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名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的,俗话说得好,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有一个辛苦勤劳的农民。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村的一位农民——王大伯。
王大伯今年四十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他的皮肤很黑,短头发,经常戴一顶草帽,穿一件很旧的褂子,显得又瘦又矮。但他种起田来一点儿也不含糊。
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里治农药、除草……干的是辛辛苦苦,也可算是兢兢业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种了几十亩田。从一开始一贫如洗到现在不愁吃喝。
王大伯不仅勤劳,而且充满了智慧。王大伯一开始不懂得种田的经验,所以吃了亏,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到处请教别人,自己也买了关于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种田有关的书。自己不识字,就让家里人读给他听,然后用心钻研,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他经常说:“种田看起来简单,学问确实有不少呢!”
有一次,大家买种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买了同样的种子。只有王大伯和他们不同。有些人问他为什么买这种种子。他说:“凭我的经验,今年的天气适合这种种子。”果然,最后他收获的要比别人多很多。慢慢地他开始富裕了,最后用起了机械化。从此,他就成了我们村的名人。
种田虽然让王大伯辛苦了好一阵子。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真是苦也粮食,甜也粮食。
还行吧,如果字少你也可以再添,就拿这当范文,反正不能照抄,我和你一样,也是六年级的,我是六三班的,咱们交个朋友吧
描写家乡名人的作文
家乡的名人我的家乡在无锡,这里是江南鱼米之乡,并且多人辈出《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想必大家都听过吧,它的作者华彦钧就是我们无锡东亭小四房人。
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又名阿炳,但由于35岁时双目先后失明,又被人称作“瞎子阿炳”。
阿炳的生活经历十分坎坷。
他自幼没有母亲,21岁时。
父亲又患病去世。
后来,阿炳得了眼病,因为没钱看病,终于不幸双目失明。
阿炳只好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艰辛和苦难。
阿炳虽然生活得很艰难,但这也阻拦不了阿炳对音乐的追求。
阿炳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她都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间乐作品,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更是他的不朽名作。
《二泉映月》表面上似乎描绘无锡“天下第二泉”的月夜景色,其实抒发了作者对旧社会艰难生活的深沉感受,寄托了对美好的寻觅和向往。
那乐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旋律优美动人,充满着浓郁的江南韵味。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二泉映月》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他说:“这首乐曲太感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如今,《二泉映月》已经被列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甚至被美国宇宙飞船带到太空播放,传递给太空中可能存在的外星人。
阿炳还有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
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冠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
阿炳知道后,也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
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汗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无不叫好。
在无锡惠山黄公涧旁,坐落着阿炳的墓。
墓前有着一尊阿炳的铜像,只见阿炳头戴毡帽,衣衫褴褛,瘦骨嶙峋,背上背着一只琵琶,手里还拉着二胡。
他微闭双目,仿佛正沉醉在《二泉映月》哀婉动人的旋律中。
啊,阿炳,你是我们无锡永远的骄傲!作为一名无锡人我感到十分自豪,你的音乐使我感觉在梦幻之中,使我听到了你的倾诉,叹息,悲哀,辛酸和怒号从弦上流出的悲伤啊,成为了中华民族百年不朽的千古绝唱!
我家乡的名人作文
我们村的名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的,俗话说得好,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有一个辛苦勤劳的农民。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村的一位农民——王大伯。
王大伯今年四十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
他的皮肤很黑,短头发,经常戴一顶草帽,穿一件很旧的褂子,显得又瘦又矮。
但他种起田来一点儿也不含糊。
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里治农药、除草……干的是辛辛苦苦,也可算是兢兢业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种了几十亩田。
从一开始一贫如洗到现在不愁吃喝。
王大伯不仅勤劳,而且充满了智慧。
王大伯一开始不懂得种田的经验,所以吃了亏,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到处请教别人,自己也买了关于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种田有关的书。
自己不识字,就让家里人读给他听,然后用心钻研,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经验。
他经常说:“种田看起来简单,学问确实有不少呢!”有一次,大家买种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买了同样的种子。
只有王大伯和他们不同。
有些人问他为什么买这种种子。
他说:“凭我的经验,今年的天气适合这种种子。
”果然,最后他收获的要比别人多很多。
慢慢地他开始富裕了,最后用起了机械化。
从此,他就成了我们村的名人。
种田虽然让王大伯辛苦了好一阵子。
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
真是苦也粮食,甜也粮食。
作文 家乡的名人
2009年6月2日,我与朋友一行瞻仰了周渔璜故居。
在贵州提到周渔璜,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位曾经让贵州人“长脸”、当年名震京华、如今被誉为“黔中诗帅”的历史名人。
周渔璜的一个故事至今仍在各地流传: 周渔璜酷爱读书,当年他走进京城一家大书店,浏览一番之后无不遗憾地自言自语:“可惜都是看过了的。
”听见此话的书店老板很是不屑:“先生,既然你都看过,我任意指定一本,你能说出书中的大意么?”周渔黄点头,老板却更加轻蔑,说:“先不要肯定,我给你一晚上时间,让你好好回忆是不是都看过了,咱们明天再来检验。
如果你真能做到这一点,我宁愿把整个书店的书全部送给你。
”周渔璜也是点点头,并答应第二天一定回来。
当晚周渔璜思来想去,觉得那店里只有一本时宪书(即历书)他没有看过。
书店老板表面不服这位傲慢的贵州小子,内心却根本不敢小瞧,心想万一真的赌输了,输掉的将是自己的平生所有财产,所以要想胜券在握必须出奇制胜,真是无巧不成书,他睡在床上左思右想,居然也想到了用时宪书来考周渔璜,因为这种书是阴阳先生用来查黄道吉日的,从来没有谁会去阅读它,他相信读书再多的周渔璜也不可能读这种没有阅读意义的书,于是对自己的“创意”喜不自禁,就等着周渔璜难堪到底吧,他还可以一举两得:既保全了书店,也教训了周渔璜。
周渔璜第二天如约来到书店,老板“善意”地说:“算了吧,还是别赌了,让你输了我很不忍心的。
”周渔璜却说:“愿赌服输!”这更激起了老板的“赌劲”,他假巴随意地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时宪书放在周渔璜面前,说:“来一本简单的,你就说说这本书的大意吧!”没想到周渔璜竟说:“只说大意未免太简单了,我还是背给你听吧。
”接着就不慌不忙地把时宪书背了一遍,正背还不算,又再倒背一遍,简直听得老板满身虚汗——原来,昨晚他就把这本书倒背如流了。
书店老板一言既出,感到相当为难却毫无退步之处,也算是一位敢说敢为的老板,表示整个书店的书都是周渔璜的了,即刻可以运走。
而周渔璜则说:“算了吧,这些书都装在我肚子里了,我拿去也没有意义,我只有一个要求,以后不要小看贵州人就行了。
”从此这个故事不胫而走,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我们不能不说这个故事有夸饰的成分,但它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渔璜的博学多才。
下面介绍一下真正的周渔璜: 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
字渔璜,号起渭,一字桐野,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
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
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
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
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
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
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
五十三年(1714年),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周渔璜才华横溢,在清初中国诗坛有很高的地位。
他幼年即工诗,十四五岁时,曾赋《灯花诗》一首,传诵乡里。
清初中国诗坛门户之见陋习严重,他不为时风所染,博采众长,独树一帜,以新、奇见长。
周渔璜在京城二十多年,初以一首瑰丽特出的《万佛寺大钟歌》名震京华(万佛寺大钟即华严经大钟)——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夺其侄帝位,改年号永乐,迁都北京。
一到北京,朱棣就铸华严经大钟,意在超度“靖难”死者以减轻自身罪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周渔璜写此诗时正供职于翰林院,诗中鞭挞了朱棣夺取皇位的残酷,指出“南兵百万刲羊豕”、“忠臣十族飘冤魂”、“当年杀戮成丘墟”;揭示刻有二十万字的华严经大钟“一字忏除一冤命,字少冤多除不竟。
”、“钟声夜发老狐鸣,头戴髑髅暗中听。
”;最后沉痛地说李闯王入京、崇祯吊死、明朝灭亡前的景象是“帝子王孙无处所,血溅丘陵一抔土。
”可谓磅礴大气,意境幽旷,沉雄悲壮。
袁枚曾赞他的“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为“终身不忘”的佳句。
周渔璜的《桐野诗集》,清代就有四种刻本流传:初名《回青山房》,又名《稼雨轩》,又名《燕山尘土》,后定名为《桐野诗集》。
其弟周起濂刻于北京,称北本;周渔璜的朋友、同榜进士汪千波再刻于江苏吴县(苏州),称为南本;三刻于贵阳,为贵筑人谢廷薰所刻,称为谢本;四刻于独山莫友芝,咸丰二年(1852年)印于贵阳。
今之常见《桐野诗集》,即莫友芝的咸丰本,分为四卷,第一卷68首,第二卷77首,第三卷89首,第四卷118首,总计352首诗,记录了周渔璜在翰林院供职期间的见闻和感想,堪为诗中精品!1999年11月,贵州人民出版社的校注本《桐野诗集》问世。
康熙皇帝曾问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当代诗人数谁?陈廷敬回答:周起渭(渔璜)和史宇义(蕉饮)。
可见周渔璜当时在全国诗坛上已是数一数二的顶尖诗人。
晚清“西南大儒”郑珍在瞻仰周渔璜的遗像后赞说:“诗当康熙,如日正中。
起问汉...
介绍家乡名人作文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县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
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等。
父母是英国移民的后裔,他们以种田和打猎为生。
1816年,林肯全家迁至印第安纳州西南部,开荒种地为生。
9岁的时候,林肯的母亲去世了。
一年后,父亲与一位寡妇结婚。
继母慈祥勤劳,对待前妻的子女如同己出。
林肯也敬爱后母,一家人生活得和睦幸福。
由于家境贫穷,林肯受教育的程度不高。
为了维持家计,少年时的林肯当过俄亥俄河上的摆渡工、种植园的工人、店员和木工。
18岁那年,身材高大(1.93米)的林肯为一个船主所雇佣,与人同乘一条平底驳船顺俄亥俄河而下,航行千里到达奥尔良。
在25岁以前,林肯没有固定的职业,四处谋生。
成年后,他成为一名当地土地测绘员,因精通测量和计算,常被人们请去解决地界纠纷。
在艰苦的劳作之余,林肯始终是一个热爱读书的青年,他夜读的灯火总要闪烁到很晚很晚。
在青年时代,林肯通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读了《美国历史》,还读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书籍。
他通过自学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而充满智慧的人。
在一场政治集会上他第一次发表了政治演说。
由于抨击黑奴制,提出一些有利于公众事业的建议,林肯在公众中有了影响,加上他具有杰出的人品,1834年他被选为州议员。
两年后,林肯通过自学成为一名律师,不久又成为州议会辉格党领袖。
1834年8月,25岁的林肯当选为州议员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同时管理乡间邮政所,也从事土地测量,并在友人的帮助下钻研法律。
几年后,他成为一名律师。
积累了州议员的经验之后,1846年,他当选为美国众议员。
1847年,林肯作为辉格党的代表,参加了国会议员的竞选,获得了成功,第一次来到首都华盛顿。
在此前后,关于奴隶制度的争论,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在这场争论中,林肯逐渐成为反对蓄奴主义者。
他认为奴隶制度最终应归于消灭,首先应该在首都华盛顿取消奴隶制。
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利益的蓄奴主义者则疯狂地反对林肯。
1850年,美国的奴隶主势力大增,林肯退出国会,继续当律师。
1860年,林肯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11月,选举揭晓,以200万票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但在奴隶主控制的南部10个州,他没有得到1张选票。
1865年4月15日晚,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遇刺身亡。
5月4日,林肯葬于橡树岭公墓。
林肯领导美国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美国历史的发展,一百多年来,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
由于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 16 任总统,是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
人们怀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
尽管他在边疆只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家乡的名人作文
家乡的名人——郑和说起南京,大家一定会想起三保太监郑和。
因为他第一次航海就是从南京出发的。
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云南人。
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
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在公元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这段短暂的时间,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
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
欧洲这个「远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
在这三十年之中,外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
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
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
船队所到之处,本着友谊第一的精神,绝对尊重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
在物资交换等经济活动方面,也完全遵照自愿与平等原则,绝不像当时欧洲人那种以强凌弱的凶暴手段,甚至犯下杀人放火的罪行,因而赢得了西洋各国对大明中国的无比信任与尊敬。
船队所到之处,本着友谊第一的精神,绝对尊重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
几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不仅开拓了外交和贸易的成就,提高了国家的威信,同时也了解到域外的地理、物产、人情,明成祖充分肯定了郑和的伟绩。
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说明我国航海技术空前繁荣,指南针的应用,导航的准确性已经到达很高的程度,造船工业的技艺也达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
就当时的科学水平来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特别是外交成就、文化交流、物产交换等影响更为深远。
作文>
昨日,来渝为我市一摄影比赛担任评委的解海龙,接受了记者专访。
拍摄一年失学儿童 昨晚,记者在南岸龙脊山下的翠林宾馆见到了解海龙。
这位北方汉子,没有想象中魁梧,但在全国摄影界,他绝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牌”。
“拍那张照片,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
”解海龙说,年轻时,和很多摄影爱好者一样,他也喜欢拍一些反映市民生活状态的照片,但具体拍什么,没有一个方向。
直到一次去河北涞源县拍图,看到一面墙上有一幅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第二天,解海龙决定,拍摄农村孩子的失学问题,拍那些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学习,让世人了解他们的情况,向他们伸出援手。
瞬间捕捉“大眼睛” 当时,解海龙是北京一文化馆宣传干部,他回到北京立马向馆长提出了后来希望工程运用的一种帮扶模式:拍摄农村孩子,带着照片回来让城里人帮助他们。
当时是1987年,而希望工程是1989年成立的。
“所以说发现并拍下‘大眼睛’姑娘苏明娟,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必然。
”解海龙说,1991年,他来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跟着一群孩子,解海龙来到了学校。
解海龙的目光在寻找感人的瞬间。
他看见了正在那儿低头写字的苏明娟,这时,正巧苏明娟一抬头,把解海龙的心牢牢地抓住了,他发现,这孩子的眼睛特别大,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
解海龙迅速地换上了变焦镜头,稳稳地端住相机。
当女孩握着铅笔再次抬头时,解海龙果断地摁下了快门。
前后只拍了两张底片,一横一竖,那幅竖图成了经典。
30万捐给希望工程 采访中,解海龙递给记者一张名片,背面是“大眼睛”苏明娟的照片。
解海龙说,这张照片,无需任何言语,就能从“大眼睛”里读出那种强烈的“渴望”。
这张照片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宣传标识后,苏明娟也成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这张照片为全国各地报刊采用、印成招贴画等,成了在中国最著名的一张照片。
苏明娟的命运,从此改变了,同时,拍摄者解海龙也一夜成名。
从那时起,全国上下都开始了向失学儿童捐款,许多捐款人就是冲“大眼睛”这一形象去的。
截至2007年底,希望工程共收到海内外捐款近40亿元人民币,资助了贫困学生390万名,援建希望小学13000余所。
“有这样的效果,此生无憾。
”解海龙说,虽然出名了,但他拍摄希望工程纪实摄影作品10年,仅仅得到过有数的几笔稿费。
第一笔是在1994年6月1日,1350元。
他取出钱后,又拿出工资,凑够1500元捐给了希望工程,救助5名失学儿童。
前年,解海龙那张“大眼睛”照片拍卖了30余万元,他一分不留,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让苏明娟去银行上班 有手机以来,解海龙换过好多部,但手机里一直都没有“大眼睛”苏明娟的电话,因为他记得住。
2005年,苏明娟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毕业。
当时,她很困惑:“大眼睛”成就了她,希望工程成就了她,毕业后是否应该去希望工程,为更多的孩子呼吁。
解海龙帮她做了这个决定:感恩,不一定把善事当成工作,他当年在文化馆,后来到中青报当记者,不也做了这么多善事吗? 在解海龙建议下,苏明娟进入了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
但一直以来,她也在关注希望工程,也在到处宣传。
“早已没有了农村孩子的影子,和城市白领没有两样,但她业余时间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就是公益活动。
” 本报记者 任明勇 一张黑白照片,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拿铅笔,睁着一对大眼睛望着前方……这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
而照片的作者解海龙,也因此一举成名。
家乡的名人作文怎么写?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
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今天我要说的是我的奶奶。
奶奶六十来岁,个子不算高。
脸上布满了皱纹,一笑起来皱纹就更深了。
虽然奶奶长得并不出众,可她扎出的扫把却个个漂亮得很。
奶奶每年都要种扫把苗子用来扎扫把,因为每年总是有一些人找奶奶帮他(她)们扎。
还有一些人也想学,奶奶就会毫不吝啬地教她,直到把她教会为止。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你奶奶这手艺是跟谁学的?”其实,奶奶的这个手艺并不是跟谁学的,而是她看别人扎,她自己也很好奇,回家自学的。
后来慢慢就学会了。
其实,做扫把也不是很难。
先把扫把苗子晒干,种子去掉,再把它的外皮剥掉,用锤子把杆子锤开,然后用绳子把它扎成扫把就可以了。
但是,要注意一点,一定要扎紧,否则很容易散掉。
有一次,我跟奶奶在聊天。
我突发奇想,问:“奶奶,你刚开始学扎扫把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呀?”奶奶说:“有啊。
”我说:“那你给我说说吧。
”奶奶说:“好。
有一天,我正在扎扫把,突然,用东西把杆子梳开的时候,那东西上面有一颗钉子松掉了。
我一梳,把手都割破了。
”我说:“那你有没有想过不学了?”奶奶说:“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我跟本就没有想过。
”我说:“哦。
”突然之间,我真有些佩服奶奶呢。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名人”——奶奶。
家乡的名人作文500字
第一篇】:家乡的名人在我的家乡,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他曾经是大都市里一个不起眼的保安,但他从小就有着不屈服命运的志气。
几年来,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努力,从大都市回到家乡,历经了许多次失败,最后靠养鸡致富,他,就是我的大伯。
大伯的养鸡场离村子不远,进入养鸡场,映入眼帘的是许许多多的小鸡,成千上万的白色小鸡就像给养鸡场的地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毯子。
只见大伯和他的助手一把鸡饲料倒下去,小鸡们都来争抢,好不热闹。
听奶奶说,大伯是一次偶然的发现使他走上养鸡致富的道路的。
当时,大伯是一位不起眼的保安,一次他下班后到他的一个朋友家去玩,这位朋友办了几个养鸡场,专门养殖饲料鸡。
很快,大伯发现养鸡收入丰厚,因此,就萌生了养鸡的念头。
从那时起,大伯一边上班,一边利用空余时间到养鸡场学习养殖技术。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终于把技术学到手。
于是大伯就辞去保安工作,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东凑西借,投入5万元,建立了两个养鸡场,可是好景不长,这不,就当大伯第一次养鸡时,全国遭受禽流感,结果把本钱全赔了进去,还欠了一大堆债务。
可大伯身上有着不屈服命运的志气,他毫不气馁,他白天在养殖场上忙忙碌碌,晚上又在台灯下读书,还把饲养的鸡全部注射了疫苗……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伯的努力下,他终于成功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
如今,大伯招收了5个返乡农民工专门负责养鸡场的喂料工作,每年都有很多户农民来向他买鸡苗,请教养鸡技术,大伯都毫不犹豫地传授给他们。
这就是我的大伯,一个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
写家乡名人作文 急急急!!!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保卫国家的战斗英雄,那些热爱劳动的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有着众多“粉丝”的歌星、影星、球星等等。
然而,今天我要赞颂的却是有着米兰那朴实无华的品质、那与我们度过了四个春秋的语文老师——钱美娟。
也许你会不以为然,一位普通的老师能称得上是“名人”吗?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钱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画上了不平凡的一笔。
她不仅知识渊源,工作严谨认真,而且在作文教学方面别出心裁。
作文历来是学生们最头疼的事,但在钱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不但不怕作文,而且作文水平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有一次,我们上语文课,钱老师讲了一会儿作业。
突然,传来一阵“呜呜”声,这声音响彻了整个学校上空。
同学们都睁大眼睛东张西望,寻找着线索。
“在哪儿”一位同学大叫,我们的目光随他而去,原来是几架滑翔机啊!这时,钱老师并没有制止我们,反而知道我们怎样观察。
正当我又快乐又纳闷——语文课怎么变成“看西洋镜”课了的时候,钱老师去一声令下,让我们回到座位,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想写成一篇作文。
同学们恍然大悟,但没有一个人愁眉莫展。
大家都兴致勃勃、奋笔疾书。
于是,一篇篇充满乐趣的即兴作文就这样诞生了。
原来,钱老师的心里早就打好了如意算盘啦!看,钱老师的作文教学就是这样不露声迹。
这正如大诗人杜甫诗中所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记得还有一次,老师让我们把小吃带到课堂上来,边看边写。
钱老师带领我们开展语文综合实践。
她一边巡视,一边不停地给我们知道和启发。
她特意让我们根据“色、香、味、形”等方面展开想象,使作文更生动、形象。
现在,无论在我们塘市或张家港市区,你只要一提到钱老师,那真是钢珠掉在铜盆里——响当当。
有许多同学的作文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连连获奖,真是“名师出高徒”呀!如果你有作文上的问题想请教她,一个电话“叮铃铃”打过去或亲自登门拜访,她准会热情地为你指导,给你指点迷津,让你茅塞顿开、灵感突发、思路开阔,下笔成文不用愁,你一定会写出新颖的文章投稿发表呢! 什么叫“名人”?其实就是平凡中不平凡的人。
钱老师就是普通人中与众不同的一个,她在工作之余还积极总结经验,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频频获奖和发表。
再过半年我们就要分别了,但我相信我们的感情是不会淡化的。
我爱钱老师——我心目中的“名人”!
写家乡广西名人的作文
李宁,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20世纪的杰出体操运动员。
1963年,李宁出生于广西。
他7岁开始练习体操,17岁进入国家体操队,26岁退役。
1981年,他获得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自由体操、鞍马、吊环三项冠军。
1982年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李宁一人独得男子全部7枚金牌中的6枚,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体操王子"。
参考资料:http://www1.nn.cn/html/guangxi/gxren/061152612GE02G5IF9F4EK.html1981年 第1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员自由体操和鞍马冠军,全能第五名 1982年 第6届世界杯体操赛上,获自由体操、单杠、跳马、鞍马、吊环和全能6项冠军,成为世界体操史上首位取得如此好成绩的运动员 1982年 第9届亚运会体操全能、吊环冠军、双杠亚军、男子团体冠军 1983年 第2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跳马亚军和自由体操、吊环第三名 1984年 第23届奥运会自由体操、吊环和鞍马三枚金牌、跳马银牌和全能铜牌,男子团体银牌 1985年 第2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吊环冠军、鞍马、自由体操和团体亚军 1986年 第10届亚运会体操全能、自由体操和吊环冠军 1986年 第7届体操世锦赛全能鞍马和自由体操冠军[编辑本段]【国内所得荣誉】 他独创动作“吊环正吊臂后悬垂前摆上接直角支撑”和“双杠大回环转体180度成倒立”,被国际体联命名为“吊环李宁摆上”和“双杠李宁大回环” 1980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3年 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 1984年 获解放军总政治部一等军功奖章、共青团中央授予的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和广西人民政府授予的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1985年 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 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并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1987年 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 1987年 被接纳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成为亚洲区唯一代表 1994年 被评为“建国45周年体坛45英杰” 1999年 被国际体育记者协会评为“本世纪最佳运动员” 1999年 当选为中国体育报社、中央电视台和山东潍坊亚星集团联合主办的评选“新中国体育五十星” 1999年 当选为中国奥委会、霍英东基金会和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共同主办的评选“世纪之星”中国最佳运动员称号。
2000年 被国际体联收录国际体操名人堂,成为中国运动员中第一个世界体操名人. 他一共获得了14个世界冠军及世界纪录 2008年 当选中国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手,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点燃奥运圣火。
[编辑本段]【点燃圣火】 在2008年8月8日晚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在最激动人心的点火环节,不出众人意料,由“体操王子”李宁以“空中飞人”的方式点燃了设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北京奥运主火炬台,奥运圣火点燃的刹那,全场沸腾欢声雷动,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被全球媒体聚焦的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台圣火点燃的时刻终于到来。
在经过许海峰、高敏、李小双、占旭刚、张军、陈中、孙晋芳的手手相传后,“体操王子”李宁的出现引爆了全场的最高潮,这一刻,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都集中在了李宁的身上。
李宁高擎着手中被点燃的火炬,徐徐升到空中,并作出跑步姿势,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环绕。
随着他的步伐前进,一幅“祥云”卷轴徐徐展开。
并在主火炬塔下点燃奥运圣火,霎时间焰火、欢呼融成了“鸟巢”的最强音。
[编辑本段]【情况简介】 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退役,并进入了商业界,以其姓名命名的“李宁牌”服装及健力宝饮料多次赞助各种体育活动,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天才”、“神童”、“体操界的巨人”、“中国王牌”等美誉是体操界少有的获得此类荣誉的运动员。
从事体操运动十几年中,李宁获得的奖牌多达100多块。
1963年,李宁出生于广西。
他7岁开始练习体操,17岁进入国家体操队,26岁退役。
李宁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士学位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
1981年,他获得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自由体操、鞍马、吊环三项冠军。
1982年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李宁一人独得男子全部7枚金牌中的6枚,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体操王子"。
1984年,在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中,李宁共获3金2银1铜,接近中国代表团奖牌总数的1/5,他也成为该届奥运会中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
1985年,荣获世界体操锦标赛吊环冠军。
1986年,获第七届世界杯体操赛男子个人全能、自由体操、鞍马三项冠军……在17年的运动生涯中,李宁共获得国内外重大体操比赛金牌106枚。
1987年,李宁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亚洲当时的唯一委员。
1999年,李宁被世界体育记者协会评选为“二十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他的名字和拳王阿里、球王贝利、飞人乔丹等25位体坛巨星一道登上了世纪体育之巅。
1989年退役后,李宁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并以赞助90年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为契机,开始了李宁公司的经营业务,从而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李宁牌"被选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专用领奖装备,从而结束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穿着国外体育品牌服装的历史。
经过十年的发展,"李宁"早已成为中国...