你不得不在车水马龙的大街步履匆匆,或许曾经的某些遗憾、过错注定会摇晃你的一生,就像一根扎进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远的伤痛,但是,我们可以在更多的风景中慢慢行走,逐渐释怀。
心中的风景,逶迤延展,清新雅致……点评:“心中的风景”是爷爷的爱,作者化大为小,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写作落脚点。
文章语言或是活泼,或是优美,或是充满哲理,给人愉悦的享受。
善于渲染,情景交融,感情自然真切。
人物刻画形象,灵动可爱的外貌描写,真实简练的细节刻画,自然朴素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可爱慈祥的老人形象。
如:“我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一股暖流遍布四周,这善变的小老头,刚才还气急败坏地嚷着要怎么怎么收拾我,现在又焦急地怕饿坏了我。
”简单的文字,却让人不自觉地溢满感动。
文章结尾部分,语言富含哲思,似一杯香茗,让人回味无穷。
关于残缺美的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分类积累1、 挫折观点1、挫折在人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一遇到挫折就气馁. 2、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受挫折之后一蹶不振. 3、对待挫折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这样才能由失败走向成功. 4、即使身处顺境之中,也要居安思危,随时准备经受挫折. 名言 1、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夏衍 2、大海里没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经不住挫折成不了强者.——谚语. 3、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法]巴尔扎克 4、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 ——[法]伏尔泰 5、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美]爱默生 6、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德]贝多芬 经典素材 \x091、挫折挡不住强者(张海迪立志成才) \x09张海迪自幼就严重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身体可算弱的了.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文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炙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2、 勇把挫折当动力(凡尔纳的16次投稿) 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一连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赏识,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初投稿,也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后来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举成名.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处女作问世,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即攻击他的作品“别字连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辞”.但他毫不气馁,笔耕不辍,终于成名.英国诗人拜伦19岁时写作的《闲散的时光》出版后,即有人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把感情抒发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上”.然而拜伦并未退却,而是以更为优秀的诗作来回敬那个诽谤者. 3、逆境奋争,苦中寻乐(高士其苦斗病魔) 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作家.在外国留学时,有一次做实验,一个装有培养脑炎过滤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脑.从此留下了身体致残的祸根.他忍受着病毒的折磨,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全部博士课程.回国以后,他拖着半瘫的身子,到达延安工作.解放后病情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连睁、合眼都需要别人帮助.但他仍以惊人的吃苦精神进行创作,先后写成100多万字的作品.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不苦!因为我每天都在斗争,斗争是有无穷乐趣的.” 4、苦难也是一笔财富(“西部民歌之父”王洛宾) 王洛宾,这位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的音乐大师,一生历经饮坷,身陷囹圄,妻离子散,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逆境中.然而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投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5、经历挫折,更能发愤(贝利与记者) 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我坚强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6、面对挫折决不气馁(爱迪生不被火灾吓倒) 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板被烧成灰烬.他的老伴难过得哭了出来:“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场火烧了个精光.而今你已年迈力衰,这可怎么办啊!”爱迪生也很伤心,但他决不会由此趴下.发明电灯时,他就先后试验了7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000多次,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眼下这场火灾也同样不能使他后退.爱迪生对老伴说:“不要紧,别看我67岁了,可是我并不老.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7、能屈能伸是俊杰(卧薪尝胆的勾践) 越国兵败吴国于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只好“审辞厚礼”向吴求和,等待东山再起.勾践先用美女、金银珠宝贿赂吴王和众臣,还用妻子作人质,自己为吴王当马夫.勾践还为吴王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终于赢得了吴王信任,得以被释放.勾践死里逃生回国后,卧薪尝胆,一面继续进贡吴国,一面聚兵训练.最后他率精兵数万,彻底打败了吴国,实现了洗辱复国的志愿. 8、以乐观打败挫折(牛顿等人面对挫折) 古今中外,因为有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大有人在.牛顿发明地心吸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维(Harvey )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
寻找有关独立美和映衬美的作文素材
将美的难以数计的表现形态类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似乎已成定论。
这种分类忽视了异态纷呈的科学美。
在美学教科书中,科学美要么被置于视野之外不予理睬,要么被囊括在社会美中一笔带过。
实际上科学美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一样,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
忽视科学美及对科学美的研究,不能不说是整个美学研究的一大缺憾。
关于美丽的智慧的作文素材
《风,穿越平凡的伟大》 风从湖边走过,湖面荡起美丽的涟漪;风在田野飘过,染青了沉睡刚醒的禾苗;风在果园徜徉,把花粉播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轻轻地、悄悄地,一种温柔的过往,竟使得这万物萌发出生机勃勃的幽香。
风,便是这平凡的奉献者,它成就了一种可以穿越平凡的伟大。
(文章开头用排比的修辞,描述出"风"的作用,引出下文对风的歌颂。
)风是母爱。
"游子身上衣"使得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种无言的爱,像一缕轻风拂过游子的心,于是便有了一位深受感动的诗人记下了这份情怀,让后人继续着这份对平凡的感动。
这种感动像穿越时空的永不疲倦的风,给我们诠释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爱,温柔而永恒,平凡而伟大。
(用比喻的修辞描述抽象的事物,可以更形象、准确地表述思想。
)风是一种胸怀。
我们在前人栽的树下乘凉,不要忘了给后人凿一口井,让这种温暖和清凉像风一样长远地流下去。
当树阴为别人带来了清凉时,那穿梭于树叶间的风,不是在诉说着这样一个伟大的故事吗?"有一个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歌中的女孩,是个平凡的人,她为了保护一群丹顶鹤而在芦苇丛中身陷沼泽,美丽的生命芦苇般脆弱,瘦小的身影却走在人们赞美的视线里。
"风儿轻轻诉说",诉说着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生命,诉说着一种舍生取义的坚贞。
(用歌曲内容作文章的论据,有说服力。
)风是一种坚守。
坚守在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一生的心血和智慧,就像我们的老师,就像每一位任劳任怨的平凡工作者。
"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位停止呼吸前把乘客送到安全门口的司机,那些在"非典"期间坚守岗位的白衣天使们,正是那一股沉默的风,平凡的风,但就是这阵风,给了社会以平安,给了人们以安宁,给了大地以希望,给了河山以新绿。
谁又能说那只是一种平凡的事罢了?(文章的结构有个性,每段的开头都是一个总括句,然后根据首句的内容进行阐释,使段落间联系紧密,表达更严密。
)我们常常赞美太阳的光辉,我们常常慨叹海洋的澎湃,我们常常仰视高山的巍峨,我们常常欣赏美景的瑰丽。
可是,有谁愿意坐下来,静静地聆听风的耳语?有谁能够停下来,细数着风的无私与美丽?没有风,大地是"一潭水",自然也不再是"美的所在"。
风是信使,为人们带来了灵动。
正是那些像风一样平凡的感情、胸怀和坚守,给生活带来了生命的源泉和人生的美丽。
(列举人们重视的内容,再从反方面引述人们轻视的"风",用反问的语气增加论证的力度。
)愿为一缕风,让爱和仁慈悄无声息地降临。
这,该是一种穿越平凡的伟大吧!(照应开头和题目,首尾呼应。
)【感悟赏评】作者以大自然中的"风"这一物象作载体,贯穿全文,记事写物,寓情于"风",使文章立意鲜明,而又富有感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或深情款款,或细流涓涓,或激情澎湃地抒发对"平凡的伟大"的赞美之情,内容丰富,而又层次井然,结构严谨。
文章命题富有诗意,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如风,极富文采;抒情自然真挚,令人回味。
《感悟平凡》 作者:王舒婷我常以为是绿叶映衬了红花,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我常以为,是平凡孕育了伟大。
(以自己对社会或人生的感悟,引出下文。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引题方式,可以和故事引题、名言引题等穿插使用。
)我,在大自然中寻觅着……(然后根据自己的感悟从相同或相反的角度选取材料,表示一种认同或不同认识,以表现自己对该事物的重新理解。
)瞧,那是悬崖边上的一株腊梅,在这"已是悬崖百丈冰"的季节里"犹有花枝俏"。
在寒冬季节里,风吹它、雨打它,雪欺它、霜压它。
但它仍然挺立着,散发着幽幽的香气。
它以坚强抵御狂风的肆虐,它以坚毅喝斥雷电远避他方……你听说过生长在岩石缝里的小草的故事吗?每当想起,我都会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为平凡的生命能拥有如此伟大的精神所震撼。
(列举自然界的例子。
从对自然的具体描述中揭示生命的意义。
)在大自然中我感悟着平凡。
小草、腊梅、劲松……终于我明白了,只要有毅力,珍视生命,平凡中同样有伟大。
(通过过渡段或过渡句,把自然事物蕴涵的生命意义抽象为人生或社会方面的关于精神的意义。
提高了文章的思想性,扩大了反映的意义范围。
)我,在人世间寻找着……(用与上文相似的句子过渡,前后联系,使文章结构严密。
文章由具体的自然事物列举过渡到社会、人生事例的列举。
)几千年前,姜太公与庄周一同垂钓,却有着迥然不同的目的。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于是他辅佐文王,成了伟人。
而我们的庄子呢,他只喜欢这平凡而又宁静的百姓生活,于是他成了"曳尾于涂中"的小民,但也正是这种平凡使庄子拥有更加锐利的眼光和更加睿智的头脑,才留下了《逍遥游》,让我们体味真正的自由;才留下了"有蝶翩然入梦,不知蝶是我,抑或我是蝶"的神奇供我们玩味。
同样的千百年后,平凡的小民庄子成了我们对自由的追求的象征,没有人否认他的伟大。
(有特色,同时列举两个相同动作不同想...
缺憾也是一种美的作文素材
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丽 国王有七个女儿,这七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
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
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往常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 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地到了二公主的房里, 拿走了一个发夹。
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 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 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 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发夹; 五公主一样拿走六公主的发夹; 六公主只好拿走七公主的发夹。
于是,七公主的发夹只剩下九十九个。
隔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 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 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不晓得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 都在心里想说:「是我掉的,是我掉的。
」 可是头上明明完整的别着一百个发夹,所以都懊恼得很, 却说不出。
只有七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
」 话才说完,一头漂亮的长发因为少了一个发夹, 全部披散了下来,王子不由得看呆了。
故事的结局, 想当然的是王子与公主从此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为什么一有缺憾就拼命去补足?缺憾也是一种美丽 从来以为只有花好月圆才是美丽的,完美的爱情才是幸福的。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人生有许多无奈,生活也有太多的缺憾。
梁祝的爱情并不是以完美结局,可就在那双彩蝶翻飞的身姿中,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缺憾的美丽。
而宝林的那段催人泪下的爱情,又让多少人神伤泪垂。
就在这许许多多的不完美中,我们才体会了更多的美丽。
原来,缺憾也是一种美丽!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不论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还是虚拟的网落里。
为了完美,我曾不惜将自己伤的遍体鳞伤。
对于感情总是拿的起,放不下。
每当有一段美丽的爱情走近我时,我总会去计较它的方方面面,总想让它变的更加美丽动人,结果不仅让自己失望的同时,还深深地伤害了另一个人。
多情常让我很轻易地陷入网中央,追求完美却让我欲罢不能,欲进还休。
花落自有花落的美丽,月残自有月残的魅力。
何必追求事事如意,时时开心呢?还记得我曾写过一篇《倾情之恋》,就是那抹残月不但打动了我,也曾打动读过那篇文章的许许多多的朋友。
虽然那是一抹残缺之月,却能让许多人感动,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是感觉到了那份残缺的美丽了吧!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就在你将要得到一份真挚的感情或者一份成功时,也许就是差那么一点点就会美满就会成功时,而我们又瞬间失去了。
可那又怎样?只要我们付出的是真心,献出的是诚意,也就够了。
结果有时虽然无奈,虽然和我们所期望的目标相差太遥远,但我们享受的却是过程。
明白了这点,我心释然.我终于学会了放手,学会了让缺憾也成为一种美丽。
让别人痛苦,让自己伤心,不如就此放手,给彼此保留一个空间,在缺憾中独守那份美丽。
缺憾,其实也是一种美丽 分居两地的拉拉在感恩上苍赐给自己爱情的同时也在深深叹息:为什么不给一份完美的爱情?遥远的距离,使人备受相思的煎熬。
悲伤了,没有人轻轻抚去脸颊上的泪滴;疲惫了,没有一副肩膀放松一下自己。
有人畏而却步,宁愿不要爱情,也不愿抱着这份缺憾日日相思。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完美,完美的生活,完美的事业,当然更包括完美的爱情。
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啊。
完美只是划过夜空的流星,美丽灿烂转瞬即逝,而缺憾却是一个永恒,如天上的繁星,亘古千年,眨着调皮的眼睛注视着我们惶惑的人生。
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缺憾如影随形。
年少时,热情似火,锐不可挡,但容易盲动,常常四处碰壁,尽做傻事;中年时,沉稳练达,经验丰富,但畏手畏脚,左顾右盼,缺少了一种锐气;老年时,成竹在胸,运筹帷幄,但力不从心,只有坐看夕阳了。
在这个世界上,缺憾更是无处不在,小桥流水固然雅致,但没了大漠落日的雄浑;黄河波涛固然豪放,但少了小溪潺潺的韵味;久居闹市,渴望去山村野居洗去满身的浮躁;深处大山,企盼到都市开阔自己的眼界。
缺憾无处不在,缺憾如影随形。
于是,古人嗟叹:“既生瑜,何生亮。
”于是,现代人低吟:“我想要爱情,可我怕受伤,怕受伤。
”于是,男人叹惜:贤惠的女人不漂亮,漂亮的女人太霸道;于是,女人苦恼:没钱的男人不想要,有钱的男人不可靠。
人们本能地排斥缺憾,人们又躲不开缺憾的纠缠,历史在缺憾中堆积,日月在缺憾中交替,生命在缺憾中老去。
然而,没有了缺憾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呢?没有了月缺,夜夜圆月当空,会不会是一种单调?没有了风霜雨雪,日日丽阳高照,会不会是一种乏味?没有了悲伤,怎么能够深谙快乐的价值?没有了苦难,怎么能够珍惜幸福的意义? 有一首歌中唱道:“寂寞让我如此美丽。
”我要说,缺憾让我们如此美丽。
寒冷让我们拥抱温暖,黑夜让我们追逐光明,贫乏让我们汲取知识,孤独让我们感恩爱情。
缺憾让我们这个世界多姿多彩。
没有了缺憾,我们听不到梁祝化蝶的千古绝唱;没有了缺憾,我们无法感悟“帘卷西风,人比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