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新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下文例题中将不再赘述这一基本要求)。
目前,学生在材料作文中的突出问题是:误把新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不注意二者的区别;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偏离题意;对两则及多则材料不知如何归纳概括,常常顾此失彼。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审题。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新材料作文,特别是多则材料类作文正确的审题方法,提高准确把握题意的能力,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立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近年来高考试题及各地模拟测试卷,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五种类型及审题方法,实践证明还是有针对性的,其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一、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一: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
例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姚明郑重承诺,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姚明还表示: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
2.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成龙表示将带领更多好朋友参与慈善事业。
3.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苏有朋慈善基金会”,把生日收到的贺金作为第一笔慈善基金会的基金,并表示以后会通过义演等手段增加基金会的基金,帮助更多的人。
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事件是名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关键词是“慈善”,共同点是“名人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据此,可以形成下述若干观点:①慈善时尚化会是一种进步;②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相信爱;③奉献点滴爱,社会更和谐;④奉献爱心,社会更和谐;⑤要有感恩和回馈之心;⑥用慈善行动来表达我们的爱;⑦让更多的人拥有对社会的爱和责任;⑧做个慈善的人,让世界更美好;⑨拥有一颗慈善之心,生活将更丰盈;⑩慈善源于对生命的爱。
如何应对多则素材作文的审题立意
考生若要准确地审题立意,需仔细辨析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
通常来说,所给的多则素材之间大概存在下述几种关系。
1、 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素材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这时,考生就要对这几则素材的内涵进行归纳,异中求同,这个共同点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
如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善良、温柔的。
第一则材料强调了对孩子眼光的欣赏和赞美。
第二则是对“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这种现象进行批评,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虑。
第三则是对“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的痛心,“伟大的孩提王国”当然包括孩提时期的天真、善良、温柔和真诚。
三则材料貌似各异,实则都在强调人类社会应该像孩子那样,充满童真和友爱,永葆初心,守护无瑕。
2、 相反型。
多则素材的内涵正好相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样,考生要对这几则素材进行仔细的审读,找出分歧所在,从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几个人坐在一起围绕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甲:这年头谁还相信“我为人人”?我希望全世界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
乙:现在虽然是商品经济时代,但依然要大力提倡“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
很显然,甲、乙两人的根本分歧在于人生观的不同。
命题人旨在引导考生思考要树立怎样的人生观,是奉献还是索取?3、互补型。
多则素材之间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互相补充。
此时,考生需要对这几则素材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其间的矛盾统一点,从而提炼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313;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材料①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过多顾及他人的议论,要勇敢前行。
材料②“常问路”是说走路时不要一意孤行,要善于虚心求教,听从他人的建议和指导。
两者都很有道理,但都不全面,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了。
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向别人虚心求教的精神。
...
中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写材料作文,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文章成败关键性的一步。
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
审题的具体任务是 通 过 对作 文 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写材料作文时,对材料的审题与立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推敲关键词句。
关键词即材料中出现次数较多的词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评议性的语句,有暗示材料中心思想的作用。
所以,材料作文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
例如, 河南 2013 年的材料作文。
女儿问:“为什么有的西瓜甜,有的西瓜不甜 呢?”父亲说:“甜的西瓜因为被阳光照耀的时间长”。
“那地里的瓜不都是在接受阳光的照耀吗? ”女儿又问。
父亲说:“是呀,阳光是公平的,它一视同仁地照耀着所有的西瓜,可是有的西瓜怕热躲在阴影里,不肯接受阳光的照耀。
”材料中 “阳光是公平的,它一视同仁地照耀着所有的西瓜,可是有的西瓜怕热躲在阴影里,不肯接受阳光的照 耀” 是关键句,“甜、阳 光、阴 影”是关键词。
“甜”寓意事件结果,“阳光”寓意历练、磨砺,“阴影”寓意逃避。
我们分析了这些,就可以引申出一些哲理性的话题: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就看你是否珍惜;成功属于有勇气的人; 对于自身的缺陷,不要讳疾忌医,要敢于接受等。
如果把握住关键词句,审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善用联想和想象。
我们要善于联想和想象,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将材料意思引申。
比如,材料中含有“路”“脚印”“春风”等词语,实际上它们都隐含着另一层意思:“路” 代表成长的历程,“脚印” 代表人生的足迹,“春风” 代表轻言细语的教诲。
例如, 武汉2016 年的材料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
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
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伤害。
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 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
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的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我们审读材料要从关键词入手,“路” 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关键句是“选择的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我们可以把“山顶” 转化为目标,这样由实到虚,就可以理解成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就转化为我们很熟悉的主题——成长。
最后,选好恰当角度。
苏轼诗云: “横看成岭 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同一个材 料,从不同角度 去看,会有不同的思考,这就是见仁见智。
立意定题时,除了要与材料暗合神契外,尽量选自己头脑中存储丰富的内容来写。
例如,2016 年重庆的材料作文。
“我只是雏菊丛中的一朵小花。
”一朵雏菊伤感地叹息,“与这么多雏菊生长在一起,我的美丽完全被淹没了,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我。
”一个天使听见了雏菊的心声,规劝她说:“但是你真的很美丽! ”雏菊却说:“我想成为唯一的一朵,身旁不要有其他任何同类! ”天使不想再听到雏菊的埋怨,于是把它带到了城市广场。
几天之后,市长带着一个园艺师来对广场进行改造。
园艺师说:“把土壤翻一翻,种上天竺葵吧! ”雏菊大叫:“等一等! 你那样做我会死的。
”园艺师说:“如果这里还有一些和你一样的雏菊,会对广场起到非常好的美化作用。
但是在你的周围找不到任何你的同类,你自己不可能形成一座 花园。
”说完,园艺师把雏菊从地上连根拔起。
这则材料作文的材料是 一则类似童话或寓言的材料,我们可以抓住角色形象,从它的命运变化轨迹觅出材料的意思。
这则材料的主角是那朵雏菊。
它之所以被园艺师摧毁,其外在的原因是,它没有和同类在一起。
园艺师认为整体上显得不美观,所以毁掉了它。
内在的原因是,它太高傲,总想成为唯一的一朵 雏菊。
我们可以这样立意:脱离团队,只有自我的人,无法得 到任何人的帮助。
还可以这样立意:这个世界很难容忍“唯一”,一心想成为“唯一”的,最终会像雏菊一样被连根拔起。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
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新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1、最稳妥的审题立意的办法就是归纳给定材料主旨,以主旨为话题写作。
2、多则材料则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去异存同法,找出各材料之间的共同之处,然后以此为话题立意写作。
3、多材料作文多强调,从材料的任一角度出发,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这个时候注意,给定材料有多少个观点或人物或事物,至少就有多少个角度可供我们选择去立意写作。
4、务必学会辩证思维去审题立意写作,这样作文才能深刻。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命题的对面都存在着另外一个命题。
苏东坡在他45岁时,早已历经宦海浮沉、人事沧桑,于是写下了”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一颇富禅意的诗句,辛弃疾在《鹧鸪天》中写道:”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著名诗人荷马说得好:”凡事都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
”对于我们的高考作文话题更是如此了,所以这给我们的一个启发就是应该多去辩证地思考。
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也会告诉大家,即使任何一个不含感情色彩的词语被带入到一定的语境下都可以被赋予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
比如,“气球”一词本无感情色,但我们同样可以对其进行正反向思维,正向思维时我们可以歌颂其不段追求自我圆满的美好品质,反向思维时我们可以批判其只知道一味自满自大,终将走向毁灭的边缘。
02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规则”同样如此,我们可以大赞“规则让生活更美好”,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力主“规则是创新的桎梏”。
03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转折”,我们可以辩证地看待转折,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好与坏,好坏都是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正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便是这一思想的最好体现了。
同时,辩证地去对待生活中的转折,加速量度,促成好的转折出现,控制量变,防止不好的转折发生。
“集腋成裘”、“防微杜见”便体现了这一思想。
高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
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的多。
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
区别于立意,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题,就是指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基本观点。
主题没有立意的全部特征,立意大于主题,包含主题思想。
有时,立意可以包含多重主题,如长篇小说之类大型作品。
对立意的要求:(一)要正确、鲜明 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
作为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要集中、单纯 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
(三)要深刻、新颖 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肢体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四)要积极向上 所谓积极向上使之不能有任何不健康的因素存在、符合文章主题,顺着文章中心。
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一、抓关键语句,找对切入点抓关键语句即抓住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关键语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点。
学生要能够提炼出这样的关键语句,透过材料看到其表达的思想和主旨。
在材料作文中,关键语句要么是所给材料中议论性的语句,要么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要么是人与人或物与物之间的对话,要么是转折复句的后半句。
掌握了这些技巧,学生在分析和判断时就会很容易地找到这些关键性语句。
在训练学生抓关键语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抓关键词句、进行联想、提炼中心。
二、提炼出中心,写出新立意提炼中心法就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而推导出材料的中心思想的方法。
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时首先要明确作文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中心内容,进而才能够写出表意正确的文章。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而且也是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只有明确中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偏题或者是跑题的现象,顺理成章地写出精彩绝伦的作文。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且以其作为材料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的文章切题又有深度。
分析概括是在阅读材料时要针对给定材料的内容层面,通过分析,概括出内容要点;提炼加工是针对给定材料的精神层面,提炼出材料的主题。
三、寻求互补法,合理去安排“互补”来源于几何中的互补角,用在作文审题中,也就是通过材料提供的信息挖掘其中给出的信息和对不足的内容加以补充,寻求互补。
在材料作文中,有的是给出几条材料,这些材料性质是统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
面对这样的材料,只有将他们叠加起来找出几则材料的重合之处,才能更为科学合理地提炼出最佳的立意观点。
学生要善于利用给出的条件和信息来分析和寻找隐含的信息和内容,促进学生通过互补的方式来完善文章的写作思路,形成自己的立意。
立意新颖,下笔自然会轻松,从而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四、由因来溯果,体验全面性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他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联系的形式存在的。
材料作文审题时,学生也要善于找到材料中的因果联系。
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对于因果关系非常明显的材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分析因果关系上入手,促进学生探究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文章。
材料作文中几种审题方法
材料作文的立意取决于审题。
审题忌囫囵吞枣凭感觉,还没有读懂材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住一处就写,结果往往偏离题意。
写好材料作文,先要审清材料的内容,审准题意,是材料作文成功的关键。
一、全面、深入解读材料审清材料关键在于全面、深入解读材料,找准关键词句,把握材料内容和中心。
(一)反复阅读材料与命题作文不同,材料作文更考验学生的分析力和敏锐性。
在解读材料时,切忌囫囵吞枣地读一遍后凭感觉立意,而不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和导向。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读,明内容;二读,找感觉;三读,明主旨。
如这样一则材料:在英国小镇上,一个神情忧郁的年轻人坐在路边喝着闷酒。
在他不远处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乞丐,老乞丐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人。
终于,老乞丐走上前去,对年轻人说:“你一定遇上了什么难题,我想和你聊聊。
”年轻人看了老乞丐一眼,沮丧地说:“我的问题太多了,快崩溃了,你帮不了我。
”老乞丐诚恳地说道:“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
”年轻人没有拒绝,随老乞丐坐车来到了郊区。
下车后,老乞丐指着一排排的墓碑说:“你看见了吗,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人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笑了。
初读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很困惑,材料只是一段从报纸上引用的记叙性内容,而没有一句表明观点的议论性句子。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来总结归纳。
再读后,认真琢磨,可以提炼出“没有问题的人生是没有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困难、挫折、磨难的过程”“问题是生活馈赠给我们的一笔厚礼”等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
深入解读材料,还可以从老人让一个几乎被所谓的“问题”压垮了的青年,通过巧妙的方法,“使他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的角度,确立立意为:碰到问题,总有解决的方法,要直面问题。
当然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尝试立意。
(二)抓住关键词审准材料抓关键词是审准材料的前提。
如材料:他撒谎了,你可以提醒他“民无信不立”。
他灰心了,你可以提醒他“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受挫折了,应该提醒自己“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我想躲避了,应该提醒自己“自己的路自己走,谁都无法代替你”。
我要消沉了,应该提醒自己“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提醒”真的那么重要吗?这则材料的关键词就是“提醒”。
从材料内容上看,有意引导学生对生活、生命中的境遇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材料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讲到了提醒别人和提醒自己要坚强、向上、坚持。
除此之外,“提醒”还有着丰富的内涵。
因此,学生可以抓住提醒这个关键词展开回忆和思索:生活中自己遇到过什么事情,提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什么(谁)提醒了自己?提醒了什么?你提醒了谁?提醒之后有了怎样的变化?……沿着这样的思路去学习和生活中寻找典型事件,引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生发启迪感悟,那些有意义的事例就会成为文章的血肉,那些智慧的思想火花便成为文章的灵魂。
(三)抓住关键句审准材料关键句往往是材料中的评论性语句,但有些材料不会直接陈述该句子,因此学生需要仔细寻找揣摩材料中的关键句。
如材料:纸、墨、笔、砚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虽然非亲非故,却从四面八方友好地走到了一起。
瞧这哥们四个,白的白,黑的黑;硬的硬,软的软;方的方,长的长。
长相各异,脾气不同,却相安无事,团结如一,所以被人们尊称为“文房四宝”。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就不是那么明显,学生就要仔细审读材料,抓住“从四面八方友好地走到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长相各异,脾气不同,却相安无事,团结如一”等关键句,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那就是:为了共同的目录要团结合作。
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纸、墨、笔、砚相互配合,才能创作出美好的艺术作品,我们也应如此,可以从“要自觉地适应别人,彼此相互包容,相互接纳,相互理解,不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自以为是”这一立意出发进行写作。
如写记叙文可以拟题《相亲相爱一家人》,写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相互关心帮助的事例,表现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写议论文可以拟题为《众人拾柴火焰高》《包容走遍四方》等。
(四)以果探因审准材料审读材料采用以果探因法也很有效,即根据材料给出的内容,把握命题者情感导向,以准确地读懂材料。
如材料:屡遭创业失败的年轻人,垂头丧气地走到自己的书房,推开窗子。
窗外是棚户区拆迁后留下的一片废墟,断壁颓垣,杂草丛生……“砰”的一声,他猛地关上了窗子,低着头,坐在房间的一隅,默不作声。
妻子看到了,拉着他来到郊区的公园散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树上鸟儿唱着婉转动听的歌谣……看着沁人心脾的景色,他万念俱灰的心情也渐渐舒缓过来。
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就可以用以果探因的方法,去思考年轻人心情改变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妻子的引导,二是自己主观思想的改变。
他的主观思想的改变是受环境的影响。
这个材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在生活中,环境对人的情绪会产...
给材料,求作文立意,和如何下手。
这故事是出自伊索寓言,遇到风险时,退让也许比硬顶更安全。
过刚易折,树木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容易被刮断;芦苇会自我衡量,有韧性,懂得退让。
可以举例,证明这个道理,先写古今中外的这方面的例子,在结合生活实际,生活中的某些事情让你有感而发,觉得退让比硬顶更安全,举反面例子也行。
基本框架这样,紧扣主题,不担心偏题,如果语言优美通畅,事例又很有代表性的话,作文分数应该不低
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材料作文”作为作文考试的一种题型,自恢复高考以来,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除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习惯》和1994年《尝试》是单纯的命题作文外,其余大部分是供材料作文,真可谓经久不衰。
材料作文就像一块试金石,通过它能较准确地测试出金子含量的多寡。
这种相对公正的作文题型受到青睐是理所当然的。
近几年来出现的话题作文也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只不过是一种开放式的材料作文。
总之,材料作文以其灵活的形式,广阔的取材范围,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考察读写能力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平时训练和各种考试中。
材料作文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审题立意。
但在学生的写作中,审题立意上往往存在偏差,如:有的同学完全脱离材料另起炉灶;有的同学选择材料不准;有的立意不专一,文章中心不明确等。
所以对怎样审题、立意有必要探讨一番。
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之前,首先要分析材料作文的性质和特点,确定材料类型,然后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材料和几种不同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一、提炼本质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
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
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就靠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
例如有这样一则作文材料: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
东西要放整齐:严禁的习惯。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
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二、道理升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
1990年高考作文材料提供的是法国寓言《小姑娘与玫瑰园》,2003年的《智子疑邻》都属于这一类型,分析这类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
例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
”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
这些都不得要领。
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都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
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
再用它去联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如弃学经商等。
漫画这种形式也常被采用。
如1996年的“截错了”就是如此,漫画一般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多属于隐寓型的,所以也应该揭示画面所蕴涵的那个道理,再放之于现实,加以升华,而不能就画论画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高中作文怎样审题立意
一、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
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
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
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
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
这件事使它很高兴。
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
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示例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七、多向发散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
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
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材料作文怎样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